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10篇

时间:2023-06-14 09:30:04  阅读:

篇一: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相关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推进更高水平平安建设,根据市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具体措施》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考察时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切实维护国家安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等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总要求,聚焦追赶超越目标,践行“五个扎实”,落实“五项要求”,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在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谋划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着力防范化解市域社会治理难题,精准精细精致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效能,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特色、区域特点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全力捍卫政治安全,着力维护社会安定,有力保障人民安宁,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动平安**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不断增强全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强组织领导。县镇党委、政府要把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是直接责任人,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承担分管范围内的工作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工作任务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方面。

  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体制。健全完善党委领导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化平安建设工作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有关重大问题,把社会风险防控贯穿规划、决策、执行、监督各领域各环节,推动社会治理融入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大抓基层的部署,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基层的不稳定因素,解决基层矛盾问题,完成涉农土地问题整治、农村土地确权,完善农村“三资”管理,建成统一规范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强化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为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珠海的实践提供坚强保证。

  三、主要任务

  (一)深入推进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基层和谐稳定

  责任小组:涉农及社会矛盾化解责任小组

  1.深化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开展涉农不稳定问题、劳资

  纠纷、涉环保不稳定问题、涉众型金融不稳定问题、房地产领域不稳定问题等5个专项治理活动,坚持和完善每月滚动排查机制,做实工作台账,落实到人,限期化解。

  2.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妥善解决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农村黑恶势力抬头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打击基层涉黑犯罪。查处基层党员干部失职渎职、涉农领域违法违纪等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3.加强分析研判。落实和加强对基层形势的分析

  研判机制,推动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4.切实解决历史积案。按照事要解决的原则,清理积案,

  解决好历史问题。对“钉子案”、“骨头案”,实行一案一策,落实包案领导和责任人,限期解决。认真总结发现共性问题,推动面上问题的解决,依法推进信访积案化解。

  (二)深入推进涉农土地问题整治,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责任小组:涉农土地治理责任小组

  5.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征地补偿款。积极推进土地征收制度改革,20xx年x月底前开展自查自清,年底前制定处置方案,逐项落实整改,20xx年x月前全面完成清理任务。

  6.落实农村留用地。20xx年xx月底前建立历史留用地台账,年底前出台指导意见,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全市留用地历史欠账。

  7.集中开展农村土地“三乱”问题专项治理。对2022年1月1日以来农村乱占、乱卖、乱租土地问题进行摸底排查,2022年底前完成打击整治农村土地“三乱”任务,坚决遏制农村土地“三乱”现象。在此时间范围之外发生的其他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经举报查实的,一并纳入专项治理范围。

  8.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分配工作。20xx年底前制定我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分配办法,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金滞留问题。20xx年9月底,完成资金分配任务20%;20xx年12月底,完成资金分配

  任务50%;20xx年3月底,完成资金分配任务75%;2022年6月底,完成资金分配任务100%。

  (三)深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规范农村“三资”管理

  责任小组:农村土地确权及“三资”管理责任小组

  9.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继续推进试点区、镇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试点工作,认真研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做好确权工作,20x年基本完成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10.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抓好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完善平台体系的应用开发、监督管理,规范化运用。落实区、镇一级专责人员。20xx年底前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核对,完成数据录入,建立资源登记、资产台账和合同管理电子台账。

  (四)深入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统一规范公共服务运行

  责任小组单位: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责任小组

  11.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统筹整合服务资源,建设多功能综合服务中心,实现机构人员、场所挂牌、流程内容、信息系统、经费保障五个统一。2022年底前,选择一个区开展整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争取到2022年底,全市所有农村(社区)建成集文化体育、卫生计生、就业保障、食药安全、警务治安、人口党建、法律服务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实现“有机构、有牌子、有办公场所、有办公设备、有制度、有人员、有台账、有经费”。

  12.推进基层民主和法制建设。完善“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

  (五)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责任小组:农村(社区)党建责任小组

  13.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明确基层党组织的职责,突出党组织的人事安排权、重要事项决定权、领导保障权和管理监督权,实现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社区)各项工作和其他基层组织的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治理的各方面。继续坚持“一肩挑”和“交叉任职”。在推行“政经分离”的农村(社区),由党组织班子成员兼任经济组织负责人,既要加强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又要保持对集体经济运营的有效监督。

  14.规范村级组织运作。全面实行班子联席会议制度和党群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操作规程。

  15.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制定《关于全市软弱涣散农村(社区)党组织持续整顿三年行动计划(20xx—20xx年)》,每年按照10%的比例排查整顿,形成常态化机制。年底对整顿情况进行考核验收,每年整顿转化率要达到90%以上。对重点村、老大难村,对多年整顿没有明显成效的农村(社区),区委书记、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和班子成员要直接包、重点抓,限期解决问题。

  16.创新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对于行政村党员人数较多、下设党组织较多的,村党支部可根据有关规定改建为党总支或党委。探索党组织、自治组织、公共服务组织下移到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在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民工聚居地建立党组织,实行属地管理,“两新”组织的书记和优秀党员可选配为农村(社区)党工委副书记和专(兼职)委员,比例要逐步提高。2022年8月底前确定1个有代表性的镇作为党组织设置试点单位,2022年底前推进农村(社区)党组织设置取得成效。

  17.加强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选好、培养好、管理好支部书记,把党性强、作风好放在首位,注重从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在外工作的退休干部、乡村医生、乡村教师和其他乡贤中选拔党组织书记。完成对软弱涣散和贫困村(社区)选派“第一书记”。抓好支部书记培养,市、区每年分期分批对现任书记进行集中培训,全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提高到50%以上。20xx年8月底前确定全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加强跟踪培养、考核和管理。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考录镇(街道)公务员和镇(街道)领导干部力度。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

  18.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制定和落实农村发展党员计划,注重在农村现有优秀人员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日常管理和教育。

  19.加强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市、区组织部门推动各有关部门,重点解决村(社区)办公场所问题,支持村(社区)党群活动阵地建设,配套完善设施设备,发挥办公议事、党团员和妇女青年活动、教育培训、便民服务等多种综合功能。

  20.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20xx年底前,制定《珠海市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划(试行)》及相关规范性文件,规范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工作定位、工作职责,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工作机制。

  21.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规范委托基层代办事项和各类检查考核、评比达标,减少会议、台账、报表等。

  四、组织领导

  (一)建立基层治理领导机构工作机制。市委基层治理领导小组负责牵头抓总,每季度召集各专项责任小组牵头单位和相关单位召开一次专题研究会议,每半年向市委常委会作一次专题汇报。各专项责任小组要明确工作任务和完成时限,建立工作台账,每个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推动基层治理各项任务落实。市直各相关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发挥职能优势,配合牵头单位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二)发挥区委“一线指挥部”的作用。各区党委要把抓好基层治理作为分内职责,统筹谋划,给予有力指导,定期研究有关重点问题,切实发挥一线指挥部作用,抓好有关工作的组织实施。区委书记要把基层治理工作抓在手上,切实履行好“一把手”的主体责任。

  (三)强化镇(街道)抓村(社区)作用。镇(街道)党(工)委是农村(社区)基层组织建设的“龙头”,要强化镇(街道)抓村(社区)的直接责任,树立岗位在村(社区)、阵地在村(社区)的意识,促使镇(街道)党(工)委、党(工)委书记和班子成员把工作重心放在抓村(社区)上。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工作,确保承担的试点建设任务如期完成,按照沧州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沧字〔2022〕14号)的要求,结合沧州市科协工作职能,现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

  体系,创新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融合的社会治理方式,努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沧州。2022年,根据全市试点工作部署要求,建立健全全市科协系统推进试点工作的组织架构,结合科协系统职能定位,完善推进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年底前,集中推进一批重点任务,实现试点工作良好顺利开局。2022年,全力推动科协系统承担的试点工作落地落实。年底前,工作任务完成度达到90%以上。2022年,全面完成试点工作任务,进一步推动科协系统社会治理现代水平的明显提升。

  二、实施步骤

  (一)启动实施阶段(2022年7月-2022年底)。按照全市试点工作统一部署,成立沧州市科协推进试点工作的领导机构,完善试点工作方案,集中推进任务落实,年底前取得初步成效。

  (二)全面推进阶段(2022年1月-2022年底)。根据沧州市科协系统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各项试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2022年底,承担的试点工作任务完成度达到90%以上。

  (三)攻坚提升阶段(2022年1月-2022年6月)。对未完成的试点建设任务,集中力量进行攻坚突破,确保全面完成试点建设任务。

  三、重点工作

  1、市、县、乡三级科协组织全面建成平安建设协调机制;成立平安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和组织协调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相关工作。推动市、县、乡三级科协成立由科协主席任组长的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健全领导小组组织架构及其办事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完成时限:2022年底)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资源力量,加大保障力度。市科协成立推进试点工作的领导小组,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谷文华同志任组长,市科协副主席韦士兴同志任副组长,负责统筹协调本单位试点建设工作。普及部部长李会岩担任试点工作联络员,具体负责本单位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联络等具体工作。各县(市、区)科协要参照市科协做法成立相应组织机构。

  (二)抓好推进落实。各县(市、区)科协要制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结合实际推进工作落实,确保完成试点任务目标。

  (三)推进机制创新。要及时总结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宣传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重要成果和做法,在全市科协系统营造良好的科普氛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有关部署,落实南宁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任务分解,结合全县妇女儿童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为助力创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积极履行妇联组织工作职能,发挥妇联组织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作用,激发巾帼创新创优活力,团结引领全市各行各业妇女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为打造具有首府特色、时代特征、市域特点的社会治理模式,不断提升南宁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贡献巾帼力量。

  二、领导机构

  成立横县妇联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蒙

  娟

  横县妇联党组书记、主席

  副组长:王凯旋

  横县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李洪芳

  横县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成

  员:韦月娟

  横县妇联办公室主任

  陈

  业

  横县妇联妇女发展和权益股股长

  各乡(镇)妇联主席(负责人)

  领导小组的主要工作职责:

  根据横县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有关指示精神,研究确定县妇联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重要事项,加强领导,统筹推进县妇联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要切实履行好各自职责、积极配合,形成合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职责: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及时向领导小组请示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根据领导小组的部署,推动各项社会治理工作的落实,并汇总上报县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妇联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王凯旋兼任,办公室成员由县妇联各部室相关岗位工作人员组成。

  三、工作任务

  (一)参与推进治理体制现代化建设

  2.参与完善社会力量协同体制(: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相关实施方案)。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推动社会组织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开展公共服务;加强市域内社会组织监管,引导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和诚信自律。充分发挥女性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方面的独特优

  势,为培育孵化社会组织提供初期孵化、政策咨询、能力建设、人员培训、项目指导等综合服务。

  4.参与推进乡镇治理创新。加强婚调专家到基层婚调委、惜缘工作室“巡诊”值班服务,承担家事纠纷调解、妇女儿童权益法律咨询宣传等职责。积极参与网格化服务管理,将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和化解工作融入到网格化管理中去,参与网格员队伍建设,提高网格员预防和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的能力和水平。

  (二)参与推进工作布局现代化建设

  1.参与健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工作体系。立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高度,引导妇女群众和家庭成员认清邪教危害,提升妇女群众识邪辨邪防邪的能力,传递党的声音,宣传党的政策,配合开展基层反邪教宣传教育。

  2.参与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关注市域内妇女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问题,深入基层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讲,动员广大妇女群众积极参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配合有关部门有效打击针对妇女、未成年人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配合公安、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参与遏制拐卖妇女儿童行为的发生;配合严厉打击侵犯未成年人人身、财产权利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积极参与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的整治。加强宣传禁毒相关法律法规和禁毒知识,引导妇女群众树立禁毒观念,筑牢拒绝毒品的防线,形成“不让毒品进我家”的良好社会氛围。

  3.加强婚姻家庭矛盾纠纷的预防和化解。深入开展平安家庭建设,认真履行源头预防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联合有关部门完善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不断加强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员队伍,提高调解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每季度按时上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统计表,做到应评尽评。

  4.完善妇女儿童维权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妇联执委和妇女之家、儿童之家的作用,构筑起触觉灵敏、应对有力、服务到位的妇女儿童维权工作体系,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妇女儿童身边。深入基层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预防性侵未成年人的宣传和教育,防范可能引发的侵犯未成年人的案事件。

  5.完善信访制度,加强信访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妇联执委和妇女之家、儿童之家等的作用,构筑起触觉灵敏、应对有力、服务到位的妇女儿童维权工作体系。畅通妇女儿童维权信访窗口和12338维权服务热线,为妇女群主解疑释惑。完善信访工作制度,按照有关规定做好领导干部大接访工作,抓好信访工作处理意见的督办落实,及时掌控和化解重点信访事项。

  6.配合有关部门有效处置涉及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舆情,营造良好舆论生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处置侵害妇女儿童权益舆情个案,各级妇联主动参与地方党委政府主导的舆情研判过程,表明态度和主张,主动跟进提供维权服务,澄清事实真相,有效平复热点舆情,防范妇女儿童权益领域舆情风险隐患。

  7.把政治建设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引导妇联干部和女党员干部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开展多形式、分层次的培训,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教育引导妇联干部和女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三)参与推进治理方式现代化建设

  1.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融入到妇女组织的各项宣传活动、精神文明创建中、文化宣传中,健全常态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用好用活邓颖超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2.参与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拓展提升“五个礼让”品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参与全面建设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不断扩大最美家庭创建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组织各县区、开发区及各有关单位做好培育选树工作,发动各优秀家庭对照标准进行创建参评。

  3.参与推进道德规范、诚信体系建设。配合有关部门贯彻落实《民政部、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中央文明办、司法部、农业农村部、全国妇联关于做好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22﹞144号)精神,参与加强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建设。

  4.参与完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参与完善基层组织民主自治,指导开展妇女议事会试点示范建设,开展妇女说事、议事、民情恳谈等协商活动,引导妇女积极参与基层自治组织。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妇女群众法律素质。

  四、时间安排

  横县妇联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具体阶段节点为:

  (一)基础工作阶段(2022年12月底前)。各乡(镇)妇联于12月30日前制定好本级工作方案,报县妇联备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2年1月1日-2022年5月30日)。逐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并对照实施细则进行自评。

  (三)验收总结阶段(2022年6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各乡(镇)妇联对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进行总结,并做好南宁市、横县各级的验收准备。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创新社会治理新理念新思想的重大举措,必须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妇联要对照横县妇联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方案定期研究工作,确定责任分工,逐项抓好落实,确保按照横县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于2022年6月底前完成各项工作。2022年6月以前,每个季度最后一个月,各乡(镇)妇联根据《方案》中的任务分解细则要求,将本季度开展工作的进展情况文字(图片)材料报县妇联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便汇总上报南宁市妇联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统筹协调推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相关实施方案)。各级妇联要把落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任务与预防和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平安家庭创建、妇联组织建设、妇联党建、困难妇女群众关爱帮扶等工作结合起来,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切实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在全县落地落细落实。

  (三)勇于探索创新。以“党政所急、群众所需、妇联所能”确定工作着力点,在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实践中努力实现妇联工作的创新发展。要树立以创新推动发展,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创新观念,只有不断创新,勇于创新,妇联工作才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才能把

  妇联的工作触角渗透到市域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获得广大妇女的认同和共鸣。

篇二: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调研思考建议

  *月*日开始,我结合本职工作实际,通过查阅档案资料、实地走访调研,对市域社会治理中的一些堵点、痛点进行了剖析,特别是在组织、理念、体系、服务四大要素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现将有关工作收获汇报如下。

  一、从“四大困境”破题,找准市域社会治理短板

  (一)理念困境。在社会治理的实际过程中,很多地方没有真正理解治理的内涵,导致基层社会治理的虚化。

  思维“人治化”。一方面,不少公职人员法律意识薄弱,去年山西洪洞县一村民家土灶被村委会用水泥封平的新闻曾引发舆论热议,村委会的乱作为,折射出社会治理中的“人治”惯性。另一方面,群众法治观念落后,部分群众习惯于“托人情”“找关系”,*镇信访科在接访过程中,也存在少数群众来访前习惯于先买一包“办事专用烟”,而非寻求法律帮助的情况,更有极少数群众“信访不信法”,反映出群众法治观念淡薄的问题。

  自治“空壳化”。当前不少群众自治组织徒有虚名,这种现象在城镇老旧小区较为突出,如*某小区居民构成复杂,缺乏公共意识,对自治组织漠不关心,难以实施自主治理。除此之外,不少基层单位“越俎代庖”,过多地插手自治组织事务,大部分镇(街道)对下属的村(社区)有严苛的考核管理,忽略了自治组织的自主权。

  (二)组织困境。调研中,我发现基层组织力不强的问题较为突出,不少基层组织架构还未能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难以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如2020年7月,*化纤将员工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权限移交到社区,但是失去了原“国企包办”模式的硬性约束后,许多党员和居民开始与基层党组织、社区“脱钩”,社会治理对象由高组织化转向低组织化,导致组织无序。

  (三)体系困境。党的*届*中全会公报提及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目标中,zf负责、公众参与、科技支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显得尤为突出。一是权力边界模糊。推进社会治理是公民权利意识不断觉醒的必然要求,其有效实施又依赖于公共权力的扩大,二者间天然存在矛盾。*镇就有群众要求公开本组村民的特殊人群信息,当事人则认为此事属于个人隐私,不愿提供,由此引发矛盾。

  二是科技支撑无序。当前各地社会治理网格平台app参差不齐,比如临近扬州的*市部分区用的平台不同,扬州市虽然统一运用省级平台,但是平台操作复杂,功能并不完善,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三是参与主体单一。当前社会治理工作提倡zf积极作为,很多人却将此理解为“大包大揽”,比如当前一些乡镇敬老院参与主体较为单一,大多由zf开办,收费价格未能市场化,在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不够高,导致老年人不愿意入住,影响了治理效能。

  (四)服务困境

  当前社会治理工作中,重点以网格化为主要支撑,网格员为直接责任人。然而基层事务繁多,工作人手不足,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服务上的问题。

  网格设置较粗放。按照省政法w规定,城市社区网格按照300-500户或1000人左右为基本单元,农村按照200-300户为基本单元。然而实际工作中因为种种原因,超过2000人的农村网格不在少数。

  服务效能跟不上。由于网格员时间、精力有限,致使服务打了折扣,无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及重点群体的诉求,*市六合区曾有一独居老人死亡两个多月后才被发现,这就是网格走访不到位、不常态所导致的。

  巡办分离不到位。目前,*市网格员基本都由村干部兼任,在这种模式下不仅网格与村干部工作时间互相挤兑,更导致网格员同时负责事件的巡查发现和最终办结,促使村干部发现问题的积极性降低,影响了矛盾纠纷化解的质量。

  二、从“四大要素”着手,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一)以组织现代化为根本保证,优化组织架构、工作流程

  1.筑强组织“引擎”。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必须落实基层党组织直接责任,充分发挥其各项功能。一是强骨干,突出抓好支部书记队伍建设,选拔下派年轻有为的基层干部担任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思想理论教育、社会治理培训,合理设定基层党组织书记任职最低年限,逐步提升相关待遇,营造在基层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二是当表率,以党员为核心,积极开展“星级党员示范户”评比,以

  党员带动群众,营造“人人参与社会治理、维护和谐稳定”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守阵地,全覆盖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增强组织活力,打造领导社会治理的战斗堡垒。

  2.打破条线“壁垒”。今年,全市范围内推进的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是解决条线“壁垒”问题的一剂良方,应当深度推动各单位思想上融合、行政上整合、工作上磨合。

  一是整合治理力量。在改革中,原社会治理条线的综治、信访等部门被统一整合到社会治理局,但是市直属的司法、公安等部门依旧独立在外。因此,应加强属地管理,赋予镇(街道)对驻镇直属单位一定考核权限,并从上级层面加大部门之间联动,确保工作有力有效。

  二是整合执法力量。在机构改革中成立的综合执法局,承接了部分上级下放的执法权力,也承担了不少执法压力,可以在便于基层更有效地开展工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下放权力,提升执法实效。

  三是整合网格力量。以*镇为例,原本城管、综治、安监、派出所等条线都设立了网格,应将其深度整合为依托村(社区)划分的综合网格,同步整合网格员队伍,统筹负责网格内党的建设、社会保障、综合治理、应急管理等工作,实现“多网合一”。

  (二)以理念现代化为实践路径,推动德法并重、三治融合

  1.强化法治保障。一方面,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切实提高法律素养、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水平,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另一方面,通过法治大讲堂等形式,强化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普法活动,加强村民法治意识,改善乡村法治环境,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

  2.强化自治基础。一方面,激发主体意识。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逐渐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社会治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拓宽参与渠道。进一步落实好为民办实事项目,将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事务作为社会治理重点,真正让群众在社会治理中得到实惠,同时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制度,增强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表决权。

  3.强化德治引领。以*镇为例,积极弘扬正能量,利用好道德讲堂等载体,坚持开展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打造农民艺术节等文化品牌,引领文明新风尚。挖掘德治文化,充分挖掘家风等优秀德文化,积极宣传先进典型,充分发挥道德的引领、规范和约束功能,使德治成为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

  (三)以体系现代化为活力源泉,促进主体多元、协同共治

  1.zf权责明界化。以维护民生权益为底线,以法律形式明确社会治理工作中公私领域的界限,合理缩小zf权力范围,防止zf越界。同时,为zf越界行为的矫正提供法律依据,明确相关补偿措施和标准。此外,应当在公共权力和公

  民权利之间创建一个沟通渠道和缓冲地带,引入更多治理主体,担负起zf权力退让后空缺的部分公共职能。

  2.智能技术高效化。在确保平台数据互通的基础上,尽量统一管理规范,简化操作手续,优化服务功能,整合公安、民政、司法等平台,真正实现“一网打尽”;并将平台推广到群众中,让平台成为群众反馈诉求、监督治理成效、畅通干群联系的桥梁。加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通过平台数据了解群众诉求,分析社会热点,构建数据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3.参与主体多元化。市域社会治理需要zf积极作为,指得是zf要在公共服务适度市场化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职能。一方面,应当积极培育群众迫切需要的社会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鼓励zf向其购买社会服务,坚持市场化运作机制,优化妇女儿童活动、老年人供养等公共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能力水平。另一方面,应当履行zf监管职能,在社会组织登记注册、信息公开等方面严格把关,加强社会组织规范管理。

  (四)以服务现代化为价值基石,落实民生为本、服务为先

  1.精细管理增效能。按照社会治理“一张网”“五统一”部署,根据城市和农村不同要求,精心划分网格。如目前*镇按照要求,将网格重新划分为*个,同步组建专职网格员队伍,定期开展全科社工等培训,提升工作能力水平。同时,精细开展工作,学*市“社区特色品牌服务”工程,推广网格“微治理”,精确记录居民信息,梳理个人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打造特色先进网格。

  2.规范服务提水平。推动精细化网格治理、落实巡办分离模式,其目的归根结底是提升服务水平。当前网格服务除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外,包括弱势群体帮扶、特殊人群走访、网格宣传、矛盾纠纷调处等诸多方面,更应强化思想教育和推进服务规范化两手抓,提高网格工作质量。

  3.巡办分离显作为。为确保巡查工作的专业度,可将网格员由县区统一招聘并分配,由镇级层面进行属地管理和考核,专职负责网格内事件办结以外的工作。在基层人手不够的情况下,可安排网格员兼职与社会治理条线无关的基层工作,但仍需以网格巡查工作为主,以保障问题前端发现能力。属地社会治理部门负责统一收集居民非警务类诉求,并分配到职能部门,督查问题办结情况。此外,探索将问题上报功能下放到居民手中,由网格员进行初审后交职能部门办结,进一步强化信息采集能力。

篇三: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宋贵伦张汉梁家祺*【摘要】近年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在理论认识、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突出问题,实际成效仍然比较少。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从思想、理论和学科三个方面,深化认识,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精细化能力。【关键词】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化认识完善制度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将分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以及成就与问题,进而在深化认识、完善制度、提高能力三个方面提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对策建议。(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概念提出的过程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用“社会治理”代替“社会管理”,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明确要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北京视察工作时和在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发表讲话时,强调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2017年,党的十九大强调,社会治理重在基层,要实现重心下移。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社会治理总体部署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成果,其中“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是重要成果之一。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提出,“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市域范围的具体实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概念的提出和研究现状我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理论上是一个新概念,在实践上是一个新事物,研究和实践工作仍处于初始阶段,但已有良好开端,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为今后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宋贵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汉,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副教授;梁家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博士生。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项目“关于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问题研究”(编号Wa2021014)的成果。35石”①,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初衷是“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版”②。其实,在城乡规划领域,“市域”是一个早已被广泛使用的概念。根据原建设部于1998年发布的《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市域”(administrativeregionofacity)是指“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市域”是区域的一个具体层级,在市域之上有全国和省域及都市圈,与市域平行的还有(自治)州域、(自治)盟(旗)域,市域之下则有县域。在各层级上都可以形成城镇体系,即“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不同规模等级、职能分工明确、相互联系紧密、空间分布有序的城镇群体”③。“市域”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在“市管县”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加强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范围内的城镇体系规划工作,从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④。1982年至1983年,国家逐步确立“市管县”的新行政体制,要求地级市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对所辖县实行全面领导,推动城乡协调发展。1984年,国务院颁布的《城市规划条例》要求,“直辖市和市的总体规划,应当把市的行政区域作为统一的整体,合理部署城镇体系”⑤。1989年,全国人大颁布的《城市规划法》要求,“设市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应当包括市或者县的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⑥。1991年,原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提出,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包括设市城市编制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编制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⑦。2005年,原建设部颁布的修订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提出,“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并列举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包括的七个方面的内容⑧。根据上述法律法规,众多城市编制了单独的城镇体系规划,或者至少在其总体规划中包含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通过对“市域”概念的提出过程进行梳理可知,“市域”的存在前提是指“设市城市”,“市域”是相对于“中心城区”而言的广域概念,即“设市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由是观之,市域社会治理就是在“设市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开展的社会治理,既包括在其中心城区内开展的社会治理,也包括在中心城区外围的广域范围内开展的社会治理。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有关文章和讲话中指出,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市域范围内的具体实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市域层面具有较为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具有解决社会治理中重大矛盾问题的资源能力,是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的最直接、最有效力的治理层级,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前线指挥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任务提了出来。2019年12月召开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所有副省级市、地级市和自治州以及地(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师市、直辖市下辖的区(县)均可申请试点,自愿申报”⑨。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出台,明确提出了“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任务要求。2021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和实践工作进入快车道。(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研究现状当前研究中,国内众多学者把市域社会治理的实施范围界定为设立市辖区的市⑩,这样就把不设区的地级市(俗称“直筒子市”,即广东省中山市、东莞市、甘肃省嘉峪关市、海南省儋州市)和省辖县级市(20多个分布在河南省、湖北省、海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省辖县级市)排除在外了。事实上,中山市、东莞市、嘉峪关市这三个直筒子市都是全国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而仙桃市、36天门市和潜江市等省辖县级市也是湖北省的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地区。还有一些学者把市域社会治理的实施范围界定为市管县体制下的地级??。这一界定同样并不准确,因为把直辖市、??市??治理三个层面上。第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够更好地发挥治理空间优势、治理主体优势、治理手段优势和治理效能优势,具有重要的支柱作用、枢纽作用、平台作用、牵引作用,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纽带连接作用,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把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对于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构建和谐有序的活力社会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第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社会建设现代化的骨干工程。社会建设现代化,包括社会服务现代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两大方面,关系民生福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骨干工程,突出了城市区域空间治理统筹协调的价值取向,有效推动社会治理在城市全域的实践和延伸,对解决各类城乡新型社会矛盾、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有着重要意义。第三,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龙头工程。城市就是“大基层”,尽管规模大小、行政级别不同,但工作性质是相同的,都处于社会工作一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市域社会治理具有解决社会各方面风险矛盾的资源和能力,处于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前沿,能够发挥其空间特性和统筹资源的优势,提升基层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仅是基层治理工作的风向标,更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副省级城市和省辖县级市都排除在外了。实际上,哈尔滨、济南、青岛、南京、宁波、成都等众多副省级城市,都是全国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还有学者认为,市域社??。根据??会治理的实施范围还应该包括自治州??2015年修订的立法法,自治州也参照设区的市而同样拥有地方立法权。但是自治州在本质上并不是城市,只有州府所在地而没有自己的独立市区,自治州行政管辖的地域全部由县和县级市组成。既然自治州不是“设市城市”,没有自己独立的“中心城区”,其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也就谈不上“市域”,而是“州域”。另外,四大直辖市也都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并确立其若干市辖区作为试点地区。但是直辖市市域范围大、人口众多,从治理规模和复杂性来看,其社会治理接近省域社会治理。而直辖市市辖区本身既不是独立的“设市城市”,它们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中也面临本级地方立法权缺失、财政权和行政权不完整的问题。本文把市域社会治理的实施范围,界定为所有级别的城市。因为市域是城市区域的概念,而不是城市行政级别的概念。市域社会治理,链接了省域社会治理和县域社会治理,弥补了省域社会治理发展不平衡和县域社会治理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市域社会治理覆盖城乡,要求实现市域范围内、特别是城乡之间的统筹协调和一体化发展,向着市域范围内的共同富裕迈进。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和基层3龙头工程。要求和国家“十四五”规划部署,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许多城市(区)都制定了“十四五”社会治理(或社会建设)规划,初步形成了国家与地方规划相衔接、综合与专项规划相配套的社会治理五年规划体系,使我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站在了历史新起点。(二)仍然存在突出问题当前,我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第一,理论认识浅。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认识还不够统一。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实务界,对市域社会治理的认识仍存在不少误区。比如,有的把市域社会治理简单等同于城市社会治理,没有理解其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核心要义;有的把“市域”简单地理解为行政级别概念,简单套用在地域、州域社会治理中,没有从城市化和城乡全域社会治理的角度研究和思考问题;有的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社会工作,没有从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新要求的高度来看待。这些问题都导致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全新要义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领悟,也就无法为实践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第二,体制机制散。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具体过程中,顶层设计和整体推动仍然不足,工作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因此,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往往是各自为政、五花八门,缺乏统一的政策体系作为指引,也缺乏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各地政法委是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的主责部门,但市域社会治理涉及面很广,需要跨领域、跨部门的协同治理。然而,一些部门和基层单位把市域社会治理理解为政法部门负责的狭义的“平安建设”工作,没有积极主动地按照市域社会治理的新任务、新要求统筹推进工作,而是延续了以往的工作体制机制,由此导致政策执行“碎三、当前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形势近年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呈现出了良好势头,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总体呈现良好势头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党中央从整体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度出发,审时度势地提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明确要求。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初步取得了如下三方面成效。第一,初步形成基本工作思路。中央政法委研究制定了《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指引》等重要指导性文件,于2019年底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并为开展试点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基本遵循和成效评估标准,初步明确了基本工作思路。第二,初步形成工作实效。在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推动下,省级政法委纷纷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制定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省级实施意见和相关配套文件,并以市级评估申报、省级把关为具体工作机制,试点带动、分步实施、落实市域主责,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在市级层面全面铺开,在党建引领、多方共治、纠纷调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科技支撑等众多方面取得实效。第三,初步形成五年规划体系。按照中央3片化”问题。第三,工作运行乱。由于理论探讨的不足和统一政策体系的缺失,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体制创新和运行规范也较欠缺。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只是把市域社会治理作为一个新概念,套用到原有的老体制、老机制、老办法上,把以往的工作放入市域社会治理这个“大箩筐”里。这就导致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全新要义没有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反而成为一些地方和部门重新包装自己的常规工作并刻意营造工作创新形象的工具,基层治理中很多分散并且相互关联度不大的工作都被冠以“市域社会治理”的名义,使得市域社会治理沦为大而空的政策概念。第四,实际效果虚。由于上述各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一些地方落实中央关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精神不够到位,工作做得不够扎实,工作效能不够充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口号提的比较多,但实际成效仍然比较少,甚至出现试点城市紧张忙碌“赶指标”、非试点城市坐等观望“看热闹”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显得表面上轰轰烈烈,而在关于社会治理的认识转变、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方面的内在功效作用反而比较有限。社会治理现代化当作大事抓。要深刻认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意义,深刻理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乃至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深刻认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在整体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作用。第二,深化理论认识,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当作重要课题研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四个方面特质和要求。一是全域性城乡一体原则。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以整个城市为基本单元、城乡一体化的全域性运行机制。关键是在市级党委领导下,建立统筹兼顾、整体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这方面,北京市走在了全国前列,自2007年始,在市、区层面建立了社会工作委员会、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统筹协调区域社会建设工作。不久前,浙江在省、市、区县等层面也成立了党委社会建设委员会;二是全面性整体覆盖原则。市域社会治理是全面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几乎与各方面、各层级工作都有关,其运行机制要全面覆盖各服务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三是全程性衔接贯通原则。市域社会治理是全过程治理,其运行机制要从服务管理最初“一米线”落实到“最后一厘米”,一站接一站、一环扣一环相衔接,闭环运行、始终贯通。四是全员性共同参与原则。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着力构建共商共治共建共享以及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参与的运行机制。第三,深化学科建设,把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与空间社会学学科建设结合起来。在2020年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要求,为中国的社会学学科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学科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契机。空间社会学(spatialsociology)基本的研究议题是四、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面对我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本文提出要从深化认识、完善制度、提高能力三个方面,探索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路径。(一)深化认识要从思想、理论和学科三个方面,继续深化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认识,作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其他各方面工作的先导。第一,深化思想认识,把研究和推进市域3社会群体对空间的生产和使用。美国社会学家赫伯特·甘斯(HerbertJ.Gans)认为,“空间社会学家研究社会,即个人和集体,如何将自然空间转化为社会空间,如何对其进行使用和交换,什么样的社会、经济以及其他过程和力量在这些使用和交换中发挥作用,这两种空间如何影响着个人、集体和社会的进程和力??市域社会治理通过“市域”的概念提出??量。”??署重大事项,推进重大改革,明确承担日常工作的部门,协调解决有关事项,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良好局面;二是健全政府负责的市域社会治理运行体制机制。坚持以系统思维、空间观念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着力构建政府各部门之间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的全面系统的市域社会治理运行体制机制,在社会治理领域财政预算、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民生项目、城市管理等方面建立全面协调机制;三是构建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着力构建“1+5+N”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体系。“1”是以街道(乡镇)为主导,建立健全区域党建工作委员会和地区社会治理委员会工作机制,加强综合协调。“5”是在社区党组织引领下,推动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业委会等)、社会企业(物业企业等)、驻地社会单位与社区居民“五社联动”。“N”是综合运用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等方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四是健全程序科学、广泛参与的民主自治制度。加强城乡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创新协商议事形式和载体,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探索完善社会公众列席乡镇(街道)有关会议制度。推行居民建议、代表提议、小区商议、党委审议、议事会决议、群众评议“六议工作法”;五是完善开放多元、互利共赢的社会协同机制。在市一级建立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专业化、支持型、枢纽型品牌社会组织,拓展社会组织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空间。支持社会力量创办社会服务机构,探索部分领域事业单位转向社会服务机构发展。探索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五社联动”机制;六是健全人人享有、人尽其责的公众参与机制。搭建民情民意收集平台,建立“线上+线下”民意表达机制,完善诉求办理反馈机制。畅通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途径。完善定期联系、专人负责的了独特的社会空间治理(socio-spatialgover-nance)思维,呼应了近年来国内社会学界关于空间社会学的讨论,特别是其中把地理空间、社会空间、网络空间和表象空间统一起来进行??,有助于体现空间社会学在规??研究的学术倡议??划空间生产、配置空间资源、实现空间正义等??,将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方面的应用价值??主义空间社会学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二)完善制度要重点围绕两个方面,坚持完善我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制度。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制度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首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市域社会治理成为人人参与的生动实践,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市域社会治理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其次,完善市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建立整体性、协同性、融合性的城乡民生保障制度;再次,健全市域主体多元、互利、共赢的社会治理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第二,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一是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的市域社会治理体制。由市委市政府成立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委员会与市域社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各方力量,部4服务居民机制。发挥群团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组织群众参与社会治理。(三)提高能力从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精细化五个方面,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第一,提高社会化能力。一是加强民主协商。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建立健全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协调联动机制,稳步开展多领域、多方面、多渠道的基层协商,尤其是街道(乡镇)、城乡社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协商,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二是促进社会协同。强化协商共治机制,进一步建立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定期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搭建共建共治平台,完善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常态性动员和应急性动员相结合的社会动员体系,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三是搭建共治平台,建立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地(中心)、社会组织协会、社会工作者协会、行业协会、商会等为骨干的市、县、四是动员广泛参与。在党的领导下,加强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推动政府、市场、社会“三维”互动,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企业“三社”联动,动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社会公众“三者”参与。第二,提高法治化能力。一是法治保障能力。围绕市域社会治理重点领域急需的制度,推动构建市域社会治理法律规范体系。有地方立法权的城市,要积极制定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综合性或专项性地方法规。在这方面,北京市制定的《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和南京市制定的《南京市社会治理促进条例》都提供了有益经验;二是阳光司法能力。加强司法机关和政法队伍建设,推动法治建设数字化转型,加强智慧司法建设,实现司法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三是公共法律服务能力。打造数字化、智能化法律服务平台,创新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机制,建成覆盖全域、便捷高效、普惠均等的一体化公共法律服务网络。第三,提高智能化能力。一是搭建智能治理平台。把智能治理思维、手段、模式覆盖市域社会治理全过程,打造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社会治理、城市运营、项目建设的“城市大脑”云平台,构建数据采集、研判、决策、治理一体化智能城市管理新模式;二是构建智能化应用场景治理服务体系。拓展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功能,打造政策服务资金等直达基层的暖心应用场景,建设城市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城市事件智慧监测体系、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监督信息系统;三是完善基层治理智慧赋能机制。健全基层智慧治理标准体系,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治理及公共服务。第四,提高专业化能力。一是加强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完善社会治理领域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将社会工作行政管理人才、行业管理人部教育培训体系。建立一支初级、中级、高级社工师比例合理的社工师队伍;二是探索社会工作者分类分级管理办法。探索“社工带义工”的专业社工与志愿者协同服务新模式。推进网格员、人民调解员等队伍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融合发展。选择条件成熟的乡镇(街道)或村(社区)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站,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社区引进、培养、使用、评价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三是优化社区工作者评价考核机制。建立以居民满意度占主要权重的社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改革服务协议签订方式,激励社区工作者担当作为和尽职履约。推动从优秀社区和行政村党组织书记中定向招录公务员和事业编人员的规范化、科学化。第五,提高精细化能力。一是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完善“最多跑一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等便民服务街道(乡镇)三级“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才、专业机构管理人才和督导人才纳入全区干41措施。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统筹协调机制,完善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有效扩大购买服务的范围和规模;二是深化拓展“网格化”治理。制定并实施“网格化”治理体系专项规划,构筑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和纵向联动、横向整合的“网格化”治理系统。以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设置网格员尤其是教育、医疗、看护等功能性网格员。每个网格至少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明确网格员的职能和身份属性,加强网格员尤其是专职网格员的职业培训,完善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专职网格员的职业上升通道和所有网格员的薪酬待遇增长机制;三是探索开放社区精细化治理模式。以小区为单位设立居民小组,以楼院为单位产生居民代表,形成居民委员会——居民小组——居民代表上下联动的居民自治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基层政府及时回应解决居民委员会反映的居民诉求的工作机制,优化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布局,建立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功能设置和运行维护工作机制。总之,要把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当作基础工程、系统工程、创新工程和实事工程来抓,推动社会治理乃至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向纵深发展。①陈一新:《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人民日报》,2018年7月17日07版。②陈一新:《以新思路新方式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法制日报》,2020年1月3日第01版。③董黎明、孙胤社:《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若干理论方法》,《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8年第3期。④顾元:《市域社会治理的传统中国经验与启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姜方炳,《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历史源流与现实动因》,《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1期。⑤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颁发〈城市规划条例〉的通知》的通知,http://www.beijing.gov.cn/zhengce/zfwj/zfwj/szfwj/201905/t20190523_70807.html。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1989-content_1481128.htm。⑦学习啦网站:《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https://www.xuexila.com/sheji/shiwaishejizhishi/27083.html。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http://www.mohurd.gov.cn/fgjs/jsbgz/200611/t20061101_159085.html。⑨陈一新:《以新思路新方式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法制日报》,2020年1月3日第01版。⑩成伯清:《市域社会治理:取向与路径》,《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陈成文、陈静、陈建平:《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江苏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杨磊、许晓东:《市域社会治理的问题导向、结构功能与路径选择》,《改革》2020年第6期;龚廷泰:《“整体性法治”视域下市域社会治理的功能定位和实践机制》,《法学》2020年第11期;傅昌波、王翔君:《畅通和规范多元参与途径建设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治理》2020年第12期。??姜晓萍、董家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认知与实现途径》,《社会政策研究》2019年第4期;徐汉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内在逻辑与推进路径》,《理论探索》2020年第1期;徐汉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中国治理评论》2020年第1期;谢小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视角与实践路径》,《理论学刊》2020年第6期;姜方炳:《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历史源流与现实动因》,《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1期。??闵学勤:????《市域社会治理:从新公众参与到全能力建设——以2020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4期;陶希东:《市域社会治理:特征、内涵及体制创新路径》,《理论与现代化》2021年第2期。??赫伯特·J.甘斯著,颜红菲译:????《空间社会学:以“使用”为中心的视角》,《文化研究》(第39辑)(2019年·冬)。??刘少杰:????《从物理学到现象学:空间社会学的知识基础转移》,《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9期。??许伟、罗玮:????《空间社会学:理解与超越》,《学术探索》2014年第2期。12/26/(责任编辑:杨婷)42

篇四: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

  

  关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城市社会治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更好地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一、现状分析

  1.城市社会治理结构不完善。目前,市域社会治理结构主要包括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等,但缺乏协同合作和有效沟通。

  2.治理手段不够多样化。目前,市域社会治理的手段主要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舆论手段,但这些手段单一、僵化,无法很好地适应不同情况下的治理需要。

  3.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的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信息沟通和共享能力有限,难以快速而准确地获取和反映社情民意。

  二、发展建议

  1.构建多元化的城市社会治理格局。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应加强协作和沟通,建立多层次、多方位、多角色的治理模式。

  2.拓展社会治理手段。政府应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行政手段,社区应加强社会服务和组织建设,企业应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公益性投资,居民应增强法律意识和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3.推进信息化建设。政府应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三、结论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推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我们

  -1-

  应该倡导和践行多元化、协同化、信息化的城市社会治理新理念,推动城市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和现代化,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2-

篇五: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

  

  xx市生态环境局xx县分局关于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实施方案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对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在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上下功夫,努力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的生动局面。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开创平安中国建设新局面的意见》(中发【2020】11号),中央政法委《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关于印发(xx自治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x党政法通字【2020】x号)和xx市平安建设领导小组《xx市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实施方案》的部署和要求,结合目前工作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一、组织领导

  为切实做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施工作,经我局领导班子研究决定,成立整治落实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成员如下:

  组长:xx副组长:xx成员:xx

  二、工作目标

  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通过规范精细、严谨的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进一步降低污染排放,加快环境质量步伐,全力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电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置换工作,实现辖区能源结构提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重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结构调整,进一步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源头预防、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机制,把矛盾纠纷吸附在当地,化解在基层。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工作任务

  (一)大气污染治理

  坚持稳中求进,在巩固环境质量改善成果的基础上,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面完成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强化宣传教育,构建长效机制,在加大巡查力度的同时,还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向企业、建筑工地、辖区居民,宣传大气污染的危害性及防治工作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在辖区形成“人人都来参与大气防治污染”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水污染防治

  持续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

  划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防护隔离和标志标牌的建设与维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新建与供水无关的设施。

  (三)土壤污染防治

  土壤是人类生存,兴国安邦的战略支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大量未经处理的废弃物向土壤系统转移,并在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汇集、残留于土壤环境中。

  加大土壤环境管理力度,提升监测监察能力,防止新增土壤污染,严格实施土壤环境监管,严禁企业在处置废水、废气和废渣过程中将污染物向土壤环境转移。

  (四)矿山领域治理

  严厉打击非法无证开采行为,对无证非法开采矿产资源的露天矿山,坚决制止违法开采行为,查封采矿设备和工具,消除违法状态,对非法采出的矿产品和违法所得予以没收,并从重处罚,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及时立案查处,涉嫌犯罪的,依法依规移送司法机关,发现涉黑恶线索的,一律移交公安机关。

  (五)优化营商环境

  (1)简化行政审批事项

  我局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简化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受理要件,并印发《呼市生态环境系统xx县分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要件材料清单》(以下简称《材

  料清单》)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流程》,只要求建设单位提供《材料清单》中列明的要件,清单之外的一律不要求提供,对行政审批事项的内容、办理时限、办理流程等全部进行公开,方便群众办事。按照环评分类、分级审批和国家法规政策审批建设项目,淘汰落后产能的项目不予准入、环境敏感区的项目不予核准、审批权限范围外的项目不予审批。目前随着环保机构改革,旗县区环保机构直属市局管理,成为市局的分局,环评审批等审批许可事项都上收市局,我局在项目选址,环保要求,环评报告编制等环节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出具初审意见,努力协调推进环评进程。

  (2)提升环境服务保障

  对不同类型民营企业,我局积极提供指导服务,推动企业提升污染治理水平。对大型民营企业,鼓励加快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技术创新,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在达标排放基础上不断提高环境治理绩效水平,建设绿色工厂,树立行业标杆。对中小型民营企业,根据行业特点,分类施策,推动企业提高污染治理水平,实现达标排放和全过程管控。

  (六)煤炭能源和生态环境整治

  开展违规违法获取、倒卖、配置煤炭、涉煤涉矿腐败等矿产资源深挖彻查,以案促改,净化政治生态。不折不扣抓好专项整治。做好对上沟通、对下督导,确保横向贯通、纵向到底,推动专项整治工作扎实深入开展。坚持开门整治,充分运用“12369”环境投诉热线和环境信访举报,畅通信箱等信访举报渠道,接受社会各方面监督,最大限度把群众发动起来,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赢专项整治攻坚战。

  (七)优化信访环境

  为进一步强化环保信访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环境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局建立信访工作网络,及时反馈和向上级报送在工作中出现的信访问题,增强捕捉信访信息的敏锐性,提高化解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加强对信访工作的分析,扎实工作,务求实效,全面提高信访工作的水平。加强法制建设,强化依法信访,加强法制宣传,规范信访工作程序,努力化解集体和越级上访,为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改善构建作出积极贡献。

篇六: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

  

  热点CENTRALISSUE区域治理关于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思考中共安宁市委党校杨万玲,余华龙摘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升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水平”为中心,实现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项目化“五化”发展,加快构建社会治理“组织运行、政策制度、公共服务、社会动员、群防群控、激励保障”六大体系,持续提升“统筹指挥、系统集成、民生保障、群众工作、风险防范、创新实践”六项治理能力。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让社会和谐有序、充满活力。关键词: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思考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08-0026-0002一、市域社会治理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各级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社会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使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基层治理亮点频现、民生福祉日益增进、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升,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社会群体趋向多元化,社会领域各种利益诉求不断涌现,各种社会问题频发多发,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复杂。二、市域社会治理存在的共性问题一是思想认识存在差距,社会治理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的规划体系、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和工作措施。二是社会治理融合发展程度不高,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协调联动不足,体制机制亟待探索创新。三是在社会治理的区域、领域以及群体发展中,治理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存在,同时,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显现,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同时城乡社会治理水平发展不平衡,绝大部分社区(村)还未打破固有工作模式的限制,社会治理滞后于经济发展。四是基层组织的自治能力和民主协商不足,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动力不足、能力不强、渠道不畅。在城市社区中,对居民意见的收集通常由社区工作人员或者志愿者上门开展,而居民参与社区协商议事的途径则主要是社区组织的各种议事会与恳谈会。这种活动形式普遍要求居民在场,对居民参与的时间有要求,制约了居民的实际参与甚至导致部分居民将参与自治视为负担、产生抵触心理。对于那些由于受时间限制而无法参与社区协商的居民,则仅能够在事后通过社区公告栏等途径获得关于协商议事的部分结果,导致其难以获得参与感和归属感。五是社会组织总量不足,培育、发展滞后,作用发挥不充分。社会与市场力量以社会组织为载体,参与社会治理与服务提供,不仅能够有效回应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推动社会服务供给侧改革,还能够增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是我国实现社会治理体系重塑、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的有效途径,但要实现社会组织价值的长期、稳定发挥,必须正视其所面临的内外部问题,并通过制度设计加以应对。六是社会治理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人才和队伍职业化程度不高,治理理念、方式、手段相对落后。三、推进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见建议(一)加强顶层规划,实现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升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水平”为中心,建立顶层规划,推进区域间资源统筹规划,实现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项目化“五化”发展,加快构建社会治理“组织运行、政策制度、公共服务、社会动员、群防群控、激励保障”六大体系,持续提升“统筹指挥、系统集成、民生保障、群众工作、风险防范、创新实践”六项治理能力。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让社会和谐有序、充满活力。(二)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推进社区治理专业化发展推广社会组织化中心建设模式,加大支持建设社会组织孵化机构力度,通过陪伴成长的方式指导初创期社会组织成长,培育更多参与社区治理的社会组织。着眼社区作者简介:杨万玲,生于1978年,本科,马列基础理论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列基础理论、党史党建、法律、基层治理。26

篇七: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方案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以及市域社会治理结构层次的加深,相关部门在研究怎样有效地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方案表现出积极的态势。

  首先,建立一个包括企业家、社会团体、公民组织和政府所在的协同社会治理体系,实现共同发展。企业家可以通过投资解决社区经济发展问题,带动本地经济增长;社会团体可以参与社会福利服务,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公民组织可以发挥公益和民主的作用,进一步推动社会公正;政府则可以通过立法、促进投资和加强社会管理,推动社会的发展。

  其次,推行垂直管理机制。政府应该建立多层次的社会治理结构,充分对接地方社会治理水平,使政府管理部门及其职能更加紧凑有序。从政府向下级政府、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传承职能,以形成多层次立体的社会治理结构,以满足社会治理需求,实现社会治理效能的最优配置。

  此外,加强社会治理科技推进。由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对社会治理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政府应该积极推进社会治理科技的发展,加强智慧城市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支持,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完善城市的社会治理。

  最后,建立良好的社会治理机制。应针对不同社会背景、社会问题和公民特点,根据特定社会实际,以法律和法规为依据,建立完整的社会治理机制;同时,确定社会治理行为规范,丰富政府行政管理

  -1-

  常规,完善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使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可以持续健康发展。

  以上是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方案的几个核心方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方案的实施不仅是政府、社会及公民组织间的协作,更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其他有关社会组织之间协作的过程,它们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发展、充满活力的市域社会环境,更好地满足广大市民的利益需求,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的不断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2-

篇八: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这一进程中,我们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主要问题包括:一、市域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二、社会矛盾和问题较多;三、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不高;四、社区治理和基层治理能力有限;五、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保障不足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建议。首先,要完善市域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市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其次,要加强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要加强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提高城市治理的效率和水平。此外,还要加强社区治理和基层治理能力的建设,推进“社区自治、社会共治、政府依法治理”的方向。最后,要加强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保障,提高城市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总之,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建议,加强体制机制建设、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加强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加强社区治理和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加强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工作,从而实现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篇九: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

  

  2022年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实施方案

  2022年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实施方案

  为积极推动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建设平安某某、法制某某,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根据《某市委政法委员会关于印发〈某某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施方案〉的通知》,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牢牢把握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总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化基层群众服务能力和社会环境,以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抓手,努力创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受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某某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层基础。

  二、总体目标

  以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抓手,深入开展基层自治建设、城乡社区协商、关爱帮扶弱势群体、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组织体系建设等工作,发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作用,部门联动,主动作为,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努力创造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方法、新成果、新制度、新理念治理方式,服务和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推动某某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体现在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确保社会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坚持为民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社会治理中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领群众,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坚持系统思维。将社会治理放到民政业务高质量发展全局中谋划,统筹各项任务,部门协同联动,增强社会治理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四)坚持共建共治。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四、工作任务

  (一)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凝聚市域社会治理合力

  1.落实平安建设领导责任制度。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化平安建设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加强整体设计、整合资源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督导考核、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把社会风险防控贯穿规划、执行、监督各领域各环节,做好群众安全感巩固提升工作,推动社会治理融入市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

  2.完善基层组织运行机制。统筹上级部门支持社区的政策,整合资金、资源、项目等,以社区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到位。确保社区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对社区内有关重要事项决定、资金使用等,发挥社区党组织的主导作用。推进社区减负增效。稳妥有序推进市域内村改社区工作,同步调整或者成立党组织,跟进和加强党的工作,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发挥法治保障作用,保持市域社会治理定力

  1.推动乡镇治理创新。配合机构编制部门推动乡镇(街道)赋权赋能,强化乡镇(街道)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动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向基层延伸和下沉,强化乡镇和街道的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职责,规范“四合一”组建要求,组建乡镇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逐步实现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以“法治”推动乡镇治理。

  2.深化一村一警战略。配合公安部门深化社区警务战略,保障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以及法律咨询,每个村(社区)设立一个警务室,实现“一社区(村)一警(辅警)”某某某%覆盖。配合组织部门,建设完善社区物业党建机制,推动相关机制与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融合。

  3坚持扫黑除恶常态。配合政法部门推动“枫桥经验”由乡村治理向城镇社区延伸,着眼于无违法上访、无刑事案件、无邪教、无黑恶势力、无公共安

  全事故、无毒害、无群体性事件等目标,把村(社区)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作为常态化的工作来抓,从源头上制止“带病”进村委任职,杜绝黑恶势力操纵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通过遴选,群众民主选举“能做事、会做事、做成事”的人选为村(社区)干部。加强法治、德育教育,创建平安、和谐、治安良好的村委(社区)。

  4.强化法制宣传教育。配合宣传部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配合司法部门大力开展法制示范村建设。激发中华儿女理想信念和爱国热忱,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发挥德治教化作用,促进市域社会治理内力

  1.引领道德领域建设。牵头全面推进和规范基层群众道德养成,村(社区)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评议机制,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积极向善,摒弃旧思想、旧观念,崇尚新时代、新观念。设立善行榜、义举榜、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评选工作,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形成良好的道德约束激励机制,引导村(居)民做学法、知法、守法,做道德公民。

  2.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城乡社区治理与乡村振兴坚相互促进、深度融合,积极推进“三社联动”,突出抓好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工作。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治理,大力培育乡风文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农村产权制改革,因地制宜、连片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风貌提升改造,持续推进“美丽某某”乡村建设,开展美丽村屯示范点创建,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打造干净整洁生态宜居平安和谐的新农村。

  (四)发挥自治强基作用,激发市域社会治理活力

  1.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指导各村(社区)完善和制定切合实际、与时俱进、实用管用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监督和奖惩机制。通过制定管用的村规民约,改变村(居)民行为、观念,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

  监督,推动村(社区)社会治理现代化。

  2.厘清权责完善监督机制。负责制定县(区)职能部门、乡镇(街道)在村(社区)治理方面的权责清单,依法确定村(社区)工作事项。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合理确定其管辖规模和范围。指导乡镇(街道)、村(社区)加强对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和业主委员会的指导监督。

  3.构建民主协商群众组织。指导全市村(社区)建立村(居)民代表会议、村(居)民议事会、理事会等议事协商载体,开展群众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妇女议事等协商活动,营造团结和谐村(社区)。

  4.完善民主协商制度。配合组织部门,加强市域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建设。全面推行落实城乡村(社区)协商制度,制定协商议事规则、厘清协商事项清单,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老退休干部、德高望重人士在基层协商中的主要作用,实现“有事好商量、小事不出村”良好格局,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完善村(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全市某某某%村(社区)落实重大事项决策,做到“四议两公开”,提高村委(社区)公信力。

  5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1)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在社会组织开展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确保社会组织的正确政治方向。发挥社会组织管理领导小组的作用,登记机关与业务主管单位协调配合,加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和诚信建设。

  (2)加强市本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运营管理,强化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和人才培养,开展乡镇社会工作站试点工作,力争年内有某某%的乡镇设立社会工作服务站,整合各类政府购买服务经费,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

  6.完善群众参与渠道。

  (1)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建设,培育发展成立某某市社会工作协会,扶持县级成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鼓励基层民政事业单位干部和社区干部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推进网格员、人民调解员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融合发

  展。

  (2)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加强对各县(区)和各单位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志愿者注册比例,力争达到常住人口的某某%以上。

  (3)鼓励城乡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搭建群众参与平台。

  (五)发挥智治支撑作用,增强市域社会治理动力

  1.完善网格化管理平台。配合政法部门,优化全市个村(社区)以及住宅小区或居民小组网格化设置,合理配置网格员,加大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宣传力度,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齐抓共管,推动工作落实。整合党建、综治、城管等各类网络,避免各自为政。配合组织部门,将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网格上,推行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和党员积分管理,引导离退休党员发挥余热,发挥作用。

  2积极推进一证通办。进一步改善村委(社区)基础设施,配合大数据发展部门提高公共能力和水平,配备现代化办公系统,充分利用市大数据发展局的大数据平台,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建立和完善办事指南和工作规程,实现“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推进有关公共服务事项凭身份证或社会保障卡“一证办通”,实现群众少跑腿能办事,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广大群众对公共服务的评价机制,进一步提升公信力和满意度。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民政局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强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组织谋划。各县(区)民政局要进一步提高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主动作为,主动对接,精心组织实施,狠抓具体落实,共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工作。

  (二)细化分解任务。各县(区)、各科室要结合实际,细化工作方案,做好工作安排,明确工作责任,做到任务明确、措施具体、责任到人。

  (三)加强督促检查。各牵头科室要对各县(区)推动落实情况进行跟

  踪,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任务的落实情况。

篇十: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

  

  2021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实施方案

  2021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实施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强乡镇(街道)“四个平台”建设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意见和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镇街“四个平台”建设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X委办〔X〕X号)、《关于印发的通知》(区委办发[X]XX号)等有关精神,结合街道实际,进一步理顺社会治理体系,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全面落实省、市、区有关建设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总体部署,围绕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要求,着力构建以街道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室为枢纽,“四个平台”运行机制建设为重点,基层网格一体化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化运用为支撑的体制新型、职能明确、权责一致、便民高效、集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

  (二)具体目标1、完善基层全科网格,整合资源,理顺基层社会治理脉络;2、推进“四个平台”及可视化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室建设,理顺社会治理组织指挥体系;3、进一步明确职责定位,完善运行机制,全力提升集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社会治理水平,全面建立运行保障制度并实现有效运转。

  二、工作措施(一)建设组织架构以坚持纵向贯通、横向到边、联合协同为主要方向,组建新街街道社会治理体系组织架构。分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实体化运作的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室;第二层级为联合协同运作的“四个平台”;第三层级为街道划定的XX个网格。

  (二)建成指挥体系以实现扁平化管理、集成化指挥为基本出发点,明确由街道副书记任街道治理体系总指挥、相关分管领导担任平台级指挥的指挥架构,由街道综合指挥室主任具体负责全街道社会治理体系,实行统筹管理和协调指挥,“四个平台”各平台内部相对独立运行,履行各自职责,需多个平台协作配合的事项,一般由副书记协调;重大事项报街道主要领导或上报区级部门协调。

  (三)强化一线排查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夯实网格基础,构建统一的基层社会治理网,实现各平台间信息互通共享、业务协同办理,发挥综合性功能。加强专兼职网格员队伍建设,根据每个网格的具体工作量,合理调整网格数量,强化全科网格队伍建设。通过网格管理、驻村联村、专项督查、服务热1线等多种途径,收集并分别向平台报送各种信息,实现网格化与信息化的有效融合,强化网格工作保障。

  (四)注重运行规范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对网格长、公众通过各类途径报送的信息,由综合指挥室负责汇集,根据事项类别及时分派给“四个平台”办理,实行统一受理、统一分流、统一督办、统一反馈、统一考核。事权不在街道本级或本级难以处置的事件,及时分类上报给区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分流处理。街道内各平台内部独立运行,履行各自职责,办理结果要及时反馈归档。建立工作平台督办、考核制度,对信息接收、分流交办、执行处置、回复反馈各环节实行全流程监督。街道纪工委、组织部门要加强对交办事项办理情况监督、检查,对协作配合不到位及不作为、乱作为的,要严肃问责。

  (五)增强执法协调建立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与专业行政执法相协调的指挥机制,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统一指挥和协调综合行政执法、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等部门的执法队伍,组织开展联合执法,执法时需要公安等力量保障的,由综治工作平台协调组负责协调。完善派驻机构之间执法合作、信息通报等制度,强化条线执法的协调配合,形成街道统一领导、部门常态协作的良好格局,增强行政执法工作合力和整体威慑力。

  (六)落实专项考评社会治理“四个平台”日常运作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按照全科网格暨网格员队伍要求,对区级派驻机构(人员)、网格长、网格员具体职责、任务清单、社会治理各类信息的采集、录入、流转、交办、办结、反馈等事项全面纳入考核,对在编在职事业编制以上人员纳入街道日常管理,将考核结果计入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并抄告区级相关部门。加强平台经费保障,根据“费随事转”原则,按区里相关文件精神,适当提高派驻机构人员待遇。

  三、具体要求(一)提高思想认识。各科室、派驻机构、各村(社区)要充分认识推进以“四个平台”运行机制为重点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是创新基层治理、构建基层治理体系新格局的重要举措,落实工作责任,确保按期完成并实现高效顺畅运行。

  (二)加强组织领导。为了有效整合新街街道及各派驻机构各类管理服务资源,成立街道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运行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建立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个平台协调组,明确部门责任、明确责任分工,确定专人2统筹,全面推进街道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相关热词搜索: 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 治理 现代化 推进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