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浅谈亚洲象的保护现状4篇

时间:2023-06-13 19:20:07  阅读:

篇一:浅谈亚洲象的保护现状

  

  云南亚洲象

  6月30日,亚洲象监测团队的无人机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缓缓起飞,升高、盘旋……只见满屏的绿,没发现去年12月9日回到这里的北移亚洲象群。

  监测团队已经习惯这样的状况。北移象群“回家”后,一直在勐养片区活动,偶尔会到保护区边缘觅食。见不到它们,说明保护区内食源充足。

  在此之前,6月4日监测团队在勐养片区边缘的大渡岗关坪村监测并拍摄到象群活动的影像和图片,象群整体情况良好,北移途中出生的象宝宝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

  保护现状:

  亚洲象是云南的旗舰物种和明星物种,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一物种,被列入“十四五”需要抢救性保护的48种极度濒危物种,是亚洲体型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陆生脊椎动物。全球现存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估计在4万—5万头,目前分布于亚洲的印度、缅甸、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中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边境地区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临沧市。

  为了保护亚洲象,1958年和1980年,云南省先后建立了西双版纳和南滚河两个自然保护区。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实施。经过30多年的保护,云南亚洲象分布区从2个州市、3个县市区、14个乡镇扩展到现在的3个州市、11个县市区、61个乡镇,国内亚洲象种群数量也从150头左右增加到300头左右,并呈不断增长态势。

  云南亚洲象分布区是北半球高纬度大陆型热带雨林,分布有7600余种濒危野生动植物。亚洲象作为伞护种,对于维护这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次“旅行”:

  20xx年3月之前,北移象群生活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

  20xx年3月,16头亚洲象离开保护区,开启了说走就走的旅行。象群一路向北,途经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县、墨江县,玉溪市元江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玉溪市峨山县、红塔区。

  20xx年6月2日,象群抵达昆明市晋宁区。

  从20xx年离开勐养片区,北移象群表现活跃,途中诞下2头象宝宝。3头雄象中途离开象群返回普洱,还有1头离群的亚成体雄象在20xx年7月7日被送回勐养片区并成功野放。

  20xx年8月8日,北移象群在柔性引导下,安全渡过元江干流返回元江南岸适宜栖息地。此后持续南返,终于在20xx年12月9日,平安回到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

  截至20xx年8月8日,为了科学引导北移象群南返,确保“人象平安”,云南共出动警力和工作人员2.5万多人次、无人机973架次,布控应急车辆1.5万多台次,疏散转移群众15万多人次,投放

  象食近xx0吨,野生动物公众责任险承保公司受理亚洲象肇事损失申报案件1501件,评估定损512.52万元。

  亚洲象群北移南归,迂回行进1500公里。一路上,科学的防范处置以及沿途各级政府及人民群众对亚洲象的关爱,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成为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范例。

  亚洲象群北移南归,成为一次赢得全球广泛赞誉的科学之旅、探索之旅、保护之旅。

  面对困难:

  北移象群只是300多头云南野生亚洲象中的一个家族,对北移象群的柔性引导,只是云南亚洲象保护的动人插曲,云南亚洲象保护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多年来,云南林草部门持续开展亚洲象栖息地保护与修复;建设亚洲象种源繁育基地和救护中心,持续开展野外救护、救助;制定安全防范应急预案,开展种群监测预警、防象设施建设、推进中老跨境联合保护、逐步增加亚洲象肇事补偿标准。“十四五”以来,云南已投入亚洲象保护资金近2亿元。

  保护力度大,亚洲象种群数量增长快,但随之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亚洲象迁移和活动区域不断扩大,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形成时间和空间高度重叠。

  对此,专家们总体倾向于三方面原因:一是由于生态保护力度加大,以亚洲象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森林郁闭度提高,亚洲象原有栖息地适宜性下降,亚洲象逐渐向外部扩散。二是认为亚洲象属

  于迁徙物种,必然会不断向周边扩散。三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实施,亚洲象猎捕被严格禁止,亚洲象频繁进入农地觅食,对农作物等高糖食物源产生了一定的依赖,亚洲象取食行为和取食植物种类改变,逐渐适应农地类型的栖息地。

  亚洲象“伴人”而居,随之而来的是不可避免的人象冲突,肇事危害不断加重。

  6月16日,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到西双版纳调研重点办理的“提高亚洲象肇事补偿标准”建议案,希望通过提高补偿标准更加有效缓解人象冲突,保障群众利益,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解决问题:

  20xx年到20xx年云南亚洲象的北移,让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部门和学界聚焦单一物种,直面“人象如何真正和谐相处”问题。这既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人象冲突”问题,强化亚洲象重要栖息地和种群集中分布区保护,亚洲象国家公园提速创建。

  5月31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召开国家公园创建专题会议,省长王予波强调,要紧盯工作目标,推动亚洲象国家公园尽快创建成功。

  早在20xx年7月9日,北移亚洲象安全防范及应急处置工作正受到全球关注,国家林草局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昆明组织召开了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座谈会。会议认为,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是当下切实解决亚洲象种群及其栖息地全面保护问题的重要举措。

  一年来,以“保护热带雨林、保护亚洲象种群及其栖息地、缓解人象冲突矛盾”为创建目标,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紧锣密鼓开展。

  创建工作方案、设立方案、矛盾冲突处置方案、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等一系列方案编制完成;综合科考报告、范围和分区论证报告、符合性认定报告、社会影响评价报告等一系列创建材料通过专家评审……至此,亚洲象国家公园的四梁八柱已初步搭建完成。

  6月xx日,国家林草局在北京组织专家,以视频方式对亚洲象国家公园空间范围开展论证,对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开展评估。云南省林草局在汇报中表示,亚洲象国家公园具备了国家公园设立的3项准入条件和9项认定指标,符合国家公园设立标准。“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支持配合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成功创建。”国家林草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飞表示。

  除了积极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6月2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保护专家委员会”成立,12名中方委员和7名外方委员将充分发挥专家智库作用,科学推进亚洲象保护工作。

  还有好消息传来,近期调取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数据显示,20xx年3月至2022年4月南滚河有3头亚洲象出生。

  亚洲象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但在各方积极努力下,一切都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篇二:浅谈亚洲象的保护现状

  

  思茅区亚洲象活动现状及保护策略

  余玲江;谭爱军

  【摘

  要】采用野外监测、数据收集整理、村寨走访调查等方法,分析1996年以来亚洲象在思茅区的数量与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思茅活动的亚洲象数量逐渐增多,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由于人-象冲突对周边区域的居民造成了较大损失.对亚洲象的生存环境现状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划定亚洲象的栖息地并严格保护,加大对亚洲象保护宣传力度和执法管理,完善亚洲象保护与监测信息系统,调整产业结构等保护管理建议.

  【期刊名称】《林业调查规划》

  【年(卷),期】2015(040)001【总页数】5页(P120-123,128)

  【关键词】亚洲象;种群数量;人—象冲突;生存环境;栖息地;保护策略;思茅区

  【作

  者】余玲江;谭爱军

  【作者单位】思茅区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所,云南思茅665000;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思茅片区管理所,云南思茅66500【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S718.521.1亚洲象(Elephasmaximus)属长鼻目象科,是现存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是我国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CUN)列为濒危物种。野生亚洲象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和普洱,数量约为200~250头[1]。

  据记载,历史以来亚洲象在思茅区均有活动分布,由于人为因素尤其是猎杀,使思茅区境内的野生亚洲象于1976年绝迹[2,3],直至1992年以后才陆续有西双版纳活动的亚洲象到思茅区境内活动[4]。近些年来,在思茅活动的亚洲象数量不断增加,从最初的5头增加到了2014年的59头,也造成了人—象之间的冲突日益尖锐。

  目前,有关专家和学者对我国亚洲象的情况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针对普洱市范围内(尤其是思茅区)亚洲象的研究报道很少,在文献中仅见张立等对思茅亚洲象栖息地的选择进行了有关研究[5],而对亚洲象的活动情况及人—象冲突等内容均没有公开的报道,本文希望通过对思茅区亚洲象的种群数量和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掌握亚洲象群活动规律,为管理部门加强保护提供依据。

  思茅区位于云南省南部,隶属普洱市,是普洱市市政府所在地,地处22°27′~23°06′N,100°19′~101°27′E。全区东西长118km,南北宽72km,土地总面积394529hm2,森林覆盖率为70.28%。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区内最高海拔

  2154.8m,最低海拔578m,相对高差1576.8m。

  思茅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光质较好,年辐射总量较大,气候终年温暖,垂直气候带分布明显,降水量丰富,年均温17.8℃,年降水量

  1524.6mm。

  虽文献资料记载亚洲象于1992年重返思茅区分布[4],但思茅地区林业工作中有关亚洲象在思茅区的分布记录始于1996年。记录表明,1996年亚洲象仅在思茅区的南屏镇整碗、曼连2个行政村常年分布,并到思茅镇的白庙村流动性分布。亚洲象重返思茅区后,象群数量和分布区域不断增加,至2014年,亚洲象群活动区域涉及思茅区5个乡镇,24个行政村,149个村民小组。

  2.1实地调查

  以行政村为调查监测单元,根据行政村亚洲象群活动区域面积大小,在每个监测单

  元聘请1~2名专职监测员,采用样线法、固定观测点法和痕迹追踪法相结合,开展24h的跟踪监测,记录亚洲象种群数量、活动时间、活动情况,确定亚洲象分布具体地点及活动范围,并对亚洲象活动频繁区域进行跟踪监测。

  2.2访谈

  在分析各监测单元亚洲象种群数量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象群分布区域内的乡镇林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护林员和村寨有经验的村民进行访问调查,了解区域内亚洲象的种群数量和活动情况,及时掌握象群分布新区域,并纳入跟踪监测范围,确保调查数据的完整性。

  2.3数据收集

  通过查阅思茅区林业局相关档案,收集亚洲象种群数量、活动时间、活动情况等数据,并通过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工作中对亚洲象肇事时间、地点、肇事类型等数据的记录,采集人—象冲突有关数据。人员数量等资料由象群活动区域的乡镇林业服务中心统计汇总获得。

  2.4数据处理

  将采集到的数据录入Excel表格,并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10.0)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绘制思茅区亚洲象活动区域分布图。

  3.1亚洲象种群数量与分布

  从调查结果来看,自1992年文献记录亚洲象重返思茅后,直至2005年都只有一个种群分布在思茅区境内,象群由5头雌象组成,主要在南屏镇的曼连村、三棵桩村、整碗村一带活动,离思茅城最近时曾到思茅机场附近活动,象群数量和分布区域一直较为稳定。2006年4月,初次记录到一群亚洲象到六顺镇南邦河村、官房村、团结村、炮掌山村、那棵落村一带活动觅食,常年定居的有一群,由11头亚洲象组成,并有1头独象往返于六顺镇与西双版纳勐养镇之间;2010年9月又记录到一群14头亚洲象组成的象群到思茅港镇分布,亚洲象在思茅区的分布范围

  扩大到4个乡镇18个行政村。自2010年思茅港镇分布的象群定居后,至2014年是亚洲象在思茅活动增长最快时期,5年时间,在思茅区活动的野生亚洲象由2个象群17头增至4个象群59头(表1),除云仙乡分布的象群外,各象群的数量在这些年间都有明显的增长。亚洲象的活动区域由最开始的主要在南屏镇活动扩大到在5个乡镇活动。各象群的具体情况如下:

  1)云仙乡象群(1996年到南屏镇分布的象群):这群象于1996~2006年一直活动在南屏镇、六顺乡一带,2004年在南屏镇木乃河村大平掌因触电死亡1头,2006年5月以后活动范围扩大到云仙乡的挖令村大尖山、骂木村小团山、坝塘村那赛一带,并成为云仙乡的常住象群,2011年在云仙乡黄竹林村干塘小组大田团包又因触电死亡1头,目前尚有3头。

  2)六顺镇象群:2006年4月开始在六顺乡的南邦河村、官房村、团结村、炮掌山村、那棵落村一带有一群由12头亚洲象组成的象群活动,这几年活动范围扩大到南屏镇的南岛河村、大开河村、曼歇坝村一带活动,2014年数量已增至18头。

  3)思茅港镇象群:2010年9月开始有一群由14头亚洲象组成的象群一直在景讷至思茅港一带活动,这几年长期在思茅港镇橄榄坝村和那澜村一带活动,2014年数量已增至17头。

  4)倚象镇象群: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一群来自西双版纳州勐旺的7头亚洲象到倚象镇纳吉村和波萝村一带活动,2013年2月以后返回西双版纳境内。2014年4月,一群由21头亚洲象组成的象群由江城方向扩散分布至倚象镇纳吉村一带,并往返活动于倚象镇与江城县整董镇之间。

  3.2人—象冲突

  亚洲象是现存最大的陆生野生动物,食量巨大,成年亚洲象每天进食135~300kg[6],行为活动又以取食和饮水为主,基本上是边移动边进食,一天内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寻找食物和进食。亚洲象对生境的要求不严格,食性广,可食植物有

  130多种[7],并且随着区域植物生长情况的季节变化,常游走寻找食物源取食[8],活动和觅食范围大。在亚洲象所觅食的130多种食物中,竹子和野芭蕉是亚洲象最喜爱的食物[9]。另外,玉米等农作物也成为亚洲象新的喜食食物。

  在思茅区亚洲象群活动区域内,每年都大量耕种玉米、甘蔗、水稻等亚洲象喜食的食物,亚洲象每年都会在作物种植季节取食农作物,在取食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踩踏作物,破坏农田,造成巨大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随着亚洲象种群数量的增加,亚洲象的觅食活动区域不断接近或进入到人们生产生活区域,对活动范围内及周边村寨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的威胁也逐渐增加,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损失也不断增加,致使人与亚洲象的矛盾日益加剧,已成为亚洲象保护和管理工作中的难点,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根据野生动物肇事补偿中有关亚洲象肇事的数据统计分析,思茅区1999~2014年亚洲象共造成6人死亡,9人受伤;2011~2013年每年由保险公司赔偿的亚洲象肇事金额均在400万元以上。其中3年共造成粮食作物损失2855.7t,经济作物损失885.6t,经济林木损失80.5万株。

  4.1有利因素

  1)近十几年来,思茅区政府采取退耕还林、公益林保护、封山禁猎、收缴猎枪、猎具等措施,使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为亚洲象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政府及林业相关部门逐步重视对区内亚洲象的保护,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提高了当地群众对亚洲象的保护意识。同时多方筹措资金,对亚洲象肇事造成的损失都给予了适当的补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象之间尖锐的矛盾,为亚洲象的生存提供了保障。

  2)思茅区南部与西双版纳接壤,由于地区地理位置、民族文化、经济发展、水热条件的差异,使两地能为亚洲象提供的栖息地及栖息地中亚洲象赖以生存的食物种类、水源、隐蔽场所等因素都有较大差异,思茅区与景洪市接壤的区域,由于地势低缓,有利于亚洲象的往返活动,对不同亚洲象种群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4.2不利因素

  1)亚洲象的适宜栖息地逐渐减少。思茅区是普洱市的主要林木采伐区之一,虽然近几年采伐数量明显减少,但是每年仍然有近万立方米的林木采伐,采伐后的林地一般都是通过人工造林成为人工纯林,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亚洲象的栖息地。而近几年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对部分集体林进行了开垦,种植茶叶和咖啡,也一定程度地造成亚洲象栖息地的破碎化,尤其是导致了低海拔区域亚洲象最适宜的栖息地快速退化。

  2)对农作物的依赖致使亚洲象食性改变。亚洲象活动区域内村民种植的水稻、玉米、甘蔗、冬瓜等农作物,既营养又采食方便,避免了为取食而进行的大范围的迁移,对人类种植的粮食作物的依赖性导致了亚洲象食性的改变[10]。由于对农作物均有不同程度地施用化肥农药,亚洲象长期大量取食农作物,将对亚洲象的生存产生较大影响,不利于亚洲象种群长期保持健康稳定。

  3)人—象冲突加剧。亚洲象分布的区域都是少数民族贫困区,受地方经济发展限制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分布区域周围村寨的人们还要从森林中获得薪柴、建材、药材、菌类、野菜等。因此,人为的干扰对亚洲象的栖息分布造成一定的影响,使亚洲象的生存空间逐渐被压缩,人们生产生活区域与亚洲象分布区域的重叠,使人与亚洲象偶遇的可能性不断增加,加剧了人与亚洲象的矛盾,虽然近年林业等有关部门不断努力加强对野生动物尤其是亚洲象等明星物种的保护宣传,但仍有村民为维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想驱赶亚洲象,对亚洲象群将造成巨大干扰,极不利于对亚洲象的保护。

  5.1划定亚洲象的栖息地并严格保护

  目前,思茅区有59头亚洲象长期活动,象群分布及活动区域相对比较固定。若这些分布区域内的栖息地再次遭到破坏,将进一步导致亚洲象的天然食物急剧减少,使亚洲象更加依赖人类种植的粮食作物,进而加剧人—象冲突。因此,首先要根据亚洲象的经常活动范围,科学合理地划定栖息地,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加以严格保护,为亚洲象的生存提供足够的空间。其次,在亚洲象经常活动的区域建立亚洲象食物源基地,引导亚洲象迁移到食物源基地内取食,逐步将亚洲象群引向森林深处,可有效缓解人—象冲突。

  5.2加大亚洲象保护宣传力度和执法管理

  由于近年频发亚洲象致人死伤事件,对附近村寨的农作物和经济林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导致很多村民对亚洲象已由开始的好奇逐渐转为反感,这对亚洲象的长期生存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因此,有必要加大对象群活动区域周边群众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同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执法管理,严防人为伤害亚洲象的事件发生。

  5.3完善亚洲象保护与监测体系

  掌握亚洲象的种群数量变化以及活动规律,对象群活动的密集区域村寨发布预警,当亚洲象觅食进入生产区或可能进入村寨时,及时通过广播发布预警,通知村民象群活动情况,暂时避开或远离象群活动地点,避免人与象直接相遇,缓解人—象冲突。同时,与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利用3S技术对亚洲象的生境承载力进行分析研究,为亚洲象在思茅区的持续生存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5.4调整产业结构

  据调查,亚洲象主要危害甘蔗、玉米、冬瓜、水稻等粮食作物和部分经济作物。因此,可以在亚洲象肇事的重灾区,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把部分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土地改种为非亚洲象喜食的品种,如市场需求较大的用材树种、茶、辣椒等,形成隔离林带,一方面对象群危害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同时还能为农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另外,可以有规模地发展养殖业,为当地市场提供鲜活农副产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5.5建立亚洲象生物走廊带

  最早到思茅分布活动的5头雌象象群,20年后,数量已减少到3头,如果不能与其它象群交流,这个种群将逐渐走向灭绝。为保障亚洲象的生存,有必要在思茅区内的不同象群之间以及思茅区与西双版纳之间,根据不同象群的分布活动规律,建立新的生物走廊带,扩大亚洲象的生存空间,使亚洲象种群数量得到持续健康增长。

  致谢:调查期间得到了南屏镇、云仙乡、六顺镇、思茅港镇、倚象镇林业服务中心及象群监测员的大力支持。同时,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所郭贤明和普洱市林业局徐同美对本文的写作给予了热心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相关文献】

  [1]张立.中国亚洲象及研究进展[J].生物学通报,2006,41(11):1-4.[2]思茅县志编委会.思茅县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11-214.[3]思茅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思茅年鉴[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7:226-227.[4]ZhangL.Livingwiththeelephants[J].AnimalUpdateSpring/Summer,2000(1):10.[5]张立,王宁,王宇宁,等.云南思茅亚洲象对栖息地的选择与利用[J].兽类学报,2003,23(3):185-192.[6]国艳莉,张立,董永华.西双版纳野生亚洲象的觅食行为[J].兽类学报,2006(1):54-58.[7]陈进,邓小宝,张玲,等.西双版纳尚勇亚洲象的食物组成与取食生态[J].生态学报,2006,26(2):309-316.[8]Pradhan,NM,WeggeBP.DryseasonhabitatselectionbyarecolonizingpopulationofAsianelephantsElephasmaximusinlowlandNepal[J].ActaTheriologica,2007,52(2):205-214.[9]许再富.亚洲象与竹/蕉分布隔离的生态效果及其保护对策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4,23(4):131:134.[10]陈明勇,吴兆录,董永华,等.中国亚洲象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8-81.

篇三:浅谈亚洲象的保护现状

  

  浅谈我国动物权利的保护

  摘要:权利保护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建立文明的法治。提倡动物保护对儿童尤为重要,从小陶冶心灵,有利于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信念。

  在今天的中国,很多人还是把动物作为一种资源和工具去利用,并没有把它当做一个有生命的生命体,只是当做一个物品去用。由此带来的就是我们看到太多虐猫、杀狗,还是食用滥用野生动物,在残酷条件下饲养野生动物的问题。存在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立法的缺失,使得这些被虐待的动物并不能得到保护。

  关键词:

  动物解放

  动物福利

  立法保障

  法律制裁

  1.动物权利保护的概念与内涵

  动物权利,或称动物解放,是人发起的保护动物不被人类作为占有物来对待的社会运动。这是一种比较激进的社会思潮,其宗旨不仅要为动物争取被更仁慈对待的权利,更主张动物要享有精神上的基本“人”权。比如,和人类一样免受折磨的权利,换句话说,动物应该被当作人同等看待,而不仅仅被当作人类的财产或工具,无论在法律层面或是精神层面。

  在一些国家,已经立法保障动物权利。1992年,瑞士法律上确认动物为“人”,而非“物”;2002年,德国将动物保护的条款写入宪法。由澳洲学者彼得·辛格

  建立,基地位于美国西雅图的“泛类人猿计划”,目前正在争取美国政府采纳其所提出的《泛人猿宣言》,这份宣言呼吁赋予一个由大猩猩、猩猩以及两个亚种的黑猩猩组成的“平等群落”以三项基本权利:生存权、个体自由权和免受折磨权。

  2.动物权利保护的意义

  动物权利保护的社会效益要远远大于它的经济效益。动物权利保护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建立文明的法治。提倡动物保护对儿童尤为重要,从小陶冶心灵,有利于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信念。在国外有一个很有趣的研究表明,他们对在美国监狱里的罪犯做了一个调研,发现这些杀人、放火的罪犯,如果回到他们的幼年时期,他们都经历过残酷虐待动物的经历。可见这样的事实对人的成长和价值观有什么负面影响,而这些最终负面影响还是会作用到人的身上,去影响人的自身安全,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对动物权利的关注与保护,更是整个社会道德涵养提高的表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其道德关怀的范围就越宽广。著名哲学家康德曾说:“人必须以仁心对待动物,因为对动物残忍的人也会变得残忍。”著名哲学家叔本华也认为有道德的存在必须对一切可以感受痛苦的存在怜悯。美国著名总统林肯也认为爱护动物是扩充仁心之道。反之,对动物残忍的人,自身也会变成残酷的暴君。尊重生命,善待动物,既能净化人的心灵,让人性发光,也能彰显文明,促进社会进步。

  从实务的角度,加强动物福利保护,有利于保障肉、奶、蛋、禽食品的安全卫生。注意在动物养育、运输和屠宰的各个环节注重动物福利,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更能减少传播人兽共患传染病的传播,也能预防“注水肉”的上市,保障我国食品安全。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保护各种动物就是保护各种基因,有利于人类更深层次的认识自身。

  3.我国动物权利保护的现状分析

  从“刘海洋硫酸泼熊案件”到“虐猫事件”,近年来残忍虐待动物的事件经常见诸中国报纸、网络,引起了非常多爱心人士的关注,在众说纷纭的大讨论中,以关注动物,关爱动物生存为宗旨的动物权利保护也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我国政府虽然一直很重视动物保护方面的法制建设,颁布了诸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和《国内贸易部饲料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从发生的一系列虐待动物事件可以看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动物权利的保护还存在巨大的问题。在今天的中国,很多人还是把动物作为一种资源和工具去利用,并没有把它当做一个有生命的生命体,只是当做一个物品去用。由此带来的就是我们看到太多虐猫、杀狗,还是食用滥用野生动物,在残酷条件下饲养野生动物的问题。存在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立法的缺失,使得这些被虐待的动物并不能得到保护。

  首先,受保护的动物范围过窄。按国际通用的标准,动物可以划分为农场动物、实验动物、伴侣动物、工作动物、娱乐动物和野生动物,各种动物地位平等,应该得到同等的保护。然而我国只有保护野生动物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保护

  实验动物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其他动物却不在法律的保护范围之内。更狭隘的是《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保护范围也相当窄,仅仅保护“珍贵、瀕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其他动物的保护长期处在无法可依的状态,例如2002年大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案件,由于动物园的熊不属于野生动物,对刘海洋的处罚找不到合适的定罪量刑依据,最后刘海洋免予刑事处罚。网上盛传的女子虐猫事件,由于猫只是伴侣动物,不能适用《野生动物保护法》,最终也仅以公开赔礼道歉收场。

  其次,法律法规数量较少,可操作性较差。我国有关动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少且零散,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而发达国家例如英国有关动物福利方面的专门性法律有10多部,如《动物保护法》、《鸟类保护法》、《野生动植物及乡村法》、《宠物法》、《兽医法》??不仅涉及的面广,而且不断修订。而且我国动物保护的法律原则性条款太多,欠缺可操作性。例如《野生动物保护法》,该法全文四十二条大部分是原则性指导性条款,几乎找不到可操作条款,这给司法部门和行政部门的执法活动带来了消极影响。

  4.保护动物权利,我们应该做什么?

  2009年6月,我国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保护法》(建议稿)已基本完成,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修改。这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组织编纂的法案首次将“动物福利”的概念纳入其中,涵盖了动物从生到死的生理、环境、卫生、行为和心理等各项福利。按照建议稿的内容,如果伤害动物,将视情节处以不同金额罚款,如果虐待动物致死,将负一定的刑事责任。如果该法案获得通过,那么像日前备受关注的陕西汉中大规模杀狗的行为将会受到法律制裁。我们应如何保护动物权利了?以下是我的一点思考。

  4.1建立更多的自然保护区

  保护动物的根本性措施就是保护其栖息地,而保护栖息地的主要途径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濒危动物及其栖息地,而且还可以使其他种类的野生动植物得到很好的保护。我国已建立了数百处濒危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使相当一部分濒危动物得到切实保护,野驴、野牛、亚洲象、白唇鹿、羚牛、马鹿、金丝猴、大鸨等的数量,已有明显增加。

  4.2提高法律保护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濒危动物的市场需求将不断扩大,保护管理的难度也会不断加大,必须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规范濒危动物保护管理和经营利用行为。对于那些目前尚未濒危但开发利用强度很高的一般保护动物,需要将其列为重点保护动物,限制对其野外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对于那些市场需求较大、经济价值较高的濒危动物,需要适当地提高其保护级别,禁止或限制开发利用野外资源,鼓励开展驯养繁殖活动;对于濒危程度较高的种类,需要国家和社会扶持开展驯养繁殖活动,禁止对野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有关经营利用活动仅限于人工繁殖的后代。目前,国家和有关省区正在调整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物种步入重点保护的行列。

  4.3政府可以给民间动物保护协会下放部分权力

  首先,我国政府职能太集中,在很多情况下顾及不到动物福利方面的工作。温总理曾说:“我们的政府要转变职能,要把管理型政府转变成服务型政府”。政府若能下放这部分权力给动物保护协会,既减轻了政府负担,也转变了政府职能。其次,在动物保护发展史上,民间动物保护机构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4.4加强农场动物、实验动物、伴侣动物、娱乐动物的保护

  我国现在缺少对农场动物、实验动物、伴侣动物、娱乐动物的保护的法律规定,而这些动物不仅数量庞大,而且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具体来说,对于农场动物,我们应该颁布相应的卫生标准和饲养标准,实行合理的饲养员资格认证,推行合适的许可制度。对于实验动物,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活体实验,对实验动物实行安乐死,避免其遭受更多的痛苦。对于伴侣动物,我们可以从伴侣动物的购买、转让、照管、医疗、宰杀和尸体处理等方面做细致的规定,保护它们不受额外的伤害。娱乐动物,主要是动物园和马戏团的动物,我们可以规定它们的表演、生活标准,不能把它们仅仅当作赚钱工具。

  参考文献:

  [1][美]汤姆.雷根《动物权利论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美]汤姆.雷根:“伦理与动物”,王颖译,载《中外文学杂志》第32卷,2003年

  [3]莽萍

  《为动物立法—东亚动物福利法律汇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百度百科关于动物权利概念的界定与论述,http://baike.baidu.com/view/1225385.htm

  [5]《论动物保护法》,《企业导报》,2011年04期

  [6]《我国动物福利现状及其法律保护初探》,法律教育网,2009年4月7日

篇四:浅谈亚洲象的保护现状

  

  浅谈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毕业论文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documentisforreferenceonly-rar21year.March

  浅谈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毕业论文

  浅谈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毕业论文

  依法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促进生态平衡

  ——浅谈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

  野生动物资源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社会必需的资源,它具有科学价值、药用价值、经济价值、游乐观赏价值、文化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

  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由于环境的恶化,人类的乱捕滥猎,各种野生动物的生存正面临着种各样的威胁。

  近100年,物种灭绝的速度已超过了自然灭绝速度的100倍,现在每天都有100多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

  我国也已经有10多种哺乳类动物灭绝,还有20多种珍稀动物面临灭绝。

  而它们的灭绝会导致许多可被用于制造新药的分子归于消失,还会导致许多有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的基因归于消失,甚至引起新的瘟疫,由此所造成的损失是我们永远也无法挽回的。

  本文就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的重要性

  (一)保护野生动物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环

  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科学的专门术语,生命科2学从研究最微小的生命组成部分,到植物和动物,而“多样性”简单来说就是“各种各样”的意思。

  生物多样性包括所有自然世界的资源,包括植物、动物、昆虫、微生物和它们生存的生态系统。

  它同样包括构造出生命的重要基石--染色体、基因和脱氧核糖核酸。

  生物多样性使生命在这个行星上变得可能。

  没有生物多样性,我们不能在这个行星上生存,就算可以生存下来,我们也不可能喜欢这个灰暗的、无生气的、光秃秃的、无聊的世界。

  没有生物多样性,我们不会感受到树林带来的绿意、海洋带来的蓝色,也不会有我们呼吸的空气、吃的事物、喝的水。

  所以,我们要保留这些大自然的财富,就需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当前,科学家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保护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不同物种生存的环境。

  南美的热带雨林是一个生态系统,在城市中心的公园也是一个生态系统,还有我们去野营的森林或者海边的沙滩,和像红树林、沼泽、沿海河口这样的湿地,这些都是生态系统。

  当生态系统健康时,它是许多物种,包括植物、昆虫、鸟类、大型高等动物等的家。

  每一物种都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存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际上,也在地球全球生态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

  世界上的生态系统是彼此密切相关的,对一个生态系统的作用可以影响到遥远的地方去。

  例如,一个被农场中的杀虫剂污染的鸟类保护区会威胁到昆虫的生存和以迁徙鸟类为食的鱼类,从而迫使鸟类到其他的地方找食。

  这将会导致鸟类季节性迁徙规律的变化,并影响到从南非到欧洲的鸟类以及其他物种的生存。

  鸟类在它们生存的不同栖息地发挥着作用。

  鸟类和蜜蜂、蝴蝶、蛾、蝙蝠一起,给许多植物授粉。

  如果不接受授粉,这些植物将会灭绝和消失。

  由此可见,如果在生态系统的网中丢失了一个环节,整个的网便会开始崩溃。

  这正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处境。

  (二)保护野生动物资源是我国履行国际公约义务的体现

  《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于1992年5月22日在内罗毕通过,同年6月5日在里约热内卢开放签署。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批准加入该公约最早的国家之一。

  我国于1992年6月11日签署公约,1993年1月5日批准,1994年3月21日在我国生效。

  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等原因,在我国动物种类繁多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般不太发达,这使生活消费特别是粮食消费压力很大。

  要解决这一问题只能依靠自身的发展,而这又离不开生物多样性的支持。

  而事实上,自公约在我国正式生效以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一直在积极认真的履行公约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保护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不仅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而且也体现了我国履行国际公约所要求的义务。

  (三)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现状使野生动物资源危机进一步加剧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是西部地区。

  野生动物资源在西部地区危机很具有代表性。

  西部地区包括10省(市、自治区),总面积538万平方公里,拥有兽类300余种,鸟类800余种,爬行类160余种,两栖类120余种,分别占全国相应类别总种数的60%、67%、41%和57%。

  拥有大熊猫、藏羚羊、白唇鹿等多种珍稀濒危动物。

  虽然西部地区拥有种类数如此巨大的野生动物,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物种处于下降趋势。

  西部地区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现状最突出的表现为野生动物种类的急剧减少。

  如麝资源,陕西省20世纪60年代收购的麝香连续4年超过100kg;1971-1976年,年产50-60kg,但自1977年起连年过度捕捉,年产量超过200kg;到1980年,产量接近300kg。

  连续4年的滥猎,导致麝资源的迅速下降。

  至1985年,年产麝香仅30kg,现在更少。

  贵州省1965年最高麝香产量高达112kg,以后逐年下降,至20世纪70年代下降到30kg左右,至今已很罕见。

  四川省是林麝的重要产区,1982年前,年产量为300-600kg,1980年高达862kg,1981年后便急剧下降,1983年降至300kg以下。

  云南拥有野生动物1366种,是西部地区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省份。

  云南思茅地区二十年以前,就已见不到亚洲象的踪迹。

  西部地区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域,几乎各少数民族都有狩猎习俗。

  由于这种特殊的人文环境,使当地的人们形成了与野生动物为敌并随意加以捕杀的意识。

  由于过度采伐、放牧、开荒、废气、污水等原因,西部地区森林面积锐减、土地沙化,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野生动物一旦不能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或迁徙或死亡。

  在人们的一般认识上,一讲环境保护往往只注重对土壤、水等非生物以及森林、植被等生物的保护,而很少考虑野生动物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总之,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二、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犯罪活动非常猖獗

  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犯罪活动屡禁不止,且在犯罪规划和涉及野生动物的数量上都呈上升趋势,造成的损失明显加大。

  这些犯罪分子往往拥有先进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有的是境内外勾结,有的是盗猎擒、加工、倒卖、走私一条龙作案,他们犯罪的规模大、组织性强、隐藏性强,对野生动物资源的破坏也就越发严重。

  国家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破坏野生动物犯罪的重特大案件比2005年上升%。

  在我国“野生动物资源宝库“可可西里地区,由于盗猎分子的大肆捕杀,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可可西望的野生动物数量减少了2/3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3年至今,森林公安机关共破获盗猎藏羚羊的案件120余起,收缴藏羚羊皮20000余张、藏羚羊绒1100余公斤、各种枪支400余支、子弹19万发、各种车辆171辆,抓获盗猎藏羚羊的犯罪嫌疑人近3000人。

  (二)对保护野生动物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对保护野生动物重要性认识不够,在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发生矛盾时,不能很好地维护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甚至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和环境为代价发展地方经济.不少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置法律于不顾,对来历不明的野生动物或其产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一些盗猎活动半公开化。

  据了解,目前我国制药行业所使用的麝香相当一部分来自于黑市,我国60年代约有野生麝250万万头,现在仅存10余万头,并以每年10%的速度递减.依此情况,再过5至10年,野生麝将在我国境内基本消失。

  另外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干预使执法工作困难重重。

  据有关部门透露,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案件因此迟迟无法查处,甚至于在个别地方的执法机关也存在着“人命重于兽命“的糊涂观念,涉及到野生动物案件时往往手下留情,得过且过。

  (三)缺乏经费是制约我园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发展的瓶颈

  当前无论是国家行政主管部门,还是地方的自然保护区,经费紧张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基本建设经费没有列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计划,只能从各级林业部门有限的经费中挤,而这一来源的情总值需要取决于地方财政状况、地方领导的重视程度等诸多万面的因素。

  而经费的原因给野生动物保护事业造成的许多不应有的损失令人痛心疾首。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常常是地址偏僻的贫困地区,而那里资金不足的情况尤其严重,许多野生动物保护单位面临着严重的生存问题,连职工的工资、出差费和生活补贴都要靠自己解决,由而产生的执法不严、以罚代刑等种种现象给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留下了无穷后患。

  (四)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机构不够健全

  事实上,野生动物保护机构不健全也正是造成许多地方经费紧张问题的原因之一。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行政管理部门设在林业系统内部。

  近年来,国家大力精简人员编制,这与野生动物保护加大人力投入的要求形成了一定的冲突。

  据了解,我国许多地方没有基层管理和执法队伍,特别是在一些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边远地区,至今没有专业管理机构。

  由于机构编制问题,目前全国拥有行政编制的专职管理人员只有几百个,相对亿公顷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而言,说是杯水车薪,并不为过。

  同样,作为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主要力量的森林公安部门也面临着类似的矛盾。

  随着犯罪案件的日益增多,野生动物保护形势的日益复杂,森林公安机关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开支渠道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森林公安机关的执法权限和执法程序也有待进一步明确。

  三、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的对策探讨

  由于造成野生动物破坏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其解决措施也应从各个角度加以分析。

  笔者将从立法完善、执法完善、野生动物产业的完善、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的树立保护意识等方面提出有利于保护西部地区野生动物的措施。

  (一)立法完善1、尽快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

  其实,近几年很多专家都在呼吁修订这个已经颁布了十几年的法律,特别是2003年非典型肺炎肆掠整个中华大地以后。

  这部法律是建立在“保护是为了利用”的观念上,关注的仅仅是“有用的”或已处于濒危、灭绝境地的动物,而对众多尚未被发现利用价值或“不起眼儿的”动物未予保护。

  这一观念是不符合现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精神的。

  在1这部法律中也没有禁猎禁食野生动物的相关规定。

  该法在对野生动物刑法保护方面还存在罪状限制过多、犯罪情节标准模糊等缺陷。

  可见,这部法律是存在很多不足,要亟待完善的。

  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其立法基本的理念应当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扩大野生动物的保护范围。

  增加规定禁食野生动物的法律规定,对于违法者进行处罚甚至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国家的立法对地方立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2、尽快完善有关野生动物的刑法保护。

  野生动物的刑法保护不仅仅只指刑法这部法律的保护,还有一些其他关于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

  新刑法第341条明确规定了非法狩猎罪以及违反该规定应承担的刑事责任。

  这是我国刑法专门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规定,但刑法所规定的非法狩猎罪还有待完善。

  如规定了禁猎范围、禁猎期间的限制。

  既容易误导公民认为在此期间和区域以外进行狩猎为法律、法规所允许,又与生态规律相冲突,与野生动物保护的立法目的相违背。

  因此,为了有效保护野生动物刑法对非法狩猎罪的规定不能仅仅局限于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

  非法狩猎罪与刑法所规定的非法捕杀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存在法条竞合关系。

  笔者认为,刑法没必要将两个罪名分开规定,可以将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行为作为非法狩猎罪的结果加重犯。

  在中央立法指导下,西部地区有关野生动物11的刑法保护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相关的规定并建立相应法律制度。3、我国应该制定颁布《狩猎法》和《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还没有一部统一的关于狩猎方面的法律。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还制定了一部《狩猎法》,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就被废除了。

  实际上,制定一部统一的狩猎法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笔者认为,在制定这部法律时我国可以借鉴外国的立法经验如美国的相关法律制度但同时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

  我国已有多年管理狩猎场的经验,狩猎许可证制度也已实施多年,制定狩猎法是完全可行的。

  另外,我国应该专门制定《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法》。

  前苏联的《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法》就规定该法所保护的对象“包括陆生、水域、大气和土壤中栖息在天然自由状态下的野生动物(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贝介类、昆虫类)。

  ”与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比较,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实际上只相当于濒危动物保护法。

  制定濒危动物保护法的意义在于,对于珍稀濒危或易危的野生动物,采取与保护处在正常种群的野生动物相区别的政策和方法。

  总之,这更有利于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

  (二)执法完善

  有了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必须有健全的执法体系。

  光有立法不抓执法,法律法规产生不了实际效果。

  只有真正做到有法必依、严格执法,才能体现12法律法规在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中的强大威力。1、加强对保护野生动物队伍的建设,加大投入,提高执法者素质。

  执法人员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些职能部门、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带头吃野生动物,才使酒楼、饭店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可见,执法者根本没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和长期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2、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做到程序合法,实体合法。

  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应严格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认真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各相关执法部门都应加强协调,紧密配合,协同作战。

  各级政府领导要大力支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部门的执法工作,带头学法、用法;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不护短,不说情,不干扰执法工作。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进一步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执法检查和监督,完善监督机制,并注意研究执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的经验,使法制建设与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相适应,更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维护自然生态平衡。3、要重点打击野生动物的捕猎者,封杀“供应商”源头。

  对“野味”经营者和“野味”食客,有关部门没有什么特别的惩治措施。

  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当制定出较为严厉的惩治措施对这些经营者和食客进行处罚。

  但在西部地区捕猎者有其特殊性,他们是因为生存需要而捕杀野生动物。

  假如国家13不制定一些有利于发展西部经济的措施,那么当地居民的捕杀现象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因此,国家制定有关政策和款项资助等方面,应当向西部地区作适当倾斜。(三)加强并完善野生动物产业的发展

  健康的野生动物产业对野生动物保护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人工养殖业所提供的产品对野生资源的替代作用。

  其实,野生动物产业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野生动物养殖业、野生动物加工业、野生动物贸易业及野生动物观赏旅游业等行业。

  但野生动物产业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不仅制约了野生动物产业的发展而且还不利于野生动物的保护。

  我国西部地区的野生动物产业更需加强并完善。

  第一,增强有效管理,具备相当的宏观调控手段和能力。

  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非法经营等活动相当的猖獗,因此急需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规范的流通市场,从而减少和有效的杜绝非法猎捕、倒卖、走私野生动物案件的发生。

  第二,加强濒危珍稀野生动物繁育与辅助生殖的研究开发,并加速人才的培养。

  当前西部地区在这方面显得尤为的薄弱。

  人工繁育技术对野生动物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一些濒危珍稀野生动物更需要辅助生殖。

  当前,人工辅助生殖与繁育技术对大熊猫、金丝猴、藏羚羊等重点濒危珍稀野生动物的应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专业人才方面,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留住并吸纳人才,另一方面政14府应加大投入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第三,形成法律、法规规范的市场体系。

  总之,建立专业市场,依法管理,对产业本身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四)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树立起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加强环保立法,广泛地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自觉保护野生动物。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及群众乐意接受的形式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规进行宣传,同时强化环保国策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

  通过宣传使人们认识到资源的重要性,任何人都是资源保护的受益者。

  针对我国各地区阶层的构成特点,广泛对不同的阶层制定不同对策展开宣传教育攻势,并扭转有些人潜意识里不科学的观念,从而约束公众破坏资源的行为,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违法行为。

  参考文献:1、曲格平主编:《环境与资源法律读本》.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2、吕忠梅主编:《环境资源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3、孔石:《西部大开发与野生动物保护法法治建设的初步探讨》.载于《2003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4、周继武

  顾海军

  李维余:《四川省的麝类养殖业》.载于《野生动物》.2004年第四期.5、曾粤兴

  贾凌:《西部大开发与野生动物的刑法保护》.载于《学术探索》.2005年第3期.6、潘紫辰

  张伟

  周学红:15《发展野生动物产业的必要性》.载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9月.16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亚洲象的保护现状 浅谈 现状 保护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