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结题报告4篇

时间:2023-06-01 13:20:03  阅读:

篇一: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结题报告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国先进文化的历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鲜明的育人资源,也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财富。本课题重点对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理论解析,分析的关系耦合和融入价值、融入的内在逻辑,通过调研二者的融入现状,发现融入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成因,从而寻找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方法,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红色文化资源更大的教育价值。

  关键字:红色

  资源

  大学生

  爱国

  教育

  一.研究背景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传播力的革命文化衍生物,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课题组3人于2022年2月开始申报,至结题共历时8个月,重点对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入”为切入点,力图廓清二者融入的理论基础、逻辑关系和实践进路。通过分析重申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本研究可以继续深入研究的问,进一步明确了红色文化资源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教育实效,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地位,为实践运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初步达到了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方法及实施过程

  (一)文献法的具体实施过程及研究结果

  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红色文化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止的历史阶段中产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红色文化资源是在上述历史阶段中产生并延续至今的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产生的英勇事迹的详细谱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集中体现,对于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信念支持作用。红色文化的传承多样,课

  堂教学注重理论概念,实践活动注重亲身感悟。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可以有效的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目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国内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价值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探究这几个方面,而国外主要探究比较不同爱国主义的教育策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内涵是让大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实现育人的教育目标。学界现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的研究多集中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及党员干部培养,直接就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研究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实践性不强。

  (二)问卷法的具体实施过程及研究结果

  (1)研究对象

  当地随机选择三所高校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三所大学的各个年级各个专业的学生均通过问卷星发放调查问卷并填写。本次样本覆盖面大,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次调查有效回收问卷252份,从性别来看,男生108人,占42.86%,女生144人,占57.14%。

  (2)问卷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问卷参考岳子琪编制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调查问卷》进行编制,问卷调查的内容包含大学生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程度、大学生接受爱国教育的基本情况以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情况。问卷通过问卷星发放。

  (3)问卷调查结果

  在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情况中,64.29%的学生能够正确的说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间并能说出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榜样人物或先进事迹,34.29%的学生能够正确的说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间但对于榜样人物和先进事迹不太了解,1.43%的学生表示对红色文化资源陌生。在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资源的途径中,48.81%的学生表示会通过参观红色文化纪念场馆了解红色文化资源,30.16%的学

  生表示会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看红色影片等文艺活动了解红色文化资源,16.27%的学生表示会通过思政课了解红色文化资源,4.76%的学生表示会通过互联网阅读与红色文化资源相关的信息,关于参观红色文化纪念馆的调查中,78.57%的学生表示参观过但没有很深的印象,7.14%的学生表示参观过并有较深的印象,7.14%的学生表示未参观过,还有7.14%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当地的红色文化纪念馆,关于为先烈扫墓的调查中,57.14%的学生表示会参加但不经常参加为先烈扫墓的活动,35.71%的学生表示很少或从未参加为先烈扫墓的活动,仅7.14%的学生表示参加且经常参加为先烈扫墓的活动。

  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本现状的调查中:64.28%的学生表示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爱国教育活动,21.43%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还有14.29%的学生表示根本没参加过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42.86%的学生表示是家庭潜移默化熏染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意识,14.29%的学生表示社会氛围的熏陶,35.71%的学生表示与学校的理论知识灌输,还有7.14%的学生表示是学校的实践活动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意识。关于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对大学生爱国行为的调查中:在公共场合需要大学生喊“中国我爱你”68.57%的同学表示非常骄傲并能立刻大声说出来,21.43%的同学表示愿意说但可能碍于面子不太敢说,但愿意和其他人一起说出,仅10%的表示不太愿意说;多种爱国行为中,85.71%的学生表示参与过关于爱国方面的网站投票,71.43%表示在社交账号中设置过表达爱国情怀的头像,还有学生参与过学校组织的爱国主题活动(42.86%)、关注国家大事并努力参与其中(57.14%)。

  关于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调查中:58.57%的同学表示学校通常采取课堂教学进行爱国观的培养,31.43%的同学表示学校会采取线上网络教学进行爱国观的培养,仅10%的表示学校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对大学生爱国教育的影响中,78.57%的学生认为红色文化资源能够使大学生更好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并具有无形的教化作用,64.59%的学生表示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教育能够使红色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更加具象化,50%的学生表示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教育具有历史见证和精神引领作用。

  (三)访谈法的具体实施过程及研究结果

  (1)访谈对象

  随机选择3位六所大学的辅导员和思政课老师进行访谈,另外在当地随机对3位从事与红色文化资源相关工作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

  (2)访谈内容及过程

  访谈内容结合问卷的具体内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情况以及大学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整合,主要包括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情况、大学爱国教育开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3)访谈的结果

  通过访谈可以发现,大部分辅导员和思政课老师对于当地的文化资源了解的比较透彻,参与过许多红色之旅、红色文化的相关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知识。调查的辅导员和思政课老师表示大学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方式为思政课教育,此外一部分大学生会在协助老师组织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活动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理论知识。调查的辅导员和思政课老师还表示目前大学生爱国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当代大学生由于接触红色文化的机会很少因而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认识不全面,大部分老师只能在理论课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且由于时间原因很多时候未完全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教育的方式缺乏创新,大学生很难对红色文化产生强烈的兴趣,因此教学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从对当地从事与红色文化资源相关工作的工作人员的采访可以得知,目前当地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和保障机制不到位,这也导致了当地的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契合度不高,与红色文化资源相关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力不强。

  三.研究结果

  (一)红色文化的传承方式与特点

  红色文化的传承中,大学生可以是传承者也可以是继承者,我们既需要学习和掌握前辈传承给我们的红色文化也需要向我们的晚辈传承我们所理解的红色文化。最初红色文化的传承方式为口耳相传,祖辈将他们亲身经历并有所感悟的红

  色革命历程讲述给我们,告诉我们他们最真实的认知。随着时代的发展,红色文化的传承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获得红色文化的理论知识,也可以在参观红色遗址时对红色文化有新的理解,还通过阅读书籍报刊感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又或者通过互联网了解红色文化的相关讯息。

  (二)当代与红色文化有关的大学生爱国教育现状

  (1)当代大学生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认识不全面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可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存在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认识不全面的情况。红色文化具有较强的历史感,与学生所处的时代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往往很难对红色文化以及大学的爱国主义教育有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也很容易让学生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入了解产生枯燥感,因而高校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完善学生对于当地文化资源的认知。

  (2)大学生爱国教育未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可以发现,大部分高校在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时未充分的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思政课教师在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知识传授时往往仅引用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历史事件,没有将红色文化资源背后的精神内涵与当今时代进行融合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当今时代这一丰富的精神内涵如何在新时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实践。因此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需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3)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教育的方式缺乏创新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可以发现,大部分高校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教育的方式缺乏创新。大部分高校往往采取思政课的课堂教学进行单一的理论教学,很少进行到红色革命遗址参观或红色之旅等实践活动。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往往只关注红色文化的表面理论知识,而缺乏对背后的精神内涵以及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的关注。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活动形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因此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教育的方式需要结合新时代的特点进行创新。

  (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分析

  (1)当地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和保障机制不到位

  当地对红色文化资源缺乏整体性的了解和规划,没有结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进行宣传。当地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障机制不到位,相关部门存在分隔、分条管理的情况,宣传部门和政府管理部门的管理机制是分隔的[4]。此外,与红色文化资源宣传和保障相关的部门彼此之间责任不明确,对于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的工作开展缺乏积极性。

  (2)与红色文化资源相关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力不强

  当代大学生对于与红色文化资源相关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存在走马观花的情况,对于思政课的学习存在只听不思考的现象。大部分大学生表示实践活动和课堂理论学习都十分枯燥乏味,他们对于红色文化的了解以及爱国主义的学习只停留在了解这一程度,这也反映了由于高校的教学方式单一,与红色文化资源相关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渗透力不强的情况。

  (3)大学生缺乏对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全面认知

  当地大学生缺乏对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全面认知,他们往往都是被动接触到与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知识,且很多情况下由于课程教学的时间有限、授课方式的单一化,学生只能了解红色文化故事,在教师的讲述中了解红色精神,二没有结合时代特点对红色文化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

  (4)红色文化资源与爱国主义教育契合度不高

  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和管理部门和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者很少进行有效的沟通,这也导致了当前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红色文化资源契合度不高。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对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了解不够深入,且随着时代的变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他们也无法直接获得。红色文化资源与爱国主义教育契合的关键在于高校教育者与红色文化工作者的工作契合,多沟通多交流。

  (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1)深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和爱国主义的全面认知

  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首先需要深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和爱国主义的全面认知。思政课是大学生形成对红色文化资源和爱国主义的全面认知的主要方式,教育者需要结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和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思政课教学进行一定的优化。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强烈的历史感但在思政课中仅仅通过讲述红色文化背后的历史事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与当前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丰富的红色历史中感悟先烈的伟大情怀,并产生爱国情感上的共鸣。教育者也可以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形式,结合当代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特点利用多媒体以趣味化的视频展现红色文化资源,通过角色扮演等情景模拟让学生进一步领悟红色文化,促进学生与红色精神产生共情。

  (2)完善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和保障机制

  红色文化得以传承并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离不开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与完善的保障机制。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需要当地宣传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党委统一管理、政府部门服务、宣传部门协助”的原则进行相关宣传和保障工作。大部分大学生很少到红色基地了解红色文化资源,因此可以发展当地红色文化的网站建设以便让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加强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相关部门需要为构建的红色文化网站准备丰富的数据库并进行内容的定期更新。

  (3)结合时代特点优化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方式

  当前互联网飞速发展,网络是我们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流的主要方式,因而要想更好的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我们需要结合时代特点优化融入的方式。微信和qq也可以用于红色文化的宣传以及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方式,大学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以及qq热点中实时推送红色文化资源的相关讯息,也可以在官方网站上更新上传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视频以及思政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视频。当前的新冠疫情让许多大学生隔离在家或宿舍进行学习,因此高校也可以结合当地的红色文化特色创建与红色文化资源相关的爱国主义教育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线上学习了解红色文化培养爱国责任感。

  (4)多方面挖掘与红色文化资源相关的爱国主义教育

  多方面挖掘与红色文化资源相关的爱国主义教育首先需要对红色文化资源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和规划,对当地所拥有的红色文化都要有一个明确具体的了解,在当地的全部红色文化资源中挖掘能够运用于大学生爱国教育的红色文化资源。在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以实现物质资源的利用,需要思政老师引导学生共同发现领悟红色文化精神。

  四.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研究发现传统红色文化资源宣传方式在氛围营造、内涵表达、互动体验等方面缺乏吸引力和时代气息,甚至有的难以深刻触动和震撼人们的内心。由于红色文化资源年代久远,大学生青年一代对红色文化关注不够、感受不深、认识不足。对此提出的解决策略为:通过结合互联网完善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深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和爱国主义的全面认知,完善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和保障机制,高校与工作人员多交流沟通以及在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有一个全面具体的了解基础上挖掘适合学生的红色文化资源。

  五.研究总结与反思

  本次研究以红色文化资源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入”为切入点,力图廓清二者融入的理论基础、逻辑关系和实践进路。通过分析重申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本研究可以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最终实现了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红色文化资源更大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曹旭辉.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湘潭大学,2021.

  [2]宋念.遵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21.

  [3]蔡雪娜.依托红色文化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西北大学,2021.

  [4]岳子琪.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21.

  [5]胡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1.

  [6]张琴.运用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培养中学生家国情怀的研究与实践[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20.

  [7]周艳红.红色文化自觉: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路径[J].临沂大学学报,2016,38(04):12-16.

  [8]肖洋,陈中奇.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对革命文化传承的探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6):79-83+88.

  作者简介:王东,男,昆明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专职辅导员,临床专业第一党支部书记,多年从事高校辅导员及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篇二: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结题报告

  

  附件2登记号

  重庆高新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设计论证活页

  说明:本表供专家匿名评审使用。填写时,不得出现课题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的姓名、单位名称等信息,统一用×××代表。宋体、小四,A4纸打印,左侧装订成册。

  课题名称: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小学思政与劳动学科融合育人路径研究

  课题设计论证

  陈述要点提示:课题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意义与价值,理论基础与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研究假设及创新,研究目标及内容,研究思路及方法,实施计划安排,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内。

  1.核心概念的界定(课程思政

  、中小学思政课、劳动教育、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树人的重要使命。

  “课程思政”的概念最早由上海于2014年提出,认为各类专业课程中都包含思政育人元素。课

  程思政是党的政策催生的教育理

  念,它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

  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

  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中小学思政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就是培养有明确政治观点、政治方向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班人的最重要的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

  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科融合育人:学科融合(FOS-Fusionofsubjects)是指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

  这里指向学科协同育人,实现思政课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效果。

  2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1国外研究现状述评(西方国家对学科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研究)

  “课程思政”概念2014年由上海提出,国外没有关于课程思政的相关文献。但是在课程设置上,美国的德育课程在内容设定上与中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许多相同之处。

  美国:在课堂上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如宗教课程以及美国宪法等,通过老师的传授与具体情景展现较为直接地感受政治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遇见的情景事

  —1—

  物有正确的道德理念与评判标准。除课堂教学外,美国的德育课程还包括校园内部的实践活动和社区的实践体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切身体验德育的目标与内容,促进行为与思想发生改变,成为有责任感与道德感的人。比如有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的体育运动和竞赛,能培养社会责任心、热爱美国精神的社会政治活动,还有能提高公民技能、增强公民意识的社区活动。

  在实施方法、途径上也多采用实践化的、渗透式的、间接性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欧日韩等大学的德育内容主要渗透在人文和社会学科课程中,自然科学类课程也要求学生从历史、社会、伦理等角度学习和研读每门课程,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思考与课程相关的社会和伦理道德问题,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从而实现德育的目标。

  关于劳动教育与另外“四育”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明确的儿童劳动实践教育课程。德国巴伐利亚州小学各年级每周有2节劳技课,教授电子、木工、办公技术、缝纫、家政、职业指导等内容。日本的劳动实践教育主要有学科课程、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男生以学习工农业技术为主,女生以学习家务为主。

  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不是一般指的只是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劳动与教育的内在统一,是以劳动贯穿全部教育的过程,也是沟通劳动与教育的中介。他所指的劳动教育中的劳动是个广义概念,劳育内在地包含有德、智、体、美育,并分别对其深度和广度进行发展,本身包含劳动与学科融合的思想。

  马克思的劳动教育观: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起始范畴和核心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劳动为出发点和主线,发现了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系统阐释了以劳动历史观、劳动幸福观、劳动解放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劳动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

  2.2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中小学思政课程与劳动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截止到2023年4月),2019--2022年的数据表明对中小学思政课程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研究,学术文献只有20篇,从59个主要主题分布上来看思政课14、劳动教育13,教育融入

  —2—

  融合5篇,可以看出对劳动教育和思政课程是当今研究的热点主题;从学科融合的角度来看多是研究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研究视角为思政课为主,劳动教育为辅助,而涉及中小学思政课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研究是空白点。

  思政与劳动学科融合的逻辑论证

  :云南大学刘洋教授从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的学理逻辑、普遍劳动与普遍教育相结合的历史逻辑和教育方式与教育目标相适宜的现实逻辑三个维度论证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的逻辑审视,思政与劳动学科融合的路径探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院的院长李仙俄教授研究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探析,指出以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思路完善适龄段的教学目标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统筹各段专业化的师资建设,优化评价标准;家校社联合营造劳动育人环境

  思政与劳动学科融合的课堂实践:江苏南京一中郝良群老师从高中政治课程内容的视角研究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切入点,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劳动情感、课堂教学实践典型案例促进劳动意识生成、课程学理推动劳动创新思维的培育和实践。

  综上所述都是多位专家学者对于思政与劳动学科融合以及对如何推进两学科融合具体实施的做法的简要阐述,但只少有形成系统的跨学科学习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双向融入几乎没有研究,本课题针对当今两大热点学科进行学科融合研究是一种新的尝试,同时为跨学科实践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经验借鉴,也为后续课如何更好的与“跨学科实践”相融合提供进一步的研究基础。

  图1知网关键词搜索主题分布

  —3—

  图2年度主题分布

  3.选题意义及独特研究价值

  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课程门门有思政,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2022年4月义教课标颁布,劳动独立成科,更有利于发挥劳动学科独特的综合育人价值,以劳增智、以劳树德、以劳健体、以劳育美,思政课程与劳动教育的互相融合既是课程思政的需要,更是是推动五育并举的天然举措,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功能。

  —4—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道法义教课标13页核心素养道德修养有不同学段的劳动教育素养要求。研究中小学思政课程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填补学届的空白点,探索学科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也更是学届值得期待和亟须研究的课题。

  4.

  研究理论

  课程思政理论

  思政课程理论

  劳动教育理论

  课程思政与学科融合理论

  5.研究目标

  5.1学理目标

  强化理论学习并以以上理论为指导,在课程思政理论的统摄下既从思政课程中挖掘劳动育人的因素,也从劳动课程中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实现二者的双向互动融合,落地教育人人讲育人、课程门门有思政的课程思政目标。

  5.2育人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遵循和载体,通过以国家纲领性文件精神的引领,课程为载体,课堂为阵地,学生为中心,整合思政和劳动教育资源,让劳动教育有更高的价值意蕴,让思政教育中的劳动的课程思政育人价值体现更生动更充分更持久,增强理想信念、务实劳动本领、勇于奉献担当。

  6.研究内容

  一是梳理课程思政的理论,结合国家文件及国家政策,梳理课程思政的有关理论,做好理论汇总和学习、深刻领悟国家关于课程思政的精神实质。

  二是梳理学科融合的相关理论,特别是课堂教学实践融合理论

  三是中小学思政与劳动的课程、课标、教材理论

  四是未来人才发展需求理论

  7.研究假设

  实现思政课程和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思政课程本身含有丰富的培养劳动意识、积极参加劳动实践、尊重劳动成果和劳动者以及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等学科内容;劳动学科侧重通过三类劳动十大任务群的课程教学设置培养学生会劳动的技能和爱劳动的情感,也是思政核心素养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思政有劳动,劳动有思政,二者天然共识。

  通过课程标准的融合,教学内容融合、学段的衔接融合、教育实践阵地和渠道的融

  —5—

  合、师资统筹的融合来达到思政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目标。

  8.研究创新点

  8.1研究内容

  创新点1思政课程与劳动教育的互相融合(增加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元素的内容)本研究将为二者的双向融合开展有效的实施路径,与国内外研究述评显著不同的单向研究即只是思政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显著不同,力求解决传统研究单向化、浅表化、碎片化的问题,并对其他学科的课程思政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创新点2结合课程学理的要求推动劳动教育创新思维的培育和践行,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社会已从工业时代步入数字时代,新的经济形式---数字经济应运而生,--数字劳动日益凸显新的劳动形态,催生新时代的劳动者培育,这是本课题研究将要推进的研究内容。

  8.2在研究方法

  本研究即坚持以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相互提供论据支撑、实践检验与数据反馈,又把劳动(思政)评价方法研究纳入研究的重点内容。通过专研理论----实践研究----评价反馈-----成果提炼---辐射推广的路径推进课题实施。

  9.研究思路

  首先,对课程思政理论、思政课程理论、课堂教学实践理论、劳动学科理论开展文献收集,领会国家意志、深研课标解读、挖掘分析教材,并总结出和本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

  其次,提炼出思政教材的劳动育人内容和劳动学科中的思政内容,进行单元设计的学科融合主题开发,展开主题教学,既包含理论主题也包含实践主题。

  再次,运用劳动实践基地、研学基地、博物馆、红色革命纪念馆、家庭、社区等空间场域和劳动周、劳动月、班级值日值周等时间场域推进教学实施

  最后,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交流、论坛活动等进行评价反馈,撰写专题论文,总结梳理形成研究报告,提炼出两者双向融合育人的路径即向课标融合、教材内容融合、学段衔接融合、主阵地和主渠道融合、师资统筹融合发力。

  10.研究方法

  10.1文献法

  本研究将对涉及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理论、思政课程理论、劳动教育理论

  课程思政与学科融合理论、活动型实践课程的文献资料进行持续的分析研究,从中借鉴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

  —6—

  10.2访谈法

  与学校领导、学科老师、学生代表进行访谈,了解思政课程与劳动教育融合教师当前的现状、师生的认知、存在的困惑依托通用技术开展立德树人现状,遇到的困难以及针对困难而采取的解决办法。

  10.3行动研究法

  以教育场馆、劳动基地为载体,通过问卷调查、实践劳作、课堂阵地建设等行动推进课题实施,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探索、改进,在解决实际问题,提炼出最具有价值的学科融合育人路径。

  10.4数据运用研究法

  契合高新区五学课堂之数字助学和五度之数据融合度,开展运用数据赋能本课题中

  的研究实施

  11.技术路线

  图3技术路线

  12.实施步骤

  —7—

  图4实施步骤

  课题完成可行性分析

  陈述要点提示:课题组前期相关代表性研究成果、核心观点及社会评价等;课题负责人主要学术经历、主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情况、主要学术贡献与社会影响等;课题核心主研人员主要学术经历与学术积累,课题组成员职务、专业、年龄结构等;课题完成必需的研究资料、设备、经费、制度等保障条件;限2000字内。

  —8—

  1.

  课题负责人主要学术背景

  谭兰是高新区中学思政教研员和中小学劳动教研员,重庆市事业单位招聘面试考官、重庆市骨干教师、全国赛课一等奖,重庆市高水平教学团队成员、渝北区优秀青年校长培训班学员、渝北区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有18年的高中政治教学经历和12年的市级重点中学德育管理经历,参与教材编写2部、发表论文12篇,其中2篇核心期刊,获得区级以上论文及各类表彰奖项20余项。

  2.课题核心主研人员主要学术经历与学术积累

  王胜华:重庆市高中物理学科名师、重庆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重庆市优秀班主任、重庆市教师培训专家团队成员、重庆市骨干教师。在《物理教师》《物理教学》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1篇,在《中国教师报》《德育报》《班主任》《物理教学探讨》《物理通报》《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等报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研全规办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主持或主研市教改课题、市规划课题7项。

  李强:1987年5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初2025届年级主任。主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制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的课题已结题,论文《让时事新闻成为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奠基石》获市级三等奖、《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堂的趣味性》获市级三等奖。

  汤晓红,高级教师,重庆市骨干教师,从事小学教育及管理

  30余年,重庆师范大学大学硕士生导师,重庆市教育学会班主任专委会理事,重庆高新区领航(名校长)工作室学员,重庆市事业单位招聘面试考官。7篇论文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27篇论文获国家、市级一、二等奖。主持市级规划课题1项《城市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主持重庆师范大学科研课题1项《加强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语文美育理念与实践研究》;主研市级重点课题1项《小学课程群建设的实践研究》,主研市级重点课题《城区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现状及教育策略研究》获得重庆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参研国家级课题《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研究》。在多年科研学习中,从教育研究、学校管理、课程开发等实践创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研究资料:本课题组拥有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资料,通过知网、超星等各种数据库获取最新的研究资料,为研究提供了理论保障。

  (2)研究时间:课题组成员专职长期从事思政学科和劳动学科的教学和教研工作,能够保证充足的研究时间。

  —9—

  (3)研究队伍。课题组主要研究人员较高的学术水平,教研员担任主持人,主研人员有学校校级管理者、区域教研员、一线中小学劳动学科和思政学科的教师,有较高的学术背景,较强的资源统筹组织协调能力,参与研究活动的内在动机很强,有利于克服困难,完成研究任务。参研人员大多具有有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的经验,其中有不少成员曾在刊物上发表论文、省市各种论文评比竞赛中获奖,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而且年龄都集中在中青年,有时间和精力完成此项研究。

  (4)研究区域。高新区正在申报重庆市第二批劳动教育示范区,区域中小学都有劳动教育样本学校实践基地,在科创高新,智慧教育的理念引领下,劳动教育与思政学科的融合必将有突破进展。

  —10—

  附件3重庆高新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申报汇总表

  学校(公章)

  年

  月

  日

  序号

  课题类别

  课题名称

  承担单位

  课题负责人

  职称

  职务

  学位

  联系电话

  预期完成时间

  教师成长课题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小学思政与劳动学科融合路径研究

  重庆高新区教育事务中心

  谭兰

  高级教师

  法学学士

  138****5202025.02注:课题类别分为“新智慧美育”专项课题、“智慧课堂”专项课题、教师成长课题。

  单位联系人:

  联系电话(手机):

  —1—

  —2—

篇三: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结题报告

  

  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研究

  1.选题依据

  ⑴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国外关于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培养也颇为重视,通过各种类型的课程,传播国家精神,树立大学生民族信仰意识。但国外对于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的研究文献较少,这与国外没有专门开设思政课有直接关联,其往往通过经济课、历史课以及公民课等课程,隐形地向学生传输国家意识形态。

  国内学术界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及其在高校思政课中应用的研究成果颇丰,对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真正将广西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在一起的研究,则少之又少。笔者以“广西红色文化资源”为主题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进行模糊搜索,检索到24篇文章,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章则寥寥无几。如罗瑞娟的《广西红色文化资源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陈峥的《红色文化资源与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练翠滢的《地方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以广西为例》等。这些文章对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的界定、现状、在思政课中运用的可行性、作用及教学路径进行了相关研究,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研究成果的偏少和资源的充分利用之间还存在较大矛盾,另外,研究成果还存在零散性问题,没有形成系统性。本课题在此基础上,试图系统性地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课堂及实践中,因地制宜地开展思政课教学,为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效性提供有益借鉴。

  ⑵

  本课题相对于已有研究的独特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如前所述,目前本土学术界对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本课题的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该领域的不足。在研究领域方面,目前学界对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这一问题,大多分析其可行性、必要性及其作用,对融入路径途径虽有所涉及,但较为笼统,没有将其作为专题进行研究。而且也没有探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及原因。

  本课题将重心放在融入路径研究中,立足广西文化特色,以翔实的案例资料嵌入课程教学内容中,真正起到破解重难点问题、帮助学生加深课程内容理解度的作用。同时,亦为推动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广西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帮助,实现教学实效和本土文化的弘扬继承。

  2.研究内容

  ⑴

  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研究对象,挖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广西人民创造的红色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并研究其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路径,以期达到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成效、增进学生获得感、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目的。

  ⑵

  总体框架

  准备阶段:收集、整理、分析有关资料,形成初步的文稿信息。

  组织实施阶段:对收集到的文稿进行系统阅读及研究,实地走访红色文化资源诞生地、纪念地等,获取直观体验、照片及个别谈话记录,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关信息数据并建立红色文化资源教学资源库。

  总结分析阶段:研究如何恰如其分地将红色文化教学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最后总结、分析研究成果,撰写论文,并在工作中检验研究成果,逐步完善研究成果,发表相关论文及研究报告。

  完成阶段:申请结题,专家鉴定,项目完成。

  ⑶

  重点难点

  ①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在于:第一、全面挖掘广西红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层面的,涉及文献、纪念碑、人物事迹、革命故事、红色歌曲、纪念品等;第二、认真研究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多种路径;第三、实地走访过程中要留意分析各地方纪念馆、纪念碑等在开展学生思政课教学实践时的可行性。

  ②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在于:由于本课题的研究文献种类多样,而且相对较为分散,因此在资料搜集方面,本课题组需注意分类归集,并积极与研究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相关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与类似课题的研究人员进行信息共享,以此来加深对本课题内容的研究。

  ⑷

  主要目标

  ①掌握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的现状;

  ②深入分析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及原因;

  ③探索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有效途径;

  ④积极推动广西各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广西红色文化资源,助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传承,培养学生关注和研究国情区情的责任意识,同时提供思政课的实效性。

  3.思路方法

  ⑴

  基本思路

  ①广泛收集和阅读文献,充分了解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和状况;

  ②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参观考察、走访等方式实地了解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的现状;

  ③将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归纳和分类,形成教学资源库;

  ④将这些资源结合到思政课教学中,不断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教学实践成果。

  ⑵

  具体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现有的关于广西红色文化资料,阅读大量文献和专家的论著等资料,借鉴外省在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中的经验和做法,为论文撰写工作的开展做好铺垫,力争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②调实地调研法:对现存和被挖掘的广西红色物质文化如纪念馆、纪念碑、革命策源地等进行实地走访,实地了解相关情况,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为实践教学的开展做好准备;

  ③经验总结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定期和适时总结、归纳,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得失,为结题提供理论依据。

  ④比较研究法:比较广西和其他省份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中的特色、存在问题和发展路径。

  ⑶

  研究计划

  本课题设计研究时间为2年,自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研究计划如下:

  2020年10-12月:收集、整理、分析相关文献;实地调研考察;资料融入教学

  2021年1月-12月:资料融入教学;分析教学成效及存在问题;完善资料融入过程

  2022年1月-6月:总结研究和发表论文;撰写和提交研究报告

  ⑷

  研究可行性

  ①资料搜集的途径便利

  针对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将利用文献检索网、地情网等相关网站及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及时便利地进行资料的搜集,确保课题顺利开展;

  ②课题贴近课程教改需要

  目前国家各项政策鼓励高校通过各种途径探索有益的思政课教学方式来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学校对思政课也越来越重视,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③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

  本课题组大部分成员为思政课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课题的基础及热情,为课题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4.创新之处

  ⑴学术思想创新:本土学术界对该课题的研究比较少,本课题的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不足,为进一步探究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进入高校,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拓宽了途径;

  ⑵研究领域的创新:目前学界对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这一问题,大多分析其可行性、必要性及其作用,对融入路径途径虽有所涉及,但较为笼统,没有将其作为专题进行研究。本课题将重心放在融入路径研究中,立足广西文化特色,以翔实的案例资料嵌入课程教学内容中,真正起到破解重难点问题、帮助学生加深课程内容理解度的作用,在研究领域上实现创新。

  ⑶研究视角的创新:本课题将思政课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不仅研究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及其在课堂中的应用,还涉及到学生思政课的实践方式、考核评定办法等,在研究视角上实现创新。

  5.预期成果

  ⑴

  成果形式

  撰写相关论文2-3篇,形成研究报告1篇。

  ⑵

  使用去向

  本课题研究成果将有三个使用去向:①本课题研究结果有助于拓宽思政课教学方法和途径,增强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②本课题研究结果可进一步推进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继承和利用;③本课题研究成果可为其他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参考,有助于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⑶

  预期社会效益

  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有利于对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及宣传继承,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国情区情的认识,培养其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热情和责任。

篇四: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结题报告

  

  篇一: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附件:

  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部门(学院):

  项目编号:

  篇二: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杨洋

  赵宏岩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源泉。不仅承载着革命先烈们为了自由与民族而奋斗、献身的精神,也承载着党与人民一起奋斗的艰苦历程。新时期,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强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关键词:红色文化;教育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背景下中国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活的灵魂,以战争年代和和平时期所建立的博物馆、标志物以及传承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基本内容。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的核心价值原则。红色文化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来源,秉承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求新求变的思想观念。红色文化是蕴含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沃土,滋养和推动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厚文化根基所在。

  从定义上讲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在革命、建设实践中,通过吸收本民族优秀文化和借鉴国外先进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中国国情,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承载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所形成的特殊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精神文化。

  二、红色文化的特征研究

  (一)民族性

  红色文化是反帝反封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苦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体系。鸦片战争以后,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历史的变迁,必然会形成一种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国家和人民期待自由和独立。因此,红色文化作为此次革命的思想产物和指导思想,本身就存在民族性的基因。

  (二)科学性

  红色文化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旧中国,它与生俱来就具有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主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基本性质。红色文化来源于实践,能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能切实的做到实事求是、理论和实践的一致,中国共产党在红色文化的指导下,最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其本身也是对其科学性的肯定。

  (三)大众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红色文化扎根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同时它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时代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生是因为帝国主义对中国领土、财物的疯狂瓜分和我国封建统治者的闭关锁国、狂妄自大、不求上进等因素所引起的,红色文化也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国家面临巨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再加上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

  革命均以失败告终,说明了单独的农民阶级、封建改良派和民族资产阶级都无法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具体相结合,提炼出了表现中国政治与经济发展方向的系列思想,具有深刻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特征。

  (五)教育性

  红色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起源于革命的实践,表现了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与精神风貌,表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顽强斗志、奋勇精神、不畏强权勇于进取的品质。大学生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用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影响大学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运用的价值

  (一)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

  红色文化象征着先辈们在革命中的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创新素质、健康情感等,这些都说明红色文化自其产生那天起,就具有天然的育人功能,这种功能为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发展方向。红色文化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渊源、精神纽带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涵和价值取向上是一脉相承的,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对红色文化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传承与弘扬。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观和利益观,与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本源性优质资源和优秀文化根基,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积极研究和开发红色文化资源,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成果,推进其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实践,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有助于大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更有助于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

  首先,红色文化是生动的理想信念教育素材,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红色资源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的凝结和升华,它天然具有理想信念教育的导向功能。利用红色资源超越时空的强烈感染力、说服力、影响力、震撼力和形象、生动等优势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其次,红色文化是形象、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再次,红色文化是鲜活的公民道德教育材料,有助于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文化都记录了广大革命者与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英雄业绩与高尚品德,折射了他们的不凡的经历与高尚的道德情操。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弥足珍贵的无私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艰苦奋斗精神、集体主义精神,革命先辈们的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操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

  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比如向大学生展示历史文献资料、影像资料等,邀请老红军、烈士后代到学校讲座等,有利于把讲不透的革命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把原来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进而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

  通过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遗址、讲革命故事、唱红色歌曲、看红色经典、重走革命道路等红色主题教育活动。这些活动把我们党的光辉历史、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和英雄事迹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大学生面前,成为活生生的教材,达到“寓教于游、寓学于乐”的效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和消除大学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逆反心理和厌倦情绪,让大学生在历中更容易接受、消化和吸收红色文化中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周琢虹.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文化的有效运用[j1.党史文苑,2009,(2):79一80[2]李康平,李正兴.论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教育学术月

  刊,2008,(8):44一46[3]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以江西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4]周海燕.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运用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12,5[5]萧思健,周晔主编.文化育人之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篇三:利用红色文化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利用红色文化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红色文化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形态,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英勇顽强、忠贞不屈的光辉历史,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热爱祖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优良的革命传统和崇高的革命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各种文化相互交汇、交流、交锋。而高校作为信息和知识的集散地,在面临多种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的冲击时,大学生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社会道德上难免会受到消极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面对这种影响,高校需要用一种科学的、健康的、有效的先进文化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红色文化作为中国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无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由此,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路径十分必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红色文化的内涵、形成、特征,并阐明红色文化最重要的价值--教育价值,进而论述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其次根据实证调查,从客观角度上分析了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现实情况及问题,并从学生自身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分析了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薄弱的原因;最后,提出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有效路径,在此过程中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渗透性原则、示范性原则,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完善红色文化的传播策略,拓展红色文化教育渠道,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学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g641【目录】:摘要9-10abstract10-12引言12-15第一章红色文化的相关理论概述15-231.1红色文化的内涵15-171.2红色文化的形成17-191.3红色文化的特征19-201.4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20-23第二章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23-252.1红色文化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232.2红色文化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23-242.3红色文化奠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根基24-25第三章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现状及原因分析25-343.1关于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实证调查25-303.1.1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表现253.1.2当前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及实践状况25-303.2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薄弱的原因分析30-343.2.1学生自身原因313.2.2学校原因31-323.2.3社会原因32-34第四章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路径研究34-454.1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原则34-364.1.1主体性原则344.1.2导向性原则34-354.1.3渗透性原则354.1.4示范性原则35-364.2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确保红色资源有效利用36-374.2.1深化认识,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36-374.2.2加强整合,确保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374.2.3推进创新,优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活力374.3完善红色文化的传播策略,注重红色文化传播效果37-414.3.1提高红色文化

  传播者的素养384.3.2创新红色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38-394.3.3拓宽红色文化的传播媒介39-404.3.4把握红色文化受播者的心理40-414.4拓展红色文化教育渠道,培养学生的主体自觉性41-454.4.1将红色文化带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抓住课堂主渠道41-424.4.2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情感共鸣42-434.4.3将红色文化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轨道,营造校园良好氛围43-45结语45-46参考文献46-48附录48-49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9-50致谢50-51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51-53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热词搜索: 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结题报告 融入 结题 革命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