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改革开放史结课论文

时间:2022-06-15 13:40:04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改革开放史结课论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改革开放史结课论文

改革开放史结课论文4篇

第一篇: 改革开放史结课论文

改革开放史党课

改革开放史党课

【仅供学习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改革开放史党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在座的老师、同学:

  你们好!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讲一堂改革开放史党课,我感到很荣幸。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千难成就的一番伟业。在此期间我们涉过无数险滩、啃下无数硬骨头,这其中无不闪现着“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特殊时代意义。借此授课机会,恳请该领域领导、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对我党改革开放史进行再探讨、再研究、再阐释。那么,接下来我将围绕三个方面来讲授我们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史。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一、改革开放的业绩与成就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当时,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3%,并且这些人口可以说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再加上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的曲折探索阶段,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势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一种极端困难的状况下,中国领导和人民开始冷静地反思国家的命运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由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开放之路。对此,xxx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同志们,xxx曾指出,中国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跻身世界发展圈层。不得不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同时,改革开放也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第二篇: 改革开放史结课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及原因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状态到全面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推进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我们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机统一,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而为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赶上时代潮流、迎来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我们不仅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关键词:改革开放;
发展;
变化;
中国特色

一首歌曲《春天的故事》烩炙人口、广为传唱,它真实地反映了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天翻地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唱响了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声。我国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最重大、最壮观、最令人瞩目的事件之一。改革开放的30年,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最迅速、综合国力上升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国际地位提高最显著的30年,使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在我们生活中,再也没有比衣食住行离我们更近的了,理解了民生方面的变化才能正确的看出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一、绚丽多彩的服饰

20世纪50年代的人们以朴素是时尚,20世纪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20世纪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追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个表现。

二、日益丰富的饮食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以前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三、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安居”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家庭经济较好的人家能住上土坏房,更多的人住的是茅草房;
20世纪70年代的城市,城镇居民等国家建房、靠单位分房。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改革开放以来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197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6.7平方米。到1998年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了18.7平方米,2006年底达到27平方米。改革开放的30年,让中国人的住房条件实现了数次飞跃,从居者“忧”其屋发展成为今天的居者“优”其屋,大多数人住上了上百平方米的宽敞楼房,一部分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而先富裕起来的家庭则拥有了数百万、上千万的别墅,居住方式也从原来的“住公房交租金”变成了如今有着明晰房屋产权的私人财产,这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今天,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

四、四通八达的交通

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不断增长的总的铁路线里程,显示出现代化建设欣欣向荣的景象;
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国家整体交通水平不断提高。

这一切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年硕果累累,给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再也没有比衣食住行基本生活水平的变化更能反映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了。恩格斯说,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也只有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才能实现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首先,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阐明的是改革开放命运抉择的历史必然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不是偶然的。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了以高度集中统一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一经济体制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重点建设的顺利进行;
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这种体制对地方和企业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缺乏活力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邓小平说,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立足中国实际,规划了从农村到城市、从个体到国有、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和文化改革的渐进式改革蓝图。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规模展开,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新时期大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大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其次,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阐明的是改革开放作为一场革命对于中国发展的深刻意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以市场经济替代传统的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市场取向的体制改革具有广泛性和全方位性,改革的内容除了经济体制改革,还有政治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科技体制的改革等;
改革引起生活方式、思想道德观念等的重大变化,促使体制转轨。市场取向的体制改革如此深刻,当然是一场革命。1978年邓小平就指出,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后,一定要按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经营方法、先进的定额来管理,也就是按照经济规律管理经济。一句话,就是要革命,不要改良,不要修修补补。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深刻性和广泛性改变来说,改革开放是有深度的革命性的变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最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阐明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当代中国巨大发展变化的伟大现实。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快速发展的奥秘就在于改革开放注入了极大的生机活力。正是因为我们党高举改革开放大旗,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才得以推动我国经济以世界上少有的年均增长9%以上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已作出充分的证明。

30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不仅迅速地发展了中国,赋予中国社会主义生机和活力,而且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判断,就是基于改革开放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中国马克主义发展的历史考察得出的基本结论。

第一,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中国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映的正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理论风格。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取得了“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十个结合”生动阐明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十个结合”就是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第二,新时期改革开放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先后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生动地体现着与时俱进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的复兴。胡锦涛提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判断,其深刻意义在于指明新世纪新阶段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方向。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也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说到底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理论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12.18’重要讲话”[N] .中国教育报.2009-01—12(7).

[3] 赢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第三篇: 改革开放史结课论文

改革开放论文改革开放论文

论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观的新发展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发展观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之前,主要是追求工业化的发展,而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率先实现了社会发展观的转变,由经济发展转变为多方面的发展,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发展观。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了党的十X大,这可以说是社会发展观上的一个新飞跃。

  关键词:共产党;
改革开放;
社会发展;
进步

  一、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发展观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中国尚处于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之下,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对当时社会性质的认识,中共“一大”强调只有领导无产阶级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在整个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高悬的目标就是通过激进的革命斗争,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实现社会的转变,然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进而实现共产�主义。

  1944年,革命即将成功,毛泽东等领导人开始考虑社会发展问题。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1](P.146)可以说在考虑到社会发展问题时,毛泽东将工业化问题放在首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毛泽东立刻将中国的工业化问题提上了日程。1949年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现代化任务。1953年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全党全国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观就是急速发展。其原因是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处在战争与革命的环境中,所以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工业发展上赶上发达国家。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观指导下,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在经济方面实现了高速发展。“一五计划”后,中国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起来。中国社会各方面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经济自给,人民生活安定,社会风气良好。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偏离了现代化建设轨道,走入了歧途,最后酿成“十年动乱”,社会发展几乎停滞。1964年,在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提出了分两步走,用36年,到20XX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构想。社会发展的目标重新显示,而且向多方面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时我党并没有将注意力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所以社会发展观没有落到实处,这是我党历史上极为沉痛的历史教训。

  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观的转变

  第一,从单一的工业化转变为全面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发展的重点是经济。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反复说到发展问题,他说:“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2](P.244)“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2](P.264-265)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2](P.105)1992年春,他在视察南方谈话中又语重心长地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他所提出的社会发展思想,引发了社会的巨大变革,使经济成为社会变革的基础。

  第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邓小平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也强调政治改革。他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与此同时,邓小平提出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他说:“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又说:“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呢?会在另一个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这就把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社会时,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风尚。

  第三,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到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环境的建设结合在一起。邓小平在强调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使我国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他认为人口问题是一个战略问题,要很好控制,而劳动者的素质又是决定我国发展后劲的关键;
他多次强调我国能源和其他资源紧张,要求合理使用,节约使用。

  三、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发展观的深化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20世纪90年代和世纪之交国际国内政治风云的变幻与演进,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总结概括新的实践经验,探索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在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上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首先,在经济发展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方针,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发展上的历史责任。在发展阶段上,进一步提出用20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在发展内容上,在注重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江泽民继承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特别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指出:“必须大力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大力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从而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

  其次,深化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讲到:“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人口增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这已经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在现代化建设中,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决遏制和扭转一些地方资源受到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第三,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观内涵的深化。

  四、党的十X大——社会发展观的新飞跃

  第一,党的十X大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但又注重科学发展,可以说是面对这新世纪中国已经有了在相当程度发展的情况下,为如何进一步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才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最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党的十X大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抓住“为了人、依靠人、尊重人”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党的十X大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党的十X大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是对人类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论升华。党的十X大坚持全面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X大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党的十X大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四,党的十X大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找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统筹兼顾是我们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方针。所谓统筹兼顾,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谋划、兼顾全面,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现阶段,按照统筹兼顾的思想,特别是要搞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注重实现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党的十X大的这些特点表明:它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
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对地球、对人类的负责态度,所以它是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观上的一个新飞跃。

  综观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发展观的进步,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到现在对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全面,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时代特点的把握,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在当前的形势下,只有学习党的十X大、把握党的十X大、落实党的十X大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第四篇: 改革开放史结课论文

改革开放史感想

刘渊

时光荏苒,改革开放已经走了3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走上了繁荣富强、世界文明之路。通过这段时间对改革开放史的学习,自己也更加了解的这段历史,收获颇丰。

一:思想的束缚是最大的束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邓小平同志等人的独立思考与时俱进的精神。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之后,华国锋担任党政军最高领导职务。他不但没有勇气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反而批准“两报一刊”1977年2月7日发表的题为《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这篇社论中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提出后,遭到了邓小平、叶剑英、陈云等人的坚决反对,并引发了全党范围内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所形成的精神,就是勇于冲破陈旧观念和习惯势力束缚的创新精神,就是敢于解放思想的大无畏精神。这是历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就必须发扬真理标准大讨论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冲破所有束缚。实践永无止境,发展永无终点,旧的思想僵化解决了,新的思想僵化还会出现,因而,解放思想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思想的束缚是最大的束缚,思想的解放是最大的解放。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可能有体制、机制的解放。可以说,每一次时代的大变革、社会的大进步,首先是一场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我们只有不断适应实践的深化,敢想、敢试、敢冒、敢闯、敢干,勇于冲破思想、体制、机制的束缚,才能不断解放生产力,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永葆生机和活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道主义,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

新时期中国社会人道主义思潮主要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反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和历史,争取和确立合乎人道的民主政治,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作为当代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思想文化现象,它表现出自发性与广泛性、历史感与西化倾向、情绪化与政治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解与再认识等特征。争论中出现的混淆概念的不同含义,混淆科研考察的不同领域,人为地制造对立等问题最终导致有待深入的学术探讨难以为继。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人道主义思潮对"文化大革命"的深重灾难及其根源的揭露和批判,从根本上否定了新的迷信和"两个凡是"的方针,有力地鞭笞了"左"倾思潮,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为创立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科学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目的是满足社会不断增长需要人民的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又会反过来刺激生产。这是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多年来,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为生产而生产。在“左” 倾思想的影响下,长期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忽视人民生活,甚至认为强调人民生活,就是忽视政治的所谓经济主义。这种搞法实际上不是为消费而生产,而是为生产而生产,为计划而生产,为指标而生产。我们应该把人作为主体,作为推动工作的动力,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出发点。这既是我们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又是我们一切智慧的源泉和宝库。人民群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主体,是创造一切社会财富的主体,也是社会需求的主体,因此,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基本原则。

三:我国社会实践最需要的是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新自由主义产生并开始盛行的主要原因是理论的陈旧,并不是软弱或纵容。根治新自由主义的有效途径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意识形态的改革,而不是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进行反自由化的斗争。回顾30年历史,可以说,没有当时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理解的突破,就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0年来,我们党形成并确立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是以科学的方法论做支撑的。这个方法论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深入党心、民心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形成,不仅依据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而且也是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首创精神、集中全党智慧、正确地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产物。30年的历程证明,只有立足于历史的实践,着眼于新的实践,才能产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巨大理论勇气,才能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我们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发展无止境,改革无止境。让我们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事业继续向前推进,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关热词搜索: 改革开放 论文 史结课 改革开放史结课论文 改革开放史结课论文 改革开放史结课论文5000字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