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9篇

时间:2023-05-18 13:50:03  阅读:

篇一: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桥》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教学课例名称

  《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第三篇课文,课文讲述了在洪水肆虐面前,沉着冷静的老党员-----村里的党支部书记组织大家安全过一个窄窄的木桥,为了救村民们而付出了自己和儿子的生命的感人故事。

  本片课文语言生动,课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描写山洪的疯狂,以此将山洪魔鬼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教材分析

  致。也以此来突出老汉的沉着。

  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如:课文开篇就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几个字,不仅描写了雨水之“大”,还为下文山洪的爆发做了铺垫。

  编排课文的目的是一是感受老党员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二是是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思考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1.能够正确读写词语“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教学目标

  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小学语文

  《桥》

  2.学习体会老汉身上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精神。

  3.理解题目中“桥”的深刻含义。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初步理解课文大意的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句子,但对于含义深刻的句子或文章,则学生学习能需要老师进一步的引导、提示,因此,在教授这篇课文力分析

  时候,首先要让熟悉课文,在理解的课文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理解句子,完成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和桥有关的,关于桥的课题,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有学习过,比如《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赵州桥》,因此我在课文导入时,采用的是复习联想法,让学生回顾以前学习过的和桥有关的文章,并说说该文章当中的桥指的是什么,接着把学生引教学策略选入对课题的思考:这篇课文中的“桥”指的是什么呢?

  择与设计

  为了更好的理解题目中桥的含义,我采用的方法是充分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句子法、用身边的事例启发学生理解老汉身上精神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人物的精神,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人物。

  一、导入

  1.图片导入:同学们,当洪水来临之际,高大的树教学过程

  木被折断了;昔日畅通的道路被淹没了;人们的房屋被冲毁了。

  师:同学们看完图片后你们想说什么?(学生反馈)2.师:洪水是那么的可怕,不知夺走了多少鲜红的生命,但也有人在面对洪水时像一座山一样岿然不动。这个人是谁呢?答案就在今天要同学们一起学习的第16课课文中。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我们学习过哪些有关桥的课文呢?《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讲的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又会写一座什么样的桥呢?请同学们听范文。

  (二)出示学习要求: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用“_____”画出描写山洪的句子。

  3、你认为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4、想一想,作者写的是什么样的桥?

  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洪水的肆虐以及故事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能够简单的概述课文发生的故事,培养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检查自学情况、交流会报

  1、师:出示课件6-7,学生学习生字。

  2、指导生字的书写。

  3、出示课件8,理解词语。

  4、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反馈)

  出示课件9,师:课文讲了一个老党员在面对洪水来袭时,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最后被茫茫的洪水夺去了生命的感人故事。

  5、师泛读,学生体会山洪的泛滥。

  同学们,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呢?请听老师的朗读,边听边画出描写洪水的句子。

  (四)品读感悟,体会人物精神

  1、学生反馈所画描写山洪的句子,学习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A.师:同学们,你们画出的描写山洪的句子有哪一些呢?请读出来。

  老师出示描写山洪的句子(课件10),问:这些句子都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运用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呢?

  第一句:比喻,将洪水比作野马。

  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拟人,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从“跳舞”、“窜”、“舔”、“爬”等词中可以看出来。

  B.师问:作者在描写洪水的时候运用了大量的修辞

  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生先回答,再引导生回答)

  C.师:好处:为了更好的表现了洪水的大、凶猛、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句子,读出洪水的肆虐,无情。

  2、体会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师:在这么大的洪水面前,村民们早已惊慌、害怕,但只有一个人站着不动,这个人就是?(老汉)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再读课文,想一想老汉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哪位同学来说说你觉得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因为他______?(学生反馈或点名回答)

  师:老汉身上的这些精神,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呢?出示课件12师:当洪水来临时,村民们早已慌乱,但老汉他没有惊慌、没有害怕,他站在水中。盯着乱哄哄的人们。组织大家排队,所以可以看出老汉他是一个面对危险时沉着冷静的人

  当所有人都往木桥拥去的时候,老汉他没有和村民们抢,而是组织大家排队过桥,让村民在前,让自己和儿子在后,最后村民们得救了,他和他儿子却被洪水吞

  没了。所以可以看出老汉是个舍己为人、心中有他人,为他人着想的人。

  当人们忙着排队逃命的时候,他从队伍里揪出自己的儿子,只因为他和儿子是——?(共产党)。这时,老汉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是名共产党员,他没有忘记共产党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以他让村民们在前面先过桥,其次,他才想到了自己的儿子。所以可以看出老汉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

  《五》理解题目中的“桥”深刻的含义

  师:同学们,文中老汉的英勇牺牲,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们难以忘记也让我快忘记文中那个被作者轻描淡写的木桥,。课文中出现的桥是什么样子的?(窄窄的),课文的题目是桥,但作者对木桥的描写却很少,对老汉的描写却很多,你们说。作者他是在写洪水中那个木桥吗?(不是),那作者要一座什么样的桥呢?(生回答)

  师引导学生理解“桥”的含义。

  师:洪水中的木桥虽然很窄,但是对于快被洪水淹没的人们来说,那是他们活下去的希望,因为桥能够救村民们的生命。在危险时刻,老汉帮助村民们安全过桥,拯救了村民的性命,最后自己却死了,如果没有老汉,

  村民们就不会活下去,你们说,老汉像不像是一座桥?(像)。同学能能给这个桥取个题目吗?

  师:这是老汉用生命架起的桥梁,这座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和木桥一样,都能够救下村民们的生命,所以说,作者写出的桥:是一座老汉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乡亲们活下去的生命桥”。

  在进行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我通过让学生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课例研究综的朗读重点句子,从句子中体会人物精神、举相近事例述

  启发学生体会人物精神的方法达到教学目的,整堂课下来效果较好,能够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篇二: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融入思政课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给10分钟时间,对照注释自由阅读全诗,做夹注。

  2.找两名同学(男女生代表各一名)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又准又有感情,教师计分,并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5分钟左右)

  3.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本子上把生字写两遍,然后抽查作业,主要看准确性和字体。

  4.用5分钟时间集体听写,交听写作业。

  5.提问:上下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预设: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写人)所写意象有什么特点?(程序:让学生先找出所写意象,看修饰语或具体描写,说出这些景物、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预设:景物——生机勃勃;人物——意气风发。)上下片是怎样联系的?(预设:引导学生把上片写景和抒情的句子分别画出来,然后给写景的句子划分层次,找出描写的具象,分析特点。认识由概括到具体的描写方法,指出“看”有总领下面具体描写的作用。小结:作者从概括到具体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图。)那么,面对着这样壮丽的山河,作者的心情如何?(预设:让学生对照注释解读后三句──

  一个“怅”字,写出了作者当时由沉思到激昂慷慨的心绪。)作者想到了什么?(预设:寥廓江天,苍茫大地谁来主宰?即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可见毛主席当年博大的胸怀。)当时,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让学生看背景资料)(预设:当时,正是1925年,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但中国大地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作为有抱负的革命青年,他怎么能不思考这个问题呢?他也在斗争之列,那时候,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干得挺出名,被称为“农民运动的王”。)(10分钟左右)。

  (布置课外作业1:查阅资料,看毛泽东同志在1925年左右,都做了哪些革命工作。)提问:那么,从全词看,作者有没有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预设:让学生朗读下片,预习下片内容,并留作业。)

  第二课时

  1.散背5分钟,齐背两遍。检测背诵。

  2.书面听写带生字的句子,交作业。

  3.检测第一课时作业(口头儿回答)。

  预设:这一时期,在长沙,他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活动。特别是创办了《湘江评论》,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925年,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年秋天他要离开长沙,到广州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4.分析过渡句的作用和下片的意象描写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朗读下片,找出描写了什么人物。(预设:少年时代的同学。是革命青年的群像,包括词人在内。)“同学少年”在第三行,下片1-2句为过渡句,有什么作用?(预设:“携百侣”“游”是对下文描写对象和内容的巧妙概括;“曾”“忆”说明以下内容是作者面对壮丽的湘江秋色浮想联翩的结果,是回忆,所以一个“忆”字领起下文具体描写。)下片为什么想起了少年时代的同学?(预设:认为他们能主宰国家命运。)为什么?(预设:带领学生阅读具体描写,看写出了

  这些少年同学的什么特点。具体描写大致可分三层,写出了少年同学“风采才华正盛,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有爱国热情,轻视军阀官僚;有革命的力量和豪情。)这样写是在回答什么问题?(预设:谁主沉浮?)提问:1925年的毛泽东含蓄地告诉我们,谁能主宰中国大地的沉浮?(预设:他和他的战友们。)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总结下片主要抒发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预设:抒发了一代伟人青年时代的自信和抱负。)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为什么这么自信,有自信的基础吗?(预设:有。是湖南农民运动的播火者,革命上取得了成功,受到了鼓舞,1925年他要离开长沙到广州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离开长沙时,面对湘江秋色写下了这首词。)教师小结:上下片虽然内容不同,却因过渡自然巧妙而浑然一体,成为“写壮景抒豪情的不朽杰作”,毛主席的诗词大都“写壮景,抒豪情”。(5分钟左右)

  (课外作业2:结合课后第三题,课外欣赏毛主席诗词,进一步认识毛主席诗词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每人在读书笔记上搜集10首,并按历史时期分类和熟读成诵。)

  5.语言鉴赏导入:毛主席是个非常乐观的人,他的许多诗词都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课后《采桑子·重阳》中,我们也能看得出,革命战争年代多艰苦呀!他依然能写出“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动人诗句。连台湾人都很喜欢收集他革命战争年代照的一些照片,灿烂的、发自内心的微笑,感染多少人就不知道了。沧海横流的中国,给了他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他获得了无穷的乐趣,也给了他诗人的灵感和非凡的写作方式(马背诗人)。他不论对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都信心百倍,希望满怀,所以,在他眼里大自然永远生机勃勃,天地万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5分钟左右)

  找出上片中能突出景物特征的字词。

  预设:红遍

  尽染

  碧透——有一种竞争的态势,突出了大自然的生机。

  争、击、翔:突出了人、物都在竞争中求生存。特别是“击”和“翔”二字历来为人称道,它们写出了一种战斗的豪情,竞争中生命的活力。

  这样的描写,就为下文总括性诗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做了铺垫,为下文的抒情蓄足了势。可见毛主席对诗词的语言修养很高,用字用词凝练,诗意鲜明,脍炙人口。(5分钟左右)

  【课堂作业】

  1.找出下片中用得好的字词,体会它们对突出诗意的作用。

  (预设答案:正茂、方遒、指点、激扬、粪土、遏——突出了这群少年同学的才华、抱负和力量。)

  2.把《沁园春·长沙》默写成书法作品,与同学交流比较后,交给老师。

  第三课时

  观看历史文献资料纪录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第一集和第二集——《宏程心路》和《青春意气》。

  【课堂作业】根据自己的需要做读书笔记。

  【作业】

  1.与同学交流观看所得。

  2.背诵自己喜爱的毛主席诗词,为背诵比赛做准备。

篇三: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师说》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教学课例名称

  《师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3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这篇课文主要论证了“从师之道”,是韩愈教材分析

  代表作之一,也是古代议论性散文中的名篇。学习了本单元,可以从中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知识目标:积累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梳理课文的论证过程,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记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结合美读法感知,抓重教学目标

  点字词举一反三法疏通课文,合作探究法深入赏析,归纳法总结升华,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思想美和论辩美。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尊师重道、能者为师的思想,培养其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

  高中语文

  《师说》

  学习重点:掌握课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师”“道”“之”等,感悟课文的思想之美。

  学习难点:梳理课文的论证过程,体会论辩之美。

  学生学习能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要力分析

  引导学生对生活、对自身予以关注和体会。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指教师要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前提下予以启发式诱导。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新课标提倡“师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说学法:自主学习探究法、圈点法、举一反三法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老师指导学生诵读,认准教学过程

  字音、认清节奏、体会情感。强调课文的情感基调。然后再让学生正确地朗读。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10分钟)

  2.同学讨论后将疑难词句提出来,师生合作解决。(5分钟)

  3.老师点拨重难点字词,学生逐段口译,并及时纠正,再概括每段内容。(15分钟)

  4.指导学生归纳重点文言知识,比如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8分钟)

  5.理清全文思路:提出观点——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以孔子为例说明圣人无常师——本文的写作缘由。(4分钟)

  二、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最为尊奉的是“天帝君亲师”,人们把师与天地君亲并重,足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还有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程门立雪的故事也是妇孺皆知,所以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然而在唐朝中期,社会上却弥漫着“耻学于师”的风气。柳宗元在他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就谈到过人们耻学于师的现象:“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然而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就有一个狂人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这个狂人就是韩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韩愈的这篇《师说》。请大家看到课本54页。

  三、作者简介与解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作者韩愈。

  ①韩愈(768—824)768—824)生活在唐朝中期,恰好在安史之乱后,朝政日益衰败的时期。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又称“韩吏部”、“韩文公”,祖籍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著有《昌黎先生集》。三岁而孤,由兄嫂抚养长大。在25岁中进士。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②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后世尊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后人评价说: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韩愈的文章有如潮水一般浩荡奔腾,情感充沛,气势磅礴。

  ③他和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复兴儒学,反对骈文,提倡先秦两汉散文。主张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创造性的学习古文。

  问:我们学过哪些他的哪些作品呢?

  《马说》《师说》还有初中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题目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论说文体,属议论文范围,重在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陈述对某种事物的见解,相当于现在的杂文。“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故“师说”可理解为“解说从师的道理。”

  背景简介:魏晋时期,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

  按家世背景,将人分为几级,上层的士族阶层的子弟可以凭借他们高贵的家族身世,出仕为官,他们不用学习,自恃清高,也看不起老师,这样的风气一直沿袭到了唐朝,柳宗元在他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写到: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而且大肆渲染、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

  当时韩愈35岁时,还在长安当国子监博士。本课是他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近课文,看看作者为什么要作这篇课文给李蟠。

  四、整体感知

  1.⑴字音:读(dòu)(不通否fǒu)谀(yú)郯

  (tán)聃(dān)贻(yí)传(zhuàn)

  Jiāo把知识和技能传给别人(jiāo)

  教

  Jiào教育、教导。强调思想、道德的教育教导,是对教育工作者更高的要求。

  ⑵难点句节奏: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强调:“也”作为语气词,可以放在句末,句中,这里表示句中的停顿。)

  ⑶情感。同学们想想朗读这篇课文的情感是怎样的语气词最能表达情感,我们一起来找课文中的语气词:

  嗟乎、矣、呜呼、欤:这几个语气词是作者苦苦的呐喊与申诉,是作者愤怒、悲叹失望的内心写照。

  因此,大家在朗读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节奏,还要把握“愤慨、失望”的情感。

  3、让学生朗读。(先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五、理解课文

  ⑴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注释,找出不懂的词句,课堂提出大家解决。

  ⑵老师点拨重要字词。

  第一段

  〔1〕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者:…的人

  〔2〕所以:古:用来…的凭借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道:道理,这里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

  〔4〕受:通假字通“授

  〔5〕业:学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6〕知:知:懂得

  〔7〕闻道:闻,听见,引伸为懂得。

  〔8〕从而:古:两个单音节词,从:跟随而:表顺承。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庸,岂,表示反问的语气。

  无贵无贱:无古无论今没有

  判断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省略句:生乎吾前(者)…

  同学注意要注意文言翻译要尽量直译的前提下翻译得通顺流畅,服从原意。请同学口译。逐一点评。

  问:这是一篇论说文,这一段作者提出了他的观点,请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并概括。明确:古学师道

  第二段

  〔1〕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传道:道理

  〔2〕出人:超出(一般)人。其皆出于此乎?:出:产生

  〔3〕众人:普通人。今:现在。下:方位名词——动词低于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4〕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蠢。

  圣、愚:形容词——名词

  〔6〕惑矣:(真)糊涂啊!解惑:名词疑惑,困惑。

  〔7〕彼童子之师:那些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8〕句读(dòu):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

  〔9〕身:自身

  〔10〕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小学:古:小的方面学到了今:人们最初阶段正规教育的学校。

  小、大:形容词——名词

  〔21〕复:恢复。族:类

  〔12〕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齿,原指年龄,也引伸为排列。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的年龄。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阶级的传统偏见。

  〔13〕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

  〔14〕其可怪也欤:真是奇怪啊!其表示强调。

  介词结构后置:耻学于师

  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学生口译,点评纠正。

  问:这一段作者嗟乎叹息的是什么?请用原话回答

  明确:“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难矣!”师道之所以不能流传,正是下文谈到的人们耻学于师导致的,这

  一段,作者批判了人们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今众摒道)

  第三段

  〔1〕常师:固定的老师师:以…为师

  〔2〕不必:两个单音节词,不一定还有“没有必要”的意思。

  〔3〕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专门的研究。攻:学习,研究。

  〔4〕如是而已:就是这样罢了。

  介词结构后置句:师不必贤于弟子

  省略句:反不能及(之)

  学生口译,点评纠正。

  问:这一段以孔子的事例,说明了什么?

  明确:“圣人无常师。”对,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圣崇道)

  第四段

  〔5〕李氏子蟠:李蟠(pán盘),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6)六艺经传(zhuàn):六艺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经:六经本文。传:注解经文的著作。通:普遍嘉:赞许古道:古人的从师

  之道贻:赠送

  被动句:不拘于时(不于时拘)

  介词结构后置:学于余

  学生口译,点评纠正。

  问:这一段中,作者赞许了李蟠不拘于时,遵行古道,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缘由。明确:蟠行古道

  经过大家努力,我们已经攻克了这一课的文言难点,接下来我们再梳理一下本课的写作思路。

  明确:首先,作者从古学师道中提出观点,接着批判了今众摒道的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再以孔圣崇道的事例进一步论证了“圣人无常师”,最后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缘由。(古学师道——今众摒道——孔圣崇道——蟠行古道)

  五、归纳积累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整理归纳本课的文言知识点,分类整理,易于记忆和掌握。大家要认真,并积极回忆巩固。

  1、通假字:“受”通“授”,传授“不”通“否”

  2、一词多义:师、出、道、惑

  3、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下圣人

  形容词——名词解惑也圣益圣,愚益愚小学而大遗

  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则耻师焉

  3、古今异义:学者所以从而众人小学不必

  4、虚词:于其乎之

  5、特殊句式

  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姓”讲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

  乎

  1.语气助词,表示反诘或推测语气,相当于“呢”或“吧”。例如: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诘,呢。)

  “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吧。)

  2.介词,表示时间或比较,相当于“在”或“比”。例如:

  “生乎吾前。”(表时间,在。)“固先乎吾。”(表比较,比。)

  于

  1.介词,表示处所、方向,向,从,在。例如:“耻学于师。”(从、向)“其皆出于此乎?”(从、在)

  2.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例如:“于其身也。”

  3.介词,表示比较,比。例如:“师不必贤于弟子”。

  4.介词,表示被动,受,被。例如:“不拘于时”。

  其作语气副词

  1、表猜测。例:其皆出于此乎(大概)2、表强调。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确实)1、指代人或事物。例:择师而教之

  ①代词2连接定中,表统一关系,相当这类这些。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1、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2、于定中间古之学者

  之②助词3、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4在动词、形容词或表时间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皆通习之

  5、表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③动词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被动句不拘于时

  ③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介词后置句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省略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士大夫)则群聚而笑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回忆《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等文章的论证方法,让学生巩固常用的论证方式。(知识与能力目标)

  2..通过多媒体简报方式,循序渐进地讲《师说》一文的写作内容(在抨击自魏晋至唐以来门阀制度影响士大夫族“耻学于师”的风气),让学生能从段旨、结构中找到本文论理线索与逻辑。(过程与方法目标)

  3.全文骈散兼用的句型,让文章呈现错综变化的特

  色,善用举正反例做对比,让文章呈现浅近易懂又寓意深远的说理特色,让学生举一反三地学习到写作技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4、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劝学》和《师说》的共同点,摒弃耻学之风,争做好学之人。欲借此文倡导“从师问学”“尊师重道”的重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5.通过《我不是教神》约3分钟的影音(视频),让学生懂得教师的不易,懂得包容教师的不完美。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一起梳理了《师说》的字词,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继续赏析《师说》的艺术特色,请同学们翻到54页,先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现在就一起来回忆常用的有哪些论证方法呢?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引用)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3、对比论证《寡人之于国也》

  4、比喻论证《劝学》中用骐骥驽马、朽木金石对照设喻说明了学习要注重积累的道理。

  5、事实论证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过秦论》通过历史事实说明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因果论证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以上就是我们常用的论证方法。《师说》这一课论证了从师之道,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进行论证的呢?

  二、研读第一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思考作者说的教师的职责是什么?

  首先这一段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古学师道”。

  明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职责即为传道、受业、解惑。

  2、请找句子

  ①哪些句子是谈解惑的?

  明确:(人非生而知之者……终不解矣。)这里从不从师的危害“终不解”说明了从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②哪些句子谈传道的呢?

  明确:(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作者说“吾师道”,从师与出生先后、年龄长幼无关。最后得出了怎样一个结论?(是故……师之所存也。)这里谈到了从师的标准。

  ③想想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现在关于这篇课文的论点还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说是“是故……师之所存也。”但我们要明白古人作文并不是按某一点而作,常常有感而发。所谓论点也是后人分析文章,附加而来的。关键是我们要明白课文主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所以在这里我们暂且把论点定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疑问的同学可以课后交流。

  3、解决课后研讨与练习一:第一段怎样推出论点的?

  回顾整理刚才所讲内容:文章开头第一句是“古学者必有师”,“古”是指两汉以前,作者以“古之学者”为榜样宣扬了师道,隐含了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为第二段买下了伏笔。“必有”则充满了对从师的肯定。那么为什么古之学者都必有师呢?老师又有什么神通广大的?接下来就自然谈到了老师职责或是作用:可以传道授业解惑。下面就从解惑谈到了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从传道因果论证得出了“无论贵贱长少,要以道为师”的结论。

  这里运用了“因果论证”的方法通过分析从师的必要性和标准,从正面说理,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4、讨论:“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是你心目中的老师吗(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点评并总结理想老师的特点:知识渊博、品行端正、以身作则、传道解惑、亦师亦友等等。

  三、研读第二段

  1、请同学们看看这一段主要是针对什么样的现象进行阐述的呢?

  班上同学分为三大组,接力朗读,分别读前三句、“古之学者…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这段结尾”,其他同学思考刚才的问题。

  明确:这一段是从反面的角度,作者批判了当时“师道不传,耻学于师”的社会陋习,批判今众摒道,摒弃从师之道的不良风气。

  2、那么社会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良风气呢?

  明确:上节课的背景介绍中我们已经讲过:魏晋时期,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按家世背景,将人分为几级,上层的士族阶层的子弟可以凭借他们高贵的家族身世,出仕为官,他们不用学习,自恃清高,也看不起老师,这样的风气一就直沿袭到了唐朝。所以大家要明白一点,耻学于师的并不是所有人,而是社会的士大夫阶层。韩愈以笔为矛,对这些人进行了毫不留情地针

  砭。

  3、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请同学们找一找,是谁与谁的对比?并完成课件上的这个表格。

  对象态度结果作者态度

  古圣人—今众人从师——耻师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对子—对己择师——耻师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士大夫—百工笑之——不耻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挖掘这段中作者的情感线索

  明确:第一句惋惜——(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今纵比责问——(其皆出于此乎?)

  自比讽刺——(吾未见其明也。)

  横向比较失望——(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其可怪也欤!)

  第一段因果论证“古学师道”,第二段又通过对比论证批判了“今众摒道”,作者通过这样的安排就是希望借鉴古人,告诫今人,达到鉴古戒今的目的。

  5、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文中揭露的的现象吗?并说出与事例相符的句子。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小学而大遗”

  四、研读第三段

  1、这一段以孔子的言行为例,说明了圣人崇尚师道。这一段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明确:孔子不仅崇尚师道,还向很多人请教解惑,书上说:“向郯子请教官职,向苌弘请教音乐,向师襄学琴,向老聃问礼。”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这段开头的“圣人无常师”。

  2、那么同学们“圣人无常师”与课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什么联系吗?

  明确:他们相呼应,并且更推进了一步,是从“学者”推进到“圣人”,从“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孔子是人们心中的至圣先贤,以他的言,行为证,突出(古之正例)古人从师的正面形象,令人信服。由此得出“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这也是第一段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的升华。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

  3、那么对于这句话同学们有什么理解呢?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明确:这句话阐述了师道、师生的关系,说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学可以相长。也表现了一种动态观,我们该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固定的界限了,倡导能者为师的新理念。

  五、研读第四段

  1、这一段赞扬了“蟠行古道”不拘于时的精神,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缘由,但它有没有更深的用意呢?

  明确:李蟠不拘于时,他成为现今不从师的一个反例,与第三段中孔子为代表的古圣先贤表现出一种师道由古至今的传统关系,这是作者在激励后进,希望恢复师道,暗示了师道当兴。

  作者韩愈敢于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冲破世俗观念,批判耻学于师,倡导尊师重道,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感受到他高尚的人格魅力。

  拓展:“一封朝奏九重天,西贬潮州路八千。”唐宪宗迎佛骨,京城掀起信佛热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谏《论佛骨表》,触怒龙颜,被贬为潮州刑史。千年之后,在潮州有这样特别的说法:韩山韩水韩渠昌黎路昌黎学校

  当代作家梁衡在他的文章《读韩愈》中写到: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

  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韩愈一生正直不阿,为百姓、为国家、为社会担忧竭虑,饱含了一个文人的拳拳之心。

  六、本文的语言特色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文章对后世的影响深远,那么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来总结这一课的语言特色。

  1、排比对偶句

  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排比对偶句的运用,使形式整齐,气势充沛,增强了表现力。

  2、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句的开头,首尾相连。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3、丰富的语气表达

  如用“嗟乎”“呜呼”这样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七、课文总结

  对照板书,梳理全文的论证过程、方法、内容,首先用因果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古之学者、、、、、道之所存也。”,接下来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耻学于师的社会现象,然后以孔子为例论证了从师的必要性和要以道为师,最后交代了写作缘由,并希望能以道为师,下面同学们就再一次朗读一遍。

  古人云:“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师道既尊,学风自善。”1200年前,韩愈向我们阐释了这一道理,今天我们应担负起弘扬传统精神的责任,在人生之路上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通过《我不是教神》约4分钟的影音(视频),让学生懂得教师的不易,懂得包容教师的不完美。

  八、当堂复述

  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曾对他的学生说:“你不能老跟我一样,你要学我的心,不能学我的手。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韩愈要求以道为师,那么齐白石这句话又说明了什么,请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九、作业

  1.写一篇以“尊师重教,我这样做”为主题的小作文(不少于400字)

  2.阅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辱书云……

  直见爱甚故然耳!),与《师说》做比较,想一想,柳宗元和韩愈在个性上有什么不同?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课例研究综述

  2.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3.毛泽东说:“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篇四: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思政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

  《聪明尚宝》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名人的优秀品质和生平事迹。

  2、学习如何培养优秀品质,懂得勤俭节约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培养优秀品质,懂得勤俭节约的重要性。

  2、难点:让学生理解勤俭节约的意义。

  四、教学策略:

  1、课前导入:看人物短片,讲述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主题。

  2、课堂讲解:老师让学生了解这些名人的优秀品质和生平事迹,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培养优秀品质。

  3、小组讨论:老师将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才能培养优秀品质和勤俭节约的重要性。

  4、全体汇报:每组代表进行小组汇报,让所有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5、课堂练习:老师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完成练习。

  6、知识巩固:老师进行总结和提醒,巩固学生的知识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

  1、课前导入:

  通过看人物短片,讲述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主题。

  2、课堂讲解:

  老师让学生了解这些名人的优秀品质和生平事迹,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培养优秀品质。

  3、小组讨论:

  老师将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才能培养优秀品质和勤俭节约的重要性。

  4、全体汇报:

  每组代表进行小组汇报,让所有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5、课堂练习:

  老师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完成练习。

  6、知识巩固:

  老师进行总结和提醒,巩固学生的知识和理解。

  六、教学师生互动:

  教师和学生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并掌握知识点,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七、教学评估: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完成的练习题等方式,来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

  八、教学反思:

  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反馈,对下一节课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九、教学延伸:

  1、家庭作业: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培养优秀品质的心得体会或者形成一个勤俭节约的小家规。

  2、课外拓展:引导学生去阅读更多优秀的人物传记,了解更

  多优秀品质和生平事迹。

  3、活动策划:可以安排一些富有创意的手工活动和绘画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关于优秀品质和勤俭节约的思考。

  十、教学效果:

  通过这堂思政课的教学,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名人的优秀品质和生平事迹,懂得如何去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同时也认识到勤俭节约的重要性。

  通过小组讨论和全体汇报的方式,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能力。

  通过课堂练习的形式,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和巩固知识点,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十一、教学建议:

  1、教师要确保课堂氛围的积极和融洽,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和学习。

  2、教师要细心倾听学生的表达,并及时鼓励和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和勇气。

  3、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点。

  4、教师要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以上是一份小学四年级语文思政课教案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计划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名人优秀品质和生平事迹,懂得如何培养和发挥自己的优秀品质,认识到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巩固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优秀品质的内涵和重要性,让他们认识到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的关系,并引导学生了解名人的优秀品质和生平事迹。

  其次,教师需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例如图像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注意如何巧妙地将思政课程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引导学生用优秀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来了解名人优秀品质和生平事迹,或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最后,教师要注重评价和反馈,既要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又要用正向反馈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要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体验。

  总之,思政教育与语文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应该善于将两者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名人的优秀品质和生平事迹,做出积极的思考和表达,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和成为更有品质的人。思政教育和语文教育都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语文教育中,教师应当把思政教育的元素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教育。

  名人的优秀品质和生平事迹具有十分显著的教育意义。教师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图像阅读和小组讨论等,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品质和事迹,并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重评价和反馈,并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同时,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体验。

  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名人的优秀品质和生平事迹,做出积极的思考和表达,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和成为更有品质的人。这是一项深远的教育工作,也是我们肩负的使命。

篇五: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

  

  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

  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1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的本事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而在我看来,语文不只是一门学科,一种本事,更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语文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出于对语文的热爱,我选择了做一名语文教师。

  在多年的教学中,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总结,我对于语文的教学有着些许的心得与感悟。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互为对象和前提的。传统教学中,教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还记得担任语文教师的初期,由于没有经验,一向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经过教学成果的反馈,发现这样教学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于是,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的交集,所以,对于课堂的安排和掌控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只是教学地位的转换,而是对于学习的态度的转变。学生不再将自我置身事外,而是以课堂为己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果。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抓住教材中重点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这些重要的知识点去思考问题,使学生有明确的知识追求目标。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异常要注重知识与现实的社会现象和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自我此刻学的是有用的,而不是浪费时间的随波逐流。

  3、让学生在课堂里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时间与空间,所以在对课堂的安排上,要给予学生必须的时间。

  4、做到教师引导与学生思考相结合,静与动相结合,知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本事

  谈到创新本事,这其实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课题。我们从生活中的"各行各业中,以及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中,都能够看出创新的重要性。而创新本事的培养便成为了培养学生的又一重要任务。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是创新的小能手,只是在年复一年的学习中,同化了想法。而教师要做的,不再是统一学生对事物,对课文的理解,而是,鼓励他们大胆的想象,跟着感觉去描绘自我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会因为同学的不经意的一个想法,而引起进一步的思考,从而体会出从前未曾体会到的涵义。这其实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本事的同时,也开拓了教师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民主的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的教育交往最根本的是二者作为完整的人与人之间理解与沟通,是人和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师应当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简便的学习氛围,学生构成进取、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感情体验,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欢乐,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下创新基础。我们经常说兴趣是的教师。不仅仅如此,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进取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培养创新本事的起点,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资料的需要来灵活运用,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本事。

  3、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是创新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中,进取培

  养学生的好奇心,热情鼓励他们进取思考,引导大胆提出疑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手段。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是创新的关键。

  以上是我经过教学实践的些许心得与感悟,觉得语文的教学,其实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沟通,在教学中,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会经过不断摸索,和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来逐步完善自我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本事。因为热爱,所以我相信我能够做得更好。

  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2这次我有幸参加了区组织的“美术优质课”活动,在活动当中我看到了许多比我年轻的老师上的课都很棒,有的老师选材很新颖、有的老师上课很有激情、有的老师在评价孩子时很有针对性等,从她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针对我的课我也做了一下反思:

  首先,我的这节课是大班美术《借形想象画》,就是借助画纸上原有的图案,通过自己的观察、想象添画成自己的作品。因为对这些孩子来说,他们是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的美术活动,所以孩子们是充满了好奇,但同时这节课让孩子自己想象创造的特别多,有的孩子绘画经验少,而且还不能很好的迁移自己仅有的经验。大部分幼儿在绘画时只是在随意的涂鸦,创造想象的很少。问他是什么时,他就说是怪兽。只有几位幼儿把相邻的色块合在一起进行了想象添加。

  其次,我在给孩子引导时,引导的很少,加上孩子本身接触的也少,所以在创作时就有的孩子随意乱涂。因为孩子头脑中的表象少,所以在平时生活中要注重引导幼儿进行观察一些动物或植物,引领幼儿欣赏一些名画,丰富幼儿的经验。

  最后,我在课堂的把控及对孩子的评价上还需要在不断的努力。课堂中激情也不够,不能很好的感染孩子,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我应该是以饱满的激情来感染孩子,这样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从而更好地进行我的课程。在评价孩子方面,我的评价应该更具体一些,不应该是简单的“好,不错”、“你真棒”等等。应该把孩子好的地方说得更具体,不好的地方也要指出来,并告诉他什么是对的,这样孩

  子才更明白自己哪好哪不好。

  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3一、教材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五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各安排了两次,“课外书屋”安排了一次。

  本册要求会写80个字。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词语盘点”栏目。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识记,不要求书写。

  二、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改革中要求重视课堂教学环节,要求教师在备、教、改、导、考、析等教学环节下功夫,加大力度,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和学科竞赛辅导。在教学方法上,对不同课题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分层次,分类别训练,在预习、课堂活动、课后练习、检测中,围绕趣学、乐学、学会、会学创设学生全身心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奉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的理念。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简单的读书笔记、关于自己的事。在阅读中学习一些读写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在阅读中能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2.难点: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会读诗歌,初步掌握阅读方法,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通过了解自我、阅读报刊、书籍及采访等途径,小结自己的小学生活和成长足迹,能够写简单学会活动总结。

  四、需注意的问题:

  1、要全面了解学生还可能存在哪些语文学习的问题

  (1)语文学习的兴趣开始减弱,上语文课、课外阅读和进行语文活动的积极性不高;(2)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书面语言问题较多;(3)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欠缺,胆小,很少当众发言。

  2、教师的教学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总结

  学生的上述情况哪些是教师教学问题?哪些是学生个人问题?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根据课程标准或者教参设定学习目标?关注本地区毕业测评的动向,需要适当补充哪些教学内容?经过最后一学期的语文学习,我打算帮助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达到什么程度?初中的语文教学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过渡?3、要注意做好小学到初中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

  五、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读写结合,以读促写。重视词、句、段的训练,重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6、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7、对学生进行双基教学,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8、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9、每堂课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

  10、采取一切可行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包括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品位,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

  11、做好月月清工作,及时反馈,补漏查缺,加强培优补差,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平时精心设计各类练习,不滥抄滥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12、教师团结协作,经常交流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群策群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的毕业生。

  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4从教10年,今天自己再次研读语文课标依旧深思不断。虽然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都有根据课标的精神指向在进行教学设计和上课,但是越往下看越是发觉自己的教学需要反思的地方其实很多。

  1.写字教学中对生字的间架结构搭的不够好,很多学生书写生字时不大注重间架结构。今后教学应该多注重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生字教学多引导学生对生字书写时中间架结构的观察和注重,提高书写质量。

  2.朗读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主要在于身为人师的我自己朗读水平不高,总是依靠一些外在的形式去引导,导致学生感悟不够,自然在朗读时的情感方面会不到位。当务之急是要提升自我的朗读水平,在今后的朗读教学中多辅以字词的品味、情感的迁移、想像的介入来提升学生的美读。

  3.虽有大力推动班级的课外阅读,但一直收效甚微。平时教学中课堂向课外阅读的延伸,向语文生活延伸做得或许不够。今后也需多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和策略的引导,积极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的要求。

  4.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这一块比较欠缺,只是单纯的依托学校,没有充分利用起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

篇六: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教学课例名称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成功。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教材分析

  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低调情绪笼罩着全文。学习本文时,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掌握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法。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教学目标

  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首先应加强朗读,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味,通过反复诵读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学生学习能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其次力图引导学生了解力分析

  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综观全文,《荷塘月色》其实揭示了人类心灵栖居的三个世界(文

  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

  章的普遍意义之所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抛开具体的写作背景分析理解),亦即人类的三个心灵家园,它们分别是“现实世界”、“荷月世界”、“理想世界”。

  “心里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奠定了抒情的基调。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至于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教学策略选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择与设计

  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淡淡喜悦之情也是笼罩在全文的。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韵味。

  1.文章集中笔力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个自然段?

  (4—6)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

  2.引导学生明确本文写景的特色(语言美)

  教学过程

  叠词美比喻美(博喻)通感美拟人美动词美

  3.重点引导学生明确比喻(博喻)、通感和拟人的用法及表达效果。

  课例研究综述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注意让学生体会荷塘之美,月色之美,以及在描写荷塘月色时所用的语言之美,并探究语言刻画的手法,其次是让学生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探索朱自清先生在本篇文章中蕴藏的情感,紧扣开头的第一句(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对全文进行思想感情上的分析。

  成功之处是把文中使用叠词的句子让学生改写,对比改写之后与之前对照,有什么不同,领会叠词在文中使用的作用,并让学生举出使用叠词较多的诗词,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学会从语音,语言节奏的角度来鉴赏诗词、散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好处,此处教师的预设在课堂中注意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自发生成,避免了出现老师预想不到的事情并且学生在对比中也学习到了方法。

  而谈起本节课的不足,则有很多,试举一两个作为典型代表:首先第一处便在引导学生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的时候教师只注重了自己的预设,而忽略了在此中的引导,以至于教师一味的把学生往自己设定好的路子上引,却引不过来,学生不明白教师在想的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此,让我感觉到在预设与生成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略。

  另一个是上课时的语速太快,提问时没有注意语言轻重缓急,让学生不能抓住问题的要点,使得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较慢,无法达到预设的理想状态,让学生无法

  从老师的语言中体味到文章舒缓朦胧的意境美。这也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篇七: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1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如何讲礼貌》是北师大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6课第2站的内容。学会如何讲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是做一个文明人的基本要求。如今中学生在文明礼貌上存在很大的欠缺,本课的学习会对学生文明礼貌素质的形成具有正确的引导作用,这将为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这一课在全书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另外,《如何讲礼貌》的上一站内容主要向学生说明了礼貌是什么?为什么要讲礼貌?这一站内容则从不同角度说明如何才能做到讲礼貌,承接了上一站的内容。同时,讲礼貌也是平等待人,与人为善的前提与基础。因此,本站内容在教材编排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如何从态度、语言、行为、仪表方面做到讲礼貌。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讲礼貌中对态度、语言、行为、仪表方面的要求,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并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表演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礼貌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树立文明礼貌的意识,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课内容的学习及学校、家庭的教育,学生对礼貌知识有一定认识基础;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七年级学生也具有了一定的分析辨别能力;另外,七年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过渡时期,思想行为方面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为此,根据七年级学生还具有乐于表现、擅长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我将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内容。

  而七年级学生又存在不定性,所谓不定性包括两方面:

  ①七年级学生还未深刻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导致上课时定力不足,容易开小差、走神;②当今社会存在着很多不文明的现象,加上家长对礼貌教育的忽视,致使一些学生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很难自觉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情,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如何在语言、行为方面做到讲礼貌。确立依据:语言和行为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易受影响,也是能最快从课堂教学上得到实效的方面。

  教学难点:针对学生在生活中很难自觉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的情况,我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确定为: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在教学中,我将对学生身边不礼貌的案例进行分析,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开展课堂活动,进行情境表演,让学生获得切身体会;并通过课后作业,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促使学生在课外生活中自觉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以此争取突破重、难点。

  五、教学方法

  1、教法:基于本节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教学原则,结合学情,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法:

  ①案例分析法。

  ②情境教学法。

  ③直观教学法。

  2、学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节课内容,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方面有以下方法:

  ①自主探究法

  ②总结反思法。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3-4分钟)课堂讨论——《“变质”的牛奶》

  一名顾客来到餐饮店,要了一杯热牛奶、一杯柠檬汁。他在热牛奶中加进柠檬汁,发现牛奶结了块。他大发雷霆,责问服务员:“怎么是变质的牛奶?”服务员很有礼貌地将“变质”的牛奶端走,微笑着送上一杯新奶。她对客人说:“热奶加柠檬会起反应,您最好分开喝。”客人听了,面露愧色,连声道歉。

  提问:

  ①这位客人为什么会面露愧色,连声道歉呢?②你喜欢这位服务员吗?为什么?③这位服务员从哪几个方面做到了讲礼貌?设计意图:运用有趣的故事导入,在课堂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让学生从故事中感受到礼貌的魅力;通过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得出结论:要从态度、语言、行为方面做到讲礼貌;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也为后面知识点的具体展开做了铺垫。

  (二)讲授新课(约35分钟)态度应诚恳(板书)案例分析——《志强与志辉的故事》

  志辉因为别人的误解而郁郁寡欢,为了排解心中的烦恼,他向好朋友志强诉说自己的苦闷,希望能得到志强的帮助,可是志强却态度冷漠,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帮助志辉解决问题,还不如对他敷衍了事。志辉见他如此态度,只好黯然离去。以后他不再像从前那样对志强无话不说了。志强也觉得很委屈。

  提问:

  ①志强与志辉两人渐渐疏远,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②如果你是志辉,你能接受志强的态度吗?志强应该是什么态度?设计意图:这个案例贴近学生生活,易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明白态度诚恳的重要性,达到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语言应文明(板书)(重点)1、漫画欣赏——《买书》

  提问:

  ①为什么李明先到书店买不到书,而后到的那位同学先买到了书呢?②李明和后面那位同学用的称呼有什么不一样?听的人感受有什么不同?2、小品表演——公交车上芳芳同学踩到另一位乘客的脚提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两种情况的出现?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设计意图:漫画很形象、直观,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很容易理解;漫画中的故事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设计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马上意识到语言文明的重要性。再用小品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更加生活化,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及我的点拨,达到对知识点的巩固与强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演能力。行为应得体(板书)(重点)1、视频观看——你有过这样的行为吗?提问:

  ①平时生活中,你是否看到过或自己也有过类似的行为?②这些行为对吗?它们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③我们应该怎样改正?2、情境演示——遇到以下情况怎么办?①遇见同学时,应该

  ②回答老师问题时,应该

  ③进入别人房间时,应该

  ④家中来了客人时,应该⑤同学走上颁奖台领取奖品时,应该

  ⑥上课迟到了,进教室前,应该

  ⑦在图书馆看书时,应该

  ⑧立正时,应该

  ⑨坐时,应该

  ⑩行走时,应该

  设计意图:这两个活动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视频可以让学生很直接地看到不得体的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意识到行为得体的重要性;情境演示中通过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将意识转化为行动,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演能力。仪表应大方(板书)1、案例分析——《有个性》

  初一学生小强自认为有个性,长时间不理发,不洗澡,牛仔裤穿三个月不洗,甚至连每天刷牙洗脸都嫌麻烦,他认为这才是男子汉的象征。可是正当他洋洋得意于自己的与众不同时,却发现周围的朋友开始远离他,班里没人愿意和他同桌。

  提问:①故事中的小强是真的有个性吗?②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2、大家来找茬——错在哪?用多媒体展示学生仪表规范和不规范的图片,让学生对比找出错误,再由学生对自己及班上其他同学的仪表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这两个步骤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分析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也能从中能得出仪表要大方的知识结论;第二个步骤则是对这个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找出图片中的错误,并引起反思看看自身仪表是否符合规范,不符合的要怎么改正,从而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课堂小结:(2-3分钟)以学生为主角,让他们说说自己在这堂课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最后,以一首歌曲《我们从小讲礼貌》结束本课。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课堂知识,同时在总结感

  悟中使知识在学生心中得到升华。

  (四)作业布置:(1-2分)①请自己的爸爸妈妈指出自己身上存在哪些不文明、不礼貌的地方,把它们记下来,并思考自己将怎样改正?②观察生活,分别举出两个你所看到的讲礼貌的例子和不讲礼貌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课后作业,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对别人的观察,在生活中学习,从而自觉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也有利于突破本课的难点。

  七、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板书设计,帮助学生建立起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更好地理解教材观点。也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复习。

  八、教学效果预测

  通过案例分析、观看图片视频、情景表演等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应该能学会如何讲礼貌,但课后仍有一些学生不会自觉地约束自己。这些可能都需要通过今后的课外实践来逐步完善。

  初中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2一、目标要求: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竞争与合作都是必不可少的,竞争与合作在激发个人潜能和加快社会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锻炼顽强的毅力和树立坚定的信心以面对生活中的竞争和挑战,善于把竞争的压力转化为动力,力争上游,懂得以正当的方式参与竞争;同时学会与人合作,锻炼合作能力与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具备参与竞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信心,锻炼能够面对竞争中的挫折与失败的良好心理素质,形成正当参与竞争的品质;使学生形成宽容他人、欣赏他人的胸怀,培养乐于

  与他人合作的品质,形成关心集体、重视集体荣誉、为集体作出贡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三、教学难点:

  面对竞争的压力

  四、知识要点:

  一)竞争是前进的动力

  1、竞争是个人前进的动力。

  2、竞争是集体前进的动力。

  3、竞争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面对竞争的压力

  1、竞争压力的积极作用。

  2、竞争压力的消极影响。

  3、锻炼适应竞争的心理素质。

  4、正当竞争,坚守人格。

  5、中学生应善于面对竞争的压力。

  三)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1、社会生活离不开团结合作。

  2、团结合作才能成就伟大事业。

  3、培养合作的能力。

  4、竞争与合作,建设美好集体,创造美好社会。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4X100米接力比赛,我想大家都参加过吧,即使没有参加,也观赏过吧?俗话说:“没吃过猪肉,还见过猪跑。”你能说说4X100米接力比赛给你哪些启示吗?

  小结:这项比赛就是竞争与合作的结果,无论在校园生活中,还是在广阔的社会天地里,各种各样的竞争与合作时时处处在进行着,它们不是为了供人观赏,而是构成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们这一课就来学习《竞争与合作》,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一点帮助。

  二)竞争是前进动力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1社会风景区“在马拉松比赛中”

  思考:落在后面的运动员为什么没有放松努力?

  观众们为什么仍然为后面到达的运动员热情鼓掌?

  结合刚才的情景,谈谈你对生活中“竞争”的意义的理解。

  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组讨论后,让每个小组代表交流本小组的观点,选出优胜组。

  (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竞争的作用和意义:竞争的意义在于每个人全力以赴地参与和争取,以实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竞争是大家参与的活动,名列前茅只能是少数。竞争对于胜利者固然意义重大,对于大多数没有获得名次的人意义同样重要。)

  2、竞争是前进的动力

  (1)竞争是个人前进的动力,(2)竞争是集体前进的动力。

  (3)竞争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3、你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竞争吗?

  4、辨别:中午我们排队去食堂吃饭时,我们要走在最前面,因为我们走在前面,才体现我们在竞争中是胜利的。

  通过辨别,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不能事事争先,斤斤计较。让学生分辨清哪些事是值得全力以赴去争取的,而无足轻重的小事就顺其自然,不必刻意为之;有些事是不该争,应该让的。要有“高尚的竞争”。

  高尚的竞争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

  初中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3一、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是合作中竞争与竞争中合作;

  2、把握在合作中竞争和在竞争中合作的技能;

  3、在学习如何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二、教学重点:

  竞争和合作的关系;把握在合作中竞争和在竞争中合作的技能。

  三、教学难点:

  在学习如何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四、教学过程:

  1、在合作中竞争

  竞争与合作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比如美国的微软公司和我国的汉王科技公司,两者既是市场竞争的对手,又是合作的伙伴,微软的产品中有汉王的科技,两家的产品在同一市场竞争,在竞争与合作中都得到了发展。

  其实许多公司在发展自己的业务时,要求员工有通力合作的精神,以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如要求员工步调一致,互通信息,互相支持。与此同时,员工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许多员工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工作去,提高自己的.“业绩”,以使自己在公司中得到更快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在合作中竞争”。指导学生划出“在合作中竞争”的内涵(97页)。

  ①活动:班集体的合作竞争

  ②目的:通过明志中学八年级5班的经验,引导学生明白在合作中竞争会使集体更强大,使个人进步更快。

  ③要求:阅读材料,归纳明志中学八年级5班的经验,讨论明志中学八年级5班的经验归我们的启发?分析在建立良好班级体中,如何处理同学间的竞争关系?

  ④教师小结: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是我们在合作中竞争的目标。明志中学八年级5班是先进集体。这个集体具有良好的班风,有一股永不服输的精神。在与兄弟班级的竞赛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各项工作都做的得很出色。班上同学各有自己的目标,大家在学习中开展竞赛,你追我赶,各显神通,互相帮助,成绩都很优秀。这一事例使我们明白了,在合作中竞争会使我们个人进步更快,使集体更加强大。

  竞争是一种有效的合作方式,对我们来说要善于找准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敢于与他人竞争。下面我们看96页的材料,每位同学选一个项目,按要求完成填空,等一会我们全班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学生完成后进行交流。

  竞争并不意味着你死我活,竞争的目的在于超越自我,共同进步,不以成败论英雄。胜败乃兵家常事,其实成功与失败是相对的,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我们应该正确地对待。面对竞争的成功,我们应再接再厉,更进一步;面对竞争的失败,我们不应彷徨苦闷,灰心丧气,而应总结经验,奋起直追。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2、在竞争中合作

  美国有一大教堂发生火灾,20xx名教徒在短短的10分钟内有序地从4个出口逃生,没有混乱、挤压,在求生一刹那的竞争中他们选择了合作,是合作救了大家。教师讲述97页心理学家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分几个小组同时做实验,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用时最少)后提问:(当堂实验的,让获胜者回答前两个问题)

  (1)、你认为要在实验获胜最佳的方法是什么?

  (2)、这个实验给我们什么启示?

  (3)、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师归纳:竞争中的合作要体现双赢的原则,竞争对手不能相互拆台、相互排斥,这样会两败俱伤,双反应精诚合作、各尽其职,这样才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也是在竞争中合作真谛所在。那么,我们如何在竞争中合作哪?

  首先,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板书)

  我们要学会欣赏他人,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虚心向他人学习,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超过别人。我们还要学会理解和谅解别人,学会换位思考,要原谅别人的错误,理解别人的难处,以诚相待这样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其次:需要我们有团队精神。(板书)

  团的精神使团的内部形成的上下一致、相互支持、密切合作、无私奉献的群体精神。它的核心是集体主义,是合作共享、乐于奉献,使个人利益服从团的利益。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集体,离不开团队,团队精神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可靠保障。

  3、课堂小结:现代社会是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它更需要有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也更需要“在合作中竞争”和“在竞争中合作”的精神。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都要走上社会,都要面对激烈的竞争,让我们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欣赏,学会共享,以适应未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篇八: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教学课例名称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部编版二年级下册中的一首清新优美的儿童诗,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语言生动活泼,课文插图形象传神,意境高远。全诗分三节,结构基本相同,每节都采用了自问自答的形式展开叙教材分析

  述。整篇课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清新、活泼、动人的画面,唱响了一曲人与自然合谐相处的赞歌。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拼音识字学词和朗读课文;能读懂课文内容,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

  1、知识与能力:

  (1)能认读新字新词。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一些辨别方向的常识。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借助图片和联系生活实际读懂课文。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知道一些辨别方向的常识。

  小学语文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大自然有许多趣事,学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2)对自然现象感兴趣,发现科学知识的用处,懂得利用自然常识来解决生活问题。

  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正是各种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因为学生学习能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力分析

  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玩中体验,玩中创造。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同时将所学到的理论进一步在生活中应用。

  在教学中我将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危险,在面对危险我们要沉着冷静,积极想办教学策略选法,培养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择与设计

  任务式的学习让孩子通过第一小节的学习,用习的方法方法学习下面的内容。

  一、品读课题,培养孩子语感

  1、出示并齐读“你在野外迷了路”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两个课题。

  教学过程

  2、体会有“要是”和没有“要是”这个词的区别,引导明白“要是”是一种假设。

  二、学习并感知诗文

  (一)任务一:借助拼音,朗读感知课文

  1、范读课文。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订正易读错的字词的读音。

  3、自读检查,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各小节。

  (二)任务二:默读课文,学习课文内容

  1、再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的各小节,边读边想自己哪些地方还不懂。引导孩子默读诗的第一小节,让孩子学会质疑。鼓励孩子试着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读懂2至5小节。

  2、学习2至5小节,知道如何利用这些天然指南针。重点引导孩子结合生活实际和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第二节的内容。

  (1)图中的小女孩在什么时候迷路了?她该请那种天然指南针辨认方向呢?(指导学生看图,引出天然指南针“太阳”)

  (2)理解词语“忠实”、“向导”,并用“忠实”练习说话。

  (3)太阳这个忠实的向导该怎样帮小女孩辨别方向呢?大家再来读读这个小节,看看谁能第一个告诉小女孩?(生读文——同桌交流——汇报交流——指认“南”“北”)

  (4)帮小女孩找到了方向,大家一定很高兴,那我们就高兴地读读这小节吧!

  3、小组合作寻找另外三种找方向的方法。

  (1)完成任务单(课件出示,提前发放任务单)

  方法:自读3-5小节,勾画出辨认方法;前后四人小组合作,填写任务单;指定汇报人。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什么时候

  观察什么

  怎样辨认

  中午

  太阳

  太阳在南方,树上的影子指着北方。

  北极星

  大树

  积雪

  我还知道其它方法可以辨别方向

  (2)交流汇报

  汇报一:北极星在夜晚的时候帮我们辨认方向。(出示北极星情境图)

  汇报二:大树在阴雨天帮我们辨认方向。(出示阴雨天情境图)

  汇报三:沟渠里的也可以帮助我们辨认方向。(出示沟渠里的积雪情境图)

  教师引导:聪明的孩子不但会回答问题,还要会提问题。你看看这小节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如提不出来没关系,老师问“为什么枝叶稠的一边是南面?”谁会补充下半句?

  (三)任务三:学会观察和思考

  1、再读课文第一小节,体会感悟要脱离困境,一定要做到不慌张,懂得利用科学常识。

  2、再读课文最后一小节,明白要细心观察,善于思考。

  板书:

  20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细心观察

  善于思考

  本节课为了让孩子读懂课文内容,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我运用情景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孩子在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让孩子学会边读边思考,并能提出自己不课例研究综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使老师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的述

  一切教学活动都以学生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学以致用。通过课外拓展活动,让孩子把生活与学文相结合,学文与写话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把听、说、读、写整合在一起。

篇九: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第七课大雁归来》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教学课例名称

  本文是一篇科学观察笔记,记录了大雁归来过程中的种种细节,大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但是,在教材分析

  知识性的覆盖下,抒情性与思想性也是本文的重要特色。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三者是如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抒情的语言。

  2.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3.了解作者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1.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训练学生们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教学策略选本文的内容较为浅显,也没有很复杂的逻辑关系,学生在阅读时较易把握。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初中语文

  《第七课大雁归来》

  择与设计

  感悟作者的情怀,再从情感引申入思想,从而对作者的思想内涵形成认同,最终达到知识性、抒情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统一。

  品读赏析: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感受浓郁的思想感情。

  师点拔:有人说这篇文章是知识性、抒情性、思想性的完美结合,请同学们选择这三点中的一点进行探索,探究方式:例子+评定。

  (1)探究知识性:

  明确:飞行路线之直,雁队的数字分析等知识都是作者自己苦心孤诣的发现,为人们闻所未闻。

  (2)品味抒情性:

  明确:本文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大雁的形象在教学过程

  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

  如:春雁归来时的热情低语,向水洼池塘问好,觅食前后鸣叫,似乎先有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晚上大雁群居沼泽集会,发言,激烈的辩论,深沉的总结,稀疏的谈论,形象的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另外,衬托手法的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如主教雀、花鼠衬托大雁的坚定不移,乌鸦衬托大雁飞行路线笔直。

  (3)感受思想抒情性:

  体会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②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③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④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

  ⑤每年三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

  ⑥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学生分小组讨论,赏析,谈感受

  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已经不再是聚焦于其中的知识内容和注重文章结构、条理、线索的分析,而是要在教课例研究综学中建立多方面、多角度解读文章的意识,引导学生在述

  把握说明性内容的同时,也在情感上受到触动,在审美上受到熏陶,在思想上受到提升,从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相关热词搜索: 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 课教学 语文 思政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