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营商环境改善调研和分析4篇

时间:2023-05-10 14:10:04  阅读:

篇一:营商环境改善调研和分析

  

  关于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五篇

  【篇一】

  为助力优化全县营商环境,助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6月上旬起,县人大常委会成立3个调研组,深入全县相关部门、部分乡镇、工业园区、相关水电气暖公司等,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召开部门座谈会、企业座谈会和企业问卷调查,听取部门、企业办事人员和部分县、镇人大代表意见建议等方式,开展了为期1个多月的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调研。调研组对各方面调研情况进行了认真梳理总结,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我县优化营商环境发展现状

  近年来,按照省市县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精神和“营商环境提升年”总体安排部署,我县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主体责任,完善制度建设,实施专项整治,强化督查考核,积极营造快捷、高效、规范、透明的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体系,在今年四月通报的陕西省县域营商环境监测评价综合排序中,石泉县以56.23综合得分,位居138个县、区(高新、自贸、经开区)52位;居全省107个县(区)第46位、全市第4位,营商环境明显好转。主要特点:

  (一)强化政策支撑,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__》、《招商引资优惠扶持暂行办法》、《关于中小企业还贷周转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县政企信息交流和发布制度__》、《关于推行企业金融顾问制度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石泉县招商引资项目“一事一议”工作规则》等13个配套文件及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机制。一是通过搭建“石商贷”融资互助平台,设立5000万元产业发展专项基金、2000万元中小企业小额贷款周转金,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二是每季度召开一次政企座谈会、银企对接会,落实好并联审批、代办服务、包抓帮扶、银企对接、政企沟通等优化营商环境;三是“一事一议”做好招商引资优惠扶持政策的兑现,安排专项资金落实骨干企业培育、纳税大户奖励、企业人才引进、知名品牌创建等激励措施,多途径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二)提升行政效能,持续改善政务环境。一是县政务服务中心36个入驻单位、服务各类事项759项,基本实现“应进全进”和审批事项网上受理。二是通过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办事流程,优化窗口服务,“最多跑一次”事项达到473项,占所有审批服务事项总数的62.3%;推行互联网+,网上及手机办理和发放微信营业执照等电子证照、电子发票等,117项事项实现“零跑路”目标;三是按照“一窗”改革目标,实施金融服务专区、联合办税区、自助服务等分厅改造标准化建设;四是加强全程代办服务工作,按照企业代办、项目代办、民生代办、镇村代办等进行分类,由各代办责任单位牵头推进,形成了全程代办工作体系;五是完成“建设审批”和“企业登记”两大类6项并联审批流程及细则,建立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并联审批工作流程、办理事项压缩至5个工作日,提升了企业和群众办事的满意度。

  (三)强化执纪监察,改善法治环境。出台《石泉县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效能监察的实施办法》、《石泉县营商环境满意度调查及现场评议考核暂行办法》,在县纪委设立县营商环境投诉举报中心,将营商环境纳入巡察、专项检查、明察暗访、季度督查的重要内容,一是按照“有信必核、有访必复”原则,凡涉及到营商环境的信访举报,从重从快严肃查处。二是围绕县委营商工作“九项机制”、资源交易中心运行及并联__度落实等8类情况和干部作风问题综合开展专项检查,倒逼任务落实、责任落地。三是对49个承担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职责的单位进行满意度测评,查找问题、征询意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__作用。

  二、我县优化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

  我县的营商环境与社会各方面特别是企业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

  1.相关机制不健全。县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成立了石泉县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及综合办公室和“八办四组”,但在安排部署、细化分工,明确职责,系统推进“十大行动方案”的有序实施方面还有差距。相关部门的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制定不及时,各部门具体职责还未落实,工作推进不够系统深入。比如在县域营商环境监测评价过程中,部分部门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营商环境与自身关系不大,支持配合力度不够,给此项工作带来难度。

  2.政务服务意识不强,行政审批效能有待提高。一是重审批、轻监管,重处罚、轻服务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特别在环保、消防、卫生、安全等环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粗暴执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措施办法还需要进一步创新。二是部分单位对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重大作用的认识还不到位,思想不解放、政策不灵活、服务不主动,“门好进、脸好看、但事难办”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三是并联审批还不尽完善,相关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加之部分单位行政审批放权不到位,政务中心部分服务窗口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强,对审批事项把握不准,人进事不进,事进权不进,“最多跑一次”还不能完全实现。

  3、惠企政策宣传不到位,落实有难度。我县惠企政策的公开形式单一,市场主体知晓率不高,尤其在执行层面还存在不及时、不到位

  等突出问题,极大地抑制了政策的有效发挥。不少企业反映,各级在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上,多是照搬上级政策文件,有针对性的措施较少,很多时候看到政策,无法享受;看到空间,无法进入;看到机会,无法把握。

  4.金融服务体系作用发挥不够,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一是县委、政府虽然也建立了企业转贷应急机制,但2000万元周转金量小,利用率低,无法满足中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二是企业融资渠道窄,融资成本高;三是涉农企业无法将农业资源进行评估、融资贷款。

  5.企业生存难、发展难,市场主体活力不足。一是有的企业反应税费负担重,招工难、用工难、留人难,实体经济难以为继。截止2018年6月底,全县新发展企业193户,虽然同比增长19%,但仅完成市上下达全年任务数472户的40.89%。二是垄断行业收费高。企业反映如电、气、讯垄断行业收费高,尤其是企业用电初装费过高,峰谷分时电价难以执行,给企业带来过高的运营成本。三是中介服务管理不规范。在部门审批办证的前置资料中,很多涉及中介服务环节,因管理不规范,普遍存在收费高、收费乱的现象。四是征地环节阻力较大。由于目前征地拆迁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__不到位等原因,在征地过程中存在一部分群众漫天要价的现象,尤其在乡镇较为常见,给企业落地带来阻力。

  6.少数部门本位思想严重。部门之间职责没有完全厘清,衔接不够顺畅,影响办事效率。按照石编发[xx]5号文件,将不动产管理职责和登记职责分离,申请人委托第三方测绘机构办理的房产测绘,由于两个局使用的系统不一致,房管局能用,又不能满足不动产登记要求的房产平面图和界址坐标,申请人只能另外委托第三方专业测量机构重新测量,增加了申请人的负担,影响办证效率。

  三、进一步优化我县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

  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为切入点,破“五难”:推进商事登记改革、解决企业出生难;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解决企业交易难;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解决企业征信难;加强行政执法监管体系建设、解决行政执法监管难;出台配套优惠政策,解决企业发展难等问题,着力打造“支持政策最优、保障措施最强、行政审批最快、办事效率最高”的一流营商环境,不断推动全县营商环境全面提升。

  1.明确两个清单。一是县上应尽快出台“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方案”的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排出时间表,划出路线图,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制定优化方便企业办理审批手续各项具体措施,最大限度简化审批流程;二是系统把握中、省、市关于简政放权和营商

  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使我县出台的政策与制度形成体系,避免“碎片化”,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搭建好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框架;三是重点开展项目落地、招商引资、营商环境三大攻坚行动,建立完善“一个招商引资项目、一名县级领导包抓、一个招商引资单位负责、专人代办手续”的招商引资项目一抓到底工作机制,通过帮扶使各级干部成为构筑亲清政商关系的实践者、党委政府重商亲商的贴心者、企业发展方针政策的传播者和帮助企业解决疑难问题的协调者。

  2.强化政府服务力。以营商环境提升年为契机,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和担当意识,当好“店小二”,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升软环境;对服务窗口办理事项充分授权,全面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群众少跑路,提升政务中心窗口服务效率;积极创设高效便捷的行政审批程序,加快实现我县营商环境中各个环节“最多跑一次”的办理模式;强化服务窗口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尤其是对于承担行政审批的工作人员要加强业务指导,选派硬人。

  3.转变政府职能。始终将“放管服”改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治理能力的重点任务,简政放权不停步、强化监管不松劲、优化服务不打折。一是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将资源配置交给市场,对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的事

  项,采取招标、拍卖等市场方式运行,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向社会购买。二是强化监管,规范市场。完善常态化的监管机制,尤其是针对企业各项收费的价格监管,使垄断行业各类费用回到合理区间,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整治各种涉企乱收费、乱罚款,强化举报、查处和问责,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认真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选择性执法、粗暴执法等不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提升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要加大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力度,真正做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三是加强企业扶持力度。加大政府周转金的投入额度和监管力度,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下大力气帮助企业降低物流、用电、用工等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组建一支由县级领导挂帅、为企业服务的专家团队,专门针对招商引资重大落户项目、市县重点项目在企业开办、政策支持、安全保障、创新发展等方面提供一对一服务,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对制定出台的招商引资各类优惠政策要积极兑现,确保企业招得来、留得住、见成效。

  4.加大惠企政策宣传力度。一是各镇、各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大惠企政策的宣传,营造我县良好的营商环境。要切实解决好政府与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凡可以公开的政策文件原则上要于印发当日在网站上发布,特别是国家法律法规对特种行业和特殊物品的管理发生变化时,部门要结合实际,主动上门到相关的企业进行宣传,让企业知法守法,避免蒙受损失。二是强化宣传引导。针对乡镇

  征地难的问题,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共同出面协调解决,同时加强新民风建设,杜绝征地过程中群众胡搅蛮缠、漫天要价的现象发生。三是要贯彻落实好《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对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进行多角度的宣传和解读,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5.推进中介机构健康发展。积极引导政府投资项目以竞价方式选择中介机构,保障企业投资项目自主选择中介机构,促进中介服务市场公平竞争、良性健康发展。推进政社分开,真正从源头切断中介收费和行政职权的利益关联,打破“中介性质、行政保护、行业垄断”的部门利益化格局。完善中介市场清退淘汰机制,将中介诚信状况与登记机关监管、银行授信、政府招投标等挂钩,倒逼中介机构提高服务质量。

  6.强化效能监督,狠抓政策落地落实。一是把优化营商环境纳入行政效能监察工作重点,紧紧围绕责任落实、任务分解、组织推动、工作实效等内容,认真开展各项涉企政策督导落实,狠抓“治散强纪、治懒强劲、治庸强能、治混强效”专项治理,确保窗口单位、基层部门、关键岗位、重点人员执行“不打折”、落实“不走样”,切实解决“末梢梗阻”问题。二是坚持“正推”和“倒逼”相结合,激励和约束相结合,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纳入对各单位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以结果导向,严格考核奖惩。三是强化政府履约承诺兑现,加强诚信社会建设,对在招商引资中的违约失信行为进行集中清理、集中督办、集中规范,依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持续优化全县营商环境,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篇二】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5月22日至25日,财经委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新来的带领下,先集中听取了市政府及发改委、编办、住建局、国税局、商务局、国土局等13个部门开展优化营商工作情况汇报并座谈,随后深入到市政务大厅、国土局不动产登记中心办事大厅和渭城、武功、泾阳、三原、淳化县开展调研,听取县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汇报,与市人大代表、企业负责人等进行座谈,实地查看各县区政务中心,走访了近20个企业。5月30日,针对调研中企业和群众反映较多的水电气暖供应问题,财经委又召集市财政局、住建局、水利局和水电气暖供应企业召开了座谈会,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本次调研还通过市人大网站、微信公众号发布了调查问卷,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短信平台发布了征集意见短信,共收回市人大代表和企业、个体工商户反馈的有效调查问卷273份,从而对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一、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基本情况

  xx年以来,市政府按照省、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各类市场主体对营商环境的满意度,为增强全市发展竞争力、加速追赶超越作出了积极努力。

  (一)领导重视,组织保障有力。一是围绕行政效能提升和优化营商环境,健全完善政策制度。xx年以来,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

  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意见》《__在全市政府系统开展“行政效能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__》《咸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意见》《咸阳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积极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和“行政效能提升年”工作实施方案》《优化提升营商环境“10+3”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工作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组织保障机构,特别是“10+3”行动方案,细化了每项任务的牵头、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从而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二是加强组织领导。今年2月份,成立了由市政府__任组长,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政府办和相关部门、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5月初已由市职转办(市编办)调整到市发改委。领导小组确定每月召开一次研究安排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点评会议,推进各项工作。同时,围绕“10+3”行动,成立了九办四组,负责开展具体工作。各县市区也都相应成立了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三是召开了工作动员大会。市委、市政府将优化营商环境列为全市“四场攻坚战”之一,并将今年确定为全市“营商环境提升年”,春节收假第一天即召开了全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动员大会,安排部署全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各县市区也相继召开了动员大会,全市上下进一步凝聚了共识,明确了任务,夯实了责任。

  (二)多措并举,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结合“行政效能提升年”活动,采取多种措施,精简权力事项,简化办事程序,着力促进工作作风转变,全市政务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一是推进“放管服”改革。xx年以来,市编办(职转办)先后两次组织梳理公布市级部门“最多跑一次”事项,涵盖40个市级部门权力和服务事项558项(截止5月末),其中涉及事项较多的为食药局48项、人社局45项、公安局43项、民政局39项、工商局39项。同时,启动政务服务标准化创建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实施方案及进度计划表,确定专职工作人员,全力推动服务标准化。特别是三原县实行三级包抓帮扶机制和企业宁静生产日等12条提升政务环境的举措,在xx年全省县域营商环境监测评价中位列全省第九、全市第一。二是大力推行“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工作。成立了“三集中三到位”改革政务服务办公室,先期确定13个涉及项目审批和市场准入及监管行政部门审批科人员、事项向政务中心集中,市工商局审批科已入驻市政务中心,食药、城建、人防等部门的审批科基本筹建到位。实体

  中心共进驻市级部门、机构和单位29个,集中办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205项(子项);网上中心进驻市级部门48个,服务事项包括行政审批事项和日常管理事项共538项。三是推进“三级联网四级联动”政务服务新模式。利用微信、微博及手机APP等媒介对外发布政务服务办事信息,加快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政务服务网络化、智慧化水平。市政务中心先后协助市国土局、财政局、自来水公司完成了流程修改等工作。各县市区网上政务服务工作有序推进,平台业务已覆盖至部分镇(街)、村(社区),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截止5月底,“市-县-镇-村”四级政务平台共受理各类服务事项5.8万件。四是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工作。彬州市(彬县)、泾阳县是全省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县,两县分别组建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审批事项由多部门变为“一部门”行使。泾阳县将涉及行政许可的20个部门承担的154项、彬州市将21个部门承担的166项行政审批事项分别交由行政审批服务局行使,实行“一颗印章管审批”,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和企业。其他县市区目前也正在筹备推行该模式,预计年内将实现全覆盖。

  (三)对标时限,优化审批流程。今年以来,市政府相关部门基本能对标“10+3”行动方案有关要求和时限,在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提效能上下功夫,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工商登记非常快捷。工商局开展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简易注销登记和“证照分离”等改革。

  市县三级企业名称库和禁、限用字词库全面向社会开放,实现同一登记机关名称预先核准与设立登记合并办理,0.5个工作日办结。对符合条件的未开业、无债权债务企业实行简易注销程序。推进多渠道办理注册登记。截止今年4月底,全市微信设立登记市场主体6506户,占同期登记总量的33.42%。开通了“工商企业通”平台,在银行网点为新设立企业提供注册登记、账户开立、网上银行、结算等服务便利的“一站式”综合服务。申请人可以通过微信、网上办事大厅、“工商企业通”平台、政务大厅四种途径办理营业执照。缩短公章刻制时间,可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公章刻制。优化开户流程,人行咸阳市中心支行明确了“商业银行受理客户资料到报送至人行进行核准,办理时限为1个工作日”。企业开办和注销都较为便利,1-5月,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4934户,同比增长26.2%,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8.3万户。二是不动产登记、纳税、开办施工许可时间大幅压缩。启用新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平台,完善窗口建设,推出预约办理、上门办理等举措,从今年3月份起,不动产一般登记、抵押登记分别压缩至受理之日起8个、5个工作日办结。截止4月底,全市国地税基本实现税务业务“一厅通办”,纳税人平均办税时间、等候时间分别压缩至2分33秒、15分15秒。通过“提前介入、优化评审、多图联审、压缩时限、简化材料、取消搭车事项”等改革举措,简化建设单位施工许可审批环节,将办理时限从原220个工作日缩短到51个工作日办结,目前新建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平均涉及行政审批环节7.6个,平均办理时限20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在xx年省营商环境监测评价中,综合评价位列第八。今年以来,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但从调研情况看,我市营商环境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部分园区、路段的水、电、气、暖、通讯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到位不及时、收费不合理、有时不能正常供应和使用的情况。不少园区缺少公共交通,员工上下班不方便。此外,城市管理水平不高,城市服务功能有待提升,环境脏、乱、差现象仍存在,治污降霾、生态环保工作也是我市营商环境的一个短板。

  (二)“放管服”改革还需加强,投资软环境有待改善。一是政务效能有待提升。部分职能部门审批事项还比较繁杂,不能按照承诺的办理期限予以办结,企业重复跑路办事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些审批权下放后,基层设备、人员、技术欠缺,承接能力不足,致使下放的审批事项时间拖得更长,效率低下。虽然市级、各县区都设立政务服务中心,集中行政审批权,但有些县区政务大厅授权不充分、运行不规范,一些已进驻的单位存在“人进事不进、事进权不进”的问题,部门窗口仅有“收发室”“中转站”功能,只能咨询不能办事。有的窗口办事流程图示不够清晰,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执行还不够到位。有的部门电子政务水平不高,可在线办理的事项极为有限。二是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渠道还不顺畅,机制还不健全。企业的利益诉求还缺少有效的表达反映途径,部分涉企政策、补助知晓度不高、程序繁琐、申请困难。加之我市劳务、法律、广告、设计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相对缺乏,且管理不够规范,收费不尽合理,也影响了企业发展。三是监管不公、监管过度现象依然存在。多头监管、重复监管没有根除,让企业疲于应付。个别部门习惯于运动式监管,如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往往就会对同类型企业进行大检查。互联网等新经济形态的监管还需加强探索。此外,个别地方、个别项目还存在强行供料、强揽工程、阻挠项目建设等问题。

  (三)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据省__xx年市级营商环境监测评价,我市获得信贷一项排名垫底。调研中也了解到中小企业最大的需求和困难就是融资问题。一是贷款渠道单一、信贷产品少、融资成本高。银行抵押条件过于苛刻,评估登记部门分散、程序繁琐、收费较高,贷款额度低且办理难。有的企业为了运转不得已进行民间融资,高利息、高成本导致企业难以发展壮大。二是融资担保、信用等金融服务机制不健全。我市融资担保机构发展不充分,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业务刚刚实现县域全覆盖,业务还没有全面铺开。三是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一些企业信用意识差、还款意愿不强,一些企业存在长期拖欠银行贷款本息的情况,致使金融机构不愿、不敢与中小企业打

  交道。此外,市内各类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各自分口管理经营,横向之间沟通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合力。

  (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氛围不浓。《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已于5月1日起施行,调研发现,各级各部门对这部规范营商环境工作的重要法规知之甚少。一些部门、县区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宣传避而不谈或泛泛而论,既没有数据也没有实例,工作停留在开会、发文件上。与脱贫攻坚战等其他三场攻坚战相比,干部群众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认识有限。此外,一些企业负责人、基层干部反映,有的部门、干部存在__现象,怕担责任、怕冒风险,不愿积极主动开展涉企工作。

  三、工作建议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提高综合竞争力,对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加速追赶超越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改善和提升营商环境,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建议市政府认真贯彻执行《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石

  从企业发展出发,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首先,要对全市所有工业集中区和产业园区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实行三级包抓,切实解决存在问题。加大对园区配套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加强对园区道路、水、电、气、暖、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其次,市政府要积极协调、督促相关部门和水、电、气、暖供应企业,压缩办理时限,强化收费标准等信息的公开力度,拓展服务方式,提升保障能力,为用户提供便捷、安全、稳定、价格合理的服务,切实满足企业生产运营需求。坚决杜绝水、电、气、暖等公用服务企业向企业收取接入费、碰口费等违规收费。

  统筹谋划,加大城区公共服务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实施《咸阳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基础设施规划(xx-2020年)》,坚持工业集中区建设与城市功能完善同步推进,打造产城融合综合体。突出交通先行,优化公交线路和站点设置,在园区及周边配套建设住宿、餐饮、商务、休闲等生活设施,为入驻企业员工创造便利的生活条件。同时,加大对企业引进人才和进城务工人员在保障性住房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服务力度,解决企业员工的后顾之忧。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营建生态宜居宜商的环境。一要持续巩固创文成果,加大城乡环境卫生治理。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加快推进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新型城镇化进程。结合城乡环境整治、城中村改造等,加大绿化步伐,提高城乡生

  态建设水平。二要加大煤、尘、车及挥发性有机物等主要污染物治理工作力度,强化夏防臭氧治理、冬防PM2.5及重污染天气应对治理,确保空气质量持续向好,让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推动我市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二)围绕行政效能提升,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多点发力,切实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创新便民利企审批服务方式,深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和“三级联网四级联动”等工作。加大政务服务标准化工作力度,科学细化量化审批服务标准,压减自由裁量权,完善适用规则,推进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充实基层审批力量,优化提升各级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功能,推行一次告知、一表申请,编制形式直观、易看易懂的审批服务事项办理流程图(表),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清晰指引。加快推进部门政务信息联通共用,建立健全部门联办机制,实行企业投资项目“多评合一”、并联审批。提高网上办事精细化水平,把实体大厅、网上平台、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等结合起来,推广全程帮办、容缺后补、快递送达等便利化措施,多渠道多途径提高办理效率,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突出的排号等号、耗时长、来回跑等问题。

  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助力企业健康发展。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提高决策透明度,完善政府__方式,依法主动公开涉企政策、信息,对市场主体主动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依法及时答复。开展企业走访联系活动,主动为企业提供法律、政策和信息服务,积极回应企业诉求,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大力培育、壮大中介服务行业,强化中介服务监管,规范中介服务标准、收费,营造服务高效、公平竞争、监督有力的中介服务市场。

  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全面推行市场监管清单制度,厘清监管职责,明确监管责任,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合理确定抽查比例和频次,既保证必要的抽查覆盖面,又防止检查过多和执法扰民。推进“互联网+监管”,对新产业采取包容创新、谨慎稳妥的监管措施。充实一线执法力量,规范市场监管执法人员行为,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加大关系市场秩序安全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依法惩处强行供料、强揽工程、阻挠项目建设和制假售假、短斤缺两、偷税漏税、欺行霸市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创设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

  (三)着力破解要素制约,全面激发市场活力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方便企业获得信贷。加强货币政策引导,夯实小微企业信贷计划单列责任,保证信贷供应规模。健全完善评估、征信、担保、信用体系,不断提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服务水平,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费用。大力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探索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循环贷”等工作,协调税务部门和有关金融机构,保障“诚信纳税贷”的全面实施。坚持落实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降低服务成本,提升办事效率,增强企业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开展金融知识培训,引导企业做好信贷投入的基础性工作,完善财务制度,提升信用等级,增强企业运用企业债、公司债等手段的能力,实现全方位融资。

  高效集约利用土地。从严配置土地指标,严把项目审核关,严防圈地占地现象。加大存量用地挖潜力度,按照《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清理、依法收回闲置土地,调拨给急需用地的企业。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行成本。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动态调整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加强对水、电、气、暖等行业的价格监管,切实为企业减负。扩大直供电交易规模,降低用电、用气成本,全面落实支持清洁取暖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物流业发展,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物流成本。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大对市场主体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力度,支持企业增加技术改造、研发创新投入。扎实

  做好人才招引培育工作,以人才带技术、带项目、促创新。降低企业招工成本,构建高效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统筹推进解决就业难和招工难问题,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解决好企业发展动力和活力问题。

  (四)强化宣传督导,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全市上下要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深刻认识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大意义,增强抓好营商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齐心协力建设一流营商环境。

  要以《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宣传贯彻为统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充分利用户外广告、标语及报刊、电视、网站、微信等途径,大力宣传《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主要内容。加强对中省市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和工作部署的宣传,积极挖掘“放管服”改革的正面典型,弘扬企业家精神,传播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好声音”和

  “正能量”,对__、慢作为及“吃拿卡要”等行为要及时曝光,切实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都是营商环境、处处都是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

  做好营商环境监测评价工作。市政府要加强对统计、税务、工商等部门的协调,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监测质量和效率。加大对县

  级部门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及时向调查对象答疑解惑,确保各项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重视对监测评价结果的运用,查找并解决突出问题,倒逼相关部门、县区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推动各项工作。

  加大检查督促力度,严格考核问责。市政府要认真落实每月一次研究安排会、每季一次点评会制度,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建立健全服务企业专项督查、对破坏营商环境和侵害企业利益的督查问责、优化营商环境督查反馈等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将常态检查、随机抽查、年终督查相结合,创新督查方式,畅通投诉渠道,广纳民意,建立台账,落实责任,限时整改。严格营商环境考核评价,强化激励导向,制定配套奖励措施,对在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与表彰奖励。严厉查处执行不力、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纪律松弛等行为,坚决消除各类隐性障碍和“潜规则”,依法惩治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逐步实现我市政务环境、市场环境、设施环境、要素环境、社会环境、法治环境的全面优化提升,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篇三】

  全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收费标准最低,办事效率最快、服务水平最优”的“四最”唐山品牌,让群众和企业“最多跑一次”,是今年市委市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倒逼政府简政放权的重大决策

  部署。区政协把这项工作作为今年协商议政的重点,3月份,组织部分委员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召开部门座谈会,企业座谈会,实地考察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市民中心,现场听取企业办事人员和群众意见建议等方式,对区编办、发改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国际五金城、钢领国际等相关部门和企业放管服改革推进情况进行了重点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深化放管服改革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把“放管服”改革作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牛鼻子”,加大放权力度,提高审批效能,让“放”的效果持续显现、“管”的制度不断健全、“服”的体系逐步完善。

  一是取消审批事项实现有效衔接。截至去年底,共承接下放取消审批事项13批次65项,其中已承接55项,衔接取消1项,上级暂未下放9项。今年以来,按照市编办要求,对省取消下放的70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了衔接。其中衔接取消的18项;衔接下放的52项(涉及县区级衔接下放的有3项,我区已全部衔接)。目前,仍有一批取消下放事项正在逐步推进当中。

  二是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按照推进政务服务“两集中、两到位”和“应进必进”相关要求,凡与企业生产经营、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许可事项,均已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办理。

  三是深化审批流程再造。根据《河北省县级行政许可事项通用目录》和区级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对xx年行政许可及公共服务事项进行再梳理,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精简申请要件。目前,压缩审批时限达80.4%,即办件数量达到所有审批事项的56%,行政审批事项实际提前率达到95%。

  四是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程。目前全区涉及行政审批的21个部门132项事项(行政许可事项100项、公共服务事项32项)全部纳入网上审批系统。其中76项政务服务事项已延伸至10个乡镇(街道),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利企便民。

  五是建立了服务标准体系。实现了行政审批、办事程序、服务模式、评价体系标准化,建立了包括3大体系、20个子体系、共230项服务标准。

  二、我区放管服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前政务服务工作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与路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

  (一)改革实效与社会各方期盼还有差距。政务服务中心是提高审批效率、优化投资环境的重要平台,但目前有些行政审批事项,名义上进了中心,实际是还有“两头办理”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心功能作用的发挥。有的“一个窗口办结”、“一次取件”貌似节省企业取件频次和时间,实际前提是全部__齐了一次才能取走。在一些环节还存在办事流程多、审批时间长、手续繁琐、资料重复提供、办事窗口设置不足、工作人员素质不佳等问题,改革实效与群众期盼仍存在一定差距。

  (二)“放权”和“接棒”衔接不顺畅。一是部分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专业性、业务性强,权责不匹配问题突出,存在“接不住”或“接不好”现象。如农经局对应市农业、林业、水务、畜牧等多个局,我区现无专业技术人员,有些下放职能一时难以履行到位。二是个别放权与实际契合度低,如交通、地震等在区级办理量很小,部分事项甚至“零办理”,造成设专人浪费、不设专人又不懂专业的两难局面。

  (三)政务服务效能有待提高。一是行政审批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投资项目审批环节多、审批时限长等问题依然存在,有些还比

  较突出。一个备案项目从立项到开工,一般都要经过10多个职能部门、20多个审批环节,各种审批要件、程序、环节依然繁多。二是各系统改革缺乏统一标准。如减证便民工作,__门不再开具婚姻证明、单身证明等,但申请廉租房、征地拆迁对象认定、银行贷款等,这些证明又必不可少,导致群众不知所措。三是工作作风亟需转变。“门好进、脸好看、就是事办不成”的情况还客观存在,特别是服务新经济方面,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素质能力跟不上,敷衍塞责、推诿拖沓现象偶有发生。

  (四)信息共享存在壁垒。“互联网+”等创新手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相关部门联通和审批信息的共享,但不少部门的核心业务系统都是在纵向网上运行,条块分割严重,尚未互通共享数据,公民的户籍、教育、就业和企业的工商、税务等基本信息处于碎片化状态,使得同一件事项需要多次录入,增加了基层工作量,影响了审批效率,“一网受理”仍有局限。

  (五)专业性人才面临挑战。随着审批局的组建,审批工作涉及范围不断拓展,人员数量和素质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正式人员还未到位,目前政务大厅工作人员大多是各单位推送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超前服务意识不强,主动对接项目、服务项目氛围还不够浓厚。行政审批局人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窗口部门人员紧缺。比如:实施

  “多证合一”登记后,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外窗口的业务量呈爆发式增长,“人少事多”影响登记工作效率。

  三、进一步深化我区放管服改革的几点建议

  要真正实现“减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总体要求,就必须牢牢坚持以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出发点,将改革进行到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使群众的需求与政府的服务实现无缝对接。

  (一)着力做好行政审批局改革前后衔接工作。一是开展行政审批“清零”工作。对各部门实施的行政许可、公共服务等事项予以清空,重新梳理、重新论证、重新确认,并对原有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精简规范。二是做好整体设计,统筹谋划机构设置、事权划转。对能划转的审批事项,实行一次性划转到位;对暂不能划转的审批事项,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窗口,由相关部门进驻或在原部门设置的办事服务大厅办理。

  (二)健全保障机制,提高接权能力。放管服改革,“放”是前提,“管”是基础,“服”是目的。一是要充分发挥我区改革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强化对改革目标的系统谋划和过程把控,推进政

  府、市场、社会同向发力,加快构建政府部门间、政府与市场间、政府与社会间的新型合作关系,形成改革整体推进合力。二是建立健全“事权、人权、财权”对等保障机制,特别是应本着人随事走的原则,在下放事项的同时,帮助接权单位培训人员、完善设备、提高水平,杜绝“甩手掌柜”,让基层政府有动力、有能力承接好审批事项,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接权单位要本着接住接好的原则,搞好协调对接,在充实力量、提升能力的同时,加强同上级业务部门的联系沟通,共同应对权力下放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下放事项安全着陆。

  (三)优化公共服务,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加快构建政务服务“一张网”,推进各类服务事项预约、申报、办理、查询等全流程网上运行,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证件联用、信息联通、服务联动”。大力推动实体政务大厅、网上政务平台、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等综合运用,促进线上线下一体运行,最大程度地便民利民。对相关部门已取消而其他部门仍要求群众出具的各种证明,应通过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来核查解决,而不应该找群众提供。

  (四)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提升服务质效。一是制度标准先行,整合服务资源。打破政务资源交换共享的壁垒,推动服务资源整合联动,实现一体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政务服务,让群众少跑腿、多办事,争取“最多跑一次”,甚至“最好不用跑”,切实增

  进路南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二是升级信息平台,增强技术支撑。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改进政务服务平台功能,真正做到让民众通过登录网上办事大厅,可以轻松完成在线审批、__、业务查询等办事手续。

  (五)明确责任主体,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尽快完善行政审批局人员配备,完成对进驻窗口单位的审批事项、办件流程、人员情况调研摸底,形成行政许可、公共服务等事项和窗口工作人员清单,为审批岗位设定及审批事项划转提供准确事实依据。二是按照“审管分离”的原则,制定部门审批责任清单,明确审批主体,细化职责分工,建立登记注册、行政审批、行业主管相互衔接的监管机制,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三是加强审批队伍建设,培养公仆意识,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以健全的制度约束人、管理人。充实一线人员力量,强化人员学习培训,由原单位对审批局现岗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确保能在短时间内熟悉工作,尽快进入角色。

  【篇四】

  为积极贯彻落实__《关于创优“四最”营商环境的意见》精神,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协商确定将创优“四最”营商环境作为今年资政会的主题,集中开展

  决策协商和资政研究。为此,市政协成立专题调研组,于今年4月到6月开展了深入调研。调研组深入县区及开发园区,先后召开市直有关部门、县(区)政府及开发园区管委会、企业负责人、部分专家学者专题座谈会,听取情况通报,进行实地察看,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并赴有关城市学习考察。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力抓手,加大服务力度,提高审批效能,放权效果持续显现、管理制度不断健全、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一)组织推动有力,创优机制初步建立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xx年底成立了市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组织实施,统筹推进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市政府对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实行月跟踪、季调度制度,推动市级涉企收费清单动态调整、“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等决策部署稳步推进。

  (二)持续简政放权,办事效率有所提高

  从持续减少审批事项、推行“不见面”审批服务、全面提升行政效能、优化企业经营环境、建立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发力,深入推进简政放权,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更加宽松、高效的行政服务环境。坚持以方便企业办事为目标,开通微信核准企业名称、授权银行网点代办企业登记工作,推行企业简易注销登记,不断压缩项目办结时限,取得初步成效。

  (三)不断完善服务举措,营商环境逐步优化

  先后出台了《马鞍山市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马鞍山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等文件,全面部署启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制定印发了《马鞍山市“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工作方案》和考核办法,积极开展“四送一服”活动,建立顺畅的上下联动和协调调度机制,成立服务企业小分队,每月至少一次进企入园举办专场政策宣讲和对接服务。开通了12312投诉举报热线,认真处理涉企投诉举报,积极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活动,法治化营商环境有所改善。

  (四)积极提高服务质量,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有所提升

  逐步完善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审批智能一体化管理系统,并与中心门户网站实现同步对接。市政务服务大厅设置了智能查询机,办事人员可现场、可网上快速查询办事指南、办件进度等信息。完善便民服务设施,增设志愿服务站、办事群众午间休息点。国地税联合办税进驻中心,实现“前台一家受理、后台分别处理、限时办结反馈”的便捷缴税模式。不动产交易的受理环境明显改善,办事效率逐步提高。

  二、我市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动服务意识仍然不强,政务环境仍需改善

  主要表现在部分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够热忱,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能力不足,缺乏对国家和省、市涉企相关政策的深入研究,没有做到及时告之、解读和指导,不能有效地帮助企业实现与政策对接。有些部门和人员对企业申办的事项存在互相推诿现象,对推进协同办理、容缺办理等创新性措施尚存抵触情绪,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存在一定的怠政、懒政现象。

  (二)行政审批程序依然繁琐,服务效能有待提高

  事项审批仍然环节过多、时限过长,特别是企业设立、投资建设、生产经营各环节评估多、收费高、耗时长。部分企业反映水、电、气报装时间长、收费高、服务差,并存在垄断行为。有些部门(单位)主动抓优化流程意识不强,过于强调审批特殊性,“上面推一推,下面才动一动”,联审联办不能顺利进行。大部分政务服务事项虽已进驻市政务服务大厅,但没有综合分类,一窗受理,集成式服务尚未实现,企业及群众办事仍需往来各个窗口。部分单位窗口工作人员业务不熟,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工作流程未深入研究,对一些事项的解疑不能一次性到位,造成办事人员多次往返。我市12345热线服务功能不足,亟待加快热线整合。

  (三)数据整合共享依然存在壁垒,“互联网+政务服务”综合应用亟待加强

  我市虽已初步建成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但与县(区)、市直部门在系统对接、网上办事、用户注册应用和数据交换共享等方面存在不足,“各自为政、条块分割”问题还比较严重。涉及多部门办理的审批事项需要在多个审批系统和部门应用系统重复填报、多次录入,市场主体对此反映强烈。网上办事普及不够,企业和市民对网上办事的认知度较低,习惯于到窗口排队办理,市政务服务大厅部分事项自助服务终端设备不足,自助式服务功能不强。

  (四)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健全,法治政府建设仍需推进

  一是对企业细致周到地跟进服务、诚实守信地兑现承诺等方面亟待改进。出台的政策变化快、难预期,有的企业反映有些部门重招商轻服务、重许诺轻兑现,有时还存在“政出多门”、“新官不理旧账”的情况,有的项目十几年了,因各种原因仍有部分用地难以交付,造成企业对政府诚信产生质疑,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二是法治化营商环境待进一步强化,守法诚信激励和违法失信惩戒的联动机制尚需完善,政府对企业信用资源挖掘利用不够。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信用融资渠道狭窄,很难发展壮大。

  (五)综合配套服务依然滞后,城市吸引力有待提升

  一是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企业招聘中高级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员、熟练技术工人日益困难。培育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二是城市人文关怀不够。适合外来客商和企业员工的文化、娱乐、生活设施配套不足,子女就学困难一直困扰来马工作的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三是城市形象有待改善。市区部分道路拥堵、凹凸不平,部分区域环境污染依然存在,城市主出入口区域环境待改善。

  另外调研时了解到,部分企业和市民对市政务服务中心周边停车难反映强烈,对轻疏导重罚款表示不满。

  三、推进我市创优“四最”营商环境的几点建议

  (一)以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满意为宗旨,营造创优“四最”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

  1.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市委、市政府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有针对性的解放思想大讨论,积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认清我市面临的严峻形势,坚决破除思维惯性和思想惰性,认真梳理制约营商环境优化的核心症结,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乎城市形象”思想意识,在全市上下形成解放思想,争创

  “四最”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要树立“项目至上、企业至上”理念,提高精准服务能力,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融入各类专题学习教育中,提高公务人员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业务素养、法治素养和正确行使公权力的能力,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

  2.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考核。要结合我市实际,出台集营商环境建设、督查、考核于一体的《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实施意见》,并建立健全规范、长效的相关制度体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抓、人大政协监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企业和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要把营商环境建设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影响营商环境提升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在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才环境等方面发力,开展专项治理,倒排时限、压实责任,强化落实。可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我市营商环境各方面工作进行定期考核评估,客观公正地摸清工作现状,对标先进地市,查找差距不足,倒逼改革创新。

  3.进一步提振精神,激发干劲。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要贯彻好中央《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精神,充分调动和激发全市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我市实际建立干部激励机制、尽职免责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让各级领导干部在促进经济发展、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中奋发有为。

  (二)以“最多跑一次”为标准,打造高效政务服务环境

  1.尽快实施政务服务标准化。加快对接省级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编制梳理并公布我市“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清理不必要的证明材料,构建统一规范的标准化办事事项和办事指南体系,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2.全面推进集成式服务。借鉴深圳市经验,以方便企业及群众为目的,依据事项领域、流程关联度等因素,在市政务服务大厅科学设置企业经营许可类、社会事务管理类、投资建设管理类等“综合受理窗口”。实行“接办分离”,各部门的咨询、收件、受理、发证等统一授权综合窗口办理,对涉及多部门审批许可的事项提供“套餐式”联合审批服务,实现“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统一出件”,企业和群众办事只需要跑一个窗口。

  3.完善市政务服务大厅便民服务功能。在服务大厅增设人民银行征信报告出具、水电气报装等业务办理窗口。落实业务办理无需复印件,确因业务需要由各服务窗口复印或扫描打印。开发涵盖业务查询、预约办理、自助打印、税费缴纳、民生服务等功能的自助终端一体机,并开辟24小时自助服务区,变多门办理为一__,形成企业和市民“要办事,去大厅”的政务服务新局面。另要尽快解决市政务服务中心停车难的问题。

  4.强化政务服务队伍建设。加强对窗口人员业务培训,不断提升窗口人员的业务能力;建立服务回访制度,定期对窗口工作人员进行服务评价和量化考核;建立派驻人员激励机制,特别是窗口干部成长机制,留住熟练专业人才,打造一支审批业务精湛、服务水平一流且相对稳定的窗口干部队伍。

  5.整合政务服务热线。借鉴金华做法,除应急电话外,将全市各部门的热线电话全部整合到12345热线上,整合后的座席人员编制同步转移到市电话办。建立后台数据库,开展数据分析、在线自助服务,提供业务互动咨询和投诉反馈。通过提高热线接线率、接通率、落实率,第一时间解决企业和群众诉求,做到“一拨就灵”。

  (三)以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为抓手,实现“一网通办”

  1.加快推进政务信息系统和网络整合。推进统一门户、统一入口工作,加快各部门业务系统与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的对接融合,做到登录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即可办理所有网上事项,避免多次重复录入,实现“一网通办”。

  2.尽快实现部门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借鉴合肥做法,组建“数据资源局”,统一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数据编码、处理、共享和交换标准,在确保政务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互联互通、协同共享,__打通“信息壁垒”。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开放共享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职能部门间的信息,促进自然人、法人、电子证照、社会信用等基础信息库和业务信息库的连通,以信息共享,支撑业务协同。

  3.加大网上办事的推广运用。加大网上办事宣传推广力度,在政务服务大厅自助服务区配备导办员,让更多的群众和企业知晓、愿上、会用,提高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效。要推动市级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向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覆盖,将多功能自助终端设备布点到全市街道、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方便群众就近完成热点服务事项的办理,减少交通和时间成本,实现政务服务全城通办。

  (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1.探索建立相对集中的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借鉴南通市经验,在我市部分县(区)启动相对集中许可权改革试点,成立行政审批局(办),从职能整合、机构整合和资源整合角度,变多部门分割审批为一个部门集中审批,实现审批与监管分离,构筑新型政府公共服务体系。

  2.加快工程建设项目__度改革。借鉴浙江经验,实施“标准地+承诺制”改革,以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为前提,以区域整体评价代替项目独立评价,采取“多评一表”、“多图一审”、“区域评估”、“联合验收”等模式,全面容缺、全程代办,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促进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提速。

  3.积极推进诚信政府、法治政府建设。要讲求政府诚信,信守招商承诺、服务承诺,对历史遗留问题和市场主体的合理诉求,尽快给予协调解决。要增强政策的时效性和延续性,坚决避免朝令夕改。要规范监管执法行为,在涉企执法部门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坚决杜绝滥用行政权力干涉企业正常经营的行为。要建设法治政府,在维护司法公正、保障公平竞争、提供完备法律服务、优化产权保护、维护企业及企业家合法权益、加强企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构建公平公正、透明高效、互利共赢的法治环境。

  (五)以建设“宜居、宜业”城市为目标,增强综合配套服务能力

  1.加大人才引进和人才集聚。我市人才引进政策较周边地市并无比较优势,在相应提高补贴标准的同时,更应强化人文关怀,在落户、医疗、养老、子女就学等方面以细致、高效和贴心的服务取胜。要重心下移,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注重对中级以上技工等实用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可将我市空置的安置房、廉租房和公租房改建成技师公寓,鼓励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留马就业。

  2.加强财政和金融支持。要抓紧做好涉企收费清理,落实好符合条件的财政奖补资金的应发即发,持续为企业减负。要着力解决中小

  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专项债券、信用贷款、动产融资等形式,构筑银企信用融资平台。要推进我市中小微企业担保增信机制创新,建立完善我市政策性担保与再担保机构,构建风险分担的融资服务体系。鼓励银行和担保机构为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和担保服务,切实降低收费标准,减轻企业融资成本。

  3.加快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要重点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水电气配套跟进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继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综合管理,解决行路难、停车难等现实问题。要积极培育和设立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实现市场化运作,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并完善监管机制,严格行业准入,严肃行业退出,防止行政权力渗透,杜绝行政主管部门和垄断行业为企业指定推荐服务、指定推荐产品。

  我市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要按照创优“四最”营商环境的总体要求,在城市投资环境、商业环境、政府服务功能、法治建设和人文气息上加大工作力度,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圈,力争使我市营商环境走在全省前列。

  【篇五】

  一、我省营商环境的发展现状

  (一)深化制度改革,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逐步形成。全省围绕商事主体登记改革、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信用监管体系完善,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一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__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加快实施“先照后证”、“三证合一”和“一照一码”,改革红利逐步释放。至xx年10月末,全省各类市场主体达到388万户,比商事制度改革前增加了161.6万户,增长了71.4%。二是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推行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完成全省法人库共享应用平台建设,第一批工商、质监、食药监等10个部门的省级交换平台基本建成;省人社、国税、地税、发改等多部门联合开展失信企业惩戒工作,推动建立跨部门联合奖惩机制。三是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自xx年起,全省自下而上启动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改革。目前,全省已建成公共资源交易市场161个,初步实现了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等项目进场交易,提高了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质量。

  (二)转变政府职能,便民利企的政务环境初见成效。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行政__度改革、政策服务体系建设,良好的政策政务环境正在形成。一是落实简政放权,深化行政__度

  改革。完成省、市、县三级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编制公开,完善了自上而下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体系。以简化办事流程目标为牵引,省级实施的审批事项由xx年的1495项减少为442项。二是强化政策支撑,破解企业发展难题。省委、__先后出台了《关于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关于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若干政策__》、《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多途径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三是搭建服务平台,助力企业开拓市场。目前,全省已建成省级以上开发区246家,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6家,国家级高新区5家,海关特殊监管区4家(今年我省开发区优化整合前数据)。有10家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在推动企业“引进来”与“走出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创新社会治理,惠商安商的社会环境日趋完善。不断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积极营造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一是注重典型激励引导。省委、__坚持每两年召开一次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选树奖励一批先进典型,激发民营经济创业热情。二是强化服务效能建设。深入推进政风行风民主评议、群众满意度测评等活动,推动政府部门持续改进服务水平。三是整顿规范涉企收费。全面清理和整顿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压减涉企收费项目,推动收费公开。目前,我省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共有49项,其中国家设定的收费项目45项,我省仅保留了道路通行费、公路设施损坏补偿费、人防工程使用费和易地建设费4项。

  (四)完善工作机制,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稳步构建。全省各级不断强化法治理念,完善工作运行机制,促进投资者权益保护工作有效落实。一是强化立法引领保障。先后出台了《河北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河北省企业权益保护规定》、《河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法规,为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疏通商事纠纷调处司法渠道。以“立案难”问题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实施立案登记司法制度改革,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三是推动司法惠企制度落实。大力推广阳光审判、阳光检务、阳光警务,依法高效办理各类涉企案件,努力做到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促公信。

  二、我省营商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简政放权的“含金量”还不够高,事中事后监管服务还不到位。政府、市场、社会三者间的权责与边界还不清晰,一些本该直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审批事项,仍在政府体系内部打循环。有些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的审批事项,权限下放得不配套、不同步,造成企业上下奔波,很不方便。调研中了解到,有些投资类项目只需在县级发展改革部门核准或备案,但环评等手续还需要到市级甚至省级有关部门办理。有些审批权下放得不恰当,对基层承接能力考虑不足,致使下放的审批事项要么大量积压,要么又“反委托”给上级部门代为审批,时间拖得更长。政府部门创新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重

  审批、轻监管,重处罚、轻服务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有些市县政务大厅授权不充分、运行不规范,一些已进驻的单位仍然存在“人进事不进、事进权不进”的问题。投资领域审批虽经压缩,但各种审批“要件”、程序和环节还是繁多,审批时间还是较长。全省并联审批和网上审批工作进展不平衡,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进展缓慢。商事管理制度改革还不__,市场主体“退出难”的问题还未得到很好解决。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渠道还不顺畅,机制还不健全,企业的利益诉求还缺少有效的表达反映途径。被调查的企业中,53.7%的企业反映政企沟通有障碍。群众反映,当下一些干部不适应、__现象比较突出,怕担责任、怕冒风险、不愿作为成为少数地方官员的普遍心态。

  (二)一些惠企政策落地存在障碍,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限制仍然较多。总体看,我省惠企政策的发布渠道还比较分散,公开形式单一,市场主体知晓度不高,尤其在执行层面还存在不及时、不具体、不连续、不到位等突出问题,极大地抑制了政策红利效应发挥。有企业反映,很多应该减免的税收和审批项目,你不问,管理部门不说,你不细问,管理部门不细说,如果企业不主动提出来,有的部门在本已知道应该减免的情况下,还会继续收费和审批。不少民营企业反映,各级在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上,多是照搬上级政策文件,有针对性的措施较少,很多时候看到政策,无法享受;看到空间,无法进入;看到机会,无法把握。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在市场准入以及获取

  各类生产要素等方面仍然面临一些不合理的差别待遇。座谈中,一些商会反映,占补平衡指标很难争取,用地难成为制约项目落地的重要瓶颈。一些垄断性行业凭借优势与民争利,跨界抢线,严重侵害了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某房地产企业反映,小区内部的水电气热工程原本应由开发商承担,但现实中这些项目必须交由原来的垄断企业经营。否则,相关职能部门在工程后期验收和提供配套服务等方面不给予放行。

  (三)涉企收费依然较多,中介服务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企业生产成本偏高,上半年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元。一些企业反映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确定了“力争使我省成为全国涉企收费项目最少的省份之一”的工作目标,但具体到费率上与周边省份相比却没有明显优势,企业“五险一金”的负担总额占到职工工资的40%以上,挤压了企业赢利空间。受供养人员庞大、财政拨付困难等因素影响,“收费养人”的问题在一些基层部门仍然存在,各类涉企检查收费和罚款依然禁而难止,企业反映强烈。各种认证、评估、检查、检测等中介服务收费不规范,标准不公开,广为社会诟病。许多企业反映,“红顶中介”还普遍存在于一些服务行业和领域,一些涉及刻章、照相等简单业务,也必须要到指定的服务机构办理,且收费较高,群众意见很大。

  (四)金融服务体系作用发挥不够,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当前,我省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发展要求,尤其是面对中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现有金融体系还不能有效地提供充足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还不能形成推动中小企业脱困发展的支撑力量。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不高。xx年我省社会融资规模4764亿元,其中债券融资517亿元,股票融资205亿元,占比仅为10.8%和4.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近9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我省A股上市公司52家,仅占全国上市公司总量的1.76%,居全国第15位;上市公司总市值7869.6亿元,仅占全国的1.65%,居全国第14位。金融主体创新能力不足。一些金融租赁、消费金融、信托投资公司、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具有创新性质的金融主体在我省刚刚起步,有的还处于空白阶段,无法有效满足各类经济主体多元化的融资需求;面对当前快速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我省在资产证券化、未来收益权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产业链金融等金融产品创新前沿尚未真正起步;保险公司在开发特色险种、更好地服务企业方面仍有不足,通过保险方式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不高。金融机构整体合力不强。省内各类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期货等,各自分口管理经营,横向之间沟通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合力。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建设不充分。我省生产要素、环境要素以及金融产品等交易市场建设发展不充分,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还没有做到有效融合,影响到了金融资源向中小微企业的配置效率。从社会层面看,再担保机构发展不充分,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加重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五)开发区功能建设滞后,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聚集新兴产业、引领科技创新、率先改革开放的作用。发展规模偏小,是我省开发区建设的现状。我省开发区GDP和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重仅为40%左右,而江苏、山东、浙江都达到50%以上,有的地方最高达到70%以上。功能定位不清晰,是我省开发区建设的先天不足。大多数开发区缺乏清晰明确的产业定位,有的工业园区传统产业项目占据了主流,基本没有发挥出聚集新兴产业、引领科技创新、率先改革开放的作用。体制机制不顺畅,是我省开发区建设发展不优的根本症结。个别开发区没有管理机构,相当一部分开发区管委会与当地党委政府,与有关部门的职能交叉、责任不清,在行政审批、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方面改革明显滞后;高新区应该享有的土地、规划等审批权限还没有下放到位,事权与财权不匹配,投资运行体制和财政体制还需要进一步理顺。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是我省开发区内生动力不足的重要因素。考核指标体系设计不科学,往往把开发区等同一般县(市、区)来对待,没有很好地突出“体制创新先行、科技进步先导、高端产业聚集”的发展理念,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末位淘汰的激励机制还没有有效形成。

  (六)选人用人的体制机制不够灵活,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足。我省选人用人的政策环境与京津等地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导致本地的人才留不住,外边的人才难进来,一些专业技术人才少,领军人才缺乏,特别是经济发展急需的适用型、效益型科技人才短缺。截止xx年,全省专业技术人才191.5万人,两院院士(包括中直单位)仅有15人,国家“__”仅有31人。与北京、天津、山东、河南等周边省市相比,我省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机构在数量规模、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还不突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偏低。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例,京津冀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共142家,我省38家,仅占26.7%,比全国排名第一位的山东省相差124家,与河南省相差一半。

  三、进一步优化我省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

  (一)深化简政放权改革,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坚持市场优先和社会自治原则,抓好改革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耦合性研究,切实做到各项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发挥出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的整体合力。建立完善行政审批动态评估、管理和调整机制,用有力的“放”和有效的“管”,进一步提高放权的协同性、联动性,对拟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合法性审查制度,防止出现审批事项边减边增、先减后增;对确需保留的审批事项,要认真进行方式流程再造,切实做

篇二:营商环境改善调研和分析

  

  [关于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篇四]关于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篇四】

  为积极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创优“四最”营商环境的意见》精神,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协商确定将创优“四最”营商环境作为今年资政会的主题,集中开展决策协商和资政研究。为此,市政协成立专题调研组,于今年4月到6月开展了深入调研。调研组深入县区及开发园区,先后召开市直有关部门、县(区)政府及开发园区管委会、企业负责人、部分专家学者专题座谈会,听取情况通报,进行实地察看,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并赴有关城市学习考察。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力抓手,加大服务力度,提高审批效能,放权效果持续显现、管理制度不断健全、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一)组织推动有力,创优机制初步建立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2017年底成立了市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组织实施,统筹推进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市政府对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实行月跟踪、季调度制度,推动市级涉企收费清单动态调整、“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等决策部署稳步推进。

  (二)持续简政放权,办事效率有所提高

  从持续减少审批事项、推行“不见面”审批服务、全面提升行政效能、优化企业经营环境、建立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发力,深入推进简政放权,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更加宽松、高效的行政服务环境。坚持以方便企业办事为目标,开通微信核准企业名称、授权银行网点代办企业登记工作,推行企业简易注销登记,不断压缩项目办结时限,取得初步成效。

  (三)不断完善服务举措,营商环境逐步优化

  先后出台了《马鞍山市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马鞍山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等文件,全面部署启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制定印发了《马鞍山市“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工作方案》和考核办法,积极开展“四送一服”活动,建立顺畅的上下联动和协调调度机制,成立服务企业小分队,每月至少一次进企入园举办专场政策宣讲和对接服务。开通了12312投诉举报热线,认真处理涉企投诉举报,积极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活动,法治化营商环境有所改善。

  (四)积极提高服务质量,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有所提升

  逐步完善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审批智能一体化管理系统,并与中心门户网站实现同步对接。市政务服务大厅设置了智能查询机,办事人员可现场、可网上快速查询办事指南、办件进度等信息。完善便民服务设施,增设志愿服务站、办事群众午间休息点。国地税联合办税进驻中心,实现“前台一家受理、后台分别处理、限时办结反馈”的便捷缴税模式。不动产交易的受理环境明显改善,办事效率逐步提高。

  二、我市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动服务意识仍然不强,政务环境仍需改善

  主要表现在部分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够热忱,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能力不足,缺乏对国家和省、市涉企相关政策的深入研究,没有做到及时告之、解读和指导,不能有效地帮助企业实现与政策对接。有些部门和人员对企业申办的事项存在互相推诿现象,对推进协同办理、容缺办理等创新性措施尚存抵触情绪,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存在一定的怠政、懒政现象。

  (二)行政审批程序依然繁琐,服务效能有待提高

  事项审批仍然环节过多、时限过长,特别是企业设立、投资建设、生产经营各环节评估多、收费高、耗时长。部分企业反映水、电、气报装时间长、收费高、服务差,并存在垄断行为。有些部门(单位)主动抓优化流程意识不强,过于强调审批特殊性,“上面推一推,下面才动一动”,联审联办不能顺利进行。大部分政务服务事项虽已进驻市政务服务大厅,但没有综合分类,一窗受理,集成式服务尚未实现,企业及群众办事仍需往来各个窗口。部分单位窗口工作人员业务不熟,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工作流程未深入研究,对一些事项的解疑不能一次性到位,造成办事人员多次往返。我市12345热线服务功能不足,亟待加快热线整合。

  (三)数据整合共享依然存在壁垒,“互联网+政务服务”综合应用亟待加强

  我市虽已初步建成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但

  与县(区)、市直部门在系统对接、网上办事、用户注册应用和数据交换共享等方面存在不足,“各自为政、条块分割”问题还比较严重。涉及多部门办理的审批事项需要在多个审批系统和部门应用系统重复填报、多次录入,市场主体对此反映强烈。网上办事普及不够,企业和市民对网上办事的认知度较低,习惯于到窗口排队办理,市政务服务大厅部分事项自助服务终端设备不足,自助式服务功能不强。

  (四)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健全,法治政府建设仍需推进

  一是对企业细致周到地跟进服务、诚实守信地兑现承诺等方面亟待改进。出台的政策变化快、难预期,有的企业反映有些部门重招商轻服务、重许诺轻兑现,有时还存在“政出多门”、“新官不理旧账”的情况,有的项目十几年了,因各种原因仍有部分用地难以交付,造成企业对政府诚信产生质疑,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二是法治化营商环境待进一步强化,守法诚信激励和违法失信惩戒的联动机制尚需完善,政府对企业信用资源挖掘利用不够。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信用融资渠道狭窄,很难发展壮大。

  (五)综合配套服务依然滞后,城市吸引力有待提升

  一是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企业招聘中高级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员、熟练技术工人日益困难。培育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二是城市人文关怀不够。适合外来客商和企业员工的文化、娱乐、生活设施配套不足,子女就学困难一直困扰来马工作的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三是城市形象有待改善。市区部分道路拥堵、凹凸不平,部分区域环境污染依然存在,城市主出入口区域环境待改善。

  另外调研时了解到,部分企业和市民对市政务服务中心周边停车难反映强烈,对轻疏导重罚款表示不满。

  三、推进我市创优“四最”营商环境的几点建议

  (一)以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满意为宗旨,营造创优“四最”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

  1.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市委、市政府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有针对性的解放思想大讨论,积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认清我市面临的严峻形势,坚决破除思维惯性和思想惰性,认真梳理制约营商环境优化的核心症结,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乎城市形象”思想意识,在全市上下形成解放思想,争创

  “四最”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要树立“项目至上、企业至上”理念,提高精准服务能力,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融入各类专题学习教育中,提高公务人员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业务素养、法治素养和正确行使公权力的能力,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

  2.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考核。要结合我市实际,出台集营商环境建设、督查、考核于一体的《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实施意见》,并建立健全规范、长效的相关制度体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抓、人大政协监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企业和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要把营商环境建设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影响营商环境提升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在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才环境等方面发力,开展专项治理,倒排时限、压实责任,强化落实。可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我市营商环境各方面工作进行定期考核评估,客观公正地摸清工作现状,对标先进地市,查找差距不足,倒逼改革创新。

  3.进一步提振精神,激发干劲。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要贯彻好中央《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精神,充分调动和激发全市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我市实际建立干部激励机制、尽职免责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让各级领导干部在促进经济发展、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中奋发有为。

  (二)以“最多跑一次”为标准,打造高效政务服务环境

  1.尽快实施政务服务标准化。加快对接省级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编制梳理并公布我市“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清理不必要的证明材料,构建统一规范的标准化办事事项和办事指南体系,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2.全面推进集成式服务。借鉴深圳市经验,以方便企业及群众为目的,依据事项领域、流程关联度等因素,在市政务服务大厅科学设置企业经营许可类、社会事务管理类、投资建设管理类等“综合受理窗口”。实行“接办分离”,各部门的咨询、收件、受理、发证等统一授权综合窗口办理,对涉及多部门审批许可的事项提供“套餐式”联合审批服务,实现“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统一出件”,企业和群众办事只需要跑一个窗口。

  3.完善市政务服务大厅便民服务功能。在服务大厅增设人民银

  行征信报告出具、水电气报装等业务办理窗口。落实业务办理无需复印件,确因业务需要由各服务窗口复印或扫描打印。开发涵盖业务查询、预约办理、自助打印、税费缴纳、民生服务等功能的自助终端一体机,并开辟24小时自助服务区,变多门办理为一门服务,形成企业和市民“要办事,去大厅”的政务服务新局面。另要尽快解决市政务服务中心停车难的问题。

  4.强化政务服务队伍建设。加强对窗口人员业务培训,不断提升窗口人员的业务能力;建立服务回访制度,定期对窗口工作人员进行服务评价和量化考核;建立派驻人员激励机制,特别是窗口干部成长机制,留住熟练专业人才,打造一支审批业务精湛、服务水平一流且相对稳定的窗口干部队伍。

  5.整合政务服务热线。借鉴金华做法,除应急电话外,将全市各部门的热线电话全部整合到12345热线上,整合后的座席人员编制同步转移到市电话办。建立后台数据库,开展数据分析、在线自助服务,提供业务互动咨询和投诉反馈。通过提高热线接线率、接通率、落实率,第一时间解决企业和群众诉求,做到“一拨就灵”。

  (三)以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为抓手,实现“一网通办”1.加快推进政务信息系统和网络整合。推进统一门户、统一入口工作,加快各部门业务系统与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的对接融合,做到登录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即可办理所有网上事项,避免多次重复录入,实现“一网通办”。

  2.尽快实现部门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借鉴合肥做法,组建“数据资源局”,统一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数据编码、处理、共享和交换标准,在确保政务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互联互通、协同共享,彻底打通“信息壁垒”。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开放共享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职能部门间的信息,促进自然人、法人、电子证照、社会信用等基础信息库和业务信息库的连通,以信息共享,支撑业务协同。

  3.加大网上办事的推广运用。加大网上办事宣传推广力度,在政务服务大厅自助服务区配备导办员,让更多的群众和企业知晓、愿上、会用,提高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效。要推动市级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向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覆盖,将多功能自助终端设备布点到全市街道、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方便群众就近完成热点服务事项的办理,减少交通和时间成本,实现政务服务全城通办。

  (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1.探索建立相对集中的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借鉴南通市经验,在我市部分县(区)启动相对集中许可权改革试点,成立行政审批局(办),从职能整合、机构整合和资源整合角度,变多部门分割审批为一个部门集中审批,实现审批与监管分离,构筑新型政府公共服务体系。

  2.加快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借鉴浙江经验,实施“标准地+承诺制”改革,以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为前提,以区域整体评价代替项目独立评价,采取“多评一表”、“多图一审”、“区域评估”、“联合验收”等模式,全面容缺、全程代办,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促进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提速。

  3.积极推进诚信政府、法治政府建设。要讲求政府诚信,信守招商承诺、服务承诺,对历史遗留问题和市场主体的合理诉求,尽快给予协调解决。要增强政策的时效性和延续性,坚决避免朝令夕改。要规范监管执法行为,在涉企执法部门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坚决杜绝滥用行政权力干涉企业正常经营的行为。要建设法治政府,在维护司法公正、保障公平竞争、提供完备法律服务、优化产权保护、维护企业及企业家合法权益、加强企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构建公平公正、透明高效、互利共赢的法治环境。

  (五)以建设“宜居、宜业”城市为目标,增强综合配套服务能力

  1.加大人才引进和人才集聚。我市人才引进政策较周边地市并无比较优势,在相应提高补贴标准的同时,更应强化人文关怀,在落户、医疗、养老、子女就学等方面以细致、高效和贴心的服务取胜。要重心下移,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注重对中级以上技工等实用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可将我市空置的安置房、廉租房和公租房改建成技师公寓,鼓励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留马就业。

  2.加强财政和金融支持。要抓紧做好涉企收费清理,落实好符合条件的财政奖补资金的应发即发,持续为企业减负。要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专项债券、信用贷款、动产融资等形式,构筑银企信用融资平台。

  要推进我市中小微企业担保增信机制创新,建立完善我市政策性担保与再担保机构,构建风险分担的融资服务体系。鼓励银行和担保机构为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和担保服务,切实降低收费标准,减轻企业融资成本。

  3.加快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要重点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水电气配套跟进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继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综合管理,解决行路难、停车难等现实问题。要积极培育和设立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实现市场化运作,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并完善监管机制,严格行业准入,严肃行业退出,防止行政权力渗透,杜绝行政主管部门和垄断行业为企业指定推荐服务、指定推荐产品。

  我市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要按照创优“四最”营商环境的总体要求,在城市投资环境、商业环境、政府服务功能、法治建设和人文气息上加大工作力度,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圈,力争使我市营商环境走在全省前列。

篇三:营商环境改善调研和分析

  

  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3篇

  【篇一】

  一、我区营商环境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两年来,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坚持不懈改善营商环境,在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发展电子政务、监督权力运行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区以服务便企利民为导向的政务环境已见雏形,政务服务环境有所改善,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全面动员部署,完善营商环境制度和工作措施。区人民政府召开了xx年全体会议暨廉政工作会议,对全区作风建设,特别是优化为民服务与营商“两个环境”有关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制定印发了《关于全面落实全区作风建设年活动重点任务的工作安排》等一系列文件,对我区各部门、各单位加强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任务,以确保“两个环境”建设取得实效。

  二是开展专项整治,着力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制定了《改进工作优化“两个环境”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针对进驻区政务服务大厅的17个部门,26个窗口开展为期4个月的专项整治活动,对窗口部门违反工作纪律的个人进行通报公示,并与进驻部门审批科长签订了《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承诺书》,通过制度约束,营造“两个环境”良好氛围。对16项行政审批事项和13项公共服务事项进行了流程、要件、时限的再梳理,同时编制了《办事指南》和《制度汇编》手册,进一步方便办事企业和群众。逐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建立横向并联审批和纵向联动审批服务机制,充分利用“xx自治区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督管理平台”,同时建设微信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全面推行服务事项网上办理。

  三是出台优惠政策,全面推动项目签约落地。制定出台了《xx区投资促进优惠政策》、《xx区项目招商落地引荐人奖励办法》,进一步完善了《xx区招商工作、争取资金、扶持服务企业培植税源收入任务考核办法》,确保优质项目在xx区引得进、落得下、发展好。

  四是主动跟进服务,确保项目顺利进行。着力加强项目审批服务工作,开辟服务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加快重点项目审批速度。积极主动服务企业,与上级审批部门沟通对接,了解政策最新信息;

  与企业主动联系,收集审批过程中需要市直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邀请市政务服务中心有关领导召开项目审批推进会,进行审批科长“面对面、一对一”答疑解惑。全力加快铝业园区项目审批异地受理点建设,目前大厅建设、管理制度、事项汇编等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拟于近期有关部门入驻铝业园区大厅。

  二、我区营商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从办事企业和群众的需求看,我区营商环境建设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区人民政府在重视程度、政策帮助、资金支持等方面做的还不到位,例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奖励的落实及时性不强,人社、教育、科技、房管等部门在营商软环境工作上还需发力。

  (二)政务服务政策宣传不到位。区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没有及时对当前有关营商建设相关的政策进行分析研究,也没有对国家及地区的优惠政策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在企业手续办理、项目引进落地、要素保障协调方面都存在服务不到位、政策不明确的问题。例如对我区的百年老店,自治区、市级的名优产品,非遗项目内容,商务、文化等部门没有在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场所积极广泛宣传,以提高我区传统优秀品牌在全市、自治区乃至全国的知名度。

  (三)政务服务质量不高。区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与企业的协调沟通方面做的还不够,企业在审批、建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不能及时帮助解决,政府及职能部门的服务理念及态度还需提高。企业项目落地、产业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方面所需要的基础配套设施,例如水、电、气等基础保障方面,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细化的不具体、解决的力度不强,服务的方式、水平、质量、效率有待进一步增强,高效、便捷的政务办理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四)简政放权的程度不高。有些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的审批事项,权限下放的不配套、不同步,各种审批“要件”、程序和环节仍显繁多,例如规划和国土等部门,每次企业审批不止跑一两趟,造成企业上下奔波。同时,审批和监管流程界限不明,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不到位,造成审批困难,影响了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五)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力度不强。并联审批和网上审批工作进展不平衡,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进展缓慢,虽然建立了网上和app政务服务平台,但是功能不健全,只能查询办理程序,政务审批系统使用率低,没有真正实现网上审批。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我区营商环境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统筹安排。区人民政府要从我区发展的大局出发,进一步提高对营商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研究和分析营商环境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和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从清明的政治环境、有序的市场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大气的文化环境等方面,全方位的进行科学规划。要学习和借鉴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的经验,加大我区营商环境建设力度,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理顺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区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对我区营商环境有关的政策、制度、流程,进行全面的梳理,适应当前发展的形势要进行完善,不适应新形势的应予以修改或者废除。要在政策宣传方面加大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进行全方面的宣传,让企业和群众深入了解国家及地方的优惠政策、服务政策、审批政策等内容,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氛围。各职能部门间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加强沟通,推进信息、数据对接,形成工作合力,为企业的引进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提高服务水平,强化保障能力。区人民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深入研究分析我区企业的现状,在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上下功夫,要抓住招商引资新项目与现有企业的需求重点,转变服务理念和态度,积极想办法解决我区企业发展遇到的瓶颈,通过定期协调上级部门,进行现场办公等措施,有针性地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推进引进项目的快速落地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要努力搭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对接的平台,帮助企业第一时间获取科技信息,引导企业引进先进技术、科研成果和优秀人才,在科技成果与经济发展有效融合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不断推动企业成功转型升级,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要加大城市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投入,特别是要解决好铝业园区水、电、气、道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健全完善商业综合体、职工公寓、文化体育、学校、医院、交通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提升营商公共服务能力,帮助企业及职工解决后顾之忧,让企业安心落户,让人才踏实创业。要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多样化需求,积极协调银行机构与税务部门,让企业纳税信用、纳税贡献转化为有价值的融资条件,获得银行资金的支持,为企业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四)深化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管理制度。区人民政府要以简化办事流程目标为牵引,建立完善的行政审批动态评估、管理和调整机制,用有力的“放”和有效的“管”,进一步提高放权的协同性、联动性,对拟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合法性审查制度。拓宽简政放权程度,特别是国土和规划等重要审批环节,要明确审批和监管的界限,要确定先审批后监管的流程制度,主要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难题,杜绝“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现象的发生,在监管中严格强化管理措施,把事前监管的重点转移到事中和事后监管,通过制度的优化,服务的跟进,在推动企业引进来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对涉企工作人员的培训监督,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质量、树立大局服务理念,让企业办事便捷,让企业家办事顺心。

  (五)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服务综合效能。区人民政府要对进驻政务服务大厅、社保大厅等综合政务服务中心的政府部门及职能进行认真梳理,确保把一般性审批事项在窗口直接办结,逐步实现入驻数量最多、办理事项最全、办理效率最高、办理质量最好的服务大厅,真正做到“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的运行模式。要紧紧围绕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需求,推进网上大厅业务事项延伸服务,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电子化和网络化发展,对企业注册登记、资质认定、商标专利等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积极推行网上办理,最大程度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要进一步优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推进实体政务大厅与网上服务平台融合,整合配套功能,让平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逐步形成以行政服务中心为主体,网上办理为载体,两者互相融合的政务服务体系。要积极争取与各部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数据对接,打通政府部门内部之间数据壁垒,实现各部门、各层级、各业务系统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充分共享,最大程度做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篇二】

  一、我市深化政府监管体制改革、优化营商投资环境工作开展情况

  去年以来,xx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与省委、省政府要求“对表”、与发达地区对标,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一)深化政府监管体制改革方面

  1、持续推进简政放权。近年来,我市承接落实省政府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51项,对应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99项、中介服务事项37项和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21项。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已经完成编制和公布,涉及16个部门,保留实施市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42项,明确申请人可按要求自行编制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20项。在大幅清权减权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强依法确权,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先后公布和出台了“一清单”、“两张图”、“两办法”(即:xx市政府部门权力与责任清单,行政职权运行流程图和廉政风险防控图,权责清单动态管理办法和行政职权运行监督管理办法)。市级共保留行政职权事项3081项,精简率70%;编制职权运行流程图775张,编制廉政风险防控图775张。今年,再次拟调整行政职能事项160项,其中增加40项,取消58项,下放11项,调整51项,目前法制部门合法性审查已经结束,下一步将递交市政府常务会研究。

  2、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了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全力推进了商事登记

  制度的改革。积极推进登记注册便利化,全面实行“先照后证”登记制度和“双告知”工作,实行新设立企业名称核准全程电子化和网上注册工作。在原“三证合一”的基础上,又将社保证、统计证与营业执照合一,形成工商、质监、税务、社保、统计“五证合一、一照一码”。通过商事制度改革,截止xx年底,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15081户,其中企业29968户、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751户、个体工商户79362户。在现有市场主体中,xx年3月1日商事制度改革启动后新增的市场主体量有5万余户,而改革前市场主体总量约为6万户,增量几乎赶上改革前的市场主体总量,政策措施的实施带来的成效明显。

  3、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去年我市出台了《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原则、内容和措施,各级各部门也相应出台了本级本部门的事中事后监管办法。目前,政府部门工作重心从规范市场主体活动资格向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转变、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一是推行日常监管。对省政府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进行了细化分解,目前正在编制我市的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市场主体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的“一单两库”。同时,推广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抽查机制,通过摇号等方式,从市场主体名录库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从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中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二是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出台了《xx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xx-2020年)》、《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的实施意见》和《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对全市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的项目进行了信用信息“双公示”。建立了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使社会公众和政府各个部门、行业组织都可以方便、及时、全面地了解企业信息,有效扩大了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三是加大社会监督力度。拓宽监督渠道和方式,通过举报受理平台、互联网、举报电话、投诉信箱等,实现公众参与社会监督。加大了信息公开的力度,通过政务信息公开和社会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提高了行政职权运行的透明度。四是强化市场监管。重点查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商标侵权假冒、传销、广告违法等9个领域的违法行为。五是加快推进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去年12月6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省政府部门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对规范行政许可事项管理、流程管理、服务、受理场所建设与管理、监督检查评价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标准化的规

  范,目前我们正在按照省里的标准进行对号落实。我们将通过行政许可的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为。

  (二)优化营商投资环境方面

  1、提振企业家信心。为认真实施“转型突破工程”和“增长培育工程”,支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我们制定印发了《xx年度“1533”工业行动转型升级攻坚年行动方案》,从投资额、投资强度、科技含量、上市挂牌等方面进行扶持奖励。今年的2月15日我们召开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动员大会,专门对xx年度“1533”工业行动中的32家优秀企业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共兑现奖励4513万元。同时,以“小升规”企业培育和创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努力增加企业数量、扩大企业规模、创造就业机会,去年共培育“小升规”企业19家,净增数(12个)在全省居第一;

  认定省级创业基地5家,市级创业基地5家,新创办企业5664家,新增就业岗位9277个。

  2、推动区域合作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东向融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支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这两个文件的出台,为推动xx参与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和中原经济区交流合作,积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打下了良好基础。

  3、简化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的条件和手续。进一步充分释放我市更多的场地资源,降低创业成本,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我们在全省率先草拟了《xx市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办法》。通过该办法的实施,对企业的住所(经营场所)进行了规范、简化,尤其“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的措施,丰富了我市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的形式,有效激发了大众创业的热情,使我市闲置场地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4、实行企业名称核准电子化和企业设立登记电子化。xx年5月1日,我们实行企业名称核准全程电子化,xx年6月17日起,实行企业设立登记电子化。通过这两项举措,申请人足不出户即可通过互联网进行企业名称核准和设立申请,免去了申请人因补充、修改材料而造成的不停往返,大大缩短了办理时间,降低了办事成本。

  5、做好平台建设。一是启动“企业通”平台。xx年3月,我们与工商银行xx分行正式签订“企业通”平台合作协议;

  6月,又同建行、招行签订了代理企业注册协议,进一步扩大银行代理企业注册的范围。通过将工商注册登记的咨询、服务前移到银行网点,使企业注册登记渠道从政府部门向银行网点延伸,从纸质审核向电子审核、互联网渠道延伸,实现公司设立登记的“一站式”高效服务,极大方便了创业者。二是搭建“双创”平台。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策部署,制定出台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成功培育了米粒儿众创空间等4家省级众创空间,并首次组织了8家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星创天地”,其中xx天创梦工厂获科技部公示备案。三是建立公共服务网络平台。我市通过两年努力,建成了上下通达、左右沟通、覆盖全市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并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上线运行。该网络涵盖1个市级综合服务平台、3个专业应用平台(金融、人才、互联网)、2个产业服务平台(泽州装备制造、高平食品加工)和130余家小微企业服务站,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找得见、用得起、有保证”的公共服务。四是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定期举行“政企对接、银企对接”座谈会,围绕鼓励民间投资政策措施的制定、扩大民间投资及资金投向等方面征求民间企业加大意见,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国有银行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

  6、加强园区和开发区建设。一是完成海关国检机构、兰花保税物流园区建设。目前,海关国检机构和兰花保税物流园区,已分别于xx年10月和xx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并投入使用。二是推动开发区建设。近3年来,我们通过理顺发开发区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园区升级,不断推动开发区创新发展。全市现有国家级开发区1个(规划总面积9.88平方公里,全区现有各类工商企业1313户。xx年,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11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8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比重为91%)和各类园区15个,xx经济技术开发区连续三年在全省考核测评中都名列前茅,发展态势良好。

  7、做好招商引资项目用地保障工作。一是预列招商引资项目的年度供应需求。每年度初,我们根据签约项目情况,认真制定“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为招商引资项目储备用地规划,以及项目落地、开工和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二

  是推进招商引资项目的年度督查工作。针对项目存在的发展问题、难点,尤其是土地瓶颈进行重点调研,我们每年重点开展两次招商引资调研督查,并向相关职能部门反馈。尤其是xx年度,我们开展了由市政府督查室牵头的三方(市招商局、市重点办、市统计局)联合督查,截至目前进行了三次专题督查,对招商引资项目在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土地问题情况进行上报,一些老大难问题得到了集中解决。

  二、存在的问题

  1、政策有效性有待加强。虽然我市在简政放权、转型升级、招商引资、商事制度改革、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但是在国家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收紧的背景下,我市也存在相关政策引导不足、力度不大、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例如传统产业占用过多的生产要素,挤占新产业新项目成长空间;

  人才匮乏,人才技术等先进要素不断流失;

  改革创新缺少试验田和着力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客商的经济发展信心和发展潜力,特别是重点产业园区、特色产业、重点项目等的优惠政策有待加强。

  2、工作衔接畅通性不强。一是上下级机构衔接不畅。近两年,上级加大了简政放权力度,从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企业办理相关审批手续。xx年,省政府下达《关于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职权事项的决定》(晋政发【xx】55号)文件,将所有项目备案权限下放到市级部门。但我们在承接上级下放权力过程中存在接受上级最新产业政策滞后,机构人员与职责倒挂,人员编制少,属地监管任务繁重,承接工作压力大等问题。例如,我市县级工商局和质监局已经合并为一家,沁水县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家合并为一家,市县两级工商机关的业务工作衔接不畅;

  金融机构也不健全,从各县(市、区)情况看,只有高平市单独设立了金融办,城区、泽州县挂靠在中小企业局,阳城县、沁水县、陵川县挂靠在经信局,开发区挂靠在发改局。除阳城县外,其余县(区)从事金融工作的科室和人员均为兼职。二是部门之间衔接不畅。例如,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后,证照衔接面临困难。目前,还有前置审批34项,后置审批201项,部分企业取得营业执照以后,很难取得相关许可证,陷入“有照无证”“无证经营”的境地。

  3、法律支持有待补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与现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在一定程度上不相匹配。例如,地方金融办的监管职能定位与作用发挥不匹配,缺少法律支撑。在政策层面对地方政府金融管理提出了任务要求,但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地方金融办在行政执法方面缺少法定依据;

  申请人取得营业执照时,究竟取得了许可没有或者应当在什么期限内取得许可,以及对于长期未取得许可的营业执照应当如何处理,没有明确规定。

  4、土地资源未能有效利用。土地从长远来看,是重要的稀缺资源,而良好的土地储备和预先规划也是一个地区产业发展、项目用地的重要前提。从我市土地使用实际看,存在着县区间储备和需求不平衡的现象。城区、开发区区位优势明显,但土地储备不足,尤其是大块待开发土地少,很多项目不能落地;

  而其他县区则存在着土地用量使用不完的情况。

  5、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近年来宏观形势不佳、下行压力加大,造成企业经营状况恶化,融资难问题也更加凸显。企业融不上资,首先是由于企业自身问题,如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信息披露不透明等,难于搭建良好的银企互信关系。此外,外部环境不宽松也是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信贷环境差。近年来,由于金融风险加大,银行开始收紧银根,出现了限贷、惜

  贷、压贷、抽贷现象,同时银行审贷权限上划、周期延长,导致中小微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难于得到银行贷款。二是货款回笼难。大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拖欠小企业货款较为普遍,这一问题在涉煤企业包括煤机配件企业表现尤为突出。三是企业担保难,能享受信誉担保的企业凤毛麟角;

  企业间互保因为自顾不暇而流于形式;

  抵押物担保资源日渐减少,民间担保公司因为利润薄、风险大逐渐萎缩;

  政策性担保机构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考虑担保也十分慎重,这些情况导致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对象。

  三、工作建议

  1、加强政策引导。在国务院清理、纠偏招商优惠政策的当下,充分理解、运用好宏观政策,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重点产业园区、特色产业、重点项目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奖励力度,从政策层面给予市场、企业信心,引导企业投资实体经济。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目前全省国有企业改革正在有序推进,这对国企是个挑战,对民营企业却是个机遇。建议通过省政协的呼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国有企业通过增资扩股、股权转让、新项目合作等方式,吸引有条件的非国有资本参与国企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激发活力,共同发展。

  2、加强基层机构和人员建设。为高效承接上级下放权限,建议省、市政府在下放权限之前,完善机构设置和编制,加强人员力量,统筹兼顾,并有计划、有要求、有布置地组织培训学习,通过汇编政策文件、开展专题培训、组织研讨交流、建立网络沟通渠道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相关部门及人员的业务指导与培训。

  3、创造良好金融生态。一是完善市场金融法律体系。加快政府监管、投融资、土地利用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立改废释步伐,使相关条款能尽快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相匹配,为监管体制改革,优化营商投资环境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二是加大政银企合作力度,优化环境缓解融资难。建议省、市出台一系列帮助企业贷款融资相关办法,进一步加大对股改上市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规范化改制,进而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同时建议省政协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呼吁驻省金融机构改善信贷环境,给予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更多支持:一方面在信贷审批上,给予下级支行一定权力,以简化程序,缩短审批时间;

  另一方面,适当放宽和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对满足金融机构风险评估的续贷业务,直接进行滚动融资,提高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三是加快担保体系建设。建议省政协可以呼吁和协调省里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担保机构特别是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发展,提升担保能力,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四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金融业要持续健康发展,重点是创优金融发展生态环境,其中信用体系建设是关键。目前由发改委牵头实施的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出台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没有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建议社会信用体系进行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形成合力,同时加快进度,加强部门联动,共同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为营造良好的营商投资环境奠定基础。

  4、推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一是建议省、市国土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年度用地指标时,要加强上下沟通,统筹考虑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合理确定用地计划,解决县区用地不平衡等问题。二是引导民营企业依法合规用地。依法妥善解决民营企业已占用土地、但未办理用地手续等遗留问题。三是鼓励节约集约用地。如对建设3层以上标准化生产线的厂房,在保证设施专用的前提下,给予一定补助。

  5、完善助推中小企业发展的服务体系。一是搭建中小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

  台,大力发展适合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二是创建更多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通过提供生产、经营场地,办公、生活等共享设施,商务、后勤等方面的综合服务,为本土企业发展提供良好创业环境和条件。三是建立专门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引进、经营管理和生产咨询等服务,为中小企业引进和留住人才提供有力支持。四是组织中小企业家参与高层次商务培训考察,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和企业家队伍建设。

  6、夯实园区基础,强化招商引资。一是要夯实园区基础建设,突出园区招商主阵地作用,走“园区招商”之路。应根据发展实际,给予园区相应鼓励政策。同时,有重点、有创意地运作园区的招商活动,发挥园区政策服务、综合功能和产业发展方面的集成优势,积极吸引客商参与园区开发。二是明确发展定位,推进产业链条补足、补强式招商。针对部分园区定位不清的症结,要根据各县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优势,开展科学调研和规划,对园区投资强度、产业类型、企业规模做针对性引进,切实遵循园区发展规律,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运作。三是加大开发区建设力度。注重调整产业结构,要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

  由“小散低”的产业类型向规模、集中、中高端转变;

  由同质化的产业布局向差异化发展;

  由招商引资向选商引智转变;

  由重视硬环境向软硬环境并重转变;

  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篇三】

  民营经济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强劲引擎。xx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节点城市,始终把民营经济发展及改善营商环境建设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街镇、园区高度重视,大力推进,积极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优化辖区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此次调研以xx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开展专项民主监督为契机,把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作为主题,加强与对口街镇园区的走访调研,通过面对面听取企业家心声、了解企业发展实情,征询企业家对营商环境的意见和建议,全面掌握各街镇园区在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工作情况,同时,结合民主党派外出开展考察、组织培训等机会,加强与长三角一体化其他城市的交流,了解周边城市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借鉴特色经验,打开视野、对标先进、排查问题,为党政决策提供参考,实实在在地推动xx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注重政府引领,搭建发展平台

  在g60科创走廊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区各街镇园区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并将之列为党委政府的主要工作任务,在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强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方面,积极探索、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为民营企业发展搭建更优质的平台。如,xx街道研究制定本辖区企业财政扶持、商务楼宇(特色楼宇)奖励、产业园区奖励、产业基金集聚区建设方案等产业扶持政策,切实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新桥镇建立了“四会共商”机制。通过书记碰头会、党委会、党政班子联席会、镇长办公会共同协商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碰到的问题。九亭镇成立xx硕亭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全权委托九里亭街道管理,作为九里亭街道服务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车墩镇积极参与建设联东u谷科技企

  业创新港,打造g60科创走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让民营企业能更加便捷地获得要素支撑。

  (二)龙头带动发展,招商引资重效

  各街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聚,鼓励、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例如,泗泾镇重点聚焦智能制造、智慧安防、智联元件三大领域,全力推动“3+x”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xx街道除了成功引进以巨人集团、飞科集团、中联重科等为代表的行业龙头企业,更是引入了启迪漕河泾科技园(清华科技园)、临港xx新城科技园等专业园区平台以及海尔智谷的cosmoplat全国首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和凯悦、凯悦嘉轩、希尔顿欢朋等科创型民营企业以及商业配套项目,将民营企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三)加快转型调整,优化资源配置

  1、盘活存量资源,推进产能调整。有限的土地资源是发展的最大瓶颈,各街镇园区将盘活存量资源作为破解发展瓶颈的重要办法。如,叶榭镇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建设用地减量、环保督查、违法违规项目整治,推进产能调整,完成清退劣势企业88户,盘活存量土地168亩。通过环保、拆违等综合执法手段,推进落后产能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新浜镇坚持“三去一降一补”,加大腾笼换鸟力度,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增量和质量。洞泾镇将战略留白区规划进行调整,释放出9.8公顷的面积,为优质企业提供空间。目前已有42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落户洞泾,上半年共实现产值7亿多。经开区建立了存量资源数据库,将空置多年的“杨协成”厂房引进了“百事食品”;

  运用结余土地分割的新政策将“味之素”空余土地82亩分割于上市公司顺络电子,鼓励其建立总部、研发、生产基地。

  2、严把优质产业,打造产业集群。目前,许多街镇已由传统的“供土地”模式转向“打造产业集群”模式,从而引进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如,佘山镇秉承可持续、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保留龙头产业企业,去掉高污染低产耗企业,立足于一廊九区、2+1产业模式,背靠洞泾人工智能发展模块,引入“脑子项目”——生物医药产业链。小昆山镇坚持“四个论英雄”,贯彻“三个一批”,对工业园区实行网格化管理,严格执行工业园区准入评估标准和企业保证金制度,引进瑞延集团、威特力等符合“6+x”产业导向的优质项目。石湖荡镇着力打造海尔卡萨帝制造基地,形成以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研发中心为一体的综合基地,为大规模智能制造企业的发展形成示范。

  3、聚焦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方松街道主动对接g60科创走廊建设,发挥双创集聚区效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充分利用“基地+基金”模式产业政策,以泰晤士小镇天马论道、光与盐众创空间、电子商务园区为载体,使创新创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新浜镇围绕g60科创走廊3.0规划,推动智慧物流功能区分区规划落地,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和新动能,推进产业布局向智慧物流、智能制造转型。新桥镇制定管理办法指导195地块产业转型,支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四新企业发展。目前正开始推动亦馨仓储公司转型九里工坊。

  (四)提升服务能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

  在服务民营企业的过程中,各街镇园区注重服务水平的提升,努力优化营商环境,发挥“店小二”作用,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1、建立政策宣传和落实机制。各街镇园区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与企业

  面对面解读相关政策。通过微信公众号、民营企业微信联络群宣传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民营经济27条”,将减税减负优惠政策宣传到每家企业,让企业及时享受政策优惠。例如,永丰街道为扩大稳固发展经济为企业提供沉浸式服务,细分企业类型,加强信息沟通,每月进行政策传达培训。佘山镇政府采用精准化服务理念,每半年举行一次系统化培训,使得政府与企业信息沟通渠道顺畅。

  2、深化“零距离”综合审批制度改革。为深化“零距离”综合审批制度改革,各街镇积极响应,为企业提供各类一条龙专业服务项目。例如,经开区成立审批代办服务中心。泗泾镇进一步整合各类行政资源,启动企业服务中心装修,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石湖荡镇建立“一窗式”服务,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办证一条龙服务。新桥镇设置专人对接重点优质项目,提供一对一服务,推进企业分类管理。

  3、深入走访调研为企业解决燃眉之急。各街镇园区结合大调研工作,深入企业开展走访调研,不断深化重点企业联系服务机制,积极对接企业需求,做好产业要素、金融要素、人才要素对接。例如,叶榭镇强化应急处置,解企业燃眉之急,针对年纳税较高企业协助其解决厂房改扩建、置换或寻找合适厂房等事宜,进一步扩大产能。洞泾镇加大对规上企业,特别是受到此次中美贸易摩擦影响较深的外向型经济企业的关心力度,通过“大调研”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小昆山镇对税收下降明显的企业由镇经发办、镇g60推进办、投资公司、税务等部门联合上门走访,深入了解企业和帮助企业解决经营中的困难,实行精准服务。

  二、存在问题

  通过本次专项民主监督,可以看到我区各街镇园区在改善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企业的高度认可。但是,同时也发现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主要归结如下:

  (一)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例如,九里亭街道规上工业企业9家,上半年产值56206万元,同比下降30.4%,税收5516万元。限额以上商品销售额企业6家,产值42244万元,同比下降7.7%,税收409万元。泗泾镇受减费降价的影响小税收企业出现普降。根据测算,增值税减少10%,个税减少30%,房土两税减少23%,综合下来,泗泾镇民营税收受此影响下降11.5%。

  (二)用工难状况日渐显现。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环境综合整治、违法无证建筑的拆除,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离开xx,导致企业招工难;

  另一方面,适合企业员工生活配套规划尤其是居住配套严重短缺,成为企业人才落地的“大问题”,子女教育等问题导致高端人才流失严重。例如,xx街道目前在建的公租房,由于建设周期较长,无法有效解决眼前人才居住的大量、迫切需求。同时,部分企业反映,本市各级政府或不同条线对新入驻企业政策优惠幅度较大,但该政策未惠及已经入驻、发展老企业。

  (三)扶持政策落地率低。政府对于小微企业和一些民营企业已有不少扶持政策,但在实际落地执行中,很多小微企业对于政策依旧一知半解或信息不对称,导致没有最大化利用政策减轻企业一部分负担。民营企业主要还是通过官方媒体了解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政策。但是,官媒对政策细化标准的解读、具体操作指导不够;

  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通常没有专人研究政策,导致主动申请较少。同时,政府对民营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涉及到工商、税务、物价、城建、环保、卫生、计量、质量监督等多个部门,在对民营企业管理中,往往出现相互交叉、缺

  乏协调、相互踢皮球的现象,也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四)工业用地指标紧张。土地是最核心的生产要素,近几年的土体政策趋紧,用地审批趋紧,土地供给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也为企业的建设发展带来了困扰,影响了各街镇招商引资及民营企业发展。例如,叶榭镇地处浦南,全镇工业厂房、工业用地除198地块外,无证土地居多,近十年无新增土地指标影响了实体型企业的落地和产税。方松街道地处xx新城核心区域,在发展中存在商业空间拓展与土地资源匮乏的矛盾,辖区房产开发、商业服务设施和楼宇建设已趋近饱和,除绿庭广场地块尚未开发外,无可供新的商业和商务发展的土地资源,导致部分企业流失。

  (五)融资难情况持续加重。融资难是民营企业经营过程中一大难题,特别是小微企业更是难上加难。各个银行目前的贷款门槛都较高,对抵押资产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在走访企业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有贷款需求的小微企业,他们处于初创阶段,固定资产少,不符合银行的贷款条件。没有资金就没有发展,企业成长被遏制。

  (六)招商引资竞争加大。随着周边各区及嘉兴各县招商政策加码,特别是xx、xx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招商竞争压力较往年增大。以小昆山镇为例,虽然xx年上半年共招商1234户(其中实体型16户),招商数量增长较快,但招商质量不高,需要进一步提升。目前合作招商较多,政府招商比例较小。合作招商的企业和招商单位联系紧密,但和街镇联系相对较小,后期稳定性较弱,容易随招商政策的差异而容易流失。新进企业普遍弱小,优质项目不多,新增企业户均纳税额较低,虽说招商户数较多,对各镇目前税收提升还不理想。

  (七)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够完善。通过调研发现,有些街镇产业结构尚趋同,过度竞争现象仍比较突出,受考核机制等因素限制,各街镇园区在招商时无法有效落实产业地图导向。这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地比较优势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区整体优势的发挥。同时,行政界限的阻隔,分割了市场体系,造成生产要素难以在区域间自由流动,进而影响了空间、环境、人力等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各项属地化政策指标带来实体经济的流失。

  (八)政府执法方式有待转变。在调研中,民营企业普遍反映环境、安全、消防等政府执法部门轮流上门执法检查,企业疲于应付、压力巨大,不能将主要精力用于经营管理;

  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有意愿按法律法规做好对应措施,但由于相关法律条文太多,而企业人力成本较高,不能安排专人专岗对应相关工作,这造成相关专业知识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疏漏;

  执法部门工作中存在“以罚代管”的简单粗暴方式,一旦发现问题即进行处罚,导致企业经营记录污点,缺少补救的途径。

  (九)配套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xx区已经按照“产城融合”目标进行规划和建设的调整,但部分区域历史欠账较多,目前改造更新进度远远不能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一是生产区生活配套设施集规模偏小,公租房不足,不能满足广大企业的需求;

  二是商业服务仅限于最基本的吃住需求,缺少电影院、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各类社交娱乐体育文化设施,员工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缺少交际场所,许多企业反映员工婚恋难问题比较突出。三是交通不便,虽然开通了轻轨和部分公交,但线路有限,尤其是经开区区块分散,缺少相互衔接的线路。从轻轨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的交通不便,使得企业员工上下班和到主城区解决业余生活娱乐存在

  11困难。

  (十)缺乏信息互通平台。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受资金、规模的影响,不同程度缺乏设备、人才、信息和管理方法,需要互通有无,互相扶持,共同成长。调研中发现,有的企业就在同一园区内,且产品具有上下游关系,但缺少联系渠道,没有形成合作。还有的企业在研发上遇到瓶颈,没有和区内相关科研机构对接的平台。部分研发实力和设备较强的企业,表达了愿意开放共享的意愿却不知如何实施。而且,由于机制上的缺失,大学城、科研机构与xx本地的企业缺少直接有效的合作渠道。许多企业代表提出要充分发挥xx大学城的人力资源高地的优势,构建有效的产学研平台。

  三、建议对策

  (一)因地制宜,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各街镇园区要因地制宜,明确地区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特色,重点行业政策及时调整,政税体制与行业变化发展相配合,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自主积极性,全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探索产业发展规划。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和资源特点,探索可行的产城融合体系,培育和创建品牌名片,打造一个有自身特色的产业集群。二是配套专业服务机制。契合企业转型路径,引导商业街区特色发展,加速聚集优化。将优质服务打造成为园区招商的金字招牌,特别是针对历史遗留的工业企业,更可变被动为主动,帮助其开展转型过程中的定位招商,盘活资产使用效率。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产业升级初期就将业态周边交通问题、供电供水保障进行同步配套调整,以强化产业发展根基,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二)推进精细化管理,政府服务要从“店小二”升级为“企业经纪人”。政府政策制定和实施部门要从“店小二”的角色转变为“企业经纪人”的角色,对接上级政策导向,以企业视角思考服务,融入式精细化管理。一是发布政策的同时要更多地提供政策解读,通过更多媒体和渠道来宣传乃至是路演推广;

  二是整合工商税务等企业的经营情况的大数据,通过智能分析手段,对符合政策条件的企业,主动提示和询问,做好相关政策与企业的对接与落地;

  三是政府工作人员要掌握所负责区域内企业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加强为企业匹配各类要素的意识和能力。

  (三)多渠道扩大土地储备,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要素支撑。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园区运营商的作用,规范园区招商、运营,提供土地的有效供给。通过对存量企业排摸,充分利用政策支撑,激活、释放存量土地资源。要加大低效、空闲土地资源的二次配置、调整,一方面引导、协调多家企业共享、共用存量工业厂区,提高现有厂区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支撑,提高厂区容积,改造、扩建旧厂区,提升单位土地利用效率。对不符合环保、财税、产业政策要求的企业关停并举,淘汰一批,盘活一批。严格遵守、依照法律、法规,多管齐下,激活、释放存量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开发建设效率,为民营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充足土地要素支撑。

  (四)对接高校资源,构建产学研平台。建立辖区企业人才、技术、服务等信息平台。定期与高校召开联席会议,对具有合作前景的高校可先选派专业对口的年青教师赴企业调研,在形成较为充分的供需方信息情况下,再组织召开校企对接专题会议。在人才合作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平台从高校聘请对企业发展有作用的人才进行兼职,帮助企业有效地进行技术开发。企业可以提供创业见习岗位,为大学生就业或创业提供指导,形成双赢。同时,建议政府大力培育和引进各类技术转化中介机构和人才,提升产学研平台的实际转化效果。

  12(五)转变执法理念,完善执法手段。一是政府安全、消防、环境执行部门实施联合检查、企业集中接待,避免轮流上门造成频次过高,干扰企业正常经营;

  二是执法部门转变“以罚代管”工作方式,各类检查以辅助企业成长为目标,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整改要求,处罚作为最后的手段应慎用。三是大力发展和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应对方案和长效的安全环保措施。

  (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为人才提供基础支持。一是加大对街镇、居住区公园、广场建设,加强对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的分类投放管理,优化、美化、绿化街镇环境,利用好产业园区内零散用地和推动土地转性,完善生活、商业、体育、文化设施,使得配套设施位置、规模、种类更加合理。二是充分利用政策窗口期,对工业企业配套用房、闲置房屋进行改造升级,进行公租房建设,以解决居住紧张的问题。三是规划完善从轻轨、地铁到园区的配套公交线路,区政府、镇、园区三方统筹协调,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区域公交系统完善。四是“工、青、妇”等组织要研究和打造长效机制,在精准匹配企业未婚男女比例、收入、地域等信息的基础上,举办有针对性的活动,建立长效的婚恋平台,解决企业青年婚恋难的问题,帮助企业留人。

  (七)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管家式服务。成立园区管理公司,为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平台。一是提供园区内各种资源、设备、仪器互相租用;

  二是互通园区内各企业的信息,牵线搭桥,促进园区内企业合作,成为互相的客户和供应商;

  三是大力发展管家式、一站式服务,挖掘企业需求,提供深度服务。四是建立各类园区内文化、体育社团和协会(对参加企业根据会员人数适当收费,或按活动次数和人数分摊,以不营利为目标),促进民营企业建立和发展自己的企业文化。

  (八)托底助力小微企业融资,帮扶企业做大做强。政府部门要出台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政策,给予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托底支助。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深化政银企对接,努力扩大信贷规模,同时,要创新金融服务。银行业机构监督管理部门加大对民营、特别是对民营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认真落实信贷倾斜政策,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信贷额度的授信工作。要不断完善民营中小企业担保抵押贷款方式,加快发展创业贷款,以及知识产权、应收账款、订单合同、集体土地使用权质押贷款等业务,充分运用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远期外汇等各种表外金融工具,不断满足民营中小企业差异性融资需求。

  13

篇四:营商环境改善调研和分析

  

  关于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五篇

  【篇一】

  为助力优化全县营商环境,助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6月上旬起,县人大常委会成立3个调研组,深入全县相关部门、部分乡镇、工业园区、相关水电气暖公司等,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召开部门座谈会、企业座谈会和企业问卷调查,听取部门、企业办事人员和部分县、镇人大代表意见建议等方式,开展了为期1个多月的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调研。调研组对各方面调研情况进行了认真梳理总结,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我县优化营商环境发展现状

  近年来,按照省市县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精神和“营商环境提升年”总体安排部署,我县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主体责任,完善制度建设,实施专项整治,强化督查考核,积极营造快捷、高效、规范、透明的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体系,在今年四月通报的陕西省县域营商环境监测评价综合排序中,石泉县以56.23综合得分,位居138个县、区(高新、自贸、经开区)52位;居全省107个县(区)第46位、全市第4位,营商环境明显好转。主要特点:

  (一)强化政策支撑,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__》、《招商引资优惠扶持暂行办法》、《关于中小企业还贷周转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县政企信息交流和发布制度__》、《关于推行企业金融顾问制度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石泉县招商引资项目“一事一议”工作规则》等13个配套文件及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机制。一是通过搭建“石商贷”融资互助平台,设立5000万元产业发展专项基金、2000万元中小企业小额贷款周转金,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二是每季度召开一次政企座谈会、银企对接会,落实好并联审批、代办服务、包抓帮扶、银企对接、政企沟通等优化营商环境;三是“一事一议”做好招商引资优惠扶持政策的兑现,安排专项资金落实骨干企业培育、纳税大户奖励、企业人才引进、知名品牌创建等激励措施,多途径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二)提升行政效能,持续改善政务环境。一是县政务服务中心36个入驻单位、服务各类事项759项,基本实现“应进全进”和审批事项网上受理。二是通过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办事流程,优化窗口服务,“最多跑一次”事项达到473项,占所有审批服务事项总数的62.3%;推行互联网+,网上及手机办理和发放微信营业执照等电子证照、电子发票等,117项事项实现“零跑路”目标;三是按照“一窗”改革目标,实施金融服务专区、联合办税区、自助服务等分厅改造标准化建设;四是加强全程代办服务工作,按照企业代办、项目代办、民生代办、镇村代办等进行分类,由各代办责任单位牵头推进,形成了全程代办工作体系;五是完成“建设审批”和“企业登记”两大类6项并联审批流程及细则,建立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并联审批工作流程、办理事项压缩至5个工作日,提升了企业和群众办事的满意度。

  (三)强化执纪监察,改善法治环境。出台《石泉县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效能监察的实施办法》、《石泉县营商环境满意度调查及现场评议考核暂行办法》,在县纪委设立县营商环境投诉举报中心,将营商环境纳入巡察、专项检查、明察暗访、季度督查的重要内容,一是按照“有信必核、有访必复”原则,凡涉及到营商环境的信访举报,从重从快严肃查处。二是围绕县委营商工作“九项机制”、资源交易中心运行及并联__度落实等8类情况和干部作风问题综合开展专项检查,倒逼任务落实、责任落地。三是对49个承担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职责的单位进行满意度测评,查找问题、征询意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__作用。

  二、我县优化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

  我县的营商环境与社会各方面特别是企业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

  1.相关机制不健全。县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成立了石泉县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及综合办公室和“八办四组”,但在安排部署、细化分工,明确职责,系统推进“十大行动方案”的有序实施方面还有差距。相关部门的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制定不及时,各部门具体职责还未落实,工作推进不够系统深入。比如在县域营商环境监测评价过程中,部分部门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营商环境与自身关系不大,支持配合力度不够,给此项工作带来难度。

  2.政务服务意识不强,行政审批效能有待提高。一是重审批、轻监管,重处罚、轻服务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特别在环保、消防、卫生、安全等环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粗暴执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措施办法还需要进一步创新。二是部分单位对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重大作用的认识还不到位,思想不解放、政策不灵活、服务不主动,“门好进、脸好看、但事难办”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三是并联审批还不尽完善,相关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加之部分单位行政审批放权不到位,政务中心部分服务窗口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强,对审批事项把握不准,人进事不进,事进权不进,“最多跑一次”还不能完全实现。

  3、惠企政策宣传不到位,落实有难度。我县惠企政策的公开形式单一,市场主体知晓率不高,尤其在执行层面还存在不及时、不到位

  等突出问题,极大地抑制了政策的有效发挥。不少企业反映,各级在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上,多是照搬上级政策文件,有针对性的措施较少,很多时候看到政策,无法享受;看到空间,无法进入;看到机会,无法把握。

  4.金融服务体系作用发挥不够,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一是县委、政府虽然也建立了企业转贷应急机制,但2000万元周转金量小,利用率低,无法满足中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二是企业融资渠道窄,融资成本高;三是涉农企业无法将农业资源进行评估、融资贷款。

  5.企业生存难、发展难,市场主体活力不足。一是有的企业反应税费负担重,招工难、用工难、留人难,实体经济难以为继。截止2018年6月底,全县新发展企业193户,虽然同比增长19%,但仅完成市上下达全年任务数472户的40.89%。二是垄断行业收费高。企业反映如电、气、讯垄断行业收费高,尤其是企业用电初装费过高,峰谷分时电价难以执行,给企业带来过高的运营成本。三是中介服务管理不规范。在部门审批办证的前置资料中,很多涉及中介服务环节,因管理不规范,普遍存在收费高、收费乱的现象。四是征地环节阻力较大。由于目前征地拆迁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__不到位等原因,在征地过程中存在一部分群众漫天要价的现象,尤其在乡镇较为常见,给企业落地带来阻力。

  6.少数部门本位思想严重。部门之间职责没有完全厘清,衔接不够顺畅,影响办事效率。按照石编发[xx]5号文件,将不动产管理职责和登记职责分离,申请人委托第三方测绘机构办理的房产测绘,由于两个局使用的系统不一致,房管局能用,又不能满足不动产登记要求的房产平面图和界址坐标,申请人只能另外委托第三方专业测量机构重新测量,增加了申请人的负担,影响办证效率。

  三、进一步优化我县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

  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为切入点,破“五难”:推进商事登记改革、解决企业出生难;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解决企业交易难;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解决企业征信难;加强行政执法监管体系建设、解决行政执法监管难;出台配套优惠政策,解决企业发展难等问题,着力打造“支持政策最优、保障措施最强、行政审批最快、办事效率最高”的一流营商环境,不断推动全县营商环境全面提升。

  1.明确两个清单。一是县上应尽快出台“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方案”的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排出时间表,划出路线图,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制定优化方便企业办理审批手续各项具体措施,最大限度简化审批流程;二是系统把握中、省、市关于简政放权和营商

  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使我县出台的政策与制度形成体系,避免“碎片化”,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搭建好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框架;三是重点开展项目落地、招商引资、营商环境三大攻坚行动,建立完善“一个招商引资项目、一名县级领导包抓、一个招商引资单位负责、专人代办手续”的招商引资项目一抓到底工作机制,通过帮扶使各级干部成为构筑亲清政商关系的实践者、党委政府重商亲商的贴心者、企业发展方针政策的传播者和帮助企业解决疑难问题的协调者。

  2.强化政府服务力。以营商环境提升年为契机,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和担当意识,当好“店小二”,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升软环境;对服务窗口办理事项充分授权,全面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群众少跑路,提升政务中心窗口服务效率;积极创设高效便捷的行政审批程序,加快实现我县营商环境中各个环节“最多跑一次”的办理模式;强化服务窗口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尤其是对于承担行政审批的工作人员要加强业务指导,选派硬人。

  3.转变政府职能。始终将“放管服”改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治理能力的重点任务,简政放权不停步、强化监管不松劲、优化服务不打折。一是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将资源配置交给市场,对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的事

  项,采取招标、拍卖等市场方式运行,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向社会购买。二是强化监管,规范市场。完善常态化的监管机制,尤其是针对企业各项收费的价格监管,使垄断行业各类费用回到合理区间,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整治各种涉企乱收费、乱罚款,强化举报、查处和问责,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认真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选择性执法、粗暴执法等不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提升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要加大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力度,真正做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三是加强企业扶持力度。加大政府周转金的投入额度和监管力度,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下大力气帮助企业降低物流、用电、用工等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组建一支由县级领导挂帅、为企业服务的专家团队,专门针对招商引资重大落户项目、市县重点项目在企业开办、政策支持、安全保障、创新发展等方面提供一对一服务,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对制定出台的招商引资各类优惠政策要积极兑现,确保企业招得来、留得住、见成效。

  4.加大惠企政策宣传力度。一是各镇、各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大惠企政策的宣传,营造我县良好的营商环境。要切实解决好政府与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凡可以公开的政策文件原则上要于印发当日在网站上发布,特别是国家法律法规对特种行业和特殊物品的管理发生变化时,部门要结合实际,主动上门到相关的企业进行宣传,让企业知法守法,避免蒙受损失。二是强化宣传引导。针对乡镇

  征地难的问题,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共同出面协调解决,同时加强新民风建设,杜绝征地过程中群众胡搅蛮缠、漫天要价的现象发生。三是要贯彻落实好《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对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进行多角度的宣传和解读,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5.推进中介机构健康发展。积极引导政府投资项目以竞价方式选择中介机构,保障企业投资项目自主选择中介机构,促进中介服务市场公平竞争、良性健康发展。推进政社分开,真正从源头切断中介收费和行政职权的利益关联,打破“中介性质、行政保护、行业垄断”的部门利益化格局。完善中介市场清退淘汰机制,将中介诚信状况与登记机关监管、银行授信、政府招投标等挂钩,倒逼中介机构提高服务质量。

  6.强化效能监督,狠抓政策落地落实。一是把优化营商环境纳入行政效能监察工作重点,紧紧围绕责任落实、任务分解、组织推动、工作实效等内容,认真开展各项涉企政策督导落实,狠抓“治散强纪、治懒强劲、治庸强能、治混强效”专项治理,确保窗口单位、基层部门、关键岗位、重点人员执行“不打折”、落实“不走样”,切实解决“末梢梗阻”问题。二是坚持“正推”和“倒逼”相结合,激励和约束相结合,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纳入对各单位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以结果导向,严格考核奖惩。三是强化政府履约承诺兑现,加强诚信社会建设,对在招商引资中的违约失信行为进行集中清理、集中督办、集中规范,依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持续优化全县营商环境,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篇二】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5月22日至25日,财经委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新来的带领下,先集中听取了市政府及发改委、编办、住建局、国税局、商务局、国土局等13个部门开展优化营商工作情况汇报并座谈,随后深入到市政务大厅、国土局不动产登记中心办事大厅和渭城、武功、泾阳、三原、淳化县开展调研,听取县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汇报,与市人大代表、企业负责人等进行座谈,实地查看各县区政务中心,走访了近20个企业。5月30日,针对调研中企业和群众反映较多的水电气暖供应问题,财经委又召集市财政局、住建局、水利局和水电气暖供应企业召开了座谈会,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本次调研还通过市人大网站、微信公众号发布了调查问卷,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短信平台发布了征集意见短信,共收回市人大代表和企业、个体工商户反馈的有效调查问卷273份,从而对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一、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基本情况

  xx年以来,市政府按照省、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各类市场主体对营商环境的满意度,为增强全市发展竞争力、加速追赶超越作出了积极努力。

  (一)领导重视,组织保障有力。一是围绕行政效能提升和优化营商环境,健全完善政策制度。xx年以来,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

  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意见》《__在全市政府系统开展“行政效能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__》《咸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意见》《咸阳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积极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和“行政效能提升年”工作实施方案》《优化提升营商环境“10+3”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工作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组织保障机构,特别是“10+3”行动方案,细化了每项任务的牵头、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从而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二是加强组织领导。今年2月份,成立了由市政府__任组长,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政府办和相关部门、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5月初已由市职转办(市编办)调整到市发改委。领导小组确定每月召开一次研究安排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点评会议,推进各项工作。同时,围绕“10+3”行动,成立了九办四组,负责开展具体工作。各县市区也都相应成立了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三是召开了工作动员大会。市委、市政府将优化营商环境列为全市“四场攻坚战”之一,并将今年确定为全市“营商环境提升年”,春节收假第一天即召开了全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动员大会,安排部署全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各县市区也相继召开了动员大会,全市上下进一步凝聚了共识,明确了任务,夯实了责任。

  (二)多措并举,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结合“行政效能提升年”活动,采取多种措施,精简权力事项,简化办事程序,着力促进工作作风转变,全市政务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一是推进“放管服”改革。xx年以来,市编办(职转办)先后两次组织梳理公布市级部门“最多跑一次”事项,涵盖40个市级部门权力和服务事项558项(截止5月末),其中涉及事项较多的为食药局48项、人社局45项、公安局43项、民政局39项、工商局39项。同时,启动政务服务标准化创建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实施方案及进度计划表,确定专职工作人员,全力推动服务标准化。特别是三原县实行三级包抓帮扶机制和企业宁静生产日等12条提升政务环境的举措,在xx年全省县域营商环境监测评价中位列全省第九、全市第一。二是大力推行“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工作。成立了“三集中三到位”改革政务服务办公室,先期确定13个涉及项目审批和市场准入及监管行政部门审批科人员、事项向政务中心集中,市工商局审批科已入驻市政务中心,食药、城建、人防等部门的审批科基本筹建到位。实体

  中心共进驻市级部门、机构和单位29个,集中办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205项(子项);网上中心进驻市级部门48个,服务事项包括行政审批事项和日常管理事项共538项。三是推进“三级联网四级联动”政务服务新模式。利用微信、微博及手机APP等媒介对外发布政务服务办事信息,加快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政务服务网络化、智慧化水平。市政务中心先后协助市国土局、财政局、自来水公司完成了流程修改等工作。各县市区网上政务服务工作有序推进,平台业务已覆盖至部分镇(街)、村(社区),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截止5月底,“市-县-镇-村”四级政务平台共受理各类服务事项5.8万件。四是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工作。彬州市(彬县)、泾阳县是全省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县,两县分别组建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审批事项由多部门变为“一部门”行使。泾阳县将涉及行政许可的20个部门承担的154项、彬州市将21个部门承担的166项行政审批事项分别交由行政审批服务局行使,实行“一颗印章管审批”,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和企业。其他县市区目前也正在筹备推行该模式,预计年内将实现全覆盖。

  (三)对标时限,优化审批流程。今年以来,市政府相关部门基本能对标“10+3”行动方案有关要求和时限,在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提效能上下功夫,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工商登记非常快捷。工商局开展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简易注销登记和“证照分离”等改革。

  市县三级企业名称库和禁、限用字词库全面向社会开放,实现同一登记机关名称预先核准与设立登记合并办理,0.5个工作日办结。对符合条件的未开业、无债权债务企业实行简易注销程序。推进多渠道办理注册登记。截止今年4月底,全市微信设立登记市场主体6506户,占同期登记总量的33.42%。开通了“工商企业通”平台,在银行网点为新设立企业提供注册登记、账户开立、网上银行、结算等服务便利的“一站式”综合服务。申请人可以通过微信、网上办事大厅、“工商企业通”平台、政务大厅四种途径办理营业执照。缩短公章刻制时间,可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公章刻制。优化开户流程,人行咸阳市中心支行明确了“商业银行受理客户资料到报送至人行进行核准,办理时限为1个工作日”。企业开办和注销都较为便利,1-5月,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4934户,同比增长26.2%,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8.3万户。二是不动产登记、纳税、开办施工许可时间大幅压缩。启用新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平台,完善窗口建设,推出预约办理、上门办理等举措,从今年3月份起,不动产一般登记、抵押登记分别压缩至受理之日起8个、5个工作日办结。截止4月底,全市国地税基本实现税务业务“一厅通办”,纳税人平均办税时间、等候时间分别压缩至2分33秒、15分15秒。通过“提前介入、优化评审、多图联审、压缩时限、简化材料、取消搭车事项”等改革举措,简化建设单位施工许可审批环节,将办理时限从原220个工作日缩短到51个工作日办结,目前新建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平均涉及行政审批环节7.6个,平均办理时限20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在xx年省营商环境监测评价中,综合评价位列第八。今年以来,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但从调研情况看,我市营商环境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部分园区、路段的水、电、气、暖、通讯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到位不及时、收费不合理、有时不能正常供应和使用的情况。不少园区缺少公共交通,员工上下班不方便。此外,城市管理水平不高,城市服务功能有待提升,环境脏、乱、差现象仍存在,治污降霾、生态环保工作也是我市营商环境的一个短板。

  (二)“放管服”改革还需加强,投资软环境有待改善。一是政务效能有待提升。部分职能部门审批事项还比较繁杂,不能按照承诺的办理期限予以办结,企业重复跑路办事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些审批权下放后,基层设备、人员、技术欠缺,承接能力不足,致使下放的审批事项时间拖得更长,效率低下。虽然市级、各县区都设立政务服务中心,集中行政审批权,但有些县区政务大厅授权不充分、运行不规范,一些已进驻的单位存在“人进事不进、事进权不进”的问题,部门窗口仅有“收发室”“中转站”功能,只能咨询不能办事。有的窗口办事流程图示不够清晰,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执行还不够到位。有的部门电子政务水平不高,可在线办理的事项极为有限。二是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渠道还不顺畅,机制还不健全。企业的利益诉求还缺少有效的表达反映途径,部分涉企政策、补助知晓度不高、程序繁琐、申请困难。加之我市劳务、法律、广告、设计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相对缺乏,且管理不够规范,收费不尽合理,也影响了企业发展。三是监管不公、监管过度现象依然存在。多头监管、重复监管没有根除,让企业疲于应付。个别部门习惯于运动式监管,如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往往就会对同类型企业进行大检查。互联网等新经济形态的监管还需加强探索。此外,个别地方、个别项目还存在强行供料、强揽工程、阻挠项目建设等问题。

  (三)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据省__xx年市级营商环境监测评价,我市获得信贷一项排名垫底。调研中也了解到中小企业最大的需求和困难就是融资问题。一是贷款渠道单一、信贷产品少、融资成本高。银行抵押条件过于苛刻,评估登记部门分散、程序繁琐、收费较高,贷款额度低且办理难。有的企业为了运转不得已进行民间融资,高利息、高成本导致企业难以发展壮大。二是融资担保、信用等金融服务机制不健全。我市融资担保机构发展不充分,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业务刚刚实现县域全覆盖,业务还没有全面铺开。三是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一些企业信用意识差、还款意愿不强,一些企业存在长期拖欠银行贷款本息的情况,致使金融机构不愿、不敢与中小企业打

  交道。此外,市内各类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各自分口管理经营,横向之间沟通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合力。

  (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氛围不浓。《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已于5月1日起施行,调研发现,各级各部门对这部规范营商环境工作的重要法规知之甚少。一些部门、县区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宣传避而不谈或泛泛而论,既没有数据也没有实例,工作停留在开会、发文件上。与脱贫攻坚战等其他三场攻坚战相比,干部群众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认识有限。此外,一些企业负责人、基层干部反映,有的部门、干部存在__现象,怕担责任、怕冒风险,不愿积极主动开展涉企工作。

  三、工作建议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提高综合竞争力,对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加速追赶超越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改善和提升营商环境,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建议市政府认真贯彻执行《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石

  从企业发展出发,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首先,要对全市所有工业集中区和产业园区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实行三级包抓,切实解决存在问题。加大对园区配套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加强对园区道路、水、电、气、暖、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其次,市政府要积极协调、督促相关部门和水、电、气、暖供应企业,压缩办理时限,强化收费标准等信息的公开力度,拓展服务方式,提升保障能力,为用户提供便捷、安全、稳定、价格合理的服务,切实满足企业生产运营需求。坚决杜绝水、电、气、暖等公用服务企业向企业收取接入费、碰口费等违规收费。

  统筹谋划,加大城区公共服务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实施《咸阳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基础设施规划(xx-2020年)》,坚持工业集中区建设与城市功能完善同步推进,打造产城融合综合体。突出交通先行,优化公交线路和站点设置,在园区及周边配套建设住宿、餐饮、商务、休闲等生活设施,为入驻企业员工创造便利的生活条件。同时,加大对企业引进人才和进城务工人员在保障性住房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服务力度,解决企业员工的后顾之忧。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营建生态宜居宜商的环境。一要持续巩固创文成果,加大城乡环境卫生治理。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加快推进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新型城镇化进程。结合城乡环境整治、城中村改造等,加大绿化步伐,提高城乡生

  态建设水平。二要加大煤、尘、车及挥发性有机物等主要污染物治理工作力度,强化夏防臭氧治理、冬防PM2.5及重污染天气应对治理,确保空气质量持续向好,让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推动我市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二)围绕行政效能提升,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多点发力,切实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创新便民利企审批服务方式,深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和“三级联网四级联动”等工作。加大政务服务标准化工作力度,科学细化量化审批服务标准,压减自由裁量权,完善适用规则,推进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充实基层审批力量,优化提升各级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功能,推行一次告知、一表申请,编制形式直观、易看易懂的审批服务事项办理流程图(表),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清晰指引。加快推进部门政务信息联通共用,建立健全部门联办机制,实行企业投资项目“多评合一”、并联审批。提高网上办事精细化水平,把实体大厅、网上平台、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等结合起来,推广全程帮办、容缺后补、快递送达等便利化措施,多渠道多途径提高办理效率,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突出的排号等号、耗时长、来回跑等问题。

  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助力企业健康发展。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提高决策透明度,完善政府__方式,依法主动公开涉企政策、信息,对市场主体主动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依法及时答复。开展企业走访联系活动,主动为企业提供法律、政策和信息服务,积极回应企业诉求,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大力培育、壮大中介服务行业,强化中介服务监管,规范中介服务标准、收费,营造服务高效、公平竞争、监督有力的中介服务市场。

  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全面推行市场监管清单制度,厘清监管职责,明确监管责任,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合理确定抽查比例和频次,既保证必要的抽查覆盖面,又防止检查过多和执法扰民。推进“互联网+监管”,对新产业采取包容创新、谨慎稳妥的监管措施。充实一线执法力量,规范市场监管执法人员行为,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加大关系市场秩序安全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依法惩处强行供料、强揽工程、阻挠项目建设和制假售假、短斤缺两、偷税漏税、欺行霸市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创设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

  (三)着力破解要素制约,全面激发市场活力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方便企业获得信贷。加强货币政策引导,夯实小微企业信贷计划单列责任,保证信贷供应规模。健全完善评估、征信、担保、信用体系,不断提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服务水平,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费用。大力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探索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循环贷”等工作,协调税务部门和有关金融机构,保障“诚信纳税贷”的全面实施。坚持落实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降低服务成本,提升办事效率,增强企业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开展金融知识培训,引导企业做好信贷投入的基础性工作,完善财务制度,提升信用等级,增强企业运用企业债、公司债等手段的能力,实现全方位融资。

  高效集约利用土地。从严配置土地指标,严把项目审核关,严防圈地占地现象。加大存量用地挖潜力度,按照《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清理、依法收回闲置土地,调拨给急需用地的企业。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行成本。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动态调整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加强对水、电、气、暖等行业的价格监管,切实为企业减负。扩大直供电交易规模,降低用电、用气成本,全面落实支持清洁取暖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物流业发展,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物流成本。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大对市场主体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力度,支持企业增加技术改造、研发创新投入。扎实

  做好人才招引培育工作,以人才带技术、带项目、促创新。降低企业招工成本,构建高效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统筹推进解决就业难和招工难问题,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解决好企业发展动力和活力问题。

  (四)强化宣传督导,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全市上下要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深刻认识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大意义,增强抓好营商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齐心协力建设一流营商环境。

  要以《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宣传贯彻为统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充分利用户外广告、标语及报刊、电视、网站、微信等途径,大力宣传《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主要内容。加强对中省市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和工作部署的宣传,积极挖掘“放管服”改革的正面典型,弘扬企业家精神,传播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好声音”和

  “正能量”,对__、慢作为及“吃拿卡要”等行为要及时曝光,切实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都是营商环境、处处都是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

  做好营商环境监测评价工作。市政府要加强对统计、税务、工商等部门的协调,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监测质量和效率。加大对县

  级部门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及时向调查对象答疑解惑,确保各项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重视对监测评价结果的运用,查找并解决突出问题,倒逼相关部门、县区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推动各项工作。

  加大检查督促力度,严格考核问责。市政府要认真落实每月一次研究安排会、每季一次点评会制度,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建立健全服务企业专项督查、对破坏营商环境和侵害企业利益的督查问责、优化营商环境督查反馈等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将常态检查、随机抽查、年终督查相结合,创新督查方式,畅通投诉渠道,广纳民意,建立台账,落实责任,限时整改。严格营商环境考核评价,强化激励导向,制定配套奖励措施,对在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与表彰奖励。严厉查处执行不力、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纪律松弛等行为,坚决消除各类隐性障碍和“潜规则”,依法惩治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逐步实现我市政务环境、市场环境、设施环境、要素环境、社会环境、法治环境的全面优化提升,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篇三】

  全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收费标准最低,办事效率最快、服务水平最优”的“四最”唐山品牌,让群众和企业“最多跑一次”,是今年市委市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倒逼政府简政放权的重大决策

  部署。区政协把这项工作作为今年协商议政的重点,3月份,组织部分委员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召开部门座谈会,企业座谈会,实地考察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市民中心,现场听取企业办事人员和群众意见建议等方式,对区编办、发改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国际五金城、钢领国际等相关部门和企业放管服改革推进情况进行了重点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深化放管服改革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把“放管服”改革作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牛鼻子”,加大放权力度,提高审批效能,让“放”的效果持续显现、“管”的制度不断健全、“服”的体系逐步完善。

  一是取消审批事项实现有效衔接。截至去年底,共承接下放取消审批事项13批次65项,其中已承接55项,衔接取消1项,上级暂未下放9项。今年以来,按照市编办要求,对省取消下放的70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了衔接。其中衔接取消的18项;衔接下放的52项(涉及县区级衔接下放的有3项,我区已全部衔接)。目前,仍有一批取消下放事项正在逐步推进当中。

  二是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按照推进政务服务“两集中、两到位”和“应进必进”相关要求,凡与企业生产经营、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许可事项,均已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办理。

  三是深化审批流程再造。根据《河北省县级行政许可事项通用目录》和区级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对xx年行政许可及公共服务事项进行再梳理,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精简申请要件。目前,压缩审批时限达80.4%,即办件数量达到所有审批事项的56%,行政审批事项实际提前率达到95%。

  四是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程。目前全区涉及行政审批的21个部门132项事项(行政许可事项100项、公共服务事项32项)全部纳入网上审批系统。其中76项政务服务事项已延伸至10个乡镇(街道),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利企便民。

  五是建立了服务标准体系。实现了行政审批、办事程序、服务模式、评价体系标准化,建立了包括3大体系、20个子体系、共230项服务标准。

  二、我区放管服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前政务服务工作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与路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

  (一)改革实效与社会各方期盼还有差距。政务服务中心是提高审批效率、优化投资环境的重要平台,但目前有些行政审批事项,名义上进了中心,实际是还有“两头办理”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心功能作用的发挥。有的“一个窗口办结”、“一次取件”貌似节省企业取件频次和时间,实际前提是全部__齐了一次才能取走。在一些环节还存在办事流程多、审批时间长、手续繁琐、资料重复提供、办事窗口设置不足、工作人员素质不佳等问题,改革实效与群众期盼仍存在一定差距。

  (二)“放权”和“接棒”衔接不顺畅。一是部分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专业性、业务性强,权责不匹配问题突出,存在“接不住”或“接不好”现象。如农经局对应市农业、林业、水务、畜牧等多个局,我区现无专业技术人员,有些下放职能一时难以履行到位。二是个别放权与实际契合度低,如交通、地震等在区级办理量很小,部分事项甚至“零办理”,造成设专人浪费、不设专人又不懂专业的两难局面。

  (三)政务服务效能有待提高。一是行政审批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投资项目审批环节多、审批时限长等问题依然存在,有些还比

  较突出。一个备案项目从立项到开工,一般都要经过10多个职能部门、20多个审批环节,各种审批要件、程序、环节依然繁多。二是各系统改革缺乏统一标准。如减证便民工作,__门不再开具婚姻证明、单身证明等,但申请廉租房、征地拆迁对象认定、银行贷款等,这些证明又必不可少,导致群众不知所措。三是工作作风亟需转变。“门好进、脸好看、就是事办不成”的情况还客观存在,特别是服务新经济方面,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素质能力跟不上,敷衍塞责、推诿拖沓现象偶有发生。

  (四)信息共享存在壁垒。“互联网+”等创新手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相关部门联通和审批信息的共享,但不少部门的核心业务系统都是在纵向网上运行,条块分割严重,尚未互通共享数据,公民的户籍、教育、就业和企业的工商、税务等基本信息处于碎片化状态,使得同一件事项需要多次录入,增加了基层工作量,影响了审批效率,“一网受理”仍有局限。

  (五)专业性人才面临挑战。随着审批局的组建,审批工作涉及范围不断拓展,人员数量和素质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正式人员还未到位,目前政务大厅工作人员大多是各单位推送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超前服务意识不强,主动对接项目、服务项目氛围还不够浓厚。行政审批局人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窗口部门人员紧缺。比如:实施

  “多证合一”登记后,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外窗口的业务量呈爆发式增长,“人少事多”影响登记工作效率。

  三、进一步深化我区放管服改革的几点建议

  要真正实现“减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总体要求,就必须牢牢坚持以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出发点,将改革进行到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使群众的需求与政府的服务实现无缝对接。

  (一)着力做好行政审批局改革前后衔接工作。一是开展行政审批“清零”工作。对各部门实施的行政许可、公共服务等事项予以清空,重新梳理、重新论证、重新确认,并对原有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精简规范。二是做好整体设计,统筹谋划机构设置、事权划转。对能划转的审批事项,实行一次性划转到位;对暂不能划转的审批事项,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窗口,由相关部门进驻或在原部门设置的办事服务大厅办理。

  (二)健全保障机制,提高接权能力。放管服改革,“放”是前提,“管”是基础,“服”是目的。一是要充分发挥我区改革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强化对改革目标的系统谋划和过程把控,推进政

  府、市场、社会同向发力,加快构建政府部门间、政府与市场间、政府与社会间的新型合作关系,形成改革整体推进合力。二是建立健全“事权、人权、财权”对等保障机制,特别是应本着人随事走的原则,在下放事项的同时,帮助接权单位培训人员、完善设备、提高水平,杜绝“甩手掌柜”,让基层政府有动力、有能力承接好审批事项,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接权单位要本着接住接好的原则,搞好协调对接,在充实力量、提升能力的同时,加强同上级业务部门的联系沟通,共同应对权力下放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下放事项安全着陆。

  (三)优化公共服务,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加快构建政务服务“一张网”,推进各类服务事项预约、申报、办理、查询等全流程网上运行,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证件联用、信息联通、服务联动”。大力推动实体政务大厅、网上政务平台、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等综合运用,促进线上线下一体运行,最大程度地便民利民。对相关部门已取消而其他部门仍要求群众出具的各种证明,应通过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来核查解决,而不应该找群众提供。

  (四)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提升服务质效。一是制度标准先行,整合服务资源。打破政务资源交换共享的壁垒,推动服务资源整合联动,实现一体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政务服务,让群众少跑腿、多办事,争取“最多跑一次”,甚至“最好不用跑”,切实增

  进路南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二是升级信息平台,增强技术支撑。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改进政务服务平台功能,真正做到让民众通过登录网上办事大厅,可以轻松完成在线审批、__、业务查询等办事手续。

  (五)明确责任主体,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尽快完善行政审批局人员配备,完成对进驻窗口单位的审批事项、办件流程、人员情况调研摸底,形成行政许可、公共服务等事项和窗口工作人员清单,为审批岗位设定及审批事项划转提供准确事实依据。二是按照“审管分离”的原则,制定部门审批责任清单,明确审批主体,细化职责分工,建立登记注册、行政审批、行业主管相互衔接的监管机制,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三是加强审批队伍建设,培养公仆意识,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以健全的制度约束人、管理人。充实一线人员力量,强化人员学习培训,由原单位对审批局现岗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确保能在短时间内熟悉工作,尽快进入角色。

  【篇四】

  为积极贯彻落实__《关于创优“四最”营商环境的意见》精神,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协商确定将创优“四最”营商环境作为今年资政会的主题,集中开展

  决策协商和资政研究。为此,市政协成立专题调研组,于今年4月到6月开展了深入调研。调研组深入县区及开发园区,先后召开市直有关部门、县(区)政府及开发园区管委会、企业负责人、部分专家学者专题座谈会,听取情况通报,进行实地察看,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并赴有关城市学习考察。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力抓手,加大服务力度,提高审批效能,放权效果持续显现、管理制度不断健全、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一)组织推动有力,创优机制初步建立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xx年底成立了市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组织实施,统筹推进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市政府对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实行月跟踪、季调度制度,推动市级涉企收费清单动态调整、“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等决策部署稳步推进。

  (二)持续简政放权,办事效率有所提高

  从持续减少审批事项、推行“不见面”审批服务、全面提升行政效能、优化企业经营环境、建立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发力,深入推进简政放权,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更加宽松、高效的行政服务环境。坚持以方便企业办事为目标,开通微信核准企业名称、授权银行网点代办企业登记工作,推行企业简易注销登记,不断压缩项目办结时限,取得初步成效。

  (三)不断完善服务举措,营商环境逐步优化

  先后出台了《马鞍山市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马鞍山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等文件,全面部署启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制定印发了《马鞍山市“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工作方案》和考核办法,积极开展“四送一服”活动,建立顺畅的上下联动和协调调度机制,成立服务企业小分队,每月至少一次进企入园举办专场政策宣讲和对接服务。开通了12312投诉举报热线,认真处理涉企投诉举报,积极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活动,法治化营商环境有所改善。

  (四)积极提高服务质量,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有所提升

  逐步完善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审批智能一体化管理系统,并与中心门户网站实现同步对接。市政务服务大厅设置了智能查询机,办事人员可现场、可网上快速查询办事指南、办件进度等信息。完善便民服务设施,增设志愿服务站、办事群众午间休息点。国地税联合办税进驻中心,实现“前台一家受理、后台分别处理、限时办结反馈”的便捷缴税模式。不动产交易的受理环境明显改善,办事效率逐步提高。

  二、我市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动服务意识仍然不强,政务环境仍需改善

  主要表现在部分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够热忱,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能力不足,缺乏对国家和省、市涉企相关政策的深入研究,没有做到及时告之、解读和指导,不能有效地帮助企业实现与政策对接。有些部门和人员对企业申办的事项存在互相推诿现象,对推进协同办理、容缺办理等创新性措施尚存抵触情绪,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存在一定的怠政、懒政现象。

  (二)行政审批程序依然繁琐,服务效能有待提高

  事项审批仍然环节过多、时限过长,特别是企业设立、投资建设、生产经营各环节评估多、收费高、耗时长。部分企业反映水、电、气报装时间长、收费高、服务差,并存在垄断行为。有些部门(单位)主动抓优化流程意识不强,过于强调审批特殊性,“上面推一推,下面才动一动”,联审联办不能顺利进行。大部分政务服务事项虽已进驻市政务服务大厅,但没有综合分类,一窗受理,集成式服务尚未实现,企业及群众办事仍需往来各个窗口。部分单位窗口工作人员业务不熟,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工作流程未深入研究,对一些事项的解疑不能一次性到位,造成办事人员多次往返。我市12345热线服务功能不足,亟待加快热线整合。

  (三)数据整合共享依然存在壁垒,“互联网+政务服务”综合应用亟待加强

  我市虽已初步建成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但与县(区)、市直部门在系统对接、网上办事、用户注册应用和数据交换共享等方面存在不足,“各自为政、条块分割”问题还比较严重。涉及多部门办理的审批事项需要在多个审批系统和部门应用系统重复填报、多次录入,市场主体对此反映强烈。网上办事普及不够,企业和市民对网上办事的认知度较低,习惯于到窗口排队办理,市政务服务大厅部分事项自助服务终端设备不足,自助式服务功能不强。

  (四)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健全,法治政府建设仍需推进

  一是对企业细致周到地跟进服务、诚实守信地兑现承诺等方面亟待改进。出台的政策变化快、难预期,有的企业反映有些部门重招商轻服务、重许诺轻兑现,有时还存在“政出多门”、“新官不理旧账”的情况,有的项目十几年了,因各种原因仍有部分用地难以交付,造成企业对政府诚信产生质疑,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二是法治化营商环境待进一步强化,守法诚信激励和违法失信惩戒的联动机制尚需完善,政府对企业信用资源挖掘利用不够。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信用融资渠道狭窄,很难发展壮大。

  (五)综合配套服务依然滞后,城市吸引力有待提升

  一是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企业招聘中高级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员、熟练技术工人日益困难。培育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二是城市人文关怀不够。适合外来客商和企业员工的文化、娱乐、生活设施配套不足,子女就学困难一直困扰来马工作的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三是城市形象有待改善。市区部分道路拥堵、凹凸不平,部分区域环境污染依然存在,城市主出入口区域环境待改善。

  另外调研时了解到,部分企业和市民对市政务服务中心周边停车难反映强烈,对轻疏导重罚款表示不满。

  三、推进我市创优“四最”营商环境的几点建议

  (一)以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满意为宗旨,营造创优“四最”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

  1.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市委、市政府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有针对性的解放思想大讨论,积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认清我市面临的严峻形势,坚决破除思维惯性和思想惰性,认真梳理制约营商环境优化的核心症结,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乎城市形象”思想意识,在全市上下形成解放思想,争创

  “四最”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要树立“项目至上、企业至上”理念,提高精准服务能力,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融入各类专题学习教育中,提高公务人员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业务素养、法治素养和正确行使公权力的能力,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

  2.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考核。要结合我市实际,出台集营商环境建设、督查、考核于一体的《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实施意见》,并建立健全规范、长效的相关制度体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抓、人大政协监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企业和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要把营商环境建设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影响营商环境提升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在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才环境等方面发力,开展专项治理,倒排时限、压实责任,强化落实。可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我市营商环境各方面工作进行定期考核评估,客观公正地摸清工作现状,对标先进地市,查找差距不足,倒逼改革创新。

  3.进一步提振精神,激发干劲。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要贯彻好中央《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精神,充分调动和激发全市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我市实际建立干部激励机制、尽职免责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让各级领导干部在促进经济发展、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中奋发有为。

  (二)以“最多跑一次”为标准,打造高效政务服务环境

  1.尽快实施政务服务标准化。加快对接省级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编制梳理并公布我市“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清理不必要的证明材料,构建统一规范的标准化办事事项和办事指南体系,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2.全面推进集成式服务。借鉴深圳市经验,以方便企业及群众为目的,依据事项领域、流程关联度等因素,在市政务服务大厅科学设置企业经营许可类、社会事务管理类、投资建设管理类等“综合受理窗口”。实行“接办分离”,各部门的咨询、收件、受理、发证等统一授权综合窗口办理,对涉及多部门审批许可的事项提供“套餐式”联合审批服务,实现“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统一出件”,企业和群众办事只需要跑一个窗口。

  3.完善市政务服务大厅便民服务功能。在服务大厅增设人民银行征信报告出具、水电气报装等业务办理窗口。落实业务办理无需复印件,确因业务需要由各服务窗口复印或扫描打印。开发涵盖业务查询、预约办理、自助打印、税费缴纳、民生服务等功能的自助终端一体机,并开辟24小时自助服务区,变多门办理为一__,形成企业和市民“要办事,去大厅”的政务服务新局面。另要尽快解决市政务服务中心停车难的问题。

  4.强化政务服务队伍建设。加强对窗口人员业务培训,不断提升窗口人员的业务能力;建立服务回访制度,定期对窗口工作人员进行服务评价和量化考核;建立派驻人员激励机制,特别是窗口干部成长机制,留住熟练专业人才,打造一支审批业务精湛、服务水平一流且相对稳定的窗口干部队伍。

  5.整合政务服务热线。借鉴金华做法,除应急电话外,将全市各部门的热线电话全部整合到12345热线上,整合后的座席人员编制同步转移到市电话办。建立后台数据库,开展数据分析、在线自助服务,提供业务互动咨询和投诉反馈。通过提高热线接线率、接通率、落实率,第一时间解决企业和群众诉求,做到“一拨就灵”。

  (三)以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为抓手,实现“一网通办”

  1.加快推进政务信息系统和网络整合。推进统一门户、统一入口工作,加快各部门业务系统与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的对接融合,做到登录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即可办理所有网上事项,避免多次重复录入,实现“一网通办”。

  2.尽快实现部门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借鉴合肥做法,组建“数据资源局”,统一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数据编码、处理、共享和交换标准,在确保政务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互联互通、协同共享,__打通“信息壁垒”。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开放共享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职能部门间的信息,促进自然人、法人、电子证照、社会信用等基础信息库和业务信息库的连通,以信息共享,支撑业务协同。

  3.加大网上办事的推广运用。加大网上办事宣传推广力度,在政务服务大厅自助服务区配备导办员,让更多的群众和企业知晓、愿上、会用,提高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效。要推动市级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向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覆盖,将多功能自助终端设备布点到全市街道、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方便群众就近完成热点服务事项的办理,减少交通和时间成本,实现政务服务全城通办。

  (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1.探索建立相对集中的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借鉴南通市经验,在我市部分县(区)启动相对集中许可权改革试点,成立行政审批局(办),从职能整合、机构整合和资源整合角度,变多部门分割审批为一个部门集中审批,实现审批与监管分离,构筑新型政府公共服务体系。

  2.加快工程建设项目__度改革。借鉴浙江经验,实施“标准地+承诺制”改革,以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为前提,以区域整体评价代替项目独立评价,采取“多评一表”、“多图一审”、“区域评估”、“联合验收”等模式,全面容缺、全程代办,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促进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提速。

  3.积极推进诚信政府、法治政府建设。要讲求政府诚信,信守招商承诺、服务承诺,对历史遗留问题和市场主体的合理诉求,尽快给予协调解决。要增强政策的时效性和延续性,坚决避免朝令夕改。要规范监管执法行为,在涉企执法部门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坚决杜绝滥用行政权力干涉企业正常经营的行为。要建设法治政府,在维护司法公正、保障公平竞争、提供完备法律服务、优化产权保护、维护企业及企业家合法权益、加强企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构建公平公正、透明高效、互利共赢的法治环境。

  (五)以建设“宜居、宜业”城市为目标,增强综合配套服务能力

  1.加大人才引进和人才集聚。我市人才引进政策较周边地市并无比较优势,在相应提高补贴标准的同时,更应强化人文关怀,在落户、医疗、养老、子女就学等方面以细致、高效和贴心的服务取胜。要重心下移,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注重对中级以上技工等实用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可将我市空置的安置房、廉租房和公租房改建成技师公寓,鼓励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留马就业。

  2.加强财政和金融支持。要抓紧做好涉企收费清理,落实好符合条件的财政奖补资金的应发即发,持续为企业减负。要着力解决中小

  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专项债券、信用贷款、动产融资等形式,构筑银企信用融资平台。要推进我市中小微企业担保增信机制创新,建立完善我市政策性担保与再担保机构,构建风险分担的融资服务体系。鼓励银行和担保机构为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和担保服务,切实降低收费标准,减轻企业融资成本。

  3.加快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要重点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水电气配套跟进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继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综合管理,解决行路难、停车难等现实问题。要积极培育和设立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实现市场化运作,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并完善监管机制,严格行业准入,严肃行业退出,防止行政权力渗透,杜绝行政主管部门和垄断行业为企业指定推荐服务、指定推荐产品。

  我市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要按照创优“四最”营商环境的总体要求,在城市投资环境、商业环境、政府服务功能、法治建设和人文气息上加大工作力度,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圈,力争使我市营商环境走在全省前列。

  【篇五】

  一、我省营商环境的发展现状

  (一)深化制度改革,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逐步形成。全省围绕商事主体登记改革、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信用监管体系完善,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一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__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加快实施“先照后证”、“三证合一”和“一照一码”,改革红利逐步释放。至xx年10月末,全省各类市场主体达到388万户,比商事制度改革前增加了161.6万户,增长了71.4%。二是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推行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完成全省法人库共享应用平台建设,第一批工商、质监、食药监等10个部门的省级交换平台基本建成;省人社、国税、地税、发改等多部门联合开展失信企业惩戒工作,推动建立跨部门联合奖惩机制。三是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自xx年起,全省自下而上启动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改革。目前,全省已建成公共资源交易市场161个,初步实现了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等项目进场交易,提高了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质量。

  (二)转变政府职能,便民利企的政务环境初见成效。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行政__度改革、政策服务体系建设,良好的政策政务环境正在形成。一是落实简政放权,深化行政__度

  改革。完成省、市、县三级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编制公开,完善了自上而下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体系。以简化办事流程目标为牵引,省级实施的审批事项由xx年的1495项减少为442项。二是强化政策支撑,破解企业发展难题。省委、__先后出台了《关于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关于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若干政策__》、《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多途径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三是搭建服务平台,助力企业开拓市场。目前,全省已建成省级以上开发区246家,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6家,国家级高新区5家,海关特殊监管区4家(今年我省开发区优化整合前数据)。有10家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在推动企业“引进来”与“走出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创新社会治理,惠商安商的社会环境日趋完善。不断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积极营造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一是注重典型激励引导。省委、__坚持每两年召开一次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选树奖励一批先进典型,激发民营经济创业热情。二是强化服务效能建设。深入推进政风行风民主评议、群众满意度测评等活动,推动政府部门持续改进服务水平。三是整顿规范涉企收费。全面清理和整顿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压减涉企收费项目,推动收费公开。目前,我省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共有49项,其中国家设定的收费项目45项,我省仅保留了道路通行费、公路设施损坏补偿费、人防工程使用费和易地建设费4项。

  (四)完善工作机制,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稳步构建。全省各级不断强化法治理念,完善工作运行机制,促进投资者权益保护工作有效落实。一是强化立法引领保障。先后出台了《河北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河北省企业权益保护规定》、《河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法规,为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疏通商事纠纷调处司法渠道。以“立案难”问题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实施立案登记司法制度改革,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三是推动司法惠企制度落实。大力推广阳光审判、阳光检务、阳光警务,依法高效办理各类涉企案件,努力做到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促公信。

  二、我省营商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简政放权的“含金量”还不够高,事中事后监管服务还不到位。政府、市场、社会三者间的权责与边界还不清晰,一些本该直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审批事项,仍在政府体系内部打循环。有些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的审批事项,权限下放得不配套、不同步,造成企业上下奔波,很不方便。调研中了解到,有些投资类项目只需在县级发展改革部门核准或备案,但环评等手续还需要到市级甚至省级有关部门办理。有些审批权下放得不恰当,对基层承接能力考虑不足,致使下放的审批事项要么大量积压,要么又“反委托”给上级部门代为审批,时间拖得更长。政府部门创新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重

  审批、轻监管,重处罚、轻服务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有些市县政务大厅授权不充分、运行不规范,一些已进驻的单位仍然存在“人进事不进、事进权不进”的问题。投资领域审批虽经压缩,但各种审批“要件”、程序和环节还是繁多,审批时间还是较长。全省并联审批和网上审批工作进展不平衡,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进展缓慢。商事管理制度改革还不__,市场主体“退出难”的问题还未得到很好解决。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渠道还不顺畅,机制还不健全,企业的利益诉求还缺少有效的表达反映途径。被调查的企业中,53.7%的企业反映政企沟通有障碍。群众反映,当下一些干部不适应、__现象比较突出,怕担责任、怕冒风险、不愿作为成为少数地方官员的普遍心态。

  (二)一些惠企政策落地存在障碍,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限制仍然较多。总体看,我省惠企政策的发布渠道还比较分散,公开形式单一,市场主体知晓度不高,尤其在执行层面还存在不及时、不具体、不连续、不到位等突出问题,极大地抑制了政策红利效应发挥。有企业反映,很多应该减免的税收和审批项目,你不问,管理部门不说,你不细问,管理部门不细说,如果企业不主动提出来,有的部门在本已知道应该减免的情况下,还会继续收费和审批。不少民营企业反映,各级在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上,多是照搬上级政策文件,有针对性的措施较少,很多时候看到政策,无法享受;看到空间,无法进入;看到机会,无法把握。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在市场准入以及获取

  各类生产要素等方面仍然面临一些不合理的差别待遇。座谈中,一些商会反映,占补平衡指标很难争取,用地难成为制约项目落地的重要瓶颈。一些垄断性行业凭借优势与民争利,跨界抢线,严重侵害了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某房地产企业反映,小区内部的水电气热工程原本应由开发商承担,但现实中这些项目必须交由原来的垄断企业经营。否则,相关职能部门在工程后期验收和提供配套服务等方面不给予放行。

  (三)涉企收费依然较多,中介服务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企业生产成本偏高,上半年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元。一些企业反映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确定了“力争使我省成为全国涉企收费项目最少的省份之一”的工作目标,但具体到费率上与周边省份相比却没有明显优势,企业“五险一金”的负担总额占到职工工资的40%以上,挤压了企业赢利空间。受供养人员庞大、财政拨付困难等因素影响,“收费养人”的问题在一些基层部门仍然存在,各类涉企检查收费和罚款依然禁而难止,企业反映强烈。各种认证、评估、检查、检测等中介服务收费不规范,标准不公开,广为社会诟病。许多企业反映,“红顶中介”还普遍存在于一些服务行业和领域,一些涉及刻章、照相等简单业务,也必须要到指定的服务机构办理,且收费较高,群众意见很大。

  (四)金融服务体系作用发挥不够,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当前,我省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发展要求,尤其是面对中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现有金融体系还不能有效地提供充足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还不能形成推动中小企业脱困发展的支撑力量。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不高。xx年我省社会融资规模4764亿元,其中债券融资517亿元,股票融资205亿元,占比仅为10.8%和4.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近9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我省A股上市公司52家,仅占全国上市公司总量的1.76%,居全国第15位;上市公司总市值7869.6亿元,仅占全国的1.65%,居全国第14位。金融主体创新能力不足。一些金融租赁、消费金融、信托投资公司、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具有创新性质的金融主体在我省刚刚起步,有的还处于空白阶段,无法有效满足各类经济主体多元化的融资需求;面对当前快速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我省在资产证券化、未来收益权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产业链金融等金融产品创新前沿尚未真正起步;保险公司在开发特色险种、更好地服务企业方面仍有不足,通过保险方式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不高。金融机构整体合力不强。省内各类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期货等,各自分口管理经营,横向之间沟通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合力。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建设不充分。我省生产要素、环境要素以及金融产品等交易市场建设发展不充分,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还没有做到有效融合,影响到了金融资源向中小微企业的配置效率。从社会层面看,再担保机构发展不充分,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加重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五)开发区功能建设滞后,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聚集新兴产业、引领科技创新、率先改革开放的作用。发展规模偏小,是我省开发区建设的现状。我省开发区GDP和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重仅为40%左右,而江苏、山东、浙江都达到50%以上,有的地方最高达到70%以上。功能定位不清晰,是我省开发区建设的先天不足。大多数开发区缺乏清晰明确的产业定位,有的工业园区传统产业项目占据了主流,基本没有发挥出聚集新兴产业、引领科技创新、率先改革开放的作用。体制机制不顺畅,是我省开发区建设发展不优的根本症结。个别开发区没有管理机构,相当一部分开发区管委会与当地党委政府,与有关部门的职能交叉、责任不清,在行政审批、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方面改革明显滞后;高新区应该享有的土地、规划等审批权限还没有下放到位,事权与财权不匹配,投资运行体制和财政体制还需要进一步理顺。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是我省开发区内生动力不足的重要因素。考核指标体系设计不科学,往往把开发区等同一般县(市、区)来对待,没有很好地突出“体制创新先行、科技进步先导、高端产业聚集”的发展理念,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末位淘汰的激励机制还没有有效形成。

  (六)选人用人的体制机制不够灵活,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足。我省选人用人的政策环境与京津等地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导致本地的人才留不住,外边的人才难进来,一些专业技术人才少,领军人才缺乏,特别是经济发展急需的适用型、效益型科技人才短缺。截止xx年,全省专业技术人才191.5万人,两院院士(包括中直单位)仅有15人,国家“__”仅有31人。与北京、天津、山东、河南等周边省市相比,我省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机构在数量规模、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还不突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偏低。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例,京津冀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共142家,我省38家,仅占26.7%,比全国排名第一位的山东省相差124家,与河南省相差一半。

  三、进一步优化我省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

  (一)深化简政放权改革,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坚持市场优先和社会自治原则,抓好改革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耦合性研究,切实做到各项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发挥出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的整体合力。建立完善行政审批动态评估、管理和调整机制,用有力的“放”和有效的“管”,进一步提高放权的协同性、联动性,对拟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合法性审查制度,防止出现审批事项边减边增、先减后增;对确需保留的审批事项,要认真进行方式流程再造,切实做

相关热词搜索: 营商环境改善调研和分析 调研 改善 环境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