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农村易地扶贫搬迁就业问题9篇

时间:2023-06-01 09:40:04  阅读:

篇一:农村易地扶贫搬迁就业问题

  

  精品文档,助你起航,欢迎收藏和关注!

  调研报告

  关于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问题的探索和思考3篇

  易地扶贫是指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并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的政策。以下是分享的调研报告

  关于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问题的探索和思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调研报告

  关于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问题的探索和思考1【摘要】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工程的重点内容,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问题的根本之策,全国各地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中。它对于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结合栾川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现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打好易地扶贫搬迁这场”硬仗”,早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益经验启示。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

  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

  易地扶贫搬迁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客观要求。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有效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保护了原居住地生态环境。易地扶贫搬迁是扶贫效果最好、最彻底的扶贫措施。

  一、栾川县易地扶贫搬迁现状

  栾川县地处豫西伏牛山区,是国家级贫困县。山多地少,人口居住分散,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重、难度大。栾川县易地扶贫搬迁经2017年6月份重新识别,确认”十三五”期间建档立卡搬迁对象11716人,涉及14个乡镇、75个贫困村。按照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思路,规划用三年时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确定2016年探索实践完成总体任务的30%,2017年完成90%,2018年任务收关。

  2016~2017年度落实到位易地扶贫搬迁资金49887.6万元,其中省易地搬迁公司融资资金40280万元。2016年投入易地扶贫搬迁资金13840万元(其中:中央基建投资2310万元,省、市、县各配套330万元,融资资金10540万元),完

  精品文档,助你起航,欢迎收藏和关注!

  成823套82500平方米搬迁安置房建设,安置搬迁贫困群众3300人。2017年投入易地扶贫搬迁资金35688万元(其中:中央基建投资4163.6万元,省、市、县各配套594.8万元,融资资金29740万元),建设安置房1565套148700平方米,安置贫困群众5948人,目前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搬迁群众入住率达90%以上。栾川县复垦券A券共交易381亩,30万/亩,收到交易资金1.14亿,专项用于易地扶贫搬迁户搬迁后原宅基地土地复垦、迁入地基础设施建设和补贴建档立卡搬迁群众。目前土地复垦工作正有序进行,财政部门已拨付复垦启动资金750万元。

  二、易地扶贫搬迁目前存在的问题

  栾川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现阶段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一)部分贫困户思想存在顾虑

  经调查,占90%的搬迁群众搬迁意愿强烈,认为搬迁带来了交通、住房条件的改善和上学、就医的方便。但是还有10%不愿意搬迁,担心搬迁后离耕地太远,且新建安置房人均住房面积不能超过25平方米,大多数没有配套生产用房,生产不便,如果不种地,生计难以维持,若交出原宅基地,想回也回不去。这些原因导致还需依靠种养殖业养家糊口的贫困户顾虑重重,不愿搬入新居或不愿拆旧复垦。基层在同时执行”贫困户应搬尽搬”“搬出后有事可做”“搬迁后拆旧复垦必须达到100%”等政策要求时左右为难。

  (二)土地复垦难度大,资金拨付进度慢

  根据河南省土地复垦相关要求”旧房及宅基地退出后要优先复垦为耕地,复垦后耕地质量等级应达到7等地以上”。因栾川县山大沟深,坡地多平地少,搬迁户居住分散,平均每户宅基地占用2分地左右,腾退的旧房及宅基地大多不符合复垦条件。实际工作中各乡镇大多采用土地置换方式进行复垦,即对集中连片的其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予以补充。但是大多为工矿废弃地、空心村、砖瓦窑,位置偏僻、土壤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要达到”旱可浇,涝可排”的7等地标准难度非常大,”占优补优”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难以落实,复垦券资金拨付进度缓慢。

  (三)后续可持续发展是难点

  精品文档,助你起航,欢迎收藏和关注!

  虽然目前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搬迁群众生活、就业和发展问题,但是如何强化后续帮扶措施,注重环境、产业、政策的可持续性,保证稳定脱贫,巩固扶贫成果,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接下来面临的又一难题。

  三、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政策宣传,解除群众后顾之忧

  帮扶干部要进一步吃透拿准易地扶贫搬迁各项政策和文件精神,做到政策宣传到位,方案解释清楚。对于拥有农村宅基地的搬迁户,在搬迁入住安置房后自行拆除旧房的,可给予一定拆旧复垦奖励,退出的旧宅基地使用权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同时由搬迁户优先承包。对于集中建设的安置点,在严格控制住房面积不超标的前提下,可由项目公司投资配建附属生产用房并拥有产权,允许搬迁户租赁使用或免费使用一定年限,使安置住房既不超面积、不超成本,又有产业发展用房,给搬迁户留下发展空间。加强搬迁群众的技能培训、增加就业岗位,必要时进行社会保障兜底,解除搬迁群众在生产生活上的顾虑。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投入

  以政府为主导,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加大易地扶贫安置区基层设施的投入力度,财政资金重点向道路、饮水、教育、文化、医疗等方面倾斜,尽快改善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引导其创业发展增收致富。

  (三)大力进行提质改造,适当降低山区土地复垦标准

  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国土、财政相关部门要积极研究对策,国土部门加强对乡镇土地复垦业务指导,因地制宜对置换土地进行提质改造,提高现有土地等级;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加强对复垦项目的督导;财政部门进行资金测算,对提质改造超出复垦券资金部分通过县级配套予以保证。建议上级有关部门适当放宽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复垦土地验收标准,进行实地调研,”特殊情况,特殊对待”,适当降低山区土地复垦验收标准。

  (四)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强就业创业技术培训,提供就业岗位。加大财政资金在农技人员队伍建设和农村就业创业技术培训方面的投入,在农户产业发展和项目经营方面进行长期跟踪和定向指导。根据搬迁群众的就业发展意向,结合现有的中钛集团包装

  精品文档,助你起航,欢迎收藏和关注!

  袋加工、”巧媳妇”服装加工、义乌来料加工等就业项目,为搬迁群众安排适合的岗位,实现其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

  二是搬迁安置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统筹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相关涉农资金,加大搬迁后续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农业、林业、旅游、来料加工四个产业。实施休闲农业乡村游;结合栾川旅游優势因村施策带动发展特色农业;发展食用菌、核桃、苗木花卉,可依托当地”栾川印象”品牌,进行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对外营销,提高农副产业附加值。引导搬迁户从事相应的产业发展,帮助有资金及技术需求的搬迁户享受政策支持,让搬迁群众实现长远稳定增收。

  三是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新机制,拓宽搬迁对象的增收渠道。可通过以下途径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新机制:1、管理运营好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发电收益补贴给搬迁群众,保证每年每户可以有3000元左右的收益。2、用好、用活复垦券A券资金。一方面可将搬迁后保留的旧房、宅基地及复垦的耕地等所有权归集体所有的资源,经迁出地群众同意,依托现有平台公司或集体统一经营,用于旅游开发、特色农业等项目,产生的收益分配给搬迁群众。另一方面,财政部门专账核算资金收支情况,将溢出15万元/亩部分开展长期投资理财,采取委托管理方式,与河南省扶贫公司签订委托投资协议,由其代理进行投资理财,定期将投资收益返还搬迁群众。通过多种渠道,充分发挥复垦券A券资金的作用。

  易地扶贫搬迁是新时期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的治本之策,只有通过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宣传力度,联合各方力量,整合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投入,以产业扶贫带动就业,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才能使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指导意见》.[2]蓝都云.《贫困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存在困难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6,09:42-43.

  调研报告

  关于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问题的探索和思考2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贫困户改善了恶劣的生活条件,住上了安全、舒适的高楼,但他们还面临着诸多生活难题,主要是:

  1.生活方式难以转变。部分搬迁贫困群众安于现状、动力不足、目标模糊、精品文档,助你起航,欢迎收藏和关注!

  信心缺失,”等、靠、要”思想严重。表现在:从乡村传统的生活方式转变到城镇楼房的生活不习惯的问题;原来养猪、养鸡、养羊,搬迁后面对社区爱卫生讲文明的生活方式存在习惯上的不适应。

  2.生产方式脱节。从农业生产到外出务工,生产力解放困难。在农村只要做好自己的生产,春播秋收,再套种点五谷杂粮,能勉强糊口,维持生计。搬迁后,与原来赖以生存的土地相分离,不得不将劳动力转移或就近务工,没有技术只有做些劳动苦力,在技能高新的时代,无疑对搬迁群众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3.身份难以融入。搬近到城镇,意味着身份从农民变成了居民,怎样融入邻里与其和睦相处,又给搬迁群众带来了思想负担。

  4.就业比较困难。”稳得住、能致富”是目前扶贫搬迁工作的关键。部分搬迁群众在搬迁后无法像原来一样从事大规模的种植业、养殖业,加之又无一技之长,就业机会不多,合适工作难找,致富能力不强。部分搬迁群众反映目前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就业困难和务工不稳定。外出务工人员行业分布大多数集中在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的建筑施工、矿山开采、餐饮服务等。

  易地扶贫搬迁的成功实施,不仅仅是实现搬迁群众的空间转移,更重要的是为贫困户创造可持续的生活与生存环境。

  为真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目标,现对部分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服务管理提出如下建议:

  1.做好宣传服务工作,提高思想认识水平。通过社区服务中心,广泛做好宣传、动员,打消其心理上的负担;通过道德广场、农民讲习所,定期组织宣讲,让搬迁点群众学政策、学先进、学身边人身边事、学核心社会主义价值观等内容,让他们思想紧跟时代步伐,切实提高认识水平。

  2.做好就业发展服务工作。易地扶贫搬迁,将”农民”转化为”居民”,将农村劳动力通过政策转移成城区的劳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后续培育就业机会的工作。针对转移劳动力没技能、没学历的情况,一方面要人社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易地扶贫搬迁农民的技能培训班,另一方面要加大第三产业投入力度,增加就业机会。

  3.做好党组织建设服务工作,以党建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职责,原所在党支部要加强对搬证点党员的跟踪管理,或建立新的搬迁点党

  精品文档,助你起航,欢迎收藏和关注!

  支部,在搬迁点后期管理服务工作中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党建融入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中。坚持党建引领扶贫,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政府支持”的模式,积极做好搬迁点的后续服务管理发展工作。

  4.做好联动管理工作。为加强管理,可设立专门的易地扶贫搬迁点管理服务站,并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做好安全入住、防火防灾、法律法规等知识宣传培训,认真做好搬迁群众搬迁入住、就业创业、安置点的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确保扶贫搬迁安置后续工作有人管有人抓。

  5.做好基础设施完善和服务管理工作。每个搬迁点基础设施要达到小区房的建设标准,路网、水管网、电网以及其他附属设施畅通,公共服务设施齐全,配备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室、活动广场等,并有专人搞好后期服务管理,让搬迁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调研报告

  关于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问题的探索和思考3易地搬迁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根本举措,是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斩穷根的关键举措。2016-2018年,兴隆乡共搬迁483户1892人(其中卡户444户,随迁户39户),入住率达100%。我乡大力推进应搬尽搬,及时完善配套设施,重点统筹就业、就学和就医”三大问题”,不断增强保障能力,增加群众收入,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易地搬迁扶贫是目前最彻底、最有效的脱贫途径之一。是解决山区贫困人口的治本之策,边远山区贫困地区气候高寒,灾害频繁,交通不便,生态恶化,基本丧失了生存条件。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而且还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得不偿失。易地搬迁扶贫是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实现人口再分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搬迁户离开了地质灾害区,迁到了靠近县城、靠近乡镇、靠近市场、靠近公路、比较适宜居住的地方,住在新房子里面安居乐业,生存环境明显改善。出门行路便利了,子女上学便利了,有病求医便利了,获得信息便利了,寻找就业门路便利了,碰到灾害,生命财产安全有保障了。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兴隆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解决让极度贫困户从恶劣生存条件中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已成为当今头等大事,易地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乡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

  精品文档,助你起航,欢迎收藏和关注!

  易地搬迁群众生活现状及困难

  一是生活方式难以转变,部分搬迁贫困群众安于现状、动力不足、目标模糊、信心缺失,”等、靠、要”思想严重。表现在:从乡村传统的生活方式转变到城镇楼房的生活习惯不是朝夕能解决的问题,原来在农村习惯了邋里邋遢,猪、鸡等人畜共同生活。搬迁以后面对社区爱卫生讲文明的生活方式存在习惯上的不适应。

  二是生产方式脱节,从农业生产到工厂务工,生产力解放困难。在农村只需要做好自己的生产,春天播种,秋天收割,再套种五谷杂粮,能勉强糊口,维持生活。搬迁之后,与原来的土地相分离,不得不将劳动力转移或就近务工,没有技术只有做些劳动苦力,在技能高薪的时代,无疑对搬迁群众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三是身份难以融入城镇。搬迁到城镇,意味着从农民变为居民,怎样融入邻里和睦相处,又给搬迁群众增加了思想负担。

  四是就业问题,部分搬迁群众就业困难,务工不稳定。”稳得住、能致富”是目前移民搬迁工作的关键问题。部分搬迁贫困户在搬迁后无法像原来一样从事大规模种植业、养殖业,加之又无一技之长,就业机会不多,合适工作难找,致富能力不强。在问及搬迁群众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时,绝大多数群众认为是就业困难和务工不稳定。从外出务工人员行业分布看,大多数集中在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的建筑施工、矿山开采、餐饮服务等行业。

  解决易地搬迁后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从避灾避险、脱贫致富、安居乐业,到促进区域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经济、政治和文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易地扶贫搬迁的意义逐步走向深化。易地扶贫搬迁的成功实施,不仅仅是实现搬迁群众的空间转移,而更重要的是为贫困户创造可持续的生活与生产环境。围绕建设易地搬迁群众幸福新家园、统筹城乡发展和共享发展成果巩固搬迁群众后续发展的总体目标,结合兴隆乡实际,特提出以下建议:

  1、着力补齐搬迁群众”精神短板”,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

  一是政策宣传,转化思想观。将”精神脱贫”和”扶智+扶志”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充分利用”挂包帮、转走访”“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实践等活动,通过组织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群众会、户主会、开展培训和深入田间地头、精品文档,助你起航,欢迎收藏和关注!

  搬迁安置点进行日常宣讲,组织干部群众自编自演扶贫文艺节目等方式,广泛宣传党和政府的扶贫开发政策,让群众了解各种惠民政策,促进群众知党恩、感党恩,引导群众解放思想观念、提振信心,以感恩的心态、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二是典型引领,凝聚正能量。在政策引导、教育引导、典型引导上很下功夫,为脱贫攻坚量身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深度挖掘宣传勤劳致富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弘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时代精神,激励贫困群众树立起脱贫光荣的信心与斗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在全乡上下引起共鸣、形成共识,凝聚和激发扶贫济困的正能量,增强搬迁群众的内生动力。

  2、因地制宜促进优势产业发展

  把搬迁安置点建设与农村社区、现代农业园区、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区发展相结合,按照设计合理、方便生产、功能完善原则,着力构建一批以搬迁安置居住为主,兼顾集镇规划发展、农产品营销、生态旅游观光等第三产业综合开发为主的新型社区,依据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加大资金、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把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以提高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整体效益,保障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和脱贫致富。

  第一种模式是配套厂房,由村集体公司管理运营。目前兴隆乡在花斑沟安置点已配套两个茶叶加工厂房,结合兴隆乡2018年第一批利益联结项目:兴隆乡蒿芝片区精质茶叶加工厂项目、兴隆乡丢荒黑茶厂项目。建设占地面积分别为800平方米和1000平方米。财政扶贫资金215万元,形成的固定资产已分别确权给仁富社区集体公司120万元,蒿芝村集体公司60万元,保宁村集体公司35万元。由村集体公司运营管理厂房,带动产业发展,群众在安置点能就近进厂务工,持续增收得以保障。

  第二种模式是招商引资和培育带头人相结合,坚持外引农业龙头企业、内育专业大户,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投资,引导建设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脱贫。一是大力培育农业企业。充分利用招商引资政策,通过租赁、承包和股份合作等形式,先后吸引四川省和市

  精品文档,助你起航,欢迎收藏和关注!

  内、县内有实力的企业家及专业大户到兴隆乡投资发展茶叶、茶花、蚕桑、红薯、竹子、肉牛等特色优势产业。2013年以来全乡共引进制衣厂、茶厂、粉条加工厂、编制厂、蓝莓种植酿酒公司、茶花种植销售公司等企业9个,招商引资2500余万元,不仅带来了资金,更带来了新的观念和信息、技术,影响带动乡内一批专业大户发展兴起,有力促进了地方产业加快发展。

  3、加大搬迁群众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构建搬迁群众教育培训体系,以培训专业技能、提高劳动者素质为重点,实施包括特色产业技术、市场需求技能等在内的素质教育和技术培训,拓宽其视野,转变其就业观念。同时要把提升劳动力素质与壮大当地产业和扩大劳务输出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搬迁群众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提高搬迁群众劳动力素质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坚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乡农综站、畜牧站等为主要技术力量,聘请专业人才和市场经纪人作技术员,大力推广运用茶叶、茶花、蚕桑的全封闭扦插育苗、嫁接技术,新法高产养蚕技术,红薯的大窝、宽窄行套种技术、黄牛冻精改良等实用技术,培训指导生产销售技术,切实提升农户的茶叶、花木、蚕桑、红薯、竹子、肉牛的种养加工水平,不断提高种养效率和经济效益。

篇二:农村易地扶贫搬迁就业问题

  

  信息版2021.11现象研究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创业问题及对策探究田江(遵义师范学院管理学院贵州遵义563099)摘要:本文首先详细分析村庄分散特点、搬迁最终目标、搬迁户对城市生活需求及搬迁户生活需求等相关方面问题,指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的风险,进一步总结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策略。关键词: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就业创业易地扶贫搬迁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并且在前期工作环节上,虽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随着城市化程度不断加深,怎样帮助集中安置人群就业创业,成为了现阶段各个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共服务,而乡村则无法满足住户对于公共服务的基础要求。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严重阻碍了乡村经济发展,还会导致一系列经济及社会问题。除此之外,城市与乡村发展现状进一步增加了两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进而产生就业、教育、医疗及养老等相关方面的不平衡问题。所以,为了进一步满足搬迁户的基础需求,需要对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探索,进而让搬迁户同样可以享受到城市的基础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不平衡结构问题,进而消除贫困。(四)搬迁户生活需求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政策实施过程中,极易产生搬迁户远离了种植区域,从而将自身种植区域承包权、经营权转移的情况。这虽然能够为搬迁户提供客观的经济补贴,但是会导致其失去了原本的生活模式。而针对生活转型,政府需要针对安置点就业创业问题进行详细讨论,进而引进全新搬迁户城市安置模式,利用专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等相关模式,帮助乡村搬迁户转变生存模式,并且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确保搬迁户进城后顺利创业与就业。一、易地扶贫搬迁概论(一)村庄分散特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后,全新社区与陌生拆迁户构成全新的社会联系。其一,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过程中,贫困家庭则要充分考虑生活问题,对集中安置具有一定抵触情绪,需要进行分散安排,以便家庭困难的搬迁户得到良好的照顾。其二,针对贫困家庭对集体安置具有抵触情绪,为了进一步保证贫困户的正常生活,同样需要选择分散安置。以某县为例,该县主要以农业种植业为主要产业,大多数居民分散在种植区域四周。政府实际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时,需要充分考虑搬迁户的实际意愿,将搬迁户就近分散安置。(二)搬迁最终目标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创业策略实施过程中,各个地区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积极引导农户提升自身搬迁意愿。劳动力等农户作为搬迁主要目标。城市发展需要务工人员,支持其勇于转变的生活和生产技术模式。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创业策略,要帮助搬迁户融入城市生活,以彻底转变农户贫穷最终目标。为此,城市需要严格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创业政策,将符合条件和要求的搬迁户引导至城市中,提高生活水平。(三)搬迁户对城市生活需求我国城市乡村的二元经济结构,致使城市和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主要以现代化工业发展和生产为主要模式,而乡村地区则主要以发展农业经济为主要模式。同时,城市交通相对比较发达、便利,而乡村的基础设施则相对比较落后。除此之外,城市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完整的社会公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风险问题(一)内部生产力量不足易地扶贫搬迁户在就业方面极易产生等待、依靠要求等意识乡村搬迁人员受到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初中文化水人平员占据了86%,而小学以下文化水平人员占49%,搬迁者在就业创业方面的意愿不强。走访某县搬迁户后,适龄劳动力中仅仅572人参加就业创业等相关技术培训,只占适龄劳动力的12.5%,未就业的适龄劳动力中,仅有25.7%的人有接受培训的意愿。(二)创业意识不高由于搬迁人员创业意愿并不迫切,受传统观念、资金和技术水平的影响,致使多数搬迁者对于创业可能产生的风险问题充满担心,最终导致大多数搬迁者宁愿选择被动就业,也不愿选择主动创业。截至目前,该县易迁人员成功创业仅13有13人,带动就业52人,规模偏小。(三)专业技能水平较低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致使各个行业的就业门槛提高。许多搬迁户虽然远离属于自己的土地,但仍然需要从事农业种植、养殖等相关工作,但交通无法满足基础的出行要求。搬迁户搬迁之后,无法在新的安置地点从事相关工作。对现阶段基础数据和信息进行全面统计,乡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设立时,其搬迁人员适龄劳动,具有一定技能水平的仅占12%,没有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的占25%左右,而自身具备就业需求的占26%左右,自身具有创业和就业思维与意愿的占据4%左右,而参加过农业等部门组织的实用技术培训的人员还不到30%。(四)外界影响因素较多现阶段,影响就业创业的因素相对比较复杂。产业扶贫部门结合程度不高,该县集中安置点人员中,由于病痛因素导致创业问题的占总人员的24%,身体残缺占5.04%,自身缺少基础劳动技能的占4%,由于技术水平问题导致创业问题的占7.1%。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创业政策实施过程中,具有创业意愿、就业能力及发展基础条件的共有400多人,仅仅占据了集中安置人数的5%左右。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运转过程中,就业问题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增加了政策实施的难度。在创业就业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外部影响因素和原因,政府部门将政策运转过程中碎片化、多变化的运转项目,作为现阶段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创业的核心内容,但是在实际运转过程中,产业扶贫中创造的就业岗位很少,就业扶贫带动的产业发展也不大。三、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策略(一)转变扶贫思想易地扶贫搬迁操作过程中,转变扶贫思想非常重要。只有不断创新就业思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易地扶贫搬迁可能产生的问题和不足。在创业和就业策略实施过程中,只有自立自强,才能彻底为乡村脱贫提供基础的生产动力和机会。为此,党员需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进行就业宣传、产业优化。进而让搬迁户可以有效参与其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愿,进一步解决心中的疑惑。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积极组织搬迁人员积极学习就业和创业思想,详细学习成功创业经验,实现自主创业。(二)强化创业宣传强化创业就业宣传力度,需要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及电视等相关媒体平台,针对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创业,进行全面宣传和推广,进而打造出良好的创业氛围和环现象研究信息版2021.11境。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全方位、多角度为搬迁者提供基础的创业服务,全面开展创业技术培训、项目推广、专家咨询等相关服务在财政协调等方面,税务、市场等相关部门为搬迁者提供有效的社会服务,比如:简化行政审批、减免税费、提供小额贷款及政策咨询等。(三)有效实现就业援助在创业和就业方面上,安置点与发达地区构建长期的劳务协作关系,全面收集岗位就业和创业信息,实现劳动输出,就业转移。同时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技能培训、乡村垃圾运输以及社会性岗位等方面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就业扶贫、创业。除此之外,在大型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及周边地区构建扶贫车间,开发农家乐等相关模式解决扶贫安置点就业和创业问题。(四)整合资源在资源整合方面上,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将就业创业、果树栽培、养殖高效益农作物种植等相关资料进行详细整合,从根本上防止专业技能培训的重复性。而在资金整合方面,想要保证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创业能够顺利开展,政府需要将人力资源部门中就业基金、阳光工程等相互结合,进而创造出最大效益的。整合产业发展,把农业、人社、旅游、科技经信、残联等部门扶持的产业整合到一起,避免产业扶持政策碎片化,有效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结语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我国扶贫工作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是政府基于帮助居住环境恶劣的无房、危房贫困户脱贫,这一政策目标而制定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参考文献:[1]秦玉平,刘可涵,刘勇.关于长阳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创业问题及对策[J].中国就业,2020(06):54-55.[2]阳年年.易地扶贫搬迁视角下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基于昭通市靖安新区安置点调研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9):299-301.[3]李光伟“卫星中频分配网”.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应用与维护[J].西部广播电视,2019(02):231-232.[4]熊建西.六盘水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载体建设及就业状况调研[J].中国就业,2019(07):50-51.作者简介:田江(1978.05-),女,汉族,重庆人,经济学硕士,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139

篇三:农村易地扶贫搬迁就业问题

  

  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调查思考

  近年来,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我国各地大力推行,成为精准扶贫策略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易地扶贫搬迁存在诸多争议,包括搬迁后的后续安置、文化变迁、土地资源利用等问题。本文将对易地扶贫搬迁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并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探究。

  易地扶贫搬迁的优点显而易见,它可以实现单纯财产援助所不能做到的根本性扶贫。通过搬迁,人们可以脱离贫穷、恶劣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等困境,得到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此外,易地扶贫搬迁可以促进地理优势的转化,有助于脱贫群众更好地接受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教育,激发自我发展的潜力。更重要的是,易地扶贫搬迁可以帮助脱贫户融入城市主流社会,减轻城市扶贫压力,共同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

  但是,易地扶贫搬迁也存在缺点和争议。首先,搬迁后的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可能导致搬迁户再度陷入困境。其次,易地扶贫搬迁可能带来文化变迁问题,令脱离故土的群众无法继承和传承本地文化传统。此外,土地资源的转移和管理也需要加强,防止出现新的土地问题和农村空心化情况。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应加强社会保障和就业援助,为搬迁户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和更多的经济收入来源。其次,要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设计科学、合理的文化振兴计划,保护和传承原生文化。最后,要完善土地资源管理机制,加强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建设,实现有效的土地利用。

  综上所述,易地扶贫搬迁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作为精准扶贫措施的重要一环,其优势和潜力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该加强措施,使易地扶贫搬迁更加科学、合理、可持续,为贫困人群带来更多的利益。

篇四:农村易地扶贫搬迁就业问题

  

  疫情影响下异地搬迁群众就业难问题与对策

  一是就地就近就业压力大的挑战。搬迁的188万人涉及9个市(州)84个县,其中有66个县为贫困县,经济体量小,二、三产业不发达,就业岗位少,就地充分就业压力大。

  二是缺乏专项资金支持的挑战。从中央到地方目前尚未明确建立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按原规定又只能用于农业和农村,这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挑战。

  三是搬迁群众就业技能低的挑战。搬迁群众大多文化素质较低,技能缺乏且单一,能选择的就业岗位受限,加之部分群众期望高,要提供合适满意的岗位难度大。四是突发疫情的挑战。据统计,2019年底全省有劳动力搬迁家庭40.89万户、劳动力97.92万人,已就业85.49万人,就业率87.3%,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但今年初新冠疫情来势凶猛,截至3月5日,全省搬迁劳动力就业76.37万人,就业率78%,相较去年底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沿海企业复工难,返乡外出务工人员滞留当地,县内承载不足,局势空前严峻。

  创新措施:面对壁垒挑战,唯有改革创新,通过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资金突破、发展产业、因户施策、跟踪问效等综合施策,才能破解难题,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一是政策创新。针对政策问题,通过多次实地调研、走访研判和反复征求意见,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报经省政府主要领导审定,以黔府办发〔2020〕11号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增收

  工作的指导意见》,包括培训、就业、金融、税收、财政、创业、县级自主、水电、场地租赁、疫情期间外出务工、权益保障等17条“硬核”措施,成为全国范围内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增收政策文件中,最系统全面、最能解决问题、最具含金量的政策。

  二是资金突破。针对后续发展无资金保障的问题,强化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沟通衔接,吃透各方面政策,研究提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可按照因需而安原则,用于搬进城镇群众的后续产业发展”,“对于跨县区搬迁的建档立卡农户,按照资金跟着人走的原则,根据因素法将资金分配到跨区域迁入地,统筹用于搬迁安置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的后续产业发展”等措施,突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只能用于农业、农村的政策障碍。此外,积极协调农发行贵州省分行、国开行贵州省分行等政策性银行提供金融政策支持。如会同农发行贵州省分行签订协议明确力争5年内累计投入信贷资金高于200亿元,其中配套产业投入高于160亿元,全力支持安置区发展配套产业。三是产业聚焦。针对县域产业经济弱,就业岗位少的问题,通过充分利用安置区门面大力发展扶贫车间935个、开发扶贫基地196个、完善安置点服务体系建设超额开发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岗位6891个等措施,有效解决疫情期间3.19无法外出务工搬迁劳动力就近就业问题。同时,协调农发行贵州省分行累计投放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贷款55.87亿元,大力发展后续扶持产业,累计惠及搬迁群众58万人次。四是因户施策。通过对全省40余万户搬迁家庭建立就业档案,组织发动社区干部和帮

  扶干部开展全面排查,一户一户制定就业增收措施,一户一户落实帮扶责任。累计开展培训56.04万人,通过组织搬迁劳动力劳务输出、创业带动就业、产业配置和新增或调剂公益性岗位等多种方式,实现县内务工38.33万人,组织省外务工39万人,县外省内务工11.55万人,有效解决就业问题。五是跟踪问效。省生态移民局成立全省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劳务就业工作专班,通过每周调度、挂牌督办、将28个部门落实工作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组织召开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就业现场推进会、组织84个县开展“回头看”等措施,重点对各安置区扶贫车间、产业项目、就业推进等进行督查、调度和监测,持续跟踪问效、持续加大力度、持续压实责任。目前已上报省政府办公厅18期监测报告,省政府领导连续作了5期批示。

篇五:农村易地扶贫搬迁就业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创业情况汇报材料

  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创业情况汇报材料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八步区就业服务中心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发挥公共就业服务职能作用,扎实地开展职业介绍、公益性岗位管理等就业帮扶工作,全面落实就业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努力实现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助力脱贫攻坚。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易地扶贫搬迁户调查情况

  20xx年5月,我区对易地扶贫搬迁2746户13408人进行劳动力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就业情况、培训情况等。全区实现转移就业人数共3730人(其中:单位就业1235人,个体经营831,灵活就业等其他自主就业1645人,公益性岗位19人);

  暂未就业有转移就业意向人数共1070人(其中:县内转移508人,区内转移121人,跨省区转移290人,自主创业151人);

  暂未就业无就业意向人数共551人(其中:无技能246人,年龄大176人,无就业愿望129人);

  有培训意向人数共计224人(其中:两后生技能培训2/16人,参加技能培训195人)。

  (二)做好"送政策、送岗位"工作

  根据调查摸底掌握的搬迁户情况,搭建用工单位与搬迁户劳动力的供需平台,及时收集、整理、发布企业用工信息,通过对企业缺工岗位进行统计分类,筛选出适合移民劳动力就业的工作岗位,并印制岗位信息表、就业微信公众号发放到每个搬迁户手中,帮助符合岗位条件并有意愿赴企业就业的移民劳动力与企业对接,与人才市场对接,掌上了解区内企业招工信息,促进上岗就业。20xx年3月,我区印制4000多份就业招聘信息宣传单发放到八步区的6个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2746户贫困户手中,使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的贫困户更快更便捷了解本辖区内企业的招聘信息和岗位;

  8月份发布贺州西麦生物食品有限公司招工信息及其他适合异地扶贫搬迁户的岗位信息到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各区直单位、贫困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工作队员和帮扶联系人,积极宣传、广泛动员贫困劳动力,特别是移民搬迁贫困劳动力到该公司就业,以及推荐到其他适合的岗位就业,促进贫困家庭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助力脱贫攻坚。

  (三)鼓励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创业。

  一是鼓励易地移民劳动力自主创业脱贫。充分发挥我区劳动职业技术学校的职能作用,对缺少技能、技能偏低、就业困难和有就业创业培训需求的搬迁户劳动力,采取长班短

  /16班相结合等多种培训形式,有针对地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截至9月,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育婴师职业技能培训班3期,培训合格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142人;开展保育员职业技能培训班1期,培训合格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50人。二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创新就业渠道,在八步区人力资源市场开设独立窗口办理国家创业担保贷款业务,支持大众创业。

  (三)就业创业政策落实情况

  1.为鼓励企业积极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助力脱贫攻坚,我中心下发《关于做好就业扶贫车间推荐认定工作的通知》(贺八人社发〔20xx〕37号)到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就业扶贫车间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签订劳务协议或承揽合同的,在1年内累计工作不少于6个月、给付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不低于6000元劳动报酬的,按1000元/人的标准给予企业(个体工商户)一次性带动就业奖补。经过对各乡镇(街道)推荐的企业进行实地走访核查,目前为止已对2家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扶贫车间认定,下一步将申请资金给予企业一次性带动就业奖补。

  2.根据《贺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贺州市财政局关于开展贺州市农民工创业就业补贴工作的通知》(贺人社规〔20xx〕2号)精神,进一步做好我区农民工创业就业扶持工

  /16作,鼓励农民工,特别是异地扶贫搬迁户创业并带动就业,积极落实农民工创业就业补贴政策。目前已有5家企业申请农民工创业就业补贴,下一步将继续做好农民工创业就业补贴宣传及审核认定工作。

  (五)做好宣传工作。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发放招聘信息宣传单、张贴招聘信息海报,全面发动有就业意愿的易地扶贫搬迁户提供职业指导、岗位信息;

  对有创业意愿的,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

  对有培训意愿的,组织参加职业培训,提供技能鉴定服务;

  对就业困难的,实施重点帮扶,加强就业权益保护,促进就业创业。

  二、存在问题

  1、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劳动技能普遍较低。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就业需求群体,但是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都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高中以上学历的占整个移民的比例较小,大多是没有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农民,缺乏生产技能和实用致富技能,自身劳动力较低,就业竞争力不强,安排就业比较困难。

  2、到八步区劳动职业技术学校参加培训的人员皆来自各乡镇各行政村的贫困家庭成员,职业技能培训地点在八步

  /16区,距离相对较远,因交通、食宿等问题他们难以负担,所以参加培训的时间有限,能完成并通过考试取得证件的时间就需要更长。另外职业技能考试难度逐渐提升,对于文化程度相对不高的贫困人员来说,通过考试的难度更大。

  三、对今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建议

  1、全力推进就业创业。各级人民政府应引导和支持易地扶贫创业就业,对吸收安置移民就业的企业进行贴息支持。同时还要继续落实以促进扶贫对象稳定就业为核心的雨露计划,对扶贫对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等。鼓励移民就地参加地方农业生产劳动。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的扶持力度。在同等情况下,优先安排扶贫对象就业。

  2、建议上级相关部门在目前下达的每年就业专项资金补助额度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开发公益性岗位。针对易地搬迁移民中大龄、身有残疾下岗人员、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且连续失业一年以上人员、夫妻双下岗双失业人员等困难人员提供公益性岗位就业,扶持易地搬迁移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创业情况汇报材料

  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17年,笔者通过到贵州省独山县移民局、各镇村以及各易地扶贫搬迁点深入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如下: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16截止2018年7月,独山县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实际搬迁743户3229人,全部采取限价房及政府安置房进行,安置在15个不同小区。笔者实地走访了福林铭城、城市之星、中央城、盛源国际、紫薇城等5个安置点,共计移民户171户831人,其中入住116户562人。通过了解,搬迁户中大部分外出(省外)务工,一部分在独山打零工,一部分还在家务农或待业。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国家为解决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温饱和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而采取的扶贫新举措,其目的是就是把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化、自然条件严酷、资源贫乏等地区的人民群众搬迁到更适宜生产和生活条件好的地方,将扶贫和发展有机结合,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发展"的目标,独山县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以搬迁群众实现"三心、三有、三房、一满意"为工作原则,开展各项工作。

  (一)科学选择安置方式,奠定后续发展保障。

  通过采购限价房、新建安置房以及政府安置房的合理安置,移民群众无一户因搬迁而负债,部分移民还节余大量后续发展资金,为精准脱贫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2017年,进城安置743户,共有552户节余有不同数额的后扶资金,约3000余万元。

  (二)建立新型集体经营机制,"三地"开发助力搬迁。

  /16由县林业投资开发公司牵头,充分利用退耕还林等扶贫政策,采取公司+村集体(合作社)+移民户合作模式,共同管理经营移民"三块地",增加移民收入,解决后顾之忧。

  (三)以岗定搬、以产促搬,破生活保障难问题。

  以解决搬迁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为目的,采取就业岗位定搬迁人数,产业集群促进搬迁进度,实现就近务工,增加收入,加快脱贫步伐。一是摸清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入驻企业、县城公益性岗位等需求底数,积极推荐安排移民就业,建立搬迁户劳动就业安置台账;二是结合搬迁户就业需求意愿登记台账,积极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有效开展移民劳动力输出转移就业,多渠道保障搬迁户1户1人以上就业,增加收入,加快脱贫步伐。2017年,我县城镇安置率达93%,搬迁户共有劳动力

  2544人,实现就业1404人。

  (四)以群众意愿"定"安置地点,破"穷窝"难挪问题。

  坚持群众自愿、思想引导,绝不强迫的原则,注重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变要我搬迁为我要搬迁。一是问需于民。通过组织镇村干部、驻村工作组进村入户召开"院坝会"等方式,在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同时,与群众面对面交心谈心,认真聆听群众的疑惑和困难,广泛征集群众的搬迁意愿,及时调整安置地点;二是拎包入住。针对搬迁贫困户自主装修找不到人,购买材料找不到门的问题,县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及时召开联席会议,为委托装修的搬迁群众联系装

  /16修公司,对搬迁户的房屋进行简装,让搬迁群众可直接搬迁入住;三是嵌入式安置方式,激发脱贫潜力,促进小区和谐。移民户嵌入到不同小区进行安置,以强带弱,搬迁群众通过技能培训、创业培训,激发脱贫潜力;建立原住居民与移民互帮互助机制,积极参与小区物业管理等,促进小区和谐。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搬遷户中大部分能实现一人以上就业,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的底数不清,存在就业精准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笔者在走访中发现,在搬迁户的安置中,落实"五个三"要求还不够精准细化,工作停留在一般的方案制定、未来谋划上,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办法和对策措施。不同程度地存在就业精准落实不到位,搬迁户档案管理不规范、信息不完善等现象。有的不是以岗定搬、以产促搬,未建立劳动力转移就业台帐、未与相关企业签订劳务用工协议、能够提供给搬迁群众的公益性岗位底数不清、总量不足。

  (二)搬迁户自身素质参差不齐,还存在就业难等情况。

  在走访中发现,部分搬迁户中,由于年龄较大,缺技术、资金等原因,只能在家待业,还存在已经搬入县城居住,但是由于没有收入,只能回家务农能现象。

  (三)对搬迁户的就业情况缺乏跟踪服务。

  /16在走访中发现,部分搬迁户中,虽然已经找到工作,也实现了一户一人就业,但是收入低,不能实现养家糊口。但是对于这种情况,有关部门往往重视未得到就业的搬迁户,存在实现一户一人就业后就放任不管等情况,没有很好地进行跟踪服务,使得贫困户的再发展难以实现。

  四、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与县域企业的合作,摸清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底数。相关部门再次对全县各园区(镇)、企业等可提供岗位数进行调查统计,全面摸清就业岗位底数;同时再次摸清搬迁户的就业意愿等情况。按照每个易地搬迁贫困户家庭至少1人就业标准,综合岗位条件、劳动力特点等因素,因地制宜,区域性划分确定易地搬迁人数,并建立搬迁户劳动就业帮扶安置台账。县人社部门针对搬迁劳动力特点发掘就业岗位,引导推荐就业,拓宽了搬迁群众就业范围和空间。

  (二)进一步建立完善针对搬迁户的就业创业服务机制。据笔者了解,独山县有关部门在各个移民安置点设置了就业服务中心,也对搬迁户的就业需求进行了登记,但是缺乏精准性,没有分类型对搬迁户进行培训和服务。在下一步工作中,相关部门应该为搬迁户提供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创业贷款等"一站式"服务,并针对不同的易地搬迁贫困户家庭情况,分类施策,科学制定脱贫措施:针对"有技术、有劳动力"的搬迁贫困家庭,积极统筹协调就业岗位,推荐搬迁户就近

  /16择业;针对"缺技术、有劳动力"的搬迁贫困家庭,推荐其参加人社等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根据易地搬迁劳动力特点,量身打造培训课程,使其真正获得就业技能,并采取"培训+就业推荐"模式,保障其成功就业;针对"有一定资金、有技术、有劳动力"的"三有"易地搬迁贫困家庭,可推荐其参加创业培训,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创业项目,符合条件的,还可以享受人社部门创业贷款的资金支持,通过"创业培训+创业贷款"扶持方式,帮助其实现成功创业;"针对"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动力、有土地"的"三缺一有"易地搬迁贫困家庭,将其原住地土地流转给农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或周边产业园区,易地移民搬迁户可获得土地租金收入等。

  (三)建立长效机制,对搬迁户进行跟踪服务,保障搬迁户的持续发展。相关部门要不断的研究和学习搬迁政策,不能用习惯性的思维和方法处理易地扶贫搬迁问题,除了在产业和就业扶持上可以创新外,要建立长效机制,制定相关台账,充分考虑搬迁群众的长远生计和后续发展问题,实现搬迁户的能发展。

  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创业情况汇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十三五"时期,我城区计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2户636人,截至6月30日,已实际搬迁入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2户636人。按照自治区、南宁市统一部署要求,我城

  /16区对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创业和产业发展等情况进行了深入摸底调查,我城区计划就业创业、产业发展和保障兜底共252户,其中已实现和落实252户,户完成率100%。就业创业方面,我城区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108户,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212人,其中,已实现稳定就业108户,已实现稳定就业劳动力199人;产业发展方面,我城区继续从事生产农业经营123户,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劳动力183人,其中,已落实产业发展项目、资金123户,已落实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劳动力183人。

  二、推进后续扶持工作主要措施

  良庆区按照"一户一策"、"一户一帮"、"一户一档"的"三个一"帮扶措施,在通过与搬迁户签订后续扶持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协议、培训协议,帮扶人到户帮扶、发放自选产业补助资金、配套产业基础设施等常规动作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了《南宁市良庆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实施方案》,并通过实施"六个依托"扶持助力搬迁群众脱贫致富。

  一是依托产业园区扶持。为了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将安置小区选在靠近南宁现代工业园3公里的南北二级公路旁,充分利用产业园区用工需求量大的有利条件,便于搬迁户实现家门口就业,确保移民有稳定的收入。目前,南宁现代工业园一期土地已有约200亩达到出让条件,城区正按照规划要求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力争将

  11/16产业园打造成为一个环境美好、交通便捷、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的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工业产业集聚基地,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另外,预计2019年6月开工建设的那马镇易地扶贫产业园(木片晒场)在南宁市南北二级公路G325国道23公里处西侧,面积约82.22亩,总投资720.54万(土地征用85.54万,申请城区补助100万,合作企业支付70亩土地租金490万,平整场地45万),目前已制定建设方案并上报城区审定。

  二是依托"扶贫车间"扶持。运用南宁市和城区优惠政策、利用扶贫奖补政策等招商引资。目前已建设"扶贫车间"明营单板厂、联营单板厂、正营单板厂等,已经吸纳搬迁户劳动力59人就业,月工资为2000元以上。目前计划鼓励和吸纳更多的贫困进入扶贫车间就业,帮助其脱贫致富。

  三是依托产业补助扶持。制定出台《良庆区脱贫攻坚项目管理办法》,引导和鼓励搬迁户发展产业。2019年二季度,各安置小区共有102户发展种植甘蔗、西瓜、番石榴、百香果、火龙果,养殖鸡、鸭、猪、牛等产业,共发放补助资金51.744万元,助于带动农户实现增收。

  四是依托产业项目扶持。实施"贫困户入股+合作社产业分红"模式,充分利用扶贫贴息贷款政策,鼓励贫困户将扶贫小额贴息贷款以股金的方式注入合作社,做大做强扶贫产业。如南晓镇安置小区已有11户贫困户通过小额贴息贷款每户5万元入股的方式与宜民中华竹鼠养殖合作社开展竹鼠养殖

  12/16合作,合作社按照协议定期向贫困户发放红利,年均每户4250元。实施"能源产业+扶贫分红"模式,在那陈镇建设的3000KW分布式农光互补光伏扶贫电站,计划投资2500万元。项目建成后,按照20年运营期计算,年均发电收益将达到230万元,部分收益作为产业分红发放到贫困户手中。建设火龙果酒厂,该厂在大塘镇建设总投资400万元,预计2019年6月底企业可以进驻并进行生产,作为优势支撑切入火龙果产业,整合火龙果种植培育、销售、观光等资源,打造火龙果全产业链的商业计划。建厂后可吸纳当地劳动力100人以上,预计年产值4000万元,务工者月工资收入约4000元,解决附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另外,预计2019年6月开工建设的那马镇易地扶贫产业园(木片晒场)在南宁市南北二级公路G325国道23公里处西侧,面积约82.22亩,总投资720.54万(土地征用85.54万,申请城区补助100万,合作企业支付70亩土地租金490万,平整场地45万),目前已制定建设方案并上报城区审定。同时目前还在筹备与南宁交投集团联合建设产业扶贫加油站、那陈镇火龙果加工项目和辣椒加工及冷链物流等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将让包括易地搬迁户在内的建档立卡群众拥有长期稳定收入,稳定脱贫。

  五是依托公益性岗位或工程建设扶持。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把各村保洁员岗位安排给易地搬迁群众家庭,解决部分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的需求。目前,已有4名搬迁

  13/16群众的家庭成员担任村级保洁员,每月能领取补贴800元,进一步保障搬迁群众生活。同时通过各镇统筹,据统计由政府财政投资建设的各项目中已先后吸纳约90名易地扶贫搬迁户劳动力临时就业,劳动者日均得到报酬130元以上。

  六是依托技能学习培训扶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搬迁户家庭劳动力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培训需求,全方位、多途径、有计划地免费开展技能培训有力提升搬迁户劳动力就业技能。一方面,各安置小区组织人员参加了政府及镇社保中心开展的就业创业培训,搬迁农户获得了企业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以及企业岗前培训内容。另一方面,依托政策支持,各镇还开展了多种满足需求的技能培训,比如南晓镇安置小区开办了电脑班和家政班,大塘镇安置小区开办了育婴班和面点班,那马镇安置小区开办了家政班和烹饪班,通过培训贫困户提高了劳动技能水平和自身素质。目前,我城区已完成劳动技能培训108人,劳务输出175人,计划通过加大培训力度,争取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至少培训一次的目标。

  三、取得成效

  (一)发展特色农林业方面。发展农林业

  1004亩,微田园

  20亩,养殖6777头(羽、尾等),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6个,建立农林业技术示范点2个,选派专业技术指导31人。(二)发展劳务经济方面。劳务输出

  205人,劳动技能技术培训

  112人。(三)实行资产收益方面,发动11户移民户,利用贫

  14/16困户小额信贷资金入股宜民竹鼠养殖合作社,每户入股金额5万元,年均分红0.425万元。

  四、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土地流转困难,产业规模化薄弱。一方面,现阶段搬迁户都是通过小规模种植、养殖,土地分散大,土地经营缺乏规模化。另一方面,部分贫困户在土地上种植速生桉后选择外出务工,更加大了土地流转的困难。

  (二)搬迁户生计重构难。由于"二次搬迁"移民的特殊性,搬迁群众生产用地均为租赁性质,没有自主生产用地,多数以依靠外出务工为主,产业发展支持不足,自身造血能力不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与缺乏生活场景和生产资料的安置中心形成反差,致使大多搬迁户还未从内心接受搬迁,在短期内难以融入周边的社会生产、生活,搬迁群众到达安置小区后,多持观望态度,更难以进行重构生计。另外,大多搬迁户为维持生计不得不外出务工,而务工人员大多数集中在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的建筑施工、餐饮服务等行业,面临着收入低和务工不稳定的问题。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六个依托"后续扶持工作力度,鼓励搬迁群众多渠道就业。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引导搬迁户从事相应的自主产业发展,帮助有资金及技术需求的搬迁户享受政策支持,让搬迁群众实现长远稳定增收。二是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15/16扶贫车间"和特色产业项目建设,实现长远和短期目标相结合,为搬迁群众提供适合的岗位,实现其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三是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新方式,拓宽搬迁对象的增收渠道。充分实施好"能源产业+扶贫分红"的发展模式,通过光伏扶贫项目、扶贫加油站项目等一批村集体项目的分红收益,进一步增加搬迁群众资产性收入。四是解决就业民生大问题。从产业园区和"扶贫车间"发力,做好招商引资的服务工作,壮大第二产业规模,为转移劳动力开辟新途径。以财政补贴方式,加强群众的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劳动力素质。

  (二)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创造更多的就业渠道。一是解决就业民生大问题。从产业园区和"扶贫车间"发力,做好招商引资的服务工作,壮大第二产业规模,为转移劳动力开辟新途径。以财政补贴方式,加强群众的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劳动力素质。二是提升组织化程度。以能人、合作社的营销渠道及生产技术为龙头来引导搬迁户从事相应的自主产业,政府辅之以有资金需求的补贴政策支持,让搬迁群众抱团发展。三是发展集体经济。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新方式,通过光伏扶贫项目、加油站扶贫项目等一批村集体项目的分红收益,实现长远稳定增收。

  16/16

篇六:农村易地扶贫搬迁就业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问题整改工作的情况报告

  关于易地扶贫搬迁问题整改工作的状况报告根据县农村住房平安保障指挥部办公室印发的《xx县易地扶贫搬迁问题整改工作方案》的"要求,我乡高度重视,成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排查及问题整改专班,对比方案中梳理的各项问题,落实特地人员对全乡易地扶贫搬迁户实施拉网式排查,现将排查及问题整改状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状况

  我乡有易地扶贫搬迁户xxx户,现均已竣工,做到了识别对象精准、应纳尽纳、选址平安科学、自筹资金未超标、资金及档案管理规范且每户均落实了后续帮扶措施。但个别对象户仍旧存在部分问题,突出表现为面积超标及拆旧复垦不到位。

  二、存在的问题

  〔一〕建房面积超标准。

  1、个别对象户在面积标准未明确前提前启动搬迁,导致未按图修建且超面积。李宗强、刘尧强两户均在面积标准未明确前房屋已基本完工导致面积超标。

  2、个别对象户因户型不有用,未按图修建超面积。周太平〔旱拱桥村五社〕、周国从、杜元丛、万文彬、万文学、万昌银、冯秀国等户均根据农村传统建房方式自建住房导致面积超标。

  3、个别对象户混淆了生产用房的概念,将厨房建在了生产用房内导致超面积。根据原来县上要求,对象户确有养猪等生产需求的可以修建层高在x.x米以下的生产用房,我乡也原样进行了传达,但

  在详细实施过程中,部分对象户又自行加建了土灶、灶台、水缸、碗柜等,成为了事实上的厨房,将生产用房性质变为了生活用房导致面积超标。

  〔二〕有一户对象户入住时间少。

  xx村xx因距离土地较远,耕作不便,导致在新居住的时间较少。

  〔三〕拆旧复垦不到位。

  xxx两户因对旧房有感情,且认为旧房仍旧有利用价值,拒绝协作拆旧。

  三、整改落实状况

  我乡对排查出的问题实行了逐户制定整改方案、落实专人跟进、倒排工期、限期整改,xx户问题户中已有xx户整改完毕,分别为xxx。对x户生产用房变为生活用房的,动员其先自行整改,限期恢复生产用房功能,限期未整改的将由乡、村、社、帮扶责任人关心整改。对拒绝拆旧的两户,我乡已落实人员通过讲政策、对比已拆旧的户做其思想工作,争取主动协作拆旧。对入住时间少的冯正佐户,已通过其子女做其思想工作,争取按时入住。

  四、下步工作准备

  我乡将严格根据方案中关于稳固提升阶段的工作要求,严守面积红线,确保在xxxx年底前,确保无一户增〔扩〕建人均住房面积;同时对有修建生产用房需求的对象户有序引导,尽量满意其生产生活需要并确保不突破面积红线;连续完善落实好后续帮扶措施,确保科

  学可行,做到因户施策、精准滴管。对本次摸排发觉的问题建立台账、逐户整改、逐一销号,同时建立日常巡查机制,确保问题被毁灭在萌芽状态。

篇七:农村易地扶贫搬迁就业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存在的问题及应对路径分析

  易地扶贫搬迁是指在贫困地区将被迁移群众搬迁至相对富裕的地区,同时提供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支持,以改善其生计和生活环境,促进整体脱贫。近年来,易地扶贫搬迁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首先,易地扶贫搬迁存在着搬迁区域资源短缺的问题。由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大都来自较为贫困的地区,搬迁后会对目标地区的资源供应带来压力甚至出现短缺情况,给当地社会秩序带来一定的压力。因此,在制定搬迁计划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地区的资源状况及其承载性,制定合理的搬迁计划,避免给当地社会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其次,易地扶贫搬迁还存在收入和就业问题。搬迁后的贫困群众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需要重新适应并寻找生计和就业机会,但由于新的生活环境可能与原来的生活习惯有所不同,当地的语言、文化等方面也存在差异,会给贫困群众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需要通过多种措施来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协助其接受新的生活环境,并帮助其尽快融入当地社会,提高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最后,易地扶贫搬迁还可能涉及土地问题,需要完善相关政策。由于贫困搬迁群众在迁移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土地流转等问题,因此需要制定完善的土地政策。同时,需要加强对贫困搬迁群众土地所有和使用权的保护,防止群众在搬迁过程中出现诸如土地权益受损等问题,保证其合法权益。

  在应对这些问题时,政府应坚持规范、科学、合理的实施方式,充分倾听群众需求,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解决贫困群众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推进“整村推进、移民带动”的脱贫模式的落实。同时,还需要注重信息传递与沟通,提高搬迁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和利益,确保搬迁后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产生活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篇八:农村易地扶贫搬迁就业问题

  

  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贫困人口易地搬迁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作者:李学才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9年第05期

  摘要:易地搬迁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有效方式之一。本文对现有易地搬迁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运用实地调查和个案研究的方法来探讨农村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易地搬迁;问题;对策

  易地搬迁是改变传统的帮扶方式,将生活在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发展条件严重欠缺、社会公共服务难以覆盖到的地区贫困人口进行整体或者部分搬迁,以改善他们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公共服务能够全面覆盖,逐步走上致富道路,实现脱贫目标。据统计,2016年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了249万人,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了340万人。易地搬迁对搬迁户住房条件改善、促进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易地搬迁在政策执行中仍面临不少难题,如易地搬迁机制体系不够科学、政策不够严谨,后续配套还不完善等,应制定相应的对策,使易地搬迁政策在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中发挥最大效用。

  一、农村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搬迁对象不精准

  有效识别易地搬迁户及其特征对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是贫困研究的基础问题,也是扶贫实践中精准帮扶的重要依据。在精准扶贫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区别对待,达到精准识别贫困户的目标[1]。如《河南省全面精准识别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办法》(豫易地搬迁〔2017〕1号)规定:易地搬迁对象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基礎,以扶贫部门精准识别成果为依据,必须同时满足纳入迁出地区和易地搬迁家庭个体条件,才能进行易地搬迁。但是部分地区在政策执行中有偏差,造成搬迁对象不精准。一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不精准,导致搬迁对象识别不精准。在现实工作中,有基层干部反映贯彻精准方略存在操作性难题,受数据收集分析手段限制、农村落后文化等因素影响,难以确保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容易出现错评漏评[2]。如家庭劳动力的外出务工收入和其他隐性收入等情况难以统计,基层干部对相关政策理解得不深,对识别标准把握不准,评议结果受家族势力、个人恩怨、好人主义等因素影响,还有的通过“拆户”“分户”方式评为贫困户等。二是搬迁家庭个体条件不满足也纳入搬迁对象。一些地方对搬迁对象普查筛选不精准,把一些危改户、城市集镇拥有小产权房

  户、农村房屋结构完好户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计划。还有地方存在先建房、后确定搬迁对象的情况,导致搬迁总规模与实际搬迁存在不一致,出现搬迁对象把关不精准。如少数乡村设计易地搬迁套数远远大于实际易地搬迁户数,为了完成易地搬迁分配任务,存在搬迁户申请把关不严的现象;还有的未根据搬迁对象意愿变化及时调整,如少数易地搬迁目标户在旧房拆除时放弃搬迁,回原住房居住,导致搬迁房闲置。

  (二)后续发展困难多

  后续发展是检验易地扶贫搬迁成败的关键。农村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改善了生产、生活状况,最终解决贫困问题,这是制定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预期目标。但是农村贫困人口,其自身的文化水平、经济条件、思想认识、个人发展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对于易地扶贫搬迁的顺利实施起着重要作用[3]。造成搬迁户后续发展困难的原因是:一是搬迁户自身发展能力不足,部分搬迁户存在“不会干”或“不愿干”的现象。如部分搬迁户主观上有脱贫意愿,但是因缺技术、缺资金,不知道怎么干。同时受眼界、能力等限制,无力应对市场经济的风险,往往因自然灾害、市场价格波动等,导致徒劳无功甚至损失惨重,进而灰心丧气,失去斗志。还有部分搬迁户缺乏脱贫的动力,觉得享受党和政府的优惠政策都是天经地义的。有的“坐在家里打麻将,等着政府送钱粮”,拿低保金、五保金打麻将,不劳而获;有的认为“我脱不了贫,政府交不了差”,以贫困户身份要挟乡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有的陷入“因穷而要,因要而懒,因懒而穷”的不良循环,扭曲了党和政府实施扶贫政策的目的和效果。二是帮扶机制精准不够,存在政策宣传和精准帮扶不到位现象。部分乡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为易地搬迁是搬迁户个人的事情,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认识和理解不够透彻,对易地扶贫搬迁的流程、红线和申请条件逐村逐户宣传不到位,对方案解释不清楚,造成搬迁户不想搬、不愿意搬,或是搬迁后不适应“回迁”,“签订搬迁协议后反悔”等。政府及帮扶单位建立帮扶机制,但是由于政出多门,政策“碎片化”,整体帮扶效果未显现。如在金融帮扶上,金融部门出台一系列的帮扶政策,但是由于放款政策不灵活,搬迁户难以获得正常贷款。

  (三)拆旧复垦不到位

  易地搬迁的一个最根本的红线是搬迁贫困户入住新房后,旧房必须拆除复耕。根据国家易地扶贫搬迁相关政策规定,农户在提出易地搬迁书面申请并经审核公示后,同步签订搬迁及旧房拆除复垦协议,在搬迁入住后及时拆除旧房,但是在易地搬迁政策执行中存在旧房拆除难、土地复垦难问题。一是旧房拆除不到位。“生于斯死于斯”成为中国农民与土地及其之上的村落共同体之间生命循环[4]。搬迁户在申请时,存在侥幸心理和观望心态,一旦入住后必须拆除旧房时,就产生了旧房故土难舍情绪,认为它是自己一家的根基,拆除迟迟不动,或以老人不愿来,农机具、棺材没地方放等各种理由拒绝,给旧房拆除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另外,搬迁户住宅复杂性造成拆旧不到位。在村庄里,搬迁户一户多宅、兄弟共宅现象非常普遍。在旧房拆除时,搬迁户往往同意拆除一套破旧不堪、长期无人居住的房子,企图保留现在居住的房子。原老宅产权不清晰,搬迁户在旧房拆除时,未搬迁户的兄弟不同意、阻挠拆旧。农村旧

  房都是相互连在一起,俗称“共山同脊”,旧房拆除可能影响到邻居房屋的美观和安全。特别是农村讲究“风水”,在搬迁户旧房拆除过程中,搬迁户的邻居极力阻止。二是土地复垦不到位。土地复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齐心协力才能收到预期效果。调研发现,部分地区土地复垦宣传不深入,搬迁户理解有误区,乡村干部执行政策有偏差,相关职能部门缺乏配合,加上土地复垦资金投入和补助标准偏低,有的地方甚至不足以抵偿土地复垦成本,乡村干部和搬迁户缺乏土地复垦的积极性,对项目实施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土地复垦进度慢。

  二、促进农村贫困人口易地搬迁之对策建议

  造成易地搬迁识别对象不精准、后续发展困难多、拆旧复垦不到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执行过程中实际情况,找准突破口,破除当前易地扶贫搬迁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一)完善搬迁对象识别机制

  在对贫困空间的精准建模、空间重构、贫困状态描述等精准扶贫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大数据能够提供新的、更有力的基础理论、方法与工具,实现对贫困现象与扶贫对象致贫原因的全要素识别、脱贫有效路径的精准设计、脱贫成效的稳定性判别,以及返贫现象的预警与防范[5]。按照迁出地区域条件和划出范围,严格搬迁对象识别标准。对照贫困户识别标准和搬迁家庭个体条件,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通过相关部门采集财政供养人员、企业社保、房产、工商、车辆等信息,以及国家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危房改造、特困户等人员信息,与纳入易地扶贫搬迁户进行信息对比,普查筛选扶贫工作中存在扶贫对象识别不精准等问题,促进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精准到户到人。另外,严格搬迁对象识别登记程序,坚持群众申请、入户核实、村民小组评议、村委复议公示、乡镇复核公示、县审批、省辖市复核、省抽查确认程序。对不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的对象要剔除出去;对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而前期又未纳入的,要及时纳入;对搬迁对象意愿变化的,要重新识别新的搬迁户。做到对符合条件的一户不漏,不符合条件的一户不进,实现人、地、房、业精准对接,确保搬迁对象精准到村、精准到户、精准到人。搬迁对象确定后,要及时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进行标注,并同步签订搬迁协议书、拆旧协议书及后续脱贫帮扶协议书。

  (二)创新精准帮扶机制

  根据搬迁户致贫原因特点,创新帮扶机制,培育他们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提高他们自身发展能力,帮助他们用自己劳动找回自己的价值,实现“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一是建立“志智双扶”机制,扭转长期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唤醒其内心对通过自我奋斗实现脱贫致富的意识与欲望,使其认识外界“输血”不能致富,自身“造血”才能致富[6]。二是坚持易地搬迁与产业发展并举,在推进易地搬迁项目建设的同时同步谋划致富产业,做到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统筹产业扶贫、就业创业、盘活资产等多项举

  措,对搬迁户实行一个技能培训、一个增收产业、一个扶貧车间、一个集体经济的后续扶持模式,实现技能培训全覆盖,就业创业全联结,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三是实施技能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创业无缝对接。充分考虑搬迁户个人意愿、自身能力和市场需求等因素,整合人社、农业等部门的培训项目资源,开展专业技术、实用技能、自主创业三个方面的培训,做到精准培训与促进就业创业的无缝对接,实现有就业创业意愿的搬迁户培训全覆盖。四是设立公益岗位,解决困难搬迁户就业难题,大力开发搬迁点卫生保洁员、农业保险宣传员、道路交通安全劝导员、社区管理员等公益性岗位,重点安置搬迁户中的低保户、残疾人等困难人员就业,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摆脱家庭困境的信心,形成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脱贫的良性发展链条。

  (三)建立拆旧复垦分类施策机制

  调研中发现,搬迁户入住后以各种理由拒绝执行拆旧复垦协议。要保障拆旧复垦落到实处,应考虑分类施策。一是建立旧房拆除分类施策机制。第一,坚持旧房拆除,守住政策红线。搬迁户入住后,旧房必须进行拆除,宅基地实施复垦。乡镇作为旧房拆除实施主体,应鼓励搬迁户自行或委托他人拆除、复垦的,及时兑现旧房拆除奖励或补贴。第二,收回集中安置房。对于搬迁入住后,超过规定时间拒不执行旧房拆除的,乡镇应督促搬迁户自动放弃易地扶贫搬迁,收回集中安置房,根据分配方案重新分配。第三,回收集体生产管理用房。针对个别质量好、面积大的原住房,可以适当保留,统一收回作为集体所有,可以存放生产工具、种子、化肥、棺木等,也可以作为护林员、保洁员临时休息场所,但原则上一个自然村保留的生产管理用房不超过一处。第四,可以纳入古村落保护利用或旅游开发用房。传统村落大多年代久远,散落在相对偏僻、贫困地区,这些地区也是易地扶贫搬迁重点区域,地方政府应考虑协调易地扶贫搬迁旧房拆除硬性规定与旅游开发、传统古村落保护的矛盾,对涉及古村落的搬迁户,原住房符合旅游规划、古村落保护的,可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但产权作为集体所有。二是加快土地复垦分类施策机制。搬迁户旧房拆除后,首先面临土地复垦问题。土地复垦应结合当地自然人文等条件,按照“项目化运作、工程化推进”模式,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处理。第一,优先复垦为耕地。搬迁户旧房及宅基地退出后,独立地块复垦后达到土地变更调查上图斑面积(大于600平方米)要求、有复耕潜力并能够满足农业生产条件的,要优先复垦为耕地。对于复垦质量要求达不到《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的要进行提质改造,着力提高复垦土地的质量等级。第二,确实不宜复垦为耕地的,因地制宜,分类处置,或用于生态修复,或用于特色农林开发,或用于文化旅游开发等,不应“一刀切”地全部复垦为耕地。第三,建立政策奖惩机制。政府应建立财政预拨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土地复垦资金周转。在资金分配上,以易地搬迁新建安置区为基数,安排各乡镇限期完成复垦任务,并予以阶梯式奖励。如完成基数的,每亩奖励6万元;超额完成基数的,每亩奖励12万元;不能完成基数的,按缺口每亩处罚2万元,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易地搬迁是农村贫困人口精准扶贫的重要策略。目前,在农村贫困人口易地搬迁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搬迁户后续发展困难等问题,影响着农村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工作

  的实施效果。因此,在农村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工作中,需要综合分析多种因素,完善相关的工作,要为搬迁户的发展提供帮助,要支持无集体经济收入或集体经济薄弱、资源缺乏的贫困村发展农村产业,利用小额贷款发展农村多元化的产业,做到搬迁户家家有产业,才能使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也才能使得精准扶贫收到应有的效果。

  本文为2018年度河南省社科联

  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项目最终成果(项目编号:SKL-2018-3744)

  参考文献:

  [1]殷浩栋、王瑜、汪三贵.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识别:多维贫困测度及分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11).[2]朱友红.山西深度贫困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推进路径[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7(12).[3]赵双、李万莉.我国易地扶贫搬迁的困难与对策:一个文献综述[J].社会保障研究,2018(2).[4]费晓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丁翔.大数据驱动精准扶贫: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17(12).[6]白永秀、宁启.易地扶贫搬迁机制体系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18(7).

  (作者单位:新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房产管理中心)

篇九:农村易地扶贫搬迁就业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存在问题和建议对策

  易地扶贫搬迁存在问题和建议对策

  加强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深入掌握全区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效防范扶贫领域各种廉政风险,遏制扶贫工作中的违纪违法行为,通过听取工作汇报、座谈交流、现场调查、入户核查等方式,对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就工作存在的困难和下一步如何规范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了一些思考。

  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对照上级精准扶贫决策部署,当前我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对象确定不精准。一些符合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还没有被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范围,有的甚至用危房改造替代了易地搬迁,可能造成部分群众“二次搬迁”;一些可以按危房改造政策改善居住条件,却又被纳入易地搬迁范围,造成了易地扶贫搬迁范围的扩大。

  二是搬迁规划变动多。一些镇办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录入过程中,移民、扶贫干部内部沟通不及时,审核把关不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变更申报程序执行不到位,基层干部随意变更信息数据,造成扶贫、移民系统的信息不对称,全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变动多次,给推进项目建设、实现人房精准对接造成困扰。

  三是项目管理不规范。已全面启动建设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不同程度存在规划审查意见、用地批复、招投标工作、“一书两证”及

  易地扶贫搬迁存在问题和建议对策

  施工许可证等项目手续不完备的问题;一些镇办的移民搬迁工程项目档案收集、整理、归档未严格按照精细化管理要求,分类建立规划评估、行政审批、公开招标、工程管理、决算审计等“五卷”资料;个别安置点安全文明施工措施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

  四是资金管理有漏洞。一些镇办未落实易地扶贫搬迁资金进行物理隔离、专账管理要求,搬迁专项资金支出控制不规范,甚至存在以借代支现象,财务支出公开公示执行不到位;一些镇办未按照基本项目建设要求分项目规范建账,记账不及时、科目设立不规范;个别镇办在专项资金支出中超范围列支办公费、差旅费、误工费以及加班补助,甚至有个别镇办挪用易地搬迁专项资金用于小城镇项目建设,未做到专款专用。

  五是政策执行有偏差。一些镇办对分散搬迁审核、审批不严谨,没有严格执行“五不准”和人均建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要求。个别群众存在原址建房、后村搬迁前村、超面积建房问题,个别镇办还存在提前收取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自筹资金,未及时结决算,未按照“一房一价”来核算群众自筹资金,而是简单、错误地将“人均不得超过2500元、户均不得超过10000元”的红线标准做为群众自筹资金的收取标准。

  六是旧宅腾退推进慢。“一户一宅”政策执行不到位,一些已经搬迁入住的群众没有落实“即搬即拆”要求,相当一部分已经搬迁入住3年以上的搬迁群众还存在“住新房占旧房”现象,全区移民搬迁旧宅腾退工作进展缓慢。

  易地扶贫搬迁存在问题和建议对策

  七是后续服务不精细。搬迁群众户籍迁转、居住证办理、教育、低保评定、养老保险、新型合疗等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安置小区的水电管理、公共保洁、道路保养、维修服务等工作不能全面推进,移民新区物业管理市场化运作还在存在一定困难。

  八是产业配套有瓶颈。全区集中安置点配套产业缺乏项目、资金支撑,产业培育时间长,企业引进难度大,配套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创业路子窄。

  九是工作力量不匹配。区移民办现有工作人员16人,其中:借调1人,在编15人。目前,在区扶贫局政策兑现中心服务窗口AB岗2人,驻村帮扶2人,在单位推进日常业务工作仅有12人,承担了60多个移民搬迁项目和全区30000多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安置工作的方案编制、计划落实、信息管理、项目监管、资金拨付、绩效评价等工作,现有工作力量严重不足。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结合全区工作实际,调研组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造成以上问题的客观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政策把握执行不精准。一些镇办主要领导及业务干部学习政策不深入、把握政策不全面、政策解读不精准、政策宣传有死角。制定易地搬迁脱贫计划时,未统筹考虑移民搬迁项目建设进度和产业收入、医疗、教育保障情况;搬迁群众对易地搬迁政策了解不够、理解不透,主观意愿多变,造成搬迁对象识别不精准、搬迁规模多变。

  易地扶贫搬迁存在问题和建议对策

  二是执行“三精”要求有差距。为规范移民搬迁项目精细化管理,省市区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精准搬迁、精确施策、精细管理”工作的意见》,但是在工作实践中,一些镇办对移民搬迁精准搬迁、精确施策、精细管理“三精”管理重视程度不高、重视项目建设轻视项目管理,在安置房和配套建设上投入精力多,对项目手续办理和备案管理投入精力有限,跟进主管部门不积极,造成项目手续办理不及时、备案不完备。

  三是资金管理人员不专业。各镇办移民搬迁记账人员多为财政所相关人员兼任,对基本项目建设财务要求不掌握、专业业务素质不高,加之一些财务人员同时监管本镇办多个财务资金专户,对移民搬迁账务管理投入精力不足,建账不规范、记账不及时。

  四是搬迁工作合力有欠缺。由于体制原因,区直相关部门都有自己的行业法规和规章制度,在办理项目建设用地使用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开工许可证等相关手续等方面效率不高,一些已竣工验收的项目决算审计滞后,客观影响了项目手续规范化管理;在搬迁后续服务管理中的户籍迁转、居住证办理、教育、低保评定、养老保险、新型合疗等相关配套政策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协调推进。

  五是配套产业培育时限长。一些镇办存在重搬迁轻帮扶的问题,有些地方“为搬而搬,一搬了之”,忽视了产业配套、就业扶持和保障性扶贫,没有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存在搬迁群众脱贫难的风险,难以达到“能致富”目标。

  易地扶贫搬迁存在问题和建议对策

  六是旧宅腾退推进困难多。大部分群众普遍存在恋乡情结,故土难离,特别是受生产生活习惯和文化风俗等影响,一些搬迁群众融入新的生活环境有畏难情绪;搬迁入住后生产生活成本增高;有的群众因为老房子较好舍不得拆,有的群众考虑到原居住地还有土地耕种、山林养护,留着旧房便于放置必要的生产工具,不愿意拆除老房子。

  三、对策及建议

  (一)深化思想认识,强化统筹协调。一是强化干部群众宣传教育。要持续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深入广泛开展宣传宣讲活动,通过群众易闻乐见的宣传教育、典型引导等方式,增强群众对政策的了解,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二是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明确移民(脱贫)搬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及时制定完善部门支持政策,最大限度整合散落在各部门各行业的支农资金和惠农政策,建立脱贫攻坚“八办两组”定期会商制度,及时互通信息,研究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审定、动态调整、产业帮扶、社会政策衔接等工作存在困难和问题,合力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三是建立健全常态化工作机制。建立标准化的自查整改常态机制,明确搬迁对象、住房建设、项目推进、补助标准、脱贫认定等各阶段、各环节工作自查自纠标准,限期对标自查整改。定期会同财政、纪检监察等部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专项检查,持续传导压力,严查资金管理使用环节中的各类违规违纪问题,以严格问责倒逼资金管理进一步规范。

  (二)严格政策执行,坚持“三精”要义。一要把精准搬迁作为重中之重。坚决纠正“先建后搬”的错误倾向,严守“两条红线”,易地扶贫搬迁存在问题和建议对策

  精准“人房对接”,做到“以户定建”,严格落实集中安置“四避开、四靠近、四达到”和分散安置“五不准”要求,精准易地扶贫搬迁规模;二要把完善配套设施作为基础前提。以“与城镇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相近”为目标,继续坚持基础设施与集中安置点同步规划、一体建设,推动人口聚集与公共财政投入同步同向。把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等有机结合,将一些重大配套项目列入“十三五”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确保加快推进。三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核心支撑。全力加快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产业项目建设进度,按照已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配建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引导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通过设立产业扶持基金、农民创业基金、强化致富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快催生一批致富带头人,兴办一批特色产业项目。

  (三)加强督查指导,推进项目建设。一是建立项目建设月交账汇报制度。每月召开一次会议,专题听取各项目责任人及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关于在建项目进展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二是完善项目建设督导包抓制度。移民搬迁在建集中安置项目,每个项目落实一名区级包抓领导、一个联包工作部门、一名项目管理处长、一名业务指导人员,明确包抓责任、工作要求、时间节点,建立一一对应的任务链、责任链,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全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三是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强力推行长效督查制度、跟踪问效制度、考核奖惩制度,通过月评季考、半年点评、年底交账,严格兑现奖惩。认真贯彻落实“三项机制”助推脱贫攻坚工

  易地扶贫搬迁存在问题和建议对策

  作实施办法,对季度考核排名前三位的镇(办)项目管理处通报表扬,对排名后三位的项目施工企业实施处罚,倒逼任务落实。

  (四)注重多措并举,实施精准帮扶。一是分类因户因人施策。坚持搬迁与发展两手抓,同步谋划富民产业,除享受全区普惠性的光伏发电、食用菌产业等补贴政策外,对继续耕种原有土地,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搬迁户,重点扶持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养殖业等,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对依托城区、中心镇和产业园区安置的农户,加大技能培训力度,重点扶持发展劳务、运输、餐饮等服务业解决就业问题;对依山就势改善居住条件的搬迁群众,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加快发展特色林果业和区域性特色产品,拓宽增收渠道。二是强力推进“三变”改革。盘活耕地。落实搬迁群众继续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所有权和享受原惠农补贴,土地流转收入归搬迁群众所有的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流转移民搬迁群众原有承包地。将易地扶贫搬迁迁出点适宜退耕还林的纳入退耕还林工程。盘活林地。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继续落实国家公益林、集体林地、联户发证林地区划界定以及相关补偿基金分配政策,鼓励搬迁群众流转公益林地经营和发展种养业。盘活宅基地。积极兑现搬迁群众旧房拆除复垦后奖励补助政策,对复垦的宅基地进行分类确权到户后流转,对不能流转的部分进行退耕还林。三是建立助力脱贫机制。统筹好入学,合理调整安置点周边学校(幼儿园)布局,配齐配强师资队伍,落实学龄前教育、义务教育扶持政策,满足搬迁子女就地入学需求。统筹好就业,建立已就业台账、就业需求台账、易地扶贫搬迁存在问题和建议对策

  岗位供给台账,实行动态管理,统筹安排,确保每户至少有一人实现稳定就业。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探索开展“金融扶持、带资入股、固定分红”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模式,将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按股分红,使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增收。统筹好就医,由社区卫生站建立搬迁户健康状况信息档案,建立医疗精准扶贫救助档案,逐人建立管理台账,根据不同病种制定“一人一策”靶向治疗方案,实行“贫进脱出、病进愈出”的动态管理和监测。

  (五)强化后续管理,优化服务保障。一是建好公共服务场所。健全社区服务中心,设立移民、人社、公安、民政、卫计等部门的便民服务窗口,推行网格化管理。在安置点建设集开放性、实用性、多功能性为一体的文化活动广场。建好关爱中心,建设老年活动中心、幼儿看护中心等综合性场所。二是用活社区管理机制。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移民搬迁社区自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合理划分移民新区自治单元,完善移民搬迁社区组织机构。扎实推行居(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不断提升移民搬迁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三是加快制定社会衔接政策。加快搬迁户的户籍、社保、医保等制度改革,制定相关衔接政策,把移民户原户籍村承担的农村低保、新农合、养老保险、民政救助、子女入学等职责转移到移民安置点所在的社区,使搬迁户和当地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

相关热词搜索: 农村易地扶贫搬迁就业问题 易地 就业问题 扶贫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