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新闻报道创新10篇

时间:2023-05-22 11:50:06  阅读:

篇一:新闻报道创新

  

  新闻报道创新方法谈

  传媒的发展的实践推动了新闻报道的不断创新。报道的创新是要立足于新闻传播的接受者,以受众为中心来发现和挖掘报道题材、寻找报道角度,运用和创造新颖的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把握新闻采访技巧。

  1.建构关联,寻找平民化视角

  新闻媒体,应从平民的视角开掘出国家建设成就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关联点,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关注,如建电厂,老百姓买了空调等家电没了后顾之忧;造住宅,老百姓住得宽敞多了,条件改善了;修高速公路,老百姓出门更加便捷……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报道与读者的距离自然会拉近。建构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关联”,还可转换叙事视角,请老百姓自己来讲述成就。成就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创举,群众是成就的创造者,也是最权威的见证人。请群众(当事人)讲述成就,是最有说服力的。用群众所见、所闻、所感来反映成就,也是最能感动人、激励人的。

  2.逆向思维,避实就虚

  所谓逆向思维,是在新闻采访中,对了解的新闻素材进行反思考、分析规律的研究方式。避实就虚,本文是指对新闻事件既要报新闻事实,更要探究新闻事实背后的新闻。现在我们新闻报道一般都是“大路货”,缺少那种“人人心中所想,人人笔下所无”的文章。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对新闻事件、特别重大事件的报道,不仅要报道事件本身,而且要多角度挖掘事件产生的原因。二是对调查所了解的新闻素材进行综合分析,并从多方面进行探究,找出最有说服力的观点、论据呈现给观、听众。三是要在广阔的空间中寻找竞争对手没涉足的空白。

  3.追问热点,探求深度

  热点的题材并没有独家性,但抓住热点进一步追问,在深度开掘上独树一帜,却能够做成“独家”。热点追问通常有两个方向:为什么和怎么办。多问几个“为什么”,把解释性报道引向深入;多问几个“怎么办”,把服务性报道做到位。一般说来,“怎么办”比较简单,“为什么”就复杂一些。它既可以正向追问,又可以逆向追问。比“为什么”更复杂的,还可以追问“怎么看”。特别对一些涉及面广,性质复杂的热点。“怎么办”与“为什么”都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而追问“怎么看”,却可以给受众提供视角、思路、观点及情感的引导。

  4.把握新闻的时效性,力求时代感

  记者每天要接触很多的人和事,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他们要对这些人和事归类。不同的归类就是赋予不同的价值。同一个包机救人,既可归人猎奇的社会新闻;也可归入“回答一代人的道德问题”。新闻的社会影响力离不开新闻发生的时代背景,正因为部分个体经营者利欲熏心,欺压雇员,人情冷漠,为商不仁已

篇二:新闻报道创新

  

  新闻创新的五种?式2019-10-15众所周知,新闻不新就不成其为新闻。新闻要新,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新闻进步的灵魂。新闻只有在不断的探索、创新和提?中,才会有旺盛的?命?。离开了创新,新闻将失去?命价值。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是电视新闻的基本要求,是电视新闻的?存之道。新闻观念是新闻实践在新闻?作者头脑中的反映,它?旦形成将长期?配和影响新闻实践活动。在新闻创新的实践中,要把观念的不断更新放在第?位,树?和强化与新时期新思维相吻合的新闻观念,诸如市场意识、信息意识、服务意识、时效意识、竞争意识等等。内容创新。虽然新闻创新贯穿于新闻?作的????,但内容创新是新闻创新的关键点。在内容创新中,要尊重事实,并善于将平?的事物?体化、简单的事物新颖化,做到?有我精、?精我优,打造节?内容的全新视点,真正使电视新闻的内容实现“精、实、新、深、透”。形式创新。运?新的?法报道新闻,如现场式报道、对话式报道、访谈式报道、散?式报道、图表式报道等等。南昌电视台新闻频道在南昌???桥竣?仪式的报道中,采?“陆(桥?拍摄)、海(??拍摄)、空(航空拍摄)”式的报道形式是?种创新。它将整个报道活动由平?化变为?体化,既让观众感受到了?桥竣?的热闹场?,还让观众多?度地了解?桥如长虹卧波般飞架赣江的雄姿。新闻要想为受众所喜闻乐见,在报道形式上就要不断创新。只有从受众的需求?度出发,不断创造出受众最能接受的形式表现新闻,才能使新闻在受众中产??穷的魅?。特?创新。地?台的新闻节?要有浓烈的地?特?。挖掘特?,报道特?就成了地?台新闻创新的主要内容之?。如南昌被美国的《新闻周刊》评为世界经济急速发展的??动感都会城市这条新闻具有鲜明的地??彩,为南昌受众所关?。电视新闻报道只要善于抓住这些特?,报道就有了亮点。?才创新。知识经济时代,从根本上来说是?才的竞争。每个电视新闻?作者在竞争中能否处于优势,归根到底取决于??素质?低。电视新闻?作者必须有危机感,时刻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充电,不断更新和优化,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作者单位:南昌电视台)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0好?章需要你的?励你需要服务吗?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了解详情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了解详情被举报?档标题:新闻创新的五种?式被举报?档地址:

篇三:新闻报道创新

  

  2019年新闻报道的创新点(5000字)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新闻报道的创新点(5000字)

  新闻报道的创新点

  面对新闻资源共享、报道内容同质化的状况,记者如何把新闻做得与众不同,更能让读者接受呢?可以说这是许多记者都在思考的问题。面对同一新闻事件,记者从什么角度切入,在众多普通材料中寻找关联点,突出人物或事件的新闻价值点,如何抓住细节点并进行放大呈现,以及如何把握好新闻表现的节奏点等已经成为新闻报道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通过解剖、分析新闻实践的一些实例,从采访切入点、新闻价值点、关联点、细节点、节奏点等方面对加强新闻报道的创新点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寻找最佳的采访切入点

  众所周知,采访活动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质量的高低,选择什么作为采访的切入点,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电视采访何时开机很有讲究,有些被采访者和记者在私下交流很顺畅,但一打开摄像机,立刻就显得不自然,从而影响了采访效果。所以一方面记者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另一方面要寻找最佳的采访切入点。

  广东电视台的一位记者准备做一期人物专题,采访对象是一位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历经磨难的老教授。当记者、摄像师等一行人去教授家采访时,一进门摄像师就扛起摄像机开始拍,记者劝他停止拍摄,并告诉他这位教授性格比较孤僻,不喜欢面对镜头,不愿意重提“文化大革命”时的往事。于是,他们在教授挂满字画的书房里参观,努力地寻找采访的切入点。教授的房间、摆设以及他本人都向记者传递着丰富的信息,但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还没有着落,记者怕出现冷场,借势欣赏书桌上画了一半的国画,当他发现笔筒里有一根折断了的牙刷柄时,眼睛一亮,拿着这个牙刷柄走近教授问:“您拿这个作画吗?”教授看着这个牙刷柄,脸上的肌肉不自然地抖了一下,陷入了沉思,他向记者道出了这支牙刷柄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记者顺着老教授的思路适时地追问,老人从用旧牙刷柄在监狱写遗书说到被人用尿从头浇到脚的悲惨经历,说到动情处竟然老泪纵横。这时他已经忘了摄像机的存在,完全沉浸在痛苦的往事回忆中,进入了忘我的真实状态。在这次采访中,记者寻找到了最佳的采访切入点——牙刷柄,捕捉到了采访的最佳时机,切入到采访对象的内心,激活了他的情感,报道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二、选取恰当的新闻价值点

  2019年新闻报道的创新点(5000字)word版本

  新闻价值点就是我们所说的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出发点不同,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就不同;出发点不同,人们注意到的侧重点也就不同。“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就是由于观察者所处的位置不同,同一事物呈现出的景象就截然不同。众所周知,新闻事物包含着多侧面、多层次的内容信息,可是新闻报道不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进行反映,必须对内容有所取舍,而且如何选择新闻价值点,也反映出记者的新闻敏感问题。

  记得发生在广州新闻界的一则笑话,一次广州有好几家媒体收到信息: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造成伤亡。这几家媒体以为伤亡的是人,匆匆赶到,结果发现原来伤亡的是猪,有些媒体直接把事实,即这起事故真实地报道出来。有一位记者则把这几家媒体由于错误理解而为猪奔跑作为新闻价值点将其报道出来。因为价值点不同,报道效果也截然不同,为猪奔跑的新闻成为大家的笑谈。在选取新闻价值点方面,广东电视台有一期《被电击

  烧伤的小男孩》的节目更是可圈可点。最初记者经过采访获得的信息是:该男孩随母亲从四川来到广州,受母亲指使去偷电缆?熏却被电击造成大面积烧伤,事后母亲无故失踪,他一个人躺在医院等待援助。面对这些信息,有记者主张把报道角度放在小男孩的经济困境上,呼吁社会热心人士捐助为其解决昂贵的医药费,但广东电视台最终把报道角度放在失踪的妈妈身上,从而把舆论引向了伦理、道德和爱心等方面的讨论。报道一出来,果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小男孩的命运牵动了广大市民的心,众多市民在谴责其母亲同时也伸出了援助之手,更重要的是引发了市民对这起事件的思考。

  三、抓住新闻的关联点

  新闻事物包含着多侧面、多层次的内容信息。可是新闻报道不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进行反映,必须对内容有所取舍。特别是在会议报道中,必须跳出一般会议消息常规角度的窠臼,不能把新闻视觉仅仅局限于会议之中,而要把新闻视觉扩展到会议之外,让会议成为一个重要的新闻源,抓住与会议主题的关联点,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2005年9月,广州举行了全国第二届中小企业博览会,在这个博览会召开的前几天,广东省政府和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联合举办了一个记者招待会,广东省内的20多家媒体参加了记者招待会。第二天,新闻报道出来后,《信息时报》的报道受到了市民的好评,而其他媒体的报道则是内容和形式雷同的消息,难以吸引受众的眼球。在招待会上,当各家媒体把注意力放在第二届中博会的参展企业有多少、展位有多少时,信息时报的记者则把注意力放在“国内腊制食品标准有变,广式腊味面临困境”的一条小消息上。他选准了这次会议的关联点——“广式腊味”,会后进行了深入的采访,第二天出笼了深度报道《广式腊味出路何在?》。这篇报道从政策、企业和市民三方面分别探讨,颇具影响力。南方都市报社会新闻部的通告栏上张贴了这份报道,并写着:“市民认为就是应该做这样的新闻。”

  四、挖掘细节点

  2019年新闻报道的创新点(5000字)word版本

  一起很有价值的重大事件,记者直接报道可能不容易把握其内涵,如果选取一些有说服力的具体事实,通过细小的却又很典型的事实反映重大事件或问题,新闻报道就会变得生动、深刻,而且有说服力。《羊城晚报》有一篇报道叫《“儿童糖浆”里全是假安全套》,记者揭露了成人用品市场假货泛滥的现象,抓住了不法分子用儿童糖浆包装盒包装安全套的细节,这篇报道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引起了较强的社会效果。同样,《香港商报》的一位记者在采访“中国内地与台湾首次包机直航”这一重大事件时,抓住台湾女商人全部穿着黑色衣服的细节,挖掘出其背后的故事。根据记者的经验,台湾女商人一般喜欢穿花衣服,她们为了在这个历史时刻留下最美的身影,特意约好穿黑衣服,是因为台商协会配发红色的纪念小背心。记者抓住了她们精心设计着装的细节,从细微处见真情,表达出她们对“两岸三通”的期盼。

  五、灵活把握表述节奏点

  如果说真实、快速、简洁是对新闻表现的基本要求,那么把握整体节奏就应该是对新闻表现更高层次的要求。不同的表述节奏会给受众带来不同的心理影响。在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新闻报道根据事实内容有意识地创造表现节奏,可以将新闻信息有效地作用于受众的心里。

  2005年夏天,广东省许多城市闹油荒,其中广州、佛山等地缺油形势相对比较严峻。广东电视台的一位记者在外出采访中,看到油站汽车、摩托车排成长龙,他一方面拍摄下油站排队的场面,另一方面采访排队等加油的市民,以及油站的工作人员和负责人。在这之前已经有媒体报道过广东石油紧张的问题,而现在油站加油要排长龙,许多市民已经亲身体验了排队加油的烦恼,如果这时记者按一般消息处理,显然在节奏上就慢了半拍;如果做深度报道就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时效性,二是报道时宜性。这位记者运用天气预报的形式报道供油紧张的新闻,告诉大家什么时候、什么型号、在什么油站恢复供应等。报道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既及时报道了供油紧张的新闻信息,又避免了市民恐慌心理的产生,很好地把握住了新闻事件发展的节奏。

  这篇报道还有一点令人称道的地方,那就是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形式离不开内容,内容与形式是事物同时具备的两个方面,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形式是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方式,内容与形式统一是事物和谐发展的体现。新闻表现同样要追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新闻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新闻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千人一面的呆板形式只能扼杀新闻事物的生命。新闻报道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实质上是追求新闻事物的内在结构与新闻表现形式外在规定的有机结合。记者通过运用天气预报的形式报道石油供应情况,是形式上的一种创新,做到了准确、简练,同时又体现了新闻报道是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的本质。

  荐

  新闻报道范文(500字)荐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荐

  新闻报道策划书范文

  荐

  新闻报道常识(5000字)荐

  新闻报道范文

  2019年新闻报道的创新点(5000字)word版本

篇四:新闻报道创新

  

  多元化媒体时代下新闻报道的创新

  随着多元化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报道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在这个全新的媒体环境中,新闻报道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用户需求。本文将介绍多元化媒体时代下新闻报道的创新。

  一、社交媒体的应用

  社交媒体的兴起对新闻报道产生了巨大影响。社交媒体平台可以让用户轻松地分享和获取信息,因此它成为了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渠道。新闻媒体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来推广新闻内容,吸引更多的用户。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新闻,可以让用户更方便地阅读和分享,进而扩大新闻的影响力。除了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新闻外,新闻媒体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用户互动。通过与用户互动,可以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反馈,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

  二、多媒体报道

  多媒体报道是指利用多种媒体形式来传达新闻信息的报道方式。例如,除了文字报道外,新闻媒体还可以使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多媒体报道可以提升新闻的可视化和可感知性,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例如,通过图片或视频报道,可以更生动地展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情况,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新闻的氛围和情感。

  三、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为新闻报道带来了许多机遇。例如,新闻媒体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分析大量的数据,从而更快速地获取新闻信息。另外,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也可以用来改善新闻报道。例如,在报道一场体育比赛时,新闻媒体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让观众更好地感受比赛的氛围和场面。

  四、用户个性化定制

  用户个性化定制可以让新闻报道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通过用户的搜索和浏览历史,新闻媒体可以了解用户的兴趣爱好和信息需求,从而为用户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新闻报道。例如,新闻媒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为用户推荐相关的新闻报道内容。另外,新闻媒体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新闻报导形式,例如短视频、直播等。

篇五:新闻报道创新篇六:新闻报道创新

  

  新闻报道如何创新

  摘要:文章针对新时代新形式新闻报道的需求,对新闻报道创新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从新闻报道格式、机制、方法技术等领域做了探讨,重点研究了网络技术对新闻报道创新的时代意义特点。以期对电力等相关企业新闻报道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闻报道;创新;网络;立体化

  新闻报道活动,主要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其次让公民以最快最直接的方式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等情况。是一种传统的最重要的新闻媒介形式,在国家管理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特别是近几年以来,在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拉萨“3.14”暴力事件、四川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特色的宣传品牌,成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新闻报道的创新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已经势在必行,首先新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闻报道策划的前提和基础,而新闻资源具有变动性,所以新闻报道创新已经势在必行,主要改革方向是在对原有业务工作进行总结、再认识的基础上,媒介对其自身所拥有的新闻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开发和利用。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和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使得媒介所拥有的新闻资源与传播途径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受限于信息技术与管理思维,在机制、手段、技术等方面的弊端,严重制约了新闻报道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远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

  1新闻报道改革中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

  从新闻工作性质及实践需要出发,新闻报道的不能改变基本要求概括为下述四个方面: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所谓真实性,通常也叫准确性,既指新闻报道必须反映事物的原貌;坚持新闻报道的思想性。所谓思想性,即指新闻报道的思想观点或政治倾向;坚持新闻报道的时间性。所谓时间性,即指迅速及时的报道新闻。这是新闻报道所必须坚持的又一个基本要求;坚持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要善于选用事实,用事实说话,把思想观点通过事实自然地得以流露。最重要的,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胜于雄辩。

  2新闻报道创新研究

  2.1新闻报道的格式创新

  新闻稿的格式有很多,而且都是在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出来。典型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有以下三种:源于美国新闻界“倒金字塔”式,现在中国的很多都市报所使用的都是这种格式;中外结合体—新华体;“华尔街日报体”(DEE)的格式,主要特点就是在文首特写新闻事件中的一个“镜头”,一般是以一个人的言行为主,从而引出整个的新闻报道。

  传统的格式主要从新闻报道的写作手法、方法上定义的,我们写作时一定继承,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应对竞争与社会进步需求中,力求形成充分整合新闻资源、分工协作式工作方式。同时,多媒体技术进步要求新闻报道必须进行新格局的实践和探索。一是在报道规模和报道路径实现突破;二是形成快速顺畅的报网联动机制,开创平面媒体向多媒体报道的新格局;三是在报道形式上,充分遵循新闻规律,彰显新闻的实证化风格。四是在报道手段上,按照树立立体多媒体报道的新理念,特别是采用重复滚动播出拍摄的重要的海量图片等方式播出有重大新闻。

  在报道方式上。新闻报道强调实证化,做到立体、生动、全景。首先是重大题材形象化、精炼化。其次是突出鲜明主题风格化,新闻报道权威人士做评论,使报道的内涵凸显化、目的鲜明化,可以使新闻的阶级性、政治性、目的性一目了然。再次是图片文字交互,图化文字,特别是抽象主题新闻大量运用图片,可以加强新闻的可读性。当然新闻报道内容方式随着日新月异社会进步而向前发展。

  增强重大主题内容创新,改善新闻报道的友好界面内涵。“内容为王”对网络报道来说是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一要把握好坚持正确政治舆论导向和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关系。重大主题新闻报道要讲政治立场鲜明,兼顾群众、党和国家政府三者利益的原则。同时报道内容要符合群众的精神文化理解能力与心里取向,在保持健康文化品位的同时,摒弃庸俗、低俗文化内容。

  3新闻报道机制创新

  “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通常指复杂事物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及其功能。新闻报道机制的建立,特别是我所在电力企业,一靠体制,二靠制度。这里所谓的体制,主要指的是新闻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的调整与配置;所谓制度,广义上讲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新闻媒体等的法律、法规以及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项体制和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不是孤立的,也不能简单地以“1+1=2”来解决,整合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形成科学的机制。同时,构建过程要特别重视人的因素,执行这的文化素养影响机制的形成到管理的全过程。而且体制与制度合二为一,不可割裂开来。新闻报道机制创新重点从健全部门组织机构、开展业务培训、明确目标任务、加强督促指导等方面入手,着力锻造了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素质过硬、热爱新闻事业的新闻工作者队伍。

  ①健全新闻报道组织体系网络。

  组建一机构、部门、人员一体化的立体网络结构。改革过去单一的体系结构,使新闻的制作到发布及时快捷、有效可观。

  ②加强系统调度。

  总调度:对下级单位实行一年调度两次,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调度会主要是交流经验,加强沟通,分析原因,总结安排工作。

  分调度:将下级单位划分几个片区,每片区设中心报道组,各中心报道组联系整个片区。设专职报道员,对所联系片区实行月调度,明确报道要点,审阅好稿件,确保新闻内容完整性,可读性。

  ③强化业务培训。

  请进来:我们不定期地邀请中央、省、市媒体的一些知深记者作报告、培训、讲座。

  送出去:制定了专职报道员、业余报道员到兄弟同行单位进行跟班学习计划,积极参加由中央、省、市媒体举办的各种新闻写作培训班。

  ④加强督促指导。

  整体月考核。中心报道组负责对各下属单位的新闻宣传工作进行考核调度,并以两办文件形式每月发新闻上稿通报,对连续三个月排名落后,工作不力且严重影响新闻宣传排位的进行重点调度。

  分片旬、周考核。各组联系人对所联系的片区进行旬、周考核,加强联系,督促采稿、写稿、上稿。

  4新闻报道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指的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突破传统的新闻报道框架,本着“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和制度建设的积极推行新闻报道新技术、新手段。近期中国媒体对突发事件反应迅速。得益于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化尝试,更益于数字化时代新闻时代特色理念和科技的进步,媒体对公共突发事件报道主要创新点如下:

  ①创新报道媒体模式,媒体导向凸现人文气息。各媒体依据自身定位,对重大新闻展开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各纸质媒体在汶川地震报道中创新版面、重点突出,将人文关怀的立场和媒体的导向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新闻媒体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群众心声”结合起来的方向。

  ②运用数字技术,拓展立体渠道。特别是网络媒体紧跟互联网技术发展,积极运用新的传播技术和手段,使重大主题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不断增强。首先,实现了从单一的文字、图片报道向音视频等多媒体报道拓展,推动了网络新闻报道的立体化传播。接着实现了从有线网报道向无线网报道的拓展。在做好有线网报道的基础上,网络媒体积极占领无线网报道领域。移动媒体逐渐占领报道市场。

  5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新闻创新主要集中以下方面。

  ①推进形式创新,增强重大新闻报道的亲和力。报道形式是网络新闻报道的载体,重大主题网络新闻报道需要好的形式来体现。做好以下方面:多样化与大众化,最终达到传播效应的最大化。特别互联网融合了多种信息传播技术,既能传播文字、图片,也能传播音视频;既能“点对点”分布,也能“点对群”发布,还能“群对群”发布;既能发布新闻,也能和网民互动。二是要力戒形式主义。重大主题新闻报道需要讲求形式,但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要防止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

  ②拓新传播手段,先进的传播手段会加大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和覆盖面。特别是网络新闻报道。Web2.0时代,内容生产不再为媒介组织所垄断,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生产、传递和共享,实现互动、对等的传播。同时,更要发挥好网络的信息互动等优势,通过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良性互动,扩大重大主题新闻报道影响力和覆盖面。

  ③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渠道仅限于刊物、广播和电视,其信息接收终端并不具有携带的便利性,渠道也是以单向性为主,不具有即时互动的特点,这是传统媒体技术资源的限制。在当前的信息传播中,最普遍的对等通信形式,除了短信(SMS),就是即时通讯(IM)。即时通讯产品已经成为一个综合的网络信息传播工具,成为了新闻内容发布的重要手段。它提高了新媒体互动性,扩大了报道的生动性。新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采用信息技术资源,充分调动了受众的积极性,实现了对受众资源的拓展,生成新的信息内容,信息传播的范围更广更真实。

  最后,新闻报道实际上是一个很个性化和组织化的行为,不同个体可以有自己的特点,一个单位可以有自己的原则。但是都要以最快、最简洁、最能满足受众需要的格式方式去实现。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新闻报道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工作。”新闻报道要紧跟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紧跟时代信息技术发展,把握好新闻报道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推动内容、形式和手段创新,把新闻报道提高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蔡雯.新闻报道在数字时代的创新策略[J].新闻与写作,2008,(5).

  [2]陈絢.数字化时代新闻理论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严三九.电视新闻的“网络化”运作模式

  [DB/OL].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2005-11-28.

  [4]张玉.美国新闻传播调控机制探析[J].今传媒,2007,(1).

  [5]杨保军.三个向度中的当代中国新闻业[J].今传媒,2008,(6).

  [6]季宗绍.大众媒介品牌的竞争力[J].当代传播,2004,(3).

篇七:新闻报道创新

  

  大数据时代下新闻报道方式的创新

  大数据时代下新闻报道方式的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汇聚起来称为大数据,至于更精确的定义即“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业界将其特点其归纳为这么几个“V”——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和Veracity(精确)。大数据的这些特点对于传统新闻媒体来说是其报道方式上的一次重大创新,利用好大数据的大量、高速、精确这些特征对于新闻报道的多样性、及时性和客观性具有重要意义。

  大数据时代下,新闻业最大的震动应该算是数据新闻的兴起,它是在大数据时代孕育出的一种新的新闻呈现方式。数据新闻通过对最广泛的数据的挖掘开发,寻找出数据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并将这些关系通过现代化技术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大家。数据新闻的制作方式其实与传统新闻报道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领域有相互重叠的方面但其内涵显然大不相同,在最终的新闻呈现方面差异明显。新闻报道方式因数据新闻的出现可以发生很多变化,这些变化笔者认为主要应该有以下这些:

  首先,新闻报道数据来源应该发生变化。一直主流的精确新闻学的出现得益于民意调查的兴起,因此民意调查是精确新闻数

  据来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民意调查,精确新闻学同样提倡记者运用抽样调查、参与观察等方法进信息采集,这些属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已知的最为客观的数据来源方式这一,有助于将人们的偏见等情绪最小化,对新闻报道的严谨性和真实性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精确新闻,数据新闻的数据来源渠道则可以更为广泛,主要是上的各种信息,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利用传统方法搜集的数据,其他的数据获取方式主要有政府机构、商业机构等公布的数据、社会组织采集到的数据、物联网上的各种状态数据更重要的是个人用户在社交网络上时时公布的信息和移动终端上的信息,这些数据看起来小而不起眼却往往是新闻最需要注意的前沿发生地,大数据时代如果利用好这些以前未受重视的数据对于新闻报道的多样性将意义深远。

  其次,预测性新闻分量以后可以大大增加。传统的预测性新闻少有存在,但与数据预测新闻不同的是传统的预测性新闻的结果往往是由“专家”等个人凭借经验等作出的主观预测,这受预测者能力、学时、经验等方面的影响因素较大,所以准确性和科学性难以保证。基于重视事实这一原则,传统方式做出的预测性新闻往往难以在媒体上播出。舍恩伯格说:“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不是要教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而是要把数学计算运用到海量数据上,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从这样的一句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大数据运用于新闻预测中的广阔前景,并且对于跟数据技术密切相关的数据新闻来说,对事物的发展进行预测也正是其优

  势之一。在数据新闻时代,传统新闻中的“现时”语态应该不仅是现时同样包括不久的将来,通过数据挖掘发现事物发展规律,预测未来应该成为可能。数据新闻的一大特点,是建立在相关关系分析算法基础上对事物的发展趋势进行本质把握,符合预测性新闻准确性、科学性的价值取向。虽然目前数据新闻的预测性报道为数还不多,但可以预见,随着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预测性新闻报道的分量应该会大大增加。

  最后,融合类报道将会在传统报道中大放异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数据新闻的兴起同样还应该有报道方式的多样,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以前单一报道方式和新型报道方式的融合,例如数据图与动画的结合可以形成复杂交叉的媒介形态,可以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为受众认知。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和媒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数据新闻即使作为一种新型的报道方式,也不可能以信息图一枝独秀的形式出而是越来越注重多媒体手段的利用。2022年12月,《纽约时报》网站上一则《雪崩》的爆红反映了多媒体融合式报道是使数据新闻表现形式愈加丰富多元的一个有效途径。数据新闻的融合报道着重突出受众参与和数据可视化呈现的特点,它将严肃的文本和多感官形式的媒介手段相结合,让观众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并深刻记忆。资深科技记者欧姆马利克就非常看好《雪崩》形式报道的前景,他认为:“以这类型的数字化报道模式为起点,将开创一种新的商业模式,重新定义新闻报道。”

  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大数据对于新闻报道方面的影响显然是利远大于弊,新闻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依赖大数据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但是我们并不能盲目用大数据定义一切新闻,警惕“数据中心主义”。数据新闻固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新闻事件的新方式,但我们也应该对任何一种无限吹捧数据新闻报道的“数据中心主义”保持警惕。在对数据新闻大唱赞歌时,也有必要审视数据新闻与传统新闻报道的鸿沟,为新闻直觉留下空间,让技术为故事服务,这是新闻从业者应有的理念。

篇八:新闻报道创新

  

  网络时代下社会新闻报道的创新分析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下社会新闻报道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在网络时代已经变得过于单一和呆板。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多样化、更专业化的需求,社会新闻报道面临着转型和创新的压力。本文将分析网络时代下社会新闻报道的创新,以期为未来社会新闻报道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多媒体报道的新闻传播

  传统的新闻报道通常是像报纸、电视、收音机等单一媒介报道,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的形式变得多样化和不受限制。在网络媒介中,包括文字、音频、视频和图像等多媒体形式都得以充分利用,让兴趣领域、专业领域、人群群体得到更加深入、精准、生动的报道。

  例如,各种多媒体的内容,比如视频、音频、图片等,可以更直观地将新闻的细节、情境呈现出来,令读者方式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并且因为这些报道形式更富有吸引力,所以能够更有效地吸引读者的关注。

  二、社交媒体交流方便,加强读者与新闻之间的互动

  社交媒体一方面是一个可以提供新闻信息的平台,同时也是一个拉近新闻报道与读者距离的工具,读者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对新闻报道进行评论、分享新闻、提供自己的看法等等。因此,社交媒体不仅仅是一个传媒工具,更为一个新闻报道的互动平台,提高读者的参与度。

  并且社交媒体也可以为新闻报道提供即时性,各大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等等,甚至可以在自然灾害、重大活动等时要及时发布最新消息,让读者在第一时间第一手获知相关新闻。

  三、新闻数据化的大数据分析

  在新闻报道中,除了单纯地传递新闻事件的基本信息之外,其他更加具体而细化的数据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加准确和系统的新闻信息。在此情况下,数据化报道和大数据分析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一环。除了通过新闻记者采访呈现真实的预期数据外,网络科技也可以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解读,以期为新闻报道提供更宏观的资讯分析。

  总之,网络时代下社会新闻报道不再是单纯的一纸报道,它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新闻传播,让读者更加真实而直观地获取最新信息。大数据分析也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更多准确的数据,以期为新闻报道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解决方案。在新媒体时代,社会新闻报道还需要不断创新、更新报道形式和报道内容,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读者对新闻的信赖感和信心。

篇九:新闻报道创新

  

  第12卷第9期2021年05月Vol.12No.9May2021融媒体新闻报道如何实现创新发展潘志君(宁波广播电视集团,浙江

  宁波

  315100)摘要:当前,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多种新型媒体诞生,对传统媒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如何有效运用新媒体手段和技术,不断创新信息的获取渠道与呈现方式,如何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将单一媒体的竞争力转变成多媒体共同的竞争力,如何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的融合与利用,全面提升其价值,都是融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创新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融媒体新闻报道的现状,并提出融媒体新闻报道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关键词:融媒体;新闻报道;创新发展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9-0137-03主流媒体影响力与公信力都很强。而在融媒体时代,新兴媒体以极强的信息互动性与时效性、极低的新闻信息生产成本以及极大的信息承载量等优势迅速发展,并冲击着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1]。基于此,新闻媒体必须积极改革新闻报道方式、创新技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明确自身与新媒体的契合点,不断改进,从而让新闻报道能够在移动网络信息环境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一、融媒体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一)同质化问题严重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媒体报道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包括焦点同质化、内容同质化、热点同质化等,这一问题在目前极为常见,其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媒体报道欠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了获得更高的收视率,为了“方便省事”,媒体选择照搬照抄他人的成功案例。第二,过于追求高收视率,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市场上的位置。新闻报道常常以收视率为导向,选用过于娱乐化的标题,凭借表面功夫获得大众的关注,导致新闻媒体的“把关人”“守门人”功能被弱化[2]。第三,忽视了对新闻内容的多角度、深层次挖掘,导致新闻报道只关注热点,而忽略了对新闻广度和深度的思考。(二)报道内容琐碎肤浅在融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内容的琐碎和肤浅,大大降低了新闻报道的整体质量。由于自媒体的规模不断扩大,各类信息更新速度极快,有的网络媒体平台甚至可以几分钟更新一次信息,这导致新闻很难得到详细的审核,新闻报道的质量很难得[3]到保证。此外,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但逐渐丢失了传统新闻报道的优秀经验,包括新闻审核的严谨性、严格的自我约束力、端正的专业态度,新闻报道未实现深层次发展,出现诸多不良现象,如过分追求新闻传播速度及点击率、新闻报道缺乏专业性等。(三)舆论引导力不足在融媒体环境下,舆论影响被不断放大,新闻报道中的争议性内容往往会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而当前网络环境下随处可见舆论受恶意引导的情况,导致新闻当事人遭受“网络暴力”,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融媒体环境下,新闻当事人的隐私保护难度越来越大。传统媒体承担着舆论引导的责任和义务,并向大众传递最新的社会信息,但当前人们的话语权增强,加上网民的文化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其对新闻事件的认识也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往往会出现攻击当事人、恶意评论、散布谣言等情况。若新闻媒体忽略了自身的引导作用,对这些不良现象放任不管,极易导致这些现象被放大[4],从而影响社会安定。针对这一情况,面向融媒体的新闻报道需要客观揭示存在的问题,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推进自身的创新发展。二、融媒体新闻报道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有效促进融媒体新闻报道的创新发展,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可从创新报道内容和形式、提升报道深度、加强舆论导控、引入先进媒体技术等方面入手。(一)创新报道内容和形式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需要实现创新和个性化发展,以此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使自身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融媒体的特点使其能够为当代新闻报道提供多元化的内容和形式。以某市融媒体中心建设为例,其将综合指挥、舆情监测及新闻运营融为一体,可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最新的新闻信息,与记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并对紧急事件的报道进行有效处理,既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又能够促进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同时,新闻报道涉及多种类型,故可在该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宜各类新闻报道的创13媒介观察新发展之路,明确发展的重心[5]。若新闻报道侧重于广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则新闻内容必须秉持着求真务实的原则,不可过于夸大,即结合本地民生发展的具体情况和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合理选择新闻报道内容,进而创新,实现个性化发展。要想提高民生新闻节目的市场竞争力,(二)提升报道深度融媒体新闻报道必须以改革为出发点,尤其要关注舆论新闻的报道深度,应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体系。在新闻报道内容的更新过程中,应适时调整政治、经济新闻与民生新闻的占比,切实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与深度。同时,对还需要深入老百姓之中,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切实关注老百姓关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新闻报道内容进行编排。关于新闻报道形式的创新,主要有两大内容。第一,H5交互传播。融媒体环境下,传统新闻报道的形式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其传播优势逐渐丧失。在各种新兴技术的支持下,新的新闻报道形式出现,H5交互传播就是当前最新且应用较为广泛的报道形式,其主要优势如下:成本较低、互动性较高、跨平台、易传播,且更加适应新媒体用户的阅读习惯。这一形式包含动画、图片、音乐、链接等元素,对这些元素进行合理组接,可以突破以往的纯图文报道形式,通过对新闻页面内容的不断创新,实现新闻报道的可视化。如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客户端与网易新闻联合推出了H5《360°总理记者会》,用户打开该H5作品,可接收到国务院发出的“邀请函”,点击页面后,可进入金色大厅,参加总理的答记者会。然后滑动屏幕,就能够看到记者举手提问的场景。用户点击页面中的某一记者,则可以看到这名记者的提问和总理回答记者的完整文字稿,同时还能够进行音频收听[6]。可以说,H5交互传播实现了视听的有效结合,能借助对虚拟场景的打造,让用户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通过生动形象的H5作品,场景化严肃的新闻信息,能实现与用户之间的深度交互,以便用户更加高效地获取信息,从而显著增强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第二,“视频博客+新闻”的新探索,视频博客是一种短视频形式,近年来在主流媒体的报道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该新闻报道借助第一人称视角,采取视频日记的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展现,不仅具有创新性,而且缩短了与用户的距离,能够以微见大,充分体现出报道的力量。可以说,在融媒体实践中,主流媒体已历练出对新技术的敏锐触觉,具备了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以央视主持人康辉在微博上发布的第一条视频博客为例,其凭借轻松有趣的叙事风格和第一人称视角,对自己的日常工作进行记录,摒弃了以往媒体新闻报道中刻板、严肃的叙事风格,大大增强了互动感与代入感,对新闻报道的品牌形象进行了重塑,更好地满足了当代用户的需求[7]。138于网络环境中新闻报道的传播,必须强化版权意识,防止新闻内容上存在差异,从而影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要进一步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需要注重原创,并结合原创新闻内容,更好地进行编辑与创作。新闻报道内容既要注重事实的陈述,又要注重深层次的挖掘与剖析,只有这样才能向用户传递客观真实的新闻信息[8]。例如,对于同一篇新闻报道,需从多角度和多层面出发,对关注点的差异进行呈现,从而向用户提供更加真实的新闻报道,实现各媒体的融合,推动媒体的创新发展。(三)加强舆论引导控融媒体时代,媒体应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应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通过构建完善的舆论监管体系,有效预测和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舆论,明确其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然后采取针对性的引导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或消除新闻报道中舆论的负面影响。同时,必须向积极的方向引导舆论,还需要充分保障舆论的作用,在新闻报道内容发布之前,必须对这一内容反复且严格地进行审核,保证内容和逻辑的正确性。此外,舆论引导工作机制的完善,相关新闻平台还需要加大对新闻报道内容的把关力度,一旦出现不实消息,必须在第一时间进行澄清,从根本上控制恶意舆论的出现[9]。另一方面,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也需要完善舆论监督制度。故新闻节目必须加大新闻报道舆论监督工作的力度,秉持不错位、不缺位及不越位的原则,建立一套方式合理、监督有法的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系统。一旦出现特殊情况,相关媒体必须积极听取多方意见,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前提下,作出正确的判断,真实准确地进行报道。(四)引入先进媒体技术融媒体时代,先进的媒体技术是新闻报道传播力提升的关键。新闻从业者只有敢于、善于运用新技术,才能够不断丰富新闻报道形式,为用户提供更优的体验。第一,媒体智能化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沟通及思维方式,也增强了人们的社会洞察力。基于大数据技术

  第12卷第9期2021年05月Vol.12No.9May2021与人工智能技术,新闻报道内容的生产更加高效简便,创新性更强,新闻生产的时间大大缩短,新闻从业者的重复工作大大减少,其有了更多的时间开展创造性、决策性工作。当前,新华社、腾讯新闻、第一财经及南方周末等都在新闻报道工作中运用了智能写作机器人。这一媒体报道方式改变了以往新闻的采写编流程,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科学改革自媒体管理,对所有的网络传播平台制定和实施统一的管理规定,结合新闻传播的具体特征,严格审核与管控内容。二是加大对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的开发力度,不断拓宽新闻报道传播途径,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范围的信息传播。基于新技术传播平台和新兴传播手段,借助数据的获取、处理、可视化生成文章,让新闻报告具备了更强的专业性。第二,5G技术革新。2019年,人类进入5G时代,各新闻媒体也开始在新闻报道中运用5G技术持续传输8K超高清信号,为用户提供画面清晰的现场直播,大大优化了用户的观看体验。同时,新闻媒体可借助5G+8K手机设备开展网络直播,在为用户提供高清晰度的画面的同时,确保信号的实时稳定输出,大大提高了新闻报道的工作效率,显著优化了用户的现实体验。此外,在新闻报道中运用5G技术,可减少新闻的生产成本,更加快速地处理大容量新闻信息,从而显著提升新闻生产效能。以算法新闻为例,借助技术与数据的支撑,通过智能算法工具生产信息,可促进新闻报道行业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五)提高新闻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业态、观念、态度等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社会大众媒介素养不断提升,新闻从业者面临新的挑战,其应具备较强的个人能力,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最准确、最新的新闻内容,突破声、屏、报、网及微平行运作结构。基于此,各地新闻媒体需要积极改变以往广播、大屏、报纸、门户网站、微博、客户端等平行运作的架构,将分散在各部门、各岗位的人员聚集起来,重新打造融媒体中心,达到一次性采集、多媒体渠道展现、多平台发布的目的,以此促进融媒体新闻报道的创新发展。成立融媒体中心后,还需要加强对人员的培训,让其掌握融媒体新闻报道的特征和要求,以及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并不断提高其融媒体新闻报道的策划选题、信息采集及资源整合的能力。还需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激励制度,促使新闻从业者不断提升自我,进一步增强其编辑能力、洞察能力、思辨能力等,最终组建一支政治过硬、专业能力强、敢于创新的优秀新闻报道队伍。三、融媒体新闻报道的创新发展趋势(一)开发融媒体传播途径面向融媒体的新闻报道,需努力朝多层面发展,全面掌握能够挖掘运用的资源。当前自媒体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但因为欠缺统一的管理,信息传播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问题。基于此,对融媒体传播途径的开发,新闻机构三是强化新闻报道的编辑和传播创新,对多种渠道中新闻报道的发展优势进行充分考虑,基于相互促进的方式,进一步创新新闻报道的编辑与传播,以此获得最为理想的发展控制效果。(二)创新网络传播平台媒体类APP迅速发展,网络传播平台正逐步超过主流媒体,成为应用最多的传播途径,为尽快扩大新闻报道的传播范围,新闻机构需要积极开发适合自身发展的APP。同时,对于新闻报道类型而言,不同网络传播平台存在很大的区别,故需要立足于传播平台的特点,对新闻报道进行重点完善,还需确保发布的各项内容契合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四、结语在融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的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其需要正视自身的不足,结合具体情况,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创新新闻报道内容和形式,不断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并加强舆论引导,引入先进媒体技术等,从而实现新闻报道的创新发展。参考文献:邹晨鹭.融媒体新闻报道如何实现创新发展[J].传媒论坛,2021,4(03):48-49.雷涛.关于融媒体环境下如何锻造全媒体记者的一些思考[J].新闻文化建设,2021(01):71-72.张铃.融媒体时代基层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创新发展[J].传媒论坛,2020,3(20):48-49.杨帆.融媒体语境下新闻采访报道的创新发展[J].传媒论坛,2020,3(20):77.刘筱云.媒介技术视野下电视新闻节目内容生产与融合传播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0.邢玉超.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报道的创新发展路径探索[J].记者观察,2019(36):30.王琛晨.融媒体时代新闻采访报道创新发展与实践探索[J].传播力研究,2019,3(28):126.聂晓斌.信息化时代融媒体对新闻采编者的新要求探析[J].传媒论坛,2018,1(21):64-65.李洪林.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报道的创新与发展[J].电视指南,2017(11):190.作者简介:潘志君(1978—),男,浙江余姚人,本科,编辑,研究方向:传媒工作。139[1][2][3][4][5][6][7][8][9]

篇十:新闻报道创新

  

  新闻采访和报道的4种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在英文中,这个创新Innovation,它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一个,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下面店铺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新闻采访和报道的4种创新思维,欢迎大家参考和学习。

  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创新思维(一)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指思维的主体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联想力,不拘常规,围绕某一问题多向思考,通过知识观念和不同事实的组合,探求尽可能多样的想法和结论。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放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它既无一定的方向,也无一定的范围,是对不同现象和观念比较、“嫁接”后产生新思路的重要手段。

  发散思维的基础是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不断求索的联想品质,经得多,才能见识广。有厚实的储备,丰富的学力,思维的“触角”才能多向发散,而不断求索的联想品质无疑拓展和掘深了思维的空间及深度。2006年3月14日,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农民日报记者问:“在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以及社会各界关注度最高的一个话题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中央也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从今年起全部取消农业税,中央财政支农资金达到3397亿元。请问,现在为何还要专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与中央过去一贯的农村政策是什么关系?”这问题就很到位。

  首先,记者关注了代表们议论的热点问题,熟悉中央对“三农”问题采取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其次,在阐述了有关农村热点问题的基础上,记者将问题引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层次,并将此与中央过去的一贯政策联系起来发问。此一问,引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三点思考,政策性、指导性强,令人振奋。记者如果没有“三农”政策的知识垫底,思维就难以发散而上升,就难以提出有如此深度的问题。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个主要特征。其中,变

  通是关键。变通,记者才能思维敏捷,为新闻采写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变通,记者才能临事不乱,巧借情境,化难为易,变难题为成功的契机;变通,记者才能因时因地因势不同而灵活处理问题,充分发挥新闻采写的主体意识和独创意识。2006年9月,北京大学周忆军(阿忆)副教授所谓“哭穷”事件引起社会广泛的反响。媒

  体从阿忆自己列出的收支情况,到反映受众对阿忆兼职及“哭穷”一事的不同声音,再到阿忆的回复及北大师生对教师兼职的看法,进行了全过程多视点的报道。不同方面的看法及见解表现了新闻报道的多向性、丰富性和灵活性。从某种角度看,这也是新闻思维的发散与变通。因为发散得较充分,有人得出“弱者对弱者的讨伐让人心痛”的结论,认为阿忆“这样一个凭能力吃饭的人不应成为公众的靶子,公众的矛头更应对准那些不合理、不合法的高收入者,对准那些靠权力而非能力获得资源分配优势的人,对准那些不敢公布收入的问题官员、垄断行业高管以及科研‘包工头’等。弱者联合起来与强者博弈才有意义”。新闻报道的发散,引发了受众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从就事论事,到剖析新闻事实内涵,揭示新闻意义,进行价值的深入探讨,无疑加重了新闻的份量,提升了新闻内容的人文精神含量。

  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创新思维(二)辩证性思维

  大千世界丰富而复杂。新闻事实或问题往往呈现出多面性。新闻采访的立体式挖掘,多面入手,综合各方观点,其实就是辩证思维的具体运用。记者用矛盾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思考某一问题或观照某种事态,不仅是应该的并且是必须的,因为报道对象本身就具有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在记者采写和报道过程中,这种对立统一规律不断地在起作用,辩证思维应成为形成中心思想的主要思维形式。

  例如,一些媒体以“安徽省原卫生厅女副厅长以色谋权内幕曝光”报出新闻。“以色谋权”成为吸引受众眼球的所谓“亮点”,其实这反映了报道者在思考时的偏颇与片面。“以色谋权”无异于“红颜祸水”的翻版,而若以辩证思维直击之,这种报道岂不是放过了有权有势的男人(更大的腐败者),岂不是放过了不合理的官员任免制度?这样写,赢得了注意力,却忽略了根本的人文精神和法制精神,确实值得

  新闻业界辩证地反思。

  辩证思维对于形成新闻报道的宏观构架也是必不可少的。2004年12月26日,南亚、东南亚国家发生印度洋海啸大灾难。媒体迅速将灾情向世界报道,国际社会的救援行动大规模展开。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受灾国展开了政府救援和民间捐款救灾活动。报道中,我国主流媒体宣传了中国人民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热心救助活动,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美德,为我国在世界上树立大国形象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遗憾的是,在救灾活动开展后,我们的主流媒体又沿袭了“报喜不报忧”的思维定势,全力报道救灾捐款的场面、数字和感人的事实,几乎忽略了严重灾情的后续报道。而且,即使报道灾情,也是干巴巴的数字,灾民的泪水、灾区的悲惨等种种触目惊心的场面和事实被淡化、虚化了。受众充分感受到了我国政府和人民的“有情”,却难以直观地、深刻地体会到灾难的“无情”。传播信息不均衡,是报道思维片面造成的结果。其实,灾难与救助本是辩证统一的。我们选取惨不忍睹的灾难场景,展现灾民悲痛欲绝的形象,不正是对捐款救灾意义的有力诠释吗?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创新思维(三)探询性思维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记者如果不关心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群众的事情和利益没兴趣,对现实生活没有探讨的激情,仅仅浮在事相表面,就一定做不出有新意的新闻来。对记者而言,失去了头脑中的问号,就等于失去了创新思维的动力。密切关注社会动态、现实工作与群众关注的问题,下大力气深入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点子、新方法,是一个记者重要的思维品质。新世纪是个变化与发展迅速的时代,社会转型及改革深入,必然带来种种社会问题和人生困惑。

  将国家的政策、社会经济生活的难点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潜心于一线,广泛涉猎,多向探询,缜密思考,提炼研究,是写出既体现民心民意,又符合时代精神特质的新闻佳作的必由之路。综观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许多优秀作品都是记者运用探询性思维而创造的硕果。例如,《从邮局看变化》、《“我们穷得只剩下钱

  了”———精神文化建设备忘录》、《金牌不是名牌》、《14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吉林省向“走读官

  ”亮黄牌》、《安徽省农业税费改革系列报道》、《关注食品安全》、《邱妻未能见到最后一面———专家建议增加临终告别权》等新闻,都是抓住社会转型时期的焦点、热点问题,关注改革进程,留意民生疾苦,抨击歪风谬误,弘扬真理正义,倡导人文关怀和精神文明。它们提出的问题是有典型意义的,因而成为社会的镜子,对社会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探询性思维的微观层面是细致的追问和深入的质疑。中央电视台王志是质疑式采访报道的典型,他在2003年我国“非典”流行期间,以深入寻找问题、反映情况的采访博得了受众的好评。在《面对面》栏目的《王歧山:军中无戏言》节目中,王志言辞激烈,故意错问激问,引发了北京市代市长王歧山一席肺腑之言及切实的防“非典”措施。这对于稳定市民情绪,有效防控“非典”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创新思维(四)前瞻性思维

  前瞻性思维表现在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以及对有价值的事物的肯定,是记者思维的能动性成果。现在是信息时代,各种信息涌起、交汇甚至于泛滥,受众已不满足于获得浅表的动态新闻,而是希望了解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特别是对于一些新鲜事物的发展趋向与前景极为关注。因此,记者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超前思考的能力。一个好记者,往往能在大多数人都想不到的情况下,将昨天的事实背景与今天的事件联系,进而对明日的前景预测,揭示新闻事实内在的意义。

  记者具备了前瞻性思维,能见微知著、由表及里,对未来可能的变化及走势提出自己的见解。前瞻性思维要求记者对事物细致观察,并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透彻地分析研究,科学评估,不把话说满,给受众思考和回味的余地。大凡对事物发展趋向的预测性采访报道,对事实有深度和见解的分析式采访报道都离不开前瞻性思维。

相关热词搜索: 新闻报道创新 新闻报道 创新

版权所有:学富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学富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学富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1006243号-1