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法律如何提升我国公民道德素养5篇

时间:2023-05-21 11:10:05  阅读:

篇一:法律如何提升我国公民道德素养

  

  如何提升我们的道德素质

  当今社会是一个变化非常快的时代,无论是生活节奏还是经济开展都表达出了快。但是在快的背后,我们似乎丢掉了什么。立足现实,我们的修养,素质是否有所提升,以前我们经常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标榜。近几日频频出现大街上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的怪象,究其原因是道德缺失,人缺少了最根本的素质。这样的现状使人漠然,甚至是谈虎色变。不禁要问,我们的道德在哪里表达,素质提升了吗?当前我国的国民道德素质出现滑坡,急需提出提升道德素质的措施。

  一、道德素质滑坡的现状

  道德素质的缺失,已经到了必须提升的地步。一个缺乏道德修养的名族,是没有开展前途的;素质低下,道德败坏阻碍着社会的开展。地沟油流向餐桌事件,问题奶粉问题,上海的染色馒头食品无人敢吃,造假售价层出不穷,以及诚信缺失造成社会风气污浊,应该值得我们的反思。

  提升自身素质,树立高尚的道德修养已迫在眉睫。要提升素质,素质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文化,道德的外在的表达。道德是标准行为的最高标准,法律是约束行为的最低的底线。社会中普遍存在着道德素质的滑坡,信仰的缺失。

  二、提升道德素质,塑造人格信仰

  〔一〕增强社会责任感,过有意义的人生

  从社会开展态势看,中国人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重要的实用文档.

  是民众不了解他们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普遍的民众只关心他们的家庭和亲属,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上而不是建立在一个理性的社会根底之上。他们只关心直系亲属的福祉,对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所遭受的困难那么视而不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旧实用文档.

  体制的交替和新旧矛盾的冲突,片面追求物质利益,无视精神文明建立。

  作为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不能只是索取,不思回报。你知道吗一颗感恩的心换回的不是感谢的泪水,而是爱心的传递。大爱无疆,人间有爱,汶川大地震的噩耗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无数的个人伸出了援助之手,挽救那垂危的生命。这就是道德素质的表达,希望这种社会责任感能不断的发扬,传承。

  人生应该是有意义的。当你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很自然的融入了这个社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说:“人最珍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珍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提升我们的道德素养,过有意义的生活。

  〔二〕加强法律建立,依法标准道德素质。

  道德建立,法律先行。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主张人性本恶,恶是人之本性,人生来是有贪念有欲望的,所以才出现盗贼。必须用法律疏导人心,使人心向善。实用文档.

  当社会不遵守道德标准时,就需要法律约束教化人们的行为符合道德标准。

  加强涉及道德犯罪立法。当看到社会上一些遵循道德标准的人经常被误解,甚至得不到法律的应有的人身保护。曾被一度关注的“彭宇案〞在一审中被判处索赔13万,真的难以想象,法律的公正此刻在哪里。公正的司法因该践行,以无情的目光论事,以慈悲的目光看人。

  〔三〕重视素质教育,做正确的事。

  正确的教育导向。

  教育是民族的未来,在学校最初承受的道德教育将形成个人的素质根底。应该重视道德教育,从根底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做正确的事开场逐步提升个人素质。其实很简单,素质是一个人文明的表现,两人相见互相打声招呼,这就是有素质的表现,公交车上为需要座位的人让座不也能表达出一个人的素质吗?个人修身以德为本,是标准个人行为,有助于培养个人正确的价值观。

  重视道德的力量。在道德底线以内,可以做很多事情。假设果一个人就连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都不敢去做,或者是没有勇气去做,那无疑是可悲的。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教育中提出的一个开展方向,显而易见德是第一位的,道德缺失,素质的低下,必然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人心浮动。一个高素质的人身上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四〕加强文化建立,尊孔不复古实用文档.

  学习先进的有用的文化,有利于道德素质的提升。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有用的文化。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人们缺少的是深厚的文化积累。越来越多的人寻求精神文化的消费,这充分说明了道德素质提升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精神的平庸是可怕的,我们不能忘记我国近代史那段黑暗的岁月。历史上有血的教训,正是我们的国家文化学习交流闭塞,导致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文化的沦落,不重视文化学习就会落后;同样,一个人的道德素质的缺失,将是失败的人生。

  从现在起,透过尘封已久的历史,回到春秋战国,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有人说这是复古,其实不然文化的学习本身就有互补性,古为今用,西为中用,只要是有用的,都可以学习。兼收并蓄,在不断的文化学习中学习人的素质也会得到提升。

  三、道德素质建立的新步伐

  经济的开展,最终将表达为社会的文明高度,而高度的文明离不开道德素质的支撑。事物开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因为人类追求文明的步伐是不会停顿的。立足眼前,我们展望美好的未来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实用文档.

篇二:法律如何提升我国公民道德素养

  

  03第二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第二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一、思想道德与法律

  (一)思想道德

  思想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部分行为准则和规范。思想道德没有强制性,它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

  思想是指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思想的内容为社会制度的性质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在阶级社会中,思想具有明显的阶级性。比如,来到大学后,很多同学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和要求,积极地向党组织提交自己的“入党申请”或“思想汇报”,常在里面写到“本人思想积极要求进步……”,这就代表着这位同学立志作为先进阶级中的一员,愿为谋求本阶级利益和个人成长、进步而不懈努力。可见,思想具有阶级性和政治性的特点。

  关于道德的问题,我们将在本门课的第四章详细介绍和系统学习。在这里,我们先概括地介绍一下“道德”。道德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产生,受人们的经济关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道德具有历史性。和原始社会所有制相适应的是原始社会的共同道德,它以氏族成员之间平等互助的关系和对氏族的整体责任感为其行为的规范。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具有阶级性,统一的共同道德分裂为阶级的道德。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相适应,剥削阶级的道德成为各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其共同的道德信条是:“剥削有理”、“压迫有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与之相对立的是各社会的劳动者阶级的道德,它们提倡勤劳、勇敢、团结互助、反对剥削和压迫。以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为行为准则的资产阶级道德是剥削阶级道德的典型和最后一个历史类型。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无产阶级道德即共产主义道德是劳动者道德的最高类型,它根源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经济条件,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总体看,道德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永恒的道德、超阶级的道德是没有的,即只要有阶级存在,就会有阶级利益、阶级道德的存在。但是,为了保证人们之间的正常交往,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需要有一些大家都能接受并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如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儿童,尊敬长辈,讲究卫生,反对流氓、盗窃行为等。尽管这些道德准则并非道德中最本质的方面,而且在阶级社会中也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但毕竟起着约束不同阶级人们行为的作用。

  思想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一般说,剥削阶级的道德观念为以后的剥削阶级所继承,而劳动人民的高尚品德则在劳动人民中世代相传。历史上先进阶级(包括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剥削阶级)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内容,也可为后来的劳动人民所批判改造而加以吸收,并赋予新的阶级内容。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思想道德,对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统治阶级通过本阶级的思想道德理论和思想道德规范为其经济利益和政治统治作论证,批判不利于自己统治的言论和行为;被统治阶级则运用思想道德手段,呼吁为推翻与本阶级利益根本对立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统治而斗争。思想道德成为阶级斗争的一种工具。

  二是,对大量不触犯法律的人们的态度和言行做出评价,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调整本阶级内部人们的相互关系,消除本阶级内部的矛盾,并对敌对阶级施加影响。思想道德对社会的发展,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而怎样衡量和评判思想道德的社会作用呢?思想道德的社会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否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取决于它是否反映了经济基础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阶级在社会发展中是否具有主导地位和作用。

  (二)法律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广义的法律:是指法的整体,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及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规章)。狭义的法律:专指拥有立

  法权的国家权力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法律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法律是一种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样式和方向。概括性是指法律是人们从大量实际、具体的行为中高度抽象出来的一种行为模式,它的对象是一般的人,是反复适用多次的;普遍性是指法律所提供的行为标准是按照法律规定所有公民一概适用的,不允许有法律规定之外的特殊,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旦触犯法律,便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对其教育,改良;严谨性是指法律有特殊的逻辑构成,其要素有法律原则、法律概念和法律规范。

  二是,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这是法律来源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国家制定和认可是指法律产生的两种方式。国家制定形成的是成文法,国家认可形成的通常是习惯法。

  三是,法律是国家确认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的权利和义务,它是由国家确认或认可和保障的一种关系。

  四是,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由于法律是一种国家意志,它的实施就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是由专门的国家机关以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国家的强力部门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有组织的国家暴力。

  五是,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因为社会是指以物质生产为基础而结成的人们的总体,法律的调整是指向人们的行为,是对人们行为所设立的标准,即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

  法律的作用包括:

  其一,明示作用。法律以条文的形式明确告知人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违法者将要受到怎样的制裁等。这一作用主要通过立法和普法工作来实现。

  其二,矫正作用。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的强制执行力来机械地校正社会行为中所出现的一些偏离了法律轨道的不法行为,使之回

  归到正常的法律轨道。像法律所对的一些触犯了法律的违法犯罪分子所进行的强制性的法律改造,使之违法行为得到强制性的矫正。

  其三,预防作用。对于法律的预防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的明示作用和执法的效力以及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治力度的大小来实现的。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使人们知晓法律而明辨是非,即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绝对禁止的,触犯了法律应受到的法律制裁是什么,违法后能不能变通,变通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

  其四,最终作用。法律的最终作用就是维护秩序,而不是刑罚。

  (三)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思想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重要手段。两者在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很大不同。

  ①从调节领域来看,思想道德涉及范围更为广泛,相对模糊;法律作用的范围较为具体,十分明确。

  ②从调节方式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主要依据个体内在的要求和信念起作用,是一种“软调控”,法律是通过强制性的外在控制发生作用,是一种“硬控制”。

  ③从表现形式上看,法律表现为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或国家认可的习惯;而道德则是一种意识形态、观念的东西。

  ④从调节的层面来看,思想道德涉及主要是个体观念和意识形态层面的问题;法律涉及主要是人们行为层面的问题。

  (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对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所体现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观念为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了价值准则和道义基础。

  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价值标准,是社会主义法律正义性与合法性基础,为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提供价值准则;

  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中的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谐、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对于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③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能够促进人们自觉守法、维护法律权威和严格实施法律,弥补法律不健全是留下的空白,弥补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的不足,与社会主义法律共同促进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法律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对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和所有问题进行明确规定。)

  (2)社会主义法律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作用——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①社会主义法律是实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管理及其他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在实现国家职能的同时,保证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需要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文化基础;

  ②法律的公布和实施,有力地转播和实施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对违法犯罪的制裁,也表达了对违反道德行为的否定性评价;

  ③当国家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吸收到法律中转化为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时,实际上是确立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流地位,并为其提供了法律支持。

  二、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人的素质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统一体。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这个有机体中不可缺少的两种素质,它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判断能力和正确行为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目的和方向。

  (一)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在政治倾向、理想信仰、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等方面养成的较稳定的品质。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1、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一种特殊的素养,是人们在为实现本阶级利益而进行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定品质。具体地说,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思想方法和政治理论、政治态度、政治观点等方面基本品质的总称,主要包括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两个方面,思想素质是思想认识、思想情感与思想方法三因素组成,而政治素质则由政治信念、政治观点、政治立场等要素组成。在人的各种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对于大学生来讲,思想政治素质就是指大学生思想意识、政治态度等符合时代特征的基本品质,是大学生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在大学生的多元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灵魂,居于各种素质之首,它对造就21世纪高素质人才起着引导和保证作用。

  当今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虽然我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可塑性比较强。因此,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学以致用,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身的认识和鉴别能力,培养良好地思想政治素质,确保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方面的素质。

  2、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特指人在道德方面的内在基础,是人们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道德素质包含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中国古代就十分重视人的道德素质的社会作用。提出“德者,国家之基也”、“有才无德,其行不远”。德乃做人之首,道德是文化最基本的内容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这些都在强调道德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关键地位,以及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性。

  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科技和军

  事力量的竞争,同时也是国家之间精神力量的较量、民族精神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人的素质和道德风貌的竞争。20世纪后期,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思想文化领域的竞争。一些学者提出了“文化战争”概念。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教授曾说过,自由市场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一个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合作、公平、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物质资料的生产,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是有形的,是硬件,而精神资料的生产状况则是无形的,是软件,但起主导作用,处于支配地位。邓小平曾多次阐明社会主义道德对现代化建设、对改革开放的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他指出:“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偷盗、贿赂横行的世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崇高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实现人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都可以转化为生产力,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巨大动力。

  道德素质对个人、对国家、对社会都有如此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呢?

  培养良好道德素质的过程就是道德修养的过程。个人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被成为道德修养。道德修养体现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体现在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上,体现在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上。现实社会中总是存在着两种或多种道德体系或观念的冲突和斗争,这些冲突和斗争必然会反映到人们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的实质,就是在这些道德观念的冲突中,自己跟自己“打官司”,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不同道德观念之间的选择。通过不断地道德修养形成的良好的道德素质,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解决社会道德要求与个人选择能力和践行能力之间的矛盾,解决自己内在思想品质中新旧道德观念之间的矛盾,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以及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适应社会进步和个人完善的需要。

  我们可以借鉴历史上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各种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代人道德修养的实践经验,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自身道德素质。

  其一,学思并重的方法,即通过虚心学习,积极思索,辨别善恶,学善戒恶,以涵养良好的德性;

  其二,省察克制的方法,即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与行为中的不良倾向、不良念头,并加以抑制和克服;

  其三,慎独自律的方法,即在无人知晓、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为无人监督而恣意妄为;

  其四,积善成德的方法,即通过积累善行或美德,使之巩固强化,已逐渐凝结成优良的品德;

  其五,知行统一的方法,即把提高道德认识与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

  同学们如果按照这些方法去进行道德修养,并长期坚持下去,就能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从而具备较好的道德素质、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回望人类历史,道德的光辉伴随社会前进的每一个脚步,作为“社会人”的我们对自身道德素质的追求和修炼应该是永无止境的。

  从社会全面建设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梳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法律素质

  法律素质是指人们认识和运用法律的素养和能力。具体地说,法律素质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指法律知识,即知道法律相关的规定;二是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法律思维,即对法律尊崇、敬畏、有守法意

  识,遇事首先想到法律,能履行法律的判决;三是法律信仰,即个人内心对于法律应当被全社会尊为至上行为规则的确信,这是对法律认识的最高级阶段。

  对于大学生来说,法律素质就是由大学生的法纪知识内化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调控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学校及社会之间的关系。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各方面的转型期,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加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的影响,大学生法律素质偏低、法纪素养缺乏的现象屡有出现。近年来,一起起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的出现,让人触目惊心,难以忘怀。莘莘学子、天之骄子何以会犯下累累罪行?应该说,这和未注重提高和培养自身法律素质有很大的关系。那么,一个人的法律素质,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呢?一个人的法律素质如何,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法律信仰表现出来的。

  法律知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现行法律条文中关于法律规则的知识;二是法律学问中关于原理的知识,即所谓的法理知识。我们所常常提及的一般意义上的学法、懂法,就是要求既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条文,同时又掌握一定的普遍适用的法律原理,这是法律素养的客观方面。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法律意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和自觉培养的结果,也是法律文化传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结果,它是法律素养的主观方面。

  法律素质是现代法治社会公民的必备素质。现代法治社会中,公民需具备良好法律素质的必要性有:

  一是,依法治国要求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不懂法不知法,何以当家作主?

  二是扩大基层民主,让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法律知识贫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从何谈起?

  三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公民生产、生活、工作,处处遇法,事事有法,不具备法律素质,势必寸步难行。

  四是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宣部、司法部的“四五”普法规划中,明确要求“青少年学生要在法律素质的养成上下功夫。”今后,青少年应是“德、智、法”全面发展,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的需要。

  从国家层面来看,公民法律素养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律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我们的法制建设,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核心价值体系的涵义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和共同认识基础上形成的,与其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的、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中居核心地位、统率作用的核心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所谓价值体系即主体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集中体现主体的愿望、要求、理想、需要、利益等。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出于自己的需要,提出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古代,先秦典籍《管子·牧民》就提出过“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

  曰耻。”后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说融入儒家礼教思想

  之中,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从2002年10月开始,中央电视台每年推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在社会上均引起强烈反响。从人民公仆郑培民、航天英雄杨利伟、独臂英雄丁晓兵、爱心歌手丛飞,到乡邮递员王顺友、好军医华益慰、自立自强的优秀大学生洪战辉、70多年前参加长征的红军群体等,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的故事都让人热泪盈眶,震撼人们的心灵。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健康地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

  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结构为指导,才能使全国人民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当代中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也才能把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民族团结和凝聚起来。

  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各族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

  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是非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这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

  睦的精神纽带。

  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各自以其特有的含义和实践要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方面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明确了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典型特征,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其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是每一位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都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者和传承者。当代大学生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就必须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

篇三:法律如何提升我国公民道德素养

  

  如何提升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一个人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这既有利于自身成长,也能为更好地工作奠定基础。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提升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呢?

  一,加强学习,获得道德知识和法治知识,丰富理论素养。要提升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须首先明确关于道德和法治的一般常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牢固建立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和法治思想,提高法治素养,养成法治思维。

  二,学以致用,运用道德知识和法治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运用所学道德知识、法治知识,并且把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用以指导实践,转化为加爵问题的能力。做到:研究问题先学法,决策问题遵循法,解决问题依据法,言论行动符合法,在法治实践中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三,明德修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自身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弘扬善良和正义,抵制邪恶,弘扬正气,才能拿起法律武器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惩恶扬善。

  1.道德素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个人为实现一定的理想人格而在意识和行为方面进

  行的道德上的自我锻炼。

  2.法治素养是指人们通过运用法治思维,依法维护权利与依法履行义务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对于保证人们尊法守法用法有重要意义。

  3.道德、素养、品质、素质……一言一行体现一个人的作风,是一个人生活的明信片。所以,一个合法人民应当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要坚持德法结合。道德是法律的原动力,也是法律的润滑剂;法治社会的实现,离不开道德功能的发挥。

  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是相辅相成的,既要重视道德素养的管理,又要重视法治素养的约束,才能不断提升个人整体素养,更好地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四:法律如何提升我国公民道德素养

  

  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800字

  一、提升道德素质

  1、认清自我:要知道自己当前处在怎样的状态,有哪些优点、缺点和留存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2、深刻理解道德品性:对道德品性有深刻的理解,不能只记住道德原则,而是要反复琢磨,把这些原则变成自己的行为准则。

  3、赞美别人的本质优势:夸赞他人的行为,赞美他人的本质优势,将有助于他们,有助于自己的品行发展。

  4、学会让步:在当今这个时代,拥有让步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要想提升自身的道德,就必须能够做到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解决可能出现的矛盾,避免义正言辞。

  5、做有益的事:要多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比如帮助贫苦群众,参与慈善募捐,积极参加慈善事业。

  二、提升法律素质

  1、多学习:好的法律素质来源于丰富的知识储备,要想提高法律素质,就必须查阅大量关于法律方面的资料,吸收法律知识。

  2、训练法律意识:要培养不断升华的法律意识,使得自身的法律素养更加纯正,只有通过多次练习,才能培养出让人赞许的法律素质。

  3、建立良好的道德标准:建立良好的道德标准,隐约表明对法律行为的真实需求,把道德标准做到自己心中,作为自己行为准则使用。

  4、多参加实践:有志于提升自身的法律素质的人,可以多参加法治实践和活动,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

  5、掌握法律法规:要想提升自身的法律素质,必须掌握法律法规,以及法律价值与伦理规范的内涵。

篇五:法律如何提升我国公民道德素养

  

  第二届“宁夏公民

  道德论坛”征文活动

  征文稿

  如何提升国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

  王应喜

  贺兰县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

  一、了解我国现阶段对公民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1.什么是公民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道德素质,特指人在道德方面的内在基础,此外还有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等许多,都是把一个特定的范围词加在“素质之前”,从而确定所指素质的范围或方向。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含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

  法律素质是指法律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其要素包括: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中,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素质的核心。

  2.公民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是不可缺少的。道德的强大精神力量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人无德不立,国无德

  不兴”,要实现党的十八提出的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离不开人的道德素质力量所迸发的巨大精神动力,换言之,人的道德素质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具有重要作用。人的道德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让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道德的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而关键的作用。中国古代就十分重视人的道德素质的社会作用。提出“德者,国家之基也”,“有才无德,其行不远”。德乃做人之首,道德是文化最基本的内容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所有这一切都表明道德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关键地位,以及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发展需要人们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是调节个人的行为、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必需,没有人的道德素质,就没有社会和谐,也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在法治化进程中,公民法律素质的问题渗透到依法治国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方面,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才能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人民群众正确而充分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在依法治国中,人民群众是主体,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法治化进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弥补我国"政府推进型"法治的不足和缺失,也有赖于法律素质的极大提高。

  第二,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才能不断完善立法,提高立法质量。立法质量是法律体系的生命线。而立法质量的提高,关键立法者的素质、尤其是法律素质及其对该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客观规律的把握。只有具有较高法律素质和良好道德的人才能创制反映人民意志和客观规律的高质量的"良法"。

  第三,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才能做到公正司法、准确执法、严格依法办事。因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高度的法律素质,不仅可以提高执法人员的办案水平和办案质量,它也是全体公民提高法律素质重要的条件和基础。

  第四,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才能真正行使法律监督,消除司法腐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要改变目前存在的“权力大、监督权力的力量小;权力多,制约权力的力量少”,就是说:要把权力关在笼子里。

  二、提高我国公民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1.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的不利因素

  (1)政府道德建设行为职责模糊:一是责任者模糊。道德建设该谁来承担,县委?宣传部?文明委?眼下将道德建设划归文明委负责,协调工作由文明办承担。二是规范模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其总要求是:要将公民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体的道德规范并不明确。哪些是道德行为,哪些是非道德行为,没有明确的解释。这工作谁来

  (二)营造氛围与激励内求并举。道德形成的两个条件,一是内求,二是氛围。道德的形成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但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内求是通过内因发生作用,进行自身道德修养;氛围是通过外因的作用,促进道德养成。二者关系相辅相成。道德氛围不好,政府的行政行为就显得更为重要。首先要完善道德评价体系。道德评价体系建立于道德标准之上。可使人们明晰道德具体行为,从而进一步规范自身行为。宣扬社会主义道德,创造良好氛围。一是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刚要》展开讨论,使每个公民都明确道德规范。二是树立道德楷模。道德楷模包括领导楷模和道德先锋。古语说,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意思说,领导者的道德力量如同大风,对平民的影响极大。领导者对社会道德趋向负有重大责任。领导者道德楷模是指领导者道德表现的一贯行为,这种行为值得人们效仿,为多数人公认,什值得推广。如果说领导的道德影响极大,道德先锋则是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中坚力量。政府发现和培养道德先锋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实施道德重赏,不仅创造良好氛围,同时激励道德内求。宣传道德是道德建设的面的工作,那么,奖励先进就是点的工作。政府要重奖道德先进,激励平民追求道德先锋,以养成道德风尚。第三,开展道德活动,创建道德日。道德活动形式多样,不仅仅局限于扶助行为,募捐集资等。政府组织要给公民道德行为以大力的支持。法律必须同样要惩治家庭内违法行为。这表明法律对道德的支持。

  政府要给财力支持。道德宣传,道德奖赏,道德活动必须有专门经费。这种道德建设投入完全可以从不道德之事大大减少而得以弥补。同样,道德建设的硬件(道德建设基地等)建设,思想道德队伍建设,也要投入,这可促发全民道德需求,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三)加强道德建设管理,强化道德监督。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形的法律。二者是一脉相承的。曾经对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进行讨论,引起了理论上的纠緾。给人们一个误解,法律与道德是不同性质的东西。其实,法律就是为了维护道德。道德行为的规范,道德行为的奖惩,道德理论的探究--必须有一个专门机构。道德标准的不明确,给道德建设带来困难。《公民道德建设实施刚要》进一步明确了道德规范。这是全民道德修养之纲。要以此为纲健全完善道德规范体系。道德规范解决道德行为的具体问题,道德评价对道德行为的调整起着重要作用。将道德建设纳入日常管理。道德建设不是孤立的事,应该溶入日常管理之中,管理也是教育,管理可以促成道德养成。对随地吐痰的处罚,对乱插队的批评等等,将促成良好公德的养成;工作中,诸多规章制度的严格实施,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所以说道德建设建设是全社会的事。

  从管理的角度,道德建设已有三重的制约。一是法律法规,二是行政规章,三是道德载体。法律保证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行政措施强化道德行为的完善,霞浦电影院秩序管理就是一例。道德建设载体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新举措。就以商

  业道德建设而论,不仅仅通过市场经济的规章制度来实现--规章制度是较显化的道德,与人人恪守的良知是有距离--因此,近来又派生出许多载体,诸如服务承诺制,一条龙服务,创文明号等等,各种新载体只是临时轨迹,因为这些载体只是过度时期采取的权宜之策。

  (四)实践道德推行个性化修养

  我们将道德先锋方可实现的道德规范,即理想道德称作提倡道德,将大多数平民现实之中履行的道德规范称作实践道德。提倡道德是道德的最高层次,实践道德虽也属道德行为,但没有那么光彩夺目。一方面,道德促进个性的形成,另一方面,个性完善了道德。因此,政府在宏观上提倡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微观上应推行个性化道德修养。

  个性化道德行为目标:有益社会。个性化道德修养更贴近现实。道德的标准是善恶。如何判断善与恶?是否对社会有利。由于个性的不同,从善者采取的方法也不同。如,由于信仰的不同,世界观与方法论也不同。基督教信奉者,做好事为神;佛教信仰者做好事为佛;共产主义信仰者,为人民做好事。不管动机如何不同,方法可能不尽一样,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同是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有个无伪商店,为了让顾客辨明真伪,进了不少伪劣产品。工商管理者却以其店里查出伪劣商品为由查封了该店,摘下无伪的牌子。店主有口难辨。其实,这就是个性化职业道德的体现。

  (五)青少年的道德建设,政府道德建设行为的关键

  青少年肩负建设祖国,实现中华复兴重任,以德治国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人

  的道德形成过程,青少年时期极为关键。因此,政府要将青少年道德建设作为重点来抓。

  一是设立家庭道德建设奖项,促进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二是建立青少年道德建设网。向青少年灌输道德全方位知识。三是建立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让青少年知道道德的分量。四是开展青少年道德活动,让他们亲历道德行为,感受道德行为的幸福。

  五是普及法律教育。让他们明确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首先应该懂法守法。道德建设是长期行为,是一个艰巨的社会工程。其间还有反复。道德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与反复性,决定了道德建设的复杂性。没有坚定的道德信念,没有强有力的措施,没有永不松懈的努力,没有全社会的协作,就不可能收到如期的效果。

  3.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一、立足本职工作,发挥宣传教育职能司法行政机关作为国家确定的普法主管机关、依法治理的指导机关,主要是法律宣传教育职能、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职能。所以自身首先要明确工作职能目的。既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全面推进,深入下去,使社会各项事务走上法治轨道,公民和法人的法治观念提高,并转化为法治实践,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要向全社会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的意义和目的。同时大力宣传法律条文内容、精神、实例等。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体拓宽宣传阵地。强化法制舆论,使报刊、电台、电视、讲台、街头都有法制信息。让公民法律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增强、提高。其次,司法行政机关则要根据不同对象,选择普法内容、重点、和方式、方法。指导督促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在政府管理工作中,大力倡导、强调确立依法治理领导各项工作的观点,依法行政决策。在公民中宣传学法、守法、用法。以宪法:“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略为指导思想和目标。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忠于法律、维护法律为己任,动员、号召全社会参与这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再次,工作方法上要继续以基层依法治理为基础,地方依法治理为依托、行业依法治理为支柱、条块结合实施进行等各种有效方法。二、巩固增强法制宣传教育效果,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纠纷、处理各种事物和矛盾,依法维护国家的利益和自身权益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广大干部群众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依法治国的进程,也是当今时代的需要,所以必须要深入持久开展普法教育,明确其主要的内容和分阶段目标:一是要学习宣传民主与法制的理论、依法治国的理论。增强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自觉性。二是要学习宣传宪法知识和与公民权益相关的法律,提高公民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自觉性和守法意识。三是要学习宣传市场经济法律知识,提高运用法律调节各种经济关系的本领。学法的方法可采取自学与培训相结合;学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等。重点主要学习宣传常用的法律,如《宪法》、《劳动法》、《合同法》、《诉讼法》《刑法》等,通过学习和宣传才能基本熟悉法律的本质、原则、程序、以及违法应当

  负的责任。有了知识、认识、意识,经过锻炼逐步就会有了素质。这都需要不断去学习、去实践。学习、教育的形式可采取如依托培训、载体、和专项治理等活动。具体如编写法制诗词作品、法制文艺、小册子、宣传单等进行宣传,也可办宣传栏、办讲座、建普法网等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以及各种形式,提高学习宣传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学法要勇于实践,学法的目的在于守法、用法、“信法”。普法要使公民“以法为镜”,经常对照检查自己,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依法解决矛盾、平息纠纷,从而逐步养成遇到问题想到法,思考问题合乎法制精神,判断问题合乎法律规定,处理问题合乎法定程序。在经济、治安、婚姻、家庭、计划生育、工作、生活等方面依法维权、依法办事,不可“胡来蛮干”违法乱纪。有些人不“信法”,藐视法律,或有以逃避法律制裁的侥幸心理,所以受到了惩罚,这就是法律素质问题,因此普法教育关键是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觉悟,养成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提高法律素质。如何才能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笔者认为关键是提高普法的效果。普法机关主要是对公民进行法制普遍的教育、引导,有力的帮助、服务。要由偏重灌输法律向注重渗透法律拓展,灌输是一个重要方法,但是在市场经济下民众各自经济收入差异的变化,角度的不同,会产生各种自我意识、认识,有可能对外在的理论灌输会产生一定的阻力,甚至逆反心理,因此在强调灌输的同时还要注重渗透,把法律渗透到民众生产、工作、生活中,既把法律交还给人民(法律是人民的代表制定的)。

  不仅要,寓教于知,而且,寓教于服务、管理等活动中,更要由偏重务虚向务实拓展,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矛盾得到化解,后顾之忧得到解除,这样民众才会感受到法律的公正、威力、和作用。觉悟提高了,素质也就提高了。通过“四五”普法的“两个提高”、和“两个转变”,最主要是构建民众的法治心理、法治意识、和法治素质,完成民众法律素质的全面塑造;通过对公民深入的普法,逐步强化民众的宪政民主意识、摒弃人治集权意识;强化权力制约监督意识,摒弃专制专权意识;强化公开公正意识,摒弃暗箱操作意识;形成全社会浓厚的法制氛围。学法不一定在乎看了多少法律条文、有多少法律知识,而在于法制观念的强弱,在于知道法律的权威、作用。(法制观念淡薄的人即使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也难以成为守法公民)还在于知道自己的权利是否受到侵犯?是否受到国家保护?然后再依托法律手段来维护,而不是找领导、找政府的老办法,有了对法治认同的社会基础,法律的实效和权威也就显示和树立起来了,人民以法律武装起来了,法治社会就会形成了。三、将司法行政工作与依法治理工作有机结合基层司法行政机关要争取在民主法制建设中发挥更重要作用,就要以本系统行业依法治理工作的模范作用带动、影响各部门和地区。四、发挥行业优势,工作向基层延伸,为群众服务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依法治理工作,要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首先,要自觉地把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纳入到依法治理工作的全局中去认识、去思考,用依法治理来统揽司法行

  11政工作,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推进依法治理的实质、内涵、目标、任务;要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学习成功经验,注意发现和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典型,通过典型引路,要继续抓好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这个龙头工作,带动全面普法。要建立健全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健全各组织网络,制度。再次,要继续推广基层内部“依法建制,以制治理、民主管理”的经验,以“148”建设为载体,以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为依托的法律服务网络,健全内外配套联动机制。同时,要切实加强司法行政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全面贯彻《律师法》等法律,司法行政机关要切实推进系统的建章立制和依法行政工作,增强干警依法办事观念和水平、素质,健全监督机制,加强业务培训,从严治警,防止腐败,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五、找出工作不足和不利因素,探索有效解决方法,增强责任感俗话说: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所以工作需要搞清楚情况,分析出问题才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些单位、地区个别领导对工作认识还不到位,在管理中仍重行政手段和个人的意志权力,轻法治手段、习惯用老办法、旧经验,有些干部把依法治理看作“治民”。对“法治”与“人治”的含义仍然分不清概念。在实施行政管理中,管理主体的权力和责任出缺乏有机结合,监督机制的责任意识较为薄弱,如对群众反映的一些问题,缺乏专门调查处理等硬性监督措施和形式,实质性监督少,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违法行政、越权侵权仍有发生,如市容执法程序

  12上出问题的较多,执法不够文明。依法治理的机构没有过硬的职权,一般单位“不买帐”,办事人员也短缺,法制宣传缺乏阵地,治安综合治理与依法治理工作有交叉等。普法工作机构职能权力软弱、工作一般无惩处制度,所以多数单位只是应付,实效不高。各单位学法考试一般是开卷,所以重视也不够,作用不大,工作面临挑战。面对遇到一些未曾遇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有些单位学习时间只学政治,不学法,执法者不熟悉法。再如让“协警”单独上街执法,违反执法主体资格。基层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普法专项资金投入不足、物资装备匮乏等等,都影响了普法依法治理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六、主动介入,加强指导,发挥督促检查职能。

  总之,要把握工作重点,要不断总结经验,采取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分类别、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工作,加强针对性,注重工作实效,把握机遇,增强该项工作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13

相关热词搜索: 法律如何提升我国公民道德素养 素养 公民道德 提升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