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农村乡土文化的研究和实施2篇

时间:2023-05-22 13:50:03  阅读:

篇一:农村乡土文化的研究和实施

  

  教育管理学术探讨XUESHUTANTAO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土文化设计元素的应用研究——以河南省滑县锦和新城为例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摘王方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地区的落后面貌得到极大改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将乡土文化设计元素融入其中,并在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提升的同时保持乡村独特的生态空间和乡土文化,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通过以乡土文化设计元素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为出发点,根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土文化设计元素的构成与特征,以河南省滑县锦和新城为例,探讨自然景观、聚落景观、人文景观等乡土文化设计元素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为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中的乡土文化设计元素的应用提供思路。关键词:新农村;乡土景观;保护;应用一、乡土文化设计元素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人居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乡土文化设计元素在其中的应用赋予乡村人居环境独特性和多样性,直观反映了地域特色迥异的人文传承和精神面貌[1]。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土文化设计元素的应用是凸显地域文化的重要手段,是对我国优秀历史传承的有效保护。首先,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乡土文化设计元素主要体现在乡村建筑、景观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独特性,能充分反映当地风土人情和历史传承。乡土文化设计元素的融入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及建设充满地域特色的新农村环境具有重要作用[2]。其次,是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资源利用。在乡土文化设计元素中应对乡土文化合理把控,乡土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其中的乡土元素来源于当地人民长期的生活积累和对当地环境的适应,对乡土元素的合理利用可有效减少新农村建设的资源浪费,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最后,保护生态彰显地区特色。在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中,设计师为了求新往往会舍弃当地的乡土文化元素转而运用大量其他新元素,虽然可以起到新的视觉效果,但存在适用性不足以及不符合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3]。乡土文化设计元素应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可有效避免此类现象,一方面使艺术化的乡土设计元素不脱离当地建设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土文化设计元素的构成与特征农村作为乡土文化的发源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环境、文化、经济等因素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乡土文化融合了地方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是我国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构成。乡土文化设计元素的构成主要分为自然景观元素、聚落景观元素和人文景观元素等[4]。自然景观元素是当地自然风貌的整体体现,是区域内自然材料的实体景观元素,具有天然性和朴实性,主要包含动植物、气候水文等元素。聚落景河南农业2021年第9期观元素主要是由人为参与的外部景观构造构成,其景观氛围主体具有规则性和地域性,如,村落形态、建筑特色、农田特色以及各类生活设施等。例如,河南省的建筑特色受地域影响较大,传统民居建设大多为就地取材,以土石和木材构筑,其中木材占据较大比重,同时,在结构形态上相对自由。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考虑到农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和乡愁眷恋等因素,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融入诸多乡土文化设计元素,较多地保留了传统建筑风貌。人文景观是指当地人们长期生活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活形态以及生活遗迹等,包括地方庙会、农耕文化、地方传统、宗教信仰等精神生活印记以及宗祠、牌坊、寺庙等实体景观。乡土文化设计元素的特征应主要从内外两个层面深入分析。从其内在特征来分析,乡土文化设计元素体现了历史文化价值。乡土文化设计元素是区域内历史文化的内在反映,是在长期生活中积累和在环境中孕育的文化元素,是劳动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在满足物质要求的基础上将精神文化、审美等融入生活点滴,物化成精神和物质传承并赋予其价值。乡土文化设计元素作为当地人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反映,承载着当地历史文化传承,并反过来体现在人文景观的方方面面。从其外在特征来分析,乡土文化设计元素体现了区域内乡土景观的地域性、生态性、艺术性、功能性、符号性和大众性等元素符号。例如,从地域性特征来分析,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自发或者半自发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景观,形成独特的乡土文化氛围,是人民生活的真实体现,是具有独特地域特质的景观特征。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土文化设计元素实证分析新农村建设是在十八大会议的精神下对农村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设施的全面建设,通过新农村建设将快速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5]。本文以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整体搬迁型的安阳滑县锦和新城为例,从自然景观、聚落景观、人54HENANNONGYE

  文景观等三个方面分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锦和新城中乡土文化设计元素的实际应用。(一)自然景观设计元素的应用从自然景观元素的应用层面来看,该村建设首先做到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为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采用生态设计思路,新社区外围建设了防风防护林,并对原有的水文体系进行保留;其次是对乡土动植物景观元素的营造。锦和新城地处黄河流域,具有典型的河南乡土动植物特色,如,白杨树、柳树、槐树、石榴、桂花以及鸡、鸭、猪等家畜,在新社区建设过程中,除了在社区的道路两侧种植槐树以外,还为每个家庭保留了独立庭院和家畜饲养区域,具有浓浓的乡土文化元素,尽量保留了农民的生活习惯。从建筑层面来看,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广泛融入当地乡土文化设计元素,如,琉璃瓦、木材、青砖等材料的使用,传统坡屋顶结构的屋顶、石块垒砌的挡土墙等,都显示了对乡土文化设计元素的保留。(二)聚落景观设计元素的应用从聚落景观元素的应用层面来看,锦和新城原村落在布局上采用仿四合院样式,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布局混乱,新社区建设结合传统四合院布局与现代建筑布局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院落体系。从锦和新城的建筑形态来看,采用的是庭院建筑布局,在材料选取、工艺应用等放面均选取新技术和新工艺,在建筑特色上采用的是中原颇具乡土文化元素的建筑形态。除此之外,锦和新城在庭院设计中保留了传统乡土文化元素的前庭后院式设计,前庭种植花果蔬菜提升美观,后庭放置农具,饲养家畜。这种前庭后院式的设计最大化保留了农村地区日常生活起居习惯,同时兼顾美观和实用。(三)人文景观设计元素应用乡村人文景观元素主要包括:农耕文化、民俗技艺、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从农耕文化层面来看,滑县作为河南省产量大县,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适宜耕作,并且土地面积较大,在数千年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独特的农耕文化,如,耕地用的犁耙、播种用的耧、做饭用的土灶、碾麦子用的石磙等。在选材上多就地取材,采用石材和木材混合而成,这些农耕元素在河南数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由传统的包产到户发展为土地整体流转,这些农耕器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民俗技艺层面来看,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很多传统的民俗技艺成为农民在农闲季节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如,逛庙会、吹糖人、跑旱船、踩高跷等,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在新农村建设中,很多优秀的民俗技艺都得到保留和传承,虽然人们有了手机、电视等娱乐休闲工具,但这些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元素为新农村保留了乡土韵味。除此之外,河南还是戏剧之乡,豫剧作为河南戏剧的主要流派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锦和新城在建设中的社区广场为地方戏剧等文艺汇演提供了表演场地。学术探讨XUESHUTANTAO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土文化设计元素的应用分析(一)做好实地调研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能单独求“新”而忽视了农民群众的物质、精神需求。人们在长久的生活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生活习惯,只有做好实地走访和调研才能明确人民群众的需求,在新农村建设中有选择地融入乡土文化设计元素,有助于保留人民的生活习惯和地方物质文化传承、地域特色和景观等[6]。俗话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只有做好实地调研,在当地自然景观、聚落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基础上将优良的、独特的乡土文化设计元素融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充分尊重当地的生活习惯、民风民俗,才能建设符合当地人民审美的新农村。除此之外,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还应注重地方群众的参与度,充分听取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对乡土文化设计元素的诉求,在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上融入更多的人文情感和乡土文化元素,从而满足当地人的生产生活需求。(二)新农村的规划应注重整体、体现乡土特色首先,要体现出乡土特色。乡土特色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体现必须要有选择地融入乡土文化设计元素,应正确定位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充分考虑影响建筑规划的各项因素,将自然景观元素和人文景观元素融入新农村规划建设中,让这些优秀的文化载体充分发挥其历史人文价值,将农村地区厚重、朴素的生活观念传承下去。在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辩证看待,既不能全盘否定导致文脉断裂,又不能完全照搬忽视糟粕文化的侵袭。其次,要注重对乡村景观生态格局的保护。新农村建设绝不能是建立在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俗话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地区生态环境本就脆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布局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正逐渐消失。新农村建设要注重整体的生态格局建设,提倡朴素自然的乡土文化生活,养成减少浪费资源、集中投放垃圾的新型生活习惯,与传统乡土文化元素相融合,确保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和健康发展。(搬迁型村落来说,原村落的历史古迹、古树名木以及具有保1三、在自然景观设计元素中注重保护性。对于一些整体)乡土文化设计元素的合理应用护价值的地质地貌很容易受到侵害,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对这些具有保护价值和意义的自然景观实施保护性措施,避免这些珍贵资源遭到破坏。在实践过程中,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性措施应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持久稳定推进,同时,要结合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性,将朴素自然的乡土文化设计元素融入到村落环境整改中,学会巧妙运用当地特有的乡土景观要素,营造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例如,在对乡土植物的运用中可利用部分适应性强、抗逆性强且具备完整生物链条的植物种类来提升乡村周围空间生态的稳定性。在街道或空旷地带种植槐树、柳树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植物,为新农村周边环境提供活力。河南农业2021年第9期HENANNONGYE55教育管理学术探讨XUESHUTANTAO富了文化生活,充分反映了新农村建设中人文景观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人文景观设计元素的融入促使部分逐渐消失的乡土人文景观再生,为乡土旅游的开发赋予灵魂,同时,也使得宝贵的人文景观元素得以延续。参考文献:[1]李琼.浅谈美丽乡村生态景观设计[J].广东蚕业,2019,53(07):153-[2]黄春华,文卉,向苏娜.新乡土主义视野下新城镇景观设计研究——[3]陈加强,郭丹.农村景观设计改造中建筑废弃物的应用刍议[J].美术[4]韩晨平.景观设计中的场地原生特点[J].吉林建筑设计,2005(02):11-15.教育研究,2017(01):93+104.以湖南省茶陵县八旦村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06):6-7.154.能体现乡土文化的元素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凝聚2、在聚落景观设计元素中注重补偿性。乡村聚落是最了历代先民的生活智慧,最大化地在环境利用的基础上基本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对传统乡村聚落进行补充和完善,使之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习惯。虽说补偿性的乡土文化设计元素不能尽善尽美,但可以在原有的聚落基础上予以改进,最大化减少对生态环境和地貌水文的破坏。同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有选择地予以实施,对于乡土景观保存较好,聚落环境优良的村不建议实施整体搬迁改造,可在现有基础上予以修复和补偿;对于住户分散以及自然环境地质水文破坏严重的聚落应优先考虑整体搬迁,最大化地减少对当地自然景观的破坏,通过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土文化元素的融入创建全新的乡土聚落景观。3、在人文景观设计元素中注重再生性。人文景观反映[5]董世洪,郁建兴.城乡融合进程中农村居民市民化的中国方案——文社会科学版),2021,41(02):78-85.基于浙江省海盐县、陕西省千阳县的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了当地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经验和习惯积累,进而反映在习俗、信仰、传统文化等层面,人文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乡土文化元素,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给与了人们精神信仰和鼓舞,独特的人文环境展现了不一样的人文魅力[7]。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地方历史文化风俗,保护和继承优秀乡土人文景观,这对我国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对于一些传统人文景观元素更应进行发掘和保护,如,河南豫剧、走高跷、舞狮舞龙等传统民间人文景观在新农村建设中都应着重予以考虑。部分新农村、新社区组建了传统文化文艺汇演社团,鼓励传统文化爱好者和表演者定时定点排练和表演,并组织养老院、福利院等机构观看,极大地丰[6]王鹏磊.乡土景观在河南新农村规划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河南农[7]赖文君.民族乡村文化建设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9.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土文化设计元素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1-ZDJH-152。业大学,2014.作者简介:王方(1983-),女,河南中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传统民俗。(责任编辑朱妍)(上接第53页)[11]WUY,SCHUSTERM,CHENZ,etal.Google’sNeuralMachineTrans?tion[EB/OL].[2019-08-01].https://arxiv.org/pdf/1609.08144.pdf.lationSystem:BridgingtheGapbetweenHumanandMachineTransla?NeuralMachineTranslationandGeneration.2018:18-24.基金项目:郑州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郑州国际贸易翻译平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0160;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一带一路’关键小语种千万级语言资源建设及精准机器翻译研究”,项目编号:2019BYY02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自由贸易关键小语种语言资源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YJC74006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后深度学习时代低资源语言机器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YJAZH069。作者简介:张红岩(1990-),男,河南濮阳人,博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刘伍颖(1980-),男,江西九江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计算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闫寒(1990-),女,河南洛阳人,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王琳(1983-),女,山东威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计算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12]GehringJ,AuliM,GrangierD,etal.ConvolutionalSequencetoSe?quenceLearning[C].Proceedingsofthe34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achineLearning-Volume70.JMLR.org,2017:1243-1252.[13]VaswaniA,ShazeerN,ParmarN,etal.AttentionisAllYouNeed[C].[14]PassbanP,LiuQ,WayA.ImprovingCharacter-basedDecodingUs?lation[J].arXivpreprintarXiv:1804.06506,2018.AdvancesinNeuralInformationProcessingSystems,2017:5998-6008.ingtarget-sideMorphologicalInformationforNeuralMachineTrans?[15]KudoT.SubwordRegularization:ImprovingNeuralNetworkTransla?tionModelswithMultipleSubwordCandidates[J].arXivpreprintarXiv:1804.10959,2018.[16]EdunovS,OttM,AuliM,etal.UnderstandingBack-translationat[17]HoangVCD,KoehnP,HaffariG,etal.IterativeBack-translationforScale[J].arXivpreprintarXiv:1808.09381,2018.NeuralMachineTranslation[C].Proceedingsofthe2ndWorkshopon(责任编辑李琳)河南农业2021年第9期56HENANNONGYE

篇二:农村乡土文化的研究和实施

  

  相关的乡土文化研究综述

  (1)乡土文化研究

  对文化的界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乡土文化,又可称为乡村文化、农村文化和村落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类型,定义起来自然也是麻烦的。乡土文化是农村社会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学界对“乡土文化”的这一概念尚无针对性的定义。同时,对乡村文化、村落文化等也无统一概念。朱启臻在其编著的《农村社会学》一书中,对村落文化做了如下界定,它是一种区域文化,一种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居民文化。它是指农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农民的理想、感情、信念、价值观、道德、风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村落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乡土性、宗法伦理性、封闭性、保守性、平均主义与满足感和经验思维。

  自清末已降,百年之间,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几经变化,从封建社会经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的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农村也随历史大潮或沉或浮。乡土文化赖以生长的农村社会环境发生了诸多转变。自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的开篇中便提出“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论断之后,大凡提及农村文化都离不开谈论“乡土性”。因而,乡村文化自可称之为乡土文化。改革开放至今的几十年间,乡土文化变迁急遽,乡土文化成为社会科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相关文献可谓卷帙浩繁。

  ○1乡土文化的危机与失序

  现有的乡土文化研究中,有一批学者提出了

  “在城市化的冲击下,乡土文化危机四伏、严重失序”的论断。贺雪峰认为,由于现代性因素向农村的全方位渗透,带有强烈消费主义特征的现代传媒进入农村,个人主义观念进村,以个人权利为基础的法律理念进村,这就使得相对封闭的村庄开始解体,传统文化和地方信仰被严重挤压而再难有生存空间。农村和农民在社会和文化上越来越被边缘化,农民的主体性逐步丧失。在快速的社会变动中,农民不再能从一直以来的传统中获得人生的稳定感,又不能从以广告和时尚所引领的消费主义价值观中获得现代的人生意义,农民被抛入一个传统已失,现代又不可得的尴尬境地,并由此导致农民的普遍无力感、无根感和焦虑感。王晓明在对大别山深处的一个县城进行考察之后,提出了他的关注与忧虑: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否也应该体现在对全面城市化的单一模式的打破?在历数了创造农村新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基础的同时,他更为尖锐地指出:相对于物质生活的质量低下,乡村所具有的悠久历史传统和本土气息的文化形态更是匮乏得近乎荡然无存,城市商品社会制造出来的流行文化、不切农村实际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却已经渗透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这既体现在乡村教育的自觉追求中,也反映在青年农民的生活细节上。石勇认为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二十多年来农村的文化生态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处于一个行将崩溃的恶劣境地。这不仅表现为乡土艺术的凋零、文化形式的被摧毁,更重要的是面对城市文化的殖民和渗透,广大农村普遍出现了一种无意识的精神上的不安、文化上的焦虑。

  ○2乡土文化的生命力与转化

  如果说持乡土文化危机论的学者有些悲观的话,那么另一类学者对乡土文化问题的看法则显得乐观的多,这类学者的研究多是以人类学的视角进行的。孙庆忠从南方氏族组织和北方花会组织的考察入手,分析了目前乡土文化的处境。孙庆忠发现宗族意识虽然经过了历次运动的洗礼,但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冲击,仍然在乡土社会生活中产生着持续的影响,以宗祠和祖墓为中心的祭祀仪式仍然在维系着家庭的和睦以及家庭间的团结与联合。北方的花会组织亦是村落生活中团结乡里,构建人际关系网络的重要纽带。他以此断言,农业的凋敝以及乡村文化的蜕变都是危机的表象,是“离土之形”,而那些按照固有的惯性,存活在乡村的生活观念和价值体系乃是“乡土”之神,“形散神聚”才是乡村文化的实质。赵旭东站在文化认同危机的基础上,认为在中国乡村文化后改革时代的全面复兴中,这种危机得到了一种看似矛盾的体现,即一方面是改革与再造,而另一方面是传统的复兴,二者沿着各自的认同轨道运

  行,并行不悖。台湾学者黄应贵透过台湾原住民的研究,发现在全球化的推波助澜下,台湾的大部分农村,出现了一副看似破败的景象,让人觉得农村社会即将全面崩解。但是在表象之下,黄应贵发现一种新的乡村文化形式正在诞生,因此提出乡土文化的再造和转化理论。日本人类学学者韩敏通过对一个皖北村庄的深度的民族志考察,认为经历了从晚期帝国时期到去集体化改革时期600年的社会变迁,中国农村以血缘和婚姻为根基的基本结构、关系网络、观念和认同仍然没有改变。面对现代性的冲击,农民并非总是被动的,而是非常理性和务实的。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社会、经济以及政治方面的资源,把形势扭转到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一面。

  (2)生活史研究

  生活史可以被定义为:在社会、文化和历史情景里,一个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所发生的事件和经历。它所涉及的主要是通过非结构或半结构访谈收集到的对过去生活的描述,也包括对信件、照片和日记等个人资料的研究。

  最早的生活史研究可以追溯至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的《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他们率先使用了生活史和生活情景记录的方法研究欧美社会变化和波兰移民的生活轨迹,分析了波兰农民经历了波兰的乡土生活到美国现代生活这样重大变迁之后,在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上的变化。此后,埃尔德的《大萧条的孩子们》也是生活史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引领之作,他分析和描述了2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对那一代美国孩子生活历程的影响。该书开创了把大规模的社会变迁与个体生命周期联系起来的社会学研究传统,并设立了通过研究社会变迁对个体生活经历的影响来研究变迁过程的一套方法。从此之后,将社会变迁与生命历程之间相互联系进行研究,成为了生命历程理论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

  国内的生活史研究虽然没有国外研究惊醒的早,但是近年社会科学领域也有不少国内学者开始使用生活史的研究方法。黄树民的《林村的故事》通过对一个村支书人生经历的纵向展示,把宏大的社会史、微观的村落史和个人生命史有机结合起来,说明来自国家上层的政治变革是如何影响一个人乃至一个村内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变迁。周雪光、侯立仁考察了文革的孩子们,探究不利的国家政策如何通过社会分层结构对生命历程产生影响,上山下乡的经历又是怎样影响到个人后来的生命历程和经济状况。最后得出结论,上山下乡的经历对个人生命历程具有持续的影响,这体现在后来生命历程事件的发生模式以及决定个人收入的因素之中。黄海在其博士论文《灰地:红镇“混混”研究》中也采用了生活史研究方法,以湖南省北部地区的红镇为个案,以两个混混所代表的“混”生命历程为网结点,生动地展现了红镇“混混”群体的网络结构、行动模式、生成逻辑及其与乡村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又对接自1980年代以来乡村社会秩序所经历的结构性转型,解释乡村灰色化的特点和形成逻辑和当代乡村中的越轨行为与社会秩序。朱炳祥通过对大理周城白族村民段元参个人生活史的描述与解读,揭示了白族农民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的过程及文化基础。刘铁芳在《徜徉在乡村自然和乡土人文之间》一文中,通过回顾自己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反思了乡村少年可以充乡土文化中汲取的成长资源,他认为乡土文化可以提供三种利于乡村少年成长的资源,一是以自然和劳作为基础的乡村自然文化,二是以爱和乡村情感为基础的人际文化,三是以故事、书籍和乡村知识人为基础的文化。

  (3)文献评述

  梳理现有的乡土文化的研究,发现大概存在着两种声音,一种是以社会学和教育学界的学者们为代表,他们大多从宏观处着手,研究社会结构变化、经济、政治等因素变化所引起的乡土文化变迁,他们认为乡土文化危机四伏,亟待重建。另一种是以人类学者为代表,这类学者多以民族志等深入的田野考察方法,从微观的乡土文化存在形式进行研究,他们认为乡土

  文化生命力顽强不会轻易消亡,而是转变了形式依然存活于乡土之中。本研究倾向于后一种看法,因此本研究会着力借鉴人类学在乡土文化研究方面的方式方法。

  关于生活史的研究,多集中在以“国家—个人”的宏大理论框架来通过个人的生命历程变化来透析整体的社会变迁。同时,也有研究以个人的生活史来研究国家上层政策的变化如影响到个体命运的。而以个人生活史的研究方式来单独研究乡土文化变迁以及乡土文化对个体生命历程的影响的研究比较少见。关于乡村少年的研究,大多在横向上进行的,这些研究当下的乡村文化对留守儿童,对乡村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及家庭因素对个体成长的影响,很少有从纵向上对不同时期的乡土文化对人的成长的影响进行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 农村乡土文化的研究和实施 乡土 农村 实施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