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3篇

时间:2023-06-07 18:10:05  阅读:

篇一:关于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

  【公布日期】2020.08.22?

  【字

  号】濮政〔2020〕25号

  【施行日期】2020.08.2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乡建设

  正文

  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濮政〔2020〕25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工业园区、示范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为加快推进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豫政办〔2020〕27号)精神,结合濮阳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强政府引导,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和产业发展全面深度融合,实现城市

  治理智能化、集约化、人性化,有效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创造力、竞争力和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新型智慧城市初步建成,城市智慧化水平整体大幅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更加智能,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公共服务更加智慧,生态环境更加宜居,产业体系更加优化,发展机制更加完善。“城市大脑”运行高效,网络安全保障有力,城市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升。

  二、总体架构

  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原则上基于“一个平台、三大体系、四大应用”的一体化架构规划实施,各县(区)可根据自身需求依托市级统一的中枢平台开展特色智慧应用。

  建设一个平台: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统一的中枢平台,汇聚城市海量数据,形成市级统一数据资源池,支撑各行业、系统有效运行及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依托市级统一中枢平台分工协作、联动发展格局。

  构建三大体系: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统一提供网络、计算、存储、物联感知等资源服务。构建标准规范体系,按照全省统一的标准规范,推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构建网络安全体系,实现城域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灾难恢复一体化。

  开展四大应用:以需求为导向,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基础上,按照强化共用、整合通用、开放应用的思路,重点开展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生态宜居、产业发展4类智能化创新应用。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规划引导,积极推进5G网络规模化部署,持续扩大城市、公路沿线、垂直行业应用场景5G网络覆盖。完善4G网络,建设满足物联网应用需求的NB—IoT(窄带物联网)网络。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广电骨干网的IPv6(互联网协议第六版)升级改造,积极推动网络、应用、终端等向IPv6演进升级。推动城市公用设施、建筑等智能化改造。(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城市管理局、中国移动濮阳市分公司、中国联通濮阳市分公司、中国电信濮阳市分公司、中国铁塔濮阳市分公司等)

  2.在城市重点部位和重要行业、领域部署物联网终端和智能化传感器,优化汇聚各类视频资源,提升城市“触觉感知”“视觉感知”能力。(责任单位:市城市管理局、公安局等)

  3.建设集城市三维精细建模、地下空间设施、遥感影像、实时位置信息、多维度可视化于一体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平台,提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支撑能力。(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二)统筹搭建“城市大脑”架构

  1.深化数据汇聚共享。建设全市统一的中枢平台—濮阳市大数据中心,推进政务数据、行业数据、企业数据汇聚共享。建设宏观经济、人口信息、法人单位、地理信息、信用信息、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优化公共数据采集质量,加强数据治理,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流通机制。(责任单位: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公安局、市场监管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配合)

  2.强化系统集成共用。推动各部门、各县(区)专用网络和政务信息系统整合融合,实现跨部门、跨层级工作机制协调顺畅。优化政务云资源配置,重构优化各类政务系统,促进政府管理和服务规范高效。推动城市管理、社会治理领域跨部门系统建设,联手破解城市治理难点。(责任单位: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牵头,市城市管理局、市委政法委等相关部门配合)

  3.支持应用生态开放。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城市公

  共数据开放。支持社会力量运用信息资源发展便民、惠民、实用的新型信息服务。(责任单位: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科技局等)

  (三)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1.持续推动政务流程优化再造。以便民服务为中心,梳理优化部门内部操作流程、办事及处置流程。聚焦高频办理事项,加快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和电子档案应用,推进减环节、减证明、减时间、减跑动次数。持续简政放权,简化优化办事环节,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责任单位: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2.不断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完善“一网通办”总门户功能,大力推行“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服务”。深化移动端智能服务,推行一般事项“掌上办”“就近办”和紧急事项“预约办”。建设政务协同办公平台,完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深化跨部门协同审批、并联审批。(责任单位: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四)着力提升民生服务能力

  1.发展智慧医疗。改造提升全市健康信息平台功能,加快推进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检验检查等数据共享使用。全面部署扫码支付、智能导诊、远程医疗等服务设施,推广“先看病后付费”舒心就医模式。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实现多险种跨地区接续、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等功能,推进社保卡“一卡通”服务。(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市医疗保障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部门配合)

  2.发展智慧教育。实施教育信息化示范引领工程,加快智慧(数字)校园建设。开展远程协同教育、在线课堂、VR沉浸式教学、AI教学管理、数字图书馆等应用场景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3.发展智慧金融。推进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发展无人银行、5G智

  能银行、智慧支付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强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完善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功能。(责任单位:市金融工作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局等部门配合)

  4.发展智慧旅游。加强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智慧旅游信息平台,为游客提供安全、精准的“吃、住、行、游、购、娱”信息服务。应用“5G+VR/AR+4K/8K”技术,打造新型文化旅游在线应用场景。(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5.发展数字文化。提高文化艺术市场智能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数字创意、数字演艺、短视频、移动多媒体等新型消费模式。(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五)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

  1.发展智慧交通。建设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运载装备运行状态感知体系和智慧交通服务体系,聚焦城市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推动实时数据分析、计算机视觉等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推广红绿灯诱导、无感刷脸通行等模式,提升交通智能管理水平。建设智慧停车平台,提供停车互联、预约泊车、无感缴费等便民服务。(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公安局、城市管理局配合)

  2.发展智慧城管。推动跨部门数据汇集和联通,构建“一个平台调度、一套流程处置”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全面覆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市政公用设施、园林绿化、市容环卫、便民惠民服务等领域,在线打通执法、调度和服务全流程。开展城市运行数据分析,加强综合研判,增强城市综合管理的监控预警、应急响应、跨领域协同和高效处置能力,实现高效处置“一件事”。(责任单位:市城市管理局)

  3.建设平安城市。整合各类视频图像信息资源,推进公共安全视频联网应用,提升城市治理泛在感知、多维研判、扁平指挥、高效处置能力。提高数据利用能力,推动新技术在大人流监测预警、城市安防、打击犯罪等领域深度应用。(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牵头,市公安局等部门配合)

  4.建设安全应急体系。在消防、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危险化学品管理等城市安全重点领域,建设应急管理指挥平台,提高监测预警、辅助决策和指挥救援能力。推动物联传感、智能预测在给排水、燃气、城市建设领域的应用,全面提升城市运行安全保障能力。建立食品药品信息追溯体系、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责任单位:市应急局牵头,市市场监管局、城市管理局、卫生健康委等部门配合)

  (六)打造宜居化环境

  1.强化生态环境监控。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推动地理空间数据整合与应用,实现对大气、水、噪声、辐射、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监控预警。推行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全面提升企业能效水平。应用智能节水管控、城市扬尘污染源监测与视频管控、机动车尾气排放管控,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能力。(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发展改革委等)

  2.打造一体化智慧社区。加快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社区服务体系,推动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综合集成。推动标准化、规范化智慧小区建设,开展小区智能安防、流动人员管理、停车服务、邮件快件存放等智慧化应用。(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公安局等)

  (七)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1.推动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按照《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数字濮阳”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意见》(濮政〔2020〕8号)执行。(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等)

  2.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推动濮阳大数据智慧生态园建设,集聚各类数据资源要

  素,使之成为高端人才集聚地、创新应用中心和产业发展高地。加快产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专业园区智能化升级,建设智能化示范园区,实现基础设施网络化、开发管理信息化、功能服务精细化和产业发展智能化。(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科技局、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等部门配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职能,在政务服务、城市运行、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设立工作专班,由分管市领导担任召集人,牵头协调推进各领域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化工作。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和服务枢纽功能,做好规划制定、标准规范、项目组织、统计评估等工作,并加强对各县(区)指导。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做好数字经济产业园的规划编制工作。各相关部门按职能做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工作。

  (二)强化要素保障

  整合市级信息化建设资金,由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部门统筹协调,集中使用,重点支持政务信息化项目评估、重大示范项目建设和政府购买服务。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动设立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基金。推行“企业投资建设运营、政府按需购买服务”的市场化建设模式。保障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使用工业用地指标,争取濮阳市大数据中心享受省定绿色数据中心用电价格优惠政策。筹建濮阳市大数据产业研究院。加快区块链应用推广中心、国家安全信息监测监控中心建设。建立市级人工智能、集成电路、5G、工业互联网等专家库,构建多层次、高质量的人才梯队。

  (三)强化项目管理

  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发改、财政等部门做好政务信息化项目的统筹规划、审核备案、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估等工作。各有关部门负责本系统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运行和数据安全监管等相关工作。政务信息化项目应按照统筹规划、共建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原则,加快推进建设。

  (四)开展试点示范

  聚焦城市发展难点、堵点问题,重点在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生态宜居、产业发展等领域,打造一批典型应用示范。探索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路径、管理方式、推进模式和保障机制。对工作推进快、运行效果好的平台或系统,优先推荐国家和省级试点示范。积极争创省级智慧城市试点。

  (五)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和等级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增强规划建设、运行监测、通报整改等各重点环节的网络安全管理。压实网络安全工作主体责任,提升信息安全事件响应速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加强政务数据在采集、存储、应用等环节的安全评估和监管。依法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

  2020年8月22日

篇二:关于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发改高技[2014]1770号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对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暴露出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网络安全隐患和风险突出等问题,一些地方出现思路不清、盲目建设的苗头,亟待加强引导。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的通知》(中发[2014]4号)和《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有关要求,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总体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和完善政府引导,统筹物质、信息和智力资源,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积极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强化网络安全保障,有效提高城市综

  合承载能力和居民幸福感受,促进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务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突出为民、便民、惠民,推动创新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向城市居民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避免重建设、轻实效,使公众分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从民生需求入手,培养公众的信息使用及消费习惯:智慧民生)

  因地制宜,科学有序。以城市发展需求为导向,根据城市地理区位、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产业特色、信息化基础等,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科学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综合条件较好的区域或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有序推动智慧城市发展,避免贪大求全、重复建设。(因地制宜,以点带面:智慧产业)

  市场为主,协同创新。积极探索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管理方式、推进模式和保障机制。鼓励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注重激发市场活力,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投资和运营,杜绝政府大包大揽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政府引导,引入社会各方资源合作建设运营智慧城市,按市场经济方式运营,通过增值运营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管可控,确保安全。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落实责任机制,健全网络和信息2安全标准体系,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和保护个人信息的力度,加强要害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确保安全可控。(斯诺登事件的后续影响,保障国家网络信息安全,支持本土企业)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因地制宜,促进产业聚集、升级转型,提高城市竞争力)

  公共服务便捷化。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交通出行、防灾减灾、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领域,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的信息服务体系,公众获取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方便、及时、高效。(结合户籍改革,城镇化进程,提供关于社会福利、基础公共服务的便民服务)

  城市管理精细化。市政管理、人口管理、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社会诚信、市场监管、检验检疫、食品药品安全、饮用水安全等社会管理领域的信息化体系基本形成,统筹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及建(构)筑物数据库等资源,实现城市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精准化水平大幅提升,推动政府行政效能和城

  市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建立基于GIS、基础数据基础上的政府应急、公共安全、药品食品安全追溯监管、智能交通、智慧城管)

  生活环境宜居化。居民生活数字化水平显著提高,水、大气、噪声、土壤和自然植被环境智能监测体系和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在线防控体系基本建成,促进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智慧绿色环保)

  基础设施智能化。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电力、燃气、交通、水务、物流等公用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运行管理实现精准化、协同化、一体化。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物联网应用服务)

  网络安全长效化。城市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基础网络和要害信息系统安全可控,重要信息资源安全得到切实保障,居民、企业和政府的信息得到有效保护。(网络信息安全)

  二、科学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

  (四)加强顶层设计

  城市人民政府要从城市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方案。方案要突出为人服务,深化重点领域智慧化应用,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社会服务;要明确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和社会化开发利用、强化信息安全、保4障信息准确可靠以及同步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完善法规标准等的具体措施;要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乡规划以及有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做好统筹城乡发展布局。(在确保信息数据安全准确的基础上,对社会开放部分政府信息数据,向公众提供相关信息数据服务)

  (五)推动构建普惠化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推进智慧医院、远程医疗建设,普及应用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建设具有随时看护、远程关爱等功能的养老信息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就业信息全国联网。加快社会保障经办信息化体系建设,推进医保费用跨市即时结算。推进社会保障卡、金融IC卡、市民服务卡、居民健康卡、交通卡等公共服务卡的应用集成和跨市一卡通用。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满足市民终身学习需求,建设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服务。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等公益设施建设。鼓励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服务系统和旅游管理信息平台。(推动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教育、智慧文化、智慧旅游、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信息化、城市一卡通建设)

  (六)支撑建立精细化社会管理体系

  建立全面设防、一体运作、精确定位、有效管控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整合各类视频图像信息资源,推进公共安全视频联网应用。完善社会化、网络化、网格化的城乡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反应及时、恢复迅速、支援有力的应急保障体系。在食品药品、消费品安全、检验检疫等领域,建设完善具有溯源追查、社会监督等功能的市场监管信息服务体系,推进药品阳光采购。整合信贷、纳税、履约、产品质量、参保缴费和违法违纪等信用信息记录,加快征信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群众诉求表达和受理信访的网络平台,推进政府办事网上公开。(通过网格化管理划分手段,建立基于融合视频监控、多媒体通信的应急指挥系统,建立药品食品溯源监管、征信、信访信息服务体系平台)

  (七)促进宜居化生活环境建设

  建立环境信息智能分析系统、预警应急系统和环境质量管理公共服务系统,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和污染源实施智能化远程监测。依托城市统一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拓展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发展面向家政、养老、社区照料和病患陪护的信息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综合信息服务。推广智慧家庭,鼓励将医疗、教育、安防、政务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资源接入家庭,提升家庭信息化服务水平。(通过智慧环保促进宜居化生活环境6建设,依托城市统一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提供智慧家居、智慧家庭/家居的相关服务)

  (八)建立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加快建立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和城市消费需求与农产品供给紧密衔接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速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大型工业企业深化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建设完善中小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培育发展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鼓励信息系统服务外包。建设完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积极培育电子商务服务业,促进电子商务向旅游、餐饮、文化娱乐、家庭服务、养老服务、社区服务以及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领域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智慧产业:物流、农业、企业信息化、服务业、信息服务外包、电商,实现产业聚集增强、升级转型)

  (九)加快建设智能化基础设施

  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宽带网络,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建设,全面推广三网融合。推动城市公用设施、建筑等智能化改造,完善建筑数据库、房屋管理等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健全防灾减灾预报预警信息平台,建设全过程智能水务管理系统和饮用水安全电子监控系统。建设交通诱导、出行信息服务、公共交通、综合客运枢纽、综合运行协调指挥等智能系统,推进北斗导航卫星地

  基增强系统建设,发展差异化交通信息增值服务。建设智能物流信息平台和仓储式物流平台枢纽,加强港口、航运、陆运等物流信息的开发共享和社会化应用。(促进三网融合、及物联网产业及相关业务发展:BA、BIM、GIS、RFID)

  三、切实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力度

  (十)加快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与更新

  统筹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及建(构)筑物数据库等资源,加快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应用体系建设。建立促进信息共享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完善信息更新机制,进一步加强政务部门信息共享和信息更新管理。各政务部门应根据职能分工,将本部门建设管理的信息资源授权有需要的部门无偿使用,共享部门应按授权范围合理使用信息资源。以城市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和人口、法人等信息资源为基础,叠加各部门、各行业相关业务信息,加快促进跨部门协同应用。整合已建政务信息系统,统筹新建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共享设施,实现基础信息资源和业务信息资源的集约化采集、网络化汇聚和统一化管理。(通过基础数据库建设,促进数据整合,以实现大数据信息共享开发)

  (十一)深化重点领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城市人民政府要将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大力推动政府部门将企业信用、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综合交通、公用设施、环境质量等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等机构将教育、医疗、就业、旅游、生活等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支持社会力量应用信息资源发展便民、惠民、实用的新型信息服务。鼓励发展以信息知识加工和创新为主的数据挖掘、商业分析等新型服务,加速信息知识向产品、资产及效益转化。(推动大数据信息服务产业化)

  四、积极运用新技术新业态

  (十二)加快重点领域物联网应用

  支持物联网在高耗能行业的应用,促进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能源利用智能化。鼓励物联网在农产品生产流通等领域应用。加快物联网在城市管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食品药品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民生服务、公共安全、产品质量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逐步形成全面感知、广泛互联的城市智能管理和服务体系。(推动物联网产业服务应用发展)

  (十三)促进云计算和大数据健康发展

  鼓励电子政务系统向云计算模式迁移。在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领域,推广低成本、高质量、广覆盖的云服务,支持各类企业充分利用公共云计算服务资源。加强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开发与利用,在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科学研究、交通运输等领域,创新大数据商业模式,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电子政务方面向云计算

  迁移,提供基于云的民生服务,大数据信息服务产业化,通过大数据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决策依据)

  (十四)推动信息技术集成应用

  面向公众实际需要,重点在交通运输联程联运、城市共同配送、灾害防范与应急处置、家居智能管理、居家看护与健康管理、集中养老与远程医疗、智能建筑与智慧社区、室内外统一位置服务、旅游娱乐消费等领域,加强移动互联网、遥感遥测、北斗导航、地理信息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创新服务模式,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实用的新型服务。(通过提供基于位置服务的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切入智慧社区、智慧家居及旅游、娱乐消费领域)

  五、着力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设

  (十五)严格全流程网络安全管理

  城市人民政府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要同步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工作。在重要信息系统设计阶段,要合理确定安全保护等级,同步设计安全防护方案;在实施阶段,要加强对技术、设备和服务提供商的安全审查,同步建设安全防护手段;在运行阶段,要加强管理,定期开展检查、等级评测和风险评估,认真排查安全风险隐患,增强日常监测和应急响应处置恢复能力。(网络信息安全)

  (十六)加强要害信息设施和信息资源安全防护

  加大对党政军、金融、能源、交通、电信、公共安全、1公用事业等重要信息系统和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确保安全可控。完善网络安全设施,重点提高网络管理、态势预警、应急处理和信任服务能力。统筹建设容灾备份体系,推行联合灾备和异地灾备。建立重要信息使用管理和安全评价机制。严格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加强行业和企业自律,切实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网络信息安全)

  (十七)强化安全责任和安全意识

  建立网络安全责任制,明确城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要害信息系统运营单位负责人的网络信息安全责任,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维护等各环节工作人员的网络信息安全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工作技能和管理水平。鼓励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信息安全认证服务,为保障智慧城市网络信息安全提供支持。(网络信息安全)

  六、完善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

  (十八)完善管理制度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快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体系、评价体系和审计监督体系,推行智慧城市重点工程项目风险和效益评估机制,定期公布智慧城市建设重点任务完成进展情况。城市人民政府要健全智慧城市建设重大项目监督听证制度和问责机制,将智慧城市建设成效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推动电子政务和公益性信息

  11服务外包和利用社会力量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发展便民信息服务。(建立问责制度,鼓励部分信息服务外包及社会力量开发发展便民信息服务)

  (十九)完善投融资机制

  在国务院批准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额度内,各省级人民政府要统筹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智慧城市建设。城市人民政府要建立规范的投融资机制,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募集资金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严禁以建设智慧城市名义变相推行土地财政和不切实际的举债融资。城市有关财政资金要重点投向基础性、公益性领域,优先支持涉及民生的智慧应用,鼓励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对市政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建立规范的地方债券、企业债券融资机制,鼓励采用BOT、BT等建设模式,城市有关财政资金要重点投向基础性、公益性领域,优先支持涉及民生的智慧应用)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本指导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要建立部际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对各地区的指导和监督,研究出台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以及信息化促进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12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导,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全过程监督管理。城市人民政府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加强组织,细化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健康有序推进。

  《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学习及解读

  国家院8大部委共同下达《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足见国家对智慧城市发展的高度重视,在肯定建设成果的同时也对目前智慧城市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存在反思及忧虑,这从侧面也说明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了深水区,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在国家户籍改革、大力促进城镇化等新形势下,国家对智慧城市的发展进行指导,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体现。

  《意见》同时再次重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印发的通知》(中发[2014]4号)和《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有关要求。

  《意见》指出目前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暴露出缺乏顶

  13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网络安全隐患和风险突出等问题,一些地方出现思路不清、盲目建设的苗头,亟待加强引导。”智慧城市不是圈地运动,也不是面子工程,不能跟风、模仿,而是要根据地情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主次分明、循序渐进,通过对优势区域、产业聚集增强,升级转型,对周边区域及产业形成强大的辐射带动,从而最终实现以点带面式的发展。

  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问题,《意见》强调,严禁以建设智慧城市名义变相推行土地财政和不切实际的举债融资。政府为了避免在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决策执行过程中过多干涉,也为了减轻对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投入带来的财政压力,将策略调整为:由政府引导,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募集资金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实现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意见》肯定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放在智慧城市的核心地位,鼓励集成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及位置服务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促进数据信息的共享及开放,发展基于大数据的新型商业模式;出于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视,将大力支持本土企业;

  14《意见》中指导城市有关财政资金要重点投向基础性、公益性领域,优先支持涉及民生的智慧应用,通过提供人性化的公众信息服务培养公众的信息服务利用及消费习惯,从而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及发展完善。

  《意见》中对涉及到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环保、智慧城管、智慧管网、智慧旅游、智慧文化、智慧产业、智慧家庭、智慧物流、智慧医疗卫生、智慧教育、智慧民生、智慧农业、智慧安全、智慧应急、智慧养老、智慧建筑等智慧业务领域。

  15

篇三:关于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郑州市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推进信息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全面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现就建设智慧城市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建设背景

  (一)基本内涵。智慧城市是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通过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嵌入、渗透和应用,强化对城市各类主体、资源和活动的充分感知与智能分析,强化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与服务全过程的科学决策支持,是在城市全面数字化基础之上建立的可感知、可量测、可分析的智能化城市,是人、社会、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城市新生态系统。

  (二)重要意义。智慧城市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综合性载体。建设智慧城市,有利于提升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行管理水平,有利于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提升产业支撑能力,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可持续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三化协调深入发展、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引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以网格为载体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三大主体”工作的关键举措,也是深化实践“在全国找坐标、中部求超越、河南挑大梁”的必然要求。

  (三)战略机遇。当前,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颁布实施之际,国家住建部确定郑州市为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第一批试点。同时,国家工信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也先后确定郑州市为智慧城市相关试点创建城市,这为我市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不容错失的战略机遇。全市上下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统筹推进国家智慧城市“1+3”试点创建为契机,全面推进郑州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牢牢把握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坚持以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为引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传统产业智慧改造、培育新兴智慧产业为支撑,以提升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重点推进城市公共基础信息资源整合,加快推进信息感知体系、智能应用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和智慧园区载体建设,全面推进均等化、便捷化的社会公共服务,进一步提升城市人居幸福指数,将郑州建设成为智慧、绿色、和谐、宜居的美丽都市。

  三、基本原则

  (一)城乡统筹,规划先行。坚持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原则,支持区县、乡镇和社区试点建设先行先试,加快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下一代互联网、地理空间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乡发展各领域的深入应用。

  (二)顶层设计,资源整合。坚持整合、共享、服务、安全的建设原则,进一步完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大力推进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信息资源整合,完善数据更新机制,全面推动信息共享体制机制建设和创新发展。

  (三)夯实基础,分步实施。把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和建设智能应用平台放在突出位置,加强统筹规划、规范管理,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通过分阶段发展,滚动推进实施计划,全面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四)立足产业,创新引领。把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和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作为基本战略,大力推进智慧园区载体建设,加快推进重点项目核心技术产业化,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可持续的产业支撑。

  (五)绿色发展,惠民便民。着眼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生活品质改善提升,不断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构建城市生态文明体系,着力打造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和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郑州。

  (六)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着眼于政府规划引导,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强化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

  (七)重点突破,示范带动。聚焦公共性、基础性和创新示范性、业务协同性,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快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的示范建设,强化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设施完善、应用渗透和产业发展。

  (八)开放合作,注重实效。聚焦开放引领、合作共赢,积极吸引多元化社会资本与技术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坚持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建立健全智慧城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评价体系,注重实效,服务民生。

  四、建设目标

  到2015年,将郑州建设成为基础设施能级跃升、智慧应用效能明显、产业支撑能力突出、引领辐射作用较强的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区。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行管理更具前瞻性、科学性,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更具创新性、便捷性,经济社会发展更具协调性、创造性,城市生活更具美好感、幸福感。

  (一)基础网络能级跃升。宽带提速和无线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国家三网融合试点任务基本完成。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达到1000G以上,互联网宽带接入率达到100%,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8%以上。有线电视双向数字化整体转换率达到100%,移动通信4G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成为国内通信质量、网络带宽和综合服务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二)公共平台基本建成。完成郑州市信息安全容灾中心、双活中心、数字证书(CA)认证中心建设。完成公共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以及共享交换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智慧交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保等专题数据库建设。人口、法人、宏观经济、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地名地址等基础信息数据库覆盖率达到100%。

  (三)城市管理水平有效提升。动态交通出行信息多渠道实时获取,城市交通主干道平均车速超过40千米/小时。重要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信息实现可追溯,市民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高于9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年空气污染指数小于或等于100的天数超过300天,全年PM2.5监测达标天数达到或超过国家、省规定标准。

  (四)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政务公开信息网上发布率达到100%,90%以上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80%以上的成年市民和企业拥有个性化政府服务网页。城镇家庭平均接入带宽达到2Mbps以上,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80%以上的市民能通过网络享受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服务。

  (五)产业支撑基本形成。在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通信网络、高端软件、智能终端、智能处理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相关软件著作权和专利授权量等超过1000项。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年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上市企业达到10家。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000亿元以上。

  (六)信息安全总体可控。城市信息安全防护水平明显提升,网络空间治理、综合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政务网络和信息共享交换实现全面可控,涉密网络和涉密数据传输达到国家先进水平。全市等级保护工作取得重要突破,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体系进一步健全,全民信息安全意识普遍提高。

  五、构建高速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1.大力推进泛在网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通信企业积极性,大力推动基站、管道等基础性资

  源共建共用,加快推动三网融合、光网城市、移动通信4G网络、下一代互联网等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宽带提速、无线城市、新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

  2.大力推进超级计算中心和云计算中心建设。大力推动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河南移动数据中心等一批云计算中心建设。重点推进郑州市政务云计算中心(一期)、郑州超级计算中心(一期)建设。

  3.加快推进信息安全基础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信息安全综合监控中心、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建设,加快健全安全评估体系、应急响应体系、灾难恢复和应用级备份体系。重点推进信息安全容灾中心(双活中心)和数字证书(CA)认证中心以及保密网、政务网、无线通信政务专网(4G)建设。

  六、构建统一权威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4.加快推进城市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加快推进规划、土地、住房、交通、环境以及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专题公共信息库建设。重点推进人口、法人、宏观经济、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地名地址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

  5.加快推进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全市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异构海量数据的交换与共享。重点推进公共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共享交换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七、推进集约化、科学化的城乡规划建设

  6.加快建设智慧规划工程。加快推动虚拟规划设计与规划项目评审、城市规划决策支持、城市规划实施跟踪与违法监察等重点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地下管线普查及管理平台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虚拟规划设计示范项目。

  7.加快建设智慧国土工程。建立健全国土资源数据采集和动态更新机制,努力构建覆盖全市的综合监管与应急指挥平台、动态执法监察平台。重点推进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建设。

  8.加快建设智慧城建工程。以建筑低碳节能为目标,加快推进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的示范推广。建立健全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库、建设行业企业信息库和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库,重点推进城乡建设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

  9.加快建设智慧房产工程。以安居保障和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加快推进住房保障管理信息平台、房地产市场监管和预警预报平台建设。重点推进不动产登记管理信息平台、城市个人住房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八、推进网格化、精细化的城市运行管理

  10.全面推进智慧城管工程。积极拓展城市管理网格化应用领域,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市容保洁、户外广告、景观灯光、生态廊道等网格化建设。重点推进数字城管二期建设。

  11.全面推进智慧社管工程。大力推进社会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持续建设,进一步健全全覆盖、无缝隙的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重点推进社会公共管理二期建设。

  12.全面推进智慧交通工程。加快推进公交都市建设。整合交通运输和交通管理信息资源,推动城市交通公共数据库建设。加快推进智能交管建设,强化交通应急指挥能力,提升交通诱导服务功能,优化城市公交、长途客运、地铁、出租车、公共自行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的联动服务。加快推进四台联动、特种车辆监管、重点交通工具监管以及不停车收费(ETC)等系统建设。重点推进电子车牌(RFID)、高清视频、GPS/北斗等感知体系建设;公共交通运行监管与综合信息服务、出租汽车服务管理、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等平台建设;智能公交、黄标车治理、绿色公交、新能源出租车等工程建设。

  13.全面推进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工程。加快推进平安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能力。强化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特种设备、农产品安全、城市防空等公共安全领域的监管力度。大力推进全面感知体系建设,以城市感知资源统一部署和共享为目标,推动覆盖全市的视频感知、位置感知、资源环境感知以及车联网等感知网络示范项目建设。重点

  推进全市统一的视频感知网络建设、全市统一的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建设以及食品安全监管及智能溯源平台建设。

  14.全面推进市场秩序监管工程。加快推进市场价格综合监测、市场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网络经济监管、电子取证、移动工商等项目建设。大力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全市法人单位信用信息数据库、全市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和诚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

  15.全面推进综合市情智能决策工程。加快推进综合市情分析与辅助智能决策平台建设,实时提供全市经济运行、城市管理、社会管理以及应急管理、民生服务等综合市情信息服务,为市委、市政府提供重大事项决策参考。

  九、推进均等化、便捷化的社会公共服务

  16.大力实施阳光政务工程。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全面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动政务信息公开,加快推进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网络问政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社情民意沟通机制,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诉求和网民的参与热情,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管理服务能力。

  17.大力实施智慧社保工程。加快推进劳动保障监察、劳动调解仲裁、就业信息监测、劳动用工备案等应用系统建设。大力推动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业务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网上服务整合,提升社保关系跨地区转接能力,逐步实现覆盖城乡、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化管理体系。

  18.大力实施智慧医疗工程。大力推动居民病历和诊疗信息共享,加快推进市民健康档案双向转诊、智慧片医、区域医疗联合体卫生健康服务等试点示范应用。建立健全公共卫生防治体系,加快推进公共卫生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传染病防治、症状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

  19.大力实施智慧教育工程。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推广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和新一代互联网的网络教学、虚拟实验和移动学习。加快建设全市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大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

  20.大力实施智慧民政工程。健全社区数据采集更新机制,完善人口、地名、社会组织等专题数据库。大力推动区划地名、社会养老、社会救助等民政信息化建设。

  21.大力实施智慧社区工程。加快推进智能物业、智能楼宇、智能家居、智能安防等试点示范建设。重点推进社区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推动实现与社保、就业、医疗、卫生、计生、教育、交通等专题数据库互联互通,为市民提供全方位、智能化的“一站式”惠民服务。

  22.大力实施智慧乡村工程。强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镇政务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动网上村务公开。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入户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23.大力实施智慧旅游工程。大力推动智慧景区建设,加快推进游客、景区、旅行社以及宾馆住宿、交通出行“五位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与市场监管平台建设。大力推动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智慧化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营销、旅游管理和旅游消费的现代产业体系。

  24.大力实施智慧一卡通工程。加快推进以社保“五险”为核心业务的社会保障卡建设。重点推进以城市公共交通为核心业务的城市一卡通项目建设,以智能手机、多媒体终端为载体,搭载政务应用、公共事业应用和小额支付应用,实现身份认证、公共查询、便民支付和公益补贴等多种用途。

  十、推进集聚、可持续的现代产业发展

  25.提升做强优势产业。加快推进设施农业、都市农业发展,大力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快传统工业智能化改造升级,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汽车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等工业主导产业提升能级。加快推进物流、商贸、金融、文化创意旅游、高技术服务等现

  代服务业发展。

  26.培育壮大智慧产业。培育壮大以感知、网络和云计算设备为代表的信息制造业,以数字内容及创意应用等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以新能源汽车、北斗导航、无人机等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加速形成新型传感器、RFID、芯片设计与制造、物联网智能终端与应用软件、物联网通信与组网技术、信息安全等智慧产业核心集群。

  27.积极推进智慧园区建设。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东新区、高新区、经济开发区、金水科教园区等重点园区,加快推进智慧产业重点项目落地,全面推进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智慧园区试点建设。

  28.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建设。加快推进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加快信用、认证、支付、标准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建设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基地),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培育电子商务企业。推进“网上商都”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引导工程建设。加快推动跨境E贸易试点建设。

  29.大力推动智慧物流建设。推进物流信息共享、业务协同、通关电子化管理。推广普及数字终端设备、条码技术和电子订货系统建设。依托航空物流园区、国际物流园区等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全市统一的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企业自建物流信息系统和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接入,鼓励中小型物流企业利用市平台快速搭建自有服务。规范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市场,为郑州市打造国家现代物流中心、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和国际网购物品集散分拨中心提供智能化物流支撑体系。

  十一、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的生态文明建设

  30.大力推动智慧生态工程。整合农业、林业、园林、环保、城建、水务等部门数据,建立健全城市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体系,实现对生态廊道、园林绿化、湿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洪涝灾害、干旱灾害、森林火灾等动态监测。

  31.大力推动智慧环保工程。落实“蓝天”工程白皮书,强化土壤、空气、水环境、噪声等环境质量综合监测,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平台建设。强化对废水、废气等污染物排放企业和固体废弃物的重点监管,加快推进机动车污染源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大力推动环境质量信息公开体系建设。

  十二、推进城市文化实力和城市品位提升

  32.大力实施文化传承工程。加强基于现代通信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的文物遗址保护、研究、展示、利用以及网上非遗传习、文化虚拟体验中心等信息化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图书馆、智慧博物馆、智慧档案馆等项目建设。

  33.大力实施全民素质提升工程。积极推进先进网络文化的发展,推动实现文化信息服务和智能信息终端进入社区、乡村。普及计算机、网络应用和信息化知识,提高全民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和获取信息服务的能力。

  十三、推进绿色、智慧的航空港建设

  34.大力推动智慧港区建设。大力推动宽带提速、无线网络覆盖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完善“网上一站式”行政审批,加快推进智慧管理、智慧健康、智慧社区、智慧教育等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建筑、智慧电网、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智慧应用,实现交通智能化、环境监测自动化。积极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示范应用。加快推进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聚集,促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着力打造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现代航空都市。

  十四、推进新郑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

  35.加快推进智慧新郑建设。大力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加快推进新郑市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各类综合性信息平台建设,重点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

  的高度融合,探索符合新郑市特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十五、保障体系

  36.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郑州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研究部署、规划指导、组织协调和督查考核全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统筹推进国家有关部委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成立郑州市智慧城市专家咨询委员会、郑州市智慧城市研究院,引入第三方专业监理机构,建立健全专家决策咨询机制、项目建设监理机制、综合效益评估机制、责任目标考核机制,形成专家辅助决策、第三方项目监理、综合效益评估与政府责任目标考核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37.创新体制机制。建立高层次的智慧城市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探索建立适应高度协同发展的信息化管理体制,提高信息资源整合和协同能力。推行首席信息官(CIO)制度,探索建立双重管理或集中派驻的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运作机制。建立项目联审联批制度,推行信息化项目建设的集约发展模式。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协同管理机制,推行电子政务集约化云服务模式。

  38.完善顶层设计。建立智慧城市的技术标准体系,统筹协调信息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信息化标准的试点示范应用,建立标准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探索推行电子证照作为法定办事依据。大力推动移动通信基站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加快制定光纤到户、通信管道和基站、政府信息共享和开发利用、信息安全管理等关键政策文件。

  39.加大投资力度。建立智慧城市财政预算投入机制,切实保障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和运维资金,设立郑州市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完善多元投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吸引银行及投融资金融机构参与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建立和完善银企沟通对接机制,依托项目建设主体,搭建智慧城市投融资平台。创新政府扶持资金支持方式,通过专项补贴、财政奖励、审批手续绿色通道、优惠提供土地等形式,吸引集聚多元化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40.着力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开展智慧城市相关关键技术研究,着力突破感知信息网络融合、高宽带网络、智能分析决策等共性技术。加强信息技术和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在市科技专项经费中设立智慧郑州重大专项,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攻关和示范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重点项目核心技术产业化。鼓励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建设和完善产业基地的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41.推动示范引导。组织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区建设,建立市区、县区、园区和乡镇、社区五级联动、广泛参与的试点示范建设体系。采取试点首购和产业链联动应用,重点支持核心技术产业化和园区载体示范建设。重点支持新郑市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试点示范建设。结合郑州新型城镇化四类社区建设,选择5—10个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作为试点,大力开展智慧社区建设。

  42.强化人才支撑。落实各项人才政策,积极创新人才成长、引进、使用和激励的体制机制。大力培养、引进和高水平使用复合型高层次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网络设施与商业应用经营管理人才。依托高校院所、园区、企业和社会办学机构,联合建立各类智慧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加强企业与大专院校适用人才的联合培养,提供教育、培训和执业资格考试等服务。强化海外人才的引进工作,促进国际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43.营造良好氛围。积极推广智慧城市最新研究成果、产品和成功应用案例,支持举办各类专业论坛、专业会展等活动,初步形成中国(郑州)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品牌。利用科技活动周和就业培训、社区服务等平台,开展多种形式宣传体验,普及智慧生活模式,扩大示范带动效应。引导相关企业、社会团体、专家学者和广大市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形成全社会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相关热词搜索: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城市建设 加快推进 指导意见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