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202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座收获和体会(范文推荐)

时间:2022-06-13 16:55:04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座收获和体会(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座收获和体会(范文推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座的收获和体会5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座的收获和体会篇1

论文题目

网络频曝官员腐败

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姓名:

学号:

专业:

网络频曝官员腐败

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不仅在传播知识、文化等方面起到了前所未有的贡献。利用网络监督政府也成当今人民参与国家反腐的一种途径。然而,频繁的爆出腐败官员,从另一个方面折射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通过网络反腐事件,引出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重点出现的问题的思考。通过自己所学和所查阅的资料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一、背景介绍

自从2008年,网络曝光“天价烟”开始,网络曝光官员腐败的现象逐渐增多,作用也在逐渐增强。2008年12月,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原局长周久耕发表“将查处低于成本价卖房的开发商”的言论,引来人肉搜索。网友发现其开会时抽天价烟。周久耕被调查,移送司法机关,因受贿罪被判11年。2009年网络曝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最牛团长夫人”于富琴,公车私用旅游,手摸千年壁画,只因19岁讲解员出言制止,便连扇讲解员两个耳光被网络曝光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二师221团党委常委、副团长陈伟及其妻221团医院党支部书记于富琴均遭免职。以及2010年性爱日记;
2011年微博开房。2012年,曾轰动网络一时的“表哥”杨达才存款涉及20多家银行。在这事件未平息之时,又一位“人民公仆”雷政富网友赐名未“雷公”的不雅视频曝光后,又掀起了新一轮的网络反腐行动。

据截至12月10日的公开报道,新华新闻报整理了5年来的39个网络反腐典型案例。其中,2008年2例,2009年3例,2010年7例,2011年8例,2012年19例。数据显示,利用网络手段反映官员腐败的现象逐年递增。而39个案例中,除1起涉及中国红十字会(即郭美美事件),其他涉及1名副部级官员,12名厅局级官员,19名处级官员,13名科级及以下干部。

中国贪官为啥里屡禁不止?中国的贪官隐藏在角角落落里到底还有多少?老百姓说:中国贪官就像水中的葫芦按下一个起来一个,这句话的寓意说明了什么?双轨落马的腐败官员已成蜂拥而起之势,是什么力量在纵容他们无视国法?

二、本质原因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3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领导和组织下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我国经济和综合国力都取得了举世属目的伟大成就。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似乎部分官员经受不住金钱美色带来的诱惑,思想逐渐被腐朽的东西腐蚀。而越禁越多的腐败现象,从另一方面折射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未能有效的实施。

作为一名研究生,特别是一名研究生党员,关心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生活,是我辈应有的责任。我们虽未走出校园,但我们可以通过报刊,文献,网络等途径了解国家大事。所以就本人在考研期间所学有限的政治知识以及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的情况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出现的问题以及一些思考。

三、问题思考和建议

1、目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重点要解决哪些问题?

1)、满足民权的需要,解决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

民权的需要既包括民生权的需要又包括民主权的需要。所谓民生权,就是保障老百姓民生所需的一般性的公共需求的权利。这些权利大致包括:住房权、上学权、治病权、最低生活保障权、就业和收入保障权、财产保障权、贫困救济权、养老权、环保权、治安权等。有了这些权利的保障,老百姓的生存就有了基本的依托。所谓民主权,就是人民群众实现当家作主的一般性权利。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政治体制的根本性质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总目标。人民当家作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最根本的体现就是切切实实地落实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各项民生权和民主权。其中民生权的保障尤为基础。实现和保障群众的民生权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满足了群众这些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和平衡社会资源因市场机制导致的分配不公的问题,人民群众就会拥护党和政府。

2、实现有效执政,满足可持续发展和民权需要的问题

是党政分开还是党政合一,是分权还是集权,这些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国家政体的阶级性质,但可以决定国家权力配置的效率。从发展中国家的一般经验证明,无论实行什么类型的执政制度,无论是分权还是集权,实现政府的有效性对于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影响极大。一个有效政府能够做到为社会建立基本的法制基础,保持非扭曲的政策环境和宏观经济稳定,投资于基本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保护承受力差的弱势阶层和生态环境,最为根本的就是为社会提供必要的制度供给和公共服务供给,实现有效的社会管理。因此,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民权需要的满足,是党能否实现有效执政的最根本体现。这也就是党中央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科学发展的核心要义。经济发展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和更有尊严的生活。

3、坚决依法治官,遏制并解决腐败的蔓延和社会化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总工程师邓小平曾说过:中国要乱也是乱在党内。因此要实现有效执政必须搞好党的执政建设。它包含两大政治关系: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和党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党的执政建设不仅要把国家政权组织的功能行为纳入执政党建设的视野,而且要把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以及社会自治等社会组织的功能行为纳入执政党建设的视野,从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发展的一般经验来看,实现党的有效执政关键要解决好“依法治官”的问题。经验证明,同样在一种制度和政策框架下,为什么有的地方发展卓越,有的地方变化不大,甚至发生倒退,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的领导者或执政者的素质和做官品格以及那些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的领导者,那些想方设法为老百姓谋福利的领导者,那些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以民主和法治实现执政方式转型的领导者,其领导的那个地方的现代化事业一定蒸蒸日上。反之,那个地方党的事业和老百姓就会遭殃。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治党,依法治党首先要依法治官,依法治官必须借助民主法治,以民主监督制度和科学监管制度解决治官的问题。

2、鉴于这些问题以我有限的知识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做如下建议

1)政治体制改革只有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意志,才能真正提上议事日程。政治体制改革首先应是党和国家领导决策层来决定并推动的重大问题,没有党和国家领导决策层的统一意志和主动意识,改革是落实不到行动上的。特别是在涉及政治体制的深层次根本性问题上,下面是无权改、不敢改、改不动。

2)党和国家已经提出的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但其中的很多内容还比较原则化,指导改革深入推进的具体的思路、方法、步骤还不够明确。特别在地方,即使想对地方政治体制进行适当的改革也比较困难,没有具体明确的法律、政策可以依据。

3) 自上而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求稳怕乱的思想,人们对现行政治体制中的弊病和问题及其危害虽有认识,但是担心失误,怕犯错误。也有很多人对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缺乏强烈的紧迫感,对在当前形势下能否搞好改革缺乏信心和勇气。

4) 就是现行政治体制中的一些弊病和问题,客观上给那些隐藏在权力机构中的腐败分子和官僚主义者提供了利用公共权力为个人和小团体谋获私利的条件,或者说给他们提供了可资利用的体制弊端和权力弊病,这些腐败分子和官僚主义者是不想改、不愿改、不让改。

四、总结

总之,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任重道远,我们应继续坚持和完善党的十八大胡锦涛指出的:“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确立的基本思路,并结合当前实际和长远发展需要,制定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中期和远期指导纲要及推进计划,作出更加明确具体的分步走的全局部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座的收获和体会篇2

中国梦之台湾问题

摘要: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的时代产物,收复台湾、实现祖国统一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本文通过说明实现祖国统一在中国梦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分析美日对台海问题的关注点,并且结合当今实际和国际局势,提出了大陆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指出了通过武力手段达到祖国统一目的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

关键词:中国梦;
台湾问题;
一国两制;
武力手段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1]。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是“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即2021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即2049年,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是如果没有完成祖国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便不能算是实现。因此,通过和平或者武力手段实现祖国统一成为其必不可少的一环[2]。

1.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和日本

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但其产生以及演变过程中充斥着各种国际势力的影响,其中尤以美国,日本最为显著。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为了维护其霸主地位,不断利用台湾问题推行其冷战思维和全球霸权主义思维。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和苏联两个霸权主义者基于两极格局需要,挑起了朝鲜战争。中国出于社会主义阵营的立场以及自身东北防务需要,于1950年10月19日将东北边防军即中国人民志愿军派驻朝鲜,以支持社会主义阵营的北朝鲜。已经决定“弃国弃台”的美国政府为了牵制人民志愿军赴朝支援作战,派出第七舰队进赴台湾海峡,开始光然插手中国内政[3]。之后,在19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基于国际局势的变化以及冷战思维需求,中美开始寻求建交。此时,台湾问题成为不可避免的话题。经过多次复杂谈判,美中终于在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在随后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即“ 上海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并确认了从台湾地区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4]。但随后,美方基于冷战思维,迅速翻脸,颁布了《对台关系法》[5],从法律意义上为台湾提供防务安全。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开始结束。美方逐渐放松了对台湾问题的关注,并减少了投入,转而通过军售的形式从中获取直接利益。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开始推行全球策略。此后,美国通过数场战争不断的建立和巩固其全球霸权地位,此时,美方放松了对台湾问题的介入。进入21世纪,中国的崛起,使美国感受到了挑战,之后美国抛出亚太再平衡战略[6],不断地将其全球的工作重心从欧洲转移到亚洲,台湾成为遏制中国的一颗重要的棋子。美方一方面通过口头的承诺来从中国换取各种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又不断加强对台军售,以巩固台湾不统不武的局面。再这样的局面下,通过扮演两面人的方式从各方获取利益。可以说,美国制造了台湾问题并长期利用此进行各种战略敲诈。

在台湾问题中,除了美方十分关注外,日本也十分关注台湾问题的发展。并且日本一直以来都积极参与到台湾问题中。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但日本并不甘心,其染指台湾的野心亦没有停止过,战后初期,日本在对华关系、台湾问题上紧紧跟随美国,大谈“台湾归属未定论",谋划“两个中国”[7],干涉中国内政。在经济上,从20世纪50年代起,打出“重返台湾"的旗号,加紧对台湾的经济渗透。可以说,日本一直是台湾问题的一个制造者,特别是1988年蒋经国去世,李登辉出任“总统”后,更是日本开始继续奴役台湾。台湾通过培植李登辉这样的台独分子,来继续推行其奴役政策,为其“大东亚共荣”政策服务。

2.台独份子对台湾问题的影响及现状

台湾问题,由于国际势力的干预,使其变得十分的复杂,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到李登辉这样的台独分子在台湾问题中产生的不可替代的影响。李登辉在其上任后,将台湾完全出卖给日本,其行为是可耻的。其后,台独分子陈水扁披着民主的外衣当选为地区领导人,继续用台独的思维去巩固其统治政权。从2000年5月其执政至2008年下台,以“一边一国”为基本前提,全面推进“台独"蓝图的实现,确定了一旦时机成熟,就全面从法理上、实践上推进“台独"的策略。并且通过“公投”“制宪”将台独进行到底[8]。之后马英九于2008年当选后,虽然不断缓和同大陆的紧张局势,但其依旧没有改变台湾与大陆长期分治的局面。2016年蔡英文当选后,拒不承认两岸共识“九二宣言”,一方面不惜牺牲岛内利益在台湾及国际上不断推进其台独思想,另一方面通过“不良党产案”来彻底击败国民党,实现其一家独大的目标,进而更加深入的推行其台独思想。可以说,目前,台湾问题达到了又一个历史新高,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

3.台湾问题解决策略的思考

台湾问题原本属于国共内战遗留问题,该问题本应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共内战基本结束时解决,但由于国际时局的动荡,外部势力的不断干预,以及台独份子从中作梗,导致此问题一拖再拖,一直延续到今天。如今,以习近平为主的党中央新一代领导人历史性的提出了伟大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再一次被提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收复台湾成为必须思考并尽快下定决心的一件事。建国初期,党中央领导人主张武力解放台湾,实现国家统一,之后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及执政需要,逐渐发展并选择和平统一台湾但不放弃武力的政策。进入21世纪,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否继续坚持这样的政策,使台湾长期处于分裂的局面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思论。

和平统一台湾在目前的台海局势中是否还有可能?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在中英香港回归问题及中葡澳门回归问题的讨论中确实发挥了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但一国两制政策是否适用于台湾问题,需要打一个问号。台湾问题虽然同香港,澳门也是祖国统一的问题,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台湾问题与其的不同点。香港和澳门问题是由于腐败的清政府与英国政府和葡萄牙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但需要注意到它是一个有期限的租赁条约,并且这是一个外交问题,解决是需要通过外交手段的;
同时需要注意到,香港和澳门是在1997年和1999年合约期满之后才回到大陆的怀抱中。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回归中以及香港澳门后来的繁荣发展中确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其在香港澳门回归这一事实中起到的作用其实是微乎其微的。它只是催化了回归这一事情,但对于回归这一事情并未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反观台湾问题,首先,台湾问题是一个内政问题,它无法通过也不应该通过外交手段的施压来解决;
其次,台湾问题没有一个期限性,虽然大陆对台划出过许多底线,但至今对于台湾问题没有一个具体的期限,换言之,台湾问题有可能长期拖着,最后不了了之。另外,一国两制能否成功用于解决台湾问题,这更需要打一个巨大的问号。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问题,大陆对台湾是释放出了足够大的善意。1963年大陆甚至于提出了“一纲四目”的政策,即“一纲: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1、除外交统一于中央外,其他台湾人事安排、军政大权,由蒋介石管理;
2、如果台湾经济建设资金不足,中央政府可以拨款予以补助;
3、台湾社会改革从缓,待条件成熟,亦尊重蒋介石意见和台湾各界人民代表进行协商;
4、国共双方要保证不破坏对方之事,以利两党重新合作。”军政大权归台湾[9],这种使大陆完全陷入被动,甚至屈尊求和的这种表面上的统一竟然都没能打动台湾,促成台海和平统一大局,可以想象,一国两制更不可能促成两岸统一了。现阶段继续固守这样的政策并不能解决台海问题,反而可能使台海问题久拖不决,“分而治之”、造成长期分裂的局面。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鉴古通今,祖国的繁荣和发展于国家统一息息相关,中华民族要走向全面复兴,实现伟大中国复兴的中国梦,统一是必由之路,一个强大的现代化的中国必须是一个统一的中国[10],中国人民决不允许台湾问题无限期拖延来阻断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在这样的局势下,通过武力手段,解放台湾,实现台海两岸国家统一成为必不可少的或许也是唯一的手段。

不可否认,和平统一比武力收复更加有利于国家的和平和发展,一旦中国采用武力的手段解决台湾问题,势必会对大陆的经济以及在国际地位上带来不利的影响,容易引发经济的衰落和国际社会的不信任。但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到,由于台海问题的迟迟不决,国际社会不断的利用台湾对中国进行经济欺诈,同样严重的损害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同时使用武力收复台湾,像国际发出自己的声音,反而更加利于国家象形的建立,为世界树立一个负责任的的大国,强国的形象,从而使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

那么采取武力手段在目前是否具有可行性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军事力量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中国目前的军事实力完全有能力在反介入的同时在短期内武力收复台湾。其次,台海战争爆发后美国真的会介入吗?这一点是否定的。随着美国国力的衰退,美国插手国际事务的能力受到极大的束缚,虽然奥巴马政府提出了重返亚太以及亚太再平衡战略,但由于经济危机的发展,其政策并未得到完整的落实,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到目前反对战略扩张,试图进行战略收缩的美国人越来越多,这一点从美国新一届总统候选人特朗普的言行中可见一二。我们需要注意到,美国是一个务实的国家,以自身利益为行事原则,19世纪50年代的金门炮轰事件中,面对国力衰落的中国,尚不会为了台湾与大陆为敌,甚至在炮轰中放弃台舰,自行退避[11]。现在面对一个强大的中国,更不可能进行任何实质的阻挠,最多在国际社会上对中国发出一些不痛不痒的无关紧要的谴责。对中国的发展并不会产生实质影响。最后,蔡英文这一台独分子上台后,放弃了两岸交流的基本共识“九二共识”,同时不断强化台独意识,甚至通过不良党产案迫害国民党,实现其一党独治的局面,从而壮大台独势力,企图实现一中一台政策。这给大陆方面动武提供了绝佳的时机。

4.结束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即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百年的发展战略并且达到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兴盛状况。其前提必然是要实现国家统一,唯有在一个统一的祖国这一前提下,中国梦的实现才能提到日程。我们希望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为实现中华儿女伟大复兴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台湾一日不归,吾辈一日不宁,这应该是怀揣中国梦的每个国人共同的心声。

参考文献:

[1] 汪玉奇. 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梦[J]. 农业考古, 2013(1):1-4.

[2]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11.30.

[3] 乔兆红. 朝鲜战争与中国的台湾问题[J].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5, 12(5):94-102.

[4] United States. Zhong mei lian he gong bao (中美联合公报).[M]. Editions en Langues Etrangeres, 1972.

[5] 徐红艳. 美国国会与《与台湾关系法》的出台[J].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4, 11(5):110-116.

[6] 张仕荣.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及对中美关系的影响[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2(4):29-33.

[7] 武寅. 日本对外战略与台湾问题[J]. 世界历史, 2000(2):2-11.

[8] 李仁质. “台独”发展述评[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3(6):41-44.

[9] 陈立旭. “一纲四目”与“一国两制”[J]. 毛泽东思想论坛, 1994(3).

[10] 闫安. 中国和平崛起与台湾问题的关系[J].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3(2):11-14.

[11] 林冈. 美国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取向[J]. 美国研究, 2008, 22(3):66-7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座的收获和体会篇3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

1.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十四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20多年的实践,党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了新的科学定位,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

A. 辅助性作用B. 决定性作用C. 基础性作用D. 补充性作用

D.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实现必然要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保证

2.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原因是( )

A. 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分显示其优越性

B. 我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C.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各国都在抢抓机遇促进自身发展

D. 与资本主义的本质相区别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 )

A.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C.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

D.目标与途径的统一

4.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原因在于发展生产力是( )

A.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D.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5、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大力发展生产力 

C.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6、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 )

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7.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 )

A.本质B.特征C.原则D.目标

8.一种制度是否优越,从根本上说看( )

A.能否实现社会公平

B.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能否处理好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D.是否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9.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A.改革B.发展C.稳定D.祖国统一

10.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主要是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 )

A、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B、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C、科研与教育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D、提高劳动者和管理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11.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 )

A.革命 B.阶级斗争 C.改革 D.政治运动

1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D.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 )

A.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C.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D.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4.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是( )

A.人才 B.教育 C.技术革命 D.发展

15.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左”和“右”的矛盾

16.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 )

A.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 C.消除两极分化 D.达到共同富裕

17.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认识问题,突出的是 ( )

A.发展速度与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 B.依法治国与加强党的领导的问题

C.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D.姓“资”姓“社”问题

18.“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这种不清醒的突出表现是( )

A.不重视发展生产力 B.不重视改革开放

C.忽视了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D.忽视了中国的国情

19.新时期的解放思想,关键就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思想解放,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

A.什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怎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之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最根本的原因是( )

A.邓小平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B.邓小平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C.邓小平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D.邓小平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1.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这段话强调的是( )

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

C.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22.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条件是( )

A. 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B. 提高劳动者素质

C. 大力发展生产力 D. 坚持改革开放

23.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强调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其目的是( )

A.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

B.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C.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经济和文化,巩固社会主义新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

D.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将是科技力量的竞争,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 )

A.人才的竞争 B.经济实力的竞争

C.军事实力的竞争 D.科技实力的竞争

25.“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核心的是( )

A.生产力标准 B.综合国力标准

C.人民生活水平标准 D.国民生产总值标准

26.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本途径是( )

A.教育与经济发展 B.教育与科技创新

C.教育与人才培养 D.教育与文化交流

27.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 )

A.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B.把科技、教育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

C.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D.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28.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 )

A.靠改革开放 B.靠自己的发展

C.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靠反对霸权主义

29.“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第三步是( )

A.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200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C.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D.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30.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2020年力争比2000年( )

A.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 B.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C.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 D.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31.中共十七大对到2020年GDP翻两番的目标有重要修改:将经济总量改为人均标准,即2020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原定的3000美元提高到( )

A.800美元 B.3000美元 C.4000美元 D.5000美元

3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 )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C.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 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33. 邓小平从历史活动主体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最终目的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和结果是( )

A.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 实现按需分配

C. 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D. 共同富裕

34.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 )做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

A. 社会主义的本质 B. 社会主义的性质

C.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D.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

35.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性认识是( )

A. 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 B. 强调共同富裕

C. 强调消除两极分化 D. 强调消灭剥削

36.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资本主义则允许剥削存在

B. 社会主义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资本主义则不能

C. 社会主义有先进的生产方式,而资本主义则没有

D.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完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资本主义则不是

37.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 )

A. 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B. 消除两极分化

C. 消灭资产阶级 D. 发展生产力

38.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 )

A. 凝聚中国力量 B. 团结各族同胞

C. 传承中华文明 D. 坚持创新

39.实现中国梦,坚持走中国道路就是走( )

A. 走社会主义道路 B. 现代化的道路

C. 中国特色的道路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0.弘扬中国精神,就是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

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A. 科学发展 B.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C. 改革创新 D. 艰苦奋斗

二、多项选择题

1.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出的理论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A. 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 突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

C. 突出了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D. 突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可以( )

A. 增强公民对社会的认同感

B. 降低政府治理成本

C. 扩大政府管理权限

D.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3.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以( )

A. 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深层次矛盾问题

B. 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

C. 以全面从严治党确保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D. 共同绘就全面小康的宏图

4. 社会主义本质的整体论述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的统一,表现在( )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方面的规定性;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生产关系方面的属性

B.“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C.“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以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实现为基础和前提

D.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实现必然要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保证

5.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 )

A. 以人为本

B. 全面协调可持续

C. 统筹兼顾

D.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C.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

D.突出生产关系的要求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社会公有制程度越高越好 B. 在社会主义社会要坚决排斥非公有制经济

C. 解放生产力就是要破除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D. 生产关系超越或者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都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8.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原因在于发展生产力是( )

A.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D.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9.社会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看( )

A.生产力是否发展;

B.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C.生产关系是否和谐;

D.社会的就业率是否提高。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

B.“至于吸收外国资金,这是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的一个补充,不用担心它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

C.“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D.“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三、材料分析题

1.材料1 “现在的方针政策,就是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总结的结果。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

“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

“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2: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
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

—— 十六大报告

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你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理解。

2.材料1:不容回避的现状--

在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我们还面临财产差距扩大的问题

前不久,一位外国摄影师拍摄的一组照片在网上热传。照片中展示了复杂多样的北京,既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有破败低矮的城中村;既有在儿童游乐场快乐玩耍的“中产阶层小花朵”,也有跟随父母卖菜、蹬三轮的孩子……虽然这场景不止北京,也不止中国独有,但仍令观者震撼、深思--我国的贫富差距现状到底如何?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李实表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在逐步扩大。

“衡量一个国家的收入差距,国际上通用的指标是基尼系数。”李实介绍,基尼系数最大为“1”,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最小等于“0”,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但这两种情况都仅仅只会出现在理论上。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越大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我国的基尼系数是多少?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3年为0.479,2008年达到最高点0.491,这之后逐年下降,2014年的基尼系数是0.469。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是0.3左右。李实分析说:“接近0.5的基尼系数可以说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世界上超过0.5的国家只有10%左右;主要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一般都在0.24到0.36之间。”

“在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我们还面临财产差距扩大的问题,而且这一问题正变得越来越严重。”李实告诉记者,以往人们大多把贫富差距等同于收入差距,但实际上,居民在资产方面的差距也是衡量贫富差距状况的重要方面。过去10年的数据分析表明,中国的财产差距扩大速度远远要超过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个人财富积累速度非常快。在过去大约10年的时间内,人均财富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2%,特别是房产价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5%。而农村的财富积累速度年均增长率只有11%,相当于全国水平的一半。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显示,1995年我国财产的基尼系数为0.45,2002年为0.55,2012年我国家庭净财产的基尼系数达到0.73,财产不平等程度近年来呈现升高态势,明显高于收入不平等。此外,家庭层次的财产不平等有两个特征:一、有家庭成员在体制内工作的家庭财产水平明显高于在体制外工作的家庭,在体制内工作的家庭财产的增长幅度也明显高于体制外家庭。二、中等收入家庭财产增长幅度大,而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的财产增长幅度相对较小。

李实认为,未来几年,我国的收入差距可能仍会处在高位徘徊状态,既不会出现明显扩大也不会出现明显缩小的趋势,基尼系数预计将在0.45-0.50之间波动。

复杂多样的成因——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差距有一定合理性,但由于机会不平等、资源分配不均衡以及权力寻租造成的收入差距是不合理的

造成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有哪些?

李实认为,首先要正确认识贫富差距、收入差距。“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强调平均主义,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进入市场经济后,强调按劳分配,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出现收入差距是正常的,有一定合理性。”

刘元春认为,客观来看,贫富差距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政策,导致农村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向农村和中西部的投资,但在一段时期内,因发展的基点不同、条件不同,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及其居民收入差距仍会较大。“比如说同为公务员,东部省份和西部地区的最低工资、公积金缴存标准不同,福利、社保等也有差别,都会造成收入差距。”

专家们普遍认为,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部分领域改革不到位导致的机会不平等、资源分配不合理以及权力寻租等现象。 

李实分析说:“当市场体系不健全,存在流动性障碍或市场扭曲时,收入差距加大的趋势就难以避免。比如说劳动力市场不统一,户籍制度导致农民工和城镇职工在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双轨制"运行;资本、土地交易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某些领域,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有大量的市场准入限制,使权力寻租带来非法收入、灰色收入、腐败收入……都是体制因素造成的贫富差距过大。”

专家认为,政府干预过多等,容易造成资源行业和一些自然垄断行业同其他竞争行业之间产生巨大收入差距。如垄断性企业员工特别是高管收入偏高乃至畸高;再如一些人和群体依靠权力资源得到优先发展、优先致富甚至一夜暴富的机会,而被权力边缘化的群体,很难得到发展机会。

“在诚实劳动和市场环境公平的前提下,人们的收入有差距,这是合理的,社会能够接受,如对教育投资较多的人能获得更为优厚的职业待遇。但因起点、机会和过程的不公平所造成的收入差距,人们普遍难以接受。如阶层固化、流动性不够,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不平等,个人努力创富成功的机会也就不均等。比如说富二代、穷二代,这加剧了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社会财富的分享更加的不公平。”刘元春表示。

分化趋势初步遏制--

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基尼系数实现“六连降”,但“新常态”下缩小贫富差距面临更多挑战

刘元春表示,中国在过去的5年中,居民收入保持了较为快速的增长。2008年达到“峰值”后,基尼系数有所回落。这主要源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4万亿投资主要投到了基础设施建设上,带动了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的需求,这几年农民工的工资收入一直增长较快。再加上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政策、投入都向农业、农村倾斜,新农合、新农保、农村低保等基本保障制度全面建立,都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表明,2014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低于2013年的0.473,实现“六连降”。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倍差2.75,比上年缩小0.06。

李实则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也在增加。因此,尽管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但“二维效应”发生了作用,许多人一方面对富人收入增长较快不满,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收入增加感到慰藉,社会心态相对稳定。

但专家们也提出,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贫富差距的老问题、新情况相互交织,亟须更好地研究、应对。

“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强调"质量更好、结构更优"的增长,更依赖于资本、技术带来的创新驱动,这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影响较大,会进一步影响非技术、低学历、低技能人才的就业和收入。”李实认为,未来几年低端劳动力的工资收入不会像前几年那样增长较快,甚至有可能下降。如果不加快改革,统筹考量我国的就业结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政策,可以预见到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大。

刘元春表示,贫富差距近年来还有一个新情况值得重视。“以往谈贫富差距、收入差距,城乡之间的差距是核心。从2006年开始,城镇内部的贫富差距拉大,由于资本存量不公带来财富增量不公,比如说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使房产快速增值。资本赚钱越来越容易,劳动赚钱越来越困难,经济生活的变动往往给富者带来发财的机会,给贫者带来损失。”

此外,贫富差距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形成了阶层和代际转移,一些贫者正从暂时贫困走向长期贫困和跨代贫穷。如果不想办法改变这一情况,贫富差距便会趋向稳定化和制度化,成为一种很难改变的社会结构,社会阶层流动通道也将被严重堵塞。 

——2015-01-29 党报披露:中国改革以来贫富两极分化触目惊心

请结合材料,

1、谈谈应当如何理解当前社会存在的贫富收入差距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

2、结合材料和社会现实,谈谈造成当前贫富收入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

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请回答: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是什么?(5分)

(2)结合材料,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5分)

(3)结合材料,谈谈怎样理解“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问题?(5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座的收获和体会篇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社会主义: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之内涵

摘要:从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中国共产党历经曲折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共同点是都具有中国特色。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在哪些方面有“特色”。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自觉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理论;
实践;
社会主义;
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阶段从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的各种建设理念的统一;
也是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社会和谐、安定团结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1]。

一、从理论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立足于中国实际,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如下几方面特色。

(一)对科学理论的继承和对其他文化思想批判的吸收

1.理论体系的承续性和渐进性

(1)从理论渊源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表现出承续性特征

首先,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根基。其次,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理论飞跃的成果,无疑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中国科学运用的理论结晶。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有机统一体。其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在新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立足于中国实际,围绕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这一理论主题,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和系统化的结果,体现出鲜明的承续性特征。

(2)从发展历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表现出渐进性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在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中得以前进的,它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渐进性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性表征的概括。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是循序渐进和不断完善的,是一个逐渐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三大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和系统化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过程,既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飞跃,既有形式的改变,也有内容的更新。

2.理论体系的本土性和民族性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土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历史文化有机融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邓小平理论对传统文化中“藏富于民”的思想加以运用和发展而作出了“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江泽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坚持以德治国,把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统一起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传统文化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思想加以运用和发展而作出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论断。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思想,都来自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科学发展观对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加以运用和发展而得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都是既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高于上述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创造,更好地做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3.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和择优性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3]681。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1]。这实际上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特色。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方面,理论体系自身在不断接受和丰富新的内容。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将吐故纳新,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的内容具有开放性质。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在借鉴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明精华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我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结果。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基础上,又充分体现出创新的特征。

邓小平以超人的胆识和巨大的理论勇气,针对“两个凡是”的束缚,在坚持毛泽东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同时,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并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等相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比较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理论,并就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和谐世界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问题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性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现实和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从而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从实践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

(一)科学性特征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取向,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符合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特色,离开国情特色无从谈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把握时代本质、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而形成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我们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矛盾的情况下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方针。理论是为解决时代问题而产生的,理论与时代同进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

  最后,在发展步骤和发展规划方面,坚决纠正了战略目标超越历史阶段的急性病和战略措施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政治化失误,坚持战略目标的现实可能性与战略措施的可行性的统一。为了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邓小平提出了循序渐进的“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实践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

(二)全面性特征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的全面发展,一定意义上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因此,实施“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既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的、具体的标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全面性的发展特征。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布局,邓小平提出“两个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江泽民提出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而胡锦涛在上述基础上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结构。这一探索过程,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追求全面性特征的充分体现。

(三)群众性特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始终相信并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一化三改造、到后来的农村包产到户、经济特区建设等无不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充分说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走自己的路。这条道路的基本轨迹就是从照搬“苏联模式”到走出“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时又结合中国国情,在理论和实践上呈现出了明显的中国“特色”。正是这几个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真正弄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所在,才能真正高举这面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才能不断推进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座的收获和体会篇5

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朱鸿亮;唐华

作者机构: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710000;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710000

来源: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ISSN:1008-3154

年:2003

卷:000

期:002

页码:96-97

页数:2

中图分类:D033.4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十六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

摘要: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将近二十年改革开放过程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表述改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改变引人注目."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中"不断探索"这一特征慎重而恰当的表述,而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和道路已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继往开来、全面推进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最新表述无疑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历程的高屋建瓴的全新概括.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