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2022年运用自己所学所思,结合一些实际事例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好在哪里?(字数500左

时间:2022-06-19 19:55:02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运用自己所学所思,结合一些实际事例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好在哪里?(字数500左,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运用自己所学所思,结合一些实际事例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好在哪里?(字数500左

运用自己所学所思,结合一些实际事例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好在哪里?(字数500左6篇

第1篇: 运用自己所学所思,结合一些实际事例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好在哪里?(字数500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作者:李洪祥
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版》2009年第03期

        2008年,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为缅怀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大勇所在的九(1)班班委会要求每个学生制作一份以“学习邓小平理论”为主题的手抄报。

        1 大勇准备在手抄报的前言中简述邓小平对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但他不知道怎样写。若你来写,你会怎样写?

        2 大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知道了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動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核心以及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这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于是大勇制作了以下表格,但其中的一些内容大勇还不清楚,请你将此表补充完整。

        3 大勇准备以“中学生要顺应改革开放的潮流,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为主题,拟写手抄报的结束语。请你为大勇拟出手抄报结束语的要点。

        

        参考答案:

        1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主持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他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他指导我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

        2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4)四项基本原则 (5)中国共产党(6)“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第2篇: 运用自己所学所思,结合一些实际事例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好在哪里?(字数500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过渡时期总路线

内容:
“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说明:过渡时期总路线对整个过渡时期的估计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当时预计需要三个五年计划,加上建国初期三年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约需18年的时间。应当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对这一过渡的长期性和困难性是有一定准备的。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二是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这两者的进行关系的同时进行。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提出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 (1953——1957年)

主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三大改造

农业--参加合作社

1.内容 手工业--参加合作社

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我国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是:①土地改革后实行的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一种个体的土地私有制。这种个体经济,分散、落后、很难抗拒自然灾害,也提供不了足够的商品粮。②个体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很不稳固,经常会出现贫富分化,导致农民出卖土地,使部分农民沦为赤贫,部分农民则可能成为新的富农,使剥削关系重新出现。③国家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需要大量粮食。个体农民生产的粮食易被粮商抢购和操纵,使国家征购粮食困难。个体农业难于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根源: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发展 )

对手工业改造的原因:分散的小规模的手工业生产,不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要求。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原因: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所有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国家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直接控制某些企业。如官办或官商合办的银行、铁路、公用事业,工人受国家为代表的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国家能加以限制和规定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它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资本家利润占全部利润四分之一左右,四分之三是为工人(福利费)为国家(所得税)及为扩大生产设备而生产的。这种新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和国家有利的。

2.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消灭了剥削制度,实现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
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为中心任务。)

4.局限:过急、过粗、处理不当,遗留了一些问题。

◆合作探究:在三大改造中,中国政府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工商业,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为什么政府又允许发展私营企业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就是必须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的经济结构。私营经济是对公有制经济有益的补充。

三大改造中一刀切的做法,违背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确立的?

(1)基础的奠定:政治上,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巩固政权,取得和平的环境。

经济上,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

(2)路线、计划指导,法律保证:
思想上:过渡时期总路线

经济上:第一个五年计划

政治上:1954年宪法

(3)途径: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1956年

①主要内容:

A.基本国情;

B.基本矛盾;

C.主要任务。

D.建设方针: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②意义:中共八大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在它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出现的原因: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②概况: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总路线。接着,党中央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影响:

A.在经济建设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 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起来。

B.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C.导致我国出现了连续三年(1959 ━ 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调整:

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恢复和发展。

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1)改革开放的政策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

(2)对内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有: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④决定实施改革开放。

◆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成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

(1)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2)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道路。

(3)1958年在农村错误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

A.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B.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D.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作用: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原因:历史;
闭关锁国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

现实;
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离不开世界。

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

立足点:对外开放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2.过程:

①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0年)、海南(1988年)

②开放沿海城市 14个(1984年)

③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④开放内地城市

3.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4.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5.格局;
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①背景不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实行闭关自守、日趋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而被迫开放的;
今天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②内容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
今天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③影响不同: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今天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④性质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今天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1992年春

(1)背景:国际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

(2)谈话内容: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三个有利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本质等。

(3)意义;
冲破思想束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中共十四大1992年

主要内容: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中共十五大1997年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十五大的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把建设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2)主要内容;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共指导思想等。

(3)当前两大主题: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第3篇: 运用自己所学所思,结合一些实际事例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好在哪里?(字数500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的研究

十七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论述包括了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主要任务(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总体布局(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发展目标(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等六个基本要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丰富的内涵,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现实依据、根本途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两个重要前提”,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足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早在1957年5月就说过:“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也强调:“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
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1998年抗洪、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抗震救灾,都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二,“一条基本路线”,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条基本路线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因而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三者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受风险考验、胜利达到目标的根本保障。

第三,“两项根本任务”,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多次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我国之所以要实行改革开放,也是为了克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正如党的十七大向世人所宣告的:“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一个总体布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在经济建设上,最重要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政治建设上,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文化建设上,最重要的是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努力使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得到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在社会建设上,最重要的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还是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是为了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上述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完整内容。这四个方面,也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艰辛探索

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中确定主题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拨乱反正,特征是着重从总结历史经验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宣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并对这条道路的主要点第一次作了初步概括,共十点。这十个主要点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框架,成为我们党继续探索这条道路的基础。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成功开辟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确定主题到初步开辟阶段。这一阶段我们党在理论上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判断。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石。二是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据此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部环境问题。三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这些变化冲破了旧体制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开始焕发勃勃生机和活力;
并且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三大报告还概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十二个观点,使这一理论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轮廓。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往开来

第三阶段: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六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形成和不断完善阶段。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推向21世纪,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是依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论断,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活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创新;
二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既参与经济全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又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决策;
三是确立了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六大在党的正式文件中首次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改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提法上的变化,伴随着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江泽民将其概括为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这十条基本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轮廓。

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务实开拓

第四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深化和拓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新贡献,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将社会建设提升到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并重的高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提高到“四位一体”;
三是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观点,提出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理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此外,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创新理论和创新实践,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的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一制度具有多方面优势,这些优势是我们解决今后面临的各种风险与考验的根本所在:首先不同于迂腐的旧制度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让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一片光明,充分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集中注意办大事,又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勃勃生机。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党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所以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因为与其他主义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独特优势。在这里我们主要就其道路优势和制度优势以及文化优势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一道路具有的四大优势是我们解决今后面临的各种风险与考验的根本所在。

1、??????????????????????;?????????????????????????,???????????????????,??????????????,????????????????????????????????????????,??????????????????

2、????????????;????????????????????,?????????????,????????????????????,???????????????????????,????????????????????????

3、???????????;??????????????,???????????????,???????????????????,??????????????,????????,?????????

4、????????????????????;??????????,??????????????,????????????,????????????????,?????????????,?????????,???????,?????????????,?????????????????

??,????????????????

一、从经济制度上看,我们不仅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而且确立了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二、从政治制度上看,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和不足;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适应了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经济、社会、文化不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等现实状况。这些优势在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等重大事件中更是显示出巨大威力。有国外学者评价中国抗击汶川地震灾害时说:“地震之后人们确实看到了中国制度体系的优越性,中国在短时间内动员巨大的力量投入,这是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拟的。”日本《朝日新闻》认为,北京奥运会“使中国特有的体制模式越来越显现出巨大的优越性”。

三、从文化制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十分丰富,围绕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发展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四、从社会制度来看,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最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自己的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的继续,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

所谓民族的,就是坚持国家独立和民族主权,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从第三世界走向社会主义,它的文化不能不具有这样的品格。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文化的民族性,包括尊重、保护、发展国内各民族文化,同时保障各民族文化以自己的特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存在和内在的丰富性。

  所谓科学的,就是要求反对一切迷信和僵化——从对自己文化的迷信和僵化到对外来文化的迷信和僵化,主张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文化形态的东西,都要在人民的实践中接受检验,根据人民的选择和利益决定取舍。和历史虚无主义不同,我们尊重历史。但是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一切虚无,而是仅仅虚无人民创造的历史,割断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和民族传统的联系并把它一笔勾销。历史虚无主义的文化,本身是反历史和反文化的。

     所谓大众的,是说它不是占人数极小比例的所谓精英的自娱自乐、自吹自擂,而应该是为大多数人民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自己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主流和其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种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论和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真正精髓和力量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建设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是先进文化的发展道路,着重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二,是科学发展之路。把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当中通盘考虑,同时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融入到文化建设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第三,是强魂健体、强基固本之路。也就是说,不仅注重文化之魂,它体现内在价值,更注重这个魂如何传播到广大的受众当中,传播的路径、方式、载体需要有机统一起来。

第四,是以人为本之路,就是坚持“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发展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五,是改革创新之路,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文化能够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的现存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一再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然而,前进的路途并不平坦。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仍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而且随着环境的变化,很多新问题将不断出现。我国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任重道远,这要求我们厘清当前在这条道路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领域建设的难点与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思考实际对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中的若干深层次矛盾.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的若干主要障碍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的若干突出问题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中的主要挑战

我们就文化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间文化实力的竞争更加激烈,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点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当前存在的难点问题主要是: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十分辉煌,但大众化、普及化和国际化工作相对薄弱,改革开放的成就未能有效地转化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但是,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普及化和国际化进程相对滞后,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衷心拥护未能自觉有效地转化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泛认同。这表现在,人们对“改革开放”耳熟能详、津津乐道,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度有限,一些人甚至错误地将改革总结为“打左灯向右转”,他们从亲身体验获得的丰富感受尚未上升为理论认识和自觉追求;
社会各界大张旗鼓地纪念 “改革开放三十年”,宣传比较三十年来的巨变,但很少阐明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国际舆论赞赏中国在发展市场经济方面的进步,但并不认可这是社会主义的功绩,而认为这是“中国式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包括一些国外左翼人士也对中国是否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持怀疑甚至批评态度。

这一问题的形成,除了媒体宣传教育的通俗化普及化不到位、理论界存在孤芳自赏的学院化倾向等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一些人到处争夺话语权并热衷于“抢功”,把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来的所有成就归功于实行了改革开放,再把改革开放说成是与1978年之前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完全背道而驰的,是在新制度经济学或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等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主流媒体从意识形态斗争考虑,有意对中国成功地增强了社会主义生命力这一点避而不谈,而设法将中国的成功与资本主义挂起钩来;
西方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则不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成果,坚持认为社会主义不能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样一来,就割裂了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联系,使“社会主义”这一词汇在一定程度上显得空洞而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2)社会思潮活跃、多元文化共存,但有些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抵触,而先进文化的产品供给及其引领功能又相对不足,文化的先进性与多样性不平衡。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反映不同阶层利益和愿望的社会思潮层出不穷,多种文化共时并存,例如,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共存,传统文化与现代、后现代文化共存,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共存,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潮流跌宕起伏。文化建设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群众在文化多样化方面得到越来越多的满足,但是,当前客观地存在着一些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相抵触的社会思潮和文化形态,其传播蔓延,冲击和侵蚀着人们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给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

   除了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新儒学思潮、“左”的倒退主义思潮、“普世价值”思潮之外,当前流行于世的还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宣扬西方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丧失精神支柱,无视社会公德;
“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把知识分子视为超阶级的、代表社会良知的公共利益的“守望人”[11],并有所谓“公共知识分子”,借助在各自专业领域的成就和影响获得了话语的权威性;
以“现代视角解读”为标志的传统文化庸俗化思潮,为吸引眼球、取得市场效益而哗众取宠,包装学术明星,随意解构历史、诠释古典文学;
以“迷信文化”为代表的神秘主义反科学思潮,在尊重信教自由、开发宗教文化的招牌下,热衷于修建庙宇、修造露天大佛,甚至有些党员领导干部也热衷于求神拜佛和请人算命算官运,迷信宿命论……等等。

    上述种种落后的价值观念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活跃于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抵触,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构成了挑战,也不利于建设和谐文化和弘扬中华文化,更无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而且,实际存在着的漫无原则的“庸俗宽容论”,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一些错误乃至反动思潮的泛滥,导致了批判和抵制声音的严重不足。

    (3)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兼容并包,但仍以“引进来”为主,国家文化软实力相对滞后,未能对西方文化霸权形成有效制衡。

当今时代,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文化产业的对外开放和文化的多样性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洪流。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主要依靠居高临下的文化优越感、包装精美的文化产品、功能强大的信息传播技术和数目不菲的文化教育基金资助,将其物质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种普世的行为准则加以推行,赋予自己在文化上的支配地位。

对我国而言,捍卫文化主权、保持本土文化的多样性已刻不容缓。但相比之下,我国文化产业刚起步不久,向外展示的也主要是历史文明,当代的中华民族文化真正要“走出去”的距离尚远,而凭借国家软实力在国际意识形态的竞争舞台上争夺主动权,更是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4)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但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迹象,同时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不足,与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不相适应。

发展文化产业在一些人眼里被等同于在文化领域“金钱至上”,奉行拜金主义,主要表现在:一些文化活动被简单地商品化;
一些文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付诸阙如;
一些媒体为了所谓的市场占有率,一味迎合低级、庸俗的趣味,甚至纵容错误的东西招摇过市;
一些学者著书立说只是为了评职称、捞资本、争名利,有的甚至依傍某种资本,为捞取金钱而甘心为其摇唇鼓舌。一些地方广修庙宇和佛像,其所谓的“宗教热”,主要不是热在“文化”上,而是热在“迷信”上。近年来,更是以发展文化旅游为名,在旅游产业中向游客推销封建迷信活动并从中渔利,这既使得旅游资源不可持续,又破坏了健康向上的文明风尚。

公益性文化事业属于非营利性文化事业,它所包含的诸多文化形式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这是政府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各类公益性文化设施得到较大改善,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但是,由于投入不足等多种原因,公益性文化事业整体发展不平衡,事业经费缺乏、设施数量不足、活动形式单一、资源利用率不高等困难和问题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还不相适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中的主要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一些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出来,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和社会管理等涉及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问题改善的领域,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的难点和挑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的任务。

(1)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由此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教、文、卫、体各项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毋庸讳言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地区和部门过分地重经济效益而轻社会效益,致使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出现了诸如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的问题。由于社会事业建设方面欠账太多,同客观需求差距太大,要真正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还面临很多困难。

(2)就业矛盾突出,减弱居民生活稳定性和经济增长稳定性。

我国本来就是人口大国,加之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摩擦性失业、企业改制所引起的减员增效、因农村科技进步释放出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在长期需求不足的条件下出现过剩,失业已成为当前最严峻的社会问题之一。就业矛盾的凸现,致使广大城乡居民生活稳定性减弱,收入预期不乐观,内需难以启动,从而又减弱了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稳定性。

(3)社会保障力量不足,社会“安全网”建设任务艰巨。

社会保障体系是再分配的一个重要机制,是社会稳定的一个“安全阀”,是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一道“安全网”。适应城镇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改革的需要,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制;
十六大以后,在农村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总的来说,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健全,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小,保障基金严重不足,社会统筹层次低,城乡间、地区间差距很大,这与经济发展和广大居民迫切需要很不适应。

(4)社会公共安全体制不健全,对破坏社会秩序的深层因素有待加强制约。

我国已建立社会安全体系,创造了诸如群防群治、专群结合、综合治理等有效做法。但是,在实现社会转型、经济体制转轨的现阶段,单靠增加警力、多安装摄像头等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例如,在频频发生的矿难事故背后,就隐藏着不少职务犯罪案件,玩忽职守,甚至由“权钱交易”导致安全监管大打折扣。各种社会犯罪和职务犯罪行为不仅会严重地影响到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秩序,同时也是对人民群众利益最现实、最直接的损害,是对社会和谐的最大破坏。在社会利益矛盾凸显、社会冲突多发的背景下,如何做好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民权益、预防惩治犯罪、维护公平正义的工作,健全中国特色的社会安全体制,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在前进的征途上,必定还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经受各种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不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

发展道路是各国历史发展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中国的历史文化的独特性所决定,具有强大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了“三个讲清楚”: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
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深厚的文化积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从未间断过的文化传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拓展的沃土良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对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规律的把握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5000年、500年、170年、60年、30年,这不仅仅是时间的凝练,更是无数中国人不懈奋斗、艰苦奋斗、卓绝追求的理想汇聚。时间的凝练、理想的汇聚,正是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的优越性,是确保我们实现未来发展宏伟目标的根本保证。 

综合研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重大课题,有许多东西还需要深入探索,虽然存在些问题,但也会在实践中得到改善;
在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特色性,不同于迂腐的结构性社会主义,融入了资本主义的灵活性,又不失本身计划性,在世界上还是独树一帜的。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是对科学社会主义、人类文明的新贡献。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社会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和现实的需求。

第4篇: 运用自己所学所思,结合一些实际事例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好在哪里?(字数500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基于中国国情自主探索的结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经济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在政治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公民政治参与体制;
通过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
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

在文化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

在社会体制上,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顺应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发展格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从经济制度来看,我们不仅逐歩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巿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巿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从政治制度来看,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和不足;
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
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适应了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经济、社会、文化不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等现实状况。

在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这五个有利于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第5篇: 运用自己所学所思,结合一些实际事例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好在哪里?(字数500左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作者:张波
来源:《人民论坛》2014年第02期

        【摘要】文章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主题和实质,历数探索道路的艰难历程,揭示出道路自信源于对国情的正确判断、对现实依据的准确把握、对经济基础的清醒认识以及对发展规律的遵循,同时阐明了要培养道路自信必须从坚定信念、增强信心两方面着手。

        【关键词】社会主义 中国道路 自信

        道路问题是关系国家命运、民族前途和人民福祉的重大问题。由于民族的多样性、文化的差异性,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道路千差万别,但相同或相似意识形态的国家,所寻找的道路具有相似性。作为当今世界大家庭的一员,中国在寻找发展道路问题上,经历了一波三折,尤其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经历了寻找正确道路的艰难过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道路自信”。这条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它既不是走一条“回头路”,即老路、旧路,也不是走一条资本主义的歪路和邪路;
它冲破封闭僵化的“闭关锁国”的状态,提倡改革开放,同时又反对改旗易帜,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它的中国特色融实践特色、民族特色、理论特色和时代特色于一身。其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并以最广大的人民群群众为最可靠的依赖力量,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条道路的科学内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五位一体”,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发展。道路的主题和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实质就是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崭新康庄大道。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鸦片战争之后,外国列强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迫使腐朽落后的清王朝签署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昔日大清帝国被瓜分豆剖,尤其是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国外受帝国主义歧视和压榨,在国内受封建官僚军阀的剥削压迫,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华儿女为了救亡图存,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长达100多年斗争,中华民族的脊梁们积极寻找救国救民的济世良药。

第6篇: 运用自己所学所思,结合一些实际事例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好在哪里?(字数500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核心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中共八大的召开,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光辉的亮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来,虽然实践比较短暂,但是毕竟是初步的探索,实践证明这些光辉的思想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提出将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面来;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会议提出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这三个“拨乱反正”的提出和改革开放政策,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决定性的先决条件,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的重要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1992年党的十四大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三大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实践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总结,不仅具体地阐述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而且对该理论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做出了科学的问答和总结,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的九条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和境界,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进入了更加成熟的阶段。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党的十六大以来,针对城乡差别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我们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最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为此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

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一代特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十七大报告还提出了五条与之相匹配的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使得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把握更加具体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有了更加明确和清晰的路径选择,有了更加具体和详细的奋斗目标。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第五部分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标题作了全面的阐述,其精髓主演包括以下层面:
其一,坚持“一个根本”,即坚持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本质体现。

其二,坚持“两种民主形式”,即坚持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结合。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特色和优势。

其三,坚持“三者有机统一”,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精髓。

其四,坚持“四大政治制度”,即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制度保障。

其五,坚持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动力机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继承与发展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向前快速稳定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上明确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而后在党的十五大上又对社会主义本质论作了科学定位。明确指出这个理论的提出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高度,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的一个重要创新就是提出了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另一个重要创新,就是提出了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其中,最重要的创新,是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 自然 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根据,总结了国内外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 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进一步证明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无穷魅力和雄厚的发展潜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情国情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对党、对人民、对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总揽全局、运筹帷幄,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新思想引领新常态,以新理念指导新实践,以新战略谋求新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再展新画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的题目就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党向世界作出的一个庄重的政治宣示和历史选择。特别是在又一次决定人类历史命运的21世纪,人类文明面临深刻挑战,这个庄重的宣示和历史选择,具有巨大的世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
就是遵循人类文明发展基本规律,走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坚持与时俱进,保持时代精神。她赋予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以思想灵魂、前进方向、发展动力。正如报告所指出的,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事业的灵魂、行动的指南。她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回答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党执政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的理论结晶。没有科学的理论,就没有科学的实践,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正确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崛起、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立党、治国理政的根本任务,也是各族人民的历史愿望。建国以来,我们经过几十年艰苦曲折探索,终于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国际地位快速提升,仅仅三十多年时间,先后超越加拿大、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由世界第八大经济体上升为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影响力迅速提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在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保障。我们在不断探索中逐步建立起体现国家和人民意志,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高度统一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验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保障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我们的事业生生不息、胜利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执政的思想、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带领全国人民探索、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取得巨大的成功,把国家领上富强之路,把民族领上复兴之路,把人民领向幸福之路,展示了伟大、光明的发展前景;
赢得了各族人民的拥护,成为全党的共识,也越来越获得国际的羡慕、理解和认同,给世界带来了新的希望,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深厚历史根基和蓬勃生命力。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我们深刻的历史经验总结,也反映了当代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苏联解体、东欧巨变,是传统僵化的社会主义的悲剧;
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发展陷阱,不能获得持续发展,是“华盛顿共识”的破产;
一些发展中国家依然一盘散沙,陷入战乱分裂,这都给了我们深刻的历史启迪。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几十年艰苦探索,历经挫折而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开辟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发展大道,而且日益在世界上展示其巨大优越性。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历史要求,也必然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独特而巨大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实践检验的唯一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解决中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漫长、动态发展的道路,目前我们正在这条道路上前行,在探索的过程中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和敏感性因素,因此需要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懈努力和奋斗。只要我们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地走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相信我们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定能实现!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