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新时代历史成就心德

时间:2022-06-10 16:35:03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代历史成就心德,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新时代历史成就心德

新时代历史成就心德3篇

第1篇: 新时代历史成就心德

面向“新时代”的当代诗歌丨张德明

面向“新时代”的当代诗歌张德明

面向“新时代”的中国新诗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当代中国的历史特征进行了如此具体而深刻的阐明。事实上,“新时代”不仅意味着中国社会建设从此迈入了新的阶段,它也理所当然地构成了中国当代作家理解与把握时代脉搏、洞悉人文风貌的重要历史语境。在新的历史时代,中国新诗将迎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面向“新时代”的中国新诗,会有怎样的作为呢?我认为,对这些问题作出深入的思考和认真的回答,无疑是有助于中国新诗在新的历史时期继往开来、稳步向前的。

百年回眸与新诗再出发 1918年1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第4卷第1号上,发表了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三人创作的9首白话诗,有人认为,这9首诗的出现,意味着中国新诗作为一种新颖的现代文学文体,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从1918年至今,中国新诗正好走过了一百年的成长历程。近几年来,国内围绕“百年新诗”话题所举行的庆典活动和学术研讨异常繁多,人们从各个维度上来对百年新诗进行纪念、反思、回眸与追问,这是值得关注的人文现象。那么,百年中国新诗究竟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文学遗产?又有哪些诗学问题亟待我们去加以解决呢?在我看来,百年中国新诗的成绩是异常突出的,优秀诗人和诗作层出不穷,灿若星河,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上,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新诗也在诸多环节上还需不断完善和深化,有不少诗学问题期待我们在新时代努力去解决。概括起来,百年新诗大体存有下述主要的矛盾和问题:

(一)新诗的传统与现代。中国新诗如何处理好继承古典传统与借鉴西方资源的关系问题,在一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早期中国新诗的发生,更多受到了西方诗学观念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博大精深,又是现代诗人无法避视的客观存在。于是,一百年来,许多诗人在继承传统与借鉴西方这二者之间多方觅求,尝试种种嫁接的方案和拼合的可能,三十年代的“现代”诗派看重的“化古”与“化欧”,虽然在化合二者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少篇章也不慎落入“欧化”或“古化”的泥淖。面对中国新诗一直在继承传统上有所偏失的痼疾,五十年代提出的“古典+民歌”的新诗建设方案,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诗与古典的深切交往,但由于“古典+民歌”这一口号并没有催生出堪称经典的诗歌作品,因此它的可行性是值得商榷的。新时期以来,中国新诗在借鉴西方为我所用上可谓成果颇丰,同时也尝试着从不同向度上去接通伟大的古典诗歌传统,不过在处理继承古典与借鉴西方的矛盾关系上,当代诗人还未能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有效方略。应该说,追求现代化是中国新诗主要的精神诉求,借鉴西方为新诗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便捷的路径,但中国古典文学的伟大传统也不能舍弃,需要加以合理而有效继承。由此看来,更合理地处理好借鉴西方与继承传统的关系问题,将构成新时代诗歌发展中的重要任务。

(二)新诗的自由与格律。新诗历经百年发展,文体形式的不定成为一种显在的审美痼疾而长期被人诟病。由于现代生活的变动不居和现代人心灵世界的起伏不定,因此作为观照现代社会与现代人的文学文体,新诗主要是“自由诗”的观点是被人们广泛接受的。但是,过度宽泛的自由,又有可能导致诗歌与其他文体的界限模糊,从而造成自身独立性的缺失。近百年来,新诗的散文化倾向就是一个异常突出的问题,而“诗家语”与日常话语的无甚区划导致一切语言(包括脏语、性语、不规范的网络语等)似乎都可纳入诗歌表达,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新诗的散文化痼疾。简而言之,由于对自由的不加限制,百年新诗的“非诗化”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当然,一百年来,也有一些诗家在新诗的形式建设上作过不懈的探求,如闻一多、卞之琳、何其芳、林庚等等,都先后提出过新诗格律建设的相关理论。不过,格律体新诗除了个别作品(如闻一多《死水》)较为成功外,多数都尚存这样和那样的不足。的确,新诗应该倡导自由表达与表达自由,但自由泛滥,以致无章可循,既不利于诗歌自身的美学积淀,也不利用人们对它的学习、借鉴和有效传播,对新诗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隐患。可以说,探讨在自由诗发展过程中,适当地建构一些相对定型的新诗文体形式,是中国新诗在新时代大有作为的一项工作。

(三)新诗的个人性与公共性。新诗创作异常尊重诗人个体的自我禀赋和个人才情,大凡出现于诗人作品中的意象、事象、语象等等艺术元素,往往都是诗人对世界独特理解与精彩发现的符号化呈现,打上了诗人鲜明的个性化烙印。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很多诗人一致尊奉的“个人化写作”,更是将当代新诗带入到百花齐放、争奇斗妍的充分彰显个人性抒情气质的历史时期。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称百年新诗群星璀璨、光辉熠耀,是一点都不夸张的。不过,长期以来中国新诗在注重彰显诗人个人性的同时,却淡化乃至遗忘了公共性的美学吁求。换句话说,诗人的个体感知如何与社会历史感知拍合在一起,诗人的个体情绪如何与集体情绪达成共振等,至今仍是一个尚未妥善解决的诗学命题。社会上屡屡出现的新诗“读不懂”“无病呻吟”“语言游戏”等责难与批评之声,或许都是针对新诗在个人性与公共性的关系上处理不当这一问题的。新时代带来新的历史机遇,“一带一路”的大国方略、强国梦的世纪感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诉求等等,都将对诗人的写作形成较大诱惑,也提出更为严峻的考验与挑战,需要诗人们在处理好诗歌表达的个人性与公共性的关系问题上做出更为合理和有效的选择。

(四)新诗的大众化与小众化。新诗究竟是小众的还是大众的艺术,这是一个在诗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新诗缔造者胡适曾将新诗的创作规则草拟为:“有什么话,说什么话;
话怎么说,就怎么说。”这一规则将“说话”与“写诗”并提,无疑是将新诗放在大众化的层面上来定位的。不过百年新诗史上,强调新诗是一种小众化的文学品类的声音也不绝于耳,不少先锋诗人甚至秉承“诗歌是献给无限少数人的”这一美学理念,极力反对新诗大众化的提法。客观情形也正如此,虽然国人的文化素质在不断提升,但新诗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并不见高,读者对新诗的接受程度还相当有限,这从某种侧面说明了新诗至今处于小众化的境地。古人有云:“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
不解,则易之。”(惠洪《冷斋夜话》)“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白居易诗歌的老妪能解和柳永词的为平常百姓喜爱,说明了古典诗歌在大众化方面的成功。新诗固然是立于个人的生命感知而进行的艺术阐发,往往具有鲜明的个人性,但一首诗若能做到雅俗共赏、为更多的读者所接受当然就更可贵了。从这个角度出发,在新时代里,诗人们自觉地把小众化中更好地兼容大众化,作为新诗创作的一种美学理想去追求和迫近,我觉得是有突出诗学意义的。

(五)新诗内在的人文境界与精神格局的重建。在新诗的价值承担中,生命意识与使命意识是不可或缺的两个层面。也就是说,现代诗人进行艺术创作,既可以鲜明地彰显个体独特的生命意识,也应将人类命运、家国情怀、社会历史影踪等自觉纳入到观照视野和审美表现中。在百年新诗史上,的确诞生过如艾青、穆旦等将二者处理得相对成功的大家,他们的诗歌从而体现出了震撼心灵的大情怀和大格局。不过,大多数诗人尽管在艺术技巧和语言能力上都达到了很高造诣,但由于将艺术视野局限于有限的空间,他们的诗往往只停留于对小情绪、小场景、小事件的准确把握和细腻描摹,因此所凸显出的格局与境界是相对狭小的。可想而知,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美好诗意生活的执着追求定当成为新时代的重要人文景观,此种情形下,着眼于细小生活片段和具体生存场景的捕捉与描画的诗作可能会有增无减,也就是说,作为当代新诗的主要形态,书写“小情绪”“小感念”的诗作今后还会大量涌现。不可否认,表达“小情绪”“小感念”的诗作可以将个体的生命意识加以具体化和场景化,给人带来真切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感触,也是不乏价值和意义的。不过,如果偌大的诗坛,人人都满足于书写这种小情怀、小格局的诗,而没有一些诗人能立于更为高远的视野和更为伟大的志向上书写出具有很高的人文境界和深厚的历史底蕴的诗章,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说都是令人遗憾的事。由此可见,面向新时代的中国新诗,必然面临着新诗内在的人文境界与精神格局的重建问题。

此外,新诗的教育与传播、新诗的经典化、新诗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新诗自身传统的建构等等,也是回眸百年新诗时值得关注的重要诗学命题,都值得我们加以重视和认真研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新诗诞辰百年之后在新时代的再出发,必定是建立在对上述问题的深度反思与不断追问基础上,重新迈开的新的历史步伐,因此也将会比以往更有压力,也必将开拓出新的艺术境界。

从“新时期诗歌”到“新时代诗歌” 有教材指出:“历史将以‘改革开放’来命名中国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见《新时期文学》,王万森主编)那么,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自然就是“新时期文学”,这一时期出现的中国新诗,顺理成章可称之为“新时期诗歌”。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历史目标的伟大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新诗,也从文革的文学废墟中重新站立起来,经过众多诗人的多方探求、多元尝试,逐渐走向了百花竞艳的繁荣而丰富的时代。逐渐“富起来”的“新时期诗歌”,其丰富与发达程度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诗歌群体此起彼伏,阵容庞大;
优秀诗人层出不穷,各显风骚。新时期涌现的诗歌群落非常多。较有影响的诸如“归来诗人群”“朦胧诗派”“新现实主义诗群”(一说“新来者”诗群)、“第三代诗人群”“知识分子写作”诗人群、“民间立场”诗人群,以及数量惊人的“60后诗人群”“70后诗人群”“80后诗人群”乃至“90后诗人群”等等。而在以代际命名的60后到90后诗人阵营中,又可分别划分出若干个诗歌群落来。新时期先后涌现和活跃的优秀诗人数不胜数,用“星河灿烂”来形容之是毫不为过的,除大家熟悉的归来诗人如艾青、臧克家、卞之琳、蔡其矫,朦胧诗人如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新现实主义诗人如雷抒雁、韩瀚、骆耕野、叶延滨,第三代诗人如海子、欧阳江河、西川、王家新、韩东、于坚、李亚伟、翟永明、杨黎、伊沙等外,还有当下如日中天的60后诗人如吉狄马加、臧棣、雷平阳、李少君、胡弦、陈先发、沈苇、古马,70后诗人如朵渔、沈浩波、胡续东、尹丽川、江非、黄礼孩等等,朝气蓬勃的80后和90后诗人在数量上更为巨大,在质量上大有迅速赶超前辈诗人的趋势。实际上,新时期优秀诗人的名录似乎可以无止尽地铺排下去,省去谁也许都将带来小小的遗憾,这足见其美学上的“富余”程度。

其二,优秀诗歌作品数量之多,已然超过了此前大半个世纪的总和。如前所述,新时期诗歌群落数量众多而且阵容庞大,每个群落里都集中了大量优秀诗人,而几乎每一位优秀诗人都向诗坛提交了品质极佳的诗歌文本,新时期优秀诗作的数量之巨,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为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我们可以从百年新诗选本来说明此问题。近年来国内出版的百年诗歌的选本很多,这些选本对近百年中国新诗中的优秀诗歌进行了集中展示,如2013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诗百年大典》(洪子诚、程光炜主编),该大典由30卷构成,其中新时期诗歌占了近20卷,可谓阵势浩大。2015年三联书店出版的《百年新诗选》(洪子诚、奚密等人编选),由上下两卷构成,上卷468页,主要是新时期以前的中国新诗,下卷540页,由新时期诗歌和港台诗歌构成,其中新时期诗歌占了该卷90%以上的篇幅。2016年现代出版社出版的《最美的白话诗》(李少君、张德明编选),共收录百年中国新诗192首,其中新时期诗歌占了近140首。虽然这些选本由于受编选者个人审美趣味等因素的干扰而难免存有某些偏颇,但新时期诗歌在现代经验的处理、语言把握和修辞技巧使用上,的确较此前的诗歌出色得多,它在百年新诗遴选中能占据更大篇幅应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三,诗歌刊物种类繁多,为诗歌作者发表作品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和便利的条件。新时期以来出现的诗歌刊物,既有公开发行、为诗人们广为认可的主流诗歌刊物,如《诗刊》《星星》《扬子江诗刊》《诗选刊》(《诗神》)《诗歌月刊》《诗林》《诗潮》《绿风》以及其他综合性刊物如《人民文学》《上海文学》《十月》《花城》《山花》等的诗歌栏目;
也有至今方兴未艾的“以书代刊”类诗歌刊物,如《诗探索》《读诗》《中国诗歌》《诗建设》《汉诗》;
还有异常活跃的民间诗歌刊物,2015年东方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间诗歌地理》(张清华主编)重点提及的民间诗刊包括《非非》《他们》《北回归线》《葵》《诗参考》《女子诗报》《发现》《丑石》《坚持》《阵地》《东北亚》《自行车》《新死亡诗派》《诗歌》《存在》《独立》《扬子鳄》《诗歌与人》《第三条道路》《零度写作》《漆》《或者》《人行道》《新城市》《终点》《南京评论》《行吟诗人》《极光》《诗歌现场》《野外》《不解》《蓝风》《新汉诗》《活塞》《低诗歌》《大象》《后天》《海拔》《城市诗人》等39家,而对数量甚众的当代民间诗刊而言,这只能算冰山一角。此外,可以无限加载的网络平台,如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也为诗歌作者们发表(准发表)作品提供了及时而便捷的路径。

显而易见,在百年新诗的历史谱系中,新时期诗歌的美学成就和诗学意义都是不可低估的,它所奠立的雄厚艺术基础、所拓展的宏阔美学局面,将为随之而来的新时代诗歌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和重要的保障。新时代诗歌是在新时期诗歌的基点上继续前行的诗歌样态,可以预见的是,它除了发扬新时期诗歌的特点和优势外,还将在不少方面超越新时期诗歌。在我看来,较之新时期诗歌,新时代诗歌至少将凸显出如下五大优长:

(一)视野更为开阔。在新时代里,中国的改革开放程度将更为深入,国人对世界性问题的关注将更为用心,海洋、环境、能源、生态等全球瞩目的人类生存主题将频繁进入国民的交流与谈论之中,所有这一切都将在新时代诗歌中得到书写与反馈,从而赋予新时代诗歌前所未有的阔大视野与胸怀。

(二)境界更为高远。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也就是说,新时代是中国实现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重要历史阶段,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必将充满民族自信,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一起共担人类命运。反映新时代历史面影与精神风貌的新时代诗歌,也将由此呈现出高远的志向和境界。

(三)技巧更纯熟。有了百年探索的美学沉淀和新时期四十年的成功经验,新时代诗歌将彻底走出观念化、模式化的创作误区,充分调动当代诗人的诗性智慧,在一个更高的美学层面上拓展现代汉语的诗意空间,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极富艺术性的当代新诗。

(四)风格更为多样。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强盛和开放程度的继续加深,以及更为发达的现代通讯提供的高端技术保障,中国当代诗人对外国文学的全方位了解与吸纳将变得越来越方便,而对古典文学与文化的复兴也将越来越自觉,在融会中西、博采众长而又各取所用的艺术探索中,新时代诗歌将在艺术风格上呈现更为繁复多样的审美情态。

(五)发表阵地更多,传播更为迅捷和广泛。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之大国,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深厚诗歌传统,中国人心灵深处都驻扎着挥之不去的诗歌情结。在全面奔向小康的新时代,随着国人经济实力的不断厚实,必将有越来越多的拥有诗歌情怀的人愿意拿出资金来,投入到诗歌的建设和发展中,在原有的诗歌阵地不会减少的前提下,还将有更多更新的诗歌刊物,不断浮出历史地标,从而为广大诗歌作者发表作品、参与新诗建设提供更为宽阔的展示舞台。而现代媒介与通讯技术的更为发展,也将在促进新诗的推广和传播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新时代诗歌传播上的迅捷与广泛是可以预见到的。

第2篇: 新时代历史成就心德

宣讲家网学好用好《三十讲》系列之第五讲

新时代标示新的历史方位

为落实中宣部关于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的通知要求,深入理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宣讲家网策划制作《学好用好“三十讲”》系列融媒体作品,供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参考,此为第五讲。

一、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政治论断

重大政治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主要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
历史交汇期新的奋斗目标;
我国国际环境发生新变化。

提出政治论断的必然性: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光明未来的必然要求。

二、新时代的丰富内涵

历史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发生的必然历史飞跃,具有丰富厚重的思想内涵、实践内涵和历史内涵。

丰富内涵体现在“五个时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重要作用:有利于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在新的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三、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用“三个意味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作出高度概括。

一是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二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三是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需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

新时代要以新思想为科学指引

新时代要进行新的伟大实践

新时代要有新的理念举措

新时代要有新的精神风貌

第3篇: 新时代历史成就心德

奋进新时代 成就新作为麦档网

 

明确方位才能找准定位,把握大势才能赢得未来。曾几何时,我们耳边响起那首耳熟能详的精典歌曲:“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一首《走进新时代》,吹响了时代的响亮号角、唱出了心情的无比豪迈,也唱出了对生活的真挚热爱。如今,我们不仅站起来、富起来了更强起来了,我们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民族更加兴盛的新时代、一个人民更加富裕的新时代、一个国家更加富强的新时代、一支军队更加强大的新时代! 让我们阔步向前迈进新时代!

“任凭风起云涌,我自岿然不动”――以更加忠诚的信仰奋进新时代。组织入党一生一次,思想入党一生一世。誓词“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是每位党员最无私最纯洁最本真的初心,更是灵魂深处的不悔选择、人生路上的不懈追求。英国作家斯迈尔斯在《信仰的力量》中写道:“能够激发灵魂的高贵与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在最危险的情形下,最虔诚的信仰支撑着我们;在最严重的困难面前,也是虔诚的信仰帮助我们获得胜利。”回想革命战争年代,波澜壮阔的25000里长征应该说是我党我军谱写的最壮丽的史诗,是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最巍峨的丰碑。当时的革命最困难、前程最危急、环境最恶劣、条件最艰苦,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3、4名官兵献出宝贵生命,但是,革命先辈从未动摇、从未怀疑、从未放弃,矢志不渝“跟着走”,充分展现了主义和信仰的巨大力量。抚今追昔,我们能否真正经得起历史和现实的拷问:“忠诚”这面鲜艳的精神大旗还在新时代迎风招展、高高飘扬吗?思想的阵地,真理不去占领,就会杂草丛生;心灵的空间,阳光不去播洒,就会滋生霉菌。回答好这个问题,最关键最紧迫的就是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特别是当前要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真学真懂真信中掌握真理、纯正思想、净化心灵,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不动摇,始终牢记对党忠诚的诤诤誓言不含糊,始终保持合格党员的标准要求不降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更加担当的勇气奋进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的担当,新时代要扛起新的责任。古人讲:“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为官一日,当尽一天之责。”负责任、敢担当,不仅是一个人品质的彰显、意志的体现和价值的升华,也是每位党员的政治本色和价值追求。党的七大召开时,我们党已拥有100多万人的军队、上亿人口的根据地,但毛主席着眼于党的历史任务,仍一再强调“愚公移山”的实干精神。改革开放初期,小平同志告诫全党:“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新时代,习主席反复强调“天上不会掉馅饼”“撸起袖子加油干”,提醒全党全军全国,千万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必须将实干进行到底。十九大报告更是告诫全党“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实现伟大梦想、推进伟大事业,需要敢于担当者、拼搏实干家。再美好的理想离开了实干,永远也成不了现实;再高明的决策离开了执行,永远也只是一张白纸。学习十九大、奋进新时代,最现实的行动就是把本职工作干好,最直接的检验就是把各项任务完成好,自觉做到干一件事情出一个精品,抓一项工作立一个标杆,切实以精益求精的“标准指数”换取部队建设的“发展指数”,努力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作出应有贡献。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以更加干净的品格奋进新时代。一位哲人说过:“官有大有小,只要你有一个好德,一辈子管用。”正所谓“厚德载物”。大千世界,美言、美金、美色、美名、美食,方方面面的诱惑时刻考验着每一个人。古人也云,“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不达”。《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姓薛的官吏梦见自己化为鲤鱼,跳入湖中,恰巧遇见渔夫钓鱼,他明知去吃鱼饵必定会遭灾,但犹豫再三,还是没抵住鱼饵的诱惑,结果一张口就上钩了。直到案板上他还在自我解嘲: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陆游在《秋思》一诗中这样写到:“利欲驱人万火牛”,形象地说明了追名逐利对人的巨大驱动力。要消除产生“火牛”的土壤,就必须管住自己的非分之想。有人说人生有“三难”:管住自己难,理解别人难,一辈子做好事难。这“三难”,“管住自己”最难。上世纪50年代,彭德怀去东南沿海地区检查工作。临走时,当地给他的参谋送了一坛土特产。彭德怀得知后严厉批评道:“这种作风要不得,如果不制止,它就会像瘟疫一样泛滥成灾。”直到今天,这番话依然振聋发聩。打铁必须自身硬。每位党员要有“青松挺直”的定力和“精卫填海”的毅力,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经常打扫道德上的灰尘污垢,明辨是非、知荣明耻,才能在新时代的考验中目不迷五色、在新环境的诱惑中心不生贪欲、在新使命的征程中行不越雷池,永葆本色、永怀激情、永不停滞。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以更加奋发的姿态奋进新时代。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回顾我党96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是我们党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宝贵财富。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愈挫愈强、百折不挠,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朝气蓬勃的革命斗志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各种困难挑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入生产恢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落后面貌,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以“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气魄、“摸着石头过河”的胆识、“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进入新时代,我们依然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新时代乘风破浪,新征程扬帆远航。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必须要有脚踏实地的干劲和持之以恒的韧劲,必须要有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方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担当新使命、作出新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 新时代 成就 历史 新时代历史成就心德 新时代历史成就心德 新时代的历史成就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