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防治研究概述

时间:2022-09-04 09:15:12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防治研究概述,供大家参考。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防治研究概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防治研究概述吴二利 1 ,雷根平 2 ,董  盛 2 ,周  锋 2 ,袁普卫 2 ,李京涛 2 ,陈  敏 2 ,陈立强 1(1.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2.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712000)[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综述doi:10. 3969/ j. issn. 1008 -8849. 2020. 23. 001[中图分类号]  R5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8849(2020)23 -2509 -06[通信作者]   雷根平,E - mail:leigenping2006@ 163.com[基金项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应急研究专项课题(2020ZYLCYJ03 -9);陕西省 2020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0ZDXM - SF - 008);咸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防治”科技专项项目(咸科发[2020]11 号)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1] 。

 2020年 2 月 11 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 -19”[2] 。

 截至3 月7 日24 时,全国累计确诊病例 20 533 例(其中重症病例 5 264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57 065例,累计死亡病例3 097 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 80 695 例,现有疑似病例 458 例 [3] 。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4]指出:新冠肺炎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特殊情况下也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其早期临床特点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可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临床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

 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5] 开始纳入了中医诊疗方案。

 随着中医药的介入,新冠肺炎的治疗效果也有了很大改善。

 本文从中医药角度对新冠肺炎的防治理论及方法做一综述,以供后期临床参考。1  中医对新冠肺炎的认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4] 将新冠肺炎归属于“疫”病范畴。

 “疫”病是古代医学对烈性传染病的总称。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载:“大约病遍于一方,延门阖户,众人相同,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疫气者亦杂气中之一,但有甚于他气,故为病颇重,因名之疠气。” 又载:“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其传有九,次治疫紧要关节。”不仅提出“杂气”一词,并区别于外感六淫致病的异同,而且对其治则给出方向。

 《素问遗篇·刺法论篇》所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岐伯曰:不相染着。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难经正义》载:“疫者……遍相传染者是也,天地沴历(疠)之气。”强调了该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此次新冠肺炎的发病特点与此完全吻合。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初之气,地之迁,岐乃大温,草木乃荣,民乃疠,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肌肤疮疡”。

 国内对新冠肺炎感染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指出 [6 -8] :患病者症状频率较高的是发热、倦怠乏力、干咳、纳呆、口干、腹泻等,基本符合中医学中疫病的临床特点。

 叶桂的《温热论》提出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尚论篇·卷首·详论瘟疫以破大惑》:“然从鼻、从口所入之邪,必先注中焦、以此分布上、下……此三焦定位之邪也。”由此可见,古籍中也明确指出了疫病的相关病位,外邪致病首先犯表,肺主表;戾气从口鼻而入,侵袭肺脏,邪气化湿,下及脾胃三焦,重者逆传心包引发厥证。2  现代医家对新冠肺炎中医防治理论认识中医对“疫”病的认识已有上千年的认识。

 自2003 年非典以来,我国中医药理论对其防治有了可观的理论探索。

 现代医家结合古籍记载及临床研究总结出自己防治新冠肺炎的新思想,指导新冠肺炎的防控。仝小林等 [9] 根据新冠肺炎发病的时宜认为属于“寒湿疫”,“寒湿”为致病的关键,寒湿易伤阳,兼· 9 0 5 2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20 Aug, 29(23)万方数据

 有化热、变燥、伤阴、致瘀、闭脱等变证,存在于新冠肺炎发展的各个阶段,对其防治应采取“三因制宜”的策略,即因人、因时、因地辨证论治。

 郑榕等 [10] 认为疫病的发生与疫疠毒邪相关,提出“寒湿疫毒”是新冠肺炎的关键病因,防治当先辨“毒”,再以散寒除湿、避秽化浊为基本治疗原则。

 范伏元等 [11] 对湖南新冠肺炎患者观察总结,认为此疫毒同时具有湿、毒、燥的特征,提出“湿毒夹燥”的说法,认为“湿毒”是病理基础,“夹杂燥邪”是病理特点,主要损伤脏腑在肺、脾,后可伤及五脏,防护当扶助正气、肺脾兼顾。

 王宇亮等 [12] 从《瘟疫论》探析,对“杂气”作了详细解释,强调“伏而后发”,即新冠肺炎存在一定的潜伏期。

 防治强调既要扶助正气,亦要祛除邪气,同时指出了良好的精神心理对人体免疫的正面作用。

 刘媛等 [13] 从伏气温病角度提出“有病无症”,由于人体因自身体质对环境的适应力和疾病的易感性不同,认为“有病无症”存在于疾病发展的始终,这也与上边所论述的“伏而后发”相谋和,增加了防护的难度。

 防治当分期、分型论治,药物的选择也应灵活改变。

 舒劲等 [14] 结合中医“湿”为疫病致病的关键,脾主运化水湿,提出从“后天之本”论治的理论依据。

 从脾论治不仅能从后天提高机体的防御作用(卫气),而且能够助宗气的生成,从疾病的根源起到预防及治疗作用。

 丁瑞丛等 [15] 同样从脾论治新冠肺炎,临床应用疗效良好。

 郑立夫等 [16] 从脏腑致病角度分析,认为脏腑运转失衡是致病的要害所在,提出导引能够起到调整脏腑功能,顺应脏腑气机的散布,使后天精气充实,对病患及医护人员的防护有很好的作用。

 周铭心 [17] 从五运六气分析新冠肺炎的发病,综合天时方域气化,发病以温热为主,又兼湿邪与风邪;所犯脏腑,肺当其首,次则脾胃与肝。杜宏波团队 [18] 亲临武汉临证发现诸多患者除发热、干咳少痰、腹泻等症状外,还存在失眠、抑郁及焦虑等心理障碍性症状。

 基于此提出新冠肺炎患者中存在肝郁为本,神乱为标,肺病及肝,金木克伐的旁路病机,并且指出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对于该病预后起到重要作用。

 夏衍婧等 [19] 、唐凌等 [20] 、郑一等 [21]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探讨新冠肺炎防治。

 从中医基础理论的角度而言,肺与大肠存在表里的关系,肺气降则大肠之气亦降,大肠通畅则肺气亦宣通。

 因此在治疗的同时应密切关注肠道症状的变化。

 姜良铎老师认为“气不摄津”是新冠肺炎的关键病机,气不摄津,则痰湿内阻,气阴外脱,治当顾护胸中大气,强调早用补气之品,防止阴伤 [22] 。

 苏凤哲等 [23] 紧扣本病高热、多痰两个主症,认为本病起源于湿,痰湿贯穿于本病的始终,同时要辨清痰的性质,从“痰”论治。

 贾振华 [24] 从络病理论研究新冠肺炎,认为气络和血络的畅达是病情转归的关键,并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研制的连花清瘟防止其转化。

 孙思邈《千金要方》言:“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张燕 [25] 从“治未病”理论探讨新冠肺炎的防治,认为新冠肺炎的防治应根据疫情的形成、发展、转变各个阶段着手,对于普通大众要采取存正气、避邪气的方法,而对于医护等高危易感者应主动出击,对于已病者应防止其转变。

 另有文献[26 - 27]也对“治未病”思想在新冠肺炎中的运用做了详细论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3  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应用3. 1  防治方药的运用  中医药在疾病的预防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最新版诊疗指南 [4] 指出:观察期患者乏力伴胃肠不适者,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 (丸、水、口服液);乏力伴发热者,推荐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而对于确诊早期患者可给予“清肺排毒汤”基础方剂:麻黄9 g、炙甘草6 g、杏仁9 g、生石膏15 ~30 g(先煎)、桂枝 9 g、泽泻9 g、猪苓9 g、白术9 g、茯苓 15 g、柴胡 16 g、黄芩 6 g、姜半夏 9 g、生姜 9 g、紫菀9 g、冬花9 g、射干9 g、细辛6 g、山药12 g、枳实6 g、陈皮 6 g、藿香 9 g;水煎服,每天 1 剂,早晚 2 次温服,3 剂为 1 个疗程。

 霍志鹏等 [28] 对藿香正气的文献研究表明藿香正气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改善和预防新冠肺炎,并且存在明确的中医理论指导。

 《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指引(试行)》解读 [29] 指出:疫病的防治需要基于特定时期、特定人群结合特定的临床资料给出特定处方预防 2 号方:生黄芪10 g、炒白术10 g、防风10 g、贯众6 g、金银花10 g、佩兰 10 g、陈皮 6 g。

 仝小林等 [9] 从“寒湿疫”的发病特点,从表、肺、脾胃三个角度开通肺气,制定了通用方“武汉抗疫方”:麻黄 6 g、石膏15 g、苦杏仁9 g、羌活15 g、葶苈子15 g、贯众15 g、地龙15 g、徐长卿 15 g、藿香 15 g、佩兰 9 g、苍术 15 g、茯苓 45 g、白术 30 g、焦三仙各 9 g、厚朴 15 g、焦槟榔 9 g、煨草果9 g、生姜 15 g。

 水煎服,早、中、晚饭前各 1 次,每日3 次。

 具体用药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临证加减变化,同样指出本病的防治需三因制宜。

 周铭心 [17] 从· 0 1 5 2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20 Aug, 29(23)万方数据

 五运六气理论,认为发病者以肺脾气虚湿盛者为甚,次则肝气失调、素体孱弱者,针对其防治以益气健脾,利肺养阴为法。

 拟定预防方药 1:生黄芪 15 g、西洋参 8 g(打碎同煎)、炒白术 15 g、红景天 8 g、桑叶 10 g、薄荷 10 g(后下)、麦冬 18 g、五味子 6 g。

 水煎 服,隔日1剂。方药2:西洋参3 g、麦冬6 g、茯苓6 g、桑叶 6 g、金银花 3 g、大枣 2 枚(擘开)。

 将前 5味药打碎成粗末,与枣块合为一处,开水冲泡,代茶频饮,每日 1 剂。

 《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治疗方案(试行第二版)》[30]对于疑似患者以发热伴倦怠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成人推荐用药:透解祛瘟颗粒、柴石退热颗粒、抗病毒口服液 (颗粒)、克感利咽口服液、蓝芩口服液、疏风解毒胶囊、小柴胡颗粒、维 C 银翘片、清开灵胶囊,儿童推荐用药:小儿清热利肺口服液;以乏力伴恶心、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者,成人推荐用药:藿香正气丸 (胶囊、水、口服液),儿童推荐用药:清热化湿口服液。

 熊继柏 [31] 在中医药防治研讨中提到预防要固正气、治虚寒。

 另外针对普通大众指出银翘散加减方在新冠肺炎具有清肺解毒、御邪在外的防御作用。

 周仲瑛教授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辨治方案》解读中提到除了分期辨治外,指出本次疫情的防治,重在清养肺气,轻清透达,芳香辟秽。

 处方:生黄芪 10 g、太子参 10 g、南沙参 10 g、苏叶 6 g、荆芥 6 g、藿香 6 g、野菊花 10 g、蚤休 6 g,常法煎服,连服 5 d [32] 。

 陈婧等 [33] 提出清热解毒类中药对未感染者的预防优势,并指出中成药“刺五加黄芪片”“金叶败毒颗粒”等的预防作用。结合各地区中医药预防方案新冠肺炎的预防要做到因时、因地、因人治宜为原则,南方地区预防多用芳香化湿药,北方地区常用滋阴药物 [34] 。

 黄芩 -金银花等含有的槲皮素、木犀草素、黄芩素等成分可能通过一些信号通路发挥抗病毒、抗炎和保护肝、肺及心血管的作用,对预防新冠肺炎可能存在潜在的可能 [35] 。

 基于数据的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药性功效分析指出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处方组成药物中使用频次排名前 10 的中药分别是藿香、甘草、苍术、桔梗、金银花、苦杏仁、连翘、黄芩、黄芪、生石膏,并发现防治药物大多性寒、温,味苦、甘、辛,多入肺、胃、心经 [36 -40] 。3. 2  其他防治方法  在中医药发展历程中形成了除药物防治以外的众多防疫方法。

 包括艾灸、针刺、药浴、药囊等一系列防治措施,具有简单、方便、易于操作、廉价等优势。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凡人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这里明确说明了艾灸对疫病的预防性。

 郑榕等 [10] 指出艾灸预防新冠肺炎,选取神阙、关元、气海、 足三里等穴位,可起到散寒除湿,增强正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预防疫病之效。

 《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居家预防推荐方案》[41]中,提出使用中药香薰疗法预防新冠肺炎。

 周仲瑛指出佩戴香囊(藿香 10 g、苍术10 g、白芷10 g、草果10 g、菖蒲10 g、艾叶 10 g、冰片 5 g),可以起到芳香避秽、化浊解毒的作用 [42] 。

 此外,传统功法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康复功法可以通过调节肺的气机,改善心肺功能 [43] 。

 郑立夫等 [44] 认为练习导引通过调身、调息、调神,疏通经络,达到气机调整脏腑功能,使后天精气充实,从而增强治病防病的作用,并且可根据不同人群选择不同的练习方法。

 蒋凡等 [45] 针对新冠肺炎患者内心情志变化,提出中医情志疗法,所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在中医五行理论中,一种情志的变化可以通过调整另一种过度的情志来达到平衡,而脏腑与情志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营养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营养膳食指导工作组指出合理的膳食能够保持与改善机体生理功能和免疫力,推荐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充足的营养和能量,同时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少吃辛辣刺...

相关热词搜索: 新冠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防治研究概述 肺炎 概述 防治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