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6篇

时间:2023-05-27 17:30:06  阅读:

篇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篇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教师姓名

  任教学科

  自诊教学问题

  点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教师个人研修计划

  幼教

  任教学段

  学校

  学前

  职称

  结合自身情况,采用SWOT分析法对个人教育信息化能力进行分析:

  我的优势(S)

  我的劣势(W)

  1.责任心强,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敢于尝

  1.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软件掌握少,接

  试。受能力一般。

  2.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掌握希沃

  2.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水平还有待提高,等常用工具的基本操作。能积极探索信息

  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还有很大差距会。

  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3.课堂中学生的突发状况未能很好处

  3.教学中谦虚好学,经常向他人请教,善

  理。于反思总结,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

  法。我的机会(0)

  1.通过信息技术2.0工程线上线下培训,不仅提高自己信息技术水平,而且还能应

  用信息技术构建有效课堂,转变学生的学

  习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的威胁(T)

  1.教学能力需要得到提升,教学机智需

  要得到发展。要主动钻研教材、教参,及时向优秀教师前辈请教自己的困惑,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高效实现以人为

  2.上级领导部门创造大量的外出学习机

  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会,学校也经常组织开展信息技术与教学

  深度融合的教研活动,使我们能够不断提

  2.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

  高业务水平。

  高的要求,平时的工作繁忙,可用于学

  3.遇到问题可以向身边的信息技术骨干

  习的时间不多。

  教师请教。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次提升工程2.0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难点:

  1.信息技术2.0如何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实现高效的课堂。

  2.如何利用信息技术2.0能力,提升工程实现减负增质,让学生更加高效、轻松地

  学

  习。重点研磨课例

  信息化教学能

  力提升目标

  进一步明确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课堂合作交流,少走弯路。

  一、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更新,在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二、提高课件、微课制作水平,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

  三、课堂教学环节优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的方法,合理利用软件、平

  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科之间紧密结合,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

  选择微能力点

  (根据学校推荐能力点范围,参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

  范》,选择至少3个能力点,线上选学课程,课堂实践应用,教研组内研磨,形成3个能力点认证材料,参与校本应用等级考核。)编号

  A2A5B1维度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

  能力点

  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所属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特别提醒】:按照提升工程2.0培训要求,每人需完成3个能力点的校本应用考

  核,覆盖“四学”中的三个维度。

  了解能力要求

  研读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

  ,提炼所选择能力点的提交材料要求,了解校本应用考核评价标准。

  A

  数

  字

  教

  育

  资

  源

  获

  取

  与

  评

  价

  掌握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与评价方法,从而

  ●

  熟练运用信息检索方法

  ●

  丰富教育教学资源的媒体形式

  ●

  根据教学主题判断资源的适用性

  ●

  保证数字教育资源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A

  技

  术

  支

  持

  的课

  堂

  导

  入

  ●

  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

  让学生感到切身相关,认同学习目标

  ●

  建立所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间的关联

  ●

  帮助建立学习信心、获得学习成就感

  ●

  奠定良好的课堂学习基调

  B

  技

  术

  支

  持

  的测

  验

  与

  练

  习

  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中或课堂外开展测验与练习活动,从而

  ●

  丰富测验与练习的活动形式

  ●

  提高测验与练习活动的评价反馈效率

  ●

  及时诊断学习掌握情况,为教学策略调整和差异化学习支持提供依据

  ●

  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

  有助于通过积累形成测验与练习的资源库

  附件:30个微能力点名称及“四学”维度、信息化教学环境说明

  “四学”维度

  微能力点

  A.多媒体教学环境

  学情分析

  Al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B.混合学习环境

  Bl技术支持的测试与练习

  C1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C2创造真实学习情境

  C.智慧学习环境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A4数字教育资源管理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A7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A8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

  A9学生信息道德培养

  A10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B4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C3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

  B5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

  B6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B7家校交流与合作

  B8公平管理技术资源

  B9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C4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

  C5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

  C6应用数据分析模型

  C7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

  学业评价

  A11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

  A12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

  B10档案袋评价

  A13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

  三种信息化教学环境说明:

  A.多媒体教学环境

  B.混合学习环境

  C.智慧学习环境

  在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和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实施,重点支持“集体教”,即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

  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环境中实施,重点支持“集体学”,即教

  师通过环境支持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

  用智能教育设备支持学生个性化与差异化学习

篇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师〔2019〕1号)和《吉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区生态教育改革实际,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实施意见》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共进”的生态教师队伍建设理念,遵循教育规律,以校为本、以评促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紧紧围绕国家、省、市的教育方针政策,立足南关教育发展实际,将提升工程纳入南关区生态教育发展中系统性思考,全面做好提升工程的谋划和发展。

  2.坚持整体推进与分类施策相结合。在科学设计、合理统筹安排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师需求,分类分层分科培训,支持、推动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

  3.坚持应用驱动与过程调控相结合。明确提升工程实施路径及环节,学、练、用、评一体,进行动态管理与过程调控,及时进行评价、反思与总结,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式的深度变革。

  4.坚持目标引领与结果导向相结合。以示范校创建目标为先导,结合精准测评结果,引导教师从技术研究转向问题研究,赋予教师在研究目标、研究方式、研究资源的选择权,构建教师发展的开放空间。

  (一)总体目标:

  在省工程办的指导下,统筹规划、系统推进提升工程2.0各项工作,通过四年的努力,探索“团队互助、学科联动、协同推进、整体提升”区域的信息化发展新机制,提高校长信息化领导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实现从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到技术支持的学与教深层次变革,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二)行动目标:

  1.构建“线上选学+线下实践+测评助学”的混合式校本研修新方式。

  2.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模式。

  3.培养8-10名信息化应用名校长,30-50名信息化教学名师,8-10支信息化教学立异团队。提升校长、教师面向未来教育发展举行教育教学立异的能力。

  四、实施步骤:

  为确保提升工程的顺利实施,按照多元互助合作理念与合作模式,设计三个实施阶段。

  (一)准备与启动阶段(2019.06—2020.03)。充分酝酿,做好前期筹划准备,启动阶段重点落实六项工作任务。

  一是顶层设计。调整工程领导小组,完善“提升工程2.0”的顶层设计,制定并下发“三案一标”。即规划实施方案、校本应用考核方案、“教师信息化教学测评助研修项目”实施方案以及整校推进效果考核指标。

  二是组建团队,明确核心任务。区域拟组建三支团队:

  (1)专家引领团队由提升工程省级专家领衔组成区域专家引领团队。负责研制整校推进效果考核指标体系,修改、完善、制定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规章制度,确定基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点,把握工程调控进程,审核学校选学选测方式,团队专家每人指导一个大学区。

  (2)培训指导团队由教研员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出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团队成员每人指导一所学校。负责设计与

  实施区域学科引领性研修活动、测评助学活动,定期深入学校指导校本研修、参与校本能力测评活动。

  (3)测评考核团队由专家引领团队和培训指导团队代表组成。参与整校推进效果的考核验收,负责对抽测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各学校组建由校级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校长领衔、学校相关管理人员构成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

  三是校本研修。黉舍组建各类研修配合体,聚焦黉舍发展目标,线上举行微能力课程研究,线下应用相关教学设备和教学软件展开研课磨课、课例分析等岗位练功活动,举行线下实操与成果提交,人人参与教学练功与互测互评。进步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举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的能力。

  四是能力测评。能力测评采取多元评价方式,教师依据学科教学特点或自身的岗位职责,借助平台工具,对信息化教学能力自我诊断或同伴互测。学校组建学科测评团队,在基本能力点的基础上进行情境化抽测、选测。区域按照(4:5:1)10%抽测,根据抽测情况确定测评助学主题。引导教师掌握在真实教育教学情境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程度,精准定位,找准方向。

  五是测评助学。区域利用平台提供的伴随式数据采集与过程性评价,以能力测评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为突破口,由培训指导团队以观课议课、课例研究、信息化教学展现与分享等为主要形式构造助学研修,营造基于问题解决的信息技术应用氛围,激发教师信息化教学热情。

  六是校本应用考核。教师的微能力考核采用多元评价机制。学校的校本应用考核重点考量“两率三维”。两率即微能力测评的合格率及优秀率,三维即学校发展目标与微能力研究内容的匹配度、校本研修制度的实效性、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常态机制。

  (二)落实与提升阶段(2020.03—2021.12)。XXX落实“提升工程”各项活动,实时跟踪任务、跟进情况,解决落实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

  1.多维联动,促进应用。一是构造联动。教育局、进修黉舍相关部室之间形成合力,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实现信息技术应用工作的垂直式、网格化管理。二是研训联动。以应用为导向,多层次、分类别展开助学研修活动;环绕学科课程标准,破解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区域、大学区联动,构造一师一技、融合教学竞赛、单项技能大赛、微能力展现等活动,营造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难题的氛围。三是考评联动。将信息技

  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优树先、骨干教师认定的硬性指标,激发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内生动力。

  2.培养关键人物,提供保障。建立培训团队专业发展机制。教育局下发组建信息技术应用团队相关文件,明确团队成员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动态管理,政策倾斜。优先支持专家引领团队参加上级构造的培训,对专家进步培训、课题研究给予经费支持。培训指导团队组建研究配合体,每年构造域外考察研修,提升应用信息技术举行培训设计、管理和评价的能力。构造黉舍管理团队专项培训,提升“四力”(管理团队黉舍信息化发展计划能力、夹杂式校本研修设计与构造施行能力、指导全校教师展开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校本应用考核能力)。

  3.培育典型,引领带动。一是提升工程第一周期遴选命名的“7所学校、8个团队、52名教师”典型继续在大学区层面推进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结伴互助,缩小差距,共同提高。二是第二批19个名师工作室通过课题引领、课例分析、微创新研究等形式,营造交流与合作、开放与多元的信息化教学研究氛围,培养一批信息化教学核心力量,制作一批优秀课例和开发有利于教育教学的资源或工具。三是创建信息化学科研究团队。采用教研员与教师合作的方式,在南关区生态课堂实践探索基础上,依据信息化发展实际,探索

  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培植和带动一批有研究热情的学科教师共同成长进步。

  (三)总结与推广阶段(2022.01—2022.06)。对南关区“提升工程”进行全面总结与提升,取得相应课题研究成果、汇编内刊、陆续公开发表的论文等理论成果;形成百余篇案例、百余节优秀课堂教学课例、个性化的学科教学模式等实践成果;形成相对成熟的提升工程区域新模式和成功经验,在全省“提升工程2.0”推进中发挥作用。

  五、保障措施:

  提升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为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需要从组织、经费、制度、机制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一)组织保障。教育局成立工程领导小组,负责提升工程的统筹规划、决策部署。各职能部室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学校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校长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第一责任人。形成自上而下、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领导和组织机制。

  (二)经费保障。对提升工程实施涉及的资源建设、师资培养、教育科研等进行全方位支持,充分保障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自主权,为南关区信息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篇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规划书(2020-2022年)

  单位(公章):重庆市********小学

  联系人:********

  联系电话:********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制-1-

  一、组织管理机构

  (一)学校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成员

  成员

  科室名称

  姓名

  职务

  教科处主任

  语文教师

  数学教师

  英语教师

  美术教师

  主要负责

  ********

  成员

  成员

  成员

  成员

  ********

  ********

  ********

  ********

  姓名

  ********

  ********

  ********

  ********

  职务

  校长

  教科处主任

  德育处主任

  教务处主任

  联系电话

  ********

  ********

  ********

  ********

  ********

  电子邮箱

  ********

  信息技术管理员

  教科处

  (二)主管科室

  联系电话

  ********

  ********

  ********

  ********

  ********

  ********

  电子邮箱

  工作负责

  ********

  信息技术管理员

  二、专项调研

  (一)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

  1.从网络条件来看,学校已接通城域网、互联网,千兆光纤到校,千兆WIFI覆盖所有教室及办公区。

  2.从硬件环境来看,学校每间教室都已配备电子白板一体机;有一间信息技术学生终端教室;教师配备办公电脑比例达到100%。

  3.从软件平台来看,学校有鸿合教学平台;无阅卷平台;无教研平台;-2-

  无办公平台。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现状

  1.从教师队伍来看,学校45岁以下教师比例83.6%;教师达到本科学历90%以上。

  2.从学校办学理念来看,大多数领导认为应该改变现有教学方式,探索适合于信息时代的教学。

  基于以上分析,学校选择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混合环境。

  (三)问题与对策(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的难点、问题与工作思路)

  主要问题:

  (1)城区学校教师信息化发展水平不一、老年教师和年轻教师以及少数学科领域教师应用意识缺乏、应用能力薄弱;(2)《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落实不力,校长尚未真正履行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推动学校信息化工作的专业职责;(3)教师培训与校本研修、实践应用三者分离,研训用尚未实现“三位一体”;(4)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团队有待进一步健全,兼职培训者的规划方案、组织教研、指导校本研修、开展能力考评等能力亟待提高。

  工作重点:(1)以学科信息化教学为重点,整校推进、全员参与,以强带弱、结对帮扶,助力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2)建好学校管理团队,扎实开展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有效提升管理团队领导全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创新的能力;(3)建立立足应用、靶向学习的教师培训及校本研修模式,实行成果导向、所学为所用的校本应用考核机制,显著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4)建设“素质好、懂技术、会应用、善指导”的校级培训指导团队,重点实施培训团队专项培训,切实提升培训团队信息技术应用指导能力。

  工作思路:基于上述工程实施的起点、难点、问题及工作重点,为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我校确定能力提升工程的工作思路为以下“1234”。

  (1)围绕一个重点。以学科信息化教学为重点,整校推进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和校本应用考核工作。

  (2)建设两支队伍。整合力量,专兼结合,打造培训团队:校长领衔、教导主任和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参加,组建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和培训团队。

  (3)推动三科试点。按照“三级三步试点”的办法推动工程实施。率先启-3-

  动语文、数学、综合三个学科组能力提升工程试点。

  (4)抓好四项服务。通过多种方式,激励开放建设,改善资源供给,创新机制建好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资源,满足教师选学需求;建好校级培训管理平台,支持网络研修、混合式校本研修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跟踪指导;面向人员少,学科多,不统一的综合学科组,通过示范学校与城区学校之间“结对子”和“双师工作场”等,精准帮扶教师信息化培训;有步骤推进引领性融合创新培训,服务落实于《智慧学校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2年)》的建设目标及“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工程”实施要求。

  三、实施规划方案

  (一)学校推进举措

  1.学校管理团队建设及培训(主要举措及工作安排等)

  学校负责本校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与管理,成立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制订本校信息化发展目标和规划,并围绕目标、规划切实开展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支持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开展校本应用考核。2019年至2022年期间,采用“三级三步试点”办法进行整校推进,按年度开展学科组试点,2022年完成全覆盖任务。

  2.学校培训团队建设及培训(成员遴选标准、管理机制及工作安排等)

  选拔一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能力突出的学科骨干教师、电教、教科研、培训等机构优质资源,建强培训者队伍,打造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团队。培训团队应覆盖不同学段,原则上兼顾不同学科(领域)。

  成员遵选标准:

  一线骨干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意识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水平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创新能力强。

  学科负责人。重视学校信息化建设,在探索教育、教学、教研、管理、评价等领域的创新发展方面兴趣浓厚,对智慧学校建设认识深刻,对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有独到见解。

  优秀培训者。善于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育教学的研究,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研组织形式,具有很强指导学科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培训设计、管理、评价。

  -4-

  3.整校推进安排(2020-2022年分年度推进的学校数量和教师人数占比等)

  (1)设计思路。

  围绕“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创新”主题,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提升专项培训先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全员培训跟进,进行一体化设计。

  培训方式:领导力提升专项培训采用集中培训与线上线下跟踪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教学能力提升全员培训采用集中培训、网络研修、校本研修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方式。

  培训内容:领导力提升专项培训主要包括政策解读、学校发展规划制订、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组织与实施、岗位实践与校本应用考核跟踪指导四个模块。教学能力提升全员培训主要包括学校发展规划与校本研修方案解读、学科信息化教学专题研修、“技术创新课堂”应用研磨、实践应用成果生成与展示四个阶段。

  (2)重点措施。

  为增强培训针对性,提高培训实效性,采用以下五项重点措施:

  一是围绕主线。将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制订与落实作为领导力提升专项培训主线,将学科信息化教学专题研修作为教学能力提升全员培训主线。

  二是加强指导。充分发挥县区培训团队指导作用,全程跟进帮助学校培训团队确定相应的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主题及教师培训计划,审核指导学校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和校本应用考核。

  三是强化互助。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制定教研组专题研修计划,形成研修共同体,开展教学案例研讨、课堂实录分析等信息化教学互助研修和“技术创新课堂”应用研磨活动

  四是以评促学。将教师选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应用能力培训与校木应用考核紧密结合,进行成果导向、所学为所用的校本应用考核,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提升应用能力的内生动力

  五是打造示范。进行教师应用能力、教到组应用效果、学校应用水平全面提升的总结,展示整校提升新成果,打造整校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示范校。

  4.培训设计与实施(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教师校本混合式研修实施策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等一体化培训设计思路和重点措施等)

  利用三年时间,教师完成15个能力点学习并合格。

  -5-

  第一年,2020年10月——2021年7月教师完成3个能力点(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A13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B1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学习并合格;撰写一篇信息化教学读书笔记;做一个信息化教学的课件;参与一次移动听评课并提交解决方案;写一篇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反思。

  第二年,2021年8月——2022年7月教师完成6个能力点(视情况待定)学习并合格;撰写一篇信息化教学读书笔记;探索一种信息化教学的创新课堂方式,并开展实践;做一个信息化教学的课件;参与一次移动听评课;尝试应用信息技术解决一个教学问题,并提交解决方案;写一篇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反思。

  第三年,2022年8月——2023年7月教师完成

  6个能力点(视情况待定)学习并合格;撰写一篇信息化教学读书笔记;

  探索一种信息化教学的创新课堂方式,并开展实践;做一个信息化教学的课件;

  参与一次移动听评课;尝试应用信息技术解决一个教学问题,并提交解决方案;写一篇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反思。

  引领性信息化教学创新培训主要措施(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引领性教师培训,应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跨学科教学、智能化教育等的工作思路和重点措施)

  (1)工作思路。结合落实《智慧学校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2年)》的建设目标及“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工程”实施要求,有步骤地逐步推动引领性教师培训。

  (2)重点措施。支持市县及学校开展引领性教师培训,应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跨学科教学、智能化教育等的的重点措施如下:一是精心选择智慧学校。对接智慧学校建设总体规划,按照省级部署,通过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有选择地在已经建成的智慧学校,引导整校推进引领性教师培训。二是培训跨学科教学骨干教师。而向智慧学校的骨干教师,组建整合多方资源的培训团队,开展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打造一批开展跨学科教学的骨干教师。三是实施智能化教育培养项目,重点面向智慧学校示范校校长,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育领导力培训:重点面向智慧学校示范校骨干教师,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四是开展专项课题研究,以引领性培训为支撑,进行基于信息技术开展跨学科教学、智能化教育的课题研究,助力全省智慧学校建设应用水平提升。

  -6-

  (二)校本应用考核

  (校本应用考核的内容方式、开展计划、结果应用、组织管理与保障机制等。)

  1.考核内容

  以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下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四个维度的30项微能力为校本应用考核重点,教师根据自选的微能力(2项以上,合计不少于

  20学分),提交至少覆盖两个维度、能体现不同微能力的教育教学成果参与考核。

  2.实施流程

  (1)学校规划。学校发挥规划与指导作用,基于学校信息化环境特征制定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及校本应用考核的方向。

  (2)教研组协商。教研组发挥统整和协调作用,依据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与学科研修计划,帮助教师结合实际制订个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目标,在此基础上明确校本应用考核申报点(微能力)。

  (3)教师实践与申报。教师围绕学科信息化教学创新目标,找准能力短板,主动参与研修,积极实践应用,形成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成果,提交给学校并申报参与校本应用考核。

  (4)学校评审。学校管理团队组建校内外结合的评审组(或委托县级培训团队),依据校本应用考核规范(30项微能力测评表),对教师提交的实践证据进行评估审核,反馈评估结果并提出实践建议。(5)县区监督。邀请县区采用专家抽查(或第三方评估)的方式,检查验收各校校本应用考核结果,确保考核的客观有效。

  3.结果应用

  学校能力提升工程执行办公室对校本应用考核结果验收合格率超过规定比例的中小学,认定学校整体考核合格;否则,认定学校整体考核不合格,并要求学校在下一年度组织补训补考。

  4.组织管理

  由县区认定教师个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实践应用学时和校本应用考核学分。

  5.保障机制

  学校建立教师个人应用能力提升电子档案,记载校本应用考核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考核。通过制度建设、评优考核、成果展示等多种方式丰富考核-7-

  结果的应用,激发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支持保障

  1.制度建设(支持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的政策制度设计)

  为支持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印发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意见,出台相关激励措施,加强制度建设与落实。(1)制定整校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示范校标准,逐级评选推荐示范校,进行省级表彰,并作为典型案例纳入学校管理团队专项培训内容。(2)建立优秀培训资源遴选机制,开展信息化教学优秀成果推荐活动,将优秀成果纳入信息化教育教学课程资源库,并在培训团队培训中进行推广。

  2.课程资源建设(本学校培训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路)

  为落实《意见》要求,提高研修资源的适用性,A省本地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机制和思路是:

  (1)激励开放建设。采用遴选培训机构资源、整合一线教师优秀实践案例资源、推荐高质量的国家慕课课程资源、自主研发培训资源,以及遴选优秀信息化教学成果等多种方式,开放建设培训资源。

  (2)改善资源供给。按照“所学为所用”原则,建立满足教师自主选学需求的培训资源供给机制。培训资源依据应用能力标准,覆盖三种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四个维度(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

  价)和30项微能力。

  3.经费安排(保障培训团队打造、教师培训开展、校本应用考核等工作实施的经费安排)

  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校提升评估指标和校本应用考核实施细则,规范应用能力培训和校本应用考核。在学校公用经费5%培训费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教师培训和校本应用考核等工作。

  -8-

篇五: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师〔2019〕1号)总体部署,结合我省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实际,为组织实施好我省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下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2.0),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到2023年,通过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每人不少于50学时,其中网络研修20学时、校本实践应用30学时),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一)立足整校推进,形成整校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校本模式。组建校长领衔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目标,制定并落实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校本研修主题,指导教师开展基于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组织校本应用考核评价,提升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发展规划领导力和信息化指导能力。建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校本研修新机制,整校推进、全员参与,以

  问题为导向,立足应用信息技术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等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聚焦教育扶贫,建立提升“两区”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精准帮扶体系。以革命老区和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开展对口帮扶“两区”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面向革命老区,通过帮扶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开展乡村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形成常态化信息技术应用课堂的教学模式。面向深度贫困地区,通过建立“双师工作坊”带动形成“双师教学”的有效模式,提高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乡村教育质量提升。

  (三)推进教学创新,探索智能化教育教学新模式。以名校长和名师为培育对象,引导主动应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智能化教育教学新模式,提升名校长和名师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领导力和教学创新力,破解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助力学校教学创新。

  (四)强化校本应用,形成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常态化机制。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为引领,中小学校要对照能力标准找准方向,教师要对照能力标准找准问题,整校推进中要以方

  向为指引,以问题为导向,在校本研修中去应用,在校本应用中去解决问题,提升能力。优选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教师选点、选学、应用、测评的工作机制,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常态化机制的形成。

  二、主要措施

  (一)突出应用指导,打造各级培训团队。由高等学校专家、教师培训机构专职培训者、教研员、电教技术人员、一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出的校长及学科骨干教师等专兼结合,组建省、市、县三级培训管理指导团队。由校长担任学校首席信息官(CIO),组建由校长领衔、教务主任、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等构成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整合“国培”、“省培”、“市、县培”等培训资源,采用分级负责、分批分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对培训管理指导团队和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专题培训,切实提升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市、县培训管理指导团队负责指导学校制定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指导学校开展基于信息化教学的校本研修,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

  (二)突出示范带动,建优建强试点学校。建立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分批跟进、注重实效的示范带动体系,省、市、县分级遴选能力提升工程2.0试点校。试点校要涵盖不同类型、不同技术环境、不

  同发展水平的城、乡(镇)、村学校,以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能力为目标,精心打造,生成经验,保证各级各类学校推进有示范引领,实施有经验借鉴。构建“学校有规划方案、教研组有研修计划、教师有学习任务”的整校推进机制,建立“应用驱动、成果导向、骨干引领、教师选学、组内互助、学校推动、整体提升”的混合研修新模式,形成教师应用能力、教研组应用效果、学校应用水平全面提升的新经验。

  (三)突出经验推广,分批推进全员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联合教师培训机构,指导培训管理团队总结试点校经验,通过举办交流会等方式分享成果,形成示范带动、分批推进、分类指导、全员覆盖的有效机制。2019年试点先行,省教育厅遴选100所试点学校实施整校推进、全员参训,打造试点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骨干教师和未来教育引领团队。2020年分批推进,继续扩大试点范围,由试点校带动小规模推进能力提升工程培训。2021、2022年按照试点校带动与批次间结队滚动相结合方式,大规模推进能力提升工程培训。2023年兜底总结,力争完成全员培训任务。

  (四)突出问题解决,提升校本应用能力。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导向,以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目标,学校制定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方案和教研组研修计划。教师个人自诊问题点、自定技术应用点、自主选学课程,学科骨干指导,教研组同伴互助,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难点问题,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创新融合,推动信息技术校本应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五)突出精准帮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遴选一批优质学校依托研修平台,采取一对一精准帮扶的方式,对100所革命老区学校开展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根据老区学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帮助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帮扶老区学科骨干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指导能力,指导老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课堂教学问题,推动老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形成常态化信息技术应用课堂的教学模式,助力教育脱贫攻坚。

  以贫困地区乡村学校教师需求为导向,采取乡村教师模仿名师网络录像、名师网络录像与当地教师辅导相结合等形式,开展多层次、分类别、全覆盖名师网络课堂和远程协同教研相结合的“双师教学”模式教师培训。通过市(县、区)优质学校与贫困地区乡村学校“结对子”的方式,建立100个“双师工作坊”,助力深度贫困地区乡村学校及教学点开齐国家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突出教育创新,探索智能教育模式。面向学校信息化基础好、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强、教师信息素养高的地区,遴选50位名校长和100位名师,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育领导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的示

  范培训。采用项目驱动、深度体验、行动研究等相结合的方式,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以及智能化教育工具,提升校长、教师的信息素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通过迭代开发、优化升级,形成100个智能化教育管理与教学优秀示范案例,完善研修课程,融入最新技术内容和应用成果,形成“产、学、研、培、用”为一体的多方协同参与机制,打造智能化教育领航名校长、名师,引领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

  整合高等学校、教科研机构、教师培训机构、校外科技活动中心、企业等多方资源,组建培训团队,开展信息技术支持的跨学科教学培训。通过实施专项培训、组织多校协同的跨学科教学研修活动等方式,打造一批基于信息技术开展跨学科教学的骨干教师,培育100所跨学科教学示范校,建设一批优秀的本地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资源,推动信息化教育教学创新。

  (七)突出应用考核,促进校本应用实效。省能力提升工程执行办公室统筹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校本应用考核工作,制定《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应用考核评价指标》,建立“省抽检市、市抽检县、县普查校、校测评教师”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监测评价体系。省、市重在抽检所属地区各级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校本应用研修方案和教研组计划落实情况,检查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应用研修成果。县区普查重在抓严进口、抓实出口,“进口”采取学校

  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校本应用方案报备审核制度,严把质量关;“出口”依据《校本应用考核评价指标》,对教师应用能力、教研组应用效果、学校应用水平进行严格考核。抓实校本应用考核,以评促学,以评促用,以评促提升,保障整校提升实效。根据抽检和普查结果,及时调整和干预实施计划,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全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幅度提升。

  (八)突出过程监测,构建监测评价体系。建立应用成果导向的能力评估模型,通过测评系统,充分利用教师网络空间、教育教学案例、教学情境等开展测评。重点考察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及教研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程度、课堂应用效果、自主学习与专业发展等能力,使发展测评成为促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构建过程性监测评价体系。

  (九)突出成果导向,实施“十区百校千人万课”工程。培育10个示范县为同类区域的发展提供参照,引领全省教育信息化提质升级发展。根据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分类打造100所示范校,探索在不同信息化条件下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的典型途径。遴选1000名学科骨干教师,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培育信息化教育教学标杆,引领未来的教育发展。依托“一师一优课、一

  课一名师”等活动成果,遴选10000节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示范课,生成万堂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充分发挥示范课例的辐射效能,促进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总结典型经验,汇聚优秀成果,出版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案例集,通过开设专栏、召开现场会、举办优秀作品展览等方式进行成果推广。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教育厅负责能力提升工程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省能力提升工程执行办公室负责过程管理和支持服务等工作,组建能力提升工程2.0省级专家指导团队,为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的规划、评审、验收、评奖等工作提供咨询和服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能力提升工程2.0列入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整体规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辖区内项目的组织管理。结合实际编制本地区培训规划,做好与中小学教师其他专项培训的融合与衔接,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和教师教育绩效考核体系范围。

  (二)明确主体责任。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是能力提升工程组织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本地能力提升工程的规划、组织、实施、监督和管理。整合培训、教科研、电教等机构资源,建立县级能力提升工程2.0专家指导团队,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打造本地骨干培训者和项目示范校,构建示范带动辐射体系,示范带动、分批

  推进、分类指导,确保整校推进、全员参与;严格落实学校信息化教学规划和校本应用研修方案备案审核制度,严格普查学校信息技术校本应用实施情况和培训实效,推动全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效提升。

  中小学校是提升教师全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关键,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建立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制定本校信息化发展目标规划和信息技术校本应用研修方案,指导教研组制定研修计划,指导教师自诊课堂教学问题、自选技术应用点、自主选学,组织全员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为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提供支持。要严格检测评价过程,制定“教师自评——教研组互评——学校总评”的工作实施细则和评价量规,确保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实效,提高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

  (三)落实经费保障。省级依托“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重点支持省级试点校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依托省级财政资金保障省级能力测评抽检和全省高中学校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市、县要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安排专项经费保障本地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确保开展全员培训,为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

  (四)建立制度保障。省教育厅将各地开展能力提升工程2.0的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评价体系和教师教育工作绩效考核重要内容,能力提升工程2.0学时纳入继续教育学时范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参训情况和运用水平纳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通过信息技术应用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竞赛、评选信息化教学优质课和命名整校推进示范校等活动,充分调动教师参训的积极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围绕广大教师的实际需求和项目实施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确保能力提升工程2.0有效实施。

  (五)做好监管评估。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能力提升工程规划方案报教育厅审核备案,省教育厅采取专家评估、参训教师网络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各地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测、督导。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托县级培训机构和信息化管理团队,对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校本应用培训进行过程性督导和质量评估。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各承训单位项目实施进度和效果,各市县参训学员选送率、报到率和结业率等情况,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实施效果等作为教师教育项目计划分配的重要依据,实现全过程质量管理

篇六: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XX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和《XX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整校推进XX区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根据我区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实施基础

  1.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日趋完善。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基本构建了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截止2019年底,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均实现宽带网络全覆盖,教学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优质资源到班到课。普通教室交互式“班班通”设备覆盖率达100%,智慧课堂标准教室XXX间,配备教师畅言教学系统XXXX台套,学生平板近XXXX台。智能录播教室覆盖全区各中小学,数字化实验室覆盖全区各中学,各类创新实验室30多个。

  2.智慧学校应用系统基本覆盖。立足区域实际,通过深度调研、应用打磨、科学实施,打造了基于网络全覆盖、资源全覆盖和服务全覆盖的全区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通过智慧校园管理系统、智慧课堂应用系统、教与学互动系统、名

  师课堂、校本资源库等XX区特色“平台端”的应用,实现了“教——学——用——管”四位一体的网络化应用平台,逐步形成开放、共享、交互的良性智慧教育生态圈。

  3.教师信息化素养持续提升。区教体局积极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XX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国培”和“省培”,到2018年底,有XXXX名教师完成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1.0),XXXX名教师通过XX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提高。

  我们仍应看到,教师教育教学中主动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不强,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不足,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有待提升,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对教师信息化应用提出了新要求,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计划,切实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是当前中小学校的迫切需要。

  二、总体目标

  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推进思路,建设信息技术专业化团队,促进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建立健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机制,切实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三、实施流程

  1.试点先行。2019年,遴选6所中小学校为试点,积累工作经验,探索整校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2020年,XX区中小学、幼儿园将全面推进。

  2.打造团队。区教体局成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管理团队(项目办),分管局长任组长,局人事科、教研室、电教馆主要负责人,首批试点校校长为组员。负责选拔学科骨干教师、教研员、电教员,聘请有关专家等组成区级培训团队,打造以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为主要对象的专业培训队伍。组织培训团队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区级培训,提升培训团队组织研修、指导校本培训、开展微能力考核的水平。

  学校组建由校长领衔、分管领导和相关管理人员构成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负责本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的具体实施。

  3.制定细则。区管理团队和培训团队依据《XX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校推进实施指导意见》和《XX省校本应用考核微能力认证规范》等,制定《XX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和《XX区整校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细则(试行)》。

  4.线上学习。区培训团队会同学校团队引导教师选择符合本校发展特点的微能力认证点,利用省培训平台完成网络研修学习(与测评整合共计完成30学时)。

  5.线下研修。试点学校以学科信息化教学为重点,围绕打造“技术创新课堂”,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作为主要研修内容,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采取信息化教学探索的方式开展典型案例研讨、课堂实录分析等信息化教学的校本研修,完成30学时线下研修任务。

  6.分级测评。按照“以评促学、以评促用”的原则,抓实出口。各试点学校负责本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依据“能力测评与学时学分管理实施细则”,选择线上微认证点的学习,结合测评完成共计不少于30学时的能力认证点测评。试点校学科专任教师应全员参加“微能力、微认证”测评。区管理团队组织专家开展现场考核和利用平台随机核查,核查人数不少于参加试点教师的70%。

  7.总结推广。各试点校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形成典型案例,在试点结束后上报区项目办,区项目办根据各校试点情况,总结经验,提炼成果,交流经验,分享成果。同时完善《XX区整校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细则》,健全整校推进能力提升工程运行机制,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推广。

  四、重点工作

  1.加强两支团队建设。一是区级培训团队建设。打造“素质好、教学优、懂技术、会应用、善指导”的区级培训指导团队。二是学校管理团队建设。学校团队负责落实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组织校本培训、校本研修和校本考核。区培训团队将组织开展专项培训,有效提升学校管理团队整体推进本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水平。区教体局将对试点工作中绩效突出的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2.抓好校本研修。学校在区管理团队和培训团队的指导下,落实自主规划,抓实自主研修,强化应用实效。充分发挥学校管理团队的统领作用,建立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管理机制,把信息化领导力落到实处。要基于本校实际情况,针对问题与需求,制定可提升、可检测、可达成的目标任务及年度实施计划。自主研修重在建机制、保实效,要立足“整体提升”,建立“骨干引领、教师选学、团队互助、学校指导”的研修共同体,形成“学校指导有研修方案,教研组互助有专题研修计划,教师选学有任务清单”的研修机制,确保整校提升有效推进。要立足“问题解决”,建立实践应用的激励机制,形成“骨干指导、教研组研讨、学校交流”的应用研磨机制,推动教师应用,确保实践应用学时确有实效。

  3.抓实质量监测。重点加强对学校整体提升工作的过程督导和质量评价。结合本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校提升评估指标和校本应用考核实施细则,规范学时学分管理。建立学校整体提升考核电子档案,开展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应用考核,以评促用,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

  五、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完善主体责任,健全机制,科学统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项目。区教体局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校校长是本校项目推进第一责任人,要制定本校信息化发展目标和规划,并围绕目标以及发展规划开展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支持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落实全员信息化培训学分要求,切实提高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

  2.强化考核。区教体局将把整校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作为校长任职考核的重要条件,将教师参与校本应用考核的目标达成率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纳入校长任职考核的重要项目。出台整校推进教师应用能力培训的激励措施和管理办法,建立推动学校与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相关制度。

  3.经费保障。区教体局将设立区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项经费,用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考

  核。试点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XX区整校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工程2.0实施细则(试行)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和《XX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文件要求,为落实XX区整校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下简称信息能力提升工程),积极提升XX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推动一线教育工作者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变革,打造一流的信息化研究、培训和教育团队,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结合我区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总体思路

  依据工作部署,积极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基于“专人组织,选树典型,目标激励,全区推广;整校推进,创新应用,激活内驱,全员参与”的实施思路和途径,立足全区统筹推进,加强各校(园)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建设,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目标制订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教师研修计划,保障全区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培训不少于60学时。建立适应学校发展需求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新模式,激发教师内驱力,开展以信息化提升为主题的校本研修,组织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开展校

  (园)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工作,促进教师终身发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具体任务

  (一)区级层面

  1.设立信息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办,创新管理机制。成立以教体局分管局长为组长,局人事科、教研室、电教馆主要负责人、首批试点校校长为组员的管理团队,结合我区信息化发展实际,将信息能力提升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结合、与学校长期发展相结合,健全整校推进能力提升工程运行机制。

  2.组建信息能力提升培训团队,凝聚专业合力。在高校专家、教研员、电教员、学科骨干教师中遴选专、兼职培训教师,组建高水平的XX区信息能力提升培训团队,从全区信息技术应用与推广层面,顶层设计培训内容、研修方向、考核评价等。

  3.落实区、校骨干教师分层培训,凸显以点带面。加大培训力度和实效,落实区信息能力提升培训团队、试点校管理团队的分层培训,提升学校管理团队的信息化领导力,督促学校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全方位培训。

  4.建立能力提升项目考核统计平台,实现过程动态管理。开展以信息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为核心的研修、实践活动,建立专业平台,基于数据采集与过程性评价,提高精准诊断、及时反馈和个性化服务的能力,促使教师信息能力提升有目标、有过程、有实效。

  5.制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实施细则,落实量化考核。出台详细、可执行度高的信息技术能力应用考核细则,指导学校实施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和信息技术应用校本考核的有效开展,加大考核过程的可控、量化,使其成为认定培训学时、认定考核学分和验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结果重要量表。

  6.加强对试点校的指导和帮助,强化整体推进。制定、出台试点校整校推进的工作手册,手册内容包含整校推进的目标任务、实施流程、职责分工、考核要求等,明晰工作任务,指导试点学校总结经验,提炼成果,对优秀论文、案例、课例等汇编成册,在全区内推广试点经验。

  (二)学校层面

  1.组建校级信息化管理团队。成立由校长领衔、学校相关管理人员构成的信息化管理团队,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目标,基于本校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和教师应用能力提升需求,形成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信息化发展目标和规划,明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主题和计划,并报送项目办审核备案。

  2.指导教师自主选择微能力。信息化管理团队结合本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培训计划,完善信息技术基本应用能力的培训和考核,指导教师从四个维度在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和智慧学习环境中,选择符合自身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微能力。

  3.开展基于应用的教师培训。围绕信息能力基础项目及教师自主选择的微能力,通过组织集中培训、网络研修、校本研修、信息化实践与应用专题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让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融合教育教学创新发展。

  4.组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依据考核标准和要求,以学科教学信息化为重点,围绕信息化发展的基础项目和教师自主选择的微能力,组织全体教师参与

  “基础项目+微能力”的双考核,分层推进,考核结果报送至区考核平台进行认定。

  5.总结信息化管理团队经验。中小学信息化管理团队要及时总结经验,挖掘典型案例和优秀做法,提炼成果,按要求报送整校推进工作案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优秀课例、优秀应用经验、论文等。

  (三)教师个人层面

  1.积极参加本次活动的前置调研,对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培训计划提出意见和建议。

  2.完成信息技术应用基础项目的培训和考核。

  3.自主选择合适的微能力并参与线上线下培训。

  4.制定有针对性的专题研修计划。根据微能力的研究方向,积极参加学科信息化教学互助研讨、“技术创新课堂”应用、常规课堂的信息化应用与实践等活动,在研修与实践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5.针对自选微能力,参加学校开展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修满相应学分。

  6.收集整理培训及实践过程资料,及时反思实践过程、总结经验,并将微课、课件、课例、论文等作品,按要求报送到相关平台,及时进行注册、认证。

  三、培训实施

  (一)搭建两个核心团队

  组建区级培训团队,打造专业团体。由区教体局组织遴选并打造“素质好、教学优、懂技术、会应用、善指导”的区级培训指导团队;优先鼓励培训团队成员参加国家、省、市级专项培训,定期开展区级培训团队集中研修、交流,提升培训团队在规划方案、校本研修、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等方面管理和评价能力。

  组建校级管理团队,打造信息化核心。学校组建由校长领衔,业务副校长、教务部门、总务部门、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等3-5人构成的校级信息化管理团队,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目标制订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教师研修计划,立足应用、靶向学习、整校推进、全员参与,重在推动一线教师的普及培训和常态信息化的应用探索。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应视学校实际,制定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确定相应的信息化校本研修主题及教师培训计划,并针对基础项目、微能力开展专题培训;校级管理团队应建立校级培训电子档案,收集信息化的过程性资料,形成学校整体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打造统计考核专业平台

  优化资源平台建设,丰富学习内容。通过遴选专业培训机构课程资源、整合一线教师的优秀实践案例、推荐高质量的国家慕课课程资源、自主研发培训资源等多种方式,丰富信息化教育教学课程资源库,满足研训需求。

  完善考核平台建设,突显过程考核。围绕信息能力提升培训和考核内容,立足信息能力的基础项、微能力的学习、考核,结合学时、学分与考核等级的要求,构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监测评价体系。

  (三)强化整校推进培训

  立足整校推进,落实全员培训。各校针对信息技术能力基本项目、微能力,通过集中培训、微视频自主学习、学科主题学习等方式,全员参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及考核,加强培训过程性评价,提高培训效率。

  打造“双线联动式”培训模式。遴选网络研修任务承担机构,推动教师应用智慧课堂、网络学习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等内容的研修,利用线上资源,结合线下研讨,在日常实践教学应用和特色校本研修中凸显信息技术应用,打造“双线联动式”培训模式(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助力学校教学创新。

  立足研修,强化应用与研讨。各校要以学科教学信息化深度应用为目标,围绕学科课程标准、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题研修为抓手,推进相关教学设备和学科软件应用,开展基于微能力的小课题研修,将微能力作为课堂基本要素,开展教学案例研讨、课

  堂实录分析、课堂教学评比、展示等活动,打造“技术创新课堂”,让信息化成为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新变量。

  (四)形成动态发展趋势

  基础项目过关考核。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础项目的全员培训、考核,让信息技术手段成为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助手,为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的有效实施打好技术基础。

  基础项目主要包含:Word排版、PPT课件制作、Excel基本应用、即时通讯工具的应用、图片的简单处理、互联网素材的搜集、计算机文件管理、畅言教学通软件的使用、PDF文件的阅读与创建、其他教学平台的运用。

  微能力“2+2”探究。信息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初期,试点校结合四个维度、三种课堂模式的30个微能力,采取“必备2个微能力+分学科自选2个微能力”的方式,开展学习培训和考核,学校应对学科教师进行30个微能力的介绍、培训,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微能力开展学习。

  教体局将在全区各中小学(园)逐步推动基础项目、微能力的学习、应用和考核,形成动态发展,让信息能力提升覆盖全区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

  微能力的全面普及应用。项目线束后,各校应继续组织教师围绕微能力开展培训、考核,实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持续提升。

  四、考核评价

  (一)考核方式

  信息能力基础项目普及制。学校自主开展基础项目考核,教体局随机抽取不少于全校教师总数的20%,进行现场考核,考核不合格将进行通报。

  微能力学分注册制。每名教师根据自主申报的微能力考核项目进行线上注册报名,自主学习、完成任务,再参加考核,每个微能力考核合格即可拿到相应学分。

  微能力认证合格制。项目初期,每名教师的微能力总学分超过20分以上,视为合格。项目后期,根据教师个人学分设立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级,并对各校等级人数进行统计。考核不合格的,需在规定时间内进行重修。

  (二)考核流程

  根据项目进度,先进行基础项目的校级全员考核与区级部分抽查;再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考核。

  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中,学校按照“学校规划—教师申报与实践—学校评审—区级监督”的流程组织实施校本应用考核工作。

  1.学校规划。根据学校信息技术能力提升规划目标,结合学校特色,教研组协调落实,帮助教师制定个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目标,确定微能力研究内容,明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方向。

  2.教师实践与申报。教师围绕个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目

  标,在教学中主动参与培训和研修,找准能力短板,积极实践应用,形成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成果,提交给学校并申报参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

  3.学校评审。学校管理团队组建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评审组(或委托区级培训团队),依据信息技术能力应用考核标准,对教师提交的材料和实践能力进行评估审核,反馈评估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4.区级监督。区教体局采用专家抽查(或第三方评估)的方式,检查验收各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结果,确保考核的客观有效。

  (三)考核结果应用

  1.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合格的教师,颁发认证证书。

  2.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结果,将作为教师职称评审、岗位晋升的重要依据。

  3.区教体局将把整校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作为校长任职考核的重要条件,将教师参与校本应用考核的目标达成率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纳入校长任职考核的重要项目。

  4.项目后期,对于微能力认证全员合格的单位、微能力认证优秀等级最多的单位及微能力深度应用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五、保障措施

  1、整校推进,促使全员参与。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要把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作为提升教师基本功、提升教学水平、提升

  学校办学水平的一次良好契机,提高参与面,使其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项目。

  2、创新举措,实现长效机制。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发展的重要基本功,将信息能力提升工作与教师的发展、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审等紧密结合,实现长效机制,提升教师的参与激情,,推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扎实开展。

  3、强化监督,突出过程管理。要紧密结合实际,增强信息化提升工程的针对性、实效性,试点校中两两抽签结对互学互助。并邀请政府教育督学、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学校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将活动落在实处。

  4、统筹兼顾,加大宣传报道。加大对项目资料的收集整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对于在信息提升工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人和事要及时整理上报,对优秀经验、优秀单位要及时予以宣传、推广。

相关热词搜索: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信息技术 中小学教师 提升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