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2022新时代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范文】

时间:2022-06-06 08:35:03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新时代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新时代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范文】

新时代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论文4篇

第1篇: 新时代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论文

走共同富裕之路

最近,我们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课上,了解了许多关于“共同富裕”的知识,学习了很多的重要理论。我们也因此解开了心中很多的疑惑,觉得现在社会的一些矛盾,通过一些理论知识时可以解释,只要按照理论的方法,消耗一定的时间,这些矛盾也都是可以解决的。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这门课程,了解“共同富裕”。  而我个人认为,要实现共同富裕,现在应该首先解决了不正当手段导致的收入差距。 解决收入差距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通过制定一些利于弱势群体的政策,给农民,工人以及其他社会下层人民提供一定的福利,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从看不见的方面提高他们的收入;
第二,我国应该完善和制定足够的法律体制,来禁止钱权交易和垄断手段带来的非法收入,严厉惩治非法之徒。  

当然我们说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我们首先对这个说法应该有个大致的了解。 所谓共同富裕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那么,我们又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呢?  

有效调控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当务之急 

(一) 深化认识: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和同步富裕,而是有一定收入差距的普遍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两大基本原则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来带动助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依据。再次,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决不是一蹴而就、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努力过程,那种试图通过“跑步进入”的方式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想法,无疑是幼稚可笑的。既然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那么共同富裕是一种什么富裕呢? 严格地说,共同富裕应该是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发挥完善的社会分配机制的作用,逐步实现的有一定收入差距的普遍富裕。正因此,当我们在迈向共同富裕目标的进程中,出现了一定的收入差距,就不要大惊小怪,惊慌失措,只要收入差距是合理的,就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任何平均主义的想法和企图,都是有害的。我国的收入差距现象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出现的,是打破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和强调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从总体上看,收入差距现象只是由“高度平均”向“比较合理”的方向过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保持一定的收入差距,才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计划经济时代,长期实行吃“大锅饭”的分配体制,居民的收入差距很小,严重地窒息了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热情,经济长期搞不上去,人民生活也得不到根本改善,结 果是共同贫穷。因此,应该说收入差距扩大现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违背先富促共富思想的内在逻辑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背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成为制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严重桎梏 不合理收入差距危及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局面 

(二)加快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夯实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国有近13 亿人口,今后每年还将净增1000 万,要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迈向共同富裕目标,必须保持社会经济有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为此,一要在继续保持东部地区良好经济发展势头的同时,加大中西部、东北部地区特别是西部与东北部的开发力度。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带头作用要继续发挥下去,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在有条件的地方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二要以发展带动就业,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就业是民生之本,积极扩大就业是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而扩大就业最重要的手段是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在外要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在内要规范和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总之,只有加快发展,才能为有效调控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夯实坚实的物质基础。加快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根本途径。 

(三)推进改革:完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体制 

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深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已深入人心,尽管收入差距也因此有所拉大,但这不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原则的错误。继续推进改革绝不能放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而只能构建更加完善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体制。坚持效率优先就是要在公有制经济中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同时,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积极采纳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合理的分配制度,使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结合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分配的差距,使劳动者所得的报酬与其对社会的贡献挂钩,使劳动者投入的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得到应有的回报。再次分配注重公平,注重公平就是要使全体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开放和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此,必须坚决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切实保护合法收入,加强调节过高收入,同时又要切实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 支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真正保障低收入者生活,致力消除绝对贫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体制的构建和完善,是推进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环节。 

 我们对共同富裕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那么我们大学生又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我们应该对共同富裕有足够的了解,并且知道自己如何为实现共同富裕做出贡献。

具体而言就是要发展自己的道德水准,做一个为社会所欢迎的人;
发展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做一个服务于社会的人;
发展自己的意志品质,做一个贡献于社会的人。  第二, 我们还要将这些认识付诸实践,有脚踏实地的行动。这种行动表现在道德的修炼上应该是:自觉遵守《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表现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应该是:不论学习上取得怎样优异的成绩,都能永不满足;
不论在学习上遇到怎样的挫折,都能坚韧不拔。  第三, 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和谐的集体应该是每一个个体都受到尊重的集体。只有在这样一个集体之中,大家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散发出足够的光与热,才能最大可能实现共同富裕! 201123030237

市场营销1102班:伍显勋

2013.06.02

第2篇: 新时代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论文

社会主义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我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邓小平的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概括和发展。

邓小平从生产力的高度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
这些关系的本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2]接着又指出:“社会关系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3]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并且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实现社会进步的经济根源。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社会主义也一样。长期以来,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却更多地放在生产关系上,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对社会主义的任务也不甚明了,甚至有存在极大的误解,认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阶级斗争,把阶段斗争的意义提得越来越高,以至发展到“文化大革命”。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下,大搞破除所谓“资产阶级法权”,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而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东西,如按劳分配原则、商品生产、货币交换、价值规律,当作资本主义加以否定。这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归根结底是生产力提出的要求。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来认识,既从根本上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思想,又从根本上纠正了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
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迫切需要,又对当代世界提出的挑战作出了回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当然不在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而且,社会主义能够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能够将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不仅讲发展生产力,而且讲解放生产力。历来,我们党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就主要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解放生产力。但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如果有问题,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就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4]突出解放生产力问题,而且把它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最有时代意义的内容。

社会主义是取代资本主义而出现的崭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适应发达的社会大生产建立起来的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使得原来被束缚的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尽管这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也有矛盾,但这种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觉的调节,来不断加以克服,从而保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持续地、正常地发挥作用。邓小平说,通过改革,“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5]社会主义能够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发展。而这正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根据,是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

因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当然在于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发展生产力,如果忘记了这一点,社会主义也就失去了意义。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所在,是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的最本质的体现。一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手段。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它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关键。同时,它又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6]这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包括有两个基本思想。其一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实现富裕。邓小平指出:“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7]“社会主义如果老是贫穷,它就站不住。”[8]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人们不敢提追求富裕,机械地形而上学地把富裕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从而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产生了极大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对于端正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其二,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9]在社会主义社会,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消灭了贫穷,使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但是如果这些财富通过各种不正当的途径与形式聚敛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则依然贫穷,这则是完全背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只有共同富裕才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又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又是社会主义区别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就是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10]一个社会,社会成员的生活贫富差别状况如何,是反映一种社会实质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反映在分配上,就表现为一小部分资本家凭借手中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大量攫取社会财富,而广大的劳动人民则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这样便造成了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
一极是财富的积累;
一极是贫困的积累。在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生产资料的主人。这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反映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必然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而达到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富裕。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这里没有剥削阶级,没有剥削制度,国民总收入完全用之于整个社会,相当大一部分直接分配给人民。”而资本主义“那里贫富悬殊很大,大多数财富是在资本家手中。”[11]正是由于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邓小平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来坚持。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涵盖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五句话互相联系,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了被学术界称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层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根本途径。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高效率。第二层次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个规定,确保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生产发展成果属于人民,为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另一个要求是公平性。第三层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消灭、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社会主义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富裕是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共同富裕则是社会公平的最高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这三个层次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各有着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的统一。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它突破了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都是受生产力状况所制约的,它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但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本身。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都只能根据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来确定。也就是说,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要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次,它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所谓市场经济即资本主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束缚,使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市场为取向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再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原理。诚然,经典作家没有明确使用过“社会主义本质” 这个概念,但它们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时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预示,未来社会将“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
把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
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
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
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12]不难看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同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最高价值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这个奋斗目标。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这又一次证明邓小平理论在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总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它从最高的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切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3篇: 新时代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论文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发展与实现路径

作 者:韩文龙;祝顺莲

作者机构: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 出 版 物: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年 卷 期:2018年 第5期
摘 要: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实践追求。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是在继承和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创新和发展的。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条件,需要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入手,创新其实现途径。具体来说,要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保护生产力基础上,进一步实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要实现收入分配调节战略,解决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要坚决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消灭绝对贫困。
页 码:31-37页
主 题 词:共同富裕;理论发展;发展阶段性;实现路径


第4篇: 新时代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3000字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
1.引言
目前,我国正致力于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 针对一些贫困地区,国家加大了扶贫力度,实施了精 准扶贫政策,坦白说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 统性的大工程,需要各个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通力协 作,才能将扶贫这项工作做好。审计机关作为其中关 键的一环,如何在新时期转变思路、创新方法、全力 服务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成为当前审计机关工作的 重要内容之一。
2开展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的重点内容分析 21认真贯彻基本方略
2015年12月15日,“十三五”脱贫攻坚工作有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召开,会上扶贫办主任刘永福表示: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就是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这项基本方略的实施,变革了现有的扶贫思路和方式,更为形象地来说,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就是将输血”转变为“造血”,来实现贫困地区的自主脱贫。以往扶贫项目的重点放在了GDP的增长上,现在要转变为注重脱贫的成效,也就是说要将“扶持谁”、“谁来扶”、“怎 么扶”的一系列问题解决好。前文我们提到了精准扶贫政策主要涵盖了“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其中六个精准包括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
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五个一批包括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 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2.2精准扶贫、脱贫的工作方案
按照《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和《2016年工作要点》明确进度安排,不断压实责任、传导压力;深入推进“五个一批”,扎实开展+大扶贫行动,深化社会参与扶贫,实施好“直过民族”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瞄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四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最困难的地方、最贫困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把解决深度贫困摆在优先位置,集中力量打攻坚战。还要建立扶贫项目资金整合和监管机制。抓紧出台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具体意见,把管好用好扶贫资金作为最重要的任务,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防止扶贫资金“跑冒滴漏”。
3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必要性 31是适应新常态的内在要求
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就是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在此背景下,各个政府职能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审计部门作为重要的基层职能机构,要深入分析新常态,深化审计重点,强化跟踪审计精准扶贫等重大政策、方针的贯彻落实情况,将改善民生作为工作重点,提高精准扶贫的实效性。在新常态的新要求下,要与时俱进,转变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和手
段,助力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脱贫致富。
32是实践“五大发展理念”的创新要求
“五大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开放、绿色、共享、协调,这些是新常态下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我们在开展各项工作时就要根据这些理念,本着解决社会公平公正问题,遵循以人为本,践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开创共同富裕道路的新局面,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十三五”时期,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和收关期,扶贫攻坚应取得阶段性成果。所以,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工作,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同时也是贯彻统筹分配、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
3.3是实现精准脱贫目标的保障
从顶层设计来看,精准扶贫是一项较为全面的政策,也被称为“点穴式”扶贫,其主要内容涵盖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五个坚持”等多个层面。精准扶贫的关键点在于解决扶贫中的难题,突破以往扶贫的瓶颈,将扶贫具体落实到特定的困难地区、特定的困难群众中。审计机关的工作就是要及时跟进产业扶贫措施的落实情况、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帮扶跟进机制的建设等各方面的内容,只有审计工作的针对性、
实效性、时效性显著提升,才能保障整个扶贫工作成效,帮
助真正贫困的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4强化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的策略分析 41完善精准扶贫审计新机制
在新形势下,精准扶贫政策的跟踪审计工作必须具备较高的时效性,这就需要完善审计新机制。具体来说,一是要对审计项目进行系统化的规划部署,对审计项目的思路、重点、方法进行细化,提高审计方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确保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的有效落实;二是要提高审计整合工作的协调性,精准扶贫工作具有自身的特点,开展跟踪审计时要准保把握扶贫地区的优劣势,实现审计工作的多维度融合,针对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实现,要做好及时沟通与协调工作,按照相关规定及时报告,强化跟踪审计监督效能:三是全面梳理、总结、分析审计工作的经验,以及相关的工作情况,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转变跟踪审计理念及审计方式,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2加强高素质、高水平计队伍的建设
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的效率和质量离不开审计队伍的支持,审计人员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审计的职业化水平,引进新的技术方法,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积极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贡献力量。具体来说,审计队伍的建设包括:一是建立健全审计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以工作能力、学习能力为基本标准,构建能上能下的任用机
制,确保干部能够正确引导审计工作。二是加强职业化建设, 优化审计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需要进一步加快审计职业化建设。审计工作其实是一项涉及学科很广的工作,包括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做好审计工作,所以针对在职人员,必须强化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审计队伍。三是坚持依法文明审计,加强审计自律意识,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审慎客观,文明规范,取信于群众、社会、党和政府。四是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审计管理系统,高度重视跟踪审计过程中关联数据的分析,有机整合数据分析与实地审计工作,以精准的数据分析为基础,制定相应的审计方案,有效提升审计水平。
43加强精准扶贫的跟踪审计监管
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的结果应做到及时报告、依法公开,让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能够及时了解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情况,可以利用如微博、微信等现代化的通信平台来及时公布审计结果,尤其是对政策不落实,或是落实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应重点报告并提出相关建议,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信息发布,加强精准扶贫的跟踪审计监管,将扶贫政策落实到位。

5.结语
综上所述,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是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实现脱贫目标的重要保障。我们要深入研究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努力做好审计工作。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完善审计新机制、加强审计人才培养、加强审计监管等措施,希望论文所分析的内容能够为业内人士提供一些帮助。

相关热词搜索: 新时代 共同富裕 形势 新时代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论文 新时代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论文 新时代加快推进共同富裕的必要性、新内涵及主要对策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