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风光摄影论文2000字5篇

时间:2023-05-12 19:00:07  阅读:

篇一:风光摄影论文2000字

  

  浅谈风光摄影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单从作品的形式维度来看,生态摄影与自然风光摄影的差异并不大,拍摄自然风光的作品理应被纳入生态摄影的领域中。但从学理上讲,生态摄影与自然风光摄影当有不同,它要求摄影师具有创作层面的生态审美自觉,要求观看者具有欣赏层面的生态审美自觉,还要求生态审美意识在作品的传播解读阶段进行介入和引导。为助推生态摄影的创作实践,不必给生态摄影限定过高的学术基调,以便融入更广泛的大众群体,塑造更深刻的生态审美自觉。

  关键词:生态摄影;风光摄影;审美

  一、从瓶颈到另辟蹊径

  15世纪意大利艺术批评家阿尔贝蒂在《论绘画》中指出画家只能再现可见之物,不能被肉眼看到的事物无法被绘画再现。这一点对画家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来说显然不适用,但对几百年后才现身的摄影而言却是合理的概括。人与自然都是可见的拍摄对象,除肖像摆拍外,人们并不会停留在一处供相机捕捉,许多人像抓拍都有动态特征;自然物比人安分许多,拍摄自然风光的作品大多给人以静止的感觉。但随着环境污染破坏的加剧,自然也不再静止,不再万年不变。当摄影师拿起相机的目的不再只是捕捉自然的美,也是预见到自然之美转瞬即逝并为未来留存记忆的时候,以生态为主题的自然风光摄影就诞生了。

  早在本世纪初,就有学者提出生态摄影的名号,并试图对其内涵进行界定,以对自然风光摄影进行分类。然而十年过去了,生态摄影研究尚处于起步状态,其间所发表论文不逾百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也不过三五。一来因摄影作品内容固定明确难以作多元阐释,二来摄影师在捕捉影像时未必持有特定意图,对作品是否具备生态审美自觉的评判缺失了权威。再者,最令人困扰的是,摄影作为一门艺术,虽具有巨大感染力,却很难发挥实际的社会效用,直接介入生态保护的举措中,这一局限是阻碍生态摄影理论建构的关键。诸多原因导致这一颇具潜在价值的新兴领域变作鸡肋,摄影师与学者都不肯放弃,却又无法界定清楚、阐释透

  彻。

  我们认为,生态摄影的提出与画意摄影、自然主义、纪实摄影、光效应摄影、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等概念不同,并不是为了树立某个独立的流派、掀起风格转变的潮流,或为现有作品划分类别。作为特殊社会历史语境下诞生的独特范畴,生态摄影不具有艺术史的野心,而是借助一个关乎大众利益的主题将大众化的摄影推向大众化的接受群体。因此,在界定生态摄影时,将之投靠到传统摄影流派上,去关注作品本身固有的硬性特征,不若从作品的创作与接受等软性维度入手,去思考它在拍摄时、在欣赏时与其它作品有何差异。事实上,生态摄影作品所呈现的画面内容大多可以被既有摄影流派的风格涵盖,由摄影记者所拍摄的曝光生态破坏的作品可以归入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记录自然环境侵蚀所致奇特地形地貌等地域特征的作品可以归入地理摄影与自然风光摄影,经高科技手段后期处理过的如画风景作品可以归入印象派或象征派的画意摄影。从作品本身的特征来概括生态摄影的概念虽有不易,却不应成为阻碍它蓬勃发展的瓶颈。牵强地界定它的概念对生态摄影的发展而言意义不大,不如暂时放弃界定,多角度全方位地增进理解。那么,如何另辟蹊径增进对生态摄影的理解呢

  二、生态摄影的三个生态审美自觉之维

  暂且悬搁作品内在固有的特征而转向与作品相关的外围因素,我们从创作、欣赏与传播的角度建构生态摄影的三个生态审美自觉维度,三者协同合作,交错出生态摄影的内涵之网。

  首先,生态摄影源自创作意图的生态审美自觉。摄影作为一种爱好,旨在留存记忆并分享快乐,但作为专业创作,摄影师须有明确的创作意图。然而,只将具备生态保护意识的摄影师为了特定目的而捕捉到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生态平衡的影像列为生态摄影的分类法未免过于苛刻。毫无疑问,触目惊心、骇人听闻、丑陋至极的作品必然是生态摄影的典范,但生态摄影不仅仅局限于能够产生强烈警醒作用与舆论效应的创作。借助直观的影像直接在社会范围内激发意识觉醒的效

  果是理想化的,其引发的舆论探讨将是大范围、大规模、深层次的。但生态摄影的主旨不止于曝光、报道、宣传,还在于对大众生态保护意识的普及教化,尤其是通过对美好景观的呈现从审美层面正面唤起生态自觉。因此,以积极向上的自然审美观广泛捕捉景观之美的风光摄影作品也当算是生态摄影。当摄影师面对美好的自然风光,感叹人类的渺小,担忧城镇化与工业发展所造成的破坏,心生美景不再的恐慌时,所拍摄的作品虽毫无生态破坏的痕迹,却饱含了生态人文主义的关怀,是在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念引导下所进行的创作。尽管在视觉效果上没有曝光污染的作品那么使人震惊,却有正面的价值和积极的意义,从创作意图来看理应算是生态摄影作品。

  其次,生态摄影根植欣赏态度的生态审美自觉。生态摄影作品的审美接受继承了摄影的优势特色:一方面,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摄影因其与数码科技手段与互联网技术的密切关联,得以更便捷地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传播,并以更快的速度获知欣赏者对作品的反应。另一方面,在绘画、小说、雕塑、戏剧等艺术形式中,欣赏者通过观看、聆听或阅读作品所感知到的是被再现对象的艺术形象,即以艺术手法摹仿被再现物所塑造的意象,并非被再现物本身。与传统再现艺术相比,照片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呈现被拍摄对象的本来面目,具有直观性、直接性和透明性,即透过照片欣赏者所看到的是被拍摄对象本身。因此,优秀的自然风光摄影恰似一扇窗,通向镜头前实存的生态景观,它开启的不仅仅是视觉享受,更是全身心多感官审美所激发的愉悦感。欣赏者透过四方框,遵从景深的空间感,望向景观本身,或阴或晴、或雨或风、或雪雾障眼、或花香微醺,被调动的不只是视觉,也涵盖了亲身处在自然环境中的一切感官感受。这就是生态审美的自觉,当欣赏者面对自然风光摄影作品,哪怕摄影师的创作意图无关生态,只要欣赏者具备生态审美意识,不只是喜爱自然,更是珍惜自然,心生关切保护之念,其所欣赏的作品就可以算作是生态摄影。

  再次,生态摄影依赖艺术传播的生态审美自觉。摄影师按下快门的瞬间未必出于生态保护的自觉,欣赏者在被作品吸引的原因也未必与拯救环境的关切相连,单从创作与欣赏的角度无法充分理解生态摄影,而须注重作品鉴赏与批评解读在

  传播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但与其它艺术作品的阐释不同,生态摄影作品不仅要求艺术批评家从审美的角度,还要求生态学家、生物学家、地质学家、环境保护论者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读。可以说,与生态文学相似,生态摄影的主题与诞生基于整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语境,是许多学科的知识、精神、原则、方法在一种艺术形式上凝聚与交融的产物,也必然要求其所关涉的各个学科领域进行协同欣赏。一般再现艺术是淡功利性的,不以认知为目的。对生态摄影作品的欣赏也可以是淡功利性的,仅从被拍摄自然风光的画面形式与创作技巧入手进行审美。然而,对生态摄影作品采取一般的形式层面欣赏并非正确的解读方式,仍需专家以标题标签、文字旁注及评论文章的形式引导欣赏者看到作品中的生态之维,对其中包含的生态危机或生态知识进行认知,以理解其真正的创作目的,实现其真正的社会效用。而这必然也是生态摄影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仅谈无功利性的审美欣赏,生态摄影的独立身份与重要价值将不复存在。

  三、结语

  被自然风光环绕时,人们心中都会有感动与悸动,凡手中持有相机,必会贪婪地拍摄,定格美好的景致,用来回味和分享,让记忆看得见,让依恋摸得着。生态摄影属于这个特殊的世代,属于大众群体,也是艺术在当前社会历史规定性下诞生的特有产物。从实用价值上看,以艺术的手段对抗生态危机是徒劳的,但摄影对人心的感染力所构建的生态审美自觉,却是其它科技手段无法达成的。我们不必给生态摄影限定过高的学术基调,不如给它自由,放它融入大众,让生态保护、珍惜自然的意识化作拍摄自然风光的冲动。

  参考文献:

  [1]林路、沈孝辉、张砥生、孙曾田、庄孔韶、李皓、贺延光《多视角谈生态摄影》笔谈,载《人与生物圈》,2006年第6期。

  [2]陈建伟《我的生态摄影观》,载《中国林业》,2008年第16期。

  [3]侯洪、周军《生态摄影:一种崭新的主题摄影形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8期。

  风光摄影论文范文篇二:《风光摄影意境表达的创作思路》

  【摘要】受画意摄影的影响,美感意境表达在我国的风光摄影创作中由来已久,但是对于风光摄影创作中美感意境的表达仍具有探索性。任何一种摄影形式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感意境表达形式,作为风光摄影中美感意境的表达,则需要摄影师用热爱大自然的态度和激情去观察,用富有想象力的眼光去捕捉。

  【关键词】风光摄影

  意境表达

  摄影方法

  风光摄影历史悠久,在摄影术诞生之前,世界上第一张风光照片就已经问世了。在众多的摄影门类中,风光摄影受到众多摄影师的喜爱。他们不畏艰辛,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只为能够捕捉到大自然那无穷的魅力和瞬间的光影变化。而令摄影师不断探索、孜孜追求的动力正是风光摄影中那种对美感意境无限表达的可能性和摄影师对个人情感的尽情释放。

  风光摄影是以表现大自然的壮美景色为主题的摄影创作活动。它需要摄影师运用摄影语言来展现大自然的壮美灵秀和磅礴气势,并通过摄影师对美感意境的营造来表达人类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敬之情。在创作过程中既能彰显摄影者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修养,也能通过摄影师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来传达人类对大自然的理解、感悟以及摄影者对生活的热爱。

  意境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早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提出。意境,首先就是情与景的交融。王夫之说过: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择优情中景,景中情。在风光摄影创作中情形也是一样,为了创造出有意境的摄影作品,摄影家常常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山水之间,成为一种客观化的情感,即移情于物、托物言情。只有这样摄影师才能创造出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溢于水、情景交融、感人心脾的美感意境。意境不仅仅是情与景的融合,更在于摄影师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积淀,并使之与客观景物相融合,从而创造出具有美感意境的摄影作品。

  一、利用色温营造意境美

  日出、日落是大自然中最为壮美绚烂的景色之一,具有极高的审美欣赏价值,自古至今就是文人骚客抒发情感的对象。风光摄影者自然也喜欢把日出日落色温低的绚烂景色作为拍摄题材,以此抒发摄影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情感。

  一年四季的日出、日落都可以拍摄,但最佳季节是春、秋两季。这两季比夏季的日出要晚,日落要早,对拍摄比较有利。春、秋两季天气变化大,云彩较多,变化丰富,容易出现精彩的瞬间,能够丰富画面效果。拍摄日出和日落时,运用好水面倒影会使画面增色不少,还能起到前景的作用。比如平静的海面或湖面能反映出天空中的云彩和周围的景物,画面会呈现出对称的影像。有时拂过水面的微风会搅动这种倒影,在水面上留下一道道水波纹,静中有动,大大丰富了画面的意境。

  日出、日落是大自然中最瑰丽的景象。日出日落的景色变幻万端、转瞬即逝,所以拍摄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无论是拍摄日出或者日落,都要抓紧时间,尤其是拍摄日出,更要抓紧时间,以免错失良机。

  二、利用快门速度营造意境美

  (一)水的拍摄

  水是生命的象征,从古至今便是文人骚客寄情讴歌的对象。摄影师对于水自然也是情有独钟,他们用手中的照相机抒发着对水的情感,表达着对水的热爱。

  风光摄影中对水流的拍摄,静态的水给人一种非常静谧诡异的感觉。拍摄静态水景,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时分,这时色温低,风较小,水面比较平静,常常出现迷人的倒影。尤其是海拔较高的高原湖泊,若无风,则湖水若镜、倒影清晰,令人心旷神怡,更是出神入化般的美。拍摄时,尽量使用小光圈来增加景深,选择慢速度,因为慢速度拍摄时能将水流拍得非常柔美,有轻纱缭绕、云雾飘浮、令人陶醉的效果,慢速度的使用也恰好为我们营造美感意境效果提供了可能。利用慢速度进行拍摄时,一定要将照相机置于三脚架上,注意不要曝光过度。

  (二)云雾的拍摄

  云雾能使自然景物产生丰富的层次和远近变化的透视关系,还能产生虚无缥缈的意境,置身其中如入仙境一般。云雾在山间常会随风飘荡,四处缥缈升腾,使山峦若隐若现,有时会停留在山腰露出山峰,形成丰富的层次感,很有一种仙境般的韵味,令人难以琢磨。

  安塞尔亚当斯就拍摄过著名的摄影作品《月升》。照片中展现的云层如缥缈的薄纱,亚当斯利用小光圈,慢速度将作品中的云彩拍摄得如同流水般的效果。作为风光摄影的美感意境表达,慢速拍摄自然界中的景物已经逐渐形成一种拍摄模式,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于慢速摄影拍摄模式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止。而我们要研究的美感意境也正好符合这种慢速拍摄模式。利用长时间曝光,可以将天空中的云朵拍摄得如行云流水,使得画面极具艺术观赏性。

  三、利用影调营造意境美

  冰雪摄影是风光摄影的一个门类,也是风光摄影者最为喜爱的创作题材之一。每当冬季来临大雪纷飞、冰雪覆盖大地之时,正是冰雪摄影创作的大好时机。白雪将大地原有的颜色覆盖,隐约显露的线条与大面积的白色形成典型的黑白国画效果。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冰雪天气下的大自然极具中国画的效果。而中国

  画中最令人称道的精髓就是对意境的表达。无论是大写意还是小写意都是对意境的一种营造和追求。意境通过客观物象来表达,将情、理、气、格等相融合,虚实相生。在拍摄时,所能记录的景色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摄影师要善于框取景物、合理布局,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将无限的大千世界寓于有限的方寸之中,创造出具有美感意境的冰雪摄影作品。

  冰雪本身所具有的那种单纯的影调,特别符合摄影美感意境的表达需要,尤其是用黑白影像拍摄冰雪题材的摄影作品时,冰与雪的世界里就能完美地诠释如诗如画般的风光摄影作品。黑白影调本身就将原本有色的画面转换为黑白灰,在冰雪覆盖的世界里,这种天然的影调用黑白摄影来表现,就能够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并创作出如梦如幻的富有美感意境的风光摄影作品。当然,还可以利用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原理将视觉中心作为突出的点来拍摄,这符合美感意境的表达需要。如果后期再配以文字和落款,相信国画般的摄影作品一定会让观赏者眼前一亮。

  总之,在风光摄影创作中,美感意境的表达是多样化的,只要摄影师能够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能够将一种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拍摄观念融入摄影创作中,相信所拍摄的每个摄影画面都能够营造出具有美感意境的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2]MichaelLangfordEfthimiaBilissi.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高等摄影教程(第七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孙峥琦.风光摄影[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风光摄影论文范文篇三:《浅谈风光摄影的艺术价值体现》

  摘

  要:自世纪40年代摄影术传入中国以来,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风光摄影成为中国摄影中的最重要的题材。如今,风景摄影在现实的中国摄影活动中已蔚为大观,成了数量最为庞大、地位也最显赫的摄影主流。风光摄影培养成就了众多摄影家,这支宏大的队伍和众多的艺术佳作,成为世界摄影史上的一个独特的现象。

  关键词:风光摄影

  山水文化

  艺术价值

  风光摄影作为一支多彩而又亮丽的奇葩,从摄影术诞生那一天起,就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独立于摄影艺术的百花园中。中西方早期的风光摄影都一度受到绘画的巨大影响。在中国,早期山水画以及山水诗都对摄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开西方摄影史,除了早期的画意作品外,19世纪的地理考察摄影弗里思、汤普逊、奥沙利文、20世纪纯粹摄影斯泰肯、直接摄影斯特兰德、现代摄影韦斯顿、亚当斯等人的作品,都表现出与绘画模式的不同。

  风光摄影根据其表现手法以及风格的不同可分两种,一种是写实风光摄影,一种是写意风光摄影。它们各自都有不同的舞台和观众读者。前者是客观记录式的,后者是主观审美式的。前者展示暴露的平台,是现代性的各种信息传媒;后者则更愿意在传统沙龙比赛和艺术传媒上争奇斗艳。二者虽然经常互有交叉,但分野是非常清楚的。

  擅长写意或侧重写意风光摄影的摄影家或因久居海外,或因文化背景的差异,他们特别钟爱内地的山水,并且深得东方文化之神韵,他们用镜头和祖国对话,他们是中国风光摄影的民族派,是世界风光摄影的中国派。

  还有一种分类方法,是人们把自然风光、城市风光、工业风光分为一类;另一种则是按照拍摄对象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中人文景观拍摄中也包括城市风光和工业风光拍摄。目前在我国的风光摄影群体中,从事自然风光摄影创作的人

  比重较大,而从事城市的风光和工业风光创作的人相对较少。这里除了对城市景观熟视无睹的原因外,人们那种与生俱来的,对大自然的亲近感和依附关系,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方面问题是需要摄影理论界和广大摄影者予以较大关注的。

  文艺理论家雷达认为,现在的文学缺少宝贵的原创能力,却增大了畸形的复制能力。在风光摄影中也存在这种现象,常出现雷同的题材、雷同的手法。在影展、作品集里常常可以看到。原因即是摄影者不断模仿别人、重复自己,缺乏对艺术的更高追求与对自己潜力的进一步发掘。艺术的价值在于独创。李元认为:我们必须认识到,所谓艺术代表的是一种思想,一种个性。思想随着时代而会改变,而个性更是无法模仿的。这也就是一种所说艺术的创新性和原创性。笔墨当随时代。同样,有为的摄影家应当在作品中与时俱进,体现出时代精神和他的内心世界,体现出他的风格。在西方,风光摄影最早表现出仿画的现象,19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主张跳出画意摄影局限的自然主义,19世纪90年代出现了换一种方式美化自然的印象主义,20世纪初又出现了抛弃图像谎言的新现实主义,20世纪30年代以后出现纷乱无序的风景摄影趋势,当代风光摄影在风格和手法上更是精彩纷呈,各有千秋。中国风光摄影虽然没有出现明显特征的流派,但摄影家们不断创新,形成各自风格。中国风光摄影也是从模仿绘画开始的,郎静山等著名摄影家的画意摄影以东方神韵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原创是长期观察、体验,沉人生存,深切地、紧张地甚至是悲剧性地思考的结果。当前风光摄影的困境在于,既要在拍摄对象中展示人们可以理解的方向关系,又必须摆脱惯常的视觉模式,既要从取景的角度组织和营造意境,又必须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色彩的呈现、线条的抽象展示自然物象的质感。这就要求既不能模仿别人,又要超越自己。

  风光摄影的出发点在于利用大自然无限空间里的一些有限的题材(山水、草木、房舍、田野)作有意识的取舍,以达到摄影者的意图。但是有别于绘画或其他视觉媒体的是摄影采用实物成像的基本原理。摄影画面是通过现成题材的取舍和它

  们之间的组合而产生的。从画面景物里相互的关联来表现摄影者的意图。这种创作有赖于客观现实景物的存在,而缺乏画家笔下的那种随意性。它反映出摄影者对眼前景物观察、分析和引申的能力。摄影者的创造力在于对事物特性的琢磨,是意念、技术和现实环境产生有机的结合。这种具有深化效果的合成功夫,往往是摄影者受到眼前景物的启发而产生一种突发性的,甚至是潜意识的反应。但是这也不排除摄影者对事物人生深思熟虑的经历和创作过程中有意识的追求。利用剪裁、遮挡或集锦的暗房(以至目前电脑)技巧,虽能对大自然作主观性的改变,或对突现的实际情况作后期的弥补,但我认为这样的做法不能改变摄影独立性的建立。而如果这些手段的目的只是让一些摄影技巧取代了画笔,目的在于表达创意者既有的思维而已,那就没有发挥摄影瞬间性的特征,也远离了所谓第三只眼睛的摄影发现性。其实,暗房或电脑的后期制作在风光摄影里的重要性应当是弥补感光器材的不足,缩小照片与观察现场之间的距离,它也可以对实地环境作适当的强调,更好地发挥风光摄影现场纪实的特性。一旦把这些后期制作的技术用来表达摄影者的主观思维,改变了现实环境,那就远离了摄影的实物成像基础了。摄影之有别于其他视觉媒体的地方,正是在建立其他视觉艺术所不能表现的宾(现实景物)主(摄影者的构思和技术)关系,为观察自然环境而启发的许多人类智慧提供一个实在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刘波,邢龙:《论摄影的大众化发展与高校素质教育的结合》,载《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年第07期。

  [2]李元:《风光摄影和中国文化》,载《中国国际艺术摄影》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版。

  [3]吴强:《从中西方风光摄影比较,看中国风光摄影的未来走势》,载《感悟摄影》2006版。

  [4]李晓杨:《浅析风光摄影美学价值》,载《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年01期。

篇二:风光摄影论文2000字

  

  风光摄影论文三篇

  数码相机的普及,使摄影进入千家万户,并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一些关于风光摄影的论文,供大家参阅。

  漫谈风光摄影

  相信很多朋友都喜欢旅游,旅行途中大自然的奇山秀水,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风格各异的建筑,都会吸引我们的眼球,并被摄入镜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拍万张照片,记录下美好的景色,将给我们带来无限的乐趣和难以忘怀的记忆。但是要拍好值得留念的照片,还需要下点儿功夫。

  在拍摄风光照片之前,我们需要事先设定数码相机的一些基本参数。

  数码相机的图像一般有jpeg和RAW两种文件格式。设置为RAW格式,便于后期图像处理,可获得高质量图像,jpeg图像文件便于观看和传输。也可设为jpeg+RAW文件格式。图像文件的大小与图像的输出尺寸有关,如用于展览、大尺寸输出,就必须设定最大文件即最高像素。

  感光度即对光线的敏感度,用ISO表示。感光度数值低,画质细腻,感光度数值高,图像可能出现噪点。感光度数值设置得越高,噪点会明显增加,图像质量会下降。一般数码相机给的最高感光度,只是相机的性能指标,并不保证图像质量。为获得高质量的图像,感光度设定为ISO100为好,只有在现场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为防止握机不稳,可将感光度设定为ISO400或再高一些,以便提高快门速度。

  白平衡的设定与图像色调有关。如果图像中白色还原正确,其他颜色还原也就基本正确了,白平衡功能是在不同光照环境中的颜色纠正功能。如要准确还原色彩,就必须设置正确的白平衡,使设定的色温与现场光线色温一致。

  色温不同的光源会产生不同的色调,色温用K来表示。色温数值低,色调呈橙红色。比如,日出、日落时的色温约为3000K。色温数值高,色调呈蓝色。比如,阴天、阴影下约为7000~8000K。日光色

  温数值约为5500K。光源的色温由低到高,色调呈现由红——橙红——黄——黄白——白——蓝的变化。一般低色温的橙红色调给人“暖”的感觉,称之为暖调;而高色温的蓝色调给人“冷”的感觉,称之为冷调。拍摄风光照片时,我们利用不同的白平衡设置来获得令人愉悦的色彩。

  色温低,偏橙红;色温高,偏蓝。这是指环境光色温值与相机设定的色温值的比较,我们可以将相机的色温值设定比环境光源色温低,以便获得蓝色调,或将相机的色温值设定比环境光源色温高,以便获得橙红色调。比如,在拍摄日出、日落时,将相机的色温设定为日光(5500K),就可拍到橙红色调十分丰富的暖调照片。

  数码相机有多种曝光模式,拍摄风光一般选用光圈优先模式即A档,我们可以方便调节光圈f值(光圈光孔的大小),来控制景深。光圈越小,画面景深

  (清晰距离)越大。光圈越大,画面景深(清晰距离)越小。当光线较暗时,要保证此时的快门速度还可以手持握机拍摄,如若快门速度太低,要调用较大光圈以提高快门速度。

  使用手动曝光模式即M档,此时要及时根据相机的测光参数,相应调节光圈f值和快门速度,需对相机十分熟悉,对操作非常熟练,当拍摄环境变化时,要及时调节,但对抓拍不大方便。

  使用程序曝光模式即P档,由相机控制光圈f值和快门速度,相机给的曝光量能满足基本需求。

  使用曝光补偿。有时候,对自动曝光模式拍出的图像效果不十分满意,希望相机所拍的图像亮一些,调整为正补偿。希望相机所拍的图像暗一些,调整为负补偿。大多数相机的曝光补偿都设在机身上,非常方便调节曝光补偿,来增减曝光量,以获得曝光满意的图像。如果要拍摄蓝天时,最好调整为负补偿,即减少一点儿曝光,天空呈蓝色。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据拍摄内容调整补偿量。一般拍摄风光时做负补偿,风光色彩浓郁;拍摄人像时做正补偿,即增加一点儿曝光,人物光彩靓丽。

  测光模式选用分区测光(矩阵测光)模式可满足基本拍摄,如选择点测光模式,一定要对画面主体测光,并锁定曝光量拍摄。

  选择拍摄主体。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坚忍不拔,水勇往直前,山和水的特点也反映在人的喜好之中。爱山,爱水,爱花,爱草,根据题材选择拍摄主体,只有在照片中突出了主体,才能获得醒目的效果。

  如何突出主体。一般应该使拍摄主体在画面中具有一定的面积,如果环境很大主体较小,往往使主体失去表现意义,拍摄距离的变化可明显地改变主体与环境在画面中所占空间位置的大小,拍摄距离近,主体所占面积大,环境范围小;拍摄距离远,主体所占面积小,环境范围大。拍摄点至被摄对象的距离如何掌握呢?一般来讲,在拍摄高度和拍摄方向不变的条件下,改变拍摄距离,会产生画面所包容的景物范围大小的变化。根据创作意图,我们在拍摄时可以远一点儿或近一点儿取景,此时画面的景物构成将出现变化,当然也可以变动焦距来改变取景范围,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焦距的拍摄会产生不同的透视效果。运用虚实、影调、色彩对比,对突出主体也很有效果。

  远景取其势,近景取其质。使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来表现创作意图。摄影是受空间环境限制的,运用不同焦距的广角与长焦、全景与微距镜头,就可以适应各种拍摄环境。拍摄风光使用广角镜头(短焦距镜头)可获得空间感很大,体现整体全貌的画面,用线条、色彩、影调等元素表现气势雄伟。使用远摄镜头(长焦距镜头)可获得主体很大或微观特写的画面,用质感、影调等元素表现其细腻。通过观察景物的形态和精心构思,运用不同焦距的镜头,可实现创作意图的表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拍摄位置是摄影构图独特的、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因为摄影的第一步就是选择拍摄位置。在拍摄前,以被摄对象为中心,围绕对象四周选择摄影点。不同的拍摄方向和高低,可展现被摄对象不同的形象,如:正面拍摄的画面显得呆板,侧面拍摄的画面具有立体感,俯拍可以表现空间,仰拍可以使对象高大。根据具体的被摄对象和主题表现的要求而变化,运用得当,就会获得满意的画面。

  选景要奇是风光摄影的关键。如果画面被表现得平平淡淡,就不能感染读者。在拍摄风光之前,要仔细观察被摄景物,如能触景生情,以情去写景,就有利于构思出景美、意新、形式新颖的风光片。取景要精,指对风景的取舍,留其精粹,舍弃繁杂。景物的精粹是风光摄影的精灵,要抓住所拍摄的风光特点,选取景物最富有代表性的部分。拍摄风光片也要抓住瞬间。季节、光线的变化可以改变画面中的色调;风云突起、瞬间云消雾散等自然现象,能够改变画面的空间表现,影响着光线照射角度,改变画面中线条结构和影调结构,需把握好精彩瞬间。风光摄影画面表现的形式美,首先是自然的整体美,犹如主旋律,其次是追求光、影、色、形的细部美。而情景交融意境美的画面是每位摄影者所期盼的。只有将人的情感融于自然景物之中,凝结于画面之上,才能创作出寓意深邃的风光摄影作品。

  浅析风光摄影的特点

  风光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已不再是机械地记录自然景观,而是成为人和自然的一种独特的对话方式,艺术地展现了人对自然的特殊感受。它强调摄影的艺术性,有更多的唯美的内容,突出的是“意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艺术创作。

  一幅优秀的内涵丰富的风光摄影作品,是一幅画、一首诗,应该让人们从中听到音乐,看到诗情和画意。因为在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诗画和音乐是密不可分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风光摄影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不断满足人们求新求变的审美需求,是每一个风光摄影人的责任。

  一、风光摄影的概念

  风光摄影是以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类别。其拍摄范围十分广泛,就季节而言,包括春、夏、秋、冬,就拍摄对象而言,包活山、水、花、草,日、月、星、辰,风、雪、雾、霜、雨、夜,等等。它大到名山大川、天际宇宙,小到一花一朵、一草一木,都可以入境。

  从广义上讲,风光摄影还包括城市风光、建筑风光、工业风光、农业风光、文化遗产风光等。

  二、风光摄影的特点

  1.风光摄影讲究意境。意境是艺术境界中的最高峰,是作品艺术性的最高体现。具有意境的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它体现着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作者对客观景物的感受通过摄影的手段表现出来,再传达、影响并感叹读者,使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风光摄影作品的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思想和客观景物相融合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意境的风光摄影作品是作者通过观察与思考而创作出来的触景生情、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它离不开物对心的撞激和心对物的感应。

  2.风光摄影重在寻找和发现。在这个并不缺少美的世界里,寻找和发现最为重要。即便是在同―个拍摄点拍摄同一个景物,你也要能从中发观不一样的美景,把握住最佳的拍摄时机。

  寻找和发现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大到宏观,小到微观。可以是具体的形状,也可以是粗壮的线条;可以是绚丽的色彩,也可以是欢快的节奏;可以是空间透视,也可以是趣味中心。

  寻找是一种过程,发现是一种创造。寻找和发现是个人艺术创作能力的重要体现。世界并不缺少美,更不应该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3.风光摄影贵在创新和突破。摄影创作不仅仅是提倡与众不同,更应该有所创新。

  风光摄影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有规则的,而规则是可以打破的。但规则首先应该遵循和掌握,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去变革。才可能有所创新和突破。因此,学好技术、掌握技能是创新和突破的前提,而创新和突破则是技术过硬、技艺精湛的良好结果。

  4.风光摄影要寻天时、求地利、谋人和。“天时、地利”就是人们常说的运气,“人和”则是主观努力。在风光摄影中有句不成文的行话,叫做“三分拍摄、七分运气”。

  寻天时是指天气、光线的选择,例如我们需要拍摄阳光明媚的景物,但是这时的大气偏偏阴沉或下雨,并不是说天气阴沉或下雨时不能拍摄,而是不能拍出阳光明媚的效果。例如张家界、黄山景点,只有下雨或下雪后才最容易出现云雾和云海、我们就可以通过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来了解天气的变化,进而选择拍摄的时间。

  求地利是指拍摄点的选择。古人说“山形步步移”,同一座山,远近高低的视觉效果截然不同。拍摄同一景点,我们常常需要尽可能多地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比较,然后做出最佳选择。

  5.风光摄影需要耐心和等待。耐心是风光摄影的基本功,没有耐心绝不可能成为一名好的风光摄影家。因为理想的光线是“等”出来的,绝不可能轻而易举地获得(当然不排除偶然性)。等待就特别需要耐心。我们所说的耐心是指,当你发视或认为某一景物值得拍摄,而拍摄条件又不理想时,这时你必须耐心地去等待,直到合适的拍摄时机到来。这个等待可能是几个小时,也可能是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例如我国著名摄影家袁毅平先生拍摄的《东方红》,从发现、等待到拍摄成功,经过了几年的时间。这幅作品早已成为摄影名作而载入摄影史册。

  风光摄影题材是很广泛的,除了名山大川、森林原野和名胜古迹外,城市风光、工矿场景、夜景、农村面貌、湖滨公园及一切大自然景物等等,都属于风光的范围。拍摄风光照片与其他内容一样,在拍摄前,首先要确定拍摄景物的主题,然后再考虑怎样表现主题。这样,在照片上才有中心内容,才能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意图。任何一张没有中心内容的照片,即使这张照片的光线怎样好,构图怎样美,层次怎样多,色彩怎样鲜,也终于是失败的。

  选择每一类风光摄影的题材,事先必须对景物作充分的了解,并要深入地知道景物的各类特点和情况。例如拍摄城市风光,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不同内容和特点,哪些是新建的,哪一些是有历史意义的古代建筑,哪个公园最优美,哪条马路最宽阔,哪一段高楼大厦林立较多,什么时候最热闹,以及什么时候照射得最适宜等等。这一切都要经过详细地观察了解后,才能选择出较好的题材作为我们拍摄的主题,才能确定每个景点应用的光线和采取的镜头角度。

  风光摄影好帮手

  偏振镜是摄影师拍摄中常用的滤镜之一,尤其对于风光摄影爱好者来说,偏振镜几乎是拍摄的必需品。偏振镜的作用是只允许极化方向与偏振镜相同的光线通过,过滤掉其他各个方向的自然光。普通摄

  影者无需弄清楚偏振镜的原理只需要知道偏振镜的用法就可以了。偏振镜的典型用法有几种:首先是用于消除非金属表面的反光,使透明体恢复透明、或使被摄物的色彩显得更加饱和。其次是偏振镜可以过滤掉天空中的部分自然光成分,只允许偏振光通过。可以使天空显得更蓝,色彩更深。

  从偏振方式上说偏振镜分为两种:线形偏振镜(简称线偏,PL)和环形偏振镜(简称圆偏,CPL)。

  线偏(PL)曾经广泛应用于机械相机时代。但是在现代自动对焦单反相机上,自动对焦单反相机使用一个半透反光板(即主反光镜的中心区域)+一块副反光板,透射(和反射)部分可见光到自动对焦模块(和测光模块),线偏会由于自身结构原因,导致部分可见光线在某些角度被过滤掉,造成对焦和测光失败。

  圆偏(CPL)采用一片线偏振镜与一片1/4波片胶合而成。1/4波光轴与线偏振镜极化方向成45度角,光线通过线偏振镜和1/4波片后即成为环形偏振光。根据线偏振镜之偏振方向与四分之一拨片光轴成45°夹角时的相对方位不同,可产生右旋环形偏振光或左旋环形偏振光。环形偏振光不会影响相机自动对焦和测光。这里我们试用的柯勒KleartecSLIMMCCPL就是一款环形偏振镜。

  和之前的柯勒KleartecSLIMMCUV一样,KleartecSLIMMCCPL也采用了金属盒包装。相比UV镜的金属包装仅仅是美观和防止跌落摔坏滤镜之外,不透光的金属盒对于CPL的意义还在于保护偏振膜,长期暴晒于紫外线下可能使某些CPL的偏振膜作用减弱,不用的时候将CPL取下放入金属盒子有助于延长CPL寿命。

  厚度一直是滤镜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实就UV来说,超薄不超薄关系不大,UV本身就一层镜片可以做得很薄。但对于CPL,因为需要二层玻璃和中间的偏振膜,1/4波片以及连接这两层玻璃的转动机构都是比较复杂的,因此CPL一般要比其他滤镜都厚。滤镜过厚会使广角镜头产生暗角。KleartecSLIMMCCPL采用十分精巧的工艺制作滤镜压圈让整个滤镜边框和普通UV镜类似,只有普通CPL厚度的2/3,可以有效降低广角暗角现象的发生。

  此外KleartecSLIMMCCPL使用了和同品牌UV镜一样的含憎水涂层的多层镀膜技术,在保持画面色彩降低眩光的同时具备了不沾染油污和水渍的特性。对于经常在户外拍摄的风光摄影师,镜头上溅落一些水滴是很常见的事情。传统滤镜镀膜沾水后水滴会摊开,擦拭后容易留下水渍。而具有憎水涂层的滤镜,不会让水滴浸润滤镜表面,只需轻甩就可将水滴甩走。

  实际使用中,KleartecSLIMMCCPL在晴朗的白天可以有效地压暗蓝天突出白云。这里有个使用技巧:CPL不是在所有角度都可以压暗蓝天,CPL发挥最大效果的角度是以摄影者和太阳两点为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垂直的方向(类似于侧逆光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CPL可以把蓝天压得很暗。因为压暗蓝天有区域性这个特点,在使用超广角镜头时要格外注意,CPL使用不当会将天空部分压暗而其他部分没有影响,造成蓝天深浅不均匀的问题。

篇三:风光摄影论文2000字

  

  风光摄影

  毕业论文

  浅谈风光摄影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风光摄影主要是以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创作主题,以此来展现风光美。下面是WTT为大家整理的浅谈风光摄影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风光摄影论文范文篇一:《试谈生态摄影与风光摄影》

  摘

  要:单从作品的形式维度来看,生态摄影与自然风光摄影的差异并不大,拍摄自然风光的作品理应被纳入生态摄影的领域中。但从学理上讲,生态摄影与自然风光摄影当有不同,它要求摄影师具有创作层面的生态审美自觉,要求观看者具有欣赏层面的生态审美自觉,还要求生态审美意识在作品的传播解读阶段进行介入和引导。为助推生态摄影的创作实践,不必给生态摄影限定过高的学术基调,以便融入更广泛的大众群体,塑造更深刻的生态审美自觉。

  关键词:生态摄影;风光摄影;审美

  一、从“瓶颈”到“另辟蹊径”

  15世纪意大利艺术批评家阿尔贝蒂在《论绘画》中指出画家只能再现可见之物,不能被肉眼看到的事物无法被绘画再现。这一点对画家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来说显然不适用,但对几百年后才现身的摄影而言却是合理的概括。人与自然都是可见的拍摄对象,除肖像摆拍外,人们并不会停留在一处供相机捕捉,许多人像抓拍都有动态特征;自然物比人安分许多,拍摄自然风光的作品大多给人以静止的感觉。但随着环境污染破坏的加剧,自然也不再静止,不再万年不变。当摄影师拿起相机的目的不再只是捕捉自然的美,也是预见到自然之美转瞬即逝并为未来留存记忆的时候,以生态为主题的自然风光摄影就诞生了。

  早在本世纪初,就有学者提出生态摄影的名号,并试图对其内涵进行界定,以对自然风光摄影进行分类。然而十年过去了,生态摄影研究尚处于起步状态,其间所发表论文不逾百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也不过三五。一来因摄影作品内容固定明确难以作多元阐释,二来摄影师在捕捉影像时未必持有特定意图,对作品是否具备生态审美自觉的评判缺失了权威。再者,最令人困扰的是,摄影作为一门艺术,虽具有巨大感染力,却很难发挥实际的社会效用,直接介入生态保护的举措中,这一局限是阻碍生态摄影理论建构的关键。诸多原因导致这一颇具潜在价值的新兴领域变作鸡肋,摄影师与学者都不肯放弃,却又无法界定清楚、阐释透彻。

  我们认为,“生态摄影”的提出与“画意摄影”、“自然主义”、“纪实摄影”、“光效应摄影”、“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等概念不同,并不是为了树立某个独立的流派、掀起风格转变的潮流,或为现有作品划分类别。作为特殊社会历史语境下诞生的独特范畴,“生态摄影”不具有艺术史的野心,而是借助一个关乎大众利益的主题将大众化的摄影推向大众化的接受群体。因此,在界定生态摄影时,将之投靠到传统摄影流派上,去关注作品本身固有的硬性特征,不若从作品的创作与接受等软性维度入手,去思考它在拍摄时、在欣赏时与其它作品有何差异。事实上,生态摄影作品所呈现的画面内容大多可以被既有摄影流派的风格涵盖,由摄影记者所拍摄的曝光生态破坏的作品可以归入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记录自然环境侵蚀所致奇特地形地貌等地域特征的作品可以归入地理摄影与自然风光摄影,经高科技手段后期处理过的如画风景作品可以归入印象派或象征派的画意摄影。从作品本身的特征来概括生态摄影的概念虽有不易,却不应成为阻碍它蓬勃发展的瓶颈。牵强地界定它的概念对生态摄影的发展而言意义不大,不如暂时放弃界定,多角度全方位地增进理解。那么,如何另辟蹊径增进对生态摄影的理解呢?二、生态摄影的三个生态审美自觉之维

  暂且悬搁作品内在固有的特征而转向与作品相关的外围因素,我们从创作、欣赏与传播的角度建构生态摄影的三个生态审美自觉维度,三者协同合作,交错出生态摄影的内涵之网。

  首先,生态摄影源自创作意图的生态审美自觉。摄影作为一种爱好,旨在留存记忆并分享快乐,但作为专业创作,摄影师须有明确的创作意图。然而,只将具备生态保护意识的摄影师为了特定目的而捕捉到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生态平衡的影像列为生态摄影的分类法未免过于苛刻。毫无疑问,触目惊心、骇人听闻、丑陋至极的作品必然是生态摄影的典范,但生态摄影不仅仅局限于能够产生强烈警醒作用与舆论效应的创作。借助直观的影像直接在社会范围内激发意识觉醒的效果是理想化的,其引发的舆论探讨将是大范围、大规模、深层次的。但生态摄影的主旨不止于曝光、报道、宣传,还在于对大众生态保护意识的普及教化,尤其是通过对美好景观的呈现从审美层面正面唤起生态自觉。因此,以积极向上的自然审美观广泛捕捉景观之美的风光摄影作品也当算是生态摄影。当摄影师面对美好的自然风光,感叹人类的渺小,担忧城镇化与工业发展所造成的破坏,心生美景不再的恐慌时,所拍摄的作品虽毫无生态破坏的痕迹,却饱含了生态人文主义的关怀,是在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念引导下所进行的创作。尽管在视觉效果上没有曝光污染的作品那么使人震惊,却有正面的价值和积极的意义,从创作意图来看理应算是生态摄影作品。

  其次,生态摄影根植欣赏态度的生态审美自觉。生态摄影作品的审美接受继承了摄影的优势特色:一方面,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摄影因其与数码科技手段与互联网技术的密切关联,得以更便捷地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传播,并以更快的速度获知欣赏者对作品的反应。另一方面,在绘画、小说、雕塑、戏剧等艺术形式中,欣赏者通过观看、聆听或阅读作品所感知到的是被再现对象的艺术形象,即以艺术手法摹仿被再现物所塑造的意象,并非被再现物本身。与传统再现艺术相比,照片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呈现被拍摄对象的本来面目,具有直观性、直接性和透明性,即透过照片欣赏者所看到的是被拍摄对象本身。因此,优秀的自然风光摄影恰似一扇窗,通向镜头前实存的生态景观,它开启的不仅仅是视觉享受,更是全身心多感官审美所激发的愉悦感。欣赏者透过四方框,遵从景深的空间感,望向景观本身,或阴或晴、或雨或风、或雪雾障眼、或花香微醺,被调动的不只是视觉,也涵盖了亲身处在自然环境中的一切感官感受。这就是生态审美的自觉,当欣赏者面对自然风光摄影作品,哪怕摄影师的创作意图无关生态,只要欣赏者具备生态审美意识,不只是喜爱自然,更是珍惜自然,心生关切保护之念,其所欣赏的作品就可以算作是生态摄影。

  再次,生态摄影依赖艺术传播的生态审美自觉。摄影师按下快门的瞬间未必出于生态保护的自觉,欣赏者在被作品吸引的原因也未必与拯救环境的关切相连,单从创作与欣赏的角度无法充分理解生态摄影,而须注重作品鉴赏与批评解读在传播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但与其它艺术作品的阐释不同,生态摄影作品不仅要求艺术批评家从审美的角度,还要求生态学家、生物学家、地质学家、环境保护论者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读。可以说,与生态文学相似,生态摄影的主题与诞生基于整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语境,是许多学科的知识、精神、原则、方法在一种艺术形式上凝聚与交融的产物,也必然要求其所关涉的各个学科领域进行协同欣赏。一般再现艺术是淡功利性的,不以认知为目的。对生态摄影作品的欣赏也可以是淡功利性的,仅从被拍摄自然风光的画面形式与创作技巧入手进行审美。然而,对生态摄影作品采取一般的形式层面欣赏并非正确的解读方式,仍需专家以标题标签、文字旁注及评论文章的形式引导欣赏者看到作品中的生态之维,对其中包含的生态危机或生态知识进行认知,以理解其真正的创作目的,实现其真正的社会效用。而这必然也是生态摄影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仅谈无功利性的审美欣赏,生态摄影的独立身份与重要价值将不复存在。

  三、结语

  被自然风光环绕时,人们心中都会有感动与悸动,凡手中持有相机,必会贪婪地拍摄,定格美好的景致,用来回味和分享,让记忆看得见,让依恋摸得着。生态摄影属于这个特殊的世代,属于大众群体,也是艺术在当前社会历史规定性下诞生的特有产物。从实用价值上看,以艺术的手段对抗生态危机是徒劳的,但摄影对人心的感染力所构建的生态审美自觉,却是其它科技手段无法达成的。我们不必给生态摄影限定过高的学术基调,不如给它自由,放它融入大众,让生态保护、珍惜自然的意识化作拍摄自然风光的冲动。

  参考文献:

  [1]林路、沈孝辉、张砥生、孙曾田、庄孔韶、李皓、贺延光《多视角谈生态摄影》笔谈,载《人与生物圈》,2021年的那种随意性。它反映出摄影者对眼前景物观察、分析和引申的能力。摄影者的创造力在于对事物特性的琢磨,是意念、技术和现实环境产生有机的结合。这种具有深化效果的合成功夫,往往是摄影者受到眼前景物的启发而产生一种突发性的,甚至是潜意识的反应。但是这也不排除摄影者对事物人生深思熟虑的经历和创作过程中有意识的追求。利用剪裁、遮挡或集锦的暗房(以至目前电脑)技巧,虽能对大自然作主观性的改变,或对突现的实际情况作后期的弥补,但我认为这样的做法不能改变摄影独立性的建立。而如果这些手段的目的只是让一些摄影技巧取代了画笔,目的在于表达创意者既有的思维而已,那就没有发挥摄影瞬间性的特征,也远离了所谓“[1]刘波,邢龙:《论摄影的大众化发展与高校素质教育的结合》,载《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年第07期。

  [2]李元:《风光摄影和中国文化》,载《中国国际艺术摄影》中国摄影出版社2021版。

  [3]吴强:《从中西方风光摄影比较,看中国风光摄影的未来走势》,载《感悟摄影》2021版。

  [4]李晓杨:《浅析风光摄影美学价值》,载《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年01期。

篇四:风光摄影论文2000字

  

  摄影论文1500字

  篇一:摄影方面论文

  浅谈摄影中蕴含的感情

  【摘要】:摄影是一种艺术,一种同样包含感情的艺术。摄影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娱乐方式,信息时代的生活也随着摄影的发展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摄影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有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很大程度上,摄影已经成为了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主要表现手段。在摄影创作中,个人的自我感受是整个创作过程中影响与评定所创作品的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每张照片中都隐藏着感情,或明显或含蓄。

  【关键词】:摄影感情相机光线

  【正文】:

  摄影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是一种表达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艺术,摄影更是一种表达体系,是摄影者传递内心情感的一种最佳方式,就像人们用语言来说话、用文字来书写、作家用小说来传递自己的观点、画家用画笔描绘生命的色彩、歌手用歌声传递内心的情感。摄影师用的只有相机去捕捉生活那点点滴滴的美,那偶尔流露出的真挚情感。

  摄影自产生以来就一直长盛不衰,随着科技的发展,相机也越来越先进,但是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比如感情,有些摄影师用的还是傻瓜机,因为那种相机用了有感觉,更能表达出感情,这是科技产品无法替代的。比如影片《午夜巴塞罗那》中女主角克里斯蒂娜拍摄用的相机就是老式的相机,并且拍的照片那么的有感觉。通过影片也可以发掘出一些有用的东西。看着克里斯蒂娜在暗房里洗出来挂在墙上的一张张照片,那么的有艺术感。想要拍出有感情的照片,洗照片也是很重要的,必须要有自己的暗房自己亲手洗,这个步骤你可以理解为和照片的一种交流;感情的一种酝酿。

  摄影是瞬间的艺术,已成定论,无论你怎样创造想象,如何自由发挥,都不能超脱“几分之1秒”这一时间限定,使摄影这门艺术有了它自身的局限性,而不像其他艺术种类如音乐、绘画、戏剧等可以天马行空、驰骋想象、显示出强烈的主观意识。但任何艺术都是人的艺术,人的因素才是决定的因素,在摄影创作中,毫无例外地要遵循这种艺术转换规律,即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艺术性灵转换1成摄影的语言,才能使得摄影艺术的过程成为一个复杂的多种因素互为关联、制约的审美过程。美学家高尔泰曾对“艺术”作过如下阐述“:任何人类的创造物,如果它不是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它就不是艺术……”这个层次把烹饪、骑射兵法等技术概念,同作为美学对象的艺术概念区别开来。以此衡量摄影艺术,纯以观赏为主的艺术摄影自不必说,即使是纪实性的摄影作品。

  表现主观意见受到极大限制的情况下,作者的主观情感也是通过作品这一艺术的瞬间体现出来的,也是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并有的。文学巨匠托尔斯泰说过“: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语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摄影既然是一门艺术,当然也受这一艺术规律所支配,只要细细品味回想一下,不难发现,成功的艺术摄影作品都是以情感

  人的,作者的情感完全体现在创作之中。

  摄影是一种艺术,一种同样包含感情的艺术。可是一般人只是把它当成一种工具,一种保留影像的工具,留影、留念,如果没有留下感情又有什么用,只能算是一个凭证,没有意义。

  当然,摄影艺术认识、接受、传达情感的方式与其他艺术形式有所不同。情感本身的复杂性和摄影艺术情感传达的特殊性,决定了要拍好一幅作品,需要有一定的功力。我们对于生活、对于周围的世界会有各种各样的体验,情感则是人们对与之发生关系的客观对象的态度的体验,人类的情感生活只能在直接感受中把握,由于摄影作为艺术的特殊性,复杂的情感都集中在艺术的瞬间体现出来。在手拿相机进行创作时,“当我的右眼向外边张望时,我的左眼便向心中回视,因此,我所拍摄的对象,是我外在与内在两个世界交融的结果”。

  可见摄影艺术的瞬间也是作者情感高度体现的瞬间,其瞬间生成所面临的客观对象已是人化了的世界,是基于摄影者高度的个人化的能力的体现,相机已不仅是一种工具,一种表现的媒介,而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眼睛的延伸,心灵的撞击,相机所能看到的,也就是我心灵所感受的。由于摄影家各自的经历、阅历、文化素质、性格爱好等等不同,所以对情感的认识会有差异,在表现各自所认识的情感时,途径也多种多样,这就构成了情感表现的不同形式,这就是拍摄同一

  事物,由于个人情感体验不同,拍摄的作品感人效果、表达方式也不同的原因所在。要用摄影语言表达情感信息,必须做到心细、眼疾、手快,要有扎实的功力,需要我们熟悉生活,靠平时的点滴积累,懂的东西多,对事物就理解的深,加上深厚的生活基础,作品自然有深度,而避免一般化。总之,艺术的瞬间是摄影作为艺术存在的基础,而审美的瞬间,才是创造艺术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才能完成情感体验的审美过程。

  摄影作品的感情表现在许多方面,有许多摄影师喜欢现场光,因为现场光照片能传达一种真实的感情。因为很多现场的光照片中使用照明有限,不像使用人工照明摄影室那么完美,所以观众会有一种正在看着被摄影对象的感觉,很有真实感。

  现场光不仅能传达出真实感,还能传达出一定的情感。场景可以是幽暗的,强调灰暗的心情;或者是明亮高调的,可以传达出一种欢快的感情。摄影师需要敏锐的观察场景周围的光线明暗,适时捕捉到胶片上。

  情感是一张照片的灵魂,没有蕴含感情的照片只是一个死物,无法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感情在摄影中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光与曝光》伍振荣著中国摄影出版社

  《论摄影》

  (美)桑塔格著,黄灿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PS:这张照片是去年帮我同学拍的,背景是海,左边是我同学,右边是我同学的同学,在海边玩,同学的同学还有点拘谨,辽阔大海衬托出两个女孩子的天真无邪。

  PS:世博上拍的一些有意思的照片,馆内馆外。不同光线

  篇二:毕业论文《浅析摄影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

  浅析摄影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

  庄志勇

  (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艺术设计20xx级4班)

  摘

  要:摄影的核心就是用二维空间来表现客观对象,因此摄影在设计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视知觉的二维表现方面。设计与摄影都包括艺术表现、主题表现、科学表现、情景表现、娱乐表现、情感表现等。平面设计涵盖的内容非常

  丰富,如:招贴设计、路牌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图书封面设计、邮票设计、企业形象设计、插画设计等。数字时代的发展使得平面设计与摄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摄影在其中所起的最主要的作用是提供设计素材,启发创意。

  关键词:平面设计;摄影;艺术活动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自然风光,花草树木,或其他主题。一个好的摄影作品有鲜明的主题,可以实现摄影师和观众和情感的交流和沟通。思维是摄影师发现和明确的主题的来源,从摄影到自然,生活,社会知觉,摄影师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就反映了表现的主题,反映了摄影师的观察,把握机会的能力,艺术表现和审美能力,定位等。除了艺术表现、主题表现外,摄影表现还有科学表现、娱乐表现、情感表现和情景表现等多种表现。由于拍摄的初衷不同,用途不同,对创作的要求也不同[1]。设计与摄影同样包括艺术表现、主题表现、科学表现、情景表现、娱乐表现、情感表现等。摄影与设计是具有创造性非常强的艺术,摄影构图或产品造型设计是影响业绩的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艺术的表现反映了摄影师或者设计师技术的掌握和理解,另一方面,它显示了拍摄者的审美取向,审美文化。

  一、摄影与设计的关系

  从摄影的性质上看,摄影是一种造型艺术。千变万化的设计包括在二维空间内表现三维的平面艺术设计;在三维空间内进行的各种装饰设计,以及进行各种产品的发明等。因此,作为在二维空间内表现三维空间客观存在和客观事实的摄影与设计属同一种性质。从审美的角度看,摄影与设计都是创造性活动,也都是审美活动。不论是商业广告摄影,家庭娱乐摄影,还是风光、纪实摄影,都要求影像画面所传达的信息主题明确,并符合审美规律,这与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在审美特征上是一致的。

  从创作过程和创作要求上看,设计需要感觉加思考的,也是感性加理性的,设计的创造性非常重要,体现的是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观察事物的能力。摄影同设计一样也是感觉加思考的,是感性加理性的,需要的是创造性,其

  体现的同样是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观察事物的能力[2]。摄影与其他各种设计活动都要求具有可实现性。数码摄影技术通过多媒体进一步发

  展,数码摄影技术结合图像处理技术,推动和促进了设计的发展,数码相机、电脑取代了传统的工具,摄影已经成为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二、摄影在设计中所起的作用

  摄影的视知觉规律和审美与设计是相同的。在创意方面,设计师和摄影者都可以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驰骋。在创作方面,设计师和摄影者都必须以现实为依据,并抓住瞬间得到的灵感,从灵感和直觉感知中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表现方面,设计一般用二维空间表现设计作品,摄影的核心就是用二维空间来表现客观对象,因此摄影在设计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视知觉的二维表现方面。具体来说,摄影在设计中所起的作用主要包括:作为设计创作的素材,作为设计创意的参考资料,记录设计过程和细节,用于成果存档等。另外摄影是培养一个人的审美情趣,提高创意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构图能力,以及运用光和色彩能力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摄影的前期和后期加工在数码摄影技术产生和普及之前都是限制于相机和暗房的,摄影领域实现创新或充分表达摄影者的情感和艺术感受等是非常困难的。电子计算机的诞生,数码摄影技术的产生与普及,使的摄影、创意、设计变得容易。在广告设计中,摄影作品是非常重要的素材。以招贴为例:招贴主题明确后从摄影作品中根据各种照片的特点和每张照片给人知觉的不同感受,经过认真分析和思考,设计者根据主观选择比较适合作招贴的主题照片进行设计。版式设计方面可以将所选照片为主题放在一目了然的位子,加入自己的设计版面和设计意图将主题突显。

  摄影与设计都是面向客观现实的主观活动。镜头所面对的是客观现实世界,摄影画面所体现的质感、美感源于客观现实存在,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因此,对摄影和设计来说,离开客观现实世界,离开了客观现实生活,摄影和设计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总之,摄影和设计都是通过艺术形象对现实生活中的美和丑进行反映。

  三、摄影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

  1.摄影与设计的形式语言

  摄影和设计的形式语言直接关系摄影作品和设计作品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语言以传达意义为基本目的,视觉形式通过形态传达创作理念。视觉形式可以产生

  信息交流的作用,具备了“语言”的所有重要特征。摄影是一种光影造型艺术的实践活动,摄影的形式语言有很多,如对称、节奏、韵律、协调、均衡、对比和

  影调、线条、色彩、光线等[3]。设计作品和摄影作品的精神内涵都是靠其特有的形式语言表现出来的。对设计者和摄影者来说,对形式语言的掌握程度是检验其创作水准高低的标准。由于不同的设计师和摄影者对形式语言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对形式语言的理解不同,运用不同,因此人们才能够欣赏到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各种设计作品和摄影作品。从摄影创作和设计创作的角度看,摄影和设计赋予了作品不同的形式感,如空间感、立体感、质感、运动感、节奏感等。作品不同,所体现出的情感和精神内涵也不同。从摄影创作和设计创作的角度看,摄影和设计赋予了作品不同的形式感,如空间感、立体感、质感、运动感、节奏感等。作品不同,所体现出的情感和精神内涵也不同。

  2.平面设计与摄影的视觉元素

  色彩:平面与摄影中的色彩可以是色彩构成,也可以说是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以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复杂的色彩还原为幻想的基本要素,在空间的色彩使用变量,数量和质量,以一定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过程。

  图形:对于各种图像与图形的通用语。一个概念,视觉的一种思想也可以说是图形。独特的语言分析和直观的图像理解,意味着进化、重建,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内在的形成和关系。

  文字:文字是人类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在所有视觉媒体中,图片和文字是其两大构成要素。视觉传达的效果就受其影响。文字设计是一种构成技术,是增强视觉效果,提高作品的诉求力,赋予版面审美价值的。

  3.平面设计与摄影元素的互动

  写实和表意是在画面中色彩的主要是体现。对比构成、调和构成是其出现的形式,用色彩反应客观世界、营造气氛,表达情意是艺术家的目的,色彩的精神价值对人们的视觉有很大的影响作用,通过对色彩的运用,使作品的主题直达观者的精神层面,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色彩的设计一般从三个方面去进行。色彩的色相;色彩的直接心理效应源自色彩的物理刺激对人的生理发生的直接影响。不同的色相对人的心理有着不同影响。色彩的明度:也就是色的亮度。在无色彩

  中,由一个最高亮度为白色,最低色为黑色和中间从亮到暗的灰色系列组成,每个人对不同明度的统一色相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色彩的纯度:也就是色彩的鲜浊程度,它通常取决与一种颜色的波长单一程度。

  平面和摄影的题材源自于自然和社会,不管是平面还是摄影,创作的原型不能离开客观世界,都是通过反应现实,将艺术家对生活的感知和情感通过艺术语言表达出来。摄影直接描写生活,再现生活。在摄影中表达艺术的真实,不能逾越生活的真实。平面是直接表现生活的艺术,艺术真实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比生活的真实更高、更理想。

  4.摄影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

  摄影是艺术创作,但本质也是一种设计。数字时代,摄影与设计密切相关,摄影在设计活动中起着其他任何技术或活动都代替不了的作用。特别是与视觉和造型有关的设计,更是不能缺少摄影技术。

  平面设计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如:招贴设计、路牌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图书封面设计、邮票设计、企业形象设计、插画设计等。数字时代的平面设计与摄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摄影在其中所起的最主要的作用是提供设计素材,启发创意,以摄影照片为素材的平面设计作品[4]。在平面设计中我们可以用摄影来代替平面中的语言,而摄影我们也会以平面设计的要求去安排来以拍出的画面更美。摄影是不同于绘画的另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平面设计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模式。通过摄影作为一种通用的视觉语言将创意表达更加完善,同时,数字技术的出现大大扩展图形表达。时代和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以及更新的概念给摄影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给平面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四、结语

  平面设计的素材来自于生活,摄影记录生活某一画面的定格。摄影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推动了平面革命,图片以艺术的形式将平面设计主题,形象化、真实化。几乎所有人都可以看得懂。摄影技术的发展要求摄影者通过构图,灯光

  色彩等因数去设计好,在按下快门后程现具有一定主题的照片。平面设计中插图是构成的一重要元素,摄影作品在平面设计中形成特殊的语言视觉,所以平面设计和摄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摄影对平面设计的分量在不断发展,作为设计师,应在“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公众的接受心理为边界,利用平面视觉传达、图像、文

  字、色彩的主要元素设计的创新品种,最有效的信息传达给观众,增加产品的受众意识,以达到最佳的信息广播和经济效益。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促使摄影和平面设计成为了独立的两个学科,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它们各自发挥其特点、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指导教师:段晓明)

  参考文献:[1]澎彭.设计与摄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2]王天平.广告摄影教程[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3]吕凤显.摄影人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4]于仲安.人像摄影与平面设计[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xx,ComplementaryingraphicdesignandphotographyZHUANGZhiyong(Class4Grade20xx,AcademyofFineArtsdesignartdesign,WeinanTeachersUniversity)Abstract:Toobjectrepresentationistheuseoftwo-dimensionalspacephotographyphotographycore,sointhedesignmainlyintheroleoftwoperformanceaspectsofvisualperception.Designandphotography,includingart,scienceperformancetheme,sceneperformance,entertainment,emotion.Graphicdesigncoversthecontentisveryrich,suchas:posterdesign,advertisingdesign,packagingdesign,bookcoverdesign,thestampdesign,corporateimagedesign,illustrationdesign.Thedevelopmentofthedigitalagemakesthegraphicdesignandphotographytogether,photographyplaysthemainroleistoprovidedesign,creativity,tophotographyasthegraphicdesignworkmaterial.Keywords:Graphicdesign;photography;photographyartactivities

  篇三:摄影基础论文

  浅析人物摄影构图

  【摘要】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现,是人与大自然的合作结晶,它更来自于主观对客观物象的选取,这种选取不是轻易地按下你的快门,而是充分体现了你的艺术构想和审美取向。在摄影艺术中,摄影构图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规律。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不仅在进行画面布局的时候是十分讲究的,而且它也要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本论文通过景别在摄影中的运用技巧、特征,以及对照片风格的影响等方面做出了阐述。我们平时构图时可选择的拍摄方位有很多,在任何一个方位都可以作为拍摄点,拍出与众不同的画面,在摄影艺术中,摄影构图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规律。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在进行画面布局的时候是十分讲究的,它既符合人们的生活规律,又符合人们的心理和视觉习惯。只有掌握了这些固有规律之后,在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将最优美、最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迭给受众。或许有些人我们并没见过,但是我们总能通过照片形成对他们的性格认定。有的人是我们家人,儿时的朋友,通过一张张照片,我们可以捕捉到当时的情景。这就是我为什么选择人物的原因。现在无论是书上还是网络上,谈人物摄影的数不胜数,而我所选人物,就是希望通过这次的搜集,整理中,将我对人物摄影的点滴所学记录下来,细细的品味。

  【关键字】构图技巧、正面、侧面、背面、特写、半身、全身

  【正文】好的照片必须有一个主题——能表达普遍行寓意的主题;好的照片要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趣味中心——被摄主体上;好的照片必须画面简洁,也就是所摄入必要的内容,而排除火压缩分散注意力的内容。

  而现在所要谈的被摄主体,便是人。人像可以分为两大类:肖像与抓拍人像。无论被摄对象配合与否都可以拍摄到上述两类人像照片。所以,被摄对象是否意识到正被拍摄或者是否与摄影师进行配合,并不是区分两者的唯一标准。不管拍摄对象距离是远还是近,也不管他与你的关系是疏远还是亲近;无论是在摄影棚里拍摄还是在街头拍摄,无论被摄对象是你最爱的人还是偶尔路过的陌生人,你都要时刻记住有关构图的技术与技巧这些才是能够帮助你充分表达主题思想的最好办法。下面就由我来谈一谈人物摄影构图。构图就是指如何把人、景、物安排在画面当中以获得最佳布局的方法,是把形象结合起来的方法,是揭示形象的全部手段的总和。

  一、构图技巧:艺术摄影更是如此,同样的地点,同样的内容拍出来的照片

  效果都大不一样,有的平平淡淡,有的光彩夺目,其原因就在于优秀的摄影者对人物和景物进行了恰当的组织和处理,使人物的外貌和精神面貌甚至于内心思想都能在画面中适当地表现出来,这一切都需要拍摄者具有高超的构图知识和技巧。很多摄影大师,之所以被称为大师,就是他们能够利用高超的摄影技巧和构图知识,把许多被常人认为平淡无奇的景物,拍摄成令人赞叹的传世杰作。

  摄影画面的构图,有被公认的一般性法则,但这些法则有时又不是绝对的,不可以生搬硬套。大家所能接受的一些构图法则,也常常会有例外,而且也会随

  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新生的将最终取代陈腐的。由此可见,艺术创作在表现方法上是极其灵活的,他没有既定的公式,也不应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教条,要依靠摄影者根据被摄现对象的具体情况,根据创作主题的要求和摄影者自己的创作意图进行灵活处理。摄影者在现场有充分的选择和决断的自由。这样说,并

篇五:风光摄影论文2000字

  

  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2)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篇二

  摄影中的创新技术问题

  英文摄影Photography一词是源于希腊语Φωphos(光线)和γραΦιgraphis(绘画、绘图)或γραΦη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摄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有人说过一句精辟的话:摄影家的能力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1.摄影的类型

  1.1记录摄影。

  摄影诞生,是为了记录。它诞生以后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于它的记录功能。这是其他技术或艺术所无法比拟或取代的。因此,从广义上说,摄影就是记录。

  1.2艺术摄影。

  随着摄影的发展,人们在摄影中不断地增加艺术元素,开始产生艺术摄影。它与记录摄影的区别在于艺术性的多少与高低,而无绝对的界限。例如:我们去照张相做身份证或留个影,一般照相馆拍摄的照片,最多有点资料或记录价值。可是,齐白石先生的人像,多年过去了,至今仍是世界20幅最优秀的人像作品之一。其中的差别就在于艺术性的高低。

  1.3画意摄影。

  画意摄影的唯美的画面语言及美好的设计内涵一直是人像摄影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19世纪后半叶,英国摄影家雷兰达拍摄出了曾被预言为“摄影新时代来临了”的作品——《人生的两条路》,在摄影还被轻视的当时,这幅作品就以其劝勉性的主题和油画式的构图,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极高评价。可以这样说,雷兰达对推进摄影被承认为一门艺术功不可没。从此,画意摄影逐渐成为摄影艺术的一个

  重要流派。

  1.4水墨风格摄影。

  和传统的水墨画一样,目前出现的水墨摄影作品,按题材,可以分为风景和花鸟,对应国画中的山水画和花鸟画;按手法和意境,可以分为抽象和具体,对应国画中的写意和工笔。水墨风格的摄影照片虽然少不了Photoshop等软件的后期加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扭曲原照片。好的水墨摄影作品要尽量少地修改原照片,它考验更多的是摄影师的构图和捕捉光影的能力。

  1.5全息摄影。

  全息摄影是指一种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摄影技术。普通设摄影记录物体面上的光强分布,不能记录物体发射光的位相信息,因而失去立体感。全息摄影采用激光作为照明光源,并将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经被摄物的反射后再射向感光片。人眼直接去看这种感光的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纹一样的干涉条纹,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过底片就能看到原来被拍摄物体完全相同的三维立体像。一张全息摄影图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也可以重现全部景物。全息摄影可应用于工业上进行无损探伤、超声全息、全息显微镜、全息摄影存储器、全息电影和电视等许多方面。

  2.摄影技术的创新

  摄影艺术的追求与科学技术的追求不同,科学技术的追求总有新的领域去探讨和追寻。摄影艺术的目的即在于激发观众的智慧和感情。它的新领驭就在于摄影艺术家内在的探讨。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般,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摄影艺术家独有的个性和表现就是他能追求而带来的新领域。

  摄影常常被人称为“视觉的语言”,相机则被形容为“第三只眼睛”。如果我们认真地看待它,“第三只眼睛”所看到的将是独具慧眼的观察,而“视觉的语言”所表达的将是独特的个人情感和思维,那么摄影作品的价值就不再是任何先进的科技所能够取代或者复制的了。

  2.1作者本身的气质素养决定了作品创新的个性。

  文化孕育了个人艺术的气质和修养,作者本身的文化气质和素养就是作品创新的度量衡。随着世界文化的进一步交融,摄影的创新需要对世界趋势的高瞻远瞩,需要对优秀作品的借鉴学习,需要对大胆另类作品的批判容纳。摄影作品的生命力,反映了摄影者的创新思维和学习激情。摄影者必须不断拓宽视野,并将新知识新理念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创新才会在作品中有更深刻的体现。可以这样说,创新既是衡量摄影者对世界认知和包容的尺度,又是摄影作品容纳百家所长获得的认同。

  2.2注重细节表达是摄影创新的基本手段。

  我们在进行摄影创作时,要对作品有清晰的概念和准确的定位,除了熟练地运用摄影技术技巧和造型语言之外,还要善于倾注情感,渗透更强的情绪,创作中更要注重细节的表达和细节的处理,以展现生活中最具代表意义和最美的一面,从而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人们都说梵·高的画是世界绘画史上的一次创新外,除了画风创新,人们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梵·高在画里画出了无形的风。摄影也一样,需要用细节传递摄影者本身的情感,需要通过细节来探索和发现。

  2.3突破个人思维局限,对题材进行深层挖掘是作品创新的重要环节。

  摄影作为个体的视觉造型艺术,首先注重的是个性化的张扬,而创新则从作者个性的逆反思维开始。逆反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反传统思维。这种思维锐意求新,完全不羁于传统的摄影理论和法则。

  由于作品代表的是摄影者的个性,而个性的表现则是作者进行思考和接搜新思路的体现。个性的创新包括作品在内容上的丰富和在形式上的新颖。标新立异的创作思维往往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尽管后来可能会引起竞相模仿,但是人总是认同第一次出现的事物。有时候拍摄同样的内容,作者别出心裁同样会使作品有别于其他的特质,这就是一种创新。

  关于这一点,我在风光摄影的时间上有很深的体会。摄影考验的是摄影者对题材观察的细心、等待的耐心和不厌其烦踩点的决心。有了这“三心”,才能发现在不同时间空间之下同一景物呈现的不同状态,并在瞬间的快门中捕获鲜为人知甚至不为人知的细节。这样做的收获是:作品最终能够以新的形式表达自然景物最富表现力的一面。

  3.结语

  总之,摄影的创新不但需要对题材进行细节的“微距”观察,而且需要对世界艺术氛围的“广角”观测,更需要作者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它是摄影者对摄影艺术的义务和对艺术的更好的诠释。作为新一代的摄影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在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上创新,而且要在作品四项内容上大胆创新,创作出内容丰富、思想性强、富于时代精神、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1]夏洪波.浅析创新思维对摄影作品的影响.文学与艺术,2011,(5).[2]尹秋颖.浅析摄影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8).[3]刘军杰.探究摄影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教导刊,2010,(36).

相关热词搜索: 风光摄影论文2000字 风光摄影 论文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