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如何做好中小学衔接4篇

时间:2023-06-12 11:00:06  阅读:

篇一:如何做好中小学衔接

  

  如何做好中小学教育衔接

  香乐一中

  任丽君

  新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分为三个学段,其中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为我们传统的小学,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教育衔接问题,第三学段为中学。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大多数中小学校分设开课,小学生进入中学后有诸多的不适应,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师生教与学的方法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少学生成绩明显下降,引起家长的疑问。教师之间相互联系、沟通少。有的中学教师责怪小学教师没有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而小学教师也只管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不管学生的后续学习,也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给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中小学教育衔接存在很多问题。

  一、中小学教育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小学学生适应中学学习时间长、人数多。不少小学毕业生需要用较长时间来适应中学学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学教师方面,大多数教初一的老师都是从教初三毕业班下来的,教师自身的角色还没及时转换过来,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方法了解不够,对初一学生的能力估计过高,造成教师的教学要求、方法与学生实际脱节。二是小学教师方面,绝大多数小学教师不了解中学的教学内容、要求,不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以及怎样为小学生进入中学学习做必要的铺垫。三是学生方面,进入中学后,由于学科增多,学习内容增加,学习时间延长,学生自己没能在心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未能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四是教材方面,现行的中小学教材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方面有脱节的现象。

  (二)小学毕业学生进入中学后学习成绩下降人数多,甚至存在有些科目成--

  绩断层和学生偏科现象。

  (三)学生未能掌握有效学习方法。进入初一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对学习方法掌握得不够好。在与中学教师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不少初一学生存在理解能力差、学习习惯差、不会做笔记、不会复习等问题。

  (四)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方面相互缺乏必要的了解。中学师生认为小学教师在教学与现在中学有关的知识时,存在表达不准确甚至有错误的现象。这说明不少小学教师对中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缺乏了解,不能长远考虑学生的后续学习需要。从对中学教师的调查也发现,中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二、中小学教学衔接努力方向

  (一)中小学校际之间应形成良好的教育衔接研究氛围

  在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只有极少数中小学校合二为一,大多数的中小学都分立开设,中小学校之间对教育教学研究少有交流。而对中小学教育衔接的研究却离不开中小学相互之间的配合,任何个人或学校都难以独立解决教育衔接中的问题。因此,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小学校的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担负起组织和协调的责任,把中小学衔接教育研究纳入学校的教学教研计划之中,作为长期工作来抓。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研究活动,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和研究的平台。

  (二)中小学校应重视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1.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做好衔接工作。比较中小学开设的课程,小学相对要少一些,而且不少小学对非语数学科的重视程度和师资配置远不如语数学科,中学的科目比之小学有了很大的分化,学科的分类更细,这更增加了小学毕--

  业生适应中学学习的难度。因此,中小学校应该重视课程的全面开设和课程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持续发展。

  2.教学内容的衔接。由于中小学使用的教材版本有差异,教材本身从内容上的衔接就存在一些问题。中学各学科的内容比以前扩大和加深了。在学科的系统上,已经接近于科学体系。在学科内容上,已经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常识,而是反映事物一般规律的、有系统的科学基本知识。因此,各科教师应熟悉对方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注意进行比较、补充,进行衔接。

  (三)中小学教师应该主动探寻教育衔接的途径和方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研究中小学衔接教育问题也应该是中小学教师自己的份内工作。因此,中小学教师应主动发现衔接教育中的问题,积极探索有效解决问题的措施。加强业务交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增强自己对本学科教学内容纵向联系的了解,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衔接。

  1.教学方法的衔接

  (1)教师方面,通过双向听课和研讨,了解并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渗透运用到各自的教学之中。在小学,由于小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差,教师讲得细,直观性强,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到了初中,教师讲得更精炼,理论性、抽象性也更强。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延用小学好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改进教学,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2)学生方面,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让人终身受益。进入中学后,随着学科的--

  分化、学习内容的增加和科任教师的增多,每个教师又会向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这不但要求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同时,还要求学生必须在学习上具有更大的独立性、自觉性,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2.教育方法的衔接

  中小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把中小学优秀的教育方法结合起来而不截然分开,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培养,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小学到中学的过渡。

  3.评价方式的衔接

  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中学教师同样应注意学生身心的发展,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正面诱导,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

  4.心理指导方面的衔接

  对于新的学习要求缺乏适当的准备,是学生学习成绩突然下降的重要原因。不少小学毕业生进入中学时,都有一种激动、紧张的心情。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加上陡然增加的学习内容,往往使学生茫然失措。如果能让小学生提前了解中学的常规要求,对他们进行“学前培训”,这样就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就能以坦然的心理顺利融入中学的学习。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怎样进行教学方法的衔接、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等,还有待广大中小学教师进一步探讨。

  --

  如

  何

  做

  好

  中

  小

  学

  教

  育

  衔

  --

  接

  香乐一中

  --

  任丽君

  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

篇二:如何做好中小学衔接

  

  如何做好小学初中衔接

  如何做好小学初中衔接小学和初中怎样衔接

  我们常听到初中数学教师的议论:

  ——学生只要小学计算过关了,到初中什么都好办.——学生连计算都不会,后续的教学怎么进行呀?

  ——学生做应用题不会分析,到初中用方程解应用题无从下手.——小学很好的学生,一到初中就不行了.——小学是怎么教学的,那么简单的内容也要大费周折.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进入初中后,不知如何研究。上课不懂记笔记,自课不知干什么,不会有计划的复,考试后面对自己与小学相比差距很大的成绩不知如何是好,不会处理与同学的关系,难以适应新的环境等等。这些情况实际都反映了一个问题:学生需要做好小学初中衔接。

  学生进入初中后,研究就登上了一个新台阶。初中是人生的一个新考验,不管是孩子主观方面,还是客观环境和承担的研究任务,较之小学阶段有大幅度的变化,能适应的则前进,否则可能掉队。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过好小学、初中衔接关。而要过好小学初中衔接关,首先应了解初中的研究特点和孩子到了初中阶段身心发展可能出现的新特点。

  一、初中教材的特点

  1、知识量增大。学科门类增多。知识量比小学的大。如初中物理化学、生物…….2、理论性增强。这是最主要的特性。小学教材有些只请求初步了解,只作定性研究,而初中则请求深人理解,作定量研究,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加强。如小学代数侧重于运算,而初中代数一开始就引入负数。比较之下更为抽象。

  3、系统性增强。小学教材由于理论性不强,常以某些基础理论为纲,根据一定的逻辑,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结起来。构成较为整的知识体系。前后知识的关联是其一个表象。另外,知识结构的形成是另一个表象,因此初中知识结构化明显升级。

  4、综合性增强。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为用,加深了研究难度。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高。

  5、能力要求提高。在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运算能力、实验能力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与培养。

  我们在了解初中教材特点后,再来了解一下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心理发展一般特征可概括为“四性”、“四高峰”。

  1、“四性”即敏感性、社会性、动荡性、闭锁性。敏感性是指对人、对事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思想活跃,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社会性是指对人生的意义、升学等社会问题越来越感兴趣,对良多事物都有本人独立的见解。动荡性是指情绪容易激动,对事既积极热情,又焦虑不安。闭锁性是指开始有了本人的“小秘密”,不再轻易地表露本人的内心世界,有些内敛。

  2、“四高峰”即生理变化高峰、智力发展高峰、社会需求高峰、发明高峰。生理变化高峰是指学生生理发育迅速变化,性发育成熟。智力发展高峰是指此时的孩子的智力发展、记忆力、判断力和动作反应力及速度都已达到人体的最高水平。假如以100作为智力发展的最高水平,小学到初中,记忆力从70达到95判断力从70到80作及反应速度从70到80社会需求高峰是指孩子神往等精神方面的需求以及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求都有所上升。发明高峰是指这个阶段是孩子一生中最具有活力和发明性的时期。孩子会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求独立的愿望,其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不轻易信赖别人的意见,常持分析和批判立场,很反感家长把他们算作小孩子,甚至会发生逆反心理。初中阶段孩子的自尊心增强,最怕别人看不起本人,他们力图在各个领域有较出色的表现,想争取在集体中赢得适当的位置,得到好评和重视。

  三、做好小学初中衔接的方法

  了解了这些以后,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孩子做好这个衔接。

  1、帮助孩子摆正心态,做好心理调适。

  首先,我来做个调查,请家长们回答我几个问题:

  (1)您的孩子在小学时的研究成绩如何?排名是否靠前?

  (2)您对孩子在初中的研究抱有什么期望?是否希望至少跟在小学时差不多?

  (3)您有没有跟孩子谈过进入初中后会晤临的研究压力和困难?

  (4)孩子测验情形不理想,您会怎么办?是安慰、训斥还是其它?

  通过以上的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家长对孩子的研究期望还是很高的,家长的这种心态其实是不利于孩子很好的适应初中的研究的。

  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在一个班,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这就意味着每个学生又都回归到同一起跑线上同场竞技,人人都名列前茅是不可能的,金字塔尖只能容一人。这就要求学生和家长面对现实,重新审视自己,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适时做好心态调整。因此,这一阶段需要做的是孩子、家长都要

  准确定位,制定符合实际的预期目标。期望值过高,就会造成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从而导致自信心受挫。

  在研究、生活各个方面,肯定会遇到一些挑战和挫折。要让孩子对这些挫折有一个心理准备。这样就不至于一遇到打击就垂头丧气。在这个基础上给与孩子合理的期望,更有利于孩子的适应和研究。

  2、帮助孩子转变研究方式。

  这是每一个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好的方法,是成功的开始。由于小学初中的研究方式的区别和孩子水平的发展,由于初中学科知识量大、难度大、研究进度快、综合性强、系统性强、能力要求高、理解要求高等特点。初中教学对学生的研究较为放手,不可能像小学那么具体地要求学生每个环节怎样做,而是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如预、听讲、记笔记、课后复、独立作业、单元小结、考后分析等,孩子的自理能力、研究能力很重要,孩子应寻找适合自己研究的方式方法。如果不了解这些,还是用小学老一套办法远远不够,研究成绩也会下降的。更为严重的是,等学生进入初三后,就会忽然发现自己不会,现在我所教的班级里,就有很多这样的学生,面对初三这样密度大、内容多,综合性强的复一点办法都没有。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就会被越落越远,最终

  难以跟上研究进度。其中不乏在初一、初二研究不错的学生。这些学生成绩下降,除了其他的原因,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研究惯不好。他们一直以来就是沿用小学的研究方法,因为在初一、初二,研究内容相对简单,所以还可以勉强凑活。但是到了初三后就不行了。

  有一个学生在刚上初三后不久,就找了教师好几次,都是问教师应该如何研究的。因为她发现本人不会研究了。教师问了她的一些具体情形后,告诉她应该改变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必须与现在的研究相适应。并给予了指点。学生答应了。成效过了几天她又来了。跟教师说,教她的方法她不适应,总觉得特别别扭。而且不知不觉就回到了以前的方法。她很是苦恼。其实这也是刚进入初中的孩子面临的问题。只要想改变研究方法,都会有一段不适应,会觉得本人的研究进入了混乱状态,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只要学生可以坚持下去,就会发现本人,本人对研究慢慢就有感觉了,研究方法也适应了。而这个坚持就需求家长的督促和学生本人的意志力。也需求时间。在初一有这个时间,但是到了初三时间就比较紧张了,以是到了初三再改的确有点晚了。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指导孩子建立良好的研究惯?家长要指导孩子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死记为活用,孩子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以致用。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1)预。在阅读教材的总体内容后再细读,充分发挥本人的自学能力,理清哪些内容已经了解,哪些内容有疑问或是看不明白(即找重点、难点)分别标出并记下来。这样既提高了自学能力,又为听课“铺”平了道路,形成期待老师解析的心理定势;这种需求心理定势必将调动起我们的研究热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2)听课。听老师讲课是获取知识的最佳捷径,老师传授的是经过历史验证的真理;是老师长期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精华。因此提高课堂效率是尤为重要的,那么课堂效率如何提高呢?

  a、做好课前准备。精神上的准备十分重要。保持课内精力旺盛,脑筋清醒,是学好知识的前提条件。

  b、集中注意力。思想开小差、会分心,这一切都要靠理智强制自己专心听讲,靠意志来排除干扰。

  c、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不要做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对老师的讲

  解积极思考。结论由学生自己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而得,会比先听现成结论的研究效果好。

  (3)善于总结归纳,形成知识体系。初中的研究不仅仅请求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要把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形成知识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竞争激烈的中考。

  孩子在进入初中后,初一是研究惯形成的关键一年。在初一如果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正确的研究惯,一方面,孩子的研究会受到影响,孩子会感觉到自己付出了很多,成绩却不如意,或者跟以前的付出一样,成绩却比以前差多了。另一方面,随着孩子研究内容的加深,孩子会发现他对知识的掌握越来越困难,而且越来越不会研究。慢慢地就会对研究失去信心,导致成绩越来越差。

  3、对孩子既要信任,又要做好督促。

  初一是一个不稳定的过程,大多数学生会有一个相对较长的调整期——结识新的朋友、摸索新的研究方法、养成新的研究惯、培养新的爱好、进行新的定位。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研究成绩上下波动是很正常的,甚至有的孩子波动还非常大,这都是正常的表现。是孩子本人在寻觅适合本人的方法。以是他们需求家长的关注,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家长也要适时地给以鼓励和帮助。而不可总是拿孩子的小学成绩与现在进行比较,动不动就批评进攻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没有信心。而且发生逆反心理。

  初中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独立性,他们希望父母能把自己当成一个大人来看,而不是跟以前一样,处处管着自己。因此,孩子进入初中后,家长应该学会放手,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相信孩子会处理好研究和其他事情的关系。对于研究,我们每一个家长都应该相信孩子是愿意研究好的,也是愿意考好的,尤其是初一的孩子,他们希望通过考试确立自己的位置,证明自己的实力。如果没考好,首先孩子自己就非常难过,很内疚了,很沮丧。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小学研究成绩很好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家长这时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分析问题,给孩子以安慰、鼓励和信任。这样孩子就会从家长那里获得前进的动力和信心。反之,如果家长训斥、打击孩子,就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容易降低孩子因为没有考好产生的愧疚心理,甚至觉得反正家长已经训斥过了,无所谓了。这样就难以让孩子产生积极的动力。

  当然,信任孩子并不是对孩子不闻不问,家长还是要做好督促工作。在小学没有升学的压力下,一些同学在放纵自己,电脑游戏、上网天昏地暗,结果是“中毒”太深,难以自拔。浑

  浑噩噩的过完了初一。到了初二忽然发现,自己居然什么都不会了,已经被同学远远的落在后面。

  这样的学生不是不愿意研究。家长也在无形之中放松了监督。一些孩子的玩心比较重,缺乏自制力。自然就一发不可收拾。这样的例子我们在工作中见过不少。也常常为他们可惜。对于这样的孩子,需要家长制定一张可以执行的时间表,和家长的善意的监督和提醒。4、善于与老师沟通。

  进入初中以后,因为研究比较紧张,孩子与父母的交换明显减少,父母对孩子的了解越来越少。因此,这就请求家长实时与班主任老师联系,了解本人孩子的动态,与黉舍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诲工作。当然,这里面肯定要把握个度,不可太过频繁的打听孩子的情形,而且方法要适当。不然会起到反作用。

  当然,更不能对孩子不闻不问。良多家长,尤其是住校孩子的家长,把孩子送到黉舍后,就几乎不过问了。当孩子在黉舍出现问题时,家长的第一反映几乎都是问老师,“怎么回事?怎么会这样?”而且家长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孩子在小学时不这样的。”从这可以看出,良多家长对孩子在黉舍的情形几乎一无所知,又如何教诲、帮助孩子呢?了解孩子是教诲孩子的基础,家长学会正确的了解孩子是教诲孩子的前提。家长应该与班主任定期交换,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了解孩子在

  黉舍的表现,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让老师了解孩子家里的情形,便于黉舍与家长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对孩子的教诲工作。

  5、处理好孩子的焦虑。

  我们每一个人在换环境的时候,都会出现不适感,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孩子更是如此。比如情绪特别容易波动。跟同学的关系难以处理。其实这些反应都是很正常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浸入在一定的关系氛围里面、关系网里。浸入到一定的文化环境里,当一个人不得不从原来的环境里出来,进入到另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就会产生焦虑,产生各种不适应。作为家长应该采取正确的措施,来帮助孩子渡过这样一个阶段。让孩子对其要面对的问题有一个心理准备。当孩子出现焦虑和各种不适应时,作为家长应该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给以支持。告诉孩子,你很理解他,他现在的想法都是很正常的,而且就应该出现这样的感觉。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家长要鼓励孩子尽快的融入到班级中去,结交新的朋友,用朋友之间的友情来冲淡这种焦虑,而且因为大家都是一样的,还可以从朋友中获得情感的支持。这是解决孩子焦虑的最好的方法。当然,家长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但是家长的措施一定要慎重,否则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也就是说,主要靠孩子自己渡过这个过渡时期。

篇三:如何做好中小学衔接

  

  怎样做好中小学衔接

  宋

  震

  从小学进入中学,是孩子们学习生活方面的一次飞跃,或是人生历程中的一次转折。江苏天一中学沈茂德校长的办学理念是“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那么,我们小学教育不仅仅做好小学六年工作,更要远望学生初中三年,甚至为孩子的终身发展着想。可见中小衔接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做好中小衔接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做好知识上的衔接

  小学六年级升入七年级,其实年龄只长一岁,但学生遭遇的一切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孔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认清这些即将发生的变化,为学生尽快适应七年级的学习和生活非常必要。

  就环境而言,中学和小学是不同的。学校教育管理上,中学不再像小学那样盯得紧、管得严、扶得多,而是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学内容上,中学课程一下子增加到11门,表现为“多、新、深、广”;教学方法上,教师一改小学时的“直观形象”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点拨启发”、“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习方法上,小学一般只要多记、多背、多写就能取得好成绩,但中学还需要了解掌握知识的客观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做好管理上的衔接

  小学对学生的管理大都是班主任独当一面的看管式、家长式管理,而初中是教师集体管理加上学生自主管理。被无微不至关心惯了的小学生,进入初中后,面对着七八位任课老师、领导和学生会、班委会的集体管理,不少学生突然会觉得“无依无靠”,有的甚至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为此。为此,做好管理上的衔接比教学上的衔接显得更为重要。

  (一)摸清情况,平稳过渡

  小学高年级就要向中学靠近,学生档案、成长记录袋、综合素质评价等为学生建立,并指导学生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全面了解自己。在此基础上,尽可能顺应中学老师的管理办法,工作勤一点、细一点,使学生能更适应中学的评价环境。

  (二)要严于利己,给学生搭建规则意识

  对照《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要严于律己、乐于助人,善解人意、尊重他人,不做有损他人、班级、学校的事,会以诚恳、公平、谦和、宽厚之心对待别人,容忍别人的短处和偶尔的过失。忌恨、多疑等不健康的心态,必将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三)要积极参加活动

  要抓住一切机会,积极参加学校、年级、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特长,在活动中提高自己,在活动中增进了解,获得友谊。

  (四)要制定计划

  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与生活计划,提出近期、中期、长期目标,并脚踏实地落实好各项目标。尽快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毕业学。

  三、做好方法上的衔接

  初一教师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初中阶段学习科目和每节课的授课内容都比小学多,课内外的时间都比较紧,课内提问、练习、辅导、讲解都不可能像小学那样频繁,那么多,那么细,但由于初一新生基本上还具有小学生的那种学习心理,所以初一教师教法一般来说,开始一段时间(前3个月)应顺应小学教师的教法,教学的内容少一些,进度慢一些,这种少与慢是为了今后的快。因此,小学和初中的老师应该互相听课、互相备课。应互相学习,吸取彼此教法的优点。在具体讲授每节课知识时,做到“八个字”,即形象、直观、对比、有趣等;做到“四个多”,即课堂上尽可能多提问(但要提到要害处,不要什么都问,也要反对满堂哄的提问方法)、多启发、多表扬、多练习。当然在初一和小学毕业班也可适当采用同一教学方法,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单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等,让学生做好方法上的衔接。

  中小学的衔接问题,是我们教育教学领域内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要做好这项工作,任务非常艰巨,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很多事情可以等,但我们的孩子不能等。我们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要使中小学衔接工作形成一种制度,中小学校都要排入学年度工作计划,并抓好落实。相信我们中小衔接的工作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高效。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区永安小学)

  2019年24期┆3百家争鸣

篇四:如何做好中小学衔接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5篇)

  第一篇: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经过思考,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做好衔接工作:

  1、教材内容的衔接。

  初中的语文教师应该研读小学的语文教学大纲,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在衔接期对学生要求不要太高,设置好阶梯,不能操之过急,学习需要循序渐进。

  2、教学模式的衔接。

  老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上要舍得放,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把独立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语文学习的衔接。

  3、学习习惯的衔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如养成写好字的习惯,现在的作文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卷面、字迹,特别是中、高考作文,分值很大,所以教师要抓住契机,力争每个学生都能写好字,帮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使学生的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认真听讲,主动正确地做好笔记),逐渐让学生有意识地增加阅读量,因为课外阅读量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浓度,阅读量大的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后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适当的课外读本,并可以采取相应的方式给予指导和检查,使之形成习惯;逐渐养成写日记、随笔的习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可以为以后的作文写作积累素材,所以特别要这方面的加强。

  4、学习方法的衔接。

  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初一新生中

  有一些学生的语文成绩较差,其中一部分是因为学科基础差,但另一部分主要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如何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进行课外阅读时,可就方法作指导,如读书的方法:选读、精读等,如何做批注等;指导学生在考试后如何正确地进行检查,考试结果出来后做好质量分析等。总之,教师要尽力使学生学会独立自主的学习,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心理上的衔接。

  学生刚升入初中,面对新的老师、同学、环境,难免会出现新奇、紧张、甚至无所适从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成绩退步的同学,他们往往自尊心很强,但缺乏自信心,情绪低落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面对这些学生教师应认真分析其原因,不断增强其信心,帮助他在学习中找回快乐、找回自信、找回动力,努力让学生在心理上顺利走过这个过渡期。

  第二篇: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

  从三堂语文课想到的江苏省羊尖高级中学

  汤湘萍

  当前,很多初一学生的家长反映:孩子语文成绩由原来小学的优秀下滑到中等水平。这种现象正表明了中小学的语文教学的衔接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这也是摆在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前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本篇论文旨意在从分析造成脱节现象的原因入手,初步提出解决这种脱节现象的一些教学对策,以引起我们初中语文教师的关注和思考。

  九年制义务教育应该是一个连续性很强、完整性很强的教育过程,就以初中语文课本的册数(七、八、九)来看,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工作,而实际上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由于现行小学、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的松散、知识系统性差等原因,出现中小学语文教学不连续、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后的不适应等现象。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衔接问题,锡山区教育局在厚桥中学举行了《中小学学科衔接》的专题研讨活动,活动时中、小学教师各上了几堂富有特色

  的语文课,听后我颇有感触: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的衔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经过思考,我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具体原因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从小学升入初中可以说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但这一转折点仅靠两个月就想顺利渡过从时间上来看尚有不够。六年级的学生周围的同学都是一些充满稚气的孩子,他们还是擅长用孩子那幼稚的处事理论、方式来解决问题,虽然已有一些自己的主见,但是还不能像成人那样妥善处理。当学生进入初中这个新学习环境时,他们会感到新奇、兴奋,但同时也会感到强烈的不适应,因为他们面临的是新老师、新同学,孩子的心理变化决定这个衔接的难度。

  二、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小学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较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小,且内容反复讲、反复练,所以小学的课堂效率很高,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当堂掌握,极少数不能当堂掌握的学生通过课后的适当补习也可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鉴于小学学科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一般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就以查桥小学俞霞老师上的《麋鹿》为例:整堂课的教学目标单一,内容非常简单:在扫除字词障碍的基础上了解麋鹿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课堂上形式非常多样: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麋鹿的外部特征及生活习性;比较麋鹿和其它鹿种的图片,更形象直观地感知麋鹿的外部特征;让学生尝试做解说员,通过学生介绍加深对麋鹿的印象。经过以上形式的教学展开,学生对麋鹿已相当了解了,老师的教学目标也完成得非常出色。但是一进入初中,考试学科明显增多,特别是教材内容加深,知识点增多,除了记忆性的知识点(记忆性的知识点难度加深,主要体现在文言文部分),阅读量要求比小学明显增多,且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对学生的要求大大提高。而初中语文教学课时紧,教师上课进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再加上学生往往是几个村校和中心小学合并的,所以班额较大,老师不太可能对每个人作细致的辅导,作业也不太可能精批细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自觉性,认真、独立地完成好作业。中学考试多、难度大、时间少,其中很多题目是要求知识点的迁移,所以部分学生有点应接不暇、顾此失彼,导致原来在小学时相当一部分语文成绩还不错的学生进入初中后语文成绩出现大幅度的后退。

  三、中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上也存在着脱节现象。小学教学模式是“全扶”式,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备详案,环环相扣,过渡语言也设计得非常完美,可以说是滴水不漏。学生在教师精心组织的课堂中一步一个脚印,学得很踏实,但这种教学模式的缺憾是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日复一日,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会越来越强;教师也不是主导的地位,教师扶的比较多,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中,学生个性得不到很好的张扬,这离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就以厚桥小学浦海华上的《鞋匠的儿子》为例:本课主要通过多种朗读形式(速读、齐读、指明学生朗读、赛读等)让学生理解主题。首先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林肯的魅力。然后老师从文章中选了几个精彩的片段进行赏析,在片段与片段的衔接上老师设计了很精美的语言,给人一种片段顺序不可调换的感觉,而且在几个片段的赏析中,老师也设计了一系列的小问题,题题相扣,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是老师的“忠实听众和配角”,老师是一个不错的“演员”。长期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的小学生一到初中,他们就极不适应初中的教学模式,初中语文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中把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会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以怀仁中学张老师上的《金色花》一课为例:这堂课是通过多种朗读的形式来体会诗人的感情。首先老师让学生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进而交流;接着老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欣赏的段落朗读,读出自我,交流朗读时的感受;接着老师总结朗读的方法。在整个课堂中,老师只不过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课堂是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占主导地位,初中语文课堂给人感觉随意性比较大,但也有一条主线贯穿整个课堂,而不是一盘散沙,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放得开收得笼,做到

  “形散而神不散”。从这两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朗读教学,但是教学方法却有很大区别。可见,中小学的教学模式的差异也是造成脱节的原因之一。

  这些脱节现象,使得部分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会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如此恶性循环,还有可能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针对语文教学上的脱节状况,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去改革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加强中小学衔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经过思考和实践,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做好衔接工作:

  一、教材内容的衔接。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有了相当的发展,能运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求知欲特别旺盛,但他们不满足于课堂上缓慢的节奏和单一的信息刺激。所以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在研读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和中学语文教师的联系,了解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从而在小学的语文教学大纲中体现出初中语文教学的理念,教学中以发散的方式来增加一些新知识,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为学生进入中学打好基础、增强适应能力。同样,初中的语文教师也应该研读小学的语文教学大纲,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在衔接期对学生要求不要太高,设置好阶梯,不能操之过急,因为学习需要循序渐进,想一步到位但往往到不了位。

  二、教学模式的衔接。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其身心特点和初中学生已比较接近,学生到五、六年级时,已经学得比较轻松,这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潜能,如果我们还是沿用低年级的“全扶”式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上更加依赖老师,缺乏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在了解中学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上要舍得放,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把独立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语文学习的衔接。

  三、加强中小学语文学科的互动,形成合力。

  多一些中、小学语文公开课的展示,特别是多听一些常态课,在听课过程中取长补短。如厚桥中学的三节课各有特色:浦海华老师在环节的衔接上使语言精美;俞霞老师在课堂上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比较图片这一环节上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解说员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对学生的自信心。该教师板书工整、认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体现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一堂好课。张老师在课堂上注重方法的指导,整个课堂体现了民主、集中和新课程理念。但是这三堂课也有一些不足:如浦老师的课太过华美,课堂还可以再放开些;张老师的课在中心的挖掘上尚可深入些等等。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让老师在各自的课堂上贯彻正确的教学理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有的放矢。这次区里组织了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研究活动,在听课、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脱节现象的原因,探索到一些具体的改进办法。在这个新形势下,我觉得很有必要把中小学衔接的课题研究继续并深入地开展,中小学要多开展互相听课活动,进行课堂研讨,真正地了解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四、学习习惯的衔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处于童年晚期,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如养成写好字的习惯,现在的作文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卷面、字迹,特别是中、高考作文,分值很大,所以小学的教师要抓住契机,力争每个学生都能写好字,帮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使学生的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认真听讲,主动正确地做好笔记),逐渐让学生有意识地增加阅读量,因为课外阅读量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浓度,阅读量大的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后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适当的课外读本:如《鲁宾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骆驼祥子》等,并可以采取相应的方式给予指导和检查,使之形成习惯;逐渐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日记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可以为以后的作文写作积累素材,所以在小学的高年级特别要这方面的加强。

  五、学习方法的衔接。

  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初一新生中有一些学生的语文成绩较差,其中一部分是因为学科基础差,但另一部分主要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师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如何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进行课外阅读时,可就方法作指导,如读书的方法:选读、精读等,如何做批注等;指导学生在考试后如何正确地进行检查等。总之,教师要尽力使学生学会独立自主的学习,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心理上的衔接。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刚升入初中,面对新的老师、同学、环境,难免会出现新奇、紧张、甚至无所适从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成绩退步的同学,他们往往自尊心很强,但缺乏自信心,情绪低落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面对这些学生教师应认真分析其原因,不断增强其信心,帮帮他在学习中找回快乐、找回自信、找回动力,努力让学生在心理上顺利走过这个过渡期。

  厚桥中学开展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交流活动,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小学语文衔接有脱节现象,虽然这是个难题,但是只要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不断变更教学理念,努力实践,及时总结,不断反思,相信我们会把这个难题顺利解决。

  (责编:蒋洪兴)

  第三篇:如何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

  如何做好中小学教育衔接

  香乐一中

  任丽君

  新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分为三个学段,其中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为我们传统的小学,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教育衔接问题,第三学段为

  中学。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大多数中小学校分设开课,小学生进入中学后有诸多的不适应,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师生教与学的方法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少学生成绩明显下降,引起家长的疑问。教师之间相互联系、沟通少。有的中学教师责怪小学教师没有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而小学教师也只管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不管学生的后续学习,也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给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中小学教育衔接存在很多问题。

  一、中小学教育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小学学生适应中学学习时间长、人数多。不少小学毕业生需要用较长时间来适应中学学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学教师方面,大多数教初一的老师都是从教初三毕业班下来的,教师自身的角色还没及时转换过来,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方法了解不够,对初一学生的能力估计过高,造成教师的教学要求、方法与学生实际脱节。二是小学教师方面,绝大多数小学教师不了解中学的教学内容、要求,不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以及怎样为小学生进入中学学习做必要的铺垫。三是学生方面,进入中学后,由于学科增多,学习内容增加,学习时间延长,学生自己没能在心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未能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四是教材方面,现行的中小学教材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方面有脱节的现象。

  (二)小学毕业学生进入中学后学习成绩下降人数多,甚至存在有些科目成绩断层和学生偏科现象。

  (三)学生未能掌握有效学习方法。进入初一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对学习方法掌握得不够好。在与中学教师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不少初一学生存在理解能力差、学习习惯差、不会做笔记、不会复习等问题。

  (四)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方面相互缺乏必要的了解。中学师生认为小学教师在教学与现在中学有关的知识时,存在表达不准确甚至有错误的现象。这说明不少小学教师对中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缺乏了解,不能长远考虑学生的后续学习需要。从对中学教师的调查也发现,中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二、中小学教学衔接努力方向

  (一)中小学校际之间应形成良好的教育衔接研究氛围

  在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只有极少数中小学校合二为一,大多数的中小学都分立开设,中小学校之间对教育教学研究少有交流。而对中小学教育衔接的研究却离不开中小学相互之间的配合,任何个人或学校都难以独立解决教育衔接中的问题。因此,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小学校的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担负起组织和协调的责任,把中小学衔接教育研究纳入学校的教学教研计划之中,作为长期工作来抓。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研究活动,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和研究的平台。

  (二)中小学校应重视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1.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做好衔接工作。比较中小学开设的课程,小学相对要少一些,而且不少小学对非语数学科的重视程度和师资配置远不如语数学科,中学的科目比之小学有了很大的分化,学科的分类更细,这更增加了小学毕业生适应中学学习的难度。因此,中小学校应该重视课程的全面开设和课程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持续发展。

  2.教学内容的衔接。由于中小学使用的教材版本有差异,教材本身从内容上的衔接就存在一些问题。中学各学科的内容比以前扩大和加深了。在学科的系统上,已经接近于科学体系。在学科内容上,已经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常识,而是反映事物一般规律的、有系统的科学基本知识。因此,各科教师应熟悉对方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注意进行比较、补充,进行衔接。

  (三)中小学教师应该主动探寻教育衔接的途径和方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研究中小学衔接教育问题也应该是中小学教师自己的份内工作。因此,中小学教师应主动发现衔接教育中的问题,积极探索有效解决问题的措施。加强业务交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增强自己对本学科教学内容纵向联系的了解,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衔接。

  1.教学方法的衔接

  (1)教师方面,通过双向听课和研讨,了解并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渗透运用到各自的教学之中。在小学,由于小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差,教师讲得细,直观性强,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到了初中,教师讲得更精炼,理论性、抽象性也更强。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延用小学好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改进教学,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2)学生方面,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让人终身受益。进入中学后,随着学科的分化、学习内容的增加和科任教师的增多,每个教师又会向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这不但要求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同时,还要求学生必须在学习上具有更大的独立性、自觉性,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2.教育方法的衔接

  中小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把中小学优秀的教育方法结合起来而不截然分开,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培养,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小学到中学的过渡。

  3.评价方式的衔接

  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中学教师同样应注意学生身心的发展,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正面诱导,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

  4.心理指导方面的衔接

  对于新的学习要求缺乏适当的准备,是学生学习成绩突然下降的重要原因。不少小学毕业生进入中学时,都有一种激动、紧张的心情。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加上陡然增加的学习内容,往往使学生茫然失措。如果能让小学生提前了解中学的常规要求,对他们进行“学前培训”,这样就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就能以坦然的心理顺利融入中学的学习。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怎样进行教学方法的衔接、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等,还有待广大中小学教师进一步探讨。

  如

  何

  做

  好

  中

  小

  学

  教

  育

  衔

  接

  任丽君

  香乐一中

  第四篇: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初探

  宝华里小学

  丁伟俊

  长期以来,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或严重的脱节)。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教师讲课速度较慢,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相对来说,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知识点增多,思维难度增大。由于课时紧,中学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教学步骤与学生能力培养只能一带而过。中小学的评价标准不同,入中学的第一次考试一般给学生很大打击,中学试卷明显难度要大。这样就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大幅度下降。

  目前,语文新课标已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不少小学教师已着手做新课标教育的前期工作,向实现素质教育总目标进发,积极更新课堂教学观,展示广阔的精神天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进入初中后,学生有了升学压力。在教学上,一些中学教师容易把语文教育变成单一狭隘的工具性、知识性和政治性的灌输与教训,忽视了它是一门文学教育、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的学科。尤其初一上半学期是学生的“过渡期”。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师,需要一段时间去调整和适应。

  为了进一步做好中小学语文新课标教学工作的衔接,我观看了崇文研修学院网站上的一节小学语文《桃花心木》和一节初中语文《散步》。

  针对以上问题,我学习了一些资料,谈谈自己的体会:(一)针对各学科的特点采取不同措施的策略

  就语文科而言,要注意以下三点:

  1、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帮助学生由一般学习习惯向良好的学习习惯过渡衔接。小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养成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行款正确的习惯:养成课外读书看报的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看书做笔记,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养成订正错误、修改文章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上中学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学习。

  2、在初一上半学期中教师应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从打好基础向增强自信心过渡衔接。初一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师,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教师应该放慢教学脚步,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不要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

  3、展开读写双翼,帮助学生由套路作文向开放式读写的大语文过渡衔接。读写被称为语文的两翼,是语文的两支柱,但是在小学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套路文”或称“八股文“。老师一让写好人好事,不是谁给谁补课,就是下雨了自己的伞舍不得用,留给别人。这种内容陈旧、形式模式化的作文,反映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思想的封闭和僵化,从而导致了学生思维灵性可能被扼杀的落后状况,这和应试教育求稳、求折中、不求创新、反对出奇的弊端是一路货色,我们必须从这种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开放式大读写的语文教学的新格局。

  (1)向口头作文适当倾斜。首先做到口心一到。即“我口讲我心”,课文演讲、短剧表演、专题竞赛、趣味辩论等口头作文,学生可以克服对书面作文的畏难情绪更有兴趣。当然也可以说是向书面作文的一种过渡。口头作文同传统作文最大的区别是“由笔写”到口述,这种方式的变化要求学生从“静”到“动”,从个人写作到当众叙述。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情感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从阅读或学到方法或理解内涵,再延伸到写作或谈感受,或学技巧,把两者结合的比小学时再紧密些,树立读是为了写好,写能更好地读的“双翼思想”“比翼双飞”。

  (3)发扬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把写日记当成提高语文能力的一根拐杖。有人说:“日记很小,只容得下我一个人,日记很大,又可包罗万象。”由于日记特殊的魅力,决定了日记提高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乃至人的本领的特殊作用。记日记是小学时形成的良好习惯。需要在中学巩固好发扬好,使它成为学习语文助推器和个人的小天地。其次,再看看数学这门学科。

  (三)针对中、小学教材教法不同的特点,采取互相听课,取长补短的策略

  如果有机会中小学教师互相听课,这的确也是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重要举措。老师精讲精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真正要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精细阅读。有选择地把某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不因害怕学生掌握不好知识而把全部问题讲透讲尽,而是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去找寻答案。

  第五篇:浅析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浅谈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胜利中心校

  吴霞

  长期以来,中小学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成绩也有所下降,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刚从小学毕业的学生面对如此大的变化,自然感到学习吃力,难以适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与难度的加大以及失败次数的增加,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愿望将会减退,甚至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从而造成大批学生的“滑坡”。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具备一种前瞻理念,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中小学衔接教学的研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将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评价等

  方面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一、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衔接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思维难度不大。相对来说,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反复练,对作业精批细改,使学生每个知识点都过关。测验题量少,难度小,时间充裕,且考点多已在平时练习中反复操练过。学生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完成好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

  而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知识点增多(每单元有训练要点,每课又各有难点和重点),从初一上学期开始对学生的1

  要求就大大提高了,知识点除有大量须记忆外,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由于课时紧,中学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由于班额过大,老师不可能作细致地辅导,作业也不可能精批细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自觉性,认真、独立地完成好作业。测验题量大,难度大,时间少,且考点多作了变形,还有知识点的延伸,要求学生高效高质量地完成。

  从上述情况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刚从小学毕业的学生面对如此大的变化,自然感到学习吃力,难以适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与难度的加大以及失败次数的增加,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愿望将会减退,甚至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从而造成大批学生的“分化”与“滑坡”。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针对语文教学上的脱节状况,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去改革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加强中小学衔接教学的研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升入中学后能迅速适应中学的学习。

  1、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让学生养成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行款正确的习惯:养成读课外书看报的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看书做笔记,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养成订正错误、2

  修改文章的习惯等等。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上中学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学习。

  2、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学生以学习的方法,如:怎样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进行文段阅读;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总之,教师要尽力使学生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精讲精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精细阅读。要有选择地把某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不要因害怕学生掌握不好知识而把全部问题讲透讲尽,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去找寻答案。

  三、重视教法上的衔接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七年级学生只是跨了一个级,在身心的发展上没有太大的跨越,很接近。所以到了五、六年级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潜能进行教学,适当加大抽象性,增加课堂的容量。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还要加大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

  3

  提高语文思维能力。教师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自学能力的形成。这一系列活动,使全体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自主地、深入地、快乐地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四、要注重学习方法的衔接

  学习方法要注重四个环节的培养“学、查、改、纳”学的环节:主要是指在学校的学习。记笔记就是一种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源自于学习习惯。学生主要运用四个字“听、读、看、记”。家长注意看住孩子的课堂笔记。每天回家后用一分钟时间把孩子的课堂笔记扫描一遍,就能知道他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注意孩子在听老师讲课时很难40分钟保持高度集中。他们的课堂笔记是个大漏勺,每天回家后应该完成对课堂笔记的整理。

  查和改的环节:主要体现在家庭学习。查:学生在学习完之后很难有学生知道哪个地方学好,那个地方没学好。就要完成查的过程。怎么查呢?四招:课堂笔记,日复习,作业,考试。

  改:找到漏洞后,就要完成改了。作业的全对不能代表考试的全对。“作业的最高境界做错的题,发现什么地方没学好。”这是作业的最高境界。改的方法就是:错题本。“君子报仇七天不晚。”错题本是日本学生发明的,80年代传到中国。从北京四中传向全国。河南有两个高校将“错题本”当作教学项目在全校推广。每个班建立一

  4

  个“错题银行”。把做错的题存在里面。什么时候取利息呢?在考试的时候,做错的题不再错,那就是“错题银行”的利息。

  有一句教育的真理“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习题不是专家出的习题,而是自己做错的习题”。每天不要求多,其实做题的数量很多,买很多的习题册做题都是没有用的。只要把做错的题改正过来,做会就可以了。每周末要完成整理和归纳。归纳环节:

  课堂笔记的整理

  很遗憾,中学生中90%以上的学生不会做课堂笔记。有三种表现形式。

  第一类型

  老师的录音机,很多学生只记不听,成为老师的录音机。第二类型

  老师课堂的板书,全班一样。

  第三类型

  课堂笔记记到了书上,也是最愚蠢的课堂笔记,还不如不记。“书要越学越薄的”打个比方,书是原材料,课堂笔记是半成品,课堂笔记要比书薄。前面提到“复习在作业前面”,我们用什么做复习呢?就是课堂笔记。试验表明:用书做复习工具,做完单科复习要20分钟;用课堂笔记做复习工具,每天只需8分钟,这就是学习

  效率的提高

  课堂笔记技术要求:

  三点一线:“三点”是指听课要抓“重、难、疑”点。课上老师提出的难、重点,还有就是“疑点”,要求学生在下课后用一分钟时间标出疑点。“一线”是整理昨天的知识和今天的关系。

  5

  色笔区分:三种不同颜色笔区分三个点。

  预留空白:学生听课时以听为主,课堂笔记要记成大纲类型的笔记,给课后整理留空白,给初三留空白,中考秘笈“一轮复习抓笔记,二轮复习抓错题,三轮复习抓归纳”。

  课后整理:字迹工整,每日检查,建立错题本。

  五、要注重教学评价的衔接

  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语言评价对学生有着判断、引导、鼓励的作用。总之,教师要尽力使学生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以及新课程的实施,无疑为我们搞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作为一线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仍然是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工作的关键。希望有更多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加入到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研究的行列中来。

  6

相关热词搜索: 如何做好中小学衔接 中小学 衔接 如何做好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