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基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5篇

时间:2023-06-04 09:50:04  阅读:

篇一:基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关于基层社区治理现状的调研报告

  原创

  青牛白马

  白马青牛2021-01参加工作以来,主要的工作内容都是跟社区相关,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与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沟通交流方面,由于大部分的工作都需要电话或者当面沟通交流,我甚至不自觉学会了一腔不太标准的武汉话。疫情期间,恰逢担任社区第一书记,全程经历了社区出现第一例密切接触者到无疫情社区开始创建,切身感受到了社区工作的实际难度。以本文作为我两年基层工作总结。

  一、当前基层社区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社区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区居民认知水平的差异性和各类诉求的多样性,二是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的管理服务水平与社区工作实际需要的不适应性,三是社区管辖范围内各类事项的繁杂性与实际工作中的权责不对等问题。

  1、社区居委会服务对象多样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现阶段的社区是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极度多元化的居民聚集体,社区居民组成的复杂性,对于长期处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或者是长期在写字楼中工作的城市白领,甚至是部分机关的领导干部,都是难以想象的,只有身处其中并亲身参与实际工作,才能够切身感受由于居民组成的复杂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和困难。社区居民之间的贫富差别,学历高低,职业类别,身体状况,年龄阶段的等多方面的差异直接造成了社区居民群体认知水平的差异性以及所需求的公共服务的差异性。认知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了

  对于同一件公共事件的不同看法,而公共服务需求的差异性会导致社区居委会满足各方的难度。武汉俗话叫“一顿排骨,爹爹要烧着吃,婆婆要煲着吃”。客观上来讲,社区居委会很难通过提供某一项公共服务得到社区不同群体的一致满意,由于群体中个体特征的不一样,就直接决定了社区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超高难度,也要求社区做通各方面工作,把握轻重缓急,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居民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社区居民的个体意识、主人翁意识、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等都在不断的提高,在个体意识方面,部分居民只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和诉求,不愿意妥协于公共服务管理的实际需要,例如一楼乱搭乱建、临时垃圾堆放点的选择,甚至是垃圾桶点位的布置等,凡是有损自身利益的,坚决反对,损害别人利益的,则不予理会。二是维权意识方面,凡事皆可投诉,小区环境卫生,楼道杂物堆放,下水管网堵塞,停车不便,违章建筑和乱搭乱建,甚至是养狗养鸽子的投诉等等,凡投诉必须处理,因此每一个人都是社区的监管员。第三方面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在不断提高,部分要求参与社区的治理,贯彻一些要求和主张,但是部分居民只提诉求,不提方案,无法经常性参与社区活动,提出的要求短期内并不具备可行性等问题。这些都是由于社区服务对象的复杂性产生的一系列新的问题。

  2、社区工作人员管理服务水平与现实需要不匹配性

  社区工作人员是服务社区居民的主体,社区居委会能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解决新的矛盾和问题,将社区的一亩三分地管理好,将社区居民服务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常每天都要跟居民打交道的社区工作人员的管理服务水平,不同类型群体的多样性诉求和新阶段社区中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对社区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阶段,部分社区工作人员确实面临着“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的窘境。

  每个阶段进入社区工作的社区工作人员都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从2001年开始有社区概念以来,最开始进入社区工作的社区工作人员人员学历水平要求并不高,高中甚至初中学历都可以进社区工作,因此

  社区工作人员主要以国企下岗职工为主,他们具备集体生活的经验,能够很好与社区居民进行沟通和交流,处理居民的实际问题得心应手,前些年社区工作人员的学历要求基本都有了大专学历的限制,社区工作人员基本以私人企业的员工离职后就近再就业为主,近来社区工作人员队伍新增加了很多高校毕业生,刚毕业就直接进入社区工作。整体来讲,当前的就业背景下,愿意进入社区工作的人员不少,但是一方面部分进入社区工作的社区工作人员工作经验不足,但是一旦上岗必须承担相应的工作,容易出现工作上的失误,另一方面,部分具有培养潜力的社区工作人员由于工作岗位不能提供期望的薪资待遇,工作一两年甚至几个月就离职的现状比较普遍。

  现阶段社区工作人员的队伍正在朝着年轻化和职业化的方向发展,部分年轻社区工作人员主动去承担工作的意识不强,能力增长达不到岗位的实际需要,工作时间较长的老一辈社区工作人员面临着即将退休的处境,对于一些新的政策,新的信息沟通交流方式还不适应,这些都对落实基层各项政策的落地,社区居民的管理和服务,以及实现基层的良性运转产生了阻碍。

  3、社区存在权责不对等的现象

  当前社区的现状,权力无限小,责任无限大,所谓的权力无限小即是没有行政执法权,没有各项政策的解释权更没有自由裁量权,社区不能决定一个项目做还是不做,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能享受低保,社区所有决策都要有相关的依据,都要经得起检查。所谓的责任无限大,所有涉及到居民的问题,都可以带上社区,因为街道有属地责任,那么社区直接跟人接触,更有直接的属地责任,很多涉及到稳定的问题,由于人户分离的原因,甚至涉及到两个社区,两个街道都要共同负责。

  权责不对等所产生的问题,就是社区实际参与的事物量大而繁杂。居民遇到任何事情都会直接找社区,但是实际上,很多事情都是超出了社区的能力范畴,例如乱打乱建的问题,拆违的具体执行需要靠城管,例如老旧小区供水的改造,技术部门应该靠水务局,例如小区的环境卫生问题,应该找环卫所或者物业管理部门,但是居民并不会直

  接找这些部门,而是直接找社区反应,由社区进行协调,社区必须全程参与,直至事情全部解决。上级有关部门所有的政策,都会找社区,因为政策靠社区来落实,各类群体的调研需要社区安排人进行座谈,信访重点群体需要社区进行关注,新政策的执行需要社区进行落实,社区居委会处于居民、街道、上级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所起到的最大的作用就是陪同居民全程参与,了解居民的思想动态,做居民的思想工作。

  权责不对等带来的另一个弊端,就是行政效率的低下。社区没有权利进行最终的拍板,项目能不能做,方案可不可行,都必须要层层上报,层层决策,层层通过,最终才能执行,涉及到资金的使用更加需要严密周到的程序,需要层层审批签字才能动用相关的资金,哪怕是应急的资金,都必须先走程序,才能使用。过程严密,优点是全程公开透明,权利受到了制约,缺点是不能急人之所急,需要所有人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等待。

  二、需要理顺的几个主要关系

  社区作为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接触居民群众的第一线,是基层社会治理最重要的抓手,无论怎样去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在一些居民心中,社区工作人员代表的就是地方政府,因为对于居民来讲,能够与政府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并不多,但是与社区工作人员,可以说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只要居民愿意,下楼就可以找得到。

  1、社区居委会与物业公司之间的关系

  小区的“职业管理人”是专业的物业公司,那么社区工作人员与物业公司应该进行怎样的责任分工?社区居委会与物业公司在共同服务居民的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很多社区没有理清楚,想明白。

  在官方授权的权威性方面,社区具有明显的优势。物业属于市场企业,企业是以营利作为目的,在没有外界约束的情况下,一般是不会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物业企业因此也是无法代替政府来管理和服务居民。社区居委会的公益属性大于物业。如果一个小区没有社区居委会,一方面行政性的事务没有人解决,例如新建社区居民信息的登记,居民共同利益的维护等。直接的后果是居民的诉求没有人去落实,要知道,市长热线的投诉问题,部分是职能部门进行解决,但是大多数的问题还是要社区代表政府进行协调各方来解决。

  在专业服务管理方面,物业公司具有专业优势。实际过程中,物业公司提供的物业服务包含小区的安保,小区的环境卫生等。作为市场企业,天生不具备调解居民矛盾的权威。但是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也有社区工作人员参与社区的“清洁家园”、“垃圾清运”、“铲除牛皮癣”等活动。

  对于没有专业物业公司的小区,社区更是要充分动员群众进行居民自治,对小区进行基础有效的管理,而不是让小区处于管理和服务的真空状态。

  因此,双方应该各自发挥优势,相互配合,各有侧重,物业应该侧重于提供直接的服务,社区则应该负责更好宣传、发动群众,教育群众更好配合小区各方面的物业管理,物业服务企业应该是与社区进行配合,共同维护小区的公共秩序。

  2、社区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的关系

  关于业主委员会的矛盾是社区的主要矛盾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居民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主动要求进行社区管理的积极性更大,理论上来讲,如果对业委会这支力量很好的引导教育,业委会可以帮助社区解决很多问题,毕竟业主委员会和社区有共同的目标,将社区管理的更好,让房子更加保值。但是目前来看,基层的街道和社区不具备管理好业委会的能力,并且为数不少的社区将业主委员会看做是一个时刻给社区居委会提要求的麻烦。由于业委会主要由小区居民组成,业委会的立场必须要站在居民的立场,很多问题都只想要快速得到解决,但是他们会忽略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各种制约性因素,不会去分析利益关系。

  关于业主委员会候选人的筛选与培养工作,按照现行的业主委员会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业主委员会候选人由居民自荐和社区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由街道和社区党组织进行初步的考核筛选之后才能成为候选人,也即是社区党组织和街道有权对业委会候选人进行初步的把关,那么社区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就应该注重从热心的居民群众中去发现候选人。

  业主委员会应该是一个公益性组织,根据条例,原则上建议业主委员会成员每个月只能有200元的通讯补贴和交通补贴,经费来源为社区公共收益,但是实际上,相关条例的建议在每个社区的落实情况都不一样。按照补贴金额,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业主委员会是没有收益的,只是需要一个参与社区管理的名分,这类业主委员会所在的小区一般由自治型物业进行管理,没有正式的商业性物业;第二类业主委员会有少量的补助,大概每个月200-300元左右,一方面由于物业给予业委会的公共收益很少,另一方面业委会成员的参与度比较小,一般由1-2个核心成员为主,其他成员只是起到一个附和作用;第三类业主委员会每个月的补助能够达到700元至900元,一方面因为物业公司提供的公共收益比较充足,另一方面业主委员会成员觉得自己的付出值得这些补贴。并且相关的补贴都以文件的形式进行公告,通过了居民代表大会。

  关于业主委员会的补助问题,如果纯粹是公益性付出,除非让时间充裕,身体健康,又同时兼具责任感的退休人员参加,一般很难找到能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公共事务的居民,因为即使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仍然有大量的居民不会理解,甚至觉得业委会代表居民出卖了居民的利益,现有的情况下,很多人只是呼吁需要权力,但是都不愿意尽到参与的义务。

  3、社区居委会与居民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

  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是社区居民自治的重要载体,平常见到数量最多、存在感最强的可能就是舞蹈队之类的团体组织,居民自治组织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市居民相对农村村民,日常的空闲时间相对较多,并且女性50岁退休,男性55岁退休,退休未再就业的居民在社区也有相当的比例,这就形成了居民业余生活相对丰富,发挥业余爱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相较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我们的居民自治组织还相对较少,发展居民自治组织是一个大的方向和趋势,因此,各级民政部门也在积极鼓励

  社区培育居民自治组织,甚至将每年发展居民自治组织的数量作为考核的一项指标。

  作为社区活动的主要力量,居民自治组织参与社区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也很好,因此,社区处理好跟居民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赢得居民自治组织的支持,对于开展社区工作十分必要。

  常见的社区自治组织有歌舞队、腰鼓队、合唱团、志愿者协会、书画协会等等,社区自治组织相对比较好管理,经常性参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居民,一般是经济条件比较好,没有生活负担,自身比较积极健康向上的群体,日常跟社区居委会之间都能够进行比较顺畅的沟通,因为诉求都是相对合情合理,而且让社会居民之间的感情显得更加和睦,社区居委会本身也很支持发展居民自治组织,日常,社区居委会需要做的,就是提供一些活动场所,例如一些社区居民练习走秀、舞蹈、书画,对场地的要求比较高,一般由条件的社区居委会都会无偿为他们提供活动场所,甚至有些社区居委会通过举办传统节日的联欢会的形式,给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提供表现的舞台,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

  日常工作中,将社区社会组织的核心成员团结的比较好的,社区的群众基础就比较好,日常工作能够得到大力的帮助,因为任何一支居民自治组织穿上红马甲就可以变成志愿者服务队伍,参加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但是也存在一些社区居民会由于忙于眼前的工作,不愿意在居民自治组织上面花费时间和精力,甚至对社区自治组织的合理诉求例如周六周日提供活动场所,业余比赛提供服装道具支持等要求置之不理,让居民自治组织完全脱离社区的管理和引导,不会去发掘居民自治组织的潜力和力量,这一现象值得注意。

  4、社区居委会与街道的关系

  街道办事处,属于政府派出机构,在县一级政府属于正科级单位,在武汉这样的副省级城市属于正处级单位,由于每个街道办事处所管辖的范围不一样,每个街道管辖的社区也不一样,管辖范围小的街道可能只有三五个社区,管辖范围大的可能有二十多个社区,因此每个街道的实际公务员编制数和事业单位的编制数可能有一定的差异。武

  汉市范围内的街道办事处现阶段的组成分为党建办公室、公共服务办公室、公共管理办公室、公共安全办公室、区域发展办公室、综合办公室等6大办公室,加上财务结算中心、政府服务中心、综治中心等3个中心,2019年军人退役事务部成立之后,在街道办事处专门成立了军人退役服务站,以上10个办公室搭建起来街道的主体结构,另外,区管部门在街道也有各自的站所,例如城管执法中队、市场监管所等派出机构,党组织关系在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提供办公场所并参与对其年终各项考核,但是这两个机构人员的人事关系为上级直管派出。派出所跟街道办事处属于相互配合,部分派出所长兼任街道党工委委员。

  街道的6大办公室和3个中心,都可以直接对社区提工作要求,给社区分派工作任务并督促其完成,但是主要管理社区的还是公共服务办公室,一方面公共服务办公室对所有社区工作人员的人事档案和工资进行管理,从社区工作人员进社区至其从社区退休,公共服务办公室全程参与,另一方面,公共服务办公室指导社区的主要工作,例如低保、残疾人、老年人、失业待就业人群、城市住房困难居民等特殊困难群众,还要指导管理社区各类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并且对社区的惠民资金和办公经费有直接的监督管理权力,因此公共服务办公室可以说是一个大的社区,或者是街道办事处的“小政府”,除了要指导社区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之外,公共服务办公室还要经常性接待群众,指导督促社区处理市长热线关于民生方面的各类投诉案例,并回复居民。

  街道办事处的其他部门也可以直接给社区分派任务,例如党建办公室要指导社区党委开展各类党建活动,公共安全办公室要督促社区进行消防宣传、治安巡察,各类不稳定性人群的关注处理等,一般来讲,每个部门对接一个社区“两委”委员,社区也有相应的职责分工,但是所有主要的事情都要经过社区书记,所有突击性的事务不分你我,需要共同配合完成,由于每个部门的工作节奏不一样,工作强度不一样,社区工作人员所承担的工作量也不一样,因此,如果社区书记管理不当,很容易出现社区工作人员之间因为分工不均导致的矛盾。

  街道办事处承担的主要工作是根据上级的工作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给社区安排一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并且指导督促其完成,并且对社区工作人员工资绩效发放有一定的考核比例,更有推荐社区专干进入社区“两委”班子,推荐社区副书记和社区书记的权力,更多的时候,街道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是业务上的上级与下级的关系。由于社区居民委员会属于居民自治组织,接受的是街道的领导和业务指导,在行政职责上两者应该属于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一方面,街道对社区的行政领导和工作安排,消耗了社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几年前,各类形式主义层出不穷,各个单位都可以在社区进行挂牌,各项工作都必须留痕,社区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制作资料台账,“证明”工作做的扎实,即使现在基层形式主义有所改善,社区仍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例如文明城市创建、老旧社区改造维修,老年宜居社区创建,社区各项数据的报送,各类政策的宣传与落实等等工作,同时还要处理居民之间的矛盾,社区社会组织的建设、社区党员的管理等等,除此之外,社区自身团队的建设也需要时间精力,例如团队管理,用餐用水卫生等后勤工作。

  同时,社区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首先是自己想办法处理,实在无法解决,只能向上级,也就是街道办事处打报告,通过街道办事处向区级职能部门协调各类资源进行解决。因此街道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总体上将是上级与下级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同时也是分部门的多头业务指导关系,社区只有将与街道之间的关系理顺,才可以更好在街道的总体领导下有条不紊开展各项工作。

  三、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1、社区书记必须选优配强

  在我看来,社区书记的角色甚至比部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角色都要重要。目前,武汉市正在探索将社区书记纳入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并且通过定向招录的方式给予社区书记获得事业单位编制的机会,这一系列尝试和探索社区书记管理的方法,都是有益的尝试。

  疫情期间,各企事业单位按照市、区统一安排,下沉社区,服从

  社区的管理。在社区大党委的领导下,社区书记统筹管理所有的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以及下沉干部,所以在疫情这样的最困难的时候,社区书记给下沉的处级干部,甚至是局级干部和厅级干部安排工作、布置任务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如何将这样一批领导干部运用好,十分考验社区书记的领导能力和管理的水平。疫情期间,通过各个社区之间的横向对比,社区书记的能力强,作风硬,疫情期间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反之,如果社区书记的能力和水平一般,那么同样的工作,可能会出各种各样的纰漏。正所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耻,莫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社区书记,虽然连公务员的编制都没有,但是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社区书记的重要作用,直接决定了培养一个能力强,过得硬的社区书记的重要性。那么,在培养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比例的培养人选,很难培养出能担大任的社区书记,社区书记的培养人选来自于社区副书记以及其他有群众基础和工作经验的社区工作人员。因此,必须让社区书记以及社区工作人员成为留得住人的工作岗位,实际工作中,不乏一些有工作能力比较突出的新招录社区工作人员因为工资待遇等原因辞去了社区工作人员的现象。

  培养出一个能力素质过硬的社区干部,需要有一定的选拔基础,需要从专干开始进行人才储备,从招聘社区工作人员时就应该进行多方面考察,需要有朝书记方向进行培养的综合素质和潜力,把好社区专干招聘的门槛关。从近来的社区专干招考情况看,社区工作人员对于大专学历的人员还是有一定的吸引能力,特别是本辖区或者邻近辖区的待业居民,相对稳定的工作和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是主要的吸引力所在。

  要让一个职业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除了使命和担当,热爱和责任,也需要有一定的薪资待遇作为基础。目前,社区的各项改革尚未到位,2020版社区工作人员管理办法落地之后,社区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肯定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殊不知,在本次改革之前,大多数社区工作人员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只有两千余元,社区书记的工资也只有三千余元。在有些新社区,薪资待遇不及高档小区物业公司普通工

  作人员很常见,在武汉这样一个新一线城市,显然这样的薪资待遇不够吸引能力和素质都能够达到现行工作要求的社区“守门人”。

  2、惠民资金的使用要更加灵活适度

  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社区都没有自己独立的财务收入,个别社区可能因为历史原因有一些固定的临街商业门店等资产,通过出租能够产生一定的收益,但是出租合同也非常公开透明,相关的收入也是上交给街道进行统筹使用。

  社区的经费开支最主要的部分是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性支出,按月发放,需要社区书记签字后经街道公共服务办公室走财务流程,其他支出主要是办公用品方面的支出、举办各类活动方面的支出。社区的经费来源基本靠财政拨款,人员工资方面按社区规模控制“两委”成员及社区干事的职数,按照职数进行财政拨款,办公经费按照各个社区的户数进行拨款,每户每年按照30元的标准。基本够社区的日常性支出。前几年,鉴于社区有一些居民反映比较强烈的公益性项目支出,例如小区公共部位的道路破损,小区下水管道堵塞,以及一些大型文化宣传活动的实际需要,上级财政按照每个小区每年20万元的“惠民经费”进行拨付,并且严格列出了“惠民资金”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流程,规定每年的惠民资金项目经费的使用计划必须通过居民代表大会,“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评”,总结为“四民工作法”。理论上很好,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惠民资金的使用基本都偏离了上一年度的计划,因为变化太快,需要做的急事较多,很多时候社区怕用“惠民资金”,因为很多需要用钱的地方惠民资金不让用,能够用的地方又没有那么急着用,或者工程类项目惠民资金不管用,造成了大量的惠民资金躺在账上的现象。

  工程类项目的开支都比较大,老旧小区下水管网的改造动辄需要几十万,老旧小区的整体改造甚至需要上百万的资金,惠民资金根本无法严格按照每个小区进行使用,建议惠民资金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要每年进行更新,按照实际情况将钱花在刀刃上,同时,给予街道一定的权限,打通使用一部分惠民资金,集中资金力量办大事,每年解决几个小区的大问题。

  3、社区的组织管理架构要融入居民

  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社区一直被认为是最小的治理单元,通过疫情,社区的管理还要细分到各个小区、楼栋还有单元。社区本来有一定数量的专职网格员,但是由于网格员的工资待遇更低,无法进行及时补充,社区的网格工作一般由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兼任,网格员的主要工作是对小区或楼栋进行覆盖,虽然有要求网格员进行走访群众的工作要求,但是由于社区工作繁杂等客观原因,能够落实每天进行走访任务的很少,大多数的时候网格员属于被动接收群众的诉求,通过微信群收集居民的诉求和意见,并进行反馈。目前了解的情况,由于网格员的流动性,很少有网格员能够对所管辖的300-500户居民的情况了如指掌,一般情况仅停留于对管辖范围内的困难群众的了解。对于网格员的考核仅停留在要求网格员进行走访打卡,但是实际的走访效果,群众的认可程度没有规定的考核标准。

  关于楼栋长,每个小区都有名义上的楼栋长,日常的主要作用也是反馈居民的意见,楼栋长一般由居民自荐,得到社区党委的认可之后再去征求居民的意见,通过该楼栋居民的认可之后,通过居民会议的形式进行举手投票产生,因此,日常楼栋长的担任主要是由年龄较大的长者担任,在疫情期间,由于老人不经常使用智能手机,且身体抵抗力较差等原因,无法发挥主要的作用,疫情期间,大多数的信息都是通过网格微信群进行集中发送,线下的志愿服务社区也不鼓励老人参加,因此疫情期间,发挥实际作用的志愿者主要是各个楼栋团购群的“团长”,但是这些有组织力和号召力的年轻人,平时由于工作等原因,很少参加社区的各项活动,与社区之间的交流比较少,与社区之间缺乏一定的信任和了解,相互配合和沟通的过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沟通成本。

  4、城市社区特殊群体要重点关注

  城市特殊困难群体游离于城市的边缘,日常生活中甚至无法感知他们的存在,刚刚参加工作第一次走访入户就是关于贫困家庭的入户调查,专项工作名称是“精准扶贫领域惠民政策的大数据核查”,也就是通过大数据比对,了解享受低保政策的家庭的名下房产、车辆、银行存款情况,并且要逐家逐户上门核实情况,我所在的核查小组的任务大概有二十余户,上门入户真的是让我对“城市居民”的概念又有了新的认知,之前认为困难人群都生活在农村,但是真正接触到城市困难人群,发现城市弱势困难群体的生活水平也极其低下。城市弱势困难群体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最为常见的是因病致贫,家庭成员罹患癌症、因中风或其他疾病瘫痪在床、精神性疾病,都可以直接导致家庭没有经济来源,让普通工薪家庭一贫如洗。另一类是主观原因造成的,家庭成员吸毒或者赌博都可以毁掉一个家庭,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关于城中村的拆二代如何败家的故事,甚至有些人在还建房到手之前就已经将房子输掉了或者是变卖作为吸毒的毒资,这一类人不值得同情,但是他确实又符合住房困难的条件。

  我曾经写过两篇调研报告,分别是《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弱势困难群体帮扶的调研报告》和《关于公租房集中区域社区管理的调研报告》,其中,关于廉租房的调研报告,整体的框架和结构是由领导指导搭建的,但是由于我曾经有过小半年的时间直接从事公租房家庭的资料审核工作,对于城市住房困难家庭以及公租房的申请审核至分配的全部流程也有一定的了解。两篇调研报告都是关于城市困难弱势群体的。日常工作中,对于困难群体的经常性帮扶工作占据了社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给予极度困难人群经常性帮扶非常必要,因为经济困难可能直接导致对生活的绝望,给予一定的托底帮扶,一是给予他们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二是消减一部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的平安稳定。

  残疾人、失业待就业人员等等特殊群体同样需要社区给他们搭建相应的平台,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另外老龄化的到来将会给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带来新的挑战,城市也有一定比例的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对于他们的关怀和帮扶同样需要社区付出时间和精力,在老年宜居社区的创建方面还需要再与时俱进,更加贴近居民的实际需要。

  四、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居民实际需求的分类研究

  社区居民的实际生活现状和现实诉求必须要分类具体,社区居委

  会要做到心中有数,往大了说,社区居民的现实诉求和生活现状是国家制定相应政策的依据,往小了说,是社区进行针对性管理的现实基础。社区要对居民类别进行动态研究,一方面,充分发挥网格员的作用,对涉及到社区的所有数据例如低保、残疾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军人退役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甚至是变化趋势,都要了如指掌,及时作出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和建议。

  2、进一步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管理服务水平

  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让社区工作者的薪资待遇具有一定的吸引能力,让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社区队伍,保持社区队伍的稳定性。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身份认同,通过社工资格考试等多种方式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发挥专业作用。健全社区工作人员的晋升渠道,让社区工作人员有充足的职业发展空间,激发社区工作人员的内生动力。强化考核机制,让社区工作人员做到能进能出,通过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倒逼社区工作人员主动提高能力素质。

  3、进一步明确社区的服务事项及责任清单

  在现有社区服务事项准入清单中进一步细化,详细规定哪些事项由社区来做,哪些事项不由社区来做,不断进行细化和明确,及时进行更新,同时,针对需要社区参与的事项,必须要经过区级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备案,试行准入制,让上级有关部门在布置任务时充分掌握现阶段社区的工作中心,错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质量。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手段,了解上一年度居民最关心的事项,提供解决细则。通过更多的方式手段,将社区工作人员从形式主义和无用功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群众,了解群众,让社区真正成为党和政府在基层最有力的抓手,让社区成为居民真正的“贴心人”。

  阅读

篇二:基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

  对策建议

  十九大报告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领域,提出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并且提出了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提高四化水平和加强四个体系建设。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各种不稳定因素使基层治理形势严峻复杂,也让基层社会治理呈现出碎片化、分散化、矛盾化的特点。因此,转变基层治理的矛盾化解方式、留住基层优秀人才队伍、提升基层干部服务能力等措施具有重大意义。

  一、基层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1、矛盾纠纷不易化解。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旧有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渐瓦解,新的利益群体和阶层不断产生,随之各种新的利益诉求不断涌现,解决这些问题不仅缺乏一些制度规范,也缺乏有效的实践经验,导致一些矛盾问题久拖不决。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加快,涉法涉诉、征地拆迁、安臵补偿、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增多。

  2、基层留不住优秀人才。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基层实现发展的关键因素,基层往往是出人才的地方,但留住人才的能力却很弱,优秀人才不愿意到基层服务。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使得基层治理进度缓慢,老一辈的旧思想禁锢了基层的发展,同时也给基层治理带来了种种阻力和困难。

  3、基层干部服务能力不足。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权利意识的增强,需要基层治理提供更加多样化、优质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的社会服务。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受资金、人员、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在基层治理的实际过程中,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很大程度上把治理当管理,缺乏服务意识和理念,导致基层社会治理严重虚化,无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二、基层治理问题产生原因

  1、放任式管理存在严重弊端。目前基层干部对出力不讨好的或者于已不利的“为农服务”的事,譬如农村社区卫生环境整治、社区文化服务等事情,存在不去管,不想管或者大搞形式主义,应付了事。由于部分乡村干部放任式管理,导致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缓慢,进而使已存在的矛盾问题被激化,甚至滋生出更多新的矛盾纠纷。

  2、基层基础条件落后,存在供需结构上的偏差。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农村发展的巨大空间,选择来到基层开创事业,但是能够回乡带领村民致富的寥寥无几,因为存在供需结构的偏差。基层可以提供的资源对于一些创业者没有价值,而创业者提供的发展思路、经营理念可能不适合当地的发展,这更加剧了基层人才的流失,也造成了三向浪费:于基层,资源浪费;于人才,智力浪费;于发展,时机浪费。

  3、基层干部专业技能能力欠缺。基层干部中不同程度的存在不思进取“不愿学”、热衷应酬“不勤学”、装点门面“不真学”、心浮气躁“不深学”、食而不化“不善学”的情况,导致干部在面对群众繁琐而复杂的问题、困难时,没有足够的专业技能作为支撑去解决问题,为民服务能力不足导致基层治理存在碎片化、分散化、矛盾化的现象。

  三、基层治理问题解决对策建议

  1、增强责任意识,化解问题纠纷。一是注重增强村干部责任意识和解决矛盾纠纷的能力。可以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部分村干部到乡镇机关进行锻炼。二是组织村干部到外地先进乡村参观学习,学习当地农业生产先进经验和当地干部敢闯敢干、敢担风验、敢于拼博的精神,使村干部的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责任感进一步加强,进而解决放任式管理带来的种种问题,做好基层工作。

  2、着力强化“重才”意识。一是用感情留人,只要是在本地区基层工作的人员都平等对待,加强与人才感情交流,增强人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外来人才“本土化”。二是挖掘本土人才优势,积极培养本土人才,本土人才熟悉本地区实际情况,更有一片报效家乡的热情,愿意扎根。三是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建立涵盖各行各业的“本地区”互助机制,开辟人才“绿色通道”,急人才之所急,想人才之所想,着力解决人才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社保等方面

  问题,为各类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努力创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环境。

  3、提升干部能力,做好基层服务。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对基层干部进行业务能力培训,改变不愿学、不肯学的学习态度,解决业务不熟、文字表达能力弱的现状,去除服务思想不到位、解决问题不及时的顽疾,切实提高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篇三:基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城乡社区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庄浪县紧紧围绕“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基层社会治理要求,以积极推进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强制度、补短板、增投入、促创新,夯实基层基础,强化管理服务,有力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城乡社区基础设施配套急需完善。

  城乡社区办公场所有限,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县城面积不断增加,辖区辖区后民人口急剧增加,现有社区管理半径过大,不能为居民群众提供更好地服务,新成立的社区急需投入使用。社区工作人员队伍中,社区工作者持证上岗的专业人才严重围乏,导致阵地建设基础相对薄弱。

  二是城乡社区治理能力急需加强。

  社区最主要的工作是为城区居民提供最优质、最精准的服务,并且国家层面对社区承担职能也有明确界定,但社区仍然承担着许多行政化职能,导致城乡社区服务能力弱化,不能很好的与新形势下社区治理要求相匹配。

  三是社会力量参与城乡社区建设不充分。

  社区、社工、社会组织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三社联动“更是加强和创新社区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城乡社区紧密围绕“三社联动“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政府职能部门与

  社区之间的职责不明、权责范围不清依旧存在,社区与辖区单位、小区物业没有形成良性互动,为民便民服务的事项还不够精准,工作推进的进度还不够均衡、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不够多样化、信息系统的数据还不够完善、社会组织建设还不够规范、专职工作人员配备还未到位,社区从“全包”“购买”服务的过渡仍止步不前,“政社不分”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阻碍了社会广大群体的参与范围,同时也抑制了社会力量在社区工作管理中的作用。

  二、对策及建议

  基层是落实党的民生民政政策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是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的重要载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形势下必须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工作。

  一是重视阵地队伍建设,夯实社区基础条件。

  要对城乡社区建设进行全面规划,不断完善和扩大新成立城乡社区服务职能和办公场所。综合考虑社区规模、人口数量、管理幅度等因素,按每1000名居民不少于1人的比例配备专职社区工作者,居民5000名以下的按照不少于5人配备。

  二要完善社区体制机制,构建新型社区治理体系。把增强和优化社区服务能力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手段,建设完善社区设施,打造便民利民生活圈,借鉴“枫桥经验和北京市西郊区“街区吹哨、部门报到“等先进模式,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驻区单位共驻共建机制和社区工作议事机制,定期研究资源共享、社区共建等事项,着力推进社区服务”全覆盖”。

  三要运行“三社联动“机制,共筑多元智慧新社区。按照每个社区平均拥有不少于10个社区社会组织的标准,大力培育社区服务类、公益慈善类、文体活动类、专业调处类等社会组织,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群众组织、社会组织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社区组织体系新格局。不断借鉴推广“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等做法,加快推进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广泛吸纳辖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辖区企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实现数据汇聚、服务下沉,不断丰富社区工作的内容和开形式,逐步构建设施智能、服务便捷、管理精细、环境宜居的智慧社区,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以居民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依托“三大”活动载体,多渠道搭建“三社联动“服务平台,科学设置和承接服务项目,面向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综合、优质服务,切实发挥三社“在服务居民群众、搞好社会治理中的“同频共振作用,逐步实现“三社联动”遍地开花、全面发展。

篇四:基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试析城乡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乡社区治理是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它不仅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而且关系社会政治安全稳定。社区稳定则社会稳定,社区和谐则社会和谐。因此掌握和了解当前城乡社区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一、城乡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推进“三治”融合的力度还不大。一是部分城乡居民集体观念和主人翁较为意识淡薄,主动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居民自治的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二是引导群众向上向善,结合新时代要求对基层社会道德规范进行创新的举措不多,传统文化和德治教育还需不断加强。三是部分城乡居民法律意识较为淡薄,依法维权意识不强,“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的落实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二)城乡社区管理的制度还不够完善。一是由于“三社联动”实践时间尚短,普遍存在不联不动、无序联动、闭环联动的问题。二是部分社区、村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一事一议”制度、“双述双评”制度不够健全完善,村民会议、村务监督小组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三是部分村规民约脱离实际,可操作性不强,不能真正起到约束和规范村民的作用。

  (三)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乏力。一是社区工作者的社会认知度和认同感较低,不少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社区工作,特别是农村社区工作人员年龄普遍老化、文化程度不高。二是工资福利待遇偏低,难以吸引、留住和培养高素质的的社区工作者,造成了“能干的留不住,年轻的干不长”的现象。三是取得社区工作者证书的人员数量少,专业化、个性化服务能力还较弱。

  (四)城乡社区职能作用发挥有欠缺。一是社区事务准入制度落实不到位,“行政化”“机关化”倾向较为突出,民主自治功能和便民服务作用的发挥受到一定影响。二是不少村和社区集体经济薄弱,经费较为短缺,限制了延伸管理和拓展服务工作的开展。三是少数部门的互联共建意识不强,极少参与社区建设和活动开展。

  二、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思想认识,落实城乡社区治理工作责任。各地各有关单位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要求、重点任务,把城乡社区治理工作具体化、责任化、标准化,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扎实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工作责任的有效落实。

  (二)加强宣传教育,营造“五治”融合的良好氛围。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提升党员党性修养,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二是运用新媒体手段搭建城乡社区居民意见反馈与在线交流平台,引导社区居民密切日常交往、参与公共事务、开展协商活动、组织邻里互助等,营造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城乡社区治理的良好氛围。三是坚持法治为本、依法治理的理念,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健全乡村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不断提升法律服务的实效性。四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城乡社区治理工作,广泛宣传《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发挥德治的先导作用。五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建立“互联网+”治理模式,推进乡村信息统一采集、资源互联共享,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

  (三)注重队伍建设,强化城乡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育。一是在城乡社区服务中心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落实岗位津贴,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方式,引进具有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人才。二是加快推进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进程,鼓励支持社会工作者参加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三是农村社区采取以“两委”成员为主,乡镇下

  派、公开招募、公益性岗位开发等为辅的方式,配备社区工作人员,并根据有关规定保障合理待遇。四是启动社区带头人后备干部培养工程,推动优秀社区干部到先进社区、品牌社区挂职交流。五是进一步完善准入、使用、评价和激励等配套措施,打通社区工作者向更高管理层次发展晋升之路,在全社会营造支持、理解和尊重社区工作者的良好氛围。

  (四)推进减负增效,健全社区多元共治协调机制和资源共享。一是进一步制定完善社区应承担的事项清单和准入制度,明确公共事务和行政事务范围,理顺社区工作职责,严格准入制度。二是进一步清理和规范各种检查、评比等活动,压缩各类台账、材料、报表等,逐步使社区工作者从不合理的行政事务中脱离出来。三是设立社区民主议事平台、民主监督平台和矛盾调处平台,健全社区共治体系,拓宽多方参与社区治理渠道。四是完善和规范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发挥“一约四会”作用,深入开展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大体检”活动,探索实行村规民约积分制度。

  (五)加大资金投入,落实政府购买社会公益服务制度。一是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统筹使用各级各部门投入城乡社区的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创新城乡社区资金使用机制,有序引导城乡居民参与确定资金使用方向和服务项目,全程监督服务项目的实施和资金使用。二是逐步建立社会组织承接项目、社工团队执行项目、志愿队伍辅助项目、面向社区

  实施项目的服务机制,重点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爱心协会、志愿服务组织等公益性社会组织和非盈利性机构。三是借鉴江浙发达地区先进经验,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实现公益创投项目管理。

  (六)适应发展需要,调整城区社区的管理范围和服务事项。坚持方便管理、便捷服务、均衡划分、相对稳定的原则,兼顾居民认同感、管理幅度、资源配置、人口规模、未来发展等因素,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对城乡社区进行划分,明确管辖界限,完善基础设施,整合人员配备,强化社区管理,以适应城市发展和现代化社区建设治理需求。

  作者简介:柯来根(1968—),男,安徽黟县人,中共黟县县委党校信息中心主任,高级讲师,安徽省委讲师团特聘基层宣讲专家。通讯地址:黄山市黟县县委党校,邮编:245500,联系电话:139****9278。

篇五:基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基层社会治理面临哪些突出难题

  当前社会转型期,各种不稳定因素使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复杂,也让基层社会治理呈现出碎片化、分散化、矛盾化的特点。因此,深入探寻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意义十分重大,任务紧迫。应从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和治理机制、基层社会治理的矛盾化解机制等途径突破治理困境。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1矛盾纠纷不易化解。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旧有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渐瓦解,新的利益群体和阶层不断产生,随之各种新的利益诉求不断涌现,解决这些问题不仅缺乏一些制度规范,也缺乏有效的实践经验,导致一些矛盾问题久拖不决。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加快,涉法涉诉、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增多。

  安全防控压力不断加大。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农村的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压力不断增大。尤其随着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多,很多针对目标人群的刑事犯罪居高不下。加之老人和儿童的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有限,极易产生各种群体性问题。

  提供服务能力相对不足。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权利意识的增强,需要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更加多样化、优质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的社会服务。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受资金、人员、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很多基层社会治理机构无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人员队伍建设难度加大。就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情况看,主要存在干部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缺乏年轻干部、工作积极性和能力素质不足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提高,也损害了基层干部队伍的形象。

  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创新不足

  思维理念相对落后。当前,个别地区将大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放在了经济建设上,而对于社会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缺乏足够重视。同时,在社会治理的实际过程中,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很大程度上把治理当管理,缺乏服务意识和理念,导致基层社会治理严重虚化。

  治理方式创新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在进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方式方法缺乏有效创新,运用行政干预手段过多,硬性的规定办法过多,服务机制没有完全跟上,没有做到“疏堵结合”,缺乏与人民群众交流沟通的载体和机制。同时,一些地区和部门缺乏足够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较低,制定政策和制度的时候,并没有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导致很多治理制度形同虚设,无法落实。

  治理机制尚不健全。阻碍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升的另一原因在于,基层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导致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突出问题责任主体不清,职责权限划分模糊,很容易造成个别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导致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化解。

  突破基层治理困境的有效路径

  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理念。一要突出以人为本理念。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思想观念。二要突出系统治理理念。在突出党委领导作用的同时,大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三是突出依法治理理念。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和规定办事,树立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

  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和治理机制。一是以党组织为引领。要切实把基层社会治理纳入到党建计划之中,努力健全基层党组织。

  二要以自治组织为重点。要让村委会、社区等自治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引领人民群众主动进行自我管理、监督、教育和服务。三要以服务能力为保障。通过社会化方式,引导市场力量参与提供社会服务,努力培育多种社会服务平台。

  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矛盾化解机制。一要注重预防。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应急处置和日常管理并重,最大限度地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二要科学化解。对于一些偶发性问题,要及时化解,特事特办。而对于一些周期性问题,要制定制度和办法,通过制度来化解。对于一些长期性矛盾,要突出制度的延续性,通过持续工作,解决矛盾。三是严格追责。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并细化责任追究机制,倒逼矛盾化解,推动基层社会矛盾的科学、高效解决。

  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服务机制。一要创新服务模式。要革新传统服务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推行网格化服务模式,推动社会服务进基层、基层事务进网格、工作责任进网格。二要突出高效服务。在完善传统服务方式的同时,突出社会服务的科技化和高效化特点,努力构建10分钟服务圈等高效服务网络。三是突出服务反馈。要设立完善的服务反馈机制,及时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交流,及时掌握群众的服务需求。

  不断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动力和活力。一要激发主体意识。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形式,逐渐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社会治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二要拓宽参与渠道。要通过村务公开和集体表决等方式,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表决权。三要科学确定公共事务。将一些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事务纳入到基层治理的内容和计划中,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关热词搜索: 基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基层 治理 社区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