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北斗导航感想【优秀范文】

时间:2022-06-13 19:00:04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斗导航感想【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北斗导航感想【优秀范文】

北斗导航的感想4篇

第1篇: 北斗导航的感想

太空里的守望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说起导航、定位、实时的地理信息位置服务,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GPS,其实GPS只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四大核心星座之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包含了四大核心星座,有美国的GPS、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俄罗斯的GLONASS和欧洲的GALILEO,以及相关增强系统。其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什么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空间段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段包括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促进卫星导航产业链形成,形成完善的国家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支撑、推广和保障体系,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情况

我国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
2012年12月,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2014年启动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该系统建成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为中国境内用户提供分米级定位服务,部分地区定位服务最高可达厘米级;
2020年左右,将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今年9月的阅兵也将引进北斗定位测量技术,空中梯队可米秒不差。

SZCORS系统积极对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苏州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SZCORS)原本基于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现积极对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于今年6月基本完成了参考站的北斗改造,升级为苏州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综合服务系统,实现了包括北斗的厘米级定位服务,在定位基准与定位服务方面走在全省的前列。

苏州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综合服务系统作为重要的地理空间基础设施,通过连续运行观测数据,能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高精度、三维、动态的空间坐标框架基础,是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基础。苏州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综合服务系统将为决策部门、行业应用、公众出行提供高精度的位置信息服务,在网格化城市建设管理、城市运行安全、智能交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物联网、车联网、船联网产业等重点专项和任务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2篇: 北斗导航的感想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2012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正式版1.0正式公布,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2013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一周年新闻发布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召开,正式发布了《北斗系统公开服务性能规范(1.0版)》和《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2.0版)》两个系统文件。

2014年11月23日,国际海事组织海上安全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认可的航行安全通函,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成为全球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组成部分,取得面向海事应用的国际合法地位。

中国的卫星导航系统已获得国际海事组织的认可。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北斗卫星导航

外文名称theBigDipperNavigationSystem

研制国家中国

英文缩写BDS

性质地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

1卫星简介

2发展历程

2.1早期研究

2.2试验系统

2.3中国加入欧盟伽利略计划

2.4正式系统

2.5东盟各国加入合作

2.6全球组网

3建设原则

4覆盖范围

5试验系统

5.1系统组成

5.2性能

6正式系统

6.1亚太服务

6.2全球服务

7系统构成

7.1空间段

7.2地面段

7.3用户段

8制作原理

8.1空间定位原理

8.2有源与无源定位

8.3精度

9采用技术

9.1卫星平台

9.2卫星制造与发射

9.3时间系统

9.4信号传输

10应用领域

10.1开放服务

10.2授权服务

10.3应用状况

11标准制定

12国际认可

13学术年会

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系统建设目标是: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促进卫星导航产业链形成,形成完善的国家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支撑、推广和保障体系,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空间段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段包括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3]

发展历程

早期研究

1970年代,中国开始研究卫星导航系统的技术和方案,但之后这项名为“灯塔”的研究计划被取消。[2]

1983年,中国航天专家陈芳允提出使用两颗静止轨道卫星实现区域性的导航功能,1989年,中国使用通信卫星进行试验,验证了其可行性,之后的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即基于此方案。

试验系统

1994年,中国正式开始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北斗一号)的研制,并在2000年发射了两颗静止轨道卫星,区域性的导航功能得以实现。2003年又发射了一颗备份卫星,完成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的组建。

中国加入欧盟伽利略计划

2003年09月,中国打算加入欧盟的伽利略定位系统计划,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投入了2.3亿欧元的资金。由此,人们相信中国的北斗系统只会用于自己的武装力量。中国与欧盟在2004年10月09日正式签署伽利略计划技术合作协议。2008年01月,香港南华早报在“中国不当“伽利略”计划小伙伴”的报道中指出:中国不满其在伽利略计划中的配角地位,并将推出北斗二代与伽利略定位系统在亚洲市场竞争。

正式系统

2004年,中国启动了具有全球导航能力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北斗二号),并在2007年发射一颗中地球轨道卫星,进行了大量试验。2009年起,后续卫星持续发射,并在2011年开始对中国和周边地区提供测试服务,2012年完成了对亚太大部分地区的覆盖并正式提供卫星导航服务。

中国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制定了“三步走”发展规划,从1994年开始发展的试验系统(第一代系统)为第一步,2004年开始发展的正式系统(第二代系统)又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二步与第三步。至2012年,此战略的前两步已经完成。根据计划,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在2020年完成,届时将实现全球的卫星导航功能。[10]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步走发展规划

时间节点

2004

2012

2020

实现目标

区域有源定位

区域无源定位

全球无源定位

东盟各国加入合作

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2013年1月19日中国科技工作会议上透露,2013年将积极实施“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启动“中国-东盟联合实验室”、“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在东盟各国合作建设北斗系统地面站网。

全球组网

2015年7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使北斗导航系统的卫星总数增加到19枚。这对北斗“双胞胎”弟兄,将为北斗全球组网承担“拓荒”使命。

据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谢军介绍,作为北斗系统全球组网的主要卫星,新发射的北斗双星将为中国建成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开展全面验证,为后续的全球组网卫星奠定基础。[9]

建设原则

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以应用推广和产业发展为根本目标,不仅要建成系统,更要用好系统,强调质量、安全、应用、效益,遵循以下建设原则:

1、开放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发展和应用将对全世界开放,为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免费服务,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各卫星导航系统间的兼容与互操作,推动卫星导航技术与产业的发展。

2、自主性。中国将自主建设和运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独立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

3、兼容性。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ICG)和国际电联(ITU)框架下,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世界各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兼容与互操作,使所有用户都能享受到卫星导航发展的成果。

4、渐进性。中国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不断完善服务质量,并实现各阶段的无缝衔接。

覆盖范围

北斗导航系统是覆盖中国本土的区域导航系统,覆盖范围东经约70°~140°,北纬5°~55°。北斗卫星系统已经对东南亚实现全覆盖。[4]

试验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又称为北斗一号,是中国的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即有源区域卫星定位系统,1994年正式立项,2000年发射2颗卫星后即能够工作,2003年又发射了一颗备份卫星,试验系统完成组建,该系统服务范围为东经70°-140°,北纬5°-55°。

系统组成

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于2003年完全建成系统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

空间段:由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组成,两颗工作卫星定位于东经80°和140°赤道上空,另有一颗位于东经110.5°的备份卫星,可在某工作卫星失效时予以接替。

地面段:由中心控制系统和标校系统组成。中心控制系统主要用于卫星轨道的确定、电离层校正、用户位置确定、用户短报文信息交换等。标校系统可提供距离观测量和校正参数。

用户段:用户的终端。

性能

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于2000年能够使用后,其定位精度100米,使用地面参照站校准后为20米,与当时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民用码相当。系统用户能实现自身的定位,也能向外界报告自身位置和发送消息,授时精度20纳秒,定位响应时间为1秒。[5]

由于是采用少量卫星实现的有源定位,该系统成本较低,但是系统在定位精度、用户容量、定位的频率次数、隐蔽性等方面均受到限制。另外该系统无测速功能,不能用于精确制导武器。

正式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2012年的服务范围正式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被称为北斗二号,是中国的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英文简称BDS,曾用名COMPAS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一词一般用来特指第二代系统。此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目标是对全球提供无源定位,与全球定位系统相似。在计划中,整个系统将由35颗卫星组成,其中5颗是静止轨道卫星,以与使用静止轨道卫星的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兼容。其总设计师为孙家栋。

北斗从其试验系统开始就有其军事目的,其正式系统也是一个军民两用的系统。项目的主要参与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装备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国防科技大学。截至2012年,中国为试验系统和覆盖亚太的正式系统共花费了数百亿人民币,为了实现覆盖全球的目标,还将投入四五百亿以上。

亚太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于2004年启动,2011年开始对中国和周边提供测试服务,2012年12月27日起正式提供卫星导航服务,服务范围涵盖亚太大部分地区,南纬55度到北纬55度、东经55度到东经180度为一般服务范围。该导航系统提供两种服务方式,即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

开放服务是在服务区免费提供定位、测速、授时服务,定位精度为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在服务区的较边缘地区精度稍差。授权服务则是向授权用户提供更安全与更高精度的定位、测速、授时、通信服务以及系统完好性信息,这类用户为中国军队和政府等。由于该正式系统继承了试验系统的一些功能,能在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技术所不能完成的服务,如短报文通信。

全球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在2020年完成对全球的覆盖,为全球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中国将发射大量的中地球轨道卫星,同时因为现有系统的卫星寿命也会到期,也将会在2020年前完成替换。中国将在2014年发射一颗试验星,以验证全球系统建设中的关键技术。

系统构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组成。

空间段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计划由35颗卫星组成,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27颗中地球轨道卫星、3颗倾斜同步轨道卫星。5颗静止轨道卫星定点位置为东经58.75°、80°、110.5°、140°、160°,中地球轨道卫星运行在3个轨道面上,轨道面之间为相隔120°均匀分布。

至2012年底北斗亚太区域导航正式开通时,已为正式系统发射了16颗卫星,其中14颗组网并提供服务,分别为5颗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均在倾角55°的轨道面上),4颗中地球轨道卫星(均在倾角55°的轨道面上)。

序号

卫星

发射日期

发射地点

火箭

运行轨道

使用状况

1

北斗-M1

2007年04月14日

西昌

长征三号甲

中地球轨道,高度21559×21518公里,倾角56.8°

试验星未使用

2

北斗-G2

2009年04月15日

西昌

长征三号丙

有误差的地球静止轨道,高度36027×35539公里,倾角2.2°

失控未使用

3

北斗-G1

2010年01月17日

西昌

长征三号丙

地球静止轨道140.0°E,高度35807×35782公里,倾角1.6°

使用中

4

北斗-G3

2010年06月02日

西昌

长征三号丙

地球静止轨道110.6°E,高度35809×35777公里,倾角1.3°

使用中

5

北斗-IGSO1

2010年08月01日

西昌

长征三号甲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高度35916×35669公里,倾角54.6°

使用中

6

北斗-G4

2010年11月01日

西昌

长征三号丙

地球静止轨道160.0°E,高度35815×35772公里,倾角0.6°

使用中

7

北斗-IGSO2

2010年12月18日

西昌

长征三号甲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高度35883×35691公里,倾角54.8°

使用中

8

北斗-IGSO3

2011年04月10日

西昌

长征三号甲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高度35911×35690公里,倾角55.9°

使用中

9

北斗-IGSO4

2011年07月27日

西昌

长征三号甲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高度35879×35709公里,倾角54.9°

使用中

10

北斗-IGSO5

2011年12月02日

西昌

长征三号甲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高度35880×35710公里,倾角54.9°

使用中

11

北斗-G5

2012年02月25日

西昌

长征三号丙

地球静止轨道58.7°E,高度35801×35786公里,倾角1.4°

使用中

12

北斗-M3

2012年04月30日

西昌

长征三号乙

中地球轨道,高度21607×21463公里,倾角55.3°

使用中

13

北斗-M4

2012年04月30日

西昌

长征三号乙

中地球轨道,高度21617×21453公里,倾角55.2°

使用中

14

北斗-M5

2012年09月19日

西昌

长征三号乙

中地球轨道,高度21597×21473公里,倾角55.0°

使用中

15

北斗-M6

2012年09月19日

西昌

长征三号乙

中地球轨道,高度21576×21494公里,倾角55.1°

使用中

16

北斗-G6

2012年10月25日

西昌

长征三号丙

地球静止轨道80.2°E,高度35803×35783公里,倾角1.7°

使用中

展开

地面段

北斗-M5卫星(2012-050A)的地系统的地面段由主控站、注入站、监测站组成。

主控站用于系统运行管理与控制等。主控站从监测站接收数据并进行处理,生成卫星导航电文和差分完好性信息,而后交由注入站执行信息的发送。

注入站用于向卫星发送信号,对卫星进行控制管理,在接受主控站的调度后,将卫星导航电文和差分完好性信息向卫星发送。

监测站用于接收卫星的信号,并发送给主控站,可实现对卫星的监测,以确定卫星轨道,并为时间同步提供观测资料。

用户段

用户段即用户的终端,即可以是专用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信号接收机,也可以是同时兼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接收机。接收机需要捕获并跟踪卫星的信号,根据数据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定位计算,最终得到用户的经纬度、高度、速度、时间等信息

制作原理

空间定位原理

在空间中若已经确定A、B、C三点的空间位置,且第四点D到上述三点的距离皆已知的情况下,即可以确定D的空间位置,原理如下:因为A点位置和AD间距离已知,可以推算出D点一定位于以A为圆心、AD为半径的圆球表面,按照此方法又可以得到以B、C为圆心的另两个圆球,即D点一定在这三个圆球的交汇点上,即三球交汇定位。北斗的试验系统和正式系统的定位都依靠此原理。

有源与无源定位

当卫星导航系统使用有源时间测距来定位时,用户终端通过导航卫星向地面控制中心发出一个申请定位的信号,之后地面控制中心发出测距信号,根据信号传输的时间得到用户与两颗卫星的距离。除了这些信息外,地面控制中心还有一个数据库,为地球表面各点至地球球心的距离,当认定用户也在此不均匀球面的表面时,三球交汇定位的条件已经全部满足,控制中心可以计算出用户的位置,并将信息发送到用户的终端。北斗的试验系统完全基于此技术,而之后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除了使用新的技术外,也保留了这项技术。

当卫星导航系统使用无源时间测距技术时,用户接收至少4颗导航卫星发出的信号,根据时间信息可获得距离信息,根据三球交汇的原理,用户终端自行可以自行计算其空间位置。此即为GPS所使用的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使用了此技术来实现全球的卫星定位。

精度

参照三球交汇定位的原理,根据3颗卫星到用户终端的距离信息,根据三维的距离公式,就依靠列出3个方程得到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即理论上使用3颗卫星就可达成无源定位,但由于卫星时钟和用户终端使用的时钟间一般会有误差,而电磁波以光速传播,微小的时间误差将会使得距离信息出现巨大失真,实际上应当认为时钟差距不是0而是一个未知数t,如此方程中就有4个未知数,即客户端的三位坐标(X,Y,Z),以及时钟差距t,故需要4颗卫星来列出4个关于距离的方程式,最后才能求得答案,即用户端所在的三维位置,根据此三维位置可以进一步换算为经纬度和海拔高度。

若空中有足够的卫星,用户终端可以接收多于4颗卫星的信息时,可以将卫星每组4颗分为多个组,列出多组方程,后通过一定的算法挑选误差最小的那组结果,能够提高精度。

电磁波以30万千米/秒的光速传播,在测量卫星距离时,若卫星钟有一纳秒(十亿分之一秒)时间误差,会产生三十厘米距离误差。尽管卫星采用的是非常精确的原子钟,也会累积较大误差,因此地面工作站会监视卫星时钟,并将结果与地面上更大规模的更精确的原子钟比较,得到误差的修正信息,最终用户通过接收机可以得到经过修正后的更精确的信息。当前有代表性的卫星用原子钟大约有数纳秒的累积误差,产生大约一米的距离误差。

为提高定位精度,还可使用差分技术。在地面上建立基准站,将其已知的精确坐标与通过导航系统给出的坐标相比较,可以得出修正数,对外发布,用户终端依靠此修正数,可以将自己的导航系统计算结果进行再次的修正,从而提高精度。例如,全球定位系统使用差分全球定位系统后,定位精度可达到5米左右。

采用技术

卫星平台

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能使用无源时间测距技术为全球提供无线电卫星导航服务(RNSS),也同时也保留了试验系统中的有源时间测距技术,即提供无线电卫星测定服务(RDSS),但仅在亚太地区实现。从卫星所起到的功能来区分,可以分成下列两类:

非静止轨道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地球轨道卫星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使用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平台并略有改进,其有效载荷都为RNSS载荷。

静止轨道卫星:这类卫星使用改进型东方红三号平台,其五颗卫星的定点位置为东经58.75°到160°之间,每颗均有3种有效载荷,即用作有源定位的RDSS载荷、用作无源定位的RNSS载荷、用于客户端间短报文服务的通信载荷。由于此类卫星仅定点在亚太地区上空,故需要用到RDSS载荷的有源定位服务以及用到通讯载荷的短报文服务只能在亚太提供。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同时使用静止轨道与非静止轨道卫星,对于亚太范围内的区域导航来说,无需借助中地球轨道卫星,只依靠北斗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即可保证服务性能。而数量庞大的中地球轨道卫星,主要服务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此外,如果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生故障,则中地球轨道卫星可以调整轨道予以接替,即作为备份星。

截至2012年发射的北斗系统的卫星设计寿命都是8年,而后续又有数量众多的中地球轨道卫星需要发射,这些卫星将采用专门的中地球轨道卫星平台,寿命将延长至12年或更多,还会往小型化发展。

卫星制造与发射

因为需要一定数量的卫星才能提供质量可靠的导航服务,从卫星的寿命方面考虑,若发射间隔过久,则后续卫星发射时,可能早期的卫星已近退役,所以北斗的卫星需要在短时间发射,中国在3年的时间内共发射了14颗北斗卫星,这是中国首次使用“一次设计,组批生产”的方式对卫星快速批量生产。到2020年时,在2010年前后发射的卫星已经退役,因此在2012到2020年的8年时间里,中国需要为准备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再生产出30多颗卫星。

中国在1981年就成功执行过“一箭多星”,不过此技术一般用于发射一颗大卫星附带几颗小卫星,将卫星送入不同的轨道。2012年使用“一箭双星”发射北斗卫星,是中国首次用一枚火箭发射两颗相同的大质量卫星,火箭将两颗卫星送入了同一个轨道面上,其即卫星的运行轨迹相同,其差别在于轨位。

时间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系统时间叫做北斗时,属于原子时,溯源到中国的协调世界时,与协调世界时的误差在100纳秒内,起算时间是协调世界时2006年1月1日0时0分0秒。

北斗试验系统的卫星原子钟是由瑞士进口,北斗二号的星载原子钟逐渐开始使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03所提供的国产原子钟。北斗的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杨慧在2012年表示,北斗已经开始全部使用国产原子钟,其性能与进口产品相当。

信号传输

2007年,在北斗-M1卫星发射后,被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使用码分多址技术,与全球定位系统和伽利略定位系统一致,而不同于格洛纳斯系统的频分多址技术。两者相比,码分多址有更高的频谱利用率,在由L波段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选择码分多址是更妥当的方式。此外,码分多址的抗干扰性能,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兼容性能更佳。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官方宣布,在L波段和S波段发送导航信号,在L波段的B1、B2、B3频点上发送服务信号,包括开放的信号和需要授权的信号。

B1频点:1559.052MHz-1591.788MHz

B2频点:1166.220MHz-1217.370MHz

B3频点:1250.618MHz-1286.423MHz

国际电信联盟分配了E1(1590MHz)、E2(1561MHz)、E6(1269MHz)和E5B(1207MHz)四个波段给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这与伽利略定位系统使用或计划使用的波段存在重合。然而,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频段先占先得政策,若北斗系统先行使用,即拥有使用相应频段的优先权。2007年,中国发射了北斗-M1,之后在相应波段上被检测到信号:1561.098MHz±2.046MHz,1589.742MHz,1207.14MHz±12MHz,1268.52MHz±12MHz,以上波段与伽利略定位系统计划使用的波段重合,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L波段也有小部分重合。

北斗-M1是一个实验性的卫星,用于发射信号的测试和验证,并能以先占的原则确定对相应频率的使用权。北斗-M1卫星在E2、E5B、E6频段进行信号传输,传输的信号分成2类,分别被称作“I”和“Q”。“I”的信号具有较短的编码,可能会被用来作开放服务(民用),而“Q”部分的编码更长,且有更强的抗干扰性,可能会被用作需要授权的服务(军用)。

在北斗-M1发射后,法国、美国等工程师即展开了对信号的研究,研究者包括在中国引起热议的高杏欣,她和团队分析出了北斗-M1卫星的民用码信道编码方式并予以公开,但其研究内容与军用码的安全问题无关,事实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伽利略定位系统的民用码也早已被破解。

应用领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分为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两种方式。

开放服务

任何拥有终端设备的用户可免费获得此服务,其精度为:

定位精度平面10米、高程10米

测速精度0.2米/秒

授时精度单向50纳秒,开放服务不提供双向高精度授时

授权服务

除了面向全球的免费开放服务外,还有需要获得授权方可使用的服务,授权又分成不同等级,区分军用和民用:

高精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供比开放服务更佳的精确度,需要获得授权,其具体性能指标未知。

广域差分:在亚太地区借助与类似于广域增强系统的广域差分技术(广域增强),根据授权用户的不同等级,提供更高的定位精度,最高为1米。

信息收发:授权用户可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还为提供信息的收发,即短报文服务,这项服务仅限于亚太地区。军用版容量为120个汉字,民用版49个汉字。

应用状况

截至2012年底,中国有约4万艘渔船安装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终端,终端向手机发送短信为3角人民币,高峰时每月发送70万条。同时,中国有10万辆车已安装北斗的导航设备。

制约北斗导航民用的最大瓶颈是芯片价格,相对于GPS系统,北斗终端设备的芯片成本较高,若能够广泛生产和使用则可降低价格。[1]

标准制定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工作示意图北斗接收机国际通用数据标准的制修订是北斗全球应用和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与卫星导航接收机密切相关的RTCM差分系列标准、RINEX接收机交换数据格式、NMEA接收机导航定位数据接口等通用数据标准几乎是世界上所有卫星导航接收机都必须遵守的通用标准。然而,全球有多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接收设备技术标准制定组织,参与其中的中国企业和机构却寥寥无几。例如,成立于1947年的国际海事无线电技术委员会(RTCM)目前有130多个成员,却只有2家中国企业成员。成立于1957年的美国国家海洋电子协会(NMEA),535个成员中只有1家中国企业成员。对于正式提供服务近两年的北斗系统而言,参与国际标准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全国北斗卫星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14年成立,15项北斗应用基础标准正在制定中,部分关键标准计划在今年底对外发布。届时,北斗系统将完成北斗产业链中标准规范关键环节的布局,北斗应用也将进入标准化、规范化以及通用化的快车道。

在国际方面,在中国民航局、交通部海事局、工信部科技司等部门指导下,依托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武汉导航与位置服务工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先后启动了北斗系统进入国际民航、海事、移动通信、接收机通用数据标准等国际标准工作。经过各方协作和配合,北斗国际标准工作捷报频传。国际民航组织(ICAO)同意北斗系统逐步进入ICAO标准框架;
国际海事组织(IMO)批准发布了《船载北斗接收机设备性能标准》,实现了北斗国际标准的‘零’突破,完成了北斗系统作为全球无线电导航系统(WWRNS)重要组成部分的技术认可工作,有望在今年底成为第三个被IMO认可的WWRNS;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化伙伴项目(3GPP)支持北斗定位业务的技术标准已获得通过。北斗已经开启了走向国际民航、国际海事、国际移动通信等高端应用领域的破冰之旅。

2014年9月8日至9日,国际海事无线电技术委员会第104专业委员会(RTCMSC-104)全体会议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市会议中心召开,来自Trimble、Novatel、Geo++、USCG(美国海岸警卫队)等全球20多个GNSS高精度知名企业(机构)和重要用户单位的30多位专家代表与会。武汉导航与位置服务工业技术研究院和上海司南卫星导航技术有限公司组团参加,圆满完成各项既定任务。

RTCMSC-104主要负责差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DGNSS)系列推荐标准的制修订,以及参与接收机自主交换格式(RINEX)、接收机导航定位数据输出接口协议(NMEA-0183)等国际通用数据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该委员会由全球从事卫星导航设备生产、技术研发、系统服务的知名企业机构成员组成,下设GLONASS、Galileo、RINEX、NMEA、BDS等工作组。武汉导航院为BDS工作组主席单位,北斗专项应用推广与产业化专家组专家韩绍伟博士任BDS工作组主席。

会上,武汉导航院韩绍伟博士代表BDS工作组,向委员会全体会议汇报了对BDSNH码的处理方法,澄清了对NH码实现过程中因符号规则理解差异造成的差分解算失效、接收机无法兼容等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并获得委员会一致通过。该问题的解决打消了国际社会对BDS高精度可靠应用的疑虑,对促进北斗高精度全球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另外,韩绍伟博士代表BDS工作组就BDS导航电文数据组识别符的研究进展向委员会全体会议进行了汇报,对其组成、产生、判别方法等进行了探讨,该识别符是BDS实现可靠实时差分应用的重要因素,也是北斗进入RTCM差分标准的关键参数。BDS工作组将就该问题继续与有关各方深入合作,寻求最终解决方案。

最后,BDS工作组提议2015年5月11-12日在中国西安召开RTCMSC104全体会议,并邀请专家参加2015年5月13-15日在中国西安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CSNC2015),该提议获得委员会成员的通过。这是中国首次获得RTCMSC104全体会议主办权,标志着以中国企业为主体推动北斗加入RTCM、RINEX、NMEA等国际通用数据标准工作得到国际认可,显示了国际社会对北斗高精度全球应用的期待和信心,必将有助于加速北斗进入系列国际通用数据标准工作。

国际认可

中国北斗卫星已获联合国正式认可可媲美GPS[6]

在2014年11月17日至21日的会议上,联合国负责制定国际海运标准的国际海事组织海上安全委员会,正式将中国的北斗系统纳入全球无线电导航系统。这意味着继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后,中国的导航系统已成为第三个被联合国认可的海上卫星导航系统。专门研究中国太空项目和信息战争的加州大学专家凯文·波尔彼得表示,北斗系统能在其覆盖范围内提供足够精确的定位信息。[7]

学术年会

第六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2015年5月13日在西安召开,主题是“开放、连通、共赢”。国内外卫星导航系统主管部门官员、卫星导航领域专家学者、卫星导航应用企业代表等2000余人参加会议。本届年会主要安排了高端论坛、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展览展示等四大板块及相关活动,将充分交流全球卫星导航领域最新技术成果,深入探讨卫星导航应用模式和产业发展,集智共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大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言人、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在年会上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持续稳定推进,今年还将发射3至4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8]。北斗导航定位卫星

参考资料:

1.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常见问题解答.[2014-6-12]

2.中关村北斗卫星导航相关标准知识产权评议.合享新创.[2014-7-10]

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介.[2015-4-10]

4.北斗导航:中国“天眼”瞰世界.[2015-4-10]

5.北斗导航系统将使用氢原子钟提升定位授时准确性.[2015-4-10]

6.我国北斗卫星已获联合国正式认可可媲美GPS.[2015-4-10]

7.新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出国导航有望用“国货”.[2015-4-10]

8.中国今年还将发射3至4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2015-5-14]

9.北斗导航系统卫星总数达19枚将试验全球组网.[2015-7-27]

10.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全部使用国产CPU芯片.[2015-8-1]

词条标签:北斗导航科技卫星航空航天

第3篇: 北斗导航的感想

  11月14日,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规划模型亮相第九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引起业内人士极大关注。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我国自主研制,计划由30颗卫星组成,目前已成功发射16颗。该系统具有星间链路和自主导航功能,预计于2020年完成全球系统组建任务。

  据东方网报道,以往中国对“北斗”系统仅仅称为“纯粹民用设备”,但是本次航展中国正式解密了整套完整的北斗防御指挥通信控制系统。这一次解密令人感到北斗能力的真实存在。如果按照整体结构它基本上完成了第一阶段的部署。

  北斗系统从目前规划展示的情况来看,可以分为几个发展阶段,它总既有大约24-30颗不同类型的卫星∩以最后形成一套完成的控制、通信、导航、引导等多用途卫星系统。此外北斗系统与美国的“北美防空网”(BOAC)系统有几分类似,它同样采用了“多层次,多空域”结构系统。

  北斗导航设备首次应用于通用航空的RNP运行

  据民航资源网报道,11月14日,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简称“航科院”)在珠海航展上发布了由其自主研制的航行技术新产品RNP运行综合航电设备。它是基于北斗/GPS兼容型的机载卫星导航设备,将多功能显示控制组件(MCDU)、导航显示器(ND)、主飞行显示器(PFD)高度集成,使国产通用飞机具备RNP运行能力。

  该设备由航科院的航行新技术研究所研发,能够实现飞行计划制定、实际导航性能(ANP)计算、增强型近地警告(EGPWS)和横纵向导航显示等功能,可为飞行提供精确、可靠的定位和导航服务。自主研制的机载导航数据库,符合ARINC424规范,支持全部23种编码方式,具备全国所有机场的进场、离场、进近和航路的数据编码,可按飞行计划检索、组合;
可显示飞机当前位置周围的导航台、航路点和机场信息。

  发布会现场,航行技术研究所所长何运成还展示了由航科院自主研发的RNP运行地面支持平台,该平台可为国产通用飞机的RNP运行提供导航数据库校验和RAIM可用性预测等服务。

  招商证券 (10.55,0.18,1.74%)认为,四大细分领域将受益。卫星导航产业主要包括上游高端制造业和软件业以及下游与导航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和综合数据业。其中上游高端制造业主要包括导航芯片和拈、通信芯片和拈、接收机组件、显示器件与整机集成等,软件业包括系统类软件、导航定位授时软件、地图引擎与各种嵌入式应用软件等。我们认为北斗二代系统亚太组网完成后,军用市场将最先受益,并且随着批量化生产后成本的降低,未来民用市场也将逐步打开。短期看好在军品市场份额占比较大的中国卫星(12.23,0.08,0.66%)。

  此外,相关的概念股还包括北斗星通(22.98,2.09,10.00%)、中国卫星、国腾电子(13.270,0.06,0.45%)、海格通信(28.85,0.26,0.91%)、中海达(12.760,0.09,0.71%)等。

  目前中国的北斗导航产业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据证券时报报道,海富通基金投资经理杨帆表示,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自去年12月27日正式宣布提供试运行服务以来,已转入系统建设和应用推广并举的新阶段。目前北斗二代系统已基本组建完成,预计年底前还将发射1颗卫星,到年底将正式向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免费的无源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广发基金研究员白金称,根据国家规划,中国的北斗导航产业要分3步走:第一步,即北斗一代,覆盖中国范围;第二步,即北斗二代,覆盖亚太地区;第三步,覆盖全球。目前来看,北斗导航产业处于第二阶段末期。北斗二代卫星系统建设完成之前,很多应用都处于开发、测试、试用阶段,行业应用范围主要集中于军事、专业领域、特殊行业应用,距离民用还有较长的路程。2012年底北斗二代组网完成后,我国北斗产业将进入高速成长期,行业的增速会达到50%~100%。

  卫星导航产业中的哪些细分领域?其中有哪些投资机会?

  杨帆表示,借鉴全球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轨迹,未来的应用将沿着国防、特定行业和大众三个层次展开。国防应用会率先展开,但是大众应用将来会是主战场。短期来看,面对国防应用需求的公司会率先反应。

  白金认为,北斗产业应用将经历“军方先导、行业示范、民用推广”三阶段,国防、行业、大众三个应用层面的产值规模和壁垒各不相同,产业和行业布局将决定公司发展前景。

  国防领域,进入壁垒高,且在国防信息化大趋势下,将在未来10年内持续量价齐升的态势;行业应用,主要是认证和多技术融合能力共同构成的壁垒,随着提高行业运行效率需求的提升,将使具备核心技术和多技术融合解决方案设计、实现能力的企业持续受益;大众应用领域,能够对人类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变革的LBS应用将成为主要增长点,具备内容和资源整合能力及优良商业模式的企业将脱颖而出。

  短期看好在国防、测绘、海洋等传统领域处于优势地位,在终端和系统集成环节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中期看好在国防和行业应用领域布局良好,具有解决方案能力,并在芯片、拈或地图领域具有优势竞争地位的企业;长期看好在大众应用领域具备资源整合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的企业,将在LBS和运营服务环节持续受益。

  北斗导航产业规模“十二五”末将超千亿

  科技部18日印发《导航与位置服务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末,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要形成1000亿元以上的规模,初步建立5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培育30家创新型企业。

  据中证报报道,这意味着国家对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相关扶持政策的进一步落实。18日,四维图新(11.73,0.03,0.26%)、超图软件 (10.870,-0.24,-2.16%)、国腾电子等相关股票涨幅均逾2%。

  打造千亿规模产业

  《规划》指出,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在国际上已成为继互联网、移动通信之后发展最快的新兴信息产业之一,近年来持续保持50%以上的年增长势头,具有十分巨大的市场潜力,对带动农业、现代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电子制造业、移动通信业等多个产业升级改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形成1000亿元以上的产业规模,完成一批关键技术、设备和系统,申请300项专利,为国家定位导航授时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初步建立5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培育30家创新型企业,形成10个左右的示范和试验应用。

  目前,我国导航与位置服务的核心技术尚不完备,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要重点解决技术瓶颈,主要是突破三大核心技术:泛在精确定位、全息导航地图、智能位置服务;开展三类应用示范:研制导航与位置服务应用系统,开展公众、行业及区域应用示范,为政府、企业、公众用户随时提供所需内容丰富的位置信息服务;构建一个体系框架:面向未来导航与位置服务需求,构建国家定位导航授时体系框架。

  科技部等部委将以企业为主体,加大国家科技引导投入,统筹多渠道资源,多种资助模式相结合,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强部门联合、军民结合、科技计划与北斗系统建设的协同攻关,持续推动以北斗应用为核心的导航与位置服务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

  市场空间极富想象力

  市场人士表示,作为科技含量极高、人力资本密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北斗导航卫星产业化的市场空间极富想象力。

  有券商研报指出,北斗导航卫星将最终成为与全球定位系统(GPS)相抗衡的卫星导航系统,挖掘北斗导航卫星产业的投资机会,可遵循两条投资思路:首先是相关卫星导航系统设备制造商;其次是随着产业升级改造,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卫星导航系统服务商。

  中国卫星(600118)、北斗星通(002151)属于设备制造商。未来2-3年,北斗二代将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相关设备制造商的业绩会保持稳定增长。

  四维图新(002405)、超图软件(300036)、合众思壮(17.56,1.43,8.87%)(002383)等系统服务商均在加快技术创新,推出与北斗导航卫星产业相适应的技术应用。在北斗导航技术服务逐步大众化和智能终端普及化的背景下,上述公司的服务应用快速增长值得期待。

  【概念股掘金】

  国腾电子(300101):北斗组网将推动公司业务快速发展

  国腾电子(300101)中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0亿元,同比增长30.92%;
营业利润3449万元,同比增长34.06%;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412万元,同比增长10.35%;
基本每股收益0.09元。

  加大市场开发力度,重点产品销售收入大幅提升

  湘财证券认为,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北斗二代”系列产品精耕细作,不断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开发力度,实现了业绩大幅提升。其中,卫星定位终端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39.84%,元器件增长59.94%。同时公司积极开拓北斗导航运营服务,努力打造“元器件-终端-服务”的全产业链模式,本期公司在北斗运营服务、安防监控业务上实现了业绩突破。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设计服务销售收入同比下降了28.13%,主要是受项目完工节点影响,大部分服务将在下半年确认收入所致。

  公司综合毛利率小幅提升

  本期公司的综合毛利率为55.35%,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31个百分点。其中,卫星定位终端产品毛利率同比增加14.74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本期北斗终端产品特种行业销售比重有所增加(特种行业终端销售毛利率相对较高);
元器件销售毛利率增加 20.18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公司自主创新研制的新产品毛利率较高所致;
设计服务毛利率同比则下降了10.09个百分点,是由于人工成本和研发材料成本上升所致。

  下半年北斗导航系统进入区域组网阶段,未来公司业绩将保持快速增长

  北斗二代已经发射13颗卫星,按照计划今年下半年还将分两次发射3颗(其中一次发射将为一箭双星)。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具备了区域组网的条件,有望在下半年实现组网。届时北斗导航系统可以覆盖整个中国,以及我国周边部分亚太地区,向其提供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随着北斗系统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相关的市场将迎来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公司进入北斗系统产业化得时间较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和市场份额。目前公司是兵器、船舶、航空、航天及电子科技集团等军工企业的合格供应商,是国防领域最大的北斗终端提供商,同时也是国内唯一能提供全系列北斗关键元器件的厂商。除了在国防领域外,公司还在积极的开拓北斗产品的民用市场,为公司未来的业绩增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据相关统计,2011年北斗导航产业的市场规模在87亿元左右,预计2015年将达到400亿元的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在45%左右。

  海格通信:上亿元军用电台出口超预期,海外市场有望成为新的增长极

  海格通信(002465.SZ)9月6日公布海外重大合同公告——公司同保利科技签订面向出口的1.12亿采购合同,项目分四期付款,首付款20%。

  银河证券认为,公司“国际市场抢入战略”初显成效,未来有望成为新的增长极。

  2011年度公司在保利科技实现的销售收入为3,987.16万元,占公司全部营业收入比重为3.99%。而此次上亿元面向海外军用无线电台(短波、超短波)出口,表征公司“国际市场抢入”战略初显成效。根据一般军品项目的执行周期,预计此次项目大部分可在2013年底前确认收入。

  面对当前中东、东南亚、南亚和中亚并不安定的局势,军事冲突或紧张对峙此起彼伏,长期的政治友谊使得亚非拉市场存在国内军用通信装备(出口的敏感度也较低)的广泛市场;联系此前不久国内某上市军工通信企业得到出口业务开展以来最大的一单2亿元产品出口合同公告,面向海外军用通信装备的出口市场进入比较快速的扩张阶段。军用通信装备出口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增长极。

  基于公司军工通信业务已基本完成全面布局,逐步形成“军事信息化体系解决方案”的提供能力,长期投资价值凸现,维持“推荐”的投资评级。

  中海达(300177):测绘产品、海洋业务齐发力

  公司发布三季报业绩预告,1-9月份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4299–4643万元,同比增长25%-35%,符合市场预期。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实现净利润约1485–1599万元,同比增长30%-40%,保持了第二季度以来快速发展的势头。

  光大证券(14.10,0.49,3.60%)认为,高精度GNSS产品在公司营收中占比超50%,是主要的利润贡献点。三季度以来受益于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启动,高精度GNSS产品的增长较上半年有所提速,光大证券判断在未来一段时期,这一趋势将延续。

  胡锦涛主席在参加APEC会议中重点强调了基建对稳增长的重要作用、温总理也多次提出加快推动铁路工作进度,政府高层的频频讲话再次明确了国家通过拉动基建保增长的态度。8月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由负大幅转正、发改委集中审批8000亿轨道交通项目的利好都体现出基建投资回暖的迹象。

  光大证券认为,中海达高精度测绘及GIS产品作为基建勘探、放样的工具,受基建周期影响较为明显,下半年基建的重启将拉动对此类产品的需求增长。

  近期南海问题及钓鱼岛事件等领海争端不断上演,海底勘探的战略意义凸显。中海达目前拥有自主单波束和代理多波束等海洋产品,并陆续拓展了一批优质客户。公司自主开发的多波束产品亦在积极研发中,预计2013年能陆续量产,未来随着自主产品的推出,公司海洋业务进口替代的市场空间巨大。

  测绘产品虽然是B2B的销售模式,但由于下游需求方包括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建设企业等,较为分散,且设备的专业性、应用性较强,因此渠道建设对公司而言尤为重要。公司上市以来就一直强调自有销售渠道建设,与此相对应,公司推出多品牌战略,将高精度GNSS产品由原来单一的“中海达”品牌划分为高端“海星达”、中端“中海达”和低端“华星”三个子品牌。光大证券认为,这样的品牌设臵有利于强化产品线并提高价格区分度。

  公司股价前期随创业板解禁潮的到来而出现一波恐慌性回调,基于对公司基本面持续向好的判断,光大证券维持对公司“买入”评级。

  北斗星通:传统业务稳定 北斗“芯”仍待哺育

  西南证券(8.93,0.04,0.45%)认为,北斗星通投资看点在于:

  看点一,公司产品在北斗渔业领域市占率首位,气象领域市场广阔:2011年末我国北斗服务系统入网总用户为2.3万个。环渤海的山东和辽宁有一万个目标用户,目前正处于招标阶段;东海和南海海区分别有一万多个用户。其中,公司在北斗渔业市场占有近80%的份额,在整个国内海洋渔业经济终端市场亦居于首位。在销售方面,行业内多采用“终端+服务费”的模式,通常为1-2年为一个合同期。

  在气象领域方面,每年气象高空探测消耗20万片导航探测芯片,每部售价在2000元左右,市场规模约2-4亿元/年,市场空间广阔,公司参股的华云通达着力进军此领域,有望未来对公司营业收入做出贡献。

  看点二,惯性导航、光电导航、汽车电子业务稳定:公司惯性导航和光电导航产品主要用于军品领域,2012年需求平稳,业绩稳定。

  公司惯性导航产品主要由星箭长空负责生产,每年预计收入2000-3000万元。汽车电子产品,主要分为前装市场和后装市场,前装产品主要同汽车厂商配套使用,单价2000-3000元,后装产品主要通过招商合作开展销售,单价超过2000元。随着国家车联网的逐步推行,公司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着力拓展车联网产业链的终端产品市场,提升产品附加值。公司汽车电子产品主要由深圳徐港电子负责生产,新建成的江苏宿迁汽车电子产业园目前已完成1期工程,包括前装和后装产品。鉴于大型汽车生产厂商压货周期较长等原因,公司目前汽车电子的合作方多为中小型厂商,这有利于公司现金流的周转。

  看点三,北斗 “芯”仍待哺育,卫星导航业务后期将发力:公司卫星导航芯片及拈产品主要由和芯星通负责生产,新募投的中关村(5.59,0.02,0.36%)永丰北斗导航基地,正有条不紊的建设,目前已进入装修建设阶段。由于子公司和芯星通前期研发投入较高,北斗星通有对其进行管理层调整的计划,并已实施了股权激励方案,以期提高和芯星通运营效率。我国北斗导航产业链正处于初期建设阶段,目前已投资建设2-3 年,未来仍需2-3 的建设期。鉴于北斗导航发展的大背景和公司自身发展等诸多因素,和芯星通预计两年后即2014 年止亏,并由此进入公司业绩的快速增长期。

  中国卫星(600118):公司业绩稳定 未来市场前景可期

  公司发布2012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76亿元,同比增长19.34%;
营业利润1.43亿元,同比增长11.22%;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14元,同比增长15.20%。

  各项业务稳中有进,积极布局海外市场

  湘财证券认为,在卫星制造业务上,报告期内公司成功发射 1颗小卫星、完成1颗微小卫星的在轨交付任务,同时按计划在逐步推进多个在研型号的实验、总装和测试等工作。在卫星应用业务上,公司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VAST产品——Anovo卫星通信系统产品圆满完成政府专项项目的演示验证工作,并与多个合作者形成合作意向;
在针对“北斗导航系统”特定用户的集中采购招标项目上,积极推进多款北斗二代地面终端产品的研发工作。在立足国内业务的基础上,公司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探索并实践“以卫星出口带动相关设备服务出口”的业务模式。

  北斗导航系统加快建设步伐,公司卫星应用市场前景可期

  公司是国内目前唯一的卫星制造上市公司,是专业从事小卫星及微小卫星研制、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及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服务的航天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将长期受益于国家的相关鼓励政策和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

  2012年5月,国务院讨论并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在发展目标中提出,“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同月,工信部正式印发《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列为“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重点。

  卫星及应用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未来市场前景广阔。2011年,全球卫星及应用产业销售收入为 177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3万亿元。据相关机构调查,国内2011年的市场规模在1250亿元左右。且随着北斗系统的推进,卫星产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25%。分析师预计2015年国内卫星产业市场规纳达到3000亿元。截止到目前,已经发射13颗北斗二代卫星,按照计划下半年将再发射3 颗。年内北斗系统将具备区域组网的条件,届时北斗系统将覆盖整个中国和部分亚太地区,北斗产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期。

  拟参投京北斗导航项目 合众思壮放量涨停

  合众思壮(002383)日前公告,公司近期拟作为中关村空间信息技术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主要承担投资、建设北京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公共平台项目的工作。目前该项目预计总投资约为3亿元人民币,包括公司在内共计六家合作单位拟出资2.1亿元,北京市政府将配套部分资金。其中公司拟出资1.84亿元,约占合资公司出资总额的61%。

  11月5日该股放量涨停,这也是迄今为止2012年里惟一的一个涨停。究其涨停原因,主要是受益于行业政策的利好,以及整个卫星导航板块的争气。

  据北京商报报道,市场有消息称,科技部日前组织编制了《导航与位置服务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大力发展以自主卫星导航系统为基础的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与此同时,昨日凌晨3点10分,我国第14颗和第1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转移轨道。这均对卫星导航概念股构成提振。

  因有“篮球小巨人”姚明的参股,合众思壮自2010年4月2日上市以来,常常受到市场关注。不过,遗憾的是,两年半的时间,该股业绩一直在走下坡路,到今年一季度,已报出亏损。半年报显示,公司当期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亏损2239万元,并预计三季报进一步亏损2900万-3400万元。

  业绩大幅变脸自然对股价构成打击,作为第七大股东的姚明也受到拖累,资产严重缩水。资料显示,截至6月30日,姚明持有105.3万股合众思壮,以昨日收盘价计算,持股市值为1803.71万元。虽然与初始投入相比,这部分资产已是获利颇丰,但若与上市首日收盘时相比,那就只有大呼可惜了。合众思壮上市首日收盘价为91.5元/股,姚明当时持有67.5万股,合计市值为6176.25万元。那么,昨日涨停之后,姚明在合众思壮上的账面财富已经减少了4372.54万元,缩水幅度达七成。信息显示,明年4月2日,姚明持有的股份便可以解禁流通。

第4篇: 北斗导航的感想

北斗导航,被逼自强
2003年,中国与欧洲签订协议,参加欧洲的伽利略开发项目,并承诺投资2.7亿美元。当时,欧洲拉中国参与该计划,被视为欧洲人的一种反美姿态。
但是,欧美时刻不忘对中国高端科学技术的禁锢,到2007年,中国一直被排除于伽利略项目的重大决策之外,理由是安全等问题。
这是一段非常令人不愉快的历史。中国人感到被严重利用,甚至是羞辱了。于是,中国人决定自己开发北斗系统,被逼无赖,自强不息。
2012年7月,在布鲁塞尔,欧盟委员会、欧洲航天局及中国航天代表,举行“伽利略项目”评估会议。大家不愿提及这段令人不快的历史,没人想触碰。会议主题改为“欧中空间合作的起伏”。
实际上,伽利略项目远远落后于原先计划,中国的北斗系统则不断前进、进展迅速。比利时航天主席米歇尔·福布说,“中国人确定主次,做出决策。没有争论,没有谈判。这与欧洲不同,欧盟做什么事之前,必须统一27种不同意见。”
如今,美国的全球导航GPS系统、俄罗斯的格罗纳斯系统,之后第三个,能充分运行的导航系统,应该就是北斗导航系统,而非伽利略。
美国空军军官布赖恩·威登说:“中国不会轻易忘记所受的冷落,往往会以精明的方式做出反应。”中国没从伽利略项目获得预期价值,为此记恨,并作出周密考虑、针锋相对的反应,北斗与伽利略的频率重合,就是例证。
欧盟委员会空间处负责人哈特威哥·比斯切夫说,欧中经过那段不太成功的合作后,双方关系全面下滑。国际武器贸易条例(ITAR),实质上,是将中国完全排除在敏感的美国技术、装备和系统交流之外。
美国空军军官布赖恩·威登说:“国际武器贸易条例(ITAR)是个失败。它对美国的相关产业没有好处,反而会令其受伤害。封锁信息、拒绝合作没令中国屈服。”
在战略行业排斥中国的做法,只会给其他全球参与者打开大门。这肯定不会损害到中国。若中国不能从欧美买到所需,它完全可以从零开始自主开发。
欧洲可能觉得,将中国排除在伽利略计划核心圈,可确保自身的战略优势,美国也认为,ITAR有助于维持自己的战略优势。但欧美不会成功。
不管别人说什么、怎么想,中国会继续全力以赴,毅然决然地克服一切阻碍,朝着清晰的目标迈进。



相关热词搜索: 北斗 感想 导航 北斗导航感想 北斗导航的感想 对北斗导航的感想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