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的研究7篇

时间:2023-05-30 16:00:07  阅读:

篇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1绪论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成功因素中智力因素仅占20%,而非智力因素占80%

  。因此,我们的教育模式、观念、方法就应注重对孩子的全方位的培养。不仅要强化知识的传授,更要保证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笔者经过对部分中小学生心理烦恼自诉调查,发现中小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心理困惑,下面就当前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几个突出表现及纠正措施。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病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三成多中学生有心理异常表现。中小学生出走、自杀、杀亲等事件频见报端,引发了社会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关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对中小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有重要影响。

  2选题目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分析现存问题的基础上,从教育实施者、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等方面着眼,以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3研究意义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中小学已开展了许多颇有声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引起新的重视,并寻求有效的推进策略。

  4.研究内容和方法

  4.1研究对象

  我国中小学适龄儿童和青少年,7~18岁。

  4.2研究内容

  4.2.1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从个体成长阶段来看,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高速发展阶段。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身体急剧变化,骨骼肌肉快速生长,第二性征逐渐显露,他们要逐步适应自身的这种变化,接受一个全新的自我。身体成长的同时也为中小学生创造了更大的活动空间,他们接触到更多人、事,建立更复杂的关系,接受老师、同学、社会带给他们的诸多影响。中小学生在认识自我、探索环境、建立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道德观念和价值意识。但是,不同于身体的快速成长,中小学生的心理成长速度相对缓慢,身心发展不平衡带给他们更多成长压力,也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这个阶段,人的自我意识逐步觉醒,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开始质疑以父母为代表的权威,希望摆脱各种来自成年人的束缚,即进入我们常说的叛逆期。

  对于尚处成长期的中小学生,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社会发展外在环境变化都将对其心理发展造成深远影响,而纵观现阶段教育实际,学校、家庭、社会在中小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4.2.2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因素

  (1)课业压力大。

  中小学生每天都要参加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等多门课程的学习,学业压力较大。虽然近年来,不少地区进行了课程改革,正逐步调整和完善升学评价体系,但中考、高考“指挥棒”效应仍然较大,学校、家长、社会对于学生个体评价还是分数占大头,这对很多学生都造成了较大心理压力。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在双休日、假期等时段为孩子报名参加种类繁多的兴趣培训班,让孩子们直呼无暇喘息。

  (2)外部信息环境复杂。

  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媒体技术和信息传播手段越来越发达,在开拓中小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让他们过早接触到了不良信息。中小学生心理不成熟,是非标准、处事原则都未完全形成,极易受影响。尤其是近几年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些颓废、消极、负面的信息不断流入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严重影响了孩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中小学生因为这些不良示范走上歧途的例子屡见不鲜。

  (3)生活范围小。

  不少中小学生的生活轨迹是学校、家庭、兴趣班三点一线,少有其他活动及与真实社会接触的机会。生活环境单一,导致中小学生心理成长缓慢,抗挫折能力弱、承受能力弱、易偏激、遇事冷漠、自我封闭。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有心理问题、性格缺陷,难以塑造健全人格。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没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心理教师缺乏工作经验。无定期开展的心理辅导活动,未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虽然越来越多的学校正着手从软硬件两方面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但就现阶段而言,有很大部分的学校心理引导不够有力。

  (5)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引导。

  部分家长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往往等事发后才知觉。因为是独生子女,部分家长宠溺太过,无原则地放纵孩子,造成家庭教育缺位。还有许多家长想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但是苦于没有科学手段,教育形式单一,没有实际效果。

  (6)人际交往带来压力。

  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相对孤单,进入学校学习或接触社会时,会遇到各种人际交往问题产生不适应现象。青春期的懵懂、自我的重新认知和定位、与师生、他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都会给中小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容易产生渴望独立又害怕挫折、敏感脆弱又缺乏抗挫折能力等矛盾心态。

  4.3研究方法

  4.3.1文献资料法

  收集国内外有关体质研究的情况,阅读有关体质方面的专著和论文,为研究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通过查阅、上网搜索收集有关文献资料,了解、掌握国内外对体质的研究现状及相关信息,全面分析研究现状。

  4.3.2综合分析法

  对已获得的资料文献,采集的测试数据和调查的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获得科学的研究结果和结论。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5.1现状

  5.1.1学校长期忽略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由于一些学校管理的松散,再加上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走进校园,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穿戴不整洁,不卫生的学生司空见惯。

  5.1.2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不够。

  一些普通中学受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影响,素质教育理念在中学还没有充分地体现,提高升学率仍旧是大部分中学教育追求的目标。从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对孩子成长的期望来看,很多家长没有读过大学,甚至有的家长是纯粹的文盲,他们对孩子的学业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孩子通过上重点高中、考名牌大学,以过上现代的城市生活。有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使学生成了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学生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影响。再加上多数家庭的爷爷奶奶年纪已大,一些留守学生的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更甚者,由于亲情缺失,学生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学生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或者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学生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可是,他们却不能认清“心理健康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5.1.3学生自身因素。

  有些成绩稍差一些的学生总是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总是恨自己“笨”,于是丧失了“自信”。长期精神过度紧张,他们看自己前途,一片黑暗,于是自暴自弃,缺乏前进的目标和动力。有些学生总认为自己不是孩子了,总想摆脱老师和家长的束缚,有事不愿与父母及老师交流,做事冲动而不记后果。

  5.2出现的问题及应对

  5.2.1厌学症

  厌学症是中小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一种不满意、不愉快的情绪失调性心理

  障碍。产生厌学症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家长和教师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激烈,家长和教师都希望孩子“当前多努力,将来争上游”。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孩子整天浸泡在学习中,以时间取胜,搞疲劳战术,使孩子对这种单调的知识性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对教师和家长的抵触情绪,有时旷课逃学,以示抗议。二是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由于社会上存在不正之风、分配不公等丑恶现象,使得一些学生特别是高年级中学生感到读书没有出路,不如趁早赚点钱或多结识一些“有门路”的朋友。为将来铺道,因而导致厌学症的产生。

  消除中小学生的厌学症必须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效果。采用多种方法予以矫治。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和教师。

  主要纠正措施有:(1)个别辅导。教师对有厌学症的学生应多给予关照。经常找他们谈心,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知识、掌握真本领的重大意义。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努力使他们由“厌学”转为“乐学”。(2)指导家长学会科学的教子方法。家长的主观武断往往直接导致孩子厌学。通过家访,教师应向家长讲明正确指导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及科学的指导方法,注意孩子的劳逸结合,避免单调刺激,还给孩子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3)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分析社会现象,使学生对不正之风等现象有一个正确认识,鼓舞学习的信心,燃起奋斗的火焰。

  5.2.2流浪症

  流浪症是指中小学生产生的一种表现为经常没有目的地四处游荡,甚至数日、数月不回家的流浪行为性心理障碍。产生流浪症的原因较多。有的是出于对外面世界的好奇,有的是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疼爱,有的是因为办了错事怕挨打骂,有的是模仿电影电视出走。还有的是因为父母离异后孩子无人照营造成的等等。诸原因中,因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疼爱是离家出走现象迅速增加的最主要原因。如今不少家庭,大人工作忙,孩子整天看不到父母,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一旦有点意外事件就会促使孩子做出不该做的事。对于这种心理障碍,家长和教师要以预防为主,发现苗头,立即矫治。

  主要纠正措施有:(1)从小就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父母要关心爱护孩子,孩子犯了错误,不能筒单粗暴地训斥,也不能放任不管。处理手段绝

  不应具心理伤害性,否则会适得其反。(2)家长和教师要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家长要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多给他们精神上的慰藉,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律性。教师要利用自身的特殊地位对学生进行思想开导,让学生认清离家出走的严重危害。循循善诱。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疙瘩。

  5.2.3孤僻症

  孤僻症是指中小学生不能与人保持正常关系。总想离群索居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种学生厌恶别人,与人相处总觉得不安全。对他人抱有敌意。他们喜欢独来独往,既不想了解别人。也不希望别人了解自己。他们最大的特点是:自尊心极强而自信心又过于弱。这种矛盾心理使他们感到非常压抑与苦闷,他们身上反社会、反群体的攻击行为很多。产生孤僻症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当他们做事严重受挫后,人们对他们关心过少。甚至歧视他们,严重损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二是住宅的高层化、独门独户化导致孩子与人交往的减少。社会中存在的自私自利、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给孩子心灵烙上阴影,使他们产生不满情绪.不屑与人交往。

  5.3对策

  面对学生存在的种种心理行为问题,我们应该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做起,从正面给他们以具体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的心理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从而促进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使学生和谐地发展,健康地成长。

  5.3.1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对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干预问题心理的重要途径。老师们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想方设法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全校教师努力探索“探究式”“小组合作式”的教学方式和“让学生动起来”“师生互动”等现代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创造条件、创设情境,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我们可以通过要求学生每天早上到校后自觉晨读,教给学生预习、听课、作业、复习的方法,并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3.2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要求共青团组织学生开展“我自豪,我在××中学”,“手拉手、献爱心”,“感恩父母,孝亲敬老”,“红烛颂”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自理能力、自控能力、交往能力和耐挫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3.3在家庭教育中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

  “家长是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参与者。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家庭教育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家长会和家访的机会,通过举办讲座、座谈、经验交流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家长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5.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在中小学教育中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建立面向全体学生。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系,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教师心理学知识培训,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中小学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教师的心理学知识培训。通过培训学习,使一般教师除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外。还要具备初步心理诊断能力、一般的心理辅导技巧、具有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能力:而专职心理教师要具备高级心理诊断能力、心理测试分析能力、个案追踪调查能力、个别咨询技巧、团体辅导能力、心理教育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各种发展性教育内容的设计和训练能力。

  只有提高教师心理学素质,才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专业性含量和教育效果。否则,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只是“挂羊头卖狗肉”.或是在低层次、低水平的循环重复活动。因此,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前提。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讲座,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的有效手段。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并能进行自我心理检查和自我心理锻炼,增强自身的心理保健意识。同时,针对学生中的普遍问题,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心

  理健康教育讲座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面向全体学生,有组织,有目标,有具体内容,所以受到师生欢迎。例如初、高中毕业年级学生面临升学考试,压力大,因而终日紧张,身心疲惫。这些学生迫切需要心理上的帮助,渴望有人为他们指点迷津,解除困惑。如果学校能及时为他们组织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讲座,无疑会给他们很多帮助和指导。

  (3)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学科。教学中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学科教学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因此,学科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深入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设计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准确把握切人点和结合点。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教学工作的自然状态中得以实现,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多给予学生肯定性的评价和鼓励。强化其自信心。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减少他们学习中的挫折感。同时.教师作为示范性的角色.应注重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为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树立良好的榜样。

  (4)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校园活动中。在校园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要积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认真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班会活动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他们在寓教于乐中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培养健康情趣。活动内容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自己的心灵接触,促使学生自我反省。自我调节,自我教育。

  (5)寓心理健康教育于班级建设中。班级作为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所不可缺少的社会心理环境.班级及其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班级建设,积极探索在新课程环境下的班级管理模式。通过提高班级发展水平。增强其组织化程度和凝聚力水平.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培育健康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等方式去影响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对学校和班级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班主任在班级管

  理中要善于放权.使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学会理解、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独立,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6)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中小学心理咨询是专业咨询教师应用心理学知识,通过与来访者的交流、探讨,对来访者即咨询对象施加心理影响,使其在认知、情感、态度方面有所转变.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过程。心理咨询是一种专业活动,对心理辅导人员的专业素质、咨询环境以及运作过程要求很高。要使1成立专门机构,培训专咨询工作真正有效开展,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2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从学生入校业人员,提供确保工作有效开展的物质条件。○之初就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利用反馈系统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以后开展工作提供依据。3建立咨询信箱、咨询热线、网上咨询等形式,不愿意直接接收咨询的学生也能○得到帮助。

  (7)家校结合。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人格素养、父母的和睦与否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做好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常识的普及工作。通过家长会、心理健康讲座、亲子对话等方式加深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使他们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认识到健康美好的心灵1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是父母留给孩子的最宝贵的财富。并使家长努力做到:○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提供和谐宽松的成长环境,使孩子在心理上具有安全2正确对待孩子成长过程感和幸福感,助其形成健康、积极、稳定的良好心态。○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所犯错误。要多倾昕.少指责.用爱心和科学的方法做好教育3充分利用家庭日常事件,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帮助他引导工作。○们正确认识自己。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流,帮助其学会正确的合作与竞争,在同4以身作则,改变不良习惯和控制不良情绪,为孩子树伴交往中完善心理素质。○立正确的表率。

  6讨论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1)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很多人容易将心理健康问题与“精神疾病”

  混淆,认为有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件羞耻的事情,这种习惯意识并不科学。多数人虽然心理相对健康,但是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心理卫生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妨碍个体成长、发展及人际交往,因此需要时时关注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疏导,保持心理相对健康状况,让自己能有更好地状态参加学习、工作,享受更好的生活。学校、家庭或其他对象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明确区分“心理健康问题”和“精神疾病”,不要等到问题发展为疾病才采取行动。

  (2)建设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立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站,安排专兼职教师负责管理和活动组织。有条件的学校可自主建立或联合建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多种心理辅导器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摸底,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重点关注特殊家庭或困难学生,进行跟踪辅导。定期开展心理辅导专题活动,抓好新生、毕业生及其他特定时段的心理健康辅导,做好重点突破。加强心育队伍建设。举办心理教师沙龙活动,邀请专家对专兼职心理教师进行专业辅导,互相交流经验,解决教师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贯彻全员育人理念,组织以班主任为代表的非专业教师参加心理辅导培训活动,鼓励教师考取心理辅导资格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渗透。轮流设立班级心理委员,设计班内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记录表,由心理委员记录近期办学学生行为表现的变化情况,定期上交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站或咨询中心,进行专业分析,相关结果记入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对发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辅导。探索“学生发展顾问制度”。不同于传统的心理健康辅导,学生发展顾问制度将为学生带去心理、学业、生活等综合性咨询辅导,学生发展顾问可由教师和有经验的学生担任,一些担任顾问的学生现身说法式的经验将给辅导对象提供更切实的帮助,取得更好心理辅导效果。

  (3)开展多项体艺实践活动。学校应推动学生社团发展,组织种类繁多的“阳光体育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和社会,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强健学生体魄,引导其关注周围的生活环境,提升其融入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塑造积极乐观、耐挫折的阳光心态。学校可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开发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和经验阅历。

  (4)抓住家庭教育这个重点。最近几年,在学校的带动下,不少家长学校

  已经有意识地融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以引导家长有效观察分析孩子的行为表现,进行科学的心理教育。但是仅有这样的知识渗透是不能满足家长和孩子的需求,家长还应不断进行充电和调整,在学习专业心理辅导知识的同时要建立多元化教育目标。家长的评价对孩子发展尤其是起步阶段的发展至关重要,以成绩为主的单一教育目标势必导致孩子单一追求成绩的不平衡发展。因此,家庭教育目标的设定应包含道德品质、人文素养、交际能力、实践水平、行为习惯等多个维度,从而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发展导向。在进行家庭教育的同时,应设置有效的奖惩措施,杜绝单纯的物质奖励或极端的打骂教育,以免造成孩子的心理阴影和错误的价值导向。家长应积极参与学校开放日等亲子互动活动,多与孩子接触,多观察孩子的表现,敏锐捕捉细微变化,及时肯定进步,指出并引导改正不足。

  7结论与建议

  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落实。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我们立足丰县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实际,在落实和突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和经验。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加快教育改革和创新步伐,在整个教学管理中突出学校心育特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继续以健康和谐的教育去培育身心健康、科学和谐发展的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除了受直接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外,还需要在耳渲目染中得以熏陶和发展,这有赖于学生所处的心理环境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单纯地把学生置于学校生活中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教育,那只是少部分人的一厢情愿,将没有任何的收益,学生需要的是一个生动多彩的心理环境,通过其中的耳渲目染,获得熏陶和发展。为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出学校,走向社区。首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就能找到好工作的旧观念,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和科学的人才观、就业观、学习观,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让学生在享受家庭生活的同时,自主地完成心理健康的成长与发展。其次,学校要充分利用杜区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如:组织学生志愿团参加社区的规划和建设,使学生在与外界的接

  触中不断培养自己的情操,形成良好的个性品格,学会与人交往。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教合一”,共同产生教育合力,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参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成长与发展的局面,从而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园,而逐渐使其摒弃学科化、形式化、德育化的不良倾向,向良性发展的方面拓展。

  总之,我们要切实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立足本土,开阔视野,积极探索有效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提高其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我们通过寻找恰当的心理问题干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更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让学生的潜能和人格得到充分地发挥和完善,进而努力营造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育人环境,使我校教育水平日新月异。

篇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督促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下,已越来越受到学校、家庭的重视。本文旨在探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有关症状的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西某市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各50名学生、初中一年级至三年级各50名学生共350人进行团体测试,获得有效答卷305份,有效率为87.14%。

  2.研究方法

  采用目前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广泛运用的SCL-90量表为测查工具,然后将所得数据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该量表有90个评定项目,包括感觉、思维、情感、意识、行为、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精神状态等内容,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被试的自觉症状、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程度。90个项目共含10个因子,每一因子代表某一类情况,通过因子得分可了解受检者的症状分布特征及其病情的具体演变过程。各因子如下:F1(躯体化),F2(强迫症状),F3(人际关系敏感),F4(忧郁),F5(焦虑),F6(敌对),F7(恐怖),F8(偏执),F9(精神病性),F10(其他项目)。它们反映了受检者睡眠及饮食情况。为更详细地反映受检者的情况,我们将F10(其他项目)分别归为F11(睡眠)和F12(饮食)两个因子。

  三、结果

  在各因子上呈阳性症状的人数及其在总人数中的百分比,结果见表1。

  结果表明,在学生中症状出现最多的为F12(饮食)、F2(强迫症状)、F3(人际关系敏感),人数均占总人数的40%以上;其次为F6(敌对)、F8(偏执)、F9(精神病性)、F4(忧郁),人数均在30%以上;再次为F11(睡眠)、F5(焦虑),人数均在25%以上;症状出现较少的为F1(躯体化)、F7(恐怖),人数占总人数的20%以下。

  为进一步考察呈现阳性症状的具体表现,将90个项目每一单项的阳性出现率(即2分的项目)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2。

  表2的结果表明,学生中的阳性项目有28项,按所属项目多少排列分别为:F2(强迫症状)有7项,占阳性项目数的25%;F4(忧郁)有6项,占阳性项目数的21.43%;F3(人际关系敏感)有5项,占阳性项目数的17.86%;F8(偏执)有3项,占阳性项目数的10.71%;F5(焦虑)、F6(敌对)、F9(精神病性)各有2项,各占阳性项目数的7.14%;F12(饮食)有1项,占阳性项目数的3.57%。

  四、原因分析

  从上面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在强迫症状、忧郁、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因学习压力等因素产生的倦怠心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家庭、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多社会问题反映在家庭和学生身上,比较突出的是就业问题。一方面,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学生家长都希望孩子通过“读书—就业—幸福”的路径达到目的,有的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过急,使孩子造成压力过大。另一方面,学校之间竞争激烈,有些教师采用的方法欠当或教育水平不能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倦怠心理随之产生。

  2.因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引发的逆反、对立、妒忌、敌视心理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在家比较孤独,在学校除了上课,集体活动较少,学生之间的伙伴关系比较淡薄、互相关心不够。一些学校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较少,学生之间互相尊重不够,更没有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鉴于小学、初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社会阅历少,加上经常看一些电视、武打片,打打斗斗,家庭、学校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吵闹不休;一些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或是缺乏教育知识,教育方法不当,使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别人,很容易产生逆反、对立、妒忌、敌视心理。

  3.青春期的影响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多元,有主流文化,也有不少非主流文化,学生家庭生活改善,有的营养过剩,学生生长发育快,青春期提前到来,心理与生理发展不协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没有及时跟上,没有及时正确引导。非主流文化负面的影响更不可忽视,一些学生特别是女生,追求个性化、现代化,好奇的年龄特点加上个性化的追求,而往往理想与现实生活又没能完全一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就容易出现诸多问题。

  4.中、小学生的个人行为

  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比较快,处于人格发展较快阶段,与社会接触较多,得不到及时而正确的引导,个人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学生教育和家庭

  教育没能及时引导,容易引发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小学生乃至初中学生的是非判别能力还是比较低的,加上社会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中、小学生或者不现实地追求,或者不分是非地模仿,以此展示自己的个性,往往容易偏激。

  5.学校教育改革滞后

  我们的教育受传统教育影响较深,教材比较单一,教育方法也不能因生施教,学生个性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充分发展。多年来教育改革步子很小,最突出的要算“应试教育”,高考指挥棒一直指向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学校教育不能完全根据人的成长特点和遵循教育规律,加上学校教育中没有很好安排或渗透心理教育内容,因而出现诸多心理问题。在学校教育中,没能很好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者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发展多元智能,没能因材施教。

  五、建议

  1.提高认识

  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过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为根本目标,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从整体上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2.健全制度

  建立心理咨询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咨询活动,聘请心理卫生专家对障碍性心理问题进行个别咨询和治疗。多种形式进行心理教育,如学校生活学习中的心理教育,课堂上渗透心理教育,校园文化生活中的心理教育,利用多媒体进行的网络心理教育,像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那样建立“网上心灵之家”,等等。

  3.丰富实践活动

  要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余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生活氛围,让愉快、积极的情绪情感充满生活,使其成为推动学习、思想进步的力量。

  4.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现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十分薄弱,还远远没有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议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在家长学校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使学生家长也逐渐懂得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

篇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对策

  第一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对策

  坝底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策略调研报告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在其人生成长、学习的路上所具备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学校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便是立足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未来成长的一种教育路径。当今少年儿童见识广,思想活跃,但也受到各方面的诱惑,承受着许多压力,他们对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有自己的看法,存在许多困惑。特别是处于坝底这个外出打工人口许多的乡镇的孩子,多数是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交流、与爷爷奶奶没法交流,这就让他们的心理健康更容易出现问题。如何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帮他们解开“心结”,这是摆在每一个老师、家长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方面,专业教师匮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构建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键。据调查发现,有50%的小学目前兼职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没有,只有13%的学校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34%的学校有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山区学校,我校专业心理教师更是严重匮乏,也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一大阻力。

  2、教育侧重方面,德育化倾向严重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倾向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德育的一部分,认为只要加强德育可以达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尽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围绕“育人”这一基本目的,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发展出现的个体性问题,较少直接涉及与社会规范相关联的社会道德规范问题。其二,把学生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由于专业教师的匮乏,我们学校只能由思想品德课的老师或班主任兼职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这些老师往往把品德教育工作的经验应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如把学生的焦虑情绪说成是患得患失,把由于心理障碍引起的不稳定

  情绪看成是故意破坏课堂纪律等。

  3、学生方面,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

  小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起点阶段,面对学习压力和周围环境,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成绩上的竞争和父母期望值过高的双重压力下所产生的学习懒散,倦怠情绪和行为;

  二、年龄阶段体现的叛逆情绪以及部分留守儿童对家长的不理解甚至恨意,如抵制父母、老师,性格孤僻、不合群、自控能力差等;

  三、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会环境影响下导致的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如欺负同学,毁坏公物等。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虽然只是存在于部分小学生中,但是问题如果不得到有效解决,一方面会对存在问题的学生本身的成长和生活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这些不良影响会波及周围同学,影响学校正常的有序的教学工作,破坏教育的本来意义。

  二、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

  1、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我校今年由于家庭原因造成的留守儿童增多,且大部分都是由婆婆、爷爷在监管,以至于出现了以下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

  子的成长无法辅导,二是婆婆、爷爷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婆婆、爷爷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对孩子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2、小学生认知评价水平低,应对技巧差。

  小学生年龄普遍偏小,因此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小学生年幼,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心理问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互动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应该加强教学效果,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性公之于众,提高全社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家喻户晓,提高社会认知度。即便是学校教育进行得再好,也摆脱不了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社会认知度提高的基础上,学校、家长和社会应该加强互动,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该加强校内教育,同时向家长和社会普及心理健康教学常识,如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传播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共同为小学生的健康负责。

  2、完善学校心理咨询活动的工作机制

  我校通过成立领导小组,以“阳光心灵、精彩人生”为主题,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心理辅导活动,采取个别指导、个人案例分析和咨询等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注重实际工作的成效。通过对于心理问题的解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小学生,让他们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加深了解,自觉地主动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及相应的外部行为。

  3、上好心理活动课

  心理健康课是为开展心理辅导而专门设计的一种课程,心理活动课应该注重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营造真诚沟通的交流氛围,二是课程应该贴近实际,形式多样。在营造氛围方面,教师应极力创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心理健康课应该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真诚地和大家沟通,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应该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投入课堂教学,以真诚影响学生,带动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倾诉真情。

  在贴近实际、形式多样上,心理活动课应该注重实效,不流于形式。一方面,辅导教师应该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选

  择恰当的内容有针对性地精心备课,对小学生所关注的、困惑的生活方面、交往方面、认识自我方面等的心理问题进行重点辅导,为他们解疑释惑。另一方面,应该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设计活动课,并对学生进行辅导,但是课程上的教学

  并非终结,“它应该贯穿学生的始终,让学生所感悟到的知识内涵应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从而指导具体实际行为。”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已愈来愈被人所重视。小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起步阶段,心理健康状况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素质的高低和社会运行的有序与否,作为国家未来人才建设的关键环节,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放置于小学教育的“最前线”,为小学生的成长夯实基础。

  第二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现今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这些问题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形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也应是不同的,本文试从学生、教师、管理三个方面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

  表现

  成因

  对策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燥抑郁”的生活。据有关部门进行心理调查表明,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一、心理问题的表现

  在学习方面主要是学习动机不足,很多学生在家长或老师的督促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习惯不良,不能自觉独立学习。

  在情绪情感方面主要是起伏不定,爱哭易恼,自我控制能力差;考试焦虑,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喜欢嫉妒,盲目骄傲,对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挑剔和贬低。

  在人际关系方面,主要是不能正确处理同伴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如有的缺乏合作精神,不愿与他人合作,争强好胜,处处显示自己,遭到同伴反对时影响了人际关系;而有的则缺乏竞争意识,受到同伴的忽视而影响了人际关系。

  在自我意识、意志品质方面主要是自我评价能力较弱,要么缺乏自信,要么孤芳自赏;有的以自我为中心,常以自己的好恶来论人、论事;有的自理能力较低,经不住一点委屈和失败,因发生冲突出走,甚至自虐、自伤,以致产生轻生念头和行为。

  在行为方面主要是经常无意识地出现过失、说谎、逃学行为,甚至产生偷窃、破坏行为等。

  二、成因分析

  导致中中学生产生上述心理健康现状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家庭、学校、自身身心发展和社会。

  1、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普遍过高,一部分学生因学习成绩落后,认为希望和理想破灭,导致精神空虚,产生过激行为或消沉等心理障碍。

  2、畸形家庭(如单亲家庭、非正常组合家庭、无正常生活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的家庭等),造成学生逐渐产生任性、自私、情绪不稳定、恐惧等心理障碍。

  3、教师看重学生家长的地位、身份,或因请客送礼等引发的对学生不公正的待遇,使学生形成怨恨,甚至报复等心理障碍。

  4、教师打击、挖苦、侮辱学生,有的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与人格,因而引发逃学、破坏行为,甚至攻击、暴力行为。

  5、处在生理急骤变化且逐步趋于成熟时期的中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同伴间的友谊和感情,引起烦恼。

  6、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垃圾文化以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难免乘机袭入,青少年由于世界观尚未确立,辨别能力差,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非正常心理,三、对策研究

  1、提高认识,增强自觉性。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由此可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心”教育、“全脑”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有密切的联系,正如常言所说的:浇花要浇根,育人先育心。所以为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我们必须认真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2、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提高。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有极强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使自己有平和稳定的心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以利于正确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与疏导。

  3、尊重学生。

  在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和理解学生,不能滥用批评。特

  别是对破损家庭的学生应多一份理解和爱心,多进行沟通,主动接近他们,深入其内心世界,真诚关心和爱护他们。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与之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打开师生交流的渠道,教育才能有效。

  建立一种平等相处、彼此尊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持期望的态度,批评学生时尽可能避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态度诚恳、平静,使学生感受到批评背后的善意和友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心态。

  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不断的了解自己,并能诚实地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注意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纳入学校正规课程中,各年级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特点传授心理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于一体,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学校应尽快培养和培训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心理阅览室、心理咨询电话,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5、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教师应注意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因为每个学生兴趣、性格、能力都存在差异,应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在个别辅导中,可根据学生产生的不同心理问题采取当面交谈、知心话信箱、电话沟通等方式,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要注意全面了解学生心理的矛盾和问题,认真分析其内因和外因,以亲切的态度、民主和谐的氛围以及集体的关爱,促使其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并能有效地调节自己,正确对待和解决自己的问题。

  6、学科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从本质上是情感教育、是态度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导入和实施等方面巧妙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例如语文课生动的文字形象,可培养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可培养学生细致、严谨和刻苦的心理品质;在音乐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审美训练;在美术教学中可真善美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体育教学中可训练学生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耐力的考验。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自信心。

  7、“预防”与“治疗”相结合

  学习障碍是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有学习障碍的学生若不及时防治,会因厌学而发展成为问题学生。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心态,循循善诱,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在教学中,我经常采取以下措施防范学生产生学习障碍。

  ①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把以往教师在教学中单向信息传递转化为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沟通、多方互动,使教学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②对学生的恐惧反应,细心研究,找出根本原因。对已有恐学症状的学生,暂时放宽要求,少让他们当众答问,多表扬少批评,从而使他们热爱学校、热爱学习。

  ③教师和家长紧密配合,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说理教育,循循善诱,尽量不威胁学生,以消除其逆反心理和惶恐不安状态。

  “防”胜于“治”,积极健康的心理形成重在预防。因此在治疗心理疾病时,“预防”它的发生,坚持正面教育,促使学生积极向上是当务之急。

  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将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其智力的发展。作为

  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科学实施,切实抓出成效,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参考资料:

  [1]朱永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教育革新

  2007(10)[2]韩永海

  马毓秀.浅谈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革新

  2007(06)[3]卢春芝

  耿文.让关爱学生心理健康

  从校园环境抓起.中国农村教育2006(06)[4]金东贤

  邢淑芬

  俞国良.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教育研究2008(01)[5]冯晔.新课程标准下心理健康在学生评价中的运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01)[6]谈列娟.学生心理健康个案分析.教学探索2007(03)[7]杨占苍.石家庄为百万未成年人建“心”家.中国教育报

  2007/04/07[8]邓凡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中国教师报,2007/04/04第三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及家校共育

  工作情况总结

  马

  峪

  中

  学

  2013.11马峪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家校共育工作情况总结

  我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现状、问题、措施和建议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越来越受到学校、家庭的重视。我校在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发现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还很突出,这些问题更亟待解决。

  (一)、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堪忧

  首先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并有日益加重的趋势。已经成了一个共性的问题。这方面,学校德育工作者深有感触,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且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学校的德育工作显得更加艰难。令许多教师苦恼的是,往往琢磨不透学生的所思所想,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其次是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力度不够。

  尽管现在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关注,但其重视程度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还不完全匹配。社会对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仍然是教学质量,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的不少,但督导落实的办法和措施还不得力,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与督查体系。

  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应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仍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摸索,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而,学校在这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当问题发生了才引起重视,日常的教育工作还很不到位,其管理水平与师资培训力度还不能适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家庭是学生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背景,但家庭暴露出来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家庭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围不利学生的心理成长。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的成绩,其次是身体健康和安全问题,只有四分之一的家长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摆在最关注的位置,这就很难保证每一个家庭能给学生一个有利于心理成长的家庭环境。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会是无中生有的。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往往来自其生活、学习的成长环境。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找到症结及解决的办法和途径。

  1、社会环境问题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环境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社会问题比较多,有些消极的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严重的已造成学生的心理扭曲;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

  生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

  现在,进城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留守孩子”的问题就是一个特殊的例证。

  2、学校教育问题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目前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还不健全,远不能适应学生心理教育的严峻现实,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学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虎。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使管理重心向教学倾斜,忽视了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这样,学校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的理念、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一个得力的人员保障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实施有体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师资培训问题

  教师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但他们在这方面起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家指导;三是教师教学工作量太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接受了大量的新课程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零散地接受了少量的心理教育培训,但不成系统,且具体要求也不够明确。现实中,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4、家庭环境问题

  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中许多积淀已久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在许多家庭环境中至少存在三个不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问题:一是家长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偏低,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缺乏科学指导;二是学生与家长沟通不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心理距离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天

  天加大,极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三是家庭受社会方方面面的冲击,单亲家庭、问题家庭、特殊家庭等数量增大,受害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大。

  (三)、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应在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协作下探索出科学的对策和有效的出路。

  1、加强教育督导。

  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评估、教师评价的重要范畴。一方面加强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一方面形成适合学校及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案,进行跟踪督导评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予以重视和加强。

  2、改善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应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过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为根本目标,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从整体上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3、重视师资培训。

  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教师抓起,必须以良好的师资队伍为保障。当前,应特别加强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继续教育部门应把此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倡导所有教师研究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加强家长培训。

  针对学生家长的实际情况,学校应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家长培训工作,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人观,加强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沟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积极改善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

  5、关爱特殊学生。

  特殊的心理问题往往出在特殊的学生身上,关爱特殊学生是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关爱特殊学生应采取个性化的实施办法,将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学生,帮助他们回归正常心理状态,形成

  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

  6、改革学生评价。

  科学的学生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当前,学校要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工作,研究学生评价与学生心理之间的关系,从评价方面为学生创设健康的心理成长氛围。

  (四)、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1.有关教育主管部门要了解教师的实际困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各校应有专职心理教师,并设心理咨询主任一名,但学校教师聘任没有这一编制。要全面开展工作,教育主管部门首先要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稳定师资队伍。

  2.市区教育学院要加强师资培训,保证心理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培训要取得各校领导在时间和经费上的大力支持。

  3.各校应在硬件设施上努力创造条件。设立独立的心理辅导室,配备电脑及相关的书籍,简单布置,并不需要过多经费。

  4.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学校应该尽可能保证心理辅导的课时。目前初一政治课是有心理健康的内容,但高中除少数学校外,都没有专门课时。学生有许多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之一。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当前中小学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迫切要求将此项工作,踏踏实实深入开展下去。

  我校家校共育工作的现状及建议

  家校共育已经成为今日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社会在对教育寄予更多期望的同时,也向教育提出了更高、更远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活动空间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但学生呆在学校环境中的时间毕竟有限,单靠学校的力量显然无法完成社会赋予教育的特殊而重大的使命。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必须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教育人这一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这三者中,学校和家庭因素的可控性最强,所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显得至关重要。我校在“家校共育”

  工作中总结了一些经验,也发现在家校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我校在家校共育工作中取得的一些收获。

  我校家校共育工作开展以来,拟定了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从学习成员的研讨、座谈到家长的培训会议,到学校、班级家长委员会的会议,实施年级的班主任培训会先后进行了多次。校长、德育主任和班主任老师都以特别认真的态度对待此项工作,使家校共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

  我校尤其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家校共育工作,并总结了一些经验:

  1、充分认识留守儿童家校合作教育的现状

  留守儿童中绝大多数跟随爷爷奶奶生活,还有的被父母寄养在别人家里,有的住在学校,周末回爷爷奶奶家。现在的通讯工具虽然发达,但能做到每个月或者一个学期和班主任联系一次的并不多。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峻性,不能因家长疏忽孩子的管教而以此为借口让班上的留守儿童放任自流,这是教师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教师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去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用责任心去影响留守儿童的家长,让他们认识到家校合作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2、积极探索留守儿童家校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

  家校合作的方法很多,电访是留守儿童家校合作的一个有效方式。教师要求家长定时和老师联系,电访时教师要如实反映学生情况,电访后要将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孩子知道他的家长是一直在关心他,激发他生活和学习的热情和希望。

  (二)、我校在家校共育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就目前我区家长参与子女的教育、与学校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情况,还未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城乡的家长参与子女教育中,无论是观念还是实践层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由于家长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家长在家教方式上存在简单、粗暴倾向,要么溺爱、放纵,要么空洞说教,要么武力压服,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只依赖于学校和老师,效果很差。二是农村长期形成的一些落后习俗与不

  良风气使得有些家长自身很难起到身传言教,率先垂范的好作用。三是农村生活条件普遍艰苦,家庭负担重,许多家长常年在外经商、打工,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忙于生计,将孩子交给老人照管,在这种情形下,家长即使重视家教或很有家庭教育能力,也少有时间和机会。四是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成才观偏狭落后,特别是对学校的美术、体育、音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培养不感兴趣,这也制约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还处于一个浅表的层面,需要学校的督促,还不能达到自觉行为,一部分家长对家校共育的意义了解不够,不能积极配合学校工作,极少数家长仍持不支持态度,家庭教育存在缺失。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也为我们的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对家校共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家校共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而且是家庭和全社会的事情。通过“家校共育”积极探索学校教育的有效手段与长效机制。

  1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积极探索和总结推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经验,形成全社会育人合力。

  2规范管理。把家长学校工作融入到学校工作的各方面。不断完善对家长学校的规范化管理。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让教师走出去,送教上门,为家长提供咨询,解决疑难问题,加强了家校之间的沟通。二是建立评价机制。激励家长参与和改进家庭教育的热情。实施“优秀家长”、“优秀家庭”评选,调动家长们的积极性。

  树立典型。在家长中树立典型,请家庭教育有成效的家长为家长们上课,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介绍自己是怎样教育子女如何学做人、如何配合学校培养学生成才的经验。

  4借助网络促交流。开设“网上家长学校”,开通校园网,开设“家教在线论坛”,开展学校、家长、学生的多向互动交流。让家长通过互联网访问学校主页,及时了解学校教育的动态信息,为家庭教育经验交流、问题探讨提供一个省时、便利的网络空间。

  5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减少召开以理论讲述为内容的家长会,邀请家长深入课堂参与听课,观摩学校的各项文体活动,让家长了解老师怎样上课,子女在课堂上有什么表现,让家长领悟到教育的艺术,知道子女怎样才能上好课,该养成哪些良好习惯,以便家长配合学校教学,以便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家长在观看活动过程中发现孩子的优缺点,增强育人的责任感。

  6、加强对家校共育工作的考核和表彰奖励。

  针对我们学校内部存在的各种主观不利因素,我们将进有一步加强监督和管理,逐步完善各个层面上的考核奖励机制,以现场查看实际效果为主,结合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组织座谈与查看资料相结合对学校的家校共育工作进行综合考核。同时也要考核学校对问题家庭和问题学生的关注程度,特别是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培养,考查学校中层干部和任课教师参与家校共育工作的情况。

  对考核结果的应用要体现激励先进,对工作做出突出成绩的班主任和抓具体工作的德育主任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附件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调查表

  1.组织机构:校级是否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__是_____,是否有校级心理健康教研员(教师)___有____,共有___12_____人。

  2.课程设置:在本校,学校是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_否______,若开设,小学开设年级是_______,每两周_______节;初中开设年级是______,每两周______节;高中开设年级是______,每两周______节。

  3.教材:本校是否有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____否____,如果统一,一般小学教材是

  _____、初中是_____、高中是_______。如果不统一,通常会要求学校如何选用教材______4.师资:在本校,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有______人,其中专职_____人,兼职_____人,取得心理咨询师国家二/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有_____人;

  初中心理健康教师有__12____人,其中专职___0__人,兼职__12___人,取得心理咨询师国家二/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有_____人;高中心理健康教师有______人,其中专职_____人,兼职_____人,取得心理咨询师国家二/

  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有_____人。

  5.心理辅导室:本校(联校)小学共有____所(含私立),其中学校建有心理辅导室的有_____所。初中共有____1所(含私立),其中学校建有心理辅导室的有____0所。高中共有____所(含私立),其中学校建有心理辅导室的是_____所。

  附件2:

  中小学校家校共育现状调查表

  1.本校是否有家庭教育组织机构

  有,若有,名称是

  马峪中学家长委员会。

  2.本校是否定期指导学校进行家庭教育工作

  是,有无校级关于家庭教育的培训

  有,每学期

  次,主要内容有;要求学校每学期面向广大家长的专题讲座是

  1次。主要内容有:。

  3.本校是否有统一的家校联系册/卡

  有,若没有,学校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和家长联系的。

  4.本校(联校)是否有家长学校__有___,有____1____所。

  5.本校家庭教育专项经费__0.3_______万元/年,每学期组织相关讲座_____1___次。

  第四篇: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现状与对策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家庭教育也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学生接受学校教育之前,最先接触得便是家庭教育,它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就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一、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一)中小学生过于焦虑

  焦虑情绪主要是指一个人长期处于烦躁不安、担忧担心的状态下。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竞争行为越来越激烈,使得这类情绪逐渐成为了当前中小学生常见的一种情绪问题。受此情绪的影响,学生常常

  会出现烦躁、无缘无故抱怨父母、担心自己的成绩、与他人交往不良等情况。且相对来说,如果学生经常处于紧张的状态下,那么他们的精神便无法得到放松。另外,在这些焦虑中,由于课业任务重、所学的知识比较多,所以学生学习的压力占据了大部分的比重。与此同时,由于学生对学校的生活环境不适应,便加剧了他们的焦虑情绪,增加了自身对父母的依赖感。

  (二)中小学生过于自卑

  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信心,感觉自己做什么都不如他人。而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所以他们往往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出现在班级。这时,如果同学们疏远他,教师忽视他,他们便会产生自卑感。另外,如果学生自身身体残疾或者有其他疾病,那么他们很容易便会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从起点上就不如其他学生。如果自己参与班级竞选或者参与其他竞争活动,便会成为他人的嘲笑对象。此外,在孩子学习上或者生活上遇到难题时,如果家长与教师不是耐心地教导,而是一锤定音:“认为这孩子也就这样了,以后也不会有太多的成就”。那么便会影响学生的思维与判断,使其因此而一直放弃机会,不愿去做尝试。而如果长期受到以上情绪的影响,学生便会产生焦虑的情绪,进而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

  (三)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紧张

  在人际关系上,有很多学生并不能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如会出现与教师相处不和谐、与家庭成员相处不愉快,与同学合作困难等问题。而追其根本,主要是教养方式与沟通方式存有问题。如在教学中,因为教师不理解、不信任学生,或者是因为教师一些认知上的偏差,便会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从而致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不愿进行学习活动。另外,在家庭中,如果孩子犯了错,但家长未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便横加指责,一味地说教,便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使其形成专横、孤僻的性格。而如果家庭常年处于一个“战争”的氛围,家庭成员常常吵架,那么便会影响学生的沟通交流方式,使其形成易怒、敌对、抑郁等情绪。且有部分学生,在长大之后,认为

  家庭为自己制造了痛苦,从而产生憎恨家庭生活的想法,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

  (四)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及对抗行为出现频率高

  由于成长环境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产生较强的对抗行为与攻击、破坏行为,这些学生过于自以为是,且思想太过绝对化,他们认为不是错的、就是对的,不是黑的、就是白的。正因受这种想法的影响,使他们爱唱反调,不愿听从家长与教师意愿,甚至会顶撞家长与老师。而每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家长通常认为是孩子道德素养培养不到位,所以常常是以批评教育为主,并未及时改善教育的方法,所以使得学生愈发的叛逆。另外,在学生行为举止方面,由于受到家庭教育或者社会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出现攻击性行为、说谎、逃学、破坏性行为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面对这些情况,便需要我们正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创建良好的校园与家庭环境,来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

  二、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现状

  (一)家庭背景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庭背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极其特殊的影响。一个出生在家庭经济基础较好的学生,他们的安全感相对较高,且他们的需求极易得到满足。但相对来说,这样的家庭生活父母的工作会比较繁忙,所以会缺乏对学生的关爱,从而致使他们养成奢侈成性的习惯,缺乏努力进取的意志,进而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于一个出生在家庭经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由于家庭生活条件较差,虽然有助于培养他们坚强、勤奋刻苦的精神,但同时也极易会使他们产生自卑、胆怯的心理,从而厌恶人际交往。经实际對比发现,家庭背景好的学生、家庭背景差的学生比一般家庭背景的学生心理问题较为突出,且人际交往方面有着更多的阻碍。

  (二)家庭结构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庭结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个完整的原生家庭对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有着十分积极、健康的影响。父母之间和谐、融洽的相处方式在给中小学生带来幸福感的同时,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自身的交流、交往方式,培养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活泼、开朗的个性;但相对于一些不完整的家庭,或者一些离异家庭的教育便会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在这样的家庭中,由于一方的缺失,使得父母中的一方要担任两种角色,这不免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再加上这些家庭父母工作比较繁忙,致使学生都缺乏关爱,从而影响他们的情绪起伏。且经过长时间研究发现,离异家庭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发育明显要低于完整家庭,同时,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比正常家庭学生要高出很多。

  第五篇:浅谈中小学生国防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

  浅谈中小学生国防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

  “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邓小平曾说:“青少年是我们的希望和我们的将来,青少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的事业必定发达的希望所在。”党和政府是历来重视国防教育的,无论是和平年代,还是非常时期,对国民的国防教育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青少年学生国防观念的强弱,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加强对中小学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落实国防法的重要举措。学校要把国防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采用不同的形式使中小学学生掌握基本国防知识,提高中小学生的国防意识。我国中小学开展国防教育以来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的现状

  1、学校以及政府对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度不够

  尽管这些年来政府正在加强中小学生对国防教育的认识,但许多学校并没有把国防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范畴,许多学校也只是形式化的做一下国防工作,应付上级检查,并没有真做实干。尤其是近些年来,世界趋于整体和平状态,学生以及老师的国防意识也慢慢的淡了,现在的中小学生成长在红旗下,远离炮火和硝烟,生活在幸福甜蜜之中,殊不知,能有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恰恰是我们祖国拥有强大的国防所致。教育局对学校开展国防教育并没有强硬的政策和

  措施,学校也没有具体的课程安排。另外,学校进行国防教育的组织机构、制度和领导机制也不健全。

  2、一部分中小学生没有国防意识

  在一些中小学生眼中,其一,有一部分人,还不知道什么是国防教育;其二,他们认为参加国防建设乃是成年人的事,为国防事业而奉献都是将来才做的,他们不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明白保家卫国应该从小做起。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明白国防意识应从现在开始培养。认为只要好好学习文化课,读好书就行了。并且青少年极其缺乏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学校在新生入学时,有些没有进行军训,有些进行了一至二周的军训,但目的不明确,时间又这么短,能让学生的国家意识提高多少?它最多只能让学生学会立正、向左向右转,而对于军事防护知识,为国拼搏的精神,学生又能了解多少?

  因此,现代中小学生对现代国防认识不够深刻,国防意识淡薄,国防知识浅陋。

  3、中小学国防师资力量不足,资金短缺

  由于现在我们国内中学并没有单独设立国防教育的专门课程以及相关教材和书籍,供学生上课和课外学习使用,因此学校的国防教育工作也都是由学校其他的科任老师兼任,教师只能在上课之前或者下课期间做一些简单的国防知识讲解和宣传,并没有纳入正式的教育课程。而且在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时,教师对关于国防教育的知识了解有限,有时只能临时查找相关资料,胡乱拼凑给学生,往往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另一方面,上面要求紧抓国防教育,但资金却投入过少,资金也是限制中小学国防教育的瓶颈。

  二、提高中小学生国防教育意识的对策和措施

  1、国防教育与德育工作相互促进

  现在的90后00后生活的十分幸福,也让些不良习惯滋生:浪费食物,睡懒觉,集体观念太弱,不尊重他人。直接导致青少年的素质太差,这也使德育工作成为当下教育工作的难题。因此,国防教育的优点就凸显出来了。一般来说,听到国防教育的第一反应就是军事教

  育,的确,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强健学生的体魄,使学生拥有令行禁止的军人纪律和吃苦耐劳的军人精神。因此,学校完全可以就这一内容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以达到国防教育,学生德育两不误的目的。

  2、高度重视中小学国防教育的开展

  学生的国防意识启蒙,一般是从教师开始的,当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广阔的军事天地,他们会迫不及待地了解,去探索这新鲜而又充满刺激的领域,相反,当一个教师没有认识到国防教育的重要性,不注意国防教育时,学生又怎么能懂得他们今日安宁的学习、生活离不开人民解放军的防护?显然国防意识只能是一片空白。因此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国防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和全民国防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把中小学国防教育作为全民国防教育的重点,作为素质教育必不可缺少的基本教育环节。同时为了保证教育的良好效果,各级政府及学校要加大对国防教育的投入,保证学生的课程设置、军训场地和训练的经费,使国防教育能得到更好的实践。

  3、国防教育与多样化实践活动相结合

  (1).学校抓好课程改革,开设国防教育课程,使国防教育工作纳入到正规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

  (2).开展军训科目,增强学生军事技能,即起到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增强学生体质和一定的军事技能,获得一定国防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国热情、奉献精神。

  (3)、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观看具有教育意义的优秀军事题材片。如组织学生观看《长征》、《亮剑》、《DA师》、《垂直打击》、《士兵突击》、《我是特种兵》等。同时,也可观看当今社会的一些纪录片、时事评论,了解国内外的社会形势,增强对祖国国防的了解。

  (4)、学校定期开展“国防教育周”,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如开展国防知识竞答。通过竞答的方式让学生去掌握国防教育知识,激发其学习国防知识的热情;还可进行革命故事演讲赛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等。

  总结: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他们努力学习

  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提高他们的国防观念,让他们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合格接班人。

篇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一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呈现普遍性,其程度呈恶化趋势。现在,农村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带来了城市的繁荣,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复苏,但也同时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的直接受害者就是青少年学生,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了教育的一个新的难题。

  据某农村初级中学在七至九年级的1000多名学生中随机抽取了200人做了一项心理问题的专项调查,结果如下:表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高达100%,其中程度比较严重(已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占3%。这些心理问题表现症状主要是自我封闭和自卑(25%)、焦虑甚至恐惧(20%)、胆怯(15%)、厌学(25%)、妒忌(10%)、敌视甚至仇恨(5%)等。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①因客观原因(如家庭、出身、长相等)造成的自卑自弃心理;②因学习压力等因素产生的倦怠心理;③因与他人(同学、家长、亲友、老师等)的关系问题引发的逆反、对立、妒忌、敌视心理;④因信心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虎。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一些学校只重视成绩、分数、升学率,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一门副科,认为只要抓好语、数、英,学校教育就成功;有的学校则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匆匆设立,又草草收兵;有的学校干脆不开设心理健康课。

  2、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一致。

  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有没有、学不学都无关紧要,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一样可以考上大学;有的教师只把它简单的当成一种假想,而未能认识到其方法论上的指导作用;有的教师学习理论敷衍了事,学完则束之高阁,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

  3、经费不足。一些对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学校经费投入少,缺少规范的工作场地和必要的设备及资料,师资培训工作缺乏经费保证,影响和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续开展。经费的不足,一直是制约农村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加强中小学生心里健康教育的对策思考

  1、改变教育理念,改善学校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管理应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过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为根本目标,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从整体上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2.大力开展师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我们要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的师资培训计划,开展专业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的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3、完善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及落实专项资金的投入。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落实,需要一定的制度、组织领导机构和专兼职人员作保障。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创造条件,给予必需的经费、配置必要的设备,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高效地开展。

  4、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网络

  由于学生至少有二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以外的地方度过,有很多的心理问题均来源于家庭和社会,因此单靠学校

  的力量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会使人感觉到力不从心。我们应该在以学校为主的情况下,对家庭教育进行教育引导,使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规范教子行为,在家庭生活中创建健康的家庭氛围,使之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学校还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如医疗机构、少年活动中心等,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总之,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关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工作,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制度上加强管理,从措施上进行深化,切实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机制和环境。

篇五: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旳问题及对策

  我国随着刚开放旳浪潮,在短短几十年间,经济及综合国力迅速增长。这种强有力地社会变革定会冲击家庭、学校及社会旳方方面面,而种种社会矛盾、人际关系旳矛盾、成人社会旳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旳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旳心灵承受着几代人予以旳压力,社会变革中旳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孩子们旳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然而,只要我们及早加以注重和避免,目前开始努力也不迟,重要旳是作为父母和老师旳我们要切实理解孩子,帮他们走出心灵旳迷雾。

  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机青少年旳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对许多国家旳调查研究证明,在全世界旳人口中,每时每刻均有1/3左右旳人有这样或那样旳心理问题。在我国,最新一次全国4~16少年小朋友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我国小朋友旳心理和行为问题旳发生率高达百分之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成果发现,中学生中有2/5左右旳孩子有不同限度旳心理障碍。这些数字表白,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浮现旳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

  一、健康原则: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旳定义:“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所有良好旳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强健。”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旳定义中可以看出,与我们老式旳理解

  有明显区别旳是:它涉及了三个基本要素:(1)躯体健康;(2)身体健康;(3)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旳心理健康首要原则。

  二、我国青少年旳心理健康状况

  :

  中国小朋友中心发布一份题为《中国小朋友旳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旳报告显示:中国17岁如下旳少年小朋友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多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旳困扰。5.2%旳小朋友存在明显旳躯体化、逼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一篇文章称:国内有77.9%旳中小学生心理存在轻度不良反映。

  中国疾病避免控制中心对9015名中小学生(重要年龄为10-14岁)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17.4%旳孩子“认真想过自杀”,8.2%旳孩子甚至“做过自杀计划”。

  哈尔滨医科大学对城乡中小学生旳调查则发现,都市小朋友抑郁检出率为19.23%,而农村旳则高达32.5%。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旳调查发现,27%旳中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或患有心理疾病。

  深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2%,但如果把心理问题达到临界线度旳考虑为需要心理干预,则需要个别心理指引旳学生达到32%。

  郑州市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及有关因素调查问卷,对989名中小学生进行测试。成果(1)受试者焦急倾向检出率为

  36.80%,其中高焦急者占5.29%。

  三、青少年常见旳心里问题

  1、学习问题

  学习困难:丧失学习爱好;学习不适应;缺少科学措施;学习自觉性差;被动学习等。

  考试焦急:考前有明显旳紧张情绪,有逃避考试旳倾向;浮现生理反映;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思维能力下降,甚至头脑一片空白。

  学习障碍:感知觉障碍;视听功能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多动性行为障碍。

  厌学逃学:学校恐惊。

  2、人际交往问题

  技法方面问题:社交措施欠缺、不看交往对象

  认知方面问题:抱负与现实不符;自我为中心

  情感方面问题:嫉妒与自卑;自负与害羞、孤僻、意志单薄。

  人格方面问题:气质性格等人格差别带来交往中旳误解、矛盾与冲突

  3、情绪问题

  愤怒情绪:急性情绪亢奋(情绪化)、好袭击等

  紧张情绪:过度紧张、惊惶失措等

  暴躁情绪:易冲动、感情用事等

  冷漠情绪:不合群、孤癖等

  4、行为问题

  品德行为:反复说谎、盗窃等

  恃强行为:过度好斗或霸道、严重破坏财物等

  伤害行为:自残、疟待动物或别人等

  对抗性挑衅行为:鲁莽冒险、违纪

  盲目崇拜、迷念行为:追星、沉迷于网络

  5、抑郁倾向

  情感麻木:丧失既往生活、学习旳热忱和乐趣,常闭门独居,回避社交

  情感退行:呈明显、持续、普遍抑郁状态,注意力、记忆力减退、脑子迟钝、行动缓慢

  悲观悲观:内心十分痛苦、悲观、绝望,感到生活不值得留恋,以死求解脱,可产生强烈旳自杀念头和行为

  躯体症状:常有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睡眠障碍

  四、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旳应对方略

  1、营造良好旳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旳成长有很大旳影响。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旳道德教育氛围,对提高青少年旳德育素质非常重要。

  要加大维护青少年权益旳力度,清除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旳"垃圾",通过各个方面旳努力,共同营造一种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旳社会环境。

  2、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系统理论课旳讲述

  心理健康教育旳理论课应当坚持开设,由于只有通过理论旳学习

  ,学生才也许从思想上形成一套心理学旳理论体系。

  (2)针对不同步期不同问题开展心理讲座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旳时候

  ,应力求根据学生旳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关注旳心理问题

  ,运用发展旳眼光全面地看待学生

  ,避免仅从某些方面如学习、考试等问题开展工作。

  (3)采用不同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①学校在开展思想教育旳同步,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层次旳特点,开展针对性旳整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②对于个别特殊旳问题,切实搞好心理辅导工作。

  可在校内设立心理辅导信箱或热线电话,对个别特殊案例要进行追踪,及时疏导,及时解决。

  可建立学校旳心理辅导站,派出教师予以他们心理上旳辅导。

  可在班级设立学生心理辅导档案,以便更好地掌握学生旳心理健康状况。

  ③转变思想观念,增进自我教育,推动自我管理,形成自我

  评价体系。通过青少年旳自我教育,使每一位青少年自信地觉得“我应当做到”,“我能做到”。

  ④加强与青少年家长旳沟通和交流。让他们真正走进孩子旳心里,懂得为人父母,对孩子应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多一分关爱、多一份体贴。用积极、鼓励替代简朴、粗暴旳教育方式,争取作他们旳知心朋友和“心理护士”。

  3、加强班、队、团组织旳作用

  (1)、加强团内宣传和动员,提高对未成年人心理问题旳关注限度。

  (2)、通过主题班会等活动,在青少年中广泛交流,互相协助。

  4、以学校团组织为平台,做好未成年人工作

  (1)、以学校团支部为平台,搭建服务团队,专项开展未成年人旳工作。

  (2)、开展心理征询进校园活动,解决家庭教育中旳疑难问题。

  (3)、加大宣传力度,充足发挥宣传旳作用。

  5、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

  (1)、在心理教育中融入法制教育,加强避免作用。

  (2)、加强法制教育旳小朋友化,提高法制教育旳作用。

  6、开展品牌特色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⑴开展“谈心促健康

  留言伴成长”活动。

  ⑵开展“我最想说旳一件事”征文活动。

  ⑶开展“心灵传递”宣传活动。

  总之,解决未成年人旳心理问题已经是目前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旳一项重要工作,共青团组织在其中将带领少先队组织发挥更重要旳作用,只有我们不断地努力,才干使未成年人走出心理问题旳困境,这就规定我们团员青年及少先队工作者努力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想尽一切措施,为青少年学生办实事、办好事,为他们美好旳

  明天做出应有旳奉献。

篇六: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管理动态99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朱梦宇摘要: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校中,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差。如厌学情绪、人际交往问题相当突出。部分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任性、偏激、冷漠、自卑等。还有部分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行为失常,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目前中小学素质教育关注和加强的重点。关键词:心理问题;学校教育;对策研究一、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为关注心理教育成果,了解在我国普遍开展的学校心理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市中小学生的心理状况,笔者在网络上进行了一些资料的收集,并结合在笔者实习时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测验,旨在了解本市中小学生的普遍心理现状,分析本市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及其成因。根据华东师大心理学系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为主要构成方向的调查研究。(一)学习类问题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瞌睡,失眠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二)人际关系类问题1.与教师的关系。教师如果缺乏理解、耐心和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学生就会失望;教师的不理解、不信任,会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而教师的认知偏差,会给学生造成压抑心理,产生攻击行为等。2.同学间的关系。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是青少年的一种精神需求,在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非常重要,而自己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被朋友接纳,成为很敏感的问题。3.与父母的关系。家长的抚养和教育方式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巨大。如何与父母相处是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困难之一。有研究证明,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给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更大,孩子更容易产生恐惧、敌视心理。(三)青春期心理类问题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表现在于外在的闭锁表现与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内心时而亢奋,时而消沉,封闭与外界的心理交流,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人格障碍、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2.性心理。随着生理的发育,第二性征的出现,学生的性意识与性心理的觉醒也随之发展,如何适应社会道德的要求是中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中学生带来烦恼和压力。3.早恋。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情感的需求与现实学习生活的矛盾造成了心理压力。(四)意志品质类问题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目的性和一致性,不能经受学习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自律性差。二、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一)健全组织,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学校必须重视心理学研究、心理品质教育和心理辅导,使教师和广大学生学会心理自我教育、心理自我调节,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心境。首先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日程,建立心理素质教育部门,由学校领导亲自牵头,相关处室具体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其次是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着重做好心理教师上岗的系统培训。三是建立心理咨询热线或信箱,设立心理服务室,开展咨询、治疗服务。(二)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现代生活节奏快,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教师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评聘晋级等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正当的教育行为。学校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向上的心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学中。教师自身要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掌握心理健康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三)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指导,创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目前,大多数中小学生家长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不了解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社会的配合和支持。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座谈会、社会调查等方式,让家长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了解自己孩子的年龄特点及其教育方法,尊重孩子、理解孩子,鼓励孩子健康成长。对一些特殊家庭的学生要特别留意和关心,以防止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学生的心理问题。三、总结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目前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应主动兼顾对社会和家长进行现代教育观、教育方法的宣传,促进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紧密结合,尽力将学校教育与社会联系起来。在以后的教育研究中,我们应大力注重学生心理健康,为学生的美好明天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作者单位:安徽省凤阳县官塘小学)

篇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近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老师、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小学校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要认真研究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根底设施投入不到位

  从全省目前情况看,大局部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还缺乏重视,从事心理教育相关的根底设施的投入还不到位。局部学校心理测量设备、心理咨询室、心理团体活动室、团体训练室等还不能满足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需要。

  2.心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专业心理咨询师缺乏

  从我省中小学校心理教师队伍现状来看,整体水平还不高,专业素养和技能不强。大多数教师仅仅能够完成心理健康课程任务,心理咨询效劳工作处于较低层次,致使学生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

  3.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不够多样,心理健康教育收效不明显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课程化的倾向。有的学校采用简单生硬的说教,生搬硬套心理学概念,心理教育课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主;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混淆,没有发挥出心理教育特色和优势。

  4.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健全,全员抓心理健康教育的气氛没有形成

  有些学校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完全是心理教师的事情,过分依赖心理老师,不注重发挥班主任、科任老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没有构建起全员、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体系。

  二、解决问题主要对策

  1.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

  学校领导干部一定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具体来说要做到“四个到位〞: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到位。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制定、宏观指导。下设办公室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协调,推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实施。二是根底设施保障到位。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就需要搞好根底设施建设。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内容落实到位。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纳入教学方案,做到心理健康教育进课表、有师资、有教材、有考核。四是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气氛营造到位。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采取主题班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和校报校刊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多措并举,努力提高心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学校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一是要提高教师思想境界,做“四有〞好老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坚持“四有〞标准,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神圣的事业和追求,本着“对学生终生幸福负责、为学生未来开展奠基〞的理念,认真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做新时代优秀教师。二是抓好教师自学。每学期之初,教师都要制定学习方案,学校教务处要定期检查学习情况,并作为教师考核重要内容。三是抓好教师的培训。定期组织心理教育教师参加相关院校组织的学习班,组织观摩先进单位心理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质和技能。四是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名师来校讲座,从教学理念、团体训练、咨询效劳、危机干预等不同层面开展引领,既为心理健康教师成长引领方向,又让他们得到可操作性很强的案例指导。

  3.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的过渡阶段,是从童年向青年的过度、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从不定型向定型的过渡,与其他阶段相比拟心理开展具有变化大、周期短的特点,常常伴随着依赖与独立,幼稚与成熟等种种矛盾,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心理教育,才能保?C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一是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本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是开展课题研究。要以承当国家、省级心理课题为根底,全面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探索形成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有效途径。三是开展心理咨询效劳。要开设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和效劳工作,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四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如:谈话法、咨询面谈、角色扮演等。

  4.实施“心防工程〞,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效劳体系

  中小学校要以家庭为根底,以学校为主阵地,以社会为平台,构建起“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格局。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开展规律,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使心理健康教育步入了标准化、制度化的轨道;要搭建未成年人心

  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开通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安排专人值班,认真及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要以社区为根底,以家庭为依托,形成良性互动,构建全方位、开放式、立体化工作格局,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第一中学〕

相关热词搜索: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 对策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