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10篇

时间:2023-05-24 14:30:07  阅读:

篇一: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建议

  1、统筹城乡建设,抓好城镇、产业、投融资“三大平台”建设。构建县域重点镇,中心村和特色村融合发展的城镇体系,坚持“以市带县”模式,打造“一县一区,一区多园”,推动县域分类发展,城乡加速融合。

  2、统筹区域发展,抓好特色、民营、集体经济“三驾马车”驱动。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全力扶持支持主导产业,不断优化县域营商环境,让民营企业敢闯、敢干、敢投,群众稳步增收。

  3、统筹民生福祉,抓好交通、商业、公共服务“三大体系”的构建。加快推进县域交通基础设施内畅外联,互联互通了,特别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县域商业的体系,推动乡村传统商业网点改造和物流配送网络建设,加强县域普惠性、基础性的公共服务民生建设。

篇二: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

  

  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未来20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最大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占国土面积93%、人口85%强的县域。因而,十六大第一次鲜明提出了要“壮大县域经济”。就我市而言,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在于县域经济发展上的差距,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把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提到主要的议事日程。去年我们已就县域经济的现状和发展思路分两个专题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实出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工业强县

  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而减少农民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农村工业化,工业化水平低是绝大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县域经济与农业划等号。县域经济不仅是农业经济,而且涉及经济领域的各个产业,仅仅依靠农业发展不可能克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土地与人口之间的尖锐矛盾及县级财政困难、农民增收迟缓、农村发展严重滞后等各种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依靠工业的迅速发展来解决。立足我市县域现状,着眼长远发展,我们认为,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不仅是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引领县域工业的发展

  实践已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富民强县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必须依赖于龙头企业的带动。县域发展工业的资源禀赋决定

  了工业发展的首要途径是与农业结合、与农民结合,才能充分体现资源优势,实现个性特色,才能依托比较优势成为市场竞争的赢家。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3万个,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25户,占总数的0.2%。规模偏小、生产集中度不高、示范带动力不强,是我市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尚存在着做大做强的巨大潜力。

  1、加大对产业化优势龙头企业的重组整合,形成一批竞争力更强,带动力更大的龙头企业集团。一是着力打造宝鸡乳业“航空母舰”。据专家预测,从目前全国900多万吨产量看,今后乳制品还有400多万吨的发展空间。从优势企业规模较强的范例看,短短几年就跃居全国乳制品第二位的伊利集团,1997年新上17条国际最先进的液态奶生产线,一举成为亚洲最大的液态奶生产基地,仅液态奶年产量就突破25万吨,2002年产量将近翻了一番,带动了周围4万多牧民致富;我省的银桥乳业集团带动了周边十多个县区,三十多个乡镇的1万多户农民致富,2001年投巨资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这些成功企业的发展历程足见乳业未来发展的巨大市场潜力。乳业作为我市畜牧大市建设的支柱产业,也正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拥有乳制品加工企业12户,占到全省的1/3,其中“和氏”、“惠民”、“关山”、“得力康”、“飞天”等已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存在的问题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不具备进军大市场的能力,在本地小市场中则争原料、抢市场,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才力。这种局面不彻底扭转,既不利于乳品加工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具体操作上,一方面瞄准液态奶的巨大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新上高标准的液态奶生产线,占据本地市场,并逐步向外扩张;另一方面,通过资产运作,使现有乳制品企业成为紧密型企业集团。在产品上,各个公司根据自身优势,主攻一两个拳头产品;在品牌上,共打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品牌;在管理上,采取相同的操作规程和认证体系;在对外宣传上,由集团公司统一负责,使我市乳制品企业的产品优势和规模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二是重组以粮食产销一体化为基础的食品加工业。我市东五县已形成了用于方便面生产的硬粒专用小麦基地,有多个方便面生产企业,并在西北乃至全国有一定优势。可以“熊毅武”、“世联面粉”为龙头,整合华丰,华祥、建忠等企业,利用规模优势,增强竞争力。三是以“恒兴”为龙头,整合华美、海洋等果品加工和果汁生产企业,使其成为带动我市果业发展的“巨舰”。

  2、立足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的深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我市的秦椒、蔬菜、畜产品、干杂果、中药材等优势产品和特色产业在结构调整中已初具规模,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很大,而与之相关的有影响、有实力的深加工龙头企业却很少。在抓好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以优势农产品的深加工为主的企业势在必行。例如我市以布尔羊、秦川肉牛为代表的肉类畜牧业已初具规模,进一步发展必须依托深加工企业的带动。因此,我市应从项目储备、媒体宣传、招商引资、联合开发等各个方面加强工作,尽快兴办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使之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新亮点和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排头兵。

  (二)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实现县域工业新突破

  工业园区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合点,是县域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和承接项目的最佳平台。加快园区建设,实现产业的集中连片,既能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又利于污染的集中治理,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因此,壮大县域工业,工业园区建设是重中之重。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现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我市县域已有的五个工业园区,其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基础设施都相对较好,但客观地看,基础设施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缺乏大项目、大产业支撑,还必须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提高水平。一要着力改善园区的硬环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先期投入总量大、周期长、见效慢、资金筹措困难,这是制约园区建设的“瓶颈”之一,可先由市、县财政负担一部分,动员有关部门支持一部分,入园企业出资一部分,通过置换土地等方式来筹集,尽快实现园区硬环境的优化。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是县域工业园区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要立足县域比较优势,精心筛选成功率高,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项目,积极开展诸如旅游节、文化节等形式多样、灵活机动的招商活动,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招商洽谈会、博览会。三要采取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引导民营企业、乡镇企业进入园区发展。一个园区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充其量也只是个形象工程,有产业无特色,也就丧失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园区建设一方面要立足务实,防止园区成为空壳,另一方面在产业项目选择上,要在个性特征上做文章。

  其次,在基础较好的县城和中心镇新建一批工业园。我市现有的五个县域工业园分布于东五县,五个山区县还未形成明显的工业园。在山区条件较好的重点镇,按照“成熟一片,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方针,再新建一批工业园。使之成为带动山区工业发展的加速器。新建工业园要科学地做好发展规划,在规划制定上要体现实事求是原则、突出重点原则、明确目标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要突出当地资源优势,突出项目的载体作用两个特点。政府各级部门要从征地、税收等各项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协调和解决好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园区建设尽快成规模、见效益。

  (三)重振乡镇工业雄风,壮大县域工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工业的迅速崛起,极大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的长足发展。在县域工业中,乡镇工业的支柱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乡镇工业当年高增长时期的市场环境、机制优势已不复存在,乡镇企业这一我国农民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在近几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增长速度明显趋缓、经济效益下降、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等。因此,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使乡镇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实现二次创业,是振兴县域工业的关键所在。

  1、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不断深化乡镇企业改革。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生产过剩,乡镇企业的低起点、小规模、高污染,技术落后、产权不明晰等弊端日益凸显,必然导致乡企发展步入低谷。从深层分析,则是受制于乡镇企业组织结构和产权制度改革的滞后,使乡镇企业在发展中的“国企病”充分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政企不分、产权不清和家族式管理等,使企业难以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因此,必须以产权制度为核心,采用股份制、合作制、民营化等多种形式,加大改革、改制力度,使乡镇企业尽快成为产权清晰、管理科学、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2、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推进乡镇企业的资产重组。小、弱、散,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占有率低是目前乡镇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乡镇企业要想重振雄风,谋求更大发展,必须在资产重组上下功夫。小型企业要按照产品链,积极向大型企业靠扰,同行业之间也要从提高规模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战略高度出发,广泛开展以资本为纽带的联合与协作。食品、造纸、建材等都是我市乡镇企业中的优势产业,通过资产重组,做大做强的潜力巨大。因此,要放眼国内和国际市场大分工,敢于联合起来“走西口”。

  3、加大技改投入,努力调整结构,促进企业升级换代。乡镇企业普遍从“模仿”起家,没有核心技术,加之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进二次创业,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重振乡镇企业雄风。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从自己企业的市场定位出发,立足实际,分析市场、研究市场、细分市场,选准消费群体,找准切入点,以此为目标,努力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二是要加大技改投入力度,一方面加强研发,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要提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彻底改变作坊式生产的现状,进而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是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乡镇企业要高度重视高科技人才在企业中的作用,把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为我所用与为我所有相结合。同时要做好对员工的终身培训,锻造学习型组织,不断提升企业整体素质,使我市乡企能驾驭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经济环境,真正成为立于不败之地的市场竞争主体。

  二、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最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是减少农民。如果大多数农民永远停留在土地上,农业效益就难有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水平就永远难有大的跨越。因此,减少依靠土地的农民数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转移农民的另一重要途径在于城镇化。城镇化水平越高,土地基础设施利用率就越高,使用边际成本就越低,资源的利用率就越充分,经济主体间的交流就越多,产业间自然会形成相互衔接的链条,人流、物流、信息流、产业链的互动性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会出现以农兴城、以城促农、城乡联动,农民不仅进得来、留得住,而且可以将城镇的文化、科技、信息向农村扩散,更好地发挥“辐射源”的作用。我市与全国的城镇化水平尚有一定差距,与发

  达地区比差距更大,振兴县域经济,就必须做好城镇化这篇大文章。目前这种撤乡建镇,遍地开花的理想化、一刀切做法,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只能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必须以中心城镇建设为重点,实行优势城镇率先崛起,达到产业、人口、资本、资源等要素的快速聚集,实现规模经营,从而使城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1、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到2002年,我市经撤乡并镇后建制镇的数量已达到96个,但小城镇功能的发挥还远远不够。加快小城镇建设,一是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进行户籍改革,加快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使农民进得来、留得住。二是小城镇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小城镇的规模、功能做好科学规划和定位,重点抓好十个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聚集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三是要努力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为人口聚集、产业聚集打好基础。四是在山区县要把扶贫攻坚、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在满足就业的前提下,使部分农民一步进城。

  2、依托大城市建设,完善城市体系

  伴随大城市建设,岐山、凤翔撤县设市和“一区七园”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市的城市化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小城市要抓住机遇,主动承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拾遗经济”、“补缺经济”和“城郊经济”,大力引进大城市建设过程中转移或外溢的产业和企业,积极开展与大城市大企业的生产合作,为其提供初级产品和零配件,实行配套协作生产,“借船出海”,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扩大城市规模,尽快成长为中等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与小城镇蓬勃发展的城市体系。

  3、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的推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镇本身能否为进城农民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在未来发展中,第三产业将是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就成为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举措之一。我市县域经济中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仅为21.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就更大,说明县域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还相当广阔。各县县城及中心镇,要从自身优势出发,积极发展服务于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各种服务业,特别要重视发展农副产品流通业。

  农产品流通是连接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吸纳劳动力强,对技术和资本要求相对较低,与“三农”联接紧密等特点,同时在县域第三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市县域的辣椒、畜产品、蔬菜、瓜果、中药材等优势产品、特色产业要打开国内外市场,也必须依赖流通业的发展。各县要根据本地实际,依托特色农业和特色资源开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搞好产前信息、产中科技和产后销售服务,加快农产品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步伐,重点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1)培育几个区域性的综合批发市场,或有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2)扩建、改造现有批发市场,不断完善其综合服务功能和管理的现代化程度。(3)营造品牌,培育优质名牌农产品,引导农民改变观念,争创名牌,以此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同时要重视应用好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我市各县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促进农产品跨区域的流通,抢占国内外市场;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技术,为农户把握市场信息,提供优质服务。

  三、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近几年来,我市的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区域特色仍不明显,优势产业还不成熟。要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使农业这一县域经济的基础产业得以焕发生机。

  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以优质、高效、绿色环保为前提,突出区位比较优势,紧紧围绕具有我市特色的辣椒、苹果、弥猴桃、干杂果、蔬菜、中药材等拳头产品,扩大规模,连片开发,专业化种植,优化农产品的区域结构,形成山、川、塬特色鲜明,主业突出,比较优势明显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2、大力发展畜牧业。我市畜牧大市建设的实践证明,畜牧业是农业经济中发展最快、潜力巨大的产业,要在已有基础上,做大规模,提高水平。北部山区要结合退耕还林、还草,主攻畜牧业,进行无粮村、无粮镇试点;川、塬粮食主产区,要进一步调整粮经饲比例,提倡在高效农田种植优质饲草,大力发展以高产奶牛为主的舍饲养殖,培育养殖大户,以点带面,推动畜牧业的大发展。

  3、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结构调整。我市县域内有五个省级星火密集区,32个农科专家大院,又毗邻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这是一笔宝贵的科技资源,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综合集成管理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通过示范引导,不断扩大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使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始终处于以科技为先导的基础上。

  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

  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科技和教育的差距,振兴县域经济必须着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在广泛引进各类高科技人才,不断充实县域科技队伍实力的同时,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构建新型高效的农业科技引进示范推广体系。一要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健全方便、快捷、通畅、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与教育培训信息体系。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广泛采集、加工国内外最新适用科技信息,研制开发新特优农林牧种子数据库,运用科技成果数据库,农林专家咨询系统等多媒体产品,将农村、农业、农民急需的科学技术及时有效地传播到位,使科教与“三农”之间实现双向直通,良性互动。二要建立不同特色的科技示范体系。要依托专家大院,建立一批科技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形成层层有示范,处处有典型的格局。同时要加强乡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农业技术推广示范方面的带头作用。三要引进推广先进成熟的适用技术,要围绕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引进推广农林牧新优品种、规模化设施养殖、农林畜产品加工增值。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等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密切相关的新技术。

  2、构建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要在巩固“普九”教育成果,搞好农村教育和农村中小学技术渗透教育的基础上,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大职业中学招生,大力发展农村广播电视教育,加快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围绕结构调整和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加快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加大对农村专业户、示范户以及中青年劳动力的科教知识与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总之,要在不断强化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形式,培养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推广人才,普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吸纳新技术的能力。

  3、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农科教结合是实施“科教兴县”、“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教育为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主要途径。农业、科技、教育部门要在各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充分利用现有人力、物力和财力,以项目为中心,以乡镇为重点,以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人才培训、科教推广体系为手段,统筹制定计划、安排

  项目、筹措资金、培训人才,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力合作、分工负责的运行机制,提高科教兴农的整体效益。

  五、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农村改革

  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必须通过改革为发展增添动力,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为发展注入活力。

  一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认真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法》,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二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县级政府统筹的能力,把职能从用行政手段指挥和管理经济转变到用市场手段服务和调控经济上来,转变到营造经济发展的环境上来。三要加快农村金融特别是信用社的改革。一方面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所急需的资金无法得到满足。许多县级金融机构面临很大的信贷风险,信贷资产流动性差,无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必须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环境,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步伐,同时建立县级中小企业担保机制,形成新的投融资体制。

篇三: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

  

  县域经济发展:本质、关键和措施

  许宝健

  【摘

  要】@@一、县域经济发展本质:民生经济rn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们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特别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县(市)这一级所具有的潜在经济功能得到空前发挥.20世纪80-90年代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不同类型的经济强县、大县陆续涌现出来.目前,这些发展良好的典型县(市)大部分已改为县级市,甚至已升为地级市.

  【期刊名称】《广西城镇建设》

  【年(卷),期】2011(000)005【总页数】4页(P18-21)

  【作

  者】许宝健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

  文

  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其经济活动内容的广泛性、综合性和丰富性。县域经济是以农村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其发展的本质就是民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调整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因此,本文认为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应该下移到县(市)

  一级。

  一、县域经济发展本质:民生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们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特别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县(市)

  这一级所具有的潜在经济功能得到空前发挥。20世纪80—90年代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不同类型的经济强县、大县陆续涌现出来。目前,这些发展良好的典型县(市)大部分已改为县级市,甚至已升为地级市。

  县域经济迅速发展的实践说明,在县(市)这个层次,恰恰因为其行政、经济、社会管理手段比较完备,具有统揽市场经济的功能,可以弥补市场的缺陷;同时其是计划经济比较薄弱的环节,资源禀赋较好,整合资源的余地较大,人口较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较大,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易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易于形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易于形成工业和农业、城镇和农村的良性发展和循环。

  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其经济活动内容的广泛性、综合性和丰富性。在县域这个范围内,既有城镇经济,也有乡村经济;既有第一产业,也有第二、三产业;各种经济成分也比较齐全。可以说,几乎整个国民经济的所有指标在县域范围内都可以得到反映。同时,县(市)一级既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贯彻者、执行者,也是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的制定者、操作者。特别是当前,国家的许多重大政策和重大战略,比如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中小企业,扩大就业门路;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等等,都要求把县(市)作为操作的平台。

  整个国民经济的总量及其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这是一个基本判断。同时,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县域经济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而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都居住在县和县以下区域内。按户籍统计,我国有9.3亿农业人口,在县城、县级市市区以及县市所辖建制镇居住的城镇居民约有1.5亿人。这样算来,全国在县域范围内居住的人口总数应该是

  10.8亿人以上,占全国总人口的85%。县域经济决定着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就业和收入状况,是名符其实的民生经济。

  二、县域经济发展关键:调整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

  县域经济发展中东西差距的重要因素是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一方面,20年来我国县域经济有了较快发展,涌现出一批经济大县(市)、经济强县(市);另一方面,县域经济的发展又极其不平衡,部分中西部的县(市)举步维艰。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我国经济强县(市)半数以上集中在东部,且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仍在拉大。部分东部发达县(市)的财政收入甚至超过了西部的一些省区;不仅吸收了本地劳动力充分就业,而且吸纳了大量外地劳动力;其农民收入水平不仅大大高于中西部农民收入水平,而且高于某些省区的城镇居民收入。而发展较慢的县(市),不仅本地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农民收入低,县乡财政困难,有的甚至不能给公职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影响了工作的正常运转。

  除了明显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原因之外,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表现在:(1)民营经济的差距。从历史来看,在县域这个范围内基本上没有大中型国有企业,即使有也不归县(市)管。一些地方的国营小企业在近几年改制中基本上完成了产权结构的变革。许多事实说明,哪里的民营企业做得强、做得大,哪里就能强县(市)富民。(2)第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差距。从全国来看,经济大县(市)强县(市),无一不是第二、三产业发达特别是工业发达的县(市)。有的专家把全国县域经济分成5种类型:沿海开放县、城郊县、传统农区县、山区县和牧区县。无疑,前两种都属于第二、三产业发达的县,因而全国经济百强县(市)主要集中在这些县(市)。后三种地处中西部地区,第二、三产业普遍欠发达。

  县域经济发展的困难在于农民增收困难和县乡财政困难。(1)农民增收缓慢,农民负担减而不轻。县域经济不发达,不仅农民收入上不去,县域内的城镇居民收入同样上不去;县域经济不发达,农民负担即使一时减轻了,迟早也会反弹。(2)

  县乡财政困难。从全国来看,既有财政收入超80亿元的财政大县,也有不少连工资都难以及时足额发放的财政穷县。根据权威的统计资料,财政赤字的县(市)大概要占到总数的一半左右。(3)县域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由于许多县(市)可支配的财力十分有限,因而无力顾及社会事业,其中尤以农村教育事业和农村卫生事业最为突出。

  三、措施:经济工作重点下移到县(市)

  一级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具综合性的一个基本单元,处于城乡的结合部,是城乡的汇合点,因而应该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与城市协调发展相比,统筹城乡发展应站在更高的层次,强调的不仅仅是城乡共同发展,而是城乡互相融合、以城带乡的互动式发展。

  应该看到,无论是解决“三农”问题还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县(市)这个层次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作为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部,在发展规划制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开发等一系列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县(市)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其次,作为承上启下的行政管理层次,具有比较完备的管理职能,能够调整县域内各产业之间的关系,统一各部门的力量,兼顾县(市)、乡(镇)、村三个层次,提高统筹、协调、组织、服务的功能,统揽县域经济发展的全局。

  县域经济发展的任务重,改革的任务更重。一要进一步转变县级政府职能,增强县级政府统筹和调控经济发展的能力,彻底摆脱计划体制下形成的管理经济的模式和习惯,把职能从用行政手段指挥和管理经济转变到用市场手段服务和调控经济上来。二要加大财税体制改革的力度。应该在发展县域经济、培育县域财源的同时,逐步健全财政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特别是县(市)财政的分配格局,把有限的财力适当向县(市)倾斜。同时建立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保证欠发达县(市)的农民能够享受到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公共服务。三要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环境,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步伐,同时支持在县(市)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制,建立新的投融资体制。

篇四: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

  

  .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县域经济的落后,一方面不利于改善广大农村地区落后的社会面貌,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会对全市的城市建设造成负面影响,成为制约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十三五”时期是合肥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重要时期,建议从以下几点着手做好各项工作。

  1.大力推进“四化”进程,全面提升县域实力。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发挥农村独特优势,千方百计推介特色产业项目,为城市发展提供要素保障、资源支持和生态屏障。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积极发展环保型、科技型特色企业,按“四化”要求,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县域产业支撑体系。

  2.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活力。县域“三产”发展滞后,新兴产业比重低,转型面临攻坚,因此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信息咨询、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市场开拓、创业辅导、对外合作等专业性服务,不断为“合肥速度”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

  3.大力推进“集群”发展,充分发挥工业主引擎。一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加大土地整理、项目供地,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二是要合理布局,严把入园门槛,严把项目投资规模、投资强度、税收贡献、创新能力、生态环保等关口,最大限度利用好土地资源,有效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特色优势产业集聚,促进企业集约集群发展。三是优化软硬环境,带动经济实现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

  .展和低碳发展,对入园企业要想方设法进行技术改造,拉动产业升级,加快新产品的研发与投产。

  4.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现民生上的新突破。民营经济涉及到批发、零售、餐饮、交通运输、工业、房地产、社会服务等各个行业,是提升经济总量和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发展民营经济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要加大宣传发动,建立民营经济服务体系,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县域经济的特征和内涵

  县域经济即把“行政县作为地理空间、市场为导向、县级政府为调控的主要主题,把广大农村作为发展的腹地,县城和专业化城镇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和增长极。”这是具有地域性、不平衡性及独特特征的区域经济体系。由于县域经济的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点、资源状况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其发展与否,不仅关系到区域经济、微观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宏观经济也起着基础支撑性的作用。所以,它关系到城市和农村经济的有机结合,而且还是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先决条件。

  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1)它属于区域经济的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2)县域经济有它自身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它有自己的县级财政;(3)县域经济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都存在这独特的地域特色;(4)以市场为导向,具有开放性的特点;(5)县域经济具有.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等特点,注重发挥当地的优势,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6)“农业”、“农村”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方向[1]。

  发展西部县域经济的基本原则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在西部大开发这个大的背景下,结合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存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发展壮大西部县域经济的实践中我们应该把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一)突出特色的原则

  县域经济是各具特色的经济。特色是县域经济最显著的标志。特色就是优势,优势又大体包括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传统优势等,其中最基本、最关键、最核心的是资源优势。从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资源优势是最大的优势,比如,劳动力资源、旅游资源、土地资源、畜草资源等较为丰富,在发展畜牧养殖、劳务产业、旅游产业、农业产业方面与东部地区相比,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就要充分依托这些优势,不断发展特色产业,壮大经济规模,开发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品,用特色支柱产业的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市场导向的原则

  .

  .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发展县域经济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在更高层次、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依据各自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合理调整结构,发挥比较优势,聚集生产要素,培育特色产业和产品,提升竞争力。政府在调结构、定项目、建基地时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因素,并将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促进生产力要素快速流通的领域。

  (三)改革创新、开放带动的原则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简政放权,创新制度、体制和工作方式,切实提高县域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激发民众的创业积极性,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内在活力和潜力。努力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解放思想,要用开放的观念,加大和中心城市,相关县市的联合与协作,从而在“错位发展”和“块状经济”方面走出新路子。

  (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

  制定科学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破除二元经济结构,切实处理好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发挥县城、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户籍制度改革,创新土地流转体制、加快人口向城镇集聚。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注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把提高农民收入和保护农村社会.

  .稳定放在重要地位。统筹安排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五)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重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必须坚决贯彻计划生育、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将提高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地方政府执政的第一要务和最终目标,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构建循环型社会,谋求县域经济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9]

  五、加快西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

  结合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遵循发展西部县域经济的五项基本原则,建议采取以下的政策措施来加快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强化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

  由制约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呼唤金融支持,其发展进程和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支持的因素。因此,必须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充分发挥金融的筹资融资、调节经济和资源配置功能,强化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

  .度,为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支撑条件,使金融支持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动力因素,而不再是“瓶颈”因素。

  1.规范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制度基础

  要建立多层次的政策金融体系支持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构造严密的县域金融组织体系,同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2.建立健全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的政府体系

  建立西部县域金融保障机制,加快金融法制建设,实施向西部县域倾斜、高效的金融政策,建立社会信用担保制度,改善社会信用环境,适当发行西部县域经济建设的地方政府债券,采取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有机结合的措施,矫正政府行为,改善金融运行环境。

  3.不断完善金融市场机制

  完善投资结构和投资机制,健全和完善货币市场功能,优化资金配置,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大力发展区域性发展基金和投资银行。[10]

  加强西部县域金融组织体系建设,创新金融服务手段,提高金融支持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服务水平;整治社会信用秩序,优化金融环境;探索融资有效形式;选准信贷支持载体,完善相关政策配套措施,全方位支持西部县域经济发展。

  .

  .

  (二)加大科技、人才支持力度

  坚持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建立县科技投入的保障机制,增加县本级科技投入,改善基层科技基础条件。全面实施院、校、所(站)与县开展科技共建,政府给予资金支持。支持县域企业进一步拓展产学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支持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开发。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等科技示范基地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扩大大学、职业教育在县域内的定向招生规模,每年选送一批基层科技人员到国家院校培训。鼓励落实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支教的优惠政策。县以下的职业技术教育应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使新增劳动力都具有一技之长。实施县乡实用人才工程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设立县域优秀人才奖励资金,重点奖励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第一线优秀人才。鼓励和吸引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通过兼职、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为基层提供技术服务。支持科技要素参与分配,切实落实收益分成、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等分配政策。[11](三)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

  西部地区县域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切实转变政府自身的职能。

  .

  .1.精简行政机构

  县级行政机构设置的规模大小和合理与否是影响政府职能的重要“指数”。必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痛下决心,把一切不必要的机构和冗员从政府中分离出去,把应该由企业、个人和社会中介组织承担的职能真正放权由他们承担,精兵简政,理顺关系,增强政府行政机构的活力。

  2.转变政府职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转变是否到位至关重要。现阶段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县级政府和政府官员能不能服务好,有没有能力服务好。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济的主体是投资者,政府的职能已经转向行业引导、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保障、环境再造这类问题,不可能再去做主体。就要尊重投资主体,做该做的事,不越位,不错位,不空位,不误位。我们讲不是有没有管好,而是有没有服务好,有没有能力服务好。西部欠发达地区必须推行的行政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财务制度改革、审批制度改革等一系列举措,就围绕着一个核心那就是“服务好”。

  3.培育市场体系

  转变政府职能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改变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行政资源配置方式,积极培育市场,健全市场体系,通过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西部地区政府要创造条件,大力构建各类商品市场、主要是.

  .农产品市场,以及生产资料、劳动力、金融、人才、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同时,要努力为经济组织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平和良好的环境;要依照国家的法律和政策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维护市场的秩序,监督市场的运行。此外,还要注意做好市场服务,特别是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发挥政府在沟通、协调、公证等方面的作用。

  4.搞好宏观调控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政府职能转变,应当强化对县域经济的宏观调控。西部地区发展地方经济必须突出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是在充分尊重当地生产力标准上形成的。要把这个地方的优势发挥好,一定要充分尊重这个地方生产力的标准,充分地把握这个地方的特色和潜力,在这个基础上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响品牌。譬如:制定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和产业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组织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实施等,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利益引导,科学地合理地调节县域范围内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政府的素质,提高政府经济决策能力,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一个高素质、高效率、高水平的组织系统是政府行为走向优化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政府调控的必要原件。

  5.合理利用资源

  县域经济水平要提高,必须考虑如何合理规划,形成一种县域经济资源迸发的可能。也就是说应该是高水平的、合理的调节资源,充分实.

  .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这是县域经济要发展的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政府的决策、企业的生产,都是资源利用的过程,资源在不同部门的利用水平不一样,直接关系到这个地方经济的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的贡献率。一个地方、一个部门负责人的最大责任,就是对有限资源负责任,最大的本事,是能实现资源的利用水平最大化。资源能利用好,竞争力就强,反之则毫无竞争力可言。企业追求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政府追求的是实现合理利用资源的最大化。县域经济的决策,要顺应经济的规律性,顺应经济规律的阶段性。

  6.实行政企分开

  政府要归位放权,理顺与企业的关系,让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转变政府职能,实际上就是转变政府参与经济运行的方式,即就是该放开的坚决放开;该管住的一定管住。在经历了从小商品到大市场到大产业,从诚信经营到质量立县到品牌立县的发展历程之后,从而实现由“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由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

  总之,西部地区政府应当以国家机构改革为契机,大幅精简机构,裁减人员,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精简、高效的政府机构体系,为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奠定基础。[12]

  .

  .(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推动西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西部县域经济的实力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业发展的差距上。因此,只有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西部县(市)的追赶步伐;而要使西部县(市)的后发劣势变为后发优势,根本的措施就是积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1.坚持以开放为突破口,积极招商引资,内引外联,以此弥补县域资源、技术、资金不足,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开创空间

  开放是经济一体化对区域发展的基本要求,开放的目的就是要把县域土地、劳动力、资源及环境等优势,转化成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承接大中城市或其它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综合利用型、配套协作型产业的梯度转移,建设初级产品加工和辅助产品生产基地,延长产业协作链,壮大工业基础,为新型工业化开辟道路。

  2.尽快建立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体系

  县域决策层要在充分科学分析基础上,建立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规划和专题规划,突出搞好县及中心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工业园区规划,将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提高县域工业集聚水平。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县域中小型企业加入大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的产业分工协作.

  .体系,围绕其主导产品生产配套零部件,加工品牌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

  3.消除一切不利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观念、体制的政策障碍

  打破地方保护,支持、保护一切高新技术和农业开发投资者的创业活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放宽对民营经济的准入限制,让其同其它资本平等竞争。要积极探索实行资产置换机制、规划引导机制和开放机制,激活投资主体。县域国有资本要逐步从一般竞争领域退出,对国有中小型企业采取改制、兼并、租赁、出售等多种形式放开放活,建立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良性机制。

  4.新型工业化必须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实施产品链延伸的集群战略

  对特色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延伸产业链。通过产业链基础上的企业衍生,形成小企业集群,强化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实现企业组织的创新发展,实现区域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型。发展特色产业。建立“一县一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经济体系,将乡镇工业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培育县域特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培育规模经济,壮大新型工业化的县域基础。

  5.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扶植中小企业

  .

  .完善融资机制,解决资本短缺,推进技术创新,培育人力资本,强化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13]

  (五)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切实加强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指导,因地制宜,面向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同时要抓好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建设,完善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内部利益机制,培育开拓市场,建设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在一些条件许可的地区推进农业标准化。

  (六)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一般意义上,我国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问题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实践证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稳定农村社会秩序。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和农民收入的相应提高,从而使其成为一个新的较高层次的消费群体,对启动内需要着积极的意义。

  从目前中国的现实矛盾来看,加快城镇化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地吸纳由于农业产业化和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应用而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这对于农业人口比重较大的西部.

  .地区尤其重要。目前,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必然解决好“引进来”和“留得住”两个方面的问题。由于西部县属企业的改制和破产,在广大西部地区存在大量的城市下岗工人,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与东部工人,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结构,因此,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不能仿效东部地区,政府的引导在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从目前的劳动力市场结构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年龄特征、文化程度、劳动技能等因素考虑,各地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在“引进来”和“留得住”两个方面。所谓引进来就是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区的优势,从一定的区域经济分工协作,做好小城镇的发展规划,包括产业、公共设施、相关服务,为进城农民创造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相对于引进来,留得住在西部的小城建设中更具现实意义。

  从短期看,留得住目标的实现必须解决好农民的眼前的经济生活来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就业环境。从长期看,政府应搞好宏观规划,以产业发展为依托,深化投资体制和户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进城没有制度性障碍。引进来、留得住目标的实施要求政府一方面广泛地筹集资金,解决城镇化建设的资金制品,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在政策上鼓励、支持具有较强吸纳能力的劳动密集型经济的发展。[14]

  .

  .结

  语

  综上所诉,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部地方政府要抓住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新型工业化之路,大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以人为本,推进行政、金融和财政体制改革,大力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三化”互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发挥优势,走特色之路,西部县域经济一定会得到快速发展,到那时,西部将会成为中国的又一块热土。

  .

篇五: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在新的形势下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要进一步确立科学发展理念,拓宽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从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域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县域经济跃升。

  (一)完善发展思路,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当前实施县域突破,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需要资金、项目、技术、人才,但更需要的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制度供给。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首要动力。

  从思想理念方面来说,县域突破首先是发展思路、发展观念的更新和突破,要努力破除一切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摈弃一切束缚发展的落后意识,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在提高认识中统一认识,在转变观念中更新观念,在勇于探索中不断前进。要不断强化工业意识、市场意识、创业意识,善于把上级的政策和部署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以创造性的工作开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从制度供给方面来说,要从多方面确立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民营经济的主体作用,构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性机制,政府的指导和调控要建立在充分发挥这“两个作用”的基础之上,并保护“两个作用”的有效发挥,而不能取代或限制“两个作用”的发挥。

  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依存,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又可以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并使之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一个基点。要按照现代化滨湖城市和“x”城市总体框架,推进我市县域城镇化,重点抓好店埠、上派、双墩等中心城镇建设,加快形成城市副中心。

  要把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专业市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加快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促进县域城镇建设发展。改革和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市场化经营,多渠道加大对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将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地向周边乡村延伸,对连接城乡和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筹资、统一建设,以改善县域内外联系条件,优化投资环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三)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从

  本质上说就是工业化过程,就是用现代工业改造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从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经济强县发展实践所证明的基本规律。推进我市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当前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着眼于市场需求趋向,立足于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和原有产业基础,进一步强化产业特色,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促进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等向特色产业或产品集聚,使其不断壮大规模,形成优势,在县域内形成若干个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特色产业集聚区。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生产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促进县域农业向经营规模化、投资多元化、布局区域化方向发展。

  三是大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要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县域工业化的主攻点,集中力量开发建设好县工业园区和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向园区聚集,使园区成为推进工业化的主要增长极。

  (四)掀起全民创业热潮,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市场主体不多,企业数量偏少,民营经济不强,是当前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

  盾。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尽快形成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要加大全民创业的宣传发动,积极引导群众打破小农经济意识和传统文化观念,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激活各类创业资源,尽快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

  进一步消除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真正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中放手、放开,放宽准入限制,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要把发展民营经济同县域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新上项目、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结合起来,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公有经济改革,参与新上项目投资入股,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

  (五)优化发展环境,着力营造比较优势。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和合肥市区,我市县域的要素集聚力和资源配置力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必须要把环境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做到门槛更低、服务更好、环境更优,努力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增强县域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机关效能建设,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提高

  素质能力为基础、创新体制机制为根本、改善运作方式为关键、强化责任追究为保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

  要建立健全县域经济发展考核激励机制,根据省里每年对县域经济考核的结果,对各个县进行相应奖惩,同时每年开展评选经济发展“十强”和“十快”乡镇活动,对评选出的乡镇给予奖励。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对发展业绩突出,在县域经济考核中大幅进位的党政正职给予重奖和重用。使各个县、各个乡镇既有动力,又有压力,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六)扩大引资规模,加大县域发展投入。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靠项目带动。长期以来,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主要是因为投资不足。因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把招商引资放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要紧紧抓住沿海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积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抢占“地利”先机,吸纳和承接更多的长三角地区转移出来的资本、产业和企业。

  要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积极“进京跑省”,极力争取国家投资和省里支持,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硬环境。要着眼新农村建设和促进

  中部崛起的大背景,结合本地“X”发展实际,认真谋划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项目,充实和完善县域项目库。每个县每年都要抓几个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对重大项目要加强协调服务,促进尽快开工、建设、投产,形成现实生产力。

篇六: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措施探讨

  刘立军

  【摘

  要】为切实提高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在详细分析小规模农业生产与农业大市场、小城镇建设与大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土地环境保护关系基础上。提出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循环农业、降低农业生产消耗、推广设施农业4个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InordertoacceleratethecountyeconomyinChina,theauthormakesdetailedanalysisontheinterrelationshipsbetweenfarmproductiononasmallscaleandagriculturalbigmarket,betweensmalltownconstructionandbigagriculture,betweenresourcesexploitationandl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Accordingly,theauthorputsforwardmeasurestoacceleratecountyeconomicgrowthintermsofadjustingplantationstructure,developingcircularagriculture,reducingproductioncosts,andpromotinginstallmentagriculture.

  【期刊名称】《农业科技与装备》

  【年(卷),期】2011(000)01【总页数】2页(P73-74)

  【关键词】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综述;设施农业;科技

  【作

  者】刘立军

  【作者单位】河北省遵化市农业畜牧水产局,河北遵化06420【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32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和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以发展特色农业为主攻方向,增加农民收入和壮大基础财源,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将有力助推县域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1正确认识县域经济中的重要关系

  1.1小规模农业经营与农业大市场的关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超小型”经济保持了农民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实现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顺利对接,就是要紧紧围绕市场,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规模化、批量化、商品化,不断提高产出率、优质率和市场占有率,全面推进县域农村经济发展。

  1.2小城镇建设与大农业的关系

  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推动大农业向纵深发展,必须以小城镇为有效载体和支撑,把小城镇纳入大农业发展的范畴,以此带动大农业的协调发展。坚持小城镇建设、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三大战略”一起抓。努力寻找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在发展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中寻找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同时,促进大农业发展。

  1.3资源开发利用与土地环境保护的关系

  要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土地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重环保,做到可持续发展。要贯彻“节省资源,适度消费,注重内涵开发,实施总体调控,大力保护环境,实施生态建设”的总方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资源型经济向资源优

  势型经济转化。要对土地、山林等自然资源进行认真普查、全面论证,科学制定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努力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要大力推进“绿色工业”和“绿色农业”,把环境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2壮大县域经济的措施

  2.1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调整产品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业化;调整就业结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向农业服务业和非农产业分流。大力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导和组织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2.2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到农业发展中,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依靠科学技术、政策手段和市场机制,调控农业生产和消费活动,将传统的“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线性物质流动方式,改造为“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地降低污染排放和资源利用损耗,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技术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推进生态养殖。如蔬菜种植区的高效立体种植模式、种养加循环利用模式、猪(牛、鸡)一沼气一菜(粮、果)良性循环模式等。

  2.3加快科技创新,降低农业生产消耗

  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降低耕地对水资源、化肥、农药的依赖,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矛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利

  用率;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种植粮种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提高种子利用率;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和小麦、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并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建立农作物病虫草害预测、预报中心,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指导农民及时防治。

  2.4推广设施农业,促进农业发展

  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更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据调查测算,日光温室一般年收益为9万元/hm2以上。2010年全国设施蔬菜面积达334万hm2,其中节能日光温室57万hm2,塑料大棚67万hm2;设施蔬菜总产量达1.68亿t,约占全国蔬菜产量的25%;设施农业的年产值达3000亿元。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吸纳农村劳动力6000万人,加上产前、产后共吸纳农村劳动力1.2亿人。目前,设施农业已成为我国农村吸纳劳动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3结语

  目前,农业产业化应该放在壮大县域经济的时代背景下考虑。从组织体系上讲,农业产业化属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四化”战略(市场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之一,因此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同其他“三化”结合起来,以市场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依托,借助农营经济、紧靠园区经济(科技园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带动劳务经济、延伸配套经济、重视生态经济。通过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全面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建波.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的几点思考[J].潍坊学院学报,2005(1):147-149.[2]张海涛.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9(3):33-

  34.[3]蓝文权.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省思[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1):114-117.[4]龙祖坤.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7(2):79-81.

篇七: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

  泌阳县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是:调整农业,放活工业,招商引资,多方融资,龙头向外,开发市场,向内挖潜,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面扩充经济总量,提高增长效益,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立足这一思想,提出了近期发展的七项对策措施:(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打牢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础。

  一是调优农产品结构。

  主要是压缩市场滞销的一般粮食作物生产面积,稳定优质专用小麦和有泌阳特色的优质无公害小杂粮种植面积,积极发展优势蔬菜、瓜果、花卉、牧草、烟叶、中草药以及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等经济作物,重点抓好泌阳绿色系列小杂粮生产与市场开发,象河蜜枣,贾楼白云山仙桃、马谷田瓢梨及老河、陈庄板栗的生产与开发,以泌阳花菇为代表的食用菌生产与深加工,泌阳“金铜山”牌烟叶的规模种植等项目,创立泌阳优势农产品品牌,巩固和提升泌阳“牧、林、菌、矿、烟”五大支柱产业。

  二是调大养殖业结构。

  重点发展优质安全畜禽产品和蛋、奶类生产,做强做大畜牧支柱产业。

  在积极申报“泌阳肉牛”品牌的同时,建设好羊册、陈庄、杨家集等乡镇的规模养殖小区。

  以县外贸公司为龙头,加快象河、杨家集等乡镇的屠宰加工基地建设。

  搞好泌阳驴的保种、提纯、扩繁、复壮和其他畜禽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实施种草养畜,强力推行动物免疫标识制度,兴办一批肉类加工、保鲜冷藏、皮革制品等深加工企业,在保持全省畜牧、黄牛养殖大县位次的基础上,全力打造泌阳绿色纯天然无公害畜禽品牌。

  三是调整农业布局结构。

  通过强龙头、壮大户、带基地,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充分发挥“泌阳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的环保优势,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放在突出位置,建设一批成规模、成系列的优质畜产品、水产品、粮食、林果、蔬菜

  生产和加工基地。

  四是调整农村就业结构。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小城镇转移。

  大力发展农、林、牧、渔产品深加工企业,逐步实现农产品的就地加工、增值、转化、变现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分工、消化。

  积极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扶持农民合作运销组织和农产品经营企业,在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努力构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与外界大市场的绿色快捷通道。

  提升劳务经济,在县外积极参与并建立与外省(市)的劳动力信息收集、分析、评估和定期发布联动协作,在县内建立健全包括就业咨询、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在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外出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成立必要的机构,为我县输出人员提供各种维权服务。

  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带动劳务输出经济与县内县域经济的互补与融合。

  (二)立足资源优势,借助市场手段放开搞活县域工业。

  一是通过企业改制,重新激活现存县属工业企业,推动优势企业快速发展。

  二是加紧培植和壮大农产品加工业,集中精力挖掘、保护、开发名、优、新、特产品,促使粮食向精细休闲产品转化,香菇深加工向药用、保健等综合利用方面调整,食用油产品质量、品位、包装上档次,不断开发适应多元化市场需求的精深加工产品。

  三是积极发展配套经济,引导中小企业加入省内外大公司、大集团的分工协作体系,围绕主导产品生产配套零部件,或挂靠联合,为优势企业加工品牌产品。

  四是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在挖掘、振兴泌阳丝毯、抽纱工艺、绣花、土布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同时,力促县外资金、品牌、市场与县内闲置的厂房、设备、技术和人力资源的互动联合,把小的救活,大的做强。

  五是大力发展民营工业,在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促进民营工业总量扩张的同时,重点抓好泌阳县光亚集团的股份制改造,县制药厂、俸皇酒厂的破产重组,原县一工、二工小型企业的整体拍卖。

  鼓励和引导私有资本投资工业领域,扩充泌阳工业经济的实力。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能力。

  一是科学规划,调整和优化城镇体系。

  重点开发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独具特色的城镇体系。

  二是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广泛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城乡市场体系、城镇基础设施和有盈利的公益事业建设。

  三是创新体制,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政策障碍。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好政策落实,创造良好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用足用活政策,放宽经营领域,降低准入门槛,优化软硬环境,鼓励个体私营资本业主参与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和有盈利公益事业的经营管理,引导私营资本投入农业生产和“四荒”开发,邀请个体私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依法保护个体、私营企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坚决杜绝“四乱”,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保护群众投资兴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民营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吸引外资,盘活内资,借鸡下蛋,滚动发展。

  加大对私营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实行统一的评估标准和贷款发放条件,同时推动私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股份融资,在县内为私营企业发展搭建一个融资平台。

  (五)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外向度。

  要改变招商思路,买进高端技术或专利,进行二度招商,提高泌阳招商引资的质量。

  逐步建立引资项目信息对外发布交流平台。

  依托政府上网工程,筹建泌阳县网上招商引资项目信息库,定期对外发布项目招商信息,搜集县外经济、技术项目合作信息,加强与县外的项目信息交流,拓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途径。

  同时组织专业化队伍走出泌阳,走向全国,广引资金、广招人才,实施全方位招商。

  着力抓好历届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在建项目的实施和已签约项目的落实履约工作。

  同时,努力扩大出口,打开优质小麦、芝麻、生猪等传统农副产品出口途径,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增加出口商品品种,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成熟技术,对泌阳传统手工艺品进行深度开发,提高其产品的性能、设计档次和品位。

  (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抓牢县域经济发展的总把手。

  一是超前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积极筛选、引进、论证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发展前景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资源型、生态型、科技型开发项目。

  坚持储备与开发并重,围绕“牧、林、菌、矿、烟”五大支柱产业拓展项目源,加强项目推介,把项目储备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开发“四荒”、激活停产半停产企业、矿产资源开发、旅游开发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鼓励外商参与泌阳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在泌阳县兴办农产品营销与深加工项目,投资承包开发荒山、荒坡、荒滩、荒沟;通过项目引进和项目招商,对停产半停产企业进行改制、拍卖、兼并、股份制改造,盘活存量资产,激活死滞企业;围绕“生态、休闲、度假”主题,整合“三山、两水、两园、一圣地”旅游资源。

  筹集各方资金,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服务功能,提升景区经营管理和市场开发水平。

  二是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扶持的同时,拓宽融资渠道,努力争取世行贷款、亚行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和外商直接投资。

  并分批分类拿出部分成熟项目向社会公开招标,吸纳社会投资者参与有盈利的项目建设。

  三是加大在建项目建设管理力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项目建设目标责任制,落实项目建设目标考评、奖惩办法和质量安全追踪问责制,强化对项目建设的督导和稽查,防堵项目建设与管理中的一切漏洞,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

  并创造条件,不拘一格降人才,引进、培养、启用一批有管理经验、爱岗敬业、廉洁奉公、年富力强的项目工作骨干力量,为项目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篇八: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

  

  .页眉.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小编语:把发展县域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牢把握工作总体取向,坚定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立足实际、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挖掘潜力。以下是关于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供大家参考!

  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范文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县经济大发展、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富民强县这个总目标,加快推进我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着力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全面提升我县经济发展整体水平。

  (一)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坚持“工业强县、开放兴县,城乡和杂技拉动”始终是我县经济发展的主题战略,以工业项目为抓手,以工业聚集区和开发区为平台,大力发展新型工业,不断提高县域工业化水平。加快发展县域工业。一是要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关键。重点项目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过去我们的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项目建设,今后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同样离不开抓项目建设。要按照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超前谋划一批、重点推进一批的要求,认真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和完成时限,认真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土地、资金等难题,确保一批立县兴县的大项目、好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二是加快工业聚集区和开发区建设。工业聚集区和开发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可以说,推进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我们在加大开放区项目建设的同时,又下大力度加强宋门园区的基础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实现与德州天衢工业园区的无缝隙对接,来扩大招商范围。三是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骨干企业。一个县的工业强不强,不仅要看群体,还要看页脚.

  .页眉.优势骨干企业。一个县,只有拥有几个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县域经济发展才有根基,财政收入才有保障,增加就业才有渠道。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把培育优势骨干企业作为重中之重。要坚持培养与引进有结合,既要做存量,又要做增量。鼓励企业通过战略重组、强强联合以及技术改造等形式,壮大企业规模,提高发展质量,打造一批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大型优势骨干企业。

  (二)大力扶持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机制最灵活、生命力最顽强、发展最具活力。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主要是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和中坚力量。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不遗余力地扶持民营经济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在一、二、三次产业中竞相发展。一是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要抓紧制定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用地指标、市场信息、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融资等难题。放心、放手、放胆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社会事业等各个领域。二是支持民营企业做大企业、做强品牌。要引导民营企业家克服“小富即满、小富即安”思想,鼓励他们瞄准本行业中的标杆企业,寻找差距,明确目标,学习借鉴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办法,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努力做大企业,打响品牌,实现由“草根经济”向“大树经济”转变。三是努力推进全民创业。自主创业可以激发活力、带动就业、增加收入、促进和谐。要进一步加大创业扶持力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催生一批创业主体。要全面落实鼓励自主创业的各项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的各项政策,鼓励制服能人回乡创业,对自主创业人员要在资金、技术、人才、税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三)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兴县之路。市场经济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开放是最重要的途径。我县没有特殊资源优势,要加快发展,聚集资金、技术、人才,就必须走开放兴县的路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开放大文章。一是创新开放思路,丰富招商形式。要抓住页脚.

  .页眉.全面实施《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有利时机,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争取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积极开展领导招商、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和“一对一”小团组招商,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南资北移,不断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合作,争取更多的外来项目落地生根,推动我县经济扩张规模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注重招商质量和实效。要科学筛选招商项目,重点围绕产业链条和园区功能定位开展招商活动,着力引进一批立县兴县、对主导产业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要注重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发扬“死盯死守”的精神,选准目标,派专人死盯,派常人助手,随时跟踪,随时掌握信息,最大限度地吸引项目落地。同事,要发挥毗邻京津优势,利用京津科研院所多和人才密集的优势,以人才引项目,以项目引资金,积极引进一批产业转移和高科技项目。三是严格落实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要按照“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什么时间干成”的要求,将招商引资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激励机制,对招商有功人员给予重奖,大力营造招商光荣、招商有功的浓厚氛围。

  (四)确保农业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综观先进县(市)发展,即使是依靠工业经济、商贸流通发展起来的县(市),也从来没有忽视发展农村经济,而是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加快农业产业化,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经济规模和效益。我县是农业县,农村人口比重大,因此,任何时候也不能放松农业生产,任何时候都要把促进农民增收牢牢抓在手上。一是要确保农业稳定增长。确保粮、棉、油、菜等基本农产品供应,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要重点抓好以提供良种为主的农技推广工作,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提升质量,保证粮、棉、油、菜等基本农产品供应充足;要紧紧抓住国家支持水利改革发展的有利时机,着力抓好水库、水网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页脚.

  .页眉.二是要大力发展农业工业化。要以畜牧、果品、蔬菜、棉花为重点,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大,特色强、效益高的特色农产品基地;要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促使农民向农业工业化工人转变。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以发展销售和加工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重点,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市场手段,把更多农民吸收到合作组织中,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提高经营效益。

  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范文二)

  必须把发展县域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牢把握工作总体取向,坚定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立足实际、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挖掘潜力,突出“四个着力”,扎实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着力多点多极支撑,构建竞相发展格局。坚持推动县域区域化,做强核心支撑,做大区域板块,形成多点突破、多极支撑、竞相发展、追赶跨越的生动局面。强化一核引领,把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核心增长极重点进行培植,围绕旅游构建城乡体系、调整产业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以旅游业的突破发展促进全域统筹,激活旅游业的核心带动效应。着力多极跨越,注重产城融合发展,依托螺髻山旅游品牌,建设螺髻山特色文化旅游集镇,打造县域经济北部增长极;依托大槽河温泉瀑布“四川名泉”品牌,建设荞窝休闲度假旅游集镇,打造县域经济中部增长极;依托现代农业和旅游产业,建设普基山水田园特色集镇,打造县域经济中心增长极。推进多点突破,强化项目关键抓手,健全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强化领导包抓和限时办结,狠抓各领域项目规划、储备、对接、争取、落地,实施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以大项目支撑大发展;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大力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加强省州厅局合作和州内县市区域合作,积极承接重大产业转移,按照国家产业政策页脚.

  .页眉.导向,广泛开展资源招商、产业招商、项目招商、以商招商、节庆招商,推动招商选资、招大引强;着眼区域统筹联建,稳妥推进X个乡撤乡并乡,整合资源、抱团发展,加快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步伐。

  着力“五化”同步推进,形成崭新发展态势。坚持富民强县,围绕结构调整,突出转型升级,同步推动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旅游特色化、发展生态化,力争“十二五”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XX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X.X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XXXXX元、农民人均纯收入XXXX元。强化农业提质增效,坚持抓基地、建园区、育产业、创品牌、促增收,以螺髻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辐射带动,优化结构,区域布局,巩固提升烤烟、畜牧、蚕桑、马铃薯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核桃、蔬菜、三七、蓝莓等特色产业,保护发展红米、乌洋芋等地方品种,构建“三带”农业经济,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特色化水平,力争“十二五”末实现农业总产值XX.X亿元。强化工业集约集群,坚持资源科学开发和综合利用,规划建设黄草坪工业集中区和甘天地-耶底清洁能源产业园区,加快实施“两河”流域水电、大唐风电、三峡光伏、鼎昇石英砂加工等重大产业化项目,强化企业扶持、技改扩能、规范管理,抓大不放小,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速构建电力、电冶、食品加工、矿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力争“十二五”末实现工业总产值XX亿元。强化旅游上档升级,坚持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休闲度假、绿色生态、红色文化“五位一体”旅游发展,围绕“两节三线一走廊”旅游构架,推动螺髻山创建国家XA景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加速开发温泉山庄、大槽河温泉瀑布、海口牧场、螺髻山园艺场等核心景区景点,做活做大节庆旅游,做优做特乡村旅游,打造“特色旅游名县”,力争“十二五”末实现旅游综合收入XX亿元。强化城乡统筹发展,坚持“一核心两重点四组团”城镇体系导向,突出县城率先发展,分步实施XX个重点区段拆旧建新,着力启动X.X平方公里城南新区开发,示范推进县城立面风貌塑造,强力整治乱搭乱建问页脚.

  .页眉.题,持续治理“六乱”现象,力促县城提质扩容;强化以城带乡,撤并公路沿线XX个乡镇,新建X个城镇,力争“十二五”末城镇化率达到XX%。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突出治护并举,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大力实施生态修复、退耕还林、草原保护、城乡绿化、生态细胞、节能减排等工程,强化资源管护,严把生态关口,发展生态产业,加快创建省级生态县。

  着力综合扶贫开发,夯实全域发展基础。坚持扶贫开发重中之重地位,围绕让困难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目标,瞄准贫困根源,强化精准扶贫,对接大凉山彝区“十大扶贫工程”,大力实施统筹型捆绑式扶贫开发,加快X.XX万绝对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扎实推进产业扶贫,牢牢抓住农民增收不放松,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引导贫困群众大力发展烟畜桑果蔬等特色产业,加强基地、示范片和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合组织建设,提升产业支撑能力。扎实推进设施扶贫,围绕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等问题,集中资金,重点实施彝家新寨、农村公路、中小水利、农业开发、土地整治、农网改造、安全饮水、农村沼气等民生项目,破解贫困地区发展瓶颈。扎实推进事业扶贫,立足扶贫与扶智相统一、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着力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健全完善卫生体系、巩固扩大社会保障、繁荣传承民族文化、深化拓展文明创建上狠下功夫,激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扎实推进移民扶贫,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依托产业发展、新寨建设、集中点打造,实施生态移民、易地搬迁、以工代赈工程,有序引导高山群众下山居住,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扎实推进能力扶贫,高度重视劳务开发,深入推进“双百工程”,加大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等实用技术和专业知识培训力度,全面提升贫困群众劳动就业、脱贫致富能力。扎实推进生态扶贫,加大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植树造林力度,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统筹配置乡村环卫设施,优化生存环境。

  着力改革创新突破,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页脚.

  .页眉.障,健全机制,完善政策,优化作风,营造政通人和、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全面深化改革,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扎实推进市场经济、行政管理、城乡统筹、党的建设等重点领域改革,完善与发展相适应的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加强依法治县,创新社会管理,推进依法行政,深化普法教育,强化执法监督,引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推动发展。持续整肃作风,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州各项规定,认真贯彻“三严三实”要求,从严管党治党,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和正风肃纪工作,强化制度建设和执行落实,强化严肃执纪和严厉惩处,坚决刹“四风”、治“九象”,惩治为官不为,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页脚.

篇九: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行政区间内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其最大的特点:一是农的成份大,整个经济与农的联系也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非常密切。二是整个经济相对落后。三是在经济发展的相当阶段内,往往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相联系。

  对县域经济概念它的内涵外延,还需要理论界认真研究。因为,这对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发展规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应从县域经济与市域、省域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共性与个性,各个县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当前县域经济所处的历史方位等不同方面,深入研究县域经济的特点、规律等,以此更有效地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宏观、微观政策和措施。

  一、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前各界最关注的是“三农”及相关问题,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等,并对这些问题都有了比较丰富、比较深入的探讨。

  我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基础配套和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其中: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即“三农”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县域经济的整体工作要围绕着或立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来展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即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要靠工业来带动,包括农产品增值主要靠工业来转化,农业劳动力转移首先靠工业来吸纳,城镇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工业发展来创造需求和积累资金等等。所以,县城经济发展中,工业是重中之重,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出路所在。基础配套和集中体现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即一二三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来配套,而城镇化水平要与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城镇化水平滞后会制约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太超前则不仅不会必然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必然发展,还会成为无本之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以及发展规划,当前应特别注意要立足县情,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既要跳出“三农”抓“三农”,也还必须立足“三农”抓“三农”。跳出“三农”抓“三农”,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看,无疑是正确的,这是我国抓“三农”思路的一个重大进步。但现在流行的一个热门话题是:跳出“三农”抓“三农”,就是“三农”要“三化”,即农村城市化、农民居民化、农业工业化。我认为,这就走向了极端,既是不可能的,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也会是十分有害的。无论到什么时候,“三农”只会减少,不可能被全部“化”了。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三农”工作的整体思路还只能只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在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立足“三农”抓“三农”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村的城市化水平,农业的工业化程度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劳动力的转化。如果现在的工作重点就把农业自身的现代化扔到一边,都去跳出“三农”搞“三化”,不仅“三农”会遭受巨大损失,“三化”也必然成为空中楼阁。偏向不纠正,可能会给实际工作造成极大混乱。

  2、既要立足“县域”抓“县域”,也要跳出县域抓县域。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首先立足本县资源优势的转化,这无疑是对的,但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我们的眼光切不可自觉不自觉地被行政区划的边界框住,只注重行政区划内自然资源、经济要素的组合。对于本地的资源优势,要放开眼界,发挥其辐射力和吸引力,进行“走出去”和“请进来”,在较大范围内进行优势的整合、重组,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同时,对于本地没有的自然资源,同样可以利用本地人文的、地理的、体制的和环境的等各种优势去吸引过来,聚合成本地的经济优势。实际上,这一点在许多地方都早已存在了,但恐怕有的是自觉的,而有的是“自发”的,只有十分明确地确立这个思路或指导思想,才能更主动地、全面地、充分地去指导、引导和支持这项工作的开展。

  3、加速发展的目标规划,既要防止保守,又要防止冒进。十六大确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已经深入民心,但实际要贯彻好,还需要艰苦努力。在当前各地纷纷制订发展规划,明争暗赛加快发展中,有许多现象值得冷静研究,以防止出现偏向,比如:

  一是许多地方制订的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措施,都明确了要发展、扶持的重点产业、产品,年度计划确定了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等。一方面,这是很必要的,只要提高科学性,对实际工作就会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促进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如果这些规划、计划和配套扶持政策过于具体、过于钢性,不能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瞬息万变、新增长点和新衰落点都在不断涌现,特别是优胜劣汰等规律性,则这些规划计划就仍然“计划经济”的性质太多了,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最明显的是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项目的规划、计划和扶持政策,如果不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则要么会使经济发展受损失,要么使规划、计划变成一纸空文。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就是如此。所以,我们制订的规划、计划等,一定要有动态性、开放性、开发性。对发展重点,包括重点产业、行业、企业、项目等,要动态管理,见了好苗就浇水,扶不起的阿斗就不硬扶。

  二是许多地方制定的规划及实际的工作都在争取跨跃式发展,跨跃的原因和措施都是资源、改革、观念等后发优势。这个加快发展、竞相前进的指导思想和精神状态是必要的。问题在于,这都必须建立在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实际可能出发,真正弄清究竟有哪些后发优势,其后发的条件能达到多少,发挥的效果能有多大。要十分注意防止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容易出现的领导导向“大跃进”,指标逼出浮夸风,追求政绩“放卫星”。

  二、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加大和改进国家对县域经济特别是“三农”的支持力度。

  关于为什么要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各界已有广泛讨论。除“三农”发展对整个经济的重要性外,许多同志还特别强调了计划经济下行政干预造成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户籍制度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等,以致造成

  了工业剥削农业,城乡差别等,所以现在需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我认为这确实是一个原因,但不能片面强调。因为这必然导致只要放开农产品价格、放开户籍管制制度就可以解决问题了。我们还必须看到并充分重视问题的另一方面:农产品不可能象工业品那样通过快速的、大量的更新产品而获得超额利润;各类家庭在温饱问题解决后思格尔系数下降必然造成农产品供应日益加剧的“相对过剩”;农业生产方式中生产资料的改进特别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土地集中、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的调整等,在城市和工业发展到相当程度之前不可能象工业生产方式那样快速的发展和提高。这样,在工业出现和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在与工业的竞争中必然处于不利地位,必然是不平等的竞争,价值规律在这方面的缺陷只靠市场竞争是不可能解决的。同时,由于工业主要是依托城市而产生、发展的,所以上述“不平等”因素也就决定了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在社会整体发展中必然处于不利地位、必然是不平等的竞争。正因为如此,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在“发达”之前都存在“工业剥削农业”,而它们在发达过程中也都实行了各种各样的政府保护农业、支持农村的政策和措施。所以,在当前“三农”问题的解决不仅是“三农”自身的需要,也成为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成为工业发展的需要时,就必然由政府主导这只看得见的手去干预经济,以财政、货币甚至直接行政手段去支持农业的发展。如果只任市场去调节,则这种社会畸形只能不断加剧。

  关于财政政策的调整,值得注意的有三个问题:一是要加大支农力度和调整支农资金结构。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尽快改变对农村“取大于予”的局面,这一点已基本形成了共识。值得研究的是,现在支农的对象多是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公用设施、纯农业的开发项目等,而对农村中的能直接生钱、创造效益的二三产业的支持还微乎其微。实际现在许多农村的资源开发、农产品转化项目因资金制约无法起步,或无法迅速扩大的问题比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更突出、更迫切,财政支农资金应加大对它们的扶持力度,这样做对这些地方的整体发展更有利、作用更大。二是改进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式。现有的各类财政支农资金主要是拿给县、乡、村去直接投资搞项目建设,或直接给农户去搞生产开发。这种方式往往效果差、风险大、资金流失严重。实际上,其中许多项目可以由县、乡、村出面组织或农民合作组成各类开发性实体或经营性企业,财政支农资金以补助、配股、担保、贴息、项目保险或奖励等形式去支持这些事业的发展,投资农业投资项目,以等量的财政资金去“四两拨千斤”,撬动各类民间资金和银行资金投向“三农”项目。这样做的实质,是以财政资金作补贴,使社会资金投向农业能获得与投资工业大致相当的平均利润,弥补价值规律在调节“三农”发展方面的缺陷。同时,项目的企业化运作,还会因产权清晰、主体明确而大大提高运营质量和效果,会通过财政对农业开发的支持而加速农村市场化的步伐。三是要注意扶优扶强,扶持重点。要按照“抓龙头就是抓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指导思想,尽量改变现有许多扶持农业结构调整、扶持农村搞开发的资金撒胡椒面,直接用于支持所有农户或零星小户的做法,把有限财力重点用于支持各地的各类龙头企业的发展,以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现在好多支农资金因没有好项目或农民不愿干而用不出去,同时又有好多龙头企业因资金困难不能迅速壮大,就充分说明了这样调整的必要性。

  关于金融政策:金融业务近年来在农村的大幅减少,既是市场经济发展中工业农业生产方式、产品市场特点的必然结果,同时它又必然加剧农村经济发展的萎缩。农村经济要快速发展,必须有金融业务在农村的大发展为前提。一是要引导商业银行恢复和扩大农贷业务。一方面,要运用前述财政、担保、贴息、保险、资金补助等手段吸引商业银行资金向农村投放,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农村发展需要,对各类涉农项目分别确定使项目运营能获得“平均利润”因而银行对农业贷款也能获得平均利润的“补贴”额度。另一方面,现在商业银行出于自身经济效益,把许多精力转向了“中间业务”。对农业的贷款甚至整个业务中全部贷款业务的比例都在大大下降。对此,国家应硬性进行干涉,即对各金融机构整个业务量中贷款业务应达到多大比例,贷款业务中涉农贷款应达到多大比例等应作出硬性规定。政府不应该指令银行给哪个企业、哪个项目贷款,但适应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对整个银行的业务结构、贷款结构进行干预则是必需的,否则,经济结构调整不可能顺利进行,而结构失衡却在所难免。二是农业发展银行应名实相符,成为与国家“三农”政策相对应的、全面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各方面进行全方位支持。三是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要审慎进行。农村信用社虽然一直挂着“集体”性质的牌子,实际在相当长时期内其管理与运作跟国家商业银行没什么区别。因此,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同样应享受与国有银行一样的“核呆”政策;否则,农村信用社不仅不可能真正承担“振兴农业”的应有作用,反而是引发金融风险“定时燃烧弹”,一旦条件成熟就会爆炸,在农村信用社今后的运营中,一方面,农村信用社来自储蓄存款的资金应与国家商业银行一样按市场机制运作,另一方面,从当前各个银行和农村的实际看,农村信用社又必需承担一定的政策性业务。那么,它承担的这部分政策性业务的资金来源和效益、风险等,则应由国家给予补助或补贴。四是邮政储蓄对农村的抽血机制应尽快改变。例如通过中央银行再贷款给本县的农村信用社,或其它合适的方式、途径等。五是对县以下企业的“评级”标准应进行调整。如果把它们的要求与城市企业一样要求,则银行资金再充裕也很难轮到给县以下企业贷款。

  三、正确引导和支持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正确引导并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也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有战略性意义的问题。但是,无论当前还是长远看,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却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原则,即既注重向城镇的转移,又注重就地转移。有两个很明显的原因:一是我国农业人口众多,要象西方发达国家那样把农村人口降到10%甚至5%以下,不说不可能,起码会比它要漫长得多。二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及与此相联系的农业劳动力及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方面,越后发达国家困难越大,有多方面甚至是不可比的,因为越后发

  达国家向世界市场输出产品的能力整体上与先发达国家越无法相比,因此,靠世界市场拉动本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成份就越小。任何忽视就地转移而只强调“向城镇转移”的理论和政策导向,都是要不得的。

  1、向城镇的转移及城镇的发展。首要的还是工业的展,以工业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的发展也即以二、三产的发展为劳动力转移创造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以城镇发展为劳动力转移创造安家的条件。现在许多同志在谈“三农”问题时首先谈城镇化建设,其实城镇化建设必须与一、二、三产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脱离了一、二、三产业,特别是一、二产业发展需要盲目扩张城镇建设,很容易造成城镇建设的泡沫化,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应该指出的是:①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必须兼顾,不考虑工业发展的需要,而只强调“三农”需要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②在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支持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是已定的产业政策,这个政策应进一步完善。即现有支持政策中对企业的选择标准,绝大多数县域企业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在这些政策的支持标准中,应降低对县域的资源转化型企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门槛。这样做,无论就政策发挥的经济效益、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还是对整体工业布局的调整都是有利的。

  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真正实现,是农民居家迁入城镇,而不是所有的“打工者”。要有针对性地制定鼓励转移的政策和措施,就必须进一步分析哪些人可能是“居家迁入者”,具体用什么鼓励措施。就当前情况看,今后一个时期可能居家迁入城镇的主要是:到城镇创业并已有一定规模、有一定发展者;夫妻双方都在城镇打工,已有一定积蓄者;夫妻双方都在城镇打工而生育子女者,他们为了子女的发展会千方百计在城里定居;农村中已有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主或以各种途径先富起来、有了相当积蓄而追求生活、文化等条件提高者等等。一般的打工人员,由于其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家庭成员多数还在农村等,很难居家迁入城镇。如果我们盲目地鼓励、鼓动这部分人入城,则要么政策目标难以实现,要么他们迁入了城镇后,成为城镇中的贫困人口,从而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2、就地转移及乡镇企业的发展。要实现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就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一提发展乡镇企业,许多人都感到犹豫或忌讳。其实过去乡镇企业曾蓬勃发展,说明了它的发展潜力,而大批乡镇企业的快速灭亡,主要原因是其集体性质的产权弊端。现在我们要发展的乡镇企业,是乡镇村属地内的各种类型的民营企业,完全不必担心过去那种现象的重现。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需要形成氛围特别是消除过去“阴影”的影响,需要营造各种有利乡镇企业发展的环境外,特别还需要前面已提到过的财政货币政策的支持。从现有财政支农资金中切出一块来,用于对乡镇企业的贷款贴息、担保、资金补助、配套贷款、保险等,无论其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果,肯定都会好得多。一些人思想上总认为财政支农资金无偿贴给国有企业,或无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科教文卫事业,或以退耕还林等形式给予所有农户等是应该的,而若用于无偿扶持个体、私营或合伙企业就不应该,这种

  观念必须尽快转变。

  现在还有一种意见,就是为了加快城镇化步伐,应采取措施把农村的乡镇企业搬迁到城镇去。这无论从正确性还是可能性上看都是明显不妥的。我们只能用城镇的聚集效应使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便于发展来吸引乡镇企业,万万不可不顾经济帐而盲目“拉郞配”。可行的政策选择是:一方面引导乡镇企业增量部分到城镇去办。一方面对在农村更便于发展的乡镇企业也要一视同仁地大力支持。

  3、农民的素质提高、观念转变与县域职业培训体系的发展。劳务输出在许多地方发展不起来,是因为农民素质不适应,或观念老化、宁肯在家闲呆着也不愿出去赚钱。许多农村有十分有利的开发、创业条件,而农民的素质、观念跟不上,“赚起赔不起”不敢去干或想干不会干。所以,观念陈旧、素质低下是制约农业劳动力转移、以至制约农村发展的另一个瓶颈,甚至比货币短缺的制约还严重得多、直接得多、紧迫得多。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大力发展县一级的职业技术培训。当前县一级职业技术培训相对于农业劳动力转移而言,主要问题是规模小、收费高、培训内容针对性或适应性不强。所以,各级财政应高度重视、切实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而各职业培训机构则应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培训内容。也可以设想,农村的基础教育主要由县以上各级政府承担,职业教育和培训主要由县、乡、村承担。

  4、要鼓励和支持城里人上山下乡创业办企业。由于观念、技术、资金、社会关系等诸多原因,城里的干部、职工、个体私营企业到农村去进行一、二、三产业方面的创业,在一些地方已出现了很好的典型,应该大力宣传、鼓励和支持。发展下去,在许多地方这可能成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带动农民创业的一个较好的途径。

篇十: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按照省市关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年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在落实市委、市政府已出台支持经济发展系列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县域实际,制定政策措施如下。

  一、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1.推进农业转型升级。鼓励在县域地区的蔬菜生产核心区、特色作物生产核心区及畜禽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标准化种养业。对新建、改造集中连片高标准温室小区、冷棚小区及新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按照建设任务及生产环节相关固定资产投资给予资金支持。(责任单位:市农经委、财政局,县(市)区政府)

  2.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在县域地区粮食生产核心区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对当年在县、乡土地流转中心备案且流转期限在5年以上、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新增流转土地乡镇、村及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基层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给予资金支持。(责任单位:市农经委、财政局,县(市)区政府)

  3.推进农业品牌化、标准化建设。鼓励县域地区积极打造中国知名农产品品牌和国家区域公共品牌,加快推进沈阳本地农产品品牌市场竞争力、占有率。对行业协会、涉农企业等打造国家和省市农业品牌给予支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标准化生产,对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给予资金支持。(责任单位:市农经委、财政局,县(市)区政府)

  4.支持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鼓励县域地区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不断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推动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对农产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资金支持,对每个区、县(市)每年最高补助1000万元。(责任单位:市农经委、财政局,县(市)区政府)

  5.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鼓励县域地区依托粮油、饲料、畜禽、乳品、果蔬、渔业等“六大”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在县域地区依法注册的农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企业,新建农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项目按两个建设年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给予一定比例资金支持,单个项目最高补助1000万元。对于重大投资项目,市政府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确定。(责任单位:市农经委、财政局,县(市)区政府)

  二、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发展

  6.壮大县域产业集群。对3年内新增的50亿元、100亿元、200亿元县域产业集群,对集群所在开发区(园区)分别给予一次性“以奖代补”资金100万元、200万元、1200万元,用于开发区(园区)新增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局,县(市)区政府)

  7.完善开发区(园区)配套功能。支持开发区(园区)新建或改扩建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等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运营,按照实际投入(不含土建部分)40%给予建设单位补贴,最高补贴额500万元。对新建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分别给予一次性200万元、100万元的经费支持。(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局、财政局,县(市)区政府)

  8.支持县域地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对世界500强企业、国际知名研发机构在县域设立研发机构,根据创新绩效,给予不超过1000万元的研发补助;对在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与国际研发机构联合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给予50-200万元的研发经费补贴;加大对县域新增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支持力度,对新增国家级、省级、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经费奖励;对在县域转化并经认定登记的技术开发和技术转化

  合同,按照合同额的10%给予输出方补贴,最高不超过30万元。(责任单位:市科技局、财政局,县(市)区政府)

  三、加快推进县域服务业发展

  9.加强原产地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县域地区农产品原产地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商+冷链快递”直销零售模式,对投资5000万元(含)以上的物流园区、3000万元(含)以上的物流企业、2000万元(含)以上的配送中心、冷链物流企业,按不高于当年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给予补助或贴息,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责任单位:市服务业委、发展改革委、农经委、财政局,县(市)区政府)

  10.支持县域农村发展电子商务。鼓励县域地区开展国家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创建和示范乡、村建设,对经营主体培育及人员培训、涉农电商平台、创客空间、孵化基地建设等给予资金支持。(责任单位:市农经委、财政局,县(市)区政府)

  11.支持乡村休闲农业发展。鼓励县域地区充分挖掘乡村的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包装策划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全力打造绿色生态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链,支持休闲农业园区建设,对基础设施建设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给予一定比例资金支持。对列入集中打造和培育的休闲农业特色村,每村每年安排以奖代补资金100万元。(责任单位:市农经委、财政局,县(市)区政府)

  12.支持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对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不含土地费用)以上,具有农业生产、农事体验、特色餐饮、民宿风情、特色民俗等功能的乡村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项目,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给予15%资金补助,最高补助1000万元。(责任单位:市农经委、财政局,县(市)区政府)

  四、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13.支持国内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给予一定奖励,引导其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责任单位:市金融办、财政局,县(市)区政府)

  14.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扩面工作。通过对土地使用证和他项权利证确权、风险补偿等制度安排,帮助农户、合作社、农事企业解决贷款融资需求,化解县域经济融资难题。(责任单位:市农经委、金融办、财政局,县(市)区政府)

  五、加快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

  15.支持县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县域地区对外交通、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列入年度市城建计划。在年度市城建计划中统筹安排县域地区各1000万元资金,用于县城基础设施建设。(责任单位:市建委、财政局,县(市)区政府)

  16.支持特色小镇和特色乡镇建设。对市政府重点扶持的特色(产业)乡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补贴1000万元支持,列入年度城建计划。(责任单位:市建委、财政局,县(市)区政府)

  六、加大土地要素保障

  17.积极运用增减挂钩政策支持脱贫攻坚。将康平县作为省级脱贫开发重点县,按省国土厅工作部署,运用增减挂钩政策支持脱贫攻坚,将节余增减挂钩指标在省域内流转,盘活县域地区土地资源。(责任单位:市规划国土局,县(市)区政府)

  18.对重点项目实行土地保障。每年对县域重点项目在新增用地指标上予以倾斜,并优先保障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市规划国土局,县(市)区政府)

  七、加大人才支持力度

  19.加大人才资金和智力支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每个县(市)100万元用于定期开展“专家智力支持”“沈阳高级专家”服务基层行动、农村实用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活动,采取选派专家深入基层和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帮助县

  域地区现代农业、工业及新兴产业、文化旅游等领域项目关键技术的攻克,为县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人才保障和智力服务。(责任单位:市农经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县(市)区政府)

  20.鼓励高层次人才到县域地区创新创业。对高层次人才领衔的创新创业团队给予50-3000万元项目资助。在同等条件下给予资金额度上限支持。(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县(市)区政府)

  八、加大财政资金和税收政策支持

  21.设立县域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作为县域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县域地区产业发展、开发区(园区)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及要素保障等。以涉农区县(市)政府为各类资金整合的平台和载体,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管理要求。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县(市)区政府)

  22.设立县域产业发展基金和奖励资金。市本级出资1亿元,设立沈阳市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支持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等产业项目;连续3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县域经济发展奖励资金,对综合发展和单项指标考评优秀的县(市)分别给予以奖代补奖励。(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县(市)区政府)

  23.进一步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一是增值税优惠。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月销售额不超过3万元(含3万元)的,免征增值税。其中:以1个季度为纳税期限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季度销售额不超过9万元的,免征增值税。自2018年5月1日起,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标准为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500万元及以下,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为3%。二是企业所得税优惠。对从事《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的农产品初加工项目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责任单位:市国税局、地税局,县(市)区政府)

  本政策适用于新民市、法库县、康平县、辽中区,执行期为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负责解释,遇有国家和省出台重大政策时重新调整。本政策措施发布之日起15天内,各责任单位负责制定出台实施细则,实行一站式受理服务。

  以上各项扶持政策,在市政府确定的各专项资金计划内择优安排,对于在享受现有普惠政策基础上新增资金部分,在市财政2亿元县域发展专项资金中统筹解决。

相关热词搜索: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 县域经济 措施 发展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