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苏轼写梅花4篇

时间:2023-06-03 16:20:05  阅读:

篇一:苏轼写梅花

  

  玉雪为骨冰为魂——苏轼咏梅诗赏析

  川

  雪

  宋代文坛,咏梅诗词峰起,这与一些文学大家的创作影响分不开。一代文坛领袖苏轼,十分喜爱梅花,一生写有咏梅诗词三十多首,对咏梅诗词的发展,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宋元丰三年正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偏远的黄州去当团练副使,路过麻城的大安山(又叫春风岭)时,看到山坡上簇簇傲寒绽放的梅花,引发了他的诗情,于是写下了《梅花二首》:

  其

  一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其

  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第一句以动衬静写梅花生长的环境是深山幽谷,溪水之畔,侧重表现梅花远离人世的喧嚣,冰心玉骨不染杂尘的绰约风姿。第二句写梅花蓬勃的生命力与傲然不群的品格。的皪,光亮、鲜明的样子。朵朵梅花在衰草瘦棘中开得那样明艳、光亮,显得那样超凡脱俗。

  “一夜东风吹石裂”写梅花生存环境之险恶,遭受的摧残之猛烈。“吹石裂”,足见风力之猛,打击之烈。“半随飞雪度关山”,被风吹落的梅花漫空飞舞,梅花似雪,雪似梅花。那瓣瓣梅花是不屈的魂灵,在空中控诉、呐喊。这里的“半”字很值得玩味,深隐的潜台词好像是说:“一夜”的刀光剑影,狂风也未必全胜,梅花也未必全败,一旦风平日出,她又会让幽谷更加靓丽起来。

  这首诗,苏轼是在写梅花,也是在写他自己的不幸遭遇。他虽然遭受小人陷害,但并没有屈服,他的傲骨没有被折断,他冷漠地承受着风霜刀剑,迎接春天的来临。

  第一首侧重梅花具体形象的刻画与不幸遭遇的描绘,第二首则物

  我合一,更鲜明地坦露出诗人矛盾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以反诘句直接喷发出郁郁于胸的愁怨与不平。诗人仿佛凝神于梅花前,默默问:“梅花呀梅花,你这样娇艳可人,你这样零落成泥,又哪得知音呢?你只得无奈地将娇容与泪水静静地留在这深深的幽谷里呀!”“开自无聊落更愁”一句寄托了诗人对梅花境遇的深深同情,用梅花的开则无所依赖,落则满腔愁情,喻指诗人贬谪途中的孤寂落寞。其实,梅花不幸而有幸,因为她终究遇到了久伫花前的诗人,而诗人满腹报国之才又有谁能尝识呢?流露出诗人心中深深的孤寂与痛楚。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大安山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平川,曲曲弯弯的举水河直向黄州边的长江流去。而大安山下的歧亭古镇是个水码头,饱受跋涉之苦的诗人在此可直接乘船去黄州了,惆怅之余又有几分惬意。这两句,诗人将自已与花瓣二合为一了,因为二者遭遇相同,“同是天涯沦落人”;境况也相似——随波逐流。诗人的“无聊”与“愁苦”的处境实有一些可叹、可悲,但诗人并没有一味地悲观哀叹,而是从哲理的角度作深入的思考:这“幸”实从“不幸”中来,孤芳自赏,雪打风吹,花之不幸;才高人妒,世态炎凉,人之不幸。然而,魂落清溪而不陷污淖是花之大幸;摆脱官宦樊笼而得珍贵的自由是人之大幸。“幸”字浓缩了诗人对得失进退漫长而痛苦的思维过程。最后,诗人终于通达了,清醒了,他在长叹一声之后,无奈而且又不无希冀地敞开胸襟,向新的人生道路迈去。

  诗人被贬黄州后,写有《红梅三首》,表现了他的理想追求与审美情趣:

  其

  一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其

  二

  雪里开花却是迟,何如独占上春时。

  也知造物含深意,故与施朱发妙姿。

  细雨裛残千颗泪,轻寒瘦损一分肌。

  不应便杂夭桃杏,半点微酸已著枝。

  其

  三

  幽人自恨探春迟,不见檀心未吐时。

  丹鼎夺胎那是宝,玉人頩颊更多姿。

  抱丛暗蕊初含子,落盏穠香已透肌。

  乞与徐熙新画样,竹间璀璨出斜枝

  这三首诗,从红梅的颜色、形态、香味几个方面,用拟人手法,对红梅的外形美与品格美作了生动形象的刻画,形神俱备,情感细腻。

  下面重点分析第一首。

  诗的开头,以拟人手法描写梅花的形态:冬末晚开,迟于群芳,像一位贪睡懒起的美人,唯恐自己那玉洁冰清的容颜不合时尚,受到世人猜忌。此处写出了梅的意态宛然,愁情荡漾。其实,这是诗人自己的悲慨。“自恐”句点出了这位“愁美人”的心态,实乃诗人历经艰难后的感叹。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受到政敌的迫害,元丰三年(1080)

  被贬黄州。此时,刚刚过去两年。经历惊险的诗人,对忠而获咎的境遇难以释怀。一个“恐”字,乃点睛之笔,点出了心灵痛苦的印记。“冰容”用得绝妙,绘出了梅花玉洁冰清的形象,孤傲超群的品格,与题目《红梅》相映,也给人留下悬念:“红梅”何来“冰容”?

  颔联“故做小红桃杏色”句,写出“红”的缘由。在诗人心中,此梅是玉洁冰清的白色,现在偶然出现红色,对应首联中的“怕”、“恐”,是故作姹紫嫣红的“随大流”姿态。紧接着“尚余孤瘦雪霜姿”却奇峭地勾画出了梅的神韵,道出了梅的本来气质。“孤瘦”,点出花朵稀疏俊逸,格调孤傲不群的特性。“雪霜姿”是梅的品格本质所在,此时,尽管故做红色,然而傲雪霜的风姿犹存。“尚余”二字用得绝妙,既无心显露,又无可掩饰。在诗人心中,梅就是梅,无论妆成何色,与“桃杏”截然不同。

  颈联对梅的内心作了深入探究,并解开了白梅何以变“桃杏色”

  之谜:“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寒心”出自《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春态”即“小红桃杏色”。诗人把梅的内心——“寒心”与外表——“春态”对立起来,用“未肯”来连接,表示出梅的孤傲品格。而对红色的出现,诗人轻松地解释道:美人刚喝过酒,“酒晕”浮上了“玉肌”到此,悬念解了:梅的心灵——寒心,外表——玉肌,原本分不开;红色为“酒晕”,乃一时之变相,本质未变。“酒晕”句极富美感,也出人意料,实为高雅之戏谑,幽默诙谐的性格与曲折绝妙的诗意揉合得水乳交融。

  末尾两句,“诗老”指北宋诗人石曼卿。石曾有《红梅诗》:“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东坡觉得此句可笑,不用诗人眼光看梅,而仅以“红”色与桃杏相辨,这是他不能同意的。东坡讥讽“诗老不知梅格在”的同时,把对梅的赞扬与自身的理想巧妙地升华,认为认识梅花须从梅花独有的“梅格”来品评。这就强调了红梅的内在品格,或内在精神,也就是梅花喜寒凌霜的本质特点。这个结尾,升华了全诗,余味无穷。

  这首诗既描写了红梅迟开、花色浅红的自然特征,又赋予红梅以少女的某些性情,形神俱备,情感细腻。

  诗人于1094年(绍圣元年)六十岁时被贬惠州。诗人昔日贬谪黄州过春风岭时,见梅花开于草棘间,感而赋诗。十四年后,流落惠州,又见松风亭下荆棘里盛开梅花,对梅花的冷艳幽独心领神会,无限感慨,于是写了这首《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

  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

  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蜑雨愁黄昏。

  长条半落荔支浦,卧树独秀桄榔园。

  岂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艳排冬温。

  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

  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

  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

  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

  “春风岭上”四句,从“昔年梅花”说起,引到后来的流放生活。

  苏轼自注说:“余昔赴黄州,春风岭上见梅花,作两绝。明年正月,往岐亭道上赋诗云:‘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他所称两绝句,指1080年(元丰三年)正月赴黄州贬所,路过麻城县春风岭时所作《梅花二首》。诗中说:“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又说:“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说落梅随水远道相送。第二年正月往岐亭,想起春风岭上的梅花,又写了七律一首,有“去年”、“细雨”之句。这些在黄州谪迁生活中的往事,此时因面对松风亭下盛开的梅花而涌上心来。“岂知”句极沉痛,诗人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却再次流落,再次见到这个贬谪生活中的旧侣——梅花,而且是在“蛮风蜑雨”的边荒之地,比起黄州,每况愈下,令他生愁。“蛮风蜑雨”四字,形象地概括了岭南风土之异。惠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区,古时轻视少数民族,泛称为“蛮”。“蜑”即所谓“蜑子獠”,也是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以下转入流落中再次相见的梅花。“长条”四句,在写松风亭下的梅花之前,先以荔支浦、桄榔园中所见作为陪衬。那些半落的长条,独秀的卧树,虽非盛开,但已深深地触拨着诗人的心灵,他为它们的“幽光”、“冷艳”而心醉。“留夜色”极写花的光彩照人,“排冬温”极写花的冰雪姿质。“冬温”是岭南季节的特点,着“直恐”二字,表现了诗人对花的关注,意思是:在这温暖的南国,你该不会过于冰冷,不合时宜吧!诗人选择了“荔支浦”、“桄榔园”,给全诗的描写笼上一层浓郁的地方色彩。

  “松风亭下”四句是题目的正面文字。那些荔支浦上半落的长条,桄榔园中独秀的卧树,已经唤起诗人的深情,松风亭下“玉雪为骨冰为魂”的盛开的两株梅花,又引起诗人的兴致。清晨,他来到松风亭下,发现荆棘丛中盛开的梅花在初升的太阳光下明洁如玉,他完全陶醉了,诗中描写了一个梦幻般的优美境界:他眼前已经看不见梅花,他仿佛觉得那是在月明之夜,一个缟衣素裳的海南仙子,乘着娇云,冉冉地降落到诗人书窗外的阶前,轻移莲步,来叩诗人寂寞深闭的房门。这里的实际内容只不过是说盛开的花枝在召唤诗人,使他不能不破门而出,但他却用“缟衣叩门”这一优美联想进一步加以比拟,在

  染上了浓郁的主观色彩的艺术氛围中,不言情而情韵无限,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诗人在这里没有致力于梅花形态的具体描绘,而是采取遗貌取神、虚处着笔的手法,抓住审美对象的独特风貌和个性,着力于侧面的烘托和渲染,达到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

  结尾“酒醒梦觉”四句,又从梦幻世界回到现实中来。他“绕树无言”,其思绪是深沉的。从诗的内在感情脉络看,这和前面“岂知流落复相见”句所隐含着的情思一脉相连。他如有所悟,但终于无言。这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说“勿叹息”,说“幸有”,是强作排遣口吻。在这朝日已升、残月未尽的南国清晓,诗人独把清樽,对此名花,尽情享受这短暂的欢愉。

  此诗意象优美,语言清新,感情浓郁,想象飞越。每四句自成一个片段,一个层次,由春风岭上的昔年梅花,到荔支浦的半落长条、桄榔园的独秀卧树,逐步引出松风亭下玉雪般的两株梅花,而以“岂知流落复相见”句为全篇眼目。声情跌宕,妙造自然,是苏轼晚年得意之作。

  苏轼采用同一韵脚,一口气写了《再用前韵》、《花落复次前韵》共三首七言歌行,前人称之为“韵险而语工,非大手笔不能到”(《遯斋闲览》)。

  再看他的《再用前韵》:

  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

  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

  先生索居江海上,悄如病鹤栖荒园。

  天香国艳肯相顾,知我酒熟诗清温。

  蓬莱宫中花鸟使,绿衣倒挂扶桑暾。

  抱丛窥我方醉卧,故遣啄木先敲门。

  麻姑过君急洒扫,鸟能歌舞花能言。

  酒醒人散山寂寂,惟有落蕊黏空樽。

  (岭南珍禽有倒挂子,绿毛红喙,如鹦鹉而小,自东海来,非尘埃中物也。)

  宋绍圣元年诗人因上书哲宗皇帝,再次贬谪惠州。一日,来到罗

  浮山中,想到隋开皇年间贬官赵师雄在荒郊松林间月下巧遇梅仙的故事,不觉神思恍惚,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咏梅诗,诗中用优美的词句赞美了梅花的冰晶玉洁、清丽温婉的品格,也道出了诗人日暮天寒独对参星时的落寞与凄凉。其中诗句“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成为千古名句。

篇二:苏轼写梅花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苏轼《西江月·梅

  花》全诗翻译赏析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译文】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

  度。

  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它的素色的面容如果翻一下嫌太过粉婉,如果雨雪洗去妆色的话那种朱唇

  样的红色根本不会褪去。

  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去和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赏析一】

  全词既是咏梅,又是怀人。咏梅中能以

  绿毛么凤

  、唇红

  、海仙

  、瘴

  雾

  等突出岭南特色,并以绿羽禽是海仙派来

  探芳丛

  的神话般情节和细节表现,让作品带有浪漫色彩。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构思缜密,立意超拔脱俗;境象朦胧,寓意扑朔迷离。格调哀婉,情韵悠

  长,为苏轼婉约词中的佳构之一。

  杨慎云:

  古今梅词,以坡仙绿毛么凤为第一

  《耆旧续闻》卷二引晁以道言:

  朝云死于岭外,东坡尝作[西江月]一阕,寓

  意于梅,所谓

  高情已逐晓云空

  是也。

  苏轼是借景抒情。

  【赏析二】

  千古第一词

  《西江月

  梅花》,也题作《西江月

  玉骨那愁瘴雾》、玉骨那愁

  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西江月

  梅》。这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上阕通过赞扬岭南梅花的高风亮节来歌赞朝云

  不惧

  瘴雾

  而与词人一道来到岭南瘴疠之地。

  下阕通过赞美梅花艳丽多姿、不施

  粉黛而自然光彩照人来写朝云天生丽质,不敷粉脸自白,不搽胭脂嘴唇自红。

  进

  而感谢朝云对自己纯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互为知己的情谊。

  并点明悼亡之旨。

  全词咏梅,又怀人。咏梅中能注意突出岭南特色,并以绿羽禽来增强作品浪漫色

  彩。立意超拔脱俗,境象朦胧虚幻,寓意扑朔迷离。格调哀婉,情韵悠长,为苏

  轼婉约词中的佳作。

  【赏析三】

  这首词题或作《梅》、《梅花》。《野客丛书》:

  盖悼朝云而作。

  苏轼侍妾朝

  云,随词人徒岭南,不久即去世,时年三十二岁。

  秦观曾写诗说她美如春园,眼如晨曦。苏轼把她比为

  天女维摩

  。朝云是

  虔诚的佛教徒。

  苏轼另有诗悼念她。

  此词通过咏岭南梅花,赞扬朝云

  玉骨

  、冰

  —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姿

  和

  仙风,敬仰她不惧

  瘴雾

  而与词人一道来到岭南瘴疠之地。

  素面

  、洗

  妆

  两句写朝云天然丽质,不敷粉脸自白,不搽胭脂嘴唇自红。

  高情

  句,是感

  谢朝云对自己纯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

  同梦

  写与朝云互为知己的情谊,而不

  能

  同梦,点明悼亡之旨。

  【赏析四】

  苏轼《西江月

  玉骨那愁瘴雾》

  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

  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全词如下: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素面常

  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词的上片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词人首先写道: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

  自有仙风。

  玉骨

  形容梅花品质之美。

  瘴雾

  犹瘴气。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唐代韩愈在《杏花》中写道:

  浮花浪蘂镇长有,纔开还落瘴雾中。

  苏轼这两句

  的意思是说,惠州的梅花生长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

  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

  这里说明了梅花生长的环境是恶劣的,但梅花本身确实

  冰肌自有仙风

  。这是对梅花的赞美。接下来写道: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

  幺凤。

  倒挂绿毛

  就是似鹦鹉而小的珍禽。

  幺凤

  即鸟名。又称桐花凤。羽毛五

  色,体型比燕子小。相传自东海来。

  苏轼在《异鹊》中写道:

  家有五亩园,幺

  凤集桐花。

  在《次韵李公择梅花》中也写道:

  故山亦何有,桐花集么凤。

  明

  代杨慎在《携酒探梅》中说:

  冻夜明蟾清影瘦,抟风么凤绿毛斜。

  苏轼这里的意思是说,梅花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上神仙的羡爱,于是,海上神仙经常派遣

  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而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树上的绿毛小鸟。

  以上几句都是

  从不同角度描写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接下来的下片,词人追写梅花的形貌。词人写道:

  素面常嫌粉涴。

  嫌

  即

  看不起。

  涴

  即染上,浸渍。也就是施粉。意思是说,岭南的梅花天然洁白,是

  不需要用铅粉来粉饰的,这一句写出了这里的梅花自然之美。

  一个

  嫌

  字,使梅

  花的自然之美更加突出。

  接着又说:

  洗妆不褪唇红。

  洗妆

  也就是

  花儿谢了

  的意思。这里的意思是说,岭南的梅花叶如人的嘴唇一样,四周都是红色的,即使

  梅花谢了,而梅叶仍有红色。在词人笔下,岭南的梅花独树一帜,很有特点,也

  很有个性的。面对如此梅花,情感深厚的苏轼心中自然有所打算,于是最后写道: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梨花

  即

  梨花云

  。而

  云

  字又承前

  晓云

  而

  来。在汉语中,晓

  与

  朝

  同义,因而,晓云

  也就是指

  朝云。梨花同梦,苏轼在此中自注说:

  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而今爱

  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离去而成空无,再也不会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梅

  花梦了。这中间明显表现出了词人苏轼对侍妾晓云的深情与怀念。

  在艺术上,这首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空灵蕴藉,言近旨远;其次,借物抒情,情深意远;再次,人花互

  拟,神韵妙合。

  【赏析五】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

  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

  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

  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

  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

  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

  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

  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而梅叶仍有红色,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

  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东坡

  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象王昌龄梦见梨

  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

  句中

  梨花

  即

  梨花云,云

  字承前

  晓云

  而来。晓

  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

  所在。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

  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

  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

  张贵《词源》

  论及咏物词时指出:

  体

  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

  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

  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高超的艺术

  技巧。

  分页: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篇三:苏轼写梅花

  

  苏轼七绝《红梅》赏析

  直和根拨送春来

  ——苏轼七绝《红梅》赏析

  文/笨笨信天翁

  北宋著名诗人苏轼(1037~1101)的诗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命意新颖,发人深省。尤以其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脍炙人口。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借由客观外在物象来表达主观的内在情意,发人之所未发,写出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

  《苏轼诗集》(莊严出版社第一~第四册)中有关梅花的诗句,共有85首,其中41首创作于“乌台诗案”之后。关于咏梅,苏轼明确主张写梅应写“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红梅三首》),他发掘和升华了自然界所塑造的梅花凌寒不屈、迎风斗雪的品格——“梅格”,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对梅花的描写中去,把自身的思想和人生理想寓于“梅”的形象之中,让“梅”成为自己人生际遇和人格的代言物,并寓哲理于咏梅诗中,大大提升了梅花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蕴。《谢关景仁送红梅栽二首》(其一)(以下简称《红梅》)便是其中之一。

  [谢关景仁送红梅栽二首]

  (其一)

  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令尹,直和根拨送春来。

  从题目可知,苏轼这首诗以梅花作为思念关景仁的象征物,藉梅花表达忆友之意象,道自然之法则,抒真诚之情怀。

  关景仁,字彦长,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进士出身,多才多

  艺,音律、历数、草隶、图画无所不精,尤长于诗。英宗治平二年(1065,一说三年)为丰县令,曾对县城进行过较大规模修建。又尝为钱塘令。关景仁曾以梅树为礼物相赠,苏轼将梅株栽于堂屋外面向阳的地方,写下《红梅》二首以表感谢。

  第一联: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

  [注释]

  芳信:开花的音讯和春天将要到来的消息。芳:①香;香气。②花卉,花草的香味。宋玉《风赋》:“回穴冲陵,萧条众芳。”

  信:①诚实;信用;相信。②使者;信息;书信。这里虽然指后者,但应该理解为二者兼有。

  负:有三种含义:①以背载物。引申为担负。②背弃;违背。③亏欠;拖欠。这里可以解释为三重含义兼有,但旨在表达“负疚”,即心中感觉不安与抱歉。

  垂垂:渐渐。杜甫《和裴迪逢早梅》诗:“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黄庭坚《和师厚秋半》诗:“杜陵白发垂垂老。”

  [赏析]

  第一联,赞颂梅花与写景。

  唐人咏梅,多以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为主,亦有模拟物象,含有美的意蕴的佳作。至宋以后,写梅花意象之美,赞梅花标格之贞的吟咏日益盛行。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的陆游,称赞梅花“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在《卜算子·咏梅》中赞颂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苏轼亦然。

  苏轼一生讲究风节操守,坚持爱民为民原则。他向来嫉恶如仇,对邪恶“如蝇在台,吐之乃已”,不肯“俯身从众,卑论趋时”(《登州谢上表》)。苏轼认为王安石推行新法于民不便,上书反对,故而不容于朝廷,自求外放。后又因“乌台诗案”,坐牢103天。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司马光再度为相,守旧派纷纷上台,苏轼也被委以重任。然而,当他看到旧党拼命压制王安石新党人物、尽废新法,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就站出来猛烈抨击,向皇帝进谏。由于苏轼

  既难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先后受到两个党派的排挤,因而再度自求外调,再次远谪杭州。苏轼为了保持本心洁净,付出了极大的政治代价。在纷扰的世俗社会中,苏轼几经仕途坎坷与人生曲折之后,难免感到孤清落寞,他便把目光投向大自然,作品蕴含了更多的人生体悟。正因为如此,他晚年谪居惠州,其诗作中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愈加显露。

  苏轼欣赏并追求独立自尊的处世方式,将自己的情思寄寓在咏梅之中。他心怀梅志,以梅自喻:“寒心未肯随春态”,“自恐冰溶不入时”,“尚余孤瘦雪霜枝”。(《红梅三首》)赞颂梅花生命力顽强,卓然不凡,傲然不群的品格:尽管“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却依然“灼烁”“草棘间”,凛然岁寒,迎接春天的来临。(《梅花二首》)

  本文赏析的这首七绝《红梅》,首句“年年芳信负红梅”中的“芳信”一词值得玩味。“芳”与其它词搭配比较多见,如:芳草、芳菲、芳香等,而与“信”搭配则不多见,这就使人不能不联想到“花信”一词。“花信”即“花信风”。梅花为二十四番花信风之首,浓冬时节,万花凋零,唯有梅花不惧严寒,凌寒而开,“众芳摇落独喧妍,”(宋·林逋)“一树独先天下春”(元·杨维帧),年年如期带来开花音讯和春天的消息。

  苏轼在这首诗里,藉由梅花绽放于早春,为大地带来生机的特质,将“春汛”的意象赋予红梅。这句中的“负红梅”,有的解释为:梅花担负传递花开的音讯和春天来到的消息的使命,把“负”作为“担负”。如果仅此而已,用“赋”字岂不更好?笔者以为,从这首诗的深层寓意来看,“负”应该有多重含义,还有“亏欠、负疚”的意思。这句是说:年年寒冬季节,红梅迎雪吐艳,凌寒飘香,给人们带来花开和春天的好消息,无暇前来赏梅,心中感觉不安和抱歉。

  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苏轼有一首古今叫绝的词作《西江月》(见附录3),它是一首以梅写人,因人咏梅的名篇。《冷斋夜话》(宋·惠洪)中指出“其寓意为朝云作也”;《野客丛书》(宋·王楙)也称“东坡在惠州,有梅词

  《西江月》……盖悼朝云而作。”

  王氏朝云,乃苏轼侍妾。苏轼贬惠州时其妻已故,他不让朝云随行,然而,朝云却义无反顾,万里投荒,来到岭南,抵惠不足两年,香消玉殒,年仅34岁。年已花甲的诗人悲愁千种,先后为朝云写下多首悼亡诗词,撰写《朝云墓志铭》为其树碑立传,又于是年冬天写了咏梅词《西江月》。词中的“晓云”即“朝云”,咏惠梅为其表,悼朝云是其实。

  由此笔者认为,苏轼这首七绝的“负”字,不仅饱含着诗人对红梅的无限深情和爱意,而且暗含着诗人无尽的伤情与苦衷。红梅花开有意,诗人绝非无情,个中原委与辛酸惟有诗人尽知。这个“负”字的妙用,一是为读者留下了更多的联想空间,二是为其它三句做了铺垫。

  第二句“江畔垂垂又欲开”,描写红梅含苞待放的样子。有人把这句解释成红梅“垂柳般的枝叶伸上河面”,“垂垂”被当作低垂,显然十分错误。二十四番花信风,小寒一候为梅花,此时红萼梅犹在含苞之中,“垂垂又欲开”,即渐渐的又要开放了。这里的“又”同第一句的“年年”相照应。

  第二联:珍重多情关令尹,直和根拨送春来。

  [注释]

  关令尹:即关景仁。尹:古代官名,如府尹、道尹。关景仁曾任县令,故称作“令尹”。

  直和:简直是。直:径直;直接。《汉书.陆贾传》:“平(陈平)常燕居深念。贾往,不请,直入坐。”引申为一经,一直。如:直到如今。这里作“简直”。

  和:跟;与。岳飞《满江红》词:“八千里路云和月。”

  根拨:意思是“根底”,又含“根本”之意。“拨”,在这里作量词,一般用于人的分组,分伙。如:一拨人。

  [赏析]

  第二联,表达忆友之情,是这首诗的精华和关键,末句的解读尤为关键。

  “珍重多情关令尹”,表明苏轼十分珍视、珍惜与关景仁的友情。

  史料对他们之间的交往记录很少,但是,从关景仁以梅花为礼物赠送苏轼这件事,不难判断出两人交往之密深。由于关深谙苏轼的特立人格和高洁情操,深知苏轼喜梅爱梅咏梅,以梅自况,以梅喻人,皆缘于梅花在冰封大地的酷寒中凌霜斗雪,绽放花朵,所表现出来的不畏严寒、坚韧刚毅、奋勇当先的高洁品质。梅花的品格与气节,恰如苏轼其人,所以,他才把梅树作为礼物赠送苏轼。可见关景仁是苏轼为数不多的知音、知己之一。苏轼当然珍惜、看重这位朋友,称其为“多情关令尹”。古人以信物表达友情,常常折柳、折梅相赠,而关景仁赠送的却是梅树,足见其情之真挚深厚,凝重浓郁,这种“多情”非一般儿女情长之“多情”可比。

  末句“直和根拨送春来”,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可以说是这首诗的“诗眼”,是这首诗中最精炼、最关键的诗句。

  这句诗的读法是“直和根拨(儿)送春来”,意思是说:径直从根底送来春天。“拨”在这里作量词,“根拨”即是“根底”,又含“根本”之意。但是,诗人不用“根底”而用“根拨”,显然别具匠心。汉语中,“拨”具有拨动、弹拨、划拨等多种动态含义,作为量词则表示数量之“众多”,诗人用“根拨”这个词,意在表明信物梅树所体现的情谊之“多”之“深”,表达诗人“心底”的由衷高兴,对友人的感激、感谢。

  笔者认为,“直和根拨送春来”具有双重寓意:

  一是赞颂梅花报春、送春。正值天寒地冻,花木凋零时节,梅花凌寒飘香,傲雪报春,故人们又称“报春花”,视其为吉祥物和吉庆的象征。“根拨送春”隐含冬去春来的自然规律。梅花铁骨冰心,“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唐·黄蘖禅师)。虽然冰封大地,漫天飞雪,寒气彻骨,但梅花笑傲严寒,破蕊怒放,展现出一片生机,让人们看到了“春在枝头已十分”(宋·某尼悟道诗)。

  二是借“根拨”表达诗人内心的喜悦和谢意。苏轼众多的咏梅诗作,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品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说明他对梅花情有独钟,自然对关景仁赠送梅树十分珍重,礼物可谓送到心坎里,感谢当然发自肺腑;看到垂垂欲开的红梅,心里充满喜悦,花开可谓

  开在心坎上。

  从表现手法来看,末句“直和根拨送春来”既是对第一、二句中“年年芳信”和“又欲开”的回应,又是对首句中“负红梅”和第三句中“多情关令尹”的作答,从而使这首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韵味悠长。

  附录1:

  花信:“花信风”的简称,犹言花期。信风:指可信的定期而来的风。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自白沙溯流而上,常待东北风,谓之信风。七月八月有上信,三月有鸟信,五月有麦信。”花信风:陈大昌《演繁露》卷一:“三月花开时,风名花信风。”范大成《元夕后连阴》诗:“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凉州》百面雷!”杨慎《咏梅九言》:“错恨高楼三弄叫云笛,无奈二十四番花信催。”

  二十四番花信风:从小寒算起至谷雨共八个节气、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花侯,三候为一个节气,计二十四侯,每侯应一种花信。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于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所谓花信风,就是指某种节气时开的花,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所以叫花信风。意即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人们在二十四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叫做这一候中的花信风。

  二十四番花信风

  节气

  小寒

  大寒

  立春

  迎春

  瑞香

  樱桃

  梅花

  兰花

  望春

  一候

  山茶

  山矾

  二候

  水仙

  三候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菜花

  桃花

  海棠

  桐花

  牡丹

  杏花

  棠梨

  梨花

  麦花

  酴糜

  李花

  蔷薇

  木兰

  柳花

  楝花

  在焦竑《焦氏笔乘》卷三这一记载中,一年花信风梅花最先,楝花最后。到了谷雨前后,就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四处飘香,春满大地。楝花排在最后,表明楝花开罢,花事已了。经过二十四番花信风之后,以立夏为起点的夏季便来临了。

  附录2:

  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遭权臣迫害,以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苏轼坐牢103天,史称“乌台诗案”。经王安石等人营救,始得从轻定罪,安置黄州(今湖北黄冈)管制。初到此地,苏轼心情很苦闷。稍后,家眷来依,朋友来访,其心绪慢慢好转,为了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便向黄州府讨来了数十亩荒地开垦种植,借以改善生活。这块地,当地人唤作“东坡”,苏轼便自取别号为“东坡居士”。

  附录3:

  西江月·梅

  苏

  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附录4:

  网络中的一个以讹传讹的错误

  (文/笨笨信天翁)

  春节期间,卑人偶生雅兴,企图制作一张题上诗句的梅花图片,作为春节贺卡赠送一位朋友。于是上网搜索查询,相中了一张红梅盛开的照片和苏轼的《红梅二首》之一为素材,做了一张贺卡并发过去。后来,谁知心血来潮,竟生出想一篇赏析这首诗的文章的念头,于是,便细细地琢磨苏翁的诗句,其中有点百思不得其解,心生疑窦,就再做资料核实。结果,发现一个以讹传讹的错误。

  网上辗转误传的苏轼诗作《红梅》是:

  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尹令,直和根拨送春来。

  经过卑人核实,苏轼的原作是:

  【谢关景仁送红梅栽二首】

  (其一)

  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令尹,直和根拨送春来。

  (其二)

  为君栽向南堂下,记取他年著子时。

  酸酽不堪调众口,使君风味好攒眉。

  网上将“珍重多情关令尹”句中的“关令尹”错误地写成了“关尹令”,虽然仅是两个字前后的颠倒,其含义和解释就大相径庭了。

  ---------------------------------------

  后记:这篇文章写于春节期间,一直不敢拿出来示众。因为自己虽然喜欢古代诗词,但仅仅是一种业余爱好而已。今天,在一位朋友的鼓励下,斗胆贴了出来,真诚希望得到网友们批评指正。

篇四:苏轼写梅花

  

  苏轼梅的诗句

  在古代,诗人喜欢用梅花作诗,赞美梅花的坚强、毅力、不屈不挠等高尚品格,接下来小编搜集了苏轼关于梅的诗句,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苏轼关于梅的诗句

  1、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苏轼《西江月·梅花》

  2、高情已逐晓云空。——苏轼《西江月·梅花》

  3、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苏轼《少年游·咏红梅》

  4、笑时犹带岭梅香。——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5、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苏轼《西江月·梅花》

  6、争抱寒柯看玉蕤。——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7、一点微酸已著枝。——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8、好睡慵开莫厌迟。——苏轼《少年游·咏红梅》

  9、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苏轼《少年游·咏红梅》

  10、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苏轼《洞仙歌·咏柳》

  11、海仙时遣探芳丛。——苏轼《西江月·梅花》

  12、坐客无毡醉不知。——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13、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苏轼《少年游·咏红梅》

  14、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15、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婉香。——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16、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17、蹋散芳英落酒卮。——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18、自怜冰脸不时宜。——苏轼《少年游·咏红梅》

  19、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苏轼《正月二十日

  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拓展:苏轼《定风波·红梅》赏析

  《定风波·红梅》是一首咏物词,通过红梅傲然挺立的性格,来书写自己迁谪后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心情,表现了苏轼不愿屈节从流的态度和达观洒脱的品格。

  作品的显著特点是融写物、抒情、议论于一体,并通过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词以“好睡”发端,以“自怜”相承,从红梅的特征来展示红梅清冷、自爱的形象。红梅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苞芽期相当漫长,因谓“好睡”;虽然红梅好睡,但并非沉睡不醒,而是深藏暗香,有所期待,故曰“莫厌迟“。句中一“慵”字,悄悄透露了红梅的孤寂苦衷和艰难处境。红梅自身也明白,在这百花凋残的严寒时节,唯独自己含苞育蕾,岂非有不合时宜之感。苞蕾外部过着密集光洁的白茸,尽管如同玉兔霜花般的洁白可爱,也只能自我顾恋,悲叹“名花苦幽独”(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枝,土人不知贵也》)罢了。词以“冰脸”来刻画红梅的玉洁冰清,既恰如其分的写出了红梅的仪表,也生动地写出了红梅不流习俗的超然之气,它赋予了红梅以生命和丰富的感情,形象逼真,发人深思。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在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偶作”一词上下关联,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彩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

  下片三句续对红梅作渲染,笔转而意仍承。“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晕沁瑶肌”,承“偶作小红桃杏色”。“闲心”、“瑶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

  “物态”,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石氏《红梅》诗云“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其意昭然。这里是词体,故笔意婉转,不像做诗那样明白说出罢了。下面“诗老不知梅格在”,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真谛所在。

  这一首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

相关热词搜索: 苏轼写梅花 梅花 苏轼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