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存在的问题7篇

时间:2023-05-15 10:50:05  阅读:

篇一: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存在的问题

  

  精品---浅谈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后期管护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而作为新农村建设中投资最大、农民受益面最广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它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保障。

  在所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公益性工程,如沟塘渠坝、道路、绿地等等,由于该类基础设施项目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多方投资造成其产权不明晰,加上受“重建设、轻管理”思想的影响,造成各类基础设施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少数已损毁严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管护意识不强。总体而言,农民对新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管护意识还比较淡薄,受传统思想与观念的影响较深,认为基础设施项目理所当然应由国家投资建设、国家负责管理、国家负责维修,自己坐享其成。

  二是管护主体混乱。目前,大多数乡镇没有设立长期性的专职管护机构,也没有明确专人负责基础设施项目的管护工作。

  --精品

  精品---三是管护经费难落实。管护资金是确保管护质量的物质基础。由于财政资金目前多倾向于兴建,对后期的管护资金往往未纳入财政预算。

  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下一步应加大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监管力度,特别是建立起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后期管护机制,为新农村建设项目发挥其最大效益做保障。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提高全体农户的参与意识。公益性工程的使用者是项目所在地区的农户,工程的公共物品属性以及产权不明晰将必然导致现行管护责任人———村组织无法落实其管护责任,因此,广大农民是基础设施项目的最终受益方和使用者,只有提高他们的管护意识,才能有助于解决管护中存在的问题。

  二是创新管护主体。应加大对农村本地能人的挖掘,积极培育他们投资农业,兴办家庭农场。作为家庭农场主,为吸引客户,他们会责任旁贷的搞好周边的环境,同时会更加有积极性参与到公益性工程的管护上。

  三是建立相应的管护机制。在明确管护主体与管护责任后,应当建立资金投入机制、运行机制、管理机制、补偿机制等,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项目管护提供相应的机制。

  --精品

  精品---四是落实管护资金渠道。根据基础设施的经济属性,改变财政资金单一的局面,拓宽资金渠道,建立管护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落实资金来源渠道。

  --精品

篇二: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存在的问题

  

  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公路网不断完善,公路管理养护里程量井喷式增加,占比极高的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因此,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延长使用寿命,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本文通过对当前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对策。

  关建词: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问题;对策

  前言:农村公路主要指县道、乡道及村道,是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城乡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路网中占有极大比例。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高质量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质量,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现状

  (一)从体制机制上看,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管护权责逐步明晰。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9〕45号)

  文件,对进一步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指导意见,强调要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建立可持续规范化管理养护机制,随后,各省(市)均出台了省、市、县三级具体实施办法,如贵州省毕节市出台了《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毕节市全面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毕府办发〔2021〕11号)文件,对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作出了具体要求。

  从上述文件落实情况和改革实践来看,农村公路管护体制是理顺的,但实际运行中尚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通常分为“管”和“护”两个方面,二者因为管理主体有别,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大的不同。前者具有执法权,但工作面大,工作中有顾此失彼现象;后者没有执法权,面对实际问题时却无权处置涉及损坏道路的执法问题。

  (二)从机构、人员、经费上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部门人员少、不稳定,经费不足,运行不够正常。一是在机构方面,县级虽已成立管理养护机构,但在2020年机构改革中,很多原养护技术人员被调整为管理人员,顾此失彼,对原本养护任务极重的工作来说无疑雪上加霜。同时,乡(镇)虽设立相应机构,但无机构级别、无核定编制、无预算经费、无专职人员、无执法权,无法开展路政管理执法工作;二是在人员方面,管护队伍普遍存在人员不足、年龄老化、缺乏专业技能、工作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的情况,大多数管

  护人员只能从事简单的巡查、道路清扫等工作,业务技能和工作积极性有待提升。

  (三)从资金投入上看,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标准虽已提高,但市、县财政困难,市、县承担资金形同虚设。根据2019年9月(国办发〔2019〕45号)知,县道每年每公里不低于100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不低于50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不低于3000元,省、市、县三级公共财政投入比例由各省(区、市)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但面对日益严重的财政问题,很多地方政府承担资金无法保障足额到位,甚至到位率为0。如贵州省2020年出台的《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全面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府办发〔2020〕13号)文件规定,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按(国办发〔2019〕45号)标准由省、市、县三级按5:2:3比例纳入财政预算,但从2021年到位情况来看,市、县承担资金到位严重不足。但贵州省毕节市2021年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到位情况为市级应承担资金2790.2万元,实际到位1000万元,到位率仅35.8%;县级应承担资金4185.3万元,实际到位2286万元,到位率仅54.6%,甚至部分县(区)为0,如大方县、织金县、纳雍县,百里杜鹃管理区等。

  二、存在问题

  (一)主体意识“弱”。(国办发〔2019〕45号)指出,县级人民政府是履行农村公路管护的主体责任,实行“县道县管、乡村道乡村管”,但工作中,存在责任主体不明晰,管护权不统一的问题,部分乡镇对乡、村公路究竟该由谁管护,在认识上都是模糊的,片面认为公路就是交通部门的事,对乡镇级如何履行公路管护职责缺乏清晰的认识,成立的管养机构形同虚设,对农村公路的管养问题采取回避或放任态度,致使部分道路处于失养状态。

  (二)管养机构“乏”。一是2020机构改革后,在总编制不增加的方针下,县级路政管理机构编制人员有所增加,但养护机构人员减少,得不偿失;二是乡(镇)级机构编制未明确,仅挂一块牌子,无专职人员,无运行经费,实际运转难,致使县道有人管、乡镇责任内的公路不好管,部分地方还存在“有执法权的管不过来,管得过来的无执法权”现象。

  (三)养护资金缺口“大”。一是大部分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完全依靠上级补助资金维持,市县乡三级未将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即使市、县级纳入财政预算也不能按(国办发〔2019〕45号)最低标准足额到位,更多停留在一纸文件上;二是在日常养护资金都不能满足最低需求的情况下,很多养护工程更无资金来源,仅靠争取一点车购税资金解决,但该资金由省财政直接到达地方财政后也被地方政府

  整合使用,致使养护工程无法推进,随着农村公路服役年限增长,农村公路养护投入逐年增加,形成恶性循环,养护资金缺口就越来越大。

  三、对策

  (一)理顺关系,明确责任。按照(国办发〔2019〕45号),县级人民政府履行农村公路养护主体责任,负责筹集本级养护资金,安排部署交通部门落实本级公路养护责任;乡(镇)政府承担域内公路管护任务,具体实施乡道、村道管护工作,真正实现“县道县管、乡村道乡村管”。

  (二)加强乡(镇)公路管理机构建设。切实理顺乡镇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部门隶属关系,明确其机构规格、人员编制,落实经费保障,同时创造条件赋予乡镇机构管理执法权,使其能够充分履行职能职责,改善目前形同虚设的状况。

  (三)加大资金投入并落到实处。一是市、县级政府改变“重建轻养”认识,真正做到“三分建七分养”,严格按(国办发〔2019〕45号)最低标准将日常养护资金足额拨付到位,避免因资金拨付不到位或资金不足导致公路失养;二是每年根据交通部门上一年度编制的因水毁等自然灾害导致农村公路损坏情况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养护工程;三是在巩固、稳定当前养护资金筹集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资源潜力,加大养护资金筹集力度及方式;四是各级政府加重农村公路

  绩效考核管理权值,尤其资金落实情况,避免纸上谈兵,解决交通部门“管不了钱、喊不动人”的难题,增强公路养护的时效性。

  结束语:

  总之,在新形势下,群众的出行不仅要行得通,还要行的舒适、行的安全。因此,农村公路的管护工作必须做到“有路必养、养必养好”,才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高保障。

  参考文献:

  [1]周丽君.农村公路养护工作走出困境的几点思考[J].山西建筑:2010(04).

  [2]杨天茂.探析农村公路桥梁养护及管理措施[J].建材与装饰:电子版,2019,(5):249-250.

篇三: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相应的农村经济水平也不断提升,农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公路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农村公路建设水平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公路养护管理中缺乏公路保护意识,养护资金不足等问题,因此应通过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完善交通运输路线,保证农村公路的使用能力,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主要探讨当前我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为促进农村公路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作出参考贡献。

  关键词:问题;养护管理;对策;农村公路

  引言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县乡公路建设规模和数量大幅度提升,农村公路差异大、面积广,在养护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其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交通事业的发展。农村公路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基础设施,是广大人民群众出行的安全保障,做好,村公路养护工作意义重大。因此,应将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纳入到相应的良性建设规模中,保证农村公路的使用能力,合理规划农村公路,提高建设标准,健全养护机制度,进一步进行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提高农村经济水平。

  一、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重要性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通运输行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是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工程,保证公路和附属设施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当前农村公路建设具有经济效益高、难度小的优点,为满足人们群众日常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应按照公路技术规范和相关的操作规程,重视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涵盖多个方面,包括队伍建设、路产保护、养护工程等多个方面,在新时代背景下应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入手,加强公路的质量管理和养护管理,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公路的使用率。

  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其一,农村公路的管养条件较差。当前一部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不专业,只重视清理路面以及清扫路边沟,无法真正落实道路的养护工作。管理人员不注重长期和专注的去管理公路。而且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权责不够明晰、管理机制不科学,养护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现行的经营管理要求。

  其二,公路养护资金不足。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养护资金欠缺。在公路养护管理过程中所需要资金主要来源是政府的经济支持,但根据公路法的相关规定,相关政府部门没有出台相应的地方政策,部分地区政府直接按照国家管理养护模式,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而且管理养护路线存在问题,不能及时确定养护的主体责任单位,进一步影响养护管理的效果。而且大部分建筑单位将相应的资金投入到建设方面,忽略后期的公路养护管理资金,导致在后期管理过程中资金存在不足。各个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不一致,在资金方面上存在问题,而且各个地区农村公路服役时间较长,增加了养护成本,导致公路养护的质量水平较低。紧紧依靠国家和省市的补助,相应的管理资金得不到充分的保障,降低了设计标准,降低了工程建设中各项费用,减少计划进程,进一步影响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其三,农村公路养护机构不健全,缺乏人才。当前绝大多数农村公路基本属于脱离养护的状态,在养护管理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养护机具设备。管理人员存在传统的管理模式,缺乏相应的技术以及知识,机械化水平较低,专业人员配备较少,管理员不能长期专注于公路的管养工作。而且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具有较大的复杂性,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在养护过程中企业得不到重视,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规划养护方案,而且体制建设后没有得到保证的实施,不能促进公路养护管理效率的提升,养护管理存在表面形式,进一步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影响管理质量。

  [2][1]

  其四,缺乏公路保护意识,路政管理不规范。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宣传力度,大部分群众不了解公路养护管理的重要性,在使用过程中所运输的承重超过公路的承重性能,导致农村公路发生路面破损以及坍塌现象。而且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思想偏见,重视建设而忽视养护管理工作。路政管理不够规范,养护技术以及设备方面缺乏全方位的养护考核的客观要求,存在传统的管理手段,严重制约农村公路建设,而且公路养护没有融入相关的路政法规,阻碍了公路建设与发展。

  其五,农村公路养护的权限受到限制。在养护工作中,缺乏统一的管理,比如没有建立科学的养护体系,在养护中没有对工程费用进行严格的考量,权限分配不够明晰,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养护职责的分配较为混乱问题,而且养护管理的效率也较低,养护工作不能真实的反映公路的实际养护质量。

  三、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扩宽资金筹集渠道,打造稳固的资金保障体系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具有连续性、长期性等特征,要想做好农村公路的有效管理,必须要有充分的资金准备。在农村资金筹集过程中,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对资金加强监管,保证公路投入不断档。政府要加大资金预算,侧重公路管理内容,通过统筹安排专款专用,努力筹措公路养护资金,建立健全资金保障体系,优化建设与养护管理资金比例,改变传统的重建轻养观念,地方政府安排财政预算资金。在公路养护管理过程中,应对养护管理资金进行合理的控制,建立管养档案,对养护工程费用实施合格工程计价支付,明晰每一笔资金的流动去向,避免资金的误用滥用,甚至私自挪用的情况发生。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要做好有效的监督,扩大资金使用的公开化、透明化力度。此外,要设立专项补贴资金,不断扩宽资金的筹集渠道,对公路进行严格的招标。政府可以联系当地的企业家、知名人士,通过以奖代补方式鼓励各受益单位捐助公路养护资金,可以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筹集资金,加强资金的使用监管力度,从多角度提升养护资金到位率。

  (二)高度认识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地位

  在公路养护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公路网格化布局,重视宣传教育,做好公路养护管理的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养护公路意识,通过加大相关惩处措施力度,来提高监督水平,并且还应全面树立建设和养护公路,共同促进发展的目标。在养护管理过程中,可实行产权和管理权相分离的原则开展路政管理工作,让人们自觉树立养护意识,加大执法力度,保护路产路权,保证公路的正常运行。

  (三)实施公路养护机械化

  在公路养护过程中,要做好机械设备的更新与换代。农村公路具有线路长,而且地势起伏大的特点,养护工作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养护难度较大,相关人工作人员要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对养护设备的投入使用。在新时代背景下,新设备不同涌现,要通过机械解放人力资源,全面提高公路养护机机械化作业,从本质上改善养护作业质量。

  (四)加强公路养护队伍建设

  在农村公路养护过程中,要选择责任心强、信誉高的养护管理公司,要积极组建专业的养护队伍,保证农村公路路面破损时进行预防处理,加强对于养护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养护技术,从而提高公路养护的效果。工作人员要通过养护技术,延长道路使用寿命,降低养护成本。

  (五)逐渐完善公路建设管理制度,健全养护制度

  在农村公路养护过程中,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健全养护管理机制。农村公路逐渐机械化、现代化,因此要加大对各项制度的修正完善,建立养护组织体系,科学确定人员配置标准以及机构标准,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各部门的责任,通过竣工验收、施工监理等管理工作,提高公路建设水平。此外,要为公路养护提供制度保障,对公路进行考核指导,不断监督检查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严格规定养护的时间,建立完善的养护责任标准,不断提高养护管理质量和水平。

  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促进农村公路的发展,要将管理和养护的工作分离出来,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纳入到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范围,以实现农村公路养护管路[3]

  的市场化,并通过合同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可以将道路的维护以及清洁工作承包给当地群众,完善养护技术标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要不断探索创新农村公路养护新办法、新模式,提升公路养护管理意识,建立健全相关养护管理机制,打造稳固的资金保障体系,建设优秀的公路养护管理,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和期限,增加农民收入,以此来促进我国农村路网运输水平的提高,构建综合交通体系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于静.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现状调查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8):1.

  2.

  孙中驰.新时期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综述[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9(23):1.

  3.

  李春强.浅谈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市场周刊·理论版,2018(46):1.

篇四: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存在的问题

  

  强化农村公共设施使用管护调研报告精品范文

  近年来,我县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相继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如何加强对农村公共设施的管护与使用,充分发挥其最大功能,持续永久地服务农村、惠及农民,是一项需要解决的崭新课题。

  一、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几年来,共完成改水52个村屯,新增自来水用户8500户;改厕1918户;改用沼气灶试点1500户;新建村卫生所15所、武装中心村卫生所35个,新上医疗设备120台(套);新建村文化活动室21个、“万村千乡”农家店55个;新改造有线电视光缆18公里、通讯光缆15公里,农村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入户率分别达到70%和73%;完成重点绿化村屯51个,栽植绿化树280万株;新建村内公园5处、2.8万平方米,在太平山村、创业屯推行农家通透式绿篱院落建设;完成街道亮化11个村,安装路灯530基杆;共硬化道路268.3公里,有51个村实施了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占行政村总数的62%,有65个村实施通村通畅公路建设,占通村通畅公路任务的79.3%。全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今年,将继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五项”工程。一是农村道路建设。西胜、大古洞等5个村村内道路建设工程5个,道路总长10024延长米、35084平方米;清河、山河、民富等20个村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工程20个,道路总长53963延长米、215852平方米。二是泥草房改造建设。全县改造泥草房2800户。三是路边沟建设。建设东胜、富林等5个村水泥路边沟总长34990延长米。四是村屯绿化建设。绿化浓河、富强等村屯10个,栽植绿化树11.75万株。五是村屯环境卫生整治建设。亮化长兴、东胜等5个村屯,安装节能路灯171盏;改造庭院栅栏林胜、清茶等6个村,总长度43900米。

  二、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我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与管护情况总体上较好,但也存在管护层次较低、水平较差等问题。

  一是管护不利、使用不善。少数村对建后的白色路面管理不到位,存在晴天一层土、雨天一层泥、冬天一层冰的现象;个别村没有调动起村民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文化活动室使用率低;由于缺少资金,路灯不能经常使用,由于没有专人看管、维护,公园内的休闲、锻炼设施损坏严重;等等。致使公共设施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是管护意识薄弱、不到位。个别镇村领导干部重建设轻管理,将主要精力用在争项目、跑资金、搞建设上,忽视公共设施建后的管理和维护,存在推一推、动一动的现象;部分群众主人

  翁责任意识不强,认为农村公共设施的管护是政府的事,自己只管享受,不愿尽义务。

  三是管理机制不健全、不成熟。虽然各村有关基础设施管理有所考虑,但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如大部分村依靠村级机构自行组织人员,利用政府拨付的农村公益资金解决设施维护费用问题,但资金有限,难以完全满足需要;个别村管护所用资金由村集体经济收入支出,但集体经济出现困难后,导致设施无人管护的后遗症;受长期使用公共资源、设施不交费的习惯影响,部分村民没有形成公共设施需要交费的意识,没有形成良好的收费机制,使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负担加重。

  三、加强农村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的几点建议

  农村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工作,需要从推进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着眼,从农村公共设施长远永续使用的目标出发,深入研究探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使用和管护工作。

  (一)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建管并重意识。

  一是在镇村两级干部中,应切实摒弃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把农村公共设施管护与建设摆上同等重要位置,建管并重,同步安排部署,确保新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管护、运营均衡发展;二是在农村基层组织中,应切实摒弃缺少资金不好管的畏难情绪,切实把公共设施管护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摆上突出位置,着力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三是在

  农村群众中,应切实摒弃只享受不管护思想,强化主体意识,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力度,向农民群众讲清“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民受益,农民自然也应成为管护的主体”这个道理,使农村群众彻底摒弃“大家都在用,但都没当自己的用”的思想,不断强化农民的主人翁意识,确保公共设施建完有人管、坏了有人修。

  (二)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多元化管理新路径。

  新农村公共设施管护工作,是一项崭新的课题,目前各地还都没有成形的可借鉴的成功经验,需要我们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积极探索符合我县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新途径、新办法。一是专业管护。对跨村、跨乡镇的通乡、通村公路等管护难度较大的农村公共设施,可由乡镇和县直主管部门将其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范围,成立专门管护机构,落实专项资金,明确管护主体,并将公共设施管护事项纳入全县农村公益服务项目给予一定资金补助。二是集体管护。把农村公共设施管护作为一项农村重要工作编制到《村规民约》,使其成为村民自觉行动,实现村委会、养护人员、全体群众“三级联动”,体现群众参与管护的主体地位。三是协会管护。鼓励群众组建农村公共设施管护协会,制定章程,落实管护措施,并在协会下设立理事会、监事会,落实资金筹措及其监督等事项。由协会负责管护资金、日常维护及对破坏道路行为进行监督。四是义务管护。引导农民自愿加入到管护队伍,主动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同时,积极发挥农村“五老”(老干部、老党员、老退伍军人、老模范、老教师)人

  员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优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行义务管护。五是商业管护。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本村农民承包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

  (三)培育乡风民风,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素质。

  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公共设施管护,都应以农民为主体。应切实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提高农村群众素质,培育良好的乡风民风。一是强化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加强形式创新,紧贴农村基层实际,采取鼓励群众学文化、学技术,倡导群众自编、自导、自演文化节目等形式纷呈的文化活动,促进农村乡风文明民风淳朴。二是强化教育载体的实用性。切实利用好农村业余文化活动室、休闲广场等文化活动设施,使之成为农民学习、娱乐、交流、沟通的阵地和场所,发挥其最大效用,真正做到农村文化设施“物有所用、物尽其用”。三是强化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在加强群众素质提高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到我们所处时代的特征,创新教育内容,把带领村中发展生产的“致富能手”、尊老爱幼的模范等一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鲜活人物和事迹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农民、感染群众,使广大群众人人思建设、个个谋发展、家家争致富,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

篇五: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存在的问题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分析了当前农村水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问题;对策

  农村水利是指在农村开展的水利建设、管理及其他有关水问题方面的工作,包括农村水工程、水资源和水环境。它涉及到闸、站、堤、河流、沟渠及水利配套设施,分为农村蓄水设施、引水设施、输水配水设施、提水设施、田间灌溉设施、防洪除涝降渍等抗御水灾害设施和生活供水设施,是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镇村居民生活创造条件的基础设施[1]。

  随着美好乡村建设的全面深入开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得到改善,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呈现优化,这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农村经济结构不断得到合理调整,相对而言,农村水利工作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与新时期农村发展不相符。科学、合理地开发、保护水资源,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和保障农民的饮水安全,推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将对推动建设美好乡村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饮水安全及灌溉用水也逐渐成为农村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人们不仅局限于安全的生产、生活用水,还对生活环境的舒适度要求增加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已被提上议事日程。从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来看,水污染、洪涝灾害、干旱缺水等问题也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2]。由此,完善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促进现代农业健康持续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1当前农村水利存在的问题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高度相关。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重要保障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虽然相比之前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但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与现阶段所要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很不适应,与当下所开展的美好乡村建设的需求相比差距更大。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目前导致我国农村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大部分的农村缺乏基本的生活供水设施,农民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

  从安徽省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生活饮用水主要还是来自砖井、压井,虽然较多街道居民用上了“自来水”,但这些“自来水”也是来自地下钻井,只是相比较农户所饮用的地表水水质稍好而已。无论是街道居民的生活用水,还是农村居民的生活用水,水质都严重不达标,因为饮水不安全所导致的各类疾病频发。饮水不安全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已成为阻碍和谐社会建设的不和谐因素[3]。

  1.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严重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我国现有的较大型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数始建于20世纪60—70年代,而且普遍都存在着建设标准较低以及工程不配套等问题,这也致使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利工程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而至于那些农村较小型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则由于使用年限较长,出现了一些损毁、老化等现象,导致了有些地区的农田灌溉得不到有效保障,工程防旱抗洪的效果并不理想。同时,由于一部分地区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导致这些地区的农作物生产只能是靠天收,农作物生产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农民的收入缺乏有效保障,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粮食安全。

  1.3工程管理严重滞后,现有水利基础设施得不到有效利用

  自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民经济意识普遍显著增强,但农民的集体意识却日益淡化,表现在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上就是大家只知道用水,却不愿管水。比如,很多农民在塘、埂、圩、堤乱垦乱种;在行洪、河道设置鱼网等,无形中使很多的水利基础设施受到损坏。同时,一方面由于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日渐增多;另一方面由于环保意识在农村宣传的不到位,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导致农村的河道、沟滩、桥头、坝头成为各种垃圾的堆放地,这也给农村水利基础设施造成了不小压力[4]。这种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带病运行的普遍现象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的功能严重弱化,导致农作物生产得不到有效保障,并进一步制约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1.4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部分水利项目缺乏有效规划

  尽管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较为快速,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仍然有很多欠发达地区财政吃紧,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水利的发展。虽然近几年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加大了对水利项目的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但与农村现实需求相比仍显不足。而且由于农村水利项目建设数量大面积广,平均分摊下来导致单位工程资金投入不足,常出现水利配套资金不到位等现象,进一步影响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现阶段的农村水利项目的通病就是普遍缺乏统一而有效的规划,这也致使部分项目出现了管理不到位等不良后果。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地区的农村水利项目由于盲目进行建设,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浪费。

  1.5农村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不高,阻碍农村水利发展

  乡镇水利站的人员岗位设置已逐步得到改善,但总体而言,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从专业技术角度讲,部分水利技术人员并不是科班出身,这部分人员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况且,自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水利建设项目逐年增多,且规模不断扩大,诸如内设机构不科学、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都不利于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提高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迫在眉睫。

  2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阻碍我国农村水利事业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认识方面的问题,也有资金投入及工程管理方面的原因。尤其是农村“两工”取消后,农民筹资投劳大幅度减少,农田水利设施总体状况趋于滑坡。客观分析,出现此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在农民的民主思想不断增强而农业比较效益又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开展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仅仅单纯依靠以往的行政手段已经无法达到效果。鉴于此,综合各方面因素从多层面采取措施,加快建立农村水利建设新的保障机制,是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各级政府加快农村水利发展,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3]。2.1强化农村水利宣传教育

  农田水利建设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它也等同于全社会的公益事业。因此,对待农村水利事业也可以像对待植树造林一样,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动员全社会各阶层出资出力,共同办好农村水利事业。没有过硬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作保障,粮食生产就等同于无源之水,农业、农村也就不可能得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农民的安居乐业也不可能得到有效保障。同时,还要深刻认识到,农村水利的现代化也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也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有效组成部分。为此,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武装农村水利,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性的支撑,加快传统农村水利向现代农村水利的转变,争取早日实现农村水利事业发展的新跨越。

  2.2加大农村水利建设资金投入

  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小型的农村水利建设,主要依靠的是农民。鉴于农民的整体素质,普遍存在着工程不配套、建设标准低等问题。同时,又由于缺乏日常必要的维护,导致水利工程难以发挥效益。而自从农村取消“两工”后,除了国家投资的大型水利工程以外,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措已经成为了农村水利事业发展的瓶颈。对此,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应该转变思想,广泛开流节源,除用好国家安排的各项惠农、支农资金以外,还应设立农田水利建设基金。特别是考虑到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需要,要对解决农村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进行重大调整,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民自愿投入为基础、其他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以推动农村水利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2.3重视农村水利发展规划编制

  科学、合理的水利发展规划有利于从宏观上把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来。鉴于水资源存在的相互关联性,故而在进行水利建设施工时要统筹考虑投资渠道多元化的实际,想方设法使各部门之间能够形成合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的整体效益。在进行农村水利建设时必须

  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把制作水利发展规划作为农村水利建设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依据。只有通过摸清情况、统一认识,科学地编制农村水利发展建设规划,才能达到指导和规范工作的目的,最终才能够实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作用,推动农村水利建设更上新台阶。

  2.4加强农村水利服务队伍建设

  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水利从业者队伍。可以说,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水利从业者队伍是农村水利事业发展的关键和保证。加强农村水利从业者队伍建设的首要原则就是要因地、因时制宜,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只有通过扎实的教育和培训才能够使他们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以增强他们在基层面临纷繁复杂情况时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层水利从业者队伍的管理制度,从而使人才和技术能够更好地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

  2.5建立健全水利政策法规

  立法可以保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可以避免因为人员变动、个体认识等客观原因而影响农村水利的长期稳定持续地发展。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水利法规体系,用法律手段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就是要在认真贯彻执行现有水利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加强一些水利配套法规政策的建设,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水利政策法规体系。在此基础上,要加大水利行政执法力度,规范水事活动,保障水事秩序,严肃查处和打击水事违法案件;要以水资源管理为重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注意加强质量管理,制定激励政策,开展创优争先活动,通过以奖代补、先干后补等政策,调动广大干群参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3结语

  农村水利基础实施建设在影响美好乡村建设的同时,也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等“三农”问题紧密相关。尽管健全完善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还需要付出很多的艰辛努力,但只要提高对农村水利的认识,增加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完善相关的水利政策法规,并注重对现有水利设施的管护,相信美好乡村的美景即将实现。

  4参考文献

  [1]王梅英.浅谈农村水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新农村,2011(6):123-124.

  [2]张亚杰,张伟.关于加快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思考[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1(8):232.

  [3]李远华,严家适.新农村建设需要坚实的农村水利基础[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6):1-3.

  [4]吴欣,孙成玲,侍重学.农村水利基础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9):273.

篇六: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存在的问题篇七: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存在的问题

  

  浅析小型农田基础设施的管养问题

  1.

  如东县堤防管理所

  江苏如东

  226402.

  如东县袁庄水利服务站

  江苏如东

  22640摘要:如东县为农业大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健全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系能为农业有效地缓解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增强小型农田基础设施的管养问题,可以更好的推动农业的良好发展。本文主要就如东县小型农田基础设施管养问题与措施分析。

  关键词:小型农田;基础设施;管养分析

  如东县濒江临海,全县建有一线挡潮海堤近百公里,建有中型挡潮涵闸三座,境内河网纵横,一级河5条、二级河23条、三级河378条、四级河795条,同时为保证农业增产增收,全县建有泵站2557座,并配套相应的干渠、支渠、丰产沟等及渠系配套建筑物,这些小型农田基础设施的主要用途就是抗旱、排涝,其养护、维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功能效益发挥的程度。为此,切实做好小型农田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维修极为重要,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

  一、管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程建设上重投入,轻管理。为发展地方经济,保障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正常发展,地方政府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搞建设,把重点放在农村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上,对建成后的设施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管理工作弱化,致使一些工程不能长期、有效发挥工程作用,缩短了工程使用寿命。因平时维护维修不及时、不到位,时常出现毁坏等现象,导致部分设施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尤其是在遇灾害性天气时,无法保证应急排涝需要。

  (二)管护主体不明,职责不清。基础设施建完后,本应形成地方政府、受益群众、基层组织共同管护的局面。但在现实中,管护各方由于不愿投入新的资金和精力去管理,从而形成地方政府无法管、受益群众不愿管、基层组织无力管的窘境,还有个别群众为自身利益对工程设施随意毁坏。一旦工程设施受到自然或人为破坏,再加上管护不力,就会使工程设施毁坏无人管,修复无人问,造成建设资金很大浪费,工程长久效益难以体现。

  (三)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能满足管理要求。为保证灌溉、排涝需要,村也将灌溉泵站等承包给专职人员管理,但是这些人基本都是年老、文化素质较低人员,对工程设施的维护、保养基本不懂,正常维护、保养往往不到位,导致设施容易损坏,大大缩短了其使用寿命;同时也无法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往往造成基础设施带病运行,工程效益难以正常发挥。

  (四)管理经费无保障,管护不到位。在工程建设初期,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资金积累,加上农副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实际收入下滑,融资渠道减少,使工程管护资金来源严重不足或偏少,管护质量难以保证。二、管养不力的主要原因

  (一)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在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管理上,往往是大旱大涝当前时领导重视,风调雨顺时则很少有人问津,甚至有些领导把工程建设视作“政绩工程”、“参观工程”,只重视样子,不重视其实用。工程建成后无人管、不愿管、管不到位就成为很自然的事。

  (二)农民群众对工程管理认识不高,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农民群众是工程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应该是工程管理的主体,但他们认为工程建设是国家投资兴建的,管理不是他们的事,缺乏有效配合,自发性、自觉性管理就无从谈起。有些群众从自身利益出发,填沟成田,大大缩窄渠、沟过水断面,一旦遭遇大雨,便造成涝灾。

  (三)管用机制不活,产权不明。工程完工交付使用后,其所有权属于国家,而使用权属于村及基层组织和受益群众,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使工程设施的归属感不强,造成责、权、利不明确,机制僵硬不活,导致工程有人用,无人管。

  有些工程完工后尚不明确具体的管护责任主体,管理措施未落实、管护办法未制定、管理制度不健全,产权不明确。

  三、措施与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监督机构,引入科学的管理经验,积极选择专业管理人才,各方面协调合作。

  (二)明晰产权,明确管理责任。工程建成后必须明确“婆家”,将工程建筑物的所有权、使用权整体移交给当地政府或基层组织,确定归属,明确管理责任。

  (三)管养主体多样化。一是卖断法,将工程主要建筑物实行卖断经营管理,将资产所有权与使用维护权一并转让,按市场经济规则进行运作,由其自行管护。二是承包经营,将工程租赁承包,每年收取一定的承包费,允许承包者在物价部门核定的范围内收费,作为承包者的收益,并将部分收益用于管护。

  (四)多方筹措管护资金,强化管理。工程经过多年运行后,由于自然的损毁及人为的原因,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必然要进行维修,解决好维修资金来源非常重要。对小型工程设施和建筑物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受益群众投资投劳解决。对主要建筑物的大型维修,从拍卖、租赁、承包收入中拿出部分或者全部资金用于维修。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预留一定比例的管理维护资金,建立专项基金,由投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使用,水利建设资金实行综合管理和监督。

  (五)加强农民群众的参与度

  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把工程设施的合理有效利用与先进的方法灌输给他们,引导他们投入到工程管理和维护中去,提高农民群众管、护工程的自觉性,变要我管为我要管,变被动管为主动管。进行知识讲座,提高农民群众的认识,在本地电视台进行自然、农业知识讲座,使农民充分认识自然,处理好农业与自然的关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养护及维修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水利工程的功效发挥。加强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能够提升农村农田管理水平,真正体现出农村水利工程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才吾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生态环境与保护,2020,3(6):23-24.

  [2]王士功.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思考[J].农家参谋,2020,No.646(04):31-31.

  [3]车洪文.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探究[J].南方农业,2020,14(15):2.

相关热词搜索: 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存在的问题 管护 基础设施 农村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