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弘扬塞罕坝精神1000字论文

时间:2022-06-19 08:55:02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弘扬塞罕坝精神1000字论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弘扬塞罕坝精神1000字论文

弘扬塞罕坝精神1000字论文5篇

【篇1】弘扬塞罕坝精神1000字论文

弘扬五四精神_1000字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xx班的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五四精神,做一名守纪律讲道德的中学生》

刚过完五一小假,我们又迎来了五四这个特殊的节日。这是我们青年人的节日。

有人说,青春是一首歌,回荡着欢快、美妙的旋律;
有人说青春是一幅画,镌刻着瑰丽、浪漫的色彩。

1919年的5月4日,为了驱逐黑暗、争取光明,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青春之歌,绘就了一幅最宏伟的青春图画。如今,“五四”运动已作为光辉的一页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然而,“五四运动”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伟大的“五四运动”的精神。在这种精神里,有着青年人关注国家命运的责任和使命,有着青年人振兴民族大业的赤胆与忠心。

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振兴中华的责任,已落在我们青年人的肩上,“五四”的火炬,已传到了我们青年人的手中。“五四”的精神,需要我们青年人发扬光大。可是要弘扬“五四”精神,就必须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拥有一个怎样的青春?怎样的人生?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还是在拼搏中进步?在学校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有的同学经常迟到、甚至旷课;
有的同学穿拖鞋,有的同学偷偷地躲在学校的某一个角落吸烟,有的同学带起了耳环染起了发;
还有的同学一到上课就睡觉……这些不良的行为不仅严重地危害到同学们的身心健康,更为重要的是,这也影响到学校的形象,是一种严重破坏校风校纪的行为。

这些不良习惯为什么会产生呢?有的是因为有的同学在生活方面完全没有自觉性,不能约束和控制自己,随心所欲;
也有的是因为有的同学认为学校的纪律太严,完全限制了他们的自由;
也有同学认为那是酷的表现……,然而不管是什么原因,这些不良习惯都是不能适应学校生活的表现。我们在学校里,只有在校风校纪的约束下,才能正常地完成学业,如果养成了我行我素的恶习,今后走向社会,是很难立足的。如果这些不良习惯不及时改正,就会误入歧途,小错就会酿成大错。

我们每个人在这里求学,都有一个追求,都有一理想,都有一个志向,如果说学校是一片沃土的话,我们要在这里把我们的耕作变成果实,实现我们的追求;
如果说学校是一支拐杖的话,我们要拄着这支拐杖攀登高峰,实现我们的志向;
如果说学校是一只展翅飞翔巨鸟的话,那她会承载着我们的希望去实现我们的理想。我们要学做一个文明的人,一个诚实的人,一个勤学的人,一个守纪的人,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一个高尚的人”。

同学们,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那就让我们现在作一名守纪律讲道德的中学生,将来作一名有素质的好公民!

【篇2】弘扬塞罕坝精神1000字论文

弘扬XX精神作文1000字

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实验中学“弘扬民族精神”作文比赛优秀作品选登

献给祖国的歌

一等奖 八年级(4)班 吴浩帆

五千年风雨兼程,五千年耕耘不止,五千年文明薪火相传。浇筑多少传奇佳话!五千年后的回望。回望历史中绽放的光华。你一路走来,一路风尘、一路光彩、一度兴旺、一度衰败,可你浑厚的文化,却积成历史的辉煌。尽管曾经黯淡,抹去尘土,光彩依然。啊!中国,世人所景仰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我追寻你留下的足迹,那无与伦比的智慧与文明,将滋生和唤起每一位华夏儿女心底沉积的那一层厚厚的,暖暖的爱。在每一个静下来的夜里,都会记得还有一道光彩,照亮黑暗。明天,骄阳不改,光芒永在。

我吹去画卷上的尘土,很厚很厚的尘土,很旧很旧的羊皮纸上,还沾着硝烟留下的污垢,那一片很红很红的是鲜血,很一片很亮很亮的是血的光彩,轻轻地挪动,轻轻地展开。我又久久地凝视,慈祥画上的似火骄阳,千山万壑,江河澎湃,这是腥风血雨濯洗后的国土,百劫千磨,沧海横流,山重水复,终于看到大地回春,画卷中纵情高歌的莺鸟,歌声飞出画卷,响彻苍穹。我又轻轻地拿起一枝羊毫笔,在画的最左上角,在那一张旧旧的羊皮纸上,用我雅嫩的字体写上“江山如此多娇”。

光能所及的地方总能留下一片光明,当我仰望亿万光年前的光芒时,还记得那一个个走出洪荒、寻找文明的时代,从记忆中闪电弛过留下的斑驳。很小很小的时候便学会了依靠在你的怀抱,寒雨夜里去取得你一丝的温暖,不必去牢记,也不必刻意地回首。当寒冷侵袭心灵最脆弱的地方,本性使我记起了你。当白鸽飞出你手心的那一刻,把我一切的痛苦摆脱,跟随着你的脚步去寻找,去追梦。鸽子飞向的蓝天,蔚蓝无际,一切所能看到的美好幸福,环绕依洄。

今天是你的生日,十月,在秋叶开始凋零的季节,我穿着一身火红的礼服,放飞一群白鸽,把五十六枝依旧怒放的鲜花捧在你面前有玫瑰,还有百合,植在你每天

深思的地方,让每一朵鲜花都感染你的气息,传播你的芬芳,请允许我把命运与你相连,去守卫你的尊严,你的美丽,能用我短暂的生命去守护永恒的你——祖国。这是何等的荣耀!

不要忘了我们许下的诺言与心中的梦想,崛起的中华,腾飞的巨龙,将永远傲立于世界的东方,用她的力量共同维护世界的安宁与幸福。

开头即有气势,回望祖国五千年风雨历程、辉煌史诗,油然而生景仰之情。接下来是追想、热爱、依恋、感激、自豪、祝福??情感的流动激荡成文,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极写祖国的巍峨壮美,尽显稚子情怀,既有阳刚之气又有低回的咏叹,语言华彩,刚柔并济,浑然大气。(指导老师:蓝颂华)

千 年 古 国

二等奖 八年级(3)班 叶慧雯

(一)

时间的海会无情地把我吞没,但她,却以一颗慈祥的心拥我入怀。倘若我对她的不是感激,毫无疑问,那就是爱了。

这用血汗堆起来的长城,这用智慧砌成的宫殿,无论是谁只要看一眼就会深深地爱上她。

她拥有56种与众不同的稀世珍宝,56条灿烂夺目的彩虹,56条腾飞的龙。我离不开她,我的根深植于她的土壤中,就像鱼儿离不开水。

(二)

历史把你的一幕幕赤裸裸地展现在我眼前。当子弹正射入她的心脏。她的儿女纷纷站起来,为她舍生忘死,为她英勇就义。他们心中铭刻着一句话:生为祖国而生,死为祖国而死。祖国若是雄鸡,我愿为一粒米。她的儿女就这样自豪地爱着她,以至令我们不得不深深地感动,深深地震撼。

能做到如此,她尽然是了不起的。也许,她有沮丧地时候,但更多的应是骄傲的时候。因为,她在儿女的身上看到了新的希望,新的火把,这是辉煌的希望,激情的火把。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古代,四大发明曾响誉古今中外;
而今,社舟六号载着炎黄子孙的梦冲破蓝天。

朝阳红遍了天,红遍了地,更红遍了你——我的中国。

(三)

时而,她遮着乳白的轻纱;
时而,她乘着风的翅膀,时而,她倚着云的梦。

她永远也不会关闭心灵的窗户,她会很温柔地注视着你,她也不会堵住那倾听的房门,她会很耐心地聆听着。当你迷惘时,她用明亮的星辰给你指明方向。

因此,不要不爱你的祖国,她是爱也爱不够的。

(四)

飞天的优雅,书法的精粹,舞姿的绚丽,古籍的灿烂,河山的纯美。藏着梦的神州。

历史的齿轮似乎从未停止转动,因而有了你——千年的文明古国,千年的洞窟。是的,她就是永恒。

她用爱铺开的大道,在向我召唤。她的钟声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象征、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全文如一阕柔婉的轻歌,咏叹着祖国母亲的温情与美丽,色泽纯美,委婉深情,所选意象典雅大气,很好地表现了主题。好一个“藏着梦的神州”! (指导老师:蓝颂华)

中 华魂

二等奖 八年级(4) 班 刘丽珠

五千年的风和雨,谱写了你悠久的历史;
五千年的风和雨,创造了你古老的文明;
五千年的风和雨啊,磨炼了你超凡的斗志!

一路坎坷一路歌,一腔热血一身胆。你就是这样,从历史海洋的大风大浪里熬过来了!你饱经风霜的脸上,写尽了人世的沧桑;
你筋脉突兀的手上,道尽了经历的艰辛。

多少次回首寻觅你的足迹!那一个个深浅不一的脚印,记载了多少大大小小的传奇故事!从夏商西周到明末清初,你一直那么雍容而高贵,平和而恬静。你用你那甘美的乳汁,勤劳的双手,养育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并赐给了他们勤劳朴实的美好品质。你用你那睿智的目光,激发了众多中华儿女对智慧对科学的孜孜追求,从而诞生了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

但是,自清朝末年开始,帝国列强暴露了他们对你垂涎已久的狰狞嘴脸。战争的狂潮袭卷中原大地,中华之门被猛烈冲击。从此,魔鬼般的敌寇残暴地践踏着你的身躯。他们掠夺了你的金钱,你的资源,你的领土。母亲有难,安能坐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英勇抗敌。“辛亥革命”、“甲午战争”、“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多少人抛家赴国难?多少人誓死抗强敌?他们用鲜血滋养了干涸的大地,他们用生命写下了豪壮的诗篇。“林则徐”、“邓世昌”、“关天培”、“吉鸿昌”、“叶挺”、“杨靖宇”??哪一个不是铁胆铮骨响当当?哪一个不是可歌可泣真英雄?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热爱自由,勇于抗争的民族!多少次挣扎,多少次奋起,多少不屈的灵魂!一曲曲正气歌响彻天地!

昨天,你面容憔悴,形容枯槁,伤痕累累。今天,中华儿女为白鸽插上和平的希望翅膀,让白鸽飞遍每一片天空,让和平散播每一个角落。改革开放给你注入了新的血液,新的动力,你迅速崛起,突飞猛进。你变得年轻了,重新焕发出青春珍珠般的亮丽风采。

且看,奥运会上,中国健儿奋起步伐,顽强拼搏,夺得的金牌不胜枚举,在世界的赛场上扬眉吐气,使你雄姿英发。是的,龙的强健,龙的气魄,令人瞩目!

再看,“神五”,“神六”的发射成功,足以证明你的实力,足以让世界对你刮目相看。但是,你并不会在成功的面前却步,而是要继续攀登,摘取最闪亮的星星。是的,龙的腾飞,震惊世界!

中华,你的儿女自强不息,你的儿女奋斗不止,你的儿女英勇无畏,你的儿女勤劳俭朴,你的儿女万众一心。你的儿女,是和平的使者,是正义的化身!

中华,血肉筑成的坚固长城;
中华,智慧筑成的华彩殿堂;
中华,永远凌云腾飞的巨龙!愿中华高耸于民族之颠,腾飞于世界之林!让我们所有的中华儿女,共同高歌一曲——“爱我中华”!

回溯那一幕幕历史风云,追思那一个个义勇男儿,纵横古今,思潮激荡,不变的是热血肝胆,不变的是民族之魂!排比、象征、对偶等修辞手法运用娴熟,语言精炼华美,叙事与抒情巧妙结合,脉络清晰,气势磅礴,层层推进,行文不带半点女孩子的纤弱之气。(指导老师:蓝颂华)

[民族精神作文]

亲切、富有魅力的字眼!古往今来,我们中华儿女怀着对她的深切敬意和眷恋之情,忠贞不渝地热爱她,舍生忘死地保卫她,兢兢业业地建设她,饱含激情地赞美她&&祖国,是哺育儿女的慈母,是儿女赖以生存的摇篮。每一个人都不能没有祖国,一旦失去了自己的祖国,就如同婴儿失去母亲一样无依无靠。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祖国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祖国的利益代表着民族的利益,代表着人民的利益。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历史漫漫,岁月悠悠,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渊远流长,世代承传。中华儿女历来把热爱祖国,当作应有的崇高品质,把背弃祖国视为可耻的卑劣行为。西汉时期的苏武,为了停息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促进汉朝和匈奴的长久和好,他奉命出使匈奴。匈奴贵族单于却对他施以拷打、威胁、拉拢、劝诱。苏武冒着生命危险,不惧严刑、不图享受、不慕高官、坚贞不屈,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保持了崇高的爱国节操。后来,匈奴贵族无计可施,只好把他押送到北海(今苏联贝加尔湖),牧羊整整19年。多少个酷暑寒冬,多少个漫漫长夜,他忘记了春去秋来,忘记了人间欢乐,但却把出使时带来的那支象征民族尊威的旌节,始终紧紧抱在怀里,行走不离手,食宿不离身。两千多年来,苏武牧羊的故事,一直作为爱国主义的佳话在中华民族中广为传颂。在我国近代史上,更有许许多多爱国志士为祖国的独立自由和繁荣富强,高擎爱国主义火把,百折不挠,英勇奋斗。如不顾个人祸福得失,发动禁烟运动,组织民众抵抗外国侵略的清朝湖广总督林则徐;
坚守虎门炮台,以身殉国的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
甲午海战中,愿与战舰共存亡的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等等。他们为国为民的壮烈事迹和献身精神,可歌可泣,流芳百世。到了现代,这种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又进一步得到升华,愈加生动感人,光照千秋。

=

承载历史记忆 弘扬民族精神

回顾历史,不禁泪眼朦胧。

五千年的风和雨,谱写了你悠久的历史;
五千年的风和雨,创造了你古老的文明;
五千年的风和雨啊,磨炼了你超凡的斗志! 一路坎坷一路歌,一腔热血一身胆。你就是这样,从历史海洋的大风大浪里熬过来了!你饱经风霜的脸上,写尽了人世的沧桑;
你筋脉突兀的手上,道尽了经历的艰辛。

多少次回首寻觅你的足迹!那一个个深浅不一的脚印,记载了多少大大小小的传奇故事!从夏商西周到明末清初,你一直那么雍容而高贵,平和而恬静。你用你那甘美的乳汁,勤劳的双手,养育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并赐给了他们勤劳朴实的美好品质。你用你那睿智的目光,激发了众多中华儿女对智慧对科学的孜孜追求,从而诞生了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

“落后就要挨打”,曾几何时,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横行霸道,肆意妄为,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欺负中国人的软弱,多少无辜的中国人死在他们无情的火枪下,我们岂能忘记!为什么我们被欺压?为什么我们被瞧不起?不是因为他们太高傲,而是因为我们太无能,更因为国家的太腐败。不仅如此,国家受辱,百姓遭殃,在外侵眼里我们就像鱼肉,只有任人宰割。在贵族眼里身为百姓的我们也低贱如草,任由他们践踏,我们毫无人格与尊严可言,我们毫无反抗的能力,更正确的说法是没人反抗,没有人去争

取自由,为什么没人去反抗?为什么没人去争取自由?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也有人格,我们也有尊严,我们岂能甘于被宰割,岂能甘于被践踏。

为了中国人的尊严与人格,为了人民的自由与权力先辈们握起了铁拳。

一百年前,武昌的枪声埋葬了旧历史,并掀起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以拯救祖国前程,改变人民命运为使命的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置生死安危于不顾,置功名利禄于度外,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为了驱逐黑暗,争取光明,为了挽救民族的危机,争取国家的富强,他们放弃舒适的生活,离开温馨的家庭,抛却个人的幸福,毅然选择了这条困苦艰难,荆棘丛生的革命道路,不惜献出青春,甚至献出生命。如果想推翻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何等困难,但他们众志成城,抱有一往无前,愈挫愈坚的意念,表现出“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的精神,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如果说,辛亥革命是一朵盛开的花,那么无数人的汗与血就是他成长的养料,先辈的艰辛我们不能忘记。

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一击。同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中国的前进,中国从此得到发展。辛亥革命的胜利也结束了“洋人的朝廷”,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他们能再控制全局,也无力在中国建立稳定的统治秩序。辛亥革命的胜利也激起了国人的斗志,国人从

睡梦中醒来,就像刚睡醒的狮子,懂得维护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会在人民这狂暴的狮子的反对下立即垮台。不仅如此,中国人的脊梁也开始挺直,侵略者不得不回他们老家,百姓也逐渐得到自由,有了自己的权利,有了自己的一片天空。

辛亥革命的胜利,同时也向世人发出警报,中国这只沉睡的狮子已经醒来,中华儿女的尊严不可再侵犯,中华儿女的人格是不可比拟的,中国人不再是东亚病夫,中国从此要傲然的屹立于东方。

青年一代,要使中华腾飞!

弹指一挥间,百年时间已匆匆而过,我们的国家从积贫积弱、百孔千疮得救中国一路走来,经历了多少风雨与沧桑。

且看,奥运会上,中国健儿奋起步伐,顽强拼搏,夺得的金牌不胜枚举,在世界的赛场上扬眉吐气。是的,龙的强健,龙的气魄,令人瞩目!

再看,“神五”,“神六”的发射成功,足以证明中国的实力,足以让世界对我们刮目相看。但是,你并不会在成功的面前却步,而是要继续攀登,摘取最闪亮的星星。是的,龙的腾飞,震惊世界!

中国的宇宙卫星成功探索,中国xx年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自己制造出航空母舰等等,这都证实了中国在崛起。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不仅要承接先辈的成功,还要继续创造辉煌。

中华,血肉筑成的坚固长城;
中华,智慧筑成的华彩殿堂;
中华,永远凌云腾飞的巨龙!愿中华高耸于民族之颠,腾飞于世界之林!让我们所有的中华儿女,共同高歌一曲——“爱我中华”!

李大钊曾在《青春》一文中写到:“冲绝历史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危机。”随着社会在进步,那个血与火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我们无需面对国土的沦丧,无需面对战火与硝烟,我们再也不用紧锁双眉,但国家兴亡的重任并没有随风而去,虽然我们的肩膀还很稚嫩,但我们也要担起振兴中华这艰巨的历史使命。毛主席说过:“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我们的,但终究是你们的”。是的,世界是属于我们青年一代的。江总书记也这样要求我们:“珍惜时光,学而不倦,努力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从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中汲取知识和智慧,把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胸怀大志和脚踏实地相结合起来,敢于和善于推陈出新,不断地为地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建功立业。”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祖国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有责任将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让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之巅,同时这也是人民对我们的殷勤期盼。

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用科学武装自己,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并时刻准备为祖国,为人民奉献我们的一切。即使我们的肩膀还很稚嫩,但我们只要拥有一颗振兴中华的心,拥有振兴中华的梦想,我并做到我们能做的一定做,我们没把握的要尝试去做,遇见我们不能做的,我们就要继续努力。祖国是我们的,振兴中华的责任也是我们的。

现在的中国,好似以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在民主革命“大无畏 ”精神的带领下,中国必定会是一颗最耀眼的红日。让我们的青春焕发力量,让青春在此飞扬,让我们不辱使命,让中华在我们这里更加辉煌!

内容仅供参考

【篇3】弘扬塞罕坝精神1000字论文

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

201X年8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201X年12月5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塞罕坝林场荣获了联合国最高环境荣誉奖项“201X地球卫士·行动与激励奖”。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作出重要指示一周年之际,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于8月1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顺利开播。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干部,我是带着崇敬的心情认真收看了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同时我也是带着学习塞罕坝精神的责任,认真领会了这部电视剧所体现出的崇高精神,也让我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该剧讲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冯程、覃雪梅为代表的18个来自全国各地的毕业生,与承德围场林业部等组成拓荒队伍,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植树造林的故事。这是一个特殊年代的故事,是一段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传奇,是一部歌颂中国北部高原荒漠塞罕坝上老一代造林人奉献青春和生命的英雄史诗。塞罕坝林场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曾经森林茂密、鸟兽繁多,由于历史上的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等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减少京津冀地区的风沙危害,国家指定由林业部和河北省在承德境内高原荒漠塞罕坝上建立机械林场,抵御浑善达克和科尔沁沙地南侵。以主人公冯程、覃雪梅等为代表的第一代造林人——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林业大中专毕业生与以林业干部职工为骨干的369人开荒队伍,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拉开了与自然抗争的序幕。岂料,因造林立地条件恶劣机械造林失败,转为人工造林。他们在平均海拔1500米、最低气温超过零下43度的环境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光里,战严寒、斗酷暑、抛青春、洒热血,营造起“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筑牢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拱卫京津冀蓝天,在荒凉的塞罕坝上,冯程和他的伙伴们同进退,共患难,也收获了友谊和爱情,谱写了壮丽的人生诗篇。1962年建场以来,三代林场建设者们在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营造出112万亩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将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目前的80%,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坐在电视机前,重温塞罕坝精神,我一次次被电视剧《最美的青春》里主人公们的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所打动。在我看来电视剧《最美的青春》里的主人公,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便是当今塞罕坝精神的具体提现。“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这是电视剧《最美的青春》男一号冯程的心里话,他们第一代造林人,把改变现实造福后代当己任,为新中国的建设投诸了一腔热血与豪情,正是第一代造林人的不懈努力与奉献,才让现在的游客,可以游览于花园一般的林海里,尽享吸氧时刻的瞬间舒适,让荒漠变绿洲成为现实。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干部,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觉得更加需要将塞罕坝林场先进事迹作为鲜活教材,在强化宗旨上“更牢一层”、在科学理念上“更先一筹”、在锤炼业务上“更精一步”、在狠抓落实上“更勤一点”,让“塞罕坝精神”在心灵深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必须在强化宗旨上“更牢一层”。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高度评价了“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的使命担当。55年来,一代代塞罕坝人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忠实履行“为首都阻风沙、为京津涵水源”的神圣使命,建设成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体现了始终牢记使命、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质。青年干部是当今国家各项事业兴衰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骨干。青年党员干部必须自觉成为党的旗帜的坚定护旗手,必须矢志不渝地忠诚于党,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讲党性、讲信念贯穿于工作始终,将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高度统一,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融为一体,自觉成为始终不忘初心、始终牢记使命,对党绝对忠诚、对民高度负责,能够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党员干部。

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必须在科学理念上“更先一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塞罕坝人坚持向绿色要发展、向绿色要未来,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绿色发展之路。民政部门履行着“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群众解愁”的重要职能,作为一名民政干部,就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塞罕坝精神贯彻到为民服务的全过程、体现到民政工作的各方面。同时,必须大力弘扬“三严三实”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强大动力,推动做好当前各项工作,不断开创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

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必须在锤炼业务上“更精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持之以恒干好本业是塞罕坝人的优良传统,是值得永远珍惜的精神财富。民政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原则性都极强的工作,民政干部必须要把学习新政策、钻研新业务、掌握新技能当作习惯。多研究些问题,少走一些“弯路”,学深悟透民政工作的新理论、新政策、新文件、新要求,多向经验丰富的同志问教,避免在工作中出现“无知而乱”的尴尬。多研究些业务,少谈一些“套路”,做到对基层情况了然于心,将群众需求牢记于心,将工作程序内化于心,才能在开展工作中“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确保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真正成为民政工作的行家里手。

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必须在狠抓落实上“更勤一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塞罕坝人不急一时之功、不计一己之利,为了长远发展默默付出、无怨无悔,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书写了一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奋斗传奇。为民服务、真抓实干是民政干部的优良传统,也是推动民政工作落地见效的关键。作为民政干部,就应该时刻保持高度的紧迫感,切忌有等待观望、软弱懈怠的“撞钟”的思想,就应该树牢一抓到底的“狠劲”和经得起“打磨”的韧劲,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抓落实,向重点任务、难点问题发力。同时要统筹兼顾好每项工作,把复杂的事情办好,把困难的事情办成,秉持“来民政部门就是来吃苦”的干事创业信念,以“勤奋工作、不骄不躁”的作风踏实工作,才能久久为功,保持继续前进的动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身处这个时代,更需要《最美的青春》第一代造林人的奉献精神,除去目前社会上蔓延的铜臭和腐朽思想,激励我们振奋起民族精神,无论身处任何时期,都要不畏艰苦、勇于奉献、艰苦创业,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我们的一切,因为我觉得:不负岁月不负时代的青春,才是最美的青春。

【篇4】弘扬塞罕坝精神1000字论文

《弘扬塞罕坝精神,做好本职工作》

教务处 吴凤

塞罕坝(蒙语)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坝上地区,意为“美丽的高岭”,本来是清代的皇家狩猎场,是现在的森林公园,旅游胜地!京津冀水源涵养地!现在我们去坝上旅游,看到滚滚松海,依然很感觉震摄,惊憾于这么大规模的林海竟然是人工林!

可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被荒漠、流沙占据,早已经没有了皇家猎苑的风范,到处是荒山秃岭,为响应国家号召,阻挡大风沙,建设北方屏障,第一代务林人,在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没有粮食,缺少房屋,交通闭塞,没有医院的恶劣环境下,五十多年如一日种树不止,在平均海拔1500米、最低气温超过零下43摄氏度的高寒地区,创造了林业史上一个又一个累累硕果。他们踏难克险、百折不挠,向着既定目标勇往直前。精诚所至,终将塞罕坝的旧模样变成历史的记忆,一座浩瀚的人工大森林在荒原上拔地而起。成功造林112万亩,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每年为京津地区输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4.5万吨,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青山不语,绿色为证,塞罕坝人为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是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使塞罕坝机械林场是承德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成功缩影,也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鲜红旗帜。形成了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科学务实、争创一流,坚韧不拔、善做善成,使命至上、甘于奉献的“塞罕坝精神”。

今天我们开展学习塞罕坝精神的活动是非常必要而且及时的,历经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一切以效益为重,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的快速发展模式,使社会道德水平整体下降。但是没有精神支柱,没有信仰的发展是危险的,不只是国家领导人,就是我们普通人也看到了这样发展的弊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国家号召学习国学,提倡奉献精神,我们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力开展学习塞罕坝精神。

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在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及时,通过多渠道多方面,学习塞罕坝精神,读懂塞罕坝精神的实质,努力探求深层次的理念,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把无形的概念有形化。在工作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学习,扬长补短,工作中要起带头作用。

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塞罕坝精神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广袤的林海,更为广大党员干部深深地上了一课;
塞罕坝精神绝不只局限于育林治沙上,它也是新时期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必备素质,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助力!

在平时,我们不止一次的抱怨:工作太辛苦、课多、待遇又差,干着没动力”。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塞罕坝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意志品质。当下,全校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把塞罕坝精神蕴于我们的工作中,提升党员干部的敬业思想和服务意识,使广大教职员工在工作中能够更好地以人为本,增加责任心。

艰苦创业,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做到不怕苦累,勇挑重担。即使时代如何发展,艰苦创业作为朴素的时代精神,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社会在进步,但并非无苦可吃、无业可创,我们学校现在面临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我深深知道,我们还有很多应该上的课不能开,原因就是没有合适的教师,这其实真的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做教师的,授课理应是一件十分荣幸和光荣的工作。

科学求实,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有求真务实的态度。塞罕坝将沙地变林海就是几代人一次次试验、一次次播种而成,没有科学求实的态度,相信很难有今天的成就。我们的父辈,都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他们忘我的工作精神,舍小家为大家,舍个人为集体的态度真是让人肃然起敬!毫不夸张得说:那个时代的人,都是这么过来的!他们带着一身的伤病,兢兢业业,眼睛里,心里,只有工作,也许我们现在有人认为他们太傻,但是他们做人很踏实,永远让人尊敬!他们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诚然,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带给人浮躁之气,但时代更需要保持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不浮夸、不焦躁,以科学的务实的态度面对工作。

无私奉献,要求我们在工作中甘于奉献。从老书记王尚海到“六女上坝”,无数塞罕坝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听着潸然泪下,他们确实是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本人作为学校的一名老教师,工作了将近三十年了,一直都是踏踏实实,任劳任怨的工作在最基础的教学第一线,曾无数次获得过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等等,各种奖励证书一尺多高,最近两年由于身体原因,怠惰了很多,去年一直状态不太好,体检是低血压,50:80,现在也是常常头晕,仍然是血压低,但是对口升学班的教学压力还是很大的,从开始上课到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不管是什么天气,什么身体状况,不管是下大雨还是下大雪,不管是腿疼还是头晕,从来不敢请假!自认为已经很敬业了,和前辈比起来还是差得远,还是需要继续努力,继续学习。

开拓创新,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创新有为。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从坝上植树到病虫害防治,塞罕坝的每一小步成功,都体现了创新精髓。要把不断提升自我综合素质、丰富个人知识储备与工作相结合,把创新作为做好教学工作的“好帮手”,不断开创教育教学新模式。学生随时变化的,时代也在飞速发展,没有创新,没有新的教学手段和新的教学思维,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

爱岗敬业,要求我们“干一行,爱一行”。塞罕坝人脚踏实地,在平凡的岗位中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们说“干一行,爱一行”,我们要有担当育人使命的责任感,没有责任感的教师,绝不是一个好教师!敷衍塞责,不可能做好工作。当教师的干得是一个良心活,只有从心里爱护学生,爱岗敬业,才能真正教给学生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电大的振兴,中国梦的实现,都需要我们付出实际行动,需要我们在学校有需要时义无反顾,勇于吃苦,敢于付出。我相信,塞罕坝精神会成为实现我们学校的电大人的共同精神,帮助我们实现承德电大的振兴!

【篇5】弘扬塞罕坝精神1000字论文

弘扬塞罕坝精神范文

如何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

7月13日,全国林业厅局长座谈会在河北省塞罕坝林场举行全体会议。这次会议是在林业改革发展面临良好机遇,现代林业建设全面推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和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塞罕坝林场的成功经验,全面回顾今年上半年工作,安排部署下半年工作。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各级林业部门要把大力弘扬赛罕坝精神,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以此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凝聚力量、推动发展。

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关键要把握好以下五点:

(一)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就是要树立干事创业、造福子孙的崇高追求。人的一生能够做几件有益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事,确实不易。林业是积德行善、造福子孙的德政事业。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真正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深刻认识到青山绿水也是政绩,把发展林业作为人生的崇高追求,为百姓多做实事,为子孙多做善事,真正做到为官一任,绿化一方,给子孙后代多造几个塞罕坝,为自己、为社会多树几座绿色丰碑。

(二)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就是要有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林业是艰苦行业,选择林业就选择了清贫,选择了奉献。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清贫的岗位上和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志,加强修养,经受考验。广大林业干部职工都要向塞罕坝人学习,站在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度,主动到林业建设一线去,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才华,为现代林业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三)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就是要坚持求真务实、尊重科学的正确理念。不尊重科学,作决策、办事情就必然会失败。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强化科学意识,秉持科学态度,自觉按照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办事。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实事求是,切实做到察实情、说实话、办实事。要加快科技人才培养,加强科学技术攻关,强化科技成果推广运用,坚持依靠科学技术推动林业发展,不断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四)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就是要增强抢抓机遇、勇于改革的进取意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林业改革的机遇期,也是林业改革的攻坚期。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大胆探索,勇于改革,争做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当前,要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重点抓好各项配套改革,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同时,要按照 * 要求,积极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和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要像塞罕坝林场那样,通过改革解决问题、推动发展。

(五)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就是要发扬兢兢业业、狠抓落实的优良作风。任何工作部署都要通过抓落实才能见成效。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不出成效不罢手。各位厅局长、司局长是抓落实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落实,带头抓落实,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全体务林人要立足本职岗位,认真履职尽责,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见成效。只有形成狠抓落实的优良作风,林业发展才会有希望。

伟大的塞罕坝精神,是几代塞罕坝人用心血和汗水甚至生命凝结而成的,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林业行业的具体体现,是全国林业行业的宝贵财富,是激励广大务林人不断进取的光辉旗帜,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塞罕坝之歌

——河北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几代人52年艰苦造林纪实

国平 耿建扩 周洪双 《 光明日报 》( xx年03月18日 01 版)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境内,清朝曾在此设立“木兰围场”。“塞罕”是蒙语,意为“美丽”;
“坝”是汉语,意为“高岭”。

制图:杨震

塞罕坝金秋。资料照片

林场创业者当年住过的土坯房。资料照片

塞罕坝创业初期人工造林现场。资料照片

林场创业者当年住过的窝棚。资料照片

王尚海 资料照片

赵福洲夫妇。资料图片

于士涛一家。资料图片

3月15日,星期六,刘海莹脚步匆匆。

河北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进入防火紧要期。刘海莹是林场的党委书记,一想到百万亩松林的生命安全,他和同事们的心不由得紧绷起来。

塞罕坝,白雪皑皑,呼呼的寒风在松树之间撞来撞去,发出沙沙的声响。

这里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1.5℃,极端最低气温-43.3℃,年均积雪日数169天,年均6级以上的大风日数47天,年均无霜期仅72天。

但是,人类在这里创造了奇迹:塞罕坝的人工林,按一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

“高、远、冷”,是以往塞罕坝给外人留下的普遍印象。如今,这3个字被置换成了“美、绿、香”。几代塞罕坝人肩扛家国使命,在高寒的沙地上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谱写了一曲绿色的欢歌。

“塞罕坝人享受着 * 光荣,更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我们造林、护林的步伐要更加有力。”刘海莹说。

塞罕坝,一部浸透艰苦奋斗精神的传奇。

“老天虽无情,也怕铁打汉。满地栽上树,看你变不变”

——为了固沙源、捍水源,王尚海、“坝上六女”、曹国刚、孟继芝誓向沙地要绿色

历史上,塞罕坝曾是“美丽高岭”,林木茂盛,郁郁葱葱,“落叶松万株成林”。但是,由于过载、过牧、匪灾、火灾,塞罕坝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已是一片荒漠。

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沙地,呈扇形聚拢,形成3000多公里风沙线,对新中国的首都“虎视眈眈”。

警钟敲响!与北京直线距离只有180公里的浑善达克沙地海拔1400米左右,而北京海拔仅40米左右。

“有人形容,如果这个离北京最近的沙源堵不住,那就是站在屋顶上向院里扬沙。”作家李春雷在报告文学《塞罕坝祭》中写道。

首都告急!

1962年,原林业部紧急从全国18个省市的24所大中专院校调配127名毕业生,和当地242名干部工人一起,组建塞罕坝林场,号令向沙地进军。

“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原国家计委在批准建场方案时,以 * 的名义发出这27字号召。

这27个字,是期许,更是方向。塞罕坝人铭刻于心,开始了感天动地的创业之旅。

林场首任党委书记王尚海之前在承德市区工作。接到调令,他二话不说,毅然带领一家人上山,不给自己留任何后路。

然而,第一年造林失败,成活率不足两成。

“不是树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在这片土地上打过游击的王尚海不信邪,重新搬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第二年4月,率领精兵强将,在一个叫马蹄坑的地方连续奋战3天。

天太冷了,气温在冰点以下,“每个人的雨衣外面都溅满了泥浆,冻成了冰甲,走起路来,咣咣直响,像一个威武的将军”。

被窝成了“冰雪窝”,硬如铁,怎么睡?王尚海和同伴有的是办法:把砖头和石头扔到火堆里,烧一阵子,再搬进被窝。

仅仅过去20天,马蹄坑“活”了过来,遍地一片嫩嫩的绿色。

塞罕坝再度燃起了希望。王尚海来不及抹一把幸福的泪,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战略部署”。

如今,遵从他生前的意愿,马蹄坑成了他的长眠之地,一片茂密的“尚海林”镌刻着他的钢铁意志。

王尚海成了塞罕坝的一面旗帜。在他的周围,汇聚着一群可爱的战友。

几个女娃娃自愿加入了他们的队伍。

1964年,承德二中一个宿舍的6位女学生,晚上在寝室卧谈,畅想如何奉献自己的热血青春。19岁的陈彦娴想起,自己的邻居就在塞罕坝林场工作,干得热火朝天。众姐妹来了兴致,集体给林场写了一封请愿信,誓言将青春献给塞罕坝的壮丽事业。

林场郑重地向她们招手。姐妹六个欢呼雀跃,放弃高考,奔赴坝上,书写了“六女上坝”的传奇。

陈彦娴依然记得,从承德到塞罕坝,200公里的路程,她们整整颠簸了两天。到了目的地,发现这里没有几间房子,到处都是半人多高的野草。

环境的艰辛超乎想象。比如,10月份挑选树苗,苗棚四面透风,还要在泥潭里作业,“我们穿着棉袄,冻得一个个直打冷战,手都冻肿了,裂了口子,钻心地疼。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在选苗棚里一坐就是一天,每人平均每天都选上万棵苗子。收工时,腿都不听使唤了,站不起来,腰也直不起来,整个人就像僵住了一样,好半天才能动”。陈彦娴发现,当时跟自己一起在苗圃里工作的人,后来不是罗圈腿就是风湿病。

对于自己当初选择扎根塞罕坝,如今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陈彦娴并不后悔,“因为这里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曹国刚也将自己的梦想托付给了塞罕坝。

生于1940年7月的他,是辽宁沈阳辽中县血性汉子。既来之,则安之,塞罕坝就是家了。

曹国刚平生最大的心愿是把油松引上塞罕坝,丰富林场的树种结构。于是,他半辈子的心血就花在这件事上。善于借助“外脑”的他,还邀请北京林业大学的专家一道联合攻关。

可惜,身体不由人。他咬紧牙关攻克技术难题,疾病却紧紧“咬”住他不放——他患上了肺心病,呼吸困难,心肺衰竭。

说话都成了问题。他就用笔写,写自己获取的经验,写进一步的设想,写内心的愿望,写到满头大汗还是不肯停歇。

“我不服气。这是我最大的心事,最大的遗憾!”没有亲眼看见油松在塞罕坝上扎根,他心有不甘,泪水浸透了纸张。

弥留之际,他喘息沉重,脸色发紫,眼睛却依然瞪着。妻子了解他的脾性,哭着喊:“你放心吧,我还让孩子搞林,把油松引上塞罕坝!”

七尺男儿这才缓缓地合上了双眼,年仅50岁??

想起自己的这些老伙计,孟继芝觉得自己是庆幸的。

1963年冬,他负责次生林的越冬防火瞭望工作。12月14日,大雪纷飞,地面上的积雪已经超过一尺,火警解除,可以回家过个安稳年了。

但是,下山途中,暴雪肆虐,狂风乍起,他迷路了。被救起时,双腿发黑,已经坏死,不得不马上截肢。19岁的他开始了与轮椅相伴的漫漫人生。

如今,年届七旬的他笑言自己运气不错,因为一同上山的战友,去世时平均年龄只有52岁。

笑声戛然而止,泪水默默地流。

这一代人,秉承“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住的是草窝棚、地窨子;
吃的是黑莜面窝窝头,就着咸菜;
喝的是雪水,脏不脏顾不上??但是,他们没有却步。

“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雨雪来查铺,鸟兽绕我眠。劲风扬飞沙,严霜镶被边。老天虽无情,也怕铁打汉。满地栽上树,看你变不变。”

平易的诗行,盛满了一代人的壮志豪情。

英雄的故事在塞罕坝处处传扬,成为后来者的人生指引。“这里的每一棵树都浸染着上辈人的心血,来之不易。他们的精神永不磨灭,值得我们学习。”塞罕坝林场下属的第三乡林场场长张利民说。

李建林、孙占林、李大林、钱森森、刘时塞??如今,塞罕坝人在给孩子取名字时,喜欢融入“林”“树”和“塞罕坝”的元素,希望给他们的人生盖上一个重重的戳印。

接力棒,稳稳传递。

“走在大街上,平时喊你一声哥哥的,这时候不自觉地喊叔叔了”

——赵福洲夫妇、邓宝珠、朱凤恩艰苦奋斗底色犹存

灭赢得了时间。

其实,这里留下过他的辛酸记忆。1984年冬,大雪封山,怀孕7个月的妻子陈秀玲在刷洗水缸时,肚子不小心被重重地硌了一下,瘫倒在地。他当即向场部求救,但是风雪太猛烈了,直到15个小时后陈秀玲才被送到医院。孩子只活了一天半,夭亡了。

哭过,痛过,两口子依然坚守。有时难免拌上几句嘴,但很快就和好了。“找不到人说话,还生个啥气。”陈秀玲笑道。

“闹啥不是个闹呀!这辈子就跟大火干上了。”54岁的赵福洲说得轻松。

“闹”,是塞罕坝人的口头禅,干脆,豪气。但他们不是“瞎闹”“胡闹”,而是有自己的章法。

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劳作,塞罕坝上能植树的地方基本上都有树木安家。“肉都吃光了”,好一点的“骨头”也啃完了。哪里还有空间?塞罕坝人说:“那就啃硬骨头!”

石头之间也可以种树!一身农民装束的技术员邓宝珠一手拿铁锹,一手拿树苗,“见缝插针”,逮着机会就上。不过,他“有勇有谋”,拉起一根线,在一条直线上找空隙,“便于后期的管护”。这就是“干插缝造林法”,石质山地从此也开始披上绿衣。

对塞罕坝而言,造林要紧,病虫害的防治也是天大的事。

“防虫得抓最佳时机,”塞罕坝第三乡林场森保股股长朱凤恩说,“太早的话,虫子没孵出来,效果不好;
太晚的话,虫子长成了,耐药性强,防治难度也很大。”

把握时机,对有35年防虫经验的朱凤恩来说并不是难事。通过无数次试验,他已经将坝上常见害虫的习性摸了个底朝天。

他捕来不同种类、不同成长期的害虫,用不同品种、不同浓度的农药分别喷洒,记录其死亡时间,由此找出了适用于不同虫害的最佳防治时机、最佳防虫药品,计算出了不同强度虫害下的用药浓度和喷药频率。

xx年,松毛虫大举来袭,坝上局部地区受灾严重,虫吃树叶发出的声音颇有些“得意”,似乎在向人类下战表。

朱凤恩领命上山灭虫。为抓住清晨四点这个最有效的防虫时机,他带领技术人员和喷药工人,每天凌晨一点半就开始忙碌。

这场“战役”持续了两个月的时间,最终松毛虫败下阵来。

厚重的防护服、双层口罩和防毒面具让人行动迟缓、呼吸困难,却也不能完全隔离伤害。“战事”结束时,朱凤恩和同事脱了一层皮。

后来,河北省在制定有关喷烟机防治病虫害的地方标准时,主要经验数据大多都由塞罕坝提供。

“没事我就琢磨呗,老一辈辛辛苦苦留下来的家业,怎么也不能毁在我们手中吧?”朱凤恩咧着嘴笑。

同样,在谈及为何有那么多个独到“发明”时,曾荣获“全国绿化奖章”的邓宝珠直言:“上对得起老同志,下对得起小家伙。”

而“小家伙”们也不敢怠慢。

每年的3月15日至6月15日,塞罕坝人要造林,要防火,要防虫,工作如千钧重。尹海龙是“林二代”,他发现这时候好多同事身穿迷彩服,头发上挂着松叶,脸是铁青色的,嘴唇开裂,裤腿的褶子里藏着土,鞋上都是泥。再看看自己,也是如此——“走在大街上,平时喊你一声哥哥的,这时候不自觉地喊叔叔了。”

这个“80后”和其他塞罕坝人一样,通宵达旦地扑在工作上,也顾不得什么形象了。其实,这正是塞罕坝最动人的模样。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新一代塞罕坝人没有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睡大觉。

“三分造,七分管”的理念在塞罕坝深入人心。其中,防火被视为关乎全场存亡的生命线,这里的孩子看到一个燃烧着的烟头都会抢着去踩灭。

天桥梁望火楼好比一个边防哨所,人迹罕至,几乎与世隔绝。放眼望去,整个世界除了白白的雪,就是高高的树,门口红红的对联平添了一抹色彩。

看到记者来,瞭望员赵福洲先是一愣,随之笑容漾在脸上——整个春节,他和妻子陈秀玲都是在山上度过的,难得有人登门。

这是一栋5层的小阁楼,单层面积不到10平方米。一部手机搁在窗户边,“捕捉”微弱的通讯信号。窗外支着太阳能板,用电要看太阳的“脸色”。晴天还好,可以看看电视;
如果是阴天,只能干坐着,偶尔的惊喜是听到野生小动物路过的声音。

望火楼的顶层宛如一个天然的大冰柜,窗户被冰雪罩得严严实实。赵福洲手持小铁棒,奋力刮去窗玻璃上的冰层,拿起高倍望远镜四处观察。

他的工作就是每15分钟登高瞭望一次,看看是否有哪里冒烟了。就是没有情况,也要用固定电话向场部报个平安,这叫“零报告”。多年的锤炼,使他一眼就能区别是烟还是雾,也知道四周远近的各个方位是哪座山哪道岭,俨然一台“人工定位仪”。

xx年4月30日,赵福洲及时报告了火情,并确定起火地点在围场县西山。整套的应急机制旋即启动,为火灾的快速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塞罕坝人张启恩夫妇、于士涛夫妇如一棵棵松树,傲然挺立于天地间

塞罕坝到底价值几许?xx年,中国林科院有过初步的评估:这里不仅有效承担了阻挡风沙的任务,而且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清洁淡水1.37亿立方米,吸收二氧化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

塞罕坝的这份“成绩单”,主要树种落叶松和樟子松功不可没。

松树,是崇高品质的象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写道:“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塞罕坝人,如一棵棵松树,在 * 长河里绽放生命的绿色。决定坚守塞罕坝的人,内心都与塞罕坝的精神内核相吻合,与秀丽挺拔的松树气质相呼应。

张启恩,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林学系,新中国成立后在原林业部造林司从事技术工作,妻子张国秀在中国林科院搞科研,一家五口生活其乐融融。1962年,一纸调令,

让他举家迁往塞罕坝。尽管“文革”期间,他遭受折磨,一条腿残疾了,但直至逝世,他依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他们夫妇,成为连绵大山里最受欢迎的专家。

新世纪,面临类似的“选择题”,新一代的塞罕坝人给出了同样响亮的答案。

“80后”于士涛是保定人,微胖,一看就是个好脾气。他开口闭口都是“林子”,说时透着几分得意。xx年大学毕业,他一头扎进塞罕坝,吃了蜜一般。而女友付立华考入中国林科院,攻读硕士研究生。xx年,她毕业留在北京,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到底谁“投靠”谁,出现了一场拉锯战。

节日期间,付立华多次来到塞罕坝,“走进林子里,每一次都感觉不一样,每一次都很新鲜”。在一股力量的感召下,xx年,她终于融入了塞罕坝。

“我们林业有个说法,叫‘适地适树’,意思是环境条件要跟树种特性相适应。我们俩之所以选择了塞罕坝,或许也是因为符合这项原则吧。”于士涛说。

如今,孩子已经两岁多了,他也开始担任塞罕坝林场下属的千层板林场场长。工作太忙了,孩子跟他不亲,“完全把我当陌生人”。说话间,于士涛有些落寞。

但是,在国家林业局国际竹藤网络中心牟少华的眼里,于士涛是一个充满力量的人。xx年6月,牟少华来到塞罕坝,参加中央国家机关青年“根在基层,走进一线”基层调研实践活动。于士涛的一席话让他印象深刻:“干林业的都默默无闻,也高调不起来。因为你做的事情,40年以后才能看到结果。”

“朴素的话语,让我们看到在新一代务林人身上传承的塞罕坝精神。”在总结报告中,牟少华写道。

塞罕坝人,以汗水与热血铸就万顷松涛,给人间送上一片绿洲,给人心捧来一丝绿意。

这就是塞罕坝的写照,一首响遏行云的歌。

(本报石家庄3月17日电 本报记者 王国平 耿建扩 周洪双)

把塞罕坝的精神传播到每个行业

能让一项事业薪火相传的,必是一种真精神;
能让几代人前仆后继的,必是一个大理想。

塞罕坝林场几代人艰苦创业,将沙地变成林海的故事,展现的正是这样的理想和精神。面对年均积雪日数169天、年均6级以上大风日数47天的恶劣环境,经历过住草窝棚、吃黑莜面的艰难生活,塞罕坝人将“高、远、冷”的荒漠变成了“美、绿、香”的林海。京津的生态安全、大量的氧气和清洁淡水、每年12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几代塞罕坝人,在大地上写就传奇。

在塞罕坝,老一辈人在此长眠,新一代人拿起接力棒;
“尚海林”写入历史,80后续写传奇。半个世纪过去了,愚公移山的理想犹在,铁杵磨针的气魄不减。没有为中国梦艰苦创业的精神,就没有塞罕坝今天的奇迹;
没有担当国家使命的责任感,就不会在如此艰苦的岗位上前仆后继。50多年来,由开路人高擎的旗帜,胸怀家国、艰苦创业变为一代又一代后继者心中的指针,最终升华为塞罕坝人的精神和气质,沉淀为塞罕坝造林防沙工作的操守和纪律。

半个多世纪以来,神州大地上多少荒山变成了良田,多少贫穷地方已是物阜民丰,多少凋敝事业而今发达兴旺,多少天堑险滩现在高桥飞架??一个后发国家用60多年时间,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巨大跨越背后,是无数移山填海的创业人,是无数聚沙成塔的劳动者。

年代不同了,但艰苦创业仍是时代主题。浑善达克沙地南沿已经变成了百万亩林海,但“美丽中国”的梦想仍需塞罕坝精神托举。每一个塞罕坝故事的聆听者,每一个被塞罕坝精神震撼的人,请不要忘了从塞罕坝的松林里取一粒种子,把理想和精神传播到自己的行业和人生中去。(本报评论员)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热词搜索: 精神 论文 弘扬 弘扬塞罕坝精神1000字论文 弘扬塞罕坝精神1000字论文 弘扬塞罕坝精神1000字论文大学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