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水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3篇

时间:2023-05-30 15:20:05  阅读:

篇一:水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十三五规划水环境治理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1目

  录

  总

  论

  ...........................................................................................................11.1项目概况

  ................................................................................................11.2项目建设的理由

  ....................................................................................31.3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依据........................................................41.4可行性研究范围和内容

  ........................................................................51.5结论与建议

  ............................................................................................6项目投资环境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2.1项目投资环境

  ........................................................................................2.2项目提出的社会背景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2.4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2市场分析与预测

  .......................................................................................153.1市场供需分析

  ......................................................................................153.2竞争优势分析

  ......................................................................................13.3市场营销策略

  ......................................................................................1土地利用与建设条件

  ...............................................................................24.1土地利用

  ..............................................................................................24.2建设条件

  ..............................................................................................21工程规划设计方案

  ...................................................................................245.1方案设计原则

  ......................................................................................245.2总平面布局

  ..........................................................................................24项目建设方案

  ...........................................................................................36.1方案设计原则

  ......................................................................................36.2土建工程方案

  ......................................................................................36.3景观工程设计

  ......................................................................................316.4蓄水工程设计

  ......................................................................................34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6.5截污干管工程设计

  ..............................................................................36.6给排水设计

  ..........................................................................................426.暖通工程设计

  ......................................................................................446.供电设计

  ..............................................................................................45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47.1设计依据

  ..............................................................................................47.2劳动安全

  ..............................................................................................47.3消防

  ......................................................................................................4环境保护

  ...................................................................................................518.1评价依据

  ..............................................................................................518.2评价分析原则

  ......................................................................................518.3环境现状分析

  ......................................................................................528.4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528.5运行期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538.6环境影响评价

  ......................................................................................54节能方案

  ...................................................................................................559.1节能原则

  ..............................................................................................559.2编制依据

  ..............................................................................................559.3主要能耗指标计算

  ..............................................................................559.4节能措施

  ..............................................................................................5项目组织与管理

  .....................................................................................6110.1项目组织

  ............................................................................................6110.2项目管理

  ............................................................................................6211项目实施进度

  .........................................................................................6411.1建设工期

  ............................................................................................6411.2工程实施进度安排

  ............................................................................6412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5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12.1估算依据

  ............................................................................................6512.2投资估算

  ............................................................................................6612.3资金来源

  ............................................................................................613项目招投标管理

  .....................................................................................613.1编制依据

  ............................................................................................613.2招标原则

  ............................................................................................613.3招标方案

  ............................................................................................713.4评标要点

  ............................................................................................7114社会效益分析

  .........................................................................................7414.1社会效益分析

  ....................................................................................7414.2社会影响分析

  ....................................................................................7514.3互适性分析

  ........................................................................................7614.4社会效益分析

  ....................................................................................7615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715.1评估意义

  ............................................................................................715.2评估原则

  ............................................................................................715.3风险调查

  ............................................................................................715.4项目的组织运作问题

  ........................................................................815.5风险估计

  ............................................................................................815.6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

  ........................................................................815.风险等级及结论

  ................................................................................8116结论与建议

  .............................................................................................8316.1结论

  ....................................................................................................8316.2建议

  ....................................................................................................83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总

  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1.1.2项目主体单位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1.1.3项目主管单位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1.1.4项目主管单位负责人

  1.1.5项目建设工期

  2016年5月-2018年10月

  1.1.6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1.1.项目建设地址

  项目在前期防洪治理的基础上,对泥河两岸一定范围内进行精心打造,突出生态、休闲、人文等功能特色,以城市景观的要求来定位,一次规划,分步实施。

  1.1.本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建设项目分蓄水工程、截污干管工程和景观工程三部分。

  蓄水工程规划布设3座梯级拦河坝,1处涵闸、蓄水区3.8km长蓄水区堤防改造工程,安全排水区1564m长新建堤防工程,2.82km河道疏浚工程,1处引水工程,7座浆砌石溢流坎,以及管理设施和防渗措施组成。

  景观工程以“水”、“绿”为底,分文化展示区、遗址体验区、亲水参与区、生态湿地区四个功能区,丰富泉水文化,重现遗址,与水相融。

  -1-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截污干管工程沿河道两岸护岸防汛路布设,从护岸防汛路起点至污水处理厂,截污干管长度6.0公里,采用DN1800钢筋砼管道。

  同时为公园内配套相应的场地硬化、绿化、给排水、停车场、管理等配套设施。公园内部用地比例:公园为带状特点,水面积较大,岸线较长,管理建筑用地比例小于0.5%,游览、休憩、服务、公用建筑用地比例小于1.5%,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比例范围为10-25%,绿化用地比例大于70%。建筑基底控制面积12720平米,总建筑控制面积10000平米,建筑密度1.4%,容积率0.015,道路和广场铺装控制面积10.05公顷,水面控制面积16.75公顷,绿地控制面积29.75公顷,绿化用地超过70.0%。

  1.1.项目总投资与资金来源

  根据本项目确定的建设方案及建设内容估算,项目建设总投资为33000.00万元。

  资金来源:资金来源为国家补助资金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本项目可采用PPP模式进行运作,并可将项目法人由政府方转换为项目公司。

  1.1.1项目区的主要建设条件

  ⑴

  供水

  项目区采用市政供水,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供水满足运营、生活用水需求。

  ⑵

  排水

  排水系统采用生活、雨水合流排水系统,枝状布置,埋地敷设,排水管道选用钢筋砼管,水泥砂浆接口。项目运营期间污水经处理达标后用于项目区绿化或排入市政管网。

  ⑶

  供电

  本项目建设用电由市政电网供电,就近接入即可。项目区电力供应充裕,线路布局合理。

  -2-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⑷

  供暖

  本项目区取暖采用空调取暖,可满足项目区供暖要求。

  1.2项目建设的理由

  1.2.1建设背景

  在国家环保部关于《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中,黄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将成为其中的工作重点之一。而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贯穿陕西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关中城市群。迅速发展的沿河工业带动了经济腾飞,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水质污染,加之渭河堤防设防标准低、造成两岸洪水频发。为此,从2011年开始,陕西先后启动渭河综合整治和三年水质变清行动,铁腕治理,把渭河打造成一条润泽关中的绿色生态长廊。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12-2014年)》实施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渭河污染防治工作,并将污染防治纳入目标责任考核。把渭河水变清,是陕西省重拳综合治理渭河的左手,右手则打出渭河沿岸堤防、绿化和宜居拳。2011陕西省启动了渭河综合整治工程,计划投资607亿元进行加宽堤防、疏浚河道、整治河滩、水量调度和绿化污染等。如今渭河流域部分区段的十里荷香不光使渭河恢复了湿地生态功能,也成了当地百姓休闲的去处。

  为进一步巩固提高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成果,陕西制定了《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巩固提高三年行动方案(2015-2017年)》,将渭河建设成集水资源利用与休闲娱乐为一体、人与水和谐相处的关中生态长廊。

  《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巩固提高三年行动方案(2015-2017年)》,计划全面消除污染严重水域,使西安、咸阳段水质明显好转,把渭河建成关中生态长廊,流经城区河段建成堤固、岸绿、水清、景美的城中河。陕西将用三年时间全面消除污染严重水域,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恢复,-3-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西安、咸阳段水质明显好转。流经城区河段建成堤固、岸绿、水清、景美的城中河,流经乡村河段建成堤净、水清、有鱼虾的生态河。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属于规划中的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三五”期间的建设项目,该工程已列入《关中水系咸阳域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并作为关中水系规划示范项目进行打造。本项目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治理母亲河、建设安澜渭河、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为目标,促进关中城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民生工程。项目根据污染源、水污染物浓度、水功能区要求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结合综合整治、源头预防、防控结合、生态修复等措施,在不影响行洪的前提下种植管束状植物,通过生物降解进一步削减污染。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即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推动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三五”期间建设项目的建设进程,促进黄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将生态基流保障与湿地建设相结合,合理调配水资源,进一步降解污染,在确保生活、工业、灌溉用水的基础上,尽量保障渭河生态基流,弥补生态水不足。

  1.2.2项目研究过程:

  ⑴

  了解委托单位对本项目的具体要求。

  ⑵

  组织设计人员进行现场踏勘,并了解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建设工程情况、规划路网现状,配套设施建设规模,以及公园内地质、水文等资料,论证工程建设规模并且为确定合理的方案创造条件。

  ⑶

  了解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周边的市政基础设施情况。

  ⑷

  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结合规划确定工程功能定位,结合工程实施条件,确定研究重点及工程总体方案。

  ⑸

  投资估算及经济评价。

  ⑹

  编制报告。

  1.3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依据

  -4-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⑷《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⑸《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

  ⑹《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12—2014年)》陕政办发〔2011〕116号

  ⑺《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巩固提高三年行动方案(2015—2017年)》陕政办发〔2015〕38号

  ⑻《

  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⑼《

  某县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⑽《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定》;

  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方法》;

  ⑿

  某县环境保护局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

  ⒀

  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和数据。

  1.4可行性研究范围和内容

  1.4.1可行性研究范围

  按照国家和行业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范围和深度要求,结合本项目的特点,确定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为:

  ⑴

  对项目投资环境、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分析;

  ⑵

  对市场进行分析预测;

  ⑶

  分析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⑷

  对项目的市场进行分析论证;

  ⑸

  分析项目建设期及建成后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⑹

  初拟项目的组织管理机构,确定项目的招标方式和范围;

  -5-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⑺

  提出项目建设的进度安排计划;

  ⑻

  估算项目建设总投资,确定资金筹措方案;

  ⑼

  对项目建成后的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做出可行性研究结论,并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

  1.4.2可行性研究内容

  ⑴

  根据研究的要求和深度,从建设要求、基础设施状况、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发展等多视角论证工程建设必要性。

  ⑵

  分析项目性质与功能定位及基础设施,合理确定相应工程技术标准。根据建设需要分析,合理确定项目的建设情况。

  ⑶

  结合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实际情况、使用安全可靠、造价经济合理、施工简便可行,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工程设计方案。

  ⑷

  提供工程投资估算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5结论与建议

  1.5.1结论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属于规划中的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三五”期间的建设项目,本项目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治理母亲河、建设安澜渭河、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为目标,促进关中城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民生工程。项目根据污染源、水污染物浓度、水功能区要求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结合综合整治、源头预防、防控结合、生态修复等措施,在不影响行洪的前提下种植管束状植物,通过生物降解进一步削减污染。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即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推动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三五”期间建设项目的建设进程,促进黄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将生态基流保障与湿地建设相结合,合理调配水资源,进一步降解污染,在确保生活、工业、灌溉用水的基础上,尽量保障渭河生态基流,弥补生态水不足。项目建设进一步-6-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巩固提高泥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成果,将泥河流域

  某县城段建设成集水资源利用与休闲娱乐为一体、人与水和谐相处的关中生态长廊。

  根据对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的建设条件、工程方案和对财务可行性的分析研究,本工程建设条件具备,工程方案合理可行。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实施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1.5.2建议

  ⑴

  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环境保护。

  ⑵

  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施工,遇到特殊地段要采取防护措施。合理、科学地做好施工现场设计和工期安排。

  ⑶

  与当地居民要做好协调,争取得到居民的支持,不要因为建设产生纠纷而影响工期。建议及早做好外部环境的协调工作,确保项目如期进行。

  ⑷

  应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监管力度,尽早落实工程款项到位情况,确保工程建设资金的需要。

  ⑸

  在项目建设的同时做好媒体宣传工作,加大对渭河污染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并监督渭河治理工作。确保项目运营能力得到合理利用,争取最大的社会效益。

  ⑹

  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尽快立项实施,以便早日建成早日受益。

  -7-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项目投资环境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2.1项目投资环境

  2.2项目提出的社会背景

  近年来,某县发展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快速增长,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某县生态环境压力也与日俱增,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问题。由于经济总量较小,多年以来环保欠账多,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镇生活污染物未得到有效控制,工业污染源未得到严格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大部分河段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些河段污染极其严重,河水发黑发臭,完全失去水质功能。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为保护水环境做了不少工作,开展了河涌整治、工业污染源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治理任务仍十分艰巨。

  在国家环保部关于《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中,黄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将成为其中的工作重点之一。而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贯穿陕西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关中城市群。迅速发展的沿河工业带动了经济腾飞,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水质污染,加之渭河堤防设防标准低、造成两岸洪水频发。为此,从2011年开始,陕西先后启动渭河综合整治和三年水质变清行动,铁腕治理,把渭河打造成一条润泽关中的绿色生态长廊。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12-2014年)》实施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渭河污染防治工作,并将污染防治纳入目标责任考核。把渭河水变清,是陕西省重拳综合治理渭河的左手,右手则打出渭河沿岸堤防、绿化和宜居拳。2011陕西省启动了渭河综合整治工程,计划投资607亿元进行加宽堤防、疏浚河道、整治河滩、水量调度和绿化污染等。如今渭河流域部分区段的十里荷香-8-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不光使渭河恢复了湿地生态功能,也成了当地百姓休闲的去处。

  为进一步巩固提高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成果,陕西制定了《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巩固提高三年行动方案(2015-2017年)》,将渭河建设成集水资源利用与休闲娱乐为一体、人与水和谐相处的关中生态长廊。

  《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巩固提高三年行动方案(2015-2017年)》,计划全面消除污染严重水域,使西安、咸阳段水质明显好转,把渭河建成关中生态长廊,流经城区河段建成堤固、岸绿、水清、景美的城中河。陕西将用三年时间全面消除污染严重水域,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恢复,西安、咸阳段水质明显好转。流经城区河段建成堤固、岸绿、水清、景美的城中河,流经乡村河段建成堤净、水清、有鱼虾的生态河。

  水资源最突出的特点式它的整体性,有限性和对生态环境的基础性作用。在开发利用时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全面考虑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地下水、地表水、湖泊水等各类水资源之间的互补关系非常明显,具体到一个地区,其互补性在很大程度上式直接的,在一个流域内不同的水资源保持着一定的动态平衡关系,河流的水量与地下水位,以及与湖泊面积大小,水深等紧密相关,在一条河流,一个湖泊,地下水径流的不同部位取水,必须考虑其他部位的取水需求。否则很容易造成类似黄河断流的现象发生,直接影响其他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此外,水资源的利用还会影响赖以生存的生物资源及构成的生态环境。如地下水位的下降影响地面植被,湖泊和沼泽的干枯影响局部气候,造成干旱土地退化等。

  因此,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时,要根据水资源可开采量,考虑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从持续利用水资源出发,近远期结合,合理规划水体功能,取水位置分布,取水量和取水方式,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最佳效益。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属于规划中的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9-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十三五”期间的建设项目。本项目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治理母亲河、建设安澜渭河、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为目标,促进关中城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民生工程。项目根据污染源、水污染物浓度、水功能区要求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结合综合整治、源头预防、防控结合、生态修复等措施,在不影响行洪的前提下种植管束状植物,通过生物降解进一步削减污染。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推动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三五”期间建设项目的建设进程,促进黄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将生态基流保障与湿地建设相结合,合理调配水资源,进一步降解污染,在确保生活、工业、灌溉用水的基础上,尽量保障渭河生态基流,弥补生态水不足。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的建设为

  某县的城镇扩容带来了持久的发展潜力。公园周边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也为县城土地升值带来巨大的空间。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湿地公园是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

  目前项目区基本现状如下图所示:

  ⑴

  河道基本没水,水患调节功能残缺。

  ⑵

  河床洼地有小面积水,无连通体系,又缺少湿地,水生态维系功能丧失。

  ⑶

  城市发展依水而居,缺水少景,景观娱乐功能没有。

  ⑷

  水系统不健全,相应水文化设施、水文化场地,水文化活动不完善,文化载体功能退化。

  -10-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是县委、县政府确定今年建设实施的重点民生项目之一,是从

  某县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对于促进

  某县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品位,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宜居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项目在前期防洪治理的基础上,对泥河沟及其两岸一定范围内进行精心打造,突出生态、休闲、人文等功能特色,以城市景观的要求来定位,一次规划,分步实施。

  某县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近年来水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湿地保护网络体系不够完善,明显地就是缺乏一定数量的作为我国湿地保护管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湿地公园。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的建设,将为

  某县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积累经验,并为

  某县实施水环境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积累一定的经验和培养优秀人才。

  公园地处

  某县城以北,可依托县城的旅游接待基础设施,通过合理的市场运作,法律制度的保护,政府全方位的指导运行、维护和投入,都将有利于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公园内具有不同形态的水体、多样性的生物,加上规划建设的生态湿地,使公园具备开展湿地保护和科普宣传教育的基础与能力。由

  某县人民政府协调,采取政府主导、部门支持、法律护航的开发形式,各主体之间没有利益冲突与矛盾。根据公园生态-11-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系统现状条件,该公园对区域内的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2.4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把

  某县水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更加紧迫、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着力加强工业废水、城镇污水、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有效控制水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互相配合,齐抓共管,使区域内水环境、水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环境保护问题为重点,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科学发展道路。

  2、效益原则

  从最佳效益出发,合理安排有限资金。对减排效果明显、有一定经济基础、技术条件成熟、具有规模效益、符合国家和行业产业政策的项目优先安排。

  3、远近结合,标本兼治

  既要解决目前突出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又要采取治本之策,从源头上加强污染防控和治理,切实控污减排,从根本上扭转水环境恶化趋势。

  4、规划相衔接

  水污染整治重点项目安排应与现有规划、计划相协调、相衔接,保持水污染控制工作的连续性,促使水质保护目标的实现。

  5、依靠科技,公众参与

  -12-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加强

  某县水环境问题综合研究,科学合理制定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加强水环境治理集成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保护和调动社会公众参与治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加强协作,落实责任

  加强各县间、部门间协作,合力治污。落实地方政府水环境综合治理责任,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评估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定期公告制度,接受社会舆论和公众监督。

  秉承以上原则进行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的建设,既可以带动社会投资,推动居民安居,扩大社会就业,又可以发展社会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推进平安社会建设,是扩内需、惠民生,保稳定的重要结合点。更是一项深得民心的德政工程,福利工程,对于改善和促进区域内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具有重大意义。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完成后,对于推进及加剧城镇化进程,提升城市品位具有长足的推动作用,并达到以下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1、历史—城镇—水网,三位寻源再现水文化体系。

  2、景观—生态—人文,三相共融城镇水景观体系。

  3、林带—水体—湿地,三维综治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4、爱水—护水—亲水,三美一体景观打造体系。

  5、土地—环保—设施,三优共建城市人居体系。

  某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建设工作。县委、县政府在收到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项目的请示后,及时召集财政局、发改局、水利局、环保局、住建局、国土资源局等部门作了专题研究,决定对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进行建设。

  建设地位于县城区地质条件良好,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齐全,建筑材料丰富,适合该项目建设。且

  某县当地有较强的建筑施工队伍,能保-13-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证工程建设内容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14-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市场分析与预测

  3.1市场供需分析

  随着国内水环境污染形势日益严峻,国家对水环境的治理日益重视,作为重要的环保产业,水环境治理行业正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期。国内企业频繁地通过并购与资本运作进入到水环境治理领域,行业竞争正日趋激烈。同时,良好的水环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及其重要的资源环境条件,某县内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需全面展开,进一步加强水环境治理工作,努力改善全县水环境质量。

  3.1.1城市水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⑴

  不合理的用水习惯使城市用水浪费严重

  在城市中,不管是生活用水,还是工业用水,都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在生活用水方面,城镇居民现在节水意识还比较淡薄,对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主观节水意识不强,“长流水”等现象很普遍。在工业用水方面,由于旧的用水习惯很难扭转,使对水进行循环利用的公司非常少,认为水循环设备的采用会额外增加公司的支出,给公司增加负担。所以,不管是生活用水,还是工业用水,由于观念和习惯的原因,存在着用水严重浪费的情况。

  ⑵

  水资源紧缺严重破坏了城市的水环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转移到城市,而城市的环境承载量是有限的,尤其是水资源出现了严重的紧缺现象,加之人们的节水意识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使得城市用水的缺口逐年递增。而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有限的水资源就被优先用来满足城市生活用水,以及工业用水。这就使得城市河道中、湖泊中的水量越来越少,以至使河道干涸,这导致了城市水环境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严重减弱,甚至丧失。随之而来的就是城市的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恢复能-15-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力受到破坏,使得城市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⑶

  城市建设给水环境带来很大破坏

  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对城市的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的要求。由于城市化进程还在不断加深,所以,对于城市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的建设的规划要具有前瞻性,要预见到多年后的城市需求。如果前瞻性不够,或是根本就没有对未来的规划,城市建设只看短期效益,只看眼前利益,那必然会对城市的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城市建设中对城市水网,给排水系统,排污管道等尤其要给予重点关注,这关系到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如果处理不好,会使城市水土流失严重,水质受到污染,生态系统脆弱,等等问题。

  ⑷

  水利工程对城市水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为了使河道、湖泊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城市大多对天然河道、湖泊进行改造。为了防洪需要,多把堤坝或是河底采用水泥或是石砌、砖砌进行硬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洪的作用,但却使水土隔离,不利用河水湖水的自净,破环了水环境的天然系统。另外,城市中对于流经的河流、湖泊等水资源往往利用过度。水资源的适度利用,可以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能源。但是这要把握一个度,如果开发过度,比如只有有水流过就拦河蓄水,美化景观也好,蓄水发电也好,这些看似造福于民的做法却破坏了水资源的流动,使活水变死水,减弱了水环境对自然环境的调节作用。

  ⑸

  工业废水与生活废水总量的快速增长与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之间存在矛盾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的贡献功不可没,但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也屡创新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使城市人口数量在短时间内加剧膨胀,生活废水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而相对于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总量的高速增长,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却显得严-16-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重滞后,没有随着工业废水

  和生活废水的快速增长而相应提高。

  3.1.2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措施

  ⑴

  大力普及水资源知识,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相对于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人们的节水意识还相当淡薄。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相关团体,加大普及水资源知识的力度,让人们了解水资源的现状,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从点滴做起,节约每一滴水。

  ⑵

  合理配置城市的水资源

  城市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使各部分争水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就需要在寻找更多的水源渠道的同时,合理配置现有的水资源,使之在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景观用水和河道湖泊存水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⑶

  城市建设要做好前瞻性规划

  城市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或只满足眼前需要,城市水环境整治应该以“满足、恢复、改善、拓展”为原则,使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城市环境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和谐发展。

  ⑷

  水利工程的设计要更新观念

  传统的以拦河筑坝,蓄洪发电,硬化河堤为主要手段的水利工程建设,已经使人们意识到有很多弊端。水利工程的设计需要更新观念,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要以不破坏城市水环境以及城市生态环境为前提,做到人、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谐共生。

  ⑸

  改造城市水网,旱季截污、雨污分流

  我国以前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比较落后,排水管道采用的是雨水与污水合用一条管线的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加之水资源越来越紧缺,需要对水资源更为有效的利用,这就对排水管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合用排水管道已经不能满足对水资源有效利用的要求,需要实施雨污分流的排水方式。

  -17-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3.1.3从单体项目到综合治理,优势企业步入新的竞争场

  2014年以来,污染治理领域的融资难问题有望得到缓解,而有资本、技术、资源整合能力等优势的环保企业将获得更多机会,在订单获取方面将有明显竞争力。去年,多家企业与地方政府在公园循环经济、水资源管理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在经过两个5年的密集建设期后,一个简单的事实是,环境治理领域单体设施的建设运营存量已经相当有限。对此,环保产业中的BOT项目已经所剩不多。其中,污水处理厂基本被瓜分完毕,垃圾焚烧厂在未来两三年内也将如此。一方面企业要寻找新的投资机会,一方面“水十条”中提出了如减少黑臭水体、开展综合治理和恢复生态系统等任务,地方政府一定会想办法吸引社会投资参与解决。

  以黑臭治理为代表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是复杂而投资巨大的工程。以河道治理为例,根据相关人士对江苏、浙江、珠三角等地的调研,预计每条黑臭城市河道长度平均约为2至4公里,包括污染源治理、截污、污水处理厂建设、清淤、引水活水等。这需要巨大的投资,如何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保障城市黑臭水体的资金也是难点之一。

  《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意见》的出台表明了政策层明确吸引民资的思路,这也给了企业从单体项目建设运营到以治理效果为目的开发综合项目的机会,后者无论从体量还是竞争层级都有了质的提升。

  3.2竞争优势分析

  3.2.1资源优势

  经过几十年体制创新的探索和实践,某县已经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已经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这就为建设生态园提供了必要的体制条件。

  3.2.2地理优势

  -18-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位于

  某县城以北,西起312国道,东至泥河大桥以东(县城污水处理厂以西),总长度3.53公里,总占地面积63.6公顷(约954亩)。项目选址交通方便,场地规整。

  3.2.3人才优势

  本项目建设单位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提前培养了一批专业、稳定的技术管理及服务人员,是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敬业、吃苦、有经验的服务团队是企业发展的基石。

  3.3市场营销策略

  项目建设期间及建成后应加强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加大对渭河污染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各阶层、各行业充分认识渭河污染治理工作的重大意义,形成全社会支持渭河治理的舆论环境和氛围,使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并监督渭河治理工作。

  综上所述,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推动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三五”期间建设项目的建设进程,促进黄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将生态基流保障与湿地建设相结合,合理调配水资源,进一步降解污染,在确保生活、工业、灌溉用水的基础上,尽量保障渭河生态基流,弥补生态水不足。项目建设进一步巩固提高泥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成果,将泥河流域

  某县城段建设成集水资源利用与休闲娱乐为一体、人与水和谐相处的关中生态长廊。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善区域水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机遇,为扩大就业增添岗位,发挥助推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和民生不断改善的积极效应。由此,不难看出该项目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前景十分广阔。

  -19-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土地利用与建设条件

  4.1土地利用

  4.1.1地址选择原则:

  ⑴

  交通方便;

  ⑵

  地形规整;

  ⑶

  远离污染源;

  ⑷

  便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

  ⑸

  远离高压线路及其设施;

  ⑹

  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的运营和贮存区。

  4.1.2建设地点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位于

  某县城以北,西起312国道,东至泥河大桥以东(县城污水处理厂以西),总长度2.7公里,总占地面积63.6公顷(约954亩)。此处环境清静、空气清新、交通便利。项目区位图见下页所示。

  4.1.3土地指标

  ⑴

  本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63.6公顷(约合954亩)。

  ⑵

  本项目建筑物基底面积为12720.0m2。

  ⑶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12720.0m2。

  ⑷项目建筑系数=建、构筑物基底面积/总用地面积=12720.0m2/636040.0m2=2.0%。

  ⑸项目容积率=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12720.0m2/636040.0m2=0.02。

  ⑹项目绿化率=绿化面积/总用地面积=463520.0m2/636040.0m2=72.8%。

  -20-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4.2建设条件

  4.2.1自然条件

  ⑴

  气候条件

  某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96摄氏度,无霜期214天,年均降水量537-546毫米。海拔在402-1467米之间,北山南塬,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冷暖适中,自然环境十分优越。

  指标

  年平均气温

  最冷月平均气温

  最热月平均气温

  极端最高气温

  极端最低气温

  年平均总降水量

  -21-数值

  11.3~13.6℃

  -4℃(一月份)

  26.1℃(七月份)

  39.8℃

  -20℃

  579mm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年平均无霜期

  最大冻土深度

  全年平均日照

  常年主导风向

  199~255d222cm2640h东北风

  ⑵

  地质条件

  参考项目临近场地的勘测地质条件,本项目地质条件如下:

  ①拟建场地地形基本平坦,拟建场地所属地貌单元为波状黄土台地。

  ②项目区所处地质条件稳定,在持力层范围内无不良土质。

  ③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附录F,本场地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小于80cm。

  ④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所属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拟建场地为建筑抗震一般地段。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场地地基土不存在地震液化和震陷。

  4.2.2公共设施条件

  ⑴

  供水

  项目区采用市政供水,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供水满足运营、生活用水需求。

  ⑵

  供电

  本项目建设用电由市政电网供电,就近接入即可。项目区电力供应充裕,线路布局合理。

  ⑶

  供暖

  本项目区取暖采用空调取暖,可满足项目区供暖要求。

  ⑷

  通信

  目前,随着通讯开发力度加大,网通公司、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公司在

  某县架设的通信光缆,建立的移动通讯基站,系统的网络连续和数-22-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据传输可满足项目通信要求。

  ⑸

  其他设施

  本项目周边道路等市政配套设施均已铺设到位,就近接用即可满足项目需求。

  4.2.3施工条件

  某县交通运输条件十分便利。境内有福银高速公路、312国道通过,交通运输比较方便。该施工场地紧邻统一大道,周边有关中环线及G70福银高速环绕,施工所需设备及建筑材料进场均不受限制,施工条件较好,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

  4.2.4建筑材料

  主要建筑材料钢材、水泥、砖、石、砂可从附近村庄及周边城市购买,直接用车运至工地。

  4.2.5劳动力资源

  某县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数量充足。

  4.2.6综合评价

  ⑴

  项目选址所处环境良好,交通运输条件便利。

  ⑵

  当地道路、供水、供电及供气等基础设施条件良好,项目建设社会协作条件优越。

  ⑶

  建设用地能够满足新建建筑的需要。项目选址地势平坦,工程地质条件较为理想,有利于节省建设投资。

  ⑷

  公司地处原料产区,项目建设所需各种原材料来源便利、可靠。

  综上所述,该项目的建设用地比较理想,综合成本可控。

  -23-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工程规划设计方案

  5.1方案设计原则

  ⑴

  本项目的规划设计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做到技术先进、确保质量、安全实用、经济合理,符合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要求。

  ⑵

  本项目的规划设计,既满足当前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适当考虑

  某县今后发展和市场的需要。

  ⑶

  本项目的规划设计为施工安装、维护、管理、检修、测试和安全运行创造必要的条件。

  5.2总平面布局

  5.2.1总平面设计原则

  ⑴

  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⑵

  环境优先原则。保护与开发并进,功能融于环境之中。

  ⑶

  景观与建筑共生的原则。

  ⑷

  相互促进的原则。

  ⑸

  高品质原则。

  5.2.2设计指导思想及构思

  ⑴

  严格执行相关设计标准和规范;设计严格执行国家建设标准。

  ⑵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的整体布局应提供一个安静、舒适、优美、清洁的环境。

  ⑶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相适应:营造生态化的环境,使建筑物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项目建设要统一规划建设,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充分考虑实际需要,做到经济、实用、美观三统一。

  ⑷

  把握社会发展趋势,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总体方向。

  ⑸

  规划设计构思

  二泉“印”月畔七星,遗址重现,与水相融。公园以“水”、“绿”-24-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为底,紧扣

  “泉水”、“月亮”、“星星”三个关键点处处丰富泉水文化。以水为脉,在空间形态上充分表现“月光如水、满天繁星”,路如带、绿成滩、水映岛,神形并茂地演绎“二泉印月,七星畔月”文化主题。通过月亮和星星的变化,增加“新月台(新月)、弦月台(上弦月)、望月台(满月)、玉弓台(下弦月)、银钩台(残月)”的趣味变化;项目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爱水、护水、亲水与水相融的和谐共生。

  公园以“水”、“绿”为底,紧扣

  “泉水”、“月亮”、“星星”三个关键点处处丰富泉水文化。以水为脉,在空间形态上充分表现“月光如水、满天繁星”,路如带、绿成滩、水映岛,神形并茂地演绎“二泉印月,七星畔月”文化主题。通过月和星的演绎变化丰富景观设计元素,增加趣味变化。

  5.2.3规划设计目标

  ⑴

  通过水系连通,生态修复,恢复河道生命活力。⑵

  创造多元化的滨水景观,展现城市现代公共形象。⑶

  彰显河道历史文化底蕴。⑷

  创造多样化的滨水娱乐休闲空间。-25-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⑸

  带动周边地产经济的发展。5.2.4规划总平面布置

  本项目东西平均距离长约1050米,南北最小宽度约180米,总占地面积63.6公顷(约954亩)。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建设项目分蓄水工程、截污干管工程和景观工程三部分。规划引调宝鸡峡西干渠水至泥河沟,在泥河沟内形成2.82km长景观水面,并在泥河沟两岸一定区域打造城市绿化带,建设城市生态廓道,改善城市环境和周围生态环境。

  规划功能分区包括:文化展示区、遗址体验区、亲水参与区、生态湿地区。其中文化展示区西起西兰路G312,东至西北关桥,长560米左右,文化展示区,其特色为利用县城西大门优势,开展文化展示,是生态园起点;遗址体验区西起西北关桥,东至仲桥,长780米左右,遗址体验区,其特色为历史再现,景观细腻、丰富;亲水参与区西起仲桥,东至泥河大桥,长1010米左右,亲水参与区,其特色为景观壮观、市民参与,含休闲、康体、娱乐中心,也是项目高潮;生态湿地区西起泥河大桥,东至污水处理厂围墙,长108米左右,生态湿地区,其特色为生态保护,也是项目收尾点题。

  5.2.5规划道路和绿化

  -26-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项目区道路采用城市型水泥混凝土道路,围绕各建筑物和项目区整体情况布置,同时充分考虑项目区内部通道与外部道路的贯通,留足消防通道,在形成简捷的单向运输路线的基础上,能够满足项目区内运输以及消防疏散等要求。

  项目区道路两侧及建构筑物周围皆予以绿化,种植雪松、白皮松、国槐、大叶女贞及一些灌木、草坪,以达到减少空气中的灰尘、降低噪声、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及美化环境的目的,为市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户外活动场所。

  绿化布局强调区内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充分融合,相互渗透。区内各建筑周边设有绿地,形成主次分明的公园绿化系统。绿化规划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理念,同时充分利用和保护场地原有的树木,绿化布置时,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手法,以及主轴、次轴、对景、疏密对比等一系列手法,设计出富有特色的绿化环境。绿化系统由公共绿地、道路绿化等组成,通过步行系统组织在一起。

  道路绿化采取配植方式,植物选择搭配多样化,以不同的行道树、花灌木、绿篱、植被、草坪组合不同的绿色景观,加强识别性,以不断变化的景观效果使民众感受到步移景异的情趣。

  场地四周均退红线满足防护绿地规划宽度要求。公园入口设入口广场,沿公园内道路的两侧及在景观与水面、湿地周边布置绿地。顺透空围墙布置隔离绿化带,公园绿地和区外周边道路绿化带遥相呼应,使内外景观互相交融,生态环境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力争营造一个优美的环境空间。

  5.2.6规划总图布置参数

  总图布置上要求建筑布局合理,功能明确,交通组织顺畅,管理维护方便,并满足城市规划部门的相关规定和规划指标,项目规划总图布局详见附图1总平面及附图2总平面布置示意图,总图布置参数见表5-1-27-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项目总平面布置参数表。

  表5-1项目总平面布置参数表

  序号

  1项目名称

  总用地面积

  建筑物基地面积

  其中

  铺装面积

  道路面积

  绿化面积

  2景观工程

  厕所

  建筑

  道路

  体育场

  停车场

  其中

  铺装面积

  绿化面积

  石拱桥

  土方工程

  景观标识

  避雨坐凳

  垃圾桶

  3蓄水工程

  引水工程

  蓄水区堤防改造

  安全排水区新建堤防

  其中

  河道疏浚

  拦河坝

  涵闸

  溢流坎

  单位

  m2m2m2m2m2m2m2m2m2m2m2m2座

  立方米

  个

  个

  个

  处

  数量

  63604012720308406964029752110039706964010830897030840297520513000001605014513.815642.82317备注

  约合954亩

  约合19.1亩

  约合46.3亩

  约合104.5亩

  约合446.3亩

  共计10处

  kmm

  km

  座

  座

  处

  -28-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管理设施

  防渗措施

  4567截污干管工程

  建筑密度

  容积率

  绿地率

  处

  mm%

  %455060001.00.0172.-29-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项目建设方案

  6.1方案设计原则

  ⑴

  符合总体规划对道路的各项交通要求,合理布置车道数与道路宽度,确保近远期道路通行能力满足需求。符合城市的排水规划、给水规划、电力电信规划等要求,合理布设地下管线。

  ⑵

  仔细研究分析项目影响区域内的各种建设条件,妥善处理公园内的地上、地下管线和建筑物之间的关系;根据沿线地形及两侧建筑物标高,合理选择道路平、纵线性,尽量减小工程量。

  ⑶

  严格执行专业技术规范及有关方针政策。

  6.2土建工程方案

  6.2.1设计依据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4号)

  ⑵《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6号)

  ⑶《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1996)

  ⑷《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0-2001)

  ⑸《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

  ⑹《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⑺《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⑻《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⑼《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

  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

  ⑾《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⑿《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023-2008)

  ⒀

  国家、陕西省及咸阳市有关标准和规范

  -30-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6.2.2建筑设计

  本工程建筑室内外装修处理要求简洁明快,并结合当地建筑风格使其与周围环境协调,建筑物抹灰,涂刷外墙涂料,颜色以浅色调为主。

  6.2.3结构设计

  ⑴

  地基基础

  本工程建议采用换土垫层法进行地基处理;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基础形式建议采用筏板基础,砖混结构建议采用条形基础,钢结构建议采用独立基础。

  ⑵

  结构设计

  本项目建筑根据设计方案不同采用钢筋混凝土或砌体结构,服务设施建筑采用砖混结构。

  ⑶

  主要建筑材料

  ①砼:梁、板、柱、墙、基础等混凝土强度等级选用C25~C30;

  ②钢筋:HPB235、HRB335;

  ③钢材:采用Q235B钢材。

  6.3景观工程设计

  6.3.1设计原则

  秉承景观与建筑共生的原则,创造多元化的滨水景观,展现城市现代公共形象,打造景观-生态-人文,三相共融城镇水景观体系。

  6.3.2设计功能分区

  本项目景观工程以“水”、“绿”为底,分文化展示区、遗址体验区、亲水参与区、生态湿地区四个功能区,丰富泉水文化,重现遗址,与水相融。公园建筑物基底面积12720平米,总建筑面积11200平米,道路和广场铺装控制面积10.05公顷,水面控制面积16.75公顷,绿地控制面积29.75公顷,绿化用地超过70.0%。

  6.3.3设计内容

  -31-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⑴

  文化展示区:

  西起西兰路G312,东至西北关桥,长560米左右,文化展示区,其特色为利用县城西大门优势,开展文化展示,是生态园起点,文化展示区平面图见下页;

  ⑵

  遗址体验区:

  西起西北关桥,东至仲桥,长780米左右,遗址体验区,其特色为历史再现,景观细腻、丰富,遗址体验区平面图如下;

  -32-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⑶

  亲水参与区:

  西起仲桥,东至泥河大桥,长1010米左右,亲水参与区,其特色为景观壮观、市民参与,含休闲、康体、娱乐中心,也是项目高潮,亲水体验区平面图如下;

  ⑷

  生态湿地区:

  西起泥河大桥,东至污水处理厂围墙,长108米左右,生态湿地区,其特色为生态保护,也是项目收尾点题,生态湿地区平面图如下。

  -33-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6.3.4结构设计

  ⑴

  地基基础

  本工程建议采用换土垫层法进行地基处理;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基础形式建议采用筏板基础,钢结构建议采用独立基础。

  ⑵

  结构设计

  本项目景观建筑根据设计方案不同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

  ⑶

  主要建筑材料

  ①砼:梁、板、柱、墙、基础等混凝土强度等级选用C25~C30;

  ②钢筋:HPB235、HRB335;

  ③钢材:采用Q235B钢材。

  6.4蓄水工程设计

  6.4.1工程概况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概念规划方案是在城市河段的河道治理中,以梯级拦河坝、景观道路、生态型护岸和沿河生态景观绿化工程-34-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建设为切入点,以建设“水清、流畅、岸固、滩绿、景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观型河道为目标,形成了一整套河道建设新思路。经过一系列河道生态景观工程建设,恢复、改善了河道生态环境,大大提升了沿河岸带城区的综合功能和品位。其蓄水工程规划引调宝鸡峡灌区西干渠灌溉水至泥河沟,在泥河沟内形成梯级蓄水拦河坝,在不影响河道行洪的情况下营造水面景观,并兼顾改善城市建设环境和周围生态环境等作用。

  6.4.2设计洪水

  泥河沟流域无实测水文资料,工程断面以上流域面积较小,仅有6km2,设计洪水采用经验公式法和综合参数法计算。经计算,泥河沟5%的洪峰流量为40m3/s。

  6.4.3工程区地质

  泥河沟段两岸为黄土,河漫滩中有较大范围的淤泥质壤土分布。泥河沟两岸堤防沿线均分布有弱透水黄土和壤土层,渗透系数为khs=1.47×10-5cm/s,渗透破坏类型为流土,河道内的天然地形无大的坑、洼及人工开采的塘、池,不存在产生渗透破坏。

  6.4.4需水量和取水分析

  ⑴

  需水量预测

  醴泉遗址生态湖用水主要用水量包括湖一次性蓄水、蒸发渗漏损失补水、保持水体水质补水三部分。

  ①生态湖蓄水量及蒸发量

  生态湖总面积280亩(18.64hm2),设计水深为0.4~3.5m,按断面法计算生态湖年需水量34.6万m3。年蒸发水量16.753万m3,其中6、7、8三个月蒸发量为4.36万m3,占到全年总蒸发量的43.7%。

  ②渗漏损失水量

  泥河沟两岸为中更新统(Q32eol+pl)风洪积黄土状壤土。河床为冲积-35-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堆积壤土,土的渗透系数为4.54×10-5cm/s,属弱透水,可不进行防渗处理。生态湖每年渗漏量的估算按蓄水容积的8%考虑,年总渗漏量2.77万m3。

  ③补水量

  生态湖多年平均蒸发水量16.753万m3,每年渗漏量2.77万m3,多年平均需要补水量19.8万m3。

  ④保持水体水质补水量

  由于湖水流动性差,要保持水体水质,防止水质恶化,必须对湖水进行更换,以一年换3湖水为宜,换6次,一次17.3万m3,一年补水103.8万m3。

  ⑤总需水量

  综上计算渗漏、蒸发年补水量19.8万m3,保持水体水质补水量103.8万m3,年总补水量123.6万m3。

  ⑵

  供需平衡分析

  生态湖年总用水量123.6万m3,西干渠除过正常灌溉水量后,每年富裕水量5225万m3,富裕水量远大于用水量,故满足需水要求。

  6.4.5工程规划

  ⑴

  工程规划的重要性

  ①是推动科学发展,建设文明城市的具体实践;

  ②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历史文化品质的有效载体;

  ③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水和谐共生的重要抓手;

  ④加快水利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保障;

  ⑤展示水善之美,满足群众亲水追求的根本举措;

  ⑵

  规划范围及规模

  工程范围:依据泥河沟中小流域治理范围,东起污水处理厂下游约100m,沿河道向上游,西至泥河沟西兰路大桥以西300m,工程范围涉及-36-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河道全长3.53km。

  工程规模:年调宝鸡峡西干渠水量123.6万m,满足泥河沟2.82km范围长河道内蓄水,营造景观水面。

  ⑶

  工程规划布设

  本次工程规划范围东起泥河沟大桥,西至泥河沟西兰路大桥处,规划范围全长2.82km,建坝河道内蓄水,营造景观水面。由于泥河沟沟道坡比较陡,2.82km河道高差20m左右,河道比降达8‰,为了营造大水面蓄水工程,在现状防洪工程基础上进行改造,根据规划目标需布设3座梯级拦河坝,1处涵闸、蓄水区3.8km长蓄水区堤防改造工程,安全排水区1564m新建堤防工程,2.82km河道疏浚工程,1处引水工程,7座浆砌石溢流坎,以及管理设施和防渗措施组成。蓄水工程规划平面布置图见附图。

  ⑷

  坝型方案比选

  河道挡水、泄水建筑物主要形式一般为水闸(闸坝结合)和可升降坝,对两者具体分析比较如下:

  序号

  1234567比较项目

  是否阻水

  是否漏水

  抗震性

  地基要求

  可升降坝方案

  不阻水

  漏水较少

  好

  相对较低

  水闸(闸坝结合)方案

  有一定阻水

  漏水较多

  要求高

  较高

  可不受坝高影响,蓄水面积较大,但对河道两岸塌岸影响较大。

  相对复杂

  相对较差

  蓄水面积

  受坝高影响,蓄水面积受到限制

  运行管理

  景观效果

  简便、灵活

  好

  -37-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89101112坚固性及耐久性

  排沙防於效果

  施工难易

  工期

  投资

  较差

  较好

  水闸闸下出流比橡胶坝坝顶溢流,排沙防於效果好。但闸门全部打开泄洪与坝袋全塌泄洪,二者排沙防於效果相当。

  简单

  短

  少

  相对复杂

  长

  多

  本工程挡水建筑物的主要作用是蓄起一片满足观赏要求的水面,汛期安全泄洪,对两岸岸坡不产生塌方影响,同时本身也是一处景观,因此,根据本工程具体情况,参考已建工程经验,本工程挡水、泄水建筑物确定采用可升降坝。具体在可升降坝方案的基础上对橡胶坝、气盾坝、水力翻板坝、液压升降钢坝比较具体坝型。比选后,除了单米投资,在技术等方面比选,液压升降钢坝优势明显。另外从后期20年总运行投资比较,液压升降钢坝自身为钢体,不易损坏,后期维修费用以及寿命、能耗等方面比较,液压升降钢坝工程投资费用相对较少,所以本工程具体坝型推荐液压升降钢坝。

  ⑸

  工程运行

  本工程在泥河沟内布设,在不影响泥河沟河道行洪的前提下,在汛期行洪期塌坝行洪,在非汛期可立坝蓄水,一次蓄水总量为34.6万m3,为防止水质恶化,1年考虑6次换水,1次换水量17.3万m3,1年补水量103.8万m,渗漏蒸发年补水量19.8万m3,年总补水量123.6万m3。

  ⑹

  河道清淤

  根据《泥河沟中小流域治理工程设计》,以护岸工程护跟顶高程为控制,本工程规划范围2.82km泥河沟清淤量为29.54万m3。

  ⑺

  排沙减於措施

  ①在西兰路以西约300m河道范围内新建梯级沉砂池,其中一级及-38-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二级沉砂池全长100m,三级沉砂池长60m。在现状河道内修建沉砂池,后期可采用机械、人工对浅槽清淤,还可对现状河道进行整治。

  ②后期可对蓄水槽内泥沙进行人工机械清淤。

  ⑻

  排水影响

  1#拦水坝下游建有县城污水处理厂,当塌坝排水对其防洪安全有一定影响,本次设计考虑了排水安全影响范围,新建堤防1564m,保障了塌坝排水对下游河道及其它工程不产生影响。

  6.5截污干管工程设计

  6.5.1设计规范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14)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98-1998)

  《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2009)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试行2006版)《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

  《排水管(渠)工程施工质量检验标准》(DBJ01-13-2004)

  其它有关国家及地方的现行规程、规范。

  6.5.2工程概况

  根据工程布置,本项目截污干管工程沿河道两岸护岸防汛路布设,从护岸防汛路起点至污水处理厂,截污干管长度6.0公里,采用DN1800钢筋砼管道。

  6.5.3施工注意事项

  ⑴

  单位:高程、距离以米计,其余均以毫米计。

  ⑵

  坐标及水准点:本次排水工程坐标及水准点与道路工程水准点保-39-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持一致,施工前应对水准点进行复测,高程系统闭合后方可施工。

  ⑶

  管道沟槽开挖与回填要求应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及国标06MS201-1的规定,见《排水管道沟槽开挖回填大样图》。

  ⑷

  顶管施工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本工程顶管施工最大深度为4.8米,施工过程中应结合地质条件准确计算,并选择合适的机具及施工工艺。

  顶管施工过程中可能使机具偏离设计位置,施工中要加强监测工作,及时纠正。

  顶管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管道接头施工质量控制,以免管道使用过程中造成变形及破裂。

  管道顶进应连续作业。管道顶进过程中,遇到下列情况时,应暂停顶进,并应及时处理:

  a.工具管前方遇到障碍;

  b.后座墙变形严重;

  c.顶铁发生扭曲现象;

  d.管位偏差过大且校正无效;

  e.顶力超过管端的允许顶力;

  f.油泵、油路发生异常现象;

  g.接缝中漏泥浆。

  当管道停止顶进时,应采取管前防止塌方的措施。

  顶进管道的施工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a.管内清洁,管节无破损;

  b.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中的规定:

  c.钢筋混凝土管道的接口应填料饱满、密实,且与管节接口内侧表面齐平,接口套环对正管缝、贴紧,不脱落。

  -40-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顶管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施工规范要求结合支护条件等合理确定工作坑尺寸大小,确保方便施工。

  顶进管道允许偏差(mm)

  项

  目

  轴

  线

  位

  置

  管道内底高程

  D<1500钢管道

  相邻管间错口

  钢筋混凝土管道

  对顶时两端错口

  15%壁厚且不大于2050允

  许

  偏

  差

  50+30-40≤2⑸

  排水管需分段做闭水试验,试验须严格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执行,试验合格后方能进行管沟回填。

  ⑹

  当管道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妥善的排水措施,将地下水降至槽底以下0.5米,方可进行基础施工与管道铺建等其它工序,沟槽不允许积水。

  ⑺

  检查井、混凝土条形基础等施工必须保证砌筑砂浆饱满,混凝土浇捣密实。管道穿检查井井壁必须用油麻石棉、水泥填实,杜绝一切渗漏现象。所选用的标准图均应按照其总说明及各图说明施工。

  ⑻

  根据地下水样的水质分析结果判别,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具有微腐蚀性,在施工中应严格按照《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95)要求对管道进行保护。此外,在本设计中所选用的钢筋混凝土管材、混凝土基础及砌井用水泥砂浆等应选用抗硫酸盐水泥或掺加抗硫酸盐外掺剂,施工中掺加抗硫酸盐外掺剂时应严格按-41-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照外掺剂的使用说明书,按弱腐蚀标准选取外掺剂剂量。

  ⑼

  检查井盖施工时需按照设计图纸加装防盗链,检查井内必须安装防坠网,并按规定定期更换。

  ⑽

  施工时应采取安全保护措施,以保障人员及机械安全。

  ⑾

  施工质量及验收标准严格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及《排水管(渠)工程施工质量检验标准》(DBJ01-13-2004)执行。

  6.6给排水设计

  6.6.1设计依据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给排水设计手册》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版)

  6.6.2水源

  本项目水源由市政自来水供给,在室外形成闭合环网,由环状管网供给本工程日常及消防用水。可以满足本项目用水量、水质等要求。

  6.6.3生活、运营给水系统

  ⑴

  给水系统

  项目区室内给水管道布置成支状管网,单向供水。

  ⑵

  用水量估算

  本项目工作人员生活用水标准按110L/(人·d)计,工作人员按120人、人均年工作260天计算;绿化及道路、广场浇洒用水按照每平米每年消耗0.3m3计算,营造景观水面年引水1236000m3,不可预见及管网损失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0%计算。

  -42-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项目年用水量

  =[110×120×260×10-3+(297520+69640+30840)×0.3m3+1236000]×1.1=3775.2+96739.5+22981.2+10177.2+1359600=1493273m36.6.4消防给水

  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中规定,本项目所建建筑的火灾危险等级为中Ⅰ级,耐火等级为二级,同一时间内火灾次数按一次计算,水消防为主,化学消防为辅;装置界区消防水量为室内、外消防水量之和构成。

  ⑴

  室内消火栓设置

  本项目各建筑物内均设室内消火栓,室内消火栓的间距不大于50m。消防给水管道采用阀门分成若干独立段,检修停止使用的消火栓不超过5个,阀门保持常开,并有明显的启闭标志或信号。消火栓设置在位置明显且易于操作的部位,保证每一防火分区有两支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任何部位。

  ⑵

  室外消火栓设置

  本项目室外消火栓采用地上式消火栓,消火栓沿道路设置,间距控制在120米以内,有1个DN100和2个DN65的栓口。

  消防用水量以同一时间最大建筑物一次火灾消防用水量计算。本项目室外消防栓用水量25L/s,室内消防用水量10L/s,一次火灾延续时间为3h,一次灭火用水量为270m3。

  本项目消防用水由市政供水系统供给,可以满足消防用水需求。

  ⑶

  灭火器设置

  在建筑屋内,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的要求,配置规定数量的ABC型手提式干粉灭火器。

  6.6.5排水设计

  -43-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排水分污水和雨水两种,雨水与污水分开排放。

  ⑴

  污水:本项目运营及生活污水,经截污干管排放至污水处理厂,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入排水管网。

  ⑵

  雨水:雨水采取有组织漫流的形式排放,可以利用项目区周围及中间道路两侧设有的排水暗沟。

  6.暖通工程设计

  6.7.1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设计规范》(GB50019-2003)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1993)

  6.7.2采暖室内外计算参数

  ⑴

  采暖室外计算参数

  依据《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1993),参照西安市室外设计参数确定该项目暖通设计中所使用的计算参数如下:

  室外采暖参数

  指标

  a.冬季室外计算温度(t0)

  b.设计计算用采暖期

  天数

  平均温度

  平均相对湿度

  度日数

  c.冬季室外平均风速

  d.最冷月平均温度

  e.最热月平均温度

  f.耗热量指标

  单位

  ℃

  d℃

  %℃·dm/s℃

  ℃

  W/m2数值

  -3.41000.96617101.7-0.926.455-44-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⑵

  采暖室内计算温度

  各建筑采暖室内计算温度均按18~20℃计算。

  6.7.3采暖系统设计

  热源与取暖方式

  该项目取暖方式为空调采暖,可以满足取暖要求。

  6.7.4通风与防烟设计

  本项目所建建筑均利用窗户进行采光与自然通风。

  6.供电设计

  6.8.1设计依据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6.8.2变配电系统

  ⑴

  供电电源

  该项目供给由市政供电,由项目区配电室接引,可满足用电需求。

  ⑵

  负荷分类

  项目除消防用电和应急用电负荷为二级负荷,其余均为三级负荷。

  ⑶

  负荷估算

  用电负荷估算表

  编号

  12名称

  厕所

  建筑

  数量

  110397用电标准

  40W/m240W/m2设备容量(kW)

  44.158.同时

  系数

  0.50.5计算负荷(kVA)

  22.79.4-45-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3456789道路及铺装

  体育场

  停车场

  景观用电

  蓄水设备负荷

  其他设备

  合计

  100481083897---

  3W/m212W/m28W/m2---

  301.4130.71.36.120.36.898.0.50.50.50.60.60.6150.65.35.21.672.21.6468.2注:变压器负荷率取0.8,功率因素0.9,计算后负荷为650.3kVA。

  6.8.3动力及照明

  配电室对项目区内用电进行集中控制,还采用动力配电箱对用电设备进行就地控制;各用电场所均设置照明配电箱对照明进行控制。主要选用防爆荧光灯具;室外照明主要采用太阳能照明灯具,其余场所选用普通灯具。

  6.8.4线路

  项目区线路采用铜芯塑料铠装电缆直埋敷设。

  6.8.5防雷及接地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设计规范,在区域内的装置按第三类建构筑物设置防雷装置。其防雷保护装置由防雷网、引下线和接地极组成,并且与接地系统相连。

  本装置接地制式为TN-C-S系统。接地系统主要包括环绕变电所的接地干线、接地支线和接地极,组成公共接地网。

  接地装置采用热镀锌钢、扁钢和圆钢,联合接地电阻不大于1Ω。

  6.8.6电力供应

  本项目用电由项目区内配电室接引,可满足全项目区用电需求。全年按365天计算,各建筑按每天10小时计算,道路照明按每天10小时计算,设备按每天16小时计算,同时系数以用电负荷估算表中为准。

  -46-

篇二:水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最新版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1章...............................................总论51.1项目名称(5)1.2项目建设单位(5)1.3编制规范、依据(5)1.4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6)1.5工程目标(6)1.6技术经济指标(7)第2章区域自然条件及现状评价(9)2.1**镇概况(9)2.2地形地貌(9)2.3水文地质(9)2.3.1水文气象(9)2.3.2工程地质(13)2.4现状及存在问题(20)2.4.1项目区现状(20)2.4.2工程方面存在的问题(21)第3章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22)3.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22)3.2工程建设的可行性(23)第4章工程规模、拆迁征地及施工条件论证(25)4.1工程规模及标准(25)4.2征地拆迁范围论证(25)4.3建筑材料、交通运输及主要施工条件论证(26)第5章工程设计内容(27)5.1河道整治方案设计(27)5.1.1方案设计基本原则(27)

  5.1.2堤岸工程(33)5.2河道生态清淤工程(34)5.2.1河道清淤工程量(34)5.2.2清淤实施方案说明(35)5.2.3清淤施工(36)5.2.4底泥处置(37)5.2.5生活垃圾管理(38)5.3生态修复工程(38)5.3.1构建思路(39)5.3.2生态修复措施(39)5.4配套截污管道工程(40)第6章施工组织设计(41)6.1施工条件(41)6.1.1水文、气象条件(42)6.1.2交通条件(43)6.1.3供水、供电条件(43)6.2施工导流.........................错误!未定义书签。

  6.2.1导流标准及导流时段划分........错误!未定义书签。

  6.2.2导流建筑物设计及施工..........错误!未定义书签。

  6.3主体工程施工......................错误!未定义书签。

  6.3.1土方开挖和回填................错误!未定义书签。

  6.3.2河道整治工程、生态清淤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及截污工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6.4交叉构筑物(桥、坝、涵等)的保护错误!未定义书签。

  6.5施工交通运输....................错误!未定义书签。

  6.6施工工厂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6.6.1砼拌和站及预制厂..............错误!未定义书签。

  6.6.2机械修配厂....................错误!未定义书签。

  6.7施工进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6.7.1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6.7.2工期安排......................错误!未定义书签。

  6.7.3施工总进度(47)第7章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48)7.1环境保护(48)7.1.1环境保护目标及质量标准(48)7.1.2环境影响分析(48)7.1.3环境保护设计(48)7.1.4环境监测(48)7.1.5环境保护工程投资(49)7.2水土保持(50)7.2.1水土流失现状调查(50)7.2.2水土流失预测时段的划分(51)7.2.3水土流失预测内容(51)7.2.4水土流失的影响(51)7.2.5水土流失的控制措施(52)7.2.6水土流失监测(53)7.2.7方案实施保证措施(54)第8章节能措施(55)第9章工程管理及人员编制(56)9.1组织机构(56)9.2劳动定员(56)9.3建设进度(56)9.4工程招投标(58)9.4.1招标范围(58)9.4.2发包方式及标段划分(58)9.4.3招标组织形式(61)9.4.4招标形式(61)第10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64)10.1工程概述(64)10.2编制依据(64)

  10.3工程内容(65)10.4材料、设备价格(65)10.5其他工程费用(65)10.6工程预备费(66)10.7建设资金筹措及还款计划(66)10.8工程进度计划(66)第11章财务评价(67)11.1收入预测(67)11.2运营费用估算(67)11.3财务评价指标(67)第12章工程效益分析(69)12.1环境效益(69)12.2社会效益(69)12.3经济效益(70)第13章结论及建议(72)13.1结论(72)13.2建议(72)第1章总论

  1.1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县**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1.2项目建设单位

  项目建设单位:**镇人民政府

  1.3编制规范、依据

  (一)相关规划:

  (1)《**县**镇总体规划(2010-2030年)》

  (2)《安徽省**县中小河流治理规划》2009.5(二)设计标准及规范:

  (1)《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国家科委、建设部2001年)

  (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5)《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6)《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0)《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11)《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1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13)《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14)《疏浚工程技术规范》(JTJ319-99)

  (15)《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T191-2008)(16)建设部颁布的其他有关设计规范及标准

  (三)基本设计资料

  (1)《安徽省黄山市中心城区防洪近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订本)》2003.111.4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县**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包括**镇规划区范围内率水河段河道整治共约13.17km,生态清淤50.56万m3,生态修复工程318810m2,配套截污管网工程建设截污管道长度5.697km。

  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对项目外部环境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建设方案,制定项目初步实施计划,测算工程投资,并进行工程效益分析,最终提出项目建设的有关结论意见,供有关部门进行决策。

  1.5工程目标

  (1)对河道进行切实可行有效的保护,保障水质,使水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服务范围内污水收入污水管网,通过污水管网工程建设可减少此区域污水排入率水河,改善河道水体水质,进而改善入新安江的水质。

  (3)改善河流周边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型环保城市,促进大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自然和谐。

  (4)由于河道淤积导致泄洪和供水水质恶化,环境恶化,使得洪水来临时内涝严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环保清淤工程势在必行。

  1.6技术经济指标

  工程总投资19192.25万元,其中:

  第一部分工程费用:16650.64万元

  第二部分其他费用:1119.47万元

  第三部分预备费用:1422.15万元

  资金来源如下:其中13434.6万元申请新安江流域资金补助,其余5757.7万元由建设单位自筹。

  附:技术经济一览表

  表1.7-1**县**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技术经济一览表

  第2章区域自然条件及现状评价

  2.1**镇概况

  **镇地处**县西南山区,三江(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源头,镇政府所在位置的坐标为东经117°46′99″,北纬29°42′35″。东与**县汪村镇山后接壤,南与**县汪村镇回源村毗邻,西连**县鹤城乡渔塘村,北临安徽省祁门县祁洪乡、乔山乡、凫峰乡。全镇国土总面积为65.17平方公里,**镇是黄山市“有机茶之乡”和“环境优美乡镇”。

  2009年全镇共实现财政收入13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870万元,招商引资2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650元,较2008年增长650元。

  2010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758万元,比2005年的2360万元增长228%;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164.8万元,比2005年同口径增长328%;农民人均纯收入5360元,比2005年的2353元增长128%。

  2.2地形地貌

  **镇位于皖赣交界处率水山麓,三江源头的率水之滨,四面环山,森林覆盖率92%以上。

  **镇区沿路依水地势比较平坦,镇区基本是群山环抱,大小源河与率水河在镇区内相交。

  2.3水文地质

  2.3.1水文气象

  2.3.1.1河流水系

  2.3.1.2水文基本资料

  (1)水文站

  率水河属于新安江流域。新安江流域最早于1947年11月在歙县街口设立街口水位站,有1955~1958年共4年水位测验资料,其后撤销。建国后于1950年6月在屯溪黄口设立屯溪水文站,控制新安江流域面积2670km2。

  新安江流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设立了近10处小河径流站,但资料系列均较短,有些站现已撤销。统计至1999年,本流域共设立水文站(包括小河径流站)共33处,其中观测资料能用于水文分析的测站有10余处。

  其中在率水河干流上设有**、兰花、呈村、月潭、新亭等水文站,与新安江流域**镇段河道防洪相关的水文测站如表2.2。

  表2.3-2新安江流域屯溪以上主要水文站一览表

  表2.3-2中各水文站为国家或省基本站网,水文监测、资料整编等均按国家有关规范规程进行,可以满足工程设计的需要。

  (2)雨量站

  本流域最早于1950年在屯溪设立雨量站观测降水量资料,自上世纪60年代起,设立的雨量站点逐渐增多,统计至1999年共有屯溪、渔梁等106处雨量站,其中观测系列超过30年的测站有23处,超过40年观测系列的测站有屯溪、渔梁和**等9处。

  2.3.1.3洪水

  中小河流干流设计洪水主要根据各控制水文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排频计算,支流设计洪水采用由原水电部规划总院验收、水电部批准颁发使用的《安徽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山丘区产汇流分析成果和山丘区中、小面

  积设计洪水计算办法》(以下简称“84年计算办法”)推求。控制水文站上、下游无支流汇入的干流控制点设计洪水按面积比拟法求得;有支流汇入的,按干、支流错峰迭加后确定。

  2004年8月黄山市水电勘测设计院编制完成了《**县城区城市防洪规划》,并通过了专家审查。本规划数据主要摘自以上报告最后确定的数字。利用月潭站1960~2004年实测流量系列和屯溪站1951~2004年实测洪水资料系列统计分析,各站不同重现期设计洪峰流量见表2.3-3。根据前述有实测水文资料各站洪水频率分析成果,采用地区综合的办法推求(qm~F/J关系,图2.1-1)无控区间的设计洪水。

  表2.3-3率水河各主要控制断面洪峰流量统计参数表

  12

篇三:水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

  综合说明

  .............................................................................11.1概况..........................................................................................................................11.2水文..........................................................................................................................21.3工程地质..................................................................................................................21.4工程任务与规模......................................................................................................31.5工程设计..................................................................................................................31.6施工组织设计..........................................................................................................51.7工程征地及拆迁......................................................................................................51.8环境保护设计..........................................................................................................61.9水土保持设计..........................................................................................................61.10工程管理设计........................................................................................................61.11投资估算................................................................................................................11.2国民经济评价........................................................................................................11.3结论与建议............................................................................................................水文

  ...................................................................................2.1流域概况..................................................................................................................2.2水文气象................................................................................................................102.3设计洪水................................................................................................................102.4施工期水位............................................................................................................243工程地质

  ...........................................................................263.1区域地质概况........................................................................................................263.2河道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283.3堤基地质结构分析评价........................................................................................323.4天然建筑材料........................................................................................................343.5结论及建议............................................................................................................354工程任务和规模.................................................................34.1社会经济发展状况................................................................................................374.2工程建设的必要性................................................................................................414.3工程建设的可行性................................................................................................434.4工程任务与规模....................................................................................................445工程设计

  ...........................................................................45.1设计标准和依据....................................................................................................45.2河道连通工程........................................................................................................485.3TT湖沿岸及湖体疏浚工程

  .....................................................................................595.4QX河疏浚工程

  ........................................................................................................605.5桥梁工程................................................................................................................645.6河湖岸坡防护........................................................................................................656施工组织设计....................................................................66.1施工条件................................................................................................................686.2施工导流................................................................................................................706.3主体工程施工........................................................................................................706.4施工交通运输........................................................................................................716.5施工总布置............................................................................................................726.6施工进度................................................................................................................736.7主要技术供应........................................................................................................73工程征地及拆迁.................................................................757.1工程征地................................................................................................................757.2拆迁实物指标........................................................................................................757.3征地及拆迁投资概算............................................................................................75环境保护设计....................................................................78.1设计依据及采用标准............................................................................................788.2环境影响评价........................................................................................................798.3施工期环境监测....................................................................................................798.4环境保护措施设计................................................................................................808.5环境监测................................................................................................................848.6环境保护投资........................................................................................................85水土保持设计....................................................................89.1设计依据................................................................................................................879.2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879.3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879.4水土流失预测与影响分析....................................................................................889.5水土流失总体布局................................................................................................899.6水土保持监测........................................................................................................899.7水保投资概算........................................................................................................901工程管理设计..................................................................9210.1工程管理机构及人员..........................................................................................9210.2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9210.3工程观测与维护..................................................................................................9211投资估算

  .........................................................................9411.1编制说明..............................................................................................................9411.2投资估算..............................................................................................................9811.3资金筹措..............................................................................................................9912国民经济评价................................................................1012.1经济评价依据....................................................................................................10012.2国民经济评价....................................................................................................10013社会评价

  .......................................................................1013.1社会影响分析.....................................................................................................10813.2项目与所在地区互适性分析............................................................................10913.3社会风险分析....................................................................................................10913.4社会综合评价....................................................................................................10914工程招标

  .......................................................................11114.1招标的特点及具备的要素................................................................................11114.2发包方式与招标组织形式................................................................................11214.3招标方式............................................................................................................11214.4本项目招标方案................................................................................................11314.5本项目招标形式和招标内容............................................................................11315主要结论与建议.............................................................11515.1主要结论............................................................................................................11515.2建议....................................................................................................................116附表1总估算表

  附表2建筑工程估算表

  附表3临时工程估算表

  附表4独立费用估算表

  附表5征地拆迁补偿投资估算表

  附表6主要土建工程量汇总表

  附表7主要材料量及工时量汇总表

  附表8人工预算单价计算表(1-4)

  附表9材料预算价格汇总表

  附表10施工机械台时费计算表

  附表11混凝土、砂浆材料费计算表

  附表12建筑工程单价表(1-12)

  综合说明

  1.1概况

  C市位于A省西南部、某江下游南岸,北濒某江与D市隔江相望,东与F市、W市毗邻,东南与H市交界,西南与B省**、**县接壤。

  TT湖位于C市ZQ区,北至SZ大道,南至TJ铁路,西至BY河,DZ某江南路,面积约为11.24平方公里。规划将TT湖地区打造一座具有C市特色的生态城,形成在后发达地区,生态禀赋良好地区,自然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的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模式。

  TT湖地区涝水主要通过QX河由N湖排涝站、QX排涝站和XHC排涝站排出,C市主城区泵站均已按规划达标建设,但TT湖地区与QX河沟通不畅,TT湖涝水不能及时排入QX河,经常造成TT湖地区低洼处受淹,而出现排涝ZQ又无水可排的局面,因此开挖TT湖与QX河之间的连接通道、疏浚TT湖和域内QX河是减免洪涝灾害损失的需要。

  河湖孕育了城市文明,水环境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水环境是生活环境品位的重要体现,良好的水环境,让人赏心悦目、心情舒畅。在保障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打造TT湖地区的城市水环境,可展现项目区人水和谐的亲水画卷,因此对TT湖地区进行水环境综合治理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受C市TT湖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委托,我单位编制完成了《C市TT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建设内容为:

  ①沿TT湖周边开挖蓄排水河道,湖周边长约3778m,规划新挖连通引河段长约2672m,总长约6450m;

  ②QX河疏浚总长2.98km;

  ③TT湖疏浚工程,疏浚面积约1.0km2;

  ④新建4座跨河桥梁,其中:滨河东路南桥、北桥各一座,桥面宽度21m,跨径50m;SJ湖大道南桥、北桥各一座,桥面宽度28m,跨径50m;

  ⑤对河湖岸坡进行防护,包括连通河道混凝土护坡2.67km,QX河生态挡墙护岸2.98km,TT湖垒石及木桩防护3.8km,连通河道草皮护坡50000m2,QX河草皮护坡44700m2,TT湖岸坡草皮护坡40000m2,景观树种植5000棵。

  1.2水文

  C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降雨丰沛集中,年际变化大。根据C市气象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1483mm,汛期降雨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PP湖洪水在汛期受某江水位影响,基本无自排机会,湖水位受区间降雨量控制。

  PP湖来水面积为75km2,其中山区22.02km2,丘陵25.94km2,圩区27.04km2。正常蓄水位12.8m,设计水位采用50年一遇,为14.1m,校核水位采用100年一遇,为14.44m。50年一遇设计条件下,不向主城区分洪,洪水不进城区,在遭遇100年一遇洪水时,分洪经PP湖至TT湖的贯通工程入滞蓄洪区,相机由城区排涝站外排。PP湖100年一遇分洪总量263万m3,最大24h分洪量112万m3。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月亮湖111万m2、N湖61万m2、TT湖68万m2、原东湖调蓄区仍保留72万m2,调蓄区范围达312万m2,最大24h调蓄深度为0.36m,总调蓄深度为0.84m,平均最大排涝流量为13m3/s。

  1.3工程地质

  本工程区地貌单元属沿江丘陵平原区,次一级地貌单元为丘陵岗冲区和湖泊平原区。工程区地面高程7.2~11.1m,东北角低丘地,高程在20~30m;。微地貌单元为TT湖区、QX河河漫滩及河床、微丘,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本次勘探揭露的地层均为第四纪人工堆积层、第四纪湖、洪冲积层和第四纪残坡积层,下部基岩埋深2.4~12.5m左右。耕植土和人工填土,呈松散状,中~弱透水性,强度较低、压缩性较高;中粉质壤土或淤泥质中粉质壤土,软塑~流塑,弱透水性,强度较低、压缩性较高;中粉质壤土~重粉质壤土,可塑~硬塑,弱透水性,强度高、压缩性较小;砾砂、圆砾,中密,中~强透水性,强度高、压缩性低;风化花岗岩,中~弱~强透水性,强度高、压缩性小。

  本次勘察揭露的岩性主要为第四系松散湖、冲洪积层和基岩。引河开挖主要涉及耕植土、(淤泥质)中粉质壤土,岩土分级为Ⅱ~Ⅳ级;全风化~强风化花岗岩,分级为Ⅸ级。疏浚土主要涉及中~重粉质壤土、淤泥质中粉质壤土,疏浚土级别为2~6级,⑧层全风化~强风化花岗岩,疏浚土级别为9级。堤基工程地质条件为C类。根据工程地形和堤基工程地质条件,建议堤坡采用斜坡式,河道开挖坡比为1∶2.5~1∶3,基岩面以下边坡可适当放陡。

  1.4工程任务与规模

  1.4.1工程任务

  (1)开挖连通河道,确保防洪除涝安全:通过开挖TT湖和QX河之间的连接通道、TT湖周边排水通道使TT湖的涝水能及时通过泵站排出,确保TT湖区域防洪除涝安全。

  (2)疏浚河湖水系,改善水环境:通过对TT湖、QX河的疏浚,以及对河湖岸坡进行生态、工程防护,改善TT湖的水环境。

  1.4.2工程规模

  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开挖QX河—TT湖—QX河连通工程、QX河疏浚工程、TT湖湖体疏浚工程、桥梁工程及河湖岸坡防护工程等。

  ①新开挖QX河—TT湖—QX河连通工程总长6450m,分下段、湖区段和上段。

  ②QX河疏浚工程总长2.98km,河底宽度控制在50m,平均清淤深度0.5~1.0m,两侧边坡1∶3或采用直立式挡墙。

  ③TT湖现状由零散水面、湿地及鱼塘组成,规划开挖湖体,形成大面积水面景观,清淤疏浚形成的水面面积约1.0km2。

  ④新建4座跨河桥梁。其中:滨河东路南桥、北桥各一座,桥面宽度21m,跨径50m;SJ湖大道南桥、北桥各一座,桥面宽度28m,跨径50m。

  ⑤对河湖岸坡进行防护,包括连通河道混凝土护坡2.67km,QX河生态挡墙护岸2.98km,TT湖垒石及木桩防护3.8km,连通河道草皮护坡50000m2,QX河草皮护坡44700m2,TT湖岸坡草皮护坡40000m2,景观树种植5000棵。

  1.5工程设计

  1.5.1河道连通工程

  新开QX河至TT湖的连通河道,河道长6.45km,其中新开挖河道两段,长分别为1.23km和1.442km,另有3.778km是在原有的TT湖体内进行拓宽而成的,设计新挖河底宽按30m进行控制,河口宽度在70m左右,河底高程分别控制在5.6m、5.9m,TT湖湖体开挖底宽约60m,底高程控制在5.9m~5.6m之间,设计底坡为8/10000,常水位

  为7.6m。湖体清淤及河道开挖预留今后周边驳岸建设条件、一级平台宽3.0m,河岸边坡一般控制在1∶3。

  河道护岸工程具体布置:0+000~1+230河段、5+008~6+450河段,在正常蓄水位7.6m以上0.2m处设一级平台,平台以下岸坡采用厚100mm混凝土预制块护坡,平台高

  程以上坡面防护采用生态防护。

  1.5.2TT湖湖体疏浚工程

  现状TT湖主要由零散的鱼塘、水面及湿地组成,水面、岸线不明确,与TT湖地区的建设规划不符,工程规划对整个湖区进行疏浚,湖体高程控制在6.0m左右,正常蓄水水深在1.5m左右,疏浚后的TT湖水面面积约1.0km2,湖体四周岸坡设计坡比1:2.5~1:3,并对岸坡进行护砌,常水位以下可采用木桩或垒石护砌,常水位以上采用草坡护坡。在1:1000地形图上量算,湖体疏浚土方约300万m3。

  1.5.3QX河疏浚工程

  TT湖区域内的QX河总长2.98km,为城区各泵站的排水通道,此段QX河一直未经治理,河道内杂草丛生,排水不畅,本次设计拟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结合水环境治理,对河道两侧岸坡进行护砌,并对河道两岸进行绿地建设。将此段QX河打造成TT湖地区的绿色廊道。QX河清淤拓宽后的河道底宽按不小于50m控制,河底高程由5.5m。河底以上3m采用生态挡墙护砌,护砌以上以1∶3的边坡连至附近地面,边坡采用草皮护坡。

  1.5.4桥梁工程

  由于连通河道的开挖,与主要道路形成平面交叉,因此需新建4座跨河桥梁,滨河东路南桥、北桥各一座,桥面宽度21m,跨径50m;SJ湖大道南桥、北桥各一座,桥面宽度28m,跨径50m。

  1.5.5河湖岸坡防护

  在满足防洪保安的前提下,河湖岸坡应做到安全可靠、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经济美观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对于坡度缓或洪水冲刷不严重的河段,应主要采用自然生态护坡型式;对于较陡的坡岸或冲蚀较严重的湖区段,采用自然生态措施与人工措

  施相结合,不仅可以种植植被,还可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达到固堤护岸效果。

  具体为:连通河道在7.8m平台以下岸坡采用厚100mm混凝土预制块护坡,平台高程以上坡面防护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防护。QX河在河底以上3m采用生态挡墙防护,3m以上采用草皮防护,可适当种植景观树。TT湖7.6m正常蓄水位以下采用垒石及木桩防护,以7.6m上采用草皮、景观矮树等生态防护。连通河道混凝土护坡2.67km,QX河生态挡墙护岸2.98km,TT湖垒石及木桩防护3.8km,连通河道草皮护坡50000m2,QX河草皮护坡44700m2,TT湖岸坡草皮护坡40000m2,景观树种植5000棵。

  1.6施工组织设计

  TT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建设内容为:

  ①沿TT湖周边开挖蓄排水河道,湖周边长约3778m,规划新挖连通引河段长约2672m,总长约6450m;

  ②QX河疏浚护砌工程总长2.98km;

  ③TT湖疏浚工程,疏浚面积约1.0km2;

  ④新建4座跨河桥梁,其中:滨河东路南桥、北桥各一座,桥面宽度21m,跨径50m;SJ湖大道南桥、北桥各一座,桥面宽度28m,跨径50m。

  ⑤河湖岸坡防护,包括连通河道混凝土护坡2.67km,QX河生态挡墙护岸2.98km,TT湖垒石及木桩防护3.8km,连通河道草皮护坡50000m2,QX河草皮护坡44700m2,TT湖岸坡草皮护坡40000m2,景观树种植5000棵。治理措施包括:引河疏挖、湖体疏浚、岸坡防护、新建桥梁工程等。

  1.7工程征地及拆迁

  工程征地分为永久征地和临时征地。本工程永久征地主要为河道开挖占地,总占地面积221.67亩(均为农用地),临时征地主要包括施工布置区占地、施工道路占地及弃土区占地等,总占地面积697.8亩,其中施工布置区占地7.5亩,施工道路占地41.3亩,弃土占地649.0亩。

  共需拆迁房屋及附属设施4783.69平方米,其中主房2072.12平方米,附房及棚

  房2666.57平方米,砍伐15790棵树木,征用水面养殖珍珠面积848.4亩,鱼塘捕捞面积731.66亩,以及养殖户桥、路、电及附属用房等。

  1.8环境保护设计

  C市TT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为非污染型水利工程。工程完工后,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TT湖的水环境质量,带动TT湖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本工程不增加新的污染源,对非汛期水文情势无影响。因此,本工程的实施对本地区水环境无不利影响。

  本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是施工期影响。工程施工和占地将改变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施工期材料运输、修建道路、施工噪声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施工弃土会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施工废污水排放影响河道近岸的水生环境。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是施工期主要的污染源之一,需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防止污染环境和影响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

  C市TT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环境保护投资包括环境保护措施投资、施工期环境监测措施投资、环境保护临时措施投资和独立费用等四部分。经计算,本工程环保投资为24.93万元。

  1.9水土保持设计

  根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内各部分地貌类型、主体工程布局、施工工艺以及水土流失特点等,将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划分为河道工程区、临建工程区及弃土区等3个防治分区。

  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采取预防与治理措施相结合,并针对各防治分区的水土流失特点,合理安排工程和植物措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本工程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根据各防治分区新增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本工程水土保持总投资为26.85万元。

  1.10工程管理设计

  有关水利工程管理由C市城市防洪管理处负责,维持现有人员不变,本次不考虑新增管理设施。

  1.11投资估算

  本工程总投资为22315.24万元,其中:工程部分投资为18470.17万元,拆迁、环境部分投资2797.07万元,建设期贷款利息1048.0万元。

  11.2国民经济评价

  本项目建设,在显著提高TT湖区域的防洪滞蓄洪能力,确保防洪除涝安全,减免洪涝灾害损失,提升区域的水环境和生环境质量,改善地区投资环境的同时,对集约利用区域土地,促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和城市产业,发展旅游,都有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从定性分析,项目具有经济可行性。具体定量分析详见第12章。

  11.3结论与建议

  (1)主要结论

  1)C市TT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开挖TT湖和QX河之间的连接通道、TT湖周边排水通道使TT湖的涝水能及时通过泵站排出,可以确保TT湖区域防洪除涝安全。

  2)本工程在疏通区域排涝通道的同时,可增加集中区的水体面积和容积,同时通过对TT湖、QX河的疏浚,以及对河湖岸坡进行生态、工程防护,可以改善TT湖的水环境。

  3)本项目主要工程内容包括:新开挖QX河—TT湖—QX河连通工程、QX河疏浚工程、TT湖湖体疏浚工程、桥梁工程及河湖岸坡防护工程等。

  4)工程实施后,将显著改善TT湖地区的水环境,新开挖的排涝沟渠和疏浚后的湖泊将形成较开阔的水面、沿河湖岸线的绿化景观带、滨河道路及亲水步道构成项目区优美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实现建成生态优良、自然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的绿色生态城区的目标。本项目的实施对推进当地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湖河治理,疏通排涝系统,提高工程流域的防洪滞蓄洪能力,稳固河湖岸坡,实现防洪排涝安全化、河湖岸景生态化、湖水河水宜人化和区域环境家园化的目标,将进一步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效益,提升当地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2)建议

  1)尽快落实工程设计,合理安排工程计划。加强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2)拟建桥梁等处缺乏必要的地质勘探资料,下阶段应结合具体的工程情况,开展地质勘探工作。

  3)建议申请银行贷款1.60亿元,其余资金由建设单位自行筹集。

  水文

  2.1流域概况

  C市位于东经116°33"~118°05",北纬29°33"~30°51",地处A省西南部、某江下游南岸,北濒某江与D市隔江相望,东与F市、W市毗邻,东南与H市交界,西南与B省**、**县接壤。市域现辖GC区、DZ县、QY县、ST县和JJ风景区管委会,国土面积****km2。

  C市城区建在临江浅丘上,QF岭高程为39.1m,以北为港区,一般地面高程14.7~16.5m;以南一般地面高程12.1~19.9m;东南面为东N湖区,东湖地面高程10.0~11.0m,N湖地面高程10.5~12.2m;东N湖东南部为浅山丘陵区,BY河西侧地面高程多在16.00~23.00m,多为浅山丘陵,地形较平坦。东部经济园区北濒某江,南面、西南面和东南面均为低山丘陵区及山间低洼地,高程在30~40m;东北面为同义圩,地面高程9.5~12.7m之间。教育园区周边地区的地形起伏较大。

  城区北部有某江干流依城而过,主要支流有QP河、BY河和JH河,QP河沿城区西侧,在**入江,改道后于##入江,##—**的老QP河段已局部封堵;BY河在东N湖灭螺围垦前从城区穿过,在下QX与老QP河汇合后在**入江,围垦后BY河改道,从城西经西门切岗,然后在新圩与QP河汇合,到##入江;老城区东侧有PP湖,控制面积75km2,湖水由下QX闸入江或通过白沙站机排入江;东部经济园区东南面有JH河,于GC区梅龙镇注入某江。

  QP河发源于H山脉DH岭北麓,流经C市的ST县和GC区,在C市城西的ZJ圩与BY河汇合,全长145.3km,流域面积3019km2。原老QP河沿某江在同义圩**入江。1967年改道后经C市港务局上游注入某江,现港务局~**的老QP河段局部封堵。

  BY河位于C市GC区的中部,属QP河一级支流,某江流域的二级支流。发源于JJ脉三根尖(海拔1119m)西麓,由南向北流,经刘街、梅街,折西北流,经桃坡、潘村,右纳余溪河;至BY后,以下为丘陵畈区,出QX沿十里长岗东侧,于城西的XHC与QP河会合,注入某江。QX河流域面积593km2,河道长度52.9km。

  C市城区河流水系见图2.1-1。

  (略)图2.1-1C市城区河流水系图

  2.2水文气象

  C市属亚热带,受华东季风、温暖地带的大气环流影响,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四季分明,降雨丰沛集中,年际变化大。根据C市气象站多年降雨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1483mm,汛期降雨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最大年降雨量2285mm(1954年),最小年降雨量889mm(1978年),最大1日降雨量226mm(1970年7月12日),最大三日降雨387mm(1953年6月24日)。一般暴雨多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

  C市主城区多年平均温度16.1℃,最高年份17.0℃,最低年份15.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1℃,平均年温差25.5℃,极端最高气温40.6℃,极端最低气温-15.6℃,大于10℃活动积温平均5120℃,持续时间平均232d,平均无霜期240d。年平均日照时间1968.5h,最多年份为2161.8h,最少年份1726h,年日照百分率44%,常年各月以7~8月份实照时数最多,平均每天达8h以上,日照百分率在56%以上。多年平均蒸发量695.5mm,汛期(5~9月)水面蒸发量451.4mm,占年蒸发量的64.9%。市境南部有山脉为屏障,某江呈西南北走向,故一年中除7月份受季风影响多西南风外,其余皆东北风,年平均风速2.6m/s,最大风速22m/s。

  某江流经C市境内全长145km,根据距##18km的大通水文站资料,多年平均流量28800m3/s,多年平均含沙量0.533kg/m3,年均输沙量4.71×108t。根据##水位站资料,某江最高洪水位多发生在汛期(5~9月),汛期最高洪水位均值为14.33m,实测最高洪水为1954年的17.22m,第二位为1998年的17.04m。

  2.3设计洪水

  2.3.1暴雨洪水基本资料

  C市城区设有雨量站二个,GC气象站位于市区,有1952~2008年计57年的实测降雨资料,离城区3km处下QX雨量站有1973~2008年计36年的实测降雨资料。因两站相距较近,逐日降雨量相差很小,特征值基本相同。采用C市气象站雨量成果作为分析洪水的基础资料。C市气象站雨量资料见表2.3-1。

  表2.3-1C市气象站最大24h、3d、7d降雨量统计表

  年份

  1952195319541955195619571958195919601961196219631964196519661967196819691970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197919801981最大24h7924519411212893498485891451001431528485701372269081141931368220670103159136最大3d1363872141201502091238714811515111627815792147921622951409616711222513525772147172146最大7d14645828120216924214215715113116317830018115017614331931715012222615427216126099252191246年份

  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平均

  最大

  最小

  最大24h113157104100134165131931071301039269120153841211397886126606921662.1110.663.9115.924549最大3d1242291701031881791471221662231381028724928789167258111111155778925166130104157.538772最大7d19033517211324720219112518732617013891323412129100495189133209142136251130.2149.0104.220848691市区某江洪水位由##站施测,有1950~2008年的观测资料,下QX水位站有1973~2008年的观测资料,东部经济园区同义圩内**排涝站有1981~2008年计27年实测某江水位资料。某江##站历年最高水位见表2.3-2。以上资料来源可靠,可以满足本次水文计算需要。

  11表2.3-2某江##站历年最高水位统计表

  年

  份

  195019511952195319541955195619571958195919601961196219631964196519661967196819691970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19791980198119821983最高水位

  13.812.8114.4612.8917.2214.7314.1413.6513.7113.4612.3812.6315.1711.9314.7213.113.4614.1115.2215.5414.7913.3411.2815.7314.9514.5814.9115.5912.4313.3815.4113.214.6516.42发生日期

  7月31日

  8月9日

  9月24日

  6月12日

  8月1日

  7月1日

  6月30日

  8月14日

  5月22日

  7月8日

  8月17日

  6月20日

  7月13日

  9月1日

  7月8日

  7月29日

  7月18日

  7月9日

  7月22日

  7月21日

  7月24日

  6月11日

  6月8日

  7月2日

  7月21日

  5月25日

  7月19日

  7月1日

  7月2日

  9月30日

  9月4日

  7月31日

  6月26日

  7月14日

  序

  号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年

  份

  1954199819991995198319961973197719691980199220021991196819621993198919881974197620031970195519641990199419821975199719522005195619671987最高水位

  17.2217.0416.6216.4416.4216.2315.7315.5915.5415.4115.3415.2915.2715.2215.1715.0815.0114.9814.9514.9114.8114.7914.7314.7214.6714.6614.6514.5814.4914.4614.3814.1414.111412年

  份

  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均值

  最高水位

  13.7512.5713.281414.9815.0114.6715.2715.3415.0814.6616.4416.2314.4917.0416.6213.4712.4315.2914.8112.8814.3811.9513.413.0514.25发生日期

  8月3日

  7月20日

  7月14日

  7月31日

  9月19日

  7月9日

  7月9日

  7月18日

  7月13日

  7月11日

  6月28日

  7月8日

  7月23日

  7月27日

  8月2日

  7月22日

  6月28日

  6月29日

  8月29日

  7月18日

  7月29日

  9月8日

  6月24日

  8月7日

  9月8日

  序

  号

  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年

  份

  1950198419581957200019591966200719791971198619811965200819512004196119851978200119601972200619631972最高水位

  13.813.7513.7113.6513.4713.4613.4613.413.3813.3413.2813.213.113.0512.8912.8812.8112.6312.5712.4312.4312.3811.9511.9311.2814.252.3.2暴雨洪水特性

  C市属亚热带地区,受华东季风、温暖地带的大气环流影响,四季分明,降雨丰沛,但时空分布不均。根据GC气象站1952~2008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1483mm,最大年降雨量2285mm(1954年),最小年降雨量889mm(1978年),多年平均降雨天数142天。年内出现暴雨的时间一般为4~7月,主汛期6~7月,降雨量占全年的29.7%,613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为“梅雨期”,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北移,冷暖两股气团在某江下游对立,形成长期阴雨季节,梅雨量大于300mm的年份占48%。

  某江干流洪水由暴雨形成,洪水发生时间和地区分布与暴雨一致。某江干流洪水按地区组成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流域性洪水,第二类为区域性洪水,包括上游型洪水和中、下游型洪水。对我省境内某江干流防洪影响较大的是流域性和中、下游区域洪水。流域性洪水的主要特征是上、中、下游洪水遭遇,洪峰高,洪量大,持续时间长,易造成大范围的洪灾,如1954年洪水。中、下游区域性洪水主要特征是局部支流发生DH水,并可造成严重损失。我省某江流域的暴雨出现时间一般为5~9月份,主汛期6~7月多为锋面型暴雨,8~9月多为台风型暴雨,汛期降雨强度大,内河随之产生的洪水也是峰高量大,加之源短流急,排泄不畅和某江高水位的顶托,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如1983、1999年洪水。

  GC区境内某江主要支流(河、湖)有QP河、BY河、JH河、QT河及HP河。QP河是C市最大的一条河流,发源于M县DH岭北麓,流经M县、ST、GC,在距河口2.4km处和BY河汇合,经##流入某江,河道全长145.3km,流域面积2828km2,其中山丘区占82.8%,圩畈区占15.6%,河湖水面占1.6%。洪水主要来自暴雨,其时空分布与本地区暴雨基本一致。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水位、流量和水量的变化均明显呈现出丰、枯交替的周期性变化,在汛期,由于降雨强度大,随之产生的洪水往往也是峰高量大,加上山丘区面积大,汇流快,河道坡降大以及某江洪水顶托和排水不畅等原因,往往造成QP河等支流河道水位陡涨、农田内涝等不利影响。PP湖洪水在汛期受某江水位影响,基本无自排机会,湖水位受区间降雨量控制。

  2.3.3设计洪水位

  (1)某江洪水位

  ##水位站有1950-2005年实测水位资料,其中实测最高水位为1954年的17.22m,第二位为1998年的17.04m,历年最高水位平均值为14.33m。##站各年最高洪水位见表2.3-2。##水位站1954年实测水位为17.22m,官湖圩##路~BY河大桥设计水位为17.26~17.36m。

  1954年型洪水位,1985年2月某江流域办公室在《某江干流下游各主要站防洪设计水位研究报告》中,研究了在湖口设计洪水位22.50m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湖口以下主要支流来水对某江水位的影响,重新拟订了有关各站的设计洪水位,即湖口水

  14位为22.50m,大通水位17.10m。经内插,##1954年型洪水位为17.68m,东N湖圩江堤石油库~下QX闸设计水位为17.68m~17.60m,##防洪工程##路—东N湖江堤设计水位为17.72m~17.68m。

  (2)PP湖设计水位

  根据《C市城市防洪规划》,PP湖正常蓄水位12.8m,设计水位采用50年一遇,为14.1m,校核水位采用100年一遇,为14.44m。

  2.3.4BY河设计洪水

  (1)设计洪水

  BY河C市城区以上控制面积473.2km2,流域长度47.5km,河道坡降3.06m/km,该河上无实测流量资料,与邻近QP河干流上的高坦站流域特征相差较大,故设计洪水直接根据1984年A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编制的《A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山丘区产汇流分析成果和山丘区中、小面积设计洪水计算办法》(以下简称“84年办法”)进行计算。不同重现期的面暴雨成果见表2.3-3、不同重现期的设计洪水见表2.3-4。

  表2.3-3BY河流域点、面暴雨成果表

  重现期

  历时

  均值

  (mm)4.5115Cv10年一遇

  点暴雨

  面暴雨

  65.8176.020年一遇

  点暴雨

  94.5241.5面暴雨

  80.3214.950年一遇

  点暴雨

  141294面暴雨

  119.8257.81h24h0.550.5577.4197.8表2.3-4BY河C市城区段设计洪水计算成果表

  频

  率

  P1/P24R3/R240.520.520.52R24106144.9257.8R355.175.3120.4K2.422.121.95n0.690.690.69洪峰流量(m/s)86313032190310年一遇

  20年一遇

  50年一遇

  0.370.370.37(2)BY河城区段设计水位

  BY河城区段直接受某江水位顶托,该段堤防洪水位取决于区间洪水与河口某江水位的不同遭遇组合。经综合分析,采用以下三种组合方法的外包线作为该堤段的防洪设计水位,即某江1954年型洪水位遭遇10年一遇区间洪水;某江10年一遇洪水位遭遇20年一遇区间洪水;BY河支流河道50年一遇洪水位遭遇某江20年一遇洪水位的支流河道洪水位。从分析成果上看,BY河城区段上段水位受某江20年一遇洪水位遭遇

  1550年一遇区间洪水控制,水位最大相差仅0.43m。考虑到BY河中上游河道在遭遇50年一遇洪水时,上游中小圩口漫破分洪,东N湖外滩圩平垸行洪,洪峰流量减小,同时“84年办法”计算的洪峰流量用于河道断面的设计流量偏大等相关因素,故本次设计仍采用采用1954年型江水遭遇10年一遇流量推算的水位作为东N湖圩BY河城区段的设计水位。某江20年一遇洪水位遭遇50年一遇区间洪水(2190m3/s),BY河堤设计洪水位为16.97~18.44m。

  因此,BY河堤设计洪水位为1954年型洪水位遭遇10年一遇区间洪水,BY河堤设计洪水位为17.83~18.02m。

  2.3.5PP湖设计洪水

  PP湖来水面积为75km2,其中山区22.02km2,丘陵25.94km2,圩区27.04km2。PP湖水位、面积、库容关系见表2.3-5。

  表2.3-5PP湖水位、面积、容积关系表

  水位(m)

  7.58.08.59.010.011.012.013.014.014.515.016.017.面积(km)

  00.040.633.166.007.248.489.2412.3413.8914.4815.6516.832容积(104m)

  0118113571129520192905406046405408694484803(一)暴雨与某江水位组合分析

  根据有实测水位、降雨资料分析,PP湖流域暴雨与某江高水位主要有三种遭遇组合:一是内部暴雨较大,但外河某江水位并不高,如1953年、2005年等,此种情况,PP湖流域洪水完全可自排入江;二是内部暴雨不大、外河水位较高,如1998年PP湖流域洪水基本无法自排入江,但由于总水量不大不会造成大的灾害;三是内部暴雨较大、同时外河水位也较高,如1983年、1996年、1999年等,此种情况下,PP湖流域

  16洪水无自排条件,同时由于总水量较大导致湖水位迅速抬高,对湖堤安全及城区防洪造成不利影响。

  各大水年暴雨洪水遭遇情况见表2.3-6。

  表2.3-6大水年PP湖流域暴雨洪水遭遇组合情况

  某江最高水位

  年份

  数值(m)起始

  时间

  6.129.088.027.147.237.22最大24h降雨

  数值(mm)245216121157257219115198240272294起始

  时间

  6.276.257.037.146.2江水位

  <12.512.413.9114.2514.3513.93最大3d降雨

  数值(mm)387251167229287291160275335379414起始

  时间

  6.276.247.037.136.26江水位

  <12.512.4~12.513.6~14.414.3~14.914.2~14.712.9~13.最大7d降雨

  数值(mm)458251200335411486210349418467506起始

  时间

  6.276.246.297.096.24江水位

  <12.512.4~12.513.6~16.113.6~14.913.4~14.712.2~14.2组合

  类型

  内涝

  内涝

  外水

  顶托

  内外同时遭遇

  内外同时遭遇

  内外同时遭遇

  195312.58200514.35199816.73198316.10199615.94199916.30历年平均降雨

  10年一遇降雨

  20年一遇降雨

  30年一遇降雨

  50年一遇降雨

  说明:针对PP湖堤现状,不考虑抽排,认为江水位在低于13.8m(考虑五孔闸、下QX闸过闸落差0.3m)时PP湖洪水可抢排入江。

  从PP湖流域所遭受的洪水威胁来看,上述三种暴雨洪水组合中,以第三种类型最为恶劣。分析属于该种类型的各典型年份的洪水综合频率,1996年最大24h暴雨量257mm在实测统计系列中列为首位,而同期的下QX闸下最高水位14.35m,亦为这几个大水年的首位,该年最大3d雨量287mm排在实测系列中第3位(与第二位291mm非常接近),期间江水位在14.2m以上,最大7d雨量411mm排在实测系列第3位;1999年最大24h暴雨量219mm在实测统计系列中列为第3位,同期的下QX闸下最高水位13.93m,列为这几个大水年的第3位,该年最大3d雨量291mm排在实测系列中第2位(与第3位287mm非常接近),期间江水位在14.0m以下,最大7d雨量486mm排在实测系列首位,期间江水位12.2m~14.2m;1983年的特点是在出现最大暴雨期间江水位较高,但暴雨量相对较小。因而,从最大24h暴雨与江水位的组合上,1996年应排在实测系列中的第1位、1999年为第2位、1983年为第3位,从最大3d暴雨与江水位

  1的组合上,1996年亦应排在第1位、1999年排在第2位、1983年为第3位,从最大7d暴雨与江水位组合上,1999年、1996年定位基本接近、均为第1位或第2位,1983年则排在第3位。按照经验频率看,1996年洪水综合频率相当于50年一遇,1999年约30年一遇,1983年约20年一遇。

  (二)洪水分析

  本报告根据实测水位、水量资料补充计算了1996、1999年二个典型年洪水,根据暴雨资料按《A省水文手册》(A省水利电力局,1975年编制)计算了频率年洪水,通过对已批复的《白沙湖堤防加固初步设计》洪水成果和《防洪规划》(修编本)洪水成果的复核,提出了洪水采用成果建议。

  (1)典型年洪水

  1)计算方法及成果

  计算PP湖洪水过程有两种途径:一是根据PP湖出口下QX闸(站)汛期运行资料、逐日湖水位过程和官窑咀分洪量等观测资料情况,进行水量还原分析洪水过程;二是根据PP湖流域降雨资料,按照瞬时单位线综合法,由暴雨间接推求洪水过程。本次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PP湖实测水位等观测资料较为翔实,选择有代表性的1996和1999年2个典型年进行汛期入湖洪水过程分析。具体见表2.3-7、2.3-8。

  表2.3-71996年PP湖洪水过程

  水量单位:万m3日蒸下QX闸平均入

  江水位下QX闸上PP湖水湖水量湖面面官窑分抽排还原总还原日月日

  湖流量

  32发水自排水(m)水位(m)位(m)(万m)积km

  洪水量

  水量

  水量

  增水量

  3量

  量

  (m/s)6.3011.7811.847.112.3012.327.212.3412.387.312.7012.737.413.0313.037.513.1013.167.613.1213.137.713.1813.207.813.2613.237.913.3913.267.1013.7413.497.1113.9413.717.1214.0213.7411.88202512.36238212.42243012.77272313.07299513.20311913.17309013.24315813.2731888.48.68.69.09.59.89.79.99.94.24.34.34.54.84.94.94.95.010810802705020241.818.547.032.046.23.08.44.04.035.335.512.02391361255116029574063233277363239936583731376638002673343513.30321710.05.013.53345210.65.313.75368811.25.613.78372111.35.7186541053056544113076545151047.1314.1813.717.1414.3513.687.1514.7113.757.1615.3114.387.1715.4414.237.1815.5714.217.1915.7114.217.2014.8414.277.2115.8614.287.2215.9014.217.2315.9114.117.2415.9114.077.2515.8714.027.2615.7913.987.2715.7513.967.2815.7313.957.2915.7013.947.3015.6413.937.3115.5313.838.115.3813.798.215.2213.748.315.3913.698.415.3013.608.515.2713.558.615.3113.5313.75368811.25.613.72365511.15.614.31434413.26.614.34438113.36.714.30433113.26.614.23424512.96.414.23424512.96.414.32435613.26.614.32435613.26.614.24425712.96.514.17417212.76.314.10408812.46.214.05402912.26.114.00397112.06.014.00397112.06.013.99395912.06.013.98394712.06.013.97393611.96.013.87382211.65.813.83377711.55.713.78372111.35.713.73366611.25.613.64356810.95.413.59351510.75.413.57349410.75.365455365459038384.34.432.322.216.826.839.726.814.215.815.918.718.88.26.96.96.9-5.03.01.71.8-3.12.05.7170655521930107.7170655800279170655992192160656137145160656368231160656711343160656943232150657065123150657201136150657339137150657501162150657663163657734657794657853657912657895657910657925657915657964715959592615161749657869-43657898-2表2.3-81999年PP湖洪水过程

  水量单位:万m3下QX下QX闸平均入

  江水位PP湖水湖水量湖面面日蒸发官窑分抽排还原总还原日月日

  闸上水自排水湖流量

  32(m)位(m)(万m)积km

  水量

  洪水量

  水量

  水量

  增水量

  3位(m)量

  (m/s)6.2411.9311.9011.9420678.44.26.2512.2212.1412.1822438.54.26.2612.3112.2512.2923278.54.36.2712.8512.8212.8628039.24.66.2813.4813.6013.64356810.95.46.2913.9313.8413.88383311.65.86.3014.2114.1014.14413612.56.37.114.7014.3514.39444413.56.87.214.7014.3814.42448213.76.87.314.7814.3314.37441913.46.77.414.9614.2914.33436913.36.61120182636363632072225218020.823408910.2282048055.6359177189.2386127031.3417130935.8466949857.6495929033.6496564984190.72.2下QX下QX闸平均入

  江水位PP湖水湖水量湖面面日蒸发官窑分抽排还原总还原日月日

  闸上水自排水湖流量

  32(m)位(m)(万m)积km

  水量

  洪水量

  水量

  水量

  增水量

  3位(m)量

  (m/s)7.515.1114.2814.32435613.26.67.615.2314.2514.29431913.16.67.715.3414.2114.25426913.06.57.815.3714.1714.21422112.86.47.915.3614.1314.17417212.76.37.1015.3614.1114.15414812.66.37.1115.3914.1114.15414812.66.37.1215.5014.0514.09407612.46.27.1315.6214.1314.17417212.76.37.1415.6814.1014.14413612.56.37.1515.7414.0714.11410012.46.27.1615.8114.0314.07405312.36.17.1715.9114.0614.10408812.46.27.1816.1514.1914.23424512.96.47.1916.2614.2514.29431913.16.67.2016.3114.2414.28430613.16.57.2116.3214.2014.24425712.96.57.2216.3614.1614.20420812.86.47.2316.3614.1514.19419612.76.47.2416.3614.1114.15414812.66.37.2516.3114.0614.10408812.46.27.2616.3114.0114.05402912.26.17.2716.1713.9714.01398212.16.07.2816.1013.9413.98394712.06.07.2916.0313.8813.92387811.85.6363636363636363636363636363636363636363636363635042575074325094205114205135215180455250696.63.72.32.42.45.28.05247-2-0.3541216519.15446335479335501223.83.92.5560510512.1583222626.2597514316.660325760522060732161305761512161619617110622734622706.62.32.46.62.41.11.22.64.00.0636193222)成果合理性分析

  ①最大7天洪量合理性分析

  根据《A省水文手册》,PP湖所在地区最大7天降雨损失为浅山区80mm、丘

  陵区100mm,圩区参考有关资料及圩区排涝能力按径流系数0.6计算损失,湖区蒸发按5mm/d计取35mm,结合PP湖流域内地形分类,加权损失为98mm。

  1996年最大7天雨量411mm,扣除降雨损失后,产生的净雨(径流)为313mm,径流总量为2348万m3、降雨径流系数0.762;从计算表可见,该年最大7天雨量产生的水量(按7月9日~7月18日共10天的水量)为2371万m3,折合径流系数为0.769。

  2可见,本次计算的1996年洪量与按降雨径流关系计算的洪量基本接近,符合该地区实际情况。

  1999年最大7天雨量486mm,扣除降雨损失后,产生的净雨(径流)为388mm,径流总量为2910万m3、降雨径流系数0.798;从计算表可见,该年最大7天雨量产生的水量(按6月25日~7月4日共10天的水量)为2913万m3,折合径流系数为0.799。可见,本次计算的1999年洪量亦是符合该地区实际情况的。

  ②洪峰流量合理性分析

  从计算表2.3-9可以看出,1d入湖洪水平均流量为107.7m3/s,1999年最大1d入湖洪水平均流量为89.2m/s,说明1996年综合洪水频率要高于1999年,与前述暴雨、某江洪水位组合分析的定性结论是一致的。

  33表2.3-91996、1999年洪水成果合理性分析表

  洪量:万m、流量m/s

  3计算方法

  水量还原

  降雨径流关系

  两种方法相差

  1996年

  最大7d洪量

  2371234823(1%)

  最大1d流量

  107.7108.5-0.8(-0.7%)29102913-3(-0.1%)1999年

  最大7d洪量

  最大1d流量

  89.290.3-1.1(-1.2%)1996年最大1d降雨为233mm(最大24h暴雨与最大1d暴雨换算系数1.10),扣损按30mm、径流形成历时按39h(略大于1.5d)估算,该年最大1d降雨形成的平均洪水流量为108.5m3/s;同理,1999年最大1d入湖平均流量为90.3m3/s。可见,二种方法计算成果较为接近。

  综上所述,根据实际观测资料进行水量还原的洪水过程,依据的资料可靠、方法可行、成果较为合理。

  (2)频率年洪水

  1)计算方法

  洪水过程采用暴雨资料推求,洪水计算时段采用6h。

  根据PP湖流域特性,本流域来水分成3部分,即山丘区来水、圩区排涝入湖流量、湖面产流。将这三部分来水过程叠加,即为整个流域的洪水过程。

  ①PP湖流域特征参数

  根据1/10000地形图进行量算,流域面积与《防洪规划》成果相差不大,仍采用

  2175km2,其中山丘区47.96km2(浅山区22.03km2、丘陵25.94km2)、圩区18.34km2、湖面8.7km2。山丘区主河道平均坡降为1.3‰,山丘区面积坡度为32.5dm/km2。

  ②山丘区洪水过程

  来水过程采用1975年《水文手册》中的纳希单位线法计算。

  雨量分配:根据计算,50年一遇、100年一遇最大7d雨量分别为506mm、574mm,50年一遇、100年一遇最大24h雨量分别为294mm、332mm。根据《水文手册》给出的降雨分配办法,最大7d降雨日程分配(同频率最大24h雨量包在其中)如表6-10,最大24h雨量按6h时段分配比例(各时段占最大24h的比例)为:第1时段(1-6h)11%、第2时段(7-12h)63%、第3时段(13-18h)占17%、第4时段(19-24)占9%。最大7d雨量分配、各天降雨损失量表见表2.3-10。

  表2.3-10最大7d雨量分配、各天降雨损失量表

  雨量单位:mm项目

  各天占最大24h比例

  50年一遇降雨

  100年一遇降雨

  浅山区降雨损失量

  丘陵区降雨损失量

  第1d11%

  32.036.51010第2d12%

  35.339.82030第3d14%

  41.246.41010第4d00000第5d21%

  61.769.71010第6d100%

  294.0332.02030第7d15%

  44.049.81010合计

  173%

  50657480100净雨量计算及时程分配:最大24h净雨按山丘区扣损25mm。潜流比为25%,由净雨量减潜流量得出直接地面径流;地面时段净雨=时段雨量-平均时段入渗量,平均时段入渗量为降雨量减直接地面径流后的总渗流量(潜流量、扣损之和)与时段数的比值,其余各天净雨按时段平均分配。

  时段单位线及符合洪水过程:根据《水文手册》,计算时段单位线,并进行符合洪水过程计算。

  ③圩区排涝入湖流量计算

  参考有关资料及圩区排涝能力,取设计排涝模数为0.6m3/s.km2,则圩区设计排涝流量为11.0m3/s。圩区入湖流量按照圩区各时段来水多少抽多少、最大入湖流量不超

  过设计排涝流量的原则计算。

  ④湖区产流

  湖区蒸发采用5mm/d,其余降雨均直接入湖形成径流。

  2)计算成果

  22由于PP湖流域面积较小,山丘区、圩区、湖区不再考虑洪水错时,直接按三部分叠加作为PP湖洪水过程,见表2.3-11。50年一遇洪水总量为3060万m3,洪峰流量为333.3m3/s,100年一遇洪水总量为3550万m3,洪峰流量为373.1m3/s。

  3)洪水采用成果建议

  本次洪水分析计算主要为PP湖与丰收湖连通工程调节计算方案服务,需要5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洪水过程线,按1975年纳希单位线法计算成果同见表2.3-9。本次洪水成果的采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洪水总量与按本地区暴雨资料计算的总量一致。

  ②由于发生DH水时,PP湖是否具有自排条件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从安全角度,可以不考虑PP湖水位与江水位的组合,即50、100年一遇洪水不考虑PP湖自排。

  ③尽可能与已批复的《白沙湖堤防加固初步设计》洪水成果相衔接。

  目前,PP湖设计洪水有4种成果:

  一是采用典型年水量还原计算的1996、1999年洪水成果,本成果可以考虑与江水位组合,但频率定位存在一定的困难,按洪水总量定位后,最高频率仅相当于50年一遇,无法得出100一遇洪水成果,因此,本次不采用该成果。

  表2.3-11PP湖50年、100年一遇入湖洪水过程

  时段

  (1)0123456789101112131450年一遇

  流量

  (2)0.03.66.17.88.89.59.39.18.910.212.915.818.014.110.7100年一遇流量

  (3)0.04.27.18.99.710.410.610.39.911.214.317.219.214.510.9时段

  (1)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50年一遇

  流量

  (2)58.4333.3147.181.450.044.046.648.947.541.835.530.025.722.419.6100年一遇流量

  (3)63.2373.1182.187.555.549.351.853.252.349.248.341.536.830.927.3时段:6h;

  流量单3位:m/s。

  备

  注

  23时段

  (1)15161718192050年一遇

  流量

  (2)6.83.620.926.733.338.5100年一遇流量

  (3)6.93.722.028.635.240.5时段

  (1)36373839404150年一遇

  流量

  (2)17.114.712.412.012.011.0100年一遇流量

  (3)25.822.719.617.315.412.8备

  注

  二是按1975年《水文手册》计算办法采用暴雨间接法推求的50、100年一遇洪水成果。该成果洪水总量符合本地区暴雨总量要求,但不能考虑与江水位组合,概化的雨量分配过程与本地区的吻合性难以判断,故不予采用。

  三是《防洪规划(修编)》提出了设计洪水成果,频率有10、20、30、50年一遇。从洪量情况看,所提出的洪水过程成果偏大。以50年一遇为例,1~24时段(时段为3h)共3天的洪水总量为4332万m3,折合最大3天面雨量为578mm,而该地区(见表2-3)50年一遇最大3天降雨量为414mm。

  四是A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C市地区水电勘测设计院1999年联合编制的《白沙湖堤防加固初步设计》提出的白沙湖50年一遇洪水过程(时段6h)。该洪水成果根据暴雨水位资料分析得出,洪水过程与地区暴雨特性应较吻合,白沙湖堤防加固设计也主要据此进行。但50年一遇洪水总量为3568万m3,与本地区100年一遇洪水总量3550万m3相当,从洪水总量看,该洪水过程线为100年一遇。

  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本次PP湖设计洪水以《白沙湖堤防加固初步设计》提出的过程线为基础,按50、100年一遇最大7d净雨量进行缩放。即以《白沙湖堤防加固初步设计》提出的白沙湖50年一遇洪水过程线为本次采用的100年一遇洪水过程线,50年一遇洪水过程线按最大7d净雨的比值进行修正,修正系数为0.857。采用成果见表2.3-12。

  2.4施工期水位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及本工程实际情况,施工期水位设计标准为5年一遇,时段为11月~次年1月。

  24TT湖及QX河属景观河湖,正常蓄水位为9.5m,水位变幅较小,一般维持正常蓄水位9.5m,故QX河侧施工期水位为9.5m。最高涝水位为10.9m。

  表2.3-12PP湖50年一遇洪水过程(时段6h)采用成果

  单位:m3/s

  时段

  (1)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50年一遇流量

  100年一遇流量

  时段

  (2)0.00.51.01.31.82.62.72.32.22.12.01.51.35.09.913.917.621.825.127.128.926.523.619.015.117.420.3(3)0.00.61.21.62.13.03.22.82.62.52.41.81.66.011.816.621.026.030.032.434.531.728.222.718.020.824.2(1)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0年一遇流量

  (2)52.090.5139.4153.1141.7116.697.370.355.240.131.223.319.015.711.79.58.16.75.24.43.32.32.01.20.50.100年一遇流量

  (3)62.1108.1162.7178.7165.3139.3116.384.066.047.937.327.822.718.714.011.39.78.06.25.34.02.82.41.40.60.100年一遇为1999年50年一遇成果,50年一遇成果按100年一遇成果进行修正

  备

  注

  25工程地质

  3.1区域地质概况

  3.1.1地形地貌

  C市老城区建在临江浅丘上,QF岭高程为37.2m,以北为港区,一般地面高程12.8~14.6m;以南一般地面高程10.2~18.0m;东南面为东N湖区,东湖地面高程8.1~9.2m,N湖地面高程8.6~10.3m;东N湖东南部为低山丘陵区。东部经济园区北濒某江,南面、西南面和东南面均为低山丘陵区及山间低洼地,高程在30~40m;东北面为同义圩,地面高程7.6~10.8m之间。

  工程区地貌单元属沿江丘陵平原区,次一级地貌单元为丘陵岗冲区和湖泊平原区。工程区地面高程7.2~11.1m。微地貌单元为TT湖区、QX河河漫滩及河床、微丘,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3.1.2区域地层岩性

  本区地层区划隶属扬子地层区江南地层分区。前第四纪地层主要有志留纪、二叠纪及三叠纪地层,现简述如下:

  志留纪(S)地层主要岩性为粉砂岩、粉砂质页岩、细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二叠纪(P)地层主要岩性为石英砂岩、灰岩、砂质页岩、泥岩、粉砂岩、砂岩;中生代地层三叠纪(T)主要为灰岩。

  第四纪地层主要分布在湖区、河谷地带,少数分布于微丘垄岗之上,主要由上更新统和全新统组成,为一套冲~湖积、洪积相、残-坡积相松散土类。岩性(1)上更新统:下部为浅棕黄色中-细砂,底部含砾石;上部为褐红、棕黄、灰黄色粉质粘土、粘土;(2)全新统:下段为灰白、青灰色卵石、砾石、砂砾层;中段为青灰、灰黑色砂层,下部有时含砾,砂自下而上粒度变细;上段为灰黄、灰、浅褐、青灰色粉土、粉质粘土、淤泥及淤泥质土等。

  岩浆岩主要为燕山期侵入的花岗岩(γ53(2))。

  3.1.3地质构造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沿江拱断褶带D凹断褶束。区

  26内发育有NE向DZ—杨田埂向斜,NE向断层也较发育。区内未发现活动断裂及其它影响区域稳定性的地质构造。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工程区晚近期新构造运动为震荡性、间歇性的升降运动,以相对下降为主,大致以张溪镇至GC一线为界,长期以来南升、北降,现今皖南山区还在继续上升,河流下切,某江一带则接受沉积,某江两岸形成阶地。

  本区属华南地震区扬州——F地震带,区内地震活动轻微,区域构造稳定。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01),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3.1.4水文地质条件

  本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四季分明,降雨丰沛集中,年际变化大。多年平均降雨量1483mm,汛期降雨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C市主城区多年平均温度16.1℃,最高年份17.0℃,最低年份15.5℃。年平均风速2.6m/s,最大风速22m/s。

  根据##水位站资料,某江最高洪水位多发生在汛期(5~9月),汛期最高洪水位均值为14.3m,实测最高洪水为1954年的17.2m,第二位为1998年的17.0m。C市BY河洪水时空分布与本地区暴雨基本一致,下游城区段直接受某江水位顶托。PP湖、TT胡洪水在汛期受某江水位影响基本无自排机会,湖水位受区间降雨量控制。

  本次勘察揭露的岩性主要为第四系松散湖、冲洪积层和基岩。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上部卵石、砂砾石、粉质壤土层中的孔隙潜水和赋存于下伏基岩中的裂隙水,主要接受湖、河水以及大气降水的补给,向湖、河流排泄,地下水位随季节变化明显,勘察期间钻孔地下水位与各处湖、河水位基本一致。

  (1)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贮存于第四系湖、冲洪积地层中。湖、冲积层主要分布在湖区及QX河岸,岩性以粘性土为主,具微~弱透水性;洪积层主要分布在河床中及QX河岸粘性土下,岩性以卵石、砾类土和砂土为主,具中等~强透水性,水量丰富,地下水与湖水、QX河水联系密切,地下水位亦随湖水、河水位变化而变化。

  (2)基岩裂隙水

  主要赋存于砂岩、石灰岩、花岗岩裂隙中,大气降水是主要补给来源,以向湖区、河床径流为主要排泄方式,富水程度受地貌、岩性及构造控制,由于裂隙发育程度不

  2均,地下水分布极不均匀,多数地段含水较差,局部裂隙发育,具弱透水。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TT湖水、QX河水和地下水对混凝土均无腐蚀性,对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腐蚀性弱。

  3.2河道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3.2.1河道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引河开挖处、TT湖区、堤(岸)在本次勘探深度范围内揭露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纪全新世湖、冲洪积物(Q4)、第四纪上更新统残坡积物(Q3)和基岩。现将本次勘探揭露的地层按其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埋藏深度以及岩土的工程地质特征,自上而下分别叙述如下:

  ①1层耕植土(Q1):灰褐、灰色,分布于水稻田中呈软塑~流塑粘性土状,分布于旱地上呈松散状,稍湿~湿、饱和,含植物根茎。主要成分为重粉质壤土和中粉质壤土等。分布于农田中,层厚0.4~0.5m,层底高程8.3~10.7m。

  ①2层人工填土(Q1):灰褐、黄灰色,松散~稍密,稍湿~湿,主要成分为重粉质壤土和中粉质壤土。分布于TT湖四周堤埂上及村庄处,位于村庄处局部含碎砖、碎石等,位于TT湖堤埂上局部表层含大量植物根茎。层厚0.4~1.5m,层底高程8.1~9.7m。

  ②层中粉质壤土(Q4al):黑灰、深灰色、黄灰色,软塑。分布于湖周堤埂下局部地段及农田中表层。层厚0.4~1.4m,层底高程7.1~9.5m。

  ③层淤泥质中粉质壤土(Q4al):灰黑、黑灰色,流塑,有腥臭味,含腐殖质,夹淤泥质重粉质壤土。分布于TT湖中及湖周堤埂下,湖中表层为淤泥,流塑。层厚0.3~5.6m,层底高程1.7~8.1m。

  ④层中粉质壤土(Q4al):灰黑、黄灰色,可塑,夹重粉质壤土、轻粉质壤土。分布于TT湖四周堤埂上局部地段。层厚0.4~2.2m,层底高程5.3~7.6m。

  ⑤1层中~重粉质壤土(Q4al):黄灰、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铁锰氧化物,夹轻粉质壤土。主要分布于TT湖西北侧场地,即引河处。层厚3.8~9.3m,层底高程0.9~4.1m。

  ⑤2层中粉质壤土(Q4al):黄褐、灰黄色,可塑,含铁锰氧化物,夹轻粉质壤土、重粉质壤土。主要分布于TT湖西北侧场地,即引河处。层厚1.3~3.9m,层底高程

  2-1.3~2.3m。

  ⑥1层砾砂(Q4pl):黄褐、黄色,中密,饱和,上部为薄层细砂,局部为中砂、粗砂,含少量圆砾。细粒含量5.1~13.2%,为含细粒土砂。主要分布于QX河附近,即引河处场地。层厚0.3~1.5m,层底高程0.2~2.4m。

  ⑥2层级配不良圆砾(Q4pl):杂色,以黄灰为主,中密,饱和,磨圆度中等,主要成分为花岗岩、石灰岩、砂岩等岩屑,充填粗砂、砾砂。主要分布于QX河附近,即引河处场地。层厚2.0~2.8m,局部未揭穿,层底高程-2.6~-1.5m。

  ⑦层中粉质壤土(Q3el):褐黄、红褐色,硬塑,局部坚硬,含铁锰氧化物,夹粉质粘土、重粉质壤土。主要分布于湖东侧、TT湖南侧场地。层厚0.4~12.4m,层底高程-3.5~6.9m。

  ⑧层全风化~强风化花岗岩(γ53(2)):褐红、褐黄、肉红色,见残余结构、构造,细、中粒结构,块状构造,大部分风化呈砂状,扰动呈细砂、中砂状,风化不均匀,夹裂隙发育的强风化岩,钻进呈碎石状。此层在ZK26钻孔钻深至21.0m,均为全风化,钻进扰动呈砂土状,无完整岩芯;在ZK15、ZK18钻孔处,钻入此层1m左右即遇强度较高岩石,钻进较慢,但无完整岩芯,呈砂状、碎石状。总之,风化不均匀。本次勘察未揭穿,揭露最大厚度13.6m,层顶高程-3.5~9.2m。

  ⑨层微风化石灰岩(P):深灰、灰色,中、厚层状,裂隙较发育,小溶洞、溶隙较多,大部分溶隙中充填粘性土,岩石为较软~较硬岩,含较多方解石脉。主要分布于TT湖区西北侧,即引河处。本次勘察未揭穿,揭露最大厚度2.4m,层顶高程-2.6~-1.5m。

  ⑩层强~中风化砂岩(S):黄褐、深灰色,中、薄层状,粉砂、细砂结构。强风化层厚1.5~2.3m左右,风化呈粘性土状,手扮易碎;中风化层呈碎石状,裂隙发育,含黄红褐色铁质氧化物浸染,岩芯多呈碎石状,少量短柱状,致密,较软,锤击易碎,手扮难碎。与花岗岩接触带呈浅变质状。主要分布于TT湖区西南侧,即引河处。本次勘察未揭穿,揭露最大厚度5.4m,层顶高程0.5~1.7m。

  堤身填土第②2层人工填土(Qs),主要成分为轻壤土、砂壤土、细砂、砾石、卵石混合土。堤身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和渗透性指标建议值,。

  本次勘察采取了原状土样、扰动土样和岩样并进行了室内土工试验,在现场进行了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重型圆锥动力试验。按照有关规范、规程和技术要

  2求,对其进行了筛选、分析和统计,其结果参见表3.3-1(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表3.2-1(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成果统计表)。

  表3.2-1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成果统计表

  土层序号及名称

  ⑥2层级配不良圆砾

  ⑧层全强风化花岗岩

  统计组数

  (组)

  313最大值(次)

  1150最小值(次)

  1012平均值标准值修正后标准值(次)

  (次)

  (次)

  10.629.22.51023.2.2水文地质条件

  TT湖工程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潜水和赋存于下伏基岩中的基岩裂隙水。孔隙潜水主要赋存在③、④、⑤、⑦层粘性土层和⑥层砂砾层中,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⑧层全风化~强风化花岗岩、⑨层微风化石灰岩和⑩层强~中风化砂岩中,具微承压性。

  地下水受季节影响变化明显,汛期时主要接受TT湖及QX河水补给,枯水期则向附近的TT湖以及QX河排泄。勘察期间测得钻孔水位大致与TT湖水、QX河水一致,即8.3~8.5m左右。

  本次勘察采取了土样在室内做了渗透试验,其水平渗透系数和垂直渗透系数统计值结果参见表3.3-1。在现场做了注水和压水试验,其成果及统计值参见《现场钻孔注水、压水试验成果表》(表3.2-2)和《室外渗透试验统计表》(表3.2-3)。

  试验成果中室内试验与野外现场试验的渗透系数有一定出入,其原因为室内试验受取样、制样扰动较大,另室内与现场边界条件不一样,因此分析现场试验成果置信度较高。

  根据试验统计值及地区工程经验,按照有关规范、规程和技术要求,提出岩土体渗透性指标建议值,见表3.2-4。

  根据室内渗透试验成果结合现场注水、压水试验,工程区①层为中等透水性土层,②、④、⑤、⑦层和⑧层为弱透水土层,③为微透水土层,⑥层为强透水性层,⑨层和⑩层为中等~强透水层。

  根据有关资料,工程区地表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2-—Ca2+型,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Ca2+型。

  3表3.2-2现场钻孔注水、压水试验成果表

  孔

  号

  ZK11ZK11ZK11ZK16ZK16ZK16ZK26ZK26ZK26ZK34ZK34ZK43ZK43ZK43孔口

  高程

  (m)

  9.509.509.509.809.809.809.409.409.409.509.5010.7010.7010.70试验段位置

  (m)0~1.001.00~2.008.00~9.001.10~2.103.50~4.507.00~8.001.00~2.005.00~6.007.50~8.500~0.600.90~1.900~0.400.40~1.502.00~3.50试验

  土层号

  ①2②

  ⑤2④

  ⑧

  ⑧

  ③⑦

  ⑧

  ①2⑩

  ①1⑤1⑤1岩土层名称

  人工填土

  中粉质壤土

  中粉质壤土

  中粉质壤土

  全风化花岗岩

  全强风化花岗岩

  淤泥质中粉质壤土

  中粉质壤土

  全风化花岗岩

  人工填土

  强~中风化砂岩

  耕植土

  中~重粉质壤土

  中~重粉质壤土

  渗透系数

  (cm/s)或

  透水率Lu8.20×11.20×12.05×13.33×11.98×11.90×13.65×13.41×11.90×12.60×1q=13.52.00×11.20×11.67×1-5-5-4-3-5-5-6-5-2-5-5-5-3渗透性等级

  中等透水

  弱透水

  弱透水

  弱透水

  强透水

  弱透水

  微透水

  弱透水

  弱透水

  中等透水

  中等透水

  中等透水

  弱透水

  弱透水

  表3.2-3室外渗透试验统计表

  层号与层名

  ①1层耕植土

  ①2层人工填土

  ②层中粉质壤土

  ③层淤泥质中粉质壤土

  ④层中粉质壤土

  ⑤1层中重粉质壤土

  ⑤2层中粉质壤土

  ⑥1层砾砂

  ⑥2层级配不良圆砾

  ⑦层中粉质壤土

  ⑧层全强风化花岗岩

  ⑨层微风化石灰岩

  ⑩层强~中风化砂岩

  统计

  个数

  1

  2

  11121131-5-5-3范围值

  (cm/s)

  8.20×10~2.60×11.20×10~1.67×11.90×10~1.98×1-2-5-3平均值

  (cm/s)

  2.00×15.40×11.20×13.65×13.33×11.44×12.05×13.41×11.90×1q=13.5-5-5-5-5-5-6-5-3-4渗透性

  等级

  中等透水

  中等透水

  弱透水

  微透水

  弱透水

  弱透水

  弱透水

  弱透水

  弱透水

  中等透水

  31表3.2-4岩土体渗透性指标建议值

  层号与层名

  ①1层耕植土

  ①2层人工填土

  ②层中粉质壤土

  ③层淤泥中粉质壤土

  ④层中粉质壤土

  ⑤1层中重粉质壤土

  ⑤2层中粉质壤土

  渗透系数

  (cm/s)

  2.00×10-44.60×13.00×10-53.65×10-64.54×10-52.60×10-55.03×10-5-3渗透性

  等级

  层号与层名

  渗透系数

  (cm/s)

  1.09×10-22.42×10-24.51×10-52.97×10-52.26×10-2q=13.5渗透性

  等级

  强透水

  强透水

  弱透水

  弱透水

  强透水

  中等透水

  中等透水

  ⑥1层砾砂

  中等透水

  ⑥2层级配不良圆砾

  弱透水

  微透水

  弱透水

  弱透水

  弱透水

  ⑦层中粉质壤土

  ⑧层全强风化花岗岩

  ⑨层微风化石灰岩

  ⑩层强中风化砂岩

  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中附录L“环境水对混凝土腐蚀性判别标准”分析判断,工程区地表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地下水对混凝土具弱腐蚀性,腐蚀性类型为碳酸型。根据“环境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判别标准”分析判断,工程区地表水、地下水对钢筋均无腐蚀性。根据“环境水对钢结构腐蚀性判别标准”分析判断,工程区地表水、地下水对钢结构均为弱腐蚀性。

  3.3堤基地质结构分析评价

  根据工程地质调绘、勘探、室内试验资料,按《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附录C堤基地质结构分类,勘察区堤基地质结构在K1+400~K3+300段,即TT湖东岸及南岸,主要为双层结构(Ⅱ),上为粘性土,下为岩石;其它地段,即TT湖北岸及西岸、引河,主要为多层结构(Ⅲ),上为粘性土,中间为砂砾石,下为岩石。

  3.3.1岩土分级和疏浚土分级

  根据《水工建筑物地下开挖工程施工规范》(SL378-2007)和《疏浚工程施工技术规范》(SL17-90),提供岩土分级和疏浚土分级,参见表3.3-5。

  表3.3-5岩土分级和疏浚土的分级表

  层号与层名

  ①1层耕植土

  ①2层人工填土

  ②层中粉质壤土

  ③层淤泥质中粉质壤土

  液性指数

  0.981.03天然密度

  (g/cm3)

  1.801.8432标贯击数

  (击)

  2岩土分级

  Ⅱ

  Ⅱ

  Ⅱ

  Ⅱ

  疏浚土

  分级

  3322层号与层名

  ④层中粉质壤土

  ⑤1层中重粉质壤土

  ⑤2层中粉质壤土

  ⑥1层砾砂

  ⑥2层级配不良圆砾

  ⑦层中粉质壤土

  ⑧层全强风化花岗岩

  ⑨层微风化石灰岩

  ⑩层强~中风化砂岩

  液性指数

  0.690.120.70.0天然密度

  (g/cm3)

  1.912.001.962.022.632.742.62标贯击数

  (击)

  813.112岩土分级

  Ⅱ

  Ⅲ

  Ⅲ

  Ⅰ

  Ⅳ

  Ⅳ

  Ⅸ

  Ⅵ

  Ⅶ

  疏浚土

  分级

  3438869—

  103.3.2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与评价

  (1)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工程区在勘探深度范围内揭露的地层均为第四纪人工堆积层、第四纪湖、洪冲积层和第四纪残坡积层,下部基岩埋深2.4~12.5m左右。耕植土和人工填土,呈松散状,中~弱透水性,强度较低、压缩性较高;中粉质壤土或淤泥质中粉质壤土,软塑~流塑,弱透水性,强度较低、压缩性较高;中粉质壤土~重粉质壤土,可~硬塑,弱透水性,强度高、压缩性较小;砾砂、圆砾,中密,中~强透水性,强度高、压缩性低;风化花岗岩,中~弱~强透水性,强度高、压缩性小。

  建议河道开挖坡比为1:2.5~1:3,基岩面以下边坡可适当放陡。

  (2)护岸型式及地基承载力

  根据工程特点、地形和堤基工程地质条件,建议开挖河道及湖岸防洪堤采用斜坡式,即以斜坡填筑中~重粉质壤土至堤顶,边坡采用砼类硬质式防护。

  有关岩土设计参数请参见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值(表3.3-6)。

  表3.3-6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值

  土层序号及名称

  地基承载力fkkPa

  909080Es或E0MPa

  3.503.783.00*

  直剪抗剪强度

  快剪

  φ度

  8.07.4CkPa

  30.013.7固快

  φ度

  10.78.7CkPa

  34.027.0摩擦系数

  f

  0.200.200.20抗剪断强度砼与岩石

  CMPa

  f,

  ①1耕植土

  ①2人工填土

  ②中粉质壤土

  ③淤泥质中粉质壤土

  33④中粉质壤土

  ⑤1中重粉质壤土

  ⑤2中粉质壤土

  ⑥1砾砂

  ⑥2圆砾

  ⑦中粉质壤土

  ⑧全强风化花岗岩

  ⑨层微风化石灰岩

  ⑩层强中风化砂岩

  9025018026030028030020005004.0013.757.825.08.716.313.14.535.976.357.84.30.200.350.300.500.500.400.451.00.0.850.812.964.612.854.70058.89.5016.0*

  33.018.0*

  34.012.9313.714.0*

  32.注:⑥、⑧层E0和抗剪强度值采取地质类比法和经验确定;标注“*”为经验值。

  (3)渗透稳定问题

  本工程区地下水主要属潜水型,其地下水主要埋藏在⑤层中~重粉质壤土、⑥层砂砾层中,水量丰富,该地下水与TT湖水和QX河水联系密切,地下水位亦随湖水、河水位变化而变化。⑤层中~重粉质壤土,具弱透水性,在一定的水力压力下,当出逸比降大于允许比降时易形成渗漏、流土,汛期险情易发;⑥层砂砾层,呈中密状态,具强透水性,在一定的水力压力下,当出逸比降大于允许比降时易形成渗漏、管涌,汛期险情亦易发。由于拟开挖河道两岸为宽广的平地,开挖的水塘、水沟较少分布,因此渗透稳定问题较小,但防洪堤建设后难以保证堤外今后无深挖情况发生,因此建议对防洪堤采用堤基和堤身防渗结合的处理措施,确保堤防今后在汛期的安全。

  3.4天然建筑材料

  3.4.1土料

  拟建工程位于沿江丘陵平原区,工程区西南地貌主要为岗地、微丘。岗地上分布有较厚层粘性土,厚度一般在5~10m左右,为拟建工程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土料来源。土料表层无用层厚度约0.3m,有用层土性为中~重粉质壤土,夹粉质粘土及粘土等,可塑~硬塑,含铁锰结核,天然含水量21.5~24.3%,击实试验(轻型)最优含水量16.5~17.7%,最大干密度1.68~1.72g/cm3,可开采厚度约2~5m,储量充足,质量可以满足设计要求,运距约2~10km,可修简易公路通达,开采条件较好,可适宜机械和人工开采,交通运输方便。

  343.4.2砂砾料

  砂料主要在C市墩上河口砂厂等地运购。

  3.4.3石料

  块石料、碎石料需外购,采购于C市区材料供应场,岩性为石灰岩,规格齐全,运距约20km,是当地的主要建筑用石料场。经调查,其抗压强度约为20~60MPa,干密度2.6g/cm3,块石质量满足防冲块石要求。碎石质量稳定且满足要求。

  3.5结论及建议

  1)本工程区地面高程7.2~11.1m,地势东、西高,中间(湖区)低。地貌单元属沿江丘陵平原区,次一级地貌单元为丘陵岗冲区和湖泊平原区,微地貌单元为TT湖区、QX河河漫滩及河床、微丘。

  2)在本次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层耕植土,呈松散状,中~弱透水性,强度低、压缩性高;人工填土,松散~稍密,中~弱透水性,强度较低、压缩性较高;中粉质壤土,软塑,弱透水性,强度较低、压缩性较高;淤泥质中粉质壤土,流塑,微透水性,强度低、压缩性高;中~重粉质壤土,硬塑,弱透水性,强度高、压缩性较小;砾砂、圆砾,中密,强透水性,强度高、压缩性低;风化~强风化花岗岩、微风化石灰岩,中~强透水性,强度高。

  3)根据工程特点、地形和堤基工程地质条件,建议本防洪堤采用斜坡式;建议河道开挖坡比为1:2.5~1:3,基岩面以下边坡可适当放陡。

  4)本工程区地下水主要属潜水型,其地下水主要埋藏在⑤层中~重粉质壤土、⑥层砂砾层中,水量丰富,该地下水与TT湖水和QX河水联系密切,地下水位亦随湖水、河水位变化而变化。

  5)堤基地质结构在K1+400~K3+300段,即TT湖东岸及南岸,主要为双层结构(Ⅱ),上为粘性土,下为岩石,堤基工程地质条件为B类;其它地段,即TT湖北岸及西岸、引河,主要为多层结构(Ⅲ),上为粘性土,中间为砂砾石,下为岩石,堤基工程地质条件为C类。

  356)引河开挖主要涉及①1层耕植土,岩土分级为Ⅱ级;①2层人工填土,岩土分级为Ⅱ级;②层中粉质壤土,岩土分级为Ⅱ级;③层淤泥质中粉质壤土,岩土分级为Ⅱ级;④层中粉质壤土,岩土分级为Ⅱ级;⑤1层中~重粉质壤土,岩土分级级别为Ⅲ级;

  ⑤2层中粉质壤土,岩土分级为Ⅲ级;⑦层中粉质壤土,岩土分级为Ⅳ级;

  ⑧层全风化~强风化花岗岩,岩土分级为Ⅸ级。

  7)疏浚土①2层人工填土,疏浚土级别为3级;②层中粉质壤土,疏浚土级别为2级;③层淤泥质中粉质壤土,疏浚土级别为2级;④层中粉质壤土,疏浚土级别为3级;⑤1层中~重粉质壤土,疏浚土级别为4级;⑤2层中粉质壤土,疏浚土级别为3级;⑦层中粉质壤土,疏浚土级别为6级;⑧层全风化~强风化花岗岩,疏浚土级别为9级。

  8)河道开挖时,应采取排水措施;施工开挖时,为保证施工人员及设备安全,临时边坡不宜开挖过陡,建议临时开挖边坡为1:2.5~1:3。

  9)土料场位于拟建工程西南侧,砂砾料及石料需外购。

  10)建议在工程施工时加强施工地质监理工作,并调查地质条件的变化,及时向设计、施工部门反馈地质变化情况,必要时需补充施工地质勘察工作。

  36工程任务和规模

  4.1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4.1.1城市发展沿革

  周朝按山川物产分天下为九州,C市属扬州。西汉时,区境大部属鄣郡。东汉至三国时属吴国丹阳郡地。西晋、东晋属扬州宣城郡、豫鄣郡地。南宋,先属扬州宣城太守之域,后属宣城郡、淮南郡地。隋C市先后属宣州、宣城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始置C市,州治SZ,至贞观元年(627)撤,C市属宣州之地。唐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原C市地称QP郡。唐永泰元年(765)复立C市,州治从SZ迁至现C市驻地。五代十国C市之地先属杨吴、后属南唐。宋置C市池阳郡。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C市为C市路,先后属江浙行中书省。明C市先后为JH府、C市府,直隶南京。清如明制。民国3年(1914),C市府裁撤,原C市府属县划入W道;民国17年废W道,各县直属A省;民国21年(1932)至38年,设立A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GC县,直隶A省。1945年5月C市专区成立,隶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C市专署驻GC县。1952年2月至1965年5月,撤C市专区。1965年5月至1980年1月,复设C市专区。1980年1月至1988年8月,撤消C市专区。1988年8月至2000年5月复设C市地区,2001年6月撤C市地区建立C市至今。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特别是1988年C市地区成立,以及2000年地改市后,C市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465亿元,增长11%;财政收入83.58亿元,增长16.6%;固定资产投资457亿元,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25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8944元,增长12%。

  4.1.2相关规划简述

  1、C市总体规划

  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C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以下简称《C市总规》)中,将C市城市性质定位为“世界级旅游休闲目的地、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市、皖江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职能定位为“生态宜居城市、旅游休闲城市、滨江港口城市、皖江产业新城”。

  3其中,阐述了城市发展战略、空间规划布局策略、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1)城市发展五大战略

  总规确定了C市发展的五大战略,分别为生态立市战略、工业强市战略、旅游兴市战略、商贸活市战略、文化名市战略,其中生态立市战略是城市发展之本。

  C市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生态是C市最大品牌、最大优势。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坚持经济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构筑低碳产业体系,努力走出一条“生态发展、绿色崛起”新路。

  (2)城市空间规划布局策略

  ①组团布局,紧凑发展

  组团城市:强化组团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增加中心城区各组团之间的联系,协调片区间的路网建设;

  山水城市:土地紧资源缺,强调紧凑布局与土地集约利用。

  ②****,生态绿心

  以齐山-PP湖风景名胜区为生态绿心,几大功能区围绕绿心展开功能布局,同时在各组团间规划不同方向的楔形绿地,使各功能区之间能够保持有足够的绿色开敞空间,以充分体现城市生态的多样性、以自然休闲休憩空间的社会文化价值和“城在山水中、绿色在城中”的城市空间构架。

  ③生态网络,景观廊道

  保护好中心城区内的齐山、PP湖,月亮湖、QP河、QX河、QX河故道等自然环境要素作为城市用地布局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形成绿色生态基础设施与城镇空间布局相融合的生态网络。

  (3)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结合C市现状资源条件和区域产业与城镇体系分布格局,《C市总体规划》提出构建6大组团的城市空间体系,形成组团布局形态。6大组团分别为老城区、XHC文化旅游园区、ZQ区、教育园区、东部新城区以及齐山-PP湖风景名胜区。

  TT湖新区绿色生态城区位于C市“****”总体布局结构中的空间几何南翼,是ZQ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C市未来重点开发的地段之一。在总体规划中,主要功能以商贸物流、体育会展、科研以及居住为主。

  3(4)用地安排

  在C市总体规划中,ZQ区主要功能以商贸物流、体育会展、科研及居住为主。

  具体到TT湖地区,在用地安排上,TT湖地区用地主要以居住、商住、文化设施、商业用地为主。其中居住比例最高。

  2、ZQ区二期发展用地概念性规划

  (1)功能定位

  由于沿江高速、城际高铁带动下的整体交通条件改善、城市组团式格局的逐渐形成、周边出色的自然环境资源和旅游业的带动,依托城市功能的完善以及周边工业园区的发展,因此ZQ区将成为C市重要的城区副中心和多功能复合的公共活动中心。

  对于ZQ区二期的功能定位为:以文化休闲、商务办公、特色居住和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的综合型城市副中心。

  (2)整体布局

  结合用地布局和自然条件,以TT湖为核心建设城市公园,结合绿化形成生态绿色中心。环TT湖布置公共休闲廊道,以旅游休闲和商务办公能功能相结合布置。在公共休闲廊道和QX河之间,主要布置商务办公、文化娱乐、商务研发等公共功能。在城际高铁南侧充分利用交通区位的优势布置物流仓储和部分研发生产的功能。在QX河西侧充分挖掘河道的生态和景观价值,布置特色居住片区,结合住区布置小学、社区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

  沿环湖公共休闲廊道布置体育会展中心区、商业文化中心区和商务研发中心区等三片功能相对复合的功能中心区。在体育会展中心区,布置C市体育中心、会展、旅馆和旅游集散中心。在商业文化中心区,布置科技馆、商务办公和其他相配套的餐饮、娱乐等服务设施。在商务研发中心区,布置商务办公、SOHO办公、会展贸易、产业研发、企业培训及相关的配套等设施。

  (3)用地安排

  在ZQ区二期发展用地概念性规划中,TT湖地区主要以居住、商住、商业、创意产业、休闲度假、体育用地为主。

  3、TT湖地区城市设计

  C市TT湖新区城市设计范围为TT湖新区中某江南路以西,TT湖北路以南,BY河路以东,TT湖南路以北部分。

  3(1)规划目标

  整合规划区的发展背景和禀赋要素,融入创新元素,通过对城市发展的整体研判,提出本项目的目标定位:生态之城、创智之区、时尚之都。

  生态之城——水绿交融共生,人文多元和谐的宜居之地;

  创智之区——财智要素汇集,自主发展创新的动力之源;

  时尚之都——现代休闲集群,多元文化交融的开放之城。

  (2)设计策略

  城市设计延续区域生态系统,设置绿色走廊,将生态环境渗透到基地;设置水、绿廊和若干绿轴、节点,加强各功能组团生态联系,扩充构建基地内生态基础设施网络。城市设计同时创造特征功能区与滨湖景观风貌,营造一个别具特色的滨水生态新城。基于生态设施网络,架构简单明晰、易于识别、具有强烈场所感的空间结构。

  (3)用地安排

  TT湖城市设计范围为TT湖地区DZ路以南部分,用地性质主要以居住、商业办公、创意研发为主。

  4、TT湖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13年6月C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受ZQ区管委会委托编制了《TT湖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1)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北至SZ大道,南至TJ铁路,西至BY河,DZ某江南路,面积约为11.24平方公里。

  (2)规划目标

  总目标,将TT湖地区打造成一座具有C市特色的生态城,形成在后发达地区,生态禀赋良好地区,自然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的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模式。分目标,建设成为多元功能复合的新城区;具有高品质城市环境的生态与绿色城区;具备高效安全的交通系统的现代高效新城区;具有全新的城市面貌与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的人文与文化新城区;同时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开创城市开发新模式,建设管理新城区。

  (3)功能定位

  由于沿江高速、城际高铁的带动下整体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市组团式格局的逐渐形成、周边出色的自然环境资源和旅游业的带动,依托城市功能的完善以及周边城市

  4功能区的发展,目前,C市正举全市之力打造以“科学发展、赶超跨越”为主题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百亿元产业园区”,使TT湖新区成为展示C市改革开放形象的城市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集聚区、社会管理创新的示范区。

  (4)规划结构

  以”组团布局、紧凑发展;傍水临湖、生态绿心;生态网络,景观绿廊”为策略,形成“两心、三廊、四组团”的规划结构。

  两心:TT湖景观区绿心、BY河湿地公园绿心

  TT湖景观区绿心:依托TT湖湖区良好的生态环境,环绕TT湖打造TT湖公园,打造现代旅游服务业组团。

  BY河湿地公园绿心:BY河湿地以现状湿地保良为主,形成片区的生态绿心。

  三廊:沿QX河生态主廊道、两条南北部贯通水系次廊道

  沿QX河生态主廊道:贯穿基地南北,打造服务两岸的生态主廊道。

  南北部贯通水系次廊道:打通绿心与主廊道,建立东西向的绿化空间渗透廊道。

  四组团:中部金融商务组团、北部文体综合组团、西侧生态居住组团、南侧主题娱乐组团。

  布局上以总部经济产业为主,打造中部金融商务核心组团,北侧结合体育馆、会展中心等形成文体综合组团;西侧凭借良好的BY河与QX河水系环境,打造生态居住组团。南侧结合丰富的地形地貌,打造JH文化主题乐园,形成主题娱乐组团。

  (5)规划布局

  DZ路以北地区,主要依托现状会展中心、“两场一馆“、GC一中以及现状居住等打造文体综合组团;结合BY河优越的生态禀赋,打造BY河湿地景观公园。

  中部地区以总部经济产业为主,打造中部金融商务核心组团,西侧凭借良好的BY河与QX河水系环境,打造生态居住组团。南侧结合丰富的地形地貌,打造JH文化主题乐园,形成主题娱乐组团。东侧依托TT湖湖区良好的生态环境,环绕TT湖打造TT湖公园,打造现代旅游服务业组团。

  4.2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4.2.1项目建设是减免洪涝灾害损失的需要

  TT湖地区涝水主要通过QX河由N湖排涝站、QX排涝站和XHC排涝站排出,C市主城区

  41泵站均已按规划达标建设,但TT湖地区与QX河沟通不畅,TT湖涝水不能及时排入QX河,经常造成TT湖地区低洼处受淹,而出现排涝ZQ又无水可排的局面,因此开挖TT湖与QX河之间的连接通道、疏浚TT湖和区内QX河是减免洪涝灾害损失的需要。

  4.2.2项目建设是TT湖地区对水利建设的需要

  根据规划,TT湖地区将建成C市特色的生态城,形成在后发达地区,生态禀赋良好地区,自然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的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模式。与此相比,区域水利建设和发展与地区要求还不相适应,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依然相对薄弱,水系修复与保护仍然是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生态环境安全,为全面建设TT湖地区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TT湖地区的全面建设迫切需要更加完善的水利作保障。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化进程加快,洪水风险、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对防洪减灾、水资源保护与治理、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等体系的建设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

  奋力崛起的发展战略迫切需要更加强大的水利作支撑。以保障和支撑TT湖地区发展为目标,围绕防洪保安、排涝减灾和水环境改善等为重点,提高标准,优化布局,为地区建设安全可靠的水利工程体系。

  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需要不断创新的水利作贡献。完善体系,科学调度,积极发挥已建和规划水利工程改善河湖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促进区域水环境的保护和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大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环境修复力度,促进生态园区的全面建设。

  4.2.3项目建设是综合治理TT湖水环境的需要

  河湖孕育了城市文明,水环境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水环境是生活环境品位的重要体现,良好的水环境,让人赏心悦目、心情舒畅。在保障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打造TT湖地区的城市水环境,可展现项目区人水和谐的亲水画卷。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立足国情水情变化,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科学界定了新形势下水资源的重要作用和水利的战略地位,首次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开展TT湖地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对提高和完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42保护和修复河湖水系,打造和提升宜居环境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通过本项目建设,将显著改善TT湖地区的水环境,新开挖的排涝沟渠和疏浚后的湖泊将形成较开阔的水面、沿河湖岸线的绿化景观带、滨河道路及亲水步道构成项目区优美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实现建成生态优良、自然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的绿色生态城区的目标。

  4.2.4项目建设是加速城镇化和打造新农村的需要

  本项目的实施对推进当地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湖河治理,疏通排涝系统,提高工程流域的防洪滞蓄洪能力,稳固河湖岸坡,绿化美化河湖岸线,实现防洪排涝安全化、河湖岸景生态化、湖水河水宜人化和区域环境家园化的目标,将进一步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效益,提升当地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4.3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1)环境可行性

  TT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为提高区域防洪排涝标准的工程项目,主要是对区域内的排涝沟及湖泊进行疏拓使江南集中区的防洪排涝能力达到规定的防洪排涝标准;二是为提升区域环境质量的工程项目,主要是对区域内河流进行清淤、清障、实施拆迁安置等。

  本项目实施后,TT湖地区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将得到有力改善。

  (2)经济可行性

  本项目建设,在显著提高TT湖地区的防洪排涝标准、改善区域的投资环境、有力提升区域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对集约利用区域土地、促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都有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从定性分析,项目具有经济可行性。

  (3)社会可行性

  该项目的实施将改善TT湖地区的城市面貌和投资环境,增加吸引投资力度,具有示范和带头作用,辐射能力强,范围广,对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TT湖的经济发展,将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改善就业条件,提高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34.4工程任务与规模

  4.4.1工程任务

  (1)开挖连通河道,确保防洪除涝安全:通过开挖TT湖和QX河之间的连接通道、TT湖周边排水通道使TT湖的涝水能及时通过泵站排出,确保TT湖区域防洪除涝安全。

  (2)疏浚河湖水系,改善水环境:通过对TT湖、QX河的疏浚,以及对河湖岸坡进行生态、工程防护,改善TT湖的水环境。

  4.4.2工程规模

  (一)设计标准

  PP湖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超过50年一遇时,需向蓄滞洪区分洪,100年一遇分洪总量为263万m3,其中TT湖蓄洪总量为24.48万m3。因此,本工程设计标准为

  50~100一遇。

  (二)排涝流量

  根据《C市城市防洪规划报告》,N湖排区位于老城区西南部,排水范围为318国道以西、BY河堤以东、云子畈圩以北,原汇水面积为31.1km2,由于C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调整后汇水面积为29.3km2,根据《C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6-2020年),N湖片沟塘率约10%。据此计算20年一遇24h降水24h及时排出地面不积水,设计排水流量为50m3/s。杏村站现状排涝流量14.8m3/s,TT湖与QX河连通工程排涝流量为35.2m3/s。

  (三)特征水位

  (1)正常蓄水位

  QX河正常蓄水位为7.6m,因此确定连通工程上段、下段及湖区段正常蓄水位为

  7.6m。

  (2)最低运行水位

  在汛期根据天气预报,有预降的可能,最大预降深度为0.5m,最低运行水位确定为7.1m。

  (3)最高运行水位

  44区域允许的最高涝水位为9.0m,故最高运行水位为9.0m。

  (4)最高水位

  最高水位采用曾出现过的最高涝水位10.15m。

  (四)工程规模

  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开挖QX河—TT湖—QX河连通工程、QX河疏浚工程、TT湖湖体疏浚工程、桥梁工程及河湖岸坡防护工程等。

  (1)新开挖QX河—TT湖—QX河连通工程

  该工程总长6450m,分下段(0+000~1+230)、湖区段(1+230~5+008)和上段(5+008~6+450)。

  ①下段(0+000~1+230)长1230m,考虑到已实施的沟通PP湖—齐山湖—N湖—QX河的水系河道底宽为30m以及连通河段下段的QX河河底高程和满足排涝流量的需要,本次设计河道底宽30m,河底高程5.6m,正常蓄水位7.6m,在正常蓄水位以上0.2m处设3m宽的二级平台,平台以下边坡1∶3,平台以上边坡1∶2.5。

  ②湖区段(1+230~5+008)长3778m,河道设计底宽60m,河底高程5.6~5.9m,正常蓄水位7.6m,边坡1∶3。

  ③上段(5+008~6+450)长1442m,河道设计底宽30m,河底高程5.9m,正常蓄水位7.6m,在正常蓄水位以上0.2m处设3m宽的二级平台,平台以下边坡1∶3,平台以上边坡1∶2.5。

  (2)QX河疏浚工程

  该工程总长2.98km,河底宽度控制在50m,平均清淤深度0.5~1.0m,两侧边坡1∶3或采用直立式挡墙。

  (3)TT湖湖体疏浚工程

  TT湖现状由零散水面、湿地及鱼塘组成,规划开挖湖体,形成大面积水面景观,清淤疏浚形成的水面面积约1.0km2。

  (4)桥梁工程

  新建4座跨河桥梁,其中:滨河东路南桥、北桥各一座,桥面宽度21m,跨径50m;SJ湖大道南桥、北桥各一座,桥面宽度28m,跨径50m。

  (5)河湖岸坡防护工程

  45连通河道在7.8m平台以下岸坡采用厚100mm混凝土预制块护坡,平台高程以上坡面防护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防护。QX河在河底以上3m采用生态挡墙防护,3m以上采用草皮防护,可适当种植景观树。TT湖7.6m正常蓄水位以下采用垒石及木桩防护,7.6m以上采用草皮、景观矮树等生态防护。连通河道混凝土护坡2.67km,QX河生态挡墙护岸2.98km,TT湖垒石及木桩防护3.8km,连通河道草皮护坡50000m2,QX河草皮护坡44700m2,TT湖岸坡草皮护坡40000m2,景观树种植5000棵。

  46工程设计

  5.1设计标准和依据

  5.1.1采用的主要规范、规程

  采用的国家现行有关规程、规范、标准:

  1)

  《防洪标准》(GB50201-94)

  2)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3)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

  4)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5)

  《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

  6)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7)

  《疏浚工程施工技术规范》(SL17-90)

  8)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2008)

  9)

  《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

  10)

  《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2007)

  11)

  《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SL386-2007)

  12)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DL5021-2007)

  13)

  其它有关规程、规范、标准等

  5.1.2工程等级及洪水标准

  工程位于C市东部城区PP湖与QX河之间,依据《防洪标准》(GB50201-94)、《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相关规定,并根据排水流量规模,确定本河道治理工程及防洪主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

  5.1.3地震设防烈度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的规定,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本工程按地震烈度6度设防。

  47

相关热词搜索: 水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水环境 治理 可行性研究报告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