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三大行动计划8篇

时间:2023-05-26 14:00:07  阅读:

篇一:三大行动计划篇二:三大行动计划

  

  题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决向污染宣战,相继实施()、()、()防治“三大行动计划”,解决了一批重大环境问题。

  正确答案:大气、水、土壤污染。

  题目解析:《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实施,明确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大任务和保障措施。《意见》立意高远、内容丰富,结构严整、逻辑严密,有宏观战略,有行动目标,有具体策略,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

  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行动指南。

  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体、洁净的土壤既是群众关切、社会关注,又是发展之基、治污之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决向污染宣战,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个行动计划,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了重大进展。

  2013—2020年,首批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浓度下降48.6%,优良天数比率上升17.9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下降八成以上,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渐成常态,我国仅用7年左右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十几年甚至30年的空气治理进程;全

  国Ⅰ—Ⅲ类水体比例上升至83.4%,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至0.6%,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6%,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8.2%,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景象增多;土壤安全利用水平稳定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土壤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篇三:三大行动计划

  

  (物联网)智慧浙江建设三行动计划(终稿)

  “智慧浙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

  一、“智慧浙江”建设总体思路...............................................................4(一)指导思想......................................................................................4(二)基本原则......................................................................................5二、“智慧浙江”建设主要目标...............................................................6三、“智慧浙江”建设重点任务...............................................................9(一)“3+X”智慧城市指导与服务模式试点推进计划

  ................91.战略研究与标准体系建设工程

  ......................................................9(二)经济发展智慧化提升计划

  .......................................................102.智慧能源工程

  .................................................................................103.智慧物流工程

  .................................................................................114.电子商务深化发展工程................................................................115.智慧农村工程

  .................................................................................13(三)城市运行与社会管理提升计划

  ...............................................136.智慧交通工程

  .................................................................................137.智慧电网工程

  .................................................................................148.智慧安全工程

  .................................................................................159.智慧水务工程

  .................................................................................1610.智慧城管工程...............................................................................1711.智慧环保工程...............................................................................18(四)公共民生幸福体验计划...........................................................112.智慧医疗工程...............................................................................1813.智慧安居工程...............................................................................1914.智慧文化工程...............................................................................2015.智慧教育工程...............................................................................2016.智慧旅游工程...............................................................................21(五)产业转型升级计划

  ....................................................................2217.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工程

  ..............................................................2218.智慧技术应用工程

  ......................................................................2519.产业集群“两化”融合试点工程

  .............................................27(六)电子政务优化计划

  ....................................................................2820.“电子政务云”建设工程

  ..........................................................2821.信息资源共享推进工程

  ..............................................................28(七)智慧基础设施改造提升计划

  ...................................................2922.物理基础设施感知化改造工程.................................................2923.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3024.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提升工程......................................................31四、“智慧浙江”建设保障措施.............................................................32(一)组织领导机制建设

  ....................................................................32(二)政策法规及标准体系建设

  .......................................................32(三)资金保障机制建设

  ....................................................................33(四)智力保障机制建设

  ....................................................................34(五)评估考核机制建设

  ....................................................................34(六)交流合作机制建设

  ....................................................................35(七)氛围营造机制建设

  ....................................................................35附件1:

  2012年“智慧浙江”建设试点项目表..............................36附件2:“智慧浙江”建设重点项目推进一览表

  .................................3大力推进“智慧浙江”建设,是我省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的重要手段,也是我省应对新一轮竞争、营造发展新优势的必然要求。随着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过近年来“数字浙江”建设,我省信息化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信息化应用较为领先,信息技术研发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为“智慧浙江”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深入推进“智慧浙江”建设,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浙江省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浙江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浙江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十二五”规划文件精神,结合浙江省政府、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推进浙江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和“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总体要求,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智慧浙江”建设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我省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大力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的发展目标,以全省着力推进“三大国家战略”、“四大建设”和“五大统筹”为重要机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国家部委、省、市三级“3+X”试点推进

  模式为重要抓手,以“一揽子”解决问题为宗旨,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管用的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循序渐进、上下联动,着力构建全国领先的智慧基础设施体系、智慧产业体系、智慧应用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大力应用信息化创新社会管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群众生活品质,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打响智慧浙江应用品牌,让全社会享受信息化建设成果。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顶层设计、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建设,加强统筹协调与环境优化。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市场导向与企业主体作用,创新商业模式,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广泛参与的发展格局,增强建设智慧城市的整体合力,形成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突出重点,试点先行。围绕各地特色优势、公共服务、城市运行与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一揽子框架先行,重点解决群众目前面临的主要难题,注重实效,找准突破口,优先推动智慧化应用,发挥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在试点先行基础上分阶段发展、逐步推进,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各领域深入应用,打造具有标杆式的智慧浙江应用模式。

  夯实基础,抢抓机遇。强化部门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力度,加快智慧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步伐,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安全可靠、适度超前的基础保障。抢抓新一代信息技

  术创新应用的历史机遇,突破挑战,赢得智慧城市建设先发机遇,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应用为主,惠及百姓。加强智慧应用体系建设,探索智慧浙江应用新模式。切实把以人为本、服务至上作为“智慧浙江”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社会领域的重点应用,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居民平等享受信息化基本公共服务,让群众感受、享受、支持“智慧浙江”建设。

  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坚持大合作、大集成、大网络、大协同,防止业务分割、信息孤岛、各自为政。推动资源大集成,实现一个方案设计、一体化建设、“一揽子”集成、一个系统运维、统分结合运作,共建共享,做到“一网通”。推动各方力量大协同,实现专群结合、平战结合、服务与监管结合、防范与应急相结合,做到“一起防”。推动智慧化业务和目标大集成,实现智慧化处理。

  技术突破,产业引领。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率先实现技术突破,抢占先机、抢占战略制高点。把培育智慧产业体系作为“智慧浙江”建设的立足点,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化发展,积极培育云计算与物联网产业,着力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中的作用。

  二、“智慧浙江”建设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三年“七大行动计划、二十四大工程”的试点推

  进,到2014年底,完善“一揽子”解决问题思路建设,建立健全一个公司主体推进一个试点项目的责任机制,“3+X”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建成“智慧浙江”应用体系主体框架,为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全国领先、智慧技术应用全国领先、智慧产业发展全国领先、基础设施建设全国领先、智慧技术研发优势显现、推动安全保障法制化等5-10年长远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努力营造智慧浙江应用品牌效应。

  智慧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光网浙江”。智慧基础设施达到能级跃升,实现物理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有机融合。率先实现全省重点物理设施感知化装备,提高智能化水平。实现光纤到户城市地区全覆盖,行政村全部实现通光缆,自然村全部实现通宽带,全面建成“光网浙江”。基本实现全省重点乡镇及以上区域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WLAN)热点全覆盖,热点覆盖层次分明。实现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开展TD-LTE移动通信试验网建设。基本建成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下一代通信网和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取得突破性进展。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智慧产业快速发展,打造智慧技术应用领军省份。到2014年底,基本形成智慧产业体系,建成一批智慧产业基地,物联网产业、云计算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智慧浙江”建设的有力支撑和我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新一代信息技术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力争达到国内领先、接近世界

  先进水平,并广泛运用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建成多个规模以上智慧产业园区、集聚区,运用智慧技术加快我省电子商务深化发展,推动“电子政务云”体系建设,把我省打造成国内智慧技术应用领军省份。

  “3+X”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智慧应用成效显现。2012年率先在杭州“智慧安全”、云计算服务创新基地、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宁波“智慧物流”、“智慧健康”、“无线城市”,嘉兴“智慧电网”,绍兴“智慧安居”,台州“智慧水务”,省经信委“智慧能源”、省交通厅千岛湖“智慧港航”、省交投集团“智慧高速公路”共12项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取得突破进展。2013年继续推进温州“智慧旅游”、“智慧环保”,湖州“智慧工业”,金华“智慧社区”或市民卡工程,衢州“智慧安全”,舟山“智慧普陀山”,丽水“智慧政府”,义乌“智慧商城”和诸暨“智慧安保”等领域试点建设。2014年继续扩大试点应用领域,并在前两年试点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础上向全省推广。基本形成城乡发展均衡化、社会管理智能化、公共服务个性化、政府服务高效化和城市管理精细化的智慧应用新格局。

  智慧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建立健全智慧浙江建设保障机制,健全组织保障与工作推进机制,完善专家咨询评估机制;基本完善政策、法规、规划与标准体系,形成一批业务流程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实现信息安全保障可控、可信、可靠;建立健全由多方参与、稳定增长、市场化

  运作的资金保障机制;积极培养、引进智慧城市高端紧缺人才,保障“智慧浙江”建设的智力支持;积极营造良好的“智慧浙江”建设环境氛围;建立国内外合作交流机制,形成“智慧浙江”品牌效应。

  三、“智慧浙江”建设重点任务

  (一)“3+X”智慧城市指导与服务模式试点推进计划

  积极推动全省各地市落实《共同推进浙江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和“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根据地方特色、自身基础条件等开展智慧城市“3+X”指导服务模式试点工作,确定试点项目和应用方案。整合国家部委、省、市资源开展战略研究和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加大对各地市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扶持和指导力度,将宁波建设成为智慧城市国家综合试点城市,其他有条件、有基础的城市优先开展涉及经济发展、城市运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试点建设。力争到2014年,实现试点应用成效显著、试点建设模式逐步向全省全面推广的“智慧浙江”新局面。未来三年,需要率先完成“智慧浙江”战略研究与服务体系建设,同时推进各地市试点项目工程建设。

  1.战略研究与标准体系建设工程

  联合国家部委、省、市等各方力量,力争2012年率先完成“智慧浙江”建设战略研究部署。参与中国工程院《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推进战略研究》课题研究,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课题《浙江省智慧城

  市建设研究》,由省科技厅、省经信委牵头组织《浙江省智慧城市研究课题》,各试点城市结合项目实施,具体负责专项研究,共同完成研究报告。充分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管理创新研究。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制度,落实工作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我省智慧城市建设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新机制,为下一步全面实施智慧浙江建设夯实基础。

  探索建立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化工作优势互补的协作机制,推动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与国家标准化研究机构、信息技术研究机构合作开展“智慧浙江”标准体系研究和面向企业的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与标准体系建设。到2012年末基本形成一批国家、行业和地区标准,到2014年末实现建成完善的“智慧浙江”标准体系的战略目标。

  (二)经济发展智慧化提升计划

  加快推动信息化促进经济智慧化发展,率先在能源、物流、电子商务、农村等领域构筑智慧技术应用体系。未来三年,逐步推进智慧能源工程、智慧物流工程、电子商务深化发展工程和智慧农村工程等四大项目工程建设。

  2.智慧能源工程

  以省经信委为责任主体,加快推进智慧能源试点建设,着力打造低碳环保节约型“智慧浙江”。建立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对全省能源

  实施统一的智能化管理,强化企业和既有建筑能耗管理,降低工业能源损耗,提高能耗感知和数据采集分析能力,推动能源数据资源共享和储存备份,强化能耗分析、碳排放分析、节能诊断和用能控制,促进节能减排。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推动我省产业转型升级。以杭州市为试点着力推动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加快电动汽车的规模普及应用,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3.智慧物流工程

  加快构建综合运输体系,推进物流运输网络、物流合作平台和物流节点网络建设,推进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对货物识别追溯、定位追踪、运输物品监控、在线调度与配送可视化,强化对整个供应链全程的监控管理。围绕“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港口信息化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完善港航智慧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第四方物流,提高物流企业和物流配送中心的智能化水平。完善电子商务配套物流服务,推进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互动发展,为网上交易提供快速高效的物流支撑。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建设仓储、配送等物流设施,推动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融合发展,建立高效通畅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吸引电子商务服务商,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网上贸易以及配送服务,推动面向全社会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4.电子商务深化发展工程

  推动我省电子商务深化发展,促进电子商务与专业市场、产业集群相融合,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向物流、融资等其他环节延伸。搭建电

  子商务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公共云服务。依托四大项目的重点实施,力争到2014年末,实现年交易额,在我省形成“全国电子商务应用城市圈”。一是建立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平台。支持生产资料经营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发展电子商务,推动和完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海宁中国皮革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余姚中国塑料城等一批经营规模较大专业市场开展大宗商品网上交易。培育煤炭、钢铁、塑料等10个左右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立1-2家大宗商品交易所。二是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遴选一批具有创新型经营模式、具备一定社会影响力、符合全省产业布局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优先开展示范工程建设。深入推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建设,创新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模式。继续推动建设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打造杭州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宁波、金华等全国电子商务中心,认定一批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市、区)。三是深化电子商务园区建设。出台扶持政策,优化提供包含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核心技术服务、人才实训、多元化电子商务模式创新、金融服务、软件开发、信息交互等为一体的支撑平台。提升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功能,形成完整的电子商务产业链与电子商务生态圈,建成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四是加快推进第三方电子支付建设。鼓励多种形式电子支付工具的运用,提高银行卡、市民卡、公交IC卡、社保卡等应用程度,推动手机支付、网络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新型支付渠道的进一步完善,构建安全、高效的综合支付体系。鼓励一批有资质的非金融支付服务机构取得央

  行第三方支付牌照。

  5.智慧农村工程

  选取具备一定信息化基础条件的新农村开展智慧农村的共建试点。把智慧农村规划和建设纳入“智慧浙江”建设和考核体系,鼓励IT制造业和互联网产业,手机等网络和通讯运营企业发展智慧农业平台,提供智慧农村服务。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全省统一的农村信息化云计算综合服务平台和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新模式,构建智慧化的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推动电子政务与农村基层行政(政务)服务中心紧密结合,不断丰富农村电子政务应用,打造智慧化的农村村务管理责任体系。开发培育“智慧菜篮子”、“智慧米袋子”工程,在全省范围内建立深入到家庭、社区、商场、超市、农舍,农贸市场、蔬菜直营店等智慧农业信息系统和应用平台。推动农产品开展网上交易,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和配套物流服务体系。

  (三)城市运行与社会管理提升计划

  围绕城市运行和社会管理的关键领域,以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慧化手段创新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新模式,逐步实现各环节的无缝衔接和网格化、精细化城市管理,提升政府监管水平和服务能力,提高城市运行与社会管理智能化水平。逐步推进智慧交通工程、智慧电网工程、智慧安全工程、智慧水务工程、智慧城管工程和智慧环保工程等六大项目工程。

  6.智慧交通工程

  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省交投集团智慧高速公路试点、省交通厅千岛湖智慧港航试点和嘉兴市智慧交通试点建设为起点,通过四大项目建设,提高交通系统的信息化水平,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感知化改造,完善我省以公共交通为核心的、其他交通形式为支撑的智慧交通框架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健全交通综合信息应用服务系统。完善交通状态指数参数采集发布系统,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移动通信、城市信息亭等多种渠道,为广大市民及时提供交通通行状况信息,引导市民选择合理的出行线路。全面推进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推动建立具有动态更新发布停车位信息和电子付费等功能的智能停车场。二是智慧公交管理系统。建立健全公共交通流量采集网络系统和可视化公共交通监控与车辆调度系统,实时监控客流、车辆和道路信息,有效采集与智能分析多维度公共交通运行信息数据,定点发布公交站点车辆信息,实现对交通拥堵的主动预测和诱导方案的自动生成,提升公交车辆运营效率与交通救援效率,便利公共交通监控与合理调度。三是建立高速公路统一营运管理指挥平台。健全交通数据的采集、分析体系,对信息发布内容实行有效的控制,对交通营运状况进行监控、调度和预警控制。四是率先在千岛湖建立港航资源数据库和港航数据交换平台、港航智能管理系统、航道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实现港航业务智能化。在千岛湖智慧港航效果显著基础上向全省推广应用智慧港航先进理念。

  7.智慧电网工程

  优先推进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电表、智能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电力基础设施感知化水平。加快新一代智慧技术在发电、输电、配电、供电、用电服务等环节广泛应用,实现电力系统全流程监测控制,促进电网整个系统运作的优化。推进以超高压电网为基础骨干网架的电网建设,建立智能电网调控系统,促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建立电网管理智能辅助决策系统,采用科学模型对用电需求、电能流情况进行科学预测,为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各方及监管单位提供科学决策所需信息,实现按需求智能化供电。优先推动嘉兴市能源保障、电网管理、优质供电、通信信息、清洁能源利用与节能减排等5个方面的智能电网建设。支持绍兴市智慧电网试点,在进一步探索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推动镜湖新区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建设经验向全省推广应用。力争在未来三年期间,建设一批省智能电网示范应用基地,形成浙江省智能电网示范城市圈。

  8.智慧安全工程

  建立健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推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智能化管理。以省市各级应急指挥平台为核心,充分整合安监、公安、环保等部门的应急资源,建成城市运行信息监控网络与全省联动协同的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完善灾患预警及突发事情监测系统,加大对地质灾害易发地点的常规与动态监测,运用云计算中心处理实时信息,做到实时监测、准确预报、及时预警,提高对重大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建立智能消防体系,合理布局消防水源

  与消防机械设备的分布,开展重点目标企业、公共服务场所的智能监控,实现智能化消防调度,并提高重点单位自动预警能力。

  率先推动杭州市智慧安全试点建设,逐步开展衢州市智慧安全应用试点。利用传感网技术,建立安全生产环节感知与视频监控系统,实时收集关键的质量安全信息。建立健全全省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和预警监控系统,重点建成全省安全生产应急保障机制和安全生产重大危险源管理系统,降低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概率,提高监管的效率和业务水平,促进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运用智慧技术,整合食品药品等相关部门资源建立食品药品监管与信息服务系统,实现食品药品监管信息的充分共享。建立基于RFID、二维条码等技术的传感网和食品药品追溯系统,实现对重点食品和药品的“正向可跟踪,逆向可追溯”目标,确保食品、药品生产与流通安全。

  9.智慧水务工程

  以台州市智慧水务建设为试点,充分发挥智慧技术在水务领域的作用,通过实施“一中心、三系统”工程,建成我省智慧水务标准规范与发展模式,并向全省有效推广。一是建立健全浙江省水利云数据中心,实现对水利资源数据的实时存储和智能分析,并与气象、环保、建设、交通、绿化等部门进行信息共享。二是建设覆盖城市主要河道、水库等水利设施的水利信息智能采集和监控系统,实时观测河道、水库的各种变化及涵闸的运行情况,实现全天候的远程监控和水文信息采集。三是建立水资源智能利用系统,有效开展水资源调度、水利工程、农业灌溉等领域工作,提高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四是建立水利应急指挥系统,有效开展防汛减灾工作,提高雨量、河网水质、水源地和省市边界水量水质、地下水监控等涉水要素的测报能力,实现与省市应急指挥平台的无缝对接。通过智慧水务试点有效促进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10.智慧城管工程

  以杭州市智慧城管试点工作和诸暨市智慧安保试点工作为重点,深入运用智慧技术于城管领域,建设具有浙江特色的智慧城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社会治安智能化应急处理系统。完善社会管理重点目标、场所和道路区域的城管移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整合公安调度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及110接处警系统资源,加快视频图像处理、物联网和射频等技术应用。形成以城管部门为中心,建设、公安、环保、国土等职能部门广泛参与、协同配合的城管体系,并与省市应急指挥中心平台对接,实现城市管理与应急指挥调度的联动,提高我省社会治安应急处理智能化水平。二是建立智慧城管云数据中心。充分整合全省地理数据资源、视频资源、政务信息资源等各种数据资源,实现城市管理各类业务信息的动态更新和有效共享。三是智慧城管智能分析决策系统。充分整合智慧城管云数据中心资源,以及其它城市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数据,建立城市管理智能分析决策与预警系统,实现对城市管理热点难点问题、城市管理指标以及各类城市管理专题的智能分析、预警和决策。四是建立健全智慧城管公共服务系统。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功能设施,有效发布行政审批、人行道违停、公厕等城市管理各领域信息,提高市民在城市管理中的参与度与责任心。

  11.智慧环保工程

  提高智慧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水平,实现环境保护向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一是建立环境保护立体网络,通过城市环保智能化云服务平台,实现高效便捷的污染源信息查询,提升省、市、县各环保系统信息互联和共享程度,保障环保执法力度,有效管理城市污染难题。二是建立重点污染源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传感技术、无线感应技术,加强对印染、造纸、皮革、化工、冶金、医药、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定时定点监控,实现自动采集、自动处理数据,提高监控与应急反应能力,推动我省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加大温州智慧环保试点推进力度,建成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系统、污染源综合管理平台等,以高效的环保执法促进企业污染治理,以信息化手段控制环境污染总量排放,进一步改善我省生态环境。

  (四)公共民生幸福体验计划

  加快推动公共民生幸福体验行动计划,以惠及百姓、以人为本为根本出发点,2012年率先推进医疗、安居等民生保障试点工程建设,从2013年起在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深入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建设,让全体市民享受“智慧浙江”建设成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未来三年,逐步推进智慧医疗工程、智慧安居工程、智慧文化工程、智慧教育工程、智慧旅游工程等试点项目工程。

  12.智慧医疗工程

  运用智慧技术,以宁波市智慧医疗建设为试点,加快我省健康医疗领域“一档案三平台”建设,实现我省医疗机构居民健康信息的共享使用,提高社会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升医疗服务与应急水平。一是按照卫生部建设标准,建立涵盖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的自动更新的居民健康档案。进一步完善我省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到2014年实现与市民卡对接。二是建立智能化临床决策云服务平台。根据临床病例信息,依托居民健康档案,提供医生医学观察、诊断、处治和愈后监理等全程决策参考。三是建立区域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整合专家信息、在线预约、远程挂号、远程医疗、医疗急救等服务,实现大医院与中小医院医疗信息共享,提高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有效缓解“就医难”问题。四是建立省市各级医疗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实现与省市各级应急指挥平台对接,加强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三大体系”的数据交互和信息共享,提高对突发医疗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13.智慧安居工程

  通过“四大平台”建设,到2014年末,智慧安居建设取得显著效果,有效保障市民安居乐业。一是建立“住房云”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本省各地区住房信息,建立住房建设、营销、管理一体化的住房云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规范保障房的管理,缓解住房难问题。二是建立社区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大力开展智慧社区、家居、楼宇建设,建立统一的社区生活服务资源库,探索建立完善的社区生活服务配送系统,建设以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的社区生活服

  务信息化平台,逐步提供就餐、家政、维修等日常生活服务项目。三是建立气象信息服务平台。完善气象信息采集渠道建设,推进气象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力度,建成能为市民提供出行家居服务的气象信息服务平台。四是建成电子账单服务平台。进一步推进水、电、燃气和通信等公用事业账单电子化,构建全省公用事业电子账单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公用事业账单查询、管理和缴费的“一站式”服务,鼓励市民使用电子账单替代纸质账单。五是大力推进绍兴市与航天科工集团合作开展“智慧安居”试点,着力建设“智慧安防”,打造安防产业为重点战略新兴产业,率先建成袍江中国安防城,并逐步推广应用试点模式。

  14.智慧文化工程

  通过“121”工程(一平台、二馆、一系统)的三年重点建设,开创传承优秀文化、丰富百姓生活的新局面。整合本省悠久文化资源,建立文化信息交流云共享平台和文化资源库,扩大文化信息传播渠道,促进我省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加大文化资源传承力度,努力改善居民文化生活,扩大我省文化影响力。整合全省图书馆、各类图书资源,拓展电子图书覆盖面,建立“智慧图书馆”,便于广大市民开展网上查询、借阅、阅读书籍。建设数字档案收集、存储、管理和利用的服务平台,建立“智慧档案馆”,实现省市县各级数字档案综合管理和开发利用。以三网融合为契机,建设智能综合视听信息化系统,以电视为载体为公众提供便捷丰富的视听综合体验。

  15.智慧教育工程

  到2014年末,基本完成“三个一”(一中心、一平台、一学校)建设工程,完善我省智慧教育体系,实现政府、学校教育管理和教育公共服务信息化,提高决策和服务水平。一是要建立一个全省统一的“教育云”数据中心,实现全省教育资源集中管理、共享开放,重点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优先向农村地区开放,解决农村地区教育资源落后的局面。二是要建立健全一个汇聚全省优质教育资源的网络教育服务平台,完善远程教育,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有利平台,完善成人教育培养机制。扩大农村学校网络覆盖面。三是要推进一个“智慧学校”试点示范工程,运用RFID、智能终端、视频监控等对学校教学管理、基础设施、学生管理等进行信息采集、传输、整合以及智能处理,实现智能化校园管理。建立智慧学校云数据存储中心,整合学校、学生、科研等信息资源,为教育均衡化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应用延伸渠道。

  16.智慧旅游工程

  加快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我省旅游业的应用水平,结合我省旅游业发展实际,完善智慧旅游体系建设。一是建立省级智慧旅游综合信息共享平台。整合本省各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餐饮、购物、娱乐等信息资源,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健全旅游信息的综合处理机制,优化省市各级旅游网站信息,到2014年末建立健全省级智慧旅游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二是推广应用旅游行业智能化管理系统。到2012年末全省各旅游景区、旅游酒店、旅行社基本建立智能化管理系统,构建景区电子门禁、电

  子导游、景点监管等智慧服务体系。三是进一步扩大温州市举办中国网络旅游节的国际国内影响力。依托旅游节的优势资源,拓展旅游网络营销新模式,加快温州和舟山两市智慧旅游试点推进力度,并向全省推广智慧旅游经验,建设全省智慧旅游新局面。

  (五)产业转型升级计划

  加快科技创新研发与服务推进进度,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化融合,建成完善的智慧产业体系,实现信息化有效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智慧产业的主体是电子信息产业,既包括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现代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研发、信用服务产业等智慧服务业,也包括应用现代智能技术于传统产业的智慧制造业,尤其是与智慧化直接相关的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还包括智慧农业。到2014年末,通过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初步形成区域“两化”融合公共服务体系;电子信息产业行业与全省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集群化发展,传统产业有效实现智能化改造提升。未来三年,重点推动以下三个项目工程建设,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

  17.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工程

  紧紧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普及应用的历史机遇,攻克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发展壮大我省电子信息产业。以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切入点,着力建设通信与网络产业、计算机产业、软

  件和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产业、数字音视频产业、新型显示与光电子产业、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和应用电子产业等九大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开展云计算、物联网应用推进与产业化发展工程。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作用,壮大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综合实力,到2014年末实现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13000亿元,年均增长17%左右。以产业优势城市为重点,培养省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专项的领军城市,把我省打造成国际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创业引领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信息技术深化应用与创新服务的示范区和全国物联网与云计算产业发展先行区。

  (1)物联网产业。组织实施一批物联网科技发展专项,每年重点组织20项以上攻关项目,加快物联网感知层和应用层前沿技术的攻关突破,优化网络层数据处理能力,不断提高物联网产业软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服务能力。加快物联网技术在公共民生服务、城市运行和社会管理等领域中的推广应用,以引进大项目、培育大基地为导向,建立以一批物联网应用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物联网产业集群,通过重点示范应用,深化与相关行业的融合,带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大力推动物联网产业链向外延伸发展,重点培育物联网终端设备制造、物联网传输设备制造和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加快一批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以杭州国家通信产业园等为依托,培育形成杭州、宁波、嘉兴、温州等一批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争取成为全国物联

  网应用和产业化试点城市。力争到2014年,实现物联网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位居全国前列,基本建成与物联网产业发展相匹配的技术支撑体系;物联网产业初步实现集群化发展,构建一批千亿级物联网产业集聚区;全省物联网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600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5%;联合省部力量建立全国物联网应用优秀示范工程25项以上,把我省打造成全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先行区。

  (2)云计算产业。强化关键技术研发力度,重点突破云计算核心技术领域,通过市场化运作体系,加大产学研联合水平,实现云计算核心技术、应用技术产业化。将云计算战略与浙江产业发展优势相结合,构建起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和服务体系。重点建设浙江省云计算服务中心,建成涵盖电子政务、健康医疗、文化旅游、社区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园区建设等云处理平台。推动云计算服务商、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数据中心、行业信息中心之间加强合作,组建浙江省云计算产业联盟,提升云计算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抓住杭州市作为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试点城市的契机,率先于2012年试点建设云计算创新服务基地,加强与上海的云计算技术合作,将杭州市打造为浙江云计算中心,并争取成为上海“亚太云计算中心”的重要支撑,同时大力推进宁波、嘉兴、湖州、金华等地云计算中心建设。力争到2014年,构建功能设施齐全、产业集群化发展、企业运用广泛、云平台影响深远的浙江省云计算产业体系,云计算产业年收入达

  亿元,带动产业链经营收入超过

  亿元,把我省打造成全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先行区。

  (3)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我省软件业研发与应用力度,着力推进行业应用软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行业应用软件、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建立功能设施配套齐全的软件产业园区,完善软件产业发展基础,建成一批软件产业基地,重点打造杭州、宁波等浙江省软件产业领军城市,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杭州软件名城,形成以杭州为中心,宁波为次中心,温州、嘉兴、金华、绍兴、台州、湖州为新兴重点发展区,舟山、衢州、丽水为特色发展区的浙江省软件业发展格局。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电子商务服务、信息技术增值服务、网络增值服务、数字内容服务和信息外包服务等发展步伐,大力培育信息资源增值服务、创新云计算服务、拓展物联网应用服务。力争到2014年,全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实现业务收入2600亿元以上,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以上;实现增加值1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4%以上,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争取培育年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5家。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竞争有序、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一流的产业体系,建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安全可靠、覆盖城乡的网络基础设施,形成一批知名企业和著名品牌,成为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基地。

  18.智慧技术应用工程

  大力推广成熟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以智慧城市理念统筹低碳发展、循环经济理念中的应用,提高传统产业生产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制造业

  和服务业,推进生产与经营模式创新,到2014年末基本实现向智能化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同时加快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育新兴产业,有效推动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加快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传统农业,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涉农信息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实现涉农环节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重点在农业园区和粮食主产区推广信息技术,建立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农业地理信息系统,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建立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基地,建成一批国家和省级智慧农业科技园、智慧农业新产品示范转化工程、高效生态农业生产技术转化和农产品安全检查智慧技术转化过程,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广大农民增收。推动农产品开展网上交易,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我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我省传统制造业推广应用信息化辅助设计系统和信息化辅助制造系统,实现生产过程控制的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推动制造过程逐步向智能化阶段发展。加快制造业企业建设智慧企业总部,创新企业组织和治理结构,提升经营管理过程的智能化水平。加快形成智慧制造规模经济,推动传统制造企业向产业链、供应链延伸。加快制造业企业参与配套生产智慧城市需要的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产品、智慧技术和智慧设备等,催生一批新型智慧制造产业,完善智慧制造产业链。全面提高我省制造业竞争力,建成现代智慧型制造产业链。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转变传统服务业发展模式,发展智慧服务业。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传统服务业信息化改造提升进程,创新传统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提升服务业发展和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向智能化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重点推动我省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现代商贸、旅游休闲、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等服务业发展。结合我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统筹建立一批智慧服务业园区和智慧服务业应用示范基地,带动我省服务业整体快速发展与转型。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配套性产业,我省要尤其注重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一批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建设,积极鼓励和培育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

  19.产业集群“两化”融合试点工程

  建立省政府主导、工信部支持、各地区协同参与的产业集群“两化”融合试点工程。依托我省现有42个产业集群示范区和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根据《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的相关要求,遴选部分产业集聚区企业优先开展“两化”融合试点,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推动建立一批智能化工厂示范工程和智慧化集聚区,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和智能发展,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到2014年末,实现落实“两化”融合示范项目

  个,培育“两化”融合标杆示范企业

  家,建立

  个“两化”深度融合综合示范基地,建成并完善产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战略目标。积极推动义乌市依托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有利环境,创建传统市场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

  化融合发展国家试点,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作。

  (六)电子政务优化计划

  完善电子政务应用框架,推动电子政务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党政机关政务信息与资源共享,提升各部门业务协同能力,促进政府政务服务质量的有效提升。未来三年,重点实施“电子政务云”建设工程和信息资源共享推进工程等两大项目工程,并逐步推动丽水智慧政府试点建设。

  20.“电子政务云”建设工程

  深入推进云计算在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政务应用系统建设、政务数据中心建设等领域的应用,按照按需配置、按需共享的原则,整合相关部门资源,运用云计算架构,到2014年末,基本建成涵盖政府在线云存储应用平台、政务云数据中心、统一的云资源管理平台、云后台运营服务支撑平台等的浙江省“电子政务云”体系,建成政府云计算服务平台和基于云计算的交换平台,并逐步建立“健康云”、“社区服务云”、“园区云”、“交通云”等。通过电子政务云建设,整合党政机关信息资源,有序管理电子文件,构建完善的政府外网服务平台及内网办公平台,实现居民、企业和党政机关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降低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营维护成本,提升政务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公共服务的便捷性。

  21.信息资源共享推进工程

  以信息资源集约采集、共建共享、有序开发为目标,实现信息资

  源整合共享,强化部门业务协同,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率先实现农村基层政务信息系统集约化建设。到2014年底,建成四大基础数据库,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立一批社会化数据中心和覆盖全省的服务终端。一是重点推进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数据库(包含地下空间信息资源)、宏观经济等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深入开展各领域专项数据库建设,并逐步向云服务方向升级。二是推动建立一批供企业和个人使用的社会化数据中心。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大型的数据中心和超算中心,保障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以及日常生活的应用。三是建设覆盖全省各社区、公共场所、办公楼宇等区域的信息公布亭、缴费通等服务终端,推动各类政府和社会提供的服务接入服务终端网络。

  (七)智慧基础设施改造提升计划

  加快传感网技术的应用,率先实现重要领域物理基础设施的感知化改造。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中远期规划设计,加大建设投入,落实责任单位,切实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普遍服务能力,推动城乡信息网络及服务一体化,实现物理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有机融合。强化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升级提升力度,保障智慧基础设施能够满足政府、市民和企事业单位日益增长的需求。未来三年,重点实施以下三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

  22.物理基础设施感知化改造工程

  加快实施全省重要领域物理基础设施感知化改造项目计划,统筹

  全省各类传感终端建设,形成泛在化的传感器节点及终端网络,建成智慧化物理设施感知系统,有力保证信息数据的实时获取和传递。到2014年底,全面实现全省电缆电网、油气管道、桥梁隧道、公路铁路、建筑工矿、供水系统、大坝、污染治理和消防等涉及能源、交通、给排水、环保和防灾领域基础设施信息传感装置的嵌入和装备改造,使之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保障物理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有机融合,实现对物理基础设施动态化智能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23.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加快光纤宽带网的建设。全面提高互联网普及率和宽带接入率,实现光纤宽带覆盖全省各市、县(区),推进城市地区光纤到楼入户,大力发展高带宽小区和商务楼宇。优先采用光纤宽带方式推进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实现全省行政村全部通达光纤,自然村全部实现通宽带。加快推动“光网城市”发展战略,到2014年末全面建成“光网浙江”,实现百兆宽带接入能力全覆盖,家庭平均接入带宽达到

  。加快下一代互联网IPV6商用部署步伐,进一步加强国际国内通信系统建设,大幅度提高城市网络出口能力。

  加快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推进有线电视网数字化改造,整合全省广播电视网络资源,为我省有线电视用户提供优质、可靠、安全的服务。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技术标准研发力度,大力推动以“三网融合”为基本特征的我省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建设,为广大居民提供高清电视、高速数据接入和语音等三网融合业务服务。实现海岛、山村等偏远乡村新一代农村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全覆盖。

  加快“无线浙江”建设进程,优化布局无线宽带网络。到2014年末,基本实现全省重点乡镇及以上区域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WLAN)热点全覆盖,覆盖密度和质量位居全国各省区前列。继续推进宁波市以TD-SCDMA+WiFi(支持WAPI)为基础的两岸产业合作无线城市建设。到2012年底,提升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质量,实现全省所有自然村网络全覆盖,以及1Mbps以上无线3G网络宽带覆盖城市地区,建成全国手机阅读基地。逐步开展TD-LTE移动通信试验网建设。

  深入推进全省“三网融合”试点任务。大力推进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杭州和宁波的试点工作,适时推进全省“三网融合”试点,积极探索“三网融合”运营管理模式,促进“三网融合”新业务的快速发展。到2014年末,实现基础设施能级、试点业务规模、运营管理模式、应用服务水平和重点产业发展方面全国领先,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三网融合”新成果。

  24.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全面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提升重大信息系统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把信息安全摆在城市安全的突出位置,确保“智慧浙江”建设的可控推进。一是加强信息安全测评认证、统一网络信任体系、病毒防治系统、补丁管理中心和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平台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基础信息网络、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切实提升城市信息安全的基础防护和应急处置能力。二是建设和完善电子政务容灾备份中心。建立异地备份、互为支持的全省政务

  信息数据容灾备份系统,制定容灾备份中心运行维护制度,强化主动防护能力。加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监管力度,同时加强对政务外网和政务内网的安全管理和防护。三是加强立法水平和执法力度,实现网上身份认证实名制,建立省级统一的信息安全监控系统,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维护网络秩序。明确信息安全监控责任部门,制定安全监控计划与周期,落实信息安全责任与考核体系。

  四、“智慧浙江”建设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机制建设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浙江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基础上,成立“智慧浙江”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智慧浙江”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加强与各地、各职能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处理其他有关事宜。各级有关部门要把“智慧浙江”建设工作列入本单位重要议事日程,积极主动做好各项细化与落实工作,切实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国家部委、省、市智慧城市建设联动机制和部省会商制度,健全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根据省政府统一部署,各地市结合实际,确定牵头单位,成立重点项目工程责任小组,确定发展目标,确保“智慧浙江”建设各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在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和企业推广首席信息主管(CIO)机制,保证“智慧浙江”建设的规划执行力和领导力。

  (二)政策法规及标准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信息化规划文件,研究制定促进“智慧浙江”快速发展的相关政策,出台贯彻落实相关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意见,积极营造“智慧浙江”建设的良好政策环境。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及时提出制定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技术标准的建议,共同做好“智慧浙江”建设有关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技术标准的起草和实施工作。结合“智慧浙江”建设的需求,优先引进与培养一批信息化领域的标准研究机构,由省质监局牵头成立“智慧浙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总体负责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的推进工作,各试点项目设立标准化研究组,结合试点内容和目标,制定试点项目的标准框架和研究计划,分步实施,确保试点项目的进度需要。对部分成熟项目率先申报国家或行业标准。

  (三)资金保障机制建设

  建立“智慧浙江”建设财政预算投入机制,加强财政资金向“智慧浙江”建设项目聚焦,加大对“智慧浙江”标准制定、若干重点示范工程建设、引进培养人才以及各地市试点领域专项资金扶持,提高政府对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投入力度,并且统筹安排项目建设资金。在各级政府分级投入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对试点项目的支持,对争取到国家级资助的项目分别给予一定比例的匹配资助。建立健全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参与、稳定增长、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吸引风险投资,成立专业化

  投资运营公司,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智慧浙江”建设过程。积极鼓励通信运营企业及信息化龙头企业参与“智慧浙江”建设,加大中小企业参与协作的力度。联合各部门研究制定针对参与“智慧浙江”建设企业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

  (四)智力保障机制建设

  成立“智慧浙江”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辅助“智慧浙江”建设的专家人才库,完善决策咨询机制。加强对重点项目工程、重点环节和重大问题的指导力度,保障“智慧浙江”建设的有序推进。成立浙江省智慧城市促进会,广泛汇聚政府有关部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力量,合力推进“智慧浙江”建设。加强人才保障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智慧浙江”人才引进政策,推动各地市制定每年“百千人”引进国内外领军型、复合型、专业性人才计划。进一步完善布局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依托省内各高等院校和各培训机构,实施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各地市实施每年“百人”培养计划实现我省每年“千人”培养计划顺利完成。进一步完善人才管理与服务机制,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优质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五)评估考核机制建设

  建立“智慧浙江”建设指标评价体系和综合评价考核机制,把考核评估作为系统解决方案验收和改进的重要举措,对应用系统建设项目进行系统全面的运行评估。由省“智慧浙江”领导小组负责对试点

  项目的商业和服务模式创新、推进质量、标准建设、项目实施绩效、产业带动等方面进行年度评估考核,并定期发布评估成绩和白皮书,为“智慧浙江”建设进一步的决策提供切实保障。在评估基础上开展表彰激励活动,并将“智慧浙江”建设评估成绩纳入各地、各部门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强化责任意识。各地、各部门牵头制定本单位年度、季度实施计划,检查和督促年度、季度计划的落实情况,保障“智慧浙江”建设的有序推进。

  (六)交流合作机制建设

  建立“智慧浙江”建设经验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各智慧城市建设单位交流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经验。利用长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轮值机会,开展智慧城市合作交流,加大与国内外接轨的力度,参与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交流活动。以省政府、工信部、国家标准委《共同推进浙江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和“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为契机,高度重视省部合作,积极组织参加工信部、国家标准委举办的各类对外交流活动,在信息产业和信息化领域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共同举办相关大型活动,合作办好“中国(宁波)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强通信运营商的战略合作,全面落实相关战略合作协议,创新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加强与国内外信息化龙头企业的交流合作,积极借助龙头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智慧,引进相关解决方案。

  (七)氛围营造机制建设

  制定“智慧浙江”建设宣传计划,强化宣传力度,明确省市各级媒体责任,依托媒体推广智慧城市最新研究成果、产品和成功应用案例,定期公布“智慧浙江”推进进展,扩大示范带动效应。借助大型活动平台开展智慧城市理念推广活动。开设领导干部培训班,举办“智慧浙江”专题培训班和智慧城市建设主题系列沙龙,开展智慧城市巡回演讲和科普宣传活动,增强企业、社会团体与人民群众参与力度,提升各级领导对智慧城市内涵的认知程度,提高民众对于智慧城市的思想认识,形成全省上下一盘棋。鼓励各地市根据自身特色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提高普通市民应用智慧产品的能力水平。

  附件1:

  2012年“智慧浙江”建设试点项目表

  序号

  专项主题

  责任主体

  指导组组长单位

  指导组成员单位

  省建设厅、省经信委、省1智慧安全

  杭州市政府

  2云计算创新服务基地

  省发改委

  省安监局

  质监局、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测绘局

  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质监局、省通信管理局、省电信、省移动、省联通、省华数

  电动汽车充3换电服务网络

  省电力公司

  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质监局、省测绘局

  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4智慧物流

  省发改委

  厅、省工商局、杭州海关、宁波海关、省经信委、省质监局、省测绘局

  宁波市政府

  省人社厅、省民政厅、省省卫生厅

  经信委、省质监局、浙江大学

  省通信管理局

  省经信委、省质监局、省电信、省移动、省联通、省建设厅、省环保厅

  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7智慧电网

  嘉兴市政府

  省电力公司

  质监局、省能源集团、省测绘局

  省政法委、省建设厅、省8智慧安居

  绍兴市政府

  省公安厅

  安监局、省经信委、省质监局、省测绘局

  9智慧水务

  台州市政府

  省水利厅

  省环保厅、省建设厅、省5智慧健康

  6无线城市

  国土资源厅、省测绘局、省经信委、省质监局

  10智慧能源

  省经信委

  省经信委

  省发改委、省能源局、省电力局、省质监局

  省建设厅、省公安厅、省经信委、省质监局、省测绘局

  省公安厅、省建设厅、省经信委、省质监局、省测绘局

  11高速公路智慧交通

  省交投集团

  省交通运输厅

  12智慧港航

  省交通运输省交通运输厅

  厅

  附件2:“智慧浙江”建设重点项目推进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总体目标

  推进进度

  建设单位和试点城市

  一、浙江省“3+X”指导与服务模式试点推进计划

  战略研究完成浙江省智慧城市建1与标准体设战略研究部署,构建系建设工完善的智慧城市建设标程

  准体系。

  2012:

  2013:

  2014:

  各有关部门、各地市

  二、经济发展智慧化提升计划

  建立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对全省能源实施统智慧能源工程

  一的智能化管理。大力2012:

  培育发展新能源等战略2013:

  新兴产业。以杭州市为2014:

  试点着力推动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

  建立健全综合运输体系,实现对整个供应链3智慧物流的全程管理监控,建成工程

  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完善电子商务配套物流服务。

  搭建电子商务云计算公电子商务4深化发展工程

  共服务平台,建立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工程、电子商务园区和第三方电子支付建设。

  2012:

  2013:

  2014:

  2012:

  2013:

  2014:

  省交通运输厅、省打私与海防口岸办、各地市;宁波试点

  省经信委

  2省经信委、省工商局、人行杭州中心支行、各地市

  建立全省统一的农村信息化云计算综合服务平智慧农村工程

  台和农村信息化服务体2012:

  系。打造智慧化的农村2013:

  村务管理责任体系。开2014:

  发培育“智慧菜篮子”、“智慧米袋子”工程。

  三、城市运行与社会管理提升计划

  完善我省智慧交通体系建设:交通综合信息应6智慧交通用服务系统、智慧公交工程

  管理系统、高速公路智能管理系统、港航管理系统。

  加快基础设施感知化建设,建成智能电网调控智慧电网工程

  系统和电网管理智能辅2012:

  助决策系统,建设省智2013:

  能电网示范应用基地,2014:

  形成浙江省智能电网示范城市圈。

  浙江省电力公司、各地市;嘉兴与绍兴试点

  2012:

  2013:

  2014:

  省交通运输厅、各地市;嘉兴与交投公司试点

  58智慧安全工程

  建立城市应急管理体系2012:

  建设,实现生产和食品2013:

  药品安全智能化管理。

  2014:

  完成“一中心、三系统”省安监局、各地市;杭州与衢州试点

  9智慧水务工程

  工程建设,建成我省智2012:

  慧水利标准规范与发展2013:

  模式,并向全省有效推2014:

  广。

  省水利厅、各地市;台州试点

  10智慧城管工程

  建成“一中心、三系统”,2012:

  建设具有浙江特色的智2013:

  慧城管体系。

  建立城市环保智能化管2014:

  2012:

  2013:

  2014:

  省公安厅、杭州试点、诸暨试点

  省环保厅、各地市;温州试点

  11智慧环保理平台、重点污染源智工程

  能监测与预警系统,改善全省生活环境。

  四、公共民生幸福体验计划

  建成“一档案三平台”,实现我省医疗机构居民12智慧医疗健康信息的共享和利工程

  用,提高社会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医疗服务与应急水平。

  通过“四大平台”:住房智慧安居工程

  云信息平台、社区生活2012:

  服务信息化平台、气象2013:

  信息服务平台、电子账2014:

  单服务平台。

  通过“121”工程(一平智慧文化工程

  台、二馆、一系统)建2012:

  设,实现传承优秀文化、2013:

  丰富百姓生活的新局2014:

  面。

  省住建厅、省民政厅、省人力社保厅、省气象局、各地市;绍兴试点

  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图书馆、省档案局、各地市

  2012:

  2013:

  2014:

  省卫生厅、省人力社保厅、各地市;嘉兴试点

  1314依托“三个一”工程,完善浙江智慧教育体智慧教育工程

  系,实现政府、学校教2012:

  育管理信息化,掌握教2013:

  育总体状况,实现教育2014:

  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提高决策和服务水平。

  建立省级智慧旅游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全智慧旅游工程

  省旅游景区、旅游酒店、2012:

  旅行社智能化管理系2013:

  统,扩大中国(温州)2014:

  网络旅游节的国际国内影响力。

  五、产业转型升级计划

  省旅游局、各地市;温州与舟山试点

  省教育厅、各地市

  1516大力推进云计算、物联网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电子信息产业产业发展。把我省打造成国际电子信息17产业发展工程

  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创业引领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信息技术深化应用与创新服务的示范区和全国物联网与云计算产业发展先行区。

  大力推广成熟的新一代智慧技术应用工程

  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2012:

  应用,建设现代农业、2013:

  现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2014:

  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产业集群遴选部分产业集聚区企19“两化”

  业优先开展“两化”融融合试点合试点,促进企业创新工程

  发展和智能发展。

  2012:

  2013:

  2014:

  省经信委、省发改委、省农业厅、各有关部门、各地市

  省经信委、省发改委、各有关部门、各地市

  2012:

  2013:

  2014:

  省经信委、省发改委、各有关部门、各地市

  18六、电子政务优化计划

  省政府办公“电子政20务云”建设工程

  构建浙江省“电子政务云”体系。

  2012:

  2013:

  2014:

  厅、省经信委、各有关部门、各地市

  省经信委、省人口计生信息资源21共享推进工程

  重点推进四大数据库建设,建立社会化数据中心和覆盖全省的服务终端。

  2012:

  2013:

  2014:

  委、省住建厅、省工商局、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测绘局、各地市

  七、智慧基础设施改造提升计划

  物理基础全面实现全省物理基础22设施感知设施感知化改造,实现化改造工物理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程

  础设施的有机融合。

  2012:

  2013:

  2014:

  省经信委、各有关部门、各地市

  建成光纤宽带网,实现“光网浙江”,建成全省新一代信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全23息网络基省初步实现无线宽带全础设施建覆盖,开展TD-LTE移动设工程

  通信试验网建设,全面推进全省三网融合试点任务。

  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测信息安全24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评认证、统一网络信任体系、应急处置平台、容灾备份中心、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和信息安全监控系统等。

  2012:

  2013:

  2014:

  2012:

  2013:

  2014:

  省经信委、省通信管理局、省广电局、电信运营商、华数集团、各地市

  省经信委、省公安厅、省网安办、各地市

篇四:三大行动计划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出台三大行动计划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在“十三五”期间,环境保护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重点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具体将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三大行动计划,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气十条)

  一、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多污染物排放

  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深化面源污染治理,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严控“两高”行业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压缩过剩产能,坚决停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

  三、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强化科技研发和推广,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

  四、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

  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五、严格节能环保准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调整产业布局,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优化空间格局。

  六、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完善价格税收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

  七、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严格依法监督管理

  完善法律法规标准,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行环境信息公开。

  八、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统筹区域环境治理

  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分解目标任务,实行严格责任追究。

  九、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

  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十、明确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责任,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

  明确地方政府统领责任,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强化企业施治,广泛动员社会参与。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

  一、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

  狠抓工业污染防治,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加强船舶港口污染控制。

  二、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循环发展。

  三、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

  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科学保护水资源。

  四、强化科技支撑

  推广示范适用技术,攻关研发前瞻技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理顺价格税费,促进多元融资,建立激励机制。

  六、严格环境执法监管

  完善法规标准,加大执法力度,提升监管水平。

  七、切实加强水环境管理

  强化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深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环境风险控制,全面推行排污许可。

  八、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

  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深化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加强近岸海域环境保护,整治城市黑臭水体,保护水和湿地生态系统。

  九、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

  强化地方政府水环境保护责任,加强部门协调联动,落实排污单位主体责任,严格目标任务考核。

  十、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加强社会监督,构建全民行动格局。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

  一、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提升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

  加快推进立法进程,系统构建标准体系,全面强化监管执法。

  三、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

  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切实加大保护力度,着力推进安全利用,全面落实严格管控,加强林地草地园地土壤环境管理。

  四、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防范人居环境风险

  明确管理要求,建立调查评估制度,落实监管责任。

  五、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严控新增土壤污染

  加强未利用地环境管理,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强化空间布局管控。

  六、加强污染源监管,做好土壤污染预防工作

  严控工矿污染,控制农业污染,减少生活污染。

  七、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改善区域土壤环境质量

  明确治理与修复主体,制定治理与修复规划,有序开展治理与修复,监督目标任务落实。

  八、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研究,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力度,推动

  治理与修复产业发展。

  九、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土壤环境治理体系

  强化政府主导,发挥市场作用,加强社会监督,开展宣传教育。

  十、加强目标考核,严格责任追究

  明确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强部门协调联动,落实企业责任,严格评估考核。

篇五:三大行动计划

  

  南京三校内涵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目录

  第一部分

  提升发展背景分析

  1、学校概况

  2、提升发展优势

  3、提升发展困难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1、指导思想

  2、办学理念

  第三部分

  学校提升发展思路

  1、2、学校提升发展战略

  提升发展的基本思路

  第四部分

  学校提升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1)

  办学目标

  (2)

  培养目标

  2、具体目标

  (1)

  管理创新目标——优化学校管理系统

  (2)

  队伍建设目标——促进干部教师整体发展

  (3)

  德育工作目标——构建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

  (4)

  教学管理目标——探索学习策略,培育教育品牌

  (5)

  体卫艺工作目标——激发兴趣,培养艺术特长

  (6)

  科技环保目标——提高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7)

  校园文化目标——凸显校园文化特色

  第五部分

  提升发展规划的分阶段目标及措施

  (见附表)

  第六部分

  学校提升发展的保障系统

  附表:南京三校提升发展规划的分阶段目标及措施

  第一部分

  提升发展背景分析

  (一)

  学校概况

  南京三校是沈阳市和平区一所中等规模的小学。学校始建于1960年,至今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办学历史。五十年来,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学校建设和教育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和谐的与研究与实验“先进实验校,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全国优秀教育学会,辽宁省课改先进单位,省级家长学校,省级语言文字先进单位,沈阳市特色学校市级综合治理先进示范校,市级德育工作特色研究实验校,沈阳市教育学会先进学术团体,沈阳市教育教学管理示范校,沈阳市德育实验基地,连续三年被评为和平区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单位,和平区先进单位和平区教育系统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平区德育实验校,和平区校园新闻先进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4888平方米,建筑面积4792平方米,学校现有20个教学班,近700名学生。学校建有微机室、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多媒体教室等所有教师均配备三机一幕,建有校园网、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监视系统。先进的教育设施,使学生享受着优质的教育,健康成长的快乐。

  学校同时拥有一个朝气蓬勃、积极进取,锐意进取的领导群体,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在76名教师中,大学本科、专科占到96%,并有多位教师获得研究所学历。小学的中学高级教师(副教授)3名、小学高级教师(讲师)70多名,50多位教师获得省、市区优秀课,60多位教师发表文章及出版专著。教师们良好的师德、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艺,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2006年,王铁校长走进南京三校,学校进一步树立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的思想,大胆的进行着教育教学及管理模式的改革探索。学校围绕着“自主教育,主动发展,激发潜能,形成能力”的办学理念,实践着“学习策略”“德育策略”“管理策略”,并努力实现着“有修养、有智慧”的育人目标:也正因为如此我校将发展的特色目标定位于:服务语学生未来的学校:课堂充满灵性的学校;学生自主发展的学校;体验到学习愉悦的学校,进而全面贯彻落实了素质教育。学校现已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

  (二)

  提升发展的优势

  近年来,学校在“积极暗示,有效引领”的八字方针引领下,形成了“自主教育”的办学特色。我们把自主教育的德育策略、学习策略、管理策略(简称为“三大策略)定位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学校的德育、教学等各项工作中,全方面实施自主教育,即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良好习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不断得以彰显,逐渐发展成为有修养、有智慧的人。学校发展呈现了以下优势:

  (1)

  自主教育初具形态

  在

  “积极暗示,有效引领”的管理思路下,通过营造自主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教育。课堂上,自主、合作、竞争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课下,自主管理、引领成长。同时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艺术节、运动会、科技活动等,张扬个性,激活潜能;与此同时我校又根据需要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每周一节的反思活动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自主教育活动,拓宽了自主教育渠道。目前,“自主教育我能行”的理念深入人心。09年,学校成功举办了“绽放师生激情,激越生命活力”的自主教育现场会,代表和平区迎接了市教研室的调研,10年接待了青海代团教师培训班学员的学习活动。11年我校又深入推进自主教育,被市教育局命名为沈阳市特色学校,期间沈阳电视台教育频道、辽沈晚报、晨报等多家媒体多次来校采访报道。我校自主教育得到了上级领导以及社会的极大关注和普遍赞誉。

  (2)师资水平整体提升

  近年来,学校通过扎实的培训、研修活动和系列激励制度,大力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倾力打造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特别是紧紧围绕“课堂学习策略研究”这一主题,推进教师的六项策略,打造专业化教师团队。教师专业技能得到长足发展,骨干教师比例不断上升。有市、区学科带头人3人,市、区优秀教师、骨干教师22人,教师在国家、省、市、区各级技能竞赛、优质课竞赛、论文案例评选中捷报频传,共有50多人次获奖,获奖比例达到专业教师的60%。

  (3)教育科研初见成效

  学校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级课题<<学生学习策略的构成与培养研究》的子课题,曾淡了并完成了“十一五”国家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全体教师都参加了课题研究活动中。前一阶段,课题组就“自主教育的最佳时机”“自主教育的方式”等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取得了研究成果。学校德育工作中每周开设一次“反思”活动课程,将自主教育理念深深扎根于课堂,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均衡的发展。

  (4)学校综合发展状态良好

  几年来,学校一自主教育理念为引领,积极探索自主教育管理模式,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学校的办学效益、办学声誉都得到了提高,引起了社会广发关注和赞许。沈阳电视台、沈阳北方电视台、辽沈晚报、晨报等多家媒体先后报道,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和谐德育研究与试验”先进试验示范校,市级德育工作特色研究实验校,沈阳市教育学会先进学术团体,沈阳市德育试验基地,和平区先进单位,和平区教育系统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平区教育系统先进工会,和平区优秀教工团支部,和平区优秀图书室,和平区绿色学校,和平区德育实验校,和平区校园好新闻先进单位······这些成果也正保障、引领者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三)提升发展困难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与探索,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思考如下:

  (1)自主教育的理论框架虽已初步形成,自主教育与叫停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集合与渗透还刚刚起步,自主教育模式的全方位建构还需进一步完善。面对新的发展形式,如何深化自主教育,打造自主教育文化品牌,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特色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和积极实践。

  (2)骨干教师队伍的规模有待进一步壮大。

  学校的办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教师们均在积极实践学习策略、德育策略,但每位教师还应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教师的教育观念、职业情感任需进一步提升,教师个体的自我发展意识还要增强,部分教师对于教育工作的热情还要激发,目前,学校在区内有一定专业影响力的教师数量明显不足,优质师资缺乏,为学校实现整体跨越带来一定难度。

  (3)教育教学质量还需提高

  质量是立校之本,近年来,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我们还清醒地看到,我校的质量与区内先进学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随着学校生源结构的变化,如何关注不同学生的特点,形成更为多元、丰富的学生文化。如何通过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享受优质教育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而鲜明的发展?学校如何建立一整套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稳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做出新的回答。

  (4)办学条件急需改善

  2008年,原胜利二校合并到我校,为保证教学班,学校腾出功能教室,减少教室办公室,挤出空间,虽然学校尽可能投入大量资金,改造校园环境,在走廊建立图书室,校园广播电台,但是学校功能是还是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此外,由于历史原因我校目前还是沥青操场,这在区内也属特例,它严重制约了学生

  的活动与学校的发展。

  学校办学规模与教学设施不匹配、不协调,办学空间严重不足,正成为影响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贯彻落实《沈阳市义务教育条例》,以轻负担高质量为目标追求,以沈阳市百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提升工程为契机,以规范办学行为为主要抓手,进一步探索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人本化学校管理的新思路,构建“精细化”科学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办学理念,扎实常规管理,强化特色工作,以创新寻求发展。进一步强化课程改革,加强校本研究,深化学习策略、德育策略研究在我校的稳步推进,打造学校品牌,提升办学办学品位,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办学效益,使我校成为富有生机、充满智慧、洋溢个性、特色彰显的精品学校。

  办校定位:沈阳市和平区精品特色学校

  办学理念:自主教育,主动发展,激发潜能,形成能力

  育人目标:培养有智慧、有修养的人

  办学策略:以“德育策略、学习策略、管理策略”研究为载体,实现师生的自主教育与管理。

  治校方略:积极暗示,有效引领

  校

  训:好习惯成就未来

  校

  风:自觉、自律、自尊、自信、责任

  确定我校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的主要依据是:

  1、以现代化办学理论为指导。

  时代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融合东西方教育模式。我校办学理念及指导思想的确立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多元智能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合作学习教育理论。罗森塔尔效应等,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打造自主教育的模式,培养有道德、有智慧、有修养的学生。

  2、以课程改革理念强调促进人的自主学习的发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重要改革之一。新课程理念是面向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负责,要让所有的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我校办学理念紧紧以新课程理念为引领,建立新的学习观和学习方式,以弘扬人的主体性精神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不断张扬个性,自主发展。

  3、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每一所学校总有自身特色的校情,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选择和确立办学理念和策略,才能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学校改革与发展之路。我校根据几年来自主教育领域研究的成果,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进一步规划学校未来三年发展方向,即继续探索自主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第三部分

  学校提升发展思路

  (一)学校提升发展战略

  近年来,学校以“自主教育”的教育理念为引领,积极探索“积极暗示、有效引领”的管理模式,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我们把自主教育的德育策略、学习策略(简称“三大策略”)定位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学校的德育、智育等各项工作中,全方面实施自主教育、自主管理。促进学生修养与智慧同步增长,给学生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潜能,在实施中过程中以团队合作哦竞争为手段,全程取消批评和扣分制,倡导始终要给学生送去鲜花和掌声,南京三校要成为学生童年的乐土,成长的摇篮。也就是说,学校的教育,是使每个学生都享受教育带给他们的兴奋与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尽情享受童年生活带给他们的美好。激活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1)三年规划

  加强师德建设,增强团队精神,提升教师形象;

  拓宽德育渠道,提高活动时效,培育学生品质;

  扎实教学管理,探究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挖掘发展内涵,彰显办学特色,打造学校品牌;

  落实安全责任,立足后勤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2)远景规划

  将我校办成条件一流,质量上乘、特色显著、众人向往的精品学校。

  (二)、学校提升的基本思路:

  “育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淀校园文化,追求特色发展”是我校提升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要把握教育的本质和发展的关键,切实解决制约学校前进的根本问题,从而使各发展要素科学结合,相互促进。把最平凡最细微的工资做实、做细、做好、做精,在平凡务实中积累办学底蕴,激发内在活力。形成鲜明特色,有力推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学校将着力探索自主教育与学校管理、教学、德育层面的全年结合,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综合办学模式,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进程,为提升师生的生活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1、文化引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淀学校文化底蕴。一是健全价值文化;二是挖掘环境文化;三十充实活动文化。

  2、管理保障:一是强化德育管理,全面实施学生自主管理,全方位育人;二是强化教学管理,注重精细化管理,培育教育品牌;三是强化后勤管理,增强“三个意识”,即服务意识、安全意识、效能意识,实现“两个到位”:管理到位,服务到位。

  3、队伍支撑: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早就思想上想干事、能力上会干事、效能上干成事、廉洁上不出事的干部队伍。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奋发有为,素质精良的教师群体和教学技艺精湛的骨干教师队伍。

  4、科研突破:在研究积淀底蕴。一是目标认同。全体教师统一目标,子爵、主动地投入到科研的怀抱,让科研成为全体教师的工作方式,让科研成为全体教师的成才之路。二是措施扎实。加强学校科室间与课题组的建设管理,强化工作职能,完善激励机制,促进课题研究高效运作。三是树牌成名,以课题研究推动特色创建,打造学校品牌。

  第四部分

  学校提升发展目标

  (一)总目标

  在“自主教育,主动发展,激发潜能,形成能力”办学理念的指引下,依托“管理策略、学习策略、德育策略”三个层面操作载体,开展精细化管理,全面实施自主教育,增强办学实力,通过三年努力,把学校办成教育教学设施配套,办学规模适中;教育教学各项运行机制规范、高效;教师、学生综合素质区内同类学校领先;校园环境优美、和谐、实现完善“自主教育”这一办学特色,办学水平达到在市区内有一定知名度的精品学校。

  1、办学目标:进一步确立本校的教育优势,将学校打造成在具有广泛影响的精品特色学校。

  2、培养目标:发挥我校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促进教师同伴互助,共同成长。使教师队伍、教学质量普遍让社会满意,提升教育形象;把广大小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基础扎实,并且能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特长发展、自我完善的阳光一代。

  (二)具体目标

  1、管理创新目标——优化学校管理系统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管理即文化”的管理思想。在管理中注重人文关怀,发挥管理的显性和隐性功能,以科学管理方法实现有效的“导向机制、服务机制、制约机制,激励机制”,形成以人为本的公约制管理体系。从“人”的角度来管理学校,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用暗示拉动教师心弦,用赞美激荡教师心弦,用激励鼓动教师心弦”。使每一个人都充分发挥才能,为团队利益做出贡献,开发每个人的潜能,激活每个人的创造力,激发民主参与管理意识,领导心中有教师,教师心中有学生。促进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2、队伍建设目标——促进干部教师整体发展

  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彰显“自主教育”的办学理念,遵循教师专业发展和名师成长的规律,坚持师魂、师识、师能同铸的原则。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抓手,以校本研修为突破口,立足本校,借助外力。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机遇和平台,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德育工作目标——构建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

  坚持德育为本,育人为先的教育理念,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以学生自主管理为特色,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个性发展”的德育魅力模式,形成德育管理顺畅、德育队伍精良、德育方法创新、德育途径广泛、德育资源优化的工作局面;打造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文明校园,营造自主、创新、和谐的德育氛围;整体构建具有南京三校特色的自主化、人本化、生活化、科学化的德育工作体系。

  4、教学管理目标——探索学习策略,培育教育品牌

  围绕学校“开展精细化管理,全面实施自主教育,增强办学实力”这一总体发展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轴心,以学习策略研究为突破口,加强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各科教学质量。加强校本教研,形成“教育科研—教学研究—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优化教学组织管理,建立以教研团队为评价最小单位的激励机制,打造品牌学科,形成1—2个在区内有影响力的教研团队;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谈搜学习策略,创新教学模式,构建“自主、合作、竞争”的课堂教学结构,形成案例集;开发特色课程,优化组织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5、体卫艺工作目标——激发兴趣,培养艺术特长

  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加强艺术课的教学研究,大幅度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激发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大力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体卫艺活动,全面实施《学生体制健康标准》和体艺“2+1”工程,确保九年义务阶段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两项终生健身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并逐步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加强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时时处处对孩子进行美的熏陶。逐步加大经费投入,普及现代化的体育、健康、艺术教育技术手段,使学校体卫艺教育需要的器材和设施达到有关规定的要求。

  6、科技环保目标——提高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根据省市相关规定,开展科技教育,保障经费落实,添置设备,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及开发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切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7、校园文化目标——凸显校园文化特色

  研究和丰富“自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全面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科学规划校园环境,凸显环境管理文化的隐形教育功能。从校园建筑的装饰、设施设备的更新、校园绿化的调整,校内环境布置、文化社团建设、德育、科艺体活动开展,都围绕“自主教育”特色加强系统性、整体性的设计和建设,不断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争创市级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继续补充、完善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反思活动课程丰富校园生活,丰富教师精神生活,形

  成充满活力的教师文化,提升校园生活质量。

  第五部分

  提升发展规划的分阶段目标及措施

  (见附表)

  第六部分

  学校提升发展的保障系统

  1、思想保障

  办学思想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只有将办学思想内化为教职工的共识,并成为教职工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得以落实。实施和管理本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将定期召开各级会议,积极学习本规划,以取得全体教工的共识,将本规划作为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纲领,在本质工作中加以贯彻执行。

  2、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具体实施“提升计划”的全程管理,各分管领导、处室、教研组具体落实,全员参与,是完成规划的可靠保证。管理小组根据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负责本规划的全程实施和管理,努力做到团结协作,分工明确,条块清晰。

  3、制度保障

  (1)畅通信息渠道,加强监督反馈。不断完善校内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对本规划不断修订、完善、提高,并对实施过程进行调控和改进。建立立体、交叉、多维的信息网络,在规划的具体实施阶段,学习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和各部门做好规划的咨询指导、检查控制和调节平衡工作,及时纠正偏差的管理行为,形成干部接受群众监督的工作机制,齐心协力,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2)及时做好规划各阶段的检查测评工作。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评鉴标准,对各部门及个体的短期目标行为进行评估,将行为绩效与实施奖惩结合,鼓励先进,激励全体,真正提高学校组织的整体效应。

  4、师资保障

  加强学校行政班子的建设,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形成“分工不分家,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努力建设一支品德好、观念新、学历层次高、教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5、后勤保障

  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物质保障。

  南京三校项目提升校分阶段目标

  2012—2013年度

  A级

  目标

  队伍

  建设

  B级目标

  具体目标

  具体措施

  提高业务水平,理念先进,完参加十二五校长岗位培训课程及各项校长队伍

  成各级培训课程要求,成为在学习培训呢。参加“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和平区具有一定影响的校长。

  课题,在课题研究中提升管理水平。

  完善班子的组织机构,分工明开展岗位实践能力培训,提高班子成员班子队伍

  确。工作思路清晰,制度完善。的管理水平。参加区内组织的干部培训班子队伍团结和谐。

  呢,提升业务水平。

  按核定编制配齐人员,配齐学

  科教师,争取本年度结束前无教师队伍

  结构性缺编。专任教师学历达标100%。完成继续教育规定课程。

  组织教师参加并完成继续教育。开展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德育

  工作

  养成教育

  1、完善南京三校礼仪、行为公约。

  2、培养学生养成校内品德、行为、卫生等好习惯。

  3、培养学生养成家里学习、自理、自立等好习惯。

  4、培养心而生养成社会礼仪、公德、出行等好习惯。

  1、校内通过德育评比版操作,小队竞争、评价,颁发表扬卡、校示导生护导等激励措施,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2、完善科学的管理团队。

  3、设立家庭评价项目,定期与学校互动,学校配合培养学生好习惯。

  4、有计划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巩固升华学生的养成教育。

  1、开足思想课、国学、校本、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各科中渗透思想教育。

  2、通过我校德育特色课“反思课”提升学生的思想及养成教育成效。

  课程设置

  1、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拓宽(国校)

  德育渠道。

  2、完善我校校本课程体系。

  2.设置我校德育特色课,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及养成教育,循序渐进,内化成品质。

  1、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2、形成社会实践制度化。

  社会实践

  3、加强与社会、企业,教育实践基地等社会团体的定向联系,形成“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合力教育。

  1、加强班子、班主任、思品

  及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

  队伍建设

  2、构建专家引领团、教师探究团、家长参谋团、学生管理团。

  1、每学期开展不同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了解更多课本外的世界。在实践过程中,严重呢个学生的好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不断增加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1、定期对领导班子、班主任及思想教育教师培训。

  2、定期召开“四团”会。

  3、开展“德育精细化”交流会

  3、完善司法、公安干警等校外队伍建设。

  A级

  目标

  B级目标

  具体目标

  具体措施

  1、构建德育精细化管理体系。

  1、对德育教育者培训。

  德育特色

  2、深入探究德育策略。

  2、开展特色研究交流会。

  3、定期汇总德育策略研究成果。

  家长委

  员会

  1、组建班级家长委员会;组建学校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代表会议;

  2、开办有实效的家长学校,健全家长学校各项制度,提高家教意识,使家长成为小二小发展的助力军团。

  至少每学期开展一次培训、召开一次家长代表会议。在学校有重大决策时,请家长委员会代表参政、议政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此保障学校更有效地培养新时代的英才。

  教学

  管理

  制度建设

  着力探索及完善“减时增效和有效教学”教学精细化管理制度,为学生发展提供一种高品质的教育服务。

  校本培训

  建立主动参与,开放高效,满足教师自主性选择学习需要的教师研训体系。

  课堂教学

  继续深入开展“学习策略”课堂教学研究,特色明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凸显。

  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把制度建设纳入学校的长效管理中。

  以专题讲座、观点报告、论坛、案例分析等形式,积极探索“参与、互动、合作、探究”的研训模式,开展学习型团队的建设。

  把课堂教学研究作为永恒不变的主题,以团队研究为最小竞争单位,促进课堂教学研究的时效性。

  学生综合

  建立“德育为先,学生为本”召开学生座谈会,家长座谈会,教师座素质评价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谈会,切实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建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立全学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激励、鉴定功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发展。

  常规管理

  认真领会《沈阳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科学、规范制定我校教学常规管理细则并按时落实。

  加强学习,完善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细则;加强常规管理工作的检查、评价及总结常规管理有效。

  规行减负

  认真省市规行减负工作的各召开学校减负专项会议,与教师签订减项要求,形成学校“规行减负”负责任状,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以方案,减负增效两手抓。

  学习策略研究为突破口,用推荐性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评价机制

  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状态的考评深入课堂教学,了解学生状态和需要,关注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注重过程评

  上

  体卫艺教师队伍

  制定体卫艺教师培训计划,想办法解决体育教师缺乏的现况,构建一支教学思想端正,教学观念先进,有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具体目标

  价。

  针对体育教师不足的情况,结合学校体育特色—乒乓球,聘请专业教练上课,同时配备辅助教师进行管理陪练。提高认识,清楚体卫艺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使命感。

  具体措施

  从领导到教师都要高度重视体卫艺课程,保证监督检查,严格落实教学任务。同时结合本地区和本校特点,开发教学资源,扩充教学内容。1-3年乒乓球进课堂、1年和4年乐器进课堂。1—6年书法进课堂。

  明确目标、调整时间、人员,安排训练内容。全校以跳绳为培训内容,分学段设定具体要求。另外1—3年乒乓球四年踢毽子、五年呼啦圈、六年篮球。全校开设书法课。成立合唱、舞蹈、绘画、手工班,定期开展活动、举办竞赛、汇报展示等。

  A级

  目标

  体卫

  艺工

  作

  B级目标

  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开全开足课程设置

  课程,按规定完成教学任务,收集资料,开发教学资源。初试乒乓球、乐器、书法进课堂。

  学生特长

  综合“体艺2+1”工程的要求,艺术修养

  学校制定学生的2项体育技能培养和1项艺术特长培养计划,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艺术素养。

  卫生食品

  完成学校食堂提升改造工作,联合有关部门,赞哦好食堂改造设计规安全

  对食品安全设施进行改造完划,暑假期间进行施工,开学交付使用。善,改善师生在校生活环境。

  严格进校饮用水管理,保证使用各项检测合格的、正规品牌的水。

  科技

  环保

  课程开发

  按要求我校拟定开设七巧板校本课程,收集相关内容在科学学科渗透,扩充科技环保教育渠道。

  按要求做好开设七巧板课程的前期准备工作;顶地开展环保讲座,开发在语文、思品等学科教学中蕴含的科技环保教育因素并进行课程渗透,实现科技环保教育在教学目标中占有一定比例,同时环保讲座要有讲义。

  按课程标准配备教师,以科技辅导员为主,科学教师为辅,开展科技活动。

  在科学课与科技活动中,把学生参与情况及其表现作为学生本学期学业评价的因素,本年度开展爱踢球、爱家乡、爱科学为主题的系列科技环保活动,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全面落实《沈阳市中小学低碳生活行动规范》,合格率100%。

  开设飞机航模、科学幻想画等科学兴趣小组,每学期积极参加省市区组织的科技活动竞赛

  学校加大投入购买相关材料,做好教队伍建设

  配备科技辅导员及助手

  学生科学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环保环保素养

  教育活动,开展爱地球、爱家乡、爱科学活动。参与率达到100%。

  创新成果

  培养学生动脑习惯和动手能力。鼓励小发明、小制作。

  校园

  数字校园

  建设校园网站

  文化

  A级

  目标

  校园

  文化

  B级目标

  具体目标

  师、学生相关方面的培训,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字校园活动。

  具体措施

  1、建立人文校园制度。

  楼内层层设置有特色的学生活动区。

  人文校园

  2、加强教学、班级、制度、每层楼设温馨提示。

  活动、精神层面的人文化建设。

  1、学生有环境意识、环境行校园绿树成行、花篮装点校园、绿草环

  为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绕校园。

  绿色校园

  力。

  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系列活动。

  2、完善绿色校园制度体系。打造绿色校园品牌。

  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工作的各

  项管理制度,深入细致的宣传平安校园

  学校安全制度的法律法规。重点抓好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目标、责任落实。

  办学特色

  实施德育精细化管理

  实现学生自主管理

  开展平安校园系列活动,不断完善安全制度。强化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措施。(通过师德规范、南京三校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规范师生言行。)

  建立德育精细化管理制度并做好落实与考核

  现代学校

  有效落实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深入学习《和平区关于推进现代学校制制度

  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职责,以课体化、明确化,要求每一个管题研究和项目推进相结合的方式启动理者都要到位、尽职,并将常实施。通过各种学习、研讨,促进规范规化管理引向深入,要让规范化精细化理念内化于心。

  化精细化的工作理念成为全制定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构建学校管理员共识。

  模式和管理机制,及时进行阶段总结。

  南京三校项目提升校分阶段目标

  2013—2014年度

  A级

  目标

  队伍建设

  B级目标

  具体目标

  具体措施

  参加区内组织的校长专业成长于高效管理培训,与专家型校长手拉手。

  参加各级各类干部培训,提高班子成员的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

  校长队伍

  办学思路清晰,逐步形成办学特色,在区内进行经验推广

  班子教育理念先进,执行力

  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和全面班子队伍

  推进素质教育需要

  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激励制通过科研课题的研究和教研活动培训

  度,培养骨干教师和名师队伍

  骨干教师和名师,完善学校绩效工资制教师队伍

  度

  A级

  目标

  德育

  工作

  B级目标

  具体目标

  具体措施

  1、确立各年级养成教育重点,通过课堂渗透、专题讲座、班队会、主题教育等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养成教育;

  2、定期反馈教育信息、交流教育心得、调整教育策略,争取更好的教育效果;

  3、卓有成效地开展“好习惯伴我行”系列活动;

  4、广开渠道,形成养成教育合力,提升养成教育质量。

  1、是行校本课由学生来主讲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在小队合作、准备的过程中提升自我。

  2、对校本课程的研究进行论证。

  3、创新开展“我的课堂我做主”溪流活动。

  养成教育

  1、完善我校严惩教育序列化训练目标体系,有目标、有重点地对学生逐步实施行为习惯的培养训练;

  2、加强典型教师的引领作用。

  3、以一年为一个周期,反复训练,巩固提高,力求使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半年有起色、一年有效果、两年大变化。

  课程设置

  1、校本课程中设立由本校特(国、校)

  色的内容,促进学生诸多好品质的形成。

  2、完善我校德育特色课。形成正向的积极地示范引领,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自觉受到正向迁移,实现养成教育的目的。

  社会实践

  1、实行“校际”间的横向交流,实现不同地域性特色的资源共享。

  2、将社会实践与学校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其更具时效性。

  1、定期开展有趣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到社区、商场等公共场所)。

  2、根据季节,节日不同,有针对性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

  队伍建设

  1、建设一支教育理念新,工1、开展德育骨干教师经验交流会。

  作责任心强,具有较强教育能2、开展“德育精细化管理”交流会。

  力的学校德育骨干队伍。

  3、对“四团”体系有效性验证。

  2、完善“四团”的队伍建设,形成四点一线的体系。

  3、加强思品及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

  德育特色

  1、完善德育精细化管理体系。在全面整合德育特色的基础上,开展德2、打造南京三校德育文化品育特色展示系列活动。

  牌。

  家长委

  1、深入探索适应现代学校制员会

  度的家教指导新模式。2、落家长学校

  实家长学校各项制度。3、调1、开展家长委员会培训活动。让德育工作向家庭辐射。

  2、开展“校园是我家”系列活动。

  建设

  动孩子父母长辈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为实践活动提供途径和安全保障。

  3、定期对家长进行开放展示,让家长更了解教育的发展,配合学校做好各项工作。

  A级

  目标

  教学

  管理

  B级目标

  具体目标

  具体措施

  制度建设

  根据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求,把精细化管理制度建设纳入学校的常进一步完善我校精细化管理态管理。使制度逐步转化为教师的自觉制度,注重其全面性、可操作行为。

  性、规范性,提升学校整体管理品位。

  校本研训

  将教学研究和培训的中心下移到教研组,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开展校本培训。

  课堂教学

  提升课堂学习策略研究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学生能力全面得以彰显,在区域内推广课堂教学研究成果。

  探索教研团队建设的模式,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即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游戏教研团队。

  加强教师培训及引领。把课前写学案、课上合作学习、课后推荐性作业整个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教师在培训这种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为学生成长、教师和学校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学生综合

  探索促进每一名学生都有进素质评价

  步的评价体系,坚持形成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的关注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常规管理

  落实沈阳市教学常规管理实把随机监控和定期检查相结合,检查重施细则,并结合学校特色进行在指导,评价,激励,促进改进和提升。

  创新,制定南京三校教学常规管理细则,建立完善的档案。

  规行减负

  成立“规行减负”家长委员会,开展家长委员会建设工作专项培训。进减负与提制并行,赢得社会的一步深入学习策略研究,打造高效课认可。

  堂,留推荐性作业,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获得自主发展的能力。

  体卫艺公作

  评价机制

  关注学生才艺技能的评价,通过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让体卫艺评价成为对学生综合评价中一项重要的项目。

  把课内教学评价和课外活动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保证完成教材学习内容的同时,多参加活动,学校对于孩子的活动过程,活动结果要给予公正的、多方位的评价。建立学生课外活动档案。

  体卫艺教师队伍

  加大体卫艺教师专业培训,全面提高专业水平,打造一支专业水准高,又精于传授、善于组织调动学生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具体目标

  深入教学第一线和学生活动现场,和教师共同学习、共同研讨,结合学校学习策略研究特色,针对本学科特点进行研讨,形成学校体卫艺的特色教学模式和特色活动。

  具体措施

  在教师学生中进行调研,了解学习进度、难度,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及时调整时间、内容、方式,着手编写校本教材,初见教学成果。

  新增设围棋班、拉丁舞班,书法班,让更多的孩子在更多的项目上选择学习。原有的培训内容要加深提高。

  严格要求,依照创建标准逐步落实,要注重实施操作过程。达到预期效果。

  A级

  目标

  科技环保

  B级目标

  课程设置

  加强乒乓球和乐器课堂的管理研究,茄汁提高学生的特色技能。把乒乓球列为学校体育校本课程

  学生特长

  继续加强体育艺术特长班的艺术修养

  训练,让高年学生初步掌握有关技能,继续扩充体艺培训项目。

  卫生食品安全

  加强学校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倡导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理念,提升服务品位,创建标准化食堂。

  课程开发

  开发七巧板校本课程

  积极开展校本研修,形成七巧板辅导讲义,力争在中年级进课堂,让七巧板成为科学课程的一部分。每学年结合生活实际定期开展环保讲座,并有讲义。

  组织教师参加纸飞机等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的科技素养,组建学校代表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

  在全校范围内,定期开展科技环保教育活动,组建科技环保团队,并进行评比总结。

  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科技素质。

  学生科学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环保素养

  爱科学做科学的热情,让科技环保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创新成果

  培养学生的动脑习惯和动手鼓励学生发明创造,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能力。鼓励小发明、小制作。

  各级各类科技比赛,对获奖学生进行表彰。让更多的孩子热爱科学,喜欢研究。

  校园文化

  数字校园

  班级新安电子白板并能合理利用

  人文校园

  深化校园建设及活动方面的细致、人文。探索出我校人文校园建设模式。

  绿色校园

  争创省级绿色学校。

  平安校园

  完善安全与法制教育体系。在平安校园方面打出我校的品牌。争取进入市级平安校园行学校加大投入购买相关材料,典型教师、学生做经验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字校园活动展示。

  新增设校园内部学生活动区域。细化班级内部的人文建设。

  建立课堂渗透环境教育体系。收集、总结实践中的材料。

  结合社会力量,大力宣传我校平安校园体系中的特色内容。培训出一批安全意识强的学生、教师及保安人员。

  列。

  办学特色

  完善德育精细化管理体系,培养有智慧、有修养的学生。

  开展德育精细化管理的展示活动。

  A级

  目标

  B级目标

  具体目标

  具体措施

  学校将充分民主,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满足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局面。以人为本,提升内涵,进一步形成学校文化。

  现代学校

  形成我校现代学校制度与学制度

  生自主发展基本框剪。探索自主发展、自我管理对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促进作用,开展学生自主发展研究。

  南京三校项目提升校分阶段目标

  2014—2015年度

  A级

  目标

  队伍

  建设

  B级目标

  具体目标

  具体措施

  校长队伍

  成为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精湛总结整理教育思想、管理理念等,形成业务素养的沈阳市骨干校长。

  文集。

  班子成员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班子队伍

  和较高专业水准。领导团队开拓创新,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养成教育

  1、加强“自主教育”中“自主学习”与“自主管理”中的养成教育,使自主管理成为自主学习的内动力。

  2、让“自觉”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习惯。

  3、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养成教育网络

  参加各级干训活动,通过读书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班子的执行能力和业务能力。

  1、深入实施德育三进原则“德育进课堂、进家庭、进社会”。

  2、有创意地养成教育主体大型活动。

  3、抓住校园中自主管理的点,让学生自主管理。最近养成教育的提升。

  德育

  工作

  课程设置

  1、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效开展面向全区、全市的德育特色课程展(国、校)

  果显著。基本形成德育活动课示。

  程化的要求。

  2、深化研发我校德育特色课。

  社会实践

  1、构建“大德育大社会”的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好品质,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1、开展“道德之花在活动中绽放”的主题活动

  1、学校内形成人人为德育骨

  干的队伍。

  2、深化“四团”的队伍建设,队伍建设

  完善四点一线的体系。主题鲜1、开展三位一体的德育队伍交流会,明。

  全方面抓好德育工作。

  3、心理健康教师持证上岗。

  4、形成南京三校队伍建设特色培训机制。

  A级

  目标

  B级目标

  德育

  特色

  具体目标

  特色享有盛誉,品牌活动具有广泛影响力,校园文化有品位上档次。出形象,有成果,群众满意,学生优秀。

  形成学校、社区、家庭相互联动,资源共享的合作教育机制。“三位一体”德育工作格局成效显著。换届组建班级家长委员会。

  具体措施

  从细节入手,开展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科德育社会实践党团队工作家庭教育后进生转化心理健康教育假日活动教育学生评价各项内容都有特色的系列活动展示。

  建立“家、校、社”三位一体的资源共享资源库。围绕具有我校特色的三位一体新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教学

  管理

  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建设

  形成具有我校办学特色的教制度建设

  育管理评价体系,将教学精细化纳入到影响师生课堂效率的每一个细小环节

  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研校本研训

  训模式,即关注教师个人成长,又关注教师团队发展。

  把制度建设与学校文化相结合,请专家把脉

  请专家引领,课题推进,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团队竞赛,用荣誉激励人,成就激励人,情感激励人。

  打造学习策略研究教学品牌,把学习策略研究的每一环节当做品牌课堂教学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居全市之来研究,向全社会开放、展示学校的课首,教学质量居全市之首

  堂教学。

  学生综合

  全面完善以生为本的学生综素质评价

  合素质评价体系,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所成长

  建立完善的学生成长记录袋,开展有效的课堂学习小组竞赛,实现积极暗示,有效引领

  “规行减负”措施落实到位,严格监督教师执行我校减负提质的十规行减负

  学校无违规现象。

  条规定,广泛家长及社会的意见和建议,开展教育教学开放日活动。

  体卫艺工作

  建立体卫艺工作全面评价体

  系,对主管领导、相关教师和评价机制

  学生进行全过程评价,以激励为主的原则,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

  体卫艺教师队伍

  鼓励教师多方位进修,提高综合素质,使教师从一专多能提升为多专多能的高素质的体卫艺教师

  评价教师的思想素质、专业水平和教学成果哦,评价学生对体卫艺的兴趣、爱好、对技能的掌握和认知水平,注重体现学生情感态度、健康状况、审美能力。

  学习各地各校的先进经验,开阔视野。鼓励教师个人进修,学校尽力给予支持,对多专多能的教师取得成绩的要大力表奖。

  课程设置

  落实乒乓球校本课程的研究,聘请专业教师、教练、保证教学时间、全校普及教学深入研究和推场地、器材的落实。加强管理,观摩研

  广乐器和书法进课堂项目。

  学生特长

  不断深化“体艺2+1”工程,艺术修养

  让100%学生有自己的爱好,85%的学生通过学习拥有自己的特长

  A级

  目标

  科技

  环保

  校园文化

  B级目标

  卫生食品安全

  具体目标

  继续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水平,提升食品量化等级。

  讨,提高教学水平。

  加强“2+1”工程的管理,强化各项目的训练,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学生找到自信,举办“体艺2+1”大型综合展示现场会,把这项工作推向高潮。

  具体措施

  加强学生和业务培训,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均有提升,确保食品安全卫生

  形成七巧板校本教材,初步形成学校科技环保课程体系与相关评价体系

  课程开发

  形成七巧板课程开发方案和评价体系

  队伍建设

  让更多教师参与到科技环保中来形成教师评价体系

  学生科学

  培养学生爱科学的热情,学生环保素养

  环保意识明显提高

  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取得联系,聘请校外科技,环保教育辅导员,完善学校科技,环保饿哦教师评价体系。

  广泛深入社会,社区开展科技环保好哦东,组织学生环保方面社会校调查,制作环保知识小报,让学生成为科技,环保教育的小助手

  鼓励优秀学生参与到学校科技建设中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大赛。

  学校加大投入购买相关材料,做好相关方面的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字校园活动。做好计算机室的改造。

  增设教学楼外的学生实践区

  积极与社区、政府、媒体等合作交流,力争宣传机会和力度。

  卓有成效地开展“平安班级、平安科室、小小安全员”等各项评比活动,形成我校特有的激励机制。

  大力宣传本校特色。

  开展特色展示活动。

  全面反思与总结现代学校制度与学生自主发展研究经验与成效,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在学校全面推进实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与学生自主发展研究。全面深入开展现代学校制度与学生自主发展研究汇总、汇报工作。

  创新成果

  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

  数字校园

  建立学校资源共享数据库

  人文校园

  把学校建设成为环境美,文化底蕴丰富的幸福校园。

  绿色校园

  扩大宣传力度,提高学校在区、市里的声誉。

  平安校园

  平安校园工作进入省平安校园行列

  办学特色

  打造出自主教育为特色,教学与德育全方位的特色学校。

  现代学校制度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办学效益,成为富有生机、充满智慧、洋溢个性、特色彰显的学校。

  凝练学校文化

  铸就愉快教育品牌

  ——沈阳铁路第五小学内涵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我国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沈阳市百所学校提升改造实施工程》又为我市各中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力的条件。因此,无论是外部形式和环境,还是学校自身建设与发展都需要加以总结和tilian,形成更为明晰的办学思想与发展策略。如何把握机遇,深化研究,实现学校新跨越,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探索教育教学境界,努力开创愉快教育新天地。现制定如下。

  一、学校传统与现状分析

  50多年的办学历史,30年的愉快教育改革历程使沈铁五校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在不同的办学时期,五校均以教风扎实、校风严谨、教育高质而著称。几代铁五人传承与创新中铸就了优质的教育品牌。

  (一)

  学校发展的历史传统

  沈阳铁路第五小学创建于1958年,原属企业小学;2004年10月归属于沈阳市和平区教育局管理。沈阳铁路第五小学由一所名不经传的企业学校,最终发展成为在全市享有很高声誉的知名学校,是愉快教育改革长达30年所产生的影响。愉快教育被国家教委誉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比较成功的模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面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学习负担过于沉重的教育现状。大胆提出了“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目标的实验研究,成为国家教委命名的全国首批愉快教育改革的7所实验学校之一,备受社会的广泛关注,开始了愉快教育改革。

  (二)

  学校发展的现状

  三十年的愉快教育改革实践,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注重内涵的发展,注重教育科学的研究,力求通过研究推动学校的发展。学校先后进行了五轮教育改革试验,如:

  “七五”期间的校级课题《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八五”期间的国家课题《愉快教育与审美机制的课堂研究》

  “九五”期间的省级课题《愉快教育与少年儿童个性发展的实验研究》“十五”期间的省级课题《愉快教育与少年儿童自主探究性的实验研究》;

  “十一五”期间的省级课题《愉快教育与提升少年儿童生命质量的实验研究》。

  学校始终坚持愉快教育这个主题,不断发展,不断深化,与时俱进,为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活力。现如今,学校已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形成了南、北、长白三处校区鼎足而立的格局;

篇六:三大行动计划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将“三大行动计划”路线图转变为施工图——“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三大行动计划”之关系分析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储运》2017年第2期

  文/万军

  《“是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由国务院印发,是“十三五”期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战略与行动纲领。此前国务院分别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气十条”到2017年年底,“水十条”“土十条”实施期限都到2020年,覆盖了《规划》的重点领域,《规划》与三个十条是什么关系?一直是各级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规划》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努力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环境短板,统筹设计源头防控、质量管理、专项治理、风险防控、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等重点任务以及重大工程,突出大气、水、土壤三大环境要素,着重抓住“好”“差”两头、通过分区、分类、清单式落实治理目标与任务,将三大计划确定的路线图转变为施工图,显著提高“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性、协调性、精细化水平。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三个十条的核心目标,系统构建规划目标

  《规划》统筹三个十条,确立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总目标,标志着环境保护进入转折发展新阶段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领域,围绕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规划》根据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作为2020年的总体目标。这一目标定位综合了三个十条的基本要求,“气十条”提出到2017年,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实现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水十条”提出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到2030年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土十条”提出到2020年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意味着生态环境各个要素质量整体上都进入改善的区间,改善的程度有一定差异,但已经比较明显。这一目标与中国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以及环保“十二五”规划判断“十二五”期间的“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有转折性的进展,进入总体不再恶化,而是在改善的新阶段。

  《规划》确立的主要指标,涵盖三个十条,体现生态环境系统管理

  《规划》确立了生态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总量、生态保护修复三大领域、10类26项主要指标,覆盖了空气、水、土壤、生态四大要素领域,其中生态和土壤指标首次纳入《规划>。《规划》指标体系强调要素领域和国土空间全覆盖,覆盖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覆盖所有水体,覆盖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土壤。

  《规划》在三个十条的基础上,一是按照系统管理原则,将三大要素的质量、。总量指标系统纳入;二是按照全覆盖、“好”‘差”两头的原则补充三大要素的指标体系;三是增加总氮、总磷、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等区域性、行业性指标,提高针对性;四是所有指标定量化,可监测、可统计、可分解、可评估、可考核。“气十条”实施到2017年,《规划》按照力度不减小、进程不放缓的原则,提出细颗粒物未达标的地级及以上

篇七:三大行动计划

  

  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

  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__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的创新驱动、示范带动作用,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推动广州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建设目标

  对标世界一流旅游名城,力争用3年时间将广州建设成为促进旅游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世界门户”,增进世界了解中国和弘扬中国先进文化的“中国窗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宜游”与“宜居宜业”融合统一的高品质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2021年,旅游接待总人次达到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00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约6%,旅游经济得到恢复性增长。

  ——2022年,旅游接待总人次达到2.5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500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约6.5%,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2023年,旅游接待总人次超过2.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5000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7%,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初步建成。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国际导向。巧用、善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立足广州、引领湾区、服务全球、影响世界。

  坚持创新驱动。推进理念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进一步壮大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坚持全域发展。文旅一体、景城一体、城乡一体、产城一体,以核心景区创建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以全域旅游发展助力广州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坚持主客共享。尊重游客与服务市民并举,推进广州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与高品质生活共同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守正创新,打造示范引领集群。

  1.打造六大旅游发展高端示范板块。强化番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带动作用,引领全域旅游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推进广州塔—花城广场—琶醍“广州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构建世界级文化旅游消费目的地。推动以5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广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越秀片区)。加快黄埔古港—南海神庙版块联动发展,打造广州海丝文化旅游亮点。推动白鹅潭—太

  古仓—聚龙村—广钢遗迹公园区域近代工业旅游区建设,树立全国工业遗产保护新典范。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打造粤港澳文化旅游新高地。

  2.培育七大世界级旅游精品。支持“粤文化”项目建设,打造世界级文旅地标。加强“南沙国际邮轮母港”国际运营和服务配套,打造亚洲最大的邮轮母港综合体。加快“天河路商圈”一体化发展,打造国际消费示范区。深化北京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打造世界知名“古城中轴文化客厅”。推进“西关永庆坊—沙面西堤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打造“最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名片。加快花都空铁文商旅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扩容提质,打造大湾区文化旅游重要节点。推进“珠江游”水岸互动和游船码头升级,打造世界级内河游览精品。

  (二)因势利导,壮大城市旅游品牌。

  3.打造“文化广州”旅游品牌。加快广州美术馆、广州文化馆、广州粤剧院、__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工程等市级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支持广州市岭南文化中心区(荔湾片区)建设,打造岭南文化传承展示中心、创新发展中心、国际交流中心。推动旅游风情小镇、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支持沙湾古镇创建国家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非遗街区发展,鼓励以粤剧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演艺深度融入旅游市场,打造广州历史文化遗产经典游径。精心办好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广州文交会等文化节庆展会。继续举办“羊城之夏”“粤韵广州塔名家周末大舞台”等文化艺

  术惠民活动,组织开展“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培育文化艺术品牌。到2023年,打造和推出20个城市文化新地标、新名片,初步建成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

  4.打造“胜景广州”旅游品牌。推动“莲花山旅游区”和“增城白水仙瀑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支持“从化流溪温泉旅游度假区”和“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推进国家a级旅游景区增量、扩容、提质。到2023年,力争新增6家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新增一批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推出各类广州经典、特色旅游线路100条。

  5.打造“商都广州”旅游品牌。积极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和打造天环广场、太古汇、正佳广场、天河城等城市品质购物地标。大力吸引国际知名品牌在穗设立品牌首店、旗舰店。支持和推进广州北站免税综合体项目、狮岭皮革皮具跨境贸易小镇建设。加快发展口岸免税店,探索设立市内免税店,建设一批离境退税商店、外币兑换点,打造一批旅游特色购物街区,推出系列广州特色手信产品。力争到2023年,成功开设市内免税店,培育200家离境退税商店、50个外币兑换点,打造30个旅游特色购物街区。

  6.打造“美食广州”旅游品牌。积极推广粤菜烹饪技艺、广州早茶、广式靓汤等传统美食文化,讲好广州美食故事,推进高品质美食资源集聚,打造一批特色美食休闲街区及美食集聚区。开

  展国际厨艺赛事,办好广州国际美食节,支持发布《广州米其林指南》等国际权威美食推介,巩固广州全球粤菜中心和“中华美食之都”“国际美食之都”城市地位。

  7.打造“休闲广州”旅游品牌。支持特色书店、酒吧街、艺术街区、音乐小镇等时尚休闲旅游产品开发,打造一批集合多种业态的城市休闲集聚区。支持西关永庆坊旅游区申报“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创建试点”,推动从化区创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越秀区二沙岛打造“多功能国际运动休闲岛”。在文化娱乐、商贸服务、旅游休闲等行业推广夜间延时服务,依托商业中心区、旅游景区、历史文化街区和文体娱乐功能区,打造一批高品质夜间文化旅游集聚区,擦亮“广州之夜”休闲旅游品牌。

  8.打造“旅居广州”旅游品牌。加强国医康养、生态康养、运动康养旅游产品开发,推进南沙区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医疗康养旅游企业。推进国际高端会议度假、温泉度假、生态度假、滨海度假和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引入及打造一批国际品牌酒店、中高端轻奢酒店、精品民宿,推进旅游消费品质化发展。探索制定和实施外国人旅居计划,推动文商旅居一体的国际旅居社区及文化休闲综合体建设。

  9.打造“会展广州”旅游品牌。办好广州国际旅游展览会,支持举办国际化、跨领域的旅游专业展会,鼓励接待、运营大型企业团队出入境旅游的旅行社发展,重点依托琶洲国际会展中心、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及从化生态设计小镇,打造多层次会展旅游产

  业集聚区。积极引进国际品牌展会活动,不断增强承办高水平国际会议、会展的能力,提升以广交会为龙头的品牌展会影响力和辐射力。到2023年,力争重点场馆年举办展览面积超过1100万平方米,年举办国际性会议达到100个。

  10.打造“邮轮广州”旅游品牌。支持和推进“南沙国际邮轮母港”邮轮文化项目建设,鼓励黄埔区合理布局规划建设中小型邮轮码头,加强国际国内城市邮轮合作互通和邮轮线路开发,吸引邮轮企业总部和更多国际邮轮进驻广州。到2023年,初步建成世界级邮轮旅游城市,为促进粤港澳建设国际一流邮轮旅游湾区提供有力支持。

  11.打造“服务广州”旅游品牌。加强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引入国际高端旅游质量认证管理,推动旅游服务质量与国际通行旅游标准全面接轨。支持和推进实施“广州优质旅游服务计划”,培育一批优质旅游服务试点企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广州旅游服务品牌。

  (三)共建共享,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

  12.实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程。做好全域旅游顶层设计,完善旅游规划体系。推动旅游咨询中心、集散中心服务网络建设,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加快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健全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各区结合实际,创建国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广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到2023年,力争新增1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一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13.实施景城一体建设工程。探索建设景观街区、景观廊道、景观水岸,建设一批开放式旅游景区。积极推动打造景区化“绿道”“碧道”,构建疏密有致的绿色休闲新空间。高标准规划建设广州花园,突出花城特色。推进旅游网红打卡点和旅游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推广碧道特色主题游径,推出网红打卡点累计达300个。

  14.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工程。推动特色小镇、文创乡村、精品乡村民宿开发建设。支持和推动一批国际乡村项目建设,打造全国乡村文旅振兴新标杆和国际化发展新典范。到2023年,打造5个乡村旅游综合体及民宿集聚区,打造一批美食名菜、名厨、名店,建设一批粤菜师傅培训(实训)基地和“粤菜师傅工作室”。

  15.实施旅游交通城乡一体化工程。构建和优化以高速公路、地铁为主骨架,干线公路、景区专用道路及慢行交通系统为补充的全域旅游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完善旅游客运交通基础设施,开通若干条乡村旅游交通专线,补齐乡村旅游公共交通短板。

  (四)固本强基,夯实旅游发展优势。

  16.构建融合创新优势。支持和推动建立文旅消费异业联盟,以旅游带动相关行业发展,加快旅游与文化、商务、体育、教育、农业、工业、健康养生等各领域的融合创新。推进文旅产业创新孵化基地、创客空间、创新平台、知识产权交流交易平台建设。培育一批旅游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孵化一批文化旅游消费新业态,催生一批“云直播”“云旅游”产品,推出一批工业游线路,建设一

  批研学旅游基地。

  17.构建数字赋能优势。支持和推进数字化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开发,培育一批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数字营销和旅游电商平台示范企业。加强文化旅游与公安、交通、气象、通信等数据共享,提升公共管理服务数字化水平。依托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及智慧城市建设,探索打造全国领先的全域旅游电子导览地图,使城市可阅读、历史可呈现、体验可分享、文化可共鸣。

  18.构建产业竞争优势。建立重点和优势旅游产业发展优先目录。支持旅游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跨境资源整合力的旅游企业,建设一批旅游产业发展集群,进一步完善、优化国内国际旅游批发、代理、零售垂直分销体系。打造一批注册资金、有效投资、营业收入均过百亿的旅游龙头企业。

  19.构建金融服务优势。支持和推动旅游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旅游信用消费金融创新、旅游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开发。发挥广州文旅资源交易平台作用,支持和推动跨境旅游项目投资、企业并购、股权投资等金融服务创新。

  (五)群策群力,扩大开放发展格局。

  20.深化国际互动。积极争取国际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机构、大会、论坛在广州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吸引国际旅游企业、跨国旅游集团进驻广州,探索建立国际旅游产业集聚区。支持推进从化世界生态设计大会、南沙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建设。支持开办国际性旅游学刊,探索设立广州(国际)旅游发展

  研究中心。依托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等国际平台,提出“一带一路”的广州宣言、广州行动、广州方案。

  21.深化湾区合作。进一步便利粤港澳大湾区入境市场的落地免签和中转市场的区域转运、限时免签措施。推动大湾区邮轮母港、游艇旅游协调合作。健全联合市场开发、联合市场推广、联合服务标准和联合市场监管制度。

  22.深化品牌营销。推进“广州欢迎您”品牌营销活动,持续强化“广州过年花城看花”迎春系列城市文化活动品牌影响,支持打造“广州之路”航空服务品牌。挖掘岭南民俗文化和广府婚俗文化特色,策划组织系列婚庆文旅主题活动,打响广州“甜蜜经济”婚庆旅游品牌。办好广州国际美食节、广州国际购物节等城市品牌活动,推动建设中国品牌(广州)推广中心,打造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传播精品。深化与境外主流媒体、海外华文媒体及相关机构的内容和渠道合作,积极用好网络媒体、新兴媒体、影视作品等传播载体。借助境外大型国际展会、节事平台,开展城市形象宣传推广活动,进一步提升广州城市影响力。

  (六)提级提质,优化旅游服务环境。

  23.加强外部交通对接。依托国际航线、第五航权、中欧快线、国际邮轮线路等空中、地面、海上交通,构建面向全球的开放空间联接体系。推进广湛、广汕高铁等标志性骨干工程和广佛环线、穗莞深等城际轨道项目,加快广州地铁线网向周边城市延伸。

  24.提升公共管理服务水平。推进多语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完善安全救助体系,全面落实重大疫情防控措施,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包容审慎的新业态、新模式治理规则。简化外资旅游企业工商注册登记。建立旅游失信记录信息发布制度,指导和支持旅游行业组织管理服务创新。严厉打击旅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平安有序的市场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建立广州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明确各项目标任务的实施主体,由各牵头单位负责统筹推进,各相关单位紧密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切实解决推进过程中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的重点难点问题,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二)政策保障。

  进一步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对接,在放宽签证、出入境便利化、免税退税、航线扩充、国际旅游金融合作等方面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推动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政策体系建设,加强旅游与规划、商务、公安、消防、城管、交通等基础政策的衔接与配套,形成系统性的政策架构和政策集群。

  (三)空间保障。

  在年度用地指标中优先支持旅游项目,探索实行重点旅游项目用地改革,推进落实和灵活利用“点状供地”政策。支持利用空闲农房和宅基地,改造建设民宿、创客空间等场所。支持利用闲

  置公有物业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孵化基地。推进将旅游开发纳入城市更新、“三旧”改造及重大公共项目建设配套内容。鼓励发展困难的产业园区、创新区、专业市场,转型开发文旅项目。

  (四)资金保障。

  完善资金保障相关工作机制,逐步加大旅游产业财政投入力度,争取__和省级旅游专项经费支持,统筹市区财政资源,支持旅游政策性担保、产业扶持资金及发展基金、城市旅游品牌建设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带动旅游产业提质增效。

  (五)人才保障。

  依托广州旅游智库,设立广州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专家委员会,加强国际化、综合性、领军型旅游人才引进和培养,构建院校、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多级培训体系。加强导游队伍建设,充实基层旅游管理人才,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

  附件:《广州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分工方案

  附件

  《广州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分工方案

  主要任务

  具体事项

  责任单位

  一、守正创新,打造示范引领集群

  1.打造六大旅游发展高端示范板块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展改革委、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商务局、水务局、港务局、农业农村局、交通运输局,相关区政府

  2.培育七大世界级旅游精品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展改革委、港务局,相关区政府

  二、因势利导,壮大城市旅游品牌

  3.打造“文化广州”旅游品牌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委宣传部,各区政府

  4.打造“胜景广州”旅游品牌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区政府

  5.打造“商都广州”旅游品牌

  市商务局、文化广电旅游局、发展改革委、地方金融监管局,广州海关,广州市税务局,相关区政府

  6.打造“美食广州”旅游品牌

  市商务局、文化广电旅游局,各区政府

  7.打造“休闲广州”旅游品牌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局、商务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体育局

  8.打造“旅居广州”旅游品牌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卫生健康委、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安局,各区政府

  9.打造“会展广州”旅游品牌

  市商务局、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委宣传部

  10.打造“邮轮广州”旅游品牌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展改革委、港务局,南沙区政府

  11.打造“服务广州”旅游品牌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各区政府

  三、共建共享,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

  12.实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程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区政府

  13.实施景城一体建设工程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林业园林局、水务局、文化广电旅游局

  14.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工程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住房城乡建设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区政府

  15.实施旅游交通城乡一体化工程

  市交通运输局、文化广电旅游局,各区政府

  四、固本强基,夯实旅游发展优势

  16.构建融合创新优势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展改革委、卫生健康委、商务局、农业农村局、教育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体育局、社会组织管理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场监管局

  17.构建数字赋能优势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公安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交通运输局、统计局,市气象局,各区政府

  18.构建产业竞争优势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展改革委、国资委、商务局,各区政府

  19.构建金融服务优势

  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场监管局、文化广电旅游局

  五、群策群力,扩大开放发展格局

  20.深化国际互动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展改革委、商务局,市委宣传部、外办,各区政府

  21.深化湾区合作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港务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市委外办,各区政府

  22.深化品牌营销

  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商务局,各区政府

  六、提级提质,优化旅游服务环境

  23.加强外部交通对接

  市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局、港务局,广州空港经济区管委会

  24.提升公共管理服务水平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市场监管局,各区政府

  (注:列在首位的责任单位为各项任务的牵头单位。)

篇八:三大行动计划

  

  三年行动计划纲要

  ****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三年行动计划纲要(2022--2022年)

  未来三年,是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实施“走在前列,共建金华”战略,全力打造第四大都*区的重要阶段。根据*国资委《关于开展*属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结合企业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围绕“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统筹发展”这一条主线,构建“建设管理、实体经济、多元发展”集团化体系,强化企业实体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把公司初步建设成为*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国有交通投资类骨干企业。

  到2022年,力争总资产达到40亿元以上,净资产14亿元,年营收3亿元以上,拥有6家以上全资(或控股)公司,企业员工2000人以上,完成投资30亿元。

  (二)年度目标:围绕企业三年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2022年至2022年年度目标。

  1.2022年:总资产10亿元以上,净资产4.3亿元,年收入0.2亿元以上,完成投资6.8亿元,融资3.6亿元。

  项目实施目标:建设线,在10月份开通试运行;***工程完成前期工作,力争年底开工;2.2022年:总资产27亿元以上,净资产8亿元,年收入2亿元以上,完成投资12.6亿元,融资8.8亿元。

  项目实施目标:3.2022年:总资产47亿元以上,净资产14亿元,年收入3亿元以上,完成投资14亿元,融资9.9亿元。

  项目实施目标:按

  二、主要任务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目标。

  单位:万元、人

  指标名称

  2022年

  2022年

  2022年

  资产总额

  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周转率(%)

  负债总额

  所有者权益总额

  国有资产总额

  资产负债率(%)

  营业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

  成本总额

  主营业务成本

  人工成本

  在岗职工人数

  利润总额

  净利润

  重大项目投资额

  1公路工程

  2站场设施

  3快速公交

  5旅游工程

  6其他

  (二)重点项目实施目标

  1.公路工程项目:基本完成;2.站场设施项目:完成浙中公铁物流港项目一期工程建设。

  3.快速公交项目:完成建设项目。

  4.港航工程项目:力争完成建设。

  5.旅游工程项目:完成建设。

  (三)结构调整目标

  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通过发展交通项目的衍生产业,推动多元发展。大力培育、发展和扶持下属企业,做强做实“交通建设、客货运输、现代物流、出租旅游、港航开发”五大产业板块。在资本平台、产业能力、服务格局、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建设成为*区一流的大型国有骨干企业。

  2.优化产权结构。充分利用划入的股权和资产,在*政府统一部署下,适时采用资产重组、增资扩股、收购、兼并等形式,吸纳更多更好的优质资产和优良项目,不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企业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司的管理体制和法人治理结构,使公司逐步成为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经济主体。进一步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责任和权利,能使企业的运营机制和管理方式更和谐、高效,为企业的成长壮大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

  4.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重点加强和完善议事规则、民主决策、工程管理、预算约束、资产经营、财务审计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工作,进一步提高企业规范化运营的能力。

  (四)历史问题处理目标。整合政府注入我公司资产,积极盘活闲置资产,进一步加强资源配置的创新,将优质的资产、资源、资金进行梳理整合,科学配置,努力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资产价值最大化。

  (五)全面风险管理目标。以强化风险意识、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健全、职责明确、内控制度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为目标,使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长效机制。

  (六)企业管理提升目标。着重提升办公、财务、资产和工程建设管理自动化水平,构建合理的战略性人力资源框架和竞聘上岗的激励机制,提升“爱岗敬业、求实奉献”的*精神和优秀的企业文化。

  三、主要工作举措

  (一)健全规章制度,适应新常态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企业组织架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司的管理体制和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责任和权利,逐步建立集团化管理模式下的投融资决策、业绩考评、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信息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六大体系。

  2.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重点强化民主决策、工程管理、预算约束、资产经营、财务审计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工作,进一步提高企业规范化运营的能力。

  3.充分利用科技手段,重点深化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三大软件系统的推广运行工作,提高管理效率。

  (二)优化产业与产权结构,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1.以交通项目投资建设为依托,做实做强主体产业的同时,注重对物流产业、旅游产业、港航开发、广告开发、以及快速公交衍生产业的拓展。

  2.要创新BRT经营模式,借助“互联网+”和BRT站台及车辆广告业务,提升BRT项目综合经营能力。

  3.按照*场法则和资金运行规律,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科学论证和投资活动的科学管理,充分利用交通项目投资后形成的产能和区域优势,提高综合开发能力。

  4.盘活闲置资产,优化资源配置。

  (三)突出重点,强化工程项目建设

  未来三年,公司要抢抓机遇,打破原有行政、地域界限,以打造国家级综合交通主枢纽为契机,通过重点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做优企业。

  完成一批重点项目。

  2.参与一批重点项目。

  3.打造一批精品工程。要通过科学规划、强化管理,打造一批省级和*级优质工程奖项目,力争获得“钱江杯”,提升品牌效益。

  (四)创新投融资体制,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

  1.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要建结合*属国企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探索实施资源捆绑、资产重组等方式,多渠道整合资源,组建实体经济企业,引进资金流和现金流,增加公司的资产规模,增强投融资能力。

  2.拓宽思路,探索多元化融资模式。要根据投资建设需要,寻求社会化、*场化、多元化的融资模式:①继续通过政策银行以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扩大授信额度,争取优惠利率;②积极做好项目包装,寻求合作伙伴,打造示范PPP项目;③通过建立交通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④谋划通过整合优质资产组建上*公司,进行股权融资,促进交通项目实施。

  3积极创新,增强自身造血能力。要利用自身优势扩大经营范围,引进资金流和效益化产业,打造成集投资、融资、建设、管理为一体的企业,实现从“经营型和建设型企业”向“资本型和资产型企业”转变,提升企业运营能效,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补短板,着力解决遏制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1.抢抓机遇,搭建产业经济平台,多渠道开拓造血功能。以资本为纽带,整合可支配资产资金和资源,进一步盘活现有资产,探索交通产业链延伸背景下的产业开发。要抢***契机,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投资开发“建、运、停、修、游”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向交通产业上游要效益,开发衍生项目,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强化对现有资产的管理,提高资产保值增值率。对*政府注入的实物资产,实行分类管理,努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可开发的土地资源,要做充分的*场调研,确定开发计划,尽早发挥其应有效益。

  3.积极拓展新兴产业,提高*场占有率。要借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为契机,在现有BRT充换电系统的基础上,开展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并通过互联网+,将出租旅游、BRT流动商业街、站台广告、场站综合体等进行资源整合。

  (六)提高企业风险意识,强化企业风险管理。

  1.注重风险评估,加强风险意识。要从多方面收集信息,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及未来发展目标进行必要的筛选、提炼、对比、分类、组合,以便进行风险评估。

  2.明确职责,健全组织机构。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强化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风险管控职能,保障其独立性及权威性,形成高效运转、有效制衡的监督约束机制。并通过法定程序,指导和监督全资、控股子企业建立与企业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3.强化管理,完善内控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建立覆盖各类风险管理全流程的差异化风险管理政策与制度体系,增强风险管理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七)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1.通过科技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快公司网站建设、推行网上办公、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工程建设管理自动化,推进创新型企业管理建设,提升管理水平。

  2.通过资源共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利用信息科技资源,有效发挥信息化对企业管理提升的促进作用,借助信息化平台,建立精细化运营、管控体系,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通过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强化对所属公司的管理。一是通过战略指导、绩效获取、资源调配与整合等,为公司运营提供常规性服务与支持等,实现对下属公司的运营管控型模式和管控功能。二是要强化对项目前期、建设过程、交工验收结果的管理,探索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与项目经营管理的有效结合,完善相应的目标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2022年7月8日

相关热词搜索: 三大行动计划 三大 行动计划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