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吕氏春秋》中管理智慧(上)(全文)

时间:2022-09-01 14:20:15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吕氏春秋》中管理智慧(上)(全文),供大家参考。

《吕氏春秋》中管理智慧(上)(全文)

 

 目

  录目 录第一篇

 行政管理如何选拔和任用人才要做到大公无私办事公私分明名分和地位职责所在如何放权和授权授权要充分发挥出团队默契从多方面考虑注重小事⋯ ⋯ ⋯ ⋯ ⋯ ⋯ ⋯ ⋯ ⋯ ⋯ ⋯ ⋯ ⋯ ⋯对流言的处理⋯ ⋯ ⋯ ⋯ ⋯ ⋯ ⋯ ⋯ ⋯ ⋯ ⋯ ⋯如何面对舆论压力⋯ ⋯ ⋯ ⋯ ⋯ ⋯ ⋯ ⋯ ⋯ ⋯地势的选取⋯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26364859697989100110121132·1·

 《吕氏春秋》中的管理智慧(上)狡辩乱政141⋯ ⋯ ⋯ ⋯ ⋯ ⋯ ⋯ ⋯ ⋯ ⋯ ⋯ ⋯ ⋯ ⋯第二篇

 领袖的风采领袖的风采思考要全面周到完善自我高瞻远瞩头脑灵活爱护下属体察入微15516717819120321422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行政管理篇 如何选拔和任用人才 原文(一)

 魏文侯弟曰季成,友曰翟璜。文侯欲相之而未能决,以问李克。李克对曰:

 “君欲置相,则问乐腾与王孙苟端孰贤?”文侯曰:

 “善” 。以王孙苟端为不肖,翟璜进之:以乐腾为贤,季成进之;故相季成。凡听于主,言人不可不慎。季成,弟也,翟璜,友也,而猫不能知,何由知乐腾与王孙苟端哉?疏贱者知,亲习者不知,理无自然。自然而断相遇,李克之对文侯也亦过。

 翻译(一)

 魏文侯有个弟弟名叫季成,有个朋友名叫翟璜。文侯想任用其中一人做相国,一时未能决定,就此去询问李克。李克回答道:

 “君上选相,那就要看看乐腾和王孙苟端哪个比较贤明了?”文侯认为有理,心里盘算着:翟璜所举荐的王孙苟端虽然比不上季成所举荐的乐腾,于是就任用季成当相国。

 凡是被君主听信的人,他们的任何言论不可不格外谨慎,因为影响深远。季成是文侯的弟弟,翟璜是文侯的朋友,这两个人文侯尚且了解不足, 又怎判定乐腾和王孙苟端哪一个较为贤明呢?对关系疏远、地位低微的人容易了解,对亲信和左右的人反而不甚了了,实在没有道理;以非常理来断定谁来做相国,的确荒谬!李克给文侯的建议,

 亦同属荒寥! 原文(二)

 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关门,辟(避)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承。宁戚钣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抚其供之手曰:

 “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

 ”命后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悦),将任之。群臣争(诤)之日:

 “客街人也。街之去齐不还,君不若使人问之,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

 ”桓公曰:

 “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忘)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

 ”凡听必有以矣。今听而不复问,合其所以也。且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当举也,桓公得之矣。

 翻译(二)

 宁戚想向齐桓公谋求一官半职,因为没有盘缠上路而无法自蔗,于是就给流动商贩赶车子来到齐国的都城,傍晚在城郊过夜,桓公要到城郊接见外宾,晚上城门大关,通令所有车辆回避,路火把通明,随从前呼后拥。宁戚正在车下喂牛,望见桓公、一时悲从中来,击牛角,大声歌吟。桓公听着,心里嘀咕:

 “奇怪了,唱吟的,慷慨悲凉,真特别!”便下令侍从用副车载了,宁戚同行。

 桓公返回朝廷,随从请示要怎样安置宁戚。桓公赐他上好衣帽,要亲自接见。宁戚拜见桓公,向桓公献上管治国家的策略;第二天又谒见桓公,再献上治理天下的策略。桓公深庆得人,准备委以重任。群

 臣觉得事出仓卒,都议论纷纷,说:

 “这客人足卫国人,卫离齐不远,君上不如派人去查询一下;如果真是贤明的,再任用他也不迟。

 ”桓公说:

 “不能这样啊。要查询,无非是担心人家有毛病;抓着人家一点毛病,忽略了他的大优点,往往是君主失去杰出人才的原因啊!”

 凡是听取别人意见的,大都有目的的;桓公听取了宁戚的策略而不再查问有关宁戚其它的情况, 就因为所献的策略已经切合了桓公的所想所求。再者,人原本就很难十全十美,只要权衡轻重,避短用长就可以了。在任用宁戚这件事情上,桓公可以说是懂得用人笛中三昧。

 智慧分析及运用 以上的两个故事来源于《离俗觉第七》的“举难” 。举难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选拔、用人之难。其难点就在于君王经常以“全”举人,也就是求全责备。

 第一个故事中的魏文侯,为了选举相国的问题而犹豫不决:相国这个职位,是要弟弟季成当,还是“外人”翟璜当呢?其实,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文侯看重翟璜的原因是他的才华,比起季成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假如季成才华出众,或者起码比翟璜强,季成便顺理成章当相国了,别人也不会有什么异议。魏文侯也根本用不着询问李克。可能是季成的才华比翟璜稍微差一些,如果贸然让季成当相国,怕惹来非议,也叫翟璜不服,因此才去咨询一下李克。李克也是个聪明人,应该也看出了君上的心意,如果直接在两者中间选择一个的话,必然会失去其中的一个, 甚至会连君王也得罪了。

 于是他脑子一转, 提议 “观其所进” 。李克借此从选相的事中抽出身来,把决定权交给君上,让

 君上依照“从被推举的人的优劣来确定推举者的贤不肖”这个方法,这样就避免得罪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

 不过,文侯采纳了李克的择相原则,就给白圭大事以抨击,认为非常有问题:

 一、相国的两个候选人中,一个是自己的弟弟,一个是好朋友,交往非常频繁都不能分辨出哪个好哪个坏, 反而要参照他们所推举的人的优劣表现来决定,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因为做相国是他自己而不是他所推举的人。

 二、候选人过于少。相国再怎么样都是百官的领导,应该从广泛的人选中去物色才能找到较为合适的。

 三、 从弟弟和朋友当中选相, 有失公平。

 季成与翟璜两个人都是人才,而且彼此相差不多。现在因为翟璜举荐的王孙苟端不肖,就决定相国的候选人没有翟璜。虽然季成比较有能力,但却无法避用人唯亲的嫌疑;就算翟璜当了相国也难免被人说闲话。

  第二个故事中的宁戚大老远从卫国跑来投靠齐桓公,到了都城门外,为了找个机会见到齐桓公,不得不在桓公迎接外宾之时,击牛角并高声唱歌来吸引桓公的注意。悲歌起了作用,齐桓公发现以后果然吩咐手下用副车把他载了回去。宁戚是个有识之士,齐桓公聊过几次之后便决定委以重任。因为事情过于仓促,许多人都认为齐桓公过于急噪了,纷纷建议先找个人去卫国查查他的底细,以求万全之策。但是齐桓公却觉得宁戚才华横溢,如果按照下面的人所说的去查的话,弄不好就会失去宁戚, 所以他没有采纳群臣的意见。

 齐桓公任用宁戚,

 只经过短短的两次面谈就了解到他有治国的才能, 于是个人的缺点就显得不重要了;而且,人都是有长有短,没有一人是完美的,只要宁戚的长处对国家有利,其他的并不重要。齐桓公果断的决定,一方面显示了他知人善用的自信和智慧,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深懂处世待人之道。

  李克以驴代马观所提供的选拔人才方法, 在今天这个社会就不是完全适用了。虽然俗话说:

 “欲知其人,先观其友。

 ”但是用这种物以类聚的推断方法去判断一个人,并不科学。这样的方法对付古人还可以,因为它的信息是片面的,作为选择朋友的参考还勉强可以,作为了解一个人的手段,就显得比较肤浅,也不合适。要考察人才,就必须指定合适的选拔与考绩制度、升迁的具体原则,公平、公开和公正是大前提。

  齐桓公任用宁戚,只凭了两次的谈话,就断定宁戚是个人才,决定重用他。这样的选拔方式,在古时候是常见的,因为这种方法的使用有较大的危险,也决定于决策者的睿智与眼光。桓公的确睿智而且有眼光,历史也证明了宁戚当过大田而且胜任这个职位,但是桓公仓卒重用宁戚的做法在现代来讲却并不太好。尽管宁戚确实是个人才,但他再怎么样都是个新手,从来没有做过行政,也无威望可言,一上台就身居要职,难免难以服众,对宁戚个人来说也不好。现在的新手想要做领导,都得做一些前奏为自己铺好路,以树立新手在众人面前的形象,也顺便立个威望,为的就是日后手法的实施。再者,新手也得作一些基础性的试用,看准个人的专长再进行职位的安排,当然也

 可以用富豪保罗.盖帝著名的“举重任人法则” ,即:在晋升一个人之前,不但事前给予充份的训练,同时也逐步增加他的工作负檐,以衡量他们的心理耍素舆承担能力,也给他一个表现业绩的机会,以便顺利接手重任。总之,想要用好一个人,时间的消耗是再所难免的,不能太操之过急。

 结语 人才的选拔与任用,是领导者的必备智慧。人才的丢失或误用,或者是没有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 这些都会给企业带来或多或少的损失,所以,领导者在人才的选拔与任用上必须小心谨慎,尽量减少出错。了解一个人是需要时间的,要提升或任用一个员工,切忌不要急躁,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试用是必要的,千万不能仅凭个人的喜好或直觉来作为聘用或晋升的原则, 更不能用人唯亲, 一定要做到公平、公开和公正。

 要做到大公无私 原文(一)

 晋平公关于祁黄羊曰:

 “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

 “解狐非子之雠邪?”对曰:

 “君问可,非问臣之雠也。

 ”平公曰:

 “善。

 ”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问,平公叉问祁黄羊曰:

 “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

 “午可。

 ”平公曰:

 “午非子之子邪?”对曰:

 “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

 “善” 。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翻译(一)

 齐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缺少一个县令, 有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呢?”祁黄羊回答说:

 “解狐可以充当。

 ”平公说: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么?”祁黄羊说:

 “君上问的是谁人可以担任南阳县令,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啊。

 ”平公就接纳了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为南阳的县令。国人知道后,都赞扬祁黄羊做得好。

 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对祁黄羊说:

 “国家缺少一个军尉,谁能胜任这个职务?”回答说:

 “午可以。

 ”平公说:

 “午不就是你的儿子么?”祁黄羊回答说:

 “君上问的是谁人可以担任这个职务,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啊。

 ”平公又接纳了祁黄羊的建议,让祁午做了军尉。国人知道后,又赞扬祁黄羊做得好。

 原文(二)

 墨者有巨子腹醇,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

 “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腹醇对曰:“墨者之法曰:

 ‘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羲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醇不可不行墨子之法。

 ”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翻译(二)

 墨家有个大师级人物腹醇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想为腹醇的儿子开脱死罪,说:

 “先生年事已高,又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我已命令官府不要判他死刑,这件事希望先生听我啊。

 ”腹醇回答说:“墨家的律例规定:

 ‘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目的是禁止杀人伤人。这项禁令是普天下的公理。大王虽然赦免了我的儿子,命令官府不处

 死我的儿子,不过,我腹醇却不能不执行墨家的律例啊。

 ”腹醇拒绝惠王的好意而坚持要处死儿子。

 智慧分析及运用 祁黄羊举荐的法则就是任人唯贤。

 因为祁黄羊清楚知道职位和能力不能错误搭配,要将国家的事做好,就需要人才,所以,就要在许多候选人当中挑出一个能力最强、最合适的人选,才会对国家有好处。人是感情动物,容易受到私人感情的约束而“感情用事” ,许多人就因为感情而徇私,到头来公和私都不圆满。

 孔子听说祁黄羊任人唯贤的举荐原则后大为赞赏,他说:

 “祁黄羊做得好!他真的能做到举荐外人不回避自己的仇人;举荐亲属也不回避自己的儿子。

 ”在推荐自己的仇人作南阳县令这件事情上,祁黄羊确实显示出自己的宽阔胸襟。许多人由于个人的恩怨,经常公报私仇;就算不在公事上报复,也难以做到向上司举荐仇人。祁黄羊公平、公正举荐仇人的做法, 的确反映出他用贤之心超过私心, 确实难能可贵。但是,举荐自己儿子当军尉的时候,无论是不是有意举荐,为了达到公平, 应该多举荐一个候选人, 等君上自行定夺, 这样才可以回避 “瓜田李下”之嫌。再者,如果祁黄羊举荐儿子当军蔚比举荐仇人当军尉的时间还早,那么就难以博得民众和孔子的赞赏。有可能就是因为祁黄羊举荐仇人在先,先证明出了他的大公无私,在后来举荐儿子的事情上也没有招致非议。

 第二则故事中的墨家巨子腹醇因为儿子杀人而一定要让儿子死, 也就是墨家所谓的“杀人者死” 。但是,他个人却非常的固执,连秦惠文

 王都倔不过他。本来也是,反正腹醇就那一个儿子,难得君上法外开恩,只要做个顺水认清,说个“死罪可免,活罪难饶” ,儿子的命也就保住了,但腹醇毕竟是腹醇,他坚持墨家“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的办事原则。也可能是由于腹醇身为墨家巨子,巨子也就是大师,亦即墨家的领袖,身为领袖就不得不坚持“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这条律例,要不这条律例在下面就无法实施。墨家执法非常严,随时丢掉性命也在所不惜,就算腹醇并非墨家的领导人而只是墨家的一个信徒,相信也绝对不会有活命的余地,更何况腹醇是墨家大师级的人物呢!身为大师就必须对自家律例身体力行,尽管秦王法外开恩,腹醇儿子的死也在所难免。

 《吕氏春秋》的作者在书中引用这则墨家的案例,意在强调忍所私以行大义,所针对的就是徇私枉法或徇情枉法等事件,以杜...

相关热词搜索: 注重公私分明的理解 《吕氏春秋》中管理智慧(上) 春秋 吕氏 智慧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