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美术课程教学论8篇

时间:2023-05-23 14:40:05  阅读:

篇一:美术课程教学论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概况

  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

  夏代。

  早在春秋,我国就形成了

  礼、乐、射、御、书、数。

  美术教育存在的三种形态:

  非形式化的美术教育、准形式化的美术教育、形式化的美术

  教育。

  形式化的美术教育:

  是生产力进一步法站,形式化的美术教育开始出现,所谓形式化的美术教育指的是学校美术教育,其特点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标准、有组织、有评估。

  鸿都门学:创立于东汉灵帝光和年(178年)二月,因校址设在河南鸿都门而得名,被

  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学校,也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文艺专科学校。

  五代两宋时期的考题:分为六科,多以(诗句)

  为题,考核画家对其领悟和构思表现

  的技巧。

  唐明皇创制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翰林图画院),广招天下

  (艺术人才)

  以供奉朝廷,并授予翰林待诏、翰林供奉等职。

  课徒画稿:

  明清时代,一些画家常画一些册页小品和步骤图供弟子临摹练习,这类示范

  性作品后来被称为“课徒画稿”,其中最著名且影响力极大的是沈心友编撰的《芥子园

  画谱》。

  《芥子园画谱》中,画稿的主要作者是:王概,王著,王臬三兄弟。全分为三集:山水

  画谱,梅兰竹菊画谱,花卉草虫花木禽鸟谱。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最早提倡了美育教育的方法,注意个性化发展,提倡因材施教;

  汉代

  创建了历史上第一所专门学习和研究文学艺术的鸿都门学;

  隋唐创置了我国历史上最早

  的翰林书画院;

  宋代设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美术学院——画学,明清时期版画得

  以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画家传授画法的“画谱”等。

  癸卯学制:

  1904年

  1月

  13日,清政府再次颁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联名奏呈的重订学堂章程,《奏订学堂章程》

  。癸卯学制是我国经济法令公布,正式在全国实行的一

  个完整的近代学制。

  它对整个国家和学校教育系统,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

  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11它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内容与现代科技和人文思想折中后的产

  物,但却是废除科举以后的第一个学制,是中国传统向新式教育转变的重要转折点。

  图

  画手工课开始进入中小学课堂中,美术课由此在中小学确立,在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

  废止。

  1906年,学堂监督

  李瑞清

  奏请获准,创办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第一个美术系科——

  图画手工科

  (我国最早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系科),主要学习

  西洋画、中国画

  、手工

  、图案工艺、劳作,发展成工艺美术。

  1912年,(蔡元培)

  出人我国教育部部长,以后以(美术教育)为特设的学校开设的美术教育12课程的学校纷纷涌现。

  1919年,中国现代第一所国立高等艺术院校成立,初为北京美术学校第一任校长为郑

  锦,培养美术师资,实用人才,提倡美育。

  1314151966——

  1976出现了一些美术创作学习班、学习报头、漫画、黑板报、美术字等。

  16以实用为目的是我美术教育主要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包括:

  重视技巧训练、利用口诀解决

  理解和记忆,主要培养工艺性的美术人才,其特征是:技艺特色十分浓郁,多采用严格

  的师徒传授制。171978年,公布的:全日制暂行工作条例》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中国正式将

  图画课改名为美术课。

  18在课堂中学过得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家做出过重大美术贡献的四位画家分别是

  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潘天寿。

  19《考工记》

  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工具书籍,它对百工工艺做了详细而严谨的记述,反应

  了

  齐恒公

  以后齐国的手工工艺规范,以及百工美术教育的发展情况。

  20影响美术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社会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美术自身的发展和

  政府的教育政策。

  21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吧

  艺术教育纳入从小学到搞中国的核心课

  程

  内容。

  22美术课程教学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不断拓展,呈现出

  综合性、融合性和多样性

  的发展趋势。

  23教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包括

  内容的综合、技能的综合、方法的综合、学科的综合

  和能力的综合的大美术教育观。

  24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被动接受知识学习走上主动

  开掘智能的学习;

  从非兴趣学习走向由兴趣出发的学习;

  从整体划一学习走向充分个性

  化的学习,已经成为

  21世纪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25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5点基本理念: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

  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请景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

  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26全日制教育美术课程目标具体是:

  造型

  表现、设计

  应用、欣赏

  评述、综合

  探索。

  27二元对立:就是讲事物分成两两相对的范畴,来研究事物的易变关系。例如,阴阳。

  、强如、雅俗、好坏等。

  28近代基础美术教育的理念:

  由科学实业推动的美术教育,开始具有较为明显的实用色彩。

  29文化情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特征。

  第二章

  美术课程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及学

  科基础

  1美术课程与美术教学的含义是什么?

  美术课程就是为了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选择和组织美术教育教学的内容和

  方法,按照一定的编排美术教学教育和对学生美术素质形成影响的所有经验和活动的计划。

  美术教学是为了一定的美术教学目的,美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要渠道的相互交往过程,是美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的活动。

  23如何理解美术课程教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关系?

  学校美术课程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即受社会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研究对象是

  1)课程教学的规律

  2)各种教学量变或教学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制约,同时又承担着保存、传承和重建社会文化的职能。

  要素:

  是先在量变、构成量变、情景量变和结果量变

  3)研究对象是教与学的活动。研究教学与外部系统之间的联系;研究

  内部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研究教学各因素自身内在的联系。

  需要解决的五个问题:

  教学目的、课程内容、怎样教学、怎样学习以及教学评价。

  45现代美术包括

  :

  绘画、雕塑、设计、工艺、现代媒体艺术、书法、篆刻等。

  教育的含义与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广义指所有对人产生影响的言论和行为,狭义指有目的地、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大

  多数情况下指的事学校教育。意义:使人的价值观和态度、感情和思维、知识与技能,创造

  能力等方面发生符合个性特征和社会需要的改变,促使身心协调发展,促进人的成长和社会

  的进步。

  6教育功能如何实现?

  实现的途径是:

  1)学科本身的特征会自然的导入人的身心变化,如数学的缜密思维,美术的观察能力;

  2)有意识的利用学科本身承载一定的道德,伦理和思想意识等,对学习

  者施以影响。

  7当代教育观的基本特征:

  当代教育非常强调通过对话、交流、启发、唤起学生作为主体

  持续的内在学习兴趣和动力,学会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成为自我学习,自我发挥的学

  习者。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

  8教育功能和可科学本体二者的关系如何理解?

  学科本体是基础、支撑学科教育,没有学科本体,就不会有学科教育;

  教育功能是其发

  生的结果,没有教育功能,学科作为教育门类的价值和意义就会下降。

  第三章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

  1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含义及功能是什么?

  是根据教育规律和培养目标而提出的美术课程与教学的具体价值和目标任务,即通过美

  术学科课程与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主要功能有:

  导向功能、组织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

  2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趋向有哪些?

  主要有四种:伦理政治价值趋向、社会本位价值趋向和学生本位价值趋向。

  3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涉及哪几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与以往的美术教学

  大纲相比更明确地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到了实处。

  4在教育活动中须要发展的感情、态度和价值观包括两方面:

  一是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

  有积极的意义;二是对个体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5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形式取向有哪些?

  归纳为四种类型:

  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性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

  向。

  6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包含:

  1.情感价值体系,如美感训练、道德感化、体验生命的微妙、丰满人生、宣泄和治疗等;

  2.智力价值体系

  如感知觉训练,信息交流与知识获取,改

  善思维和记忆等;

  3.技术价值体系

  如:技术程序意识、再现性、技术、表现性技术等;

  4.包括价值体系

  如:形成创造意识、提供多位模式、提供创造的技能等。

  7导入新课的方式有两种:直接导入和间接导入。

  8课前导入的意义是什么?

  1.好的课前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好的导入可以使学生有序的进行学习内

  容;

  3.好的导入可以让学生思维活跃。

  9开发和利用地方美术资源的意义是什么?

  1.可以提高美术教育的民族性,让所有学生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生获得享受优质美术教

  育的权利;

  2.扩大美术课程的资源,丰富美术课程的内容;

  自己的文化,静儿进而达到自觉传承本土文化的目的。

  3.帮助学生获得乡土情怀,认同

  第四章

  美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1美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含义是什么?

  是指美术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他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美术知

  识、技能、思想、观点、信念、语言、行动、习惯的总和。

  2选择课程内容要把握:

  .一

  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基础性:

  一方面具有普遍性

  (共同性));

  另一方面具有发生性和起始性);

  二

  课程与教学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一方面要及时

  反映社会生活内容,具有时代性的新知识、新技能、新要求);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综合

  化(综合化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联系的一致性,避免过早

  过分的强调学科之间的区别和界限);

  课程与教学内容必须适应学生的特点(在课程

  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到,选择内容若不能被学生吸纳和接受,就永远只能是

  一种外在物,对学生将来的态度、个性、行为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若选择的课程能注

  意到学生的兴趣、需要的能力,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证明,偏离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的课程与教学内容,都不会取得好的效果)。3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一是美术课程与教学内容结构设计以学习活动方式重新划分结构内容的,主要分为“造

  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二是每个学习领

  域各有侧重点又相互联系,形成一套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教学结构。

  4高中阶段美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特点是什么?

  一是将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设置了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等五个系列内容;

  二是每个系列内容标准分为系列名称解释、系列总目标、学

  习内容、成就标准等四个内容;

  三是每个系列学习内容分为两个模块,以表格形式列入与两

  个模块相对应的学习活动建议;

  四是实行学制分管理,保证基础,力争拓展,使学生获得更

  深入的体验,取得更具体的收获。

  5什么是课程资源?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用以有效完成课程,达成课程目标的所有自然、社会资源的总和。

  主要内容分为校内课

  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四大类。

  6开发和利用美术资源的原则和主要途径是什么?

  优先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效率性原则。

  主要途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确定教学教材,创造性的开发和使用道具;

  开发和利用社会实践活动

  资源;广泛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资源的作用。

  7美术教学组织含义与美术教学形式是什么?

  美术教学组织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

  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美术教学形式就是为了完成美术教学任务,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教师

  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哈桑的组织形式。

  8美术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教学组织形式是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

  第二教学组织形式直接影响到美术

  课程的教学质量;

  第三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和情感的充分、自由、全面地发展;

  第四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对教学理论的研究和探索。

  9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哪些?

  班级授课制、个别化教学和现场教学。

  10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第一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规模,提高效率;

  第二有利

  于发挥教师有事,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三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第四有利

  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确保教学质量;第五有利于加强教学管理和检查。

  11社会美术实施的要点包括:

  1)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的基本情况,包括社区范围,风格历

  史,主要事件;

  2)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转变为动机;

  到教学目的。

  3)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达

  第五章

  美术课程与教学过程

  1美术教学过程含义及其功能是什么?

  含义是指美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相统一的活动过程,即美术老师

  依据教学的特征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并掌握一定的洗头膏的科学文化基础和基本美术技能,获

  得身心发展,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活动。功能有:教学功能、发展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

  能四大功能。

  2如何理解美术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

  美术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美术教学过程是教养与教育

  的统一;美术教学过程是知识掌握与认识的统一。

  3美术学习策略和美术学习倾向的含义是什么?

  是学生为实现美术教学目标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时所采取的的一系列方法步骤。

  美术学习倾向是指学生对美术学习情绪、和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和选择。

  4美术学习方式改革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手段以及学习环境

  是全国教育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中重要任务;

  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迫切需要。

  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是

  5现代的美术学习方式的主要形式及其特征是什么?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特征是目标计划的明确性、学习过程的监

  控性、学习品质的监控性、学习品质的主动性;合作学习基本特征是:互助性、互补性、互

  动性和自主性;探究学习的特征是

  问题、证据和解释。

  6什么是有效教学?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有哪些?

  有效教学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课”、有效“方法”、有效“组织。

  78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主体性、学习性、审美性、创新性、直观性、最优化原则。

  美术

  厂1)绘画(素描、速写、中国画、油画、版画、漫画、综合材料绘画。

  2)

  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

  3)

  工艺(经书、玻璃、木材、纤维工艺)

  4)

  雕塑(圆雕、浮雕、透雕)

  5)

  建筑(实用性建筑、纪念性建筑)

  6)

  书法艺术(书法、篆刻)

  7)

  现代媒体艺术(电脑图像处理、摄影、摄像)

  15美术课程

  全日制以为教育美术学习领域划分

  外化

  造型+表现(自由性一一以绘画、雕刻为典型)

  设计?应用(功能性一一以设计工艺为典型)

  内化一一

  欣赏?评述(欣赏作品,通过口语、文字等方式评述)

  综合一一综合?探索(学科内部,学习方式进行)

  16造型与表现的关系:造型是点,表现是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造型的过程。变

  现始于造型之初,造型贯穿于表现的全过程。

  17写生可以锻炼学生的哪三方面的能力

  ?

  1)训练眼睛的比较观察能力,在用眼睛观察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会看整体、看重点、看比例、组合关系;

  2)训乱眼、脑、手的协调能力;

  3)训练艺术表现能力,通过写生使学

  生学会构图的原理,学会如何抓住形象特征,学会技能的表现手法。

  18高中阶段的“五个形式内容”包括

  :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

  代媒体艺术。

  19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含义是什么

  ?教学重点是一次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主要精力和实践投放的位学科之间与社会的综合,以探究学习方法结合其他

  有效德促进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

  、有效“上

  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促进有效教学的途径有:有效“备课”

  置,是学生应该主要理解

  和掌握的内容,从而使得教活动具有主次关系,避免平均使用力气。

  教学难点是教学活动中

  学生最难以理解的内容,是教师把必须调动一切方法和手段加以理解的问题,一般在教学重

  点中寻找。

  20教案的组成

  :课题、教学目标、课型、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

  程、作业、板书设计、焦距、课后反思等。

  第六章

  美术教学模式与方法

  1教学模式的含义及其特点是什么?

  教学模式理解为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它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和丰富教学经

  验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比较稳定的教学结构理论框

  架及具体操作的基本教学范型。特点是:整体性、操作性、简约性、开放性和优化性。

  23教学研究的意义: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值得关注的几种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体验性教学模式、最

  优化教学模式。

  4国内外主要教学模式有:

  夸美纽斯教学模式、赫尔巴特四阶段教学模式、杜威实用主义

  教学模式、斯金纳程序教学模式、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5美术教学模式创新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一是由单一向多样哈的教学模式发展;

  二是由归纳型向演绎型再到归纳、演绎型并举的教学模式发展;

  三是由单维为主向整体构建教学模式的转变;

  四是由单项目标向全人发展的目标发展;五是由传统手段向现代化技术手段发展。

  6美术教学方法及其特征是什么?

  是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实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师的教育

  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教学方法的特征:具有科学性、综合性、互动性、多样性。

  78教学方法的类型有

  :教师主导型、师生互动型、学生自我活动型。

  美术方法的选择必须把握:

  选择教学方法要符合课程与教学目标和任务、要适合课程与

  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和特点、要适应教师自身的素质。

  9为

  思考改进和创造的起点,提供变通和发展的基础。

  10常用的美术教育方法有

  :讲述法、规范法、演示法、实践指导法、提问法、讨论法、合

  作学习指导法、提问发展探究指导。

  研究教学模式的意义

  :1)帮助教师形成一种关于结构和程序的观察眼光和思维的方法;

  2)能够形成一种带有自动化的程序,操作和运用起来更加省力;

  3)教育模式可以成

  第七章

  美术教学原则与策略

  1美术教学原则的含义是什么?

  美术教学原则是在总结美术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美术教学目的和对美术教学过

  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美术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一般原理。

  2八项美术教学原则:

  1)素质教育与审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5)精讲善练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2)“双基教学”与能力培

  4)直观教学与启发性

  6)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

  养相结合的原则;

  3)视觉思维训练与培养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结合的原则;

  7)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8)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3美术教学教学策略的含义及其特征是什么?

  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对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等因素进行

  调节和控制的谋略和思路。基本特征:综合性、操作指向性和灵活多样性。

  第八章

  美术课程与教学评价

  1什么是美术课程与教学评价?

  依据《纲要》及美术新课程标准,收集分析相关的信息资料,对美术课程与教学计划、活动过程和结果做出客观科学的价值判断。

  2教师怎样评课

  :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是否全面体现教学环节;是否紧密围绕目标)

  2)从处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①看思路设计:是否有独创性;是否符合教学

  内容;教学思路层次是否清晰;教师的实际运用效果;②

  看课堂结

  构安排(教学环节和步骤的确立);③安排授课时间的设计(教学时间

  分配,时间是否恰当;教学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时间安排是否

  合理);

  4)

  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①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跪在得法;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③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④现代化教学手段

  的运用)

  5)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看板书、看教态、看语言、看操作)

  6)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教学效率高,学生受益面大,合理利用

  45分钟)

  3我国中小学教学评价问题的长期现实问题是什么?

  ⑴学生的美术成绩对他们的毕业、升学和就业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⑵许多学校通常不进行美术教学考试,只是一种直观的给予;

  ⑶除了美术高考或社会团体举行的等级考试,普通学校的美术教学并不注重教学评价

  的选拔功能。

  理教材上分析(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是否准确科学,否

  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第九章

  美术课程与教学中的教师

  1新课程理念下美术教师应具有哪些素质?

  1)

  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材观和新的学习观;

  2)高尚

  的师德与艺德;品行高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艺德健康;

  3)丰富的美术基础

  知识与基本技能;美术理论知识;美术技能知识;人文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

  4)较强的教育教学与科研能力,仪表风范、举止姿态和性格情绪。

  2课程理念下美术教师

  专业发展的含义、意义及途径是什么?

  含义是

  1)美术教师是美术教学的专业人员,2)美术教师的发展以终身学习思维

  为指导。意义是

  1)适应新课标改革的需要;

  2)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完善专业结

  构的需要;

  3)解决我国教师专业化建设时间中问题的需要。途径是:

  的教师专业发展、2)“校本课程”的开发、3)教师的进修培训。

  1)以校为本

  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

  5)文明仪表风度:

篇二:美术课程教学论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概况

  第一节

  美术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历史演进与开展

  本节简要介绍美术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历史演进过程及其开展情况,帮助我们从开展的角度深刻认识美术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促进美术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开展。

  一、我国古代美术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开展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美术教育并非从来就有的,它是伴随着劳开工具而出现的,是随着历史进程的开展而不断向前开展的。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较弱,社会生产、生活过程非常简单,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人们在制造和使用石器工具和陶器用具的过程中,在巫术意识开展成为宗教信仰的漫长过程中,逐步培养起了造型技能,积累了制作图腾、护佑神像的工艺,初步掌握了形式美的规律,萌发了审美的意识。在口手相传技艺的活动过程中,美术文化得到了传递,这就是当时还没有脱离生产、生活的美术教育。

  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这种分工使教育脱离了原始状态,开始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别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夏代记载有

  “夏代氏之学在上庠〞,“序,夏后氏之序边〞,“夏日校〞等,可见,夏代至少有庠、序、校三种学校。商代学校教育较前有了很大的开展,增加了

  “学〞与

  “瞽宗〞,并有大学、小学之分,教学内容以宗教和军事为主。?礼记?中提出了六艺教育:礼

  〔仪式、行为〕、乐

  〔音乐、舞蹈〕、射

  〔弓术〕、御

  〔马术〕、书

  〔书法〕、数

  〔算术〕。西周为奴隶制社会鼎盛时期,教育兴旺,学校分国学

  〔大学〕与乡学

  〔小学〕两类,教学内容除

  “六艺〞外,还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六艺〞教育中的“乐〞与

  “书〞就属于艺术

  〔美术〕教育的范畴。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

  “百家争鸣〞的局面。官学衰落而私学兴起,出现了众多学派,因而也就较早地产生了各种类型的课程与教学思想。被称为

  “先秦诸子〞的孔子、老子、庄子、孟子等思想家们,各代表自己的阶级、阶层利益著书之说,传播各自学派的观点。其中,最值得重视且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道家重视人和美术活动的自然性。庄子重视主观意识,老子提倡归朴反真。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倡美育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提出的诸如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举一反三、温故知新、教学相长、师严道尊等教育教学思想和原那么,是人类教育思想史上的一笔珍贵财富。孔子还强调艺术的尽美尽美,发表过有关绘画和工艺美术的见解,在?论语?中有论述绘画的记载,在

  ?孔子家语?中有记述美术助教化、成人化的教化作用的内容。

  秦汉时期,秦统一中国后,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变革。秦在教育上采取儒家主张,逐步实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法为教,以史为师〞制度,并在建筑、雕塑、绘画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汉代逐步建立了一套学校制度,如

  “大学〞和郡国学校。东汉灵帝光和元年

  〔公元178年〕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专门学习和研究文学艺术的大学———鸿都门学,教授学生辞赋、尺牍、绘画、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艺术学院,在艺术教育的历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局动乱不安,学校教育衰落,但宗族和家庭教育有所开展。这时期美术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的绘画艺术,呈现丰富多彩的面貌。以绘画才能著称的专业画家开始出现,当时绘画技艺的传授,主要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如晋明帝师于王,卫协师于曹不兴,顾恺之师从卫协,陆探微师从顾恺之。这种师傅带徒弟式的传授美术技能的方式,正是我国古代美术教育的特点。

  隋唐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宫廷绘画日益兴盛。唐明皇创置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翰林图画院,召集和培养天下艺术人才以奉宫廷,并授予翰林待诏、翰林供奉等职。另据史记载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均以文教为治国之本,兼重绘画,喜收藏。高祖、太宗本人均擅绘画;玄宗李隆基首创墨竹画,吴道玄、李思训、王维同时并起;中唐名家巨匠,灿假设群星;晚唐人才辈出。

  宋代宫廷画院逐渐形成了一种完整的制度。为了更好地培养宫廷绘画人才,宋徽宗崇宁三年

  〔1104年〕设立了

  “画学〞专业,录取学生经过严格的考试。“画学〞学科分为专业课与共同课:专业课有道释、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等六门;共同课有

  “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宋代画学无论在招生制度方面,还是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上都趋于完善。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皇家美术学院,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治了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汉文字教育受到了压制和歧视,而各种工艺技术成为教学中重要的组成局部。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却以朱熹所注

  “四书〞为主要内容,兴起了描写自然美的山水画、花鸟画。明代随着全国统一,恢复了包括宫廷画院在内的各种汉族传统文化典章制度。明代万历年间,欧洲宗教组织不断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在北京、广州等地建堂传教。这些传教士带来的西洋美术品,对中国人物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传统绘画得到了一次全面的总结。明清时期我国版画得到了空前开展,出现了用版画形式复制的名家名作,供画家传授画法的画谱,如1603年问世的?顾氏画谱?,1633年问世的?十竹斋画谱?,中国影响最大的1679年问世的?芥子园画传?等等,这些画谱成为后人从摹习古法掌握前人经验与程式入手的绘画教材。

  第一章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概况

  第一节

  美术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历史演进与开展

  二、我国近代美术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开展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社会。一大批开明的知识分子,面对科举的腐败和教育的空疏,提出了废科举、兴学堂、办新学的洋务运动。1862年

  〔同治元年〕,总理衙门奏请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正式开学;1866年

  〔同治五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创办船政学堂,开设了

  “画法〞科目;1800年开办的天津电报学院,1882年开办的上海电报学院,1890年开办的江南水师学堂

  〔南京〕等,也开设了

  “图绘〞、“图画学〞、“制图〞等科目。这类绘画课程与现在的美术课不同,实际偏重于作图课。

  1902年,两江总督张之洞创办了两江师范学堂,实施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1906年,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在校长李瑞清的努力下,创办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第一个

  “图画手工科〞美术专业,培养了我国第一批专门的美术师资。

  1904年,清朝政府颁发了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亦称

  “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明确规定图画、手工为小学、中学、师范等学校的正式课程,第一次肯定了图画、手工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癸卯学制〞将小学到大学后的整个学程划分为三等六段,其中:第一为初等教育,内分为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两段;第二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一段;第三为高等教育,分为三段。?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图画课的教学目的是

  “练习手眼,并养成其见物留心,记其实象之性情〞。?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规定图画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

  “观察实物形体及临本,练成可应实用之技能,并令其心思于精细,助其愉悦〞。?奏定中等学堂章程?规定图画课的教学目的是:“习画者,当就实物模型画谱,教自在画,俾得练习意匠,兼讲用器画之大要,以备他日绘画地图、机器图,及讲求各项实业之初基。〞

  辛亥革命以后,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标志着国家政治体制由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向新兴民主共和制的转变。1912年,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立即公布了?普通教育暂行方法?,并把美育列为国民教育五项宗旨之一。此后,以美术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或开设美术教育课程的学校纷纷涌现,例如上海图画美术院、广州春睡画院、丹阳正那么学校等。同年11月,教育部公布

  ?小学校教那么及课程表?,规定图画要旨:“在使儿童观察物体,具摹写之技能,兼以养其美感。〞手工要旨:“在使儿童制作简易物品,养成勤劳之习惯。〞同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那么?,规定了图画课要旨:“在使详审物体,能自由绘画,兼练习意匠,修养美感。〞手工课要旨:“在练习技能,使制简易物品,养成工作之趣味,勤劳之习惯。〞同时,在师范学校教那么中规定图画要旨:“在详审物体能自由绘图,练习意匠,修养美感,并解悟高等小学校及国民学校图画教授法。图画以写生为主,兼授临画、想象画、图案、用器画及美术史大要,并练习黑板画,兼课教授法〞。

  与清末

  “癸卯学制〞中的图画与手工课相比,民国初期中小学图画和手工课除了使儿童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外,已经提出了培养学生

  “养其美感〞、“修养美感〞的审美能力。由此可见,审美功能的教育在民国初期的学校教育中已经开始得到重视。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教育进行了改革,出现了一股学习西方教育的热潮。1922年9月,教育部召开会议通过了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的学制改革方案,又称

  “壬戌学制〞。“壬戌学制〞根本上按照美国学制,规定小学校修业年限6年

  〔初级4年,高级2年〕,中学校修业年限6年

  〔初级3年,高级3年〕。1923年6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颁发了

  ?小学形象艺术课程纲要?和

  ?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并将小学

  “图画〞课改为

  “形象艺术〞课,初中美术仍称

  “图画〞课。?小学形象艺术课程纲要?提出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启发儿童艺术的本性,增进美

  的欣赏和识别的程度;陶冶美的发表和创造的能力;并修养感情,引起乐趣。〞?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的教学目的是:①增进鉴赏知识,使能领略一切的美;并修养精神上的慰安愉快,以表现高尚人格。②练习制作技艺,使能发表美的本能。③养成一种艺术,而为生活之助。中小学美术课程纲要与民国初年公布的图画和手工课的规定相比有如下特点:拓宽了美术课的学习领域,详细具体制定了美术课的学习内容和评价标准等,对于这时期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开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932年10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颁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标准。其中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为:①顺应儿童爱美的本性,以引起研究美术的兴趣;②增进儿童美的欣赏和识别的程度,并陶冶美的发表和创造的能力;③引导儿童对于美术原那么的学习和应用,以求生活的美化。

  ?高级中学图画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是:①继续培养美的德性与兴趣;②增进关于应用艺术之制作能力;③提高图画程度,为深造之准备;④培养表现思想感情之创作能力,以促进新生活之实现。学习内容包括:石膏像、静物、风景等根本画法;对于铅笔画、木炭画、水彩画、各种画法之研究;图案构成法;艺术概说及形象美学浅说;复杂题材之构图法;投影画;工作设计图;图案制作;初步机械制图;工艺美术概要等。1940年1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

  ?修正初级中学图画课程标准?和?修正高级中学图画课程标准?。其中,初级中学的教学目标为:①启发学生审美本能,修养其性情,使能了解美术与人生之关系,以增进其生活之意义;②使学生练习对于人物、自然形态之观察力与描写技能;③灌输学生艺术真理、常识、技术,以养成其应用艺术,应付环境之能力。高级中学的教学目标为:①继续培养美的德性与兴趣;②增进关于应用艺术之制作能力;③提高图画程度,培养表现思想感情之创作能力。1948年,教育部又修订了小学、初中、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其中,小学的教学目标为:①顺应儿童爱美的天性,使有欣赏美术、学习美术的兴趣;②增进儿童审美的识力,使有美化环境、美化生活的知能;③开展儿童关于美的发表力和创造力;④指导儿童对于我国固有艺术的认识和欣赏。初中的教学目标是:①训练绘画及切合生活需要各项作图的能力;②灌输美术常识,便于人物、自然形态有精神之观察;③指导欣赏各类美术作品,使有爱美之兴趣与习惯;④鼓励休闲时习作各种美术以修养优良品性。高中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①训练绘画及切合生活需要各项作图之能力并求其精进;②灌输美术理论使知美之构成因素;③供应欣赏各项美术作品之时机提高爱美之兴趣;④使能于休闲时自动创作各项美术,以修养优美品格。

  由于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国民政府借鉴了当代西方兴旺国家美术教育的成功经验,把西方美术中的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以及设色、明暗等画法、设计、工艺制作中的新理念引进了中小学美术教育之中,普及了美术教育。

  第一章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概况

  第一节

  美术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历史演进与开展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教育的开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1949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明确了改革旧教育的方针、步骤和开展新教育的方向。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

  ?小学图画课程暂行标准

  〔草案〕?和

  ?中学暂行教学方案

  〔草案〕?,明确规定了小学每个年级都开设图画课,初中三个年级都开设美术课。1952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

  ?小学暂行规程

  〔草案〕?和

  ?中学暂行规程

  〔草案〕?,规定了中小学应对学生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开展的教育方针。1954年教育部公布了

  ?小学

  “四二制〞教学方案

  〔修订草案〕?和

  ?中学教学方案

  〔修订草案〕?。1956年教育部又公布了?初级中学图画教学大纲

  〔草案〕?、?小学图画教学大纲

  〔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完整的中小学图画教学大纲。大纲规定了小学图画教学的目的是:教给学生掌握绘画的根本知识技能和技巧,使他们正确地真实地描绘物体的形象、颜色和空间位置;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及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开展他们在这方面的创造才能,使他们对现实主义的绘画和我国工艺美术的优良传统有所认识;使学生知道图画在人们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意义,并能把在图画课中学得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应用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去。初级中学图画课教学目的是:通过图画教学,使学生认识并练习表现自然界和现实生活环境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对造型艺术作品的爱好。大纲还特别重视在图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共产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世界观,开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开展。总之,两个教学大纲的公布,使美术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健康开展。

  从20世纪50年代到1966年

  “文化大革命〞之前的10年中,由于

  “美育〞在教育方针中已被去掉,中小学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被逐渐削弱,尤其是

  “反右〞运动、“大跃进〞运动和

  “教育革命〞运动,受到

  “以阶级斗争为纲〞极左思潮的影响,美术课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小学美术课程与其他科目一样被停课,学校美术教育遭到严重摧残,美术教师被迫改行。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短短的20多年间,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经济有了长足的开展,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教育事业的振兴。我国美术教育也迎来了蓬勃开展的春天。

  1979年6月,国家教育部公布了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大纲明确把根底美术教学课业分为绘画、工艺、欣赏三类;重视“欣赏〞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1985年,国家教委又组织人员起草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后经屡次反复修改,于1992年正式公布实施。这部大纲比起1956年和1979年公布的两个大纲,更贴近实际,更切合学生的身心开展,学科体系也初显眉目。大纲规定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浅显的美术根底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绪、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容为:欣赏

  〔占10%〕、绘画

  〔占45%-50%〕、工艺

  〔占40%-45%〕等课业。大纲规定初中美术教学的目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美术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初中美术教学的内容包括:欣赏

  〔占15%〕、绘画

  〔占45%-50%〕、工艺

  〔占35%-40%〕等课业。

  2000年,国家教育部又对中小学美术教育大纲进行了修订,增加了美术教学评价局部,取消了描绘画、工艺、欣赏三大课业分类以及分类比例等。小学大纲改变了原大纲按年级列出知识点的做法,采用根据低、中、高年级开列知识点,降低大纲的要求和难度,努力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际。

  新中国成立以后,高中一直没有开设美术课程。1995年国家教育部公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

  〔初审稿〕?,使普通高中也有了美术课。?初审稿?规定了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的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突出艺术学科的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美术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根底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美术知识,掌握必要的美术欣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开展。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对美术课程的目标、内容以及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今国际国内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力图通过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到达以下课程改革的目的:“表达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开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根本理念是:①表达时代性、根底性和选择性,满足开展的需求;②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③注重学习方法和过程,提高美术素养;④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⑤提倡质性评价,促进个性开展。

  综观我国美术教育的历史演进,经历了从古代、近代到现代漫长的开展过程,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开展而开展,伴随着教育的开展变化而开展变化,在继承的根底上开展,在开展的过程中改革创新,不断推动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开展。

  第一章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概况

  第二节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开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美术

  〔艺术〕教育的开展呈现出以下一些开展模式和改革趋势。

  一、政府普遍重视美术〔艺术〕教育

  综观世界,美术

  〔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为了适应时代开展的需要,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都在重新审视自己的美术

  〔艺术〕教育,相继制定或修订了更具时代精神、更加适合国情、更具有规模性的艺术课程标准和文件,以加强本国的艺术教育。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把艺术教育纳入从小学到高中的核心课程内容。美国

  ?教育法?通过立法,把艺术写进联邦法律。艺术课程首次与英语、数学、历史、公民与政治、地理、科学、外语等七门学科一道确定为根底教育的核心学科。1994年,美国制定并实施

  ?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这个标准的制定始终贯彻着三个根本要求:一是具备国际竞争力;二是反映出最高水准的教育科研理论;三是具备广泛的根底和公开程序。?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进一步强调艺术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指出:“缺乏根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没有空气便没有呼吸,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无法生存〞、“懂得和实践艺术是我们儿童的思维和心灵健康开展的根底〞等等。这个标准还明确了艺术教育的对象是针对所有学生的,“不管其背景、天赋或残疾,都有权享受艺术教育及其提供的丰富的内容〞。1988年,英国国会表决通过了?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该法案规定从1989年起,全国所有的公立中小学实行统一课程

  〔包括英语、数学和自然科学3门核心课程,外语、技术、历史、地理、美术、音乐、体育等7门根底课程〕。法案还指出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促进学生在精神、文化、智力和身体方面的开展;为学生今后的成人生活预备时机、责任感和经验。1992年英国制定了

  ?国家美术课程?标准,并于1999年进行了修订。法国制定了包括幼儿园到初中的?美术教学大纲?。德国1992年公布了

  ?巴伐利亚州文科中学美术教育专业教学大纲?,1995年审查通过了

  ?联邦德国黑森州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新西兰2000年公布了

  ?国家艺术课程标准?。日本1991年提出高中国语科、社会科、理科、外国语科、音乐科、美术科以及保健体育等学科的课程目标,并明确构成以上课程目标的内容有:①关心、兴趣、态度;②思维力、创造力;③知识、理解;④技能表现。

  第一章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概况

  第二节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开展趋势

  二、美术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扩展

  美术课程教学内容随着社会开展的变化而不断拓展,呈现出综合性、融合性和多样性的开展趋势。

  1.美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课程教学内容综合化是世界许多国家课程教学改革的普遍性趋势。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美术学科的名称有了改变,其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已把

  “美术〞改称为

  “视觉艺术〞,英国称为美术与设计。这些改革,把美术课程教学内容超越了传统的“纯绘画〞课程或

  “纯艺术〞范畴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学习领域。例如,美国

  ?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视觉艺术包括:①传统的纯艺术,如素描、绘画、版画、雕塑;②传

  播与设计艺术,如电影、电视、平面设计、产品设计;③建筑与环境艺术,如都市设计、室内与景物设计、民间艺术;④美术作品,如陶瓷、纤维、珠宝、木制作品、纸制作品及其他作品等。从许多国家艺术教育的实践看,美术教育内容已从单一性、技能性向综合性、丰富性和趣味性开展,出现了内容的综合、技能的综合、方法的综合、学科的综合和能力的综合的大美术教育观。

  2.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性

  学科开展的综合性是世界教育的一个开展趋势。随着美术教育的开展,许多国家教育界正在克服早期美术教育内容的单一性,丰富和扩展美术教育的内容,还十分强调美术对其他学科的渗透和融合。1994年,美国制订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就强调各门艺术学科之间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如在幼儿园至四年级的视觉艺术的内容标准中,有

  “建立视觉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的要求。其成就标准那么提出:使学生能够:“a.理解和运用视觉艺术与其他艺术学科之间特性的相似和差异;b.指出视觉艺术与课程中的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在五至八年级以及九至十二年级的视觉艺术的内容标准中,同样有

  “建立视觉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一要求。英国1999年重新修订的?国家美术与设计课程?中指出:中学阶段要求学生主动收集、研究来自不同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国家与人工制品,利用这些信息来开展他们的思想。新西兰2000年公布的国家艺术标准中,也强调了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把舞蹈、戏剧、音乐、视觉艺术等艺术学科,同语文、数学、科学、技术以及体育学科进行交叉和融合。

  3.美术课程结构的多样性

  在信息化的社会里,许多国家的美术

  〔艺术〕教育和课程正朝着综合化、多样化的方向开展。例如,1992年俄罗斯公布了

  ?俄罗斯联邦教育法?,该法的教学方案中充分表达了多样性,并努力使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另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开展,艺术

  〔美术〕创作方式、体验方式与传播手段也趋于多样化。如利用计算机进行美术设计和创作,不仅可以缩短调色、涂色、画线等时间,而且可以提高设计和创作的效率和水平。

  我国美术新课程的改革,也十分重视艺术

  〔美术〕课程内容的多样化。?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

  “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美术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所以美术教育是不能脱离文化情景的。这就使美术教育不可防止地涉及保护和弘扬本国民族独特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保护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是接纳世界多元文化的根底,接纳多元文化又是民族文化艺术开展的前提。因此,要把外乡化与多元化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强调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的传统,增加反映我国社会生活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热爱祖国丰富的文化艺术,增强民族意识,另一方面,要强调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国家及民族的文化艺术,使学生树立平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

  第一章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概况

  第二节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开展趋势

  三、高度重视美术教育对人的全面开展的作用

  在进入21世纪的新的历史时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意识,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具有战略思维及世界眼光的人才,是各国教育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因此,在艺术

  〔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世界眼光、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是美术教育开展的新趋势。

  现在许多国家越来越认识到艺术

  〔美术〕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开展的作用。如美国强调21世界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人间丰富性的成熟的市民意识,这种市民或者该国民应该具有丰富的人间性的资质。所谓资质,是指面对21世纪急剧变化的多样化的社会,每个人应具有作为知识性的、自立的个体、市民和生活者,以及具体的国际人、国民、职业人、社区人、消费者、家庭人等角色的根本生存能力,并且具有充分发挥自我主体性、灵活地运用所有学问领域和学习领域的成果的能力。作为人间性的根本的资质主要包括六个根本要素:①有关社会问题的知识、理解,即学习者自身直接所面对的社会问题,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直接的生活体验和间接的学习领域而获得事实的信息、概念、一般法那么和理论的知识与理解;②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③提高关心他人,站在对方的立场接受和理解他人的心情和感情的同情心,即社会的感受性和人间的共感能力;④按照社会的行为方式,以及普遍的、自由的责任和公正的内容为导向的价值;⑤作为市民行为所应具有的运用自己的知识、思考、价值和判断进行行动的应变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⑥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效力感。

  日本认为适应21世纪社会开展的需要,学生应该具备的根底生存能力主要有11个方面

  〔目前〕:①与信息获得有关的技能;②与信息的组织化和运用相关的技能;③科学的探究、思考技能;④思想交流的能力;⑤情意的探究技能;⑥价值的分析和开展的技能;⑦意志决定的技能;⑧社会的、政治的参与技能;⑨个人的技能;⑩个人间的、集体的技能;自我理解、自我实现、自我评价技能。

  英国

  ?国家美术与设计课程?认为,通过美术与设计课程的学习:①可促进学生在精神、道德、交际和文化方面的开展;②可促进学生各种根本技能的开展〔如:交流方面、数的应用、信息技术、与他人合作、改善自己的学习行为、解决问题〕。

  新西兰的国家艺术课程标准规定,艺术学科能培养学生:①交流的能力;②交际和合作的能力;③解决问题的能力;④自我管理和竞争的能力;⑤身体的能力;⑥信息的能力;⑦数的能力;⑧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第一章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概况

  第二节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开展趋势

  四、注重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改革

  改良教学方式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被动接受知识学习走上主动开掘智能的学习,从非兴趣学习走向由兴趣出发学习,从整齐划一学习走向充分个性化的学习,已成为21世纪美术教育的开展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了探讨和改良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国际上掀起了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所谓建构主义,按照罗伯特·斯莱文的说法:“建构主义是一种认知开展的观点,儿童通过他们的体验和相互配合主动地建立起目的的系统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儿童通过连续不断地吸取和接纳新的信息,主动地建构知识〞。在这一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许多国家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学方式方法的综合性、互动性和研究性,倡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判断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咨询报告中就强调了这一点:诸如国际理解、信息、环境、福利、健康等的横向的、综合性的课题,以及相当于社区和学校特色的课题等,主要通过自然体验、社会体验、观察、实验、参观和调查、发表和讨论、生产和生活活动等体验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进行。法国中小学美术大纲中就要求学生熟悉各种材料、工具的特性,让学生利用多种原材料,自己动手制作材料,通过实践、探究和发现,逐步认识到各种材料和工具的性能特点,再综合各种材料创造性地制作艺术作品。英国修订的?国家美术与设计课程?,也非常强调要教会学生调查各种材料和制作过程,尝试运用各种工具和技法,描绘和交流各种所观察到的东西、思想和情感,以此探究和开展各种思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开展,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和网络进行美术教学将成为新世纪美术教育方法的重要特色。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把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激情顷刻间变为形象的画面,为学生表现美术、创造美术和表现自我提供了一种充满信心的途径;还可使教师板书更加清晰,更加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互联网的使用,极大地缩短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时间和周期,也是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新世纪美术教育将会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挖掘新的美术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提高美术教育教学的水平。

  第一章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概况

  第三节

  美术新课程的改革创新

  我国根底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国家公布了?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以下简称

  ?纲要?〕,教育部又下发了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以下简称

  ?高中课标?〕和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以下简称

  ?义务课标?〕,这标志着我国根底教育的改革进入了一个课程改革的崭新时代。这次课程改革顺应了世界许多国家新一轮教育开展的潮流趋势,借鉴世界各国课程改革提供的经验,针对我国根底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式、课程管理、考试评价等各方面入手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整与改革,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根底教育课程新体系。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文化创新,是一次深刻的课程教学变革。

  综观这次美术课程改革,与以往的课程改革相比,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的特征:

  一、新的课程改革理念

  随着世界教育根本理念的深刻变化和对教育民主化、回归生活教育、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以及教育的可持续开展等等的强调,现代课程开展的根本理念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我国新一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在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提升学生的主体性、课程管理的民主化、课程结构的重建、课程内容的调整等方面有了实质性的突破。我们认为,?纲要?的颁发和实施,使我国根底教育新课程的开展蕴涵着许多崭新的根本理念,这就是以学生开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创新与开展取向的课程实施观,科学化民主化的课程改革观,等等。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根本理念

  ?义务课标?明确规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五点根本理念:

  ①“使学生形成根本的美术素养〞。美术教育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开展;要把握美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层次性,降低现有知识与技能的难度,选择最根底的、有利于学生开展的知识与技能,组成课程教学内容,使每名学生坚信自己都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开展;要通过建立视觉意识和增加视觉文化的含量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全面开展奠定美术素养。

  ②“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教学要突出美术教育的趣味性,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美术课程内容应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

  的情境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将美术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发挥知识与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到美术的独特价值。

  ③“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要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奉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④“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美术课程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独特性;要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为促进学生开展而进行评价〞。要积极探索适应美术教学特征的评价方法,淡化评价的甄别作用、选拔作用,突出鼓励、改善和促进的功能;评价标准要表达多维性和多样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2.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根本理念

  ?高中课标?提出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新的五大根本理念:

  ①“表达时代性、根底性和选择性,满足开展的需求〞。表达时代性,?高中课标?增设了反映美术学科开展成果的现代设计、现代媒体艺术等内容,在各个学习模块中增设了时代性的学习内容;表达根底性,?高中课标?选择了那些超越不同历史时期而具有永恒价值的美术语言、美术根本知识、美术创作方法和美术开展规律等根底知识,在各个模块中也选用根底性的学习内容,如

  “鉴赏根底〞模块中的“美术语言及鉴赏方法〞、“绘画、雕塑〞模块中的“感受和认识形体的明暗、虚实和色彩的冷暖以及空间〞等现象;表达选择性,?高中课标?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开展的需要,设置了5个内容系列和其中包括的9个模块,在模块设置上和各个模块的学习内容中都有选择性,实行学分制管理,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以适应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多样开展的需要。

  ②“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开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高中课标?非常重视弘扬我国传统艺术思想、优秀的文化艺术和丰富多样的民族民间艺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例如,新课标设置了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书法、篆刻〞内容系列;在

  “美术鉴赏〞内容中要求鉴赏

  “中国古代、近现代优秀美术作品〞;在

  “绘画、雕塑〞内容中设置了中国画内容等等。?高中课标?还强调尊重世界多元文化,要站在全球化的高度平等地看待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形态的文化和艺术,让学生在参与多元文化的交流中探索人文内涵,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

  ③“注重学习方法和过程,提高美术素养〞。本次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有机的整合,并强调把美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作为美术素养的重要内容。“方法与过程〞绝不是美术表现方法和创新过程,而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高中课标?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特性和文化内涵。要通过学习,学会用艺术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学习艺术表现和交流的方法,提高美术素养。

  ④“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课标?强调对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乐于探究的精神,鼓励学生想象、创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提倡质性评价,促进个性开展〞。?高中课标?淡化、弱化新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强化诊断功能、开展功能和鼓励功能;改善评价标准,必须从单一评价转向多维性、多极性的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评价等质性评价方式。

  第一章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概况

  第三节

  美术新课程的改革创新

  二、新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核心,是课程开发的起点,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纲要?明确提出了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义务课标?、?高中课标?又具体阐述了美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与以往根底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相比,新课程改革目标已经发生了重大的突破和转变,表达了与时俱进的思想和时代精神。

  1.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效劳;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根底知识、根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①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根底知识与根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开展的需求,表达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

  “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开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根底知识和技能。

  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开展、教师提高和改良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目标

  ?义务课标?提出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①总目标“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根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开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根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②阶段目标

  为了实现总目标,?义务课标?又具体从

  “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和

  “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规定了学段的具体目标。

  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设计·应用

  综合·探索

  ▲尝试不同工具,用第一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学段的各种媒材,通过看︵一看、画画、做做等方二法大胆、自由地把所年见所闻、所感所想的级︶

  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尝试不同工具,▲欣赏自然和各类▲采用造型游戏用身边容易找到的美术作品的形与色,的方式进行无主各种媒材,通过看能用简短的话语大题或有主题的想看、画画、做做等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像、创作、表演和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展示。

  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第二▲初步认识形、色与▲学习比照与和▲欣赏自然和各种▲采用造型游戏

  学段肌理等美术语言,学谐、对称与均衡等︵三习使用各种工具,体组合原理,了解一四验不同媒材的效果,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年通过看看、画画、做工制作的方法,进级︶

  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闻、所感所想的事物,饰,感受设计制作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和和其他美术活动的创造愿望。

  区别。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第三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学段方法,选择适合于自︵五己的工具、材料,记六录与表现所见所闻、年所感所想的事物,开级︶

  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运用比照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的方

  式,结

  合

  语

  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欣赏、认识自然美▲结合学校和社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区的活动,以美术形式与内容等特征,与科学课程的其通过描述、分析与讨他课程的知识、技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能相结合的方式,表现的多样性,能用进行筹划、制作、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表演与展示,体会语,表达自己对美术美术与环境及传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统文化的关系。

  ▲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有

  意

  图

  运

  用

  ▲了解主要的设计▲多角度欣赏和认形、色、肌理、空间类别、功能,运用识自然美和美术作第四和明暗等美术语言,比照与和谐、对称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学段选择恰当的工具、材与均衡、节奏与韵容特征,获得初步的︵七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律、多样与统一等审美经验和鉴赏能至九形式,探索不同的创组合原理,利用媒力,初步了解中外美年作方法,开展具有个材特性,进行创意术开展概况,尊重人级︶

  性的表现能力,传递和设计,美化生活,类文化遗产,能对美自己思想和情感。

  形成初步的设计意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识。

  进行简短评述。

  3.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目标

  “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运用观察、想像、直觉和多种思维形式以及美术的方法进行创造活动;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美术语言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①深入学习和理解造型语言,了解美术创作的过程与方法,选用相关材料、技法或现代媒体创造性地进行表现、设计或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美化生活。

  ②学会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方法,了解美术某一门类的特征和开展,获得有关的美术知识,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含义和风格特征;陶冶情操,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并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学会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信息,认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与社会、自然的联系;开展想象力,促进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学会用美术的方式或结合其他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④学会运用美术展示的知识和方法,有创意地展现美术学习的成果,增强自我表达的意识,学会自我评价,学会评价他人美术学习的成果;通过以视觉艺术为主的艺术交流,架起与他人思想和情感沟通的桥梁。

  综上所述,新课程目标改变了以往过于强调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以学生为核心,从学生开展视角,从学生在与自我、自然与社会交互作用中所必需的素养进行了规定;对学生开展要求进行了界定,将

  “根本知识与技能〞界定为

  “适应终身学习和终身开展的根底知识、根本技能的方法〞;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设计目标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充分表达了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根据时代要求,提出了诸如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等新的开展目标内容。

  第一章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概况

  第三节

  美术新课程的改革创新

  三、新的课程教学内容

  内容是为目标效劳的。?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合不同地区和学生开展需求,表达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是对全国根底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的总体要求,提出要重建新的课程内容结构。根据

  ?纲要?的总要求,?义务课标?和

  ?高中课标?对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的内容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其新的特点是:

  ①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例如规定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以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为主的课程内容安排;探索学分制的管理;设置“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等,表现了美术课程教学高度的综合性。

  ②突出课程内容的选择性。例如,高中美术课程调整了原有课程科目的体系结构,设置了明确的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等三级结构;同时,还对教学提出了可供选择的“活动建设〞等,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开展的需要,具有灵活性、弹性和选择性,是新课程显著的特点。

  ③加强课程内容结构的均衡性。美术新课程的结构增加了曾被无视或淡化的课程类型或科目比重,适当减少了原有部门科目的比重,使所有课程科目保持科学合理的比例结构。

  ④重视课程内容的根底性。?义务课标?指出:“应选择根底的、有利于学生开展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结合过程与方法,组成课程的根本内容〞。这就是说,真正根底的、有利于学

  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是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即人们所说的“学会学习〞。要选择适应现代化开展需要的内容及紧密联系学生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精选与学生终身学习与开展必备的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

  第一章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概况

  第三节

  美术新课程的改革创新

  四、新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呼唤新教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义务课标?在第四局部提出的八条教学建议和

  ?高中课标?提出的九条教学建议中,有许多地方是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的要求。

  新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是针对我国现有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而采取的改良措施。我国现行课程实施的弊端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重视向学生

  ‘灌输’书本知识,无视学生的交流、合作、主动参与、实践和探索;重视已有结论的死记硬背,被动模仿,无视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重视教学过程的严格统一,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复习稳固,无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无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认知目标,无视情感目标;重视

  ‘应试技巧’的训练,无视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开展〞。

  这次新课程改革旨在克服以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推行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一方面,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以教促学,以学观教,教学互动。通过合作教学,讨论教学,创意教学,探究教学,活动教学等各种有效教学方法的尝试和实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开展;另一方面,又要转变学习方式,通过倡导建构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研究,在实践中学习和富有个性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成长。

  第一章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概况

  第三节

  美术新课程的改革创新

  五、新的教学评价

  ??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开展、教师提高和改良教学实践的功能。〞?义务课标?对美术课程评价提出了四点建议和

  ?高中课标?提出了七点建议,其主要精神是:提倡多主体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评价等方式〞;注重表现性评价,运用观察、记录、访谈、录相、录音、摄影等方式收集学生学习表现信息,对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注重质性评价,提倡学生成长记录评定;建立促进美术教师成长的评价体系,建立以美术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庭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等等。

  新课程标准对评价占有很多篇幅,明确了评价的根本理念、评价范围、评价主体、评价原那么、评价方式等有关要求,建立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方式相对应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新课程评价的许多规定,尤其是建立开展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是对课程教学评价理论与实践的一大突破。总之,根据课程评价的要求,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开展的科学评价体系;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素质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三是要建立促进课程教学不断开展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学生的全面成长和课程的不断开展。

  第二章

  美术课程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根底

  第一节

  美术课程与教学的含义及性质

  一、美术课程与教学的含义

  1.美术课程的含义

  课程一词源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在

  ?五经正义?里为

  ?诗经·小雅·小弁?中

  “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这里的课程与今天的课程相差甚远。南宋朱熹在

  ?朱子全书·论学?中屡次提到课程,如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这里课程全指功课及其进程。

  课程是英语curriculum的中文翻译,源于拉丁语的“cursus〞。1859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称之为课程。

  对课程定义的界定是见智见仁,众说纷纭。西方对课程的定义有上百种。美国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在

  ?课程:根底、原理和问题?一书中将课程作了五种定义:①课程可以定义为一种行为方案,或一种书面文献,包括到达设定目标或目标的策略;②课程可以从广泛的意义上定义为对学习者的经验所作的处理;③将课程定义为一种系统,用于处理人与过程、或者系统运作所需要的人员组成和程序;④把课程看做一个研究领域,包括其理论根

  底和知识领域,以其自己的研究、理论、原理和对这类知识进行解释的专家;⑤从学科内容

  〔数学、科学、英语、历史等〕或内容组成

  〔我们组织和吸纳信息的方式〕来定义课程。

  我国理论界对课程往往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课程定义为课业及进程。广义是指所教学科

  〔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简明国际教育百种全书·课程?中列举了课程九种不同定义:①在学校教育中,为使儿童和青年掌握一系列思维和行为的方式,而将潜在的经验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这种经验组织就叫做课程;②学生在学校指导下经验的全部历程;③学校应为学生提供的一整套教学内容和实施方案;④课程是指在探讨能够表达教师、学生、学科、环境影响的学科内容的各种方式方法;⑤课程是学校的生活和方案,是一项指导生活的方案;课程构成了人们及前人积极的活动趋势。⑥课程是一种学习方案;⑦课程是通过对知识和经验的系统再现,有方案地说明人类的学习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在学校的指导下,能够有意识地不断开展个人———社会能力;⑧课程根本上由五大方面的学科构成:掌握母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外语;⑨课程被认为是关于人类经验的可行的思维模式,其范围广泛且不断扩大———不是指结论,而是指从中导出结论的模式,以及在这些结论中那些所谓有根据的经过检验的真理。台湾学者黄政杰将课程各种意义归为四种类型,即把课程看成为学科〔教材〕、经验、目标、方案。

  以上是中外学者对课程定义不同的解释。归结起来,我们认为,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组织和选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的课堂与教学和对学生造成影响的所有经验和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开展的方案。美术课程,就是为了到达教育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选择和组织美术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美术教育教学和对学生美术素质形成影响的所有经验和活动的方案。美术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同,一级包括以下四个要素:①设定具体的美术教育教学目标;②为到达美术教育教学目标,组织和选择美术教育教学内容;③根据教育教学内容,编制美术教育教学方案及组织实施;④对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作出评价。

  2.美术教学的含义

  教学的内涵也是随着历史的开展而开展的。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

  “教〞与

  “学〞二字,有人考证见于

  ?书·商书·兑命?:“学攵学半。〞?学记?开宗明义指出:“建国居民,教学为先。〞这里的“教学〞含义极广,并非等同今天讲的课堂教学。宋朝欧阳修为胡瑗先生作墓表时写道:“先生之徒最盛,其在湖州学,弟子来去常数百人,各以其经传相传授,其教学之法最备,行之数年,东南之土,莫不以仁义礼乐为学。〞这里的“教学之法〞中的“教学〞与现在教学的含义接近。

  “教学〞一词在英文中是由不同的英文词表述的。“教〞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英文同

  “teaching〞和

  “instuetion〞表示的,“学〞的英文为

  “learning〞,两字合成为

  “teaching-learning〞。

  对

  “教学〞定义的理解有许多种,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王策三认为:“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开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②夸美纽斯〔J.A.Comenius〕:“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育论到底是一种帮助和促进人

  的成长的努力。〞日本教学论专家佐藤正夫指出:“教学的课题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开展人的全部潜力,使之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态度、能力,以便成为一个在社会中出色地活动,为社会的继续开展与人类生活的进步向上作出奉献的人。〞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指出:“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

  以上列举了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学概念的不同解释和阐述。我们认为,“教学〞的含义是否可以这样表述: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要渠道的相互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通过这个交往和活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自身的素质。美术教学,就是为了一定的美术教学目的,美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要渠道的相互交往过程,是美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第二章

  美术课程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根底

  第一节

  美术课程与教学的含义及性质

  二、美术课程的性质

  全面认识美术课程的性质是深刻理解美术课程标准的根底和前提。?义务课标?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课标?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既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相衔接,又具有自己的特点,是高一层次的美术课程。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就对美术课程的性质作了全面的阐述。我们认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综合性等创新性特征。

  1.美术课程的人文性

  长期以来,人们将美术课程归入

  “技能〞学科的范畴,课程结构以学科为中心,强调学科本位,偏重于知识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课程目标定位缺乏合理性。这显然是对美术课程性质认识的偏差。实际上,人文性质是美术课程的根本属性。

  人文,简单地理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所关注的对象是不同的,如果说自然科学关注的是

  “物〞的话,那么,人文科学关注的那么更是

  “人〞。关注人类的命运,关注他人;关注人类的文明,关注人类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科学必然与人文精神相联系。人文精神涉及人存在的意义、人的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等内容。人文精神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表达出来的。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丰富深厚的人文内容和浓郁的人文精神。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信仰和价值、伦理和道德、情感和梦想、气质和个性、智慧和教养、生活和劳动等各种人文特征,都蕴含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美术作品中。它不是单纯的谋生技艺,传授知识,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更注重美术

  〔艺术〕的“教化〞作用。正如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指出的:“高中艺术课程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课程。它以浓厚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继承、热爱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形成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奉献的强烈愿望;它以丰富的课程内容,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其认同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养成一种文明的世界观和人文素养,获得健康的心理品质、生活方式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它以生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艺术表达方式,表现人的情感、心理活动,展示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和开展历程,揭示人性的深度和文化的意蕴。〞

  将人文确立为美术课程的根本性质,是对美术新课程认识的又一次飞跃,它将改变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学习和训练这一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强调美术课程素质教育的特征,加强美术教育的人文色彩,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帮助学生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都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2.美术课程的工具性

  从美术的社会功能看,美术学科具有多种学科性质的特点。它既是重要的人文学科,又是交流、应用重要的工具学科;既是人思想情感的表现学科,又是创作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学科。

  语言是交流

  〔际〕的工具。美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视觉语言。美术作品、绘〔动〕画、书法、雕塑、图像等等,既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又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工具。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网络化进程的加快,图像、动画等作为一种生动有效的信息网络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现实生活中。英国著名美术评论家罗斯金认为:“各个伟大的民族都以三种手稿书写他们的传记,第一本是他们的行为,第二本是他们的言论,第三本是他们的艺术……惟一值得信赖的是第三本。〞美术像语言文字一样,已经成为一种传递思想情感、反映世界的重要交流工具。因此,美术课程要表达美术的工具性,让美术成为学生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

  3.美术课程的综合性和创造性

  从美术学科的社会功能看,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数学、力学、材料学、音乐学、光学等,应用到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印刷技术、包装技术等等,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综合性技能等特征。长期以来,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相互别离,泾渭清楚,使学生形成线性的单一的思维方式。各学科之间只有相互交流、相互渗透,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开展。

  创造性是美术课程的又一性质。美术在具有一定人文素养和知识技术的根底上,用美术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创造出富有新意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美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有效的课程之一,为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潜能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第二章

  美术课程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根底

  第二节

  美术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课程教学论是教育学科中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它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理论界对课程教学论研究对象的探讨情况

  国内外学者对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以下三种意见:

  1.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教学的规律

  王策三教授在

  ?教学论稿?一书中指出:“研究客观存在的而不带任何主观随意性的规律,这是任何一门科学想要成为真正科学的根本立足。教学论也是这样。〞徐勋教授指出:“教学论要坚持研究教学的客观规律,这是很正确的。〞吴也显教授认为:“教学论研究的客体是教学。但不能笼统地认为教学就是教学论所要研究的对象。〞刘克兰教授在

  ?教学论?书中说:“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应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相互关系与作用的活动及其规律。〞

  达尼洛夫·叶希波夫在

  ?教学论?中指出:

  “教学论是教养和教学的理论。〞盖尔顺斯基认为:

  “教学论是研究教学活动,是有关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手段、方法的理论。〞总之,前苏联及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大多数持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的客观规律〞这种看法,但在表述上略有差异。

  总之,前苏联及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大多数持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的客观规律〞这种看法,但在表述上略有差异。

  2.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各种教学变量或教学要素

  西方多数学者持这种观点。瑞典学者托斯顿·胡森和德国学者纳维尔·波斯特尔斯威特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一书中的“教学研究的开展〞词条下,介绍了教学研究的十种类型的变量……教学研究要测定两项或更多项不同类型的变量,并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唐肯

  和比德合著的?教学研究?一书中指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先在变量

  〔教师的个人特点〕、过程变量

  〔教学行为及其改变〕、情景变量

  〔教学环境状况〕和结果变量

  〔学习结果〕这几种教学变量〞。

  3.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与学的活动

  勃列诺夫指出:“教学论是研究教与学之间关系的科学。〞田慧生在文章中认为:“教育领域中教与学的活动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具体说,要研究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的条件和教与学的操作三方面。〞美国布鲁纳在

  ?论教学的假设干原那么?一文中指出:“教学论关注的是怎样最好地学会人们想教的东西,它所关注的是促进学习而不是描述学习。〞

  以上是国内外学者对课程教学论研究对象的见解及各自的理由。虽然看法不完全一致,但大都认为教学规律应是教学论研究的主要对象,教师、学生和课程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最本质的联系,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因素,而课程那么是联系教与学的中介。

  第二章

  美术课程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根底

  第二节

  美术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二、美术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教学活动及其客观规律。美术课程教学论是研究美术课程教学活动及其客观规律的科学。

  从系统的方法来分析,美术教学活动是由一系列层次不同的本质联系决定的。深入探讨需要具体研究以下三个方面,认真解决五个问题。

  1.需要具体研究的三个方面

  第一,要研究教学与外部系统之间的联系。主要有教学组织问题、教学条件问题、教学环境问题、教学模式问题、教学经验问题等等。

  第二,要研究教学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这是美术教学论最主要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教学内部之间的联系是很多的:有师生之间的联系,学生之间的联系,学生与课程、教学物质、手段之间的联系等等,但是我们认为,教师、学生和课程

  〔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教学各种复杂关系中最本质的联系。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因素,而课程那么是联

  系教与学的中介因素。认真研究教师、学生与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关系,就是抓住了美术课程教学论研究最本质、最关键、最主要的联系。

  第三,要研究教学各因素自身内在的联系。例如,教师问题,就有个教师素质、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师仪表等关系;学生也有个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等。

  2.需要认真解决的五个问题

  美术教学为了实现美术教学目标,研究美术教学活动过程和教学规律,就需要解决好为什么教学

  〔教学目的〕、教学什么

  〔课程内容〕、怎样教学

  〔教师〕、怎样学习

  〔学生〕以及教学结果

  〔教学评价〕等五个主要问题。作为美术课程教学论,就要认真研究和解决以上五个问题。

  一是美术课程教学目标研究。?义务课标?规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教学的目标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根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开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根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同时,?义务课标?还规定了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

  “综合·探索〞四个阶段目标。?高中课标?明确规定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教学的目标是:“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运用观察、想象、直觉等多种思维形式以及美术的方法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美术语言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高中课标?还具体规定了四条具体目标要求。美术课程教学论就要紧密围绕上述目标进行研究和实践,探讨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并努力实现这些目标任务。二是美术课程教学内容研究。课程内容是实现目标的载体。九年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教学内容,要根据

  ?义务课标?中规定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以及

  “综合·探索〞四个方面具体内容进行研究。普通高中阶段美术课程教学内容,要按照

  ?高中课标?规定的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和现代媒体艺术等五个方面具体内容进行研究。同时,还要研究好课程内容与现代科技开展的关系,课程内容与文化传承的关系,课程内容与学生心理开展的关系,各国美术课程内容的比拟研究,以及美术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研究等等。

  二是美术课程教学内容研究。课程内容是实现目标的载体。九年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教学内容,要根据

  ?义务课标?中规定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以及

  “综合·探索〞四个方面具体内容进行研究。普通高中阶段美术课程教学内容,要按照

  ?高中课标?规定的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和现代媒体艺术等五个方面具体内容进行研究。同时,还要研究好课程内容与现代科技开展的关系,课程内容与文化传承的关系,课程内容与学生心理开展的关系,各国美术课程内容的比拟研究,以及美术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研究等等。

  三是美术课程教学研究。教学是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主要环节,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前提。要进行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的研究;加强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合作性等教学模式研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研究;教学活动过程的组织研究;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资料进行美术教学研究等。

  四是美术专业学生学习研究。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围绕学生学习这一中心开展研究。例如,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研究;调动学生创造性、创新性的问题研究;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学生心理特征的问题研究;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研究;学生学习方法问题研究等等。

  五是美术课程教学评价研究。评价是衡量教学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开展美术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研究;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研究等等。

  第二章

  美术课程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根底

  第三节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根底

  所谓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根底,是指某些学科领域中影响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教学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评价以及课程教学组织等一些根本理论。美术课程教学理论的开展,主要受到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根底学科的影响。本节简略考察一下美术课程教学论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以从中获得启示。

  一、美术课程教学论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一门探索事物或现象存在、开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体概括和总结。因此,人们通常把哲学称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的功能虽然不直接答复某一具体学科问题,却能向人们提供思想,给人以启迪。

  许多事实说明,哲学引导支配着课程教学理论的开展,而课程教学设计都隐含着设计者的哲学思想和观点。正如恩格斯所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离开了哲学根底,课程教学的开展便失去了根基。

  1.哲学是美术课程教学最根本的根底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开展规律,为美术课程教学论提供了知识来源、认识过程、知识类别、价值趋向等方面的观念,这就为美术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指导性的思想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以及事物根本矛盾的学说等理论,为课程教学论解决一些重要问题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美术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只有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按照认识过程的总规律来分析和研究课程教学问题,才能真正揭示课程教学研究的规律性和特殊性,解决课程教学研究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促进课程教学理论研究的开展。

  2.哲学中关于认识的来源和知识的性质的观点,影响课程教学的设计和教学方法

  认识论是哲学主要的组成局部。有人认为,认识论主要研究知识的本质与起源、知识的构建与界限、知识确实定性与或然性以及知识与信仰的区别等问题,这些对美术课程教学的实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程教学论要从多种角度和层次来吸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科学的最新成果,认真研究和解决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3.认识论中有关知识的价值、分类等问题,对美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二章

  美术课程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根底

  第三节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根底

  二、美术课程教学论与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在本世纪正在从多种角度和层次上对课程教学论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心理学的一些原理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已经成为课程教学论向前开展的理论根底和前提。当代心理学流派中的行为主义、认知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对课程教学论的影响最为密切。

  1.行为主义对美术课程教学论的影响

  行为主义理论主要强调反响的刺激、强化等作用,对美术课程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课程教学方面强调行为目标和根本技能的训练;在课程目标方面强调由简到繁的积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十分要重视强化的作用,主张开发各种教学技术等。

  2.认知学派对美术课程教学论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主要关注头脑中认知结构的重建或重组,感兴趣的是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认知学派观点对课程教学的影响主要表达在对学习的看法及课程与教学的组织上。具体表现在:强调学习是一种内部开展的过程、主动建构的过程、对信息符号进行分阶段加工的过程;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强调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的根本结构

  〔包括知识结构和学习态度与方法〕;在学习方法上,强调接受学习、发现学习等。

  3.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美术课程教学论的影响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人性有着独特的理解,从而形成对美术课程教学的独特理解。主要表现在:认为呈现课程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课程中获取个人自由开展的经验。课程既不是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技能,也不是要教学生怎样认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一种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情境。强调教学目的不仅在于促进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开展,更要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人性。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的互动过程,师生、学生之间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利的相互认同、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情感型的新型关系。提出非指导性教学和合作学习的理论,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不能强制,而只能指导和促进;强调情感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以及思维、情感、行动整合的必要性等等。

  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开展理论、智力理论、个性理论等推动着美术课程教学论的开展。

  第二章

  美术课程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根底

  第三节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根底

  三、美术课程教学论与社会学的关系

  学校课程教学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局部,它既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同时又承当着保存、传递和重建社会文化的职能。因此,课程教学理论与社会体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历史的考察发现,西方社会学或教育社会学的三大流派———功能理论、冲突理论和解释理论,都是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从不同的视角透析了社会对学校课程教学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几点启示:

  1.学校美术课程教学与社会政治、经济有着生生不息的关系

  社会政治、经济制约着影响着学校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过程,政治、经济、文化的开展又对学校教育尤其是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校课程教学的实施具有的一定的政治倾向性,通过培养合格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为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开展效劳。

  2.学校美术课程教学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影响

  课程教学是现代社会文化的一局部,既受到社会文化尤其是意识形态的制约和标准,又承当着传递、复制社会文化的任务。

  3.“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思想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相联系的〞

  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开展,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和课程教学的思想和思路。因此,学校课程教学的理论、思想只有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里,才能更好地去认识它,理解它,从而促进教育教学的开展。

  第三章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一节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含义及功能

  一、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含义

  要了解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含义,首先要明确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与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的总方向、教育活动的总目标,是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要求,是所有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教育目的是宏观的教育价值,是具体表达在国家、地方、学校的教育哲学中,表达在宪法、教育法和教育方针的政策之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最高层次,它对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起着统帅、支配和制约的作用。

  “教育目标〞〔一般指培养目标〕,即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是在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任务以及学生的年龄、文化知识水平提出来的,它所表达的是不同性质和不同阶段教育的价值。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根据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而提出来的课程与教学的具体价值和指标。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具体表达在课程开设和教学活动中的教育价值,也是教育目标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具体化。因此,任何课程与教学目标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

  课程与教学目标又可分为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第一要素,也是指导课程设计

  〔编制〕过程最关键的准那么,是根据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在学科内容根底上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教学内容的总和。它包括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的课外活动。课程是学校教学的核心,它涉及到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狭义的课程是指学科,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美术课程等。课程主要有课程方案、教学大纲和教材等组成。

  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下位范畴,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明确化、具体化,是对各学科教学活动所到达的具体目标,即教师预期教学活动要实现的教学效果,是教学活动准备在学生身上实现的预期变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根本依据。教学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

  〔既是教师

  “教〞的目标,也是学生

  “学〞的目标〕,是对教学活动结果主观上的一种期望,是可以利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目标。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根据教育规律和培养目标而提出的美术课程与教学的具体价值和目标任务。即通过美术学科课程与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美术的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体验美术教学过程和教学

  〔学习〕方法,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到达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第三章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一节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含义及功能

  二、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美国学者麦克唐纳认为,教育目标具有五种功能:第一,明确教育进展的方向;第二,选择理想的学习经验;第三,界定教育方案的范围;第四,提示教育方案的要点;第五,作为评价的重要根底。而作为教育目标下位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一般也都具有上述类似的功能。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功能:

  1.导向功能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为美术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为课程教材与教学活动提供了依据,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是教学中师生学习的共同目标。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不仅制约着美术课程与教学的方向,而且也决定着美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学实施的步骤和组织形式;不仅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体性、科学性与连续性,而且保证教师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直接自觉的控制。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主要有:

  ①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制约着美术课程教材和教学设计的方向,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起着指引作用,可以保证美术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②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是开展美术课程与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可以防止无关刺激的干扰,使师生把注意力集中到目标上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③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践证明,教学活动的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教学导向正确,就可以取得正向的教学效果;反之,那么只能取得负向的教学效果。

  2.组织功能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为美术课堂教学的组织协调提供了依据。而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又是实现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组织功能有:

  ①美术课程的组织作用。课程是教学的根本载体。课程类别确实立、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开发的模式、课程质量的评价等等,都离不开课程目标的指导。

  ②教学的组织作用。教学目标是教学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的核心和灵魂,对于其他要素有着组织协调、支配和聚合的作用,使之发挥出最正确的教学效果。教学活动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互动活动过程。充分调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积极性、创造性,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努力改良教学方法,灵活掌握教学过程,认真落实教学环节等,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效劳的。因此,有了教学目标这个核心,才能组织好教学活动,协调好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使整过教学活动过程有效地进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鼓励功能

  目标能激发人们的行为。在教学工作开始以前,就向老师学生明确课程与教学目标,就能调动教师、学生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教师教学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到达学习目标。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鼓励功能主要表现在:

  ①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要让学生认同。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要与学生的内部需求保持一致,这样有利于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②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要与学生的爱好兴趣相一致。这一点对美术学科教学显得格外重要。通过课程与教学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活泼课堂教学的气氛。

  ③制定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假设制定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适度,正是

  “跳一跳摘桃子〞的难易程度,适度超出学生现有的水平,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永久的鼓励作用。如果课程与教学目标难度太高,就会使学生觉得难以到达,进而

  “知难而退〞;相反,目标定的太低,那么会缺乏刺激力,难以到达鼓励学生的目的。

  4.评价功能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和重要依据。教学效果的评价,都是参照原先制定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的。

  ①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过程的重要标准。教学过程是教学各个要素相互协调的活动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目标可以帮助教师修正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进度,从而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

  ②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教学活动是否到达预期的教学目标,即用取得的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进行对照,根据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符合度对教学效果进行评判。如果教学目标制定的不够合理,就会导致教学效果出现偏差,其测评的标准就会失去合理的保障。

  第三章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二节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根本取向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与教学领域里的具体化,因此,任何课程与教学目标都有一定的价值取向。这里所讲的“取向〞,主要是指课程与教学目标所采取的形式,而不是指目标的内容。明确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根本价值取向,就能提高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自觉性。

  一、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趋向

  课程与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都渗透着某种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隐含着某种意识形态和教育信念。一般来说,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是反映作为主体的社会、学生与作为客体的学科

  〔课程〕之间的需要关系,而确定合理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就应该从整合的角度全面考察社会的开展状况和需要、学生的开展状况和需要以及学科

  〔课程〕的开展状况和未来的开展趋向。

  随着课程与教学历史的开展,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和主客体之间需要关系的变化,加上人们的政治立场与哲学倾向的差异,导致了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不同价值追求。从历史上看,影响较大的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四种:

  1.伦理政治的价值取向

  伦理政治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社会统治阶级对稳固政权、维护社会秩序的要求。例如,孔子设置课程首先考虑

  “复礼〞的需要。这个

  “礼〞是维系中国奴隶制社会的人伦关系和等级制度。孔子特别强调伦理政治内容在学校课程与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他主张通过礼乐文饰

  来稳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既强调艺术

  “尽美矣,又尽善也〞,又明确地把美和蔼区别开来,提出了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准那么;对服装色彩设计提出

  “君子不以绀纟取饰,红紫不以为亵服〞〔?论语·乡党?〕。经孔子及后人建立起来的以伦理政治为价值取向的中国正统封建教育的课程体系,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渐减弱。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和强调课程的社会价值,规定了能够为社会开展做出奉献的人才标准。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在关注人的社会性的同时,却无视了课程对学生自我开展的价值,无视了人的自然性和个体性、精神性,这种课程目标培养的人才在为社会作出奉献的同时,往往被异化为社会开展的工具。清朝末年洋务运动中兴办的中等技术学校中的画法课即是这类课程思想的表达。

  3.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

  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强调课程的个人开展价值,如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等,规定了富有个性化色彩的人的开展标准。强调课程对个人开展的价值问题上,又存在着主张把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为全部课程中心的“智力训练说〞,主张课程应培养学生完美和谐的人格为核心的“人格开展说〞,主张课程与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统一开展的“协调开展说〞等观点。

  4.学科本位的价值取向

  学科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强调课程的学科开展价值,规定了学科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根本素养。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只适用于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才的培养。

  以上课程与教学目标各具长处和缺乏,曾对学校课程与教学理论及实践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的根本性变化对教育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潮。我国这次根底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开展。

  第三章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二节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根本取向

  二、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形式取向

  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

  〔W.H.Schabert〕的观点,我们把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归结为以下四种类型,即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性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向。

  1.普遍性目标取向

  普遍性目标是根据一定的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对课程与教学进行原那么性标准与指导的目标,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一般性、标准性的指导方针,一般表现为对课程与教学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这种课程目标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那么与课程与教学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标准性等特点,可以运用所有的教育实践,对各门学科都有普遍的指导价值。

  普遍性目标是一种古老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取向。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

  ?大学?曾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宗旨,长期存在于中国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为此,中国古代教育的根本课程教学必然是

  “四书〞、“五经〞。这就是比拟典型的普遍性目标取向。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采用普遍性目标理念的指导力量几乎存在于每一种课程与教学的建议之中。例如,在古希腊,柏拉图提出的培养

  “哲学王〞

  〔即理想国的统治者〕;洛克提出的“绅士教育〞,要培养社会契约的履行者。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斯宾塞确立了为完美生活作准备的五个综合性教育目标:①自我保全;②获得生活必需品;③抚养和教育子女;④维持适当的社会和政治关系;⑤满足爱好和感情。①可以看出,斯宾塞所设置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指向德性、心智、身体的全面开展。“全美教育协会〞成立的中等教育重组委员会,1918年在

  ?中等教育的根本原那么?报告中提出了七个普遍性教育目标:①健康;②掌握根本的方法;③良好的家庭成员;④职业;⑤公民资格;⑥闲暇时间的良好利用;⑦道德品质。这七个原那么并未具体化,而是具有包容性和宽泛性,适应范围较广。

  我国当代课程与教学目标大多属于普遍性目标取向,主要原因是在我国长期实行方案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教育被视为社会上层建筑,课程与教学的政策、体制等都要服从政府的意志,因而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和具体性。当我国社会主义方案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新的历史时期,这种状况已经开始改变。

  普遍性目标取向所表达的是普遍主义的价值观,是课程与教学的一般性宗旨或原那么,而不是具体的目标内容。所以,教育工作者可以对这些目标创造性地做出解释,以适用于所有的教育实践情境的需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普遍性目标取向也还存在一些缺陷: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较为模糊;在含义上不够清晰、确定;在逻辑上不够完整、彻底,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2.行为性目标取向

  行为性目标取向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与教学进行标准和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性目标是随着课程研究领域的独立而出现并逐步开展起来的,曾一度在课程与教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行为性目标在课程与教学领域中确实立始于课程开发科学化的早期倡导者博比特。他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中提出了课程科学化的问题。他认为,20世纪已进入了科学的时代,而

  “科学的时代要求精确性和具体性〞。因此,课程目标必须具体化、标准化。博比特的主要奉献在于明确提出了根据社会需要的研究来确定课程目标。泰勒在1949年发表的?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原理?一书中系统开展了博比特等人的“行为目标〞理念。泰勒认为,课程目标应根据对社会生活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三种来源而得出,并要通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的筛选,强调在目标确定之后,应当用一种最有助于学习经验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指导方式来陈述目标。在他看来,这样的方式应该是

  “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指明这种行为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这样,目标实际上包括

  “行为〞和

  “内容〞两个方面。泰勒对课程目标的奉献,是强调以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20世纪中叶,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继承并开展了泰勒的“行为目标〞理念,首次在教育领域建立起

  “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从而把行为性目标的取向开展到新的阶段。

  “行为性目标〞取向克服了

  “普遍性目标〞取向模糊性的缺陷,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等优点,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科学化的历程中作出了积极的奉献。但是,“行为性目标〞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事先明确规定课程与教学目标,有控制本位的倾向;不把学习看成一个整体,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强调可以明确识别的要素,但却忽略了诸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观等难以测评、难以转化为行为的目标。

  3.生成性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的渊源可以上溯到杜威

  “教育即生长〞的命题。杜威反对把某种外在的目的强加于教育,认为课程与教学目标不应该是预先设定的,而应该是教育经验的结果;课程与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成长。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认为,学校教育主要包括

  “训练〞、“教学〞、“引导〞三个过程;所谓

  “训练〞,是使学生获得动作技能的过程;所谓

  “教学〞,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所谓

  “引导〞,是使学生获得以知识体系为支持的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是使学生进入

  “知识的本质〞的过程。他认为,真正的教育使人类更加自由,更富于创造性,因而教育的本质是

  “引导〞。课程不应该以事先规定的目标〔或结果〕为中心,而要以过程为中心,即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展开。教育即引导学生进入知识之中的过程,教育成功的程度即是它所导致的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比方在知识或艺术领域中,学生学习最重要的结果应是

  “尝试〞,尝试进行绘画、演奏音乐、设计、制作等等。对这些

  “尝试〞的评价应着眼于创造,而并非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或模式。人本主义课程论是生成性目标开展的极端。人本主义课程强调学生个人的生长、个性的完善;认为课程的功能是为每个学生提供有助于个人自由开展,有内在奖励的学习经验。

  生成性目标的渊源可以上溯到杜威

  “教育即生长〞的命题。杜威反对把某种外在的目的强加于教育,认为课程与教学目标不应该是预先设定的,而应该是教育经验的结果;课程与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成长。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认为,学校教育主要包括

  “训练〞、“教学〞、“引导〞三个过程;所谓

  “训练〞,是使学生获得动作技能的过程;所谓

  “教学〞,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所谓

  “引导〞,是使学生获得以知识体系为支持的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是使学生进入

  “知识的本质〞的过程。他认为,真正的教育使人类更加自由,更富于创造性,因而教育的本质是

  “引导〞。课程不应该以事先规定的目标

  〔或结果〕为中心,而要以过程为中心,即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展开。教育即引导学生进入知识之中的过程,教育成功的程度即是它所导致的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比方在知识或艺术领域中,学生学习最重要的结果应是

  “尝试〞,尝试进行绘画、演奏音乐、设计、制作等等。对这些

  “尝试〞的评价应着眼于创造,而并非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或模式。人本主义课程论是生成性目标开展的极端。人本主义课程强调学生个人的生长、个性的完善;认为课程的功能是为每个学生提供有助于个人自由开展,有内在奖励的学习经验。

  生成性目标取向的缺陷是过于理想化了。这一目标不仅要求教师要熟悉学科体系和学生身心开展的特征,而且还需要有很强的研究能力,而大多数教师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也不一定愿意采用这种方法,学生也很难知道什么知识对自己有价值。

  4.表现性目标取向

  表现性目标取向是指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是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得到的结果。表现性目标追求的是学生反响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响的同质性;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响形成,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一般来说,表现性目标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而结果是开放的。因此,这一目标的特点是个性化和开放性。这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

  〔E.W.Eisner〕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艾斯纳受其所从事艺术教育的启发,区分了课程方案中存在着

  “教学性目标〞和

  “表现性目标〞两种不同的教育目标。“教学性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现成的文化工具,它是在课程方案中预先规定好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几项学习活动后所应习得的具体行为,如知识、技能等。“表现性目标〞不是规定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后准备获得的行为,而是主要描述儿童在教育中作业的情境、儿童将要处理的问题、儿童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个性。

  “表现性目标〞旨在成为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学生可以运用已学到的技能和理解的意义。通过主题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开展那些技能和加深理解,并使其具有个性特点。

  “表现性目标〞突出学生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强调学生的个性开展和创造性表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表现出对

  “解放理性〞的追求。但是,表现性目标也过于模糊,难以起到课程与教学指南的作用。

  从以上四种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的比拟看,“普遍性目标〞表达课程与教学的一般原那么,适用面宽,但较为模糊,其有随意性;“行为性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但学校教育中有些重要工作

  〔如思想品德等〕难以用外显行为方式来表述测评;“生成性目标〞注重过程,考虑到学生兴趣变化、能力形成及个性开展等方面,但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面对几十名学生目的很难落实;“表现性目标〞强调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和自主性,但很难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到达目标的要求。

  由此看来,四种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在采用那种目标形式时应特别注重扬长避短。从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的开展来看,表达了课程与教学领域对人的主体价值和个性解放的不懈追求,反映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第三章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三节

  美术新课程教学的目标维度

  一、美术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教育部制定并颁发的?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

  “应表达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根本要求,规定各门功课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这里就明确提出了新课程目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三个维度。为此,?义务课标?、?高中课标?以此为依据,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确立了根底教育美术新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义务课标?对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的总目标表述如下:“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根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开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根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高中课标?规定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目标:“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运用观察、想象、直觉和多种思维形式以及美术的方法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美术语言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从以上课程目标的表述来看:

  侧重于

  “知识与技能〞维度的有:?义务课标?指出,“了解根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学会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形成美术的根本素养〞等;?高中课标?指出,“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理解美术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美术语言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等等。

  侧重于

  “过程与方法〞维度的有:?义务课标?中有:“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美化环境和生活〞、“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激发创造精神,开展学生美术实验能力〞;?高中课标?中有:“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运用观察、想象、直觉和多种思维形式以及美术的方法进行艺术创造活动〞。

  侧重于

  “情感态度与价值〞维度的有:?义务课标?中的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体验美术活动的兴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高中课标?中的“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等等。

  上述三个维度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既具有各自的目标内容,又具有相互交叉的特点。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定,紧扣美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把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渗透其中,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较好地表达了美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思想。

  第三章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三节

  美术新课程教学的目标维度

  二、美术新课程与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涵义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维度出发,制定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新一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与以往的美术教学大纲相比拟,它更明确地从三个维度规定了人才素质的规格和质量,从而把

  “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到了实处。

  1.知识与技能的获取

  知识与技能是所有学科学习的根底,也是美术课程与教学的根底。以往把美术学科作为工具学科的特征被突出地加以强调,因此,中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中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的特点很突出,以致中小学美术课程变成了

  “美院〞课程的图解课本。这次美术新课程的改革方向,是让

  “生活化美术〞的课程与教学取代“专业化美术〞的课程与教学,着力改变

  “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课程内容

  ‘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等知识与技能学习的问题,但是不等于抛弃

  “双基〞〔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的学习。恰恰相反,在美术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表述上,知识与技能仍然是三个目标维度中的第一个重要维度,只是我们要适当降低其难度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以及成长开展的根本条件,也是学生认识世界、改造自然、建设祖国的必然要求。只是要求我们改变原有

  “难、繁、偏、旧〞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精选社会需要和终身学习必备的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改变

  “过去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从

  ?义务课标?、?高中课标?对美术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表述:“了解根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学会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形成美术的根本素养〞、“进一步学习

  美术知识与技能〞、“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等,已经适当降低了“双基〞学习的难度。这说明美术新课程与教学目标对

  “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是对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最根底、最根本的表现生活美和表达对生活的感受以及进行艺术创造最根本的要求,而不是对专业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及掌握的要求。因此,美术教师要认真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对美术

  “知识与技能〞的新要求,改变旧有的观念而形成新的美术

  “知识与技能〞观,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的体验

  这里讲的“过程与方法〞绝不是美术的创作过程和表现方法,而是指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纲要?在

  “具体目标〞第一条所说的:“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根底知识与根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义务课标?在

  “课程根本理念〞中指出:“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开展。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开展奠定良好的根底。因此,应选择根底的、有利于学生开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根本内容。要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根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根底。〞?高中课标?在

  “课程根本理念〞的第三条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实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内涵。通过美术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学习艺术表现和交流的方法,提高美术素养。〞

  以上说明,?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美术课程标准都非常强调美术课程与教学不仅仅要有一种新颖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而且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们要准确把握美术课程标准中对过程与方法体验的要求:“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体验美术活动的兴趣〞、“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激发创造精神,开展美术实践能力〞、“运用观察、想象、直觉和多种思维形式以及美术的方法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等表述,充分表达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点———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倡导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学习艺术表现和交流方法,提高美术素养。同时,将对“过程与方法〞的感受、体验视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美术的过程,指导学生共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促进学生自我全面开展和完善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接班人的问题,是学校各学科课程都必须表达的教育价值,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没有健康、积极、正确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审美价值观,即便是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不能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开展的人。

  ?义务课标?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体验美术活动的兴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等,从中可以看出,美术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加以强调。

  在教育活动中须要开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的稳定和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二是对个体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作为对审美教育起关键作用的美术学科,应从美术课程与教学独特的角度,结合学生实际及课程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健全的人格。

  总之,美术新课程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为一体来制定的。通过一定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逐渐体会和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章

  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三节

  美术新课程教学的目标维度

  三、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目标与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目标的比拟

  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目标与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目标的变化

  ?高中课标?与

  ?义务课标?的课程目标的表述是一致的,即都是以学生为主语,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为一体的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但是,?义务课标?是按总目标和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具体阶段目标设计的,?高中课标?的目标未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而是在目标后面分别从

  “美术创作〞、“美术欣赏〞、“跨越美术学科的学习〞和

  “美术教学评价〞四个角度对课程目标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在具体目标的设定方面,?高中课标?面向高中学生,他们的心理、身体、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等方面与初中生相比更成熟。因此,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上比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有更高的要求。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目标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目标的比拟:〔见以下列图表〕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目普通高中阶段的变化

  标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目标

  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提出

  “进一步〞强调了

  与技能

  “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

  知识与制作过程

  技能

  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学会分析、评价美术要求

  “学会分析、评价〞

  方法

  作品及美术现象

  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强调

  “美术与其他学科之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之间的联系,并将美间的联系〞,提出

  “美术语发创造精神,开展美术术语言运用于研究性言的运用〞,提出

  “研究性实践能力

  学习之中

  学习〞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明确

  “美术学习活动〞

  动

  动

  过程与了解根本美术语言的表方法

  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

  运用观察、想象、直注重

  “多种思维方式〞,强觉和多种思维形式以调了

  “美术的方法〞,强调及美术的方法进行艺了“艺术创造活动〞

  术创造活动

  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要求

  “形成〞,提出了

  “审经验

  和审美观念

  美观念〞

  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情感、态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进一步提出

  “终身爱好的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度与价的情感

  情感〞

  兴趣

  值观

  形成根本美术素养,陶提高美术素养,热爱强调

  “提高美术素养〞,突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祖国优秀的文化,尊出了外乡文化与多元文化善人格

  重世界多元文化

  并重

  2.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的阶段目标

  ?义务课标?设置了美术新课程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总目标前面已作过分析,下面介绍一下阶段目标。

  ?义务课标?美术课程具体目标是按四个学段划分的:第一学段

  〔一、二年级〕;第二学段

  〔三、四年级〕;第三学段

  〔五、六年级〕;第四学段

  〔七至九年级〕。每个学段是由低学段向高学段递进的,每一个学段的学习都是统一在四个学习领域的板块中进行的,每个阶段目标都是从

  “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学习领域加以描述的。因此,要全面正确地理解美术新课程的阶段目标,应该将阶段目标与学习领域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①“造型·表现〞领域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的是运用描绘、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表现那么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根底,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

  通过

  “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到达以下目标:

  第一,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根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比照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第二,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开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第三,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设置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淡化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本学习领域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开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作业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

  “造型·表现〞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②“设计·应用〞领域

  “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能力的学习领域。

  通过

  “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到达以下目标:第一,了解

  “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根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开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第四,养成事前预想和方案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设置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因此,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认知开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防止学科知识专业化倾向。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

  ③“欣赏·评述〞领域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

  通过

  “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该到达以下目标:

  第一,激发参与

  “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开展概况。

  第二,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根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开展审美能力。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最根本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的能力,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

  ④“综合·探索〞领域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A.融美术各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

  “欣赏·评述〞〕为一体;B.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C.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通过

  “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到达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

  第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开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求教师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跨学科学习活动。

  3.高中美术课程目标的具体表述

  ?高中课标?没有像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目标那样分为

  “总目标〞和

  “阶段目标〞,而只有

  “课程目标〞。可见,高中阶段美术课程目标的定位更具有弹性,给学生留出了更大的开展空间。也就是说,这个目标只要在高中阶段到达此要求,既可以在高一年级,也可以在高二年级,甚至在高三年级都可以实行。

  ?高中课标?对课程目标的具体表述分为概述与分述两个板块。“课程目标〞共分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为一块,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为一块。两个板块意思相近,只是第二个板块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阐述。第一板块〔第一自然段〕的目标内容前面已作过分析,下面着重分析第二板块

  〔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目标内容:

  ①“深入学习和理解造型语言,了解美术创作的过程和方法,选用相关材料、技法或现代媒体创造性地进行表现、设计或制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美化生活〞。

  这是侧重于

  “美术创作〞方面的目标。强调

  “造型语言〞、“美术创作过程与方法〞美术创作的主体性要求,表达了美术的形式特征和创作规律;强调美术创作的材料性和创作方式的多样性特点,其中融入现代艺术创作的观点和方法;通过

  “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美化生活〞,明确了美术创作对学生生活、成长和开展的意义。

  ②“学会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方法,了解美术某一门类的特征和开展,获得有关的美术知识,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含义和风格特征;陶冶情操,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并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这是侧重于

  “美术欣赏〞方面的目标。介绍了美术欣赏由表及里的根本方法,欣赏和描述作品的形式特征,分析作品的主题和内容,解释作者生平风格以及作品的文化含义,评价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态度;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强调要

  “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

  ③“学会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信息,认识美术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与社会、自然的联系;开展想象力,促进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学会用美术的方式或结合其他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这是侧重于

  “学习方法〞方面的目标,强调把美术学习活动变为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改变以往仅仅把美术学习看作一种美术技能的学习,改变重技轻理、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等

  “师傅带徒弟式〞陈旧狭隘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探究和研究的学习能力。

  ④“学会运用美术展示的知识和方法,有创意地展现美术学习的成果,增强自我表达的意识,学会自我评价,学会评价他人美术学习的成果;通过以艺术为主的艺术交流,架起与他人的思想和情感沟通的桥梁〞。

  这是侧重于

  “交流和评价〞方面的目标。通过视觉艺术架起与他人思想和情感沟通交流的桥梁,表达和培养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运用教学评价的鼓励机制进行自我主人和艺术成果评价,肯定成绩优点,找出问题缺乏,强化学习动机,提出改良建议,促进今后学习。

  第四章

  美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第一节

  美术课程与教学内容

  一、美术课程与教学的含义

  美术课程与教学内容,是指美术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动、习惯的总和。美术课程与教学内容研究的主要是决定应该教什么和以教学内容研究的主要是决定应该教什么和以什么方式呈现需要教的内容。对于美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理解,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课程与教学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

  有组织、有方案地传递人类经验,是教育教学活动最根本的规定性。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传授的人类经验具体化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在人类社会开展过程中,存在着人类经验的无限丰富性与个人学习人类经验有限性的矛盾。这一矛盾就决定了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性特征。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经验是十分丰富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不可能包括人类社会的所有经验,而只能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要,选择那些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成长最需要的、最根本的和最有价值的经验,〔美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不例外〕把这些经过选择的经验传授给不同年龄段的青年学生,从而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些最需要的、最根本的和最有价值的经验,无疑是人类社会文明最精华的局部。这些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知识、活动技能、社会生活标准以及理想、道德、价值观等。

  2.课程与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人类社会文明成果往往是以知识体系、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等形式存在的。美术反映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科技等领域里的成果,但这些成果不一定能为学生直接掌握和理解。人类社会文明的成果,只有经过整理、加工、改造以后才能适合学生学习。从教育教学的活动来看,传递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过程,就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开展规律,构造学生学习的对象,从而确定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具体过程。因此,课程与教学内容确实定,就是要选择便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即把人类选择社会文明成果经过加工改造成为学生学习的课程和教材。

  3.课程与教学内容是影响学生开展的材料

  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能促进学生的开展,除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外,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所以,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征,正是学生内化为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活动能力和思想境界的过程。总之,课程与教学内容是经过精心选择和组织的人类社会文明的精华成果,是通过整理、加工、改造适合于学生学习和促进学生开展的教育教学材料。

  第四章

  美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第一节

  美术课程与教学内容

  二、美术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原那么

  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原那么问题,许多专家学者曾经论述过。例如泰勒〔Tyler〕曾屡次系统论述过选择课程内容的原那么

  〔他用

  “学习经验〞一词〕。他认为学生应该是学习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根据这一观点,他提出了选择学习经验的10条原那么:①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时机实践目标所蕴涵的那种行为的经验;②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蕴涵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③使学习者具有积极投入的动机;④使学习者看到他以往反响方式是不令人满意的,以便鼓励他去赏试新的反响方式;⑤学生在尝试学习新的行为时,应该得到某种指导;⑥学生应该有从事这种活动的足够的和适当的材料;⑦学生应该有时间学习和实践这种行为,直到成为他全部技能中的一局部为止;⑧学生应该有时机循序渐进地从事大量实践活动,而不只是简单重复;⑨要为每个学生制定超出他原有水平但又能到达的标准;⑩使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也能继续学习,即要让学生掌握判断自己成绩的手段,从而能够知道自己做得如何。

  巴恩斯

  〔Barnes〕认为,选择学习内容要遵循9个原那么:①符合学生的能力和知识;②依照学校教育目标、价值,以及适当的程序原那么;③基于先决概念和技能的分析;④采用逐渐增加知识的学习模式;⑤提供配合学习目标的练习活动;⑥学习活动应有变化;⑦提供讨论和写作的时机,以促进反省和吸收;⑧给予学生应付特例的时机;⑨由熟悉的情境引导至不熟悉的情境。

  从泰勒、巴恩斯等人所提出的原那么看,尽管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述,但可以发现其中大同小异之处。参考课程专家的见解,结合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形势和美术教育教学的实际,一般来说,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要把握以下几点:

  1.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根底性

  时代的特点和根底教育的性质决定课程内容是为学生的终身开展打好根底。因此,在知识体系中应选择最根底的内容。所谓根底性,一方面是具有

  “普遍性〔或共同性〕,使学生从大量客观存在的事实知识

  〔或原理知识〕中掌握必备的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发生性和起始性,使学生

  “学会学习〞,掌握人类社会开展的新知识所必需的技能和能力。

  在当前根底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浪潮中,如何构建美术教育的根底内容,过去总是习惯以

  “学科为中心〞、“社会为中心〞来设置课程,因此导致课程内容偏向专业化或成人化,脱离学生的实际、兴趣和生活。?义务课标?明确指出:“应选择根底的、有利于学生开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根本内容。应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根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根底。〞我国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开展历史说明,教育目标不能成为课程内容的根底,使学生真正掌握根底的是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学会学习〞。这次教育部颁发的美术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选择有利于学生开展的知识与技能,得出综合美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感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形成根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

  2.课程与教学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

  教育与社会是紧密联系的,因此,作为美术课程与教学内容也应与社会紧密相联。一方面,美术课程与教学内容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贴进社会,贴进生活,要及时反映社会生活内容,尤其要关注未来社会的开展,要开发课程结构,及时反映具有时代性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要求;另一方面,美术课程与教学内容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开展,不仅要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而且要担负起改造社会和建设社会的重担。

  3.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综合化

  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焦点问题之一。所谓综合化,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开展,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联系的一致性,防止过早或过分地强调各学科之间的区别和界限,从而防止学科之间彼此孤立、相互脱节和知识重复的隔离状态。?义务课标?指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缺乏,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义务课标?对美术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表达了美术新课程内容的特色:把

  “课业内容〞转化为

  “学习领域〞,在内容标准的描述上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导向性。如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几乎可以覆盖所有的美术专业门类,“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也包括现代设计和传统工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也涵盖了包括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整个视觉世界。同时,?义务课标?还设置了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融美术四个学习领域为一体,注重美术与相关学科的综合,强调美术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充分表现了美术课程高度的综合性。

  4.课程内容必须适应学生的特点

  课程与教学内容是为特定教育阶段的学生而选择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和实施,最终目的是为学生学习用的,是使学生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次美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开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开展奠定良好的根底。〞因此,在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到,选择的课程内容假设不能被学生接受和吸收,就永远只能是一种外在物,对学生将来的态度、个性、行为等方面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假设选择的课程与教学内容注意到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证明,偏离学生特点和需要的课程与教学内容,都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第四章

  美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第一节

  美术课程与教学内容

  三、美术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内容

  ?义务课标?、?高中课标?规定美术课程与教学的内容结构非常饱满,突破了以往过于注重专业美术的局限,强调了适合社会和学生需要的根底知识和根底技能的培养,凸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对原美术教学大纲进行修改的根底上,分别设置了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更具科学性、合理性的美术课程与教学内容。

  1.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与教学内容

  ?义务课标?规定了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与教学内容,其根本特点是:一是将美术课程与教学内容结构设计以学习活动方式重新划分结构内容的,主要分为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二是每个学习领域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形成一套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教学结构。根据学生美术能力开展的根本规律,将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习内容依次分为四个学段:即第一学段

  〔一、二年级〕;第二学段

  〔三、四年级〕;第三学段

  〔五、六年级〕;第四学段

  〔七至九年级〕。这样划分由低到高,层层递进。三是每一个学习领域分别由课程标准、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等几局部组成。课程标准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教学活动建议是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更具体的内容和学习方式;评价建议那么提出检测标准到达程度的要求。

  四个学习领域的具体内容如下:

  ①“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义务课标?明确规定了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每个学段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学段

  〔一、二年级〕

  第二学段

  〔三、四年级〕

  第三学段

  〔五、六年级〕

  第四学段

  〔七至九年级〕

  造尝试不同工具,用初步认识形、色与运

  用、形、色、有

  意

  图

  地

  运

  型·表纸以及身边容易肌理等美术语言,肌理和空间等美术用形、色、肌

  现学找到的各种媒材,学习使用各种工习领通

  过

  看

  看、画具,体验不同媒材域

  画、做做等方法大的效果,通

  过

  看

  胆、自由地把所

  看、画画、做做等见、所

  闻、所感、方法表

  现

  所

  见、所想的事物表现所闻、所感、所想出来,体验

  造

  型

  的事物,激发丰富活

  动

  的乐趣。

  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

  想

  的事物,开展美术构思

  与

  创

  作

  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

  的工

  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

  同

  的创

  作

  方法,开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的“造型〞,是指与视觉造型有关的一切活动,“表现〞那么是指与造型相关的全部过程,造型是表现的根底,表现是造型的过程。该领域是美术课程教学内容中覆盖面最广、分量最重的局部,它不仅担负着培养学生形成美术的根本态度和行为,为其他美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奠定根底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学生身心愉悦,为学生情感和观念的表达提供有效的方法的任务。

  ②“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义务课标?规定了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每个学段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学段

  〔一、二年级〕

  第二学段

  〔三、四年级〕

  学

  习

  对

  比

  与

  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切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第三学段

  〔五、六年级〕

  运

  用

  对

  比

  与

  和谐、对

  称

  与

  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

  材

  的加

  工

  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第四学段

  〔七至九年级〕

  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比照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

  计,美

  化

  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设看看、想想、画计·应画、做做等方法用学进行简单组合和习领装饰,体验设计域

  制作活动的乐趣。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的“设计〞,是指与学生相关的现代化设计根底和传统工艺。设计、应用两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结合。这一领域涉及的内容较广泛,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在学习运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

  ③“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义务课标?规定了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每个学段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学段

  〔一、二年级〕

  第二学段

  〔三、四年级〕

  欣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通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三学段

  〔五、六年级〕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

  表

  现

  的多

  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美术作

  品

  的感

  受

  和理解。

  第四学段

  〔七至九年级〕

  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开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欣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欣色,通用简赏·评短话语大胆述学表达自己的习领感受。

  域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欣赏〞,是指欣赏作品产生愉悦的同时通晓美术作品的含义及价值;“评述〞是指对美术作品特点、质量、意义的全面评价。欣赏是评述的根底,评述是欣赏的深化。设置该领域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

  ④“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义务课标?规定了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每个学段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一、二年级〕

  〔三、四年级〕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

  式,结

  合

  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第三学段

  〔五、六年级〕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

  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

  行

  策

  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第四学段

  〔七至九年级〕

  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

  划

  与

  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综主题或

  有

  主

  合·探题

  的想象、索学创作、表演和习领展示。

  域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综合〞,是指多学科间的交叉联系,“探索〞是指主动探讨、积极应用,以解决实际问题。设置这一领域表达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对美术教育目标、观念和教学方式的突破,拓展了美术教育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2.高中阶段美术课程与教学内容

  ?高中课标?规定了高中阶段美术课程与教学内容,其特点是:一是将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设置了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等五个系列内容,由

  学生自主选择。二是每个系列内容标准分为系列名称解释、系列总目标、学习内容、成就标准等四个局部。三是每个系列学习内容又进一步分为两个模块

  〔共设九个模块〕,并以表格形式列入与两个模块相对应的学习活动建议。这种模块的设计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个性化的特点,模块与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学生可以任意选择一个模块开始学习,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特点调整模块中的课程内容。四是实行学制分管理,保证根底,力争拓展,使学生获得更深入的体验,取得更具体的收获。

  五个系列的具体内容如下:

  ①系列1: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学习模块之一,是在

  ?义务课标?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根底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

  美术鉴赏

  “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设置美术鉴赏内容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鉴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认识美和评价美的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本内容系统分为鉴赏根底和鉴赏内容两个局部。

  内

  容

  建

  议

  学习活动建议

  ·鉴赏中外优秀的传统美术作品、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近现代美术作品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美术语言及鉴赏方法

  联的美术作品。

  鉴赏·从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学习美术鉴赏的根本方法,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根底

  会、美术与自然等方面认识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

  美术的价值和作用

  ·用美术术语找述以及通过造型、表演等多种方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中国古代、近现代优秀美术·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通过包作品

  括网络在内的多种途径收集与美术相关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并运用于鉴赏学习活动。

  鉴赏

  内容

  ·外国古代、近现代优秀美术·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参观美术作品

  馆、博物馆、艺术作坊等,调查、考察美术现象,并写出考察报告。

  ②系列2:绘画·雕塑

  “绘画·雕塑〞是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学习模块之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根底上的进一步提高和拓展。

篇三:美术课程教学论

  

  第一章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概况

  第二节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美术

  (艺术)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一些发展模式和改革趋势。

  一、政府普遍重视美术(艺术)教育

  综观世界,美术

  (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都在重新审视自己的美术

  (艺术)教育,相继制定或修订了更具时代精神、更加适合国情、更具有规模性的艺术课程标准和文件,以加强本国的艺术教育。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把艺术教育纳入从小学到高中的核心课程内容。美国

  《教育法》通过立法,把艺术写进联邦法律。艺术课程首次与英语、数学、历史、公民与政治、地理、科学、外语等七门学科一道确定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1994年,美国制定并实施

  《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这个标准的制定始终贯彻着三个基本要求:一是具备国际竞争力;二是反映出最高水准的教育科研理论;三是具备广泛的基础和公开程序。《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进一步强调艺术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指出:“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没有空气便没有呼吸,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无法生存”、“懂得和实践艺术是我们儿童的思维和心灵健康发展的基础”等等。这个标准还明确了艺术教育的对象是针对所有学生的,“不论其背景、天赋或残疾,都有权享受艺术教育及其提供的丰富的内容”。1988年,英国国会表决通过了《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该法案规定从1989年起,全国所有的公立中小学实行统一课程

  (包括英语、数学和自然科学3门核心课程,外语、技术、历史、地理、美术、音乐、体育等7门基础课程)。法案还指出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促进学生在精神、文化、智力和身体方面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成人生活预备机会、责任感和经验。1992年英国制定了

  《国家美术课程》标准,并于1999年进行了修订。法国制定了包括幼儿园到初中的《美术教学大纲》。德国1992年公布了

  《巴伐利亚州文科中学美术教育专业教学大纲》,1995年审查通过了

  《联邦德国黑森州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新西兰2000年公布了

  《国家艺术课程标准》。日本1991年提出高中国语科、社会科、理科、外国语科、音乐科、美术科以及保健体育等学科的课程目标,并明确构成以上课程目标的内容有:①关心、兴趣、态度;②思维力、创造力;③知识、理解;④技能表现。

  第二节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二、美术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扩展

  美术课程教学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不断拓展,呈现出综合性、融合性和多样性的发展趋势。

  1.美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课程教学内容综合化是世界许多国家课程教学改革的普遍性趋势。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美术学科的名称有了改变,其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已把

  “美术”改称为

  “视觉艺术”,英国称为美术与设计。这些改革,把美术课程教学内容超越了传统的“纯绘画”课程或

  “纯艺术”范畴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学习领域。例如,美国

  《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视觉艺术包括:①传统的纯艺术,如素描、绘画、版画、雕塑;②传播与设计艺术,如电影、电视、平面设计、产品设计;③建筑与环境艺术,如都市设计、室内与景物设计、民间艺术;④美术作品,如陶瓷、纤维、珠宝、木制作品、纸制作品及其他作品等。从许多国家艺术教育的实践看,美术教育内容已从单一性、技能性向综合性、丰富性和趣味性发展,出现了内容的综合、技能的综合、方法的综合、学科的综合和能力的综合的大美术教育观。

  2.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性

  学科发展的综合性是世界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许多国家教育界正在克服早期美术教育内容的单一性,丰富和扩展美术教育的内容,还十分强调美术对其他学科的渗透和融合。1994年,美国制订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就强调各门艺术学科之间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如在幼儿园至四年级的视觉艺术的内容标准中,有

  “建立视觉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的要求。其成就标准则提出:使学生能够:“a.理解和运用视觉艺术与其他艺术学科之间特性的相似和差异;b.指出视觉艺术与课程中的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在五至八年级以及九至十二年级的视觉艺术的内容标准中,同样有

  “建立视觉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一要求。英国1999年重新修订的《国家美术与设计课程》中指出:中学阶段要求学生主动收集、研究来自不同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国家与人工制品,利用这些信息来发展他们的思想。新西兰2000年颁布的国家艺术标准中,也强调了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把舞蹈、戏剧、音乐、视觉艺术等艺术学科,同语文、数学、科学、技术以及体育学科进行交叉和融合。

  3.美术课程结构的多样性

  在信息化的社会里,许多国家的美术

  (艺术)教育和课程正朝着综合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例如,1992年俄罗斯颁布了

  《俄罗斯联邦教育法》,该法的教学计划中充分体现了多样性,并努力使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另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艺术

  (美术)创作方式、体验方式与传播手段也趋于多样化。如利用计算机进行美术设计和创作,不仅可以缩短调色、涂色、画线等时间,而且可以提高设计和创作的效率和水平。

  我国美术新课程的改革,也十分重视艺术

  (美术)课程内容的多样化。《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

  “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美术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所以美术教育是不能脱离文化情景的。这就使美术教育不可避免地涉及保护和弘

  扬本国民族独特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保护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是接纳世界多元文化的基础,接纳多元文化又是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前提。因此,要把本土化与多元化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强调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的传统,增加反映我国社会生活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热爱祖国丰富的文化艺术,增强民族意识,另一方面,要强调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国家及民族的文化艺术,使学生树立平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

  第二节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三、高度重视美术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在进入21世纪的新的历史时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意识,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具有战略思维及世界眼光的人才,是各国教育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因此,在艺术

  (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世界眼光、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是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现在许多国家越来越认识到艺术

  (美术)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如美国强调21世界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人间丰富性的成熟的市民意识,这种市民或者该国民应该具有丰富的人间性的资质。所谓资质,是指面对21世纪急剧变化的多样化的社会,每个人应具有作为知识性的、自立的个体、市民和生活者,以及具体的国际人、国民、职业人、社区人、消费者、家庭人等角色的基本生存能力,并且具有充分发挥自我主体性、灵活地运用所有学问领域和学习领域的成果的能力。作为人间性的基本的资质主要包括六个基本要素:①有关社会问题的知识、理解,即学习者自身直接所面对的社会问题,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直接的生活体验和间接的学习领域而获得事实的信息、概念、一般法则和理论的知识与理解;②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③提高关心他人,站在对方的立场接受和理解他人的心情和感情的同情心,即社会的感受性和人间的共感能力;④按照社会的行为方式,以及普遍的、自由的责任和公正的内容为导向的价值;⑤作为市民行为所应具有的运用自己的知识、思考、价值和判断进行行动的应变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⑥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效力感。

  日本认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应该具备的基础生存能力主要有11个方面

  (目前):①与信息获得有关的技能;②与信息的组织化和运用相关的技能;③科学的探究、思考技能;④思想交流的能力;⑤情意的探究技能;⑥价值的分析和发展的技能;⑦意志决定的技能;⑧社会的、政治的参与技能;⑨个人的技能;⑩个人间的、集体的技能;自我理解、自我实现、自我评价技能。

  英国

  《国家美术与设计课程》认为,通过美术与设计课程的学习:①可促进学生在精神、道德、交际和文化方面的发展;②可促进学生各种基本技能的发展(如:交流方面、数的应用、信息技术、与他人合作、改善自己的学习行为、解决问题)。

  新西兰的国家艺术课程标准规定,艺术学科能培养学生:①交流的能力;②交际和合作的能力;③解决问题的能力;④自我管理和竞争的能力;⑤身体的能力;⑥信息的能力;⑦数的能力;⑧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第二节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四、注重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改革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被动接受知识学习走上主动开掘智能的学习,从非兴趣学习走向由兴趣出发学习,从整齐划一学习走向充分个性化的学习,已成为21世纪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了探讨和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国际上掀起了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所谓建构主义,按照罗伯特·斯莱文的说法:“建构主义是一种认知发展的观点,儿童通过他们的体验和相互配合主动地建立起目的的系统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儿童通过连续不断地吸取和接纳新的信息,主动地建构知识”。在这一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许多国家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学方式方法的综合性、互动性和研究性,倡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判断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咨询报告中就强调了这一点:诸如国际理解、信息、环境、福利、健康等的横向的、综合性的课题,以及相当于社区和学校特色的课题等,主要通过自然体验、社会体验、观察、实验、参观和调查、发表和讨论、生产和生活活动等体验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进行。法国中小学美术大纲中就要求学生熟悉各种材料、工具的特性,让学生利用多种原材料,自己动手制作材料,通过实践、探究和发现,逐步认识到各种材料和工具的性能特点,再综合各种材料创造性地制作艺术作品。英国修订的《国家美术与设计课程》,也非常强调要教会学生调查各种材料和制作过程,尝试运用各种工具和技法,描绘和交流各种所观察到的东西、思想和情感,以此探究和发展各种思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和网络进行美术教学将成为新世纪美术教育方法的重要特色。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把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激情顷刻间变为形象的画面,为学生表现美术、创造美术和表现自我提供了一种充满信心的途径;还可使教师板书更加清晰,更加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互联网的使用,极大地缩短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时间和周期,也是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新世纪美术教育将会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挖掘新的美术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提高美术教育教学的水平。

  第三节

  美术新课程的改革创新

  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国家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以下简称

  《纲要》),教育部又下发了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以下简称

  《高中课标》)和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以下简称

  《义务课标》),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进入了一个课程改革的崭新时代。这次课程改革顺应了世界许多国家新一轮教育发展的潮流趋势,借鉴世界各国课程改革提供的经验,针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式、课程管理、考试评价等各方面入手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整与改革,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文化创新,是一次深刻的课程教学变革。

  综观这次美术课程改革,与以往的课程改革相比,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的特征:

  一、新的课程改革理念

  随着世界教育基本理念的深刻变化和对教育民主化、回归生活教育、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以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等等的强调,现代课程发展的基本理念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提升学生的主体性、课程管理的民主化、课程结构的重建、课程内容的调整等方面有了实质性的突破。我们认为,《纲要》的颁发和实施,使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蕴涵着许多崭新的基本理念,这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创新与发展取向的课程实施观,科学化民主化的课程改革观,等等。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义务课标》明确规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五点基本理念:

  ①“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美术教育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把握美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层次性,降低现有知识与技能的难度,选择最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知识与技能,组成课程教学内容,使每名学生坚信自己都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要通过建立视觉意识和增加视觉文化的含量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全面发展奠定美术素养。

  ②“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教学要突出美术教育的趣味性,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美术课程内容应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境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将美术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发挥知识与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到美术的独特价值。

  ③“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要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④“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美术课程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独特性;要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要积极探索适应美术教学特征的评价方法,淡化评价的甄别作用、选拔作用,突出鼓励、改善和促进的功能;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样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2.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高中课标》提出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新的五大基本理念:

  ①“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满足发展的需求”。体现时代性,《高中课标》增设了反映美术学科发展成果的现代设计、现代媒体艺术等内容,在各个学习模块中增设了时代性的学习内容;体现基础性,《高中课标》选择了那些超越不同历史时期而具有永恒价值的美术语言、美术基本知识、美术创作方法和美术发展规律等基础知识,在各个模块中也选用基础性的学习内容,如

  “鉴赏基础”模块中的“美术语言及鉴赏方法”、“绘画、雕塑”模块中的“感受和认识形体的明暗、虚实和色彩的冷暖以及空间”等现象;体现选择性,《高中课标》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了5个内容系列和其中包括的9个模块,在模块设置上和各个模块的学习内容中都有选择性,实行学分制管理,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以适应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多样发展的需要。

  ②“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高中课标》非常重视弘扬我国传统艺术思想、优秀的文化艺术和丰富多样的民族民间艺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例如,新课标设置了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书法、篆刻”内容系列;在

  “美术鉴赏”内容中要求鉴赏

  “中国古代、近现代优秀美术作品”;在

  “绘画、雕塑”内容中设置了中国画内容等等。《高中课标》还强调尊重世界多元文化,要站在全球化的高度平等地看待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形态的文化和艺术,让学生在参与多元文化的交流中探索人文内涵,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

  ③“注重学习方法和过程,提高美术素养”。本次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有机的整合,并强调把美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作为美术素养的重要内容。“方法与过程”绝不是美术表现方法和创新过程,而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高中课标》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特性和文化内涵。要通过学习,学会用艺术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学习艺术表现和交流的方法,提高美术素养。

  ④“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课标》强调对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乐于探究的精神,鼓励学生想象、创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提倡质性评价,促进个性发展”。《高中课标》淡化、弱化新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强化诊断功能、发展功能和激励功能;改善评价标准,必须从单一评价转向多维性、多极性的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评价等质性评价方式。

  二、新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核心,是课程开发的起点,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纲要》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义务课标》、《高中课标》又具体阐述了美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与以往基础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相比,新课程改革目标已经发生了重大的突破和转变,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和时代精神。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①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

  “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目标

  《义务课标》提出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①总目标“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②阶段目标

  为了实现总目标,《义务课标》又具体从

  “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和

  “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规定了学段的具体目标。

  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设计·应用

  综合·探索

  ▲尝试不同工具,用▲尝试不同工具,▲观赏自然和各类▲采用造型游戏第一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用身边容易找到的美术作品的形与色,的方式进行无主学段的各种媒材,通过看各种媒材,通过看能用简短的话语大题或有主题的想︵一看、画画、做做等方看、画画、做做等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像、创作、表演和二法大胆、自由地把所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年见所闻、所感所想的和装饰,体验设计级︶

  事物表现出来,体验制作活动的乐趣。

  造型活动的乐趣。

  ▲初步认识形、色与▲学习对比与和▲观赏自然和各种▲采用造型游戏肌理等美术语言,学谐、对称与均衡等第二习使用各种工具,体组合原理,了解一学段验不同媒材的效果,些简易的创意和手︵三通过看看、画画、做工制作的方法,进四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行简单的设计和装年闻、所感所想的事物,饰,感受设计制作级︶

  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和和其他美术活动的创造愿望。

  区别。

  美术作品的形、色与的方

  式,结

  合

  质感,能用口头或书语

  文、音乐等课面语言对欣赏对象程内容,进行美术进行描述,说出其特创作、表演和展色,表达自己的感示,并发表自己的受。

  创作意图。

  展示。

  第三▲运用形、色、肌理▲运用对比与和▲欣赏、认识自然美▲结合学校和社学段和空间等美术语言,谐、对称与均衡、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区的活动,以美术︵五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形式与内容等特征,与科学课程的其六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原理,了解一些简通过描述、分析与讨他课程的知识、技

  年己的工具、材料,记单的创意、设计方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能相结合的方式,级︶

  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法和媒材的加工方表现的多样性,能用进行策划、制作、所感所想的事物,发法,进行设计和装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表演与展示,体会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饰,美化身边的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美术与环境及传能力,传递自己的思境。

  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统文化的关系。

  想和情感。

  ▲有

  意

  图

  运

  用

  ▲了解主要的设计▲多角度欣赏和认▲调查、了解美术形、色、肌理、空间类别、功能,运用识自然美和美术作与传统文化及环第四和明暗等美术语言,对比与和谐、对称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境的关系,用美术学段选择恰当的工具、材与均衡、节奏与韵容特征,获得初步的的手段进行记录、︵七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律、多样与统一等审美经验和鉴赏能规划与制作;通过至九形式,探索不同的创组合原理,利用媒力,初步了解中外美跨学科学习,理解年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材特性,进行创意术发展概况,尊重人共同的主题和共级︶

  性的表现能力,传递和设计,美化生活,类文化遗产,能对美通的原理。

  自己思想和情感。

  形成初步的设计意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识。

  进行简短评述。

  3.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目标

  “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运用观察、想像、直觉和多种思维形式以及美术的方法进行创造活动;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美术语言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①深入学习和理解造型语言,了解美术创作的过程与方法,选用相关材料、技法或现代媒体创造性地进行表现、设计或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美化生活。

  ②学会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方法,了解美术某一门类的特征和发展,获得有关的美术知识,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含义和风格特征;陶冶情操,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并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学会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信息,认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与社会、自然的联系;发展想象力,促进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学会用美术的方式或结合其他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④学会运用美术展示的知识和方法,有创意地展现美术学习的成果,增强自我表达的意识,学会自我评价,学会评价他人美术学习的成果;通过以视觉艺术为主的艺术交流,架起与他人思想和情感沟通的桥梁。

  综上所述,新课程目标改变了以往过于强调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以学生为核心,从学生发展视角,从学生在与自我、自然与社会交互作用中所必需的素养进行了规定;对学生发展要求进行了界定,将

  “基本知识与技能”界定为

  “适应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方法”;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设计目标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充分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根据时代要求,提出了诸如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等新的发展目标内容。

  三、新的课程教学内容

  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合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需求,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是对全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的总体要求,提出要重建新的课程内容结构。根据

  《纲要》的总要求,《义务课标》和

  《高中课标》对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的内容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其新的特点是:

  ①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例如规定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以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为主的课程内容安排;探索学分制的管理;设置“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等,表现了美术课程教学高度的综合性。

  ②突出课程内容的选择性。例如,高中美术课程调整了原有课程科目的体系结构,设置了明确的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等三级结构;同时,还对教学提出了可供选择的“活动建设”等,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发展的需要,具有灵活性、弹性和选择性,是新课程显著的特点。

  ③加强课程内容结构的均衡性。美术新课程的结构增加了曾被忽视或淡化的课程类型或科目比重,适当减少了原有部门科目的比重,使所有课程科目保持科学合理的比例结构。

  ④重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义务课标》指出:“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结合过程与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这就是说,真正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是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即人们所说的“学会学习”。要选择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内容及紧密联系学生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精选与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新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呼唤新教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义务课标》在第四部分提出的八条教学建议和

  《高中课标》提出的九条教学建议中,有许多地方是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的要求。

  新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是针对我国现有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而采取的改进措施。我国现行课程实施的弊端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重视向学生

  ?灌输?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的交流、合作、主动参与、实践和探索;重视已有结论的死记硬背,被动模仿,忽视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重视教学过程的严格统一,忽视学生的个性

  差异;重视复习巩固,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认知目标,忽视情感目标;重视

  ?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这次新课程改革旨在克服以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推行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一方面,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以教促学,以学观教,教学互动。通过合作教学,讨论教学,创意教学,探究教学,活动教学等各种有效教学方法的尝试和实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又要转变学习方式,通过倡导建构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研究,在实践中学习和富有个性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成长。

  五、新的教学评价

  《《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义务课标》对美术课程评价提出了四点建议和

  《高中课标》提出了七点建议,其主要精神是:提倡多主体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评价等方式”;注重表现性评价,运用观察、记录、访谈、录相、录音、摄影等方式收集学生学习表现信息,对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注重质性评价,提倡学生成长记录评定;建立促进美术教师成长的评价体系,建立以美术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庭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等等。

  新课程标准对评价占有很多篇幅,明确了评价的基本理念、评价范围、评价主体、评价原则、评价方式等有关要求,建立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方式相对应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新课程评价的许多规定,尤其是建立发展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是对课程教学评价理论与实践的一大突破。总之,根据课程评价的要求,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素质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三是要建立促进课程教学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学生的全面成长和课程的不断发展。

  豆丁文档信息内容等…..都低帅哥美女隐私哦

  豆丁最新最旧信息

篇四:美术课程教学论

  

  美术教学论课程心得体会

  美术教学论课程心得体会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术教学论课程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术教学论课程心得体会1本期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很短暂,可是我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远远没有结束,现在我就把我自己在学习期间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在我看来,现代教育应体现在“教育”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之上,我国的教育事业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教育,发展到今天,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及应用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成为现实,也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提供了机会,同时给教育教学领域改革的突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那么,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辅助手段,它的质量及其教学中的效果如何,自然成了这种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应该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实质,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主动建构为指导思想,采取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使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真正实现了个别化的教学。如果学习中遇到了问题,可以通过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与教师或学生与学生,甚至与认知工具之间的交互得到解决。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

  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体现在:

  一、实质与内容

  1、它研究和实践的对象是“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

  2、它强调对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和管理,它认为学生只要能和学习资源发生联系,就能以合适的方式进行学习。

  3、它是用系统方法对各种教学方式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的优化。

  4、它可以应用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不同层次,当前的应用方式主要有:课堂多媒体组合教学方式,广播、电视远距离教学方式,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个别化交互学习方式,基于网络的远程通信教学方式。

  二、指导思想:

  1、现代教育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是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现代教育技术关注的中心是学习者的需求,课堂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学生活动和创造的过程。

  3、教师以间接形式主导教学,通过设计、主持、示范和评价来履行职责。课堂活动应多样化、趣味化,生动活泼,轻松愉快。

  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摸式等,使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因为过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师从前台走到了后台。教师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但是教师在教学当中不可能被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所取代,相反教师在这种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计算机只是一种信息加工和呈现的工具,教师唯一选择是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教学组织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的群体协作,网络化的教学设计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

  现代教育与科学技术发生交叉,必然受科学技术的影响,现代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相应地,教育手段、教育模式等方面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所以,对现代教育的研究、探索任务将会更深远、更艰巨!

  美术教学论课程心得体会2作为一名教育战线的中青年教师,此次有幸参加了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学习,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因此在培训过程中,我一定要怀着饱满的热情,认真学习,大胆实践,在学习之余还不时和他们交流学习体会,感觉收获很多。

  1、提高了教育信息技术的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第一天的远程教育培训就让我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要做的还远远不只这些,教师的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研究。教育信息技术也是一门科学,更要研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教育信息技术整合的问题。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教师的成长也离不开教育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问题,特别是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使老师面临着如何成长,如何应对的问题。通过此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学会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学科教学中能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学生明白易懂,让教学过程更明朗化,为我的教学增添了光彩,使我对课程发展、教育信息技术有了新的认识。

  2、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

  这次给我们培训的老师,他们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水平,敬业精神都是一等一的。经过他们耐心细致的讲解,让我认识到学无止尽,自己的专业知识、学科理论等水平还有待于不断地提高。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不断地复习、巩固、运用。真正的把教学和教育信息技术整合,融会贯通。

  3、教育理念不断得到更新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使我逐步更新了远程教育教学观念,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在教学活动中更能如鱼得水、调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方法,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科教学过程中,贯穿到班级管理中。在培训期间,老师们组织我们分小组研讨优秀的教育教学课例、教学设计、课题研究等,使我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切

  实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也使我们发现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需解决的根本的问题,发现了各自在教育教学中的差距与不足。

  4、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得更为系统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远程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使我感到比原来站得高了,看得远了,有一种“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感觉。短暂的学习,培训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我是得益最多的,他们使我对一些教育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教学理论的认识更加明晰;对开展教研活动的方式更加明确;对投身教育改革的激情更加充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一定把这些感悟用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并不断的完善它。把教育技术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合理地融入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美术教学论课程心得体会3通过学习,我们还更深入地了解到:

  一、现代教育技术有三个基本属性:

  (1)现代教育技术是应用系统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人类学习问题的过程,其宗旨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2)现代教育技术分为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两大类,有形技术指利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的成果,把物化形态的技术应用于教育,借以提高教学效率的技术,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具到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等一切可用于教育的器材、设施、设备等及相应的软件;无形技术主要指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系统科学、传播学等方面的成果以优化教育过程的技术。

  (3)现代教育技术依靠开发、利用所有学习资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学习资源分为讯息、人员、材料、设备、技巧和环境,这些资源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专门为了学习的目的而设计出来的资源,例如教师、课本、教学电视、计算机课件、粉笔板、投影器、教室、操场、讲授、课堂讨论等,另一个方面是现实世界中原有的可被利用的资源,例如各行各业的专家、报刊、影视、展览、博物馆、生产现场、游戏、竞赛等。

  二、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越来越突出

  教育技术属于交叉学科,是连接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桥梁。作为交叉学科,首先体现在它需要技术的支持,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在未来的发展中,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技术应该关注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技术以及如何利用技术来促进学习。

  其次,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体现在它融合了多种思想和理论。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学、系统理论等。时至今日,随着人本思潮的兴起,各种学习理论虽然各执一端,但在教育技术领域内走向了融合,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而各尽其力。人们不仅关注个体的学习心理,还对学生之间如何协同与合作、如何基于问题进行综合性学习等进行着系统的研究。

  第三,教育技术交叉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其研究和实践主体的多元化,协作将成为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特色。包括教育、心理、教学设计、计算机技术、媒体理论等不同背景的专家和学者共同研究和实践,开放式的讨论与合作研究已成为教育技术学科重要特色。

  三、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

  目前,教育技术研究最前沿的两个领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网络教育,所有这些乃至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都强调对学习者学习的支持,即围绕如何促进学习展开所有工作。正因如此,人们将会越来越重视教育技术的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

  四、学习支持

  现代教育技术在研究与实践中对于学生学习的支持给予了密切的关注,这种支持包括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广大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能够深切感受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只有他们才能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教育技术工作者应该为广大教师提供各种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力地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

  理论上如此,实践中如何呢?我觉得学这门课,我们受益匪浅,我们不再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相反我们可以做独具特色的课件,可以捕捉大自然的美好瞬间,可以设计精美的个人网页,还学会做教学设计等等,这些是我们以前所不能的,我相信大家的感觉和我一样好,真希望下学期还可以继续学教育技术,可以学更实实在在的东西,并把它们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而不是那些纯理论的框框条条的东西。

  美术教学论课程心得体会4一年前,当我刚刚走进北大附中的时候,当我第一次参观计算机教室的时候,我还只是对先进完备的设备感到赞叹,而丝毫不了解今后的一年中我将要学习什么,做些什么。在初中的学习中,我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可谓是少之又少,认为其全部只不过是在电脑上打字和背一些毫无用处的理论,到最后在会考试卷上答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字母公式而已。但事实证明我错了,我一次次的走进那上高中前极为陌生的计算机教室,一次次的对着电脑细心剪辑图片,一次次的冥思苦想编辑程序,我感受到了原本以为枯燥的学科,其实是多么的神奇。有趣的教学内容,精彩的教学方式,无不令我印象深刻。

  一、个人学习及学习内容的总结

  第二学段的时候,我初上这门课,只觉得很麻烦,用简单的幻灯片、Word文档做一些报告、介绍什么的,课上的时间根本不够用,常常要占周六日的时间花几个小时来完成,费时又没有技术含量。但随着课程一点点地推进,我学习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与技术,而原本索然无味的电脑操作,也开始慢慢吸引着我。印象非常的深刻,有一次的作业是搜索引擎报告,除去上课时间我用了整整八个小时才完成。我第一次发现,自认为再熟悉不过的Word文档,原来还有着那么多的功能;几乎天天要使用的搜索引擎,原来还有着那么多的技巧。那次的作业,已经不单单是为了得分了,我利用网上找到的、老师所讲的技巧查找从前没有找到的资料,成功找到时的惊奇、欣喜,令我的所学有了意义。再之后的图片编辑、动画制作,甚至于最后小组合作制成视频,这些都是我从来没接触过的东西。开始做的时候,也曾经抱怨太费事、太难,但当自己也想象不到的照片效果呈现在眼前,一切的辛苦就全都烟消云散了。虽然我的技术运用远不够好,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到位,但我对于电脑的使用能力相比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收获了很多。不单是在技术上,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虽然还有不足,虽然相比擅长计算机操作的同学还有很大的差距,可是我已经战胜了过去的自己。

  总觉得这一个学段过的尤为得快,九周转眼就要过去了,刚学习编程时的迷茫、头晕脑胀已经不复存在。编程对于学段初的我来说,可谓闻所未闻,课本上图文并茂的讲解只让我觉得复杂深奥,自己设计一个程序,简直是天方夜谭。做前几个作业的时候,由于技术操作的不熟练,不单课上和中午的`时间都放在了计算机教室,有时就连放学后也要在学校赶工。虽然是老师讲过的最常见技术,虽然得到的只是最一般的成绩,可是心里依旧有一种满足感。也许程序的设置还很粗糙,也许程序的功能还并不大,但我已经超越了自己,并且在一点点的进步,这就够了。不久前做的程序,由于突然的一个想法,让我开始尝试加入老师没有讲解过的知识,结果一做就是三周。无数次的尝试,无数次的失败,我曾经心灰意冷,曾经急得快要流出眼泪,还好,我终是坚持了下来。或许对于有些人来讲那只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程序,但在我而言,它是我前进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思考性、严谨性、创新性,对于编程来说缺一不可,而这也正是我从短短几周的学习中所学到的。所有的知识技能都是有相通点的,我相信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我所提高的不只是在计算机上的技能,更多的收获,是与其相关的能力对我以后学习生活帮助。

  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内容,基本可以分成三大部分:Word文档及幻灯片的常规使用,图片的编辑及影片制作,程序的设计编辑。而在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内容,就是在第二学段初学习的制作出游计划书了。过去也经常去旅游,但大多是有旅行团安排,并没有自己了解过,更不知道钱具体是花在什么方面的,而那次的学习及实践让我初步了解了出行的计划方式,更锻炼了我的综合运用能力,也使我不禁想按自己的设计去旅游一次。相比其他的学习内容,我认为它更加贴近于生活所需,更能培养我们的能力。

  二、对老师及教学的印象感受

  每次在知识教学中,因为不是自己动手操作很容易上课的时候听讲不专心,但我却一直随着老师的思路在走,我认为这是老师教学幽默生动的结果。还记得高中第一次上信息课,老师问“信息是什么?”这像是一个没有标答的问题,根本没有人举手回答,眼看课就要僵在那里,大屏幕上突然出现了一个“课堂提问器”,在对于谁的运气最不好的猜测下,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起来,也开始有人主动回答问题。在每次的课堂上,老师总能用她的笑声缓解知识课的枯燥与无聊,留给了我极大的印象。我认为老师的教学是很成功的,利用演示操作进行清晰明白的讲解,让从未了解过这些知识的我也能轻松理解,而且还不时的根据同学的需求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可是,在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一些设计上的突发奇想,总是会导致许多的疑难和问题,而老师只有一个,无法在同一时间解答不同人提出的不同问题。结果制作常常只能暂时搁浅下来,有些浪费时间。我希望老师上课的时候可以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讲一些知识,然后自己操作练习,最后再继续进行知识补充,那样的话教学效果应该会更好。

  美术教学论课程心得体会5本人参加本次培训受益匪浅,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活动为中心、以讲授、研讨、自学、评价相结合、以理论相渗透、以技术为支撑,让学员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很多的优点,同时给我们的感受也非常深刻。

  1、培训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2、培训形式新颖有趣,着力培养学员们的合作意识。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设立小组代表,既有趣又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迅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为后续培训打下基础。

  3、课堂属于开放式,气氛轻松。各组员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规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只有短短几天的培训,但受益匪浅。在这里我们见识了很多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鲜活的案例,在集体讨论和辅导老师的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活动有很大帮助,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所任教的学科进行教学规划设计,梳理教学思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4、学习收获巨大。在学习内容方面,不仅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了教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处理方法,还通过案例的研讨,掌握了探究型学习和授导型学习的设计方法及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等等,可以用“收获颇丰”来概括。在学习方式上,老师们感受最多的是小组学习和探究型学习的优势。专业上的互补,使老师们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探究型的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各展所长,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热烈的学习气氛。如果能有效地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这次培训,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极大影响,感受到教学工作的艰巨。这种任务驱动式学习,营造了一种学习的氛围;没有大而空的理论阐述,师生平等,更易于理解与接受。我收获最大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再教学生再学,老师不教学生不学的过程。现代教育是要学生学习变为学生要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主动探究,掌握学习的方法。

  通过培训讨论,使我们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又提升了一个层次,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真正认清了“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等概念。弄清了整合的技术选择原则,应该是“量课程之体,裁技术之衣”。不应该是课程顺应信息技术,而应该是课程同化信息技术,应该是“课程本位”,而不能是“科技本位”。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教研教改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我最后想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要尽快行动起来,利用现在教育技术和国际互连网,以适应当今教育形势需要。

篇五:美术课程教学论篇六:美术课程教学论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大众艺术

  人文即人性文化,“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性为本。人文价值即只尊重人性为本的价值理念.

  2、文化遗产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文物、遗址。

  3、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

  4、学生自我评价

  使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的期望,品德,发展状况,学习行为与结果及个性特征进行判断与评估,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过程。包括学中,学末评估,老师一般也会参照学生自评作出自己对该学生的评价,简单的优良中下已是过去的评估方式,在个性教育的时代,如何挖掘每个学生的自身独特的可塑性的优势,激励引导学生的自信自尊,是值的每个教育者相关者思索的课题。作为老师学生彼此交流的一个微型平台,学生眼中的自己,老师眼中的学生,彼此加强认识,才有助于更好的交流。

  5、人文价值

  人文即人性文化,“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性为本。人文价值即只尊重人性为本的价值理念。

  二、判断下列观点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50分)

  1、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关键.正确。因为所有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围绕它展开的,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2兴趣是当今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正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让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因此,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成了当今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

  3.美术的审美娱乐价值,主要是指通过艺术创作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使身心得到愉悦和休息。

  正确。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愉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

  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的另一个作用,是使劳动者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以新的精力去投入新的工作。此外,艺术审美娱乐功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前面曾提到过的“寓教于乐”。通过艺术欣赏,不仅使人们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身心得到积极的休息,而且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4。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

  对的,教师需要了解、包容学生的胸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承认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真诚地对待学生并进行细心热情的指导,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

  5.大众艺术是以尽量得到最多群众接受与欣赏为主旨的舞蹈、文学、音乐、戏剧或其他艺术形式.1、对的,20世纪的大众艺术通常依赖印刷、摄影、唱片、录音带、电影、广播、电视等再现技术,并以都市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各社会的大量集中人口为对象.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2、课外美术课程资源有哪些特点?

  (一)、教师的自主性较强,自由度较大

  (二)、具有创新性和前卫性

  (三)、非强制性,适应学生的兴趣

  (四)、不必面面俱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五)具有开放性,参与的人更多.2、如何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答: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前提是,既提供符合美术课程学习特点,又符合学生年龄的特征,并制定出

  便于学生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形式有以下多种:

  (1)简易的自我评价

  (2)以单元为单位的书面测验式的自我评价

  (3)以单元为单位的表格式自我评价

  四、论述题(共10分)

  1、论述美国视觉艺术教育下的后现代课程观,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哪些启迪,并举例说明.

  第一、图像、视觉对象、视觉事件等图形话语同样传递着各种意义和信息,而且传达着文本话语难以表达的意义和信息;

  第二、图形话语是一种流行于全球且无需翻译的语言;

  第三、需要通过必要的学习才能获得于阅读“同等深奥”的“视觉读写能力”

篇七:美术课程教学论篇八:美术课程教学论

  

  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

  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的《美术课程标准》中将美术课程确定为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审美修养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局限于技能训练加美术教育的模式,而应从广泛的文化背景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美术教学的意义。从“美术”向“美育”拓展,在美术教学中,究竟怎样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观察培养兴趣。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学习力量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最活跃的一种原动力,也是促进和发展思维的一种催化剂。它可以使学生学的主动,思维积极,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美术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和美丽的大自然景色,从中发现美的因素,从而产生审美愉悦。在生活中,只有让学生认真观察发现美,才能激发出对美的追求和表现美的渴望情绪,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见缝插针积累知识。初中阶段学习任务重、时间紧,除了美术课外,我建议让学生见缝插针地去学习。饭后、课余、作业之后,虽只有短短的几分钟,长此下去积少成多,效果也是可观的。这样既避免了在时间上同其他学科的矛盾,又能起到放松休息的目的,更能学会绘画的本领,同时也调节了自己的精神生活。

  勤学好问解决疑难。只靠学生自己去钻研是不够的,还要靠老师的指导,平时学生只要碰到“拦路虎”,就应及时问老师,做到每学一个概念,就消化一个概念。否则,问题越积越多,学习美术的兴趣也就随之消失了。

  选择读物提高水平。我帮助学生选了《绘画基础知识》等,他们读后,增长了不少知识,并将在课堂上学过的知识给以系统化,加深了对绘画知识的理解,提高了绘画理论水平,由“知其然”提高到“知其所以然”。

  渗透学科综合探索。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知识的累积过程,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知识相互交合碰撞沉淀的过程,美术教育的多样性、广泛性、人文性,为知识的综合提供了可能,诸如历史与美术、外语与美术,音乐与美术,数学与美术,科技与美术,文学与美术,劳技与美术,地理与美术……还有属美术自身范畴的透视解剖、光学、欣赏等,让这些各方面的知识在美术课中得以汇合。

  采取多种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想象地画、创意的画,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美国教育家李维斯的著名寓言《动物学校》就阐明了个别差异的重要性。抹煞个性差异教学方式只能产生平庸,而平庸与创新精神是相悖的。因此课堂教学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是重要的原则之一。

  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在学习美术过程中,缺乏毅力也是不行的。初中开的课程门类较多,学生们的自制力不高,往往心里想干的事,到时就落空,或与其他学科撞车,所以必须要制定详细的美术学习计划。学生在实施自己的绘画计划时,重点不在于进度的快慢,而在于能否坚持。有时学生初学时,常犯急躁病,往往因学了好长时间仍不见有明显的进步而思想发生动摇,其实,“功到自然成”,一旦过关,就会运用自如。

  总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而课堂教育更是创造能力主要渠道。从其教学内容看,具备众多的审美因素,符合素质教育对美术基础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时时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带领学生步入世界艺术殿堂,了解世界艺术成就和我国近年来美术创作及民族优秀作品,增强民主自豪感,接受美学陶冶,并通过艺术作品中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及美的造型,提高自身思想觉悟,艺术修养及认识水平。美无处不在,“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

相关热词搜索: 美术课程教学论 课程教学 美术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