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2022年度改进党组理论学习建议

时间:2022-06-14 10:30:04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改进党组理论学习建议,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改进党组理论学习建议

改进党组理论学习的建议20223篇

改进党组理论学习的建议2022篇1

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

  为加强和改进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理论水平和运用科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现对20XX年我局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定如下安排意见。

  一、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政治学习为根本,以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首要任务,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重点,以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目的,全面贯彻党的十*大和十*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省委十届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和市第七次党代会、市委七届二次全会精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效,坚持依规管理、从严治学,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为目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着眼于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市、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理论素养、领导能力、领导水平和推动实施统筹城乡、“三化”联动发展战略、“七大提升行动”的本领,为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绿色经济强市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巩固提升我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成效提供政治动力和组织保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二、学习重点

  根据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结合工作实际,形成以下“一条主线、十个专题”学习安排。

  (一)一条主线: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主线贯穿全年始终

  坚持不懈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领会讲话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深刻把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同学习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结合起来,同研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结合起来,同提高党员干部思想理论素养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十个专题

  第一专题:深入学习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1.学习内容与要求:深刻认识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深入学习科学内涵、主要观点和精神实质,全面把握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一个有机整体和科学体系,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学习方式:采取领导讲学、集中研讨、撰写学习心得等方式。

  第二专题:深入学习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学习内容与要求:深刻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中央把握我国发展新特征确定的治国理政新方略,深入理解这一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内在联系,把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基本要求。重点学习探讨、调查研究我市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绿色经济强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地实施、进展成效和创新举措。

  2.学习方式:采取领导讲学、集中研讨、深入基层学习调研、撰写学习心得等方式。

  第三专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1.学习内容与要求: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开展创新创造、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的重要要求,推动中央、省委和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2.学习方式:采取领导讲学、集中研讨、深入基层学习调研、撰写学习心得等方式。

  第四专题:深入学习领会“加快发展、弯道超车”的发展要求

  1.学习内容与要求:学习传达“加快发展、弯道超车”的重要要求,深刻认识加快发展,实现弯道超车的战略意义。重点学习市委书记赵世勇在市第七次党代会、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闭幕大会上有关“加快发展、弯道超车”的重要论述。

  2.学习方式:采取领导讲学、集中研讨、深入基层学习调研、撰写学习心得等方式。

  第五专题:深入学习领会《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1.学习内容与要求: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届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精神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市委七届二次全会精神,深刻认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和任务,真正把“严”的要求贯彻到管党治党全过程,落实到党的建设各方面。重点学习《准则》关于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XXX个方面的内容和规定,了解掌握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方向目标、原则立场、任务举措,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学习把握《条例》关于加强党内监督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内容范畴、方法途径等重要问题,增强积极开展监督、主动接受监督的自觉性,推动党内监督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学习方式:采取领导讲学、集中研讨、撰写学习心得等方式。

  第六专题:深入学习领会《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

  1.学习内容与要求:认真研读《规则》条文,深刻理解把握中心组学习的性质定位原则、内容形式要求、组织管理考核等各方面规定,不断增强中心组学习针对性实效性,提升中心组学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

  2.学习方式:采取领导讲学、集中研讨、撰写学习心得等方式。

  第七专题:深入学习领会《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若干规定》

  1.学习内容与要求:认真研读《规定》条文,充分认识坚持和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的重要性紧迫性,深刻理解把握《规定》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和有关要求,切实增强开好民主生活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学习方式:采取领导讲学、集中研讨、撰写学习心得等方式。

  第八专题:深入学习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部署和基本要求

  1.学习内容与要求:结合我市思想理论界的思想动态,重点了解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需要注意的倾向性问题,把握做好工作的具体要求,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上来,认真落实好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担负起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同时,系统学习党的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网络强国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切实增强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2.学习方式:采取领导讲学、集中研讨、撰写学习心得等方式。

  第九专题:深入贯彻落实推进绿色经济强市的决策部署

  1.学习内容与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的部署要求,全面实施富民强市“七大提升行动”,强力推进绿色经济强市建设,加快绘就“创新创业城、生态花园城、观音文化城”融合发展的绿色新画卷。

  2.学习方式:采取领导讲学、集中研讨、深入基层学习调研等方式。

  第十专题: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工作部署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重要部署安排

  1.学习内容与要求:原原本本、全面准确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认真研读党的十九大文件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文件,深刻理解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工作部署,认真学习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重要部署安排,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

  2.学习方式:采取领导讲党课、邀请专家作报告等方式。

  三、学习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局党组要把党组中心组学习作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将理论学习作为提高领导干部政治素养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局党组书记要率先垂范,亲自谋划部署,带头深入学习,带头撰写心得体会,带头调查研究;
党组中心组成员要积极参加,带头深学、带头讲学、带头述学。积极推动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化,组织开展党组中心组理论扩大学习。

  (二)创新学习方式。局党组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用好研讨交流、专题辅导、典型学习等传统形式;结合调研把“学习课堂”搬到一线,向实践求教、向基层问计;强化互联网学习思维,组织开展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微学习”,增强党组中心组学习的辐射作用;统筹运用多方学习平台,充分利用《讲坛》、市委中心组《手机报》、《宣传》、报告会等宣传载体,切实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注重学用结合。各党组成员要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党组中心组学习全过程,把学习同研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结合起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形成学习调研成果,为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推动工作提供理论支持。结合走基层和规划“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三进活动,深入干部群众宣讲政策、解疑释惑。同时,各党组成员应按照工作分工,围绕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机关党支部、定点帮扶村或结对共建社区为党员干部群众作专题报告或上党课,一年至少1次;全年至少撰写1篇调研报告或学习心得。

  (四)严格学习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局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学习签到和请假制度,因故不能参加学习的,要提前向中心组组长请假。局党组中心组成员每年集中学习不少于12天,要坚持做到局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六个一”,即每名中心组成员专备一本学习笔记,一年至少撰写一篇调研文章,至少讲一次党课,一月至少集中学习一次,一周至少读一本好书,一天至少学习一小时。

改进党组理论学习的建议2022篇2

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

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一)

  为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推进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范化、制度化,特制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

  一、中心组学习成员由市局领导班子成员、副处级以上干部组成,组长由市局党组书记兼任,负责审定学习计划,确定研讨专题,提出学习要求,主持集中学习事项和研讨活动,指导和检查中心组成员的学习情况,抓好各项学习制度的落实。

  二、中心组设学习秘书1名,由人事科长兼任,职责主要是参与学习计划的制定,负责学习活动的具体安排落实,做好资料发放、学习保障以及完成组长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中心组学习采取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主要学习内容包括:政治理论、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央、省、市重要会议精神、重大决策、决议,法律法规以及与工商工作有关的业务知识等。

  四、中心组每年集中学习不少于12次,每次不少于半天,全年累计学习时间不少于8天,每次集中学习中心组成员的出席率均不得低于80%.

  中心组成员应当按照学习计划认真自学,并按要求参加集中学习。每名中心组成员每年的参学率不得低于80%(主要负责人参学率不得低于90%)。

  五、中心组每次集中学习应提前将学习时间、内容等情况通知每位成员,中心组成员应当做好充分准备,每次安排一人做重点发言。集中学习实行考勤制度,原则上不准请假,确有原因不能参加集中学习的,应当自学补课。

  六、中心组成员应当在完成中心组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带头完成市局对全体干部职工的学习要求,并主动接受检查。

  七、中心组成员每年应当安排一定时间到基层进行调研,撰写有一定质量的调研报告不少于1篇(可与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工作结合起来进行)。

  八、中心组秘书应当认真做好中心组学习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年终做好迎接考评检查工作。

  迎接检查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照《市直单位党组(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考核考评细则》进行自查,重点检查中心组组长履行职责的情况,中心组成员学习计划及落实情况,制度建设情况,集中学习的出勤情况,结合理论学习开展调研的情况,集中讨论时发言记录,撰写理论文章或调研报告等情况。

  九、中心组成员应当把学习情况纳入个人年终述职报告,接受广大干部职工的监督,接受上级检查。

  十、对因个人原因没有完成学习任务而影响单位年终考评成绩的,中心组成员本人应当在中心组会议上做出检查。

  十一、本制度由人事教育科组织实施。

  十二、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二)

  第一条 为健全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制度,根据市委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由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办公室负责人组成。必要时,机关中层干部和局属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可列席。

  第三条 理论学习中心组组长由局党组书记担任,党组书记外出或请假期间,由主持工作的党组成员履行组长职责;

  第四条 学习的主要内容:

  1.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2. 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3. 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重要会议精神、文件、领导讲话;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管理知识等;

  5. 事关攀枝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划、政策以及市委要求的相关内容;

  6. 本职工作需要的各方面业务知识。同时,结合实际开展形势任务教育。

  第五条学习方式

  1. 分散自学。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坚持以自学为主,中心组成员要制定学习计划,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撰写心得体会。由机关党委负责检查;

  2. 集中学习。集中学习时间每季度至少一次,全年不得少于12 天。学习内容及专题发言人由局党组研究确定,由学习组长对集中学习情况进行小结。作专题发言(讨论发言)的同志在接到通知后应及时按要求准备好书面发言材料。集中学习会的会务等工作由机关党委负责;

  3. 专题辅导。围绕一个主题,采取听报告,收看电教片等影像资料等,加强理解学习内容,把握精神实质;

  4. 专题讨论。针对理论学习中的重点问题,党委政府工作及商务和粮食工作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专题讨论,提出解决对策。同时总结好的经验和交流学习体会,达到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第六条学习要求

  1.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理论学习与统一思想、驾驭全局,进行科学决策、改造主观世界紧密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学以致用,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执政能力;

  2. 制定年度学习计划。每年年初,机关党委要制定年度学习计划,做到长计划,短安排,根据形势要求,及时调整学习内容;

  3. 严格学习纪律。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集中学习专设签到本,由个人亲自签到,不得代签;
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的,需事先向局理论学习中心组组长请假,并及时告知机关党委备案。机关党委年终将对中心组成员每年的学习出勤情况进行通报;

  4. 开展调查研究,撰写理论文章。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调研活动,完成撰写学习体会、调研报告或理论文章1 —2 篇,由机关党委收集、整理上报有关部门;

  5. 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要统一使用市委下发的自学笔记本和集中学习记录本,以备调阅、考核。

  第七条学习考核

  在民主生活会和年终述职述廉中,每个中心组成员要汇报和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将理论学习特别是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依据之一。

  第八条附则

  (一)本制度由局人事培训科负责解释。

  (二)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三)

  为继续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集团公司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理论水平和决策水平,加强党性锻炼和理论修养,增强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增强防微杜渐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全面推进城市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集团公司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

  一、每年制订一个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要根据上级党委的总体部署,周密制订年度理论学习计划,严格按计划组织领导干部参加各级各类学习培训,做到学习时间、学习人员、学习内容、学习质量”四落实”、”四保证”.

  二、每季安排一个重点学习内容。党委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新形势、新政策、新任务,及时安排和组织中心组成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指示,做到每季有学习任务。

  三、每年安排一次理论辅导。党委根据当年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安排,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一次理论讲座,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四、每年组织一次理论学习交流。中心组成员要在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潜心钻研,深入思考,写出有一定深度的理论学习体会文章。中心组适时组织成员进行一次理论学习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学习内容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上级领导的重要指示、上级党委政府的重要文件精神等,同时要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培训以及与本集团公司行业相关政策的学习研讨。

  六、学习方法以自学为主,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集体辅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指导实际工作相结合,做到学用一致。

  七、提倡严谨的学习作风。中心组成员要正确对待理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严格遵守学习制度和学习纪律,正确处理理论学习与日常工作的关系,做到”两不误、两促进”,争当”学习型干部”.

领导班子理论学习制度

党支部学习制度

学生党员学习制度

改进党组理论学习的建议2022篇3

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参考材料

第七期

安监局党组编印 2014年6月25日

目 录

1、历史观、辩证法、价值观的高度统一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国家治理重要讲话中的哲学思想……02-08

2、深化对“市场主体法定原则”的认识………………09-12

3、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讲话中的哲学思想……………………………………………………………13-18

4、关键就在“常”、“长”二字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反腐败讲话中的哲学思…………19-25

历史观、辩证法、价值观的高度统一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国家治理重要讲话中的哲学思想

辛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涉及不少关于国家治理的内容。这些科学论断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芒,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善于全面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更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国家治理的历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这一论断充分反映了中国社会在选择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如何选择国家治理体系这一基本问题上的科学认识和高度自觉。

国家治理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国家的诞生而出现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不同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决定着不同的国家治理绩效。古往今来为什么一些国家越来越发展、越来越稳定、越来越繁荣,而另一些国家却越来越停滞、越来越动荡、越来越衰落,正是不同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所致。就算曾经是很好的、也很管用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如果不能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演进与时俱进也会被历史淘汰。中国封建社会曾经建立了高度完备的、充分适应封建制度要求的国家治理体系,其治理能力更是在上千年的积累中不断精进,但是当时代已经发生大变革的背景下,在外来资本主义社会的船坚炮利面前不仅不堪一击,还为中国社会留下了近百年的耻辱。

那么,可不可以把别人的,尤其是曾经打赢我们的那些国家和社会的治理体系拿过来“师夷长技以制夷”呢?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以来确实做过诸多的尝试,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各种办法都试过了,结果就像毛泽东当年所讲的,“我们中国人是很愿意向西方学习的,可学来学去总是老师欺负学生”,不仅不管用还更受欺侮,只好走自己的路,选择一条全新的国家治理体系,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找到一条正确的国家治理之道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全部。如何把我们所选择的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让它的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邓小平在1992年讲,“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具体到要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真正现代化,恐怕时间还会更长一些。但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通过“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国家治理的辩证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变革不仅意味着对三十多年前那些不合时宜的制度体制的变革,还意味着对一些已经成型的制度体制也要进一步变革,意味着要对既定利益结构进行与时俱进的变革。这一过程必然会招致一些既得利益群体的反对,会有极其巨大的阻力和意想不到的波折。在这方面,要像邓小平所说的,“这个任务,我们这一代人也许不能全部完成,但是,至少我们有责任为它的完成奠定巩固的基础,确立正确的方向”。我们必须拿出一往无前的勇气,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不断用好的制度来革除不好的制度,用好的制度环境来取代不好的制度环境,用好的制度变迁路径来替代不好的制度变迁路径,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打下良好基础。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极为关键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们一些同志在解读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时,往往喜欢讲后一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忽视前面一句话。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实总书记这番话讲的正是国家治理的辩证法。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国家治理体系是有确定内容的,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说到底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代化,舍此无他。固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尚未成熟定型,依然也必须做进一步的改革,而且是全方位、深层次、系统性改革,不能停留于零敲碎打的调整和碎片化修补上。但是改革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不是全盘否定,不是另起炉灶。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说过:“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在进行国家治理的过程中迷失了正确的方向,就会出现颠覆性错误。

比如,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但国企改革不能简单就是私有化,一味地改变国有企业的所有制性质,而不去搞内部的管理运行机制创新,未见得能解决国有企业中存在的真问题,但却会真的动摇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政治体制改革要加快毋庸置疑,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对不意味着要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意味着要放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因为改革是革命中的建设,是坚持中的创新,所以,改革不仅意味着改变,还意味着坚守,不仅意味着“必须变”,还意味着“不能变”。在改革过程中不思进取,抱残守缺会被人民抛弃、被历史淘汰;
在改革的过程中把不能变的给变了,就会丧失根本,就是自毁长城。特别在今日中国人人思变的浪潮中,守住改革中的“不变”比随波逐流的“改变”更不易。

国家治理的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讲:“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
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
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没有解决好?国家治理不仅要有正确的国家治理观,还要有科学的国家治理方法。尤其在当我们明确了国家治理的目标方向之后,科学有效的国家治理方法更为关键。

科学的国家治理方法论,要正确处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就是一回事,并不是国家治理体系越完善国家治理能力自然而然就越强,甚至同一国家在同一种治理体系下在不同时期治理能力也有很大不同。因此,推进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既重视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不断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又重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科学的国家治理方法论,还要求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既要坚定制度自信,又不要固步自封;
既要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又不能在“拿来”的同时迷失了自我。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有主张、有定力”,离开创新就只能是一纸空文。比如说既充分发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推动作用又不去越俎代庖横生干预;
既以开放的心态为资本发挥正功能提供舞台,又不能反客为主让资本侵占劳动;
既要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又更加充分地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的科学应对,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家治理的价值观

在当今世界,不同国家治理体系之间是存在竞争的,这种竞争表面看是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的竞争,其实潜藏在背后的是价值观的竞争。价值观带来的是合法性、正当性与优越感,所谓的“普世价值”背后是西方社会希望用其行为模式一统天下的意图。如果中国社会不能在价值观方面赢得对西方社会的竞争优势,国家治理体系的竞争就丧失了精神基础。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

当一个社会在精神上保有独立性的时候,在社会发展方面的独立性就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了。远而言之,不会屈服于他者的压迫奴役,一定要争独立求解放,这就是170年来中华民族的奋斗抗争;
近而言之,不会甘于照抄照搬他人的做法,一定要走自己的路,这就是60余年来中国社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
放眼展望,还要坚持把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道路创新有机结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关于中国社会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之路,我们现在讲的比较多的是国情和历史使然,这诚然是事实,也很重要,但还不够,真正要讲全面还要讲“独特的文化传统”。百余年来世界上争取独立解放的民族国家并不少,但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并坚持下来的并不多,中国可谓个中翘楚。能做到这一点,与中华文化精神对社会主义的契合乃至与马克思主义的良性融汇是分不开的。只有文化才是真正“内生性演化”的,是属于“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国家治理的时候,意味深长地提到了弘扬中华文化的原因所在。当一个社会的国家治理有了根植于自己文化的价值观做精神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有了绵绵不绝的血脉和根深蒂固的基础。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深化对“市场主体法定原则”的认识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构建现代市场体系,而构建现代市场体系的核心,是要确立一个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使市场主体充满活力,有序经营。市场主体主要包括公司、合伙、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专门从事经营活动的法律主体。这里就我国市场主体法律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谈几个问题。

为什么市场主体的类型需要法定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市场主体类型的划分及主体组织规则的确立采取法定主义。也就是说,任何主体只有符合法律的条件,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才能成为合法的市场主体,而不能通过当事人的约定来确定类型。还有一些类型的企业,例如合伙制,其成立基础是当事人的约定,但当事人作出约定的前提是遵守法律关于主体的规定。为什么市场主体的类型需要法定?

第一个原因在于维护交易安全。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其责任形式存在一定的区别,法律明确规定市场主体的类型,有利于提高交易相对人的合理预期,维护交易安全。

第二个原因在于节省交易费用。科斯认为,企业的本质目的在于降低交易成本。从减少交易费用和维护交易秩序的角度进行考虑,通过法律确认企业的类型和治理结构等,将有助于实现这一目的。因为在交易中,交易主体总是希望能够便捷地获取交易对方的基本信息,比如说治理结构、责任形式、责任财产等,这样有助于当事人准确判断、及时了解对方这些基本的情况,从而防止受到欺诈。采用法定主义之后,法律直接规定了治理结构、责任形态,和对方打交道,如果知道对方是有限责任公司,就能够知道它必须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治理结构,承担财产有限的责任,这样就可以极大地节省调查了解的成本,有利于节省交易费用,从这个角度,采取市场主体法定原则,根本上还是有助于提高交易效率,保障交易安全秩序。

第三个原因是鼓励投资。市场主体本身就是投资的工具,从世界范围来看,市场主体形式改革趋势体现在: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类型得到法律的承认。法律上认可的主体类型越多,就给了投资者更多的选择,使他们能够从利益最大化的需要出发,选择对自己更为有利的企业形态。某一种企业形态的选择,其实也是对投资方式的选择,这就好像到食堂吃饭一样,提供的菜谱越多,我们能够选择的菜肴种类就越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市场主体在法律上类型越来越多的原因。

市场主体如何进一步规范化

市场主体类型的法定其实也包括了对主体的治理结构等方面的规范,不仅仅是承认这种形态,还要包括对它的治理结构、责任形态等等全面的规范。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就提出了要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并把这一点当成完善法律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据了解,当前的市场实践中,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中,关于职业经理人制度都需要在法律上不断地完善,特别是怎么强化职业经理人的忠诚义务问题。因为职业经理人不持有公司的股份,一旦违背忠诚义务,可能引发道德风险,现在国企里面曾经发生的内幕交易、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等等,都和职业经理人违背了忠诚义务有很大的关系。在这方面,法律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地加强和完善。除了对公司的治理结构还要进一步完善以外,我们对其它市场主体的规范也还有很多欠缺。比如信托,这种方式过去主要是合同规范的,但是现在信托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事主体。从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截止到2013年第三季度末,信托管理公司管理的信托财产已经突破了10.13万亿元,预计未来十年,信托财产将要达到80万亿元的规模,现在已经将信托称为影子银行。我们确实要看到,目前信托机构的治理结构还是很不健全的,管理人员违背忠诚义务的情况还是存在的,一旦出现了违反忠诚义务等等,如职业经理人关联交易、利益输送,就很可能产生巨大的交易风险,而且是巨大的金融风险。

怎样促进市场主体的灵活性

市场主体的形式需要法律明确规定,但是市场主体又要根据市场变化发展的需求具有灵活性。规范化和灵活性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为要求灵活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使市场主体始终保持活力,这就需要在强化债权人保护和市场秩序维护的前提下,赋予投资者管理者更多的权利。既要规范也要灵活,不能太过僵硬,这个度怎么把握,也是市场主体制度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比如公司法最初关于市场主体的规定很多都是僵硬的,2005年在修改公司法规定的时候,已经在很多方面都把它软化了,通过任意性规范,给了投资者和公司发起者更多的权利,过去像法定代表人就是董事长,2005年修改的时候就规定法定代表人既可以是董事长也可以是总经理,这就体现了公司发展灵活性的要求,但是在某些方面做得还是不够,还是有些地方显得过于僵硬,比如公司法四十四条第一款就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成员为3至13人,对于一般的公司,这可能是对的,但是像巨型公司,甚至是跨国公司,就太过僵硬,比如像华为这样的巨型公司,董事会最多是13个人,对它来说就太少了。在这一点上,其实应该给公司更多的选择。所以,我个人认为法律上应该对公司治理结构这些基本的框架有明确的规定,但是有一些内部的具体事务,还是可以授权投资者通过合同章程来确定,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任意性规范,给投资者更多的选择空间,这样才能使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

(作者王利明为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

关键词

何谓“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Market Entity)是指在市场上从事经济活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和组织体。具体来说,就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和资产,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的可从事市场交易活动的法人或自然人。市场主体可以分为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以及消费者、企业等。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讲话中的哲学思想

陶文昭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基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更深认识,是基于对中国文明历史的更深领悟,体现了全球化的时代眼光,反映了中国崛起中的文明自信。

关于文明的发展规律与历史经验

世界文明是多彩的。吸收借鉴表示的是一种文明同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文明,就根本谈不上所谓吸收借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不仅在历史上各国创造了独特的文明,而且当今世界各种文明多样共存,即使到将来各种文明也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世界文明是平等的。吸收借鉴是冲着好的、有益的东西而来的,如果认为其他文明一无是处,当然也就用不着去吸收借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当今世界各国发展水平有高有低,各种文明千差万别,但各种文明之间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如果搞居高临下、唯我独尊,不仅不会主动去吸收借鉴其他文明,而且会贬低打压其他文明,诉诸于文明的冲突。

世界文明是交融的。一部人类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多种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的确,“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加强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不仅“各美其美”,而且“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使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促进。

中华文明的历史经验表明,越是开放越是强大,越是强大越是开放。盛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活跃期。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描述:“唐代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多个,那时候的首都长安里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成群。这个大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中华文明也有闭关锁国的深刻教训。在近代西方通过工业革命蓬勃向前的时候,中国封建统治者根本不了解外部世界的巨变和进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拒绝学习先进知识,封闭导致落后,留下了近代中国不尽的屈辱。中国历史一再表明,能否不断了解世界,能否不断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东西,能否不断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大问题。

中华文明具有极强的吸纳机制。对内,中华文明是境内多民族文化长期交融的产物。对外,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在不断交流中吸收借鉴。中华民族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比如,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

“大邦者下流”,中国先哲老子所说的意思是,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拥有容纳天下百川的胸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在当今多样性的世界文明格局中,中国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要善于发现各种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关于时代眼光和文明自信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所带来的商品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文化流,如长江之水,挡也挡不住。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更直接、更密切、更深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我们的事业是向世界开放学习的事业。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不封闭、不僵化,打开大门搞建设、办事业。我们在文明问题上同样要有开放心态、世界眼光、时代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全球化减少了文明的隔阂,但并未消除文明的偏见和误解。一些人对中国有偏见,主要是源于陌生、隔阂和不了解。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是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了解越多,理解越深,交流合作的基础就越牢固、越广泛。我们不能因为存在对中国偏见就拒绝文明的交流,而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同时,我们主张要有文明新思维,而不让思维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

宇宙浩瀚,星汉灿烂。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各国利益交融、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应该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发展。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通过吸收借鉴,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自信地吸收借鉴。当今中国正处于大发展时期,充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充满着文明自信。在这种时候强调对人类文明的吸收借鉴,既是自信的表现,也是自觉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不管是哪个国家、哪种社会制度下创造的文明成果,只要是进步的优秀的东西,都应积极学习和运用。

自主地吸收借鉴。中国文明的吸收借鉴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以我为主,就是坚持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维系文明的中华之根。自主表现为一种定力,“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明的自信、耐力、定力。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为我所用,就是吸收借鉴的目的是更好地发展中华文明。在吸收借鉴中坚持辩证取舍、择善而从,对什么东西可以学,什么东西不能学,要做到心里有数。对可以学的东西,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消化吸收。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中华文明的吸收借鉴寓含着兼济天下的情怀。中国历史上的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学说影响世界,并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当前,中国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追求幸福的梦,中国梦也是奉献世界的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更好地发展中国。随着中国不断发展,中国已经并将继续尽己所能,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关键就在“常”、“长”二字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反腐败讲话中的哲学思想

刘昀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反腐败斗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腐败的论述,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观点,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他运用中国话语,大量引经据典,借古人之智慧,对今人敲警钟,显示出语言的中国风格、蕴涵了深邃的哲学智慧。

提出反腐败的立足点是密切党群关系,跳出“兴勃亡忽”的历史周期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明确了反腐败斗争的根本立足点是密切联系群众,根本标准是群众满意不满意。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根本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骄奢淫逸,为政不廉,是历代统治者失天下的重要原因。我们党是靠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成为执政党的,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离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执政地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能否遏制消极腐败现象,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对我们党的最根本的考验。

虽然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党与腐败现象是水火不容的,但人类政权更迭史,特别是苏联东欧共产党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工人阶级政党对历史周期律并不具有天生的免疫力。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把反腐败斗争提高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严肃指出: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始终是好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一些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影响恶劣,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人民群众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

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只有牢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深刻警示,牢记“两个务必”,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铁腕反腐,着力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才能进一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跳出“兴勃亡忽”的历史周期律。

运用量变质变规律,指出“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反腐败必须防微杜渐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反复提醒党员干部“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反腐败必须防微杜渐,以防止政怠患成。这些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量变质变规律的娴熟运用和形象表达。

量变质变规律告诉我们,量的变化一旦达到并突破度的关节点时,就会引起质变。因此,无论党员干部个人,还是党的组织,对工作生活中的问题错误,都要及时纠正,小错不改就会铸成大错。习近平总书记形象而深刻地指出:“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对党员干部身上出现的违法违纪的小错,“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养痈遗患”。

对于执政党来说,时刻要有忧患意识,要从小事做起,防止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进而导致政怠患成、人亡政息。一般来说,在执政初期、在立国之始,执政者大多都能励精图治、奋发向上,一旦天下承平日久,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了,立国初期那种万众一心、励精图治的劲头也就会慢慢消失。久而久之,官员的腐败现象日益严重,社会风气变得骄奢淫逸,国家的肌体也就日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了。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要警醒啊!”

为了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对贪腐零容忍,要求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守住底线,就是要从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做起,防微杜渐;
守住底线,就是要经常用社会的道德、党的纪律、国家的法律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贪似火,无制则燎原;
欲如水,不遏必滔天。”“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
要做模范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的表率,严守党纪国法;
这是做人的底线、从政的底线、为官的底线,要“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提升自我境界,坚定理想信念,保持高尚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党不变质、国不变色。

分析腐败现象产生的内外因,指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党员干部必须炼就“金刚不坏之身”

扎实有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必须首先挖出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腐败产生的原因时引用古训指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总书记的论述体现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的唯物辩证法原理。

腐败现象产生的内因是一些党员干部丧失了理想信念,反腐败首先要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进而就会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坚定的信仰始终是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抵御各种诱惑的决定因素。但崇高理想、坚定信念不会自发产生。共产党人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党员干部只有理想信念坚定了,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保持政治定力,站得稳、靠得住、信得过,使党和人民放心。

腐败现象产生的外因尽管很多,但核心是制约和监督权力问题,反腐败必须强化监督、管住权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没有健全的制度,权力没有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或者笼子太松,或者笼子很好但门没关住,腐败现象就控制不住。要尽快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败制度体系,要在制度的严密性上下功夫,要朝紧一点、严一点的标准去努力,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监督来保障和巩固工作成效,切不能“牛栏关猫”。要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
各项改革举措要体现惩治和预防腐败要求,同防范腐败同步考虑、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堵塞一切可能出现的腐败漏洞,保障改革健康顺利推进。要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强化责任追究;
不讲责任,不追究责任,制度就会变成“纸老虎”、“稻草人”;
必须强化责任追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逐步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依据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提出“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败必须经常抓、长期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腐败是社会的毒瘤。必须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老虎”“苍蝇”一起打;
反腐倡廉关键就在“常”、“长”二字。这体现了习总书记关于反腐败思想的鲜明观点,是新时期反腐败斗争的战略基调和整体布局,是在反腐败斗争中对唯物辩证法“两点论”的具体运用,揭示了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和内在规律。

就反腐败问题来讲,位高权重的腐败分子即“老虎”无疑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反腐败斗争的主要任务,但对于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直接影响党的形象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即“苍蝇”这个矛盾的次要方面也绝不能熟视无睹、掉以轻心。如果只注重打“老虎”而忽视灭“苍蝇”,“苍蝇”的滋生与肆虐就会严重败坏党风党纪,污染社会风气;
如果只重视拍“苍蝇”而轻视捉“老虎”,则会养痈遗患,导致一些地区、部门法律和制度的重要关卡失守,严重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因而必须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腐败问题对我们党的伤害最大,尤其是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严重影响党的公信力。对这些严重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老虎”如不加惩治,将丧失民心。同时,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庸懒散奢、推诿扯皮,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滥用职权、吃拿卡要、执法不公、办事不公问题,对征地拆迁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也要认真对待,染上这些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苍蝇”整天在老百姓耳边“嗡嗡”叫,直接损害群众利益,因而也绝不能姑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不管是谁、不管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只要触犯国家法律和党的纪律,就要一查到底、决不手软。坚持“两点论”、实行“两手抓”,反映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和愿望。

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腐败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历史现象。从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看,从我们党所面临的社会环境看,解决腐败问题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要经常抓,一个要长期抓,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这一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清醒认识,也体现了我们党对反腐败的持久恒心。我们必须着眼长远、坚持不懈与腐败现象进行斗争,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在一系列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反腐败的立足点,揭示了腐败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分析了腐败现象产生的内外因,指出了反腐败的总体布局和方法途径。这些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拒腐防变、巩固执政地位的行动指南。(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