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艺术实践论文8篇

时间:2023-05-10 15:00:06  阅读:

篇一:艺术实践论文

  

  浅析剪纸艺术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剪纸艺术

  教育途径

  成效

  论文摘要:本文以嵊州市石璜镇校开展剪纸艺术教育为例,阐述该校以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工艺积淀为基石,通过全方位教育普及剪纸艺术、立体式宣传营造剪纸氛围、大活动展示增强剪纸效果、多渠道培训夯实科研基础等教育实践,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特色教育之路。

  剪纸艺术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它交融于群众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群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近年来,嵊州市石璜镇中心小学把剪纸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工艺积淀为基石,开拓创新,普及提高,走出了一条独树一帜的剪纸艺术教育之路。

  一、开展剪纸艺术教育的背景

  剪纸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实用性强、工艺手

  段简单、流传广的民间艺术品种。她与生活、民俗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一双巧手,一把剪刀,几张彩纸,便可随心所欲地剪出各种寄寓向往和美好追求的花样图案来,流传到千家万户。一方面,嵊州剪纸在民间流传较广,深受农村妇女的喜爱。每到节日,经常会看到一些“春幡”、“元宵花灯”、“端午五毒”等花样的剪纸露脸,从影壁墙上的“福”字灯,到天棚顶上的顶棚花,窗户棱上的窗花、角花,馒头上的馒头花,鞋垫上的鞋花,门顶上的“过门笺”等,无处不有。

  另一方面,学生生活在这种浓郁的剪纸艺术氛围之中,从小耳濡目染,很多学生对剪纸艺术感兴趣。在学校社团活动中,报名参加学校“剪纸”兴趣小组的学生比较多,“剪纸”兴趣小组的规模比较大。同时,学校有不少教师对剪纸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小有成就者不乏其人,为数不少的女教师擅长剪纸,并有了深厚的剪纸功底,在各级比赛中屡次获奖。再加上小学美术教材也已将剪纸内容列入其中,学生已从美术课上对剪纸有了初步的接触。由于它制作材料、工具极其普通,方法简便,集审美与实用于一身,很多学生都喜爱有加。但现实的局限性无法满足他们对剪纸艺术的了解和更进一步的探究。

  近年来,石璜中心学校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依托民间文化资源优势,充分挖掘现有的师资力量,以创建省示范学校、市文明学校为契机,将

  剪纸列入学校的特色文化,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加大基地开发力度。并坚持教育创新,将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学生的终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实效,营建富有特色的剪纸艺术教育。

  二、开展剪纸艺术教育的基本途径

  自2001年起,石璜镇以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工艺积淀为基石,结合校情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特色之路,通过十年努力,使民族剪纸艺术成为学校特色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具体通过以下四条途径来实现:

  (一)通过全方位教育普及剪纸艺术。学校剪纸教育要持续发展就必须长抓不懈,努力做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布置三结合,给学生的学习以更充足的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学校各班每周开设了剪纸课,要求人人多懂一点剪纸知识,多会一项基本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把剪纸课程排入课程表,并不断增加剪纸课的新内容。充分利用好学校的信息网络和现代技术装备,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使学生初步学会剪最简单的事物,如花、草、树、木、虫、鱼等。课外主要通过课后社区培训学校、兴趣小组等阵地,让学生自由选择,个性发挥。在校园布置中,开辟了“艺术长廊”、“特长生专栏”对学生的优秀成果和荣誉进行全方位的展示,还有在走廊、教室内外也都能见到学生的习作,把“苦练”

  变成“乐练”,为后继学习提供动力。并通过班级布置,班班学习园地有剪纸等校园氛围的创设,营造一种学习剪纸的良好气氛。

  (二)通过立体式宣传营造剪纸氛围。要使教师、学生和家长达成共识,宣传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学校形成了以校闭路电视、学校网站和市文联主办的《青少年文艺》报为主阵地,以电视台、报社为窗口的多样化、立体式的宣传模式。同时,编写了一本校本特色教材,本书主要介绍单色剪纸,分色剪纸,套色剪纸,染色剪纸,以及团花剪纸的制作材料、工具、步骤与方法,并附有图解和例图。而且利用现创作的一批作品,编集一张配套光盘,既可作辅助教材,又可作作品欣赏。

  (三)通过大活动展示增强剪纸效果。只有通过举办大型活动,才能真正展示学校剪纸教育的丰硕成果;只有通过举办大型活动,才能引起各界人士对学校校剪纸教育的广泛关注;只有通过举办大型活动,才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今后剪纸教育的努力方向。因此,该校连续多年举办了石璜镇小学剪纸展,出席展览的领导、专家无论从人数,还是从档次上讲都是前所未有的;参加市越剧节民间工艺大展;每年5月份进行一次师生现场剪纸比赛。对于剪纸,学校不

  仅把应用于教学上,而且又把它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为配合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非典,表示全镇师生的一份信心,特创作了一幅2米长,0.8米宽的剪纸图,这幅《万众一心,共抗非典》的图受到了市级领导的一致赞赏。更为了向抗战一线的医护人员,表达石璜镇全体师生一份真诚的敬意,并把这幅图送到了市人民医院,嵊州电视台特为此事进行了专题报道,这等殊荣正是对学校剪纸教育成果的最好展示。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全校师生的剪纸技能已基本趋向成熟。在2008年5月份初,全校开展了一次剪纸现场比赛,这次活动有25名教师,135名学生同台展技,选手们用巧妙的构思,娴熟的技艺,现场创作了一幅幅栩栩如生,充满童趣的作品。

  (四)通过多渠道培训夯实科研基础。“科研”直接影响剪纸艺术教育的质量。为此,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艺术教育的方针和有关文献资料,举办实验讲座,组织课题研讨,不断增强教师的钻研精神和改革实验意识,引导教师走教育与科研相结合之路,自觉地把学校课题实验的总目标与个人课题实验目标结合起来。一是“拜师学艺”寻找机会让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拓宽视野。同时与市文联、美协联姻,使骨干教师拜师学艺成为可能。二是“苦练内功”在吸收外来先进理念的同时要求艺术教师“回家内化”,把理论不断地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在不断提高剪纸艺术素养的同时要

  求美术教师不断提高文化素养。

  三、开展剪纸艺术教育的成效

  (一)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通过多年的积淀和校本教材的试行,以及与绍兴电视台“名市文化”和嵊州电视台“现代教育”栏目合作,拍摄的剪纸教育专题节目播放后,使学校在剪纸教育中取得的成果响誉市内外。迄今为止,师生作品在国家级获奖有4次,省级获奖或发表31次,县市级获奖100余次。其中创作的作品中有反映嵊州民情风貌的,如《越剧十姐妹》、《嵊州名人》,也有反映民间艺术的,如《天女散花

  》、《幽幽沈园》等。就在去年嵊州市民间工艺精品展中,该校的《越剧十姐妹》在本次展览中荣获金奖,还有许多作品于本次展览中获银奖,铜奖。

  (二)打造了一支合格的传承人队伍。在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教师们通过“拜师学艺”和“苦练内功”现在学校的传承人队伍,都具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有2人本科毕业,一支高学历、高素质的传承人队伍已基本形成。艺术教育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有3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有8篇在嵊州市级课改成果评比中获奖;《小学生学剪纸》校本教材按计划实施后,经过总结、论证,现已修订为《越乡剪纸》并已正式出版发行,相应的资源包也制作完毕。由此,学校已形成一种浓厚的科研氛围,先进的教育理念已为教学实践正确导航。

  (三)弘扬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学校利用剪纸其特有的民俗性,以剪纸教学为载体,使民俗教育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剪纸创作中得以领悟,使民间艺术和本土文化得到了保护,使民族精神得到了弘扬。通过《民族剪纸》教材的课堂实施、特色弥新、师生创作的民族剪纸作品融合时代、相伴生活、栩栩如生,从而让我们的孩子从小了解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受到民族精神的激励,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综上所述,剪纸艺术进课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的需要,为剪纸艺术传承弘扬、研究提高、活态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的一种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小红.儿童剪纸艺术的鉴赏[j].教育导刊.2000.2.

  [2]郭宪.中国剪纸艺术欣赏与实践[].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09-01.

  [3]许之敏.民间剪纸[].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篇二:艺术实践论文

  

  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意义探讨论文

  摘要:音乐美学是一门以音乐艺术高度出发的,专研其自身规律及音乐本质的基础性理论学科,主要依托音乐艺术实践,在艺术实践中分析总结音乐美学理论。与此同时,音乐美学对于音乐艺术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随着音乐美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扩展了音乐艺术的实践道路,在实践中产生新的思路。

  关键词:音乐美学、艺术实践、指导意义

  音乐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实践活动,其理论体系需要不断的完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音乐是艺术实践的理论指导基础。音乐美学的研究需要在哲学基础上,通过使用社会学及心理的研究方法,以此表达出音乐艺术实践的特殊规律。音乐艺术实践展示了作品的风格及历史背景,也展示了演出者的光鲜的人格魅力、卓越的表演技巧及独有的演绎风格,且从中表现出了演出者的审美角度及层次,具有独特性及创造性。因此音乐艺术实践具体表现出了演出者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激情,同时也表现出音乐美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音乐美学意义及其与音乐艺术实践之间的关系

  美学是产生和发展于社会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基础之上,主要专研美感、美的创造及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音乐美学的研究主要从音乐的艺术高度出发,专研其自身规律以及音乐本质的基础性理论学科。音乐美学只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或者一个部门,其主要专研音乐的本质、现实及音乐之间的关系、音乐的特殊形式及内容、音乐的社会功能及性质、人类的感知、想象、感情及理智等心理活动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音乐美学隶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采用理论逻辑的研究方法专研音乐艺术,以研究音

  乐和其他艺术之间的特殊性为出发点,目的是分析音乐艺术自身的规律及本质。音乐美学是一门涉及范围极广且极其复杂的学科,通过充分使用人类社会及自然科学中已取得的巨大成果综合研究音乐艺术自身规律。从以上概述可看出,音乐艺术实践的主要研究对象即为音乐美学,在对音乐艺术实践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才可从中发掘音乐艺术自身本质及规律。音乐美学是音乐艺术实践的奠基石,只有在掌握音乐美学知识基础上,才可从艺术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发展、创新及吸收,自由的表现及发挥,才可将音乐艺术实践上升到更高境界。

  音乐艺术实践要求演出者不仅要传达音乐表象,并且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体现音乐的文化、审美和意境等。例如,演出者将音乐美学看做是一部电影的剧本,无论采取什么表现方式及方法,其所传达的讯息都直接决定了观众的接受态度和表演的水平。就像是钢琴家演奏乐曲,不同的表演者演奏同一首乐曲,可味道和感觉却相差甚远,主要是由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对于同一首乐曲的理解受个体的文化底蕴、个性特征、审美取向等多方面影响。因此,音乐美学研究的对象是音乐艺术实践,音乐艺术实践是在音乐美学的基础之上得以建立、发展的。对音乐艺术实践进行研究,可以体现音乐艺术的本质和音乐美学的精髓。对于音乐艺术实践的研究是在熟悉音乐美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才能够在音乐艺术实践中创作和自如发挥,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吸收,让音乐艺术实践达到最佳状态。

  二、音乐美学在音乐艺术实践中的作用研究

  音乐美学是较为精深的一门学科,是学习音乐及发挥演出才能的基础,且音乐美学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将对乐曲的理解、对音乐的审美、自己心灵所表达的思想等在进行音乐艺术表演时表现出来,学习音乐不只是学习

  理论知识,而是要将其本质表现出来,会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及实践的成败造成影响,其是区别成功及普通音乐家的重要因素,每个音乐家对于音乐艺术的领悟是有区别的,因此,才能得以造就不同人才。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及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可准确指导音乐艺术实践。由于音乐美学是综合类的一门科学,因此可准确到位的把握音乐整体。因此,音乐美学是一种最为直接、有效、正确的指导音乐艺术实践的理论,对音乐艺术实践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音乐美学的研究对于音乐艺术表演同时具有重要意义,音乐表演既是一种技术展现,又是音乐内涵的体现,它可以向观众传递表演的动作美、表演者的思想,在表演中相互交流和共鸣。研究音乐美学可以从各个角度入手,如心理学角度、哲学角度、音乐作品的美学特性角度及广义社会学角度等。心理学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包含以下问题:如何感受音乐在进行欣赏、创造及演出音乐时的心理是什么如何欣赏音乐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音乐艺术为自然科学提供了前提及基础,为音乐美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哲学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包含以下问题:音乐的本质及内容是什么

  因此,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直接表现了音乐艺术实践的内涵及精神,直接反映了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音乐实践的`好坏,而表演者也正是因为此才会有极大差别。使用音乐美学研究方法来专研音乐艺术实践是一种有效、正确的途径。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本质的学科,是最直接及可行的表达方法。因此,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所有的音乐艺术实践研究。音乐美学直接影响着音乐艺术实践,音乐艺术实践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表现,而且还需要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精确地传达艺术精髓是艺术实践的本质。但如果只着重于演出者的表演技术,而忽视音乐作品内在含义,就无法表达出创造者的感情及意,演出也只会是空泛及表面的,得不到人们的共鸣。

  因此,音乐艺术实践的核心价值是音乐美学,其可直接作用音乐艺术实践,并决定着音乐艺术演出的成败。

  三、音乐美学在音乐艺术实践中的现实指导意义

  对于专业的音乐艺术人来说,音乐艺术会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论是音乐艺术的创作还是音乐艺术实践等,均会产生巨大影响,其中音乐美学的影响最大,占据重要地位,对音乐艺术实践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音乐美学维持音乐艺术实践的历史文化与新时代之间的协调

  大部分演出者可将音乐艺术实践与新时代的思想结合,并将新时代信息运用与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新时代讯息及风格可在音乐艺术中得以体现,才能创造出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紧跟新时代步伐,在音乐艺术实践中结合应用新时代讯息,因音乐美学是综合性的学科,因此其对于时代和历史的把握是比较安全的,音乐美学促进了音乐艺术实践新时代及历史文化相协调。

  (二)确保音乐艺术作品的创作为原创

  (三)音乐美学原理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在音乐艺术实践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进行音乐演出时应与原作品进行统一,而且在进行音乐创造时也不能违背音乐作品的真实性及本质。在表述对音乐美和对作品的理解时,需要注重原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这就要求我们再进行二度创作时,要注重原版作品的真实性和本质,为研究音乐艺术提出了更加困难的要求,需要进行不断专研,而又不能将其变为没有生气的影像。说明需要具有强烈的创作热情和参与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表达出来,显现了个人对美的理解的差异性和个性化。

  (2)在历史背景下,音乐的演出风格应与当代精神相符合。音乐艺术演出进行时,既要注意创造作品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也要注意结合当代精神特点,从当代角度分析及观察历史背景,将完美音乐作品进行再现。

  (3)将音乐表演及技巧相结合。如若忽略音乐作品的本质,单纯的炫耀技术,只会使得音乐艺术作品更加空洞,如若没有清湛的技巧,则缺少了将音乐作品完美表达的表演手段和基础条件。

  (4)将音乐现代审美及美学观念在音乐艺术实践中进行应用。音乐艺术演出者站在舞台上,采用动作美将音乐得以释放,采用表演将音乐作品释放出光芒,为音乐艺术实践扩展新视野,并且肯定音乐美学的研究也得以体现。只有将以上几点理解并做到,才能使演出技巧、音乐美感及音乐演出能力不断地进行提高。

  结语:进行音乐美学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音乐美学对于音乐艺术实践的作用是什么,以上问题反映了音乐作为主客体之间关系的问题。以往对于音乐艺术的研究着重于音乐的表现力,而忽略了研究作品本身,即对于创造过程及背景的研究,只有详细研究这些内容,才能对音乐艺术本质进行深入了解。对于音乐美学内容的研究,包括音乐的演出风格、演出过程,欣赏音乐时的方式、心理。

  综上所述,音乐艺术表演的基础是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提高音乐美学的水平,并将自身素养提高,同时在音乐美学的帮助及理解作品的情况下,在演出时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将作品演绎出来。音乐艺术实践与音乐美学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篇三:艺术实践论文

  

  艺术鉴赏论文1500字艺术的论文范文(精选5篇)

  第1篇:艺术鉴赏论文1500字艺术的论文

  【关键词】艺术审美教育

  藝术实践

  一、艺术审美教育的现状

  近几年,高校都比较重视通过艺术审美教育提高非艺术类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力和修养,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现有的非艺术类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教学方法还停留在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听一些比较枯燥的艺术审美知识,只注重从一种知识的角度去认识艺术,如果我们的课程只是能够看着或听着一些艺术作品,讲出一大堆艺术大师的人名、作品创作的背景等问题的话,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这些内容无法令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部分学生完全没有进入到艺术审美的情趣、自我思考和创作的过程中。

  美学知识和美学原理是开展艺术审美教育的基础,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艺术实践性越来越被重视,因此,艺术审美教育的培养方向就应该向实践培养出发,并结合美学知识和美学原理进行大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拓展,这样的模式才是艺术审美教育最成功的形式。

  二、艺术审美教育和艺术实践的关系

  广义的艺术审美教育,内容有三点:文化知识的教育;艺术技能的教育;艺术行为的教育。就艺术审美教育来说,无论哪点,都必需要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的。但在非艺术类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中,不难看出,我们注重强调艺术审美教育中的艺术文化知识,而忽略了艺术实践自

  身对于人的文化价值。艺术审美教育是对生活在不断变革的社会中的“人”进行审美教育的工作,因此不能培养学生用其中一种固定的思维去进行艺术审美,不能考查学生记住了多少著名大师的名字和作品,而要通过学习,考查有没有激发起学生对艺术美和生活美的兴趣,有没有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健康的审美情趣,有没有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一个百花齐放、积极参与、互动性强和不断变化的艺术审美课堂才是我们所要的。这些因素虽然产生的是一种“隐性”效果,可是对学生而言更能产生深刻印象的效果。

  三、艺术实践的重要性

  艺术审美教育一定要从“课堂走向生活”。艺术审美教育应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和学习中的快乐,让他们意识到这种快乐身边随处可见,学生会因此获得一双随处可以发现美的眼睛。艺术审美教育如果没有生活实践的参与,学生掌握的永远都只是一些表面的艺术文化知识,无法发现和感受到到艺术的乐趣和美。

  在具体的艺术审美教育过程中如何实现艺术实践呢?就是一定要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并且有兴趣的参与到艺术实践教学活动中来。在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他们的综合艺术课程就要求学生除了全面的了解艺术的常识、欣赏的技巧,还要求学生自己参与进行创作,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体验各种艺术美和挖掘创造美的能力,这就符合艺术审美教育的初衷,发现、感受、了解、欣赏、创造,也就是从美育到生活,再从生活到美育的过程。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于艺术美的认知,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发现、感受、了解、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我国现在的大学生思想较活跃,都有自己比较关心的问题,艺术审美教育中的艺术实践可以从学生比较关注一些问题入手,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例如

  现在比较热门的“校园穿着配饰”和“校园安全”问题,就可以让学生通过配饰手工制作、服饰色彩搭配、形象设计、服装秀和剪报、海报、漫画、拼贴、电脑美术等多种艺术实践表现形式;表达对自身对“校园穿着配饰”和“校园安全”问题的关注、看法以及艺术审美的情趣和能力。学生作品的质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感受到艺术实践中的乐趣和美;并且可以促使学生不受局限的展开思维进行艺术美的欣赏和艺术美的创造。艺术本身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现代社会技术与艺术的同步发展就体现了这点。因此我们的艺术审美教育也必需具有开放性,提供足够的思维和创造的艺术实践空间给学生,激发他们的思想和创造力。

  四、结语

篇四:艺术实践论文

  

  艺术理论论文

  对完善舞蹈艺术实践的思考和建议

  一、舞蹈艺术实践的重要性和意义

  所谓实践,是通过改造客观对象来满足主观需要,实现主观目的的一种对象化活动。而舞蹈艺术实践,通俗的说,就是舞蹈者利用自己的舞蹈知识和技能,在舞台上进行舞蹈表演的过程。其对于高校舞蹈教学来说,既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有着多方面积极意义的。一方面,公开表演是舞蹈艺术的根本属性,舞蹈专业的学生理应具备这种素质和能力。但是从实际来看,多数学生都在课下的练习中表现得较为熟练和沉着,但是一到了真正演出时,水平的发挥就会大打折扣。比方由紧张导致的动作变形,甚至遗忘等,都对表演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从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来看,他们今后大多都会从事和舞蹈密切相关的职业,如舞蹈演员、舞蹈教师等等,无论是在表演还是教学中,都需要以扎实、娴熟的舞蹈能力作为根底,如果一个舞蹈者仅是理论知识十分丰富,或者在台下表演的十分完美,但是一到了台上,却连正常的表演都难以保证,显然是不符合实际需要的。所以说,完善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既是舞

  蹈本质的艺术特征使然,更是当代社会对舞蹈专业人才的根本要求。

  二、对完善舞蹈艺术实践环节的思考和建议

  〔一〕学校方面

  作为学校方面来说,应该充分认识到艺术实践对舞蹈学习的重要意义,努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对各类实践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开展好各类艺术实践活动,是需要以一定的场地和设施作为根底的。比方舞蹈教师、音乐厅等等。对此学校应该拿出专项资金,对各类设施进行建设和完善,并委派专人进行管理。保障其能够长久、正常的运行,以充分满足各类实践的需要。其次是积极开辟校外的实践基地。每一所高校的所在地,都有各种各样的文艺团体,而人才的匮乏那么是这类艺术团体最大的短板。所以应该由学校出面,和这些单位建立积极的联系。一方面,能够将其开展为一个实践基地,防止学生自己实践所带来的平安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时机。另一方面,那么有效解决了这些文艺团体人员短缺的问题,从客观上推动了地方舞蹈文化的开展,可谓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最后,那么是校园各类舞蹈实践活动的积极开展。学校应该牵头团委、舞蹈院系和公共艺术中心等多个部门,以各类舞蹈社团为依托,在校园内积极开展各类舞蹈实践活

  动。对此可以效仿当前备受大学生推崇的选秀节目,从海选开始,经过层层选拔之后,直至评出最后的总冠军。每当重要比赛时,学校领导应该亲临现场,以显示出对活动的充分重视,而且还要对获奖者予以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奖励。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充分利用校园播送、校园网站等多种媒体,营造出一个热烈的气氛,并使之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一局部。通过这三个方面,能够为各类舞蹈艺术实践打下良好的根底,使之朝着一个健康、有序的方向开展。

  〔二〕教师方面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其对于艺术实践的认识和行为,将会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国家教育部门屡次要求,要对一些实践性较强专业的教师,进行双“师型〞的师资建设。即教师本身不但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有着充足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来说是尤为必要的。

  首先是树立起一个正确的理念,即对舞蹈教学本质目标的正确认识。之所以进行舞蹈教学,外表上看是学生是不是掌握了某些舞蹈动作和知识。而从本质上看,能够将这些技能和知识学以致用,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而艺术实践那么是实现这一根本目的的唯一渠道。在树立起这种观念之后,就要在教学中予以彻底的贯彻和实施,使各项实践活动的开

  展真正落实到实处。其次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前文中提到,学校可以积极扩展校外的实践基地,而教师那么可以充分利用好校内现有的各种资源。比方每一个舞蹈教师都带多名学生,对此完全可以开展相关的表演或比赛活动。可以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从舞蹈编排到演出准备,从舞台表演到表演后的总结,都全部由学生来完成,教师仅在必要的时候给与一定的帮助。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获得全面的提升,对于真正的舞蹈实践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最后是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多数舞蹈教师都是科班出身,并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充分满足的教学的需要。但是从实践能力的角度而言,却存有两个方面的缺乏。一个是教师在求学期间,和他们面前的学生一样,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实践训练,在实践能力上本身就存有一定的欠缺。另一方面,受到教学的影响,很多教师都难再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表演,无论是观念还是技能,都和当下的舞蹈表演需要产生了一定的差距。所以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两个方面的缺乏,主动参加到舞蹈实践中来,一方面使自己的实践素质和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另一方面那么给学生以表率和示范,获得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三、课程设置方面

  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所以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从当下的教学实际来看,多数学校的舞蹈专业中的实践课程,都被放在了最后一年。其本意是不难理解的,意思是说,学生在经过了两年到三年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后,具备了实践的根底,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更好的应用于实践中。本意虽好,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大学生涯的最后一年,往往都是学生们最为忙碌的一年,或者忙着考研,或者忙着找工作,难有时间和精力真正进行舞蹈实践,而且实践类成绩在整个考评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不会给学生以压力,所以整个舞台实践就流于了形式。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变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将舞蹈实践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在学生们尚不具备舞台表演能力的初级阶段,可以开设一些理论类课程,如表演学、舞美根底知识等等,让学生积累一定的舞台表演知识。另一方面,那么要将实践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比方学会了某一个动作或动作组合之后,教师就可以找出相应的舞蹈片段,让学生在作品中感受动作的运用,并进行模仿,将动作复原到作品中,这也是实践的一种有效形式。最后是定期开展实践,可以以时间或教学内容为标准,定期开展舞台实践,并将实践表现作为成绩评定的重要组成局部,当多种类型的实践类课程,在数量和要求程

  度上和理论类课程相一致的时,学生自然就会形成对其的充分重视。

  综上所述,舞蹈艺术之所以能够有上千年的历史,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门艺术所具有的实践性特征。如果所有的舞蹈都是在某一个房间里进行学习、训练和表演,那么舞蹈艺术是绝不可能流传至今天的。所以说,公开表演是舞蹈艺术的本质属性,能够在舞台上沉着自如的进行表演,更是一个舞蹈专业学生所应该具备的根本能力。切实加强和完善舞蹈艺术实践环节,已经成为了当下高校舞蹈教学的关键所在。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从多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引起更多舞蹈教师的充分重视,为高校舞蹈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篇五:艺术实践论文

  

  公共艺术论文(10篇)

  内容提要:

  基于文化批判理论的公共艺术研究

  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优化

  生态公共艺术的设计特征

  中小城市公共艺术现状研究

  小城镇公共艺术多元化的可行性

  建筑形态下公共艺术的精神语言

  地域性的公共艺术规划研究

  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的作用

  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交互研究

  基于文化批判理论的公共艺术研究

  基于文化批判理论的公共艺术研究

  一、公共艺术与大众文化

  毋庸置疑,“公共艺术”是一个外来词汇,出现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公共艺术兴起的直接原因是由一批画家、雕塑家组成的艺术家群体发起的“公共艺术计划”。然而,起源于艺术实践的公共艺术在概念界定上却一直处于变化的状态之中。确切地说,至今对于公共艺术概念的界定仍然莫衷一是。一方面,这是由公共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决定的。从外延上看,公共艺术的类型十分广泛,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装饰物、园艺、城市公共设施,还包括戏剧、歌舞表演等艺术活动。另一方面,这还与公共艺术所隶属学科的多样性密切相关。目前,对公共艺术的研究不仅局限于美术学,对它的研究正逐渐趋向于跨学科、交叉学科融合的趋势。政治学、艺术学、美学、建筑学、环境学等等都将公共艺术作为研究主题而有所涉猎。因此,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出发,对形式多样的公共艺术形态进行概念上的界定必然存在分歧和差异。综合各种理解,基于各种界定的概念共识,本文的公共艺术指的是公共空间和领域中面向公众开放的艺术形式。公共艺术面对公众的开放性决定了它与大众之间必然存在紧密的联系。那么公共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它是否就是一种大众文化形式?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有必要简要论述一下西方学界对大众文化的理解。在西方理论界中对于大众文化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他们认为大众文化是文化商品化的结果,是文化工业的产物,大众文化具有欺骗性、重复性、同一性等特征。他们尤其批判了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作为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得到了充分强化,如果需要的话,它会以嘲弄的姿态对待古老的梦想、祖先的理想和至深的感受。”[1]另一种是以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为代表的对大众文化持乐观态度的理论。他们指出,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进行二元对立的划分是不合理的,大众文化自身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布达佩斯学派的乔治?马尔库什在其现代性文化批判理论中,对于大众文化的理论定位与法兰

  克福学派是一致的。他虽然没有明确批判大众文化的消极特性,但通过他对大众文化的界定可以看出,马尔库什对大众文化的态度是否定的:“如果我们将注意力转向‘高雅’文化,第一个让我们感到震惊的是这样一个事实,这个概念的出现伴随着一个新的对立面,同时只有和这个对立面联系在一起它才有意义。后者就是所谓的‘流行的’‘商业的’‘大众的’,等等,但一般而言指的是低层的文化,因为其基本内容通常被认为是高雅文化内容的(劣质的)替代物。”[2]643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众文化似乎成为平庸的、流行的、无个性的、低层文化的同义词。尽管大众文化存在不可否认的消极性,但公共艺术是否直接等同于低层次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因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要求它的接受者是更为广博的市民大众,公共艺术所处的空间是公众都有权利进出的公共领域。但是,在创作形式、语言风格、审美情趣上向公众开放的公共艺术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庸俗化、平庸化。公共艺术不仅在其公共性上体现出更大的包容性、宽容性,而且在凸显时代性、地域性、民族特性等方面甚至更具优势。20世纪中叶,欧美迅速流行的波普艺术就是一股公共艺术面向大众的艺术潮流。矗立于美国街头著名的雕塑《衣服夹》反映了艺术回归生活,用大众熟悉的形象和手法表现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紧密的关系,更透露出美国人民幽默、轻松的生活态度和诙谐、自由的艺术创作灵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宣传画,则是中国公共艺术面向大众的成功创作。宣传画选用民俗画、剪影等中国民间文化形式表现艺术创作主题,风趣幽默又富有象征意味。这些公共艺术的典型案例恰

  恰说明了通过公共的表现形式和风格可以拉近大众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艺术欣赏由此成为公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公众在公共艺术中得到了熏陶、提升了审美素养。从这个意义上看,公共艺术不是消极的大众文化,它在日常的审美形式中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二、公共艺术与高雅文化

  虽然公共艺术强调审美上与一般公众的鉴赏能力和水平相适应、相符合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共艺术为了达到向公众开放的目的就要降低审美标准,成为与“高雅艺术”的对立物。按照马尔库什文化理论的理解,艺术作品如果想要进入高雅文化领域需要符合四个基本的标准,即对象化、革新性、非物质化和自律性。只有满足这些条件和要求的艺术创作才能称之为高雅文化[2]22。如前所述,公共艺术不是消极的、低层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因此,公共艺术在审美标准上已经达到了高雅文化的基本要求。首先,对象化指的是艺术作品必须是生产性的。也就是说,这种艺术创作能够产生与创作者的行为和创作者个人相分离的某种产物,这些产物以某种形式存在,而且它的存在具有连续性,可以在主体间传递累积的经验、观点或能力。因此,所谓的对象化标准指的是艺术创作最终要生产性的创造出某种形态的对象化产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共艺术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对象化的。一方面,公共艺术作品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例如,绘画、雕塑、城市设施建设等等,另一方面,公共艺术可以是民众参与的歌舞表演等等。不论哪一种形式,公共艺术作品都是脱离创作者自身而

  存在于对象化形态之中的。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公共艺术作品是可以被后人继承的文化作品,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意义、价值、观点可以在一代又一代人之间积累、传递、延续。其次,革新性指的是艺术作品必须是创造性的。“它们所生产的产品必须是新颖的,不是简单的传承而是要扩大人类可能性的范围。历史转型成一种文化社会指的是把作为遵循标准的起源的权威替换为原创性的要求,这是任何‘作品’,对象化被认为属于严格意义的文化领域而必须满足的。对于所有主张具有独一无二的文化重要性的事物来说,新颖性既是基本条件也是评价标准之一。”[2]22-23按照马尔库什的理解,高雅文化不能简单地重复和模仿,这也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大众文化的弊端所在。真正的高雅文化在于不断创造出全新的艺术形式,体现创作者新的艺术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艺术不断实践着革新、创新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公共艺术最初被引入中国,它的实验形式是以城市的雕塑创作为代表的。吸收了西方艺术和文化的观念的城市雕塑摆脱了传统形式的桎梏,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新奇的观念和作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以城市雕塑为例,公共艺术创作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作激情和想象力。材料上,他们大胆使用不锈钢、陶土、塑料、树脂等新型材料。技术上,他们运用铸铜、青铜表面着色、纹绣等新技术探索更加新奇的视觉效果。观念上,他们打破了传统艺术创作的理念,把光、声、电、磁等元素融合在一起,从视觉审美走向观念构造,用多媒体的互动技术传达与时代相符合的艺术理念和追求。在我国的公共艺术创作中处处体现了创新、革新精神。“早从北京亚

  运村开始,已经出现了一批在观念上有所突破,表现形式多样化的极具象征意识手法的公共艺术作品。从此这股浪潮一发不可收,国内几个经济发达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热浪高涨,如深圳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从20世纪以来,在建设‘国际性花园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开始,大力发展城市公共艺术和传播文化活动,在引进外来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引进了外来的雕塑文化和新观念的作品。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从1998年11月至2003年12月先后组织举行五届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年展,大胆地尝试各种材料以特殊的手段表现实施,异彩纷呈的艺术形式反映了当下雕塑家的创新理念与风格。”[3]再次,非物质化指的是艺术作品必须具有精神性。马尔库什这里强调,高雅艺术应该是意义的复合体,它要透过物质形式反应更深刻、更内在的意义指向。马尔库什指出,这种对艺术作品内在精神和意义的追求在美术传统中非常明显:“在主流的美术概念中可以发现它最生动的表现———从文艺复兴晚期的素描理论,经由艺术作品本体论地位的经典概念,例如表象(Schein),‘从其纯粹的物质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感性存在,到表现主义的艺术理论,例如贝奈戴托?克罗齐,或者像萨特那样把艺术作品的特征描述为虚构。”因此,艺术作品不仅仅在形式上要创新,在内在的观念和意义上更要让接受者能够理解它的内涵并与之产生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艺术是符合非物质化要求的,而且甚至比一般的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更加鲜明和直接地呈现创作者想要传达的精神和情怀。以纪念碑这个典型的公共艺术形式为例,它常常被称为一个城市“守护者”,或者一个历史事件的“记忆”或

  “标识”。因为它承载着非常丰富的精神内涵和重要意义。意大利罗马图拉真广场上的“图拉真纪念柱”、法国的“巴黎凯旋门”、“埃菲尔铁塔”、美国的“华盛顿纪念塔”都是所在城市乃至国家、民族历史风貌和文化精神的象征。中国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州越秀公园的“五羊石像”、哈尔滨松花江畔的“防洪胜利纪念塔”同样记录了城市公共空间中发生的历史事件、民俗风情和理想信念。最后,自律性指的是艺术作品要符合自身内在的价值标准。马尔库什认为,自律性是现代高雅文化最重要的标准和条件。高雅文化根据自身内在的标准而言就是有价值的,可以独立于其创造者、生产者、接受者的主管要求和标准,而获得评价。换句话说,高雅文化和艺术不用迎合社会的评判标准而是按照艺术题材和形式内在的传统、标准就可以获得评价,成为有价值的存在物。最为重要的是,高雅艺术不再遵循他者的要求就意味着艺术可以不再拘囿于某一限定性的社会群体,而是面向更为开放性的、无限制的受众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艺术的开放性显然与这一要求是内在契合的。按照马尔库什的文化理论,高雅文化具有四个基本的标准,这四个标准反映了艺术作品真正的审美价值和意义,与平庸的、低俗的大众文化形成鲜明对照。从这种观点来看,公共艺术不仅是创作者对象化的产物、体现了创新性的艺术理念,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而且具有自身评价的传统和标准,向更为开放性的受众敞开。因此,公共艺术在审美品位和价值上不是平庸的“文化产物”,而是真正的艺术作品。

  三、公共艺术的价值取向

  由此看来,当代的公共艺术绝不是低层意义上的大众文化。虽然符合高雅文化的标准,但它同样不是孤芳自赏面向“小众”的精英文化,而是一种更具包容性、现代感的文化形态。正如有学者所言:“公共艺术绝非笼而统之的等同于‘大众文化’或‘大众艺术’概念的翻版。当代国家的公共艺术形态的生成里程和实践经验都体现出它的复杂性、多元性和交叉性,使得公共艺术的整体形态并非一边倒地附属于某一个社会阶层(或某一个社会利益集团)的文化需求,而是与构成全体社会的多种阶层及其大多数人发生着密切的关联与互动,其中,公共艺术与精英文化始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重要关联。”[4]44公共艺术在大众文化的开放性与高雅文化的精英意识之间保持张力,吸收了两者的合理质素,在两种文化主张之间选择自身的价值取向。概括地说,当代公共艺术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公共艺术是市民化的。当代的公共艺术不能是曲高和寡的精英艺术,它面向的接受者不应该是专业领域的艺术鉴赏家,应是更为广泛的市民大众。换句话说,公共艺术应该成为调动和影响市民大众参与公共生活、文化生活的重要渠道,成为引领、指导和培养市民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和生活品质的有效手段。“由于公用艺术对人居环境的介入不仅是为了营造一处赏心悦目的优美场所,而更重要的是为了使市民公众对自身所处环境形态及内涵的认同与喜爱。因此,认识到大众的参与是公共艺术建设成败的关键之一。”[4]24正如弗格森所言,艺术是人的本性。艺术不会凌驾于人之上,成为少数人的特权,而应该是回归大众、面向民众的文化实践活动。公共艺术致力于在最具公

  共性的空间和领域为民众创造接触艺术、感受艺术、享受艺术的机会。因此,它必然反对成为脱离民众、疏离大众的另类。然而,面对社会开放与共享的公共艺术也不意味着要变得平庸化,它仍然可以具有高雅艺术的独特价值,无须降低自身的艺术品位而迎合低俗的审美情趣。恰恰相反,公共艺术要坚持高雅艺术的创造力和新颖性,通过原创性的艺术形式对市民大众进行启蒙,使市民在公共艺术的传播中得到文化教育。因此,市民化必然是公共艺术应该坚持的价值取向和基本态度,以平等、互动、共享为诉求的市民化的公共艺术应该成为社会公共生活中普及文化、引导价值观念的桥梁。其次,公共艺术是多元化的。大众文化备受诟病的原因在于它的单一性、重复性、齐一性。它消解了文化和艺术本来多样和丰富的内涵,取而代之以同样的面孔,在机械复制的生产状态下把艺术创造变成了文化工业生产线上制作出来的文化产品。因此,大众文化产品只能是简单重复、单调标准化、趋同化的产物。公共艺术必然要走出大众文化一体化、单一化的负面影响。因此,避免因袭、媚俗而缺乏生命力和创造性的重复建设是公共艺术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高雅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精英化的缺陷,过于封闭和专业化,导致受众范围只能限定在十分有限的“小众”。在现代艺术的发展史中,先锋艺术和现代派逐新求异、激进革新的审美追求将高雅艺术变得过于陌生化。这样的高雅艺术只有接受过专业艺术训练和具有较高审美鉴赏力的人士才有资格和能力接受,它无法满足大范围的公众社会多元化受众的需要。因此,公共艺术既要超越大众文化的单一化、趋同化,同时也要超越

  高雅文化的专业化、精英化,从而在价值上确定多元化的取向。公共艺术的多元化取向是由社会阶层的多元化决定的。向社会开放的公共艺术面对的市民大众是由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程度的大众组成的。这种多元化的公共社会结构决定了公共艺术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就必须提供多元化、多样性的文化形态。正如有学者所言:“公共艺术的多元化情形,体现在艺术表现的思想及题材内容、艺术语言的表现方式及审美观念,对传统和当代文化艺术的态度和主张、对待艺术与社会、民族、个人的关系的认识和价值判断等方面。也即在艺术的继承、发展、创新及其与社会各领域之关系的调整和对应上,存在着多种变化和发展的可能,反映着社会发展给艺术带来的多重挑战和机遇。”[4]110最后,公共艺术应该是伦理化的。公共艺术是在公共空间和领域中存在的文化形式,具有开放性、公开性等特性。因此,公共艺术必然涉及人与人、人物自然、人与艺术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都是道德和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公共艺术的伦理化旨在通过艺术创作传达价值理念,为整个公共社会塑造共同的道德标准。从更深层角度说,公共艺术承载着创造生活方式,引导和建构社会道德体系的使命。因此,公共艺术的创作应该体现高尚的情操和精神向度,是一个社会和民族道德观、价值观的体现。公共艺术的伦理化可以概括为“求真、尚善、启美”的价值取向。

  公共艺术在创作中基于伦理道德标准而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在这样的取向中,表达对土地的眷恋、对自然的尊重以及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公共艺术创作的题中之意。今天,公共艺术不仅是文化和美术领域思考和研究的主要课题,更涉及公共艺术工程和项目具体的实施和操作。因此,阐明公共艺术的价值取向对于艺术创作、设计和实施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马尔库什的文化理论对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的区分,对高雅文化标准的论述为我们深入理解公共艺术的属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按照马尔库什对高雅文化标准的理解,公共艺术不是消极、低层次意义上的大众文化,而是复合真正审美要求的艺术创作活动。同时,公共艺术的开放性和公共性,又使其得以规避高雅艺术专业化、精英化的弊端。因此,总的来说,当代的公共艺术在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之间游走,在两者的张力之中吸收了双方合理的因素,确定了市民化、多元化、伦理化的价值取向。对公共艺术价值取向的研究不仅从理论上探讨和深入分析了公共艺术的理论建构,而且对于促进中国公共文化建设、提升城市公共环境的人文与艺术品格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公共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更是培养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审美情趣,培养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学院把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与培养“道德高尚、知识扎实、技术精湛、素质全面”的人才培养目

  标相结合,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公共艺术教育有效地提升了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体育院校强化公共艺术教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体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艺术创作的“生活源泉”之一,对于艺术来说,体育是它取材的领域之一,艺术的各种门类,都把自己的触角伸进体育领域进行美的创造。尤其是现代舞蹈和现代音乐,更是大量渗入各类体育竞技项目和表演活动中,把体育与艺术的密切关系发挥到了极致。随着体育高等教育的发展,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艺术使体育运动更加完美,体育也要借艺术来丰富自身文化内涵。近几年,体育院校相继开设了音乐、表演、舞蹈学等艺术类专业,体育院校不但可以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也通过二者融合,丰富了体育人才的培养规格,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学院的多类传统课程,如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健身健美、啦啦操等的教学集技巧、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体育与多种艺术类型得到完美结合,学生专业才能和艺术素养得到了良好培养,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体育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实践

  1.高度重视艺术教育,体艺结合相得益彰。认真贯彻《学校艺术教育规程》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精神,对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坚持“以专业艺术教育带动公共艺术教育;

  以公共艺术教育促进专业艺术教育,使公共艺术教育惠及全体学生”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艺术教育课程的实施。构建以专业艺术院系为牵引的专业艺术教学平台、以教学管理部门为牵引的艺术普及平台、以校园文化建设部门为牵引的艺术熏陶平台,三大平台协同运行,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教育工作体系。2.组织机构建设完善,管理体系运行有序。成立学院公共艺术教育领导小组,改变了以往公共艺术教育各自为阵的局面,形成了领导顶层规划、专职机构具体落实、各部门共同参与的艺术教育工作机制,促进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切实提高了公共艺术教育效果。成立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建立公共艺术教育组织机构,创建了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载体。教务负责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的组织协调和行政推动工作;党政办、宣传部、团委等负责各类校园艺术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社团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研究中心统揽学院校园文化思想阵地建设,利用学院长期形成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形象文化,引导和青年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提升青年学生艺术素养。3.课程体系设计合理,体艺教学系统融合。(1)科学修订教学计划。艺术课程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能力、陶冶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才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院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结合学院人才培养实际,学院始终将公共艺术课程与学科公共课程等同重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秉承“艺术浸润技术,技能与素质并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进一步突出公共艺术

  课程地位,研究探索公共艺术教育规律,把文化艺术教育学分纳入专业计划,科学设置公共艺术课程。(2)课程设置特色鲜明。课程设置坚持专业性与普及性紧密融合,体育与艺术有机结合,形成“一体两翼”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即以专业艺术教育为主体,以公共艺术教育,校园文化艺术实践为两翼。开设100余门艺术专业课程。除开设教育部规定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外,自设音乐欣赏类、美术欣赏类、艺术设计类、人文社科等近20门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结合体育院校特色,创编近30门体艺结合的体育文化艺术类理论和体育表演类特色选修课程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才能。(3)公共艺术教学管理规范。为保障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提高公共艺术教学质量,制定了公共艺术课程管理办法和教育发展规划,明确了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师资配备和保障条件和建设目标,形成科学完备的质量监控体系。艺术教育教学管理上,定期开展教学检查和研讨;优化完善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更趋科学性、系统性;对艺术教育类教学大纲进行完善和修订,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学院公共艺术教育在专业建设、团队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先后获得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等,使公共艺术教育质量得到系统提升。

  三、推进公共艺术教育的思路与对策

  1.博采艺术之长,彰显体育特色。充分挖掘艺术内涵,紧抓体育特征,把体育艺术教学与实践、训练与科研、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兼顾理论、艺术创作与科研,形成鲜明的体育艺术教育特色。体育的本身蕴涵着艺术,艺术对体育的发展具有美化和指导作用,要重视体育与艺术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继续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丰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内涵,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艺术教育资源。2.优化师资队伍,保障教育质量。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针,一是继续加强现有师资的培训力度,完善校、院两级各项师资培训机制,使师资培训制度化和常态化;二是加大优秀师资引进力度,重点引进国内外具有艺术教育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充实师资队伍。三是通过定期选派教师外出培训和进修;通过邀请校外专家赴我校讲学、参加各类比赛、艺术节、教师名师观摩示范课等形式,提高公共艺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3.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积极探索培养多才多艺、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明确“思想文化是灵魂,道德文化是基础,学术文化是核心,体艺结合是关键”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品味,推动公共艺术教育活动由经常化、制度化,逐步向系列化、高层次、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学院艺术社团要突出课程化实践,定期开设主题多样的艺术培训和展演,引导学生自觉通过实践将外在艺术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艺术素养。依托品牌活动,结合各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把公共艺术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实践育人全过程。各系部要积极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形成系部文化

  艺术常态培养机制,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丰富学生的文化艺术生活,陶冶情操、活跃校园氛围,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优化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优化

  高等院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我国人才资源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重要保证。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虽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一直是改革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自湖南工学院2021年面对全体学生开展公共艺术教育以来,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教学已成为湖南工学院艺术教育活动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为我校人才培养观念带来新气象。从事我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工作者对于这项事物必须有这样的认识:如何使我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步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序可依的正确轨道?如何有效提高我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质量和实效性?这些都要求构建一套科学规范的、符合我校自身特点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具体怎么做?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对这一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各要素进行改革与优化。

  一、课程目标的系统化、个性化

  课程目标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是达到教育标准和教育目的的保证。课程体系构建中的课程内容、课程结

  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应紧紧围绕课程目标展开。我认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目标的具体制定应该有更强的针对性,可以从两个方面重新定位。1.公共艺术课程目标的系统化。一方面是指课程目标应全面、系统地反映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各方面的要求,即课程目标制定的内容不仅应包括知识、技能,更应包括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另一方面是面对不同层次的艺术教育要匹配不同的课程目标,而且要有由浅入深、前后连贯的系统性。就目前我院在处理公共艺术课程目标设计这一方面来说,关注学生需求的差别性、层次性并不到位,多数课程以统一的培养目标同时面对很多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导致现在出现很严重的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获得的知识零散、不系统,等等。故而在公共艺术课程目标设计中,应着重考虑学生需求的差别和层次。要使学生在艺术教育中真正受益,就要设计出既能保持目标的连续性又能确保艺术教育的连贯性且相适应的课程目标。同时,还可避免因艺术教育的层次不同引起的混沌状态,以免造成更多的资源浪费。2.公共艺术课程目标的个性化。我认为公共艺术课程目标的制定,既要兼顾各高校本身的特色,又要考虑课程本身的特点,充分体现公共艺术课程目标个性化的特点。首先,由于各高校有不同的自身特点和不同的学科、专业设置,总体上会反映出不同的发展规律,而公共艺术课程目标体系的制定应该体现这种差异。其次,对于不同门类公共艺术课程的目标而言,在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门课程的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对于优化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与人格可能起到的作用,并结合对学生层次差别的了解制定具体的公共

  艺术课程目标。艺术教育中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就更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制定具体的课程目标。但要注意避免课程目标制定与学生需求差异的相互脱离,这需要深入调查、分析和研究高校学生的艺术知识、背景、能力、水平、兴趣及爱好等。这种明确学生需要的过程非常重要,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尊重学生个性、体现他们意志的过程。

  二、课程内容的多元文化

  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艺术教育中尊重多元文化是公共艺术课程内容应该强调的,即艺术教育既要弘扬独特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又要吸取多元的世界文化。为了与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相适应,我认为学院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格外关注民族性、地域性的艺术文化,并结合学院具体情况开发特色课程,逐步形成富有特色的、反映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公共艺术课程内容体系。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世界各地、各民族艺术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在艺术教育中了解到世界的多元文化。目前,我校公共艺术课程中涉及中国及东方周边国家的文化艺术内容相当有限,而主要以欧洲的艺术发展内容为主。基于此,我校公共艺术课程内容的改革,首先要突破欧洲文化中心论,将世界各民族的艺术纳入课程中学习,更好地充实课程内容。此外,公共艺术课程内容还应贴近与学生的生活现实和兴趣爱好。由于电影、电视、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依赖图像传播信息,迈入“读图时代”。因此,此时的学生更多的是关注生活中的事件与

  艺术教育的关系,以及对各种视觉影像的思考与解读。我认为公共艺术课程内容除传统艺术中音乐、美术等范畴外,还可扩展到影视、摄影、纪录片、广告、漫画,现实生活中的美学,以及各种视觉文化的产物所转达的价值观。从积极的方面看,这一举措扩大了公共艺术教育的范畴。与此同时,在公共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工作上,学校可以把网络资源作为主要的公共艺术教育资源。网络中生动有趣、丰富多样的艺术图片、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极大地丰富我校公共艺术课堂教学内容。

  三、课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调整、优化公共艺术课程结构,明确其课程的分类及层次至关重要。基于此,我校公共艺术课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应先注重对每门公共艺术课程的定性分析,然后结合艺术知识的广泛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知识难易的层次性及课程之间的序列性等多个方面,再进一步将其规范分类。公共艺术课程各有特点又具有互补性,其分类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从课程内容划分,课程可分为:艺术分科课程和艺术综合课程;从课程类型划分,课程可分为:限定性选修课程和任意性选修课程;从课程形式划分,课程可分为:艺术理论课程和艺术鉴赏课程;从课程层次划分,课程可分为:艺术基础课程和艺术提高课程;从课程的实践要求划分,课程可分为:课内艺术实践课程和课外艺术实践课程。

  四、课程实施的人本化

  公共艺术教育应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每个学生都应该成为他自己,以实现知识传递与个性培养的并行及和谐发展。基于这种理念,公共艺术教育中强调学生亲自体验,在学生的直觉、推理、想象、技巧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和过程中,形成丰富的艺术文化修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1.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空间。组织、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发挥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互动性、导向性和示范性,以健康活泼、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拓展学生知识面,以多样的审美实践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在艺术教育与活动方面,为创造浓郁的艺术氛围,丰富学生的艺术实践课程,学校可定期举办与组织各种艺术活动。比如开展大学生艺术节、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社团活动、迎新生文艺汇演、大学生艺术团表演、服装表演、模特比赛、广告艺术设计大赛、动漫制作大赛、艺术作品比赛、艺术论坛、艺术讲座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吸引师生广泛参与。另外,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的各类艺术展演活动。在这些艺术活动亲身体验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艺术兴趣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并得到全面发展。2.积极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公共艺术网络课程是一种以WebQuest为主要内容的基于网络的主题探究教学模式,即是学生通过网络接受各种形式的艺术审美教育的教学模式。公共艺术网络课程有很多明显的优势,如在线集体讨论、在线当面交谈等,使艺术教育的个性化得以实现,有助于学生建立符合自己旨趣的知识结构,弥补传统课程在教学

  中的一些不足。网络课程是一种十分便利、快捷的学习方式,方便学生随时随地交流学习,充分开展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成效。在公共艺术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上,再利用各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减少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各高校艺术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五、课程评价的多元化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有助于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科学、合理、整体地发展,最终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而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模式的重心,是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我认为,公共艺术课程评价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在不同层面的表现,尽可能客观地反映真实的评价结果,具体怎么做?第一,通过艺术理论考试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第二,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来评判学生的艺术层次(例如: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各种艺术比赛获得省级学生艺术竞赛三等奖以上者,其艺术选修课成绩可评为优秀)。第三,通过艺术研讨会反映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和评价能力。另外,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学校教学督导体系,建立常规的教师听课制度,不定期地检查教案、教学进度、学生作业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建立公共艺术教育的网络评教平台,以评促教,提高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我校要站在培养人才的高度,把落实学生公共艺术课教学工作作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真正将公共艺术课列入学校培养方案,纳入高等学校公共课程体系。而

  科学的、具有我校特色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是我校构建“重基础,重技术,重能力,高素质”的“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健全学生人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公共艺术的设计特征

  生态公共艺术的设计特征

  一、生态公共艺术的时代背景

  频发的自然灾害让人类意识到对自然破坏的消极影响。各种污染以及快速增长的人类不断透支着地球上资源,而直接引发生态危机。纵观历史,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建设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而且必然无法逃过大自然的惩罚和洗礼。生态觉悟以成为本世纪人类文明最深刻的觉悟之一。生态公共艺术既是伴随着生态美学概念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类注重生态环境的公共艺术。生态公共艺术的设计在于重视自然环境并与之和谐共生。生态公共艺术的设计并不是在公共场域内多些绿色植物那样流于表面,而是将人与自然的平衡互动作为基准点,从“以人为本”到“天人合一”。

  二、生态公共艺术的设计特征

  1.贴近自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演进,自然元素在居于城市的居民生活中逐渐淡化。城市居民对大自然的渴望,对自然生存环境的迫切要求成为对公共艺术的强烈诉求。为身居嘈杂现代都市的人们创造一种可以令其身心贴近自然的创作理念普遍成为世界各国公共艺术的创作主旨。完成于1983年的美国公共艺术作品《九个空间九棵树》,是在美国西雅图公共安全大楼广场进行的项目改造作品。是设计者罗伯特?欧文(RobertIrwin)为美国西雅图公共安全大楼广场创作的一个公共艺术作品。用蓝色铁丝网组成9个“房间”,每个房间有个开放的“门”,通向一棵李子树。观看作品时,光透过丝网形成丰富的运动变化。人们从作品中穿越,置身于都市环境中难得的自然氛围之中。

  2.对参与者的关爱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创作从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行为,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居于城市人群的生理、心理、情感和文化的需要。人作为公共艺术的审美主体,既是物质本体也是精神本体。公共艺术的生态观念贯穿于人的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生态公共艺术应大力引入人体工程学原理,对人的生理特点进行体贴地关照,使公共艺术符合人的生态特征进而充分体现人性化特征,细微严谨地考虑公共场域中人们的欣赏方式及参与活动,这就要求公共艺术创作者要深入认识、把握并尊重公共场域中的生态空间环境,关照人的参与方式对公共艺术的尺度的适应。尤其是细微处的设计,更要体现出对参与者的生理和心理的关怀,体现公共艺术与人的互动、沟

  通。例如:创作者米罗位于芝加哥的公共艺术作品设有设有专为盲人解读作品的作品小样和盲文,显示出对不同观看人群的关爱。

  3.增强人与自然的互动

  生态公共艺术作品不仅应具有生态性,更应让参与者感知到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公共艺术在材质、色泽、质感、功能等方面应既有自然生态特点,又要适于观赏者在参与其中时感知到自身活动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得到来自自然感召与震撼,进而增强对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生态之间的认知。位于日本箱根雕塑之森美术馆的公共艺术作品《星形的庭院》,创作者在大地上创作了一个星状的迷宫,上面是草坪和花坛。人们行走在作品间,头顶一线蓝天,仿佛置身于无限的自然中,久久不愿离去。

  4.与自然“共生”

  对于生态公共艺术的设计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一种动态思维观念,这就要求生态公共艺术的设计应具有与自然共同发展的特性。也就是说,生态公共艺术的设计不是一种固态的、静止的设计,而是不断发展的、开放而又行进式的设计,它的呈现过程是自然生长的过程。并赋予作品以生命一般的内涵。1987年7月12日,第8届卡塞尔文献展开幕,博伊斯的儿子在母亲的陪同下,完成了博伊斯的作品《7000棵橡树》。7000棵具有800年树龄的橡树将与城市肌理共同生长,并赋予此件公共艺术作品以巨大的生命能量。社会大众正

  是在这种无尽的生态公共艺术作用下,得以更多地参与到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公共空间。

  5.对城市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表现

  城市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公共艺术的生态化不仅表现在自然层面的重视和关怀,更应在文化层面上体现一个城市的独特内涵和文化历史底蕴。因此就要求设计者从城市本身出发,在提高公共艺术的艺术性和大众参与性的同时反映属于该城市的独特文化气质。增强公共艺术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汇聚人文思想,展现地域特色,将城市历史与城市现代文化相结合。在公共艺术的规划和设计初始进行大量的地域考察及文化发掘以展现城市特有魅力,营造浓郁人文气息。

  三、结束语

  本文对生态公共艺术的设计特征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可以认为生态公共艺术的设计具有亲近自然、关爱观者、与自然互动、与自然共生以及展现城市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特征。这些特点是生态公共艺术的共性。应该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只看到其设计特点的共性,更应该注重它的个性体现。生态公共艺术真正要求创作者发现本地区的生态特色进行创作。本文对生态公共艺术的设计特征进行了论述,总结其要点和规律,以期对以后的生态公共艺术设计工作和生态公共艺术的创作工作带来一定的启发。

  中小城市公共艺术现状研究

  中小城市公共艺术现状研究

  一、引言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持,尤其是对于中小城市而言,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需要借助自身的宣传和发展,来不断增强其对于社会的影响。作为城市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参考,打造鲜艳个性的城市名片,公共艺术已经成为承载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重要平台,来不断的彰显中小城市的内涵和活力。因此,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拥有自身的特色,来帮助其在未来的发展当中,能够独树一帜,设计和建设高品质的公共艺术就成为当中中小城市所面临的挑战。公共艺术同其他建筑不同,是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当人们看到公共艺术的时候,能够联想到城市的特色便是公共艺术的成功之处。而最成功的公共艺术打造应该是借助公共艺术的作品,来将所在的城市的宣传实现全面的走出去。因此,如何实现中小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成功,也就成为当下我国中小城市在进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当中所面临的重要挑战。正是因为中小城市公共艺术在宣传上是一种完整的文化传承和几点,因此就需要对于公共艺术拥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剖析当下我国中小城市公共艺术的现状,来更进一步的全面分析中小城市公共艺术的未来,来更进一步的思考我国未来中小城市公共艺术的走向。

  二、中小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核心

  在中小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应用和发展道路上,之所以城市规划发展注重公共艺术的发展,核心在于公共艺术所承载的重要价值性。在各个地区都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如何将自己所在的城市建立成和谐、文明的全新型城市,就是增强竞争力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其中,如何彰显中小城市的精神风貌,文化特色,以及科技水平等综合实力的关键,就是借助公共艺术。中小城市由于发展起步较晚,综合设施欠缺,不想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具有较多的优势,因此,在城市的后期发展当中,更加注重对于公共艺术的发展。也正是因为中小城市发展起步较晚的因素,其中也有一定的优势,即其在后期的重新规划和大幅度发展过程当中,拥有更多的参考依据来进行城市的科学规划。因此,当下许多的中小城市在进行公共艺术规划当中,也参考大型城市的发展来创建自身的特色公共艺术建筑。上海的东方明珠作为地标性的建筑,在城市公共艺术当中,无疑是成功的典范。不仅代表着城市的发展,而且也是科技和现代旅游的结合。许多城市在进行公共艺术发展当中,也在参考着这些的发展。在中小城市当中,旅客可以在中小城市的发展当中,看到种种不同的艺术建设。这些是文化特色的体现,但是有的城市为了哗众取宠,甚至出现一些类似“毁三观”的作品,为的就是给旅客留下深刻的城市印象。中小城市公共艺术的核心是凸显城市风貌,传递城市内涵,在城市文化的作用之下,不断提升城市深度,从而扩大城市影响力。而非过度的追求一时的新鲜感。真正具有价值的公共艺术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时间越久远,价值越

  独特,城市魅力和影响力越可以更好的得到弘扬和彰显。因此,在进行中小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当中,城市的文化内涵是公共艺术的核心和灵魂。

  三、中小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特点

  在我国的中小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和构建当中,必须要严格依照城市的发展,文化和城市的气质来进行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建造。而在中小城市公共艺术具体的设计和构建当中,必须要遵循一定的标准,才能够保证作品的核心价值得到凸显。

  (一)公共艺术具有相应的审美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好的事物人们都心生向往。因此,在我国中小城市公共艺术构建过程当中,基础的审美标准应当是公共艺术构建的基础。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基础配套设施也在不断的完善,公共艺术在构建过程当中除了要保证自身的设计美以外,还要保证其能够同周边的景色和城市的形象保持一致。这就还需要对于公共艺术还原在大环境之下,通过构建环境同公共艺术协调美的发展。这样,不仅可以带动城市综合建设的发展,还可以对于公共艺术起到相互促进的效果。从而大大提升当下对于中小城市公共艺术审判标准的提升。通过借助城市化的审美情趣的提升,来大大提升中小城市的社会竞争力。

  (二)公共艺术同社会运营保持一致

  对于社会公共艺术设计而言,目的是为了制作更加精良的城市名片,来提升中小城市的宣传力,从而为今后城市取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奠定基础。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进行公共艺术必须要同社会运营保持一直。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名片而包含在城市发展当中,因此公共艺术的发展必须要同社会运营的大步调保持一致。只有这样,艺术和文化、经济、政治才能具有融合性的一起相互促进发展。在城市系统当中,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营都是社会功能的体现,要想保证公共艺术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必须要遵守社会系统当中统一一致的思想来进行社会的发展。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设计存在社会体系当中,为的是将社会体系优化,将功能性作用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是整个城市职能当中,有促进作用的功能。两者之间并不相互违背。在中小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过程当中,如何将城市宣传的目的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便是城市艺术设计的核心所在,也是城市公共职能发挥的关键。城市作为人生活居住的活动场所,是文化、经济、政治形成并实践的地方。公共艺术作为艺术设计,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美的普世体现。因此,保证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化当中的发展,是对社会良好运营的一种促进。

  四、当中中小城市公共艺术的现状

  在城市化脚步加快的当下,如何快速有效的推动城市发展,增强城市的影响力是当下各个城市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而一线城市由于受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的作用,早早便确立了城市的竞争性。

  对于中小城市而言,要想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就需要借助自身城市规划建筑来实现。因此,在近些年来,中小城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形形色色的公共艺术品大量涌现,错误价值理念的影响,必然会导致当下中小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和实践的质量良莠不齐。

  (一)表现形式匮乏,过于单一

  目前,我国的中小城市公共艺术表现形式大都局限于城市雕塑,实施城市建设的主体大都认为雕塑是表现和突出文化的主要手段和形式,从而忽略了其它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在当下诸多中小城市当中,虽然公共艺术建筑群在数量和规模上也在不断的增多,但是选材单调,而且搭配不合理,过多的公共艺术反而更容易给游客过于臃肿的感觉。例如壁画、街头装置、水光置景和城市小品等具有装饰功能性的艺术作品,不能够结合功能性艺术作品的特点进行画龙点睛的优化,非要借助过分夸张的设计和表现来进行展现。这样单一的运用不仅不能带来美的享受,反而觉得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过于浮夸,也更容易被时代所淘汰。而在雕塑作品中的技艺大都采用圆雕来表现,浮雕、透雕等表现形式的作品少之又少,缺乏更多的形式感和艺术感,从而导致了中小城市公共艺术的单一,而且没有相关的灵动性设计来凸显城市的动感和活力。

  (二)缺乏地域特色,过分克隆复制

  在当下我国的中小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过程当中,由于缺乏对于艺术原创的把控性,通过对于发展较好的一线大城市进行草靠之后,盲目的进行克隆复制,而切复制的往往只是局部,对于内涵化的城市工艺设计精华并没有得到贯彻和应用,从而导致当下的许多中小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不能够同其所处环境作有效的搭配,往往给游客带来不伦不类的感觉。这样,也就意味着城市的文化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能够充分体现。中小城市公共艺术构建的核心就应该同城市精神相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中小城市公共艺术的成功。同时,在进行中小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和应用当中,更应注重公共艺术的公众情感和本土文化特色。但是,目前许多中小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无论在材料选择和艺术表现上都呈现出趋同化,照搬照抄大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只要是大城市流行的就去模仿,最后导致中小城市公共艺术千篇一律,从不考虑当地的人文地理特色,缺乏本土的风格。

  (三)城市文化内涵缺失,传统与现代出现断层

  文化断层在当下城市化发展当中,也是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而出现文化断层的关键在于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出现了问题。在当下我国的中小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当中,也存在着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当下的中小城市在发展当中,盲目的追求一些现代化的理念和设计,为的是标新立异。从而忽略掉本土文化,将传统文化抛弃而进行的公共艺术设计必然不能够在竞争当中脱颖而出。许多公共艺术作品不能将传统文化与现念相融合,一方面以僵化思想搞单

  一的传统样式公共艺术作品,而拒绝现代观念的介入;另一方面摈弃传统文化而盲目追求富有现代感的设计风格,可以说传统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公共艺术作品少之又少,在未来的公共艺术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是设计必须面对的课题。

  五、结语

  通过对于中小城市公共艺术的现状和作用探究之后,不难看出当下我国在城市化推进过程当中,促进发展的初衷是良好的,但是盲目的求新求异求数量,只会在中小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当中出现南辕北辙的效果。立足于城市发展的内涵,植根于城市文化和特色而进行的统一性的规划和建设,是提升中小城市公共艺术文化涵养的关键,也是更好突出城市文化和内涵的重心。

  小城镇公共艺术多元化的可行性

  小城镇公共艺术多元化的可行性

  公共艺术既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又是现代文明在公共空间的展示,它不仅增加了一个地方的精神财富,同时也表达了当地身份特征与文化历史价值,是本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载体。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小城镇、新农村建设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公共艺术,展现了小城镇居民生活状态,表达了大众情感。黄冈大别山地区自古人杰地灵,人文兴盛,底蕴深厚,浩如烟海。如今的黄冈市在湖北省建设“大别山经济实验区”的过程中,经济得到了迅速

  的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稳步提升,特别是在大力发展黄冈旅游业的过程中,黄冈市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通过不同形式的公共艺术得到了一定的彰显,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黄冈的个性与魅力。

  一、当代公共艺术的多样性

  当代公共艺术具有社会公共精神,以及提升大众审美意识、生活情趣和公共生活环境品质的作用。当代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既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象的,既可以是临时性的也可以是永久性的,既可以是大规模的也可以是小型化的。[1]它可以以壁画、雕塑、环境艺术、标志性设施、园林景观艺术等不同的艺术形式,伴随着新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当代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元化和具有开放性,融合了戏剧、音乐、舞蹈、摄影,影像、绘画等多种艺术元素,包含一切由社会公众参与合作的艺术活动,以及广泛情感交流的公共文化活动。多样性的当代公共艺术更加注重与周围环境产生和谐的美感。在乡村,当代公共艺术甚至可以与田地、湖泊、山川和动植物等进行整合,形成有别于城市风貌、延续当地乡土特色的艺术形式。[2]无论当代公共艺术以何种形态及艺术形式展现,它都凝聚大众意志,承载本土文化,体现了现代生活,诠释了艺术与大众、艺术与城镇、艺术与社会关系的新的情感。与此同时,社会文化的丰富性及科技发展的先进性使小城镇城乡文化精神与城乡大众沟通对话的桥梁。居民的审美出现多样化与特殊化。传统的公共艺术形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城镇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审美需求。当代小城

  镇的公共艺术应在继承地方文化的基础之上,借助多样的材料和先进的技术,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传承和创新地域文化,以实现小城镇公共艺术的多元化构建方式,美化小城镇的公共环境,提升小城镇居民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二、当代城乡公共艺术多种表现形态的可行性

  社会的发展,使当代城镇居民思想观念出现较大变化,当代公共艺术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成为美化公共空间环境,体现地域特色的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进一步通过公共艺术作品展现黄冈大别山历史文化性与地域性;如何科学合理地通过公共艺术这一媒介美化小城镇的面貌,将小城镇地域文化的精髓有效地融入到现有的公共空间中去,从而满足当代城镇居民对新城镇文化的不断追求,是黄冈大别山地区及我国小城镇建设者与艺术创作者所共同努力的方向。同时,我们应充分发挥公共艺术的多种表现手法。探索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小城镇公共艺术鲜明的特色和个性特征,以强化小城镇的形象及人文理念,实现小城镇未来健康、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

  (一)多元的地域文化可丰富其创作题材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的地理结构和自然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长久发展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积淀与文化历史传承现象。地域文化体现出一个地区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能力、把握

  方式和审慎角度。每个城镇因所处的地域不同而具有独特的历史地域文化。作为小城镇地域文化传承的载体———公共艺术,就是要在满足小城镇居民审美的前提下,对那些有益于小城镇创造性发展的优良传统文化加以发掘,提炼和表现,在公共空间中转化为一种有形文化得以传承。这既是小城镇个性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小城镇魅力的体现。大别山地区红色文化底蕴丰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建党活动的重要驻地,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鄂皖豫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在黄冈的红安烈士陵园、罗田胜利烈士陵园、麻城烈士陵园、英山烈士陵园里的大量人物雕塑作品,生动地展现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斗争时期,十年红旗不倒的悲壮历程及其所体现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突出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时期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传承了大别山灿烂的红色文化,体现出大别山人民高尚的民族精神。东坡文化是黄冈另一笔巨大的精神文化遗产。为传承东坡文化,在黄冈遗爱湖公园主景区门口的“一词二赋”四块巨幅浮雕,以及全国体量最大的苏东坡雕像等公共艺术作品,再现了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创作场景。地域文化具有多面性与多向性,既有精神性,也有物质性;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因此小城镇的公共艺术创作应从地域文化遗产、民风民俗中寻找创作元素,将其精神理念作为创作的主要方向与思路,强调地域特色的多元发展,并让其以物质的形式保存下来,以加强公众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和情感。

  (二)多样的材料可丰富其表现形态

  材料既是公共艺术设计的基础,同时也是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艺术作品得以最终呈现的基础。材料的多样性赋予了公共艺术广阔的创作空间。各种不同形态的公共艺术作品都是通过材料来体现的,同时物质材料作为其创意的延伸,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传统的公共艺术表现形态,如建筑、雕塑、壁画艺术、地饰等都可以根据小城镇特色,因地制宜,合理取材,就地取材,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创作出来的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很好地将传统文化转换成可视有型文化,这样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也能让人们从材料中感受和了解那段逝去的文化历史。如在“陶都”景德镇,采用当地生产的陶瓷来装饰马路两边的路灯灯柱,巧妙地把景德镇工艺陶瓷与灯饰完美结合,形成一道景德镇特有的靓丽的风景,显得是那样的独特和雅致,以蕴涵人文精神的美学风格赋予景德镇全新的风貌与生命力。如黄冈罗田九资河镇,自2009年以来,罗田县深入挖掘当地的红叶资源,以红叶为媒先后成功举办了五届“红叶节”。以开发红叶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每年红叶节期间接待游客呈几何级数攀升。根据罗田地域特色,用石材和陶土材料创作的红叶雕塑作品,营造了红叶乌桕清新洒脱的氛围。再如黄州遗爱湖公园东坡纪念馆前的东坡文化地饰,以浮雕的形式展现了苏东坡“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豪迈情怀,而且将纪念馆前的空间装扮得灵动之韵,营造了气氛、深化公共人文的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艺术观念的拓展,许多新的材料正在被艺术家巧妙地运用到公共艺术创作中去。从大量的现代公共艺术作品中,我们也可以发

  现艺术家对于材料的关注和倚重达到相当深刻的程度,现代材料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为艺术家提供了全新的创作想象空间。同时受众对材料也不再仅仅停留于其外部形态的认识,而更注重材料独立的艺术语言及其在艺术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数字时代小城镇的公共艺术创作应该合理利用数字技术的媒介材料的新型性能,以使其更符合当代受众的视觉文化需求及审美心理需求。[3]数字化公共艺术的创作材料是基于数字技术的媒介材料,这其中包括:计算机、感应器、LED、通讯工具、数字显像系统、网络等。如黄州东坡外滩上用LED、塑料、玻璃等材料创作出来的“日月同辉”作品,以倒挂玄月之形与遗爱湖水交相辉映,以表达苏轼的“月有阴晴圆缺”的意境。材料不仅丰富着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时其本身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属性和艺术价值,它可以使观者从对作品的简单理解,到主动参与的状态,使之成为大众精神交流的自由的舞台。在小城镇的公共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应加强对材料的个性的了解和感悟,通过小城镇当地特色材料与现代科技新型材料的结合,借助不同材料本身的表现力,向受众传达不同的蕴涵和情感,以实现小城镇公共艺术多种表现形态,丰富小城镇公共艺术的视觉样式。

  (三)先进的技术可丰富其创作手法

  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编程技术、电子技术、交互系统技术、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和平台,为公共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各种可能。在黄冈红安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里,综合运用多样

  新颖的声、光、电、幻影成像、场景复原、半景画、大型沙盘模型、置景等艺术手段与形式,从形势上、视觉上、心灵上以冲击,营造虚拟空间,达到吸引人、教育人的效果,充分展现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雄的山———英雄的人民———英雄的业绩———英雄的精神”。未来的公共艺术作品的技术含量将会更高,公共艺术的创作手段和介入城镇公共空间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先进的技术使得公共艺术作品借助图像文字识别、表情识别、语音识别,以及各种传感器等等,使公共艺术作品不仅是一件作品,它更能通过安抚人心,净化人的心灵而成为一个能跟人进行感情交流的对象,能够愉悦人心,引起公众的情感共鸣与互动,达到艺术作品与受众之间、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交流,因此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目的不仅仅在于信息的输出,而更注重的是受众对信息反馈的输入。[4]公共艺术是一种大众的艺术,互动性是公共艺术的重要特性,大众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数字多媒体技术在不断的丰富,但从目前我国小城镇的公共艺术建设现状来看,借助新媒体技术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数量很有限,互动性公共艺术在我国小城镇里的发展依然处于滞后阶段。只有借助数字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创作出大众能参与、作品与受众能互动的艺术,才是真正的大众的艺术、公共的艺术。

  三、小城镇公共艺术未来发展展望

  随着我国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社会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公共艺术应该以一种多样化、包容性的形式在小城镇发展起来。[5]

  当前公共艺术创作提倡新的创意思维和新的创意方式的探索,人们活动空间的不断拓展和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艺术语言的不断丰富,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也要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小城镇的公共艺术应借助多样的材料及新媒体技术实现多元化构建方式。当然,小城镇公共艺术创作更应该注重走自己的路,无论艺术家们采取什么样的创作手法,都应该对小城镇当地的社会人文精神,自然风貌、历史文化内涵等加以了解,通过艺术家们独特的艺术创作思维将小城镇内在的地域特色与文化精神展现出来,这样小城镇公共艺术的发展才能与当地的历史背景及人文环境产生亲切而久远的对话,体现更为深广的现实价值和社会意义。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应该积极推广小城镇公共艺术的发展,尤其应该注重小城镇公共艺术的多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及创新的发展。以通过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利用高科技的创作手段,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一种有形的方式展示在公共空间中,世代传承,这将有利于加深小城镇人们对公共艺术的认识以及人们的文化素养,提高大众参与小城镇公共艺术构建的积极性,让公共艺术更好地融入小城镇人们的生活,为推动城乡公共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建筑形态下公共艺术的精神语言

  建筑形态下公共艺术的精神语言

  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公共建筑的形态都以形式美为主要的审美标准.如中国古寺庙及其形态各异的塔,现代

  的上海金贸大厦、广州歌剧院、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等,以及许多国外公共建筑,它们的形态都很美,其主要设计表现手法则为变化与统一,即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创造出触动人心的建筑整体形态.

  1建筑化的公共艺术

  在“建筑化”的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应当从建筑和公共艺术的关系出发探求建筑空间与公共艺术的融合,关注公共艺术如何以建筑空间作为载体,表达其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对此,可以从两个层次阐述“建筑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的概念和内涵.第一个层次是建筑的城市公共艺术.即某一建筑(主要指具有明显公共艺术特征的公共地标建筑)本身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凝聚着城市的历史文脉,承载着城市的集体记忆而成为该城居民公认的美学符号和情感标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环境的融合愈加密切,一些城市地标建筑,如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上海世博中国馆、新先锋主义风格的巴塞罗那当代美术馆[1]等等,更是以一种典型的公共艺术面貌展现在城市地域环境之中,成为所在城市值得骄傲的闪亮而饱满的文化精神符号,如图1所示.图1地标式的“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Fig.1Landmarkarchitecturalurbanpublicart第二个层次是“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即城市公共艺术与建筑空间的融合,不仅在空间形态与之协调,也包括公共艺术的人文精神和内涵,从整体到细部元素,有机

  而统一地融入到建筑空间之中,给公众创造一个具有艺术性并富含人文价值的城市空间环境.城市公共建筑空间不仅仅是由建筑物构成的物质空间,同时也是公众工作与生活的社会、精神空间.换句话说,城市公共建筑空间还是公众精神与文化的载体空间[1].上述建筑与“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前者从城市整体着眼,把建筑单体作为城市中的公共艺术来分析;后者则全面系统地综合城市空间环境和建筑内外环境中的各种构成要素,进行更为细化而有机地分析,如图2所示.图2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Fig.2ImperialWarMuseum,U.K.

  2公共建筑的形态类型

  公共建筑以及整体形态呈现在城市空间环境之中,并直接给周围的公众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从而营造出具有精神化的城市公共空间.知觉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觉的原始材料不是元素,而是有意义的整体结构形式.”当人们观赏建筑时,往往依靠直觉的视觉组织活动,直接完成对建筑整体形态的感知[2].一般来说,公共建筑的整体形态可以分为几何体、雕塑体、象征体3种类型.

  2.1几何体

  几何形体是建筑表达艺术常用的方式之一,这类建筑空间大多经过既定的数学法则运算、推敲而得之.几何形体形式多样,主要有正方形、圆形、扇形、三角形等.建筑的空间形态通常由几何形体经过

  不断重复、连接、错位叠加而成.纯粹的几何体构建则具有很强的规则性,强调突出纯粹主义的形态效果[1].即在整个过程中强调整体,主张表现材料的自身特质,如图3、图4所示.

  2.2雕塑体

  雕塑对形体的体积组合有明确的要求,块面形态是雕塑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光影对于形体的表现尤为重要.对经过组合后的形体进行加或减的处理,采用切角、镂空等设计手法可以增强建筑形态的视觉冲击力.

  2.3象征体

  公共建筑的形态大都象征着某种文化或精神,并试图通过这种隐喻触发民众的思考.哲学家黑格尔曾将象征艺术分类为艺术的初始阶段,设计师通常也会通过象征体的设计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形态意义

  3.1标识符号

  现代城市除了作为服务于地区或国际间商业、贸易、产业的集中地之外,业已成为信息传递、科技发明、文化娱乐、知识教育、公共艺术文化交流、旅游观光及民俗世情的滋生传承等多姿多彩、光怪陆离的人间大舞台.城市公众在长久岁月中积累下来的共同经验和交流所达成的共识与城市的兴起及沧桑紧密相联.这种联接从最细微的部

  分不断延伸和发展着一座城市本身固有的文化精神,并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延续传承.同时,城市特有的文化气质能够迅速地感染外来人群,并会成为初来者对这座城市情感记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作为城市的标识符号,丰富多样的立面造型结合附着在城市环境中的各类公共艺术装置,将会比一般的公共建筑更为直接地展示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如图5所示的城市标识符号,营造了向上运动的微妙的身体和精神感受的变化[2].

  3.2城市印象

  公共艺术从功能角度而言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直接体现了城市文化和现代城市生活的理想.与一些纯粹的艺术相比,公共艺术的特性决定了其文化表现的强烈性.公共艺术承载的不仅仅是个体,还有更多社会的、文化的以及政治上的功能.艺术取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亦如海德格尔所言,现代美学的起源和形成并非直接来源于对艺术的沉思,而是取决于人的生存状态[3].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公共艺术就是突出充满美感的城市印象,让公众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乐趣,同时使城市成为公众的诗意栖居场所.

  3.3文化精神

  文化代表着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是一座城市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象征着城市的品格.城市既是人们生存的方式,也为文化的产生和发源提供了场所.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和成果,城市文化是城市最

  客观的写照,由于其每一细节都反映着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文化问题,使得城市逐渐成为当代公众观察世界和展现自身的舞台.一座城市是否包含着充满文化气息和艺术氛围的公共空间,以及是否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公共艺术,已经成为衡量整个城市是否蕴含文化艺术品位的重要指标.“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城市标识,充分反映并提升了一座城市的印象和精神文化.“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通过公共艺术和城市建筑空间的融合,通过公众对建筑空间的体验和互动,使人们时刻都在感受着一种独特的文化情怀和审美情趣.

  4形态构建

  4.1基本形的构成

  现代艺术设计通常呈现出简洁、几何形、象征意义的抽象或是具象的形式.而以抽象的点、线、面、体等几何图案的组合作为造型的基本元素来塑造形体,使得流畅与简洁成为公共艺术造型的主要特色.任何艺术造型形式都是由点、线、面在不同的视觉角度运动、变化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其表现形式也具有一定的区别.如点以其所处的位置为主,线以其方向、尺度为主,而面则以其所有的面积为主.在艺术造型设计中,它们各自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和魅力.可见,每一个建筑元素不仅有其结构功能意义,还有因元素组织结构的倾向性传达出超越其实用功能的精神意义[4].4.1.1点点的分散、密集运动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构成相对的线和面,处于不同位置的两个点

  在同一空间或不同空间内都会让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一定数量的点会产生聚合的趋势,人的视觉会主动将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点串联起来,形成线与面的轮廓.在空间中,这些点独立而又聚合地进行着不同的交织与组合,从而会产生有节奏、有韵律、有意义的形式和意境,如图6所示.图6点的符号图像Fig.6Symbolimagesofpoints4.1.2线线是点的运动轨迹,由点与点的连接,以及面的边界、交叉等所形成的.线在几何学中无粗细之别,但过长或过短地增加线的宽度,线就会变成面或点.在艺术造型设计中,线则被赋予了宽窄、长短、直曲等属性.线的聚合、分散等有规则的运动,可以合成面,也可以排成有节奏、有韵律、有秩序的艺术形态,如图7所示.图7线的符号形象Fig.7Symbolimagesoflines4.1.3面简单来说面就是线的封闭状态.在几何学中,面则是由线的运动轨迹或自身加宽,以及点的扩展等产生的.面的形式变换多,较之点、线更能体现出情感特性.在面的情感表现中,几何形的面具有规则、平稳、较为理性的体验;自然形体的面给人以厚实、生动的体验;有机形体的面给人以柔和、自然、抽象的体验;偶然形的面给人以自由、活泼、富有哲理的体验.4.1.4体体是由面围合而成的.体的造型方式主要有具象和抽象两种.具象的形体是对自然事物的模仿或变形,这种情感体验通常与被模仿的对象密切相关.例如古代的艺术表现几乎都是对自然事物直接或间接的模仿,而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即在于将简洁的、抽象的、几何的形式作为时代的美学符号.随着现代设

  计风的盛行,抽象的设计元素也逐渐盛行开来.这些自由、随性、流畅而又洒脱的抽象元素伴随着现代工业技术及新型材料的出现而变为可能.抽象的符号形式不仅可以体现自然的简洁、生态、有机,还会给人以亲切而联想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图8所示.

  4.2基本形的变化构成

  点、线、面、体作为公共艺术基本造型元素,以形、色、质、光的综合表达,构成了绚丽多彩的现代公共艺术.4.2.1形形即造型,是空间构成的最基本要素,光与色都要依附于形态才能使建筑更具有表现力.建筑空间的综合表现是由功能、技术和艺术组合完成的,功能是目的,技术是手段,形态则是表现形式.建筑空间是由形态展现的,人们也是通过建筑的造型来认识建筑空间的审美和内涵.如新建的澳大利亚约翰医学科学研究院(见图9)为低层研究实验室设施,建筑如同多米诺骨牌,丰富了建筑的空间层次,提高了建筑的美感.图8抽象的符号形象Fig.8Abstractsymbolimages图9澳大利亚约翰医学科学研究院Fig.9AustralianJohnMedicalSciencesAcademy建筑的形以点、线、面、体基本形式出现,并在建筑造型中发挥各自的“表情”,进而表达性格和情感.建筑造型的时尚、前卫、有个性不仅有较强的吸引力,还能够激起人们对生活和对美的情感享受.4.2.2色空间中的色彩包括物体本身的原有色彩以及人为的装饰色彩.色彩是建筑环境中重要的视觉要素,它同和其他视觉元素

  如形、光等一起传达建筑环境的信息.色彩具有独特的性状,依附于其他要素存在,又与之紧密相联.相对于其他视觉要素,色彩往往给人非常鲜明而直观的视觉印象,它可以快速地创建情感和烘托气氛,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可以说,色彩是建筑空间环境中最实际、最直接有效的一种艺术装饰要素.其实,色彩本身并没有美丑之分,每一种颜色都有自身独特的美,正如绘画时人们需要搭配色彩一样,城市环境色彩也一样需要适应环境,总体调配,而总体调配就是城市主体色调确定的过程[5].建筑空间色彩的设计,主要考虑色彩与材质的效应以及色彩在建筑空间中的使用面积.材料的质感肌理丰富了色彩的表现力.不同的材料反映出不同的色质.色质可分为反光、平光、哑光、透光等多种类型.例如由内墙漆、陶瓷和玻璃所制作的建筑装饰材料,前者规整、亚光泽,给人以沉着、温和、平静的感觉,而后者在阳光下则耀眼刺目,如图10所示.同样,色彩本身的冷暖、轻重、软硬等属性也可以调节材料自身的视觉感触.所以,如果能够将色彩妥当地运用,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空间感受,从而达到对空间艺术化设计的目的.图10不同建筑装饰材料Fig.10Variousbuildingdecorativematerials4.2.3质这里的“质”,主要指的是建筑装饰材料的质感和肌理.自然界中的任何物体的表面都具有特殊构造且形成其表面特征,称之为肌理和质感.建筑空间形态是由各种不同肌理和质感的材料组成的,如果说空间的造型首先引人注目,而后色彩进一步给以刺激,材料的肌理和质感则进一步加强空间的视觉效果,丰

  富了公众对空间的情感体验以及公众对空间中材质的审美感受.在城市空间中,各种建筑或是精致,或是粗糙,或是繁杂,或是简洁,或是时尚,或是永恒,或是坚固、宏大,或是亲切、温馨,或是富丽、高贵,这些特征都可以通过其表面材质传达给公众.建筑空间中各种材质的质感和肌理,不仅来自于视觉上,还来自于触觉给公众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审美体验.“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更离不开材料的艺术表达.材质不仅是媒介和承载物、固着物,更重要的还在于材料自身被使用,并将其物理性质进行审美开发设计.不同的民族因为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原因皆有不同的偏好.材料的多样化多元化是社会审美形态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审美多样化多元化的物质基础,不可能使用一成不变的材料,也不可能有一种材料永远都能达到最好审美效果的材质表现力.材质的多样化是空间环境的客观要求,特别是在当代城市空间环境中,高楼大厦构成现代城市空间的筋骨,传统的材料诸如铜材、石材、木材等都会受到较大的局限,研究和运用各种各样的材料营造时代性的审美空间环境是公共艺术价值实现的物质保证.一些建筑的外墙采用两种木材的组合,提高了建筑外墙的质感,为我们研究多种材料在公共建筑艺术中的灵活运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如图11、图12所示.图11沭阳博物馆方案设计(铜材的使用)Fig.11SchematicdesignofShuyangMuseum(usingofcopper)图12塞维利亚世博会日本馆(木材的使用)Fig.12JapanPavilioninSevilleExpo(usingofwood)因此,对

  于“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表达,除了要充分挖掘传统材料的新的艺术表达语言,还要灵活智慧地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从而达到塑造更具艺术魅力和情感体验的城市公共空间.

  5结语

  在千姿百态的空间设计中,城市公共艺术是空间艺术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居住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公共艺术越来越多元化,“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成为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就是要分析点、线、面、体等基本设计元素通过形、色、质、光的表现方式在公共建筑空间中的表达规律与形式,分析这些视觉要素如何在建筑空间这种特定环境下来触动人们的心灵,从而引发建筑空间和公众的情感共鸣与互动,使建筑空间具有更强的公共艺术特征与效果.

  地域性的公共艺术规划研究

  地域性的公共艺术规划研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文化的全球化的冲击,我国城市中的公共艺术发展成为当下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公共艺术的产生是以西方艺术发展史的渐进和社会变革为背景一种艺术门类,是产生于当代社会背景和艺术发展的土壤之中,具有当代性。而我国准确意义上的公共艺术才发展了不过30多年时间,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出现很多盲目和滞后的现象。

  一、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时间较短,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从历史认知层面,我国公共艺术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改革开放的前30年,受世界格局的影响,此时的公共艺术作品受前苏联的纪念碑影响,呈现较为明显的政治意识形态标示。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以“城市雕塑”为名的公共艺术项目开始进入了公众视野,渐渐成为了城市形象和区域化主题的视觉标示。第三阶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受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波普艺术的影响,出现了大众积极参与的公共艺术项目。从发生的结果论来看,短期内受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潮的影响,有一定的建设成果,但也产生了一些盲目的现象。其一,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单一。从早期基本效仿西方的公共性的雕塑和纪念碑的作法开始的,从一出现基本上以雕塑的样式,势必造成我国公共艺术总体呈现出单一化特征。随之产生的“城市雕塑”和壁画艺术大多只是发挥着其装饰功能,没有太多的人文关怀和公共参与互动职能。其二,公共艺术的“非艺术”现象。曾由网络发起的评选全国十大丑陋雕塑活动,选出了很多恶俗的、丑陋的雕塑作品,然而这些作品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受西方优秀公共艺术方案或雕塑的影响,大多都只是表层上的效仿,没有与中国悠久的文化底蕴相结合,与地域环境不协调,和地域文化、自然资源没有必要的关联。产生了“千城一面”“千塑一面”和过分追求时尚的诸如“腾飞”、“崛起”等大量复制充数作品。没有地域性、时代性的作品充其量只是一个空间摆设,达不到提高公众审美和提升城市形象的效果。其三,公共艺

篇六:艺术实践论文

  

  关于艺术的论文4篇

  艺术体现和物化着人的一定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艺术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篇1:关于艺术的论文

  艺术观念与艺术表现

  摘要:在现代主义之后,艺术不再是拥有高超的绘画技能的代名词,西方教育界普遍将其定义成“视觉艺术”,使艺术外延到一切可使用的艺术手段和材料,艺术家充当思想家和科学家的角色得到延续。自从1964年4月安迪沃霍尔在纽约首次举办的雕塑展上展出了他的著名作品“布里洛包装盒”后,在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阿瑟丹托的内心产生巨大的震动,在他的笔下,“布里洛包装盒”跨越时间、历史、地域的界限,成为推动艺术发展史进程的象征物,并发出“艺术终结了”的呼喊。这种观念不断引发人们对艺术的定义及其本质的重新思考,如何平衡艺术品中的观念与技术成为艺术家们开始探索的新课题。

  关键词:观念;艺术表现;时代语境;同一性

  促使我写这篇论文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笔者发现,在学习油画的过程中学生提问最多的问题就是油画的技法是什么?二是大多数人在看过越来越多的现当代艺术品后都会质疑,看似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艺术作品何以有如此成就?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查阅资料,从出现在现当代艺术转折点上的艺术品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在过去7年的学院式教育环境成长过程中,我们更多接触到的是19世纪以前,更确切地说是梵高以前的艺术,对于梵高之后知之甚少,学院教育索性很少提及这段历史,学艺术的学生敏感一些的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这种空白感。为了在艺术这条路上更好、更稳地走下去,我们不能跨越任何空白,这个空白或许会成为艺术道路上的阻碍。因为20世纪的艺术完全打破了旧有的绘画模式,观念艺术的范围除了绘画还延伸到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环境艺术、大地艺术、行为艺术等等。笔者希望可以通过对20世纪部分艺术的研究,解答艺术家是如何平衡艺术品的观念与技术,并达到一定艺术高度的问题。

  整个20世纪发生了两次轰动全球的世界大战,一战造成了欧洲势力的衰弱和分裂,美日随之兴起,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艺术也随之发生变化。20世纪的艺术分为两个阶段,较合理的一种说法是:1960年为分界点,前半段为现代艺术――摄影术的发明促使艺术家开始实验各种观看的方式,尝试新的材料,并注入多种学科的观点;后半段称为后现代艺术,或者是当代艺术的初期――以反对现代主义的信条为基本准则,在这个转折点,艺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阿瑟c丹托(ArthurcDanto)在看完安迪沃霍尔(AndvWarho1)的“布里洛盒子(Brilo’sBox)”的展览后,发表论文指出这次展览标志着艺术史的终结,这个说法轰动了整个艺术界,也引来了不少的争议,至今仍然是学术界讨论的话题。他说道:“艺术终结了,当我开始写的时候,感到很悲伤,写着写着觉得这是个好事,我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解放,解脱了之前的种种历史束缚。这是艺术史上从没有过的事情,可以为所欲为了,再也不能判定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了,我思考的是关于历史、关于艺术史的哲学。”

  在阿瑟丹托看来,艺术存在两种观念:其一,把艺术当做认知世界的手段,绘画主要就是描绘出真实客观的相等物;其二,艺术又可被看做是艺术家的主观心理经验的表现,倘若真是这样,艺术就会因人的个别心态而个性化地呈现出来。从这两方面来看,艺术品能更全面地理解形成艺术风格的精神因素及社会因素,这是看懂艺术品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要欣赏一件艺术品,了解这件作品的技术是基本条件,研究它的观念才能算是真正看懂一件作品。观念与技术在艺术品中同样重要,二者的关系相辅相成。

  在印象主义之前的艺术是经验艺术,制作技术一脉相承,同一时期的艺术家并不存在技术上的创新,只存在个人风格的差异。印象主义之后转变为观念艺术,然而技术也成了支撑理念的关键所在。技术的创新对观念艺术而言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构思想要创作的内容,这个与

  经验艺术一样。二是如何去体现这个构思,这点与经验艺术截然不同。

  作为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安迪沃霍尔对后世的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阅读过《安迪沃霍尔的哲学:波普启示录》的人无不为他那种真诚、自由、语无伦次但异常细腻的独白所震撼,他告知人们消费时代种种人性的可能。他认为思考就会产生错误,只有不断地做事才能获得报酬。生活在消费理念和超市文化浓厚的美国,这种理念在他的内心根深蒂固也变得不难理解了。他对自己作画的过程是这样描述的:盯着画布然后开始构图,大脑进发的某一闪光点就成为既定的构图模式,再看一眼,发现某个角落的空间里需要一点蓝色,于是他就把蓝色放上去,然后看着另一边,也需要一点蓝色,再拿起绿色的画笔画上几笔绿色,退后几步看画面的空间构图是否对味,不对味的地方再加上一点绿色,如果构图适宜,他便不再做改动。

  当技术物品本身的功能变得复杂起来的时候,它不仅仅停留在工业时代的物欲满足层面上,进而也包含了一些游戏、个性、情感等因素,于是技术物品成为人们审美观念的呈现物。反之,当构成我们生活世界的技术物品带上艺术的光环时,我们的日常生活便成为审美情感实现的场所。

  艺术家通常会在现实生活或自然形态中发现某种可以表达观念的契合点,从而拓展绘画的实体空间。“成长于第三帝国废墟之中的画界诗人”之称的安塞尔姆基弗(AnselmKiefer),他的作品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呈现面貌都极其现代,但往往主题晦涩而富含诗意,隐藏着一种饱含痛苦与追索意味的历史感。他在材料上大量使用油彩、稻草、灰烬、虫胶、石头、照片、木刻版画、沙子、柏油甚至是铅铁等金属元素。种种现象都源于他的时代背景,基弗1945年生于德国的多瑙艾兴根,成长于被分裂的德国,所以他想做的不是面对过去,而是忘记战争,这或许跟战后德国不许回顾战争这种普遍的文化状况有关。作为新表现主义画家之一,基弗在他的作品里渗透着对德意志民族精神和浪漫主义传统的重新挖掘。不同质感的材料经他之手创造出复杂的肌理效果,并使画面充满巨大的力量。这种震撼的视觉冲击力结合抽象和具象、幻觉和物质性,并拥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尽管20世纪的现代艺术极力想摆脱技术化造就的时代语境,苦于技术成为审美功能的阻碍,但现代艺术的发展成就于现代科技的时代语境这一点无可否认。安迪沃霍尔的重复制造和基弗的综合材料,这个时代的艺术家无不通过艺术品深刻诠释着此刻的社会。技术与观念这两种东西从表面上看截然相反,技术的发达或许会造成艺术思想的贫乏,但如果我们深入技术与观念的理解方式层面上,就会发现二者存在着同一性。

  作为一名艺术家,毫无疑问应该尽快从传统的技术层面中解放出来,我们不该只注视着眼前的画布,而是应该仰望星空,以一种开放的精神去体验艺术门类之间由边缘的交汇所生成的一个新空间,用以阐述对世界的认识和感知。再回到我们自身,我认为在艺术学院的学生关注的东西不应该只是画种的区别和技术的孤立掌握,而应该是自己的观念的建立和与之紧密相连的技术语言的选择。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我们被压抑欲望的升华。当我们的欲望受到压抑时就会产生幻想,从幻想回到现实世界的途径,只有艺术之路才可能到达。这正如艺术创作中观念与技术的关系,当我们想去表达所思所想的时候,就需要一种表达的方式,这种方式即观念的具体展现,二者存在着同一性,它们的必然联系是我们切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篇2:关于艺术的论文

  浅析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逐步进入我们的生活,对于艺术作品如何看待,如何评价,也左右着艺术的发展方向。了解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的内涵、特点、规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会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推动艺术批评的健康发展,促进艺术创作的更加繁荣。

  关键词:艺术欣赏;思维;审美;艺术批评;社会科学;思想;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越来越多的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对于艺术作品如何看待的问题,同样也左右着艺术的发展方向。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特殊思维活动。它们是使艺术作品与人们发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检验作品社会效果的重要途径。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而研究和把握这些特点和规律,会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推动艺术批评的健康发展,促进艺术创作的繁荣。

  一、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艺术欣赏是由于接触艺术作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一方面唤起欣赏者的某些形象或片段的记忆,印证重现了一种生活经验,从而也调动人的审美情绪,获得一种感情上的满足,一种美的享受。另一方面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的具体艺术形象,产生联想,对于客观事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很自然地接受作者对生活美的发现和评价,接受了一次艺术美的熏陶。

  看一幅画是这样,听一支歌,看一出戏,读一部小说,也无不如此。《论语》里记载着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的演奏,“三月不知肉味”。当然,这不免有所夸大,但是优秀的艺术作品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却是不容置疑的。艺术,作为人们的精神食粮,人们的思想养料,对人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首先作用于人们的感情,改变人们的思想面貌,从而影响社会。因此,艺术的社会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往往需要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始终离不开艺术欣赏。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艺术的欣赏,便没有艺术的教育作用。艺术欣赏是沟通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思想情感的渠道。一件艺术作品,要是缺乏艺术魅力,不为人们所欣赏、所支持,那么它的存在价值就会落空。毕竟艺术作品更多是一种精神产品,而不是满足物质实际需求的。

  作为艺术欣赏,单是要求艺术家适应欣赏者审美要求也是不够的。因为,任何一种艺术欣赏,总是由欣赏主体即欣赏者,与欣赏对象即艺术作品这两个方面所构成的。艺术欣赏所产生的审美成果,是欣赏者与欣赏对象即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观与客观这两个作为艺术欣赏活动的条件,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在作品中那种纯粹的逻辑推理,或政治概念的空洞说教,不可能产生美感,不会为人所欣赏。

  艺术欣赏既然是一种认识活动,它也就遵循着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也象人类一切认识一样,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不全面到全面,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不是只有一次就停止,它总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不断循环往复,一次比一次深化,一次比一次得到更多的认识成果。

  不过,艺术欣赏这种认识活动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思维现象,而且由于欣赏者的思想水平、生活经验和艺术感觉的不同,欣赏活动就因人而异。虽然艺术欣赏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有着不同阶段的认识活动,但是,在具体的欣赏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阶段,又是很难截然划分的。在感性阶段,也常常伴有一定的分析、比较、判断等理性活动;在理性认识阶段,又总是离不开集体、个别的艺术形象,始终伴随着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这一点同科学中的理性认识阶段是不同的。

  二、艺术批评是一门社会科学

  从一定的阶级立场、观点出发,对艺术作品做出评价,便是艺术批评,也可以叫做艺术评论。艺术批评是一门与创作并存的社会科学,在艺术作品中,思想和观点融化在艺术形象里面,倾向越隐蔽越好;而艺术批评则相反,通过对作品的剖析研究,对艺术形象的分析,把融化在作品中的思想观点揭示出来,把表现在艺术实践活动中的某些含有本质意义的现象,加以综合和概括,使之上升为带有规律性的理论,从而推动艺术实践的发展。

  艺术批评也像艺术创作一样,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需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样才能对艺术发展有所帮助,对欣赏者有所启发。剖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充分揭示其社会意义,及时肯定艺术家的创作经验,指出不足,促使艺术走上正确的轨道,这是艺术批

  评的一个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艺术批评,就不会有真正意义的创作繁荣。

  艺术批评通过对艺术品的分析评价,帮助欣赏者认识蕴藏在作品里的深刻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对于一些极端的作品,也可以通过艺术批评,帮助欣赏者树立正确的欣赏观和识别能力。通过舆论导向使艺术的发展更贴近社会及民族价值观念。

  当然,艺术批评也是有一定标准的。任何一个作品都由内容与形式两部分构成,因此,艺术批评也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思想意识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思想意识标准是衡量作品内容良莠的尺度,艺术标准是测定作品艺术性高低的尺度。

  在一个具体作品里,内容与形式,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之中,它们各自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特别是那些优秀的作品,内容与形式则融为一体,很难完全分割开来。如果硬要把二者分开,既等于取消了内容本身,也等于取消了形式本身。正确的艺术批评,既要注意作品的思想内容,也要考虑它的艺术形式,尤其要从两者的统一上去分析评价作品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意义。只强调某一方面,都会导致艺术批评的片面性。片面性的观念否定艺术作品具有的思想性,评价作品时只用艺术标准,过于强调艺术形式的作用,不免会坠入“为艺术而艺术”的泥潭中。狭隘的只看到作品的思想内容,抹杀艺术表现的重要性,把思想标准看成唯一的标准,就往往导致思想等于形式,政治代替艺术,艺术批评变成政治说教,我们要坚持的是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思想性与艺术相统一的原则。

  在评价作品时,每个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一定自我的思想与艺术标准。当然,阶段不同、时代不同,人们的思想审美意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评价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框框,具体情况应该具体分析,不能不顾艺术反映生活的特点,去生硬地套用模式来评价一切种类的艺术作品。

  作品的艺术性一般表现在形象内容的塑造上,艺术家是用形象内容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形象塑造成功与否,是衡量一个作品艺术性高低的重要标志。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典型性、完整性、独特性和美感性,也即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艺术性。一个成功的艺术作品,是各种内在因素的完美结合整体。因此,审视作品的艺术性,应该把几个方面联系起来看,还要注意艺术语言、艺术技巧在作品中的体现与运用,这样,才能较全面、较客观地评价一个作品。

  以上所说的一些标准,只是就各种艺术的一些共同性来说的,其实,不同类别的艺术在内容表现,反映生活方面还是有各自独特的表现的。叙事性作品与抒情性作品不同,油画与国画也不同等等,所以在评论各种具体作品时,评价的标准就不能绝对化、教条化,否则就会造成艺术批评的简单化、庸俗化,从而妨碍艺术创作的健康发展。

  总之,无论艺术欣赏还是艺术批评,它们都是以作品为对象的,这是二者的共同点。欣赏偏重于感性活动,批评着重于理性分析,这是二者的区别。但这个区别只是相对说的,只有欣赏水平提高了,批评的质量才能提高。反过来,只有对作品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才更能促进欣赏水平的提高。二者的关系互为基础,又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戴碧湘。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陈卫平。影视艺术欣赏与批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3】李家杰。影视艺术鉴赏与批评。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篇3:关于艺术的论文

  从艺术作品中浅析沂蒙艺术家的家乡情怀

  摘

  要:情感是艺术家内心深处的的力量源泉,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不仅仅是在技能上的新颖和出众,而且更重要的是看其是否有感而发。沂蒙山作为老革命根据地,在有着浓郁的红色文化的同时,还具备着优美的风景和浓厚的风土人情。在这里产生了大批书法家、艺术家、军事家、政治家等,他们中有的早已名垂千古,有的正一步步走向世界……优秀的艺术家在这里汲取灵感,红色精神犹如甘甜的乳汁,给予我们无限的资源。身为沂蒙之子,在红色氛

  围的感召下,我置身与无限的艺术创作之中,将沂蒙老区无限优美风光展现给大家!

  关键词:艺术家的家乡情;沂蒙;山水创作

  艺术源于生活,所谓艺术情感就是取材于生活,然后进行提炼升华并反映于艺术作品中的一种情感的表达。它是指作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产生的、作为艺术创作动力和表现对象的态度和体验。这种艺术情感被很多作家视为艺术创作的灵魂。如果说艺术是一个创作的过程,那情感因素毫无疑问便是这一过程的催化剂。心有所想,情有所发,艺术作品必然充满灵气。情感因素在艺术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与发展,而家乡情感在诸多情感因素之中,更加让艺术家着迷与向往,下面从沂蒙山山水角度出发,深刻分析沂蒙艺术家作品之中家乡情怀。

  一、艺术情感

  (一)情感在艺术创作过程的地位和作用

  情感在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情感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贯穿艺术活动的始末,可以说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的表现,光有娴熟的技法并不能引起观赏者的共鸣。正是艺术作品中充满作者的感情,才能使雨果第一次看到维纳斯雕像,浑身颤抖,泪雨纵横,使唐太宗得《兰亭序》,夙夜披览,珍爱之至,临死不忘随葬;使孔子闻韶乐,长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三月不知肉味。

  情感对艺术创作有促进作用。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某个人或事或景的触动,使得内心产生了波动,必须通过艺术作品宣泄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这就产生了艺术作品。不管是寄情于景,还是借景抒情,只有动情才能创作。情感的丰富性是蕴孕艺术灵感的前提,自然万物是美的,但美的发现需要审美者具备情感的丰富性。情感的倾注激发强烈的创作欲望人们对大自然美的感受、认知的过程,就是对自然的审美鉴赏过程。情感的审美主观性深化艺术构思的成熟过程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二)剖析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的情感流露

  纵观艺术长河中的绘画艺术作品,不由得使我们对艺术的多样化而叹为观止,虽然它们风格迥异,形式不同,但它们在世界艺林中同样闪耀着灿烂的光芒,他们之所以成为艺术画库中的瑰宝,是由于他们自身独特的表现风格和独具特质的艺术情感所至,是作品内在的感情和强烈的感染力所至。

  王沂东是当今中国最具实力的油画艺术家之一。他游刃有余地将西方古典油画的精湛技法与中国民族文化的审美意蕴融于一体,成功地再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笔法精细严谨、造型线条分明、形体结构准确并擅长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及自身深切的情感,以古朴凝重而又俏丽灵动的艺术魅力扣人心弦。他出生于民风纯朴、山川如画的鲁南乡村,即沂蒙山区。故乡的山水赋予了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刻精神内涵的艺术气质。他的作品深情地辉映着他所深深眷恋的那片热土。

  二、蒙山情怀

  (一)琅琊名士的蒙山情

  上面所说的是通过油画的表现形式描绘沂蒙家乡的杰出艺术家,那么下面所提到的,既用国画山水的形式描绘沂蒙山水的优秀艺术家,赵启竣老师。

  从赵老师一系列的艺术作品来看,画家虽无所不能画,但是有着深厚文化沉积和良好发展传统的沂蒙山一直是他创作的主题。黄宾虹说过。“优秀的画家往往写他的家乡山水,因而形成自己独到的风格和技巧”。有人让徐悲鸿先生画荷花,他说需要二十刀纸再画。在我们研究传统绘画时,发现前人有些作品地方色彩很强烈。范宽画的是雄壮的华山;倪云林多画太湖风景;石涛写无锡、黄山一带山川风光……这些在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无论在创作意境上、构图和技巧上都有其独特性。一个画家,只要不脱离生活实践,不因袭前人和他人的作品,总会有自己的独立面目。正如我所敬佩的赵老师,沂蒙山便是他独到的形式表现。

  (二)通过具体作品深刻分析赵启竣老师笔下的沂蒙山

  赵老师长期执意于北方山水美感、形态与内涵的开拓,致力于以熟练的笔法传达蒙山大美的内涵,《蒙山老屋子》、《沂蒙山小调诞生处》、《蒙山人家》等精品,不仅是其高妙画风的生动展示,也是其热情豁达豪放干练性情的自然流露及高品格深修养的人格魅力展现,以及以扎实的绘画功底从而让秀美的家乡山水再一次真实在现和完美构造,赵启竣先生作品那饱满和谐的构图,轻轻自然的笔墨,崇高深厚的造型,豪放旷远的意境,表现了齐鲁文化的厚积深沉,展示出大中国、新沂蒙更新更博大的气象,热情讴歌了开拓奋进的新沂蒙精神,给人们无穷无尽的审美愉悦,让人们领受到从未有过的启迪,将观众纳入一种宁静清新的高妙深远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张同道。艺术理论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科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

  【3】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

  篇4:关于艺术的论文

  浅析影视艺术中的服饰艺术

  摘要:影视服装用其特殊的语言来诠释影片,给观众展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精彩纷呈的服饰艺术。影视服装,其宗旨是为影片服务的,它同时又具备日常服装的属性。影视服装以其特殊的艺术魅力来反映影视作品的社会环境、文化、政治背景和人物的身份地位、心情等。让观众进行视觉享受的同时,体会影视作品的内涵,引发思考。在设计影视服装的时候,要考虑到影视作品所要展现的时代,人物的身份地位,社会背景,政治因素以及地域差别等。

  影视服装;服饰色彩;视觉冲击;服饰造型;影响力

  影视服装有其特殊性,它可以表现出社会环境、文化,政治背景和人物的身份地位、心情等。服装对影视的艺术表现非常重要,可以通过服饰的色彩、款式来展现影视的艺术内涵,反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特征,让观众享受视觉盛宴。

  服饰色彩,震撼视觉的冲击力

  人对色彩有本能的感觉,红色和橘色给人温暖的感觉,蓝色和紫色给人清冷和宁静的感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地域都影响着人们的色彩喜好。每个人对于色彩的感受是不同的,不同的色彩对人的感官刺激,会令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一)服饰色彩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内心世界

  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王后穿着黑地绣金花的睡袍绣金色菊花的时候,黑地睡袍表现出王后阴郁的性格特点,金色的菊花表现出王后内心涌动着巨大的阴谋。《红磨坊》中,舞女和画家共进晚餐,礼服裙夸张的黄色和蓝色的披肩与周围那些穿着优雅的晚礼服进餐的女士相比都表现了舞女的爱慕虚荣和轻浮。同时,把她的自卑和不安刻画得入木三分。影片《简爱》中,简爱总是穿着深色的套装或长裙,表现出她的忧郁和冷静,这和她在孤儿院的生活经历有关。但当她和庄园主人罗切斯特恋爱时,穿了一袭蓝地碎花长裙,一改往日的忧郁和沉闷,显示出少女的浪漫情怀。但在色调上还是偏冷色,符合简爱的性格特点,遵循了她的生活经历。

  (二)服饰色彩对影视氛围的烘托

  影片《英雄》中有一个场景,骑着黑马穿着黑色铠甲的武士,白底黑龙的旗帜,黑压压一片,铺天盖地而来,让观众感到死亡的来临。在围攻赵国的场景中,一边是骑着黑马穿着黑色铠甲的武士,举着白底黑龙的旗帜,一边是骑着黑马穿着黑色铠甲的武士,举着鲜红的旗帜。高举旗帜,口中呐喊“大风”,这壮大的场面中,鲜红的旗帜让人感觉到血腥、杀戮,黑白的旗帜让人感到死亡和恐惧。无名的黑衣,秦王和丞相大臣的黑袍大袖,同样让人感到博大,压抑,神秘和死亡。赵国书馆中赵国人的红袍大袖,在红色强烈的视觉冲击中,红与黑的鲜明对比,让人感到了危险的来临和血腥的杀戮。在残剑和飞雪的绿色衣袍中,感受到了爱情的浪漫和对生命自由的渴望。在两人的白色衣袍中看到了爱情的纯洁和生命即将终结的无奈。这些服饰的色彩在不同场景中的运用,在冲击观众视觉的同时,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同时对影片的故事情节的内涵做了精彩的诠释。

  (三)服饰色彩是时代和身份的象征

  在表现历史的影视剧中,服饰色彩就是时代和身份地位的象征。像《秦颂》《鸿门宴》《秦始皇》这些影视剧中,秦始皇和丞相等重要官员全是黑色的服饰,御林军也着黑色铠甲,秦朝崇尚黑色,这有相关史料记载,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周文王火德,色尚赤,因秦始皇十分迷信阴阳五行之说,所以认为是秦的水灭掉了周的火。而黑色主水,固尚黑),黑色成为秦代的尊贵色。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所以从袍的颜色上可以看出人的身份等级。到了唐朝,男服上品为紫色,皇帝贵为天子服用黄色,这时规定了只有皇帝才能用赭黄,从此,黄色成为帝王的象征,臣民不能服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大王和王后极尽奢华的金黄色礼服、金黄色的王冠和金黄色头饰尽显王族的尊贵和威严。

  张艺谋的影片《活着》中20世纪60年代人们穿的灰色军便服,蓝色军便服,绿色军便服,红袖箍,那一片蓝,那一片绿,都表现了时代的特殊性,这些服饰的颜色都表现了一个时代人们对色彩的偏好,甚至是阶级的代表。

  影视服装的影响力

  在影视作品中,影视服装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影视服装展现影视作品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文化底蕴。影视服装对社会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演员的服饰,发型等影响着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一)服饰造型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

  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的大襟棉袄塑造了农村少女的典型形象。开始穿的粉色碎花棉袄,展现了娇羞、青春可人的少女形象。后来母亲穿着大红色的棉袄在山野里奔跑,表现了热恋中的母亲对爱情的热烈和执著。再后来母亲穿的青灰色棉袄,塑造了母亲老年的农村妇女形象,表达了失去父亲的哀伤。

  电影《月牙儿》中,月容的母亲为了养活女儿,瞒着女儿去做了暗娼,被女儿发现时,母亲穿着绸布短旗袍,绣花鞋,凌乱的发鬓插着朵白花,嘴唇涂得鲜红,表现出沦落风尘中的妇女形象,白花表现了母亲绝望的心情。母亲生病后,在破旧的屋子里又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衣服,蓬乱的头发,食不果腹,反映了旧社会体制下,民不聊生的苦难。这些影视剧中的服饰造型成功地塑造了各种人物形象,在品味故事情节的同时,感受到了服饰造型的艺术魅力。

  (二)服饰造型烘托气氛,推动剧情

  前苏联影片《办公室的故事》女主角出场,黑框眼镜,灰色调男性化H型大衣,短短的剪发一丝不苟,不化妆的脸,苍白的嘴唇,脱掉大衣后H型的黑色套装,严谨的工作作风,举手投足间都展现了女局长的冷硬,让人感到压抑。再看女秘书的出场,时髦的套裙,当时最流行的毛背心,高跟长靴,时尚靓丽,愉快轻松,充满了生活的激情,让人眼前一亮。办公桌前,所有的女性都穿着精致的、时髦的、符合个性的漂亮衣裙,开始精心地,细致地化妆,一成不变的,仿佛是一种仪式,美好的一天开始了。和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相比,女局长衣着总是一成不变的灰黑色,不化妆的脸,严肃的表情,冷冰冰、硬邦邦的性格。长此以往,一天又一天,直到新同事的到来,成为剧情的转折点。

  随着剧情的发展,到新同事家聚会,女性们是花尽心思借机展示一番,争奇斗艳。女局长还是以严谨的套装出场了,但是换了橘色的衬衫,虽然与气氛格格不入,让人生畏,但那一点

  橘色却表现了女局长外表冰冷、内里火热的内心世界。其实她渴望与人交流,渴望多姿多彩的生活。

  剧情推进,女局长向女秘书学习如何装扮,她穿着长长的花裙子请男主角吃饭,她表现得局促不安,特意为他打扮,因为她恋爱了。女局长焕然一新,格子连衣裙,新烫的发型,漂亮的耳环,精致的化妆,同事哗然。然而误会的产生,女局长又回到了原来的装扮,一切又变得灰暗了,最后误会消除,完美结局。这部作品仅用几套服饰造型就完成了女主角的形象改变,从低潮时期的灰黑套装到高潮时期的格子连衣裙把女主角的人物形象拿捏得非常准确,把女主角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不能不说明服饰的特殊魅力。

  (三)影视服装体现时代、政治和文化

  影片《活着》讲述的是40年代到60年代的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开篇从40年代起,福贵少爷在赌场一身白绸长马褂,外罩黑缎马甲,一个纨绔子弟少爷羔子。这身装扮是那个时期带有清朝遗风的典型富家公子哥打扮。赌得倾家荡产后,灰布大襟棉袄,黑色免裆裤,瓜皮小帽,手插在袖筒里,蹲在墙根下,那个时代穷苦大众的打扮。打起仗来,被gmd抓了壮丁,穿着黄军装,跟着部队到处跑,最后被解放军俘虏,又穿着灰色的解放军军装。新中国成立后,回到家又穿回土布衣褂,大襟袄。到了60年代,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等各种政治运动的开展,灰色、绿色的军帽,灰色军便服,①绿军装,红袖箍是那个时期的人民的主要穿着。那时候,人们的着装可以用万里江山一片蓝,万里江山一片绿,万里江山一片灰来形容。同一款式,不同颜色,不同阶级,压抑了人的个性。蓝色的工人阶级,举行的绿色婚礼,②是那个特殊年代特殊文化的象征。《活着》用不同时代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服装款式解读了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精神世界。

  影片《花样年华》中的旗袍再现了19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的着装盛况。30年代,旗袍盛行,旗袍的修长合体符合了东方女性的典雅线条,赋予女性婀娜神韵。《花样年华》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着装特征,旗袍是女性特殊的符号,张曼玉的旗袍或朴素或奢华,反映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民国初期,满汉融合,时髦女性反对封建,追求平等,与洋人通商,奉行洋务,经济的繁荣,国门的开放,这时融入了现代技术的、展现东方女性婀娜神韵的改良旗袍成为当时典型的服饰,创造了女性着装史的辉煌。

  (四)影视服装对观众审美意识的影响

  《庐山恋》的上映,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渴望,使得许多女性争相模仿女主角的服饰。日本电视剧《血疑》的播出,又使得大街上充斥着“幸子衫”“大岛茂风衣”“日本学生服”。如果说那是刚改革开放,人们饥不择食的表现。那么,现在这个时尚社会里,在讲求个性的年代,影视剧中的服饰造型仍影响着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随着韩剧的热播,男女主角的服装、发型、首饰、背包甚至化妆都是现在时髦男女的效仿对象。这些服饰带来商机无限,也给服装行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影视服装,其宗旨是为影片服务,同时又具备日常服装的属性。在设计影视服装的时候,要考虑到影视作品所要展现的时代,人物的身份地位、社会背景、政治因素以及地域差别等。这样的影视服装才是成功的,才能给人物正确的定位,才能给观众真实感,使观众产生共鸣。

  注释:

  ①军便服:类似中山装,中山装是明贴袋,而军便服是四个带袋盖的挖口袋。五六十年代老百姓的穿着打扮。五十年代,部分女性中也流行列宁装,列宁装为大翻领、单(双)排扣、斜插袋,腰间束带。

  ②绿色婚礼:指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时代,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年轻人举行婚礼都穿绿色的军便服,胸戴大红花,手拿毛主席语录,站在毛主席像前,向毛主席像鞠躬,然后拿个道具航船和亲人合影,代表毛主席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1】

  黄士龙。中国服饰史略。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47,94【2】

  鲁闽,编著。服装设计基础美术卷。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69—75【3】

  袁仄,胡月。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155,382

篇七:艺术实践论文

  

  艺术实践报告与心得精品3篇

  艺术实践报告与心得篇1这次的人任务是拍片,分别要求是一个新闻片一个专题片。我们组只有5个人,分别是,高_冯__陈__金_和我,可以说人尽其用。

  我们很早就讨论策划方案,并在网上启动了多人聊天,方便组员在网上交流讨论。由于我们不想于其他组的方案冲撞,所以否定了一些正好在实践周但是会有过多人的涉及的主题,比如:双选会。而后,大家探讨出有关“考研热”“经济危机”“文化遗留传统”“准黄色现象”的主题,最后,定在了新闻片关注“经济危机下民工生存的状态”和专题片关注“将要被历史遗忘的绍兴平湖调”的角度。

  定好之后,见了我们的导师,在分析很多点上,开阔了我们的思路,同时建议我们挖掘的某些点要深化等好建议后,我们就开始着手搜集资料,联系采访者的前期工作。新闻片还算较顺利,不过,专题片就犯难了。

  由于事前准备条件不是充足充分,在于平湖调最后一代传人王玉英老人的沟通上也出现了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对平湖调的把握出现了偏差(平湖调的情况比我们预想当中的还要糟糕,已经频临灭绝,几乎找不到了)到了绍兴后,我们临时决定放弃这次的选题,回来再重新改主题。于是在实践周之中,我们有了一次绍兴一日游。

  第二次的专题片,我们决定就地取材,内容尽量可以周围完成。于是就定了后来的“宅男宅女宅生活”,片子由四个故事组成,最后面需要心理方面的老师的心理分析和指导。每人负责策划一个故事,最后再导演剪辑出来,我策划并执镜的故事可以概括为“快乐宅女”并由金珺友情出演。关于心理老师,之前我联系了体育馆的老师,但是他拒不出镜,后来我便找到方建移老师。方老师非常配

  合,在和我们沟通过一次后,牺牲自己中午吃饭时间帮我们录完了采访部分,让我们非常感动!(再此谢谢您)。

  素材导好之后的剪辑还算顺利,基本完成了实践周的要求。下面来说下我个人对于这次拍片实践的一些感受和心得:

  关于前期准备一定要多做,做和不做,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会有什么突发情况,多做二手准备,一定会收益不会吃亏的关于受访对象或者主人公的安排,要事先沟通好,对于不同要求的人要有不同的方法去引导,自己要尽心尽力的去劝说去打动她

  关于团队合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众人拾柴火焰高,多做分析和可行性探讨后,再决定

  关于拍片,实践重要啊,我对光,还有摄像的能力太欠缺了,以后还要多抓紧能实践的机会,多多联系

  关于指导老师,老师的经验值得好好接受和学习,汲取经验能减少我们犯的错误,所以还是要和指导老师联系和沟通的!

  艺术实践报告与心得篇2今天,我的心情无比愉悦,因为盼望已久的日子到了,那就是我们可以去青少年实践基地活动了。

  大家排着队伍来到了青少年实践基地,老师们早早地就在那儿等候我们了。在老师地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心灵手巧”活动室便开始了“衍纸艺术”活动,在老师的示范讲解下,许多同学都已经跃跃欲试了。开始动手操作了,我运用彩色纸做了许多东西,有小房子、小动物、娃娃……千姿百态,老师还夸我做的好呢!其他小组的同学做得更是形态各异,美轮美奂。各组的同学看着自己组的作

  品,心里别提有一番亏阿勒的滋味。在整个活动中,诞生了许许多多的“小巧手”。虽然有的同学失败了,但也从中体会到了:“只有经历失败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让我们有信心面对未来人生道路的一个个困难,一个个挫折,这也算是一个小的收获吧!

  这次实践基地活动,虽然时间短暂,但大家都大呼过瘾。

  时间无情的为我们此次基地之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又多了一份踏实,多了一份成熟,从实践中将天真、幼稚抹去,知道了什么是团结,如何合作,怎样去生活。面对今后的学习,我们也将必定会竭尽所能,绽放出成功的花朵!

  艺术实践报告与心得篇3首先,学生先阐明一点,艺术创作的源泉是生活,这是显而易见的、老生常谈的话题了。艺术创作的源泉离不开生活

  、离不开基于生活环境而衍生的想象。所谓想象,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想象引发情感,而情感推动想象,二者结合,才体现出作品的“意”。搞艺术创作是要经常深入生活的,从生活到艺术是不断熟悉艺术规律和驾驭艺术规律的过程。在这里插一句话,在艺术领域里,我想我永远是一名学生。因为我的欣赏水平、对生活的认知以及社会经历是远远不够的,甚至说是极度匮乏。不过在此我还是愿意谈谈我对艺术创作源泉的一点理解。

  先说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真正的艺术家应是用闪烁着灵感火花的审美感性,超乎常人的真知灼见,巧夺天工的表现技法,创造出绚丽多彩的具有震撼力的艺术作品,来体现自然界和生活的真趣与美。提到此处,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张照片,就是宣传希望工程的那张大眼睛姑娘的黑白照片。那位眼光独到摄影艺术家我不知道他的姓名和经历,但我能体会到他是一位深入生活的善于捕捉最原始的东西的人。姑娘的那种强烈渴望知识的眼神、破旧的桌椅、粗糙的紧握铅笔的小手感动了无数人。这比千言万语的宣传文字还要有效果。这不就是基于贫

  困地区人们的生活境况所创作出的东西吗?真正的艺术品,是有着最高层次境界的。

  它不应是作品本身所表现出的物体在世间的价值和效用等关系。应首先用情感来体验其意义上的形式美,这才是艺术品的真正意义,所以不能只用耳听眼看,还要用心去理解,感悟其不光是技巧的表现,他是超乎自然之表面现象的一种最高层次的人类思想情感精神的表现形式。艺术家不是商人,艺术是用来欣赏的不是实用的,人为的再造自然,就要懂得生活与艺术的融合方为自然,健全伟大的艺术,又应必然是生活的反应,所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就是艺术实践的重要性。一个从没有出过远门的不谙世事的人,能窝在家中写出一部探险小说吗,显然是不可能。记得我在上初中的时候,曾试着写过悬念探险题材的小小说,但都无疾而终,不知道下边构思什么。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很蠢,没有那方面的经历,写的东西自然是没法看,措辞和构思太幼稚了,而且很容易出现故事框架上的漏洞。所以生活实践是艺术创作的根基。没有这些,艺术就像是沙漠上的宫殿,再豪华也有一天会倒塌的。

  再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上小学的时候,每次学校老师组织出游后都会让我们写一篇日记或作文,那是因为我们有开心游玩的体会。而每次我们都会写得很好。有生活,就有艺术创作的灵感。还有关于绘画。画家为什么总去野外写生?无外乎找灵感找题材。包括国画、素描、速写都是这样。这其中国画更需要对生活的体会和想象,欣慰有很多国画并不是写实性的,说通俗些就是很多国画不是照着东西画的。钟馗捉鬼、八仙过海能有真实的形象吗?这就说明艺术创作也不光是****于真实生活,也有很多基于生活境况上的个人想象。绘画,从生活到写生、速写再到创作,其间的路是很漫长的。创作就是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画就是“物与神会”缘物寄情。这也是一个积累的漫长的过程。

  我是一个90后年轻人,当然很关注社会上的一些时尚流行的事情。就说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搞行为艺术,其实这种“艺术”中,是有很多糟粕的。比如前两年有人在众目睽睽下宰牛,然会钻进鲜血淋漓的牛肚子中,现场的村民有很多

  人当场崩溃。我真是无语,这叫什么行为艺术,有什么生活经历让你有这种强烈的艺术创作的欲望?是回归母体吗?还有滨江道上的模仿妖媚女人“妖娆姐”(他是个50岁左右的男人)我觉着这就是很多人摆噱头为了出名所想出的手段完全谈不上基于生活所创造的“艺术”。与之相反,想起2005年火起来的一首《丁香花》,感动了无数听众,这首歌的作者唐磊就是有这样一个他深爱的身患绝症的女友,生活中苦痛的经历让他有了对人、对生活的认识,才创作出了这样一首感人肺腑的歌曲。还有80年代流行的混血儿费翔唱的《故乡的云》,还有《酒干倘卖无》,感动得无数听众热泪盈眶,有那种生活体会,才能有如此鲜活和真朴的艺术表现力!

  论文写到这,已近尾声。对于艺术的理解我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段路,就是生活实践,生活经历。有丰富的经历就不会缺乏艺术创作的灵感和艺术水准。因为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些就是我对艺术创作源泉的认识。

篇八:艺术实践论文

  

  艺术生毕业论文范文

  【篇一:毕业论文范文(艺术类)】

  都

  大

  学

  (空一格,行距:单倍行距)

  (空四格,行距:单倍行距)

  题目:

  浅论居室空间的色彩运用学院:美术学院

  专业、年级:

  艺术设计专业2005级4班(环境艺术方向)

  姓名:学号:指

  导

  教师:职称:

  完

  成

  时间:年月

  日

  成都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设计作品及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成都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本设计及论文成果是本人在成都大学读书期间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取得的,设计及论文成果归成都大学所有,特此声明。

  学生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具、装饰物品或日常生活用品都带有色彩。因此要对他们进行统一,使他们能在同一色调上进行细微的变化,达到和谐的效果。色彩的运用会受到人的年龄、性别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人的心理感受及

  联想与色彩的关系问题也是息息相关的。色彩还能造成不同的空间感,每个房间都不可能单独存在一种色调,不同的区域对色彩的要求也不一样。房间布臵时应选择适合的“快乐”色彩,会有助于下班回到家里后松弛紧张的神经,觉客厅、卧室,有时也会因居住者秉性不同而有差异。

  (空一格)

  :色彩;空间;心理;关系

  utilization(空一行)

  roomplacesthefurniture,thedecorationgoodsorthedailylifethingallhavethecolor.

  thereforemustcarryontheunificationtothem,enablesthemtocarryontheslightchangeintheidenticaltone,achievestheharmoniouseffect.thecolorutilizationcanreceivehumansage,thesexandsooneachkindoffactorinfluence,buthumanspsychologicalfeelingandtheassociationandthecolorrelationalquestionalsoiscloselylinked.thecoloralsocan

  createthedifferentsenseofspace,eachroomisallimpossiblealonetohaveonekindoftone,thedifferentregionisdissimilartothecolorrequest.whenroomarrangementshouldchoosesuitably#8220;joyful#8221;thecolor,canbehelpfulaftergetsoffworkgetsinthehome

  torelaxthetensenerve,thoughttherelaxationiscomfortable.thedifferentroomfunctionisdifferent,thecolorshouldnotbesame;isthesamefunctionroom,likeissimilarlythelivingdifferencedifferently.(空一格)

  color;space;

  41章

  前言………………………………………………………………………………62章

  xxxx………………………………………………………………………………6、室内色调的分类和色彩的三要素

  ……………………………………………………11.1室内色调的分类……………………………………………………………………1

  1.2色彩的三要素………………………………………………………………………13章

  结论………………………………………………………………………………8

  【篇二:艺术生毕业论文模板】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暗香—某三室两厅新中式田园风格空间设计

  系

  别:艺

  术

  学

  院

  专

  业:

  艺术设计(环艺)

  班

  级:08统招本科环艺(x)班

  学生姓名:xx

  指导老师:xxxxxxxxxx

  完成日期:2012年x月

  学士学位论文原创性申明

  本人郑重申明:所呈交的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

  计)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作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申

  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手写):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xxxxxxxxxx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手写):

  指导老师签名(手写):

  签字日期:

  年月日签字日期:

  年

  月日

  摘要

  伴随着中式风格的运用和发展,大批量的现代元素也被设计师加入了进去,新中式田园风格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新中式风格与传统的中式风格有着极大的不同,新中式室内家居设计风格将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完美的综合在一起,就像动态与静态。他用当今现代人

  的审美观点,来营造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氛围的室内家居空间。使新中式田园风格成为一种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的室内空间设计风格,与此同时适合当代人生活方式的装饰风格,让传统的艺术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得到完美的释放。

  新中式田园风格是中国传统室内家居空间设计和中式家居以及生活氛围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完美体现。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元素和生活符号,进而合理的搭配和合理的布局等,在整体的室内空间家居设计中,不仅有中式家居空间传统的韵香味,又有当代人居住必须的生活元素特点(实用、素雅)。新中式田园风格室内空间设计,主要追求动与静的完美空间表现表现,不仅综合现代与古典完美,而且综合时尚与传统,让其在一个室内空间中,完美的体现出来。

  关键词:新中式,田园,暗香

  abstract

  withtheapplicationanddevelopmentofchinesestyle,largequantitiesofmodernelementsarealsodesignersjoinedin,anewchinesegardenstyleappearsinthevision.newchinesestyleandtraditionalchinesestylesareverydifferent,theperfectcombinationoftraditionalelementsandmodernelementstogether,asdynamicandstatic.withcontemporaryaestheticperspective,creatingatraditionalcharmandatmosphereoftheindoorspace.newchinesegardenstylebecameameettheaestheticdemandsofcontemporaryinteriordesignstyle,atthesametimesuitablefordecorativestyleofthecontemporarylifestyle,intraditionalartandcultureofcontemporarysociallifeinperfectrelease.newchinesegardenstyleistraditionalchinesehomeandtheperfectembodimentoflifeincontemporarysociety.essencecombinedwithtraditionalelementsandsymbolsoflifeandthusmixofrationalandreasonablelayout,theoverallinteriorspaceinhomedesign,charmofchinesetraditionalhome

  spacefragrance,andelementsoflifecharacteristicoflivingcontemporarypeoplemust(practical,simplebutelegant).newchinesegardenstyleindoorspacedesign,perfectperformancespaceofthemainpursuitofdynamicandstaticperformance,notonlyintegratingmodernandclassicalperfection,andcomprehensivefashionandtraditioninanindoorspace,perfectlyembodied.

  keywords:newchinese-style,garden,fragrance

  目

  录

  第4章

  结语

  【篇三:广告艺术设计毕业论文范文】

  广告艺术设计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我国现行学科分类是长期受计划经济模式影响的产物,既缺乏科学依据又层次混乱。1998年将装潢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室内与家具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等种专业合并为艺术设计一个专业,是对设计教育发展的倒行逆施,如不抓紧纠正,必将产生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高等教育应当着力培养日益细分的职场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视觉传达设计是紧随时代发展的,由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多种细分专业所构成的学科类(也称二级类)。视觉传达设计的特殊性,该学科类各专业的相互关联性和学科归属性,决定了这种学科类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平面设计毕业论文

  关键词:视觉传达;学科;专业;艺术学;设计学杭州博客网b

  随着中国的开放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更加凸显出我国高校的设计教育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滞后于现代设计的实践活动。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没有能够得到根本解决,并且矛盾愈加突出。视觉传达设计的教育则表现得尤其明显。

  承认视觉传达设计的学科地位,尽快建立起适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形成有利于生产力高效益发展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体系,是现阶段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杭州博客网

  前提:艺术学和设计学都有作为一级学科门类的必要条件和充分理由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此前一年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学科分类基本一致,分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十二个学科门类。学科门类下设二级学科类,再下是专业若干种。这种分类是长期受计划经济模式影响,思想还没有得到解放的产物。既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层次也是混乱的。居然把艺术学划在文学门类,把体育学划在教育学门类,显然是对这两个学科的独特性缺乏了解。著名设计教育家尹定邦1999年初对此就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设计学则是既有自然科学特征又有人文学科色彩的综合性的专门学科。就这一点而言,传统的学科划分规范就显得过于拘谨和迂腐。①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重要任务。中央还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科学发展观是符合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切合实际的发展观,学科的再分类不能继续沿用计划模式的老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学科分类,不应当是指令性的,而应该是指导性的。每个学校应当根据自身学科建设和市场情况,确定专业和院系的设置,不应受到学科分类的束缚。但是我们又不得不看到,学科分类在我国现阶段仍然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科分类往往是计划的依据,对于院校、专业、学位的设置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育改革首先必须触动学科分类这一敏感问题。著名经济学家钱颖一博士提出的学科分类改革思路,既具有科学性,也符合中国国情:我建议学科分类做如下改变,仍保留1个门类,但做重新划分。在基础学科层次分为3类:(1)自然科学(即目前分类中的理学);()社会科学(包括目前分类中的经济学、法学中的政治学和社会学、教育学中的心理学等);(3)人文(包括目前分类中的文学、历史和哲学)。在实用学科层次分为8类:(4)工学;(5)农学;(6)医学;()法学;(8)教育学;(9)管理学;(1)军事学;(11)艺术学;(1)体育学。②

  将艺术学确定为实用学科层次的一级学科门类,是科学地正视了艺术学学科的独特性,有利于学科发展和国际交流。杭州博客

  1998年的专业目录在十二个学科门类下设二级类1个,把专业种数由54种减少至49种,调减幅度为56%,艺术类中其他学科的专业种数也只是减少了一半。但是,却把随着改革开

  放而方兴未艾的我国产业发展急需的,既有自然科学特征又有人文学科色彩的,招生总量占艺术类6%以上的装潢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室内与家具设计(部分)、装饰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部分)等种专业,一股脑合并为艺术设计一个专业。杭州博客网1d

  且不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这些年这些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就算与其他学科门类同步调减,也没有必要非把个专业变为一个专业。使得各个学校都很无奈,不得不按专业方向招生和组织教学。这种改革完全是倒行逆施,是对世界现代设计1多年各专业形成发展状况的无知或漠视。因为混淆了专业特性,在业内外无论对刚刚从西方吸收引进本应快速发展的专业,还是对陶瓷、染织等富有中国悠久传统的专业,都产生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也极大地挫伤了专业教师的积极性。面对这种局面,居然还有专业人士闭着眼睛大唱赞歌,以至教育部从1年起逐年批准新增目录外专业和部分院校试点专业,到现在专业种数已经超出调减之前了,惟独这种专业未能够得以正名。

  也正因为艺术设计只被视为一个专业,教育部近期制订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申报指南》,对于艺术类艺术设计专业只有两门课程(艺术设计导论、现代艺术设计思潮)。而《展示设计》、《产品包装设计》都是历来被认为是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科方向课程,还有其他几门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方向课程,却规划在工学门类里面。学科分类的不科学和设计专业合并带来的弊端展现在许多方面。

  把业内外都能分辨的不应合并的个专业合并了,却又批准设立了装潢设计与工艺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会展艺术与技术等专业。难道培养教师的专业面窄可以,培养职业设计师的专业面则必须拓宽?会展艺术与技术,这种名称的专业为什么就没有人觉得窄了呢?多年来,装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方向的许多毕业生也在从事这项专门工作,为什么长期以来就不能在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开设这一专业或专业方向呢?设计类各个专业从一出现就是与相关的并且不断发展的工艺、技术密不可分的。西方从1年之前,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就是按专业所需知识结构(包括艺术与技术层面)对学生进行培养的。

  诚然,刚刚过去的世纪,除了自然科学还在向纵深发展,艺术设计及许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则更多的表现在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交融上。但是,艺术设计各个专业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交融发展,并不应当限制在学科内,这些专业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是历史形成的。艺术设计各个专业的发展,应当也必然体现与各自相关联的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交融,造就适应快速发展的各行各业对专门艺术设计所需要的人才。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包装工程与设计等专业,就是符合当今和日后细分市场需要应运而生的。但是,目前这些专业依托在工学门类,是舍本逐末之举。中国本土产业进步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国设计,仅仅满足于mdeinchin是不够的。设计是有别于制造概念的,前者是对未知领域的开拓和新的物象、形态、可能的创意发现,而后者只是对这些开拓和发现结果的批量加工复

  制。满足中国设计需要的设计师,对相关产业技术的了解和熟悉固然重要,但是对设计师的创造力培养仍然还是第一位的。

  前景:日益细分的职场需要与产业技术进步结合的各种复合型专业人才

  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是近年来的时髦论调,也有可能成为误人子弟者的托词。如今各行各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专业化分工愈来愈细,对专业能力的要求也愈来愈高,每个专业都在与相关领域知识的交叉交融中向纵深发展。学校应当对人才市场的需求有所预测。大学学制是固定的,学生即便再勤奋,精力也是有限的。针对每个专业,教育者应当明确哪些知识是学生毕业前必须熟练掌握的,哪些知识是熟悉了解就可以的。不应该以所谓的宽口径来不变应万变。更不应当对学生听之任之,个人兴趣不能代替专业知识的学习。否则,就是对世界观正在形成中的学生、对有限的教育资源的不负责任。事实证明,拓宽后的新专业目录,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因为社会仍按行业(即所谓的窄专业)招聘和使用人才。所以近年来又有近多个目录外专业诞生。这些目录外专业绝大多数是口径较窄的专业针对性较强的优势和特色专业。实践的结果,说明这样做是正确的。③《新京报》5年4月3日的一篇报道很是耐人寻味:那些为适应新产业迅猛发展而诞生的纯粹新专业更吸引人的眼球。信用管理专业、知识产权专业、网络游戏专业、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随着社会工种的日益细分和职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这些专业的人才也正逐渐成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提出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的初衷,笔者不清楚,但认为关键在于是否正确理解和施行。搞好饮料的包装或广告设计,当然要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知识有所了解,著名设计教育家高中羽早在199年之前就曾指出: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视觉表现离不开一定的商业需要,所以了解有关市场背景至为重要。④

  但是这样做是需要投入精力的,于是很多学生就近拓宽:从染织专业看到蜡染效果不错,就设计蜡染的包装、广告;从装饰专业看到壁挂好看,就给壁挂设计

  包装、广告;从陶瓷专业知道点景德镇、陶艺,就设计艺术陶瓷商品或展览的包装、广告。在作业中把商品描绘得可以乱真,你看专业面是不是拓宽了,专业之间是不是渗透了?这是近亲结婚。再则这几种产品对gdp的贡献并不多,而且因其商品的特点,包装广告起的作用并不大,至多也是美学方面的。只有市场竞争激烈的快速消费商品、同质化商品及企业,才更需要高水平的包装和广告等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对于我国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作用十分重要,在与众多学科交差交融中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不应当想当然地认为还与装饰、染织差不多。艺术设计各专业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横向比较一下,就可以得到立体的判断。但凡是个医生,对人的疾病都能大致诊断,但是医学学科门类分为二级学科就有个,本科专业不完全统计就分了9个。人类健康固然是最重要的头等大事,怎样细化研究都是有必要的,看医生都愿意找专家,肯定不会有人愿意找个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的医生看病。视觉传达设计的工作也是很专业化的,不仅仅是完成一张没有油画大、更没有壁画大的设计稿,而是至少涉及印制几万张几十万张之后的效果,更是直接影响到客户的产品销售,企业的兴衰。

  我们再看看同样在我国属于新兴学科的管理学类是怎样划分专业的,应该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管理学学科门类的二级学科倒不多,只有4个,但是本科的专业种数至少有3个,包括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工程、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工程造价、商品学、审计学、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商务、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学、城市管理、公共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物流工程、海事管理、信用管理等等。你看分得细不细,怎么就没有人敢说这些专业的许多课程都一样,不能称其为专业,只能是专业方向呢

  大学教育的主流到底应该是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一直还在争论着。其实,专业教育

  和通识教育并不是绝然对立的。专业教育要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都是为了使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出色。一些高校的视觉传达专业连视觉传达设计史这类课程都不开,却热衷通识教育,岂不是本末倒置。将上手和后劲对立起来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企业招聘首先选快手,上手慢了肯定不行。企业招聘人才不仅要面试,而且还要有试用期。只图上手快,后劲跟不上,职业位置也坐不稳。反过来,上手慢的后劲也不会大,连位置都抢不上,也就没有机会发挥后劲了。⑤

  不断学习是追求上进者毕生的事情,不可能在有限的几年掌握一生使用的知识。大学教育的主流应该是培养学生毕业时抢位置的能力和追求上进的素质,也就是应当着力于培养日益细分的职场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杭州博客网o|w9j%qg

  3前程:视觉传达设计是由多学科交叉形成的多种专业所构成的学科类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曾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⑥

  年前,中国的现代设计与本土现当代艺术同时登场,设计与美术的不同之处,人们也是逐渐认识到的。其实,早在年前,康德(ikn,14-184)就明确的指出:美有两种,即自由美和依存美,后者含有对象的合乎目的性。合乎目的是一个更有优先权的美学原则,它与功能相近。⑦

  纯粹绘画的使用就是鉴赏,而实用品的使用则在于按要求发挥效用时。⑧设计即要符合审美性,又要具有实用性、替人设想、以人为本,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需要而不仅仅是装饰、装潢。对平面广告设计而言,最为重要的一点莫过于信息的传达。

  ⑨杭州

  年开始在西方流行的术语视觉传达设计(visulcuniindesign),是随着改革开放传入我国逐渐取代了表述极不准确的装潢设计。其实,从这时起视觉传达设计已经发展成为包含多个专业的学科类型,当时肯定没有人意识到其后影象和计算机等技术发展的这样快,只是觉得gphidesign(平面设计)这个术语和其代表的设计内容已不能涵盖新出现的影象、电子读物、多媒体等一些新的信息传达媒体的设计。如今许多新专业的设立,就是基于这一体现出学科交叉与发展的原因。

  虽然视觉传达设计各专业都是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⑩

  由于解决问题的差异性,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要求具备有区别的知识结构,因而新的专业必然出现和发展。如同同是诊病,由于解决问题的差异性,就有了临床医学与口腔医学专业的区分,又有口腔医学与口腔修复工艺学的专业细分;因方式不同,临床医学与中医学就各自都是二级学科类,也有了放射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专业不同。难道艺术类的学生就都是天才,同样的学制能样样精通?中国设计业和设计教育的整体水平一直徘徊,不能不说与艺术类相关专业特别是搞传统工艺美术的总是只看到各专业的共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一些人从表象上是理解不到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早已不仅仅只是以造型基础、图案或视觉形式为学科基础了,与装饰艺术或各种绘画是有本质区别的,虽然都具有可视性,但是与传达功能相比,视觉传达设计的美化毕竟是第二位的、从属性的。由于旧有学科分类的桎梏,大多数设计学研究者还无法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沟壑,对设计学进行立体的研究。杭州

  艺术领域接近达成共识,却在其他领域又产生设计是纯科学、纯技术的认识偏差。由初期把设计归于美术范畴的僵化,到发现了设计的技术性、科学性、实用性的另一面,而抛弃了同根生长的艺术。如今,工业设计专业拿工学士学位;服装设计与纺织工程联姻,其实染织设计与纺织工程的关系算起来更近;环境艺术设计紧抱建筑学的大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衍生的包装设计专业方向投入到包装工程的怀抱,广告设计将由日益壮大的广告学科拉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国际通称gphidesign(译为平面设计),因其一直与印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也完全有理由并入到印刷工程学科里面;书籍设计也同样有理由在出版编辑学里

  开设……艺术设计将要变成了一个既新又老的横断学科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多年了,我们现在只是刚刚开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初期,设计教育还是应该在认真研究总结西方1多年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再图创新为好。杭州

  视觉传达设计不能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一部分,也不应作为广告学科的一部分,更不能等同于装饰艺术。尽管它们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确立视觉传达设计的二级学科地位和相应的专业定位,是设计事业少走弯路健康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的具体行动。

  欧美的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已经有1年的历史。视觉传达设计在现代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现代物质文明的影响力可以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相提并论,是组成现代设计范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⑾

  视传设计师历来受人尊重,法国海报设计家切列特(juleschee)对当时的海报设计有很大的影响,法国政府于189年授予他荣誉军团勋章(heleginfhn)。不能因为视觉传达设计主要是基于机械化大批量印刷生产的这个手段上,而将视觉传达设计视为传统的保守的。目前视觉传达设计的范围已经跨越了影视界限,在多媒体设计中产生非常积极和活跃的作用。与此同时,它的传统和范畴却依然存在,在电脑辅助设计的技术前提下,发展速度也非常惊人。当代印刷已经进入到数字化印刷技术时代,并且还在继续发展,平面设计只有紧密结合印刷技术的发展,才不会被历史淘汰。

  视觉传达设计在研究视觉造型、美学、传播学的同时,还要研究语言、社会、市场、心理、生理、物理、哲学等诸多学科。

  ⑿

  一旦设计因为电脑和其他的现代设备得到简化之后,设计师的大部分时间就不用化在完稿工作上,观念的形成、市场的调查、设计战略的组织等等就成为设计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人的精神因素、设计家本身的素质变成设计优劣的主要驱动因素。我们不得不重新注意

  设计家本身的素养,而不仅仅是他的手头工夫。这对于视觉传达设计和设计教育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和挑战。

  正因为视觉传达设计自身关系的特点产生了可以利用的设计元素的多样化,从而导致了设计上的不确定性。任何一门学科的特点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即使在学科交叉发展的过程中,其他门类的学科的参与只是对其自身发展的强调和补充,这可以使其自身的特点更加突出与鲜明,而不是混淆与取代。从长远看,视觉传达设计必定是更科学、严谨、合理的概念名称,蕴涵着未来设计的趋向。⒀

  视觉传达已是一门多元素、多学科交叉的设计学科类。

  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细分设置的前提,在于每个专业的毕业生达到每个岗位对专业设计师的基本要求,在固定的学制内完成能够而又必须掌握、了解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知识结构的完善。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专业细分设置还必须考虑到便于国际对接。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目前可以包含6个专业:平面设计(gphidesign)、包装设计(pkgedesign)、书籍设计(bkdesign)、广告设计、电子视传设计(电影电视片头、影视广告等影象,电子读物、多媒体等的视觉传达设计)、会展设计。

  会展设计,目前有的学校开设在工业设计专业。其实会展设计是以信息传达为目的的空间设计形式,是以视觉传达设计为主兼有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因素并与声、光、电等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专业。

  插图专业很有独立开办的必要。字体设计专业也越来越显现出开办的可能和必要性,工学门

相关热词搜索: 艺术实践论文 实践 艺术 论文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