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10篇

时间:2023-06-03 10:30:03  阅读:

篇一: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

  

  传统村落保护的两种新方式

  第一篇:传统村落保护的两种新方式

  传统村落保护的两种新方式

  ●“名录保护”对传统村落保护来说,无疑是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然而,这种方式无法“包打天下”,寻找更全面、更有效的解决良策和保护方式已经成为共识

  ●把相邻与相关的大大小小的村落作为一个整体对待,有助于村落人文的相互支持以及历史记忆的传承与传统生命力的保持。相反,一刀切地将所有村落孤立地“保护”起来,难免会走向标本化和景点化

  ●露天博物馆,是把散落乡野的零散又珍贵的民居收集起来,集中保护与展示,它的意义是将最难保存的人类遗产——历史民居及生活细节保存下来

  ●必须强调的是,历史建筑只有原址保护,才最有价值。当然,如果无法在原地保存,我们不能让它们“坐以待毙”。在此背景下,采用露天博物馆方式集中保护并加以利用,确实是最佳的选择之一

  目前,我国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是采用名录制,即“名录保护”,就是将传统形态完整、遗存丰富、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一个个甄选和认定下来,列入名录,加以保护。这种方式对传统村落保护来说,无疑是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然而,这种方式是否可以“包打天下”?还有没有“名录保护”涉及不到的领域,需要其他方式来辅助?

  随着整个社会文化自觉意识的不断提升,对传统村落价值认识的日益提高,人们努力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寻找更全面、更有效的解决良策,一些新的保护方式已经悄然出现。值得关注的有两个方式,一是“古村落保护区”,一是“露天博物馆”。推行古村落保护区避免标本化和景点化

  古村落保护区是指将一个区域内形态相同、人文相关的一些村落(古村落群)整体地保护起来。这些村落有的已经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有的没有列入,但它们是一个家园化的历史群落,通常称为

  “古村落群”。非群落的传统村落适宜于单体保护;“古村落群”则可采取保护区方式。

  虽然,每个村落看上去都是个体,但实际上,村落之间的历史生命彼此相关。在一些地域内,往往相邻的村落在创建及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共同的历史命运、自然变迁、族群演化中或分或合;在相同的气候条件、自然环境、民族背景和生活方式中,共享着一致的民俗文化。对这种“古村落群”,如果采用单一的个体化保护便会割断它们的历史脉络,使其人文变得孤立而单薄。相反,如果把这些相邻又相关的大大小小的村落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则有助于村落人文的相互支持以及历史记忆的传承与传统生命力的保持。我国非遗保护就确定了一些“文化生态保护区”,效果很好,避免了单一的“名录保护”把非遗与其文化土壤割裂开来的问题。我们可以想象,一刀切地将所有村落全都关上门孤立地“保护”起来,日久天长,就难免会走向标本化和景点化。

  当然,绝不是所有的传统村落都要设保护区,这是有条件的。保护区所指的“古村落群”,必须包含两大元素:首先必须有列入国家名录的传统村落,无论一个还是多个,这是重点。其次,周围尚有一些村落,虽然未列入名录,但与列入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在历史人文上相互依存,文化生态保持较好。这样的“古村落群”才适宜于建立保护区。

  这些年,有些地方虽然没有使用保护区的概念,但对这种“古村落群”已采取整体或连片的保护方式,比如江西的婺源地区、浙江的松阳地区和黔东南的一些苗寨、侗寨等等。这些地区通过对一个个“古村落群”集体的人文力量进行自我的凝聚、互补与强化,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是古村落保护的成功典范。

  近日在河北省邢台市召开的全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会议上,沙河地区政府起草的一份“沙河古村落保护区”的计划书引起了我的兴趣。沙河地处太行西麓,依山建村,叠石为屋,民风质朴,人文醇厚,上世纪中期又是著名的抗战红色革命根据地。沙河已有5个古村列入国家保护名录,还有一些村落虽未列入名录,却是这个农耕群落的重要

  成员,村落之间的环境、历史文化互相映衬,命运攸关,所以连片和整体保护非常必要。河北省保存较好的“古村落群”不止于沙河,还有涉县、井陉、蔚县等地,也同样适合采用“保护区”的方式。当然,这样的“古村落群”在我国其他省份与地区也有一些,而且有些地方政府已经主动提出要建立古村落保护区了。

  可以说,古村落保护区是地方政府的一种主动创造,是文化自觉的表现,也是符合传统村落自身特点的科学的保护方式,应得到各界的支持。加快建立露天博物馆以利集中保护与展示

  露天博物馆是一种收藏和展示历史民居建筑及其生活方式的博物馆。

  它最早出现在欧洲工业革命纵深发展的时代。那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急剧变化,城市与乡村不断翻新,历史建筑被抛弃,民居更是首当其冲。有历史文化眼光的人们开始搜集这些“行将灭亡”的老屋,作为先人的人文见证与历史财富,辟地重建,集中保护,称之为“露天博物馆”。

  最早的露天博物馆建于100多年前(1891)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吉尔卡登岛。近百座由各地迁移来的古代民居,被错落有致地陈放在一片草木丰盛的坡地上。在今天看来,很像一个古老的村镇,房舍、教堂、粮仓、杂货店、作坊、磨房、畜舍、马厩,应有尽有,室内还有着昔日特有的生活物品,充盈着那时的生活细节。经过了一个多世纪,这里所有的树木都成了古木,深郁的光影里也已有了历史的气息。一些建筑里还安排了古代手艺的活态演示,如陶艺、织布、木刻、食品制作等等,以展示他们祖先的生活情态。

  这种露天博物馆的出现,立即唤起了人们保护传统民居的文化自觉。数年之后,丹麦人在其北部的奥胡斯、荷兰人在阿纳姆的郊区相继建成了展示自己先人生活方式与场景的露天博物馆。如今,世界上这种露天博物馆愈来愈多。从欧美到日韩,从俄罗斯苏兹达里的老木屋博物馆到泰国的老屋博物馆,这种露天博物馆的意义是将最难保存的人类遗产——历史民居及生活细节保存下来。

  这种保护方式对于我国来说,就更加迫切和必需了。为什么这么

  说呢?因为我国自2012年启动的传统村落名录认定,对各地农耕家园的保护具有决定性意义。但这项工作只是对历史遗存整体保存较好的村落而言的,对于整体保存不好的村落,名录不收,也就不在保护之列。如果一个村落大部分民居都已翻新,却还残留着一座祠堂,一座戏台,两三座民居,很经典,又很有历史文化价值,怎么办?在一个已经“改天换地”的环境里,孤零零的一两个老民居很难保存,最适合的方式正是露天博物馆,也就是把这些散落乡野的零散又珍贵的民居收集起来,加以集中地保护与展示。

  本世纪以来,这种尝试已经开始。比如晋中的王家大院和常家庄园,就是利用已经残缺的古代庄园为骨架,将周边地区零散的历史民居移入,集中而整体地加以保护。再比如私人出资建造的西安关中民居博物馆和安徽蚌埠的民居博览园等,都是将散落四方、无人理睬甚至危在旦夕的民居收集起来,易地重建,精心修缮,达到了很好的保存效果,同时又能供人欣赏传统和认识历史。当然,易地重建的原则有如文物的“落架重修”,必须坚持历史的原真性。虽然露天博物馆有很高的旅游价值,但不能只为旅游效益而妄加“改造”,其最终目的还是要以保护文物为主。

  还必须强调的是,历史建筑只有在它的原址上才最有价值,不能为搜集它而搬走它。可是,如果无法在原地保存,我们当然不能让它“坐以待毙”。采用露天博物馆的方式来集中保护,并加以利用,确实是最佳的选择之一。

  在一方面加紧对传统村落实施整体保护的同时,也希望地方政府、社会各界和有识之士关注那些有历史文化价值、零散的历史民居的保存。

  我们既不能失去一只只从历史飞来的美丽的大鸟,也不能丢掉从大鸟身上遗落的每一片珍贵的羽毛。作者为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第二篇:传统村落保护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成立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任副组长的九里村传统村落保护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联合镇国土、城管、公

  安、九里村委会等部门和单位合力开展工作,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2、积极开展调查摸底工作。由住建办、文体中心、九里村委会联合开展对九里村的村庄、房屋、老街、古文物等现状的调查登记,摸清底数。做好村落文化遗产详细调查,按照“一村一档”要求建立传统村落档案。

  3、科学编制九里村落保护规划。要以延陵古镇总体规划为指导,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等的编制,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总体保护规划、村落保护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逐步完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依据和思路,切实做到“先规划,再设计,后实施”。

  4、启动九里村落保护修缮工程。一是恢复九里村落东西南北老街;二是新建吴氏宗祠;三是改造九里古村落部分危房;四是在不破坏村落历史要素和特色的基础上,完善水电、路面、路灯、排污、垃圾收集和公共交通等相应的配套设施,营造古朴、干净、明亮的村庄环境。

  5、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切实加大保护执法力度,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组织国土、城管、公安等单位进行对传统村落文化古迹的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破坏传统村落文化古迹的违法犯罪行为。积极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对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古迹进行重点保护修善,美化村居环境。将传统村落文物古迹进行编号排序,装订成册。

  6、多渠道引入资金。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自筹”的资金筹措机制。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传统村落保护的专项资金,同时积极探索民间资金投入机制,倡导具有一定实力和资质的企业、单位,参与到对九里村落的保护和开发。

  第三篇: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

  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

  按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要求,为加快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进一步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浪街村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精神和转型跨越要求,以乡村振兴战略、以生态休闲旅游为指导,立足于弘扬保护我村遗产文化,推动我村先进文化建设,立足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立足于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以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使我村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历史环境和传统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居民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高,为全村悠久文化的传承、地域文化特色的延续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1.传统村落保护必须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按照讲的“要强农业必须强,要美农村必须美,要富农民必须富。“美丽乡村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传统村落保护要同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相结合。

  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不是矛盾对立,而是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共臻繁荣。要强调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产业发展的高效衔接,要做到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保护文化遗产、传统风貌、特色环境、生态特征为核心,把乡村产业发展的着眼点落在生态服务型经济来发展。

  3.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

  下大力气,从快、从好、从精,按照科学的村域规划为村民规范化、精准化的建设修缮民居。以保护村落文化和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有益于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的。

  4.在完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传统村落保护机制

  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统筹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增强传统村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机与活力,促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永续利用。

  三、总体目标

  通过近几年时间,着力提高全村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善,确保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火灾隐患和险情普遍得以控制,村落环境逐步改善,历史风貌得到保护和延续,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永

  续利用。

  四、主要任务

  根据传统村落的现状情况、保护的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重点完成传统村落建筑保护利用、防灾安全保障、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任务。

  1.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示范,在主要历史建筑、传统院落的出入口,尽量选择当地材料,悬挂保护标识,实行挂牌保护。按照保护

  类建筑、保留类建筑、重建类建筑三种类型对历史建筑和传统院落进行室内改造和外立面修缮。

  2.防灾安全保障,消防设施建设。配置消防栓、灭火器,建设消防水池,提高街区、村庄的消防应急能力,保障历史建筑的安全。防灾避险设施建设。

  3.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对构成村落历史风貌的围墙、石阶、树木、山体、水系等要素进行修复。

  4.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道路改造。

  在保护道路的历史格局和空间尺度基础上,采用传统的路面材料及铺砌方式进行整修。

  第四篇: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总结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总结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总结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总结

  20XX年5月25日,县人大“三查”活动住建局汇报会在人大会议室召开,参加此次会议的部门有县人大、县政府、县住建局、传统村落所在的乡镇组成,会议由县人大张主任主持。

  会上,县住建局局长闫成民汇报了我县传统村落工作开展,汇报采用“ppt”格式,从传统村落的概念、我县传统村落的情况、三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基本情况、工作进展情况、工作体会、存在问题、下一步工作七部分进行了汇报。县人大环资委袁晓文主任就4月28日和5月11日开展的调查活动做了调查报告,调查报告针对已列入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北四家子乡唐杖子村八盘沟传统村落、柳城街道办事

  处西大杖子村传统村落、西五家子乡三道沟村传统村落和已初步入选国家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的胜利镇三家子村村落保护工作进展、存在的问题和六点建议进行了总结。

  会上,张中枢副主任就5月11日参加的调查活动对传统村落工作进行了总结:一是县政府高度重视,致使朝阳县的传统村落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二是住建局在传统村落申报工作中做了大量的细致工作,确保了在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申报中3个村落成功入选,全省仅有8个;三是住建局委托传统村落资深专家编制保护发展规划和保护发展建设方案,致使规划细、标准高;四是在省住建厅包扶活动中,住建局的工作得到了高度认可;五是宣传上有突破,朝阳县广播电台和塞外风等媒体已开辟了传统村落专栏;六是争取资金政策上住建局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每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争取300万国家级补助资金奠定了基础;七是在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住建局、县级相关部门、乡镇(街道)政府配合紧密,主要领导亲力亲为,安排专人负责村落保护发展建设。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张中枢副主任还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在“十三五”期间在国家级传统村落申报工作要提前规划,摸清底数,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按、目标做好上报计划;二是传统村落保护领导小组要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究解决问题,对各乡镇提出的问题,住建局要及时做好汇报;三是重点做好保护,在保护的同时打造现代服务业,增加群众收入,发展地方经济;四是各相关部门、各乡镇加强配合,明确牵头部门,资金使用做到“一评一审”,保证资金安全运行,保证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五是继续加大宣传,使群众认识到保护好传统村落就会取得经济利益,做好向外宣传,把我县的传统村落特点宣传出去。

  会上,韩国坤副主任在充分肯定工作进展的同时,提出了传统村落建设应与扶贫开发相结合,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最后,张主任做了表态性发言:一是住建局汇报材料充实,汇报形式新颖;二是对传统村落从申报到入选,以及现在的建设很满意;三是住建局工作到位,安排到位,工作思路清晰,对各部门在传统村落建设的配合工作也很满意;三是传统村落所在的乡镇积极性高,发展势头

  较好,前景发展很广。下一步要将传统村落打造成县级名片,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是村落保护发展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稳步推进传统村落建设工作。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总结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进一步抓好新农村建设,溪口镇政府严格按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要求,落实专项资金使用,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现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溪口镇目前共有中国传统村落两个,分别为花桥村木梨村及祖源村。

  木梨村属溪口镇花桥行政村,始建于明末清初,有400多年历史,地处海拔600多米的山脊上,背倚海拔近千米的苦竹尖山脉,距镇区10公里,县城35公里,黄山市区47公里。全村现有52户,142人,主要有詹、洪两大姓。20XX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祖源村始建于宋代,明代开国谋臣朱升故地,位于黄山市休宁县溪口镇境内,距休宁县城29公里,坐落在海拔685米的插角尖山腰,辖6个村民组276户908人。20XX年祖源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推进情况

  1、木梨村

  20XX年,我们对木梨村的村庄环境进行了全面整治,对村内来及污染进行了全面清洁,增设环保垃圾桶100只,并聘请保洁员。我们对进村的简易道路进行维修改造,安装了路灯,并对老旧线路进行了整改,为8家农家乐免费发放了家庭灭火器。

  20XX年,木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全面展开,截止目前,村庄内古石板路维修改造已完工,长约360米的村内至观景台步道已铺设完毕,高山塘坝的维修加固工程在经多次协商改动后业已完工,村内水口维修改造及消防池建设工作已完,高3米、内径2。5米的垃圾焚

  烧池已建设完工;旅游公厕修建正在紧张选址中,消防管道及排污管道铺设正在进一步详细设计,德尚堂古建筑修复工作已制定详细实施方案,目前材料正在抓紧筹备准备开工。

  2、祖源村

  溪口镇合理结合社会资金,开展“梦里山村”项目建设,对祖源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发展。项目旨在不改变村庄格局和村民生活方式前提下,对祖源村旅游资源及传统文化进行整合,打造文化旅游古村落。

  目前重点对红豆杉区域民居及周边环境进行整体保护开发,完成了红豆杉区块闲置房屋租赁31幢,交付使用21幢,12幢房屋改造施工已经启动,其中8幢初具雏形。完成红豆杉区域周边1200多平方米土地、70余亩水田流转承租。红豆杉景区景观提升工作业已全面展开,种植红豆杉、紫薇、映山红、红枫等景观植物1000余株。

  房屋改造过程中,内部采取现代化工艺设计,合理设置空间,打造舒适自然的居住环境;外在设计上,采用徽州传统建筑工艺,就地选取当地石材木材,对徽式房屋进行修缮加固,不改变如旧外貌,进一步发扬徽派建筑风格,展现祖源历史建筑风貌。

  下一步还将对村庄古道、石板路等历史风貌建筑进行维修保护,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周边田园风光建设,进一步提升村民居住环境和村庄内在景观。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1、加强村民保护意识

  前期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宣传,对村民保护意识提升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我们还是发现了部分村民存在保护意识薄弱的情况,例如随意倾倒垃圾、建筑风格脱离村庄历史等。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宣传,将传统村落保护内容写入村规民约中,与村民面对面交流,真正让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意义被村民熟知,让村民积极主动参与到传统村落保护中来。

  2、防止保护开发造成的“二次破坏”

  传统村落的价值,不仅仅是在旅游开发上,更在于其丰富的历史、科学、社会、艺术等价值。在追求传统村落乡土建筑的经济价值的同

  时,更要注重对原真性文化特征和原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传统村落保护项目推进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支持和欢迎,但是村民也反反复复提到,要尊重村落历史和村落现实,要注重对村落原貌的保护,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会进一步加强与群众的交流,尊重群众的建议和意见,对具有重要价值的古建筑要严加保护管理,对村庄格局严加控制,防止村庄保护发展中遭受到旅游性、开发性的破坏,走上文化遗产“加速折旧”、“文化变异”之路。

  第五篇:河南传统村落保护名单

  传统村落名单出炉

  乡土建筑保护起步

  来源:大太阳建筑网综合|0条评论

  关键字: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公布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共有646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中华民族历史五千年,这五千年都在农耕文明里。村落是我们农耕生活遥远的源头与根据地,至今至少一半中国人还在这种“农村社区”里种地生活,生儿育女,享用着世代相传的文明。在历史上,当城市出现之后,精英文化随之诞生,可是最能体现民众精神本质与气质的民间文化一直活生生存在于村落里。这种文化是最大多数人创造的文化,为最大多数人服务。它最朴实、最真率、最生活化,因此最富有人情味。

  而承载这种文化的基础则是中国广袤大地上的各种传统村落建筑,作为拥有7000年农耕文明史的国度,我国各地遍布着各具地域与民族特色的古村落。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形成的传统村落,大量地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信息,是宝贵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福建省安县楼下村

  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村落在中国的版图上日渐式微,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大批农民入城务工,人员与劳动力向城镇大量转移,致使村落的生产生活瓦解,空巢化严重。部分村落已经出现了人去村空——从“空巢”到“弃巢”的景象。

  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开发使传统村落生态不断恶化,失去原有风貌。按理说,旅游业的开发是人们认识古村落的最佳路径。倘若没有近些年的旅游业发展,这些古村落罕有人迹,鲜为人知。但是,对古村落来说,旅游业似一把双刃剑,它同时也使古村落的管理和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我国的文物保护至今实施的是属地管理的原则,有些地方政府投入不足,加上“重开发轻保护”的思维作祟,把古村落当做“摇钱树”,在这个过程中,使原生态风貌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

  传统村落的消失还不仅是灿烂多样的历史创造、文化景观、乡土建筑、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遭遇到泯灭,大量从属于村落的民间文化——非遗也随之灰飞烟灭。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表示,中国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他援引官方公布的数字说,过去十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比较妥当的说法是每一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这些消失的村落中有多少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则无人知晓。冯骥才说,“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保护中国传统村落已经迫在眉睫。”

  湖南省会同县高椅村

  近年来,随着传统村落的消亡日益加剧,不少大学、研究单位和社会团体频频召开“古村落保护研讨会”和相关论坛,以谋求为这些古老家园安身于当代的良策;不少志愿者深入濒危的古村进行抢救性的考察和记录;一些地方政府在“古村落保护”上还做出可贵的尝试。比如山西晋中、江南六镇、江西婺源、皖南、冀北、桂北、闽西、黔东南以及云南和广东等地区。尽管有些尝试颇具创意,应被看好,但还只是地方个案性和个人自发性的努力,尚不能从根本上破解传统村落整体身陷的困局。2012年有了重大转机。

  2012年4月由国家四部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并把盘查家底列为工作之首要;表明了这一举国的文化举动所拥有的气魄、决心与科学

  的态度。这项工作推动得积极有力和富有成效。半年后,通过各省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专家的调研与审评工作初步完成,全国汇总的数字表明我国现存的具有传统性质的村落近一万二千个。随即四部局成立了由建筑学、民俗学、规划学、艺术学、遗产学、人类学等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评审《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进入名录的传统村落将成为国家保护的重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县龙脊村

  这次第一批共646个传统村落名录的出炉,是在全国第一次传统村落摸底调查,各地初步评价推荐的基础上,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并经过公示确定下来的,冯骥才表示:这在文化上一个意义重大而深远的事件;我深信它必将用黑体字记载于中国文化史上。

  冯骥才认为,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政府主导、社会推动、村民参与的多方联动。要以保护助发展,以发展促保护,要实现古村落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推动古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促使古村落这一“历史活页”重焕新生。

  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

  冯骥才还针对古村落保护的现实情况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是切实提高古村落的保护意识,尤其要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宣传。

  二是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成立专门的古村落保护工作委员会,统一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政府必须承担这个责任,制订规划,落实经费,组织协调,动员社会各界参与。

  三是认真抓好古村落的保护规划,针对各个古村落的开发建设,要有长远规划、发展目标,包括划定范围、确立标志、建好档案。四是保护为主、合理开发。不能过度破坏古村落的生态环境,要保持古村落的原汁原味。

  五是设立专项基金,现在文物保护有专项基金,但古村落还没有。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对古村落保护进行资助,拓宽保护、开发古村落的资金渠道。

  六是要寻找和发现村落文化中的生动性和传递性,我们要认知这种传递,走近这种传递,将故事记忆和记载下来,这是村落保护的重点,也是目前最濒危的文化存在。

  福建省南靖县石桥村

  冯骥才说,如今世界还没有哪个国家对传统村落进行过全面盘点,进行整体保护。我们这样做,与我们数千年农耕历史是相衬的,也是必需的。它体现我国做为东方一个文化大国深远的文化眼光和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尊,以及致力坚守与传承中华文明传统的意志。中华文明是人类伟大的文化财富之一。我们保护中华文明,也是保护人类的历史创造与文明成果。当然,传统村落保护刚刚开始,它有待于系统化、法治化和科学化;它需要相关的理论支持和理论建设,需要全民共识和各界支持,需要知识界的创造性的奉献,以使传统村落既不在急骤的时代转型期间被甩落与扬弃,也不被惟利是图的市场开发得面目全非。我们要用现代文明善待历史文明,把本色的中华文明留给子孙,让千年古树在未来开花。

  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

  河南省(16个)洛阳市孟津县小浪底镇乔庄村

  洛阳市汝阳县蔡店乡杜康村

  平顶山市宝丰县杨庄镇马街村

  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临沣寨(村)平顶山市郏县李口镇张店村

  平顶山市郏县渣园乡渣园村

  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西寨村

  新乡市卫辉市狮豹头乡小店河村

  濮阳市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

  漯河市郾城区裴城镇裴城村

  三门峡市陕县西张村镇庙上村

  南阳市邓州市杏山旅游管理区杏山村

  南阳市内乡县乍曲乡吴垭村

  信阳市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

  信阳市罗山县铁铺乡何家冲村

  信阳市新县八里畈镇神留桥村丁李湾村

  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

  河南省(46个)

  洛阳市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

  洛阳市孟津县常袋镇石碑凹村

  洛阳市新安县石井镇寺坡山村

  洛阳市嵩县九店乡石场村

  洛阳市洛宁县上戈镇上戈村

  洛阳市洛宁县河底镇城村

  洛阳市洛宁县东宋镇丈庄村

  洛阳市洛宁县底张乡草庙岭村

  平顶山市宝丰县石桥镇高皇庙村

  平顶山市宝丰县商酒务镇北张庄村

  平顶山市宝丰县李庄乡程庄村

  平顶山市宝丰县大营镇大营村

  平顶山市宝丰县大营镇白石坡村

  平顶山市鲁山县瓦屋乡李老庄村

  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北街村

  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东街村

  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李渡口村

  平顶山市郏县茨芭镇苏坟村

  平顶山市郏县姚庄回族乡小张庄村

  安阳市安阳县安丰乡渔洋村

  安阳市林州市任村镇任村村

  安阳市林州市石板岩乡朝阳村

  安阳市林州市石板岩乡漏子头村

  鹤壁市鹤山区姬家山乡王家站村

  鹤壁市山城区鹿楼乡大胡村

  鹤壁市山城区鹿楼乡肥泉村

  鹤壁市浚县卫溪街道办事处西街村

  鹤壁市淇县黄洞乡纣王店村

  焦作市中站区府城街道办事处北朱村

  焦作市修武县岸上乡一斗水村

  焦作市修武县岸上乡东岭后村

  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平顶爻村

  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双庙村

  焦作市沁阳市常平乡九渡村

  三门峡市渑池县段村乡赵沟村

  三门峡市渑池县段村乡赵坡头村

  三门峡市陕县西张村镇南沟村

  三门峡市卢氏县朱阳关镇杜店村

  三门峡市义马市东区办事处石佛村

  三门峡市灵宝市朱阳镇朱阳村

  南阳市南召县云阳镇老城村

  信阳市新县周河乡毛铺村楼上楼下村

  信阳市商城县长竹园乡张花店村何家冲

  信阳市商城县长竹园乡汪冲村四方洼

  信阳市商城县冯店乡郭店村四楼湾

  驻马店市确山县竹沟镇竹沟村

篇二: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为了促进xx县文化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根据《xx县人大常委会2019年工作计划要点》,县人大常委会于10月至11月组织人员采取实地察看、查阅资料、走访、座谈等方式深入到县住建局、文物局等有关单位,禾亭、冷水、湾井等乡镇的琵琶岗、小桃源、上宜骆家、下灌等传统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为了促进xx县文化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根据《xx县人大常委会2019年工作计划要点》,县人大常委会于10月至11月组织人员采取实地察看、查阅资料、走访、座谈等方式深入到县住建局、文物局等有关单位,禾亭、冷水、湾井等乡镇的琵琶岗、小桃源、上宜骆家、下灌等传统村落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前往湘西、贵州等地进行了对比性考察。现将调查情况及思考建议报告如下:

  一、全县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

  xx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舜帝藏精之所,光武发祥之基,濂溪汤沐之乡,牌祖生卒之地之盛誉。境内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不少传统村落,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有禾亭镇的小桃源村、琵琶岗村,湾井镇的下灌村、路亭

  村、久安背村,冷水镇的骆家村,九嶷山乡的西湾村,天堂镇的大阳洞村,中和镇的岭头村,柏家坪镇的柏家村,清水桥镇的平田村,太平镇的城盘岭村等12个村;拟推荐入选的有柏家坪镇的马头上村、郑古元村、刘均申村、礼仕湾社区,保安镇的保安社区、古溪村,太平镇的紫云村,湾井镇的东江村、东安头村,五龙山乡的石家洞村,中和镇的周家村、麻田村,天堂镇的石海山村,冷水镇的百美村,水市镇的周家村、冬瓜冲村,太平镇的上界头村等17个村。这些村都有着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拥有较为丰厚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另外还有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传统村落,有待发现、保护和申报。

  二、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xx县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上,虽然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保护不够,抢救不及时,利用过少,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损毁极为严重。由于数百年来的自然灾害、内外战争、群众运动、房屋拆建或失窃等因素影响,全县的传统村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一些满载传统文化内涵的古建、古物已韵味全无。如平田村,始建于南宋,距今已近900年历史,曾拥有众多的明清古建筑,青石板巷道、石桥、石刻、牌坊、凉亭、戏台、八角楼、庙宇庵子、雕梁

  画栋等处处皆是。但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石达开过境的焚烧,文革时期破四旧的冲击以及近三十年来乱拆乱建等方面的原因,至今已损毁得面目全非,连一条完整石板路也找不出了。又如有着1500多年建村__下灌村,改革开放初期尚有600多座古民居,而现存只有110多座了,其损毁之严重可以说是不堪回首。

  2.保护意识不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无论民间还是官方都普遍缺乏保护意识。农村很少有人意识到老祖宗留下来那些雕龙画凤的老房子其实蕴藏着金银财宝;不少家庭建新房时都拆掉了旧房,即使不拆也不修整,任其虫蛀雨淋,墙塌瓦掉。有的政府部门为了上新项目,征地拆迁时,大拆大改,根本不考虑对传统村落中的文化遗存的保护。比如琵琶岗村,xx年公布为永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时还有200多栋清式风格的民居建筑,而目前仅有120余栋了,其中曾任辛亥革命先驱和领袖黄兴的秘书的肖志仁志士的故居,现在也在风雨中飘摇。

  3.保护措施不力。对传统村落,xx县至今没有出台保护抢救之类的文件,也没有根据《中华人民

  __文物保护法》、《湖南省文物保护条例》和《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开展过执法检查,更没有专门组织或安排专人进行针对性地保护和管理。对农村传统村落,特别是未纳入申保单位的传统村落的古建

  筑等文化遗存,基本上是任其自生自灭。对盗窃古民居中的石雕、木雕等违法犯罪行为更没有进行有力地打击。

  4.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尽管住建、文物等部门向上争取了

  部分资金,县财政也拨付了一些资金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和修复;但

  终因投入渠道单一,资金缺口较大,大多数没有得到修缮。如,禾亭镇小桃源村,现保留着50余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风格均为青

  砖黑瓦木结构梁柱,采用对称院落式布局,从格局到装饰无不诠释着儒家文化的理念,是目前县内古民居历史较长、保护较好的村庄,极具历史、文化及旅游价值。xx年,该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后,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县委组织部组织禾亭镇及住建、国土、财政等部门通过向上争取、整合项目等办法,筹集资金200余万元,成立了专门的指挥部开展了对小桃源村古民居的全面保护和开发。但由于涉及水、电、路、危房改造、绿化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达数千万元,项目挂牌招标时竟无人问津。目前只是镇里几名工作人员联合组建了一个公司在小打小闹,修缮了几处房子、种植了一片桃林,离建设目标相去甚远。

  5.开发利用不够。全县的传统村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开发利用极为不够,基本上是乡村人文观光旅游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且多以观赏建筑为主,难以看到雅俗共赏的好戏、听到独具魅力的故事,吸引不了客人,因此,来xx的游客旅游观光后大多只是概念式

  的回想,对出自xx传统村落的好景点、好故事、大名人很难?ahref=/target=_blankclass=infotextkey>党龈鲆弧⒍覆簧隙未

  ァh缦鹿啻澹」芙甓源迦荽迕步辛烁脑欤⒆榻ü嘞糜喂窘辛嗽俗鳎捎谌酝a粼谇巢忝娴牟喂塾卫郎希丛幕

  ⒙榻幕⒚朗澄幕任瓷疃瓤⒑屠茫没乇ê痛вχ疾患霸て凇?/span>6.宣传营销不透。全县的古镇、古村、古屋等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如,历史文化名村下灌,进士门第西湾、桃源果乡三亩田、醉美莲乡大桑塘、最忆乡愁盘洞口、舜源福地九嶷洞、溪水瑶家牛头江等都别具风味,都称得上乡村旅游的好去处;又如,路亭村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祭祀文化,丁字街的红色文化,九嶷山黄家大院的建筑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夺人耳目,引人遐思。但由于对接市场传播

  不够,出了永州市知道的人就很少了,门前冷落鞍马稀也就不足为奇。

  三、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保护和利用好传统村落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潜在的文化旅游资源,将其培育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不仅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面对xx即将到来的高铁时代,以保护和利用好

  传统村落为切入点准备好旅游大餐,__。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一是成立组织机构。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工作关键在于强有力的领导,各部门形成整体合力。为此,xx县应成立由县政府领导挂帅,住建、文化、旅游、国土、文物等部门组成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工作领导机构,并在各乡镇、街道确定一名兼管员,负责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对接工作,统筹行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职责,解决这项工作有组织管、有人管的问题。二是建立健全制度。早在xx年,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就以建村(xx)61号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该《意见》对传统村落保护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基本要求、保护措施,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中央补助资金申请、核定与拨付等六个方面予以了明确。因此,我们应根据本县实际,制订出台相关制度,使传统村落的保护有章可循。三是制订发展规划。象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样,县里应根据全县传统村落的现状,拿出一个5-10年的保护和利用规划,确保这项工作有序推进。当前,首先要把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工作纳入全县乡村振兴的规划之中,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推动实施。

  2.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保护共识。xx县的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也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当务之急应广泛深

  入地宣传保护的重要意义,推动全社会形成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文化旅游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发展经济的共识。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宣传。要深入宣传新修订的《中华人民

  __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增

  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这一法一条例一意见要以永久的形式至少悬挂在已入选和待入选的传统村落里显目的地方,比如村委会或村宗祠门口的墙上。二是加强正面典型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微信、微博等新闻媒介,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做得好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通过典型示范,加强正面引导。三是开展主题活动宣传。结合县里的乡村旅游节,每年选取一个主题、选取一个村落开展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的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保护传统村落,村村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

  3.坚持多措并举,强化保护扶持。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应该采取政府扶持和社会参与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就政府层面,要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的投入,既要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向上申请专项保护资金,又要统筹整合财政项目资金。要设立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专项经费,对传统村落的开发利用实行专项补助;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区内的按原貌修缮房屋的村民,可参照县里乡村风貌改造的做法实行以奖代补,调动老百姓自我保护的积极性。就社会层面,要建立社会多元化投入的资金筹措机制,可设立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基金,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鼓励企业、民间团体、社会贤达等共同参与保护和利

  用工作;也可试点采取股份制的形式,通过村民将其所有的古建筑租

  赁或入股,吸收社会各方合力推进,共同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经营。在这一点上,贵州雷山县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为了使西江千户苗寨的保护和利用相得益彰,xx年的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后,他们

  制定出台了《西江千户苗寨文化保护评级奖励办法》。这个办法以人人都是文化主人,个个参与文化保护,家家成为民俗博物馆,户户都是文化保护场所为落脚点,积极探索景区集中管理,家庭分散保护的运作机制,建立起了全面普查,完整保护,镇村复查,兑现奖励的长效管理机制,特别是他们的民族文化保护发展共享机制含金量高:一是每年从景区门票收入中提取18%的份额作为民族文化保护奖励经费。2019年就发放奖金额为x万元。二是人人有份,户户受益。按照

  办

  法的规定,文化保护奖励费的发放以户为单位,受益多少取决于吊脚楼保护的程度和家庭人口数。2019年户均约为x元。三是文化保护

  费发放有严格的流程,且多主体参与。每年分上下半年各发放一次,全程都有村民代表参与和监督。在奖励办法的带动下,西江苗寨传统文化彰显出现代的魅力,村民文化自觉意识不断高涨。从xx年,西

  江苗族博物馆建立起有20多户家庭博物馆挂牌;村寨连续打造出了

  古歌堂、鼓藏堂、刺绣坊、银饰坊、米酒坊等20多个苗族文化点。

  到2019年,西江苗寨游客接待量超过x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x亿元,分别比xx年增长了7倍和49倍;在西江苗寨注册登记的各类

  经营主体超过了1000多家,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开

  发完整的产业链;通过景区带动,不仅解决了周边村寨x多名村民的就业,还带动了附近20多个村寨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对县域经

  济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挖掘文化内涵,彰显文化特色。传统村落的最大魅力在于那

  种穿越时空传递过来的文化气息,村落文化如果消亡了就不能再生了,必须高度重视村落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开展好这项工作,既是保护的需要,更是利用的关键。当前,当务之急的一件事,就是要组织专人把传统村落里那些真实的、生动的、口耳相传的动人故事记录出来。只有把那些最具特质的乡村文化通过挖掘展示出来,才能形成看点和卖点,才能提高利用的效果,进而更好地反哺保护、实施保护。在这一点上,贵州从江县的做法值得我们仿效。他们围绕传统村落的利用,打造了三个七的旅游品牌,即神秘有趣的‘七个一’:一首歌

  (小黄

  的侗族大歌)、一支枪(芭沙苗寨成年男人每人都配枪)、一片田(加榜梯田)、一座楼(增冲鼓楼)、一副药(瑶浴)、一棵草(换花草)、一碗

  茶(油茶);美味的七个香:香禾、香猪、香鸡、香羊、香鸭、香牛、香辣;独具特色的七星侗寨:美食侗寨銮里、斗牛侗寨银良、水磨侗

  寨平求、巧手侗寨高增、相思侗寨岜扒、农耕侗寨占里和大歌侗寨小黄。正是由于他们注重了深度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构建了一个个独特的文化品牌,所以从江拥有七张名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大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中国双拥模范县、中国民间艺术文化之乡、中国香猪之乡、长寿之乡和中国侗族大

篇三: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发展和保护——————————————以糯黑村为例

  摘要:在华夏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中,传统村落的变化见证了我们民族兴衰,承载着我们华夏民族的记忆。所以保护好和发展好传统村落是重中之重,党在19大所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我们国家传统的乡村村落发展和保护提供了机遇,本文为笔者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及资料整理,分析了糯黑村的现状,提出一些对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发展和保护的一些思考和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

  发展

  保护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命题,源于近4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反映了现代化中国对“乡土文化

  的视野回归,甚或关系到“文化复兴”的命题,也包括从各国所取得经验中提取出来的,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阶段性思考和对历史文化的尊重⑴

  1.

  村落概况及现状的问题

  1村落概况

  糯黑村隶属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地处圭山镇西边,距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到村道路为柏油路,交通十分方便,距县城32公里。处于岩溶喀斯特地貌发育区,附近的群山多为石山,人们上山采石,依照石头的纹理层次开采,改制成大小不等的石条、石板,用来建造房屋。

  2.基础设施

  在21世纪的今天,基础设施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重要标准,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决定着一个地方人民生活的好与坏及其幸福感。在糯黑村,基础设施不完善,村民的生活的极不方便。

  饮水设施不完善:由于糯黑村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糯黑村常年缺乏可直接饮用的山泉水,配备的自来水系统因为年久失修和泉眼不再出水,已经成为装饰要想喝到干净和卫生的水就要跑到10里外的山里,用摩托车托着足量的水,才能维持一天的生活用水,生活极为不方便。

  照明系统不完善:糯黑村缺乏足够的照明系统,一到晚上村里就失去了光明,到处都是黑漆漆的一片,晚上老人们想出去走走散散步都极为不方便和存在安全隐患。

  卫生设施不够完善:糯黑村因为养羊的缘故,无专人打扫,村里的路经常留下羊的粪便和味道,游客接待的厕所也因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而上了锁,游客想上个厕所很是困难,垃圾筒摆放的位置不合理和垃圾桶的数量太少。

  3.建筑

  糯黑村的建筑造型独特主要以石头为主木头为辅,屋顶呈坡屋顶,屋顶上还雕刻着彝族的图腾。

  建筑类型不统一:糯黑村建筑现存在4到7户房子造型与大部分村民房子造型不统一的问题,这些不统一的房子主要是现代别墅的风格。这些房子影响了村落的完整及统一性。

  建筑老化:位于糯黑村西北部的房子老化严重,变成了危房,影响过往人员的安全。

  二.村落的保护

  1.建筑的保护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传统村落的发展及保护有着重大的意义,充分考虑糯黑村的现状建筑风貌及适用性,结合建筑年代、地质要求、以及村民意愿等,将建筑按统一和保护、发展的方式分为3大类:修缮建筑、拆除建筑、重建建筑。以保护原有的建筑风貌为主,拒绝大改特改。

  修缮建筑:修缮建筑主要指的是村里大部分的建筑,它们主体完好,但是外观大同但是有一些小异,如大部分村民的房子屋顶都有雕刻同样的图案,而少部分村民的屋顶没有或者是没有雕刻同样的图案,这部分的房子屋顶就需要修缮。

  拆除建筑:拆除的建筑主要是村落里的老房子,它们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已经影响到了过往人员的安全而且位置较偏,距离道路较远,无经济价值。

  重建建筑:重建的建筑主要是村里的别墅,这些建筑的位置较好,距离道路和村口较近但是这些别墅极大的影响了村里建筑的统一性,给人很大的落差感。

  2.文化习俗的保护

  保护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是增强民族自信的一种方式,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瑰宝,是在很长时间的历史下才逐渐形成的,它是我们的精神基础,所以我们要尊重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更要继承传统文化。

  文化习俗的保护主要以预防和和宣传为主;笔者通过调研和资料分析发现糯黑村有的家庭小孩因为从小去外地读书,或者是一些其他原因导致不会讲本民族的话,对于本民族的节日不够重视等,对于传承当地文化是很不利的,笔者认为要想改变现状有3个方法,第一就是预防为主,从娃娃抓起,言传身教。通过家长默默的影响,使他们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第二就是要重新拾起被遗落的文化,很多的文化在历史中被掩埋或被遗忘,有些手艺和有些知识只有村立面的老人还会,但是这些老人去世了的话就没人会了,这方面要重视起来,可以通过村里面的年轻人去学习老人的手艺和知识以及神话传说,并把这些学来的知识整理成册,放在村里供人学习。第三通过现如今的微信、抖音、等互联网手段让更多的人进来保护和宣传,毕竟个体的力量是有现的。

  三、村落的发展建议

  把人留在村里;村落的发展离不开人,人是村落发展的根本。随着北上广深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而留在家里面的大多是是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村子里面缺乏壮劳力,导致很多计划被耽搁了,极不利于村落的发展。对传统村落进行开发利用,必然会涉及到一些利益分割以及乡村治理等问题,此时引导有识之士回到乡村,不仅有利于消解乡村矛盾,降低社会治理成本,而且对于加强城乡互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也具有重要意义(2)

  发展第三产业;糯黑村处于岩溶喀斯特地貌发育区,至今还保持着非常纯粹的撒尼文化遵守彝族古老的风俗习惯,有着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要开发旅游业可以分为5个步骤,第一是要重视运营:通过多方面的手段宣传糯黑村,打造网红村。如通过培养本地的村民成为主播,在网络上对糯黑村的风土人情进行直播,或是邀请和吸引别的主播过来直播;第二就是完善村落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好坏决定着旅游业的下限,要致富先修路,发达的交通往往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过来旅游,干净的环境和便捷的生活方式是游客满意度评价的重要指标。第三是要标准化的管理;乡村的旅游业涉及的“吃、穿、住、行”要标准化管理,要有当地的特色,不能特立独行;吃的方面要保持当下的彝王宴风格,穿的方面要穿具有当地彝族扎染风格的衣服,游客的住所房间配套设施要完善,要方便游客,出行方面要加强交通,加大客车的数量和增加糯黑村到县镇的班次。要关注人、物、景、情的协调一致,突出人在村落中,村落为人用的目的(3)第四是提升竞争力,提高竞争力的方式是多样的,如定期举行蜜汁节和头牛大赛等弘扬民族节日,如提高服务质量等。第五是招商引资;通过当地政府牵头,给与一些优惠政策,吸引资本注入。资本的介入无疑会缩短村落发展的时间,使得乡村的规划和发展得以更好更快速的发展。

  传统乡村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可能是个漫长的过程,糯黑村现主要的产业为种植业,主要以种植烤烟和玉米为主,年收入大概为170万元左右,村落的发展不能好高骛远,要立足于当下情况,不能说因为村里要搞旅游业就忽视其他产业,毕竟村落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在旅游业还没发展的很好的这个阶段要加大种植业的投入。

  结语

  传统村落作为活化的文化遗产,承载了大量的历史记忆、人文生态和社会发展脉络⑷是我们每个民族的记忆,是我们每个外出游子的乡愁,是我们的根。在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背景下,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传统村落更要抓住机遇发展我们的村落,这不仅仅是我们这辈人的愿望,更是无数祖祖辈辈的愿望。

  参考文献

  [1]林艺,和谐.美丽云南从留住"乡愁”的传统村落开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李艳琼.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传统村落乡贤群体的价值开发:以桂林市为例[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2):106-111.

  [3]冯骥才.文化诘问[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81[4]黄杰,李晓东,谢霞.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活化与旅游开发的互动性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8(5);119-12

篇四: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

  

  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保护

  一、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现状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南北差异大。

  受自然环境影响,传统村落的分布体现出南方较多,北方较少,东部较多,西部较少的特点。

  自然环境影响的另一个方面则是传统村落的建筑样式,南北方虽然都是传统农业社会,但地理、气候、地质不同,南方要么地处沿河地带,临江而建,多石木结合,以石夯基、以木建房、以瓦遮挡,多一、二层厅堂式住宅,顺水流向依势而建,形成错落有致、水乡如画的村落景致;而丘陵地带则傍山靠地,适应农业生产需要,多吊脚楼和富有民族风情的村寨。

  北方传统村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山西和北京,历史上,山东、河北、河南等中原地带是农耕文明最昌盛的地方,即使是今天,中原地区农业生产在三产中仍占据约13的比重。

  传统村落必有其不同于南方也不同于山西和北京所代表的北方村落特点,它们形成了中原风格的传统村落,孕育了传统村落里的文化。

  目前,对中原的村落研究少之又少。

  虽然中原的村落无论是布局还是建筑风格都不及江南的诗情画意,从北方来讲,则少了几分家族式聚居氛围,但通过研究,从中能看出中原传统村落对中原璀璨文化的承载是以不同于南北两种风格的方式体现出来的。

  基于传统村落的地域特色,当前对传统村落保护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传递出对传统村落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解、方式方法都存在值得反思的现实问题。

  一损毁的速度快于保护的速度。

  截至2014年,我国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不超过5000个,目前还在减少。

  如果不对传统村落保护量身定做一套合适的设计方案、法规制度,别说是没有被列入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即使是已经列入保护名录的,也会因为保护措施不当导致传统村落消失。

  传统村落的损毁包括自然性损毁和社会性损毁。

  自然性损毁指村落建筑经历风吹日晒雨淋虫蚀等自然现象造成的部分损毁或全部损毁,属于传统村落消失的不可控因素。

  传统村落大体可以概括为两种环境一种地处交通便利、商业发达、人口流动

  性大、文化交流频繁之地;还有一种散落在相对偏远、贫穷落后的山区,人口流动性小、文化交流稀疏。

  前者从自然性角度考察,损毁的可能性极小,而后者则因地势地形、经济条件限制导致村落容貌自然性恶化,后期不能及时修补,不少自然村落悄悄地消失了。

  但相对于自然性损毁,社会性损毁的破坏力度远不止此。

  之所以用社会性损毁而不是人为性损毁,是在将传统村落视作一个微型社会,在其与村落外的大社会碰撞时做出的选择这一角度界定的。

  包含当前学者关注的几大问题1村落人口老龄化、空巢化导致村落消失这种现象在偏远山区内陆的传统村落村落普遍存在,青壮劳力离开土地,留下妇孺老弱守着村落。

  外出人员的离去,既切断了与以农耕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连接,也切断了他们乡愁的根,对失去农耕后续力量的传统村落来说,无疑是最致命的毁灭。

  2自然村落合并导致村落消失一份来自《2016年山东新农村建设政策规定,山东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的数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1996—2013年,山东省城市建成区外乡数量从1022个减至89个,行政村数量从83万个减至65万个,自然村数量从98万个减至86万个,许多村庄呈现空心化态势。

  比较小的几个自然村合并成一个大的行政村,几个小的行政村合并成更大的行政村,如此既能节省管理成本,又为农村扶贫脱贫提供自然条件。

  在合并自然村时若不注意传统村落的重要性而盲目合并,导致传统村落的消失。

  3现实生活迫使村落居民迁出导致村落消失村落原居民迁出村落,并非出于本意,但又迫于生计不得不迁,迁出后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却无法保留住原有的生活样态而导致传统村落的消失或空壳化,使其成为一种展示品。

  然而,被记住的乡愁恰恰是嵌入当时那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之中并滋润着原居民,并非从外部强行灌输,这也是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极易采取的便捷思路,以为用现代化的手段搞出一个田园式的村庄,继而旅游开发,观光采摘,再辅以各种名目的采摘节、娱乐节就是在做留住乡愁的大文章。

  这给人们留下一个现实困境如何保持村落居民物质与精神两种财富的平衡?

  二保护不当导致传统村落文化的流失。

  自然性损毁和社会性损毁导致传统村落的消失,而保护不当等人为破坏行为则导致传统村落文化的流失。

  一种情况是对传统村落的漠视,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从规划设计到执行实施,缺乏科学的判断和衡量,一味求新,搞大拆大建,将传统的建筑拆除而后兴建一批现代材料的仿古建筑,美其名曰古镇古村。

  设计者茫然不顾南北地域差别,一律沿用江南白墙黛瓦、花园庭院。

  另一种情况则打着保护传统村落的旗号,违规开发村落,搞成千村一面的旅游景点,将原居民整体迁出村落,另选地址安居,甚至租用原居民住回原村落,扮演着以往的角色。

  村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首先被打破,继而形成的历史性的村落也难逃其掌,尽随落花流水去。

  三缺乏专业人士对传统村落的保护研究。

  目前,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话题成了学界研究的热点,各省纷纷申报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挂牌明示。

  而地方传统村落保护,缺乏相关专业人士的参与。

  不少地方的政府为了追求与开发商合作,盲目对传统村落乱开发、滥开发,而政府把管理权让渡于开发商不再过问,只管收税。

  到头来,开发商怎么开发、如何保护都不是政府关心的问题,受害的是传统村落。

  专业人士参与的保护不再是单纯的开发式保护,而是具有研究性质的保护,目前这一块仍是短板。

  四各省关于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不够健全。

  2014年4月25日,国家出台《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旨在防止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出现盲目建设、过度开发、改造失当等修建性破坏现象,高屋建瓴的指明传统村落保护的方向、尺度、惩罚、监督等细节,确保传统村落见人见物见生活。

  然而,全国传统村落分布范围广、历史跨度大,具备传统村落保护价值的省份和地市应尽快制定适合本省、本市的法律法规,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五传统村落居民对传统村落的认识有待提高城市化步伐加快,相对于村落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进城务工人员更希望留在城市。

  许多打工子弟乃至他们的下一代,已在城市扎根,脱离农耕文明时间与定居村落的意愿成正比。

  对于留守村落的居民而言,摆脱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现有生活水平是最紧要的事情。

  然而,村落的现有建筑、文化等却成了他们达成诉求的障碍,他们不关心传统村落问题,不关注保护问题。

  传统村落文化不仅存留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涵精神,而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家风传承、家族荣誉、个人理想等人文精神最具基础性和根本性的文化依托。

  正是村落里走出来的人世世代代把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形成了特有的民族精神。

  保护传统村落是保护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通过兼顾保护与管理,实现乡村记忆的美好愿景。

  二、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现实路径文化是历史性的存在,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即是要保护村落的历史。

  如果说建筑物是传统村落的生命线,历史文化要素则是传统村落的灵魂,既要保护生命线更要保护灵魂。

  如此才能留住乡愁,留住乡村记忆。

  一澄清传统村落保护理念,科学规划。

  澄清传统村落保护理念,科学规划,如表所示,领导干部决策层更希望对乡村建设做科学的调查、预判和设计方案,美丽乡村建设首要的是具备科学的规划。

  这就要求地方政府首先要吃透城镇化的主旨、目的,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市、本乡镇的规划设计方案,兼顾保护传统、历史、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

  保护好本地的历史文化遗迹就是一种特色,是开启特色小镇建设、宜居乡村建设的便利之门。

  表美丽乡村建设同时要防止保护措施的雷同,比如美丽乡村建设的千村一面。

  政协代表冯骥才提出不少传统村落因为空巢化和全面旅游化变得面目全非,正朝着千村一面的雷同化方向发展。

  这里的雷同不是村落历史景观的雷同,而是村落保护的措施雷同,为增加收入、展示历史文化,统统趋向于搞旅游开发。

  这里应澄清以下几个问题1村落经济来源是否困难无以为继的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搞旅游,但不意味着所有方式的旅游都能达到保护的目的,有些低端旅游只会破坏村落的文化和环境。

  2旅游是否是唯一的来源诚然,旅游是增加居民收入的最快方式,也是最佳宣传手段,但是不是唯一方式呢?社会老龄化问题和农村空巢化问题的是否有交集?传统村落保护能否成为解决农村空巢化和社会养老的一种可行途径呢?传统村落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当下最现实、最直观、最具体的载体,利用好传统村落历史性存在的价值主体应是上述难题的一个突破口,更是当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路径之一,对留住乡愁乡村记忆都是最鲜活的实践。

  3是否所有节庆都有文化乡村旅游热衷于打各种节庆的牌子招揽游客,于是乎,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相亲节花卉展览节美食节等纷纷亮相。

  直观下,这些似乎都是与文化相关的产业,但深层的却是缺乏对文化的真切认识和真情实感。

  文化不是需要深层次的挖掘。

  二健全完善有关传统村落保护相关法律制度。

  传统村落顾名思义因传统得名,这些村落经历无数风雨,具有浓厚悠久的历史文化气息。

  由于村落建筑自然景观取材和设计与现代理念存在一定差别,如何妥善保护、维修和管理是研究传统村落的前提,即自然生态环境是传统村落的生命线。

  目前为止,大部分省份还未意识到本省的传统村落的意义和价值,未意识到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在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乃至农村发展的趋势中的重要性,因此缺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最基本的法律条文。

  首先,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条文中需明确传统村落的归属。

  化解居民与村落保护的矛盾是其中最棘手的问题,需要从法律上给予澄清,以现实的物质或精神手段给予解决。

  其次,制定严明的奖惩规则,对保护有力者施以褒奖,对破坏者进行严惩。

  破坏行为包括对有形和无形文化的破坏两种。

  再次,综合平衡招商引资项目,拒绝对传统村落的人为破坏。

  让古村落的物质形态的文化得到善存,精神形态的文化得到传承。

  最后,严格落实国家四部局《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尽快落地成法。

  各地市尽快拿出本地市的法律条文。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三统筹解决修缮资金难的问题。

  传统村落的维护和美丽乡村建设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传统村落的建筑和自然景观都是历史遗存的,一旦损毁,修缮资金不是小数目。

  况且缺乏专业的工匠从事修缮事宜。

  另外也要注意,不少传统村落大多闭塞、落后,居民掏钱自行修缮的可能性较小。

  针对这种情况,也有学者反驳现在保护思维中的亮化、绿化、硬化、白化,在这方面投钱反而是舍本逐末,还不如保持原有的风貌,还原农耕生产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延续传统文化,才能最大限度减少修缮资金的浪费。

  四加大技术人才的梯级队伍培养。

  传统村落的传统文化体现在有形无形中,有形的需要专业工匠进行维护,而现在的青壮年热衷于脱离农村入住城市,现有的工匠手艺传承成了文化传承的难题。

  非物质文化传承同样面临尴尬局面,传统的酿酒、打磨、雕刻等手艺在工业生产方式的对照下,日薄西山。

  传统酿酒方式,纯手工加工工艺的丧失就是传统生活的丧失,传统文化又从何谈起?加大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刻不容缓,更要注重梯级队伍的培养,做到上传下达,代代相传。

  五传统村落管理的创新思路。

  从管理模式上看,大部分采用招标旅游公司开发,未开发旅游的也在酝酿旅游产业。

  诚然,传统村落文化传承需要借助旅游的方式,向外界宣传,让游人通过参观、体验的方式带走传统文化。

  但旅游管理模式需要创新,打破传统的一言堂,村落管理权和资金支配权,应属于开发公司与村落居民一起管理,而不是全部交由开发公司。

  让居民参与,一是提高居民参与保护的意识,二是挽留居民增进对村落的依赖,三是对开发公司的开发行为起到监督作用,四是对投入与收入资金有支配权。

  针对传统村落的空巢化和亮宝式现象,应广泛征询社会意见,激发社会合力,使社会群众由看客变为参与者,这其中更要注重听取原居民对村落保护管理的意见。

  本地政府应起到统筹、规划、监督作用,发挥史料馆、文化站的作用。

  目前山东省枣庄市各村还不具备编纂村志的能力,只在各区统一编纂村名志。

  下一步应加快补齐这个短板,尽快组织人手编纂村志。

  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村的简介、村名由来、何时建村、是否搬迁、村中姓氏;建筑样式、年代、村中景观河、湖、溪、水库、沟渠、山、林、庙、寺、学校以及医疗;经济来源,靠什么维持生计、生产方式;文化,村中名人贤士,高学历人士,人口流动等。

  把村落由来和变迁一一记录成册,以便研究和管理。

  传统村落蕴含着和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人的交往艺术,人与社会的共生关系等,人们到传统村落感受的不仅仅是乡愁,更重要的是能从中发现传统文化的价值,所以,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迫在眉睫。

  作者王桂娟徐铁权单位枣庄市委党校参考文献[1]周斌缙云河阳古村落研究[]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2]邱枫宁波古村落史研究[]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3]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篇五: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

  

  历史文化村镇特色风貌保护策略

  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特色风貌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反映了我国历史进程中的民俗文化,蕴含着非常丰富和宝贵的历史信息,体现了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品质,涉及到哲学思想、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历史文化村镇的建设中,保护好其独特的传统特色风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文化村镇传统特色风貌保护的迫切性

  (一)传统村落大量减少传统村落分布广泛,历史积淀深厚、文化个性鲜明。中国村庄现有约60万个,传统村落仅占1%,约5000个左右。这些村落之所以能保存至今,就在于传统村落具有浓郁的历史风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科学布局的人文景观、姿彩纷呈的民族特色,丰厚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在城市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国传统村落持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的破坏。尤其近年来传统村落大量消失。2000年时,我国拥有360万个自然村,但到2010年变成了270万,10年间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令人触目惊心。2009年至2010年,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20个课题组267人集中对我国长江、黄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17个省113个县的902个乡镇传统村落文化遗存进行综合性复查。据“遗存实情”记录统计数据显示: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总数为9707个,至2010年仅存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传统村落。

  (二)特色危机成为共性问题历史文化村镇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约有40多万处,其中近7万多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有半数以上分布在农村乡镇;还有1300多项国家级“非遗”和7000多项省市县级“非遗”,绝大多数都在传统村落里;少数民族的“非遗”更是全部在传统村落中。伴随着“农业现代化、乡村城镇化、郊区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城乡统筹发展”的多重挑战和冲击,传统村落持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的破坏。目前,“千村一面、万村一貌”的“特色危机”正成为共性问题。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特色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镇,分期分批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2月19日公布第六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数量达到528个,其中名镇252个,名村276个,分布范围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三)民族传统文化淡化消失历史文化村镇传统特色风貌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一旦被破坏很难进行恢复。历史文化村镇建设中对传统特色风貌的保护,能够有效地保护乡村文化,使得当地居民对村镇有亲切感、归属感,使整个村镇的居民具有凝聚力,为家乡的发展、历史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传统特色风貌保护没有形成规模的管理模式,以传统村落为代表的传

  统文化正在淡化,乃至消失。

  二、历史文化村镇传统特色风貌保护内容

  (一)历史文化村镇传统风貌的地域特色一些历史文化村镇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特殊的传统风貌和形态,主要指物质要素在空间上的布置形态,村镇地形的形成、布局以及交通组织功能的分区等。村镇独特的形态的形成主要由两个方面,首先是村镇地域的影响,其次就是受到社会传统格局和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在村镇传统特色风貌中,建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村镇的街区、道路以及古迹点等都与建筑的形态息息相关,不仅可以反映村镇历史信息的文物点,同时还是描绘历史发展过程的一个补充。

  (二)村镇独有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特征村镇独有的民族特性以及村镇物质环境所呈现出来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特征,通过直观的表象对人的精神造成影响,从而形成一定的社会价值。传统特色风貌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村镇特有的地方方言和文字、传统观念、生活习俗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在历史文化村镇建设中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对其进行保护。

  三、历史文化村镇传统特色风貌保护策略

  (一)传统风貌保护的整合性历史文化村镇的建设中,从外部上看,村镇传统特色风貌的保护应该保持整体性。村镇传统特色风貌保护受到村镇建筑物、空间布局,自然环境和人等的综合影响,要注重与周围村镇风貌很好地衔接在一起,避免断层现象的发生。村镇传统特色风貌整体保护过程中,既要对历史文化村镇的空间布局进行保护,也应该和建筑物的保护相结合,要注重村镇整体性的传统特色风貌保护,对其风貌的整体格局进行综合考量。

  (二)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原则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特色风貌保护应从传统特色风貌的各个元素出发进行保护,对不同的元素采取不一样的措施和方法,要对传统特色风貌需要保护的内容进行分门类别。因此,在传统特色风貌的保护时应该注重保护整体与部分的相互结合,同时实施普通与特殊相渗透的方式,不仅要从空间结构上保护,还应该要有层次,分重次点、分阶段进行传统特色风貌的保护。总之,在保护村镇有形实体遗产的时候也要保护无形的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其旅游价值,在进行村镇建设的时候要有目的进行保护。如:周庄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遵照“保护古镇,另建新区,发展旅游,振兴经济”方针。后来,发展成为“中国江南第一水乡”的周庄,从此名扬天下。

  (三)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特色风貌涉及到非常广的内容,其多样性也决定了对传统特色风貌的保护不能以偏概

  全,要根据传统特色风貌构成因素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更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保护,保证传统特色风貌的真实性,将其承载的历史信息充分表现出来。例如,古村的价值体现就是古村的整体,所以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应该进行保护,保护的对象就不能仅仅是建筑物本身,而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下的古村完整的传统特色风貌。而对于村镇内的建筑形式或者空间形态又要根据性质和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尽量保证建筑及其周围环境的配套原貌。另外,村落的传统特色风貌保护要和村镇的现代化发展相协调,因为现代化是生活质量提升的途径,而村民有享受现代生活的权利,所以,在进行传统特色风貌保护的同时应该尽量避免对村镇的经济文化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要将保护与发展共同推进。

  (四)确保人地协调与和谐人居的全面落实当前,历史文化村镇建设中传统特色风貌的保护已经从传统注重保护单体建筑发展到保护周边自然环境的水准,对历史文化村镇建设中传统特色风貌保护已经不再局限于文物古迹、历史建筑本身,而是已经辐射到与历史文化村镇建设中传统特色风貌保护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环境、居民群众居住的村镇、村落。传统风貌保护不仅仅考虑到有形文化的保护,还考虑到地区环境、传统文化等无形文化的保护,即“传统建筑群及周围环境明显地体现着地方特色”。传统特色风貌保护要从促进人地协调与构建和谐人居环境的深度出发,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历史文化村镇建设中传统特色风貌保护工作,既要充分保护内涵和附着历史文化信息的实体建筑设施,更要保护蕴含和承载这些建筑设施的周边环境。

  (五)村镇经济的发展与历史保护的有机结合当前国外对于历史文化村镇建设中传统特色风貌的保护已经从注重古建筑的修复转向综

  合性的保护和发展经济方向。也即是说,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认识到,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仅仅历史文化村镇建设中传统特色风貌保护的一小部分,要实现长期的历史文化村镇建设中传统特色风貌保护,就必须从保护村镇原住居民利益开始,从发展村镇经济开始,保持村镇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四、结语

  历史文化村镇是了解历史、见证历史的重要途径,在城市化持续发展的现在,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特色风貌保护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建设过程中要增强对历史文化村镇传统特色风貌的整合保护,坚持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保护原则,针对不同的传统特色风貌元素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从而保持历史文化村镇建设的传统特色风貌。

  历史文化村镇特色风貌保护策略

篇六: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

  

  【工作计划模板】

  为加强我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进一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住建部等四部局《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立足于继承和弘扬我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县先进文化建设,立足于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力争通过3至5年时间,使我县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历史环境和传统建筑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居民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高,为全县悠久文化的传承、地域文化特色的延续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统一制定全县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

  (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重点做好受到破坏、基础设施问题突出、存在安全隐患的保护项目建设。按照规划安排,分年度逐步实施。

  (三)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有关乡镇和部门要做好协调工作,在建设实施过程中,依据保护规划,制定资金详细使用方案,明确规划项目建设的具体内容、技术方法,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按时完成保护工作任务。

  (四)协调发展,持续保护。在完善基础设施和加强环境整治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传统村落保护机制,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统筹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貌改造提升等工作,增强传统村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机与活力,促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

  (五)科学指导,加强管理。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整体推进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充实各级管理队伍和技术人员,并与落实经费、完善装备、加强管理等工作同步推进,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倡导公众参与,着力推进保护。

  三、总体目标

  进一步加大保护工程的实施力度,着力改善我县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确保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火灾隐患和险情普遍得以控制,历史风貌得到保护和延续,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培育出一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完好、特色产业发展成熟、人居环境良好的传统村落。

  四、主要任务

  (一)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示范。在主要历史建筑、传统院落的出入口,尽量选择当地材料,悬挂保护标识,实行挂牌保护。按照保护类建筑、保留类建筑、重建类建筑三种类型对历史建筑和传统院落进行室内改造和外立面修缮。

  (二)防灾安全保障。配置消防栓、灭火器,建设消防水池,提高传统村落的消防应急能力,保障历史建筑的安全。

  (三)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对构成村落历史风貌的围墙、石阶、树木、山体、水系等要素进行修复。

  (四)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

  1.道路改造。在保护道路的历史格局和空间尺度基础上,采用传统的路面材料及铺砌方式进行整修。

  2.给排水管道建设。对村内的给排水管道进行改造,保障村民日常用水需求,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减少对自然水体的污染。

  3.电力电信线路维护。结合农村电网改造,对年久老化的电力电信线路进行维护改造,减少火灾隐患,尽量采用隐蔽式埋设。

  4.垃圾污水的收集处理。建设适宜的污水处理设施,设置垃圾箱、转运站,其设施外观、色彩要与历史建筑风貌相协调。

  5.公共厕所建设。在主要街道、人流集中场所设置公共厕所,并建设相应的化粪池,做到无害化处理。

  6.环境绿化美化。在街道、河流以及其它开放空间,要植树绿化,美化街道、村庄。

  (五)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与陈列展示,主要包括:必要的看护用房或保护展示棚、监控设施、消防设施、核心保护范围内重要部位的土地平整、排水供电系统、防洪工程、必要的护栏、界碑或界桩等。对于可移动文物,要建设标本库房和保护展示用房,并配备必要安防、技防及环境控制设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主要包括:针对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等适合开展生产性保护的项目,结合当地相关的企业或个体生产者,根据项目具体需求,建设生产制作展示、传习培训等准公益性场所。针对植根乡村的节庆活动、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合乡村文化大院、乡村公共文化场地等,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表演场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县政府成立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有关乡镇也要成立组织领导机构,统一协调督导,并明确相关责任和分工。

  县住建局:负责组织有关乡镇对村庄传统建筑、选址格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调查及传统村落申报;

  组织、指导有关乡镇开展传统村落建筑档案制作、保护规划编制、资金的申

  请和上报等工作;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审批有关项目,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传统村落进行认定,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实施;

  指导项目实施、质量监督及验收;

  制定专业消防保护规划,在传统村落村庄建立完善消防安全责任体系等工作。

  县文物局:负责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作,做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

  提供文物保护单位保存情况等相关资料;

  确定历史建筑和优秀近现代建筑的提名并交领导小组审定;

  协助有关乡镇完成历史建筑和近现代建筑的认定、公布、档案建立和保护标志的设立。

  县财政局:积极争取上级保护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落实保护利用的相关扶持资金;

  负责传统村落项目资金评审,配合相关单位监督传统村落项目招投标工作;

  负责政府采购和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及时拨付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专项资金。

  县发展改革局:负责传统村落修缮、修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立项审批等工作;

  积极向上争取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资金。

  县自然资源局:负责多渠道筹措用地指标,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提供用地服务和保障。

  XX生态环境局:与水利局、各乡镇、有关部门共同做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

  作,协调配合县农业农村局做好畜禽养殖污染源治理等环境保护工作。

  县文广体旅局:积极制定相关政策,通过创建国家级传统村落建设,加速景点开发,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将具备条件的传统村落纳入旅游线路,并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县消防救援大队:加大对传统村落消防的资金投入,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和消防安全管理,指导传统村落村组建专职消防队伍,做好培训义务消防队伍工作,提高传统村落抗御火灾的能力。

  有关乡镇:传统村落所在乡镇人民政府为项目责任主体单位,要成立组织领导机构,明确责任分工,确保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根据本方案要求,完成国家级传统村落XX镇XX村、XXX乡XX村、XX镇XX村、XX镇XX村、XX镇XX村等X个村庄的保护工作。

  (二)严格落实规划,确保科学保护。保护发展规划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依据。传统村落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设计文件、项目工程量清单、施工图预算。按照规划设计方案,编制传统村落修缮项目及修缮项目资金安排表,由县财政局组织评审核准并及时向有关单位备案。同时,在村委会、项目建设现场进行公示。

  (三)严格建设管理,强化监督检查。传统村落所在村庄是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的直接责任单位,传统村落保护项目要遵循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禁有损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传统风貌的建设行为。保护项目实施要严格遵循基本建设程序等有关要求,落实好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确保工程质量和项目按期完成。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保护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

  (四)搞好宣传造势,营造保护氛围。保护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保护工程的宣传力度,普及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知识,增强全社会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要充分征求群众意见,争取群众认同支持,主动配合保护工程实施;

  要结合旅游发展规划开展工作,实现文物保护和旅游的有机结合;

  要积聚社会各方力量做好保护工作(转载于::乡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实施方案3篇)。

  为贯彻落实温家宝在中央文史馆成立60周年座谈会关于“古村落的保护就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的讲话精神和加强保护工作的指示,摸清我县传统村落底数,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改善,特制订本方案。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我县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村,传统村落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由于保护体系不完善,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村落消失或遭到破坏,保护传统村落迫在眉睫。开展传统村落调查,全面掌握我县传统村落的数量、种类、分布、价值及其生存状态,是认定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重要基础,是构建科学有效的保护体系的重要依据,是摸清并记录我县传统文化家底的重要工作。

  二、调查对象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村落列为调查对象:

  1、传统建筑风貌完整

  历史建筑、乡土建筑、文物古迹等建筑集中连片分布或总量超过村庄建筑总量的1/3,较完整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

  2、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

  村落选址具有传统特色和地方代表性,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与维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反映特定历史文化背景。村落格局鲜明体现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鲜明体现有代表性的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且村落整体格局保存良好。

  3、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该传统村落中拥有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民族或地域特色鲜明,或拥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形式良好,至今仍以活态延续。

  三、进度安排

  1、组织学习阶段(2012年4月28至5月5日)组织住建局、文化局、文物局、财政局以及各乡镇政府学习研究住建部建村【2012】58号《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文件精神。同时住建局、文化局、文物局、财政局4家联合成立成立由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传统村落调查小组,负责全县传统村落调查的组织、指导和监督。

  2、深入调查阶段(2012年5月6日至6月1日),根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历史文化名村和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的申报材料等资料,确定需要

  调查的村落。对符合条件的村,开展入村调查,并按“一村一表”的要求如实完整填写登记表,拍摄相应照片和收集有关图件。调查村落基本信息、村落传统建筑、村落选址和格局、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人居环境现状等,具体见《传统村落调查登记表》(附件)。

  3、组织上报(2012年6月2日至6月20日)整理调查成果,组织材料、装订成册上报市建设局。

  四、推进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认真学习“通知”的精神和有关要求,充分提高对“传统村落调查”的认识,要积极向政府汇报调查工作进度,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保质保量的完成本次调查工作。

  2、积极筹资,保障经费

  根据国家四部联合文件要求此次传统村落调查经费原则上由地方解决,县财政部门要筹措资金、安排专门的工作经费,用于此次调查的经费,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调查工作奠定基础。

  3、加强协调配合。

  传统村落调查实施工作,是住建局、文化部、文物局、财政局四家联合办公,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各部门要抽调业务骨干,在工作组的领导下,共同完成此次调查任务。

  五、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传统村落调查实施工作力度,顺利推进工作进展,特成立工作领导组织机构。

  组长:县政府县长

  副组长:县政府副县长

  成员单位:肇源县住建局

  肇源县文化局

  肇源县文物局

  肇源县财政局

  相关乡镇人民政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办公室主任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222担任。

  随着工业化、城乡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刻不容缓。笔山村属于清朝乾隆年间始建留下的古建筑群,我们意识到保护村落的重要,为加快推进和实现新农村建设,不断提高新时期我乡农村建设水平,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建村[2014]61号,以下简称《意见》)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笔山村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

  一、基本概况

  笔山村因位于尖笔山旁而得名,位于平朗乡中部,距乡政府9公里。六景至钦州高速公路设有笔山出口,区位优势明显。笔山屯面积约3平方公里,总人口1350人,笔山屯以种植甘蔗为主,人均年收入2000元,是自治区级的贫困村。

  笔山保留下比较完整古村落建筑群,名曰花屋。笔山花屋是在1757年清乾隆年间始建的清代古民居建筑群,笔山屯还有软水古井、抗日狙击战遗址等历史文化名胜。以“新丁节”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笔山已经被列为县文物保护点,正在申报南宁市级和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横县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局正在为笔山屯申请自治区级历史文化名村。

  二、指导思想

  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工作,是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彰显美丽乡村地方特色的需要,是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需要,是加快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要以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及强化农村人文建设为基础,整合提升现有资源和特色优势为主要手段,充分挖掘拓展本地自然地理、历史遗迹、风土人情、产业特点等资源禀赋,实现保护乡村自然风貌、传承乡土气息、保护历史建筑、挖

  掘传统文化、美化生态环境、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和推动农村管理精细化的目的,促使农村发展更有特色、更上水平。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保护乡村风情的原则。坚持从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实际出发,切实保护农村环境,以村庄风貌、文化底蕴、产业基础为依托开展创建工作,要能够充分体现农村特色和乡村元素,反映南方农村文化特点和经济发展情况。

  (二)坚持创建幸福宜居环境的原则。坚持与新农村建设、宜居村庄建设等有机结合,特别是要以村庄整治和农村管理为突破口,重点通过改善美化农村居住环境、创造平安有序的社会环境,使本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和群众的幸福指数都得到明显提升。要坚持实事求是,不搞大拆大建、盲目推进,保障村民切身利益。

  (三)坚持挖掘特色和个性的原则。根据笔山村花屋的特点,因地制宜创建特点鲜明、主题突出的传统村庄。充分挖掘山、水等自然元素,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人文元素,以及产业、产品等经济元素,提升特色品牌效应,打造有别于普通宜居村庄的地方特色和个性魅力,防止千篇一律。

  (四)坚持抓精品出示范典型的原则。按试点先行、分步推进和自愿主动的原则,确保创建质量。积极推广成功经验,增强策划包装和宣传推广能力,建成新农村建设的精品典范,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推广性,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

  三、工作重点

  (一)编制传统村落建设规划。要根据传统村落保护标准,结合实际,编制传统村落建设规划,2012年申报历史文化名村,南宁市规划局已委托华蓝设计院做了建设总规,应作进一步详细规划。

  将古村落的保护纳入到新农村整体规划中,制定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措施,把

  环境整治和保护乡村村落特色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人与环境和谐共处,体现历史风貌,修旧如旧的文化内涵,反映笔山特色风情的原则,适当调整用地结构,优化村庄布局,注重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村落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交通、水利、环保、旅游等规划相衔接。

  (二)整治农村生态环境。按照宜居村庄要求,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强化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村庄水体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治理,整治环境“脏、乱、差”现象。加强村庄道路、池塘堤岸和农家庭院的绿化美化,扩大村庄绿地面积,突出岭南园林风格,提高绿化档次。加强对农村古树、大树等树木的保护,进一步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三)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做好标志性景观建筑的维护的同时,进一步做好村道硬化、垃圾收集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等方面的整治建设,完善农村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电、通信及公共交通等设施。

  (四)挖掘笔山文化底蕴。提高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传承并保护好历史留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同时注入了新的时代特征。笔山村以具有200多年历史的清代古民居建筑群花屋而闻名,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转载于::乡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实施方案3篇)。目前已经申报市级、自治区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民俗文化“新丁节”申报列入市级或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深度挖掘人文故事,扎实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不断丰富农村文化载体,提升文化品位,丰富群众的娱乐生活,陶冶群众的情操,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品味。

  (五)提升丰富特色优势。目前笔山村耕地较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少。必须实施特色提升工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要根据笔山村的特色现状和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完善配套设施,推动特色更加突出,优势更加明显。在保护古村落和自然生态的同时,注重开发文化旅游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成立合作社、协会等模式,充分利用笔山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笔山村脱贫致富的产业结构。

  11四、实施步骤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为使各项投入能够形成良性循环,持续有效的保护与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有需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结合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因素,笔山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坚持以“全面规划、分期实施、保护现行、利用适度”的原则,考虑保护与更新的时序问题,制定分期建设规划。

  建设时序分为三个阶段:近期、中期、远期。

  近期(2014——2016),完善基础设施,对传统建筑进行修复改善和环境相配套协调改造整治,加强景点和旅游设施建设。

  中期(2016——2020)适度发展新村,持续完善景点和旅游设施建设,发展旅游上下游产业。

  远期(2020——2025)进一步完善村庄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旅游设施,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促进旅游业稳步发展。

  根据《意见》要求,以及笔山村花屋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笔山村花屋的保护与发展3年内计划投资1371.0万元,资金筹措按照中央、自治区、市县以5:2:3比例配套。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建设的实施工作。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建设组织领导,镇成立由分管城建工作的领导任组长,镇属有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指导和协调。要把该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成立传统村落保护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12(二)加强宣传。运用有线电视、网络、宣传册子、横幅标语等各种宣传工具,对名村创建工作进行全面宣传,重点宣传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宣传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主要措施、工作成效,切实提高广大群众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的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加强督促。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立即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保护力度。组织各成员单位深入基层督查指导,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情况进行全方位跟踪,全程掌握进展情况,确保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落到实处。在上级建设部门的指导和关心下,努力把笔山村落打造成为横县乃至全市、全区的农村的“金名片”。

  13

篇七: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

  

  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发展构思

  摘

  要:我国农耕文明传承至今,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就是传统古村落。传统古村落不仅是延续中华文明的根基,还可以寄托人们的乡愁。但是由于城市化发展加快,许多传统古村落逐渐没落,保护、发展传统古村落迫在眉睫,乡村振兴战略是复兴传统古村落的重要战略决策,同时对开展“三农”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潮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针对问题提出保护、活化利用、传承等对策,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传统古村落;保护利用;问题;策略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在城市化进程中为城市发展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撑,随着经济、人口的逐步转移而逐渐凋敝,空心化、基础设施差、经济落后等问题使得基层治理困难重重。同时,传统村落也因重经济建设,轻文物保护,大拆大建、无序建设、过度开发等,给古村落和古民居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要乡村自主振兴、全面振兴,这就离不开乡村文化的复兴,加强对以传统建筑为载体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是关键。

  潮汕传统古村落、传统建筑形式多样,:“下山虎”“四点金”为潮汕民居建筑最为基本之格局,出以《周易》算数之“九宫格”格局,中轴对称,此承中华文化之正统,以突出礼教之精神,故先民所云:“潮汕厝,皇宫起”,也拥有精巧的内饰,如中国四大木雕之一的潮汕金漆木雕,象征五行的山墙(厝角头),屋顶上精细而绚烂的嵌瓷工艺,复杂而精细的屋梁结构和色彩斑斓的彩绘与灰塑等,潮汕建筑讲究研精益求精,保留大量明清遗迹,具有重要的考查价值。

  1潮汕传统建筑的现实意义与艺术价值

  1.1现实意义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潮汕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建筑里蕴涵传统文化的精神,特别突出“孝”文化,以潮汕祠堂为例,是潮汕人的“根”也是祭祀祖先的场所,通过举办祭祀礼仪体现了潮人“追根溯源”、“报本返始”的孝思表现。还记述了先人的光荣事迹,乐善好施的美德等,以此来教化子孙积德行善的作用。常设有理事会,为宗族的老人、学生提供资助,促进宗族团结与凝聚发展。

  1.2艺术价值

  潮汕传统建筑不仅有宏伟的建筑格局,还采用潮州金漆木雕、石雕、灰塑、嵌瓷等精美的工艺装饰装点。如采用四大木雕之一的潮州金漆木雕,通雕透雕层次分明,题材丰富,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让建筑显得金碧辉煌。嵌瓷工艺是用五彩的瓷片在屋脊、墙体裁镶嵌表现人物动物形象,装饰在屋顶灵活跳动之貌。潮人将精湛独特工艺在传统建筑上进行装饰表现,使得建筑不仅有其历史价值,还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2潮汕古村落传统建筑现状

  在清末民国初,汕头的开埠以及下南洋潮,为潮汕的经济带来很大发展,促进了当地建筑、工艺的发展,大量工艺装饰于建筑之上,在这个时期出现大量精美的传统建筑,如“岭南第一侨居”的陈慈黉故居、从熙公祠、樟林南盛里、洪阳德安里“百鸟朝凰”等优秀传统建筑,无论从建筑规模还是工艺上都达到了巅峰,这一时期百花齐放,但在新中国建立后,潮汕经济开始没落,加上人为大量破坏和保护意识不足,如今大量潮汕传统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原因如下:

  2.1年久失修

  由于本地经济的没落,本地传统建筑的维护跟不上,潮汕的多湿多热的气候,对建筑的构造以及外部装饰造成严重侵蚀,大量外部装饰灰塑、彩绘脱落。再加上当地人口大量流失,乡村空心化,乡里大量房屋遭到荒废,日常维护更谈不上,建筑老化更难缓解。

  2.2人为破坏

  在潮汕传统建筑中最具毁灭性,是在破四旧时期,大量潮汕木雕、灰塑浮雕被人为削掉,大量木雕作品如供奉祖宗牌位的神龛、木雕家具遭到毁坏和焚毁,在这时期大量建筑造到灭顶性破坏。再加上人口流失,日常的管理不善,大量精美建筑构件石雕木雕遭到不法分子的盗窃。

  2.3修复不当

  潮汕是一个重宗族观念的地区,对祠堂十分重视,一旦有资金就会进行重修装点,但由于大部分维修者文物意识不足,维护观念的偏差,造成大量以新换旧的现象,拆去大量精美而且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建筑艺术构件,几乎全部换上新部件,新的部件工艺不精大量粗制,修复不当使得仅存传统建筑遭到大量的毁坏。

  3保护活化与传承传统古村落的对策

  3.1优化村落基础设施的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下要想充分活化利用传统古村落,同时可以对其居民以及生活环境进行优化,各级政府部门应当科学规划整体村落布局、改善宜居宜业宜游相应配套设施等。为防止乱占用要因地制宜做好传统古村落保护发展专项规划;乘着乡村振兴战略这股东风,做好传统古村落保护、开发、利用,根据当地的发展结合传统古村落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传统古村落发展与保护工作。首先,提升有关部门发展规划意识。要对传统古村落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有全面的认识,认真了解每个传统古村落的实际情况,研究适合传统古村落发展的道路并进行合理规划。其次,在对传统古村落建筑进行修复、改造时,要在保留原来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不仅要保留古建筑的原貌与历史肌理,还要能够符合现代人的功能需求。与此同时,还要注重保护传统古村落的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地方政府还要积极挖掘村落内部的每个行业中的优秀人才,让其传承传统技艺,为其提供相应的物资政策支持,以不断提高传统古村落的活力、魅力、生命力。

  3.2创新发展特色产业,注重村落内涵建设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布局要求,要明确传统古村落的发展思路,全面计划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产业发展策略。第一,提高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传统文化的传

  承是保护传统古村落的村魂,是保护传统村落的内涵和核心工作。要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最大限度保持文化的完整性。通过设立村史展馆、公益讲堂、文化活动等保证传统文化能够有效传承。第二,深挖本土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古村落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对传统古村落进行深度调查与研究,每个传统古村落特有的本土文化包括红色文化、传统民俗、特色技艺等,针对古村落的文化特色进行产业开发,打造特色文化产业。拓展通过制作地方土特产、传统美食、手工编织工艺品、刺绣等,将居民生活和传统古村落的发展有效融合起来,有效增加村民收入渠道。

  3.4产业融合,增强传统古村落发展空间

  传统古村落的乡村振兴发展除了国家扶持外,业态植入,寻求自身的发展道路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把适合乡村发展的特色产业融合起来,扩大乡村产业的发展空间。第一,创新发展模式。利用新兴的“旅游+产销研+”、“互联网+”模式,把农业产业及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发展,吸引国内外的旅游资源入驻乡村。近年来火热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康养农业等模式,可以借鉴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新发展本地的特色农业与大健康产业+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第二,传统风貌提升,挖掘传统古村落的人文景观与文化内涵。生态的魅力在乡村,乡村的活力靠生态,把当地特色自然景观与传统古村落的古建筑结合起来,打造生态发展+人文景观模式,将文化复兴、生态与乡村振兴融合起来,打造核心人文促进旅游业发展。第三,发展特色鲜明的农业产品,打造本地特色农业品牌,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价值,形成产业链,转“输血”为“造血”,让生态农业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传统古村落乡村振兴的产业融合,建立发展融合体系与新产业集群,长效、持续、促进传统古村落的振兴发展。

  4结语

  总而言之,这些承载着“乡愁”的传统古村落是潮汕传统文化的灵魂载体,最大程度地守住村魂,留住根,记住乡愁。传统古村落保护工作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发展机遇增多,目前在开展潮汕传统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之前,首先要加强宣传,坚持“活态保护、以用促保”理念,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

  展的关系,形成保护与发展的高度共识;其次根据各村落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同时不断尝试创新发展道路,增强传统村落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振兴赋能,提升传统村落的保护价值与发展空间,有效助力揭阳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王桂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古村落保护利用研究[J].河南农业,2019(23):6-7.

  [2]杨海东.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德昂族传统古村落文化保护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2019,35(01):69-74.

  [3]朱启臻.当前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及对策分析[J].学术前沿,2018(3):19-25.

  [4]连玉明.乡村振兴应加强对传统古村落的保护[J].北京观察,2019,000(003):30.

篇八: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

  

  乡村建设中,也不可避免地面临如何既保持传统文化精神风貌、又更新提升居民生产生活质量的实践难题。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实施方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进一步彰显赣南乡村建筑风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振兴,龙南市自然资源局持续推进赣南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工作。

  一是强化宣传和学习。统一印制300多份《赣南乡村建筑风貌营造指引》文本,及时发放到了乡镇、村。将赣南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工作纳入到党校乡村干部培训班课题,聘请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进行授课,进一步强化了基层管理人员的风貌管控业务能力。

  二是抓好示范试点工作。确定了4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点作为重点打造的示范点。其中正桂村完成了民宿小镇建设,按照四星级以上旅游民宿标准建设一批具有赣南乡村建筑风貌特色的民宿,并入选第二批江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乡村;大坝村启动了梦里桃乡二期建设工程,将建设民宿区、花海驿站、花海空中栈道、特色酒店、民宿广场、祠堂翻新等项目;乌石村启动了中央传统村落补助资金保护项目。同时对当地的建设行为进行了强制性管控,建筑风貌必须参照《指引》内容抓好建筑元素风貌管控,严格按照要求做好规划建筑方案立面风貌审查工作。

  三是实施历史建筑挂牌保护。现已完成第一批147处历史建筑挂牌和测绘建档工作,该项工作走在全省全市前列。

  四是推进赣南乡村建筑风貌示范项目。共计投资约2.5亿元,启动了渡江镇大广高速复线安置区、临塘汤湖温泉小镇安置区、临塘茶坑水库安置区、武当示范镇安置区等项目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立面的工作要求,全面推行赣南乡村建筑风貌营造指引风貌,力争将其打造成赣南乡村建筑风貌营造示范项目,通过以点带面的工作方式,进一步扩大赣南乡村建筑风貌管控成效。

  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进一步彰显赣南乡村建筑风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振兴,赣州蓉江新区持续推进六大攻坚战和赣南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工作,并成立了以赣州市自然资源局蓉江新区分局为领导小组办1/3公室的蓉江新区赣南乡村建筑风貌保护与传承工作领导小组,发挥好带头作用,多措并举推进蓉江新区赣南乡村建筑风貌保护与传承工作初显成效,逐步实现乡村旧貌换新颜。

  高标准规划引领,深度挖掘村庄生态优势和文化内涵,依托山林地势地貌,完成了8个村的村庄整治规划,结合村庄整治,注重整合资源,将人居环境整治、绿化美化提升、基础设施改造、建筑风貌提升等相结合,打造独具赣南乡村地域风貌特色、功能完善、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高质量示范引领,赣州蓉江新区潭东镇迳背村、潭口镇坳上村已入选赣州市第一批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试点名单,为加强示范引领,推广应用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两坡灰瓦、清水墙面”等客家传统文化元素,同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方案审查,凸显赣南乡村建筑风貌,选取坳上村、迳背村安置点2个示范项目,建筑面积达3.32万平方米,今年已建成53套安置点主体建筑,建筑面积共1.26万平方米。依托高品质项目引领,打造一批赣南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及精品乡村公建项目。

  高质效舆论宣传,通过媒体宣传、专题培训、印发宣传资料、宣传下乡等方式多层面广泛宣传普及保护传承赣南乡村建筑风貌特色的重要意义和相关政策。开展蓉江大讲堂专题培训邀请赣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为区镇村三级干部授课,推动领导干部了解和掌握赣南客家传统风貌特征。印制发放了300余份精美实例宣传册,通过宣传下乡等方式增强农村群众对赣南客家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营造全区干部群众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的良好氛围,为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宜居宜业的美丽蓉江添砖加瓦。

  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进一步彰显赣南客家传统建筑特色,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振兴,赣州市于近日出台了《关于加强赣南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的实施意见》。

  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六大攻坚战和城乡环境整治,城市面貌、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但农村民居建设模仿、复制问题较为普遍,建筑风貌、城乡面貌正在走向趋同;部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缺乏合理有效保护,赣南客家传统建筑风貌正在逐步消失。加强赣南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对于弘扬赣南优秀地域文化,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愿景,争当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排头兵具有重要意义。

  2/3《意见》提出,要提炼赣南客家传统建筑风貌特色,充分利用赣南客家传统建筑风貌研究成果,结合各县(市、区)地域文化特征,提炼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两坡灰瓦、清水墙面、土木(砖木)结构、穿斗抬梁”等主要文化元素,并在新建建筑中推广应用,加快制定既体现地域特色又具有时代气息、既延续赣南客家传统又满足现代乡村居民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好用管用实用的《赣南乡村建筑风貌营造指引》;有序推动全域风貌形成,积极引导示范试点,以市第一批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16”省级村庄规划编制试点村为示范试点,及时总结并推广典型经验。加强价值较高建筑保护,逐步提升全域风貌,加强传统建材供应和工匠培养,支持创办一批传统建材生产企业,培育产业品牌,逐步形成产业集群;逐步建立完善管控措施,明确管控技术要求,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注重保持乡土风貌;规范方案设计及审查,规范村民建房管理,从严控制村民建房体量,强化资金奖补措施;加强技术和业务指导,组建技术服务队伍,多层面宣传普及赣南建筑文化。

  《意见》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加强政策扶持,在项目推动、资金奖补、人才培养、舆论宣传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盘活农村闲置住房,加快发展特色民宿。同时加强舆论宣传,形成全市上下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的良好氛围。

  3/3

篇九: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

  

  -

  .

  浅谈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管理工作

  传统村落包含局部文物及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性、传统性、整体性、特点鲜明性和非遗代表性。近来传统村落由于多种原因在急遽变化,保护传统村落迫在眉睫。我们认为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管理,首先,做好传统村落的申报工作,有明确的目标性;国家和地方政府要订立相关法规有法治,有针对性的法规;其次,成立保护管理机制,做好保护管理职责和保护管理的规划、档案、制度与行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保护管理;多渠道筹措保护管理经费和适当的开发利用。保护传统村落,保护村落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认知社会、民族、经济、文化的开展,创立一个真实、传统、和谐的乡村社会。保护传统村落,利于传承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和地域民族特色,依据传统文化根脉,寄托中华儿女乡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传统村落〞〔包括“传统寨落〞〕,习惯称“古村落〞。指民国以前建的村寨,国家村落保护和开展专家委员会于2021年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传统村落即指的是民国以前以至长期以来,局部居民以集中成片的房屋居住形式为表达的居住、生存、生产、-

  .word.zl.

  -

  .

  生活、文娱等社会、经济、文化意识活动的载体单位,是一个包含传统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一体的农村社区单位。

  古村落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要表现有:其一,历史性。传统村落先民们的选址、建寨立房树屋、开辟交通、修建水井池塘、修建公私设施、建植周边景观等都具有古久的时效性,界定时间为民国以前,可能上溯到几百年及至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时间性更强,更具有传统源流价值。其二,传统性。传统村落自建村开场,就一直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异,苍海桑田,浩劫重建。历史变迁了,建筑景观变化了,有的变得更加优化完整了,也有变得新不如旧了,但传统村落历史的特质仍根本保存,历史至今的开展脉络级具有一至特性,历史风貌尚存,具有重要的历史性与科研性。其三,整体性。传统村落首先在建筑景观应具有一致性及统一性,即风格、风貌大体一至特色。杂乱无章、不伦不类、混乱不堪的现象不可取。一个传统村落,应该是一种景观,一类传统建筑沿袭风貌,一种民族文化现象的整体性与代表性。比方某些山地迁徙民族的隼卯构造木楼,以即坡地吊脚楼,某些喀斯特地貌为石板房,某些水乡特色的砖瓦房等等群体风貌,无论围楼碉楼、吊脚楼、鼓楼、风雨桥、古砖瓦房石拱桥等建筑景,都应该具有一定的整体谐调性,所谓独木石成林,传统村落都应该具有一定的风貌,一定的规模性与普遍-

  .word.zl.

  -

  .

  性,一定的整体性。其四,鲜明性。每个地区,都有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村落景观,是先民们智慧的结晶,其形成了中华各民族多元化的村落景观文化现象,民族传统村落,应该是中国各地繁多的村寨中鳞选出来的极少局部具有某些普遍性与个性特色的村落,选定的村落是某一地域村落或某一格式村落的代表,它的特性必须鲜明突出,代表某方某地的文化现象。鲜明性即有突出性与代表性的特征。其五,传统村落包含文物古建,但不等于文物古建,古建“文保单位〞是过去式的固体及不可移动文物。而传统村落在选址建村后的历史长河中,由于生产生活中的需要与居住房屋在各种自然与人为的损毁中不断得到修葺,原貌不断改变,传统村落并不是一个时代或时期的古建筑群,打上了各个时期建筑的烙印,是历史凝固的平面,而是一个流动的活态立体单位,是一个居住、生产、生活的基地,是最基层的农村社区。其六,传统村落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合体,它不仅在住址、建筑、环境上具有鲜明的特征,它还承载了大量的历史记忆,承载着该地区、该民族鲜明的生产、生活中相关的精神意识,文化娱乐以及各种特色技能技巧。是一个集风水地理学、建筑学、规划学、人类学、文艺学、遗产学等为一体的农村社区单位。

  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

  .word.zl.

  -

  .

  化表现形式,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资产,它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历、精神、其特点是活性流变。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固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相关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民族传统村落应该不仅具有一定的物质遗产及文物和具有文物价值的遗物,而且还必须一定数量与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如黔东南地区的反排木鼓舞村、小黄侗族大歌村、银匠村、鸟笼村、土法造纸村等等,以及独木龙舟文化、姊妹节活动等等鲜明民族文化事项的非物质文化代表性村寨。这些精华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入选国家级或国家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们应该是民族传统村落的鲜明标志。传统村落应该不仅具有深厚的固态或变态物质遗产而且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农村社区。

  传统村落的保护管理,不但要看历史传统与现实,还要看未来趋势。从历史来看,有的传统村落随着历史的进展,变得越来越大,有的变得越来越杂乱无章,失去了传统村落的面貌,有的变得越来越小乃至完全消失。无可挽救了,还有的完全被拆被占了,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展,面临严峻的考验。具相关文献报道:在2000年中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到2021年锐减为271个,仅10年的时间减少了-

  .word.zl.

  -

  .

  90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这些消失的村落中,有多少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村落,无人知晓,如此巨量的村落消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城市的扩和工业开展的突飞猛进,大批农民入城务工,人员与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致使村落的生产生活瓦解。二是城市较为优越的新生活方式,成为越来越多的青年一代家民,已在城市安居定居,村落消解势在必然。三是城镇化,城镇化是政府行政行为,撤村并占力度强大,所向披靡,它直接导致村落消失,因此,抢救和保护局部有文化价值的农村传统村落,迫在眉睫。

  抢救与保护传统村落,要从大处,从实处着眼着手。我们认为:一是加强做好国家传统村落名录的申报工作。具相关部门调查资料显示:全国汇总数据说明,中国现有传统性质的村落近12000个,而国家于2021年-2021年其三批公示的传统村落共有2500多个,尚有9000多个具有传统性质的村落尚未得到公示。抓好未申报的传统村落的申报工作,以使这局部还没批示的具有传统文化保护价值的村落,得到国家各批示认可,便于在国家相关的政策保护和相关资助下,搞好传统村落的抢救与保护管理工作。二是立法保护。国家及各地区要根据自己的各自情况,订立并公布相关法律法规,对传统村落进展法制性的保护,使传统村落的保管工作行之有法、有据、有力、有效。三是成立传统村落保护与管理机制,明确保护管理职责,使传统村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

  .word.zl.

  -

  .

  护管理。四是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管理规划、制度和档案。在规划制度的根底上对传统村落的遗址、格局、风貌以及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切实的保护管理。五是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管理和建立资金的利用工作,充分利用国家传统村落保护补助、统筹农村环境保护补助、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立、文物与非遗经费、农村危房改造补助等等,多渠道筹集经费,进展统村落的保护管理与开发建立工作。六是搞好传统村落的保护管理行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划的要求,对于那些在传统村落中,不按照相关审批手续,不按照规划规定,与传统村落不谐调的插花混建,要严格制止、撤除,确保传统村落空间的完整性和传统性。对那些在位不履行职责,不作为的保护管理者,要实行问责和处理,以确保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管理行之有效。七是做好传统村落的平安防患工作。要特别加强对于木质建筑的传统村落的险情防患工作,水火不留情,做好水、火、电等险情的排除和防患。做好整体村落与个体房屋的防水与排水,房顶漏水也是导至个体房屋腐朽、跨塌的损毁要素,保护传统村落得从细部着手。火灾是村落的致命灾难,特别是木质建筑传统村落,要做好生活用火和养殖用火的设施管理,用电设施的管里,做好电线套管、户户保险合、做好消防线、隔离带、消防池、消防栓等设施。提高居民的消防意识,防患于未然,杜绝隐患,确保传统村落的绝对平安。八是做好传统村落的-

  .word.zl.

  -

  .

  开发建立。在做好传统村落保护管理的根底上,加强传统村落的开发建立工作,改善传统村落的水、电、路、电讯的通畅,加强消防平安的防患设施,可在确切做好传统村落保护与管理的根底上,因势利导、因地制宜,适当开发传统村落的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娱乐等开放与接待,改善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条件,提高村民们的生存、生活质量。

  保护传统村落,具有保存民族村落的历史源流脉络,保护传统村落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认知社会、民族、经济、文化的往来,创立一个真实、传统、和谐的乡村社会;保护传统村落,利于传承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和民族地域特色,依据传统文化根脉,寄托中华儿女乡情,立足实地,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

  .word.zl.

篇十: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

  

  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与管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与管理的意识非常淡薄,无法真正了解传统村庄的内涵和外延,对于村庄特色建筑风貌的历史、社会和艺术价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一些地区片面的追求村庄土地的建筑土地的开发,导致重开发和轻保护的现象十分普遍,大量有价值的村庄建筑毁于一旦。因此本文从保护村庄特色风貌的意义出发,以南宁地区村庄为例,论述加强保护和管理村庄特色风貌的措施,防止历史遗产遭到损害和破坏。

  一、对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的重要意义

  传统村庄,又称为古村庄,这种村庄传承和保留历史沿革,包括建筑环境、风貌等,而且村庄的地址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形成独特的民俗民风,同时至今还为人们使用的村庄,这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景观和历史遗产。一般的乡村风貌不仅包括古代和近现代的遗迹和代表性建筑,还包括当地的习俗、语言、文学、艺术和音乐等,其中村庄传统的古建筑是村庄特色风貌中最重要的载体。

  对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促进文化多元化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保护最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根本的源泉;传统村庄的特色风貌的保护,可以有效的继承中国历史的文

  化遗产;通过有效的保护,可以振兴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对传统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实现共赢,有利于实现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统一。

  二、南宁地区传统村庄特色风貌分析

  南宁地区的传统村庄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以壮族为主,还包括苗、瑶、侗等民族,大部分的民居建筑含有大量的汉族元素,少部分是受到自然条件影响建成的建筑形式,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传统村庄特色风貌。南宁地区传统村庄的特色建筑主要包括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

  (一)居住建筑

  南宁地区传统村庄的居住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干阑式和地居式两大类,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

  1、干阑式居住建筑

  “干阑”,在南宁壮族地区亦称“麻栏”,就是指人们居住的房子以半搂居式麻栏为主,半楼居式麻栏又分两种:一种是分布在土质较多的山区,建筑基础和围护材料以木头为主;另一种是分布在山区,建筑基础和围护材料以石材为主。由于干阑式建筑大多分布在缓坡地带或丘陵地区,建筑材料地域化特征比较明显。

  2、地居式居住建筑

  南宁市的平原地区的地居式建筑的基本形式是“三开间”式。其中大门居中而内凹”,体现了中国传统“中庸”与“收

  敛”的处世思想。

  南宁地区村庄住宅的平面布局,体现了中轴对称的特点,体现在建筑上就要求中正,不中则不正,不中则不尊的思想,正如《礼记》记载:“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地少数民族在建造房屋时,也会把中正的观念考虑到其中。

  (二)商业建筑

  从南宁地区村庄建筑形式而言,商业建筑是在居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演化的结果。在早些时候,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出现了“圩”、“摊”,最后形成”市”后,才出现真正意义的商业建筑,起后又形成”商业街”,店铺”成为街道的主体。在南宁传统村庄中主要有中式传统商业建筑和乡土骑楼商业建筑两种形式。

  1、中式传统商业建筑

  在南宁中式传统商业建筑采用面街的朝向,不再像居住建筑着重强调地理环境要素,最重要的立面特征就是在商铺正立面门面一侧,常有约一米高的小平台,称“铺窗趸”,作为摆放商品之用。

  2、乡土骑楼商业建筑

  骑楼结合了西方古典建筑中的券廊等形式与传统建筑形式。乡土骑楼建筑立面活泼,装饰丰富,带有浓厚的西洋式造型,按其构成基本上可以分为三段式:上段为顶部檐口或女儿墙山花,中段为楼层,下段为骑楼柱廊。骑楼街道的空间比较开敞,空间

  围合感降低空间层次更加丰富。

  (三)公共建筑

  在南宁传统村庄中的公共建筑主要有祠堂建筑、庙宇建筑、会馆建筑、书院建筑、试院建筑和戏台建筑,是村庄举行各种公共活动及仪式的中心,对村民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祠堂建筑一般位于村落最重要的位置,具有“向阳”、“面水”、“背山”的传统的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还附加了公共聚会、教育、娱乐等功能。祠堂建筑是家族或宗族权力的象征,在建筑的等级方面高于一般村庄的民居建筑,建筑外形美观,装饰精美,地位十分重要。

  由此可知,南宁地区的村庄特色风貌很好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融入了其他的元素,又极具地域特征,不仅保留大量的文化遗产,而且具有很强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三、加强南宁地区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和管理

  保护传统村庄的特色风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具体保护过程中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新老建筑相互协调原则、保护与发展互惠原则、长远期相结合的原则等。相关管理单位要加快传统村庄保护规划的完善,加大保护资金的投入,加强保护宣传的力度,还要与历史文化村庄保护有机结合,建立长效的机制,从根本上加强对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和利用。

  第一,南宁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应进行科学的编制和规划,要把建设美丽村庄的规划和历史文化特色风貌保护结合起

  来,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南宁地区传统村庄总体保护规划、村庄特色风貌保护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依据,做到“先规划,再设计,后实施”,实现传统村庄可持续的发展。

  第二,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应多注入资金。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离不开资金保障,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自筹”的资金筹措机制,同时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的专项资金,并要积极探索南宁地区的民间资金投入机制,积极倡导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和单位,参与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和开发。

  第三,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应配备专业的技术人才队伍。要建立和健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与相关的高校、科研院所结合的形式,保障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有足够的技术和人才要素,为更好的保护传统村庄特色风貌提供专业人才保障。

  第四,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应适当改善村庄居民的生活环境。对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要从提升传统建筑内部、外部和村落总体环境三个方面入手。在统一规划、很好保护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基础上,加大村庄内部环境和设施的改善力度,实现生活设施现代化;通过发展墙头文化,做仿古建筑小品等,要在与传统村庄特色建筑风貌相一致的前提下,兴建学校、卫生院、等相应配套公用建筑,不断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使村庄内的新建建

  筑和传统建筑相辅相成,实现两者的和谐相处,达到室外传统与古朴,室内与室外的有机融合;还要在不破坏村落历史要素和特色风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水电、路面、路灯、排污、垃圾收集和交通等基础设施设施,营造古朴、干净、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村庄环境。让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先进的居住理念走进传统村庄。

  综上所述,对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很强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传统村庄的特色风貌要引起重视,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强保护和管理。

相关热词搜索: 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 村落 风貌 乡村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