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2022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给我启示(完整文档)

时间:2022-06-07 09:30:03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给我启示(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给我启示(完整文档)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给我的启示3篇

第1篇: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给我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纲领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纲领分为最低领纲和最高领纲两个部分。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80年来始终不变的。最低纲领是根据革命或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有所不同。如,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最低纲领是反帝、反封建,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统一的。如果只有最高纲领,而没有为实现最高纲领而奋斗的阶段性的最低纲领,那么这个最高纲领就是空想,就是一个虚无飘渺的东西;
如果只有阶段性的最低纲领,而没有最高纲领,那么我们将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毛泽东曾讲过:“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将来的大目标的,失掉这个大目标,就不是共产党员了。然而,放松今日的努力,也就不是共产党员。”这就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辩证统一于纲领和目标。

党的纲领是党的奋斗目标和任务的科学而集中的概括,它始终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奋斗纲领,是有现在的纲领和将来的纲领或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两部分的。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社会,是社会主义经过不断发展而最终必然到达的人类社会高级形态。共产党人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纲领,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然而,实现共产主义毕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经历若干历史阶段;
在每个历史阶段,党必须制定和实施符合该阶段具体实际和要求的行动纲领,即最低纲领。如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曾制定和实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在建国初期曾制定和实施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在新的历史时期又制定和实施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实施指明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条件。也可以这样说,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是党为之奋斗到底的最高目标与革命或建设不同阶段所追求的近期目标的关系,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持实现这个远大理想的具体行动步骤的关系。不可能有离开最高纲领的所谓最低纲领,也不可能有离开最低纲领的所谓最高纲领。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根据当时的国情,总结党领导革命斗争近二十年 的经验,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在党的七大上,他又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作了进一步阐述,正式提出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在总结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为全党和全国人民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主要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力面的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这三个方面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这对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向前推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一、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最早是在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来的,随着实践的发展,1987年党的13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问题,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对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特指: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1956年)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左右)的整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

  苏联东欧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很容易使人得出“社会主义终结”的结论。但是,把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等同于社会主义的终结,在逻辑上是不严密的。因为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并不等于社会主义本身的终结。遭到失败的是特殊的苏联式的社会体制,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来的理论和思想。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它的消失恰恰产生了向新的社会主义作尝试的好时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①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定性);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定位)。

  这个论断反对了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另一种是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①发展水平: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②实现目标: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4、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2)、是由我国现实国情条件决定的;


  (3)、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点决定的,我国和西方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

  5、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①理论上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②政治上指明方向,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又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反对右倾和“左”倾错误;


  ③实践上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为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提出了科学的客观依据,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取得成功和胜利;


  ④实践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之所以在实践中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气势磅礴的推动作用,就是因为它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现实。

  6、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生产,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基本路线的内涵(13大确定):

  ①主体: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②主要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③方针、方法:自力更生、艰苦创业,④目标: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现代化是指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利用科学和技术的工业化社会转变的过程,是在社会化、工业化的大生产基础上建立文明的社会发展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实现强国富民。

  在我党的历史上,提出总路线或基本路线有五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总路线 ,民主革命时期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
一体两翼)。这条总路线的基本思想,是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社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惟一的经济基础。”(毛泽东)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提出: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总路线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大跃进”和“共产风”的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当时统称“三面红旗”。

  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总路线,1969年中共9大将以阶级斗争为纲确定为总路线。导致了“十年浩劫”。1962年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也曾通过了以上总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87年党的13大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共产党领导(核心);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邓小平在1979年提出来的,之后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和根本准则。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意义和作用:立国之本。①四项基本原则规定了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②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③关系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命运,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四项基本原则的三方面政治保证作用:

  ①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


  ③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

  3、实行改革开放

  是①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②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③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改革的性质:既是一场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我们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第一、二次革命的异同点:不同:①条件②内容与对象③革命形式与手段④目标。

  相同: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① 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


  ② 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


  ③ 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改革的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的特点: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4、邓小平理论的关于改革的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①我们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③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意义: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在实践上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决策;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3大)

  ①概括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经验;
②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
④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纲;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关系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问题。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①发展是目的;
②改革是动力;
③稳定是前提。要把各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基本纲领包括(15大制定)
 
  经济纲领;
政治纲领;
文化纲领。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党在每一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又可称为最低纲领。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我们要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
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体现了持续发展和阶段发展的统一,体现了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的统一。(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关系)。

  经济纲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和多种分配方式。

  政治纲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文明)。

  文化纲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地位:①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②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
③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16大确定)

  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十三年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核心)

邓小平理论是我们的旗帜,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必须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发展要有新思路。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需要指出的是“发展”绝不能等同于经济增长,发展应该是指全体居民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面进步。经济增长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手段。

  (3)、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不能将二者完全割裂、对立起来,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体现竞争原则,又要努力加强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自身存在的某些缺点和缺陷,促进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从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5)、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两手抓,两结合”必须立足于中国现实,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6)、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稳定是前提,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7)、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利(20字方针)的总要求,着眼于打得赢,不变质,来建设一只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军队。

  (8)、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族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事业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2004年宪法修正案)

  (9)、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按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处理国家事务。尊重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10)、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必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团结统一。

  这十条经验,覆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纳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始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提出的重大意义:

  (1)、是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2)、体现了三个代表思想,扩大了三个代表思想的内涵;


  (3)、丰富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09-10-21 | 添加评论 | 打赏

中国共产党纲领(英文译稿)
                                      (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

一、我们的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二、我党纲领如下:

1 . 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2 . 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

3 . 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4 . 联合第三国际。

三、我党采取苏维埃的形式,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宣传共产主义,承认社会革命为我党的首要政策;
坚决同黄色知识分子阶层及其他类似党派断绝一切联系。

中国共产党纲领(俄文译稿)(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

 
    一、我们的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二、我们党的纲领如下:

1 . 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

2 .直至阶级斗争结束为止,即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3 .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

4 、联合第三国际。

三、我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以社会革命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中国共产党彻底断绝与资产阶级的黄色知识分子及与其类似的其他党派的任何联系。


(以上是关键问题的截取)
朋友,当你看到最原始的党章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什么也不用说:因为在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混合的时代,他们面前即有苏俄的共产主义做向导,也有美国的民主和资产阶级为引路,那些具有学识的,具有资本产业做后盾的人们,那些能够吃饱饭,穿暖衣,上的起学的人们,为什么选择了共产主义,却没有选择美国的民主自由,他们选择了劳苦的工农,而没有选择有钱有势的资本家,杀头都没有改变他们的信仰,他们傻吗。有谁能在极度困苦的条件下建立一个新中国,这样的聪明才智古今没有,世界没有,谁瞧不起他们,可以站出来改变中国试试,也去将生活非常好的科学家请回国,过苦难的日子,使奥巴马无条件地在南海问题上退却?太多了,伟人就是伟人,自封伟人是没有用的,张国焘不够革命吗?他不有名吗?但他毕竟不是真正的伟人,野心和他的自负一起在马步芳的铁蹄下失败
   太简单了,太不简单了,老路,新路、邪路,没有人给过答案,我只知道,冷眼看这个世界,无限怀念真正共产党人的丰功伟绩
   我相信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继承真正共产党人的成果的

第2篇: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给我的启示

专题 中国共产党奋斗的风雨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建党和大革命时期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1926年至1927年,中共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3)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的叶挺独立团屡立战功。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五四精神

开始时间:1919年5月4日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口号:“废除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结果: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
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精神: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
追求进步、民主和科学的伟大精神;
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等。

继承: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积极投身爱国运动;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追求科学和民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时间:1921年7月23日 地点:上海。

主要代表: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何叔衡、李达等13人,他们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

意义:这次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3)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及其原因。

创建:1924年5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建议下,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军校设在广州附近的黄埔岛上,又被称为黄埔军校。

机构: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为校长。设立党代表,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廖仲恺任党代表,后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方针:黄埔军校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这是它同一切旧式军校根本不同的地方。军校学习苏联红军建军经验,

作用: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时间和主力: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10万人正式出师北伐。

先头部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

结果:直捣南京、上海。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

胜利原因:①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②正确的战略方针;
③人民群众的支持;
④北伐军的英勇奋战等。

2.土地革命时期

(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放弃进攻城市,转而向敌人力量薄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建立了中国革命第一支坚强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4)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5)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

创建:①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毛泽东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始创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②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辗转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6)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经过:①1934年10月,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②1935年1月,红军占领遵义。中央在这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共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③遵义会议以后,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④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⑤1936年10月,红军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精神: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精神;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为正义事业献身的精神;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顾全大局,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精神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3.抗日战争时期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3)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4)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进行百团大战。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5)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启示:国共合作则民族振兴;
国共分裂则民族衰败;
我们要谋求两党合作,促进国家统一。

4.解放战争时期

(1)重庆谈判: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
中共努力争取和平;
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1947年3月,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通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

(5)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作战,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垮台。

列表识记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目标与作用

目 标

作 用

挺进大别山

夺取中原地区,转入战略反攻

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序幕,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三大战役

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

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渡江战役

消灭一切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

解放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覆灭。

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1)1949年9月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

(2)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3)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4)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取得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5)1950年-1952年底,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时间: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54门礼炮齐响28响:54门象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28响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个春秋)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2)知道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的目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西藏和平解放意义:祖国统一大业大陆基本完成;
西藏和平解放,使西藏人民免受战争之苦,有利于人民生活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3)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英雄人物: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他用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邱少云(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直至壮烈牺牲)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

(4)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结果: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作用(意义):

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两千多年指从战国时期开始)。

2.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1953年-1956年,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我国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953年-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一五计划:时间:1953---1957年,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成就: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三铁路[集二、宝成、鹰厦])。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1)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1958年,由于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党中央错误的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经济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

(3)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

(4)1966-1976年,由于毛泽东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的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到巨大损失。

(4)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评价总路线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失误的表现

1958年大跃进:
标志:盲目求快,片面追求高速度;

掀起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大办公共食堂

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产生的严重失误。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的结果(1)违背客观经济规律(2)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左倾错误泛滥(3)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4)国家和人民遇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的原因: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急于求成。

经验教训: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
立足国情,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铁人”王进喜 奋不顾身投身中国石油事业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 带领兰考人民与自然灾害进行了顽强斗争。

好战士雷锋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了解“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出党并被迫害至死,这是“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影响: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被严重摧残。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社会思想与社会风气遭到严重破坏。

教训: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必须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阶级矛盾作科学的分析;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必须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2)对内改革:从1978年开始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从1985年开始,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3)对外开放: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4)中共“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中共“十三大”,正确分析国情,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级的基本路线。

(6)1992邓小平发表南方视察讲话,强调党的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发展才是硬道理。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7)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党的指导地位,还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1978年12月,北京。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从此我国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民创造了“包产到户” 这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意义:①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②空前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③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崛起,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对外开放:以深圳等经济特区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1980年,我国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创办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①可以增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与合作,②引进人才、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③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④也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

改革开放格局: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省 (1988年,最大的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集中于福建、广东、海南三省)

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

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福州、广州、杭州、宁波、 温州、湛江、北海)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补充:1、中共所开辟的两条正确道路

(1)毛泽东,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起点标志: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邓小平,建设道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两条道路的共同点(启示):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道路。

2、新中国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年到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了道路。

(2)1955年的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1978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了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补充:(5)其它涉及农村、农业或土地问题的知识点。

战国商鞅变法,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七上)。

明末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近代西方科学知识)。

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自足”。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课本九上),日本明治维新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九上)。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的弊端(课本九下P10弊端③):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6)农村政策、制度的调整应遵循原则(启示):

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④调动农民积极性。

专题感悟:

1、中国共产党担负了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新中国。

2、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调整自己的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正确的党。我们要好好学习,拥护党的领导,立志做一名共产党员。

第3篇: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给我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及启示问题研究
摘要:纵观历史,中国共产党建党至今,经历了近百年历程,从最初的只有五十余名党员的革命党发展成为如今的一个强有力的执政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不断进取。总书记在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时强调:“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百年风雨兼程,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正是继承了先辈们的理想信念,站稳了为人民服的立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前进着;
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努力奋斗着;
为了心中的理性信念而毅然坚守着。这百年历程给与我们当代党员干部以智慧的启示,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当今在面临大时代大变局的冲击中,中国依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会更加的繁荣昌盛。
中国共产党建党至今,经历了近百年历程,主要经历了如下几个重要阶段: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些历史阶段当中,中国共产党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睿智的政治智慧克服了前进道路上遇到的苦难,也铸造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史。
在这百年历程中我们重要的经验是:
第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剥削奴役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推翻了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势力和封建势力这三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中国共产党走到了历史舞台中央,人民的政治地位产生了根本变化,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家实现高度统一,成功的实现了近代以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由此实现了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中国开始走向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打破了封建社会后期中国积贫积弱的循环,为走向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清扫了道路,创造了必要的政治保障。
第二,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后,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就当今而言,中国现实社会的发展的辉煌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极大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有利于实现社会平等,避免贫富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主要靠自力更生,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调动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产生,从根本上保证了每个社会主义建设者能够直接或间接参与国家管理,获得平等的权力。
第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加,使得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变为了富起来。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前提,解放思想改变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论断,把新中国发展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发展上来。并开始实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完善了制度,发展了文化。新时代将实现两个百年作为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自新中国成立以

来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体现,这一目标的确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方向。有利于凝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1]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经验总结,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一、要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带来的新的希望。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如何论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仍然需要经历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任何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需要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再有结合具体情况去指导实践,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是解决不了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的。在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用鲜血换来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照抄照搬没有出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只会致使革命事业遭受重大损失。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才能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这才是重要的经验,科学的总结。马克思主义只有结合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才能更好的指导中国的发展。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拨乱反正,把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正确提出贫穷不是这会注意,当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全面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思想和物质基础。在改革开放之前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艰辛的,但也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发展成果,即丰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理论联系工作实际,在发展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践基础,当代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面对了许多新问题,如何解决这些新问题,还是要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解决新问题提供智力支撑。而当代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向前发展,创造性的提出解决中国发展道路上问题的解决方案,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展开。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理论,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作为理论武器为群众所了解和掌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样面临着武装广大人民群众思想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而要做到这个要求,就必须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二、要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看一个党组织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体党员的理想信念是否能共同实现党派意志,也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加强全党政治建设,增强理想信念,目的是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首要是要解决好“总开关”问题。马克思主义自中国共产诞生之日起就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共产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重要的精神支柱,共产主义信仰就好比灯塔,引领着中国共产党人向着共同的方向不懈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这就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工作和生活中面对各种诱惑就容易丧失底线,违反党纪国法。[2]
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关键是在自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坚定“四个自信”,主动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说要天天空对空用口号去落实,而是要脚踏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久久为功的去完成每一项有益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崇高理想信念不是高不可攀的,每位党员干部只要只要艰苦奋斗,不懈努力,面对以往辉煌成就不骄傲自满,面对在困难问题不动摇逃避,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一定能够保持全党在理想信念上的定力,展现出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
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最根本的是以理论武装党员的思想。崇高理想信念不会自发产生,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党员干部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必修课,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断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源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保持对远大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那么所做的工作就是为崇高理想信念增砖添瓦。理论学习要耐得住寂寞,下功夫通读苦读,认真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懂悟透,在理想信念上更加清醒坚定。
三、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人民立场。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后历次党的代表大会,都会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并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增强党的宗旨意识,就是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真正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的要求落到实处。[3]
坚持群众路线要心里装着群众。作为党员干部,对待群众必须要坚持“全心全意”这四个字。在工作中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要把群众的呼声要求听入耳中放在心上,经常深入群众座谈调研,获取群众的真正想法,把握人民群众的期盼,努力使决策部署符合实际,发展思路有的放矢,工作重点符合人民意愿。群众同意不同意,答应不答应是理论政策的试金石,这也要求我们把群众需不需要,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考量政策制定的重要标准。
坚持群众路线要密切联系群众。面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要真正放得下架子,静的下心,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体察民情,把工作做到实处,避免程式化、虚浮化,要把工作重心下移,多去基层前沿阵地调查;
多同群众座谈,力所能及地为基层和群众解决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要坚持到一线考核基层工作的成效,听取群众对工作的评判,以诚恳的态度接受群众的批评监督,努力改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使自己的言行更加符合共产党员的标准和要求,心系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自觉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真正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真正把群众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共产党 给我 启示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给我启示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给我的启示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给我们的启示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