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健康教育1_12月份讲座3篇

时间:2022-09-05 08:45:05  阅读:

健康教育1_12月份讲座3篇健康教育1_12月份讲座 心理健康教育应急预案 为做好我院学生返校前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学生心理状况的波动和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帮助学生提高心理调适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健康教育1_12月份讲座3篇,供大家参考。

健康教育1_12月份讲座3篇

篇一:健康教育1_12月份讲座

健康教育应急预案

 为做好我院学生返校前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学生心理状况的波动和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帮助学生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尽快以平和健康的心态迎接返校后的学习和生活,根据《XX 省教育厅进一步做好常态下疫情防控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X 教电 2020}51 号文件精神,在学院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院整体防控工作中的要求,制定学院疫情防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案:

 一、总体目标 全面做好开学前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疫情防控期间意识到位、职责到位、保障到位,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二、主要工作和措施 (一)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工作体系为依托开展工作,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结合学院防控工作的整体要求负责全院学生返校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和指导,在学生返校前后结合学院整体防控工作安排,开展宣传教育、团体心理辅导、谈心谈话、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班级朋辈、心理委员要积极协助队长,及时了解和掌握本班学生返校后的心理状况,做好朋辈帮扶、危机识别和抗疫知识、心理调

 适方法的普及和活动宣传工作,全方位保障学生返校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位。具体如下:

 (二)加强对返校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摸底排查,在学生返校后,各系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摸底排查,在排查中尤其要加强对各系原有的重点关注学生、近期本人及家庭有重要他人被感染新冠肺炎、被隔离的学生、从国外疫情严重国家返回的学生和原本存在精神疾病的学生排查,做到及时上报,将排查结果报送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摸底排查的基础上,心理健康中心对学生心理状况科学分类后反馈学院指导意见,共同进行重点关注学生群体的跟踪监护、精细帮扶。通过谈心活动、心理咨询、常规的心理疏导、朋辈互助建立等形式,建立“一对一”、“多对一”的多渠道关注,为学生提供持续的关注、关心、暖心、爱心、心理支持等。

 (三)加强对疫情返校后学生心理危机的及时干预,畅通危机干预渠道,做好学生心理危机个体的识别与及时干预,充分利用学院心理危机四级网络体系识别学生的心理危机,同时通过加强课堂考勤、夜间查寝、参加实践活动情况评估以及同学之间观察等途径,及时识别心理危机学生个体;畅通危机干预渠道,依托“学生-队长-系部-学工部-校领导小组”五级快速心理危机反应工作机制,开展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做到危机干预工作链条运转及时、快速、合力。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时转介,进行诊断和治疗,对于因心理疾病休学返校的学生,按照复学的规定,出具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诊断后,办理复学手续;学院要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尤其是对重点关注学生群体,要及时与家长共同了解学生返校前后的情绪、行为变化,在危机出现时,征得家长的支持,共同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危机,避免恶性事件发生。

 (四)为学生提供常态化的心理咨询服务,做好假期心理援助热线、网络心理咨询和学生返校后的心理咨询形式的衔接工作,在校园平台、微信群、qq 群开通学生网上预约服务和电话热线预约服务,为毕业生开设专门的预约通道,及时解决就业期间遇到的心理困扰,为满足学生心理咨询的不同需求,将网络咨询和地面咨询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积极开展网上和线下团体心理辅导,中心、各住系心理教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群体分层次组织开展地面和网络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心理辅导的覆盖面,最大程度的帮助学生解决疫情期间遇到的心理困扰。

 (五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途径,更好的多渠道调适疫情给学生带来的心理不适,继续开展“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利用校园网、中心微信、学院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心理调适和防控知识宣传,做到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全覆盖。

篇二:健康教育1_12月份讲座

06年第6期

 总第224期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 n 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No.6

 2006Sum No.

 224【 中国儿童成长环境研究】我国亲职教育的发展状况与推进策略

 盖笑松, 王海英( 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 吉林 长春 130024)

 〔 摘 要〕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对亲职教育的迫切需求, 详细描述了当前我国亲职教育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反映了家长对亲职教育的迫切需求与当前亲职教育发展较为薄弱的现状之间的矛盾。从机构建设、 责任分配、 立法保障、 形式和内容, 以及层级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关于推广和发展我国亲职教育事业的建议。〔 关键词〕 亲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8[文献标识码] A; 家长教育; 家庭环境[文章编号] 1 001一 6201(2006)06一 0154一 05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 也是儿童成长的最初环境。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因此, 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技能, 不仅是家庭私事, 更关乎国民质素和国家的将来。社会有必要为家长提供种种途径,使家长可以获得必要的教育和训练。这种教育和训练就是“亲职教育”。

 “亲职教育”亦称“家长教育”, 是指协助父母获得称职父母角色的经验, 同时亦包括协助那些打算成为父母的 人士, 使他们做好准备, 能 更有效地担当 父 母角色川。

 由于我国当前亲职教育的薄弱, 许多家长不具备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也不掌握有效的家庭教养技能, 这导致了中国家长在子女教育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 性, 不能为儿童成长提供一个最优化的家庭生态环境。系统研究我国亲职教育供需状况, 促进亲职教育事业发展, 对于提高我国家长素质和创造适宜儿童成长的家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一、 当代中国社会对亲职教育的迫切需求

 伴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当代中国的家庭教育面临很多新的问题, 这些情况使家长对亲职教育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

 (一)经济进步与家长教育能力进步间的不同步。在六七十年代, 中国社会处于物质匾乏阶段。虽然当时家长的教育技能基本是本能的和自 发的, 但由于生活条件的局限, 儿童从小接受着克服困难、 自我抑制等方面的锻炼, 并且拥有充分的家庭共享时间和同伴群体活动, 因此儿童教育并不构成一个突出的困难。从80年代开始,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优越, 同时由于独生子女的普及, 溺爱和娇惯越来越 普 遍, 孩 子的 独立 性、 自 制 力方面的 问 题变得突出 【 2 1 。由 于城市 化进 程引 起的 居 住环境变化, 使得儿童的 同 伴交往 急 剧减 少, 社 会 性发展也开始出 现问 题【 3 1 。因 此, “如何教育孩 子”成为令家长头痛的收稿日基金项作者简2006 一08 一2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度青年项目05JCXLX011;东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05盖笑松(1 971一), 男, 吉林辽源人,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发展与教育心理英(1975一), 女, 吉林农安人,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讲师。QNO学博154

 话题。

 然而, 在儿童问题越来越需要关注的同时, 家长的教育技能却没有一个显著的提高, 依然依靠着几乎是本能的和自 发的教育观念和技能。因此, 近年来社会中的家庭教育问题越来越普遍。

 (二)家庭职能变化导致亲职教育需求增加。家庭的职能包括满足性需要和人口 繁衍、 物质生产、 休闲娱乐、 赡养老人、 养育子女等。随着社会的进步, 养育子女的职能特别是教育子女的职能越来越突显出来。所以很多家长开始主动产生了学习欲望, 希望能获得更多的关于家庭教育的知识。然而, 当前社会并没能很好地满足家长的这一需求。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 只有23%的家长认为自己目 前掌握的家庭教育知识已经够用, 而77%的家长认为自己目 前掌握的家庭教育知识不够用。当问及“作为家长, 您认为自己 是否需要接受专门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76.4%的家长做出了肯定回答。这说明家长对亲职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

 (三)社区 力量削弱和亲属支持网络减小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传统中国社会中, 邻居和亲属是重要的家庭社会网络。这种网络结构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 在这一网络体系中, 儿童享受着广泛的同伴资源, 而同伴环境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条件;第二, 这一网络体系中的成人都以教育者的身份参与孩子们的生活, 使每个孩子可以接受来自多方面的社会支持和教育输人;第三, 家长的育儿压力可以在支持网络中得到援助, 而家长的不当做法也可以在支持网络中得到矫正。

 城市化进程导致了传统社区的瓦解, 楼房林立的小区中, 居民之间互不相识, 孩子之间也无缘游戏。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了家庭体系的缩小, 而空间距离的增加则使亲属交往数量明显下降。儿童成长越来越局限在家庭的防盗门之内或是学校的铁栅栏之中。

 (四)社会竞争加剧导致父母压力增加。由于社会竞争加剧, 很多家长工作压力加重, 对家庭教育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孩子与父母共享时间的减少、 父亲参与不足及由此引起母亲育儿压力的增加、 父母育儿精力的减少等等。这些现象要求父母能掌握科学的育儿观念和高效的教养技巧, 才能在精力有限的条件下更好地胜任家长职能。

 (五)家校连携的需要。由于家庭教育的薄弱, 儿童教育的重担越来越多地倾斜到学校教育上。教师们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家长总希望由学校负责孩子的成长, 而家长几乎甩手不管, 没有家长的配合, 老师的教育效果是有限的。

 ”因此, 家校连携是促进儿童和谐成长的重要措施。有效的家校连携对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然而现实情况是, 只有教师一端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者, 而家长一端却缺乏充分的亲职教育经历。因此, 亲职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开展家校连携的制约因素。

 (六)保障儿童权利的需要。1989年11月20 日 在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 儿童权利公约》 ,1990年8月29 日, 我国签署了该公约。良 好的家长素养和家庭教育能力是保障儿童权利的重要条件。为此, 国 务院于1992年发布的《 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 中明确提出, 九五期间家庭教育工作的总目 标是:到2000年, 使90%的儿童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 教育儿童的知识。而《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01- 201 0)中 更是明 确指出10年里的 发展目 标之一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建立多元化的家长学校办学体制, 增加各类家长学校的数量。提高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的知晓率。

 ” 但就目 前的实际状况和社会需求来看, 对家长和准父母进行亲职教育仍然任重道远。二、 当代中国社会亲职教育开展现状

 为了科学反映当前亲职教育开展状况, 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就亲职教育问题开展了专门调研, 发现当前中国城市亲职教育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家长接受培训总量严重不足。系统性的讲座培训是亲职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成分。调查结果发现, 从孩子出生到现在, 所有接受调查的家长参加讲座的平均次数只有2.42次。考虑到被调查对象做父母的时间平均约6年以上, 那么平均到每人每年还不足0.5次。调查中还发现, 从孩子出生都现在,近半数的家长从未参加过任何关于家庭教育知识的讲座培训。只有18.5%左右的家长能接近每年1次的频率。

 (二)多元化的家长学校办学体制尚未形成。家长学校是国内目 前开展亲职教育的常规渠道。据中

 155.

 国 妇联2004年的 统计, 目 前全国 共 创 办 家 长 学 校32万 多 所[ ’] 。

 然而, 这 一 数 字 相 对于中 国 家 长的 庞 大群体则显得十分微弱。更重要的是, 其中的一些家长学校活动频率不高, 甚至名存实亡。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的调研发现, 由中小学举办的家长教育活动次数是平均每年1.58次, 由社区举办的家长教育活动次数是平均每年0.43次, 由 其他机构(企事业单位或商业机构)举办的家长教育活动次数是平均每年0.6次。由这组数字可以看出, 中小学仍是开办家长学校的主体, 而社区、 企事业单位、 商业机构等举办的家长教育活动都还十分薄弱。

 (三)当前家长学校存在诸多问题。目 前家长学校还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一些家长学校采取聘请专家讲座的手段开展亲职教育。

 但是所请专家往往需临时确定, 所讲内容也由专家任意指定。因此, 教育内容无法提前规划, 也无法保证各学段儿童家长获得系统的、 连续的知识。另一些家长学校由校内领导或老教师主讲, 内容往往局限于强调学校政策和规范,缺乏科学依据和影响力。第二, 教育对象缺乏针对性。现有的家长学校基本都是全体家长接受同样的教育内容。然而, 每个家长的教育需求不同, 有的孩子学习困难, 家长渴望学习指导方面的培训;有的孩子性格不良, 家长希望接受情绪指导方面的培训;有的孩子品学兼优, 家长希望接受更高层面的发展指导。但是目 前的家长学校都未向家长提供选择空间, 使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第三, 教育形式比较单一。由于团体讲座便于组织, 目 前的家长学校几乎完全采用讲座形式。未来的家长教育还需要考虑工作坊式的实践指导、 座谈会式的经验交流、 以及对重点对象的个别指导等。

 (四)电视和图书是目 前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的主要来源。由于家长学校没能充分普及, 电视和图书成为当 前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的主要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 家长所掌握的家庭教育知识来自 各类渠道的比 重依次如下:电视(69.8%)、 图书(58.7%) 、 同龄人聊天(46.7%)、 报纸(42.5%)、 长辈(38.5%)、 讲座(20.5%)。从上述结果中可见, 最具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讲座培训由于举办频率不足而被排在了最次要的位置, 电视和图书成为目 前家庭教育知识的主要来源。一些涉及家庭教育问题的电视栏目 对家长有重要教育价值, 但是, 由于收视行为的随机性, 使得家长从电视中获得的教育知识缺乏系统性。

 图书也是家长教育知识的重要来源, 在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进行的调查中还发现, 79%的城市家长阅读过家庭教育方面的图书, 而且半数左右家长的阅读数量能达到3本或更多, 这说明家长的阅读愿望很强烈, 阅读数量较多。家长阅读率较高的书目 包括:刘卫华的《 哈佛女孩刘亦婷》 , 卢勤的《 写给年轻妈妈》 , 周弘的《 赏识你的孩子》 , 以 及德国 家庭教育作品《 卡尔.威特的教育》 等。

 (五)家长的亲职教育兴趣需要引导。调查发现, 对各类讲座内 容感兴趣的家长人数百分比 是:如何开发孩子的智力潜能(72.1%) , 如何培养身体健康的孩子(70.1%) , 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70.1%) , 如何培养孩子的性格(57.5%) , 怎样帮助孩子交朋友(41.9%)。从这组数字可以看出, 家长最感兴趣的培训内容是关于孩子的智力潜能、 身体健康和学习, 而对性格和社会性方面的培养则不够重视。因此, 未来亲职教育一方面要适应家长的兴趣需要, 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引导, 提高家长对儿童情绪和社会性培养的重视程度。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 当前亲职教育实践距离《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的目 标还有很大差距, 需要各方面的艰苦努力才可能接近目 标。三、 关于未来亲职教育推展策略的建议

 (一)充分借鉴国外成熟经验, 建立国家级亲职教育指导的权威机构。西方国家亲职教育已有近百年历史, 近年来更是出现许多由 政府组织建立的亲职教育权威机构或教育项目, 他们通过整合国家亲职教育领域的学术资源, 创设出科学有效的亲职教育方案, 然后通过国家立法或行政组织大面积推广。

 其中, 美国的PAT 国家中心和澳大利亚的家长充权项目 最为著名。

 美国PAT 国家中心(Parent

 As

 Teacher, 让父母成为教师)是一个由美国政府建立的国家级父母专业化教育项目。该项目的核心理念是:儿童早期生活经验对未来的最优化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也是未来在学校生活和人生道路上成功的基石;父母是孩子的 第一任、 也是最重要的教师;所有的父母教育方案、

 156.

 家庭支持课程、 教育训练、 材料内容以及服务措施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所有年幼儿童及其家庭, 无论其地域位置、 经济状况或人口 特征方面的差异, 都平等享有发展机会;在为家庭提供服务的过程中, 要充分理解并照顾到不同文化的习俗和差异。美国PAT 国家中心组织各方面的技术资源和资金渠道, 开发了多种形式的家长培训项目, 是目 前国际上最著名的亲职教育机构之一。

 澳大利亚的家长充权项目 (Parent

 em powerm ent)旨 在提高家长的教育效能。在实施形式上, 创设了 著名的3P(Triple

 P,

 Positive

 Parenting

 Program)及STEP(System atic

 Training

 for

 Effective

 Parenting)培训模式, 协助家长有效地掌握管教子女的技巧。此外, 澳洲亲职教育推行的另一特征是与大学及研究所合作, 在程序推行时辅以系统的评估, 使家长教育的推行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

 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目 前以妇联和一些专业学会为主, 尚未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政府需要组织学术资源、 资金资源和行政力量的有机协同, 建设成中国亲职教育指导的权威机构, 负责全国亲职教育的方案研发、 推行、 评估与...

相关热词搜索: 健康教育 讲座 _12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