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如何树立正确发展观政绩观5篇

时间:2023-05-20 11:50:04  阅读:

篇一:如何树立正确发展观政绩观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当前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的关键所在。求什么真?务什么实?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三次会议的重要讲话要求我们:“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我们要加深理解“求四真、务四实”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做到求客观实际之真,务执政为民之实。

  一、更新发展观念

  求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坚持第一要务之实。所谓发展,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过渡与转化。它既指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等诸多内容。无论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还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贯穿其中最基本、最本质、最核心的是发展。人类社会是在发展中不断前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表明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新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她既是新形势下一种新的价值判断,是一个新的政策取向,也是一种新的理论创新和新的思想解放。我认为,要树立和落实好新的发展观,认识要进一步升华,要从总体上把握,才能悟其真义,了其精要。

  (一)要形成以进为先的发展共识

  以进为先,这最具湖湘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从王船山的“世变、事变、道亦变”,到维新人士谭嗣同的“与时共进”,我们常说“世事常新、观念常变”;所谓《易经》之易者,变也;“变则进,不变则退”,无不体现着“与时俱进”的哲辩理念。“进”就是旧我的否变,新我的再生,是社会的进步、观念的创新、文明的进化。以进为先,既是实践的准则,也

  是检验的准绳。我们常说:发展是第一要务,改革是唯一出路,稳定是压倒一切,三者如何把握?关键就看,谁体现了“进”,就把谁摆在首位。那么,对待发展问题,同样需要反思,需要摒弃不合时宜、不求创新、不讲文明的发展观。为什么发展的观念要变?有三点考虑:

  第一,历史的经验。回顾2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每一次跃升,无不缘起于改革的不断突破。而改革的不断突破,无不缘起于观念的不断更新。从“政治高于一切”,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到“发展是硬道理”,发展观念的每一次更新和觉醒,无不延伸着改革的新视线,扩张着实践的新疆域,赢得了发

  展的新空间。2003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达到11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硬件设施方面,高速公路达2.5万公里,位于世界第二;光缆近50万公里,居世界第一;电话有5亿户,也是世界第一。观念的更新带来了巨大的发展,这也正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对改革开放实践的成功检验。

  第二,现实的选择。反思我们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经济的单兵突进,依赖于资源的过度透支,也预付了巨大的隐形成本。一是人力的透支。长期采用“低工资、低收入、低就业”的方式,靠的是廉价的劳力资源的推动,而教育、培训、技能等劳动力素质方面,重视不够,使用不足,提升也不够。二是财力的透支。最重要的是财政债务问题。当然,要考虑利用外资和加快发展的因素。但是,举债适度和经济安全问题不可忽视。据统计,全国仅乡镇财政负债就平均达400万元,村级债务达20多万元。基层的同志说,以前是“吃饭财政”,现在是“讨饭财政”。三是物力的透支。全国每万元GDP的物质消耗和国际平均水平比,耗能是3倍,耗水是5倍。此外,矿藏资源,特别是不少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消耗太多、浪费太大、衰竭太快。有专家测算,从1985年到2000到,我们创造的国民财富中,约有21.8%是应付成本,如果扣除,那么GDP的“含金量”只有78%左右。有人说,这是“借来的发展”、“虚热的发展”、“有泡沫的发展”。长此以往,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资源的透支,也意味着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承担巨大的改革成本、发展成本和社会成本。所以,更新发展观,已刻不容缓,我们要有紧迫感。

  第三,时代的呼唤。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增

  长,把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推上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有三大标志:一是人均GDP总体上达到800美元,进入了一个小康型社会。二是按国际标准检测,我们的市场化程度已达69%,已经成为一个市场型国家。三是技术革命、知识经济、信息浪潮,使我国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其速度是GDP的2-3倍,仅互联网网民就达7000万人。学则进,不学则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学习型时代。可以说,我们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是社会的转型期。就是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转型,并为小康阶段向富裕阶段挺进奠定基础。二是经济的机遇期。除了国际上有和平与发展的机遇,最重要的是国内市场体制的完善,为新的生产、消费、投资、创业,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三是改革的完善期。特别是涉及基本经济制度的“人权”、“产权”、“私有财产权”、“个人所有权”以及“政治文明”等,不仅是在体制上改,而且也写入了《宪法》。对此,我们发展的目标要有新的定位,发展的重点要有新的调整,发展的方式要有新的转变。党中央及时提出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顺潮流、应时代、合民心的战略之举。

  (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髓。古人说,天地之间人为贵。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就存在形形色色的民本思想,从盘庚的“重民”到周公的“保民”,再到孔子的“爱民”,从孟子的“民贵君轻”到荀子的“君舟民水”再到汉唐以来的“民为邦本”,民本理念有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可以说,在关于民本思想的问题上,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古人论述的那样多,那样精深和富于哲理。应该看到,我们党倡导的“以人为本”,既吸收了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又同封建社会的“民本”思想、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本主义”有本质的不同。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剥削阶级的‘爱民’同爱牛差不多,我们不同,我们自己就是人民的一部分,我们党是人民的代表。”在我国,人民是社会的主人,党是人民的公仆。以人为本,既是立党之基,也是执政之要,更是发展之道。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这是发展的第一要义,也是发展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说,社会的文明史就是人类的进步

  史,发展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去年SARS危机,对树立新的发展观至少有三条启示:一是在发展的理念上,要体现人本思想;二是在发展的内涵上,要体现人文精神;三是在发展的方式上,要体现人性关怀。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健康的、文明的发展观。当务之急,要破除三种观念:

  第一,单一的经济增长观。长期以来,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就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就是不顾一切增加GDP。如果视GDP高于一切,那么失业率、犯罪率、通胀率等事关社会稳定的问题,地区差、分配差、收入差等导致两极分化的问题,等等,这些与人密切相关的“负效应”,统统都会被一俊遮百丑地掩盖。就会搞不合实际的高指标、高速度,就会不顾实际的层层分解、级级加码,就会有意无意地把社会事务摆到一个“配角”和“服务”的地位。反思我国非典疫情的发生和我们防治非典的过程,我们比过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突发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应急突发事件的准备和能力,等等。这都是造成非典疫情疯狂蔓延的重要原因,而深层次原因是陈旧的发展观在起支配作用。近年来,在一切服务于经济增长的大环境下,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由增进人民健康,变成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经济增长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国家财力不足的约束下,支持和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资于医疗卫生事业,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不能用市场行为替代本

  应由政府承担的公共责任,把公共产品的提供简单地等同于一般商品推向市场。如此结果,造成了我国公共卫生,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方面的投资严重不足,其费用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份额,由1980年的2.4%下降到2000年的1.71%,属于世界最低的一档,非洲最穷的国家都比中国的人均卫生支出高出1倍。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中,中国在191个国家的卫生系统中排名第188位。不仅如此,在非典已经开始扩散的紧急情况下,一些地区和部门仍然受旧的发展观的影响,“一心扑在经济建设上”,生怕公布疫情会影响当地的招商引资,结果错过了最佳控制时机。许多西方国家都经历过由盛而衰、乐极生悲的戏剧性变化,应该引起我们的警示。

  第二,片面的物质生产观。为消除贫困,解决吃饱穿暖的问题,我们过去习惯于采取一条增加生产、增加总量、增加供给的发展思路,把发展局限于狭小的物质生产空间,各行各业都片面追求产品、产量、产值。现在进入全面小康建设阶段,如果还继续沿用温饱式的发展观念,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人类自身的发展、精神产品的生产,甚至可能出现一种“只见其物,不见其人”的社会现象。

  我们要防止坠入“错位”、“扭曲”乃至“异化”的发展陷阱,防止出现“物的增值”和“人的贬值”的增长病兆,防止步入“人是物的依附,物是人的主宰”的生产歧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人摆在生产的中心,发展理念必须从“怎么生产”转到“为谁生产”上来,把人的生活和物的生产统一起来,特别是在技术革命不断深化、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信息化进程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更需要高度关注人的发展乃至人的生产。所谓人的生产,绝不仅仅指控制人口数量,如何造就更高素质、更富知识、更具技能的社会劳动者,也是当今发展的重要内涵。

  第三,简单的生活需求观。小康社会的到来,表明我们已告别了温饱时代,也意味着人的需求升级。美国学者马斯洛,研究了人的需求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逐步升级。因此,发展的观念不能一成不变地停留在满足于温饱的层面上,而要开拓更丰富的、更高级的公共型、服务型、精神型的产品需求。一味的物质待遇不能吸引或留住人才,这说明人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生活待遇和物质欲求层面,更多地是上升到了追求事业创造、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的精神层面。所以,我们说,要靠事

  业留人,靠感情留人,靠环境留人。当前,要针对社会上日益强烈的文化、科技、政治等需求,来调整改革发展的方向。经济生活,要强调广大劳动者的公平竞争;社会生活,要强调广大公民的群众监督;政治生活,要强调广大选民的民主参与。使人民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人,享受发展成果的主人。

  (三)要把握以和为贵的发展方式

  以和为贵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命题。道教强调“天地人和”,讲究“阴阳调和”。佛教以“和合众缘”为宗义,所谓“和尚”,就是指“以和为尚”。做生意讲究诚信经商,和气生财。为人讲究志趣相投,和睦相处。干事业讲究精诚团结,和衷共济。“和”就是追求和谐、协调、统筹。新的发展观强调“五个统筹”,就是要解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内外之间的不同步,就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之间的不协调,就是要解决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变化的程度之间的不平衡。否则,不和谐的发展,就会造成两极分化,导致阶层对立,进而酿成社会矛盾。借用生态学的概念,就会引发群体退化,产生逆向演替,并导致系统崩溃。当前,强调和谐发展,必须把握好五个重点。

  第一,城市和乡村的和谐发展。城乡发展上的差距由来已久,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发展上的差距尤为突出。严重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但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而且愈益明显地制约着内需的扩大和经济的扩张。农村的公共服务、农业的生产方式、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城市比,反差强烈,农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从1997年的1:2.47扩大到1:3.24,对这种城乡分割的局面,有人戏称为“两种世界”。“三农”问题日益凸显。“三农”问题不解决,全面小康就是一句空话,也就是我们讲的发展“瓶颈”。就农业抓农业是行不通的。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号文件的出台,这是中央继20世纪80年代就“三农”问题连续下发5个一号文件,时隔18年,后下发的第6个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集中反映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一号文件把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目标确定为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克服了以往见事不见人的弊端,总体上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发展的理念上,体现了人本思想。中央尽管强调要促进粮食生产,但一号文件中并没有采取任何强制农民生产粮食的做法,而是围绕如何增加粮食生产区种粮农民的收入,强调从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增加投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体制保障等方面,为农民种粮增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强调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引导农民增种粮食。二是在发展的内涵上,体现了人文精神。一号文件克服了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民增收谈农民增收的狭隘性,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阐述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智力支持和安定的社会环境。三是在发展的方式上,体现了人文关怀。在许多具体的政策中,一号文件直接体现了对农民生存权、发展权的尊重和重视。如“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和受灾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困难”等。

  第二,区域之间的和谐发展。目前,地区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从人均GDP来看,东部14205元,中部6545元,西部5335元。造成地区之间发展失衡的原因极其复杂,缩小地区差距就不能急于求成,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发展经济学指出:地区协调,不是各地区的均速发展,更不是GDP的等量分摊,重点是要缩小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的差距,最终是要缩小人均提供的生产能力和享受的服务质量方面的差距。无论省、市、县、乡,不论基础、不论条件,都盲目地“翻番”、“工业化”、“赶超”,搞齐步走,发展就会更加被动,更加强

  化不合理的“行政区域经济”,违背资源的市场配置,破坏生态环境的总体功能,助长招商引资的过渡竞争,导致区域结构的产业趋同。我们强调区域和谐发展,是指经济分布在空间格局上要配置适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分工的合理,二是市场的统一,三是利益的协调(主要是福利的均衡)。目前,全国四大空间格局中,东部是领跑,率先现代化;西部是提速,搞大开发;东北是转型,抓老工业基地;那么中部呢?尚未有明确的政策,这也是不和谐,要防止中产中塌陷,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第三,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经济的发展不会自动带来社会的进步。经济与社会不和谐主要体现在“一腿长、一腿短”、“一手硬、一手软”,突出地表现为“高增长、低就业”的矛盾。今年,全国增加就业的预期目标是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而需要就业的城市新增劳动力,包括毕业生在1000多万人,国有、集体下岗职工有600万人;登记失业人员约800万人,共有2400万人,这还不包括农村需要转移的1.5亿劳动力,缺口仍然很大。此外,社会收入、社会保障、社会援助、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相对滞后。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社会的稳定,也会动摇经济发展的根基。和谐的发展,就必须坚持经济与社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就必须改变把经济增长当作“硬任务”,把社会发展当作“软指标”的做法,正确履行政府“调节经济、监督市场、管理社会、服务公众”的职能。

  第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世界性的课题,人口爆炸、资源衰竭、生态退化,也是全球面临的发展难题。视自然为奴仆,采取掠夺性的发展,饱尝了苦果,也走到了尽头。有专家称:如果说历次的中东战争、前年的美伊战争,以至去年的里海开发,是为石油之争的话,那么未来将是为水而战。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大家对黄河断流,已习以为常,但现在,长江也断流。有专家说,要不了几年,珠江也会断流。我们湖南,水灾不断、酸雨频频、垃圾围城,这都是长期“与天斗,与地斗”的结果。现在,修一段路、挖一座山、毁一片林、淤一条河的现象很普遍。对此,新的发展观就要考虑人的发展,考虑人类的长远生存。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要考虑后代人的需要,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更要尊重自然规律。要防止出现“一代人的发展,几代人的包袱”的现象,使整个社会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五,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和谐。“入世”使我国的经济全方位开放,加上经济全球化浪潮,原来的发展战略,必将受到新的开放环境和竞争格局的挑战。以往的单边政策,也要受到世贸公则的制约。因此,要由“内外有别”转向“内外和谐”,要将产业发展战略与对外贸易战略和利用外资战略结合起来,走国内与国际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当前比较突出的有三个问题:一是经济安全问题。加入世贸组织,我们要大幅度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大幅度放开大多数行业和领域。外商、外资、外企的长驱直入,国内产业安全、经济安全都不可忽视。2002年底,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6000亿美元,经济的外向依存度已达25.7%。2003年,进出口突破8000亿美元。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呈现多层次性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战略仍然要以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作为基点。二是贸易摩擦问题。什么“中国制造”、“中国威胁”的论调不断。一度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更高,升值,对国内出口会形成很大压力。三是待遇平等问题。一方面,外企在国内要平等;另一方面,内企也要与外企平等。目前,经济特区、新区及各类开发区等区域性的优惠政策,过多过乱,对外企甚至个人都普遍给予税收优惠,享受超国民待遇,使内外企业待遇严重失衡。这些,都需要用新的发展理念去探索、去解决。所以说,科学的发展

  观是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瞻远瞩的把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他需要我们共产党人去认识、去确立、去实践。

  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去年以来,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对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怎样创造政绩,怎样衡量政绩等重大问题。正确的政绩观与正确的发展观、人才观、群众观一道,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的业绩,是时代赋予我们共产党人的神圣历史使命。

  (一)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正确的政绩观

  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紧密相关,科学的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往往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往往会在实践中偏离科学的发展观。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对领导干部来说,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一方百姓造福,应该有政绩,也必须追求政绩。在现代化建设中,广大共产党人奋发有为。身先士卒,兢兢业业,开拓进取,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得到党的信任和群众的拥护,但也有少数干部不是把心思放在为人民办实事、谋实利上,而往往是考虑个人得失、心浮气躁,搞违背科学的瞎指挥、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搞劳民伤财的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等,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了很大损失,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政绩观是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干部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成长道路。大量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说明,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正确与否,无论是对事业的发展还是对个人的成长,其影响都是决定性的。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可能干出实实在在的政绩,个人也会随着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成长进步;如果政绩观错了,为一已之私利,沽名钓誉,搞虚假政绩,不仅会贻误党的事业,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也会妨碍个人的健康成长。因此,追求什么样的政绩,是衡量一名领导干部能否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的试金石。

  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正确的政绩观。

  第一,用政治的观点看政绩。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列宁曾经指出:“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产任务”。用政治的观点看政绩,要求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的过程中,善于从政治上考虑和处理问题,分析判断形势要掌握好政治动态,安排部署工作要把握好政治方向,解决和处理问题要注意政治影响。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用政治的观点看政绩,最主要的是看领导干部是否带领人民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看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所取得的绩效,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要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胡锦涛同志指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忠实实践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就是要解决创造政绩为了谁,依靠谁、谁来评判的问题。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还是为个人谋私利,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的分水岭。共产党人的政绩,说到底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代共产党人的政绩,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树政绩的根本途径是将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尊重客观规律,提高领导水平,脚踏实地工作,俯首为民办事。现实生活中那种盲目攀比,追求高指标,铺摊子,上项目,留下一堆胡子工程的做法;那种“一个艄公一道河”,“新官上任三把火”,热衷标新立异,贪大求奢,好高骛远,今天一个大规划,明天一个大思路,朝令夕改,使人无所适从的做法;那种只求本届有政绩,不给下届留财富,花光用光,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的做法,不是造福,而是添乱,不是政绩,而是包袱。

  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有的干部说话办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不怕群众不高兴,就怕领导不开心。这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屡禁不止的根源。还有一些干部,只抓那些容易出成果的“显绩”,不啃“硬骨头”;只做保险事,不探新路子;只关注局部利益,不顾及全局得失。他们树“政绩”的目的,是给自己留名,给自己立碑,为自己邀官。这样的干部,不仅不能办事,也是靠不住的;这样的政绩,不仅对国家,对社会,对百姓毫无益处,最终也会毁了自己。

  第三,要用发展的观点看政绩。任何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用发展的观点看政绩,就是要把创造政绩作为一个过程,充分认识到现任的政绩是在前任的基础上取得的,同时也为后任创造政绩打下基础;充分认识到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政绩也是在发展中创造的,我们不能停留在已有的政绩上,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取得崭新的政绩,推动事业向前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既立足于当前,又着眼于长远,使创造出的政绩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我们应对那些没有显赫的成绩,没有轰动一时的效应,但踏踏实实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为可持续发展艰苦创业奠定基础的潜在政绩要格外留意;对那些勇于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勤奋工作的同志,我们要高看一眼。

  第四,要用实践的观点看政绩。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用实践的观点看政绩,就是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各项政绩应该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有的同志急于求成,想回避矛盾和问题走捷径,搞形式主义迎合上级,搞虚级浮夸蒙骗领导和群众,这样的假政绩既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又经不起实践的检验,迟早会被实践所否定。

  第五,要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主观努力,也要看客观条件。因为我们的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考核干部的政绩也应该是全方位的。

  (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作为党员干部,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下“三个统一”很重要:

  第一,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要统一。对上负责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坚决贯彻上级的决定、指示,确保政令畅通;对下负责要求党员干部必须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两者的统一,一方面要做到把上级的指示精神和本单位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抓好落实,把贯彻上级决定、指示的过程,变成用党的践线、方针、政策教育引导群众,统一群众思想,凝聚群众力量,推进本部门、本单位建设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要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放在群众关注、单位建设发展最关键的问题上。坚决反对眼睛只对上不对下,只看上级领导好恶,不听人民群众呼声的官僚主义。

  第二,抓当前与谋长远要统一。一是要处理好经常性、事务性工作与基础性建设的关系。大量的经常性、事务性工作是任何一个领导都不可回避的。但是,如果被事务性工作缠身而无暇顾及谋划、推动基础性建设,则必然影响所在部门、单位的长远建设和发展,因此,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必须善于在抓经常性、事务性工作中推动基础性建设,在抓基础性建设中带动经常性、事务性工作,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二是要处理好本届与下届的关系。一个负责任的领导干部抓工作必须要有对下届负责的思想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怀,实现工作的连续性和建设发展的持续性,坚决反对“竭泽而渔”、“寅吃卯粮”。

  第三,抓大事与抓小事要统一。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分清矛盾的主与次,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放松,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大事、谋全局上。但同时也要认清大与小、主与次是辩证统一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抓大事的同时,也要关注小事,学会“弹钢琴”,掌握结合的艺术,善于以大带小,以小促大。

  (三)在实践中创造出实实在在的政绩

  如何才能做到以上三个统一,怎样才能创造出人民满意的政绩?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党的十六大的出要抓住本世纪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机遇期能否抓住,小康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我们每位党员干部一定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本单位、本部门的发展放在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为党和人民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

  第二,牢记宗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观永恒的主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靠启动注重改造主观世界这个“总开关”。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问题上,尤其要注意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名利。一要明白,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面绝不能用来谋取私利。只有把权力用在为党建功、为国尽职、为民造福上,才能创造出经和起实践得历史的检验、得到人民群众称颂的政绩。二要进一步明确领导干部的职位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服务,而不是谋取私利的工具。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始终把精力和心思用在工作上,把职位作为为人民服务的舞台,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创造政绩。三要正确对待名利,视个人名利淡如水,视人民利益重如山。古人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在共产党人的词典里,“名”应该是清廉之名、勤政之名、奉献之名;“利”应该是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

  第三,坚持“两个务必”,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大后率领中央书记处全体同志到西柏坡重温“两个务必”,对全党特别各级干部很有教育意义。在创造政绩这个问题上,同样需要各级干部牢记“两上务必”,并体现到工作中去。要知道,人民对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会“听其言而观其行”。他们不只是听我们嘴上怎么说,更在看我们怎样干。如果不干实事,只图虚名,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老百姓会非常反感。为政从政之道,在于安民富民;安民富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解其难。只有走近群众,才能听到真话;只有听到真话,才能办好实事。我们要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真正搞清楚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忧什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说群众想说的话,办群众想办的事,帮助群众解好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努力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实的政绩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取得的,贪图享受出不了政绩,投机取巧更出不了政绩。惟有重实干、求实效,才能干出真正的政绩。

  第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客观规律办事。要干出真正的政绩,必须把实干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我们讲的解放思想,是在尊重客观规律前提下的解放思想,而不是那种违背客观规律、不顾客观实际和可能的盲目决策和蛮干。我们每位党员干部在为人民办实事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从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我们学校既要防止不思进取守摊子,又要防止不顾校情急功近利的做法。我们要努力探索“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子。”

  三、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求真务实,是党员干部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检验评价标准。求真务实的真谛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一般属于认识范畴;务实,一般属于实践范畴。求真,是探求真理的科学认识;务实,是坚持实事求是态度的科学实践,二者同受知和行、认识和实践规律的支配,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务实是求真的前提。道理很直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有办实事,求实效的人,才能真正深入实际,摸清真实情况,取得第一手资料,才能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

  求真务实,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具备的政治品格。我们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表明,求真务实是党的活力之所在,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之所在,也是实现学校“奔一流”宏伟目标的关键之所在。2004年是学校建设年,也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年,学校大事多,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很重,要确保这些任务的顺利完成,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全面、客观、科学地判断形势,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抓住机遇,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把加快发展的立足点放在真抓实干上,促进学校健康、快速、持续发展。保持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作为党群部门的党员干部尤其需要在各方面起表率作用,团结全校师生员工,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创新工作思路,与时俱进,团结一心,踏实苦干,做实事、说实话、知实情、求实效,坚决杜绝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的恶习。

  多年来,我校绝大多数干部能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为学校的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在坚持求真务实上,我校党员干部队伍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用心汲取新知识,不深入思考新问题,工作上敷衍了事;或“踢皮球”、遇到矛盾绕着走,庸碌无为;二是作风漂浮,工作不实,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沉不下去,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追求“轰动”效应;三是不按办学规律办事,导致决策失误,好事办成坏事,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四是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五是明哲保身,患得患失,在原则问题上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奉行“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处世哲学,“好人”主义严重;六是贪图享受,铺张浪费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用公家的钱不心痛”;七是目无群众,遇事推诿。这些问题的存在,虽然出在少数干部身上,但影响极坏,如不及时纠正,就会成为学校改革发展的阻力。因此,我们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首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增强求真务实的自觉性。其次要切实抓好工作落实,把求真务实体现到各项工作中去。围绕学校中心工作、重点工作,找准本部门工作切入点、着力点,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怎么落实?

  第一,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真”和“实”在实践中,在院系,在基层,在师生中,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不在书本上,不在办公室,更不是挂在嘴上。对于我们机关干部来讲,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现在看来还要再加一句,没有调查研究没有领导权。机关调查研究不是一个简单的下基层的问题。调查研究既有方法论,也有实践论。无论是中国革命还是经济建设,无论是学校发展还是学科建设,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调查研究。更重要的是,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可发现新问题,找出新办法,可以创新我们的工作思路,为我们正确观察事物,解决问题,推动发展打开新的视野。因此,调查研究还是一个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问题。

  实践的问题只有靠实践来解决。长期以来,学校沿袭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居高临下”,习惯于“发号施令”。随着办学指导思想的日益凸现,围绕着“学校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的办学理念的实践如何真正加大“服务”力度,这是我们每一位在机关工作的党员同志面临的实际问题。沉下去,搞好调查研究,向实践讨办法,而不是照搬照套,按部就班。沉下去,沉到院系,沉到师生员工中去,了解基层所需,倾听基层声音,集中基层的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只有对院系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进行认真的而不是装模作样的调查研究,才能求到“是”和“真”;也只有把握和认识了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才能找出符合学校实际,促进学校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当然,了解了服务对象的所需所求、所思所想,我们的政策制定、工作安排、信息沟通就会更加考虑她的实效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也许,在诸如类似下发通知中的期限规定、减少机关与院系对接点等方面,我们的潜意识也会从“说了算”到“假如我是……”进行换位思考,从抓自身工作协调和效率入手,尽量为院系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实实在在地到基层去搞调查研究,能解决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能解决两个问题就解决两个问题,能解决大问题最好,能解决小问题也行。总之,大兴调研之风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基础、前提。

  第二,坚持讲实话

  求真务实,就是要办实事,求实效,而讲实话是办实事、求实效的前提。“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讲实话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精神境界。讲实话,才能使学校领导、中层领导、师生之间、部门之间有良好的沟通;讲实话,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发现和解决各类问题。

  求真务实,必须提倡讲实话,为什么有的人专拣领导爱听的话说?为什么明知不对,也不去提醒呢?究其原因,一是好大喜功,追名逐利;二是作风漂浮,沉不下去;三是品德缺失。

  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对学校,对领导、对他人、对自己都没有真正负起责来。因此,需要全校上下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讲实话的氛围。一是各级领导要“不爱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汉·荀悦《申鉴·公嫌》);二是各级领导带头讲实话;三是要鼓励讲实话,给讲实话一个畅通的渠道,一个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要努力营造讲实话、讲真话者受益,讲假话者受惩的小环境。

  第三,坚持务实效,抓落实

  求真务实既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也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高度统一。如果说“求真”在根本上是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求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那么,“务实”首先指要务实际,即深入实际,了解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凭想当然、主观臆然办事;其次指要实干,即真抓实干,不作虚功,踏踏实实地做事;再次指要务实效,即不耍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不弄虚作假,务必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与效益。务实效是务实际和务实干的标志与落脚点。为政贵实。人民群众最看重实际。在实际工作中谁个实,谁个虚,群众心里都明白。领导干部只有讲实话、办实事、重实效,力戒空谈和形式主义,做个有作为的实干家,才能树立起求真务实的形象。

  但倡导求真务实作风,不能就作风抓作风,也不能仅靠党员干部个人的自觉,还必须建立健全以制度为核心的保证制约机制。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8页)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切实建立健全制度,为坚持求真务实提供体制保证。保证坚持求真务实作风的具体制度很多,如学习制度、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决策制度、调查研究制度、民主集中制度等,但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只有在选人用人制度上首先做到求真务实,才能真正选出求真务实的干部;只有选用求真务实的干部,发扬求真务实作风才有保证。为此,必须积极推进干部制度改革,一是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用人机制,加快实现干部工作的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逐步缩小任命制范围,扩大领导干部选举产生的范围和群众的参与,使选举产生的干部对人民群众负责,而不是只对上级负责,这是根除一些干部弄虚作假的治本之策。二是提高干部工作的公开程度和透明度,加强监督,进一步完善制约制度和措施。强化党内监督机制,工会民主管理的监督职能、纪检监察机关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建立起一个严密的强有力的监督体系,使那些惯于弄虚作假、作表面文章的人不能禄位长久。三是尽快研究制定一套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研究建立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指标体系,制定和完善科学的考核干部政绩的措施。要置干部政绩评估于广大人民群众监督之下,坚决纠正少数人凭印象或依靠其自报数字看“政绩”的错误做法,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责任制。四是建立健全并真正落实责任追究制和离任审计制,对弄虚作假骗取荣誉和地位的人,要予以严惩,决不迁就姑息。

篇二:如何树立正确发展观政绩观

  

  党员干部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党员干部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关键词}党员干部政绩观;重要性;途径

  政绩观是对政绩的总的看法,包括对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和怎样衡量政绩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政绩观直接反映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工作追求和施政行为,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取得什么样的政绩、创造多大的政绩。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影响着领导干部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并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党中央向全党提出的重要要求。领导干部要真正贯彻好这一要求,就必须从认识和实践上解决为谁创造政绩、创造什么样的政绩、怎样创造政绩的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树立牢固的群众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要解决为谁创造政绩的问题,是为自己而追求政绩,还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创造政绩,这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核心问题。而为了老百姓的福祉而创造政绩,与为了自己的功名或为升官积攒资本而创造政绩,其结果往往是不同的。

  一些干部在对待政绩问题上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甚至走入歧途,其根本原因是“私”字作怪。他们建立政绩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为自己升官积攒资本,搭建台阶。如此“私”字引导下的“政绩”,不可能是真正的政绩,也不可能是党组织和人民群众所期待的政绩。这样的“政绩”越多,百姓的利益损失就越大。

  作为执政党,我们党的干部,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也是我们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本质要求。只有真正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创造出真正的政绩来。

  所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树立牢固的群众观。只有树立牢固的群众观,才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只有树立牢固的群众观,才能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树立牢固的群众观,才能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

  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解决创造什么样的政绩问题,即什么是真政绩,什么是假政绩。政绩的确有真假之分。孰为真?孰为假?这需要用科学的标准来评判。

  党员干部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现在有些领导干部,片面理解政绩的内容。比如,把追求单纯的经济指标作为实现政绩的主要内容,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绩就是发展经济,GDP值越高,政绩就越大,甚至只以GDP论英雄。在如此片面的政绩观的引导下,一些地区和单位的领导在工作摆位上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现象,抓经济工作硬,抓精神文明建设和其他事业软,影响了社会的协调发展。更有少数领导干部,为了出所谓的政绩,竟然玩起了“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政治游戏,甚至不惜在经济指标的统计上弄虚作假。也有的地方或是单位领导,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不惜出台各种违规的优惠政策,不惜低价拍卖土地和其他资源。这种通过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方式得来的“政绩”对于百姓来讲无疑是灾难,更是断了子孙后代炊烟的“绝户活”,造成“一个人政绩,几代人包袱”。

  所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然要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科学衡量政绩,以实实在在的政绩取信于民,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各级主要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充分认识“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实质要求。

  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解决如何创造政绩的问题,即如何运用权力。政绩与权力是一对相伴相生的孪生子,它们共存于执政实践的过程之中。

  正确的政绩观总是与正确的权力观相连,并在多个方面有机统一。一是在目的上统一。正确的政绩观认为政绩为人民群众而创。正确的权力观认为权力来自于人民,只能用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即所谓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二是在方式上统一。正确的政绩观认为创造政绩必须求真务实,尊重客观规律,注重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正确的权力观认为行使权力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三是在接受监督上统一。正确的政绩观认为创造政绩应将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正确的权力观认为权力源于人民,公权不许私用,必须公开公正透明,依法用权,接受社会和人民的监督,丧失监督的权力必然滥用擅用,必然导致腐败。

  错误的政绩观往往与错误的权力观相关。一方面,权力观的偏差容易导致政绩观的偏差。错误的权力观认为权力是上级的赋予、个人的努力所得,或把公共权力视作谋私的资本和工具,或认为权力不应受监督制约。它反映到政绩观上,就是要么只对上负责,不对下不对群众负责;要么是围绕私利打算盘,政绩不是为民造福,而是用于达到个人或小团体的狭隘目的,成为谋私的遮羞布。反之,如果政绩观发生偏差,权力就会按照偏差的政绩观来行使,权力观也就会产生偏差。错误的政绩观容易把政绩作为攫取权力、谋求升迁的政治资本,或把政绩看成是局部的、眼前的利益,因此不惜滥用擅用权力、不惜违法行政、不惜损害群众利益来创造“政绩”,这也是一段时期以来“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再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确的政绩观所倡导的政绩的取得,靠的就是实干,靠的就是科学,靠的就是群众的支持。这就要求我们的干部,在创造政绩的过程中,一是要坚持实事求是,想问题、作决策、办

  党员干部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事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群众的意愿和承受能力;二是要持科学的工作态度,按客观规律、按规矩、按规则办事,坚决防止和克服主观随意性和经验主义;三是要坚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作风。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

  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力来自于人民,正确行使权力就是掌权靠人民、用权为人民,把为民掌权与为民创政绩统一起来,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行使权力和创造政绩必须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大于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只能是为民造福、惠及社会。创造的政绩必须是人民群众拥护、满意和需要的政绩,真正是为官一任,“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

  (编辑/周洋)

篇三:如何树立正确发展观政绩观

  

  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心得体会三篇

  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心得体会一篇

  第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宗旨教育,筑牢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zhi利益的思想基础。

  关键是要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教育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

  第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衡量政绩必须遵循的科学态度和根本方法。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切忌浮光掠影,主观臆断。

  要具备尊重客观事实的勇气和无私无畏的精神,“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始终做到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当老实官。

  第三,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端正世界观、地位观和权力观。

  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这是实施正确领导的思想基础。因此,必须摆正领导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一个干部在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当领导,最重要的是得到群众的认可和爱戴,这才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

  第四,要完善法规条例,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应建立一整套严密的组织监督与广泛的民主监督相配套的有效

  制度,把制度约束与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使形式主义能得到及时的遏制。

  同时,要完善奖惩制度,加大惩处力度,对搞形式主义造成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与浪费的,要依法依纪从严处理,对有关领导及其上一级领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第五,最后,要把好知人善任、选贤任能的用人关。

  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全面考察干部的德、能、勤、绩,努力建立科学系统的政绩考核标准,并且尽可能将政绩考核内容量化。

  要善于发现有“潜绩”的干部,特别是那些在各方面条件较差的地方甘当无名英雄的干部。要善于识别热衷“显绩”的干部,特别是那些有一定能力,也做出一定成绩,但有意夸大“政绩”以达到个人升迁目的的干部。

  政绩考核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向群众反馈,增强政绩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形成老实人不会吃亏,不老实的人占不了便宜,有实绩的人不会被埋没,投机钻营、弄虚作假的人不会被重用的客观公正的用人导向。

  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心得体会二篇

  政绩观,是干部对如何履行职责,追求何种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对干部如何从政、如何施政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领导干部中的根本体现。怎样看待政绩,秉持什么样的政绩观,这是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重要体现,是衡量领导干部能

  否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的试金石。

  用以下的态度去对待政绩:

  一、树立正确政绩观必须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中心

  正确的政绩观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因此,要始终把读者需要作为第一选择。

  二、树立正确政绩观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做到求真务实

  树立正确政绩观必须做到言行如一、表里如一、始终如一。不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喊哗众取宠的空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

  三、树立正确政绩观在工作中必须做到“六实”

  即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真真实实地给切实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图书馆工作的发展。

  只关注局部利益,不顾及全局得失。会妨碍发展大局。我们公共图书馆行业也是如此,我们应该抓出成果,应是对广大读者有益的成果,图书馆的工作应重在服务、重在公共性、重要对广大读者有利,这样的政绩才是真正的政绩。如果只着重自己的学术成就,或局部利益或小团体的成绩,对广大读者却无利用价值的成果或成绩,就不是真正的政绩。共产党人

  的政绩,说到底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代共产党人的政绩,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树立正确政绩观,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一

  定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把全部精力用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用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把工作重点放在贯彻广州市委市政府有关《广州市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多办实事,以这样的眼光看待政绩,以这样的尺度检验政绩,以这样的精神追求政绩,才能创造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政绩。

  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心得体会三篇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考核条例》),指出干部考核作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重要举措,对于激励党政干部担当作为、促进事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人云,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

  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考核虽为干部的考核,干部却为群众的干部,干部考核新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为群众服务、赢得群众认可度上。所以要彰显党政考核新规的真谛,必须借助群众之力。

  授好考评指标群众力量的“历史课”。“党员干部鞋上有多少泥巴,只有人民群众心里最清楚。”党政干部的考核实质就是考核干部的工作是否得民心、顺民意,所以在考评指标中发挥群众的监督力量乃是大势所趋、民之所向。为什么同样一个矛盾,有的干部只会激化矛盾,而有的干部出面则马上能平息群众的怒火呢?道理其实很简单,有些领导干部热衷搞形式主义,对待群众虽然“门好进、脸好看”,但是“事难办”;

  但是有些干部实心实意为民办实事、谋实利,群众当然会认可,矛盾自然能降温,问题自然可以妥善解决。党员干部工作是否负责,群众心中是有一杆秤的,只有赢得群众的认可与支持,才能将干群关系的对立变成对话。所以必须强化党政干部的群众意识,发挥群众的监督责任,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成为党政干部考核新规的共同实践者、推动者。

  绘制好考评指标的群众认可的“晴雨表”。党政干部考核是一张对干部起着导向作用、鞭策作用和激励作用的“晴雨表”。党政干部的任用,大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小到一个单位的兴衰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群众参与党政干部考评,不是一个口号,更不是考评结束后将考评结果“束之高阁”,然后再无下文。提高群众参与度与认可度,就必须推行实绩考核公示制,将每位干部的工作目标中工作完成情况以书面形式进行公示,让广大干部群众发表意见和举报问题,同时也要将群众对党政干部的评价放置“阳光下”,让民意问询制、群众的反馈与监督等形式,实实在在成为干部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篇四:如何树立正确发展观政绩观

  

  第一篇: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按照上级党委的统一部署,最近集中学习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体系实施纲要》。通过学习,我感到,贯彻落实“两个纲要”,党员干部要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所谓政绩观,就是指领导干部对如何履行自身职责及取得何种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是否正确,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单位或地方的发展,也会影响到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建设,乃至影响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因此,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这是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意义的。能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归根到底取决于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因此共产党人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荣辱观,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觉性。

  一、树立忠于理想,坚定信念的世界观。人应当有理想和信念,理想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信念是人生实现追求的动力。理想和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内容。毛泽东同志曾经以明确的语言概括了共产党人的理想,“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社会最高理想,激励了几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惜赴汤蹈火而为之奋斗。在今天,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坚定信念,仍然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精神支柱。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决心为之而奋斗终身,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坚定自身理想信念的首要条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处在这一历史使命,必须把理想同现实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把坚定的信念同踏实的工作结合起来,既要坚信共产主义事业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又要充分认识到共产主义前进道路上的曲折性和长期性。我们领导干部唯有树立远大理想和信念才能够在胜利时不骄不躁,谦虚谨慎,才能够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悲观失望,才能够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砥砺意志,坚定信念,奋斗不息,不断前进。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的。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反对一切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去支撑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去指导我们的改革实战,从而推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

  二、树立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的价值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尤其是经济和分配上多元化的现状,促使人生价值成为人们思考和争论的热点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价值观错位的状况屡见不鲜。他们把人生价值定位在权力之中或金钱之中或享乐之中或绝对自由之中等等。显然这些都是错了位的价值方向。马克思主义以为,价值是一种关系,它体现的是一种主客观之间的关系,价值观是人们对外界事物能否满足个人和社会某种需要的评判标准。党的干部无论职位高低,其自身价值必须体现在甘于奉献,淡泊名利之中。党员干部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先人后己。任长霞和牛玉儒二位同志是我们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他们的事迹虽然不同,但他们所表现出的心系人民群众,用满腔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为民排忧解难,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用生命的代价换取人民的利益,他们都表现出了领导干部真心为民的高尚的思想品德。相比之下,有些领导干部对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产生了动摇,甚至怀疑否定,产生了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他们片面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以是否对个人有利作为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唯一标准,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他们置党纪国法不顾,只顾自己名利官位,以权谋私。王怀忠,肖作新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三、树立立党为公,掌权为民的权力观。以权谋私行为的发生,都是对权力的滥用。而造成滥用权力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缺乏正确的权力观。~分子之所以有~行为。关键在于他们脱离了立党为公,掌权

  为民的权力观,视权力为谋私的手段和工具。于是大权在握,头脑发昏,权欲膨胀,胡作非为,结果必然自食其果,在官位上摔下来,落个被世人唾弃的下场。权力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指对权力的性质,作用和运行机制的基本看法。受不同权力观的支配,必然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共产党人的权力观是立党为公,掌权为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由于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发展到由社会成员的大多数或全体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程度,人民只能通过少数代表来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由于我们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分配宗旨的,人民便把这些权力赋予我们党,委托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来行使权力,也就是说权力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如果说领导干部对人民给予的权力拥有使用权的话,那么,这种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常识。权力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作为领导干部,人民给予的权力越多,职位越高责任也就越大。因此,各级领导干部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掌权,用权,都要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需,为人民谋利益,坚定不移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无私无畏地同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

  四、树立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荣辱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人的荣辱观,主要体现在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之中。以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为光荣,以侈奢浪费,以权谋私为耻辱。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法宝。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好,一直要抓60—70年”。“我们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现象”。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在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中丢掉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出现了讲排场、摆阔气,追求奢侈豪华

  的不良风气。有的人沉溺于灯红酒绿之中,狂吃豪赌;有的人全身珠光宝气,豪华在年年翻新,招摇过市,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一个比一个威风,已经使一部分领导干部意志衰退,有的甚至跌入了犯罪的泥坑,我们应当引以为戒,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态度如何、关系亲疏,主要是看领导干部是否为群众谋利益,关心群众的疾苦,解决群众的困难,改善人民的生活,是否与群众风雨同舟,有福同亨。我们的党员干部做到了这些,群众就与党亲近,就拥护党,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否则就离心离德,甚至产生对抗。从我们党走过的80多年艰难历程也可以看出,艰苦奋斗,廉洁奉公能够密切联系群众,贪图享乐,奢侈浪费就脱离群众,因此,我们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树立和发扬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精神,才能够在思想上、感性上热爱人民,关心群众,在工作上努力拼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作风上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与群众打成一片;在生活上不搞特殊化,与群众同甘共苦。总之,共产党人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自身利益,不断增强拒腐防变,抵御各种不正之风的能力,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弘扬真、善、美,实践公、正、廉,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组织放心,群众放心的好干部。

  第二篇: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要解决创造政绩的价值目标问题。创造政绩的目标取向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正确政绩观的集中体现。坚持以实践、群众和历史为标准衡量政绩,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群众观和历史观的具体运用,是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的具体体现,是客观的、科学的检验标准。

  正确的政绩观本质上是求真务实的政绩观,就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看待政绩,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指导政绩,用兢兢业业、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创造政绩。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深化干部制度改革予以切实保证。?政绩观直接反映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反映对待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的态度,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创造政绩的目标取向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要解决创造政绩的价值目标问题。为谁创造政绩是为个人谋私利,还是为党和国家、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是每一个领导干部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的分水岭。

  我国封建王朝的一些统治者早就知道?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的道理。而西方资产阶级,正如亨廷顿在《第三波》中所讲的,则要求官吏们?满足一些关键选民对他们政绩的期望?,以维护?统治者的合法性?。有的总统竞选人喊的竞选口号就是?你们比四年前生活得更好吗??这些富于民本色彩的宣示,对于封建帝王成就霸业,对于资产阶级维护统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剥削阶级的任何政党,其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结果,各级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民赋予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中国共产党,对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观的要求归结为一句话,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也就是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所作重要讲话中所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正确政绩观的集中体现。遵循这一基本要求,才能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的问题,将树政绩的根本目的确立在?为人民谋利益?之上。

  政绩观与所有的思想意识一样,既是特定社会存在的反映,又给予社会发展以特有的能动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对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政绩观提出了历史性的新要求。共产党人创造政绩,在新世纪新阶段其价值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源出《诗经》的?小康?,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对衣食无忧、稳定安乐生活的向往。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将它同?中国式的现代化?联系起来,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的直观表述。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了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党确立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性目标,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长远目标与现实实践的有机统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人民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只有以此作为创造政绩的价值目标取向,才能保证我们的政绩观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党,在于各级领导干部。各级领导干部的关键又在其思想观念,尤其是其政绩观。政绩观是领导干部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绩观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领导干部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追求什么样的政绩。哪个地方、部门和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正确,哪里的发展就有活力,就能够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老百姓就受惠;反之,就会大起大落,就片面、畸形、代价沉重,老百姓就受苦。不但如此,政绩观还直接决定着每一个领导班子、每一位领导干部的成长,政绩观正确,其成长就健康;反之,就会出问题。

  这些年来,绝大多数领导干部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然而,也有一些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比较模糊、片面,甚至错误,不适应新时期新阶段的要求,不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影响和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这些模糊、片面乃至错误的政绩观,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

  一是偏。即片面理解?政绩?,将政绩只视为经济增长、等同于城市发展,尤其是等同于GDP增长;忽略了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忽略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忽略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忽略了人本身的发展。结果,加重了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区域之间、人与自然等方面的失衡。

  二是散。即只求局部、不求全局的政绩,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自为政、以邻为壑,盲目攀比、一哄而上,导致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经济结构不协调。

  三是急。即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只求眼前政绩,不管身后?洪水滔天?。有的急,还是急于改变落后面貌;有的急,却是急于个人升迁。但只要一急,就容易只重当前、不顾长远,只重速度、忽视质量,只重发展、不计污染,吃祖宗饭、砸子孙碗。有的甚至板凳还没坐热,就?新官上任三把火?,今天一个大规划,明天一个大思路,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四是虚。即华而不实,虚报浮夸,用?水分?制造?政绩?。这是急功近利的政绩观恶性膨胀的必然归宿。一些领导干部重名利、轻政德,?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心浮气躁、做表面文章,重?显绩?、轻?潜绩?,善于包装、精于造势,甚至欺上瞒下,编造?GDP神话?,制造虚假?政绩?,为个人树碑立传。

  五是混。即当官做老爷,不思进取,认定?无过便是功?,不冒风险、抱残守缺、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庸碌无为、怨天尤人。这也是个人主义支配政绩观的一种结果。

  错误的政绩观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后果是一样的。一是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造成发展的片面与畸形,造成人力、财力、物力和宝贵时间的浪费,严重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二是滋生、蔓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三是腐蚀干部队伍,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诱发领导干部的懒惰思想和投机心理,助长党内和社会上的弄虚作假行为和浮夸之风,挫伤真抓实干者的积极性。

  消除错误的政绩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切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衡量政绩的根本尺度是实践、群众和历史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坚持以实践、群众和历史衡量政绩,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群众观和历史观的具体运用,是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的具体体现,是客观的、科学的检验标准。

  用实践标准衡量政绩,就是要看政绩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实践是主体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以客观实际为前提,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基础。我们各项工作的成果是否正确,必须回到实践中去,通过?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动才能得到证明。实践既是创造政绩的大学校,也是检验政绩的试金石。坚持用实践标准衡量政绩,要求我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客观规律,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把各项政策和工作落到实处。那些脱离实际的高指标、急功近利的花架子、哗众取宠的空口号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只有符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客观实际的业绩,满足大多数人民意愿的业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业绩,才是符合实践标准的真政绩。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真正的政绩应当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为党和人民踏实工作的实绩。?这样的实绩,不是虚张声势喊出来的,也不是?做秀?做出来的,而是扎扎实实地干出来的。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说实话、重实干、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着力解决实际问题。

  用群众的标准衡量政绩,就是以民为本,以老百姓是否受益作为评价标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归根结底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领导干部政绩的直接受益者和最终评判者。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政绩的根本标准,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为人民办实事的一致性。坚持用群众的标准衡量政绩,就不应仅仅看GDP多少、基础设施投资多少等等,而要看是否真正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要看那个地方人民群众的生存状况、物质文化状况得到了多大的改变,要看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问题解决了没有,要看是否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最终要看广大群众是否认可。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政绩感受最直接、最真切,也最有发言权。只有为老百姓所公认、为广大人民群众真心拥护的政绩才是真正的政绩。

  用历史的标准衡量政绩,就是既要看政绩给眼前带来的变化,又要看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影响,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后人的评判,其实质是用可持续发展的标准评价政绩,对社会和历史负责。有些东西,今天看来是合理的、可行的,是成就,是功劳,但到明天可能就不合理了,就成了包袱,成了后遗症,有些东西甚至本来就是寅吃卯粮、杀鸡取卵。这种?前任政绩后任债,一任政绩几任包袱?的现象,不仅不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反而会阻碍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和人民财产的巨大损失。坚持用历史的标准衡量政绩,要求我们做决策、搞建设,必须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瞻前顾后,深谋远虑,既让今人满意,又让后人受惠,从有利于长远发展的角度建树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政绩。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实践、群众和历史衡量政绩,我们就能避免在创造政绩上的主观性、片面性,就能端正党风,改进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就能团结带领人民群众积极进取、勇于实践,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创造出人民满意、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

  三、创造政绩的根本途径是求真务实

  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也是正确政绩观的思想根基。正确的政绩观,本质上就是求真务实的政绩观,就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看待政绩,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指导政绩,用兢兢业业、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创造政绩。

  求真务实创造政绩,要坚持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的过程中,要始终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自己的职位意味着为人民创造政绩的责任,个人的?名?应该是清廉之名、勤政之名、青史之名,?利?应该是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为人民创造政绩是实现人生理想的惟一正道。只有这样,才能把精力和心思用在工作上,自觉地追求符合人民利益的美名,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求真务实创造政绩,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与客观实际的结合。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的反映,是整体利益的体现,是我们创造政绩的指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特殊情况,是我们创造政绩的出发点。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方法论,是以求真务实为核心内容的党的思想路线。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与客观实际的结合中,去创造政绩。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高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不断研究新情况,破解新难题,创造新业绩。

  求真务实创造政绩,要坚持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真抓实干,是正确政绩观的特点;投机取巧,则是错误政绩观的反映。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上,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既要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抓起,一桩一桩地落实,日积月累,创造出人民满意的政绩。

  求真务实创造政绩,要深化改革,抓紧建立和完善政绩评价标准、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形成科学的政绩导向,为树立正确政绩观提供制度保障。最重要的是要扩大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让党组织和党员群众、人民群众共同来选拔、监督领导干部,对那些勤政为民、求真务实、政绩突出的干部,给以褒奖和重用;对那些无所作为、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坚决予以批评和惩戒;对那些不把心思用在工作上,而是热衷于跑门子、投机钻营,甚至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干部,要坚决予以查处,从而在干部队伍中形成甘于奉献、争创实绩的浓厚风气。

  第三篇: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去过西湖的人都知道,哪里有一道风景就是“苏堤春晓”,那是当年苏轼为疏通河道将淤泥堆积而成的,如今它已成为人们纪念苏轼为官政绩的一个见证。自古以来为官一方的人都希望做出政绩取,活得好名声,但“政绩”和“工程”连起来,政绩立刻就变味了,人们很容易把它和一些否定词联系起来,诸如“劳民伤财”“急功近利”“浮华无效”“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等等,因此为官者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既施展自己的才能,又能增强公信力。

  陈东运副校长在“官德教育”授课中对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做了科学的指引,我个人理解最深的有两方面:一方面要明确创政绩到底是为了谁,只要是为老百姓、为国家、为社会而不为个人捞政治资本就走对路了,另一方面要明白脚踏实地的道理,不要光想着做大事,能为民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小事,只要搬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哪怕不起眼,同样也是老不起的政绩。

  新提拔的干部都想做一些实事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但一定要把握“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政绩观

  第二十二期专业技术班邱红玉

  2012年3月24日

  第四篇: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转方式调结构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唐山市环保局杨富

  2011年5月12日—6月30日,我参加了唐山市委党校2011年春季科级干部“调结构、转方式”主题培训班,通过课堂学习、交流讨论、实地考察、现场教学等形式,感觉收获颇丰。通过学习培训,使我进一步提高了政治修养和综合素质,深刻认识到了我市今后经济发展“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意义及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同时,通过参加培训,结识了一批专家教授和领导干部,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开阔了知识视野,拓宽了工作思路,提高了自身为人处事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通过这次学习培训,使我深刻认识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好“转方式、调结构”经济转型工作,对于地方领导干部、部门领导来讲,首先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至关重要。

  一、充分认识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意义

  政绩是干部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动性、创造性的综合反映,政绩观是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正确的政绩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前提。科学的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相辅相成、紧密相关。科学的发展观引领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基本原则,也是树立正确政绩

  1观的前提;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则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不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不可能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说到底,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更加自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自觉地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加自觉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错误的政绩观及其危害政绩会导致很大的负面效应和损失。把政绩作为考察使用干部的主要标准没有错,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干部的政绩观发生了扭曲和错误,搞沽名钓誉的“显性”政绩、急功近利的“暂时”政绩、劳民伤财的“畸形”政绩、弄虚作假的“注水”政绩,等等。这些所谓的“政绩”,因为不是实事求是,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而且会败坏社会风气。所以,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二、应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

  应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为人民谋利益,这是由党的宗旨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决定的。忠实地代表人民利益,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是我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根本目的。如果违背了这个初衷,为了一己的私利去搞所谓个人“政绩”,那就违背了党的宗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应当牢牢把握以下几个方面要求:

  1、正确的政绩观要求政绩必须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

  政绩的评判标准应以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是否有利于人民群

  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标准。政绩的取得必须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能搞“形象工程”、鼓吹“GDP神话”,造声作势,追求个人“政绩”。

  2、正确的政绩观要求政绩能够经受时间的检验。在新的历

  史时期,领导干部把握好正确的政绩观,要对历史负责。取得的政绩必须经受得住时间的检验。在取得政绩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相统一,局部效益和全局效益相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短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统一。不能把政绩定位在即时效应上,动辄“大手笔”,缺乏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不考虑自身优势和劣势,一味盲目决策、蛮干。因此,我们所要的政绩,必须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所取得的业绩,是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3、正确的政绩观要求政绩必须得到群众的认可。政绩不是

  领导干部说有就有,上级评定多大就有多大的,而应得到老百姓的认可。用群众观点看政绩,就是要正确认识创造政绩为了谁、依靠谁、谁来评判的问题: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还是为个人谋私利;是真正把群众意愿放在第一位,还是把眼睛仅仅盯在上面,这是衡量领导政绩观正确与否的分水岭。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

  到底就是要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创造政绩的最高目的。

  三、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需要多方面努力,当前应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1、加强学习,解决好世界观问题。世界观是“总开关”,决定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领导干部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同样决定着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只有树立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才能摆正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正确地行使手中的权力,自觉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真正解决好当干部为什么、应该做什么的问题。从而自觉地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觉地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政绩。

  2、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用正确的导向引导

  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全面、客观、公正地考核评价干部的工作成绩,既看经济建设的成果,又看社会进步的成果;既看经济增长的总量,又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看当前的发展,又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看创造政绩过程中的能动性,又看客观条件的优劣;既看上级组织的认可度,又看群众的满意度;既看领导班子的集体作用,又

  看班子成员在集体领导中发挥的作用。总之,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评价干部的工作业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3、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这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根本任务。既要坚持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又要牢固树立

  全局观念,增强自觉性,坚决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现象;既要抓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又要着眼未来发展,建立长效机制,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既要坚持和发扬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经验、好做法,又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推动各项工作与时俱进,坚决克服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观念和行为,从而创造经得起群众检验、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的实实在在的政绩。

  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做好本职工作

  唐山是一座以资源能源消耗为主的重工业城市,工业企业点多面广,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环保工作面临的形势严峻,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扎实做好环保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将环保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理清工作思路,分清主次矛盾,把握关键因素,解决突出问题,提高工作本领;二是进一步深化治污减排,进一步深化钢铁、焦化、水泥、电力、造纸、化工等重污染行业的污染治理,加强重点区域流域的污染防治,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任务,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同时,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淘汰落后生产装备和生产能力,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发展。三是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进一步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把听汇报与亲自调研有机结合起来,从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抓起,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求真务实,牢固树立改革创新和勤政务实的作风,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通过为期一个半月的培训,我进一步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增强了我们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当前我市面临“转方式、调结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今后,我一定会珍惜这次培训的所获所得,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扎实做好本职工作。

  第五篇: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人民日报评论员怎样看待政绩,秉持什么样的政绩观,这是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重要体现,是衡量领导干部能否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的试金石。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对领导干部来说,发展经济,造福百姓,应该也必须干出成绩。通过扎实勤奋的工作,为党和人民做出突出贡献、建立突出政绩,这是奋发有为的领导干部的应有追求。这里的关键是要搞清楚、弄明白,什么是真正对党和人民有益的实事?什么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不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仅科学发展无从谈起,而且还会急功近利、欺上瞒下,热衷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劳民伤财、贻害子孙。有的干部说话办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不怕群众不高兴,就怕领导不开心。还有一些干部,只抓那些容易出成果的“显绩”,不啃“硬骨头”;只关注局部利益,不顾及全局得失。他们树“政绩”的目的,是给自己留名,为自己邀官。这样的干部,不仅办不好事业,还损害了党的形象;这样的“政绩”,不仅对百姓没有益处,还会妨碍国家发展大局。

  共产党人的政绩,说到底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代共产党人的政绩,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紧密相联。科学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政绩,是以人为本的政绩,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是资源节约、环

  境友好的政绩。事实证明,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往往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往往会在实践中偏离科学的发展观。

  树立正确政绩观,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客观规律,提高领导水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进取、量力而行,不搞主观臆断和违背客观规律的“拍脑袋”决策,不追求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提哗众取宠的空洞口号,不搞虚报浮夸和报喜不报忧。

  政绩最终都要用实践、群众和历史这三把尺子加以检验。经济和社会发展好与不好,应该是实践说了算,应该是群众说了算,还要经得起历史检验。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把全部精力用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用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以这样的眼光看待政绩,以这样的尺度检验政绩,以这样的精神追求政绩,才能创造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政绩。

  贺国强: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当好人民公仆董宏君

  本报北京11月30日讯

  记者董宏君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今天在与大城市市长城市规划专题研究班学员座谈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按照胡锦涛同志在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工作中创造出实实在在的政绩。

  贺国强对市长培训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大规模培训干部,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市长培训是全国干部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市长研究班创办20年来,办出了特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要认真总结20年来市长培训工作的成功经验,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切实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贺国强指出,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创政绩,应该是每个人民公仆的终身追求。为人民创政绩,才能得到人民拥护;为人民创政绩,党的事业才能得到发展。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当好人民的公仆,一是要坚持把工作的出发点放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实利上。要坚决反对搞脱离本地实际和群众实际需要、不顾本地财力可能的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持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各项工作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体察民意,珍惜民力,凝聚民心,让人民群众满意、放心。二是要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事业是扎扎实实干出来的,贪图享受出不了政绩,走捷径也出不了政绩。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尽心尽力干出成绩来。三是要坚持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要把实干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要防止不思进取守摊子,又要防止不顾民力乱铺摊子。四是要顾全大局、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五个坚持”,实现本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贺国强强调,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问题上,从组织部门来讲,一方面要多关心、支持和理解在基层工作的干部,在职级、待遇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大家安心基层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和用人制度,引导广大干部为党和人民作出更大成绩。

  参加这期专题研究班的学员,都是城区人口在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的市长、副市长。中央组织部、建设部、中国科协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座谈会上,建设部介绍了20年来市长培训工作的情况,两位学员

  代表谈了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三“称”政绩姬建民

  为官一任,想为老百姓做些事,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这种积极性、主动性也应当提倡。当了官不想事、不干事、不干成事,那还算是什么“领导”?问题是,我们应该树什么样的政绩,用什么样的标准衡量政绩。

  从实践来看,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称一称”政绩,可能比较客观、比较准确。

  一曰群众“称”政绩。现在一些地方考评干部政绩,往往忽视了群众评议。即使听取群众意见,也大多是走走形式,听不到真话,也就难以了解真实情况。有的政绩虽然在媒体上大事张扬,当地群众听了撇嘴,这就很值得考虑。

  二曰成本“称”政绩。经营讲究成本,施政也应讲成本。这笔账往往很少有人算。账最怕细算,用好“成本”这把尺子,这政绩是利国利民,还是劳民伤财,就一目了然。

  三曰实效“称”政绩。政绩讲的是实实在在的效果。它应是帮群众所需、解群众所难、急群众所急,造福于民的实际行动,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实事和好事。离开实效这个前提,政绩也就不着边际。

  当然,评价政绩绝不仅仅是上述三个方面,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情况各有不同,很难定出一个完全准确的标准。但基本精神是应该明确的,这就是要把政绩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把政绩“称量”得准确,评价得科学,将大大有助于形成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好作风,让那些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歪风遁迹。

  领导科学政绩观观念是行为的先导。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正确与否,对一个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先从分析政绩观入手,接着阐述科学政绩观的内容与要求,试图对科学的政绩观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这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告》中

  1现本文将分别加以阐述。

  一、科学政绩观的内容

  所谓政绩观,就是对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所取得的成绩和贡献的总的看法,包括什么才算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和怎样创造政绩。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它不仅关系到领导干部本身的成长进步,而且关系到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市与一个省建设的全局。因此,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予以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

  要用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胡锦涛同志指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多做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多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兴奋不兴奋、答应不答应,这是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尺度。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就要求领导干部决不能把政绩建立在损害群众利益、加重群众负担上。有的地方不顾自身条

  件,向群众摊派搞“形象工程”,人民群众怨声载道,这样的“政绩”,我们还是不要的好。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政绩。充分熟悉到现实的政绩是在前任工作的基础上取得的,同样,现任在创造现实政绩的同时,也要为下任工作打好基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政绩分为两种,一种是“显绩”,即易见成效、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一种是“潜绩”,即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财力,却因周期长,一时见不到成效,而又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显绩”固然重要,而“潜绩”同样不可或缺,一定要视“潜绩”为工作实绩。而那些热衷搞短期行为,“一代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的做法,则不能视为政绩。用发展的观点看政绩,还要看到政绩是在不断发展的,不能停留在原有政绩的基础上,而应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开拓创新,取得崭新的业绩。正像十六大告指出的,“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要用实践的观点看待政绩。胡锦涛同志讲过:“真正的政绩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为党和人民踏实工作的实绩,应该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用实践的观点看待政绩,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盲目不行,急躁也不行。假如不切实际,不顾民力,不计长远,乱铺摊子,乱上项目,只会劳民伤财;假如单纯追求GDP的增长,不重视经济、政治、社会的协调发展,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只会造成社会发展的失调,最终导致发展停滞。当前,有些地方急功近利,乱上污染严重的项目;有的地方为了加快发展,不顾需要和可能,建大广场,修大马路,造成群众不满。要按规律办事,让科学的发展观在发展规划上加以体现,在工作部署上加以贯彻,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落实。政绩是干出来的,不是造出来的。现在,一些人不愿啃“硬骨头”,什么工作易出成绩就抓什么,什么事情有轰动效应就做什么,至于这些工作能否给群众带来真正的实惠,则根本不考虑。这样的政绩观,说到底是投机取巧。当前,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随着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大量的矛盾和问题都涌现出来。

  二、科学政绩观的根本要求

  执政为民是领导干部创政绩的根本出发点。我们党的执政主题是执政兴国、执政为民。党的一切执政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各级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和人民的公仆,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为人民创政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自觉运用到创政绩的实践活动中。只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为民的目的才能达到。任何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任何庸碌无为和腐败行为,都是与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相违反的。是否做到了执政为民,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的根本尺度。

  求真务实是领导干部创政绩的正确态度。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领导干部要在执政为民的实践中创出政绩,决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唯一正确的途径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为指导,切实做到求真务实。一方面,深入探索客观规律,正确熟悉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本地区、本部门的客观实际;另一方面,从基本国情和本地实际出发,真抓实干,把正确的“知”和切实的“行”有机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创造出党和人民所希望和需要的政绩。任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任何背离客观条件和规律搞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做法,都是与求真务实的要求不相容的。是否做到了求真务实,是检验领导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树立执政为民、求真务实的政绩观,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一是做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带头人。要始终站在时代发展潮流的前头,致力于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努力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建功立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做到发展思路正确、发展战略合理,促进经济、政

  治、文化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二是作为民造福、为民解难的贴心人。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希望解决的事情做起,解决好与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要体察民情,珍惜民力,少一些为自己“贴金”、“树碑”的行为,多做一些为群众雪中送炭的好事、实事。三是做真抓实干的实在人。要着眼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刻苦勤奋地学习,用科学的理论和知识武装头脑;同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和把握客观情况。在此基础上,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断为国家和人民创造出实实在在的政绩,并在创政绩的过程中进一步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求真务实的政绩观。

  综上所述,树立科学的政绩观离不开多方面的努力,它需要坚持辨证思维,处理好显性政绩与隐性政绩、个人政绩与集体政绩、现实成果与长远发展、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关系。同时要选拔、重用那些肯干实事,成绩突出的干部,对投机取巧、弄虚作假、骗取荣誉和地位的人要视情节轻重,该批评的批评,该处分的处分使老实人不吃亏,不老实的人占不到便宜,真正树立起求真务实的导向、干事创业的导向和公正用人的导向。

  为民:正确政绩观的本质

  正确的政绩观是我们党在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对政绩的根本看法和系统观点,是党的领导理念和执政理念的实践体现。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谁谋求政绩,依靠谁创造政绩,由谁评价政绩,是政绩观的基本问题。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就要坚

  绩

  为人民谋求政绩,是正确政绩观的出发点和第一位的要求,是党的宗旨在执政活动中的体现。党的一切活动都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任何时候,党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方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执政党以后,我们党为人民谋取利益的全部活动表现为领导人民依法建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政府,通过制定和贯彻实施正确的执政方略,认真履行执政职责。执政为民,就是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让人民享有尽可能多的社会发展成果。

  为人民谋求政绩,就要把为民谋利、谋人民所需之利作为领导决策的价值取向。是为自己谋求政绩,还是为人民谋求政绩,决定着决策的科学性。领导干部的决策特别是事关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决策,当然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同时必须兼顾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关乎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因为,根本利益不可能脱离具体利益而存在,而是存在于具体利益、当前利益之中。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具体利益来感受根本利益,决定对某一项决策的态度。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群众的呼声和意愿是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变化的反映。只有深入分析社会条件及其变化,把握和反映社会各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利益诉求,才能在决策中体现利为民所谋、谋人民所需之利的价值取向,才能真正贯彻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的疾苦急于一切,群众的呼声先于一切;凡是群众拥护、民心所向的事便尽最大努力去做,凡是群众反对、民心所恶的事就坚决制止。

  为人民谋求政绩,把为民谋利、谋人民所需之利,作为领导决策的价值取向,不仅要贯彻于决策之中,而且要成为跟踪决策的价值导向。领导干部必须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对决策目标、决策实施步骤和举措作出跟踪调整,使之符合变化了的实际,能够行得通。如果不顾客观条件的变化,势必严重危害群众利益,遭到群众的反对。这种做法取得的所谓政绩,脱离了为民的宗旨和根本价值要求,要么得不偿失,要么有

  失无得,势必引起人民群众的反感。

  二、靠人民创造政绩

  党的决策要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才能变为现实,才能成为领导活动和执政活动的实绩。领导干部的政绩,并不是个人创造的,而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在这样的过程中,领导干部起着主导作用,人民群众起着主体作用。

  靠人民创造政绩,领导干部要切实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从思想上相信和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而且要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使其主动性、创造性得以迸发。领导决策实施过程,是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是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过程。要使群众能够理解目标的内容,搞清楚目标的实现与自身的利益关系,从而产生目标认同、目标共识,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同时,要努力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得以持久地发挥,领导干部必须真正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协调利益关系,形成推动又快又好发展的合力。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归根到底都表现为利益矛盾。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势必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信心,挫伤其积极性。因此,领导干部要带领群众实现发展目标,必须倾听群众的呼声,及时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尤其要维护困难群体的利益。只有让群众体会到真正受益,感受到党的温暖,群众才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发展目标而奋斗。

  靠群众创造政绩,是领导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艰苦奋斗的过程,领导干部首先要有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作风。我们面临着复杂的环境、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需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履行执政职责,从事执政实践。求真,就是要在领导活动和执政活动中,不断深化对实际情况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增强分析各种矛盾、把握各种矛盾、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务实,要求一切领导活动和执政活动都要科学地把握客观环境和条件,从社会承受能力出发,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既有所作为又量力而行,既积极进取又脚踏实地,追求工作的实际作用和效益,克服浮躁作风,消除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努力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最大限度地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由人民评价政绩

  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成果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也是检验者和评价者。一切政绩归根到底,要看其对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多少作用,要看其对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了多少作用,而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他们最有发言权。党的组织和领导干部的一切政绩的评价主体只能是人民群众。一个领导干部的政绩可以体现在诸多方面,一个领导班子的政绩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但从根本上说,一个领导干部或一个领导班子是否有政绩、到底有多大的政绩,人民群众才是最终评判者。如果我们的政绩检验和评价是一场考试的话,那么这个主考官和评卷人就是人民群众,评卷标准和成绩优劣也只能由人民群众来确定。只有通过人民评价政绩,干部的政绩的优劣才能得到公正的确定,干部的执政活动才能得到群众切实的监督,干部的权力行使才能得到强有力的约束,各级领导干部才能在人民群众有力的督促和约束下创造更多更好的政绩。

  由人民评价政绩,就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政绩的根本标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人民群众评价干部的政绩,总是要把干部怎样说和怎样做结合起来,既评判决策动机,也评判决策实施手段,更评判决策实施结果。不仅要看眼前取得的发展成果,又要看干部抓基础性、长期性工作的力度是不是具备充足的发展后劲。总之,要用是否“造福百姓、惠及社会”考量政绩,用是否“为官一任、发展一方”分辨政绩的虚实性,用是否“遵

  循规律、脚踏实地”识别政绩的可靠度,用是否“造福于民、取信于民”检验政绩的含金量。

  由人民评价政绩,领导干部必须破除政绩评价中的“官本位”思想,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于实践中。有些领导干部总觉得职务、职位是上级领导给的,考核政绩也是上级领导组织的,因此在对待政绩评价问题上,心里想着上级,眼睛盯着上级。为什么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搞什么“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就是因为急于创造让上级领导看得见的所谓“政绩”,作为个人晋升的资本。这种做法违背了人民满意这个根本标准和对下负责与对上负责的一致性。这样的“政绩”最终会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实际上,对下负责才是真正的对上负责。因为,党和政府最满意的莫过于把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我们对下负责好了,把群众的利益实现好了,维护好了,发展好了,就意味着我们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好了,把上级的工作部署和工作意图实现了,就是对上级的真正负责;创造了对人民群众有益的政绩,维护了党和上级党组织的形象和威信,也就是对上级的真正负责。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把实现群众的利益作为创造政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由人民评价政绩,就要健全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干部奖惩任用制度。由人民评价政绩,不仅需要思想的自觉,更需要制度的约束。毫无疑问,干部有无政绩,有多大政绩,应不应该奖惩任用,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这些年来,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在政绩上弄虚作假,就在于干部考核奖惩任用中还存在着考核失真,评价失准,用人失误的现象。这就要求进一步落实群众在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与奖惩任用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

  群众公认原则贯穿于政绩考核的全过程,扩大群众对干部政绩考核的参与程度,丰富评价形式,拓展监督渠道,让社会各界代表直接参与干部的政绩考评,直接评判干部的工作实绩,使干部的组织评价与群众评价一致起来。通过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对为人民创造突出政绩的干部予以表彰奖励,对创造突出政绩又有能力的优秀干部及时选拔到更加重要的工作岗位;对无所作为、政绩不足的干部,要予以戒勉,不能提拔重用;对投机取巧、欺上瞒下,热衷“政绩工程”的干部,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通过干部政绩考核和奖惩任用制度的健全完善和严格执行,从制度上保障干部政绩得到人民的中肯评价,激励约束干部把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转化成执政实践,将科学发展作为执政目标,为人民创造更多更好的政绩。

  以民为本是正确政绩观的本质

  政绩就是领导干部在自己的任期内如何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去履行职责所取得的绩效。对于政绩这一问题,毛泽东同志就反复强调,要求领导干部要好好做出成绩,给大家看看。邓小平同志强调,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江泽民同志强调,对领导干部的表现,党和人民归根到底还要看他们的工作实绩。进入21世纪的新阶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这都说明,我们党历来都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政绩和政绩观问题。在新时期,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政绩观,是党的建设的需要,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现阶段,部分领导干部存在一些不正确的政绩观念,片面追求个人名利,没有把为群众谋实利、办实事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热衷于摆架子,热衷于往自己的脸上贴金,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专搞一些不切合地方实际的形象工程。这样的政绩,经不起历史的检验和群众的检验,结果只是树立了领导干部自己微小的“丰碑”,却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大局利益,造成了党群关系的恶化,给党的执政埋下了不稳定因素。历史证明,“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只要坚持以民为本,施政为民,不搞华而不实的“数字游戏”,不树经不起检验的“虚假政绩”,不造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就能推动我国“三个文明”的稳步发展。

  一、强化思想教育,确立以民为本的指导思想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解决问题,也是一项战略性的政治任务,全党各级领导干部都在要思想上过关。因此,强化政治思想教育是关键,有过硬的思想,才有正确的政绩观。各级党校在领导干部培训中应建立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制度,同时把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一个学习专题,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学习研究。让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自觉性。进而确立以民为本,为民施政的政绩观,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自己所取政绩是否正确的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杜绝所做的事情是无视民意,违背民意,挫伤民意的事情,把那些为自己脸子上贴金的形象工程,做成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让各项决策合民情、顺民意、得民心,把事情真正办到人民群众心坎上,这样才能营造政通人和的局面。

  二、加强管理监督,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体会议上向全党提出了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要求。这是全党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理论基础。只有求真务实,才能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一些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追名逐利,弄虚作假,随心所欲行为的产生,就是部分领导干部没有求真务实精神,不了解党的历史和我国国情,所做决策凭主观臆想,脱离了实际,违背了民意。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全面地认识国情,依据国情和地方实际来决定和开展工作,才能顺利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首先,要加强对各级决策的管理监督力度。一些劳民伤财工程的发生,就是缺乏上级部门的有效监督,在项目实施前期的相关审批程序和监督措施存在不足,至使一些没有经过专业论证,客观分析,审慎考察的项目得以实施,到造成一定不良影响时才被发现制止,但已经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应加强对各级政府项目实施的监督力度,特别是一些耗资较大,征地较多,影响较广的项目,一定要在实施前期进行充分论证。论证该项目是否有利于地方发展,生态平衡,社会资源,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及时把一些对地方今后经济、社会环境以及资源带来不良后果的项目及时取消。绝不能让一些“一代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一方致富,八方遭殃”的项目得以实施,真正做到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创政绩。同时,要建立项目实施后的日巡月检制度,及时跟踪项目质量。其次,要抓典型,树先进。把一些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政绩突出,群众公认,干事情、想问题都想到群众心坎上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给予提拔使用。通过这些先进典型见得到,摸得着的正面事例与一些反面事例的比较,进一步教育和激励广大干部,让全党干部见贤思齐,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做事情,想问题,都心系人民,科学地决定事情,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把自己任期内的政绩办成为民所想,解民所盼,被民公认的实实在在政绩。

  三、建立健全制度,实行干部实绩科学评价

  政绩应该是干部在任期内德、能、勤、绩、廉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但以往对干部任期内的政绩只由领导个人说了算,或以几个数字来决定,往往以偏概全,一俊遮百丑,一个亮点掩盖了一大堆问题。一些缺乏群众公认,经不起检验的政绩,被领导贴在脸上去邀功请赏,要官晋爵,在社会上造成严重影响。由谁来评价领导干部政绩,怎样进行评价,标准如何,是新时期党支部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但如何能做到公平、公正地对一个干部的政绩进行评定非常重要,正确的评定结果,能起激励作用,错误的评定结果助长歪风邪气,打击其他干部信心。首先,政绩评价体系应全方位,各层次,不能从单一方面进行评价,要看“显绩”,也要看“潜绩”;要看是个人政绩还是集体政绩;要得到上级的肯定,更要注重群众公论,使评定结果成为组织对干部个人提拔使用、升降去留、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评价结论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其次,组织部门要建立领导干部实绩档

  案,让领导干部实绩评价体系真正成为一整套有实效的新时期干部管理体系,做到褒有章,贬有据,能有效杜绝一些不切实际,不顾民力,不计长远,乱铺摊子,乱上项目,劳民伤财的事情发生。使一些好大喜功,无所作为,投机钻营,无视民意的领导干部受到应有的处罚,让一些求真务实,埋头苦干,顾全大局,心怀群众,政绩突出的优秀干部得到提拨重用。在全党范围内营造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舆论导向,全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蓬勃发展。

篇五:如何树立正确发展观政绩观

  

  怎样树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推荐五篇)

  第一篇:怎样树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怎样树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对政绩所持的态度,包括为谁创造政绩、创造什么样的政绩、如何创造政绩、如何评价政绩等基本问题。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就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可能落实正确的政绩观。”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的关系提供了思想方法上的钥匙。

  坚持以人为本,明确创造政绩的价值目标。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根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以人为本贯彻落实到政绩观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为什么创造政绩、为谁创造政绩的问题。是为个人还是为国家和人民,这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的分水岭。牢固树立了“为人民群众创造政绩”的观念,就必然会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和真抓实干的精神去对待工作,以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国家的发展繁荣和人民利益的实现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而不会以个人的进退荣辱为怀。反之,如果只是为了个人保官、升官和发财、享乐,就必然会以敷衍塞责、虚与周旋、草率应付的态度去对待工作,热衷于搞“花架子”、“形象工程”之类的东西。由此看来,以人为本不仅

  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对正确政绩观的本质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把握政绩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应该把能否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衡量政绩的根本指标。离开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只能是片面的、畸形的、短期的政绩,甚至是“败绩”。要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政

  绩观转变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政绩观。一个时期以来,一些领导干部片面地认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只有GDP才是真东西、硬东西。因此,他们将GDP的增长视为衡量政绩的唯一指标。这种错误的政绩观已经导致不少严重后果。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必须既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用加快经济发展的实绩来体现政绩,又要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全面发展,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在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上创造出

  新政绩。

  要从单纯追求局部利益的狭隘政绩观转变为全局协调发展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中的“协调”,是指经济、社会、自然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把这几个方面的事情干好,把这几个方面的关系协调好。如果

  只管局部不管全局,只管城市不管农村,只管经济不管社会,只管人的眼前利益不管自然生态,即使某一方面暂时“上”去了,最后还是会掉下来,而且还会付出更大的成本或代价。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的系统性、协调性,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各方面的力量,在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中创造出新的政绩。要从单纯追求眼前发展的政绩观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强调的是发展进程的持续性。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反对不计成本、不求效益的“发展”,反对以牺牲环境、生态为代价的“发展”,反对忽视社会公正的“发展”,反对牺牲后人发展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创造出新的政绩。这也就是说,我们创造的政绩,不但要能够经受住现实的检验,也要能够经受住科学的检验

  和子孙后代的检验。

  具体措施:

  建立健全政绩考评机制,形成科学的政绩导向。坚持科学的政绩导向,对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至关重要。以什么样的标准和方法考核评价干部的政绩,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干部的政

  绩,直接影响到政绩观的正确与否。

  要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机制。政绩应该由群众来评判,通过实践来甄别,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注重政绩考核内容的全面性。考核范围包括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情况、群众生产生活改善情况、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善情况、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提高状况等。要坚持走群众路线,逐步建立领导干部政绩评议、公示、审核、监督制度,认真解决“公认不公、实绩不实”的问题。要建立完善的政绩奖惩机制。奖惩就是导向。要在科学考核干部政绩的基础上,将政绩考评结果有效地运用于干部管理的全过程。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突出成绩的,予以提拔重用;对制造片面政绩和虚假政绩的,予以降职免职甚至更严厉的处分,以此引导干部开拓进取、埋头苦干,打牢长远发展的基础,克服追名

  逐利、心浮气躁的思想和作风。

  要建立系统的政绩监督机制。在监督对象上,既要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又要强化对班子成员的监督。在监督内容上,要强化对决策的监督,确保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在监督渠道上,要进一步加大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力度,加强对政绩及其成本的监督。在监督形式上,既要强化

  自上而下的监督,又要强化自下而上的监督。

  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营造有利于形成正确政绩观的社会环境。宣传舆论工作要为树立和坚持正确政绩观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和舆论氛围。要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

  本经验教育,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水平,端正对发展和政绩的态度。要及时发现树立和坚持正确政绩观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人物,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以概括提炼,使之成为可信、可亲、可敬、可学的先进典型。要广泛深入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行各业树立和坚持正确政绩观的具体实践和显著成效,在全社

  会形成树立和坚持正确政绩观的良好舆论氛围。

  第二篇:如何树立正确政绩观

  领导干部如何树立正确政绩观

  城投公司总经理李俊杰

  政绩观,就是对执政成效和工作实绩的价值判断,它直接反映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其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决定其有什么样的工作追求和施政行为。

  具体表现就是在工作中拈轻怕重,碰着矛盾和稀泥,遇着难题绕开走。一事当前,总是算计个人得失,习惯于做表面文章,热衷于摆花架子,对显山露水的事乐此不疲,对默默无闻的事不管不问。报喜藏忧,争功诿过。在言谈中说成绩洋洋洒洒,多多益善,谈问题,轻描淡写,遮遮掩掩。出了问题,责任向下压、往外推;有了成绩,贪天功为已有,往自己脸上贴金。甚至三分成绩、七分宣传。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攀比浮夸,搞“数字政绩”、“注水政绩”。

  作为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一是要牢记群众利益,把群众困苦放在心上。作为领导干部,就是要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知民之所盼,察民之所忧,亲民之所爱,于民之所需,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发展是硬道理。为官一任,要追求造富一方的真成就。二是要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结合起来。要严格遵守政治

  纪律,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对上级的政策、决策必须坚决执行,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行,阳奉阴违。同时,也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真正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努力把上级政策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是实事求是。对成绩要客观公正地看,对问题也要实事求是地

  看,正确地看。要树立“发现问题是能力,解决问题是成绩,揭露问题是优点”的观念。

  第三篇:如何树立正确政绩观

  政绩是干部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动性、创造性的综合反映,政绩观是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树立正确政绩观,应当牢牢把握以下几个方面要求。正确政绩观要求政绩必须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当前,极少数领导干部“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工作中醉心于搞“形象工程”、鼓吹“GDp神话”,造声作势,追求个人“政绩”。这样的“政绩”,实则“政疾”。政绩的评判标准应以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标准。政绩的取得必须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政绩观要求政绩能够经受时间的检验。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干部把握好正确的政绩观,要对历史负责。取得的政绩必须经受得住时间的检验。在取得政绩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相统一,局部效益和全局效益相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短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统一。不能把政绩定位在即时效应上,动辄“大手笔”,缺乏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不考虑自身优势和劣势,一味盲目决策、蛮干。因此,我们所要的政绩,必须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所取得的业绩,是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实绩。正确政绩观要求政绩必须得到群众的认可。政绩不是领导干部说有就有,上级评定多大就有多大的,而应得到老百姓的认可。用群众观点看政绩,就是要正确认识创造政绩为了谁、依靠谁、谁来评判的问题: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还是为个人谋私利;是真正把群众意愿放在第一位,还是把眼睛仅仅盯在上面,这是衡量领导政绩观正确与否的分水岭。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创造政绩的最高目的。

  第四篇: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要解决创造政绩的价值目标问题。创造政绩的目标取向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正确政绩观的集中体现。坚持以实践、群众和历史为标准衡量政绩,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群众观和历史观的具体运用,是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的具体体现,是客观的、科学的检验标准。

  正确的政绩观本质上是求真务实的政绩观,就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看待政绩,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指导政绩,用兢兢业业、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创造政绩。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深化干部制度改革予以切实保证。?政绩观直接反映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反映对待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的态度,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创造政绩的目标取向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要解决创造政绩的价值目标问题。为谁创造政绩是为个人谋私利,还是为党和国家、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是每一个领导干部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的分水岭。

  我国封建王朝的一些统治者早就知道?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的道理。而西方资产阶级,正如亨廷顿在《第三波》中所讲的,则要求官吏们?满足一些关键选民对他们政绩的期望?,以维护?统治者的合法性?。有的总统竞选人喊的竞选口号就是?你们比四年前生活得更好吗??这些富于民本色彩的宣示,对于封建帝王成就霸业,对于资产阶级维护统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剥削阶级的任何政党,其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结果,各级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民

  赋予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中国共产党,对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观的要求归结为一句话,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也就是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所作重要讲话中所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正确政绩观的集中体现。遵循这一基本要求,才能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的问题,将树政绩的根本目的确立在?为人民谋利益?之上。

  政绩观与所有的思想意识一样,既是特定社会存在的反映,又给予社会发展以特有的能动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对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政绩观提出了历史性的新要求。共产党人创造政绩,在新世纪新阶段其价值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源出《诗经》的?小康?,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对衣食无忧、稳定安乐生活的向往。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将它同?中国式的现代化?联系起来,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的直观表述。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了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党确立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性目标,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长远目标与现实实践的有机统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人民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只有以此作为创造政绩的价值目标取向,才能保证我们的政绩观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党,在于各级领导干部。各级领导干部的关键又在其思想观念,尤其是其政绩观。政绩观是领导干部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绩观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领导干部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追求什么样的政绩。哪个地方、部门和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正确,哪里的发展就有活力,就能够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老百姓就受惠;反之,就会大起大落,就片面、畸形、代价沉重,老百姓就受苦。不但如此,政绩观还直接决定着每一个领导班子、每一位领导干部的成长,政绩观

  正确,其成长就健康;反之,就会出问题。

  这些年来,绝大多数领导干部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然而,也有一些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比较模糊、片面,甚至错误,不适应新时期新阶段的要求,不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影响和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这些模糊、片面乃至错误的政绩观,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

  一是偏。即片面理解?政绩?,将政绩只视为经济增长、等同于城市发展,尤其是等同于GDP增长;忽略了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忽略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忽略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忽略了人本身的发展。结果,加重了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区域之间、人与自然等方面的失衡。

  二是散。即只求局部、不求全局的政绩,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自为政、以邻为壑,盲目攀比、一哄而上,导致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经济结构不协调。

  三是急。即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只求眼前政绩,不管身后?洪水滔天?。有的急,还是急于改变落后面貌;有的急,却是急于个人升迁。但只要一急,就容易只重当前、不顾长远,只重速度、忽视质量,只重发展、不计污染,吃祖宗饭、砸子孙碗。有的甚至板凳还没坐热,就?新官上任三把火?,今天一个大规划,明天一个大思路,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四是虚。即华而不实,虚报浮夸,用?水分?制造?政绩?。这是急功近利的政绩观恶性膨胀的必然归宿。一些领导干部重名利、轻政德,?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心浮气躁、做表面文章,重?显绩?、轻?潜绩?,善于包装、精于造势,甚至欺上瞒下,编造?GDP神话?,制造虚假?政绩?,为个人树碑立传。

  五是混。即当官做老爷,不思进取,认定?无过便是功?,不冒风险、抱残守缺、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庸碌无为、怨天尤人。这也是个人主义支配政绩观的一种结果。

  错误的政绩观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后果是一样的。一是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造成发展的片面与畸形,造成

  人力、财力、物力和宝贵时间的浪费,严重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二是滋生、蔓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三是腐蚀干部队伍,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诱发领导干部的懒惰思想和投机心理,助长党内和社会上的弄虚作假行为和浮夸之风,挫伤真抓实干者的积极性。

  消除错误的政绩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切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衡量政绩的根本尺度是实践、群众和历史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坚持以实践、群众和历史衡量政绩,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群众观和历史观的具体运用,是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的具体体现,是客观的、科学的检验标准。

  用实践标准衡量政绩,就是要看政绩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实践是主体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以客观实际为前提,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基础。我们各项工作的成果是否正确,必须回到实践中去,通过?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动才能得到证明。实践既是创造政绩的大学校,也是检验政绩的试金石。坚持用实践标准衡量政绩,要求我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客观规律,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把各项政策和工作落到实处。那些脱离实际的高指标、急功近利的花架子、哗众取宠的空口号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只有符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客观实际的业绩,满足大多数人民意愿的业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业绩,才是符合实践标准的真政绩。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真正的政绩应当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为党和人民踏实工作的实绩。?这样的实绩,不是虚张声势喊出来的,也不是?做秀?做出来的,而是扎扎实实地干出来的。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说实话、重实干、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着力解决实际问题。

  用群众的标准衡量政绩,就是以民为本,以老百姓是否受益作为评价标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归根结底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领导干部政绩的直接受益者和最终评判者。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政绩的根本标准,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为人民办实事的一致性。坚持用群众的标准衡量政绩,就不应仅仅看GDP多少、基础设施投资多少等等,而要看是否真正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要看那个地方人民群众的生存状况、物质文化状况得到了多大的改变,要看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问题解决了没有,要看是否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最终要看广大群众是否认可。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政绩感受最直接、最真切,也最有发言权。只有为老百姓所公认、为广大人民群众真心拥护的政绩才是真正的政绩。

  用历史的标准衡量政绩,就是既要看政绩给眼前带来的变化,又要看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影响,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后人的评判,其实质是用可持续发展的标准评价政绩,对社会和历史负责。有些东西,今天看来是合理的、可行的,是成就,是功劳,但到明天可能就不合理了,就成了包袱,成了后遗症,有些东西甚至本来就是寅吃卯粮、杀鸡取卵。这种?前任政绩后任债,一任政绩几任包袱?的现象,不仅不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反而会阻碍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会

  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和人民财产的巨大损失。坚持用历史的标准衡量政绩,要求我们做决策、搞建设,必须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瞻前顾后,深谋远虑,既让今人满意,又让后人受惠,从有利于长远发展的角度建树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政绩。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实践、群众和历史衡量政绩,我们就能避免在创造政绩上的主观性、片面性,就能端正党风,改进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就能团结带领人民群众积极进取、勇于实践,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创造出人民满意、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

  三、创造政绩的根本途径是求真务实

  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也是正确政绩观的思想根基。正确的政绩观,本质上就是求真务实的政绩观,就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看待政绩,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指导政绩,用兢兢业业、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创造政绩。

  求真务实创造政绩,要坚持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的过程中,要始终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自己的职位意味着为人民创造政绩的责任,个人的?名?应该是清廉之名、勤政之名、青史之名,?利?应该是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为人民创造政绩是实现人生理想的惟一正道。只有这样,才能把精力和心思用在工作上,自觉地追求符合人民利益的美名,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求真务实创造政绩,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与客观实际的结合。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的反映,是整体利益的体现,是我们创造政绩的指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特殊情况,是我们创造政绩的出发点。将二者结合

  起来的方法论,是以求真务实为核心内容的党的思想路线。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与客观实际的结合中,去创造政绩。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高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不断研究新情况,破解新难题,创造新业绩。

  求真务实创造政绩,要坚持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真抓实干,是正确政绩观的特点;投机取巧,则是错误政绩观的反映。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上,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既要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抓起,一桩一桩地落实,日积月累,创造出人民满意的政绩。

  求真务实创造政绩,要深化改革,抓紧建立和完善政绩评价标准、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形成科学的政绩导向,为树立正确政绩观提供制度保障。最重要的是要扩大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让党组织和党员群众、人民群众共同来选拔、监督领导干部,对那些勤政为民、求真务实、政绩突出的干部,给以褒奖和重用;对那些无所作为、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坚决予以批评和惩戒;对那些不把心思用在工作上,而是热衷于跑门子、投机钻营,甚至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干部,要坚决予以查处,从而在干部队伍中形成甘于奉献、争创实绩的浓厚风气。

  第五篇: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范文模版)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要解决创造政绩的价值目标问题。创造政绩的目标取向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正确政绩观的集中体现。坚持以实践、群众和历史为标准衡量政绩。

  政绩观直接反映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反映对待党的事业和

  人民利益的态度,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创造政绩的目标取向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要解决创造政绩的价值目标问题。为谁创造政绩是为个人谋私利,还是为党和国家、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是每一个领导干部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的分水岭。

  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剥削阶级的任何政党,其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结果,各级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民赋予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中国共产党,对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观的要求归结为一句话,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这些年来,绝大多数领导干部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然而,也有一些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比较模糊、片面,甚至错误,不适应新时期新阶段的要求,不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影响和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这些模糊、片面乃至错误的政绩观,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

  一是偏。即片面理解“政绩”,将政绩只视为经济增长、等同于城市发展,尤其是等同于GDP增长;忽略了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忽略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忽略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忽略了人本身的发展。结果,加重了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区域之间、人与自然等方面的失衡。

  二是散。即只求局部、不求全局的政绩,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自为政、以邻为壑,盲目攀比、一哄而上,导致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经济结构不协调。

  三是急。即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只求眼前政绩,不管身后“洪水滔天”。有的急,还是急于改变落后面貌;有的急,却是急于个人升迁。但只要一急,就容易只重当前、不顾长远,只重速度、忽视质量,只重发展、不计污染,吃祖宗饭、砸子孙碗。有的甚至板凳还没

  坐热,就“新官上任三把火”,今天一个大规划,明天一个大思路,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四是虚。即华而不实,虚报浮夸,用“水分”制造“政绩”。这是急功近利的政绩观恶性膨胀的必然归宿。一些领导干部重名利、轻政德,“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心浮气躁、做表面文章,重“显绩”、轻“潜绩”,善于包装、精于造势,甚至欺上瞒下,编造“GDP神话”,制造虚假“政绩”,为个人树碑立传。

  五是混。即当官做老爷,不思进取,认定“无过便是功”,不冒风险、抱残守缺、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庸碌无为、怨天尤人。这也是个人主义支配政绩观的一种结果。

  错误的政绩观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后果是一样的。一是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造成发展的片面与畸形,造成人力、财力、物力和宝贵时间的浪费;二是滋生、蔓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三是腐蚀干部队伍,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诱发领导干部的懒惰思想和投机心理,助长党内和社会上的弄虚作假行为和浮夸之风,挫伤真抓实干者的积极性。

  消除错误的政绩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切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衡量政绩的根本尺度是实践、群众和历史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坚持以实践、群众和历史衡量政绩,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群众观和历史观的具体运用,是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的具体体现,是客观的、科学的检验标准。

  用实践标准衡量政绩,就是要看政绩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我们各项工作的成果是否正确,必须回到实践中去,通过“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动才能得到证明。实践既是创造政绩的大学校,也

  是检验政绩的试金石。坚持用实践标准衡量政绩,要求我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客观规律,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把各项政策和工作落到实处。那些脱离实际的高指标、急功近利的花架子、哗众取宠的空口号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只有符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客观实际的业绩,满足大多数人民意愿的业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业绩,才是符合实践标准的真政绩。

  用群众的标准衡量政绩,就是以民为本,以老百姓是否受益作为评价标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领导干部政绩的直接受益者和最终评判者。坚持用群众的标准衡量政绩,就不应仅仅看GDP多少、基础设施投资多少等等,而要看是否真正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要看那个地方人民群众的生存状况、物质文化状况得到了多大的改变,要看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问题解决了没有,要看是否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最终要看广大群众是否认可。只有为老百姓所公认、为广大人民群众真心拥护的政绩才是真正的政绩。

  用历史的标准衡量政绩,就是既要看政绩给眼前带来的变化,又要看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影响,其实质是用可持续发展的标准评价政绩,对社会和历史负责。有些东西,今天看来是合理的、可行的,是成就,是功劳,但到明天可能就不合理了,就成了包袱,成了后遗症,有些东西甚至本来就是寅吃卯粮、杀鸡取卵。坚持用历史的标准衡量政绩,要求我们做决策、搞建设,必须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瞻前顾后,深谋远虑,既让今人满意,又让后人受惠,从有利于长远发展的角度建树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政绩。

  坚持以实践、群众和历史衡量政绩,我们就能避免在创造政绩上的主观性、片面性,就能端正党风,改进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就能团结带领人民群众积极进取、勇于实践,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创造出人民满意、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

相关热词搜索: 如何树立正确发展观政绩观 发展观 树立正确 政绩观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