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斯大林烟斗是什么材料10篇

时间:2022-09-09 15:20:04  阅读:

斯大林烟斗是什么材料10篇斯大林烟斗是什么材料 第五单元烟斗 一烟斗的历史和文化(一) 吸烟历史人类历史有250万年,在一个漫长的时间里,人类是不吸烟的。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斯大林烟斗是什么材料10篇,供大家参考。

斯大林烟斗是什么材料10篇

篇一:斯大林烟斗是什么材料

单元烟斗

 一 烟斗的历史和文化(一)

 吸烟历史人类历史有250万年,在一个漫长的时间里,人类是不吸烟的。

 1 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同时也发现了当地印第安人吸烟, 这是对于人类吸烟最早的直接发现。

 可见人类吸烟距今大约是500年的历史。哥伦布到达西印度群岛海滨时, 看到当地印第安人将干燥的烟叶, 卷成筒状点燃吸食, 冒出烟雾并散发出一股刺激性味道; 也看到有人将烟叶碾碎做成鼻烟、 嚼烟或类似现在的烟斗吸用。

 到1 6世纪中叶, 烟草很快传到世界其他各地。

 到1 7世纪初, 烟草已传入德国、 俄国、 土耳其、 菲律宾、 日本等地。

 在1 9世纪中期克里米亚战争时才出现卷烟。

 1 887年卷烟机在英国问世, 于是卷烟生产飞速发展。我国古代人是不吸烟的。

 烟草传入我国, 约在1 6世纪末, 明朝万历年间(1 573~1 620)

 , 最早译音叫“淡巴枯”, 大约是在明朝末年改用烟草名称。

 据史学家研究认为, 烟草是通过三条路线传入我国的, 一条是从菲律宾传到我国台湾、 福建, 再传到北方各地; 另一条是从南洋传入广东; 第三条是从日本经朝鲜传入到辽东。

 一般认为最早传入我国是从菲律宾传到我国台湾、 福建两省。到明朝崇祯末年, 吸烟盛行。

 到清朝, 此风更盛。

 从此, 客人来先敬烟, 后敬茶, 已成世俗。

 明、清医药学家已观察到烟草对人体的毒副作用。

 如《滇南本草》 中记载, 烟草“令人烦乱, 不省人事, ···”; 《本草汇言》 记载“偶有食之, 其气闭, 闷昏如死, 则非善物可知矣”。

 中医张景岳曾说:

 “烟能散邪, 亦必耗气, ”得出“烟也损人”。

 (二)

 烟斗的历史烟草出现时, 最初的抽烟方式就是用烟斗了, 可以说, 烟斗是发现烟草的工具, 有了烟草, 烟斗就诞生了。烟斗的历史源远流长, 它作为人类发明吸烟的一个证据, 数千年以来未被人所关注。

 最初古人用石头做烟斗, 或者用一个小的圆锥体在地上挖两个连在一起的洞, 一个洞里放入具有芬芳香味和麻醉作用的植物树叶, 吸烟者躺在另一个洞边吸着烟, 或者索性将这些植物直接撒在火中, 坐在边上吸入燃烧出的烟。

 (三)

 名人与烟斗吸烟斗绝对不是一般肤浅和浮躁的人的嗜好, 即使是东施效颦, 也很难保持下去。

 因此, 一般来说, 从性格上看, 吸烟斗的人大多是比较沉稳、 深邃的一类, 他们喜欢冥思, 善于思辨, 更懂得追求心智的洗练, 精神的追求和情操的升华, 因此在他们中间出现了很多伟大和杰出的任务就显得顺理成章了。除了手表以外, 没有什么东西比烟斗更能表现一个男人的个性了。

 喜好吸烟斗的人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 这其中政治家有之, 思想家有之, 科学家有之, 也不乏艺术家和文学家, 这些著名的烟斗客和他们的烟斗如影随形, 演绎出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 1 564-1 61 6)

 一支被认为是有史以来的文学天才, 他一生共创作了1 54首十四行诗、 37部剧本, 他的文学创作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高峰。

 不过大多数莎士比亚的崇拜者或许并不知道, 他还是个著名的烟斗客, 吸烟斗或许对于莎士比亚意味着创作灵感的源泉, 或许是他睿智深沉的具象, 考古学家们近年曾经在位于斯特拉特福的莎翁故居的花园发现一个烟斗, 这只烟斗的主人很可能是莎士比亚。马克.吐温马克.吐温嗜烟如命, 他是一个资深的烟斗客, 关于烟斗他曾经说过一句令全世界烟斗客们至今津津乐道的名言:

 “如果天堂没有烟斗, 我宁愿下地狱。

 ”一个人对吸烟斗痴迷到这种程度, 也算是难得了。赫胥黎《天演论》 的作者赫胥黎酷爱烟斗, 他曾经说过:

 “烟草, 温和而有节制, 它甜(肉)

 化坏脾气, 也是发脾气时的平衡杆。

 ”牛顿牛顿不仅是近代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烟斗忠实的拥趸(dǔn)

 , 手持烟斗, 在烟雾缭绕中,他给世界带来了许多重大的发现。爱因斯坦这位用他的“相对论”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科学巨人曾经说过:

 “抽烟斗可以使我们比较冷静而客观的判断。

 ”他是这么说的, 也是这么做的。

 爱因斯坦工作的时候, 总是把几只装满烟丝的烟斗并排放在面前, 以便随时取用。

 1 950年,爱因斯坦还被蒙特利尔的一家烟斗俱乐部授予“终身会员”的称号。

 恩格斯恩格斯出身富裕家庭, 讲究生活质量, 香烟、 美酒都是他的所爱。

 恩格斯最初吸雪茄, 后来因为身体不好, 改吸烟斗。

 马克思的女儿们为此还特地送给他一个十分精致的烟斗作为礼物。萨特法国哲学家萨特也总是烟斗不离手, 他曾把烟斗作为一个哲学例证, 认为香烟是“虚无”的象征, 而“烟斗”则是“存在”的表达。

 小小烟斗竟然诠释了“存在主义”高深莫测的哲学思想, 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丘吉尔丘吉尔留给人们的印象似乎总是雪茄不离嘴, 但实际上他也是一个地道的烟斗客。

 丘吉尔在他的《二战回忆录》 中谈到决定欧洲战场乃至整个二次世界大战命运的“德黑兰会议”时, 写道:

 “这是我一生中值得纪念的一刻, 我右边坐着是美国总统, 左边是苏俄的主人。

 ”这一刻, 就是“德黑兰会议”期间的一个夜晚, 而就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时刻, 丘吉尔手里握着一只结实的石南根烟斗, 斯大林那一排浓重胡须下面是一只巨大的枣木烟斗, 罗斯福抽的是“骆驼”牌香烟, 但是他把卷烟装在一支长长的烟嘴里。

 正是这两只世界瞩目的烟斗和一支长长的烟嘴, 决定了全世界的命运。斯大林斯大林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含着烟斗面带微笑的沉思, 而烟斗几乎成为了斯大林的标志。斯大林一支爱好抽烟斗, 在与人谈话或小型会议研究工作发言时, 他往往是口含着烟斗在屋子里踱来踱去, 旁若无人地一边说着话一边还吸着烟斗。

 这时的他思想高度集中, 说出的话, 语言清楚, 条理分明, 所选择的词句能够准确地表达其思想, 使听者入神。

 他边谈、 边走、 边吸烟的动作十分和谐, 显示出领袖的风度, 使人觉得既威严, 又备感亲切自然。对于斯大林, 在他身后议论众多, 评说纷纭, 无疑, 斯大林是个喜好猜忌疑心很重的人, 他没有朋友, 一生中唯一可以让他信赖的“朋友”就是他的烟斗了。卓别林喜剧大师卓别林(1 889-1 977)

 创作的流浪汉形象是二十世纪世界电影中最经典的人物形象, 头戴小帽, 脚穿大皮鞋, 留着一撮小胡子, 手握小烟斗的流浪汉, 善良、 柔弱, 让人们在捧腹大笑之余, 又不免心酸。

 卓别林创作的这一形象深入人心, 也正是因为这样, Dunhill公司在1 989年, 也就是卓别林诞辰1 00周年的时候, 推出了卓别林纪念烟斗。

 这是一款限量发行的烟斗, 全球限量300只, 是许多收藏家梦寐以求的宝物。

 斗柄上的浮雕银环刻有卓别林的肖像, 再加上银制的卓别林的拐杖型压棒, 令所有烟斗爱好者和收藏者倾倒。凡高凡高是天才还是疯子, 这个问题知道现在还有人争论不休, 但凡高十一哥彻头彻尾的烟斗客是不争的事实。

 凡高在他短暂的人生中, 失去了 许多, 亲人、 朋友、 爱人,而直到他孤独死去, 唯一陪伴着他的就是他的烟斗了。

 1 890年7月27日, 穷愁潦倒、 病痛缠身的凡高用一把左轮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年仅37岁。

 在他死去之前的36个小时的时间里, 他彻夜未眠地躺在床上, 一言不发, 他的嘴边叼着的是一只烟斗, 袅袅升腾的烟雾中, 凡高大约实在思索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吧。辣妹维多利亚或许你不相信, 英格兰足球明星贝克汉姆的妻子、 著名歌星辣妹维多利亚也是一个烟斗客, 你看, 就连接手BBC电视台采访的时候, 她还握着长长的烟斗, 不过怎么看都有点作秀的味道。除去以上的名人, 还有很多著名的人物都是忠实的烟斗客, 例如美国前前总统里根、 美国二战英雄巴顿将军、 诗人爱默生、 鲁迅等等。

 二 烟斗的构造及材质(一)

 烟斗的构造烟斗构造示意图无论何种材质的烟斗, 其基本构造都是相同的, 一般由9个部分构成。斗钵壁——斗钵的外壳, 是斗钵的依托。斗钵——盛放烟草的容器, 烟草在其中燃烧。斗柄——用来连接斗钵的部分, 烟草燃烧产生的烟气从其中通过。口柄——连接到斗柄的部分, 可拆卸, 便于清洁。榫——使口柄和斗柄镶嵌连接的凸出的部分。榫眼——榫插入其中, 使口柄与斗柄连接。烟嘴——与口唇接触, 用来吸烟的部分。嘴沿——烟嘴的顶端略微凸起的部分, 起防止烟斗从嘴唇滑落的作用。烟道——烟通过这里进入口柄。除去上述9个基本部分, 有些经过改良或以特殊工艺制作的烟斗构造更加复杂, 比如系统烟斗。

 系统烟斗具有普通烟斗所不具备的构造, 其特殊性在于具有调整气流、 降低温度、 减小湿度、 过滤焦油等功能。

 • 制造烟斗的材料有很多种, 最初的烟斗只是单纯的以植物枝干或者根脉为材料来制作的, 渐渐经过人们对选材的新尝试, 陆续出现了各式各样材质的烟斗, 如玉米芯、 海柳木、 陶土、 葫芦等

 1 .石楠木烟斗石楠木(Briar)

 于1 850年开始成为所有制作烟斗中最受欢迎的材料, 因为它美观耐用、 木纹漂亮, 耐热吸水, 无疑当选为吸烟效果最佳木材的宝座。

 现今用来制作烟斗的石楠木绝大多数来自意大利、 法国、 希腊、 科西嘉和西班牙。

 阿尔巴尼亚和阿尔及利亚曾被传为其他的石楠木来源国, 但是当今的国际形势使得在这些地区种植石楠木变得不切实际, 因为其危险无处不在。

 在各种石楠木材质中, 西班牙摩洛哥石楠木硬度最低, 因此也就最适合雕制成烟斗。

 希腊石楠木是其所有中最为坚硬的, 在20世纪60年代, 它是制作木纹精美的丹麦手绘烟斗最受欢迎的材料。石楠木只有一种来源, 即茁壮的树木(Erica arborea)

 , 科学的说, 是一种细瘦的灌木, 高度在1 5-25英尺, 通常生长在崎岖的岩石、 丛生的地中海沿岸。

 然而, 并不是这种树木本身被用于烟斗制作, 而是树上最坚硬的树节晒干后被切割成型材或者木块, 成为ebauchons,并最终被制作成一只烟斗。

 如果石楠木树被合理的砍伐, 那么它也许还能在长出另一个树节。

 然而, 很多石楠木商人没有时间或者没有技术去保护这种宝贵的资源, 因此不幸的是, 整棵大树因取树节而被损毁。

 如果依照这种情况继续下去, 将来的石楠木供应将更趋于紧张.一块石楠木树节长成合格的烟斗制作材料至少需要1 5年, 制作更好的烟斗需要的则更长。

 所以树龄对烟斗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

 但奇特的是, 石楠木没有年轮。

 相信很多人都会很诧异,那我们该用什么来鉴定石楠木的树龄呢? 答案只有一个:

 通过树枝茂密与否来鉴别。现在, 许多高级的定制烟斗是由科西嘉石楠木雕制而成, 它象希腊石楠木一样木纹精美, 但是又不那么浓密。

 实际上, 在20世纪40年代的战争时期, 当时石楠木很难得到, 科西嘉楠木与阿尔及利亚楠木同时被用于制作烟斗, 因为它们在材质的很多方面非常相似, 特别是在密度和纹理方面。

 早在1 960年代, 来自托斯卡纳和卡拉布里亚地区的意大利石楠木就已被大量用于烟斗制作, 这些木质的烟斗现今正日益受到欢迎。

 对石楠木还有另一种分类,不仅资深烟斗制造者和烟民对其趋之若鹜, “烟斗财产”的收藏者更是如此, 特别是那些收藏不再生产20世纪烟斗的美国爱好者。

 我们称之为“死根-dead root”。

 2 海泡石烟斗•德语“海泡沫”的意思, 传说是由海浪头的白沫凝成。

 海泡石是一种珍贵的多孔矿物, 主要成分为含水硅酸镁(Magnesium Silica)是自然界中最具渗透性的物质之一, 由数百万年前,海中微生物的躯壳沉积洋底, 石化而成。

 海泡石质轻, 散热性好, 而且由于石质细腻、 柔软, 故容易在外壁雕刻出十分精巧细致的浮雕图案(一般取材自古希腊、 古罗马的神话故事, 也有动植物、人物等造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也是其优于石楠根的地方之一。

 海泡石烟斗经长时间的反复使用在烟油和手汗的内外共同作用下, 会渐渐从原来的白色变成深邃和高贵的棕金色(石楠根亦具相似特点, 但由于海泡石本身呈乳白色, 所以变色比前者更明显)

 。一般在作烟斗时, 烟锅都以手工刻上浮雕。

 海泡石是一种极轻质, 吸收性极佳的特殊天然材料。•

 3 玉米粟烟斗•玉米粟烟斗源自于美国, 同时美国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场。

 玉米粟烟斗顾名思议是以玉米粟作为材质制成的。

 将玉米用特殊的液体除透,然后再将其放置3年即可, 通常一支玉米可以制作两支烟斗。烟斗质地很轻, 且抽起来有一种玉米自然散发出的香味。

 它的缺点是寿命非常短, 但同由于价格便宜,所以通常问题不大, 在美国, 玉米粟烟斗受到大部分户外工作者的欢迎, 因为从事户外工作很容易造成烟斗的碰撞损坏, 所以他们选择玉米粟烟斗。玉米粟

 4 海柳木烟斗•我们不时在民间传说及长辈的片言只语中, 听说过这种神奇的材料。关于海柳木烟斗的资料, 即使在丰富的外国烟斗资讯中, 也难以查找得到。

 也许是因为, 海柳木是中国土产的缘故。据说, 海柳木古老而珍贵。

 它是一种寿命可长达千年的海底灌木, 属海生植物铁树科。

 它以吸盘紧固在海底礁石上, 高可达 4 米余, 呈黑褐色或棕褐色, 干粗枝密, 叶片细长, 酷似陆上的柳叶。

 木质坚韧耐腐, 有铁木之称。

 由于它们终生暗藏在海底, 故而又有神木之称。

 用海柳木制成的各种艺术品, 古时曾是帝王将相的高贵玩物。

 海柳木烟斗, 色泽漂亮, 木质细腻, 用起来凉喉爽口, 并有天然的过滤作用。不过, 据说价格也是非常惊人的。其他材料••

 5 陶土烟斗• 陶土烟斗流行于1 9世纪, 在今天, 主要制造的目的是用于装饰。

 陶土烟斗源于英国、 荷兰、 比利时和法国。

 陶土烟斗的特色是价格不贵, 但十分脆弱, 常常禁不住一摔。

 陶土烟斗抽起来非常烫, 但可以享受一种泥土的风味,这是不同于其它材质的地方。

 三 石楠木的选购•石楠木制作烟斗优点:•一物理特性:

 烟草燃烧的高温, 一般达F700度, 狂抽...

篇二:斯大林烟斗是什么材料

0 0 2 年4 月第3 卷第2 期T h eJo u rn a lo f C C PY u m m n P r o v in c iM C o m r m R e e S c h o o l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A p t, 20 0 2V o l 3N o 2‘‘新经济政策’ ’ 为什么没有坚持下去——斯大林抛弃列宁晚年社会主义理论的原因探讨陈榕(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云南昆明6 50 111)摘要:

 由于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不承认列宁晚期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列宁主义的基本内容, 在实践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发挥和曲解新经济政策, 最后完全抛弃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理论。关键词:

 列宁; 斯大林; 社会主义理论; 抛弃; 新经济政策中图分类号:

 D 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 1—29 9 4 ( 20 0 2)0 2—0 0 4 0 - 0 5W h yth e N e wE c o n o m icP o lic yIs N o t C a r r ie d o u ta n y lo n g e rC h e n R o n gfY u n n a n P r o v in c i缸C o m m itk e S c h o o lK u n m in g Y u n n a n6 50 111)A b str a ct:

 S ta r lin th o u g h tth e E e we c o n o m icp o licyis ju sta m a k e sh if t d e v ice , a n d h e d id n , t a g r e eto th a tth e so cia listth o u g h tso f la te L e n in is th e b a sic c o n t e n t s o f L e n in ism . S o h ee x p la in e dit a s h is O W n w ill. a n da t la st h eg a v e u pth e so cia list c o , t e n t s o f la te L en in .K e y W a rd :

 S ta d in ; g iv e u p ; n e we c o n o m ic p o licy19 28 年, 随着俄共( 布)党内反对以布哈林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 斗争的展开, 全国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开始, 新经济政策被终止。

 19 30 年12月 ,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者土地问题专家代表会议上宣布:

 “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 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 我们就把它抛弃。

 ” 叫E 常明显, 斯大林对新经济政策和列宁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意义、 作用和实质等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以新经济政策为标志的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被抛开了, 代之而起的是斯大林模式。一、 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向牡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途径, 它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列宁在领导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 实践过两种模式, 一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即所谓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模式; 二是新经济政策, 即所谓的“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 模式。

 从“矗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转变为“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 , 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在思想认识上的一次深刻变化。

 所谓直接过渡, 就是无产阶级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夺取政权之后, 不需要通过任何中间环节, 就“直接过渡到国家按共产主义原则进行生产和分配。

 ” 1918——1920年国内战争期间, 苏维埃俄国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就是这种“直接过渡” 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

 后来,列宁多次指出:

 十月 革命后, 我们为热情的浪潮所激励, “我们曾计划依靠这种热情直接实现与一般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同样伟大的经济任务。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个小农国家罩按收稿日期:

 20 0 2—0 2—26作者简介:

 陈榕, 男, 中共云南省委党枝副教育长兼教务处处长、 副教授。4 0 ・  万方数据

 陈榕:

 “新经济政策” 为什么没有坚持下去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 静‘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 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 …・- 这次失败表现在: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 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 而提高生产力本是我们党纲规定的迫切的基本任务。

 ” o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触犯了农民的利益,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如果说, 在战争条件下, 出于战争的需要, 农民对于这种政策还可以忍受的话, 那么, 当战争结束后农民就再也无法忍受了。

 所以, 19 21年春, 当国内战争结束后, 苏维埃俄国便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和士兵叛乱。

 这种情况使列宁认识到:

 必须采取另一种途径来建设社会主义。

 于是, 19 21年3月 俄共( 布)十大决定, 立即废止战时共产主义, 实行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迅速地扭转了俄国当时经济和政治空前危机的被动局面。

 正如列宁所说:

 “我们正在用‘新经济政策’ 来改正我们的许多错误, 我们正在学习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

 ” 0 19 22年3月 , 列宁在俄共( 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明确:

 “转向新经济政策, 这是上次党代表大会一致通过的……这种一致表明:

 采取新的途径来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已经绝对必要了……我们现在还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真正途径, 而探寻这一途径的惟一方法, 就是实行新经济政策。

 ” 4 可见, 在列宁看来,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是落后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经验教训的总结, 这是旧途径转向新途径、 错误途径转向正确途径的一次重大实践。列宁在世期间, 斯大林虽然拥护新经济政策, 但他在表述时显得模棱两可, 还没有从世界革命的阴影中走出来。

 19 21年7 月 , 他在北高加索的纳尔奇克休养时写了《论俄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战略和策略》 一文, 此文是响应当时的新经济政策而写的理论文章。

 斯大林在文章中说:

 “战争结束了, 但是西方的社会主义者暂时还无力帮助我们恢复经济, 而我们在经济上又被工业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包围, 因此不得不采用租让制, 不得不同一些资产阶级国家签订贸易协定,并同一些资本家集团订立租让合同” 。

 但是, “任何国家的共产党的战略和策略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是正确的. 就是它们的战略和策略不限于‘自己的’ 国家、 ‘自已的’ 祖国、 ‘自己的’ 无产阶级的利益范围之内, 相反地, 是在估计自己国家的条件和情况的同时,把国际无产阶级的利益、 其他国家的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就是说他们的精神实质是国际主义的, 它们最大限度地实现一个( 自己的)国家内所能实现的一切, 以便发展、 援助和激起世界各国的革命” @ 。

 8 月 , 斯大林又把这篇文章的一些观点改写了一下, 以《党在取得政权以前和以后》 为题发表在《真理报》 上, 斯大林在本文中的基本观点与前文一样, 只是文字的表述有差异。

 在这里, 斯大林坚持的显然还是世界革命的思想,在他看来, 实现新经济政策这条“迂回道路” , 不是找到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 只是一种权宜之计,目的是为r最终激发起世界革命。19 22年是新经济政策全面实施的一年, 列宁和许多中央领导人写了一系列文章, 不断深化对新经挤政策的认识, 而斯大林在这一年甚至连一篇文章也没有写。

 列宁逝世后, 党内就新经济政策的去留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斯大林在与“新反对派” , 托季联盟的斗争中, 高举列宁的旗帜, 维护新经济政策, 真正的目的多半也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 不然就无法解释在击败了坚持维护新经济政策的布哈林反对派后, 斯大林就立即废除了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因此, 在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时候, 斯大林仍然停留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理论思考中, 他的思想并没有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理论和方法中摆脱出来。二、 斯大林理论上不承认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要内容之一19 24 年4 月 , 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 一文中,对列宁主义的基本内容作了全面的阐述, 并且对列宁主义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确切些说, 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

 ” 这个定义, 长期以来,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被视为经典的定义。

 在斯大林看来,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条件下, 即在资本主义的矛盾已经达到极点, 无产阶级革命已经成为直接实践的问题、 训练工人阶级去进行革命的旧时期已经达到尽头而转变为直接冲击资本主义的新时期的条件下成长和形成的。

 ” o 第二年, 季诺维也夫在《列宁主义——列宁主义研究导论》 中, 就列宁主义的形成、 发展以及基本内容作了系统的阐述。

 他给列宁主义下的定义是: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战争时代和在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国家里直接开始的世界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 他还多次谈到,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已经开始的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并强调列宁主义在农民问题上提供了许多新的内容。

 19 26年1月 ,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 中再次肯定了19 24 年他给列宁主义下的定义, 并严厉地批判了季诺维也夫的定义, 指责他把俄国的落后性、 农民性放到  万方数据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了列宁主义的定义中, 认为“这是把列宁主义从国际无产阶级的学说变成俄国特殊情况的产物” 8 他认为列宁主义中的基本问题, 列宁主义的出发点, 并不是农民问题, 而是元产阶级专政, 作为同盟者的农民问题, 只是一个派生的问题。

 仅从定义的角度来看, 斯大林的定义强调r 列宁主义的时代性和国际意义, 也指出了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联系, 对季诺维也夫的批判是有一定道理的, 突出“从农民占多数的国家里直接开始” , 容易否定俄国是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时期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焦点, 也容易否定列宁主义的国际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 季诺维也夫意识到了列宁主义的民族特色, 意识到农民问题是列宁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结合斯大林围绕定义的论述, 无论从理论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还是几十年的历史实际, 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这种缺陷在两个方面表现得特别的突出:1. 斯大林完全忽视了列宁主义的民族性特点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但是, 并不能以此来否定列宁主义的俄国的特殊历史条件, 列宁革命的一生, 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列宁自始至终都是把世界革命形势同俄国的具体革命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一切从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利益出发, 从俄国的客观实际出发, 坚决反对任何不顾俄国实际的照抄照搬。

 这是列宁主义的精髓,是列宁主义与第二国际和盂什维克的根本区别所在。列宁在《论俄国革命》 ~文中, 把俄国十月 革命的必然性归结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 帝国主义战争引发的各种危机, 集中于俄国这一特殊薄弱环节, 造就的革命形势的必然结果。

 在探索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道路时, 列宁非常清楚, “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 这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都不会完全一样, 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 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 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 2而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从俄国的实际出发。

 正是一切从俄国的实际出发, 有r俄国的民族性, 才有国际性, 脱离和否定列宁主义的俄国民族性, 既不符合列宁主义的客观实际,也否定了列宁主义的国际意义。2斯大林完全忽视了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斯大林所阐述的列宁主义是不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列宁主义” 。

 斯大林对列宁主义的理解完全停留在十月 革命和国内战争的阶段, 根本不提列宁为探索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体道路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成果, 不提列宁抛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探索和实践, 这不能不说是斯大林定义的重大缺陷。

 长期以来, 包括到现在为止, 很多人一谈到列宁的思想, 就以为是帝国主义论, 社会主义革命的一国胜利论, 过渡时期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论等. 至于列宁晚期思想的中心和实质究竟是什么, 则很少涉及。

 客观上存在对列宁主义简单化、 片面化的理解, 似乎列宁主义就是革命年代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学说。

 这种把列宁主义的内容单一化的狭隘倾向是深受斯大林关于列宁主义定义影响的集中表现, 显然不符合客观实际。

 的确, 列宁在十月 革命后的三年里, 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分析了过渡时期的结构和特点, 着重强调了过渡时期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这是列宁后期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 列宁在这方面的具体论述, 是与当时俄国特定的历史条件有关的。

 当时,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 国外有14 个资本主义国家发动的武装干涉。

 国内反革命势力接连发生叛乱。

 地主、 资本家不甘心于被剥夺, 小生产者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倾向比较顽固, 知识分子中不少人采取敌对立场, 等等。

 在这种情形下, 重点在于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

 但是, 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过程中, 列宁本人的思想也有很大的发展和变化。

 列宁在十月 革命后的活动重心, 是经济、 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如何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如何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综观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 是十分丰富的,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过程。

 在十月 革命以前,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 主要集中在对马、 恩社会主义思想的阐述和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总结上;十月 革命以后, 在国内战争时期, 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用无产阶级在一个农民占优势的国家用直接下命令的办法, 向社会主义过渡; 到19 21初, 列宁又根据当时国际和国内的客观实际,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用迂回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在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 特别是在列宁的政治遗嘱中, 对于落后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探索, 逐渐深入而明朗。

 他就文化、 经济、 政治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 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理论, 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

 而这些思想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根据实践而不仅是运用科学逻辑推论提出的, 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 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特别是对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具有重大的直接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可以这样说, 没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 也就没有完整的列宁主义。  万方数据

 陈榕:

 “新经济政策” 为什幺没有坚持下去三、 斯大林在实践中曲解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

 直到完全抛弃19 26 年底, 斯大...

篇三:斯大林烟斗是什么材料

人为什么怀念斯大林

  2009 年 1 2 月 21 日, 莫斯科 I zm ailovsky 酒店。

 两千多人把大堂挤得水泄不通, 他们来到这里纪念斯大林诞辰 1 30 周年。

 女歌手在军乐伴奏下唱起爱国歌曲, 舞台上方挂着斯大林的巨像。

 诗朗诵时, 有人开始啜泣。

 2009 年 8 月底, 莫斯科最繁忙的地铁站之一库尔斯卡亚地铁站整修一新, 入口大厅的墙上刻着一行大型镀金标语:

 “斯大林培育我们对人民的忠诚。

 鼓舞我们去劳动、 去立功! ”这是前苏联国歌中的一句。

 另外一条标语是:

 “为了祖国!为了斯大林!”

  2009 年 8 月 31 日, 莫斯科巴斯曼法庭受理了斯大林孙子叶夫根尼·朱加什维利对于《新报》 的起诉, 叶夫根尼·朱加什维利认为该报副刊 4 个月前刊发的一篇有关斯大林的文章不符合事实, 文中“斯大林和肃反人员跟几起首先针对本国人民的血案难脱干系”、 “斯大林和联共(布)政治局成员决定在 1 940 年 4-5 月间大规模枪决波兰军官”等论断, 严重损害了斯大林的声誉。

 他要求《新报》 刊登反驳文章, 并向该报和文章作者分别索赔 950 万和50 万卢布。

 2004 年 1 2 月 21 日, 斯大林 1 25 周年诞辰之际, 全俄未来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亚历山大·库瓦耶夫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现在俄罗斯正处于一种悲惨的状态, 所以俄罗斯需要一个新的斯大林。

 ”

  中国学者马龙闪对于俄罗斯目 前的这种“悲惨的状态”, 以及俄罗斯人对于政治强人的呼唤, 做过如下精辟分析:

 自苏联解体, 波罗的海三国、 中亚和外高加索各前加盟共和国独立以后, 俄罗斯的版图锐减到 1 7 世纪初彼得一世时代的规模。

 它从此失去气候温暖的富裕的南方, 用自由民主党领袖日里诺夫斯基的话说, 就是苏联解体又把俄国人赶入了冰冻的寒带。

 它不只失去大片国土, 还丢失了 1 亿多人口, 失去了波罗的海沿岸的出海口和黑海一带的天然良港。

 这使俄罗斯几百年打开出海口的努力化为乌有。

 1 990 至 2000 年 1 0 年间, 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 工农业生产规模下降一倍多, 工厂、交通等设备过度老化, 造成空中、 地上、 水下恶性事故不断; 工业化出现倒退, 只能靠原材

 料和石油、 天然气出口来维持国家生存。

 正如多勃林科夫院士所说, 如果现在的局势一直持续下去, 俄罗斯不仅会变为西方欧美发达国家的原料附属国, 也会沦为快速发展的新兴工业国──中国、 韩国、 马来西亚的原料附属国。

 俄国的农业也一直陷于滑坡状态, 国家越来越依靠粮食进口。

 伴随着经济的贫困现实的, 是俄罗斯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

 苏联时期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然崩溃, 贫富悬殊、 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酗酒、 吸毒和卖淫成为社会的毒瘤, 据统计,目前俄国心理疾病患者总数已达 400 万, 流浪儿童达 200 至 300 万。

 一个曾经坚信自 己的人民是最完美的公民、 自己的国家世界第一并且肩负着拯救全人类使命的国度, 一个曾经以伟大的卫国战争雪洗日俄战争惨败耻辱的国度, 一个曾经以自己的工业和军事成就令世界叹为观止的国度, 一个曾经占据世界权力格局中令人惊悚的一极的超级大国, 如今沦为前路苍茫的二流国家, 这无疑是俄国人心头难以抚平的创痛。

 俄罗斯如何走出历史低谷?如何赢得昔日骄傲?

  他们似乎有了答案, 那就是:

 要有强有力的铁腕人物, 要有强大的国家权力。

 所以, 俄罗斯人期盼强权、 呼唤铁腕, 这成了近 1 0 年来发自大多数俄罗斯人心底的一个强大呼声。

 这, 正是眼下俄罗斯“斯大林热”的近乎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动因。

 斯大林和他的时代

  这期间, 斯大林发表了几个令俄罗斯人永远难忘的全国讲话——

  “同志们!公民们!兄弟姐妹们!我们的陆海军战士们!我的朋友们, 我在向你们讲话!

 “这一群丧尽天良、 毫无人格、 充满兽性的人恬不知耻地号召消灭伟大的俄罗斯民族, ……德国侵略者想对苏联各族人民进行歼灭战, 他们就一定会得到歼灭战! 我们的任务就是把他们一个不剩地歼灭掉。

 决不留情! ”

  2009 年 8 月底, 莫斯科最繁忙的地铁站之一库尔斯卡亚地铁站整修一新, 入口大厅的墙上刻着一行大型镀金标语:

 “斯大林培育我们对人民的忠诚。

 鼓舞我们去劳动、 去立功! ”这是前苏联国歌中的一句。

 另外一条新出现的标语是:

 “为了祖国! 为了斯大林!”

 自 1 956 年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发起猛烈抨击后, 这些标语与其他赞颂性宣传一道被清除, 全国重要场所的斯大林雕像和画像被拆除(只有斯大林的出生地格鲁吉亚没有这样做)。现在, 它们零零星星地回来了。

 8 月 31 日, 莫斯科巴斯曼法庭受理了斯大林孙子叶夫根尼·朱加什维利起诉俄罗斯 《新报》 诽谤其祖父的案件。

 4 个月前, 《新报》 副刊刊发了 一篇题为《别里亚——有罪的任命》的文章。

 朱加什维利认为, 文中所述内容不符合事实, “斯大林和肃反人员跟几起首先针对本国人民的血案难脱干系”, “斯大林和联共(布)政治局成员决定在 1 940 年 4-5 月间大规模枪决波兰军官”等论断, 破坏了人们对斯大林的记忆, 损害了他的声誉。

 他要求刊登反驳文章, 并向《新报》 和文章作者分别索赔 950 万和 50 万卢布。

 大约 60 年前, 多数苏联人, 以及中国、 波兰、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 保加利亚、 匈牙利、 罗马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千百万人民, 都深信斯大林执掌的政权代表着一种理想的“没有阶级的社会”, 是国家强盛、 人民生活幸福的强有力保障。

 而在西方, 从五六十年代起, 约瑟夫·斯大林是以鼻烟壶里飘出的魔鬼形象出现的。

 1 956 年 2 月,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作了秘密报告, 揭开了 斯大林在 1 930 年代搞肃反扩大化、 搞个人崇拜以及卫国战争初期因缺乏警惕造成巨大损失的内幕。

 这颗“原子弹”形成的冲击波迅速辐射全世界。

 从那时起, 包括俄国人在内, 很少有人怀疑:

 斯大林时期给俄国和其他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灾难。

 他的政治对手托洛茨基, 他的亲密战友米高扬、 莫洛托夫、 朱可夫, 他女儿斯维特兰娜……写出了各自的回忆录; 政治学家、 历史学家举着放大镜在史料中搜寻; 各种小道消息、民间传说纷纷扬扬, 这类书的销量常常是严肃著作的几十倍(其中一本名叫《斯大林情人的自白》 , 印数高达 1 0 万册)。

 1 991 年 8 月 , 戈尔巴乔夫任苏共总书记期间, 苏联解体。

 这之后十多年, 历史的风向又有转变。

 从西伯利亚传来的消息似乎透着怀旧气息:

 伏尔加格勒被改回其战时的名字:

 斯大林格勒; 俄罗斯人怀念斯大林时代的“稳定”和“秩序”——不仅凶杀、 抢劫案稀少, 连贪污盗窃事件也较少发生; 夜深人静时, 走在偏僻巷道上不用担心个人安全。

 这一切, 无疑与俄国今天的不如人意密切相关:

 一个昔日的超级大国, 分崩离析后令人心痛地出现了 种种弊端:

 吸毒、 卖淫、 贫富分化……1 990 年代末, 俄罗斯妓女总数为 300 万人, 其中每年有超过25 万人到国外从事卖淫。

 一位俄罗斯学者愤怒地说:

 “这样的奇耻大辱,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还没有过! ”

  改名为“ 钢铁”

 南斯拉夫共产党前主要领导人之一米洛凡·吉拉斯说, 尽管有关斯大林的记载矛盾百出,他的形象仍然栩栩如生。

 斯大林 23 岁入狱时的档案中记着:

 他身高大约 1 米 62, 左脚第二三个趾头联趾。

 7岁那年得过天花, 强健的体格帮他熬过那场大病, 但脸上留下很深的麻子。

 上学时, 他又得了败血症, 左臂感染。

 病愈后, 左臂略短, 肌肉有些萎缩。

 托洛茨基说, 后来斯大林左手总戴一只厚手套, 即使在政治局会议上也是如此。

 作为铁托的代表, 吉拉斯 1 944 年第一次见到斯大林时, 发现他不像相片上或新闻里那样威风凛凛:

 他身材很矮小, 体态不匀称。

 他的躯体又短又窄, 四肢过长。

 他的左臂和左肩看来有点不灵活。

 他有一个很大的肚子, 头发稀少, 但是还没有完全秃顶。

 他的脸色白皙, 两颊带红。后来我知道, 这是长期坐办公室人的特征, 在苏联高级干部中被称为“克里姆林宫气色”。

 他的牙齿是黑的, 长得并不整齐, 并且向里凹。

 他的头是平民的、 农民的、 家长式的。

 他长着一对黄眼睛, 带点粗暴和狡猾。

 代表美国总统罗斯福抵达莫斯科的哈里·霍普金斯记下了 1 941 年 7 月 30 日与斯大林第一次见面的深刻印象:

 他热情地微笑, 没有一句多余的话, 没有一个不必要的动作。

 就像是同一架各部件都配合得非常协调的、 有智力的机器谈话。

 他的提问清晰、 简明、 直截了当。

 他的回答从容不迫,毫不含糊, 不浪费一个音节。

 他很有幽默感, 但笑声瞬间即逝。

 约瑟夫·斯大林 1 879 年 1 2 月 9 日(俄历, 公历为 21 日)出生在格鲁吉亚古老的城镇哥里(根据当地教堂出生登记册,他生于 1 878 年 1 2 月 6 日 ), 原名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朱加什维利。

 斯大林这个名字是成年后他自己改的, 意思是钢铁。

 他出身寒微, 父亲是个鞋匠, 母亲是农奴的女儿, 父母都不识字。

 在公开场合, 斯大林只提过父亲一次。

 他说, 作为一个鞋匠, 父亲不是一个真正的无产者, 因为他仍有小资产阶级思想。

 之前的 3 个孩子都夭折了, 母亲叶卡捷琳娜把她全部的爱和心血给了索索(或索塞罗,斯大林的爱称)。

 她是一个标致的红头发女人, 因为丈夫像许多格鲁吉亚男人那样把挣来的钱都买酒喝光, 她不得不拼命干活养家糊口。

 她洗衣服、 烤面包, 收拾屋子, 缝制衣服, 让索索吃饱穿暖, 令他体格健壮、 精力非凡。

 1 0 岁那年, 他差点被父亲送到制鞋厂学手艺而不是继续在神学院上学。

 鞋匠对孩子的母亲咆哮:

 “你想让我的儿子当神父?休想!我是个鞋匠, 我儿子将来也是个鞋匠! ”又过了一年, 鞋匠在一次酒后争执中被人用刀子捅死了。

 自 1 5 岁离开家, 约瑟夫离格鲁吉亚渐远。

 他在俄罗斯生活、 工作, 成了俄罗斯人。

 叶卡捷琳娜到老也不了 解儿子所取得的地位, 她曾经搬进克里姆林宫住过一段时间, 很快又回到老家格鲁吉亚, 住回那幢老房子, 睡那张很窄的铁床。

 孙儿孙女很少跟她来往。

 她去世前,斯大林去探望, 她对儿子说:

 “真遗憾, 你没当上一个东正教神父! ”

  斯大林在一所东正教神学院受教育, 头两年非常用功, 后来因为偷看禁书挨过好几次处罚。

 他先是被格鲁吉亚传奇故事中的英雄们迷住了, 尤其是卡兹别吉描写的绿林好汉柯巴(无情的人)。

 青年时代, 他管自己叫柯巴·斯大林。

 他喜欢的俄罗斯作家是果戈里、 谢德林、 契诃夫以及托尔斯泰, 他也读巴尔扎克、 雨果、萨克雷的作品, 萨克雷的《名利场》 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他的书单里值得一提的还有:

 达尔文《人类的起源》 ,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 , 斯宾诺莎《伦理学》 , 门捷列夫《化学》等。

 多年以后, 斯大林还常常提到它们。

 1 928 年 1 1 月, 斯大林接见瞿秋白和张国焘时, 眉飞色舞地讲述他如何在 32 岁才得到《资本论》 第一册, 并在警察环伺的境况下偷读了那本圣书, 接着花了好几年时间熟读马恩著作, 才懂得一点马克思主义。

 第一次读到图林(列宁笔名)的一些著作后, 他向同学宣布:

 “我无论如何应当见到他。

 ”1 901 年前后, 他结识了 一些有马克思主义信念并与列宁有联系的工人, 组成了“第比利斯领导小组”, 除了印刷《火星报》 , 还创办了格鲁吉亚第一份革命报纸《斗争报》 。

 斯大林深信列宁是一个非凡的人物。

 1 903 年底, 流放西伯利亚时, 他第一次收到列宁的来信, 起因是他向侨居国外的好友写信称赞列宁及其主张, 而朋友将这封信转给了列宁。

 斯大林开始撰写一些社论, 如《俄国社会民主党及其当前任务》 。

 他早期的文章和演讲都是以东正教祷文的韵体文写的, 这让工人读起来很亲切; 他后期的文风更加朴素和直截了当。

 他是第一个称列宁为“山鹰”的人, 也是最早使用“列宁思想”这个词组的人之一。

 直到去世前, 他都称自己为“列宁的学生”。

 一些俄国历史学家试图证明, 斯大林确实是因为共同的理念走到列宁身边, 而非政治投机。

 2009 年元月去世的中央党校姜长斌教授却在大量鲜为人知的资料中发现了 斯大林早期实践活动中的一些问题, 揭示了他早期理论观点中的许多错误。

 姜长斌指出, 斯大林早年即 1 901 -1 907 年对列宁是很敬重的, 尽管他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还吃不透列宁思想的实质。但从 1 908 年开始, 斯大林有了一些“理论功底”, 再加上革命低潮带来的困境, 使他不像早期那么敬仰列宁了 。

 革命低潮时期, 他表现出孤独、 犹豫动摇、 悲观失望。

 从 1 91 3 年初到1 91 7 年 3 月, 整整 4 年, 斯大林没有写过一篇文章。

 姜长斌认为, 这不是《斯大林全集》年表中因“警察更为严密的监视”造成的空白, 深层原因是斯大林对列宁的革命理论和实践曾经发生过动摇。

 列宁非凡的演说才能是公认的。

 列夫·托洛茨基看重的是列宁的手势、 声调、 音色, 斯大林却被列宁演讲中的逻辑吸引, 他曾经分析过列宁就农民问题提出的口号“妙在哪里”。

 1 924 年 1 月 21 日列宁逝世。

 两年前抵达莫斯科的张国焘是惟一见过他的中共代表。张国焘在列宁学院留学时, 有朋友告诉他, 现在的莫斯科已今非昔比, 斯大林支配着一切,与他抵触即为异端。

 列宁在口授的两封给苏共十二大的信(也称“列宁的遗嘱”) 里, 写了对斯大林很不利的评价, 并建议把斯大林从总书记位置上调开, 任命另一个“较为耐心、 较为谦恭、 较为礼貌、 较能关心同志而较少任性”的人担任。

 但经过高层 6 人小组...

篇四:斯大林烟斗是什么材料

主义论文-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对斯大林—苏联模式的否定

  [摘要] 斯大林—苏联模式是斯大林在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建立的, 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模式的否定, 这一模式具有严重侵犯农民的利益、 没有社会与群众的参与、 不讲法治、 个人专权、 对外封闭等弊端, 中国曾深受其影响。

 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 首先是从克服苏联模式忽视农民利益的弊端开始的, 进而发展到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否定苏联模式。

  [关键词] 中国改革开放; 否定; 斯大林—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 曾经一度被看成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苏联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出现过两种模式:

 一种是新经济政策; 一种是斯大林模式。

 但是, 新经济政策模式被斯大林抛弃了, 我们通常所说的苏联模式是斯大林在 20 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建立的, 也称斯大林模式。

 中国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一样,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基本上照搬了 苏联模式, 带来了 很多问题。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际上是对苏联模式的否定。

  一、 斯大林-苏联模式及其弊端

 十月革命胜利后, 列宁等布尔什维克领导人曾致力于在苏俄建立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共产主义制度, 在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军事共产主义政策” 就是这一设想的体现, 俄共(布)

 想在苏俄社会推行没有商品货币关系、 按需分配工农业产品的体制, 但遭到了工农群众的否定, 在国内战争结束之时苏维埃政权却面临着深刻的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 布尔什维克被迫改变政策, 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后来总结说:

 “我们犯了错误:

 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

 当时我们认定, 农民将遵照余粮收集制交出我们所需数量的粮食, 我们则把这些粮食分配给各个工厂, 这样, 我们就是实行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了 。

 ” “在经济战线上, 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 到 1921 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 严重的失败, 这次失败比高尔察克、 邓尼金或皮尔苏茨基使我们遭到的任何一次失败都严重得多, 重大得多, 危险得多。

 这次失败表现在: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 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 而提高生产力本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

 ” [1]新经济政策活跃了 商品货币关系, 促进了城乡 交流, 使生产力得

 到迅速发展, 商品很快丰富起来了, 列宁满怀信心地认为, 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必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列宁逝世后, 斯大林逐渐改变了列宁的政策, 开始恢复军事共产主义。

 在斯大林看来, “社会主义是根据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公有化的原则把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的经济组织。

 不把这两个经济部门结合起来, 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 。

 [2]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实质和经济基础不是在人间创造“天堂” , 使大家心满意足,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就是把农业和社会主义工业结合为一个整体经济, 使农业服从社会主义工业的领导, 在农产品和工业品交换的基础上调整城乡 关系, 堵死和消灭阶级首先是资本藉以产生的一切孔道, 最后造成直接消灭阶级的生产条件和分配条件” 。

 [3]斯大林所理解的社会主义正是新经济政策所否定的“军事共产主义” , 这一社会主义实质上是一个排除货币和市场关系的大合作社。

  1929 年以后, 斯大林用重工业化(军事工业化)

 取代了工业的综合发展;用集体农庄取代了个体农民, 剥夺了 农民自由支配土地和自己劳动成果的权利;用行政命令代替了经济规律的作用。

 超高速工业化、 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是斯大林模式的主要支柱, 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

 斯大林为了 推行以重工业为核心的高速工业化, 必须要求农业为其提供资金和劳动力, 这是个体农民力所不及的,必须实行全盘集体化; 由于这一政策不符合经济规律, 也侵犯了 民众的利益, 遇到了抵制和反抗, 斯大林则通过阶级斗争和大清洗为推行自己的政策开路。

  斯大林-苏联模式严重侵犯了 农业和农民的利益, 斯大林长期实行剥夺农民的“贡税” 政策, 斯大林认为:

 “只有一个办法:

 靠内部积累来发展工业, 使国家工业化……在这方面, 我国农民的情况是这样:

 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即直接税和间接税, 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 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得一些钱, 这是第二。

 这是为了 发展为全国(包括农民在内)

 服务的工业而向农民征收的一种额外税。

 这是一种类似‘贡税’ 的东西, 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 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 继续提高农村物质生活水平, 然后完全取消这种额外税, 消除城乡 间的‘剪刀差’ , 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如果我们抹杀这个事实, 如果我们闭眼不看当前的情况, 即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国家可惜暂时不得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 那我们就不成其为布尔什维克了。

 ” [4]斯大林实际上把剥夺农民的“贡税” 政策长期化。

 斯大林认为集体化政策消灭了 农业历来落后的状况。

 事实并非如此, 用侵犯农民的方法难以振兴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据统计, 1950 年苏联的谷物总产量为 6480 万吨, 1913 年沙俄时期为 7250 万吨;同期苏联肉类年产为 490 万吨, 而沙俄为 500 万吨; 同期的人均谷物和畜产品与1913 年沙俄时期相比, 分别为 447 公斤∶ 540 公斤、 27 公斤∶ 31 公斤。

 [5]斯大林时期, 苏联至少发生过两次大规模饥荒:

 一次在 1932-1933 年集体化时期, 另

 一次在二战后初期, 每次饿死的人数都以数百万计。

  斯大林-苏联模式是以国家至上为发展原则的, 忽视了民众的需求。

 斯大林并没有让人民过上与苏联的强国地位相称的生活。

 新经济政策时期取消的凭证供给制到 1929 又恢复了, 一直到 1935 年才取消。

 1929 年, 工人每天得到 600 克面包, 其家庭成员 300 克, 每月 200 克到一公升植物油、 一公斤食糖, 工人每年得到 30-36 米印花布。

 [6]据俄罗斯经济学家巴齐利计算, 工人的平均工资 1913年可以买 333 公斤黑面包, 而在 1936 年只能买 241 公斤。

 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工人用于吃饭的钱占其工资的 50%, 1935 年则占 67. 3%。

 [7]1913 年, 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住房就很紧张, 人均 7 平方米, 1928 年城市居民平均居住面积为 5. 8平方米, 1932 年为 4. 9 平方米, 1937 年为 4. 6 平方米, 1940 年为 4. 5 平方米。一五计划决定建造住房 6250 万平方米, 实际只建了 2350 万平方米, 二五计划决定建造 7250 万平方米, 实际只建了 2680 万平方米。

 1952 年, 英国工人每小时的收入所购买的食品数是苏联工人的 3. 6 倍, 美国工人则是苏联工人的 5. 5 倍。在革命后 25 年, 苏联工人的生活仍比西方工人差很多。

 [8]

 斯大林-苏联模式排斥了社会和民众的参与, 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都按党的机关的指示行事, 干部由党组织层层任命, 苏维埃的代表也都是党指定候选人通过等额选举产生, 人民的民主权利没有相应的民主形式予以保障。

 当国家的方针政策与人民的需要发生矛盾时, 民众毫无办法。

 在斯大林时期还建立和完善了一套官僚特权制度, 如建立内部特供商店、 餐厅、 医院、 免费别墅、 在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期间赠送贵重礼品和包裹制度, 在这一时期, 党政干部兼职普遍化, 一个人可以身兼数职, 拿到几份报酬, 党的精英们过上了“共产主义” 生活。

 官僚主义和贪污不仅引起劳动者不满, 普通老百姓感觉不到他们才是自 己国家的真正主人, 因而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事务的责任感减退了, 民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很难发挥, 而且, 领导者本人对人民、 对党的责任感也下降了, 因为官员的提升不是靠“下层” , 不是取决于人民的意志和要求, 官僚的地位和晋升完全取决于“上层” , 取决于领导的态度和意见, 取决于档案和私人关系。

 苏共的一些领导干部在政治品德、 物质待遇、 生活方式上早已脱离了 人民群众, 他们的所思所想也与广大民众格格不入了。

 1991 年 6 月 , 一个美国学者对莫斯科的精英分子进行一项调查, 得出结论:

 其中 76. 7%的人是资本主义者, 12. 3%的人是民主社会主

 义者, 9. 6%的人是共产主义者或国家主义者, 其它占 1. 4%, 在苏联上层几乎没有人支持社会主义。

 [9]最后, 苏联共产党在人们冷漠的注视下让出了政权。

  斯大林-苏联模式不讲法治, 领导人的权力大于法律, 侵犯人权的事屡见不鲜。

 斯大林把阶级斗争看成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我们所有的进展, 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每一个稍微重大的成就, 都是我们国内阶级斗争的表现和结果” 。

 [10]1936 年苏联宪法明确规定:

 法律保障苏联公民享有信仰自由、 言论自由、 出版自由、 集会自由、 游行及示威自由; 规定了苏联公民有人身 不受侵犯的保障, 任何公民, 非经法院决定或检察长批准, 不得逮捕; 公民住宅不可侵犯及通信秘密, 均受法律之保护。

 遗憾的是这些权利大多停留在纸面上, 在苏联,有法不依成为普遍现象, 在决定事件发展的过程中, 领导人的个人喜好和权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苏联的法律系统也不完备, 留有许多空白, 法律 “治民不治官”,随意性强。

  没有法律根据地进行“大清洗” 是斯大林时期的一大特色。

 斯大林认为党是靠清洗自己队伍中的机会主义分子而巩固起来的, 清洗伴随着整个斯大林时期,高潮是在 30 年代。

 30 年代苏联的“大清洗” 是从清除党的上层反对斯大林政策的人开始的, 地方上按指标和名额进行“清洗” , 由内务部而不是法院判决。[11]1934 年参加号称“胜利者代表大会” 的党的十七大的代表有 1961 人, 其中1108 人被枪决, 在这次大会上选出的 139 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中有 98 人被消灭。根据官方提供的资料, 1936 年内务部记载有 1118 人被判处死刑, 在 1937年有 353074 人被判处枪决, 1938 年有 328618 人被处死, 1939 年有 2552 人因反革命和叛国罪被处死, 1940 年有 1649 人, 1941 年有 8001 人。

 [12]无论如何,党政军中如此多的人被镇压都是国家的灾难, 卫国战争初期苏军的失利与此有很大关系。

 “大清洗” 严重动摇了苏共的执政基础, 成为苏联社会主义的硬伤。

  斯大林认识不到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整个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强调苏联具备建设社会主义所需的一切, 在完成工业化后便开始关起门来搞建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他错误地认为:

 “两个对立阵营的存在所造成的经济结果, 就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 因而现在就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

 ” [13]长期的封闭与孤立严重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斯大林去世后, 苏联领导人曾试图进行改革, 但是, 并没有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 也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这一模式的弊端。苏联的体制模式面临着深刻的危机,积重难返, 历次改革都没能解决问题, 苏联剧变表明斯大林-苏联模式是没有生命力的。

 二、 中国对苏联模式的认识及对苏联模式的抛弃

 邓小平说过:“坦率地说, 我们过去搞社会主义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

 我们很早就发现了, 但没有解决问题。

 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 [1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去苏联模式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人对苏联模式的认识经历过一段曲折的过程。

 在建国之初, 新中国实行新民主主义政策, 这是符合中国特点的, 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是, 当时我们认为苏联是先进的, 我们是落后的, 急于按照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

 从1956 年苏共二十大开始, 苏共揭开了斯大林问题的盖子, 促使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 党的八大和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等对苏联模式的弊端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但是, 随着中苏分歧的扩大和对赫鲁晓夫的误解, 中国开始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1958-1976 年, 毛泽东基本继承了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 苏联模式所犯的错误基本上在中国重新实践了一遍:

 搞大跃进,走人民公社道路, 消灭个体农民; 强调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都存在资产阶级, 并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强调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 月月讲、 天天讲;后来又进一步发展成“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 搞“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在经济建设中排除市场经济, 不承认价值规律的作用。

 十年动乱, 使中国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邓小平是较早认识到苏联模式弊端的人, 早在 1975 年 8 月, 邓小平就认识到:

 “工业支持农业, 促进农业现代化, 是工业的重大任务。

 工业支援农业, 农业反过来又支援工业, 这是个加强工农联盟的问题。

 工业越发展, 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

 ” [15]1985 年他又进一步指出: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苏联搞了很多年, 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搞了个新经济政策, 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 [16]中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按经济规律办事, 这样做正是对斯大林不顾生产力水平变革生产关系做法的否定, 是回归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所以邓小平说:

 “我们搞改革开放, 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没有丢马克思, 没有丢列宁, 也没有丢毛泽东。

 老祖宗不能丢啊!

 问题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 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

 ” [17]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人反对苏联斯大林式的教条主义, 强调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指出:

 “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 独立思考, 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

 因为在中国...

篇五:斯大林烟斗是什么材料

与评论毛泽东是如何评价斯大林的李瑞琴摘要:

 在指导起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文章过程中. 在如何评价和对待斯大林及苏联经验问题上. 毛泽东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阶级分析的评价原则. 运用把握本质、 总体评价。

 一分为二、 辩证评价, 功过分明、 量化评价, 区分主次、 侧重评价。

 成绩错误、 分别评价等唯物辩证方法, 成功解决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评价方法及目的问题. 为后人树立了光辉典范。关键词:

 “两论” :

 毛泽东:

 斯大林:

 苏联经验; 评价原则和方法中图分类号:

 K 0 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4 4 09 ( 2008)04 —004 6—05我国在20 世纪50 年代苏共二十大后. 就如何评价斯大林已郑重作出了结论. 表明了我们的态度和立场。

 其标志就是分别于19 56 年4 月 5日和12月 29 日在《人民日报》 上发表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两篇文章。

 它们是根据毛泽东的提议. 中央政治局组织撰写. 以人民日报编辑部的名义发表的。

 文章起草过程中。

 毛泽东高度重视. 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或扩大会议进行讨论和修改。

 “两论”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

 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 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着矛盾的重要论点. 并对矛盾性质的区分及其转化作了论述。

 【1】

 这一重大理论突破, 为确立评价斯大林及苏联经验的科学原则和方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 也为后人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提供了具有实践意义的法则和标准。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集收入了毛泽东审阅两篇文章三、 四、 五、 六稿时的批语和许多修改意见。

 后来. 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 毛泽东也多次谈到对46南始理鼎饯2009. o争斯大林及苏联经验的评价及其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意义。

 这些重要言论和评价尽管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特点和局限. 但是。

 毛泽东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立场、 观点、 方法和原则, 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芒。20 世纪末苏东剧变. 西方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趁机大肆诋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尤其是戈尔巴乔夫时期对斯大林的妖魔化. 给予西方的恶毒攻击以口实。

 我国学术界在苏联剧变研究问题上, 关于斯大林的评价也出现了一些分歧。

 有些分歧还比较严重。认真学习毛泽东评价斯大林及苏联经验的理论品格以及原则、 方法和意义. 对于深入探究苏联剧变根源。

 对于记取教训,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起草和讨论“两论” 时, 毛泽东高屋建瓴。

 开创性地提出: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

 否认存在矛盾就是否认唯物辩证法。

 矛盾无所不在, 无  万方数据

 历史- 5评论时不在。

 斯大林的错误正证明了这一点。

 有矛盾就有斗争. 只不过斗争的性质和形式不同于阶级社会而已。

 [ - 】

 在我们共产党人之间, 在社会主义社会内部. 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和人民之间,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 共产党和共产党之间等存在着矛盾, 这是人民内部矛盾。

 “一个人只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就决不应该把人民内部的矛盾同敌我之间矛盾等量齐观. 或者相混淆。

 更不应该把人民内部的矛盾放在敌我矛盾之上。

 ” 【2]由此分析, 斯大林的思想和观点基本上是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虽然其中有些错误。

 但主要方面是正确的. 错误是次要的。

 斯大林所犯错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需要采取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方式。

 基于这样一个根本立场. “两论” 确立了具有卓越政治智慧和强大理论力量的评价原则和方法。1.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毛泽东在修改《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一文时特别加上了这样一段话:

 “我们应当用历史的观点看斯大林. 对于他的正确的地方和错误的地方作出全面的和适当的分析. 从而吸取有益的教训。

 不论是他的正确的地方, 或者错误的地方. 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种现象, 带有时代的特点。

 ” [ 3】

 ㈣所谓历史的观点, 就是将历史人物置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不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从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出发。

 说明其所属时代政治、 哲学的观念和历史事变。

 “这个规律对于历史, 同能量转化定律对于自然科学具有同样的意义” 。

 [ 4】

 ㈣按照这个原则研究斯大林问题, 就必须同20 世纪国际形势和苏联国内的特殊背景相联系. 把斯大林及苏联的一切活动都置于这一历史基础之上来加以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 是一个从自在走向自为的过程。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

 是一个探索与前进的过程. 其中也存在着挫折、 失误和某种暂时的倒退。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无产阶级的专政和以前任何剥削阶级的专政。

 在性质上根本不同。

 它是被剥削、 没有贫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专政。

 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也是最后一次的专政。

 这样的专政, 担负着历史上最伟大、 最困难的任务, 面对着历史上情况最复杂和道路最曲折的斗争. 因而它的工作——正如列宁所说的——也不能不犯很多错误。

 "【5】

 十月 社会主义革命、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伟大实践。

 同时也要看到, 马克思主义只是为未来提供宏观意义和发展方向上的指导. 理论与现实间必然存在距离. 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 必须是结合本国国情和实际的创新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 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探索中.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失误。

 甚至发生严重错误。

 如毛泽东所说:

 “因为我们走的是前无古人的道路。

 我历来是‘难免论’ 。

 斯大林犯错误是题中应有之义。

 赫鲁晓夫同样也要犯错误。

 苏联要犯错误. 我们也要犯错误。

 问题在于共产党能够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克服自己的错误。

 ” [ ・】《共产党宣言》 发表一百多年来。

 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如火如荼。

 社会主义在20 世纪凯歌行进。在这个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中. “我们有伟大的成绩. 但是还有缺点或错误。

 如同一个成绩出现了接着又创造新的成绩一样。

 下个缺点或错误克服了。新的缺点或错误又可能产生。

 又有待于我们去克服。

 ……好的领导者不在于不犯错误. 而在于认真地对待错误。

 完全不犯错误的人在世界上是从来没有的。

 ” [ s】

 共产主义实践历程表明.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面临着独有的极其艰巨的任务、 严酷的挑战和重大困难. 需要运用相应的特殊战略原则。

 在风云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 探索中的伟大事业每前进一步都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

 有时面临的甚至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的重大牺牲和艰难抉择。

 不能拿今天的标准去评判历史人物. 不能从今人的喜恶出发. 不能无视历史的不可假设性去评判历史人物的缺失和错误。

 ‘斯大林及其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是20 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的一部分。毛泽东反复强调:

 苏联的革命和建设。

 不仅是一国的民族现象. 而是具有时代特点的国际现象。

 它的伟大意义远远超出了一国范围。

 是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财富。

 对于带有贬意的“斯大林主义分子” 的称谓. 毛泽东说:

 我们认为斯大林的思想和观点基本上是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虽然其中有些错误, 但主要方面是正确的。

 斯大林2。

 og. o争j毛艏掣l删节15:

 47  万方数据

 的错误是次要的。

 因此. 所谓斯大林主义, 基本上是正确的; 所谓斯大林主义分子. 基本上也是正确的, 他们是有缺点有错误的共产党人. 是犯错误的好人。

 …这是评价斯大林及苏联经验的基本原则和立足点。

 如果无视或忽略这个基本原则。

 如戈尔巴乔夫认为的“斯大林是丧失了一切道德的罪人” 。

 “在苏联占上风的是僵硬的、 甚至是残酷的极权主义制度” :

 如国内学术界关于“彻底否定斯大林模式。

 彻底推翻斯大林模式的社会. 是历史的进步” 的观点, 等等, 必将导致对斯大林及苏联经验的全盘否定. 进而导致对20 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全盘否定.2. 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唯物史观认为。

 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性。

 历史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

 处在阶级社会中的人们所从事的一切活动, 所持有的立场、 观点. 都必然代表着一定阶级的利益。

 “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 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 [ s棚习因此。

 将阶级的观点纳入历史研究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者的必然要求. 研究斯大林同样不能离开阶级分析的方法.首先. 斯大林是苏联共产党领袖。

 “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 C 7 11邸)。

 将斯大林还原于他所代表的整个阶级之中. 他的一言一行, 所作所为就不再是孤立的. 而是彼此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从这一基本背景出发. 我们党郑重作出结论:

 “在列宁逝世之后. 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物的斯大林. 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斯大林所以赢得苏联人民的拥护。

 在历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就是因为他和苏联共产党的其他领导人在一起维护了列宁的关于苏维埃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路线。

 苏联共产党实行了这条路线。

 使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取得了胜利。并且造成了苏联在反希特勒的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条件. 而苏联人民的这一切胜利是同全世界工人阶级和一切进步人类的利益相一致的。

 因此, 斯大林这个名字也就很自然地同时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荣誉。

 ” 口】

 也正因此。

 2004 年, 俄共总书记久加诺夫在纪念斯大林诞辰125周年时发表讲话说:

 “斯大林具有特殊意义的政治遗嘱是他在苏共十九大上48射i. 暖嘲饯z008. 04历史与评论的讲话。

 他在讲话中宣称. 要把争取社会主义的阶级斗争与争取民族独立和主权、 争取劳动人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的斗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 “斯大林的特征是忠于革命和社会主义:

 把全部力量都彻底地贡献给苏维埃国家的建设事业” [ 引。其次. 斯大林的错误是为着保卫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所犯的错误。

 “从整个说来,斯大林始终是站在历史潮流前面指导斗争的. 他是帝国主义的不可调和的敌人。

 甚至在他犯错误的时候. 他的悲剧也在于。

 他相信那是捍卫劳动者的利益免受敌人侵害所必需的。

 ” [ 2]斯大林是20世纪最有争议的国务活动家和历史人物之一. 对他的评价莫衷一是、 纷纭繁杂、 观点各异。

 美国知名苏联学家斯蒂文. 科恩在评价苏联国内对斯大林的争论的意义时写道:

 斯大林问题与整个苏联的甚至俄罗斯的历史有关系. 它深人现代政治问题并使其尖锐化. 斯大林问题既吓倒了社会高层也吓倒了社会底层. 在领导人中播下纷争, 影响他们作出政治决定。

 美国对外政治战略家则把关于斯大林评价问题引起争论可能造成的对于世界社会主义产生重大影响这一事件. 形象比喻为是进行“冷战” 决战的苏维埃战场。

 [ , ]㈣复杂的情况更凸现出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 评价斯大林的重要性。

 只有分析斯大林所持有的阶级立场, 对他的把握和理解才会变得清晰起来. 对他的评价才更接近历史真实。

 “亲身经历过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人民, 充分肯定着斯大林伟大的历史功勋. 但也亲身感受了他在肃反扩大化. 以及他在工作作风方面不够民主甚至作风粗暴所犯错误而造成的苦果。

 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 拂去历史的尘土, 人们更加感到, 斯大林的错误. 绝不应当影响他作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地位。

 ” . [ 7 】

 ㈣’再次. 从认真记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深远历史意义人手认识斯大林的错误。

 “他们的错误有社会历史的根源。

 尤其有思想认识的根源。

 这种错误既可以在他们身上发生,也可以在某些别的同志身上发生。

 因此. 在认识和纠正了他们的错误以后. 就需要把这种错误看作严重的教训. 看作一项可以利用的财产. 用来提高一切共产主义者的觉悟。

 从而防止重犯这种错误,  万方数据

 历史与评论并且推进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

 ” 12]这是我们总结历史经验、 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目的。

 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 走过的弯路。我们就可以不走或少走。

 “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

 少走了・些弯路。

 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 [ 1030'2研最后. 对于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所引起的危害性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共产党人对于共产主义运动中所发生的错误. 必须采取分析的态度。

 有些人认为斯大林完全错了. 这是严重的误解。

 ” 【3脚》 “如果对于这些犯错误的人采取否定一切的态度. 把他们叫作这种分子那种分子。

 而加以歧视和敌视. 就不但不能使自己的同志得到应有的教训。而且由于混淆了是非和敌我这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 势必在客观上帮助敌人反对共产主义的队伍。

 瓦解共产主义的阵地。

 ” [ 2]戈尔巴乔夫以发动改革为契机, 提出“归根结底. 改革运动的精神本质。

 就是要彻底地颠覆斯大林主义” 【- ¨ 。

 结果。

 苏联的社会主义没有能走过20 世纪. 列宁主义的故乡抛弃了列宁主义。

 苏联解体成为20 世纪最大的历史悲剧。毛泽东在评价斯大林及其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时. 充分体现了他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唯物辩证法风格、 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和气派。.1. 把握本质. 总体评价毛泽东深刻认识到。

 如何客观、 全面、 准确地评价斯大林. 决定了如何评价20 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如何评价苏联社会主义, 关系到未来世界社会主义事业。

 基于此。

 他提出:

 要看大局, 要从总体上评价斯大林。

 他多次强调, 斯大林“总起来还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按照这个分寸. 写了<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

 三七开的评价比较合适。

 ” “社会...

篇六:斯大林烟斗是什么材料

要]斯大林—苏联模式是斯大林在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建立的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模式的否定这一模式具有严重侵犯农民的利益、没有社会与群众的参与、不讲法治、个人专权、对外封闭等弊端

  苏联模式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 曾经一度被看成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苏联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出现过两种模式一种是新经济政策一种是斯大林模式。但是新经济政策模式被斯大林抛弃了我们通常所说的苏联模式是斯大林在 20 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建立的也称斯大林模式。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基本上照搬了苏联模式带来了很多问题。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对苏联模式的否定。

 一、斯大林-苏联模式及其弊端

 十月革命胜利后 列宁等布尔什维克领导人曾致力于在苏俄建立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共产主义制度在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就是这一设想的体现俄共布想在苏俄社会推行没有商品货币关系、按需分配工农业产品的体制但遭到了工农群众的否定在国内战争结束之时苏维埃政权却面临着深刻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被迫改变政策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后来总结说 “我们犯了错误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当时我们认定农民将遵照余粮收集制交出我们所需数量的粮食我

 们则把这些粮食分配给各个工厂这样我们就是实行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了。

 ” “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 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比高尔察克、邓尼金或皮尔苏茨基使我们遭到的任何一次失败都严重得多重大得多危险得多。这次失败表现在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 而提高生产力本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

 ”[1]新经济政策活跃了商品货币关系促进了城乡交流使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 商品很快丰富起来了 列宁满怀信心地认为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必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改变了列宁的政策开始恢复军事共产主义。在斯大林看来 “社会主义是根据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公有化的原则把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的经济组织。

 不把这两个经济部门结合起来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 。[2]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实质和经济基础不是在人间创造“天堂” 使大家心满意足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是把农业和社会主义工业结合为一个整体经济使农业服从社会主义工业的领导 在农产品和工业品交换的基础上调整城乡关系堵死和消灭阶级首先是资本藉以产生的一切孔道最后造成直接消灭阶级的生产条件和分配条件” 。[3]斯大林所理解的社会主义正是新经济政策所否定的“军事共产主义” 这一社会主义实质上是一个排除货币和市场关系的大合作社。

  1929 年以后斯大林用重工业化军事工业化取代了工业的综合发展用集体农庄取代了个体农民剥夺了农民自由支配土地和

 自己劳动成果的权利用行政命令代替了经济规律的作用。超高速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是斯大林模式的主要支柱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斯大林为了推行以重工业为核心的高速工业化必须要求农业为其提供资金和劳动力这是个体农民力所不及的必须实行全盘集体化由于这一政策不符合经济规律也侵犯了民众的利益遇到了抵制和反抗 斯大林则通过阶级斗争和大清洗为推行自己的政策开路。

  斯大林-苏联模式严重侵犯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斯大林长期实行剥夺农民的“贡税”政策斯大林认为 “只有一个办法靠内部积累来发展工业使国家工业化„„在这方面我国农民的情况是这样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即直接税和间接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得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为了发展为全国包括农民在内 服务的工业而向农民征收的一种额外税。

 这是一种类似 ‘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继续提高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然后完全取消这种额外税消除城乡间的‘剪刀差’ 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如果我们抹杀这个事实 如果我们闭眼不看当前的情况 即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国家可惜暂时不得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那我们就不成其为布尔什维克了。

 ”[4]斯大林实际上把剥夺农民的“贡税”政策长期化。斯大林认为集体化政策消灭了农业历来落后的状况。事实并非如此用侵犯农民的方法难以振兴农业和整个国

 民经济。据统计1950 年苏联的谷物总产量为 6480 万吨1913 年沙俄时期为 7250 万吨同期苏联肉类年产为 490 万吨而沙俄为 500万吨 同期的人均谷物和畜产品与 1913 年沙俄时期相比 分别为 447公斤∶540 公斤、27 公斤∶31 公斤。[5]斯大林时期苏联至少发生过两次大规模饥荒一次在 1932-1933 年集体化时期另一次在二战后初期每次饿死的人数都以数百万计。

  斯大林-苏联模式是以国家至上为发展原则的忽视了民众的需求。斯大林并没有让人民过上与苏联的强国地位相称的生活。新经济政策时期取消的凭证供给制到1929又恢复了 一直到1935年才取消。1929 年工人每天得到 600 克面包其家庭成员 300 克每月 200克到一公升植物油、一公斤食糖工人每年得到 3036 米印花布。[6]据俄罗斯经济学家巴齐利计算 工人的平均工资1913年可以买333公斤黑面包而在 1936 年只能买 241 公斤。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工人用于吃饭的钱占其工资的 501935 年则占 67.3。[7]1913 年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住房就很紧张人均 7 平方米1928 年城市居民平均居住面积为 5.8 平方米1932 年为 4.9 平方米1937 年为 4.6 平方米1940 年为 4.5 平方米。一五计划决定建造住房 6250 万平方米实际只建了 2350 万平方米二五计划决定建造 7250 万平方米实际只建了 2680 万平方米。1952 年英国工人每小时的收入所购买的食品数是苏联工人的 3.6 倍美国工人则是苏联工人的 5.5 倍。在革命后 25 年苏联工人的生活仍比西方工人差很多。[8]

  斯大林-苏联模式排斥了社会和民众的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生

 活都按党的机关的指示行事干部由党组织层层任命苏维埃的代表也都是党指定候选人通过等额选举产生 人民的民主权利没有相应的民主形式予以保障。当国家的方针政策与人民的需要发生矛盾时民众毫无办法。在斯大林时期还建立和完善了一套官僚特权制度如建立内部特供商店、餐厅、医院、免费别墅、在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期间赠送贵重礼品和包裹制度在这一时期党政干部兼职普遍化一个人可以身兼数职拿到几份报酬党的精英们过上了“共产主义”生活。官僚主义和贪污不仅引起劳动者不满普通老百姓感觉不到他们才是自己国家的真正主人 因而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事务的责任感减退了民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很难发挥而且领导者本人对人民、对党的责任感也下降了因为官员的提升不是靠“下层” 不是取决于人民的意志和要求官僚的地位和晋升完全取决于“上层” 取决于领导的态度和意见取决于档案和私人关系。苏共的一些领导干部在政治品德、物质待遇、生活方式上早已脱离了人民群众他们的所思所想也与广大民众格格不入了。1991 年 6 月一个美国学者对莫斯科的精英分子进行一项调查得出结论其中 76.7的人是资本主义者12.3的人是民主社会主义者9.6的人是共产主义者或国家主义者其他占 1.4在苏联上层几乎没有人支持社会主义。[9]最后苏联共产党在人们冷漠的注视下让出了政权。

  斯大林-苏联模式不讲法治领导人的权力大于法律侵犯人权的事屡见不鲜。斯大林把阶级斗争看成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我们所有的进展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每一个稍微重大的成就都

 是我们国内阶级斗争的表现和结果” 。

 [10]1936 年苏联宪法明确规定法律保障苏联公民享有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游行及示威自由 规定了苏联公民有人身不受侵犯的保障 任何公民非经法院决定或检察长批准不得逮捕公民住宅不可侵犯及通信秘密 均受法律之保护。

 遗憾的是这些权利大多停留在纸面上 在苏联有法不依成为普遍现象在决定事件发展的过程中领导人的个人喜好和权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苏联的法律系统也不完备留有许多空白法律“治民不治官” 随意性强。

  没有法律根据地进行“大清洗”是斯大林时期的一大特色。斯大林认为党是靠清洗自己队伍中的机会主义分子而巩固起来的 清洗伴随着整个斯大林时期高潮是在 30 年代。30 年代苏联的“大清洗”是从清除党的上层反对斯大林政策的人开始的 地方上按指标和名额进行“清洗” 由内务部而不是法院判决。[11]1934 年参加号称“胜利者代表大会” 的党的十七大的代表有 1961 人 其中 1108 人被枪决在这次大会上选出的 139 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中有 98 人被消灭。

 根据官方提供的资料 1936 年内务部记载有 1118 人被判处死刑在 1937 年有 353074 人被判处枪决 1938 年有 328618 人被处死 1939年有 2552 人因反革命和叛国罪被处死1940 年有 1649 人1941 年有 8001 人。[12]无论如何党政军中如此多的人被镇压都是国家的灾难卫国战争初期苏军的失利与此有很大关系。

 “大清洗”严重动摇了苏共的执政基础成为苏联社会主义的硬伤。

  斯大林认识不到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整个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强

 调苏联具备建设社会主义所需的一切 在完成工业化后便开始关起门来搞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错误地认为 “两个对立阵营的存在所造成的经济结果就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因而现在就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

 ”[13]长期的封闭与孤立严重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领导人曾试图进行改革但是并没有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也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这一模式的弊端。苏联的体制模式面临着深刻的危机积重难返历次改革都没能解决问题苏联剧变表明斯大林-苏联模式是没有生命力的。

 二、中国对苏联模式的认识及对苏联模式的抛弃

 邓小平说过 “坦率地说我们过去搞社会主义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问题。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1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去苏联模式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人对苏联模式的认识经历过一段曲折的过程。

 在建国之初新中国实行新民主主义政策这是符合中国特点的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当时我们认为苏联是先进的我们是落后的急于按照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从 1956 年苏共二十大开始苏共揭开了斯大林问题的盖子 促使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

 义党的八大和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等对苏联模式的弊端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随着中苏分歧的扩大和对赫鲁晓夫的误解中国开始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1958-1976 年毛泽东基本继承了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 苏联模式所犯的错误基本上在中国重新实践了一遍搞大跃进走人民公社道路消灭个体农民强调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都存在资产阶级并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强调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后来又进一步发展成“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搞“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在经济建设中排除市场经济不承认价值规律的作用。十年动乱使中国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邓小平是较早认识到苏联模式弊端的人早在 1975 年 8 月邓小平就认识到 “工业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工业支援农业农业反过来又支援工业这是个加强工农联盟的问题。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

 ”[15]1985 年他又进一步指出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6]中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经济规律办事这样做正是对斯大林不顾生产力水平变革生产关系做法的否定是回归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所以邓小平说 “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

 ”[17]

  在改

 革开放的过程中

  中国首先纠正了在农民问题上所犯的错误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土地与农民的结合给了农民自由支配自己劳动果实和自主决定生产方式的权力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的发展带动了轻工业的发展与进步 乡镇企...

篇七:斯大林烟斗是什么材料

ull; 斯大林1879年12月21日出生于俄罗斯帝国第比利斯省西部的哥里城。其父为一名奥塞梯鞋匠,母亲是格鲁吉亚农奴。斯大林在家中排行第三,两个兄长在婴儿时就已夭折。早期他的父亲颇为富裕,拥有自己的工厂,但嗜酒无度,经常毒打妻子和儿子。16岁时,进入第比利斯一所东正教中学读书,他成绩优秀并获得了奖学金。期间他接触到一些革命书籍,并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1898年8月,斯大林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沙俄罗曼诺夫王朝灭亡。斯大林被释放,他于3月25日重返彼得格勒(圣彼得堡)。同年发生七月事件,列宁由于试图发动革命而被临时政府所通缉,斯大林协助他逃往芬兰,为了避免扩大流血冲突,斯大林下令让被围困的布尔什维克党员投降。不久列宁重返俄国,并在斯莫尔尼宫策划武装起事推翻临时政府,斯大林成为了领导团体的一员,最终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中成功夺取了政权,随后他被任命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

 • 1927年-1928年,由于苏联国家规定的粮食价格太低,农民并不急于卖粮,使粮食收购出现短缺。斯大林认为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富农阶层的蓄意破坏,他不顾布哈林等人的反对,一方面采用特殊手段打击富农,强迫他们按指定价格卖出余粮;另一农业。

 方面推行 集体化政策• 1928年-1932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随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则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大规模发展重工业。在这段时间内,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后,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928年的446%,平均每年增速为18%。其中钢产量达1770万吨,煤为1.28亿吨,电力为362亿度。

 • 1953 年1月,斯大林的私人医生月,斯大林的私人医生 维诺格拉多夫在医生案件中被逮捕。之后斯大林拒绝医生在医生案件中被逮捕。之后斯大林拒绝医生接近 , 身体状况逐渐变差。

 。3月 月1日 日白天,警卫员始终未见斯大林走出房间。白天,警卫员始终未见斯大林走出房间。•由于斯大林平日里命令守卫不得打扰他的生活,警卫员直到晚上由于斯大林平日里命令守卫不得打扰他的生活,警卫员直到晚上10点才以送邮件的名义进入房间,结果发现斯大林瘫倒在小餐厅里,意识尚存但不能正常说话。警卫马上将斯大林扶到沙发上,并迅速联系了医生和政治局成员。斯大林陷入了严重的中风,他右手瘫痪,双腿失去知觉,失去语言能力,心脏和呼吸活动出现严重障碍。点才以送邮件的名义进入房间,结果发现斯大林瘫倒在小餐厅里,意识尚存但不能正常说话。警卫马上将斯大林扶到沙发上,并迅速联系了医生和政治局成员。斯大林陷入了严重的中风,他右手瘫痪,双腿失去知觉,失去语言能力,心脏和呼吸活动出现严重障碍。1953 年3 月5日 日 斯大林去世,享寿74岁。

   有人说他是个残暴凶狠的魔鬼  有人说他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暴君有人说他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暴君  有人说他是十恶不赦的历史罪人有人说他是十恶不赦的历史罪人  也有人把他视为天之骄子,扭转整个世界的历史巨人也有人把他视为天之骄子,扭转整个世界的历史巨人  他是英勇无畏的,又是冷酷无情的他是英勇无畏的,又是冷酷无情的

篇八:斯大林烟斗是什么材料

人为什么怀念斯大林

  马龙闪对俄目前这种“悲惨的状态” 及对于政治强人的呼唤, 做过如下分析: 苏联解体后, 俄版图锐减到17世纪初彼得一世时代的规模。

 失去气候温暖的富裕南方, 日里诺夫斯基说, 苏联解体又把俄国人赶入了冰冻的寒带。 还丢失1亿多人口, 失去波罗的海沿岸出海口和黑海一带天然良港。

 这使俄罗斯几百年打开出海口的努力化为乌有。 1990至2000年10年间, 俄国内生产总值、 工农业生产规模下降一倍多, 工厂、交通等设备过度老化, 造成空中、 地上、 水下恶性事故不断; 工业化出现倒退, 只能靠原材料和石油、 天然气出口来维持国家生存。

 多勃林科夫院士说,如果现在的局势一直持续下去, 俄不仅会变为西方欧美发达国家的原料附属国, 也会沦为快速发展的新兴工业国──中、 韩、 马来西亚的原料附属国。俄农业也一直陷于滑坡状态, 国家越来越依靠粮食进口。 伴随经济贫困的是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

 苏联时期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然崩溃,贫富悬殊、 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酗酒、 吸毒和卖淫成为社会的毒瘤,据统计, 目前心理疾病患者达400万, 流浪儿童达200至300万。 一个曾经坚信自己的人民是最完美的公民、 自己的国家世界第一并且肩负着拯救全人类使命的国度, 一个曾经以伟大的卫国战争雪洗日俄战争惨败耻辱的国度, 一个曾经以自己的工业和军事成就令世界叹为观止的国度, 一个曾经占据世界权力格局中令人惊悚的一极的超级大国, 如今沦为前路苍茫的二流国家, 这无疑是俄国人心头难以抚平的创痛。 俄罗斯如何走出历史低谷? 如何赢得昔日骄傲? 他们似乎有了答案:

 要有强有力的铁腕人物, 要有强大的国家权力。

 所以, 俄人期盼强权、 呼唤铁腕,这成了近10年来发自大多数俄人心底的一个强大呼声。 这, 正是眼下俄罗斯“斯大林热” 的近乎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动因。

 斯大林和他的时代

 改名为“钢铁”

 一国社会主义是斯大林模式理论基石

 与世隔绝, 高高在上

 卫国战争

 与南斯拉夫的摩擦

 斯大林坚决捍卫国家利益

 一生谁都信不过

 俄罗斯人对斯大林的看法大相径庭

 “绝不容许丑化俄罗斯民族历史”

 从斯大林到普京强人政治和强国之梦

 最强国沦为二流国家

 “彼得大帝” 号的巡航信号

 向更久远传统的回归之旅

篇九:斯大林烟斗是什么材料

斗文化 人们总是从一些小细节判断他人, 比如一根领带, 一双袜子, 或者一支笔。

 烟斗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 尽管现在用烟斗的人是那么少, 但它雄踞在人们脸上的形象, 将一个人的个性十足地刻画出来了 。

  福尔摩斯除了 表和鞋带以外, 没有什么东西比烟斗更能表示一个人的个性了 .

  在侦探小说大师柯南. 道尔的笔下, 福尔摩斯的经典形象是:

 头戴一顶猎鹿帽、 身披件方格呢风衣, 然后握着一只石楠根烟斗, 或者出没于迷雾笼罩的庄园古堡, 或者端坐在炭火摇曳的壁炉旁……在浓浓的烟雾中沉思良久。

 对于福尔摩斯来说, 烟斗就像他的放大镜、 化学试管以及《脚印与演绎推理实证》 一样, 也是他的一件侦探工具。

 他喜欢在烟雾的笼罩下, 去分析和推理扑朔迷离的案情。

 所以, 福尔摩斯计算时间的方式有时候也是以烟斗来计算的, 比如在接手“红发会案” 时, 他就这样对华生医生说:

 “这是要抽足三斗烟才能解决的问题……”

  福尔摩斯曾经对他的助手华生医生说:

 “烟斗有时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表和鞋带以外。

 ” 所以, 福尔摩斯不但自己喜欢抽烟, 而且还喜欢通

  过烟斗的使用习惯、 烟丝的种类以及残留的灰烬来分析人物的性格、 身份甚至长相, 在侦探“黄面人案” 时, 福尔摩斯就从案发现场拣起一只烟斗,做出这样的推测:

 “烟斗的主人显然是一个身强力壮的人, 惯用左手, 一口好牙齿, 粗心大意, 经济富裕。

 ”

  爱因斯坦:

 用抽烟斗可以使我们有比较冷静而客观的判断.

  世界上爱好烟斗的男人, 大都是一些严肃的、 深沉的、 高度理性的男人, 丘吉尔首相曾经在他的《二战回忆录》 里写道:

 “这是我一生中值得纪念的一刻, 我右边坐着美国总统, 左边是苏俄的主人。

 我们三人一起,控制了全世界绝大部分的海军和四分之三的空军, 可以指挥将近 2000 万军队, 进行着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场最可怕的战争。

 ” ——他所说的这个值得纪念的一刻, 即 1943 年11 月的“德黑兰会议” 期间的一个夜晚,他们在一起讨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的问题。

 而就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时刻, 丘吉尔首相的手里握着一只结实的石楠根烟斗, 斯大林元帅那一排浓重胡须下面叼着一只巨大的枣木烟斗, 罗斯福总统抽的是“骆驼” 牌香烟, 但是他把他的烟卷装在一支长长的烟嘴里。

 恩格斯也是一位著名的烟斗爱好者, 他曾经以无比陶醉的语气对朋友说:

 “在春光明媚的早晨, 坐在花园里, 嘴里叼着烟斗, 让太阳晒着脊背, 再也没有比这种情况下读书更舒服的了……”

  爱因斯坦更是一位忠实的烟斗爱好者, 在工作的时候, 他喜欢事先把烟丝装满几只烟斗, 在自己的面前放上一排, 然后随时取用。

 爱因斯坦在缭绕的烟雾中发现了推动人类文明的“相对论” , 写下了震撼世界的“E=mc2” 。

 1950 年, 当爱因斯坦被蒙特利尔的一家烟斗俱乐部吸收为终身会员之后, 他告诉人们:

 “我相信用烟斗抽烟可以使我们对人世间的事情有某种比较冷静而客观的判断。

 ”

  据说物理学家牛顿也酷爱用烟斗。

 一个故事说, 牛顿在一次陷入沉思的时候, 曾经把情人的一个手指误认为烟斗的通条, 抓起来硬往他的烟斗里塞。

  萨特:

 香烟是“虚无” , 烟斗是” 存在” .

 在萨特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 里, 他甚至把烟斗作为一个哲学例证。

 他认为香烟是“虚无” 的象征, 是抽象的、 没有固有的特性、 容易消失的物体; 而烟斗则是“存在” 的象征, 他写道:

 “烟斗就放在那儿,在桌子上, 独立存在着, 平平常常。

 我把它拿到手上, 我抚摸着它, 注视着它, 以使自己获得拥有感。

 但恰恰因为它似乎注定就是专门要给我带来拥有的快感的, 这会儿它反而不奏效了。

 我感觉手里捏着的不过是一块毫无生气的木头罢了。

 ”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灵魂分为三个层次:

 欲望、 精神、 理性。

 还有学者套用柏拉图的‘灵魂层次划分’ 法, 认为香烟是“欲望之烟” 、 雪茄是“精神之烟” 、 烟斗是“理性之烟” 。

 哲学太深奥啦, 我们还是换一种通俗的说法吧:

  香烟像艳遇, 一次性的消费, 快餐式的味道, 而且风险(尼古丁)较高; 雪茄像情妇, 花费巨大, 配置奢侈, 虽然可以在人们面前炫耀, 但是随着最后一缕轻烟袅袅地飘逝, 最终曲终人散。

 烟斗像太太, 一次添置,

  经久耐用, 享用过后, 还要费心抚慰一番, 并且要仔细照料它一生。

 一支标准长度为 8cm 的烟卷, 其燃烧速度大约是 8 分钟左右, 而一斗维吉尼亚烟丝所占用的时间, 却需要 30-40 分钟。

 如果你无法超过 30 分钟, 那么对不起, 你还算不上一位够资格的“烟斗客” 。

  重要的是, 香烟可以根据心情随时加快燃烧的速度。

 而烟斗是一种温和而有节制的享受, 万万不可操之过急, 难道你不怕烫手吗? 被烟斗烫得手忙脚乱, 可以捏一撮烟丝装上一斗, 叼在嘴上, 但是不一定要把它点着。

  另外, 香烟可以一支接一支地抽, 而一支抽过的烟斗, 必须得给它时间完全冷却后, 才能再装上一斗。

 当然, 如果你有几支烟斗的话, 那就是另一回事儿了。根据烟斗礼仪, 正如一个男人至少应该有 5 条领带一样,他起码也应该有 3 只烟斗。

 比如:

 需要浓一点儿的口味你可以选择 3 厘米管的烟斗, 需要淡一点儿的口味你不妨选择 6 厘米管的烟斗; 想抽温和的维吉尼亚烟丝拿那只 W. O. Larsen 烟斗, 想抽强劲的波瑞克烟草不妨用你的 Dunhill 烟斗; 思考问题的时候使用那只直式的石楠根烟斗, 阅读的时候不妨换那只弯式的海泡石烟斗……

 烟草具有“提神” 和“镇定” 两种对立统一的效果, 如果说香烟的使用价值在于“镇定” , 那么, 烟斗的使用价值则在于“提神” 。

 因为香烟的使用时间常常是在紧张、 恐惧、 仓促不安、 疲惫不堪的时候, 而烟斗则必须在闲适的时候从容地去享受。

 这就是香烟与烟斗在身份上的不同。比如我们在看电影时, 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公式化的情节:

 那些犯罪分子在接受审讯的时候, 往往会对警察请求:

 “能给我一支烟吗? ” 然后屁滚尿流地老实交代。

 但是他敢要烟斗吗? 而且, 即使给他一只烟斗, 恐怕他也没有心情抽一口。

 香烟不论什么场合, 随时都可以点着, 而烟斗却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需要充分的思想准备, 然后心平气和地去享受。

 对于达到一定段位的资深“烟斗客” 来说, 用烟斗抽烟的最高境界是“不温不火” :

 吸快了会烫到手和嘴, 而吸慢了又可能会熄火。

 用烟斗需要一定的技巧、 经验和修养, 在某种程度上说, 用烟斗不但是一种生活方式, 也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过程。一个男人只有修炼到一定的人生境界, 才可能把握好自己的烟斗。

 根据心理分析, “烟斗客” 的人格特征大致表现为:

 思考、 冷静、稳定、 内敛、 谦让、 较少焦虑。

 这些特征不正是一个成熟男人必须具备的优秀品格吗?

  马克. 吐温:

 如果天堂里没有烟斗, 我宁愿选择地狱.

  烟斗吸烟是男人最原始的吸烟方式。

 早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之前, 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就用玉米芯制成的长柄烟具吸食烟叶。

 用烟斗是印第安人的一种崇高的礼仪。

 后来, 探险家们把“新大陆” 的烟斗带到了欧洲。

 在 16 世纪的欧洲上流社会, 女士们流行享用从“新大陆” 带回的巧克力, 而先生们的时尚则是用烟斗。

 到 18 世纪, 英国的工匠制造出了石楠根烟斗, 法国的工匠制造出了海泡石烟斗, 烟斗的制作技术达到了高峰, 形成英国式、 法国式、丹麦式、 意大利式等烟斗艺术流派, 烟斗逐渐成为男人的必需品。

 漫步世

  界文学画廊, 从萨克雷的《名利场》 到司汤达的《红与黑》 ; 从大仲马的《基度山伯爵》 到劳伦斯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 ; 从狄更斯的《远大前程》 到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 , 每翻过几页小说, 我们都可以看到某个男主人公的手里正握着他的烟斗。

  进入 20 世纪以来, 以 1902 年的烟草托拉斯英美烟草公司的成立为标志, 发达的卷烟工业开始对烟斗形成冲击。

 特别是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军人们随身携带的“骆驼” 牌混合型香烟迅速从军营蔓延到全社会, 香烟以其简单、 快捷、 方便的特点, 迎合了工业文明时代忙碌的生活,大部分男人冷落了烟斗。

  不过,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一些男人似乎正在进入诗人马拉美所说的“美妙的冬天” , 他们逐渐丢开了香烟以及它所代表的孩子气的欢娱,拿起了庄重的烟斗。

 加利福尼亚的一个烟草商店业主 DonWelsh 先生说:

 “雪茄烟的兴起也使许多人捡起了久别的烟斗。

 ” Welsh 还介绍说, 现在烟斗、 烟叶和其附属品很畅销, 原来售价在 20-35 美元的烟斗已成倍地上涨, “黑色山丘” 烟斗上个月为 800 美元而现在已售至 1000 美元。

  香烟和雪茄都是一种一次性的、 机械的、 重复的享受, 同吸一包烟,每一支烟卷的味道都是相似的; 而烟斗却由于烟丝的干湿、 填装的深浅、烟管长短的不同, 同样的一盒烟丝, 每一斗却各有各的味道。

  烟斗是一种“DIY” 的乐趣, 创造性的享受, 因为烟斗包含着一系列手工劳动, 比如照料烟丝、 填装烟草、 清理炭层、 养护烟管等。

 一个男人在没事儿的时候, 加工一下自己的烟丝, 实在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 比如给烟草添加红酒或者威士忌, 然后荫干……当你从自己烟斗里抽到红酒的芳香时, 你一定会体验到一种非同寻常的成就感。

  难怪著名作家马克. 吐温曾经表示:

 “如果天堂里没有烟斗, 我宁愿选择地狱。

 ”

  烟斗人生

  一把好的烟斗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更成为“烟斗客” 一块重要的精神乐园。

 如今烟斗重新成为男人的爱物, 有关烟斗的网站、 俱乐部、 专卖店等纷纷而起。

 而正流行的烟斗也不只是中国的老古董式, 多了很多国外传过来的短柄、 大烟嘴的西式烟斗。

  精选精雕的美

 对于玩家, 烟斗是一件艺术品。

 就拿选材来说, 这一道就已经十分挑剔。

 做烟斗的材质要符合诸多条件:

 质地要坚韧、 轻盈、 耐裂; 干燥、 能抗高热、 遇火不燃; 点燃之后无异味; 长期抚摸之后纹理清晰, 光泽耀眼……

 据玩家介绍, 石楠木是烟斗的首选材质。

 “一块可以用来制作烟斗的石楠木, 通常取自于树龄约 250 年的成熟石楠木根。

 ” 玩家小智说, “另

  一种深埋土耳其特定区域地底 30 多米的海泡石则可雕刻出形状各异的烟斗; 还有一种源于美国的玉米芯可以在抽烟斗时带出其特有的风味。

 ”

  烟斗不仅选材苛刻, 之后的工序更体现了木、 石雕刻艺术, 银器锻制工艺等。

 总共需要 5 个阶段 75 个步骤才能完成全部斗身成形与处理。

 据说年轻工匠们只有在制作了二三十年后, 才有实力去设计烟斗的造型。

 难怪有玩家觅得心爱的烟斗后, 会爱惜地戴着手套来抽。

 其中一位高手说:“一个‘烟斗客’ 至少会有七八把烟斗, 抽上一天, 至少要放上三天, 待其阴干。

 没有一个‘斗客’ 只有一把烟斗。

 ”

  如今比较有名的烟斗多是国外品牌, 如英国的 Dunhill、 Ashton,Ferndown 是新一代英国高档烟斗的代言人, Charatan 则成为上至英国皇室下至黎民百姓的至爱。

 还有法国的 Chacom, 意大利的 Savinelli 以及丹麦的 Stanwell 都备受推崇。

 目前在广州出售的烟斗品牌有英国的BigBen、 Brebbia, 荷兰的红点, 还有 Kansas、 Walnut。

  跟烟斗一起从容

 除了欣赏烟斗形式上的艺术美, 更让玩家迷恋沉醉的是它的精神特征。

 “喜欢烟斗的男人大多是比较‘独’ 的。

 一定要有自己独处的空间,外表看起来平静, 脑子里却在思考很多事情。

 ” 烟斗便给了人们这样一段从容淡定的时间。

  热衷此道的玩家林先生说, 烟斗与香烟的区别在于, 香烟是为了缓解疲惫、 紧张, 而烟斗则必须在闲适的时候从容享受。

 “一支 8 厘米的香烟,大约燃烧 8 分钟。

 而享用一斗烟丝, 则需要 40 分钟甚至更久” 。

  从填装烟丝到清理烟斗, 无不需要耐心和从容, 首先是开斗。

 “一只新烟斗买来不要迫不及待地塞满烟丝马上抽起来, 开斗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用蜂蜜涂满烟斗的内壁, 放置风干, 一般需要放置两三天, 糖分会附着在烟斗内壁上, 不但抽起来不会过分燃烧内壁本来涂抹的化学成分, 还会增添一份甘醇的香味” 。

  铺烟丝的时候最好是一层层铺下去, 第一层在最底部, 也是最接近你的部分, 要用“婴儿的力量” 去铺, 不要塞得太实, 不然抽起来会很累;再上边一层要稍微加力; 最上边一层要铺得紧一些, 不然点燃受热, 烟丝会散开。

 “点烟的时候, 第一次不一定能完全点燃, 因为有些烟丝中含有水分和空气, 第一次受热会蒸发掉一部分, 这时候可以稍微再向下压紧一点, 重点一次, 通常点三次以内都是正常的” 。

  抽烟斗的老手, 从来不会在一斗烟抽完之前让它熄灭掉。

 “如果你的烟斗时常会自己熄灭, 多数是因为你是在‘抽’ 烟斗, 而没有跟随自己自然的呼吸。

 烟斗应该是不影响你正常呼吸的频率和力度的, 这和雪茄、 卷烟都不同, 它们都强调一个刻意的‘吸’ , 而烟斗不需要。

 老手抽过的烟灰磕出来应该是均匀的白色粉末状, 如果烟灰磕出来夹杂着未抽完的烟丝

  或者烟灰呈块状, 那他一定抽得很急躁。

 所以看一个人的烟灰大概可以判断出他对烟斗的了解甚至是他当时的心情” 。

  . 新手入门.

  教你选烟斗

 根据烟斗礼仪, 烟斗客至少应该有 3 把烟斗, 满足不同的需要。

 需要浓一点儿的口味可以选择 3 厘米管的烟斗; 需要淡一点儿的口味不妨选择6 厘米管的烟斗; 温和的维吉尼亚烟丝适合 W. O. Larsen 烟斗, 而强劲的波瑞克烟草则不妨用 Dunhill 烟斗...

相关热词搜索: 斯大林 烟斗 材料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