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营造什么样的班级文化10篇

时间:2023-05-10 18:10:06  阅读:

篇一:营造什么样的班级文化

  

  班主任如何营造特色的班级文化

  什么是班级文化?即班级内部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这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一个班级的文化建设,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爱好、审美情趣、人生价值观以及对事业、对理想的追求。那么,作为班主任,怎样才能建立起具有自我风格的特色班级文化呢?

  一、确立班级目标,携手奋发图强

  方向比努力更为重要,目标就是前进的方向。包括班级和个人的目标(德育目标、学习目标、身体锻炼目标、特长发展目标等)。以目标矫正行为,激发潜能,促进个体和班级的成长。

  我利用班会课,与同学们共同确立了班级发展目标,并且在班级活动中不断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形成全班的共同追求。

  1、我们的班级姓名是“阳光”,意为全体师生均应树立快乐心态,打造阳光团队。

  2、我们的班级口号是“阳光洒脱,携手拼搏,看我157班,气势磅礴”,意为我们在阳光下成长,在快乐中学习;我们团结向上,形成一个坚可摧、学无不胜的班集体。

  3、我们的班级风气是“团结、友爱、乐学、善思”。意为我们全体同学应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携手前进;应独立思考,善于思考,在思考中寻求方法,在学习中体验快乐。

  4、我们的班级歌曲是《阳光》。班歌的主题是“我们在阳光下健康成长,在勤学中体验快乐;班级是我家,向上靠大家”。

  二、制定一套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是班风学风建设的保障,通过制定班纪班规,以制度促管理,向管理要质量。以良好的班风为保证,确保班级目标的实现。

  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班级的实际制订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和纪律等,在经过全体成员集体表决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依法治班”,在班级制度的各项条文中,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共同发挥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和激励作用,使班级形成“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的良好局面。

  《班级公约》是我在班级工作中经常实施的一种制度,也是班级建设中最为完整的“班级宪法”,从“班歌”到“班训”,从“班级法庭”到“班级惩罚与奖励”,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制定得都相当地完整、全面。学生在班级生活中体验了“社会生活”。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将班级制度文化从强制约束向自觉遵守的转化,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于晨会、班报、日记等工具,积极地进行宣传,同时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确加以引导,以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习惯。

  三、培养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

  班级设立五个部:

  1.创新部,由班长、副班长等成员组成,负责每周一次主题班会的选题与组织,特色班级活动的开展;

  2.激励部,由团支书、宣传委员、组织委员组成,着眼于情感沟通与潜能激发,落实一日常规,并组织出好黑板报。

  3.学习部,由学习委员、各科课代表组成,负责收发导学案、收集同学中的疑问并向老师反馈、学习方法的探索与分享、两语阅读的带动等。

  4.纪检部,由值日班干部、小组长组成,负责行为习惯的督促与养成、每周一次班级评比、班级个人评比、每周评选出五名班级之星。

  5.环境部,负责劳动卫生的安排与督查、温馨教室的布置,四、重视班风学风建设。

  根据班级实际,鼓励大家共同参与,创作能反映班级实际、突出班级特色的班歌,以凝聚人心,鼓励斗志,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学风不好,一部分原因是缺乏学习兴趣,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基础差、能力差,因此,教师的工作重心是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两个方面。我们的任课教师每节课都应该出示学习目标,围绕重点、难点设计问题情境,引出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检测,力争达到堂堂过关。

  五、加强班级教室物质文化建设。

  室内物质文化建设,应该从班级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美观大方,简约明快。教室的墙壁要粉刷得洁白靓丽,墙裙、门窗

  玻璃保持明亮无暇。黑板擦拭要清洁,讲桌、课桌凳、花盆的摆放要整齐有序,首先从环境上给人一种清爽振奋的美感。特别要布置好教室的卫生角,要求:用具归类摆放,整齐,垃圾分类存放,张贴环保标语。⑴教室育人氛围的设计布置应该体现师生共同的创意,符合共同审美感,师生群策群力,共同参与动手,营造一个优雅的班级环境,创造一个浓郁的学习氛围。⑵长期展示优秀作业、优秀文章,并划出一定的展示栏;⑶每个月出黑板报,期期做到图文并茂;⑷张贴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成才的内容)及名人挂像等;(5)设计专门用于表彰表扬各类先进的园地,定期更新发挥激励作用;(6)用好“班务公开栏”,主要用于张贴学生守则、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及班内各项工作安排等内容。(7)班级要有书柜和一定数量的书刊,摆放整齐,清洁卫生,专人负责,定期借阅,以培养学生博览群书的浓厚气氛,建设“书香班级”。

  六、打造团结协作的学习小组。

  “团结就是力量”,成立学习小组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合作、分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是班集体健康发展的推动力。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人际交往礼仪方面的教育,学会尊重别人,懂得换位思考。

  八、重视养成教育,培养文明习惯。

  人类修建渠道引水灌溉,教育也是如此,必须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强化自我教育与自主管理。

  一个文明向上,朝气蓬勃,富有文化氛围的班级的形成,离不开正确舆论导向建设。为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敬业奉献,文明执教,对学生民主和善,一身正气,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扬善抑恶,褒贬有度。能正面加以引导,充分发挥教师的文化主导作用。

  使学生充满信心,明确目标,积极进取,扬起人生前进的风帆。

  组织学习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先进人物的事迹报道,如造福人民的科学家袁隆平、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学习他们敬业进取、创新创造、奉献社会的精神。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也培养学生乐观豁达、心胸开阔的性格。

  组织学生自己评选各种先进,树立典型、榜样,鼓励先进,弘扬正气,鞭策不良现象。培养明辨是非、抑恶扬善、文明和谐的班级舆论和勤奋好学、自强奋进、永不言退的进取精神。

  这样一个班级有了与众不同的班级文化氛围,就有了它与众不同的强大生命力;班级文化的营造,能带动班级的各个方面及至班级优良传统的形成。班级文化的营造活动不仅为孩子们的心灵找到温暖的寓所,它的积极意义更在于,让孩子们有自信心,使之利用丰富的创造力展现优秀的团队精神。班级文化营造活动如果以特色建设为突破口或着力点,更将成为一个学校的品牌,其强大生命力,影响的不只是几十个学生,而是造福一大批的孩子!综上所述,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工程,它代

  表着班级个性,班级的形象,体现着班级的生命,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是全体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当班级每一个学生内心充实、满怀激情,富有朝气,活力四射的时候,不再是只有几颗“紧随月亮的耀眼星星”,而是形成“群星闪烁”局面的时候。我们的特色班级文化就已经生成!

  刘丽平

  20xx.11班主任培训心得

  ——班级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是一条流淌的长河,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办学理念,即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学校文化是一项持续的工程,需要坚持理念与实践,共性与个性,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学校文化是一股不竭的动力,学校应当在加强硬件、软件建设的同时,重视学校文化建设这一无形资产的潜件建设。其实,班级文化也是如此。建设班级文化也是一项持续的工程,建设好了,班级文化也是一股不竭的动力。为了更好的建设班级文化,我最近读了有关方面的书籍和论文,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有一些体会,和大家分享。

  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班风建设、教室设计、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并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将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班级文化的内容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高雅、生动、形象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

  一、“细心”作好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是指教室环境建设。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我认为教室布置须“细心”,得注意每一细节,还得随时留心,随时调整。

  在抓教室环境布置时,首先是班训。班训不仅要上墙,让学生随时可见;班训还应入心,真正成为学生的行为准则。上墙容易入心难,需要班主任时刻的引导,在这一点上,我主要采取了先让学生自己推荐班训,共同确定后让学生先写自己对班训的解读,并在全班交流,以后是每周的周一早读与全班同学一起读一遍班班,借以励志。其次是班级墙壁上贴学生写的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通常是针对某一时期学生具体的情况有意识的张贴上去的。例如,针对有些学生上课爱发言但是不经过深入思考就发言,影响了整个班级的课堂效果,我就和班干部一起写了“深思”的警句贴在墙上,并在班会及其它适合的时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之后再发言。针对学生前一段时间对学习不太认真,将注意力放在其它方面,又在墙上贴了培根的名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教室后面的墙壁上则是奖状区和学习园地区,看到奖状可以增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习园地既展示了优秀作业,又给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为了随时提起学生的注意,我将班级班规布置在前后门的显眼处,让学生一进门就会注意。

  二、“爱心”帮你作好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主要是指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等。

  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共同的班级认同呢?我个人认为作好这件事需要有足够的爱心,只有我们确实是出于真心的爱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不受私心的干拢,才能真正地实现。我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特别注重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与作学问。

  (一)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的向心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

  首先要用爱心制定班级目标,引领师生向目标攀登

  班级目标有总体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一般指在整个小学、初中、高中等阶段,班集体要达到的一个指标。它包括学习、纪律、道德、班风等分目标,这些目标都可以用标语的形式写出来,或张帖在教室的醒目位置,或作为学生的座右铭张贴在学生的课桌上。

  目标是航道上的灯塔,引领船只到达理想的彼岸;目标是GPS定位系统,让你永远不失航向。象本学年我在开学初就针对我班实际制定了相对的目标,由于我所带的班级是平行班,我将班级总目标定位在争取进入年段前五名,人人都有相对的发展与进步上,其它目标相对分解。让学生首先对班级建立认同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促进班级凝聚力和认同感的形成。一般来说,现在最能调动学生们情感的就是大的体育竞赛活动,上学期我就很成功运用校运会和年段篮球赛的机会,空前地激起了学生的班级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在班级管理中,知人善任,激发每个同学的学习和工作热情,组织团结、积极、奋发向上的班干部队伍,增强班级凝聚力。通过各种角色设置,使每个学生在集体中都有一定的职务,都有自己满意的角色,这样一来,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支精练有热情有组织能力有威信的班干部队伍对班级凝聚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班级干部的任用上,我本着个人自愿,同学推选,老师把关的原则,把工作能力强,同学威信高的好学生选上来,为同学服务。对班干部严格要求,提高班干部的威信,给班干部以"自主权"放心让他们去做工作。事实证明,较高的班干部队伍的整体实力,使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团结,更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二)用爱心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和作学问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只有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修养,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才是教育的成就。

  注重学生责任感的培养。通过言传身教把学生真正培养成有开放头脑、宽阔的视野、博大胸襟、平衡的心态、高远的志向,富有责任感的新一代。"

  注重诚信教育。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形成诚信者人人夸,不诚信者遭鄙视甚至受惩罚的班级道德氛围,使学生们学习一些关于诚信的知识,引起学生对诚信问题的关注。

  三、“耐心”作好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但是,制度的制定不是困难所在,而是长期一贯的执行,因此作好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有耐心,耐心作好日常监督,耐心作好班干部的指导,耐心作好日常榜样的树立,耐心作好后进生的转化。

  在班级管理中,各位班主任或多或少地都在进行着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我们只要有意识的利用班级文化具有的潜移默化性,自我教育性等特点,采取渗透的形式,把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文化环境中,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我相信我们的班级会成为更为和谐班级,我们的学校会成为更优质和谐的学校。

  班主任如何创建班级文化

  给学生一种熏陶、一种感觉,使学生产生一种不知不觉的心理反映,产生无形的教育效果。同时,它还有一种持久性的特点,学生生活在某种氛围中,就会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日久天长,耳濡目染,就会形成某种气质,这也一种强化。那么,班主任如何创建班级文化呢?

  一、班级环境文化的建设

  班级环境文化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文化,主要表现在教室基本配套和教室的布置与设计等方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板报广播,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因此,作为一个班集体学习和受教育的基地——教室,班主任要注意创设有陶冶作用的环境,使学生接受环境的熏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在教室图书角,并挂上几幅书香气浓郁的条幅,在墙壁上写上几条激励学生的名人名言,等等,努力创设各种班级文化栏目。

  二、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

  班主任要用爱来陶冶学生,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情感。爱是教育的根本,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教育过程离不开情感因素。情感不仅有动力功能,还有激活创造力的作用。努力创设一种教育情境和氛围,能使师生、同学之间达到感情融洽和谐。所以,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用真心去爱每一位学生,在“学困生”和“优秀生”之间摆正爱的天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班级学习文化的建设

  学习需要是学生的发展要求,班级应是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进行一些学习类的班级活动,让学生身心处于紧张热烈而又轻松愉快的学习状态中,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班主任要努力打造班级学习文化,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会学“。

  四、班级体育文化的建设

  班主任还要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营造班级的体育文化,也就是形成“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要深入人心,形成一种稳定的风格,也磨练

  了持之以恒的毅力。通过课外的锻炼活动,使学生养成做事认真的好习惯,内化成为一种风格,一种境界,打造出一种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文化,这对学生的成长无疑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新课改已为我们班级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这需要我们要以创新的精神意识去面对。班主任应凭借自己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去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班级文化氛围,搞好班级的环境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

篇二:营造什么样的班级文化

  

  浅谈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

  摘要: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学生的自我生成。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是学生受教育最直接的影响源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素质的发展。因此,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对于实现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班级文化;教育

  一、班级文化的定义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它是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

  二、班级文化的特点:

  班级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环境,班级文化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源泉,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在班级文化背景下的活动和交往中实现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能够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与学习,这是班级文化的导向功能;严谨的班级文化,是约束学生各种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发生的保证,这是其约束功能;科学的班级文化,能够把全体成员凝聚在一起,荣辱与共、共同进步,这是其凝聚功能;文明的班级文化,能够激励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我价值,这是其激励功能。总之,良好的班级文化最终能促进班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班级文化的建设

  1、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明亮整洁的教室、激人奋进的名言警句、生动活泼的板报、充满童趣的书画作品、富有创意的特长展示栏、内容丰富的图书角……这种特殊的物质“文化场”,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体现,同时也给学生的各项发展提供了一个学习与展示的平台,促使他们产生学习与表现自己的各种欲望,促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发展下去,各项能力更是得到不断提高。因此,班级文化的物质建设势在必行,要充分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推开班级的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可以是屋门正对着的墙面上的一个“静”字,学生马上就知道进入教室这个学习的场所要安静;坐到座位上,抬头仰望黑板旁边的“敬”字,学生马上想到尊敬师长和同学,进而联想到做人要学会尊重、尊敬他人;再看黑板旁的另一个“竞”字,学生立刻意识到学习是一种竞争,不能懈怠,要勤奋,敢于挑战;回头再看班级卫生角旁边的“净”,它在提醒学生班级要干净整洁,进而联想到环境保护靠大家,大家都来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通过这样醒目的几个大字,唤醒学生内心的传统美德、学习意识和环境意识等,并使之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2、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班规、班记为内容,由班级师生共同制定,得到班级全体的认同,并严格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使每个学生时时刻刻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的目标方向发展。此外,班级制度文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学校及其各级教育部门的规定,是班规、班纪的根本。班规、班纪要以此为基础,不断完善,进而实现班级成员向良好的方向发展的目的。

  班干部制度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品学兼优的学生来担任班级干部,不但能协助班主任老师管理班级,更能提高班干部个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小组长收、发作业,检查作业,然后报告给各科课代表,课代表整合、汇总全班情况后,上报班主任老师;体育委员、学习委员、卫生委员、文艺委员及其安全委员,分别负责相对应的工作,班长整合、汇总,及时向班主任老师反映班级情况。分工明确,各负其职,团结协力,共同打造团结奋进的班集体。

  3、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

  班级精神是班级的灵魂。它是班级成员共同意识形态的体现。它指引着班级全体成员的发展方向。一个班级要具备良好的精神,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能够使师生心情愉悦,有利于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班级精神要继承和发展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民族精神,从小抓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要学会和做到的。从小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让爱国主义深深植入儿童的内心,成为他们长大后报效祖国、建设祖国的强大内心支撑。观看爱国主义电影,听爱国主义故事会,表演爱国主义课本剧,唱红歌等都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灿烂的文化,产生浓厚的民族自豪感;通过了解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这些精神都是他们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动力。

  同样,集体主义精神也是班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并在实践中学会互相帮助等为人处世方法。校运会的接力比赛中,四名队友的奋勇前进,快速有效地传棒、接棒,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听到裁判

  员公布比赛结果时,班级成员集体欢呼起来。浓浓的集体荣誉感,在那一刻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不仅是交给学生知识,更多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学生只有掌握了方法和策略后,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才能最终实现良好的自我生成。班级文化是一种氛围,更是一种无形的熏陶,在良好的班级文化的指引下,学生的潜力和能力,才能得以展现和发展,进而促进其健康成长。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我们,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仍然要把目光放在学生身上,多多观察学生的言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不断调整、完善班级管理,打造良好的班级文化,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篇三:营造什么样的班级文化

  

  何谓班级文化怎样营造

  第一篇:何谓班级文化怎样营造

  何谓“班级文化”,怎样营造?

  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

  一.所谓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比如教室墙壁上的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或世界名人的画像;摆成马蹄形、矩形、椭圆形的桌椅;展示学生书画艺术的书画长廊;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科普长廊;表露爱心的“小小地球村”;悬挂在教室前面的班训、班风等醒目图案和标语等等。而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对班级“硬文化”环境建设的法则是:力求朴素、大方,适合学生,突出班级特点。

  1、注重教室的卫生。

  2、重视教室的布置。

  3、讲究座位的排列。

  二、“软文化”的建设

  建设好班级“硬文化”环境,只是给这个班级做了一件好看的外衣,班级真正的精神体现还要看班级“软文化”环境的建设。班级“软文化”环境是班级文化环境的核心,是最能体现班级个性的,班级整体形象的优劣最终将取决于班级“软文化”环境是否健康。

  1、班旗、班歌、班徽的设计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2、“班风”的建设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3、制度文化的建设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三.班级文化指的是一个班级的团结理念和凝聚力所在。

  作为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班级文化建设:

  1、定期组织主题班会,创造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的机会

  2、民主选举班干部,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负责人,提高学生参

  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

  3、设立班级活动项目,例如组织班级外出活动、策划板报和创办班级刊物等

  4、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与学生同心协力,共同进步

  5、鼓励学生参与学校集体活动项目,增强班级凝聚力

  第二篇:何谓“文化”

  何谓“文化”

  “文化”这个词,现在已经飞遍当今社会的各个角落,差不多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地步。什么“旅游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等。因此,现在来谈有关文化的话题,比数年前要容易多了。在我们开始对比研究之前,有必要先简略地谈一下“文化”这个词的历史与内涵。

  正如大家已经注意到了的,作为蕴涵极为丰富的文化,也一直为多种学科所关注。尽管如此,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一直不很明确。因为视角不同,对其界说也众说纷纭,而且在其研究中也充满了矛盾和困惑。

  长期以来,文化被认为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被笼统地当作“生活方式”;“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积淀物”,“价值观念体系”;“众多规范”;“象征性的习惯行为”;“观念之流”;乃至“艺术、政治、经济、教育、修养、文学、语言、思维的总和”等等。有的文化学家把文化界定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的方式系统”,还有的把文化分为*1大写文化(Culture)和小写文化(culture)等等。对文化的界定有的侧重于结构性,有的侧重于遗传性,等等,被归纳出有数百种之多,不胜枚举。

  从文献记载来看,“文化”这个词的意思,中文中早在两千多年前已经出现了。《周易·贲》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说。这大概是中国人论述“文化”的开始,但此时“文化”二字还没有连在一起,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

  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汉代出现“文化”一词,但指的是与国家的军事手段(即“武功”)相对立的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唐代文人在解释前引《周易》中的那段话时认为:“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这实际是说,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古人对“文化”概念的这种规定性从汉唐时起,一直影响到明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教,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即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等。德语的Kultur和法文的Culture,也是土地的开垦、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这里的意思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可见,西方“文化”的含义比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要宽泛得多。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2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1从人类文化学的观点看,文化有两个意思:一是正式文化,包括文化学、历史、哲学、政治等;另一个是普通文化,即变通的社会习俗和惯例,如风俗习惯、礼仪、婚丧、庆典、节日等。总之,人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均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了一定的文化熏陶和修养。E·B·Tylor(爱德华·泰勒),英国文化人类学家

  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一观点影响巨大,在文化史的研究方面曾有开先河的作用,现在则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和认识“文化”的参考。

  近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文化”作了一种新的解释,即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如前苏联哲学家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比较狭隘的意义来讲,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我国1979年出版的《辞海》基本上采用了这一说法。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同意这个观点,对文化的定义仍存在许多分歧和争论。

  在我们看来,人类学者对文化的界说,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Goodenough关于文化的定义似乎更符合现代人们的文化观点。文化是“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作为人们不同的学习的一种有别于生物遗传的东西,文化必须由学习的终端产品——知识——就这一术语最宽泛的意义来说——组成。”(1957)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不论“文化”有多少定义,有一点还是很明确的,即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有人才能创造文化。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3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和改造者。人虽然要受到文化的约束,但人仍是主动的,没有人的主动创造,文化便失去了光彩、活力乃至生命。这样看来,我们了解和研究文化,主要是观察和研究人的创造思想、创造行为、创造心理、创造手段及其最后成果。由此看来,文化的特点有以下五个值得重视的方面:①人;②群体共享;③内容广泛复杂,为一复合整体;④一个社会具有一主导文化,还有亚文化存在(语言vs.方言);⑤社会成员掌握与转换文化与亚文化。

  我们以为,文化的结构可以分成以下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文化研究的必要性

  在认识了什么是文化之后,我们了解了文化是一定社会和社会群

  体的共同意3注意:只有当个体文化心理和文化行为成为社会中普遍观念和行为模式时,或者说成为一定社会和社会群体的共同意识和共同规范时,它才可能成为文化现象。

  识和行为模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亦即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我们进而认为进行文化研究有两个理所当然的目的,一是认识自己,二是改造自己,以便在国际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大背景下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伟大创造。数千年来,它不但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光彩,惠及历代炎黄子孙,而且在汉代开辟“丝绸之路”以后,影响了西方世界的历史和文化。英国科学家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的指导下,于1986年出版了一本书,题名《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全书以简明通俗的文字,介绍了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作者在序言中指出,“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可能有一半以上来自中国。如现代农业、现代航运、现代石油工业、现代气象观测、现代音乐,还有十进制数学、纸币、雨伞、卷线钓鱼器、手推轮车、多级火箭、枪炮、水下鱼雷、降落伞、热气球、载人飞行、白兰地、威士忌、象棋、印刷术、甚至蒸气机的核心设计,都源于中国。作者的结论则是:中国人至今未充分认识自己的成果。

  与这样正面的介绍相反,台湾的柏杨先生一本《丑陋的中国人》则为我们提供了负面的“酱缸文化”的评析版本。对该书的反应不可谓不强烈,有的叫好,有的大骂;其实作者只是描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方面,目的只是警示国人而已。

  当代中国,人们虽然都在大谈“文化”,许多人却并不怎么看重自己的文化(有些做法只是表面文章、应景之作面已),很多人的头脑里没有“文化”这个东西,也不知道什么是道德和礼仪。我们都感觉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似乎在下降,道德约束在减弱,社会生活缺乏“礼”的观念与行为,人际交往不懂得尊重与信赖,更有一些人视邪为正,以是为非,荣辱不分,善恶不辨,什么坏事都敢干,而且大言不惭。也有人承继了夜郎自大的心理,对外来

  的文化影响一味拒绝,抓住我们自己文化传统中一些陈腐没落的内容我行我素。

  但无论怎样,中国文化正处于一个深刻变化和巨大发展的时代。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影响,特别是以英语国家为主的西方国家的文化影响(包括好坏两个方面)一齐涌了进来。生活与工作节奏加快,使人们不断改变着旧有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尤其在思想情感、道德趣味、伦理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与我们旧有的传统大不相同。我们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了解自己,同时改造自己以求得在开放与变动的大背景下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作为研习和掌握第二语言(英语)的我们,自然应该在这种跨文化的信息传递、情感分享和思想与行为方式的互动过程中起到桥梁的作用。

  认识和研究的重要方法——对比

  在肯定了文化研究的必要性之后,我想在此简单地强调一种认识与研究的重要方法,即对比法。跨文化研究(cross-culturalstudies)既然是我们确定的主题,对比方法的采用是自然而又合理的事。对比的基础是“同”,是人类文化的共性;突显的是“异”,即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研究的目的则直接指向更好的把握(mutualunderstanding)以及成功的跨文化交流(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第三篇:何谓文化

  何谓文化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

  和克拉克洪

  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

  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

  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

  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

  文化。”康德在《判断力批判》谈到“在一个理性生物中,一种对任意选顶的目的(因而也就是按照他的自由选定的目的)的有效性的产生,就是文化。黑

  ”格尔“文化是绝对精神对自我外化出的人的教化过程,也即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日本小学馆《万有大百科事典》(1974年版)表述:“日语的文化即文

  明开化”。《法国大百科全书》(1981年版)表述:“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

  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

  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

  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

  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皙《补亡诗·由仪》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

  水诗·序》中云:“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

  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

  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

  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不很流行,现代意义的“文化”一词源于日本。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化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梁漱溟在

  《中国文化要义》

  中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庞朴主张从物质、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去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

  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20世纪

  40年代初,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

  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现代汉语词典》则把文化定义

  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

  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从以上关于“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文化”内涵可以有广义和

  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或如梁漱溟先生所说,是“人

  类生活的样法”,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

  义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更多的是在狭义文化的意义上使用“文化”这个概念。以把握不同文化形态的特征。如根据文化的不同功能,可以分为礼仪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等;根据文化的不同形态,又可分

  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还可分为

  西方文化、东方文化、中国文化、美国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等等;也可从

  文化的历史演变,将其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

  文化等等。

  第四篇:《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

  什么是文化,虽然时时提及,但一下子要说出来,还真的觉得无从说起,好像题目太大,下不了手,开不了口。但文化这东西却无处不在,遍布我们生活中每一个角落,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不是经常说吗,某某人挺有文化的。读了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一书,虽然似懂非懂,但总体感觉来说,他从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释,例举了大量的例子,让文化这东西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至少我个人认为,通过举例子让别人知道,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这样下来,让人对原本

  模糊的东西一下子比较容易接受,有说服力。

  在书中,我对“学理的回答”一节比较有感触。其中提到,“身上的文化”要有“必要风范”,即书卷气、长者风、裁断力、慈爱相。“书卷气”是一种气质,是基于内在的东西而散发出来的,是一个人内在美的外在体现,不必隐蔽,也不必掩盖。它讲究的是自然而然,一切水到渠成的境界。当然,“书卷气”不等同于“书生气”,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一个“书生气”十足的人硬是要摆弄出“书卷气”的话,无异于东施效颦,自取其辱罢了。

  “长者风”,就是要告诉我们,做人要大人大量,心胸宽广,要有涵养,要有长者的风度,慈祥、大气。联系到具体工作当中,-1-就是要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包括反对意见。对于别人的批评,要抱着谦虚的心态认真对待,有责改之,无则加勉。对于别人的误会或是不理解,要学会一笑而过。对待群众的反映,要耐得住性子,俯得下身子,学会用心用情地倾听。当然,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不能把“长者风”混为“家长式作风”,不分青红皂白,不论对错,不许别人解释、申辩,一巴掌拍断。

  “裁断力”体现的是一种分辨能力,一种决断能力,一种态度和立场。我个人理解,这应该是文化的底线所在。在面对错综复杂变幻无常的局面时,不保持沉默、不随波逐流。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能够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耐得住孤独和寂寞,即使是“众人皆醉我独醒”都无所畏惧。

  “慈爱相”是文化的根本。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慈爱相,是文化的终极之相。所有的风范,皆以此为轴。”评价一个人是否有文化,要看他是否有爱心、有同情心和公益心。知识再高、即使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倘若在国家、民族发生灾难或他人遇到困难时,缩手缩脚、不闻不问,那也只是空有一身文化的躯壳、一具臭皮囊罢了。

  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可耻的,一个不讲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我们要担负起历史的责任,把我们的文化学习好、传承好、发扬好,做一个有文化的人。-2-第五篇: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浅谈

  静静地躺着,最近一次躺床上看书是两个月前的事了,很享受,何况是在窗外漫天飞雪的映衬下,温暖的室内重温着《何谓文化》,再次感动,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几天自己一直被这澎湃的浪潮所席卷,我知道,这是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带给自己的震撼。

  “写点什么吧”,在不知第几回心潮浪卷之后,一种奔涌而来的冲动让我提起了笔。然而,下笔千言,愈觉胸中词汇的贫乏;激动之余,思绪也越显混乱。无妨,权当信手涂鸦罢,只为纪念这样的冲动。

  个人认为,余秋雨应该算是现当代国内比较有争议的一位大家。当年《文化苦旅》一问世便造成洛阳纸贵之势。他凭借自己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之后又凭借一系列文化散文奠定了在文坛的地位。只是打酱油式的当了回青歌赛的评委,倒惹来了种种非议。

  没想到这么多年之后,先生又拾笔开始了《所谓文化》的探索。

  在先生的眼里,文化没有定量性的指标,没有国际标准。所以,此书以较为奇特的构架,从“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四个部分,带领我们共同感悟心目中真正的文化。先生用他的回答告诉有力的告诉我们: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文化是一种手手相递的火炬,未必耀眼,却温暖人心。

  光阴变成清冷的流水。变成细微的尘埃。变成温存的呼吸。变成温暖的文字。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幸好,余秋雨依然还在。

篇四:营造什么样的班级文化

  

  如何营造和谐的班级文化卢霜【摘要】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它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它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班主任要构建班级文化,从而发挥班级文化建设无穷的教育魅力,塑造学生的灵魂。【关键词】班级文化;物质;制度;精神所谓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班级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突出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精神风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具有凝聚、约束、鼓舞、同化的作用。因此,营造和谐的班级文化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重视以教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第二,重视以班级规章制度为内容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和以班风、学风为主要内容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在班集体建设中。那么,如何营造和谐班级文化来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呢?一、重视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教室环境建设。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师生交流情感的重要场所,是班级文化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陶冶情操,给学生以启迪和教育。在布置教室时,要发动每一位学生参与教室的布置,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可以把教室墙壁划块分割,分别承包给不同的学习小组去完成,积极参与班级布置并定期更换。学生在参与教室环境布置的过程中,既满足自己展现自我的需要,也美化了心灵,激发了灵感,启迪了智慧,同时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强化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二、落实班级制度文化,规范行为,建立保障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主要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为依据,同时根据班级实际,体现班级特色。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必要条件,要十分重视。

  拟订班规,体现主体性。班规对学生是一种约束,一种引领,是学生发展的方向。班规制定的原则是多奖励,少惩罚,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张扬个性,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定岗定责,培养自主性。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岗位职责分配,做到知人善任,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热情,组织团结、积极、奋发、向上的班级管理队伍。要让学生根据学校的规章要求、文化约束做出自己的选择,更多地意识到自我的力量,使自己作为生活的设计者而日益富有自主性和创造性。三、推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班级精神文化属于观念形态层,是班級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班级精神和班级凝聚力。它们反映价值观、人生观深层次的文化。1.班级精神的培养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优良的班风,能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从而增强班级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宿感,使得班级中的每个人都精神振作,身心愉快,相互之间高度信任,人际关系十分和谐,班集体焕发了无穷的力量和生机开展丰富活动,塑造长久的班级精神。2.班级凝聚力的培养班级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大型文体活动中,最能调动一个班级学生情感的,最能体现班级凝聚力的莫过于一年一次的学校运动会。在校运动会期间,班主任尽可能地动员每一位学生参加运动会,同时把没机会参加运动会的学生组成宣传组、后勤服务组、卫生清洁组、安全保卫组,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校运动会中去,让他们懂得每一个人都应为班集体出一份力。这样,运动会不仅取得了良好的运动成绩,又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收获非常大。四、开展丰富文化活动,展示个性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是保障学生主体地位的手段。凭借活动可以拉近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展示中张扬个性。表现自我,让他们有一种竞争和挑战的意识,从而使他们的个性不断得到发展,心理素质不断得到锻炼。同时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不断受到自我激励和对比激励,最终实现现有水平的超越。1.设计特色主题班队会,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根据本班的特色文化建设主题,联系学生实际,挖掘教育资源,定期、定内容、保质保量地开展有特色的主题活动,如“尊师重教,传承孝道!”“我的班级我管理”、“安全第一课”、“我为梦想而生”等,都可以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2.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认识社会、体验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走向社会、面向社会,在活动中开拓视野,思考人生,增强学习动力。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当大型活动志愿者、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每周清扫街道等,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正确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在现代教育中,班级文化建设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和重视,作为班主任,必须在班级文化建设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成员共同的活动,是师生对“精神家园”的一种经营,它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学生一旦置身于班集体的文化氛围之中,他们的思想观念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种与班级文化相融合的价值观,其社会化的水平也会不断得到提高。endprint

篇五:营造什么样的班级文化

  

  何谓“班级文化”,怎样营造?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一种习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信仰!

  一、班级文化的营造,应依据班情进行设置。

  因为班级文化是一种个性文化,代表着班级的形象,体现着班级的思想。不应千篇一律,而应结合班情、校情进行。如:1、重点班的班级宣言是:吃苦只为985,目标锁定211.

  2、普通班应降低要求可改为:“入室即静,上座必学,学则有成。为梦想而战”之类的话。

  3、复习班:“正因为片甲不留,才要重拾盔甲一战到底”,“要为成功找机会,勿为失败找借口”。

  二、班级文化是全体师生共同劳动智慧的结晶,应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完成,而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

  在营造班级文化时应让学生参与,大家群策群力将事情做好。其好处有:1、可让学生有主人翁感,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功能;

  2、老师也可以了解一下学生的真实需求。

  3、学生的参与可以让学生全面的了解班级文化的内涵。

  三、班级文化的营造应多样化。

  班级文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1、黑板文化

  2、墙面文化

  3、形象文化(如:班服)

  4、班会教育。

  5、班级光荣榜,优秀作品展。

  6、学生之间,班级之间在学习上进行挑战。

  7、办图书角扩大学生阅读量。

  8、班级宣言,班级口号,班级制度等。

  总之,班级文化是催人奋进的号角,是班级精神的体现,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氛围。

篇六:营造什么样的班级文化

  

  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这就要求我们要营造安宁、温馨、高雅的环境。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唤醒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有利于激起强烈的班级荣誉感和责任感,使他们体会到班级的温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如生存能力、交际能力等。

  一、营造安宁温馨、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基于学生“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方式,教室环境的布置对学生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注意教室卫生以及生活化设计,给学生以“家”的感觉。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和心理环境。平时我们很重视教室里文化环境的设置。如:在墙上张贴名人名言,利用黑板报介绍大量课内外的知识,添设一些学习用品等,以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二、培育朝气蓬勃、奋力拼搏的良好学风

  班级学风建设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进而影响学生素养的形成。学风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为积极向上;反之,则表现为懒惰、散慢。我平时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生存教育、情感教育等,并结合上述内容开展一系列活动,增强同学们的情感体验,以此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努力拼博的精神,激励学生以前人为榜样,自觉学习,逐步确立“为生存而学、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建立和谐健康、相互关爱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以及班风、学风的建设。学生生活在一个和谐、温暖、相互关爱的集体中,其内在的潜能得到较大限度的调动,其创造性思维水平有明显提高,并能发挥积极的意义。在班集体中倡导团结友爱、相互关心、共同合作的优良班风,利用多种积极因素调动各个学生渴望友情的心理,开展各种有益活动,促进他们了解、沟通,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友情的力量。还要增强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并使他们通过在集体的表现和他人的反馈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篇七:营造什么样的班级文化

  

  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

  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任何一个群体都有它的文化,文化是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班级的文化建设既是一种文化氛围的创建,又是对被教育者心灵的塑造。应该说,班级文化建设具有多重的作用。它有利于班级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班级文化是班级内形成的价值观、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是班级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因此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已成为我们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求真务实

  创造班级优美环境

  美化教室环境,是创建班级文化的基础。整齐光洁的教室环境,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班级文化建设水平越高,班级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就越能够得到加强。心里学表明“一个优美的教学环境能让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13%”。

  在工作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凡是教室环境整洁、优美的班级,其师生的荣誉感、班级的内聚力都比较强。因此学校重视教室环境的美化,力求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从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构建班级文化建设的氛围。

  1.在教室布置时,精心搭配室内各种设施的颜色,使教室呈现出一种自然、整洁的气氛,显现一种和谐美。

  2.发动学生用自己种的花草或是制作的风景画来点缀教室,并且定期更换,让教室添绿色、增活力,学生仿佛就在大自然中求学一

  般,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完美融。

  3.教室设置图书角,学生可以积累好的书报,并通过班主任审阅合格后放在书架上,这样既给班级增添了文化氛围,资源也得到了共享,也营造了读书氛围。

  4.巧妙布置精心设计,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个墙角都育人,激励学生求知。张贴《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领会精神,记住实质,内化为行动;悬挂国旗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办黑板报一展学生之长;班干部值责表明确了每一位班委成员的分工情况,卫生分工情况等都是班级文化的外在体现。

  5.教室门口的班牌上,有全班同学和老师的合照,师生共同设计的班徽、班风口号以及班主任寄语,这些都凝聚着班级所有成员的力量与智慧。

  二、以人为本

  构建班级情感文化

  以人为本构建积极的班级情感文化,能使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理解,平等、友好相处,形成奋发向上的气氛。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沟通师生思想感情的一座桥梁”。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情感文化。

  1.用真心感动学生。班主任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具备爱生如子的情愫。只有对学生抱有爱,诚挚的友善,平等的尊重,才能引导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如:一位班主任因为重感冒,嗓子已经嘶哑了,但仍坚持上课。一次上课前,她意外地看到一杯热水放在讲台上,班长对她说:“老师,这几天你的嗓子不好,我

  们想让你润润。”又一位学生说:“老师,喝吧,我刚加上的热水”。这位老师当着学生们的面感动地一饮而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也逐渐学会了去爱别人和表达自己的爱。

  2.用热心帮助学生,对于出现问题和犯错误的学生,班主任老师虽然批评教育,但是坚持平等待人,尊重学生,做到教育从严,处理从宽,时时处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用热心帮助化解学生心中矛盾与错误的认识。

  3.用爱心感化学生,学校部分引滦局的学生远离父母,生活上、心理上、学习上往往会遇到不少困难,各班班主任老师常常是预防关心相结合。二年二班有一名学生患了白血病,班主任和家委会的家长知道后,马上自发组织为该生捐款表达爱心。

  4.用信心鼓励学生,教学中各位教师总是鼓励学生进步、成才,每每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出鼓励的评语,帮助学生的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进步。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关怀,使学生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几名失去了学习信心的学生又重新回到了课堂。

  5.用耐心辅导学生,为了突现学生的优势学科,转化劣势学科,切实为学生学习服务,几年来,学校的老师利用休息时间,从不间断为学生进行培优辅差,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和情感效果。

  老师的爱是一种特殊之爱,它像喷壶浇灌花草一样,喷洒向每一个可爱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主任老师的爱心感化下健康成长,使班级文化更加积极、健康向上。

  三、增强意识

  强化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中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和精神风貌的反映,是班级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创造一个团结、文明、勤奋、向上的浓厚精神文化氛围,对提高学生素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制定班级管理制度

  马卡连柯认为“不应仅仅把纪律看成教育的手段,它应是教育过程的结果。”班级制度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而且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首先要解决的是让学生接受制度,引导学生思考:你希望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班级中?每个人都有弱点,需不需要克服每个人的弱点?要实现以上两点,我们需不需要制定班规?然后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发动学生参与制定本班的班级管理制度。这样做除了集思广益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从而调动全班成员的积极性。制度的制定使人人平等,让学生执法采用轮流制,加之在教师指导下管理执法严而有度,班级管理就会逐渐走向制度化。

  2.建立班级自主管理模式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该是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团体。只有学生高度团结,才有班级生机勃勃。班主任们模仿“金字塔”般的管理形式。细化规定班内每个学生的任务,如:中队长,主要负责每月一次中队主题活动,每月三次小活动,每月抽查小队活动一次。小队长,每周组织小队活动一次,作好记录;组织队员参加班级每月活动等。又如,没有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则要求向班委或老师及时反映干部执行情况,认真参与日常内务,认真投票选举等。这些任务完成的背后有相应级别的奖励。(以五角星和表扬单为奖励)。这样的细则不仅点明了每一位学生在这个班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使得班级的内务管理井然有序。同时,“分工细则”让学生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的思想,因为学生毕竟还是小的,需要有一种明确的标示来强化。通过这种外界责任意识培养,来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凝聚学生力量管理班级的目的,这样的管理才是人性化,可健康循环的班级建设。

  3.提供班级精神的榜样

  组建班委时,就应该考虑班干的各方面能力,不能说个头大的就当纪律委员,成绩好的就当学习委员,打篮球打得好的就当体育委员。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进行考虑,择优生让他们成为在班级文化的塑造者,通过班主任的培训、指导,让他们的各方面能力进一步得以提升。而作为小学生来说大多认知来源于模仿,因此,通过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下,后进生将会有很大的进步。

  班级文化是一种理想的黏合剂,能使学生彼此合作,同心协力,和衷共济;能减少同学之间的摩擦和内耗,增强其内部的凝聚力。特别是在关键时候或遇到重大困难时,能使同学们挺身而出,为了班级的整体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绝对不会出现“临阵逃脱”的情况,绝对不会发生“我不干了”的事情,绝对不会形成“无人问津”

  的局面,这都得益于班级文化的魅力。没有了班级文化,一个班级必是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生活在这个集体当中就缺乏归属感和“主人翁”感。班级内部的凝聚力是由班级文化氛围营造的,当学生高兴时,班级为他分享快乐;当学生不开心时,班级为他分担痛苦,及时为他送上关怀和帮助,这样就会大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四、集体活动

  渗透班级精神

  集体活动能发挥娱乐、导向和育人的功能,许多成功的教育经验表明“寓教育于活动中”对实现班集体的共同目标,对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都是行之有效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相互尊重、理解和关心,使师生情、生生情、校园情得到升华,形成班级特有的文化特色。

  1.设计系列主题班队会,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充分有效地利用班、队会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最好途径。在自我设计的活动中,学生能够自由充分地发展他们的爱好、特长和各种能力,因而对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有重大作用,其意义往往是课堂学科教学活动所不能代替的。所以教师要放手让班干部组织、主持班级活动,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管理的权利,这样既能确保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又能利用活动促进同学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进而满足学生各种心理的需求。主题班会课可以根据时间的不同、学生心理需求的不同确定内容,如“火眼金睛寻找亮点”“天生我材必有用”“环保你我同行”“安全知识进校园”等。

  2.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认识社会、体验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走向社会、面向社会,在活动中开拓视野,思考人生,增强学习动力。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红领巾志愿者义务服务,“送温暖、献爱心”,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活动等。

  3.组织文体活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体育活动中,相互的配合更有利于协作精神的培养。有说有唱的班会,可以放松身心,培养个性,展现自我,也能给一些平时学习上表现机会少的同学一个舞台;组织劳动实践活动,不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增强了学生体质;组建舞蹈队、美术队、运动队积极参加各级的赛事,可以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当然也能增强集体荣誉感。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群体主动参与创造班级文化,才能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参与得愈广泛、愈长久,文化沉淀得愈丰厚,学生个体就愈能在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中自然地融入班级这个精神家园。这个过程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视野得到拓宽、品位得到提升,同时获得创造的自由与发展的空间。因此,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篇八:营造什么样的班级文化

  

  营造良好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精神灵魂,它是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的体现。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促进班级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建立高度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一、班级文化的构建要明确定位,符合实际需要

  每个班级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这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来定位。可以根据班级的人数、年级、特长和需求等方面来确定班级的文化特色。例如,有一些班级会聚焦在科技、体育、音乐等不同领域的培养,这就要求班级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推动相关活动开展。

  二、积极发挥班委作用,树立班级形象

  班委是班级团结、发展的核心组织,他们可以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丰富班级生活;同时,班委还要发挥桥梁的作用,与老师、家长沟通联系,宣传班级形象。当做到这些,班委身上的分量也就重了起来。要培养班委工作的热情和能力,使他们在促成班级团结、发展的同时,获得锻炼和成长,提升他们个人综合素质。

  三、班级文化的建设要注重落实,制定周到计划

  班级文化的建设需要有周到的计划,这包括有针对性的活动计划和团体纪律要求的制定和落实。例如,班级可以制定每周的活动计划,包括开展文艺活动、舞蹈社团等较为深入的活动;同时,还可以要求班级成员按时交作业、按照时间按着习惯完成任务,这样可以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纪律性,创造优秀的班级文化。

  四、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互相支持,共同成长

  在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与家长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班级要向家长介绍班级的文化特色和活动开展情况,可以通过家长会、微信、电话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同时,班级还可以鼓励家长积极参与班级活动,鼓励家长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以达到班级发展的目的。而家长的支持也可以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五、提高学生的素养,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需要班级成员注重礼仪、文明、谦虚、尊重他人等优秀品质的培养,班级成员之间不仅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更要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高度综合素质。只有这样,班级才能建设出一个具有高效、拼搏和连贯性的特色文化。当每名学生都知道自己应做何如何做的时候,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就会开始演进了。

  六、班级学习氛围和互助交流的培养

  班级学习氛围的培养重点是激发班级学习成员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班主任是否及生于学业上的关注;学习小组是否按时汇报学习情况;在课堂上是否四人三嘻地提问,是出现一人问答就结束;总之要保持教室内部在气氛上的良好状态。班级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的培养则需要培养班级中所有成员之间的平等和真诚交往素养,让班级成员之间的沟通能够愈加自然和真实。

  以上就是一些营造良好班级文化的建议。只有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才能提高班级的整体水平,让班级成员在一个温馨、健康、充满活力的团队中共同成长,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篇九:营造什么样的班级文化

  

  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滨河路小学:朱素清

  教育家指出,优秀的班级文化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文化的形成关系到班级的稳定和谐,关系着学校教育的成败,关系着学生人品的形成,更关系着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前途,甚至关系着将来我国整体国民素养的提高。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造就健全的人格,具备健全人格的人,必定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如果人格不健全,所学知识越多,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为此必须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气氛,我班做法如下:

  一、抓好环境美化,给学生一个温馨的家---教室

  二、抓好班级制度建设,给学生一个和谐的学习空间

  三、抓教师及班主任自身素质建设,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友爱合作的师生关系。

  四、抓好班级活动,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五、抓班干部队伍建设,增强班级向心力。

  两个外表一样的透明玻璃瓶里分别装了两种性质不同但颜色一样的液体。如果我们不去品尝,那么一定会认为这两种液体是同样的。只有我们品尝后方可知道这两种液体的浓

  度是不一样的。浓度不一样就决定了物体的性质不一样。同样地,不同程度的班级文化,造就了不一样的班风。大部分中学都会在学期末评选“标兵班”,“文明班”,这些都直接反映了一个班集体的文化建设的好与坏。教育家指出:优秀的班级文化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文化的形成关系到班级的稳定和谐,关系着学校教育的成败,关系着学生人品的形成,更关系着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前途,甚至关系着将来我国整体国民素养的提高。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造就健全的人格,具备健全人格的人,必定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所学知识越多,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

  什么是班级文化呢?在我看来,它是指班级所有成员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朝着班级共同目标不断迈进的过程中,班级内部形成的共同思想、精神风貌和行为准则的总和,是班级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基石。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学校创造一个安全、文明、和谐和人文的外部环境,更需要班级师生的共同参与,遵循基本的原理,按照一般的程序,采取各种方法,突出重点,提升亮点,形成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积极良好的班级文化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制约功能,这些功能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促进一个班级快速健康地发展。因此,如何创建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是我们每一个班主任所要思考及迫切解决的问题。

  可以说,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班级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为,教室环境、人际关系、学生精神状态等。班级文化建设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和以人为本为精神基础,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为目标,通过学传统美德,名人、名言伴我行,系列主题月等活动,建学生说话交流平台,设评比

  激励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使班级风貌健康向上,蓬勃发展。达到促进了学生的良好人格形成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初步营造出班级文化建设的模式,使班级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石。

  一、抓好环境美化,给学生一个温馨的家——教室

  教室环境对学生的教育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因此,我们应该改变那种有环境而无环境文化的状况,赋予班级环境一定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识,增强环境育人的功能,借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一旦我们使班级的各种物化的东西,都能体现班级的个性和精神,都能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那么班级文化也就如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一样起着无声的教育作用。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室墙壁上张贴名人名言来引导学生创立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学习并发扬优秀前辈们的各种优良作风和崇高精神。

  其次,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同学、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感情,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例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每一期的主题黑板报给学生们增添课外知识;利用班级宣传栏表扬班级内各种先进事迹,促进同学间互相学习、互勉互励。每次月考和期末考试我班利用板报表扬进步生和优秀生,在学生中形成一种竞争意识和团结拼搏意识。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室布置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我们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期、学年的教育目标而作相应的调整。

  二、抓好班级制度建设,给学生一个和谐的学习空间。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规章制度是班集体为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制定的规则,是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守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行为准则等形成的文化形态,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约束机制,是形成班级良好风貌的必要条件,它是班级的准绳,对于一个班级的秩序化、法制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我班在班级制度的制订方面,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大背景下,结合班级实际情况,通过班级民主决议而产生,并由全体学生监督实施,这样才可以使每个学生信服并自觉遵守。

  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抓住这项工作:

  1、注意好开端,使学生一进校门,就有行为规范。并且,在班级出现不良行为的最开始,就要立即制止不良行为的发展,严格规范学生行为,对其进行深刻地思想教育。

  2、要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落实到位。学生去讨论,集思广益,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主人翁精神,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才有生命力、实效性。

  3、贯彻制度要持之以恒,经常性地有组织对《中学生守则》、《宝坻一中日常行为规范》法规的学习活动。这样班级制度的确立过程,就成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

  三、抓教师及班主任自身素质建设,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友爱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行为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能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气氛中获得高效的学习效果。我们教师要做到:坚持“爱”字当头,关心学生;坚持“情”字相融,细雨润物;坚持“诚”字相伴,家校互通。通过

  “爱”的传递,“情”的交流,“诚”的沟通,给孩子建立一种心灵相通、互相关爱、彼此接纳的人际关系,促进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所以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才能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比如教师要说一不二,说过的话要算数,教育孩子讲究诚信;对学生不吝于说“谢谢”;当发生错误被学生指出时,不要恼火,要勇于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一般都比较娇生惯养,他们都以自我为中心,除了不知道关心别人以外,劳动观念差,自己动手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也差,一旦和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就会出现很任性、谁也不肯让步的局面,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想一想,那么这样的情况首先需要老师来调解、分析利弊原因,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也需要老师在平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引导,做一个善良、宽容、大度、说话做事有分寸的人。

  四、抓好班级活动,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团结向上、共同进步是全体班级成员的共同愿望,我们评价一个班级的文化建设搞得好不好,主要看这个班级有没有这个愿望,有没有团结向上的班风和正确的舆论,有没有集体荣誉感,有没有凝聚力、向心力。班集体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班主任是班集体建设的主心骨,没有班主任的引领,班集体建设就是一句空话;而班集体一旦形成又会反过来影响班主任和学生,显示出强大的教育功能。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那样,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客体,而且还是教育的主体。人的认识能力是在活动中获得的,丰富的班级活动是进行集体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军训、运动会、体育达标竞赛、科技节、艺术节等,这类活动规模大,影响深,对于形成健康向上、团结进取、自尊自信的班级团队精神能起很大的作用,也是树立班主任威信,塑造班级形象的大好时机。所以,活动前,班主任要精心组织,认真辅导,活动后要及时总结,表彰先进。另一类是班级内部的活动,如主题班会、学习经验交流会、辩论会、演讲会、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这类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如细水长流,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积极鼓励学生多参与学校班级活动,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展。

  五、抓班干部队伍建设,增强班级向心力

  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还有一个需要重视的环节,那就是建设一支工作能力强、有威信的班干部队伍。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对于建设班级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班干部的选择中,教师不能一味强调从成绩出发,做班干部最重要的是有责任心、有为同学服务的精神,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班干部,在同学中也才能有威信。班干部的任命应该本着

  个人自荐、同学推选、老师把关的原则,教师要将该下放的权力下放给班干部,逐渐培养班干部的能力,在他们的带领下,让整个班级形成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篇十:营造什么样的班级文化

  

  班级建设:营造和谐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生长之源,代表的是班级的基本素养,也是融学生个性与班级特色为一体的精神财富。班级文化通常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的思想、作风和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班级精神的具体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班级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为,教室环境、人际关系、学生精神状态等。可以说,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因此,班主任要十分重视,展现自己的魅力、才华,积极营造一1个和谐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

  一、班主任是舵手: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舵手,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学习,成长和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带出什么的班集体、形成什么样的班风和班级文化。而班级精神文化是指班级所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认同意识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是班级文化的最高境界如有的班生机盎然,有的班严谨规范,有的班级积极乐观,有的班级透出一股活力,有的班级显出一股拼劲,有的班级弥散着深厚的艺术气息,有的班级表现出时尚的现代风采……。所以说:班主任是班级的关键人物和灵魂。

  二、班主任是巧妇:

  在现实的工作中,班主任要面对来自社会、上级领导、家长、学生、自身的工作压力等几大方面的因素使得班主任纵有好的班级文化建设思路也往往落实不下去,就仿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时间、无人力),也必然导致班级文化建设成效欠佳。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是不是就没有解决的途径呢?

  我认为:每位班主任应:树立资源意识,巧抓教育契机;树立精品意识,巧设活动环节;树立渗透意识,巧用课堂载体。这样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才会有时间的保证、有品位的提升、有人员的支持,“巧妇”也才能有“米”可“炊”,而且能把米“炊”得香香的,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工作才能既做到位又做得有成效。

  1、让“墙壁说话”,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班级的四周的墙壁上,设计“各种学习园地”,利用这一空间,组织学生不定期地展示不同专题、不同形式的园地专栏,在这里,时而展示班级活动剪影,时而粘贴学生日记佳作,时而展出学生获奖作品,时而刊出课前收集的资料。一篇篇折射学生思想火花的日记经过电脑版面设计,图文并茂,文质精美;一张张反映学生假期愉快生活的照片经过学生的文字润色编辑,能勾起甜美、难忘的记忆;一期期集学科知识、国事要闻、社会百科于一成的各种资料,让学生从这里开阔视野,了解社会,走向世界;一份份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报告,融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于一体……诸如此类的活动作品展示外,学生还结合自评活动时时更新“学习园地”小小的一块墙就是大大的一片天,它成了班级信息交流,师生互相沟通了解的重要媒体。一块小小的“园地”产生效果是不可估量的,从文化舆论导向上影响了学生,使他们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学习园地”成了学生发表作品的处女地,成了学生展示个性特长的大展台。不单使许多优秀生找到自我感觉,满足了自我表现的欲望。甚至连一些平时不被老师同学关注的“灰色学生”,也有显示其闪光点的机会,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同学间你追我赶,积极进取,勤奋好学,学生的心灵世界得到了净化,文化素养得以提高。

  2、抓班级活动开展,以健康活跃的气氛感染人:

  人的认识能力是在活动中获得的,丰富的班级活动是进行集体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如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等,这类活动规模大,影响深,对于形成健康向上、团结进取、自尊自信的班级团队精神能起很大的作用,也是树立班主任威信,塑造班级形象的大好时机。所以,活动前,班主任要精心组织,认真辅导,活动后要及时总结,表彰先进。另一类是班级内部的活动、班会课,如在班会课可以开展故事会、演讲会、让新闻走出班会、收购缺点等等,这类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如细水长流,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重视这类活动的开展,并使活动形成专题性、系列性、系统性。在活动中,班主任还可以通过设“小标兵”、“小能手”、“小先进”奖项等等一系列激励措施,有效地提高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3、另起一行争第一: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相同的两个人,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学习习惯、生活环境等等特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每个人都期待得到第一。其实要拿到第一也容易,只要班主任换个角度多一把尺子来衡量赏识每一位学生,另起一行每个学生都是第一了:语文第一、数学第一、体育第一、品德第一、创新第一、金话筒第一……。只要我们抓住时机,以此为教育的切入点,打开学生的心窗,引导他们走向辉煌,“另起一行争第一”,学生自然就少了许多莫名的烦恼,多了一些成功的快乐。

  三、班主任是朋友、伙伴:

  新《课标》指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平等、和谐和发展精神的关系。我认为,这种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的沃土。新型的师生关系具体表现为何呢?我想,教师应把学生视为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既体现了一种宝贵的人文精神,又反映了一种科学的教育思想。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有自己的追求、感情、体验、需要和感受,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学生在校生活主要是在班级中度过的。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在班级中营造一个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得到发展。因此,作为班主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多层面奏响班级文化建设“变奏曲”,让每位学生在营造班级文化的过程中去实践,在实践中获得,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使班级成为陶冶学生的“熔炉”。

相关热词搜索: 营造什么样的班级文化 班级 营造 文化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