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7篇

时间:2023-05-25 12:40:04  阅读:

篇一: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

  

  一、在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

  1、经费不足

  落实特色课程开发的制约因素是教育经费不足。特色课程开发需要投入相当的财力及物力,因此经费是校本开发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受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制约

  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社会上对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仍然是看看这所学校的升学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特色课程的开发将会是由学校部分教师组成的队伍,将导致学校的升学率和学生考试成绩在一段时间内停顿或下滑,这将是所有学校输不起的声誉。所以教育评价体系也是制约特色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问题。

  3、时间不足

  特色课程实施教师缺乏时间的主要原因是从事课程开发要求在工作日中排出非教学工作的时间,而特色课程涉及到校外实践活动。而与此矛盾的是,学校的工作时间绝大部分为教学占据,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花在实施课程上。

  4、教师自身专业能力限制

  教师教学经验的束缚,有一定教龄的教师都会在改革面前有墨守成规的倾向,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经验是教师提高工作效率、节省精力的保证。

  5、缺乏安全保障

  安全是学校的首要问题,安全高于一切,事故也就否定一切,所以学生校外参观旅游活动务必把安全放在首位,时刻提高警惕,防范于未然。外出旅游活动中涉及到的安全问题有:⑴

  学校安全⑵

  上下车安全⑶行车安全

  ⑷活动过程安全⑸学生生病⑹学生晕车⑺学生走失。

  二、措施

  1.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提升教师驾驭特色课程的能力;

  2.特色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成长融合;

  教师缺乏自己开发课程的知识和培训,他们需要帮助。特色课程开发并不意味着完全让学校关起门来自己开发课程,相反在教师缺乏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情况下,学校与校外机构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3、成立安全领导小组;

  外出活动中由专人负责,责任人到人保障学生的安全。

  4、合理安排时间。

  由于特色课程涉及到校外实践活动,必须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因此要合理安排时间。

篇二: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

  

  1导论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较大的进步,其中幼儿教育也取得了傲人成绩。我国在建国初期,由国家或者由集体举办的幼儿园属于一种福利制度,但由于资源有限这种福利只覆盖了少数部门的子女。在我们国家进入市场经济以来,企事业单位逐步剥离社会职能,幼儿教育领域几乎被彻底推给了市场,民营幼儿园开始经营,这时候恰好是民营教育经营最好的时期。但是由于民营资本的匮乏、经营者的素质以及专业先天不足,民营幼儿园并不能面对公立幼儿园的竞争压力,民营幼儿园办不起来公立幼儿园办不好,因此幼儿教育事业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进步以及社会学历的提升,结合独生子女的累积效应,几个成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从而提前推动中国进入幼儿教育的旺盛需求期同时民营幼儿园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此时的民营幼儿园重视与公立幼儿园的竞争,基础设施建设过硬、质量高品牌好、性价比高在教育质量方面拥有极高的美誉度,民营幼儿园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而公立幼儿园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在压力面前不得不改善经营环境。民营与公立幼儿教育的相互推进使得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这也导致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由关注知识关注技能的应试教育向重视思想道德、能力、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的巨大转变。

  众所周知,人的一生当中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个体今后的发展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地都在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我国也不例外。我国教育部曾颁布了《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了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又在2012年10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的颁布和实施是为了深入贯彻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但是虽然我国的幼儿教育近几年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我国的幼儿艺术教育得以空前发展,形势喜人。但是,这幼儿园课程实施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幼儿艺术教育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势态、家庭中的幼儿艺术教育仍呗边缘化、艺术教育过程中重技能轻体验的现象依然存在以及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前教

  育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以及个人对学前教育的喜爱,所以选择了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为本次论文的选题方向。本文基于前人对幼儿园课程实施问题及对策总结的经验结合本地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研究适合当地幼儿园一天的教育活动课程,处理好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真实问题以及教师对本分问题的处理方法及对策。因为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可能产生的影响因素比如地域的差异还比如幼儿本身的差异性等,什么是造成实践不能与理论好的结合起来的关键,是本人觉得值得研究也挺有意思的一项研究,课程实施的好坏与否对幼儿园的重要性,他深深的吸引着我对他们不同文化差异一级想探究其中的秘密,在这里本人主要是针对幼儿教育事业当中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研究意义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是教育教材(教参用书),而教育课程则是实施教材的重要步骤。课程实施的建设和管理对教育是否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的建设管理从以前的只注重标准、统一,发展到现在既注重标准又注重课程开发以及实施的多元化等。课程是在教室的手中开展的,教师对课程的安排是否合理关系到教育是否成功。教师更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联系的纽带。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选择什么样的课程授课直接影响着幼儿发展的质量与速度。教师的课程安排至关重要,对其产生至关影响重要因素则是幼儿园的课程安排,幼儿教师如何应对课程安排改革、教材改革如何面对幼儿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幼儿园对课程实施的安排、幼儿园如何应对教材的改革。本文重在研究幼儿园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通过对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解决幼儿园在课程安排实施困境,为幼儿教育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

  2我国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

  在我们国家,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是在五、六十年代在前苏联的教育相关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前苏联在幼儿园课程安排上的相关理论在我国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课程安排,在我们国家的幼儿园课程理论基础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化的趋

  势。从上世纪末以来,除了一些较为基本的新思潮以外如新科学馆、知识观、终身教育理念等等;除了这些理念对我国的幼儿园课程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以外,还深受一些比著名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以及教育学家的思想影响。

  幼儿园课程选择主体

  在我们国家,幼儿园的课程主体呈现出多元化。体现在幼儿园课程理论基础的多元化,就目前我们国家的幼儿园课程教材来源的主要途径有两大类:一类是教育部门公开发行的较为权威公用教材;另一类是非公开发行的私用教材比如原本课程教材、网络资源资源等等。幼儿园课程教材选择的多元化使得幼儿园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能够充分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水平灵活的选择适当的教材,来充分发挥幼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积极性,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然而无论什么性质的幼儿园以及幼儿园基本情况如何,幼儿园在教材的选择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共同点体现对幼儿园教材的选择上。幼儿园的教材选择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幼儿园的园本教程或者本园的特色课程;二是全国通用的各出版社出版的较权威的幼儿教材;三是其他途径获得的教材内容,比如从各大网站获取的教材内容资源。幼儿园的课程除了以上的几个方面以外,还有在课程设置的目标、内容以及幼儿园对课程评价的模式等方面趋向于多元化发展。

  幼儿园课程的决策

  课程的决策是课程的主要问题,所谓的决策权,就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某种决定或选择。幼儿园的课程如何安排?教什么、怎么教、什么时候教,这些就是课程决策的主要内容。而我们学校的决策手段主要是根据幼儿园的教学大纲为中心,从不同水平区分教育决策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为国家课程政策;二为地方课程政策;三为校园决策。

  纵观当今世界,由国家、地方和学校三方面共享课程的决策权,同时也共同分担着课程决策带来的责任,课程决策的分享已经成为了当前国际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向和和主旋律。从课程决策的角度看,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课程的多元化导致课程决策权力迅速下移以及决策主体出现多元化。

  幼儿园课程的继承与创新

  在世界日趋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幼儿课程也面临更新,我们的更新是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革发展以及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书中对这种拿来理论有着最为精辟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不能闭关自守,也不能全盘拿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在幼儿课程的更新过程中,有点幼儿园或者幼儿园教师容易出现闭关主义,又或者有的出现全拿主义一味的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

  3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的步伐,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民营幼儿教育机构的兴起,幼儿园课程实施更新面临困境。除了建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不高等硬性指标以外,最重要的还是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幼儿园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困难。

  幼儿园课程管理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明确

  随着幼儿园的更新建设,幼儿园的层级管理十分明确,但是课程的管理制度上存在不健全职责不明确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幼儿园业务管理制度调整调整多,通常是对往常的基础进行口头转述补充内容并加以执行,大家都也都知道怎么做只是没有把事情整理汇总到相关的制度当中去,这种现象就造成了“工作做了,但是在资料当中却没有显示”的现象。除了这种现象同时也存在着本分职责的分工上的不均衡漏洞,幼儿园里高层管理人员职责不明确,各类课程计划审定趋于形式化,造成无效指导。幼儿园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导致对管理人员职责的评估结果缺乏有效的调控与调整。在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出现此类问题会导致幼儿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主、辅课程的容量失衡等问题。虽然我们在幼儿园老师上岗前有相关培训,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往往会出现主、辅课程比例失衡的现象,在幼儿园开设的各式各样的智力训练比如“思维游戏课程”、“分享阅读”、“幼儿英语”等等特色课程的开课,这些对主体课程的实施有所冲淡,在时间以及精力上无法保证主体课程的有效实施。

  幼儿园课程选择的决策混乱

  通过对幼儿园课程选择决策的分析得出国家、地方以及学校三方面共享着课程的决策权,共同分担着课程决策带来的责任。决策权的共享也导致了幼儿园在课程的选择上出现问题,如何在国家政策、地方政策以及校园政策之间保持平衡。幼儿园的的教学方向,主、辅课程的选择更多中多样。但是幼儿园的课程不是一个简单静态的知识,而是一个过程,一个授人以渔过程,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主要是关注幼儿主动的、真实的体验,幼儿园课程重点必须放在关注幼儿的学习上,必须关注渗透。幼儿园的课程决策应该体现出幼儿、教师以及家长的互动。

  幼儿园课程的继承与创新难度大

  幼儿园课程在改革更新上有部分幼儿园不切实际,“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不假思索的照搬套用其他幼儿园的发展模式,存在着机械模仿。这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慢二看三行动,随波逐流被动效仿。如在教育活动安排的“学科”后面加上“游戏”二字,使得变成了美好的音乐游戏、美术游戏、科学游戏,说成是自己在实施游戏课程,实则却没有改变;又如在一个活动当中如果有涉及到两个学科以上的话,就把其称之为综合教育活动,以及把学前教育的绘画、图书等集中在一起。

  课题研究脱离课程实践

  幼儿园课程实施中还存在课题的研究脱离课程实践,具体表现为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近些年来,随着幼儿园的教育整体改革的逐渐深入,使得教学科研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着手对幼儿园工作的课题进行立项。在相关课题立项研究前,信心十足、势在必得,好像研究的不是什么课题研究项目反而像是为了某种荣誉。但是一旦课题弄到手过后,在课题实践过程中却出现另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就是幼儿园的老师都在“忙”,领导忙着事务,教师忙着备课搞活动,就是不与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有任何关系。但是有的课题研究又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有点虎头蛇尾,开这会开那会比如开题会、论证会,又是请专家忙的不亦乐乎,但是却没有下文。有的则是既务了别人的地,又荒了自家的田。有的幼儿园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满目追赶潮流、沽名钓誉不脚踏实地。

  4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幼儿园的学前教育一个人是整个人生当中至关重要的学习阶段,也是学校教育与后期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课程的更新以及教育的创新必须得以《指南》为指导,也必须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依据,并且把幼儿教育规律结合幼儿学习特点以及幼儿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起来应对幼儿园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相关问题,具体的措施有一下几点:

  在幼儿园的课程实施中凸现课程目标与功能的根基性。

  在我们的学前教育当中,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其是否对能够培养幼儿快乐的学习态度,是否能够让幼儿关注知识与技能、课程与生活环境,以及培养幼儿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逐渐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一些简单的交流合作能力,幼儿是否能够拥有健壮的体魄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日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奠定良好基础。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关系

  在幼儿园课程继承与创新的过程当中,我们首先应该是正确处理对待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研究新模式有什么地方值得借鉴,新的模式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进行继承与创新;其次是在对幼儿园原有的课程做一个深入的思考,再在对幼儿园实际的课程与引进新的经验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做到继承在原有课程的优势基础上汲取新课程理论的精华;最后把教育的实践理念实现本土化园本化。

  注重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校园教师用的教材或者教育活动的设计是幼儿认知发展、胜过学习一级人格建构的范例;然而呢活动室又是幼儿与教师交往互动的平台,同时既是幼儿的游戏室也是实验操作室;任何的教育过程都是在对话在交流,在与知识建立一种沟通的活动过程,是心与心的一个沟通过程;教师是教育学习的组织者,同时也是研究者、指导者、参与者也是幼儿的玩伴;幼儿园的幼儿也是自主的学习者、知识的构建者以及老师教育成果的分享者;除了教师、幼儿同时家长也是重要的一大环节,其中家长在这个过程中担任着幼儿的支持者、教师与幼儿的合作

  者。

  加强课程管理

  国家、地方以及学校三方面共享的课程决策权,共同分担课程决策责任。国家、地方以及幼儿园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确实为地方还有幼儿园留出了更多的课程发展空间,也形成了多样化的课程,课程的适应性得到了提高,也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化。然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则是课程的实施开发的指导者以及监督者,这些也间接的说明与规定了他们及时幼儿园课程改革与教育活动创新的着眼点同时也是课程革新过程中的规范和纲领。

  5结论

  当前幼儿园课程的也存在着自身的弊端,要想解决这些矛盾弊端,可以从课程建设以及管理方面入手。在管理上由以前注重标准化向多元化转变,也需要由以前的统一性向自主性转变。

  同时也可以在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效率上进行适当的提高,这种效率上适当的提高有利于发挥教师课程上的自主发挥。本文通过对幼儿园课程实施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详细了分析,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善幼儿园课程实施中面临问题的对策,使幼儿园课程实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篇三: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

  

  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光明中学

  胡亚梅

  新课程实施以来,有很多收获,有很多感慨,有很多思索。新课程改革适应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新课改在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教育评价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同时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新的评价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制约了课改的发展。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

  (1)新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学习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合作等,但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各类招生是以考试分数为唯一的录取标准,导致人们对教育工作评价的主旋律是看学生分数和升学率,社会对学校办学的认可程度是由学校考上多少名牌大学生,考上多少重点生来决定的。在现实社会中,强大的竞争压力直接转嫁到学校身上,转嫁到校长、教师和学生身上,转嫁到升学竞争上来。在高考没有大的改变之前,任何学校也不会轻易发生大的改革,不会置社会、家长的要求于不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新课改倡导的“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个理念就自然会落空。(2)在社会认可度这个大背景下,学校、家长对教师的评价仍然把学生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标准。因此,教师们为了取得成绩,仍是起早贪黑工作,增大作业量,加重学生负担。应该说明的是:现在的教师是风箱里的老

  鼠——两头受气,一方面是上级领导要求他们进行课改,另一方面是考试评价制度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常常处于抱着很先进的观念,表现着比较落后的行为,这样一种左右为难的矛盾状态。因此,教师的心理负担和教学负担都增大了,他们既不敢丢掉老一套,又不敢忽视新要求(3)对学生的评价仍是一张试卷起主导作用。因此,课改的实施并没有使学生得到什么益处,反而因学校、教师的左右为难而被加重了学习的负担,加班加点、占用休息时间成了家常便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考核、评优、评职,仍把该教师所教班级学生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指标。这就必然导致社会、教师、学生、家长更看重学生的笔试成绩。追求升学率就成了教学的主要任务,从而使试行的发展性评价流于形式。

  (4)我们知道,应试教育训练扎实有效,学生的学习紧张严密有序,师生缺少的是个性的张扬;新课改则大力弘扬个性,学生活跃积极主动,但不能静下心来扎实训练,也很难有训练的时间,所以,如何把考试与新课标理念紧密结合,体现考试目标的多元性,如何做到新课程与“应试教育”的长处有效结合是教师们最为困惑和关注的问题。

  2、课程安排难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1)新旧教学观念差别很大,我们很多老教师的教学思想转变难,探究性教学实施困难多。新课程课时安排过少与教学内容编排偏多,探究性任务重相冲突。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虽然可以学到科学知识,提高技能,而且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懂得认识未知事物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但是实

  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一线教师总是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学生提前预习,你让它们猜想,他们早已百度搜索了正确答案;又如在有些探究活动中,有些思维敏捷的孩子早早报出策略,让后面的孩子缺少到位的思考。

  另外怎样发挥教师在课堂探究中的主导作用,使课堂探究活动重点突出,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也是作为广大一线教师特别希望解决的问题。

  3、课程资源紧缺制约了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新课标要求学校和教师能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如文字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实践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等。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非常有效地帮助师生落实课程目标。由于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很多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原有的教学资源本来就不足,而实施新课程又要更新更多的器材;对于价格高昂的多媒体资源,很多的学校更是可望而不可及,即使有的学校能花血本建多媒体教室、建校园网,但真正能做到长期开放和利用的也在少数。就是在教育比较发达的地方,还是有许多学校,实验室,多媒体虽然有,但是一个学期能让学生进实验室、多媒体使用的次数屈指可数。一方面人力的一方面人力的配备不够充分,另一方面教学任务重,班级多,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广大师生目前能利用的课程资源也就是传统教育留下的一点“遗产”,无力更新,难以开发;教师能做到的也就是努力而困难地开发自己,惨淡经营着美好的新课程。

  4、运用新的教学方式课时不足、难度大。

  新课程需要探究、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增多了,教学过程中如果真正放开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势必会比单纯由教师讲解用的时间多,这样就出现课时不够用的问题。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作实验,分组讨论等等用去较多时间,结果学生巩固练习的时间少了,为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教师把没有完成的内容排挤在课外,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些学校也为了较好完成任务,给各学科追加了课时,正常课时已排满了工作日时间,追加课时就得占用休息日、节假日的时间,所以说“减负”也就自然落空了,课业负担在新课改的形势下不但没减轻反而加重了,体现新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难度大。

  反映的问题有:(1)大班额与小组合作学习需个别指导间的矛盾。(2)两极分化矛盾突出,课改非常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促进了他的发展,可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他们因得不到教师的更多指导和帮助会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这样造成的两极分化现象已开始显现。(3)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既完成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能力,又能较好地巩固学生的基础(4)如何评价学生才能既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又便于操作落实等,用学生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的发展变化固然好,但学生多操作起来不可行。“小班化”教学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还达不到。另外,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学资源也远远落后于课改的要求。

  (二)对策

  1,要加强教师专业力量的支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目前的培训只是一些应急的办法,从长远看,要有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培养师资的长远计划与实际措施。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年轻教师,以充实壮大从事新课程的教师队伍。

  课改的实际运作当中我们还要结合国情、省情、校情,坚持一切以实际出发的原则。另外,在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课改的实施中提倡跨越式发展是不对的,我们不可能要求现有的师资一下子都能达到课改所要求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师资水平需逐渐提高,因此我们的课改标准和要求也应该是逐渐发展的。

  2、加快建立新的评价制度

  (1)要加快中考和高考的改革步伐。

  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功能。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方向变了,教学才能跟着改变,否则教学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既然靠简单的“机械训练、题海战术”能够取得高分,那么人们就不会轻易放弃这种管用的老办法。

  (2)要建立教师的评价、激励机制。

  对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行为。要建立新的评价标准激励教师专业发展和工作的积极性,首先要改变目前的“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吃大锅饭的局面”。其次在制定考核教师的标准时,要让那些努力钻研教育理论、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能力,专业成长快的教师得到嘉奖。只有这样才能引导教师加强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提高与发展。建议有关专家能经常深入基层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教学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掌握热点、难点问题,了解民情民意,为中小学教学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3、进一步提高政府对课改的重视,使课改真正成为政府行为。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师资培训,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设施的建设等方方面面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为课改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否则,课改实施起来也是举步维艰。

  高考招生改革要与课程改革衔接,建立合理有效的综合课评价体系成为当务之急。课程评价应当包括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课程的开设,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技能、教学行为等方面。新课改使任课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及时制定相应的教师工作评价方案,从而有效地引导和规范教师的教学工作。

  4、为帮助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要加强专业支持力度,发挥专家的指导作用。一方面,广泛利用网络资源,积极探索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远程教学和网上教学;另一方面,对任课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建议教材编写人员要加强与课改地区教师的沟通,多编写一些内容丰富的教师用书,尽可能多地提供参考资料,开发多媒体课件、挂图、教具等。

篇四: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

  

  课程实施:问题与对策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课程实施:问题与对策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课程实施:问题与对策摘

  要:新课程实施前后,教师变了、学生变了、课堂也变了。但同时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教师还是课程实施的忠实执行者;知识性教学仍占居主导地位;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任课教师应具有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的意识和能力,要树立发展性的评价观;同时考试命题部门要加快研制与新课程理念相匹配的评价内容。

  :问题;对策;忠实;课程的二次开发;知识性教学;发展性评价观

  一、引言

  随着2019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率先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展开。浙江省湖州市作为新课程试验的省级实验区,从2019年9月起已在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渗透新理念。为了能和工作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一起走进新课程并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我和我市四所有代表性的中、小学学校合作进行了市级重点课题──“新课程实施前后教师专业‘成长’的比较研究”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跟踪。为此,在理论层面上,我们课题组成员共同设计了《教师调查问卷》(包括与新课程有关的通识题、理念题和行为题)以检测新课程实施前后教师在课程、教学等方面的理论素养;在实践层面上,我利用业余时间分别和各中、小学学校主管新课程实施的副校长下课堂听课并记录有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课后又和任课教师及其他听课教师共同交流、相互研讨和及时反思。下面虽是我们在校本研究中发现的一些“前车之鉴”,但这也是在新课程改革推进中,特别是在推进省级的新课程实施中具有“瓶颈”效应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限于篇幅,现略呈一、二并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便促使我们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能和新课程共同成长。

  二、课程实施中暴露的问题举例

  新课程实施以来,在省、市、区和校四级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分抓共管和提供切磋平台等条件下,任课教师努力实践、积极探索和相互交流与反思。为此,不仅在新课程试验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渗透了一些新理念,而且部分教师也尝试在旧教材的实施过程中体现新理念──“用旧鞋走新路”。于是,和新课程实施之前相比,教师变了、学生变了、课堂也变了,变得有点像新课程在试验的气氛了。但是,客观地讲,目前的这种状况与新课程的实施要求还有一段不容忽视的“距离”,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总结与反思。

  问题一:教师还是课程实施的忠实执行者

  【案例】这是一堂我市某小学一年级“10以内数的加法”的数学课。任课教师借助幻灯、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游戏”、“同桌做”、“上讲台说”等教学板块使学生知道并理解诸如“树上原来有六只小鸟,后来又飞来了二只小鸟,树上现共有几只小鸟?”等问题可以用数学式子表达为6+2=?。后来,任课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图片、运用加法、展开想象自由地提出有关“10以内数的加法”的问题并用数学式子来表达。最后,任课教师还鼓励学生把课堂中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于是学生提出了诸如“我家原有两台空调,今天又安装了一台空调,我家现有几台空调?”等生活中的加法问题。

  【评析】总的来说,本节课有点新课程的味道了。第一,让学生参与了课堂教学过程;第二,让小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第三,渗透了“教学内容生活化”等教学理念,等等。但是,我市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实际“状况”是,在幼儿园他们都已学习过“10以内数的加法”和“20以内数的加法”。为此,我在本节课开始之前就问我身边的小朋友:一加五等于多少?等于六;十一加七呢?等于十八。不等我继续下问,他说“一百加五十我也知道,等于一百五十。”我说你怎么知道的,他说从父母等给的“压岁钱”中学会的。通过课后和其他小朋友的进一步交谈,现状确是如此。为此,从价值取向这个层面来审视,在这样的一堂课中,任课教师关注的焦点不是学生能否得到有效地发展,而是课程内容是否被忠实地执行了,课堂教学理念还是“教材本位”。

  问题二:知识性教学仍占居主导地位

  【案例】这是一节我市某中学初中三年级的自然科学课,标题是“浮沉条件的探究”。任课教师在让学生观察新泡在玻璃杯中的茶叶一部分已下沉,另一部分还浮在水面上后,就提出如下问题“决定物体(茶叶)浮沉的因素是什么呢?”不经过学生的“猜想或假设”这一科学探究的环节,教师就分发了事先设计并复印好的实验报告纸给每一个探究小组。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实验仪器课前已按小组安放在课桌上),将实验结果填在实验报告纸上的空白处就很顺利地得到了决定物体浮沉的两个重要因素──重力和浮力。最后任课教师花了将近一半的时间来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即所谓的“过三关”──基础关、提高关和难题关。

  【评析】乍一看本节课的标题,便使我们联想到新课程实施中所倡导的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探究(研究)性学习,况且这还是一堂“用旧鞋走新路”的尝试课。我们有点兴奋。但是各个小组的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探究”出决定物体浮沉的两个重要因素──重力和浮力后,我们的感觉是在科学探究这个学习方式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这里的探究是变了味的验证。但本节课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学生利用刚学习的“浮沉条件”和以前所学的有关知识顺利地过了“三关”后,我们清晰地感悟到,应试教育的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还是那么得根深蒂固。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初探

  对策一:任课教师应具有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据国外课程专家的研究,总的说来,课程实施有三种主要的取向:忠实(fidelity)取向、共同改编(mutualadaptation)取向、课程建构(curriculumenactment)取向。忠实取向的基本主张是,课程的实施应该忠实于原有的课程内容,反映课程开发者的意图,以期达到课程所确定的目标,这是评价的基本依据。共同改编取向是指课程设计者和课程实施者根据实际情况共同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以达到彼此相互适应,这意味着课程设计者和课程实施者双方要通过协商而作出变通。课程建构取向主张,课程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教育性经验,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不断地共同生长、发展的过程。即,课程实施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不断地建成构知识、意义和其它文化要素的过程。

  鉴于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课程管理的实际,笔者认为,在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不能完全成为课程实施的忠实执行者(因为国家课程的内容虽具有普适性,却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针对性),当然也无法与课程设计者通过协商而对课程内容作出变通(因为在我国目前还无法有效地提供这样的条件),更不能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生成(当然这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是值得提倡且是可行的)。为此,在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从本地区、本学校和本班级学生的实际现状和学生的发展潜能出发,对课程内容要进行有意识的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改组或重组,即所谓的课程的“二次开发”,以期在教学过程中能使教师教的内容不断地转化为适合特定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活化的学的内容,从而使教与学的内容不断地进行变革和创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以满足学生生命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新课程的实施不是简单地传递和执行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过程,应是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活化的基础上能不断创生的过程,以使课程内容的实施有利于学生从其“现有发展区”向其“最近发展区”过渡,促使每位学生都得到有效的发展。换言之,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中,任课教师应具有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的意识和能力──用教材来教,不应成为课程实施的忠实执行者──教教材。教师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二次开发”和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以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教学理念。

  对策二:树立发展性的评价观;加快研制与新课程理念相匹配的评价内容

  新课程针对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即所谓的“双基”的弊端,提出了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是使教师在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或策略;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和逐步培养,以实现“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但由于传统的考试评价观念在大部分教师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生怕课堂教学不进行知识的强化训练,学生考试过不了关,教师就没有功劳(成绩)。况且对毕业班的学生,学校的部分领导也有此顾虑。于是就出现了知识性教学在课堂中占居主导性地位的现状。教师需要清晰地认识的是,新课程强调“过程与方法”,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不是不要知识性的教学。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培养是基础。如果忽视或不重视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培养,那么“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新课堂目标就会成为“海市蜃楼”或“空中楼阁”。但是,话又得说回来,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培养是基础但不是核心。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中领悟对于学生的学习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或学习策略并获得积极的情绪生活和良好的情感体验。要言之,通过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新课堂三维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生疑、质疑和解疑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以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鉴于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笔者认为有关领导在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时不能以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而任课教师要在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过程性的质性评价以逐步树立发展性的评价观。特别重要的是,相关的考试命题部门(中心)在月考、期末考、毕业考和中考及高考的命题上要努力摒弃应试教育的命题理念和模式,加快研制并设计好与新课程评价理念和新课堂三维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内容。因为评价这个“指挥棒”非常有魔力地统率着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且指挥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所以渗透新课程理念的评价标准,特别是体现新课标的评价内容的出台有利于教师和部分领导在“课堂教学是渗透新课程理念还是强化知识性教学”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也非常有利于工作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渗透新课程的理念,从而通过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促使每位学生都能真正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并且有个性化的、可持续的发展。

篇五: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以及对策

  学习方式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又一个亮点。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引导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景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多样化的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把“自主”变成“放羊”

  自主学习,也叫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等方式,在教师必要的讲解、计划和引导下,最终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具有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等特征,是一种典型的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自主学习,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练习,没有具体要求,练得如何也没有检查,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练到底,满堂练,成为典型得“放羊式”教学。有的教师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定,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挑。这些做法,表面上看学生获得了自主得权利,课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

  --合作学习有形无实

  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于是一些体育教师就盲目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这种场景在目前一些公开课上可谓司空见惯。

  --探究学习被泛化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趣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探究学习方式的,无需探究、考究的偏要去探究、考究,只能是对探究价值的贬损和摧毁,从而导致探究价值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廉价的表扬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体育教师便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给予表扬,“你很聪明”、“你真棒”的话语不绝于耳。一些教师甚至认为,要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学生无论怎么错都不能批评,否则就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然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是教师的“廉价表扬”。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惑与思考

  鄞州中学

  俞培明

  郭达峰

  胡海青

  仇伦鸿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统一部署,2006年9月开始,浙江等五省全面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新课程的逐步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校体育教学的创新,促进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但许多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改革还存在着许多困惑,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在此,针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与同行们、专家们探讨,旨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抛砖引玉,为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惑与建议

  1、场地设施、器材、师资配备与学生选项的矛盾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将内容划分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其中田径类项目、体操类项目和健康教育专题为必修内容,球类项目、水上或冰雪类项目,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新兴运动类项目为选修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爱好在学校确定的模块范围内选择运动项目作为学习内容,以形成爱好和专长,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开设选项课必须以师资力量和场地设施、器材等作为基础,选项开设

  得少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相反,选项开设得多师资力量和场地器材显得不足。比如我校高二、高三年级开设选项课教学,男生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三个选项,女生开设篮球、排球、形体三个选项。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还是不能很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一些学生喜欢小球类,比如乒乓球、羽毛球等,一些学生喜欢网球、游泳等项目,甚至选择篮球、足球对抗性较强项目的人很多,相对于排球对抗性小的项目人数较少。但由于场地设施不够、师资力量不足,无法开设更多的选项,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导致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选项不感兴趣,上课无精神。

  建议:(1)各个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一般学校有几个专职体育教师就可以开设几门选项课。但分班时要注意上课人数和课时的分配。例如:我校每个年级有12个班级,共有9位专职体育教师,这样就可以开设9个选项,其中男生开设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5个选项,女生开设篮球、排球、形体、羽毛球兼乒乓球4个选项。6个班级,9位老师同时上课。

  (2)多与学校领导沟通,争取更多的场地、器材,开发更多的课程资源,让原有的场地、器材利用率更高。

  2、模块教学、学时安排与学分获得的矛盾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必需修满11个学分,共198学时,才能达到体育与健康的毕业要求。11个学分中包含国家规定的2个必修学分(田径类项目系列和体育健康教育专题系列)和浙江省规定的1个必修学分(体操类项目系列),其余8个选修学分由学生在水上或冰雪类项目、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球类项目、新兴运动项目类四个系列中自行选择学习模块和内容,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修满18学时)且成绩合格,即可获得1学分。

  在具体操作中无法完成要求,首先课时不够,从高一到高三共6个学期,除去五一、十一假期,期中、期末考试,会考,高考,学校运动会等活动外,每学期最多只有30个学时,加上高考提前,高三第二学期只有15-20个学时,这样一共不到170个学时,怎能修完198个学时呢?如何得到11个学分呢?

  采用模块教学也是一个问题,如果不把每个模块分割开来,必修项目(田径、体操、健康教育专题)必须一起上,这样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可能每节课都是田径或体操或健康教育讲座,不但学生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连老师都会厌烦。如果把模块分开来上,那么学分就不能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内认定。模块教学中,学生修满18个学时,成绩合格即可获得1学分。假如一个学生修完18个学时的篮球选项课且成绩合格,想选修其他选项,按照新课程规定是完全可以的,但困难却出现了,这位学生转到其他选项班以后,他的学习基础和其他选项班的同学不一样,那么教师又该如何安排教学进度,教材内容和考核内容呢?

  学分制管理问题。首先学分制管理有没有必要,好处在哪里?有什么意义?“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修满18学时)且成绩合格,即可获得1学分。”这个规定对学生来说要求比较低,除了伤残病的学生,其他学生基本上都能达到11个学分,所以根本无法区别学生成绩的好坏。

  建议:(1)不要定死所要修满的学时数,可按照各个学校实际情况,学生只要完成总学时的90%以上且成绩合格就可以获得学分,这样可以解决学时不够问题。

  (2)采用模块教学,比如高一第一学期将18学时的田径课和选项课交替上,第二学期将18学时的体操课和选项课交替上,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程度,也能每学期得到所修模块的学分。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如果在一个学期内完成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

  (3)将田径、体操、健康知识讲座三个必修模块分开上,比较合理。但每学期的模块学分无法结算。某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将田径、体操、选项综合起来结算体育分数,只要体育分在60分以上,修够总学时的90%以上,即可获得本学期的体育学分。

  (4)为区分学生成绩的好坏,建议采用如下学分制管理:比如每个学期规定最高可得2个学分,然后根据体育成绩90分以上的为2学分,80-70分的为1.5学分,70-60为1个学分,60分以下不给予学分。每学期必须修满1个学分,方可毕业。

  3、评价体系与教师工作量、可操作性的矛盾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成绩的评价要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与选拔功能。积极倡导评价内容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评价内容主要由学生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方面组成。

  在具体操作中评价很困难。首先过程性评价中,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详细记载学生个体的发展轨迹,固然很好,但一个教师要面对这么多学生,一些量化的可以记载完成,那些情意表现、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就难以一一记录完成了。

  新课程评价中要求考虑学生的起点和努力程度、进步幅度,这点很难,因为学生的起点自己是可以控制的,这样学生的进步幅度就不真实了。评定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形式。自评可以让学生了解、发现和诊断自己的学习情况,但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评价都很高,这样就失去评价的意义了。新课程中采用等级制代替百分制评定学生的成绩。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之间的差距,避免学生造成自卑感,但是也会产生由于差异不大带来负面影响,比如一些学生会不求上进,得过且过,混混日子,达不到真正改革评价制度的目的。

  新课程教科书上没有具体教学内容和评分标准,这使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无法评价。

  建议:1、采用小班化教学,以方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监控每个学生,完成学生成长记录档案。

  2、根据自己和周边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大纲和评分标准,完成校本教材。

  4、课堂教学问题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学习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新课程改革中各种观点很多,培训学习机会较少,使许多体育教师不能真正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对新课程的认识不够,处于半知不解状态。

  (2)一些教师教学思想、观念没有彻底转变,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现象。

  (3)误解“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观念,没有理解淡化运动技能教学与体育能力培养的关系。

  运动技能是体育能力培养的基础,没有运动技能就谈不上体育。

  (4)合作探究学习、分层教学等教学方式空前运用,但往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不够深入。

  (5)新课程中的5个教学目标是否要一一俱到,感觉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体现得不够。

  建议:(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多读有关新课程的书籍,多参加新课程培训,教研组多开展教研活动,组内多上公开课,并进行评议。

  二、结束语

  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一些困惑也是必然的现象,新课程需要不断地探索与改进,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与完善。我们教师要积极投入,大胆探讨,努力实践。我们相信,经过广大体育教师、专家的实践与探索,课程改革一定会走出迷茫,取得成功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以及对策

  临潼铁中

  弓密侠

  一.关于新课程要求与学校硬件的矛盾

  在新课程中要求教学活动中学生有大量的探究活动内容,这就要求有足够的实验设备作为活动的平台,而一般学校教学实施目前并没有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进行调整与更新,导致新课程中的一些学生探究活动无法进行,教学中教师只好将该内容该为演示实验或讲述;新教材

  在“做一做”栏目中多次介绍了信息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例如第二章第一节“用计算机绘制v-t

  图象”、第四章第五节“用传感器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要求用计算机辅助、处理实验数据等。在普通学校,实验室、教室里没有计算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里也没有计算机,由于相关设施达不到新课程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难以达到新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二.新课程内容要求与教学课时的冲突

  高中物理新课程在高一教学阶段给定的周课时是2节,大多数学生对高中物理学习普遍感到困难,学时安排与学生的学情有冲突,我们在教学中,极力向学校说明,要求增加一学时,这样问题才勉强缓解。

  高一年级在分科之前,教学内容多与课时紧缺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步到位”的传统教法肯定是无法适用的。因此,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将传统的“分块达标”转变为“分步达标”。我们要认真领会“分步达标”的教学理念,在规定的课时内,根据轻重缓急的原则,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反对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到位”而忽视教学目标的落实。

  高一的物理教学与高考有联系,但也应该淡化。高一必修是面向全体同学的,必修与选修的教学目标的把握上应有所不同。在必修教学中不能按高考的标准来进行,要面向全体,注重基础。

  三.探究式学习与讲授式教学方式的协调

  高中物理新课程在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上,较多的联系了现代科技,较好的融入从生活→物理→社会,从而能有效开拓学生思维,有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从教学活动的角度讲,高中物理中的科学探究不全是实验探究。探究性学习的一个“要素”不同于“环节”。一个过程缺少必要的环节就会中断;而新课程提出的要素是科学探究的标志,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只要具有一两个这样的要素,它就有了探究性。也就是说,学习时的科学探究不一定是“完整”的。

  要正确处理探究式与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做到“讲中有探,探中有讲”。这就是在探究性教学中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目前教师现状与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有差距

  教师日常工作时间与研讨、再学习时间存在分配上的矛盾;由于教学的压力等诸多原因,教师由来已久形成了研究惰性,忽视了“停下来研究一下”的作用;由于没有进行培训,有部分教师对计算机在教学上应用缺乏针对性;这些状况与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格格不如。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要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和新课程研训制度,如“新课程岗前培训”活动、“以老带新”结队帮扶活动、课题研究、任务驱动、研究性学习课程培训、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培训、现代

  技术应用及网站、资源库建设培训、专家讲座、教学公开周、论文研讨等。如果能在教师人事、职称、评优评先等方面与教师的再学习、研究成绩等挂钩,那么将能极大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

  新课程改革启动,既给推动素质教育带来了机遇,也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这次改革是一个中学物理课程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通过一系列实践探索,获得了新的体会和宝贵经验,但同时也遇到一些困惑和疑惑。因此,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思考、学习,转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切实解决新课改过程中的困难,促进新课改深入持久地开展。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研究

  发布者:俞小珍

  方建新

  发布时间:2010-3-2213:54:0内容摘要

  2001年9月,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入实验阶段,到至今为止已历时8年多。在8年多的时间里,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面对这样的现状,课程设计者与实践者都应从极度兴奋和盲动中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过去几年来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适度的调整,以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革达到预期的效果,《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与实践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正是基于该宗旨,对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供课程设计者和实践者思考和借鉴。

  正文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研究

  俞小珍

  江西省上饶市实验中学

  方建新

  江西省上饶市教研室

  1.问题的提出

  2001年9月,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入实验阶段,到至今为止已历时8年多。在8年多的时间里,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面对这样的现状,课程设计者与实践者都应从极度兴奋和盲动中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过去几年来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适度的调整,以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革达到预期的效果,《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与实践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正是基于该宗旨,对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供课程设计者和实践者思考和借鉴。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2001年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后,出现的各种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1文献法:查阅了近年来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组编写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专著、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组编写的教材、教学法、教学指导书、案例分析等文献;其他学校体育理论工作者的论著和全国各级试验区编写的体育教案和案例集。这些为分析问题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2.2观察法:参加了2003年由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在湖北省武汉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现场观摩大会;参加了2004年、2006年、2008年由教育部体育艺术卫生司在广东省肇

  庆市、江苏省无锡市、辽宁省大连市召开的全国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并对会议展示的观摩课或提供的录像带进行了观摩,这些为发现问题提供了具体的实践基础。

  3.结果与分析

  3.1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上述文献资料的厘定,以及对国内四次大规模体育教学展示课的分析和归纳,我们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1教学目标缩水

  体育课堂教学需要有精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来引领。但是,在落实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时,相当数量的体育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往往十分关注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对体育知识与技能反而重视不够。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上,有的教师生怕被扣上穿新鞋,走老路的帽子,刻意回避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想方设法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做文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出花样。如此设置教学目标,其实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本体的一种缺失,也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一种曲解。

  3.1.2教学内容偏向

  田径的跑、跳、投,体操的基本内容,球类运动的基本技术等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内容。这些基本内容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体育教师为了凸显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教学中过多过早的引进了许多新开发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新型运动项目等内容,却忽视了发展学生基本运动能力与体质内容的教学,这样的课程内容选择偏向,毁掉的是中小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宝贵时机,是喧宾夺主、漠视《体育与健康》课程本质,虚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种表现。长此以往,《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根基必将动摇,不仅中小学生的健康状况要继续下降,而且他们的运动能力也将得不到必要的发展。

  3.1.3教学过程琐碎

  体育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体育教学内容之间的对话过程。有的体育教师至今依然认为,体育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我问你答,我说你做,没有问题何以对话?于是,不是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选择教学的切入点,设计教学的最佳路径,而是将教材内容机械地肢解成若干个问题,满堂讲解示范、满堂问答、满堂硬灌。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对话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变得贫庸。如此琐碎的教学,其实是对体育教学过程对话的一种误读,它不仅消蚀了体育教材的魅力,还扼杀了中小学生体育学习的灵性和智慧。

  3.1.4教学方式困惑

  《体育与健康》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师为了体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讨论、练习多了;教师的示范时间少了,学生自主学练的时间多了;教师规定的动作少了,学生的创新动作多了。这些展示了师生在教学方式上的变化,也引起了教师的困惑。诸如,自主学习时间如何控制,教师充当什么角色,是巡视指导还是参与练习;合作学习中是帮教式的合作,还是自然合作;探究学习是教师引导参与、提示,还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尝试创新。这些现象该如何界定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致使体育教师的实践处在迷茫中。

  3.1.5教学情境闹腾

  体育课堂教学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情境,如果一节课中教学情境过分晃动,势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的效果。而在新课改中片面强调课堂气氛的现象极为常见,这种过于闹腾的教学情境,学生怎能走进体育教学中去。在这样喧闹和躁动的教学情境当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是思维和想象的活跃,而是肢体的乱动和思想的游走。这样的体育课堂是热闹有余而沉思不足,兴奋异常而发展迟滞。

  3.1.6三基实践浮泛

  体育课中最主要的活动是学生的自主身体实践活动。然而,现今的体育教学,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似乎已经被边缘化了。课堂上,见到的是体育教师为了克服传统教学中的低级重复,在技术教学中采用一带而过、蜻蜓点水的做法,以此来强调所谓的打破以单纯传授运动技能的教学体系,这种避重就轻,走走过场的做法,只是虚化了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落实、基本技能的训练,失去了体育

  教学的实际意义,而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也就失去了实现的依托,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做法。

  3.2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3.2.1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模糊

  没有理论基础的体育课程改革是不可思议的,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课程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科书的更换”等技术层面的革新,而是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深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进行了七次体育课程改革,令人不解的是,包括正在进行的第八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内,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所考虑的往往是宏大的指导思想和政策依据,却没有明确的理论基础。有人认为建构主义的真理观、知识观为强调发展儿童自主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有人认为现代课程改革真正的挑战不是古典主义者依据理想的知识标准所开展的批评,而是后现代主义者试图使知识接近社会经验的课程革命,因为后现代主义者的理想更接近求知者的生活经验。《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吗?还是“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多元综合?没有谁做出一个明确的回答,让人莫衷一是,不得其解。

  的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是一个需要我们行动、对话和合作,回荡着多元声音的生机勃勃的领域。《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需要吸收多方面的理论养分,综合各种教育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就可以是模糊的。我们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理论基础上显得含混不清,恰恰是因为理论基础的含混不清才导致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上的不知所措,问题百出。如果明确地以某种理论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那么就应该将理论基础进行完整、系统和深入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改革者所设想的知识与技能观、课程观、教学观等基本的课程理论体系。目前正在发生的有关“技术与健康之争”的讨论,其目的也是为明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我们并不赞同以理论的多元性来模糊《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必须旗帜鲜明地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论基础。我们认为: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全面发展学说作为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并不排斥对其他理论的吸收和借鉴,西方的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这些思潮从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的角度,都可以给我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供很多的启发和帮助。我们不赞成将一些国外的理论进行翻译和组装之后就作为我们进行改革的理论基础。

  3.2.2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研究不足

  通过梳理《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发现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研究不足,是造成《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出现大量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不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机械照搬,更不是在体育教学中自然而然的线性展开。《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蕴含着发展与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充满具体变化,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不可能事先预期和决定,许多问题需要课程实施者的权变和随机应对。然而,很多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并不理解,虽然掌握了课程教材的自主选择权,却很难做到科学合理;虽然知道要变革教学方式,却很难做到贴切自然;虽然知道要改变教学评价方式,却很难做到全面完善。这一切表面看起来都发生在体育教师身上,而实际上反映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设计者对课程实施者了解不够,对课程实施难度估计不足,对课程实施可能遇到的问题准备不充分,因而导致了课程实施过程的失控,成了体育教师的自由探索。虽然也有一些成功的经验,但大多数体育教师却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迷失了方向。

  3.2.3对体育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培训不力

  体育教师不能全面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缺乏实施课程的能力是导致《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出现大量问题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在对体育教师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培训时,培训教师总是按照理论设想告诉教师应该如何做,即所谓的理论化培训。这种培训的结果往往是体育教师对课程理论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依然如故;这种培训不能使体育教师生成基于情景的理解力和创造力,无法使他们体会专业的内涵,形成实施课程的能力。而这种理解力和创造力正是他们处理体育课堂事件或各种不同背景的学生所必需的。从理论上讲,《体育与健康》课程虽说是充满活力和蓬勃的朝气,但如果体育教师培训不能把新课

  程的这种活力或朝气与现实有机地结合,如果教师培训没有使广大教师真诚、热情地投入到新课程改革当中,那么,教师培训的结果很难说是成功的。大部分体育教师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说起来有道理,但在实践中很难切实推行的认知,就是一个最真实的证据。

  4.结论与建议

  4.1《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存在着教学目标缩水、教学内容偏向、教学过程琐碎、教学方式困惑、教学情境闹腾、三基实践浮泛等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体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制约着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必需重视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才能推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

  4.2造成《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模糊,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研究不足,对体育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培训不力。这些原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必须对课程理论基础重建,对课程实施规律进行研究,对体育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予以培养。只有扫清了这些障碍,《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进入常态,才能保证中小学生接受优质的体育教学。

  4.3《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环节中最复杂、最难于控制的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否切实可行,只有对实施过程进行切实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为此《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研究应成为课程领域关注的重点,需要进行深入、专门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军飞

  体育教学改革中值得注意的七种倾向

  中国学校体育

  2007,(2)[2]毛振明

  体育为健康,运动技术学习也为健康

  中国学校体育

  2007,(1)[3]吴

  键

  关于体育新课程目标争论的原因分析与思考

  中国学校体育

  2007,(2)[4]钱建国

  对目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反思

  中国学校体育

  2006,(2)[5]季

  浏

  体育教育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季

  浏

  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教育部基教司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9]张

  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0]陈

  侠

  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1]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

  第一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资料汇编

  2004[12]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

  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资料汇编

  2006[13]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资料汇编

  200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思考

  作者:宋军等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542更新时间:5/15/200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

  宋军

  常州奔牛初级中学

  邓艳艳

  教育部于2003年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体育等15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2004年9月进行高中新课程的实验,新课标今秋正式在全国范围内颁布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理念正逐渐转化为教学行为,但是我们一线体育教师对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一些问题认识不清,存在不少困惑。在此,针对新课程实施过程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与同行们、专家探讨,旨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抛砖引玉,为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实施新课标过程中对教学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1、淡化运动技能教学与体育能力培养的关系

  在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中强调要“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淡化运动技能教学”,重视培养学生从事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要由“重视学会转变为会学”,二是由“重视运动技能学习”转变为“重视体育能力培养”,三是由“重视技能掌握”转变为“重视情感体验”。因此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否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并不是主要的,体验学习过程就是所要追求的一种结果,在对运动技能的教学只是“蜻蜓点水”或“随便玩玩”,重点主要放在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或讨论或组织游戏,重视学生的所谓的“体育能力”的培养或“快乐情感的体验”。毫无疑问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但体育能力绝非空中楼阁,必须要以运动技能为基础,离开了运动技能的学习,体育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不能把能力的培养空洞化、简单化、庸俗化。

  2、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地位的确立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些教师把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片面理解为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过分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个人兴趣,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实施上强调“一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教学目标上片面追求“愉快的情感体验”,实际上这是放弃教育职能和不符合学生长远发展需要的。因此我们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不能一切都围着学生的“兴趣”转,一切由着学生的“天性”和

  “本能”来,而是应该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这一切取决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主导作用的发挥。

  3、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运用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方式的应用,但部分体育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片面追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形式,对其认识理解不够透彻,不顾学生的实际,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合作学习变成小组成员之间各自为政的争吵或敷衍应付的聊天或人云亦云,小组内部各成员之间缺少平等的沟通与交流,课堂教学中只是把学生的简单“对话”当作“探究”,“形式分组”当作“合作”,把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重现象轻本质,重形式轻实质,其结果失去价值、意义。

  4、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关系

  课程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教师应珍视学生的变化,高度重视他们的学习需要,因此,一些体育教师认为新课程需要师生双方的互动和交流,他们把关注点主要放在教学的动态生成上,课前备课仿佛变得可有可无,不再或不屑定心地预设和准备,不去了解学生和实际情况。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营造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教学过程的预设是非常重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不充分,设想不周全,就很难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不能生成更多的新资源,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精心的备课。

  二、课程学习模块的选项问题

  课堂教学实施之前,首先学生要进行课程学习模块的选项。在选项过程中,出现以下问题:多数男生偏重于选择竞争性、对抗性较强的篮、足球等项目;女生选择健美操或自己认为会比较轻松的羽毛球等;还有一些学生对体育课的任何项目都不感兴趣,面对体育选项非常茫然,没有中心兴趣,不知自己该如何选项,只是看别人选哪项,自己随大流,他们在选项时,先到高年级同学那里去了解,什么项目容易学,哪个项目容易及格,哪位教师要求不严格等等,之后就选择轻松、容易通过的项目,准备蒙混过关。这样一来,造成学校的篮球、足球场地器材比较紧张,学校的体育器材除篮球、足球以外都被闲置起来。在教师方面,由于篮球、足球、健美操专业教师人数不够,只好让其他专业教师来技术顶替,造成教师人才资源的浪费和教学质量的降低。开设选项课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但是,如果一切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就会偏离学校体育的目的,使体育教学改革误入歧途。

  三、学时安排和学分的获得问题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了两级学习水平和七个模块。课程标准规定:田径类项目和健康教育专题模块为必修,其他为选修,学生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且学习成绩合格可获得相应学分(每个模块必须修满18学时且成绩合格可获得1学分)。高一、高二年级学习8个学分(通常按每周2学时安排,每学期2学分),需含田径类项目必修1学分,高三年级学习2学分,高中三年中完成健康教育专题模块必修1学分,共计11学分,学生修满11学分即达到毕业要求。但是我们体育教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以下问题,例如:高一田径必修1学分18课时,选修3学分54学时,健康教育模块还要占用4—6学时,总计需要76—78学时,但是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可能有这样多学时,例如学校每学期有2—3次的统考(阶段考试或期中、期末考试),每学期的阴雨或下雪天气,五一、十一长假,期末的提前停课复习,最后真正落到体育室外课教学的时间不会超过64学时,怎么可能会有76——78个学时修完4个多学分(课标规定必须修完18学时成绩合格才能获得1学时)?高二也是如此,如果把健康教育模块全面安排在高三也是不太现实,由于高考的提前,高三第二学期时间很短,并且学校一般体育课早早停课(高考的指挥棒决定),这样高三也不可能修完3学分。这是我们一线体育教师实施新课程过程面临的问题,我们学校是把健康教育模块分开安排到高中三个学年的,并且一般要求学生修完16个学时且成绩合格即获得1学分,不知是否妥当,需要我们的课程改革专家和体育同行来共同思考这个问题。

  四、体育学习成绩的评价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成绩的评价要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现状,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与选拔功能,评定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有些体育教师对于新的学习评价方法无从下手,难于操作,心存困惑,如以篮球模块单元教学为例,获得1学分需要18学时,学习成绩的考核内容一般包括专项体能(弹跳力、心肺功能、速度、灵敏、力量)、运动技能(1分钟跳投、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全场往返运球、比赛中所学技能的应用、个人擅长技术等、)知识与技能的考核评定如果既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又不能忽视终结性评价,考虑到学生的起点和努力程度,评定还要考虑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那么除去考试的时间我们还有几个学时用于技能教学呢?又如何能实现新课程要求体育课既不能淡化技能教学又要增强学生的体育能力的教学观念,新课标评价中要求的“比较强调”和“不太强调”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具体如何把握其程度很难

  控制?现在又要面对繁杂、难于操作的学习成绩评定,体育教师感到很迷茫,我们的做法是将专项体能与运动技能的评价融合在一些,采用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各赋予一定权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作为过程性评价的组成部分,过程性评价主要靠教师认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努力程度和提高幅度,最后体育成绩单上还要写上评语与希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贯彻新理念、实施新方式实践中,由于对一些问题认识不清,致使一线教师实践操作出现偏差,很多体育教师存在不少困惑,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不断思考所出现的问题,真正去理解和体会新课标的内涵和要求,要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运动技术、教学的能力和理论水平,争取成为一专多能合格的体育教师,以适应学校体育改革发展。

篇六: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所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所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面临的困境。

  1、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不够重视。

  2、学生不重视,探究欲望无法调动。

  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问题的解决对策。

  1、构建展示平台,稳定教师的心。

  2、精心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3、加强合作交流,促进共同提高。

  4、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善于运用言语激励。

  5、加强家校配合,争取家长支持。

篇七: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2002年秋季开始,包头市昆都仑区作为自治区选定的新课程实验区,实验工作全面启动。一个学期以来,全区中小学广大干部和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做了大量工作,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发生较大的变化,实验工作向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总体状况令人满意。但是,新课程必竟是新生事物,课程改革必然是一场革命,所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这也是预料之中的,然而如何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是推进课改的关键所在。现将我校在课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理论思考总结如下:

  一、课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课程观念的转变需要有一个过程。

  课程改革过程中,由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了培训,特别是对实验教师进行了重点培训。所以,就实验教师而言,他们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学科观发生了一定变化,然而,由于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经过实践的反复验证才能逐渐完成。所以,就目前而言,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观念上的不适应,主要问题和原因是:

  (1)由于理论学习的不到位,一些教师对课改纲要、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理解存在偏差,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出现教学目的性不强,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

  (2)由于实验工作刚刚展开,人们重视了实验年级的教改工作,而对非实验年级教师的学习培训重视不够,至今非实验年级教师的课改意识不强,仍按原来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因此出现了实验年级教学改革轰轰烈烈,其它年级悄无声息。

  (3)实验年级的一些教师,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再加评价方式、内容、标准不明确,课改的信念不够坚定,甚至怀疑课改是否能够成功,所以理论学习和实际教学脱节,他们在课改中内容上使用新教材,方法上照搬旧教材,有的教师或家长甚至动员学生购买旧教材,“穿新鞋,走老路”。

  2、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目前就实验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地贯彻了新的课程理念,但认真调查也存在不少问题。

  (1)教师角色转变不到位。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课程教学的革新者,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把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目前不少教师仍然把知识传授当作自己的主要目的,成为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围着教师转,被动学习,尤其是做为课程教学的革新者差距更大,有的教师只是照本宣科,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师生互动性不强。新课程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互动。目前来看,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具有了这种意识,但实际操作往往效果不佳,比如启发式教学,存在“启而不发”的问题,问题教学存“满堂问”的现象,讨论、合作留于形式等等,教师不能调动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不能走进学生中参与学生的讨论,探究型的学习气氛没有形成,还在控制学生的思维,使本来应该鲜活的课堂变得枯燥死板。

  (3)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没有发生根本转变。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实际教学中由于问题设置不合理,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效率不高。另外,仍然有一些教师特别是非实验年级的教师固守原有的教学方式,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时有发生。

  (4)创新思维训练存在误区。一些教师把创新思维训练,简单地处理为发散思维训练,在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往往忽视聚合思维与其它思维的训练。

  存在上述课堂教学问题的原因:一是教师对课标、教材的理解不到位,观念陈旧;二是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技能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

  3、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进一步加强。

  课程资源主要是指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文化信息资料和物质经济条件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目前,由于旧有的教学资源与新课程不能配套,加上教师开发利用的意识不强等原因,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学实际的需要。

  (1)从师资来看,老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技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综合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足。

  (2)从课标、教材的使用来看,不少教师还没有吃透课标和教材,课标和教材的深刻内涵还没有挖掘出来。另外,有关新课程实施的教学参考资料较少,教学案例更少。

  (3)学校内部与新教材配套的教学软件、实验器材、教具需要进—步充实。

  (4)多数学校不具备学生在网上学习的条件。

  (5)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自觉性不强,网络资源利用远远不够。不少教师只是在公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而平时教学运用不够。

  (6)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协调使用校外资源的力度不够。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不足的问题,是课改初期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4、课程评价改革亟待进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课改的六项目标,其中之一就是“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拨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改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干部和教研人员,积极探索新课程评价体系,做了不少工作。如包头市教研中心研究制定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并积极探索考试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改革,但目前在中小学教学和管理中,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

  (1)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基本素质较多,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权重不够,即关注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

  (2)考试内容仍然是偏重知识、技能,而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不足。

  (3)重视考试评价,轻非考试评价,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

  (4)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仍然是以分数为标准。

  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观念、考试制度和教育测量技术,需要观念更新、制度改革和技术创新。

  二、今后课改工作的努力方向。

  1、进一步加强学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课改工作的重点,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与保证。同时这种转变与更新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广大教师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更需要

  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配以相应的制度激励,才可能逐步完成。所以实验区、校要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坚持长期、反复、深入细致地学习和研讨,坚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一是要面向全体教师,不能只重视实验教师而轻视非实验教师,要让全体教师都参与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组织他们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课改纲要和新教材,让他们明确课改目标,教育教学目标,明确新课程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和学科观,做课改的推进者;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要将理论学习研讨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重点研究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因此,学校要加强各学科备课组活动,提高学科备课组活动的频率与质量,在实验区范围内也要组织校际间的集体备课,并且要根据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听课、说课、评课活动,让实验教师不仅有理论收获,同时也有实践感受;三是要建立相应的教学激励

  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在课改中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做出成绩的一线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奖励和肯定,从而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转变教学方式。

  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

  的转变,是本次课改工作的主要目标,也是课程改革的实质性工作,中小学教学管理人员、教研人员和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突破。

  (1)努力实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课程教学的革新者,这就和传统教学有本质的差异。所谓组织者,要求教师不仅是把学生集体组织起来,更重要的是要把教师本人、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等课程要素组织起来,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所谓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不仅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所学内容,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学习责任,指导学生学习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所谓革新者,就是要求教师在吃透课标、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机智,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不能照本宣科,做教材的奴隶,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2)加强教学的互动性。

  要想提高教学效率,老师应改变过去从教师到学生的单项教学互动,录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项的教学互动,老师应该做的是如何使各种互动有效的运行,避免“启而不发”、“满堂问”,讨论探究问题过深或过浅的现象,老师在加强教学互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应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二是要多向互动,多层互动,如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等;三是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学生以及教学媒体灵活地开展互动,决不能搞形式、图热闹。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培养和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应将着力点放在以下几处:第一,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所谓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针对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创设问题情境和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自然而然地走入问题的探究中;第二,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力求难易适中,要从学生身心特点、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操作、观察、探索、归纳、类比和质疑。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学生的学习不是单纯将结论记下来,而是要他们参与知识构建的过程。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帮助和促进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第三,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尤其是采取讨论式教学,一定要针对学生和学习内容,不能什么课、什么问题都来分组讨论、合作交流,这样看似热热闹闹,实际效果不佳。

  (4)在创新思维训练中要坚持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有机统一,同时要训练促进学生各种思维的协调发展。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策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对于学生的求异思维要及时肯定或推迟判断,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对于不同的思维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在众多的答案中找出最优最佳的答案,不能对不同的答案不置可否或不了了之。

  3、积极主动地开发和利用现有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课程建设,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一定要增强开发和利用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开发和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以提高教学效率。

  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来看,要组织好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培训老师,购置必需的教学设施,主动协调校内外教学资源,特别是学校要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对于综合学科的教师采取有效措施,弥补他们专业知识的不足,要发挥教师群体的优势,组织他们集体备课,交流合作。

  从教师来讲,首先要深入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教育机智,调动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开发和利用日常生活中伸手可取的教育资源,将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合理地组织起来,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第二,要重视实验教学,尤其是要鼓励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自己选择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观察验证实验结果,自己解释实验现象;第三,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决不能只是在公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而是要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努力实现现代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的有机整合,同时要指导学生网上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4、改革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建立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坚定教师课改信念,促进课改顺利进行的保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都要认真研究、努力探索新课程的评价体系,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课堂教学评价上,不能只重视教师教学行为和个人素质的评价,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比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思维状态和达成状态,并且要加大学生学习状态在评价方案中的权重,要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数量,广度和深度;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灵活性和深刻性;同时考查学生知识能力的达成度,看他们是否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在学生的学业评价上,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评价内容要改变过去只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既要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又要反映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适应社会人才多样化的要求;二是评价方法应将测试评价和非测试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应针对评价对象、内容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三是要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四是要积极探索多种评价方式。如:问卷调查,建立学生学习成长档案、作品展示、口答、听力测试、演讲、竞赛、实际操作等等。

相关热词搜索: 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 对策 课程 实施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