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形势与政策共同富裕全面小康

时间:2022-06-21 09:00:04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形势与政策共同富裕全面小康,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形势与政策共同富裕全面小康

形势与政策共同富裕全面小康5篇

【篇1】形势与政策共同富裕全面小康

初三政治升中总复习训练题(五)

考点五: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共同理想

班级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中央政治局2010年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要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 这

①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②有利于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③说明了政府的责任就是要实现教育公平 ④是促使我国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规划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部署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时指出,要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要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加大民族地区的发展力度

① 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 ② 可以消除民族之间的不平等现象

③ 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④ 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的需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 D、②③

3、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两个同步的目标。这启示我们

① 我国要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② 要从根本上改革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 要坚持同步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④ 把提高人民收入放在经济社会的首要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 ①②③      D、① 

4、2011年2月28日中央部门预算首次向全社会公开74个部门自家“账本”。2011年继续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包括出境、出差、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等支出,并向全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对此正确理解的是

① 我国努力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的政府 ②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民主更加健全

③ 我国政府积极创造条件,让人民有序参与民主政治活动

④ 我国政府有信心接受人民的监督,有决心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党和政府的核心议题和公开的政治承诺。2007年,中央财政支出将达到26871.08亿元,以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扩大教育政策受益面、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这说明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②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最终日标 ③ 认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是现阶段的根本任务 ④ 增加财政的支出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国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已下降到2009年的两千多万。这表明

A、我国即将迈入发达国家之列 B、对外开放是缩小贫富差距的主要措施

C、我国的主要矛盾已基本解决 D、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7、温家定总理说:“作为中国的总理,每念及我们还有3000万同胞没有解决温饱,我就忧心如焚,寝食难安。”温总理的这句话……

①反映了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②说明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出现收入差距不可避免 ③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④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特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④

8、2009年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向获得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颁发奖励证书。这种做法

①有利于形成一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

②符合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 ③体现了党和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

④有利于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9、据中国政府网关于“你最关心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哪些问题”的调查显示,“医疗、教育收费、收入差距、房价、社会保障、就业”等问题备受群众关注。而这些问题恰是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强调的工作重点。这表明( )

A、党和政府的重视是解决群众关注问题的根本途径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C、目前我国尚未实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 D、解决就业、缩小贫富差距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

10、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党和政府的核心议题和公开的政治承诺。2007年,中央财政支出将达到26871.08亿元,以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扩大教育政策受益面、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这说明( )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B、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最终目标

C、认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是现阶段的根本任务 D、增加财政的支出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

11、2006年第6期《半月谈》载文报道,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3397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这意味着中央财政每支出的6.5元钱中,就有1元钱实实在在用在了农民身上。这样做有利于

①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②实现共同富裕 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④全体农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提出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文生制度。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09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凡年满60岁的农民,每月至少可拿到55元养老金。这

①是实现同步富裕的必然要求 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③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④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基本国情和整个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先后作出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这符合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的要求 ②这有利于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③这可以促进各地区同步、同等富裕 ④这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纲要》明确提出“强化广州、佛山的同城效应,携领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城市群”,广佛同城化已经上升成国家战略。

根据材料,回答第14和15题。

14、实现“广佛同城”发展

A、有利于实现广州和佛山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完全同步化

B、体现了我国坚持深化改革,走同步富裕的道路

C、表明佛山市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D、就能解决民生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5、贯彻落实“纲要”,实现区域性战略合作,我们必须

A、消除发展思想隔阂,彻底消除一切负面因素 B、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改变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C、大胆摆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束缚,提前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D、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区域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

【篇2】形势与政策共同富裕全面小康

浅谈共同富裕

基本内容

形成条件

如何实现

如何实现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 ,如何认识共同富裕关系到对当前存在的一些收入差距、贫富悬殊的正确理解问题 ,关系到对社会主义事业前途的信心问题。论文认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共同富裕 ,不是绝对的平均富裕 ,而是社会成员间存在一定收入差距的相对共同富裕。应该把这种共同富裕理解为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成员的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绝对共同富裕——无差别的共同富裕

深刻领会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应着重把握以下要点:
二、共同富裕的内容
  
  共同富裕是一个久远的历史课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未来课题。那么这个课题的共同富裕到底是指什么呢?下面我们进行分析:

  (一)共同方面的含义:

  一是经济地位平等,共同享有经济支配权和控制权。在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里,所有人处于平等的地位,这种平等不是简单的法律规定或者社会认识,而是体现在经济优势上。即:不是通过法律的手段或者政治的手段来维持保障经济地位的平等,而是各个阶层和劳动者个体在经济要素方面拥有相互抗衡的经济实力。通过经济措施的努力,将把劳动力和劳动文化培育成可以与劳动物质相抗衡的劳动因素,同时都具有资本抗衡的能力。在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里,没有雇佣关系,也没有资本家或者无产阶级,而是劳动力及其资本的拥有者、劳动文化及其资本的拥有者和劳动物质及其资本的拥有者,以及单纯的资本拥有者。各种拥有者的地位是一致的,不仅体现在政治法律里,更体现在经济优势里。由于经济地位的平等不是一个政治虚名或者法律虚名,所以会直接共同享有经济支配权和控制权。


  二是公正公平分配,全面消灭剥削,共同享有劳动成果。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剥削有劳动力剥削、劳动文化剥削。劳动力剥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成本回收不完整,劳动力成本包含从把胎儿培养成劳动力的所有资金耗费,以及在形成劳动力后维持和发展劳动力的所有资金耗费,当然享乐性的资金耗费不计算在之内。如果成本不能回收,那么劳动力的耗费上就直接形成负资产或者说仅有最低底线的自然生存和繁衍的资产。这些成本的回收应当可以维持劳动者一生在衣、食、住、行、医疗、健身、学习等方面的资金耗费。可是,许多的劳动者是居无定所,医疗无钱,养老无钱。在当前,众多劳动者无法偿还父母和社会的养育、培养的资金耗费;
开始劳动后无法购置维持劳动力存在的房屋和一些生活、学习、工作等必须品;
失去劳动力后无法安度晚年。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当知道到底是当前的生产力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还是剥削造成的。二是劳动力创造的相应的增殖价值部分或者利润部分被剥削了。结合第一点,那些产生、维持劳动力的资金耗费形成了整个劳动力的成本,但是这个成本并没有象劳动物质和资金那样成为生产成本,并参与增殖价值或者利润的分配。凭什么劳动物质的资金耗费和直接的资金耗费成为了分配增殖价值或者利润的资本,而劳动力的资金耗费就不能参与增殖价值或者利润的分配呢?这就是剥削!当前我们许多劳动者不仅应有的增殖价值或者利润被剥削了,甚至连成本都被剥削了。劳动文化剥削主要体现在劳动者的创新研究没有得到正确的增殖价值评估或者利润评估,它们应当拥有的增殖价值或者利润被一个简单的奖金或者工资、甚至是几句奖励的话就代替了。这就是劳动文化剥削!总体上讲,劳动力的维持资金和使用资金是资本,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
劳动文化的维持资金和使用资金是资本,也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
当然,劳动物质的维持资金和使用资金是资本,也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
单纯的资本同样享有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
所有劳动要素都必须拥有资本才可以存在,都必须享有资本的一切权利。共同富裕社会将实行公正分配、按劳分配、创新分配和公平分配,彻底消灭剥削,共同享有劳动成果。


  (二)富裕方面的含义:

  一是物质产品方面的富裕。人民群众拥有丰富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方面的物质必须品。物质产品不仅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这是共同富裕的基本标志和要求,物质生活的富裕程度是共同富裕的基本指数,没有丰富的物质产品,就不可能算为富裕。


  二是精神产品方面的富裕。这包含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方面的精神文化产品。精神文化产品有两大类,一类是本身载有意识事物的一类文化产品,如书籍、光碟、硬盘、报刊、邮册、图画、相册等,这些产品物质本身并不是消费需要的,需要的是其载有的意识事物。如果将其载有的意识事物转载到其他载体上,就不再是精神产品了,就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物质产品。另一类是本身就是精神产品,如盆景、雕塑、饰品、古玩、歌舞、戏剧、影视、相声、小品、演说等。


  三是服务劳动产品方面的富裕。这主要是指人民群众可以充分享有医疗、教育、保险、健身、娱乐、购物、交通、救援、交际、法律、政府服务和民主维权等服务方面的权利和条件,同时包含市场上广泛存在的服务劳动产品。


  四是生态环境方面的富裕。这是指人民群众均能享有安全、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就是拥有蓝天白云、清新的空气、清洁安静美丽的环境、健康的活动空间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的消费和生活的基本要求与以前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仅有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是不够的。共同富裕的需求内容应当按照当时人民群众或者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标准进行定义,并且可以适时调整。
一是认清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什么是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二是明确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表明:我们既不能离开共同富裕讲发展生产力,离开了就会导致两极分化;
也不能离开发展生产力讲共同富裕,离开了就会导致共同贫困。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三是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邓小平同志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多数地区和多数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怎样把握时机用好这项大政策?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成为我国在达到小康时实施先富带后富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归结起来,主要包含四个层次:一个总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一项大政策———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先发展;
一条主渠道———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帮助后富的地区和人,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
一个大原则———把握适当的力度和时机,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调节贫富悬殊问题。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想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做到一下几点:
(1) 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是根本,好比我们的“共同富裕”大厦的根基。想要真正的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的保证。不过,发展生产力我们必须把握好一个“度”,就像“可持续发展”中说的一样: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换句话说,政府必须在这个这项工作里下大力度。既不能不发展,也不能头脑发热的一个劲的发展。因为我们的政府是一个“不偏心”的政府,这些事情他们一定会全力去处理。

(2)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与科教兴国战略:
在前面的文章里我也提到了科技的重要性,如果说“科技”是“共同富裕”的基础,那么“教育”就是“科技”的基础。所以说,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非常重要,只有社会整体科学技术水平上去了,我们才能真正的实现“富裕”。同时,不仅仅是对高端人才的培养。服务于广大人民的义务教育、各种渗透在生活各个角落的教育同样重要。

(3) 尽全力保障那些暂时还处于“贫困”状态的人的利益:
部分人的贫穷是,永远是“共同富裕”中必须要面对问题。一些人,可能因为如能力、天生条件、后天培养不足、机会各种问题。在某一个时期依旧贫穷着。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必须尽量保证他们的利益。其中,好包括几个小点a) 医疗问题 b) 交通问题 c) 教育问题 d) 房价问题 e) 官二代、富二代问题 f) 其他不公平问题 在处理这个问题上,而我们政府的优越性更加的显而易见。前面我已经提到了,我们的政府,是要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的,这些不公平的情况是不能存在的。

另外,有些人可能还有疑问:在这些问题上,那些资本主义国家做的远远超越我们。比如美国,他们的教育、医疗都几乎是免费的。“美国梦”也说明了他们的社会机遇的分配是十分平等的。

有这个疑问,是因为提这个问题的人没有着眼于历史。对比一下,曾经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有这么完善吗?没有!后来,他们发生了很多次各种各样的危机才逐步演变成目前的状况。但是,说实在的,在某种意义上,是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各种危机后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在逐步改善,逐步向着。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方向发展。这些足可以看出我们社会形态的优越性。对于这一项优越性,我们一定要大大的发扬。这就是要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尽全力保障那些暂时还处于“贫困”状态的人的利益。

如果说拉开贫富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价段,那么当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保持上限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不断缩小上下限的差距。在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后,相信我们终将实现共同富裕。

七、共同富裕的历史启发
  
  在世界历史上,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有一些追求共同富裕的措施和办法,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出发点和目的不一样,但是在效果方面相差不大。下面,对历史上追求共同富裕的措施和方法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概括:

  一是生产力发展途径。这个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主要体现在初次分配上,主要手段是提高工资档次,以此增加劳动人民的实际收入。在这个途径上,经济政策的实施者并没有想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美好而伟大的理想,其目的是为了消除经济隐患,创造稳定的经济环境,共同富裕仅是一个附带效应,剥削现状和赖以剥削的条件都没有改变。虽然剥削依然存在,但是通过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劳动人民得到的劳动成果比以前多了,生活比以前富裕了。当然,多分给劳动人民一点劳动果实也并非情愿,而是在劳动人民的反抗之下的无奈之举,或者是对经济矛盾妥协。这条路径的优点是生产力发展进步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强大了,拥有优越的竞争能力和生产能力。其缺点是剥削程度加重,财富分配失去均衡,整个社会发生财富倾斜,生产、分配、消费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虽然可以采取借贷等手段暂时缓解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并极大的短暂的调和实际财富倾斜的现状,但是这些手段只能让经济矛盾越积越深,最终导致不可化解的矛盾爆发。这个方法是以发展生产力的方式增加社会财富,劳动人民也受益于生产力发展,得到了更多的财富,但是从根本上讲,它是不顾及分配问题的和剥削问题的,所以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道路。这个途径给我们的启示是,生产力发展可以让人民群众富裕,但是不消灭剥削,人民群众无法真正富裕。


  二是均衡再次分配途径。就是在初次分配不均衡的情况下,通过再次分配达到分配均衡的目的,这是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这个途径可以提高国民的个人实际收入,同时也可以通过再次分配的方式调和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使整个经济体系和谐运转。其实现手段是提高国民福利待遇、失业救助、增强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打造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等。其优点是通过政府性的国民分配行为对低收入者进行扶持,缩小整个社会的财富差距,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其缺点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因为其手段是再次分配。再次分配的劳动成果是大众性的税收收入,而不是直接削弱剥削程度而得的收入。根本上,是不可能解决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因为剥削阶级的剥削部分并没有减少。实际上,这是一个贫穷的收入相对高的人民群体对另外一个收入相对低的人民群体的帮助,就是一个集体的慈善活动。均衡再次分配的共同富裕途径,没有真正解决剥削问题,也没有真正解决人民个体没有经济主导能力的问题。接受再次分配的人民群众,不是走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而是走在被慈善的道路上,因为他们没有经济主导权,对经济来源没有支配权和控制权。这种情况,不论是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中国,都是属于一个性质的,其事实作用没有任何差异。这个途径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解决劳动人民对经济的主导权问题,也就是经济支配权和控制权的问题,只能是被慈善,而不是共同富裕。


  三是平均分配途径。这种分配方式主要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中,其分配计算不考虑各个劳动因素或者生产因素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增殖或者利润作用,并把各个因素同等起来,进行平均分配。这种分配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按劳分配因素,但是“劳”与增殖劳动或者利润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计算。由于其分配方式没有体现效率的作用,以及资本和文化的作用,抑制了优势因素参与生产或者劳动的积极性,最终抑制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由于计划经济的原因,抑制了整个经济社会的运动活力,直接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当然,由于生产力得不到优势发展,也就不可能创造共同富裕的财富,但是这个分配方式的惟一优点就是消除了贫富差距。可是这个优点不会永远存在,会因为财富创造能力的降低而消失,甚至人民群众得到的实际财富会减少到比在剥削社会得到的财富还少。这个途径给我们的启示是,没有先进的生产力,即使是消灭了剥削和消除了两极分化,也是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


  综合三个启示,得出的结论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必须是统一的行动,也就是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本身是在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创造经济条件,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本身是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二者必须是高度统一和协调的。同时,劳动人民个体必须掌握到相应的经济主导权,才能真正创造财富而拥有财富。实现了这些条件,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人类之伟业,就需要全人类来完成!我们实施的不是主义性战略,而是全人类安居乐业,共同富裕的战略!让我们怀抱世界而拥有世界!

【篇3】形势与政策共同富裕全面小康

全面小康与共同富裕的联系与区别


1.加速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与共同富裕的关键。



正如小平所说:“发展是硬道理”。无论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还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中心任务都是促进经济发展,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有极大的提高。只有经济发展了,小康社会、共同富裕才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所以,发展是解决备种问题的关键,没有发展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要树立“大发展;
小困难;
小发展、大困难;
不发展、更困难”的思想,力求发展。同时,要按照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要求,认真研究解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问题,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人类、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2.深化改革是实现全面小康与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己位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实现了总体小康。这一切
的取得都是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伴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而进行的,没有改革就没有目前的总体小康。今后,在旧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还没有完全消除之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同样要走改革之路。要以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加速城镇化进程,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全血小康与共同富裕的首要问题。



我国足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七成,如果广大农民生活达不到小康水平,就难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更谈不上实现共同富裕。我国目前农村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但表现于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也表现于内陆地区落后与沿海地区。现在,我国低收入的人口主要都分布于农村。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业生产仍是小农式的耕作,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未有大的改变。所以,必须加速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业向非农业转移,提高现代化水平。只有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才能有效地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从而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富裕程度,向全面小康与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与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由于我国各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加之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从政策上对东部及沿海地区的偏重,使得不同地区发展的程度不尽相同。目
前,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的差距很大。为此,近年来中央从政策上故了一定的调整:继续鼓励东部及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以此做为推进西部及内陆等经济落后地区发展的支撑,同时重点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大振兴的发展战略,其目的就是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今后,我们要根据效率优先、资源互补、区域分工、梯度推进的原则与战略,进一步树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想,促进不同地区的协调发展。没有西部及内陆落后地区的全面小康与共同富裕,也就称不上真正的实现全面小康与共同富裕。



5.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与共同富不谷的内在要求。



全面小康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全面进步的小康,共同富裕也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所以,我们追求的应、该是包括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充分发展的小康社会与共同富裕。我们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继续扩大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的政治制度,使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化、法律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人文社会环境。



6.扩大开放是实现全面小康与共同富裕的必备条件。



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之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与粗放经营,使仅有的资源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事实证明,在自给自足、自我封闭的社会中是无法实现小康社会的,也更谈不上达到物质富极大丰富的共同富裕。只有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才能拓宽经济发展的广一阔的外部空间,获得比较利益,加速发展自己。随着加入WTO,我国经济己经与世界经济更紧密地连在了一起。这样,我们迫切需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台起未,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把经济竞争的平台建立在国际化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全面小康与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篇4】形势与政策共同富裕全面小康

论共同富裕

摘要:共同富裕是人类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人们在追求共同富裕的艰辛路上由理想转化为现实。在社会主义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邓小平对毛泽东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进行了扬弃。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为现今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共同富裕 邓小平 社会主义

共同富裕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千百年来,人们孜孜求索,并为之奋斗。但在社会主义之前的人类社会,并没有真正实现过全社会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人们在追求共同富裕的艰辛路上由理想转化为现实。

共同富裕即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同富裕思想占有重要地位。毛泽东在对前人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总结之后,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新一步探索。毛泽东指出,要把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看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把大力发展生产力看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把均中求富、同步发展看成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途径①。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对于中国走向富强、人民走向富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由于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思想具有很大局限性。

在社会主义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邓小平对毛泽东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进行了扬弃。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到:“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关于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其继承了毛泽东关于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思想,并将其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加以概括。邓小平说:“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②他认为,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只有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才能持续发展。把共同富裕建立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重视改革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③

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为现今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反观今日,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不是真正的走在正途上呢?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但是,在我国国内生产总之增长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综合国立大幅度跃升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还很突出,特别是出现了居民收入和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现象。

1985年10月,邓小平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没过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说,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中国改革开放数十年,走的都是这条路,在政府的改革计划中,政策向一部分人倾斜,让他们的钱包先鼓起来。改革开放之初,即使有些偷税漏税就当政府让利了;
假情假意假货充斥市场人做新创意;
资产重组中有权势者捷足先登;
少部分人享受中国廉价劳动力的快餐;
土地交易中,官商有了快速增富的机遇等等,实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设定。应该看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国策,不完全是市场导向。问题是,没有清晰的设计:该让哪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些人该富裕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式来带动其他人共同富裕等等。这样,原本就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工人没有先富起来,急切需要富起来的农民没有先富,而那些有了钱的先富者,富了以后还想富,富了以后并没有想到带动的责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确实体现了社会效益,却失去了社会公平。先富者不仅没有有效带动期待共同富裕者,还有意无意地成为了共同富裕的阻碍者。不断推高的放假,让正努力期待过上小康生活的人望尘莫及;
物价不断上涨,收入就变相减低了,先富者决不愿意拿出更多的红利给员工发工资;
公共品越来越缺乏的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质量会下降。共同富裕遭遇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所没有预料到的阻力。

我们需要明白,在社会主义现阶段,实现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步富裕。我国的客观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了人们在致富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先与后、快与慢的差别。在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经济形式、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也有所不同。基于此,我们不可能做到同步富裕,且也是因为此,各自的富裕程度差别更加明显。总之,贯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
而实现共同富裕则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和结果。当然,贯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的时候,我们要正确处理“先富”和“后富”的关系。其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部分先富”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部分先富”要受“共同富裕”的制约和指导,而“共同富裕”又以“部分先富”为基础、途径和前提。先富带动后富,后富追赶先富,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贯通。任何把“部分先富”和“共同富裕”割裂、孤立、对立起来的看法,都将在社会实践中走向反面,带来危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不同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平衡,以及企业经济效益、个人天赋的差异,必然形成地区、企业和个人之间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的趋势。合理的收入差距对发展生产、提高效率有激动作用。但差距过大,高低悬殊,就会挫伤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长期发展下去将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甚至产生两极分化。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然而我们也要清楚的知道,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是全体人民在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先富与后富之间关系的反映,而非主要由社会制度性障碍造成。它并没有导致两极分化,而且也不是两极分化。它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和暂时性,我们既要承认贫富差距,又要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从全局的高度规定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方向,是我们认识现阶段贫富差距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理论依据。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科学构想,是在对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扬弃的基础上形成并展开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奔向小康。邓小平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由科学变成了现实。在我国现阶段,应有效遏制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着力缩小贫富差距幅度,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这一政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今后,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共同富裕的方针,坚持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

注: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篇5】形势与政策共同富裕全面小康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什么是共同富裕?从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对经济体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农村推行了以包产到户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开始引进市场经济的做法,发展商品经济。同时,实行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鼓励东部沿海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这些措施使整个中国充满了活力,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的30年以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也跨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2010年平顶山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208元,比1980年的383元增加15825元,增长41.3倍,年均增长13.3%。2010年平顶山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1502元,比1980年的331元增长了33.7倍,年均递增12.6%。从居民消费结构上看,人们逐步改变了一吃、二穿、三用、四居的基本格局,在满足吃、穿消费后,逐步把钱投向医疗保健、娱乐文教服务、居住和耐用品的更新换代等消费上,消费内容已由生存资料向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转移,消费结构日趋升级。
1992年平顶山城镇居民人均在外用餐支出为29元,占食品支出的比重为3.7%,到2010年为801元,比重为21.7%,年均递增20%,比同期食品支出年均递增9%快11个百分点。而在七、八十年代,除了职工食堂外,“下馆子”普通百姓很少敢想。
2010年平顶山市城镇居民人均购买服装8.14件,鞋子3.59双,消费支出分别占衣着支出的71.7%和25.3%,比1982年分别提高40.9个和10.5个百分点;
2010年衣着材料支出比重仅为0.26%,比1982年下降29.92个百分点。
2010年平顶山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4.64平方米,比1982年的6.8平方米增长4.09倍。住房结构功能齐全。2010年88%的城镇居民住上了楼房,95%的住宅有厕所、浴室,97%的是独用自来水,95%的家庭使用液化气、管道煤气或天然气。居住环境迅速改善。

1982年平顶山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为23元,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6.3%,到2010年为2834元,比重为24.6%,28年间增长了122倍,年均递增18.8%,比同期商品性消费支出年均递增12%快6.8个百分点。
2010年平顶山市城镇居民人均参观游览、团体旅游支出408元,比1992年的7元增长了
57倍,年均增长25.4%。
2010年平顶山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520元,比1982年的2元增长259倍。
在翔实的数字中,我们见证变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变化;
听爸爸说他们小时候谁的家里有台电视机相当神气,那时候都是黑白的,收视效果也不太好,总是需要不断地转动两根天线搜索信号,频道也少,即使这样,看电视的人也是屋里屋外,不亚于放电影的场面;
记得小时候我家就有一台黑白电视,我6岁那年,黑白电视机逐渐换成了彩电;
而现在我家已经用上液晶彩电了。从70年代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俗称“三转一响”的“老四件”,到80年代的以彩电、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为主要代表的“新四件”,至90年代的空调、摩托车、淋浴热水器、电脑,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住房、小轿车、数码产品、存款,以及人人手里都拿着的功能越来越高级的手机,无不体现了居民家庭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经历了由“普及型”向“娱乐型”、“智能型”和“高科技型”的转变,现在人们普遍感到淘汰最快、贬值最快的就是科技含量高的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电视机、空调、洗衣机、照相机、摄影机、MP4、电子词典等等,更新换代之快让人目不暇接,反应不及。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根本价值取向。毛泽东首倡“共同富裕”,凝聚全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的大同之路;
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帮助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江泽民强调兼顾效率与公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胡锦涛突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等重要论述为主要线索,系统地梳理和充分地展现六十年来几代领导人对共同富裕的不懈探索和追求。



纵观六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我们党坚定不移的目标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经过几代领导人的实践和探索,共同富裕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共同富裕的道路越来越宽广。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按照已经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共同富裕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相关热词搜索: 共同富裕 形势 全面小康 形势与政策共同富裕全面小康 形势与政策共同富裕全面小康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