工作总结

疫情流行病学调查4篇

时间:2023-05-28 17:30:06  阅读:

篇一: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新冠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方案

  流行病学调查是新冠疫情防控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的主要目的是查明传染源、传播途径、高危人群以及危险因素,为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建立精准高效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机制,切实做好新冠“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保障我县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根据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建工作专班

  在县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的领导下,成立丰都县新冠疫情联合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专班,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XX

  副组长:XX成员:XX工作职责:负责全县新冠疫情联合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安排部署、沟通协调。工作专班由县疾控中心负责处理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1-

  二、组建县级流调队

  每支流调工作队由县疾控中心3-4人、县公安2人、县交通局1人、通讯单位1人组成,共73人。共组建10支队伍,其中第一梯队5支队伍,第二梯队5支队伍,由县疾控中心主任XX任县级流调队总队长。

  县级流调队职责:接到流调工作任务后,由每队队长负责通知本队成员,立即开展流调相关工作。县疾控中心负责对全县流调队成员进行培训;负责完成病例的面对面流调或电话流调,负责调查患者的发病和就诊情况、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综合分析判定密切接触者和次密切接触者,分析可能的感染来源。若是聚集性疫情,分析其传播特征和传播链。县公安负责对重点人员进行定位查找,对与被调查人员紧密相关的线索开展核查验证。对不配合流行病学调查的人员,利用执法震慑,依法保障流行病学调查的正常秩序。县交通局负责交通应急措施,以及通过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重点人群的调查。县经信委负责协调市通管局利用通讯技术手段对重点人员进行定位和摸排。流调结束后,县疾控中心负责整理调查数据和信息,及时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上报。

  三、组建乡镇流调配合队

  各乡镇(街道)要组建相应的工作专班和流调配合队伍,-2-

  成员应包括适量的政府干部、公安民警、医务人员和村居干部。

  四、工作要求

  全县流调工作队要在县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进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专防机构技术支撑作用,各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通力协作、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全体流调工作人员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反应迅速、操作规范,圆满完成交办的各项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上报任务。对于在工作中消极怠工,不作为、慢作为,工作玩忽职守、失职失责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责问责。

  -3-

篇二:疫情流行病学调查篇三: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XX县报告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由XX县疾控中心组织开展。

  一、调查目的掌握新冠肺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发病与就诊经过、暴露危险因素、与其他病例或者聚集性疫情的关联等情况,查明其感染来源,追踪、判定并管控密切接触者。进一步分析聚集性疫情的传播特征和传播链,评估风险人群和地域范围,为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奠定基础。

  二、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包括新冠肺炎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以下简称密接的密接)以及家庭成员和接诊医生等知情者。如被调查人员不配合调查,应协调政府、社区和公安部门协助调查。

  三、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基本信息、发病与诊疗、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可疑暴露史、密切接触者信息和行动轨迹等。重点对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发病或采样阳性前14天内的暴露史进行调查,包括发热人员、疑似病例、境外人员、中高风险地区人员接触史,医疗机构就诊史,农贸市场暴露史、进口冷冻食品接触史等。调查应于接

  到疫情报告后24小时内完成。

  四、调查准备和启动

  (一)前期准备。成立流行病学调查专业技术队伍,对成立的流行病学调查专业技术队伍开展技术培训,熟练掌握局部地区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的流程和内容。

  (二)启动调查

  1.启动调查。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报告、医疗机构和其他单位及个人报告的新冠肺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信息后,XX县疾控中心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启动现场调查工作。

  2.获取支持信息。向相关部门报告病例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电话(微信)、关键时间(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发病前14天至隔离时间,以及无症状感染者采样阳性前14天至隔离时间前)等信息,尽快获得病例的行动轨迹、可能接触人员的名单和线索,帮助明确疫情波及的风险地区和人群。

  五、调查步骤和方法

  (一)调查和应急处置。采用面对面访谈方法,特殊情况可采取电话方式,对感染者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同时根据访谈提纲开展调查。结合相关部门信息和流调结果,判定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并对病例及密接人员进行集中

  医学观察隔离,对相关场所采取管控措施。配合大数据等信息化方法,尽早确定病例的感染来源、传播链、暴露方式。对较为复杂的现场,可采用分析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病例对照、队列研究)等。

  (二)搜索病例及感染者。根据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发病前或采样阳性前14天的活动场所、就诊机构等,判定搜索范围,迅速排查各类风险人群,对搜索到的其他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

  开展个案调查,并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三)评估风险范围。及时动态评估本次疫情可能波及的风险地点和人群,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提出传播风险的管制措施。

  (四)查清感染来源、传播链。搜索到的所有病例,描述病例的分布特征,分析病例之间的关系、传播代际关系和传播链,综合分析感染来源的各种可能性,必要时增加标本采集、病毒分离测序、抗体检测等生物学技术追踪来源。

  (五)查明疫情发生主要原因。可采用知情人访谈、单位调查、现场观察及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分析疫情发生原因。查清个人、社区和机构防控漏洞,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减少传播机会。

  六、现场调查

  (一)个案调查

  1.获得支持配合。向病例介绍本人身份,说明调查的目

  的和意义,承诺会保护调查对象的个人隐私,关心其身体状态,缓解其紧张情绪,争取其予以理解和配合。

  2.掌握调查节奏。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的原则,按照溯源、追踪判定密切接触者、补充核实行动轨迹的程序逐步推进,可以根据调查对象的记忆重点灵活调整。

  3.获得重要信息。重点调查询问:(1)发病或采样阳性前14天内与有发热呼吸道症状疑似患者的接触史(接触时间、方式、频次、地点、接触时采取的防护措施等);(2)发病或采样阳性前14天内境外人员接触史;(3)发病或采样阳性前14天内中高风险地区人员接触史;(4)发病或采样阳性前14天内农贸市场暴露史;(5)发病或采样阳性前14天内进口冷冻食品接触史等,以便发现其感染来源。同时,重点调查其发病后或发病前两天内的活动轨迹和人员接触情况,以便追踪和管理密切接触者。可结合既往时间特征(节假日、周末、重要时点等)和调查对象活动的重要事件(聚餐、购物、娱乐等),以及客观活动记录(车票、消费记录等)等启发调查对象进行回忆,完善细节,补充行动轨迹空白,减少回忆不清或回忆偏倚。

  4.保持逻辑清晰。调查对象可能会对既往行踪回忆提供大量冗余的无效信息,应适时对信息进行分析辨别,引导被访者回答重点,记录重点信息。

  5.保证信息完整。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个案调

  查表》逐项询问、填写,检查有无遗漏信息,保证调查内容的完整性。

  6.建立联络渠道。与病例建立稳定、畅通的联络渠道(电话或微信),同时可为调查对象提供健康咨询服务,提高调查对象的依从性,以利于开展补充调查。

  (二)聚集性疫情调查

  1.聚集性疫情的发现。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和病例个案调查分析,具体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查找同单位或同住址,且发病间隔在1至2个潜伏期内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或者查找不同地区、在发病前14天内均有乘坐同一航班和火车车次,或参加相同旅行团或会议等具有共同暴露史的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

  2.聚集性疫情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包括病例的感染来源、密切接触者等信息,重点调查病例间的流行病学联系,分析传播特征和传播链。

  3.病例暴露场所调查。包括家庭暴露、聚餐、集体单位、交通工具、公共场所等,内容包括人数、分布、停留时间、个人防护情况、环境及消毒、空调设施等。

  4.采样与检测。按照相关要求开展标本采集与检测。

  (三)密切接触者判定

  1.密切接触者。是指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

  2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开始,未采取有效防护与其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2.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定义。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首次接触(病例发病前2天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至被隔离管理前这段时间内,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第一次接触)至该密切接触者被隔离管理前,与密切接触者有共同居住生活、同一密闭环境工作、聚餐和娱乐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

  3.一般接触者。是指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在乘坐飞机、火车和轮船等同一交通工具、共同生活、学习、工作以及诊疗过程中有过接触,但不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原则的人员。

  4.密切接触者的相关情形。同一房间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直接照顾者或提供诊疗、护理服务者;在同一空间内实施可能会产生气溶胶的诊疗活动的医务工作者;在办公室、车间、班组、电梯、食堂、教室等同一场所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密闭环境下共餐、共同娱乐以及提供餐饮和娱乐服务的人员;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1米内)人员,包括在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人员、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或经调查评估后发现有可能近距离接触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其他乘客和乘务人员;现场调查人员评估认为

  其他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的人员。

  5.飞机、铁路列车、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密切接触者判定方法参照相关规定。

  6.接触者管理。对于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采取集中医学观察隔离,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采取居家隔离,如采取居家隔离应加强对居家对象的指导和管理。对于14岁及以下儿童、半自理及无自理能力人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隔离。对于一般接触者要做好登记,并进行健康风险告知,嘱其一旦出现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近期活动史。

  七、实验室检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XX县疾控中心实验室负责溯源调查的实验室检测工作,溯源调查中对相关区域内的人员开展核酸检测,以明确感染来源和传播链,如不能明确感染来源和传播链的,应当对发病或采样阳性前14天内的接触人员进行血清学筛查,必要时将标本送市疾控中心病毒基因测序,尽可能查明感染来源。对通过上述手段仍不能明确感染来源的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XX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对其所在居民区近14天内有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者进行主动搜索,并及时开展核酸和血清学检测。

  八、信息报告及分析

  (一)报告。将个案调查表和调查报告及时通过网络报

  告系统上报。聚集性疫情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上报,并将聚集性疫情病例关键信息附在结案报告中。密切接触者填写《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健康状况监测个案表》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登记表》并汇总上报。

  (二)信息分析利用。可以进行密切接触者续发率、转归病例的临床严重程度比例、疾病潜伏期等分析。

  聚集性疫情可以对病例传播链、代际分析、潜伏期及传染性以及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性、传播途径等分析。调查报告撰写包括背景、病例基本信息、发病及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暴露场所调查、密切接触者调查、采取的措施、调查结论和建议等内容。

篇四: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新冠肺炎疫情医院内流行病学调查及思考

  摘要:在医疗机构特别是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出现新冠肺炎疫情时及时、高效、规范的流行病学调查是医院内疫情防控的关键。精准的流行病学调查,是医院内对涉疫人群和涉疫区域实施分级管控的前提和基础,是防止疫情在医院内扩散和防止医务人员非战斗减员的保障。医院内新冠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社会面的流行病学调查相比有其特殊性,需要在小范围内进行更为精准的流行病学调查,既要防止疫情的扩散,又要尽可能的保障普通患者的就医需求。如何开展医院内(重点区域内)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将成为疫情防控的新课题。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调查;感染防控;医院感染

  精准的流行病学调查,是医院内对涉疫人群和涉疫区域实施分级管控的前提和基础,是防止新冠肺炎疫情在医院内扩散和防止医务人员非战斗减员的保障。从我国多起医院内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来看,医院内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社会层面的流行病学调查相比有其特殊性,需要在小范围内进行更为精准的流行病学调查,既要防止疫情的扩散,又要尽可能地的保障普通患者的就医需求,不能“一关了之”。如何开展医院内(重点区域内)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将是疫情防控的新课题。

  1、开展医院内流行病学调查的意义

  医疗机构严格的预检分诊制度可以最大限度的筛查新冠肺炎可疑风险人员:严格出入口管控,规范设置预检分诊处,预检分诊安排具备相关能力的医务人员值守,严格实行“四查一问一更新”,即查健康码、查行程码、查体温、查是否正确佩戴口罩,问流行病学史,每日更新中高风险地区提醒(提示)。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手段,将红、黄码以及疑似患者闭

  环引导至发热门诊进行排查,未经预检分诊的患者一律不得进入医院内部。预检分诊制度可以很好地的落实“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措施,但是COVID-19本身的疾病特征决定了不可能将所有可疑患者识别出来。患者感染SARS-CoV-2后,潜伏期1~14d,多为3~7d,曾接种过疫苗者及感染Omicron株者以无症状及轻症为主,处于潜伏期的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因其他疾病到医院住院治疗中或就诊后在核酸检测中筛查阳性或潜伏期后被诊断为COVID-19患者,是医疗机构涉疫的主要原因。发生疫情后需尽快在医院范围内进行SARS-CoV-2核酸筛查找出感染者,将传染源控制住,又要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在最短时间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将密接、次密接、一般接触者识别出来。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涉疫区域和涉疫人群进行科学的风险研判,并进行分级管控。因医疗机构是保障人民健康的机构,在医疗内出现疫情时如粗放的“一关了之”,将给其他患者的就医带来极大的障碍,笼统的将涉疫医务人员定义为密接进行隔离管理,也将导致医务人员的非战斗性减员,患者将无医可看。精确的流行病学调查,是在单一医疗机构内实现精准防控的依据,是医院做到“开、关”有据,收放科学的前提。

  2、发挥医院内流行病学调查的主体作用

  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报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县(区)级联防联控机制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尽可能在24h内完成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个案调查,及时开展聚集性疫情调查,并按照规定报告信息。现阶段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调查主要是由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简称疾控)等部门承担,在区域内出现多点散发或流行时往往很难及时对单点派驻充足的流调人员。

  充分利用疫情发现之初的黄金24h处置时间,在充分发挥SARS-CoV-2核酸检测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流行病学调查的作用,突出“快”字,在疫情没有扩散之前,或者感染者还不具备传播能力之前,把密接者找到,把可能的感染者提前管控住,力争用1个潜伏期左右时间控制疫情传播,是阻止疫情扩散的关键。

  在医疗机构内出现疫情,需第一时间启动流行病学调查,尽早将感染者和密接人员控制,最佳方法是,在疾控的指导下,医院自行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迅速开

  展流行病学调查。医院内已有的公共卫生专业背景的人员,可以迅速学习新冠肺炎流调的相关知识后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其他临床专业的医务人员,同样在本科课程中学习过流行病学,加强培训不难掌握新冠肺炎流调的知识。疫情防控就是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与其等待相关部门派人来流调,不如利

  用自身专业优势第一时间完成调查,获得第一手可靠资料,为疾控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精准防控提供决策依据。医院内疫情流调由医院内部专业人员完成,工作人员要有专业自信和技术自信,勇于担当、主动作为。

  3、如何开展医院内流行病学调查

  新冠肺炎流行病学调查最常用的手段是使用大数据技术,快速识别密接者和风险人群,快速划定疫点或疫区,实施精准管控。借助大数据对发现的病例快速展开流调,摸清传播链和追踪密切接触者是提高病例发现精确度和效率的有效措施。利用多种来源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预测、预警和风险研判,充分发挥我国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的优势,建立多系统、多部门和多层级的传染病监测预警平台。但是在局部区域中(如医疗机构内)的流调,现有大数据技术存在信息化手段不够精准以及滞后性的问题。特别是我国大型医疗机构众多,在部分区域医疗中心日门诊量近万人,在如此规模及人流量的场所中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其流调非常复杂。现有信息技术手段只能定位到就诊患者所在的大致区域,无法精准定位其活动轨迹,更无法搞清楚高危患者(传染源)与其他人群的相对时空关系。

  医院内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应在疾控部门的技术指导下规范开展。首先,以获取传染源(阳性或高风险患者)精确的院内活动轨迹为主线:结合患者自述回忆就诊过程及在医院内的活动轨迹,通过医院门禁系统、电子病历系统、LIS系统等信息化系统中留下的精确就诊痕迹为点,依托视频监控系统为线,将患者在医院内活动轨迹精确重现。然后对患者在医院就诊过程中的接诊医务人员进行调查,收集接诊医务人员的基本信息(姓名、科室、身份证号、手机号),以及与传染源的(阳性或高风险患者)接触的方式、频率、最小接触距离、最早接触时间、最晚接触时间、累计接触时长、接触时个人防护情况、是否为密闭空间接触、侵入性操作及防护、意外暴露等情况。根据调查获取的信息对接诊的医务人

  员进行风险评判或请疾控部门进行风险评判,依据风险分级结果按照相关政策进行分级管控。同时需对同期就诊的其他患者及陪护进行调查,如为门诊患者,可以通过门诊病历系统筛查出同时段内就

  诊的患者名单,同时间段在相同诊室内就诊或在相同检查室内检查的患者信息,并将传染源的(阳性或高风险患者)在医院内活动的视频监控录像提供给疾控部门,由疾控部门对该部分已在院外需要管控的患者及陪人进行下进一步的流调及管控。如为住院患者,先要获取准确的病区出入院信息,将同期住院且已经出院的患者信息提供给疾控,由患者所在地疾控部门进一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还在住院的患者(及其陪人)则需要逐个调查与传染源的(阳性或高风险患者)的床位关系、接触情况、口罩佩戴情况等,根据暴露风险研判对在院其他患者(及其陪人)进行风险分级,还需要继续住院的患者可以转定点医院治疗,不能转院的患者则需要开辟隔离病区进行隔离治疗;如住院期间患者有外出检查,还需调查检查记录,对同时段做检查的其他患者进行调查及风险评估。对涉疫区域或涉疫人群的风险分级和分级管控措施应形成规范的流调报告,提交当地疾控部门审核批准后才能执行。

  4、新形势下医院感染面临的挑战及展望

  近年来,新发及再发传染病引起的医院感染事件成为医院感染控制领域的新挑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医院感染监控队伍在医院内疫情的防控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今后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挑战。2020年2月,据中国-WHOCOVID-19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介绍,全国共有476家医疗机构的3387例医务人员感染SARS-CoV-2。在疫情发展的初期,由于病原传播性强,医护人员防护不到位,工作强度大,暴露时间长,防护物资短缺,针对性培训不足和缺乏有效的防控意识等,导致医护人员医院感染多发。归根结蒂是对标准预防措施的认知及执行上存在欠缺,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标准预防措施的贯彻执行,在医疗全过程中给医务人员提供充足可选择的个人防护用品,将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点。重点区域,如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等重点区域,硬件设施和布局流程的的改造,清洁、消毒的规范管理,以及消毒设备的配置升级将

  是医疗机构亟需解决的问题。另外,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在人力配置、专业结构上已不能满足当前需要。传统的医院获得性

  感染其病原体以细菌、真菌居多,如由多重药耐药菌引发的器械相关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等,但是从近年来国内发生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来看,病毒导致的疾病传播成为主要原因。大多数医院对病毒感染的检测、诊断及治疗等手段要落后于细菌,医院感染专职人员队伍要补足对病毒的医院感染及传播的防控的短板,需要加大人力投入和完成结构的调整。

  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了医院感染控制的薄弱环节,在后新冠肺炎时代医院感染控制建设如何与时俱进,应将医院感染控制纳入整个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此次疫情防控通过在社会面经常大规模SARS-CoV-2核酸检测筛查出阳性患者及携带者,但是患者最终的去向是医疗机构,需通过医疗机构的治疗来消除传染源,医疗机构是疫情防控的终端。在阻击疫情过程中如何保证疫情不在医疗机构内传播扩散是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要的环节。应加强“医院感染”学科建设,在本科及研究生阶段应该增加医院感染控制相关教学内容,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增加医院感染控制能力培训,让未来的医务人员掌握基础的感染控制理论和技能。在医务人员入职培训和毕业后医学教育应纳入医院感染相关知识,通过不断的培训、考核、督导来提高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也必须设置医院感染控制相关内容,使感染控制意识得到延续和加强。加大医院感染科学研究,尤其是卫生经济学研究,科学论证医院感染投入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提高医疗机构加大医院感染

  防控投入的积极性。医院感染防控技术的发展落后于医疗新技术的发展,应推动医疗新技术和感染控制技术同步发展,医疗机构在创新、引进、推广新医疗技术或设备的同时,要有配套的医院感染解决方案。大力推动患者参与感染控制,患者参与提醒可以极大地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推动全民感控文化建设,以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为契机,全民科普感染控制知识,形成“全民学感控、全民懂感控”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1〕51号[EB/OL].(2021-05-14)[2022-05-20].

  [2]梁万年,刘民,刘珏,等.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动态清零”策略[J].中华医学杂志,2022,102(4):239-242.

相关热词搜索: 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 疫情 调查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