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_理论内涵与学术支撑(2022年)

时间:2022-08-14 18:20:07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_理论内涵与学术支撑(2022年),供大家参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_理论内涵与学术支撑(2022年)

 

 ①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 年 10 月 28 日,第 1 版。②  麻国庆:《民族研究的新时代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 6 期。③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创新观点面对面》,2015 年 6 月 1 日,https:/ / www.neac.gov.cn/ seac/ xxgk/201506/1073901.shtml ,2020年 5 月 25 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内涵与学术支撑徐杰舜摘要: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思想已成为中国民族研究的理论基础时,从学理上弄清楚这个理论的内涵和学术支撑,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了。

 从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意识”切入,可以解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合力论”、中国历史的政治遗产“大一统”理念和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学术支撑体系。

 中国的民族研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70 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碎片化的曲线图,直到 21 世纪才逐步走上从整体观认同中华民族的轨道上,最终形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这不仅端正了中国民族研究的战略大方向,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族理论的宝库。关键词: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理论内涵  学术支撑基金项目: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研究项目“中华民族史纲”(2019-GMC-014)。作者简介:徐杰舜,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宁  530006)。    俗话说: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思想已成为中国民族研究的理论基础时,从学理上弄清楚这个理论的内涵和学术支撑,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了。

 本文抛砖引玉,求教于大方之家。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提出的背景与轨迹凡事都有源。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在深刻洞察了世界和中国大势的背景下,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

 他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① 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麻国庆认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在民族工作领域,必须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所揭示的阶段性特征。” ②2014 年,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着“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即历史条件方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经济发展方面,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发展政策方面,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民族关系方面,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国家安全方面,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③这“五个并存”的科学判断,指明了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所处的历史方位,也明确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少数民族美好生活的实现是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的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点之一;巩固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可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某一个民族的梦想,也不是各民族各有其梦想,而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的梦想。

 实现这样的伟· 7 7 ·

 大梦想,也不能单靠哪个民族的力量,而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到中华民族当中来,共同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正确把握住了这样的历史趋势、现实基础和未来走向,适时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思想。” ①这就是习近平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背景。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整体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

 ②习近平是什么时候开始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概念的呢?2014 年注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元年。2014 年 5 月 28 日,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最初的概念,他说:“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③ 可见,在这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最初的形态是“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年 9 月 30 日,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回溯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过程以及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大意义,回应了近些年各执其偏的学术争议,回答了“中华民族由何而来”“中华民族向何处去”的方向性问题。

 ④ 他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⑤ “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变成“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述,并且是党和国家重要文件首次明确地使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

 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已形成初步的概念。与此同时,习近平还将“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纳入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八个坚持”中,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团结平等、共同发展繁荣,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

 ⑥2014 年 12 月 2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意见》要求,“要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中华文化是包括 56 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牢固树立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观念”。

 并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围绕改善民生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高依法治国能力、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正确处理民族工作的 25 条建议。这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初始样态基本形成。2015 年 8 月 24 日至 25 日,习近平在第六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又一次指出:“要大力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相互学习。

 要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 ⑦这里“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述,虽然与“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略有不同,但大同小异。

 此后,经过四年的思考和斟酌,2017 年 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铿锵有力地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 8 7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年第 4 期①②③④⑤⑥⑦麻国庆:《民族研究的新时代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 6 期。王琦、张海磊、张宸,等:《让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2019 年 9 月 27 日,http:/ / www.xinhuanet.com/ mrdx/2019-09/27/ c_1210295163.htm,2020 年 5 月 1 日。《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  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人民日报》2014 年 5 月 30 日,第 1 版。马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轨迹》,《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 年第 3 期。《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 年 9 月 30 日,第 1 版。《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内涵是“八个坚持”》,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年。习近平:《在第六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 年 3 月 1 日,http:/ / www.china.com.cn/ lianghui/ fangtan/2016-03/01/ content_37908757.htm,2020 年 4 月 28 日。

 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① 习近平举旗定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槌定音。

 这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宣告正式形成,其标志是第一次写入党的代表大会工作报告,并正式写入新修改的《党章》之中。2019 年 9 月 27 日,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再次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② 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2019 年 10 月 23 日,中办、国办专门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的文件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着眼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取得显著成绩。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

 同时要看到,新形势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仍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载体方式不适应等薄弱环节。

 适应新时代发展历史方位,以各族群众为主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③ 从而昭示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以及未来,都将休戚与共的深刻意蕴与独特价值,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到了“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的高度,从而宣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建构的完成。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如杜鹏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有五个方面:1.中华民族是一个经济互补互惠、共同繁荣发展的经济共同体;2.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的政治共同体;3.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各民族共建共享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共同体;4.中华民族是一个富含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价值共同体;5.中华民族是一个各民族荣辱与共、同呼吸共命运的命运共同体。

 ④ 这个论述虽也有启发,但基本上是一种多面向的表述。

 有的学者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归结为某种“意识体系”“认同体系”“中华民族复兴凝聚的心态”“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映像”以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态度、评价和认同的复合体”等五种相异的观点,在文化上对其作出了诠释,也为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提供了参鉴。

 ⑤ 作为质性的学术研究,笔者从其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和“意识” 切入,来解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内涵。1.铸牢“铸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目的和目标所在。铸,本是一种冶炼工艺,一般指把金属熔化后倒在模子里制成器物。

 又根据隶定字形解释,“铸”是形声字,从金,从寿,寿亦声。

 “寿” 意为“长时间的”。

 “金”与“寿”联合起来表示“熔化成型后长时间保持形状的冶金工序”。

 其本义是制造形状永久保持不变的金属器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借用“铸”字的本义,加上一个具有经久而牢不可破的“牢”字,就蕴含着要把中国 56 个民族的意识,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熔化”成“永久保持不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想到中华民族从第二历史链向第三历史链转化对接一百余年的认同博弈,“多元”与“一体”的争论,关键还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而一直没有一个权威的理论可以“一槌定音”。

 在这种背景下,“铸牢”就显得特别关键。

 如果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那中华民族就是一盘散沙,“国家统一· 9 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内涵与学术支撑①②③④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 年 10 月 28 日,第 1 版。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 年 9 月 28 日,第 2 版。《关于全...

相关热词搜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_理论内涵与学术支撑 共同体 中华民族 内涵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